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03:3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汪清三中王志辉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可以说老师是导演,课堂是舞台.要使课堂教学这一大舞台充满吸引力, 语文教师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并以感染和熏陶学生为突破口,或用深刻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或将学生引向情感体验的高潮,或运用诗的语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方法上注意了如下几点:

一、做好情感导控,拨动学生心弦

所谓情感导控是用与作品一致的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状态。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也说明了学生情感的导控和唤起学生情感的重要性。导控情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持久的兴趣。如光未然《黄河颂》的导引:作者笔下的黄河气势是如此的雄伟,波澜是如此的壮阔,襟怀是如此的宽广,历史是如此的悠久。是什么原因使作者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文字呢?这和作者个人的经历有关系吗?联系实际学生就会发现古往今来,黄河已成为许多文人共同歌颂的对象,因为他是母亲的象征。作者光未然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歌唱黄河成为他爱国的一种必然的表现。他将这种情绪放置到作品当中,就构画了一幅幅壮美的图画,那一连串的启发,导控,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到对作品的赏析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将学生引向情感体验的高潮

为了把学生真正引向深入赏析文章的境界,使之受到作品思想和艺术的陶冶,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利用教学艺术技巧去导演,注意对学生的激发。有时可以通过一个个小高潮逐层铺垫;有时甚至可以筑起一道道堤坎来实施情感的蓄势积累,以造出情感波涛涌支翻腾的胜景。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时。大部分学生说他们不喜欢林黛玉,因为她太尖酸刻薄,心胸太狭隘。这就表明学生对林黛玉的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了。我选取了三个片断《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黛玉葬花》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才明白“心较比干多一窍”多才多艺的黛玉在初进贾府时的处处留意处处小心是她的情境所使。她寄人篱下,远没有宝钗有母兄可依仗的后盾。在听说了“金玉缘”之后,难免要自嗟 自叹终日以泪洗面。面对处处以真心相待的宝玉,出于自身的孤苦无依,她怎能不半嗔半酸?这恰是她内心深处最最惶惑的写照。到此,学生已经完全理解了林黛玉的“酸”。当欣赏到黛玉葬花片断时,林黛玉唱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风霜刀剑严相逼”不少女生居然为之泣下,完全和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交融,不禁深深的同情起黛玉的遭遇来。她居候门,四面楚歌,贾母爱宝钗之婉娈,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这邪说,而思厌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已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自然要大进谗言。而宝玉虽爱黛玉,又不能将之言于最爱之祖母。至此,黛玉悲怆的葬花词便 深深叩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深深同情起她的遭遇来。与人物产生了共鸣。

三、用诗的语言创设情境

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诗,有人浪费粮食时我们会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人不努力时,我们会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人取得进步时我们会鼓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诗句。在讲《天上的街市》时,读到牛朗织女的故事时我们可联想到“盈盈的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乡愁》中,我们迁移的诗句比比皆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学习被贬谪的古人作品时领会作者旷达襟怀时我们可吟诵“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诗的语言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更加大了学生的知识储备量。

也许是学文的,我的教学语言也充满诗意,我可以毫不费力气的把许多妙曼的文字组合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讲诗的时候我能这么说“中国向来以诗国自豪,中国古典诗词融会贯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字艺术,以它的美丽,精致、动人、缠绵、清新、深邃、意蕴深深吸引着每一个爱好诗词的读者。我品悟那些作者的感时之作,同情他们的遭遇,钦佩他们襟怀的博大,更长久的陶醉在那些亘久流传的诗句当中。古典诗词撷取题材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举宇宙人生,羁旅宴游,国计民生、边塞风云、春花秋月、岭云塞草、相思情爱、童真稚趣、鸟兽虫鱼无一不可入诗。诗歌风格多采多姿。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孟浩然的清雅、王维的冷峻、苏轼的豪放、李煜的哀婉、李清照的清新,举不胜举却都流淌着诗人的才情。”在讲四大名著时我又能这么说“”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吟诵‘床前明月光’在‘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放飞希望。我们爱唐诗宋词的典雅清新,更喜欢四大名著的气势磅礴《红楼梦》让我们钦佩作者的博大,为宝黛的爱情掬一抹同情之泪;《水浒》《西游记》留给我们的是对英雄的崇拜,对正义的向往;然而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忘不掉的是羽扇纶巾、谈笑风生、运筹帷幄的诸葛亮的形象,尽管长江之水滚滚东去,但流不去的是我们对超尘绝俗的智者的景仰。

