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_2363

时间:2019-05-13 04:1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_236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_2363》。

第一篇: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_2363

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_2363.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 樊长春/刘国兴

——谈谈课堂教学中的“题外话”、“课外话”

(樊长春 刘国兴 湛江赤坎爱周中学 湛江 524034)

就教育的理论来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中心环节)是上好课。为达此目的,必须以现代化教育理论为 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同时还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具体到每一堂课,它总有一定的主题的,该讲什么,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上课之前应心 中有数。“题外话”,“课外话”顾名思义,就是“题外之话”、“课外之言”。从时间上来说它们属于课外、题内,从内容上来说,似乎关关系不大,却藕断丝连。“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上,有位老师的第一句话如是说,“德国有位 思想家曾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象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希望同学们把 握如飞的现在,有计划地去安排时间,刻苦、勤奋地学习。下面,请大家打开新课本„„”这段“开场白”,精彩、简炼,富有鼓动性和启发性。它虽与接下来的新课没有多大联系,时值上不到1分钟,但它的作用是不言 而喻的。在新学期、新学年的开始之际,肯定比平时板起脸来作思想工作要强。

法布尔的说明小品《蝉》,写得相当感人。“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该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这是课文最后一节,也 是作者抒情的高潮所在——对小小的蝉的由衷赞叹,在要求学生齐声朗读一遍的基础上,我送给同学们一句西 班牙格言: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好了,只是你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讲完这句话刚好下课,我发现 有的同学鼓掌,有的同学则若有所思,轻轻点头。

实践证明,适当地运用“题外话”,确能收到良好的效果。1 活跃气氛,提高兴趣

一句好的“题外话”,一段好的“课外话”,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活动得 以顺利进行。

语文课,少不了要课堂上齐读或背诵。可是,常出现人多声音小的局面,这时如果教师问一句:“你们都 吃早餐了吗?吃饱了没有?”学生肯定会笑着回答你。如果趁机要求学生再读,一定会大胜如前的。有个老师 对学生打不好省略号而大伤脑筋,而有关知识已次多重复过了,在一次作文讲评时,他问学生:“你们见过小 山羊吗?”有的学生回答说:“见过呢。”有的学生则抢着说:“电视中有。”这个老师接着说:“有的同学 打着省略号,稀稀拉拉的,像小山羊拉屎——很难看!”又说:“希望你们不要做小山羊。”当时,几乎全班 的同学都笑起来,听课的老师也笑了。我想,这几句插科打诨的“题外话”,或许会大大地减少“小山羊”在 作文本上“拉屎”的机会吧。

碰到诸如此类的情况,处于指导地位的教师,如果一味地正儿八经的“传经授道”,虽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定的不足,但总觉得少了点生气。是的,有时,在紧张而繁杂的课堂教学中,突然地不失时机地说几 句“俏皮话”,不也可以松驰一下彼此的神经吗?反过来,学生亦能在轻松一笑中领悟到老师用心之良苦。题 外之言实强于题内之言,退而且进,可谓此为“曲线救课”。

又如,我在上《雨中登泰山》一文时,其中有一处是描写松树的,为了使学生能注意作者写松的用意,我 说了两句“题外话”:“你们中谁上过餐馆酒楼?”“那些地方通常都挂着一幅什么内容的山水画?”很多人 都说去过(我的学生都是市区学生),并能准确地点出山水画的内容:迎客松。“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描绘迎 客松那多情的姿态?”很多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找出这句话来——“有的松树象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如此,松树的形象,我相信已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中了。于是,又引陈毅咏松树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 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则松之顽强生命力,松之坚韧、高洁、挺直的品格,已给学生深刻的教育,而他们的兴趣,无疑也高涨了许多。2 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题外话,课外言,说得好,用得妙,其活跃气氛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些。应从尽量 丰富学生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着手。前面提到的由宾馆酒楼的“迎客松”→泰山的松→雪中松,联想丰富,境界开阔。陈毅诗,《教参》并没有列出,可讲可不讲,但从效果来看,讲,比不讲好。同时,这一课还涉 及到杜甫的《望岳》诗,是应该串讲一下的,最好是赏析一下杜甫的这首诗。我们不妨用金圣叹的点评来引导 学生体味此诗的妙处:“岱宗夫如何”——岳字未落,却已使读者胸中眼中隆隆具有岳字望字。“齐鲁青未了 ”——凡历二国,尚不能尽其青,写岳奇绝,写望又奇绝。五字何曾一字是岳,何曾一字是望,而五字天造地 设,恰是“望岳”二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二句写“岳”,„„先生望岳,„„一句写其从地 发来,一句写其天始尽,则十字写岳遂尽。“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二句写“望”,一句写望之阔,一句写望之远,同十字写望遂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翻望字为凌字已奇,乃至翻岳字为众山,益奇也。如此作结,真是有力如虎。在体会杜甫当年登泰山时的那种豪迈情怀的同时,我们通过大才子金圣叹 的点批,窥测到一代诗圣的生花妙笔。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讲清“初”、“引”、“休”等字的含义,就势必要讲到它们的基本义、引申义,而 基本义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初”是“衣”与“刀”的象形会意,“引”是“弓”、“丨”(箭)的象 形会意,“休”是“人”。“木”的象形会意。花一点时间给学生讲讲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法,使 学生能掌握一些古文字的来龙去脉,如引——,开弓也,就是张弓搭箭的意思,这是它的基本义。由“拉弓” 由引申出“后退”之义,由把箭往后带,引申出“带领”,又引申出“统帅”之义,而由取箭拉弓,又引申出 “取出、拿出”等义、这样,下面这个课后练习题中学生是很容易准确的做出来的。区分“引”字的基本义、引申义,找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1]狐乃引弓送而射之。[2]引兵欲攻赵。

[3]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4]引匕刺狼

A [1][3]/[2][4] B [1][2]/[3][4] C [1]/[2][3][4] D [1][2][3]/[4] 答案[C](附图 {图})

的示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主要是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得”。3 提供借鉴,把握规律

教有法,学亦有法。这法,就是指规律。由此题而彼题,由课内而课外,把前后知识,用“规律”这根红 线贯穿起来,则教师教也轻松,学生学也轻松。以后碰到类似问题,不妨点到为止,学生必能触类旁通,举一 而反三。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游记散文占了很大份量,包括一个单元的现代文,一个单元的文言文,第五单元中 朱自清的两篇散文其实也是游记。那么,怎么把握游记散文的中心呢?在上课时,我们是这样概括《雨中登泰 山》和《长江三峡》的中心思想的:

《雨中登泰山》

游记内容1)游览泰山美景(山、水、云、松)2)参观泰山文化胜迹(七真祠等)3)感想“有 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中心思想——抒发对祖国美好河山热爱之情;——表达对祖国悠久文化传统的敬仰;——体 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敢于征服一切困难的豪迈情怀。

《长江三峡》

游记内容(1)描写三峡的雄伟瑰丽的景象(2)引用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民谣(3)船在激流中逆航 的情景

中心思想——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比热爱;——表达对祖国灿烂文明的敬仰;——体现 了敢于探索,征服艰险,人定胜天的壮丽情怀。

通过由内容到思想的两相对照,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心思想的总结,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课文的 主要内容中提炼出来的;要抓到这个中心,首先必须掌握文章内容,同时,游记散文的中心思想都有几个共同 点:[1]表达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2]表达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由衷赞叹和敬仰;[3]游记时的独特感受,体现 对人生、社会的哲理性看法。那么,我们学习吴伯箫的《难老泉》、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或者王安石的《游 褒裨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等,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做较为全面的思考。同时,可以把游记散文总 结中心的格式介绍学生,格式是:本文通过记叙游览__的经过,着力描绘了__,表达了作者__的热情,体现了__的思想;又通过刻划__,抒发了作者__的情怀。这样,就好像给了学生一把钥匙,面对知识的 殿堂,可以登堂入室了。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在教《长江三峡》这一课时,适 当深化,总结规律,花费的时间确实会多一点,但没有春日辛勤的汗水,又哪来秋天喜悦的收获呢。让学生知 道如何去思考,懂得怎样去运用,正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又如,讲到顶真这种修辞方法时(出现在李渔的《芙蕖》一文),单独讲,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在此不妨 “多嘴几句”——把同它性质差不多的修辞:回环,回文一起讲。我们可以用古今的一些诗、文、对联等,如 :顶真——“日暮山岗远,远眺客思归;归程路漫漫,漫漫霜花飞。”“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 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小飞娥’”。