四、利用一切契机,激发兴趣

1、拓展教学时空丰富语文学习生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当,语文能力的培养乃千日之功。但课堂教学毕竟有限,讲完课本内容之后,很难留出很多时间给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有些同学还是抱怨没有写作素材,因为没时间观察,或者不会观察,不会积累。所以,语文教学还应该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沟通、联系起来,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外,最大限度的开辟语文学习的空间,使课内外结合,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课内举一,课外反三,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比如,春天将课堂放在教室外,让学生体会一下《论语·先进》中孔子所描绘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乐趣。总之,不要让学生眼睁睁地看着屋外阳光明媚,而感觉自己生活在阴影之中,正在受苦受难。

另外,我还通过诗词积累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自搞论文小创作,比如说学生总结的有关乡愁的诗句,有关爱情的诗句,有关月光的诗句,并能形成小有规模的文字论述,效果非常好。

2、作业设计也要充满趣味性

总的目标:少条条杠杠,多变换面貌;少老气横秋,多生机盎然;少标准答案,多自由发挥;少就事论事,多发散思维。⑴ 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台湾学者黄维樑先生就经常让学生“自问自答”,自己设计题目,师生共同解答。在这种自问自答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学习要点,了解自己学习上的问题,体会解答问题的快感,培养自学能力。⑵ 注重作业的人文气息

受到美国某公立中学作业的启发,让学生自行编制从高祖父母开始到自己的全部男女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份,培养学生的“寻根”意识。由此,还可请学生搜集资料,编定校史、校友史等,爱祖国,从爱自己、爱家、爱学校、爱家乡、了解自己的家庭、学校、家乡开始。

3、在翻译中找乐趣

本学期学完了诗歌单元以后,为了让学生再体味一下诗歌语言,我便找了几首英文小诗请学生做翻译练习。选择的诗歌比较简单,没什么生词,但有些哲理,同时提醒学生不必过分在乎诗中的时态问题,只要求学生翻译比较正确、语言简练即可。学生的兴致颇高,翻的情况也不错,有些同学还在翻译中加入了个人感情色彩,表现了创新意识。今后,还设想经常请学生翻译一些谚语、警句、名言。在翻译的过程中,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中英文的异曲同工之妙。4把练字与平时书写结合

汉字博大精深,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更应该写好汉字。可是,许多学生虽然练过毛笔字,但钢笔字却写得比较难看;也有的同学练字本上的字写得不错,而作业本上的字却不太美观。我想,首先应加强汉字书法艺术教育和写法指导,其次应定时开展钢笔字的评比。这种评比不只看钢笔字书法,而是将钢笔字与作业本上的字迹结合起来,由学生自己参与点评,两项皆优者为胜。这样既能督促学生认真书写,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鉴赏钢笔书法的技能,在书法艺术教育中体会汉字的魅力。以上是我多年以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想法和实践,希望能减轻学生对语文的漠视,正如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一文中说:“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如果教师讲究教学艺术,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因人而宜,因文而宜地调动学生潜在的兴趣,学生必会进入乐学、会学的境界。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谈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谈

什么是教学艺术?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一定法。我曾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这么一段话:“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如今,在二期课改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提倡研究性的学习,这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便成了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教学艺术,以更好的教学方式把知识更快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教材不仅是“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我们要在课堂中充分地利用好教材。当然,教学不能只是课程教材的传递,更要重视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冲撞,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技能的训法,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把学到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一、教学内容的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它的意思是说:在国画中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而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内容,我便放手让他们自己学,或者以读带讲,一笔带过,这是教学上的粗线条。然而,对于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则必须浓墨重彩,仔细地多讲一些。在教学中,更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例如:我在教学《挑山工》一文中,便注意“疏”、“密”结合。“挑山工走的是什么路线?游人们是怎么走的呢?”学生只需要仔细地读几遍课文就能很快找到答案,不需要我费太多口舌,学生就能知道“挑山工和游人走的各是什么路线”,这便是教学中的“疏”。而文中的重点:为什么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的路线,路程要比游人多一倍,但常常走到游人前头去了?以及,挑山工的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这些都需要我重点讲解,于是,我结合前文所说的“挑山工和游人走的路线”讲,把前后文一一对应起来,学生很快知道:挑山工走的路线虽长,但他们是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们却走走停停,东看西看,自然挑山工就比游人走得快了。从而引申出:“做任何事都应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道理。在此我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讲解课文。这就是教学中的“密”。“疏”与“密”的结合,学生就能更好地学课文。