回环——“美的自然,自然的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 高的条件下普及”。

回文——“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茶杯上的隶文“也可以 清心”亦是回文,无论从哪一个字开始均通。

通过对照,学生就知道了它们的共同点,顶真的句子不回头,回头的是回环、回文,而回环以词为单位重 复,回文则以字为单位重复。作用是:文字巧妙有趣,语气连贯流畅,内容往往富含哲理。

引起共鸣,趁机教育

“趁机”这个词,正体现“题外话”“课外话”的独特之处,它不同于严肃的思想教育,它往往用笑来达 到目的,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人深深的启迪。

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对牺牲烈士的沉痛悼念,对反动派和无耻文人的愤怒谴责,是对“ 三·一八惨案”的评析。学习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个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机会,我在教这一课时,则跑得 较远一点,我这样问学生:“大家看过电影《南京大屠杀》吗?”很多同学说看过,有的说还看过《火烧圆明 圆》。“看的时候有什么感受?”一句话,使大家想起了中华民族屈辱的近代史、现代史、有的同学顿时摩拳 擦掌,好像不立时打死几个外国鬼子不解恨似的。“为什么堂堂四亿人口的大国,在近代竟受到小小的比利时、荷兰、日本的侵略和侮辱?为什么刘和珍等进步学生爱国却反遭杀害?”如此反问,无形之中使学生受到了 爱国主义教育,激发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庄严使命感。

但是“题外话”毕竟是“题外之话”,“课外言”毕竟是课外之言,只能起到旁敲侧击的作用,不能反客 为主,主次颠倒。它们的运用,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话不可太多

题外话,课外言,妙在讲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话不在多,精炼就行。如过分多嘴,当讲的不讲,不当 讲的哆嗦一大通,不仅会文不对题,主次不分,简单是令人讨厌了。所以,应牢牢的记住这一条,话不可多,适可而止。2)话不可偏题

上面所举的那些题外话、课外话,可以说,看似离题,实未离题,它是讲课的延伸,是讲课中的过渡或起 兴,应该把握好这个“度”,太偏则无关痛痒,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有位老师讲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春》可谓别出心裁,在上课的时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活泼小姑 娘”的剪纸,色彩滨纷的,然后一边讲课文一边让学生看剪纸,课堂气氛很好。这时学生问剪纸是怎么做的,这个问题本应避而不答的,因为它与正课无关,最多可以在下课时间讲的,可是她却有问必答,不但讲了剪纸 的做法,还掏出刀子来亲自示范,弄得听课的老师都莫名其妙。虽然时间占用不多,但显属偏题。况且当时听 课气氛很好,也就没有必要借此“提神”,我看,这位老师还不如把剪纸帖在黑板上,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 在“小姑娘”的周围画上相应的景物,如青青的小草,粉红色的野花,飞来飞去的小蜜蜂等等。那么,课一上 完,春天的生气景象就再现在黑板上,学生们也就知道春天似小姑娘的“活泼可爱”了。

3)话不可随便乱说

要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不可放过每一个可以进行教育的机会。题外话、课外言应精心安排、计划。如果 信口开河,随便乱说,不仅毫无艺术性可言,也失去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的有利时机。所要强调的就 是,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均要刻意经营,要让题外话、课外话尽量生动起来,幽默起来,使之深入人心,催人 上进。

正如我们做文章要避免就事论事,手法单一一样,题外话的运用在深化的条件下尽可以多种多样。它们可 以是一首别致的小诗,迷人又感人;可以是一段自言自语,指桑而骂槐;可以是知识的补充,使人受益非浅; 可以是几句怒骂,几句讥讽,只要不损人的人格,可令人警醒;可以是课后赠言,依依不舍却又不忘免费奉送 教育的“药膏”。可以笑,可以哭,可以引吭高歌,也可以浅斟低唱,一句话,只要你能上好课,可以运用“ 各种手段”!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_语文论文

——谈谈课堂教学中的“题外话”、“课外话”(樊长春 刘国兴 湛江赤坎爱周中学 湛江 524034)就教育的理论来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中心环节)是上好课。为达此目的,必须以现代化教育理论为 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同时还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具体到每一堂课,它总有一定的主题的,该讲什么,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上课之前应心 中有数。“题外话”,“课外话”顾名思义,就是“题外之话”、“课外之言”。从时间上来说它们属于课外、题内,从内容上来说,似乎关关系不大,却藕断丝连。“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新学期第一堂课上,有位老师的第一句话如是说,“德国有位 思想家曾说:‘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象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希望同学们把 握如飞的现在,有计划地去安排时间,刻苦、勤奋地学习。下面,请大家打开新课本„„”这段“开场白”,精彩、简炼,富有鼓动性和启发性。它虽与接下来的新课没有多大联系,时值上不到1分钟,但它的作用是不言 而喻的。在新学期、新学年的开始之际,肯定比平时板起脸来作思想工作要强。法布尔的说明小品《蝉》,写得相当感人。“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该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这是课文最后一节,也 是作者抒情的高潮所在——对小小的蝉的由衷赞叹,在要求学生齐声朗读一遍的基础上,我送给同学们一句西 班牙格言:上帝说:‘你要什么便取什么好了,只是你要付出相当的代价!’”讲完这句话刚好下课,我发现 有的同学鼓掌,有的同学则若有所思,轻轻点头。实践证明,适当地运用“题外话”,确能收到良好的效果。1 活跃气氛,提高兴趣 一句好的“题外话”,一段好的“课外话”,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活动得 以顺利进行。语文课,少不了要课堂上齐读或背诵。可是,常出现人多声音小的局面,这时如果教师问一句:“你们都 吃早餐了吗?吃饱了没有?”学生肯定会笑着回答你。如果趁机要求学生再读,一定会大胜如前的。有个老师 对学生打不好省略号而大伤脑筋,而有关知识已次多重复过了,在一次作文讲评时,他问学生:“你们见过小 山羊吗?”有的学生回答说:“见过呢。”有的学生则抢着说:“电视中有。”这个老师接着说:“有的同学 打着省略号,稀稀拉拉的,像小山羊拉屎——很难看!”又说:“希望你们不要做小山羊。”当时,几乎全班 的同学都笑起来,听课的老师也笑了。我想,这几句插科打诨的“题外话”,或许会大大地减少“小山羊”在 作文本上“拉屎”的机会吧。碰到诸如此类的情况,处于指导地位的教师,如果一味地正儿八经的“传经授道”,虽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定的不足,但总觉得少了点生气。是的,有时,在紧张而繁杂的课堂教学中,突然地不失时机地说几 句“俏皮话”,不也可以松驰一下彼此的神经吗?反过来,学生亦能在轻松一笑中领悟到老师用心之良苦。题 外之言实强于题内之言,退而且进,可谓此为“曲线救课”。又如,我在上《雨中登泰山》一文时,其中有一处是描写松树的,为了使学生能注意作者写松的用意,我 说了两句“题外话”:“你们中谁上过餐馆酒楼?”“那些地方通常都挂着一幅什么内容的山水画?”很多人 都说去过(我的学生都是市区学生),并能准确地点出山水画的内容:迎客松。“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描绘迎 客松那多情的姿态?”很多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找出这句话来——“有的松树象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如此,松树的形象,我相信已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中了。于是,又引陈毅咏松树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 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则松之顽强生命力,松之坚韧、高洁、挺直的品格,已给学生深刻的教育,而他们的兴趣,无疑也高涨了许多。2 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题外话,课外言,说得好,用得妙,其活跃气氛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些。应从尽量 丰富学生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着手。