二、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我因材施教,当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己可以读懂的,或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的,可以稍稍加快些教学节奏。反之,教学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枯燥的,要表现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对课文中的重点部分则要“动作慢”,要细细讲解,逐句品味。如教学《铁人王进喜》时,引导学生通过“铁人”一词来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找出表现王进喜“铁人”精神的句子,找到后,我便一句句地讲讲读读,通过朗读、讲解,学生渐渐地明白了,王进喜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不顾个人的安危,奋不顾身的精神,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运用了“慢节奏”。但对于文中的事情的起因和结果,我便用“快节奏”,让学生自己读。教学中有“张”有“弛”,“张”“弛”有度,对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语句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思议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这是“拙”;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这是“巧”。抒情性浓的课文,读读议议是“拙”,以读带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识要点,是“拙”;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参照阅读,加深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是“巧”。教中应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是守拙还是用巧,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程序的顺与逆

“顺”是按课文顺序安排教学顺序,逐段讲读课文,如:在讲解老舍的作品《猫》时,课文主要讲了两方面:一是:猫的性格古怪,二是:小猫的淘气可爱,是并列关系,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逐段讲解的方法。

“逆”是不按顺序,而是从文章的结尾段导入,因为一般结尾段在文中会起总结、点题的作用,让学生从“点”到“面”,然后引入正文,也可以从重点段教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讲解《爱国将领邓世昌》,我便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一节引入,让学生围绕“邓世昌的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到文中去找有关语句,然后在按顺序教学。

在教学中也常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这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基础而确定的,“顺”、“逆”有道,学生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

五、教学形态的动与静

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在二期课该的今天,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多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中,让学生读读议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有时也需要“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把问题想得更透彻些,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当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动”、“静”合理搭配,应当考虑年级的特点,课文的特点,这样便能更好地教学,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在和谐,在教学中,我灵活运用了各种教学技能技巧,使之处在协调、适中、完美的状态中,使学生在和谐中发展。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唐国宁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语言美、构思美、思想美,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讲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体现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疏导、诱导、辅导的作用;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语文教育面对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时代,必然要做出自己的思考与应对。作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者,理应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不断创新,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而语文教育的变革重点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摆在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材重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认为学生应该养成自学的习惯,内心拥有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学,去用,这样才能有所长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富于创造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安排精巧的教学过程,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下面,我就从六个方面谈谈对语文课堂艺术的愚见:

一、改变认识,关注学生。

长期以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尤其当我们一起评课时讲这位老师基本功好,那位老师运用方法好等等此类话的时候,就充分说明课堂的焦点不在学生身上,课堂的靓丽最终归于老师;而我们听课老师也都在思想上先入为主的盖了帽:“咱们下一节听××老师的课,”而非:“咱们看看××班学生是如何上课的”。孰不知,老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课堂的好坏应当看学生发挥如何。

在此情况下,其实我认为一节完整完美的课恰恰就是最失败的课,因为老师表演完了,而学生居然没有任何问题,还心满意足,无有任何千奇百怪的想法,这岂不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悲哀,岂不是教师的高级欺骗手段?我们老师的知识量到底有多少呢?长此下去,我们的后代会不会出现知识的倒退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认识,更多地去关注学生,而不是只关注教师。一节好的民主、自主的课堂实质在于:我们不光在乎课上解决了多少问题,而要更在乎引出了多少问题、留下了多少问题,学生有多浓的兴趣去反复地玩味、品评、尝试、实践于课下。

二、形式多样,激“活”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课教学虽无定法,但却需要讲究方法。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种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那么为了让学生“活”起来,可以尝试哪些手段方法呢?