前面提到的由宾馆酒楼的“迎客松”→泰山的松→雪中松,联想丰富,境界开阔。陈毅诗,《教参》并没有列出,可讲可不讲,但从效果来看,讲,比不讲好。同时,这一课还涉 及到杜甫的《望岳》诗,是应该串讲一下的,最好是赏析一下杜甫的这首诗。我们不妨用金圣叹的点评来引导 学生体味此诗的妙处:“岱宗夫如何”——岳字未落,却已使读者胸中眼中隆隆具有岳字望字。“齐鲁青未了 ”——凡历二国,尚不能尽其青,写岳奇绝,写望又奇绝。五字何曾一字是岳,何曾一字是望,而五字天造地 设,恰是“望岳”二字。“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二句写“岳”,„„先生望岳,„„一句写其从地 发来,一句写其天始尽,则十字写岳遂尽。“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二句写“望”,一句写望之阔,一句写望之远,同十字写望遂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翻望字为凌字已奇,乃至翻岳字为众山,益奇也。如此作结,真是有力如虎。在体会杜甫当年登泰山时的那种豪迈情怀的同时,我们通过大才子金圣叹 的点批,窥测到一代诗圣的生花妙笔。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讲清“初”、“引”、“休”等字的含义,就势必要讲到它们的基本义、引申义,而 基本义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知道,“初”是“衣”与“刀”的象形会意,“引”是“弓”、“丨”(箭)的象 形会意,“休”是“人”。“木”的象形会意。花一点时间给学生讲讲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法,使 学生能掌握一些古文字的来龙去脉,如引——,开弓也,就是张弓搭箭的意思,这是它的基本义。由“拉弓” 由引申出“后退”之义,由把箭往后带,引申出“带领”,又引申出“统帅”之义,而由取箭拉弓,又引申出 “取出、拿出”等义、这样,下面这个课后练习题中学生是很容易准确的做出来的。区分“引”字的基本义、引申义,找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1]狐乃引弓送而射之。[2]引兵欲攻赵。[3]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4]引匕刺狼 A [1][3]/[2][4] B [1][2]/[3][4] C [1]/[2][3][4] D [1][2][3]/[4] 答案[C](附图 {图})的示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主要是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得”。3 提供借鉴,把握规律 教有法,学亦有法。这法,就是指规律。由此题而彼题,由课内而课外,把前后知识,用“规律”这根红 线贯穿起来,则教师教也轻松,学生学也轻松。以后碰到类似问题,不妨点到为止,学生必能触类旁通,举一 而反三。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游记散文占了很大份量,包括一个单元的现代文,一个单元的文言文,第五单元中 朱自清的两篇散文其实也是游记。那么,怎么把握游记散文的中心呢?在上课时,我们是这样概括《雨中登泰 山》和《长江三峡》的中心思想的: 《雨中登泰山》 游记内容1)游览泰山美景(山、水、云、松)2)参观泰山文化胜迹(七真祠等)3)感想“有 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中心思想——抒发对祖国美好河山热爱之情;——表达对祖国悠久文化传统的敬仰;——体 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敢于征服一切困难的豪迈情怀。《长江三峡》 游记内容(1)描写三峡的雄伟瑰丽的景象(2)引用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民谣(3)船在激流中逆航 的情景 中心思想——表达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比热爱;——表达对祖国灿烂文明的敬仰;——体现 了敢于探索,征服艰险,人定胜天的壮丽情怀。通过由内容到思想的两相对照,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心思想的总结,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课文的 主要内容中提炼出来的;要抓到这个中心,首先必须掌握文章内容,同时,游记散文的中心思想都有几个共同 点:[1]表达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2]表达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由衷赞叹和敬仰;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移情艺术初探论文