(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澡、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的反映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阔思维,使传统与现代化媒体相互渗透、补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多媒体是课堂的辅助,老师的帮手。同时,我们教师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正面对着一种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们不仅要从理论上接受多种媒体手段教学的优势,而且要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体会每一种设备的特点和优点,设计教案的同时要精心设计好每一部分所需采用的多媒体手段,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以读激情。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充满厚的感情色彩,很合适朗读。这时,假如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品读,首先从课题入手,初读感知,晓“情”,然后抓住语言文字,精读品味,激“情”,最后反复朗读,读说结合,悟“美”。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发现了“美”,悟出了“美”,而更多的是注重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了学生自我发现、相互评判发现,使课堂具有真正的动态活力。

(三)开展竞赛。有些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作出响应。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而也有很多学生,却羞于启齿或明知不答,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采用竞答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必答、轮答、抢答等类型的题目,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就会“活”起来。课堂小竞赛使学生脑细胞的活动加快,神经紧张,因而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记忆力都处在最佳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其效率肯定要比其它状态下的高得多。但教师在采取这种形式组织课堂时要注意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题目,让他们能 “跳起来摘苹果”;此外,还要善于利用课堂“小插曲”,以此鼓励、引导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习。

(四)角色对换。语文课堂上,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角色对换,部分知识、题目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记忆,找出自己知识盲点,懂得老师讲课的艰辛,从而尊重老师,与老师“情同意会”。

三、语言艺术,巧妙运用。

要是语文课堂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保持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和新鲜感,教师就必须注重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进入艺术的境界,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刻苦的追求。

(一)音高得当,音强适中,具有语音美。语音过高,声嘶力竭,不断强刺激,会使人反感;语音过低,有气无力,不易听清,就会令人昏昏欲睡。

(二)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言辞美。语言要精确、精炼、精妙,要将作者文中之情与教者、学者的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心理共鸣,易于接受。

(三)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语速要快慢有间,断续适当,张弛有度。

(四)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幽默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但须注意分寸、火候。幽默,不同于滑稽,不等于讽刺,更不是油腔滑调,低级趣味。

四、情感丰富,风格多样。

语文课堂教学的风格艺术,是语文教师人格、品性、素养的再现,是不断创新、走向成熟,走向完美的标志。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浓重与丰富,是构成语文教学风格的基本因素,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风格,这是构成语文教学风格的内隐因素。教学语言的精炼、精确、精妙,言之简约、言之有序、动情生趣;教学方法的新颖,巧妙、独创,或善读,或善导,或善点,或善评,或善启,或善讲;教学的表情美、体态美、风度美。这是构成语文教学风格的外显要素。

语文教学风格是多姿多彩的。有的深沉含蓄,或严谨,或庄雅,或蕴味,或理智,自然而不做作,以简练、明白、严密的逻辑力量取胜,这一类可以归属为“质朴”的风格。有的热情奔放、绘声绘色,或谐趣,或潇洒,可明畅,或雄健,多以生动活泼和明丽清新赢得学生,这一美可以归属为“表演”的风格。也有的融合了单一性“质朴”和“表演”两种风格,经过重组改造,成为中间型、浑融型的教学风格。既庄雅又谐趣,既严谨又潇洒,既雄健又委婉,既蕴味又明畅,既善表演