移情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感他人之所感;移情是情感沉淀的过程,使学生知他人之所感;移情是情感升华的过程,使真、善、美融为一体。移情促使教学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教学情理相融,彰显生命的色彩,从而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移情艺术内涵的界定

移情(empathy),即感情移入或同感,指“理解他人情感、经历等的能力”。[1]概而言之,移情本质上是一种理解,是对他人的情感、经历等的理解,设身处地对他人情感体验的心理过程,其最终导向是“感同身受”,感人之所感,并知人之所感。

移情最早是一个美学概念,于1873年由德国美学家Robert Vischer在《视觉的形式感》一文中首先提出,用来指代审美活动中的感情移入现象,具体是指“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倾注到本来不具有人的感情的审美对象上,使无生命的自然物也有人的思想,使对象与主体的情感融为一体”[2]。这是美学意义上的移情。移情的心理学意义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的感情相互作用。[3]在课堂教学中,移情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把蕴含教材之中的作者之情和自己从教材中的体验之情有效地“移”给学生,使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和学生之情三位于一体,共鸣升华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其高尚的情操。

我们欲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此内涵:

其一,此教学非彼教学。传统教学中沉迷于文字的理解,侧重逻辑的推演,重认知而轻情感,课堂教学失去了情趣、情感的魅力。这既违背了课堂教学的特点,也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此教学旨指教师充分调动各种教学手段,遵循教学认知与情感统一的要求,彰显教学的情感元素。

其二,确定教学移情的对象。教学移情的对象包括作者之情与教师之情,是以二者唤学生之情。如果以作者之情为单一对象,则学生不易理解与体验作者的情感,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体验其情感,移情才易于发生。

其三、移情既是课堂教学的手段,更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移情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移情而移情,而是在此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想有所升华,情操有所陶冶,丰富学生的情感资源,使得学生“情感的核”能够“抽芽舒叶”“开花结果”。

二、课堂教学移情艺术的条件

1.课程教学移情的前提:准确的作者之情

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作者之情,这是教学移情的基础与前提,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倾情以入情,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也不固守教条主义,凝练作者所渗透在人物形象或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众所周知,作者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凝铸在字里行间,情动于中,意溢于表,是极具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只有披文入情,方能有效移情,而移情的成功与否,与教师能否准确把握作者之情密不可分。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很难体会出作者凝聚在课文佳作中的真情实感,在教学过程中就很难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叶圣陶曾指出:“作者胸中有境,人境始于亲。”换言之,教师只有胸中有情,教学才能始于亲。

2.课堂教学移情的保障: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兴趣的诱因,是个体内在世界的本性力量。一般而言,人的素质结构在心理形式上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情感与认知活动相伴而行,是认知活动的内驱力,对认知有增效的作用。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4]一般而言,教材中作者的情感经验与学生的情感经验具有时空的差距,学生只有在自己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联想、迁移,才能准确体悟文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移情得以发生。如果一个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贫乏、荒芜,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情感迁移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所以说,丰富的情感体验是教学移情的物质基础,是教学移情得以成功的保障。

3.课堂教学移情的关键:有效的立体互动

移情艺术的实质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课堂教学中运用移情艺术就要勇于冲破传统教学的樊篱,教师不再是课堂话语的霸权者,而是用心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作为学生情感交流的平等的他者。著名画家范曾在《吟赏风流》一书中说:“煽情之作或能震动一时,移情之作则可根植于心。”[5]如何将作者之情和教师之情植于学生之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不竭之源?这就需要师生之间的立体互动来体验移情艺术,换言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立体互动,情感在互动中碰撞与升华,所产之情真诚,所明之意透彻,学生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三、课堂教学移情艺术的操作

1.言传身教,以情动情

情感的感染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会捕捉到彼此间的情感,一个人的情感唤起会作用于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并在这些人中产生相应的或补充性的情感。”[6]由此得知,情感具有感染性,而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更有着巨大的魅力。课堂教学要“寓理于情”,教师必须具有浓厚而真挚的情意,并将这种情渗透和体现于教学语言和非语言中,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总之,言语教学和非言语教学,是教学不可须臾离的媒介。

所谓言传身教,旨指教师通过教学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文中之情和自己之情,用真情点燃学生内心情感的火花。移情艺术中的语言表达是指教师通过声音讯道将所移之情用精准的语言直接传达给学生,用言语的力量渲染情感的氛围,激起学生心中相应的情感,让学生为之动情。如有位老师讲《春》一课的导语是:“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7]在语言感情熏陶渲染下,学生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生对春的赞美与喜爱之情由然而生,形成“物我统一情融融”的意境。

移情艺术中的非言语表达是指教师的副语言(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距离等系统所传递的情感。[8]心理学家指出谈话中93%的意义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递的,其中38%通过语气,55%通过脸部表情,而且这种非语言形式阐明了谈话中的绝大部分情感。[9]非语言符号是师生交流感情、沟通知识信息的重要手段,且伴随教学全过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以教学《语言的魅力》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在读中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所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先用高昂、赞美的语气读“春天到了”,继而语气一转,缓慢、重读“可是”,同时,闭眼摇头做伸手摸索状,再用低缓的语调读“我什么也看不见。”教师所传之情直观、形象,易被学生所感知效仿,进而在内心体验其情感,进行情感沉淀,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由此可见,语言表达与非言语表达相辅相成,二者在课堂教学移情中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情境体验,以情悟情

教学移情中的情感体验主要指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景,以情谊为目标,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情景中进行情感体验,以使学生体验文中之情。其具体的形式分为直接情感体验与间接情感体验。直接情感体验即实践性体验,指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角色扮演,真实体会教材所蕴含之情,如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学生易于从实践中认同文中之情,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角色特点,扮演狼和老山羊,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狼的狡猾与老山羊机警稳重的性格,体悟文中的弦外之音。

迁移性体验是一种由此及彼,由人推己的体验,或者说是一种类比性体验,是指教师运用言语提示,启发、诱导学生用自己生活中类似的感情经历去体验文中所蕴含的情意,以便更好地迁移文中之情。以《背影》为例,表现的是父亲的爱子心和作者的思父之情。如果教学仅凭借字词品析让学生体悟文中的情感,其深刻性颇有不足,学生仅停留在感知文中之情,而不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如何将学生从情感的“局外人”转化成情感的“局中人”?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寻找移情的关键点,利用言语唤醒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父亲对自己的关爱,相同的或类似的情感经历使学生就很容易与课文的内容同脉搏,共呼吸,达到“物我同一”,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穿插艺术的运用形式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要打破沉闷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焕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运用穿插,所谓穿插就是在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打破沉闷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焕发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运用穿插,所谓穿插就是在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能力。

穿插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 艺术,主要有以下的几种形式:

1、幽默式、故事式。

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学生爱听有趣的故事。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应该穿插这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学习兴趣的内容。课堂教学刚开始时,学生容易沉浸于课间十分钟的情景中,注意力不够集中,个别好动的学生可能还会窃窃私语、躁动不安。课堂教学进行到20分钟以后,学生的注意力再也难于集中,有的甚至昏昏欲睡。这时如果教师大发雷霆,势必影响整堂课的和谐气氛,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的发挥。这时候就应该运用幽默,来调节氛围。如讲解《边城》时,讲到翠翠梦见二佬给他摘了一把 “虎耳草”,有一个男同学趴在桌上睡觉,我便停下来说,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梦见有人摘“虎耳草”给他了,你们猜猜是谁?同学们马上哄堂大笑,几十双目光瞧着他,他很不好意思地低着头,我马上又说了一句电视剧《霍元甲》中的主题曲,“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学生又大笑,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然后继续进行教学。

另外,还可穿插一些小故事,联系学生、社会的实际,穿插内容。如解释“乌合之众”,我想到韩复渠的演讲笑话,“你们这些乌合之众都是 科学 科的,化学化的,都有懂七八国的 英文,我连 中国 的英文都不懂„„”,话刚一说完,便引起学生哄堂大笑。通过故事穿插使学生的疲劳得到消除,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

2、联想式。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发挥联想,联系旧知识,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在老师的指引下去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通过联想、对比的穿插,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背景联想。如第三册 现代 诗歌教学中,为使学生了解现代诗歌 发展 历史,我给学生讲了胡适的一首现代诗:“两只花蝴蝶,双双飞起来,不知为什么,突然飞回来”,学生听后兴趣勃发,我便不失时机,向学生介绍现代诗、当代诗的文体知识。

字、词、句联想。如讲解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时,我发挥联想,向学生介绍古典诗词中有关愁绪的名句,辛弃疾的“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离人泪”,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通过这些名句使学生加深了对诗歌意象、比喻手法拟人手法的了解,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如讲授《荷花淀》时,里面有一个句子“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其中,“吮”字细致刻划了水生嫂复杂的心理,我马上联想到李清照诗词中的一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其中“嗅”字和“吮”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3、情感熏陶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要熔铸自己的感情,把深沉激昂、欢悦哀婉的情感洒入学生的心田,用情感的穿插,掀动他们感情的涟漪,点燃他们感情的火焰,从而更好地进入教学情景中来。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谈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谈