善导演,这恰恰是语文教学风格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五、倾听意见,发扬民主

从学生眼中看自己总能了解一些事情。当我们发现学生在按我们的期望去行动时,我们会信心倍增;但当我们听到学生向老师提出批评或特殊看法时,情绪上往往会有所不安。但我们必须要有勇气去倾听意见,这有助于我们对教学做出更好的响应。没有对学生学习体验的了解和重视,我们就很难组织民主化课堂,很难做好教学工作。为了让学生感到安全,并且让自己得到中肯的批评,在学生完全信任我之前,我邀请他们对我的行动提出匿名评论,并且公开讨论这些评论,让学生相信其体验的价值,并且让我提防那些由我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问题和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由此我很快就发现学生对课堂气氛、效果的真实反映——“死气沉沉”、“闷”。于是我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活动。我想起了魏书生在《论语文教学的民主化》一文中的一些话,“十年来,我上过四百多节公开课,其中有的课上得一塌糊涂,事后查找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看的参考资料太多,考虑多方面婆婆的意见太多,以致进行教学设计时,忘记了学生的实际,而去适应各类教参及婆婆们的需要,结果课堂上昏昏欲睡,死气沉沉,自己越讲越不是滋味。”而我所犯的毛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到底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打破僵局,焕发勃勃生机呢?我跟学生进行了商量。有学生说要多开玩笑,多讲故事,而有些则认为教师不能抹杀其授课的个性而只停留于表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引领他们进行比较深刻的认知活动。更有学生指出,教师应将时间交给他们,让其组织讨论,等等。我对学生的意见进行了归纳与思考,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行教学主体的转变,由讲堂变为学堂,讲授变为启发,“专制”变为民主,一言变为群言,注重外部刺激转为激励内部动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状况,而单纯倚仗各类教参的备课,把学生纳入固定轨道上课,只能把师生都逼进死胡同。而当我站在讲台,又一次环视在座的学生时,担心又产生了:这些学生是否具备了主体性学习的可能性呢?孙春成在《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一书中指出,一个人进入中学时,“已具备了自发地推导某种法则的分析能力,能成功地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同时,他开始有了怀疑,开始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分析世界,表现出一种要自己去认识事物的强烈欲望,并竭力地要显示出自己的存在。”既然如此,我们做教师的就要尊重,爱护,并 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去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师生之间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苏联学者雅各得钦说过,“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树立“教学相长”的思想和“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不能自以为是,不懂装懂,扼杀异见。在这么一种情况下,学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对《伶官传序》一文展开讨论时,有位学生认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提法是不恰当的。这个学生平日纪律散慢,成绩落后,况且这一句话又是千古名言,我差点要叫他坐下,置之不理了,但还是问了句,“为什么?”他便论证起自己的观点来。,他举了牛顿、陈景润等科学家为攻克科学难题废寝忘食的例子,然后说:“如果你所溺爱的是真理、科学、健康有益的事情,那你就不会玩物丧志了,因此问题不在于„溺‟,而在于你是什么人,„溺‟什么。”听完他的论证,我带头鼓起掌来,赞扬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从此以后,我在课堂上常听到他踊跃的发言。由此可见,教师不戴有色眼镜,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化课堂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为了使语文课堂更具有艺术性,教师还应该多开展教研活动,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首先,通过语文教研课可以向老师们学习新的授课技能,如知识的重点、难点的突破,目标的合理设置,课堂环节的处理,以及学生主体性的调动。语文教研课都是老师们精心备的课,它融会了老师们的心血,极其精华的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新的形式,可以相互促进,互补不足,取长补短,体会到了集体备课的优势。备课和上课的经历,使我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次,语文教研活动中课的讨论环节,意义很深远。老师们的总结既宏观的把握又有细微的点评,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指导性的建议。例如:对语文课本的深入挖掘、教材的再处理等。给大家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语文教师互相交流的一个平台,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备课上课时都会忽视自己的不足,但是这一点别人却很容易发现,听取别人的意见,会让课堂效果更明显。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人”的培养,从学生学情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自己首先不能讳疾忌医,抱守残缺。因为“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安”。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还需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雷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2、《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王增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1日

3、《中学语文教学艺术100招》王世群

重庆出版社

2009年3月19日

4、《语文教学艺术——献给青年教师》刘松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5月

5、《上海名师课堂》卢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1日

6、《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第四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感染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感染艺术

任兆云

2013-5-17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感染艺术

[摘要] 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教育无疑很难适应新时期的现代教学的需要。顾及学生学习情感的体验,是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情感牵引者。

[关键词] 课堂教学;情感体验;感染艺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上课诙谐幽默,就如同绘声绘色的相声,使学生敬佩;有的老师上课语言精练,教学思路清晰,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还有的老师善于用激情饱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收获意想不到的课堂效益,以上种种,探其魅力来源,应是教师教学语言情感的感染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是“一汪春水”,不仅可以浮船载舟,还应蕴含着丰富的能源,这样的课,无疑能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如果我们每一名都能认识到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加以锤炼,在课堂中以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优美的词语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汉民族语言的魅力,那么这样的课堂,该是一种怎样的风景?

何为语文教学语言的感染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教师应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更富有艺术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的特点

1.准确性。

这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老师必须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言简意赅,把所表达的概念知识传递给学生,老师不准确的语言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一个准确的概念,更重要的事使学生的思维严重混乱,读错字音,或讲错意思,就会误导学生,不清楚的概念,拿不准的读音要查资料,找根据,逐一落实,养成认真求实的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2.生动性,形象性。

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就会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文本身洋溢的情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一位语言学家就这样说过:“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可以给人一种快感,干瘪的语言只能对人的心理产生压抑,”在教学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多年的教学积累,受学生欢迎的有威望的老师,他得教学语言一定是生动形象的,也一定是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听这样的老师讲课,学生一定会有乐此不彼的感觉,学习这门功课时学生也一定会手不释卷,教师的语言应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存。“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获得生命化感悟。因此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深刻的语文概念,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运用恰当生动比喻、拟人、夸张的语言,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教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素养,以便引起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如著名的学者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可以说,语言的形象性是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活力之所在,而且也正是它才使语文课堂放射出异彩。

3.逻辑性

教师的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教学顺序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符合文体知识的逻辑性,词不达意的语言要坚决摈弃。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来调节自己的语言节奏和朗读语调,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感,语文课堂是传递情感的场所、老师以情动人、以诚感人、相互之间交汇成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感恩。教学中,我反对“一言堂”,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不以情感为教学的纽带,不重视情感的激励作用,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即使学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难以“增益其所不能”。

二、教学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于一体。

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的语言,它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淡的语言,平直的语调,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语言应该集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于一体,所谓形象,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有新颖、贴切的比喻,幽默的夸张,生动的描绘,适当穿插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轶事、笑话,恰如其分地引用名言、警句、诗词,这样的教学语言,既能够振奋学生精神,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入知识的殿堂。

“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中恰当合理地使用语言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纽带,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对话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引导、点拨、启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并掌握知识,并构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

三、教学语言力求抑扬顿挫,有音乐的旋律

我在给学生上《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时,首先从朗读入手,读出境界,读出青海湖的美,利用语调的高低、缓急、轻重、长短的变化,读出雄浑、高亢、激昂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听起来情趣盎然,学生很快走进课文的意境之中,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著名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节奏生动化的基本条件是要抑扬顿挫,即语言中的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交替变化,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教学语言的语气、语调、力度、速度等,都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主要因素。“无波无澜,平铺直叙,没有变化的语调,容易使学生淡而无味,产生疲倦感,注意力不集中,而语调的高低起伏,语气的轻重缓急,速度的快慢间歇,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以增强表达力和感染力,给人以错落有致的节奏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语言节奏同时语言节奏应该考虑到课堂上学生的反应”。

四、教学语言力求充满情感,激发情感的共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把真、善、美的种子播到学生的心田。如在教学《背影》时,我先让学生背诵《游子吟》,让学生领悟母爱,母爱如冬日的阳光温暖,其实,父爱也很伟大,父爱如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背影》中父子深情。”这样的课堂导入,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可见,语文教学不能没有情感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引导更是情感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启发。“教育的作用,事实上,以一个不重视情感教育的老师是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有位教育专家曾经向广大教育者发出‘‘发展智力绝不能以牺牲学生的社会发展的情感为代价’’的呼吁。所以,那种一味强调专心致志,崇尚苦学,只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却轻视乐学,忽视张弛结合以及学生的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发胀的做法,并不科学。

共鸣的境界是忘我的境界,学生到了共鸣的时候,就如同演员进入自身扮演的角色,如我在教学生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作者在此中虽也流露出因政治失意而发出的“人生如梦”的感叹,但词中充满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英雄人物的仰,使学生的感情同苏轼面临瑰丽如画的江山对周瑜所抒发出个的赞美之情产生共鸣,体会到全词所蕴含的激动人心而历久不衰的艺术力量,深深理解作者的志向,在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中,诗人在作品中饱含着爱国之情怀与学生的爱国情怀完全融入一体。诗中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感情很真挚,使学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与作品的感情直接交流,引起共鸣,使教学的境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请,通情达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也就是说,教学语言不仅应做到促使师生情感上产生共鸣,而且应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深度思考,给学生以力量、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语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创新教育,从而把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做到文质兼美,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施教的基础是热爱,老师只要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可亲的态度。生动的语言,加之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去影响自己工作的对象,那么就一定能够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心灵视野,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进而美化学生的心灵。

六、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每课教材做深入分析,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与后讲,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解读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任何关键的问题面前都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谁不愿意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活泼?谁又不愿意使自己的语言富有艺术的魅力?但,这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代价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若讲究了语言的情感艺术,那么就会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整个课堂就会充满了情感。只有这样,教师在讲授课文的知识中提炼出形象的成分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会,才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文其声,如见其人,如发其情,从而融进作品的情境或人物的心灵中去,只有这样,也才能对内容有深透的理解,这就是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不是像艺术家那样把人的美`人的诚实及崇高的品质表现在色彩,文字,音乐形式之中,而是通过人物的心灵美去塑造美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宁鸿彬.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3] 陈平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J].文学教育,2007(05).