什么是教学艺术?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一定法。我曾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这么一段话:“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如今,在二期课改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提倡研究性的学习,这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便成了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教学艺术,以更好的教学方式把知识更快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教材不仅是“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我们要在课堂中充分地利用好教材。当然,教学不能只是课程教材的传递,更要重视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冲撞,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技能的训法,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把学到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一、教学内容的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它的意思是说:在国画中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而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内容,我便放手让他们自己学,或者以读带讲,一笔带过,这是教学上的粗线条。然而,对于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则必须浓墨重彩,仔细地多讲一些。在教学中,更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例如:我在教学《挑山工》一文中,便注意“疏”、“密”结合。“挑山工走的是什么路线?游人们是怎么走的呢?”学生只需要仔细地读几遍课文就能很快找到答案,不需要我费太多口舌,学生就能知道“挑山工和游人走的各是什么路线”,这便是教学中的“疏”。而文中的重点:为什么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的路线,路程要比游人多一倍,但常常走到游人前头去了?以及,挑山工的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这些都需要我重点讲解,于是,我结合前文所说的“挑山工和游人走的路线”讲,把前后文一一对应起来,学生很快知道:挑山工走的路线虽长,但他们是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们却走走停停,东看西看,自然挑山工就比游人走得快了。从而引申出:“做任何事都应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道理。在此我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讲解课文。这就是教学中的“密”。“疏”与“密”的结合,学生就能更好地学课文。

二、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我因材施教,当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己可以读懂的,或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的,可以稍稍加快些教学节奏。反之,教学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枯燥的,要表现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对课文中的重点部分则要“动作慢”,要细细讲解,逐句品味。如教学《铁人王进喜》时,引导学生通过“铁人”一词来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找出表现王进喜“铁人”精神的句子,找到后,我便一句句地讲讲读读,通过朗读、讲解,学生渐渐地明白了,王进喜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不顾个人的安危,奋不顾身的精神,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运用了“慢节奏”。但对于文中的事情的起因和结果,我便用“快节奏”,让学生自己读。教学中有“张”有“弛”,“张”“弛”有度,对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语句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思议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这是“拙”;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这是“巧”。抒情性浓的课文,读读议议是“拙”,以读带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识要点,是“拙”;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参照阅读,加深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是“巧”。教中应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是守拙还是用巧,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程序的顺与逆

“顺”是按课文顺序安排教学顺序,逐段讲读课文,如:在讲解老舍的作品《猫》时,课文主要讲了两方面:一是:猫的性格古怪,二是:小猫的淘气可爱,是并列关系,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逐段讲解的方法。

“逆”是不按顺序,而是从文章的结尾段导入,因为一般结尾段在文中会起总结、点题的作用,让学生从“点”到“面”,然后引入正文,也可以从重点段教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讲解《爱国将领邓世昌》,我便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一节引入,让学生围绕“邓世昌的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到文中去找有关语句,然后在按顺序教学。

在教学中也常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这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基础而确定的,“顺”、“逆”有道,学生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

五、教学形态的动与静

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在二期课该的今天,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多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中,让学生读读议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有时也需要“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把问题想得更透彻些,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当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动”、“静”合理搭配,应当考虑年级的特点,课文的特点,这样便能更好地教学,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在和谐,在教学中,我灵活运用了各种教学技能技巧,使之处在协调、适中、完美的状态中,使学生在和谐中发展。

下载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_2363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穿插艺术_236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 摘 要:一篇佳作不仅体现在精彩绝伦的开头和似“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的结尾,还体现在中间各环节之间的无痕迹的过渡上。一节好课也不例外,巧妙......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大全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 瑞泉中学 高银利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导入语更是艺术中......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望奎县敏三小学 于 建 孔子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亦有言,学习好比饮食,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作者:王会云 单位:下石节中小学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下石节中小学 王会云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的提问,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羊泉中学 马方方 [内容摘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内容摘要: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提问是一个重要环节。提问是启发学学生思维,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必须善于启迪,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