[4] 吴本庆、周君.生态课堂 “三面镜子”伴左右[J].新课程学习(上),2011(06).

第五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导语则是艺术中的艺术。语文教学艺术是衡量或鉴别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及专业素质的重要尺度,而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更是检验教师综合素质的第一关。因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设计好语文课导语并使之成功转化为整节课学生学习的期待、情绪感染的基调,是许多老师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本文从导入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对导入的结构、要求以及类型等方面的阐述,旨在说明语文课堂的导入作为一门艺术,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对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定调、指向,其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关键词:导入 导语 艺术 课堂教学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作为其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更是学生成长的关键环节,而抓住并成功利用好语文课前的导入则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导入作为艺术中的艺术的重要性清晰的摆在了每一位教师的面前。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要在极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艺术是教育史的精粹,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刘国正先生在谈及语文教学时说“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科学性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艺术性是语文教学的活性因子。科学性和艺术性辩证地统一于语文教学之中,许多优秀的语文老师已经用事实证明:艺术化的教学乃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一、语文课堂教学及其导入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教育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采取一定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新课上来的一种教学方式。

导语是教师为了导入新课而设计的具有启发性和精准性的开场白,也是教师进行新课教学的“突破口”。成功的新课导入能完成对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定调和指向,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还处在对上节课的回味、思考或对其他方面的思维残留暂时快速隐藏,而对本节课的极大兴趣则占据他们的全部心理思维空间,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导语设计不仅要有趣味性,还要有很强的疑问性,要诱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方法与类别

依据文本形式与内容的不同选择运用恰当的导入类型和方法,是导语设计的基本要求。本文根据所导入文章的类型差异,将语文课堂导入分为以下几类:

(一)论说类文章的导入。论说类的文章包括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议论文和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说明文。

1.议论文的导入:议论文重在说理,因此常见的导入方法有提问法,就是针对文章的主题而提出一个具有深刻内涵而又不失我们所处时代环境特点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结合当下历史环境,深刻领悟作者的意图。

2.说明文的导入: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释说明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常见的导入方法有实验法,借助实物导入。简洁直观、易于学生接受,并能增强真实感。

下面是一段采自“无忧无虑中学语文教学网”上的一则关于《桥》的说明文的导入:

1.课前播放世界名桥的影片和图片。

2.导入新课。桥,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物,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它使得车辆能够快速而方便地穿越河流、峡谷、公路和铁路等障碍物,已成为国家交通运输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河的桥使人们不用乘船过河,也无需绕道而行;跨越峡谷的桥使人们不用在陡峭的山坡上兴建公路;跨越公路和铁路的桥使车辆和火车不必停下来。

通过简短的介绍,不仅使学生了解关于“桥”的力学原理及“桥”分类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二)文学类文章的导入。文章按文学体裁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四种。

1.诗歌的导入:诗歌用以表达志向、情感和抱负等,都有所寄托,韵味深长,并以一定的特殊意境作衬托。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解析课题等。

黄岳州老师在给学生讲《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为了帮助学生领略诗中所传达的李白的洒脱以及李、孟二人的深厚情谊,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导入新课: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诗中有关“送别”的诗句很多,有哪位同学能帮助我们大家回忆一下?

生:(略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大家都说得很对。这两句分别是谁写的呢? 生:第一句是王维写的,第二句是王勃写的。(齐声)

师:看来大家都对学过的诗掌握得很好。这两句诗都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之情与无限的牵挂。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看看诗中表达的感情与表达的方式与“二王”有何不同!

这种导入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能为学生体味李白诗的以景写情的方法、李白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起了搭桥铺路的作用。这种以旧引新或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

2.散文的导入:散文,形散而神聚,用以抒情、叙事、写景、状物等写作时,一种或者几种意图相糅合,这就决定了散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导入方法有采用多媒体直观导入、引用法、移植法、渲染法等。

山东省的魏凤传老师在上《济南的冬天》一课时采用了引用法来导入课文: 同学们,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首诗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的西湖是我国的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那就是我们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把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利用诗、词、名篇或名人名言引入,生动活泼,知识性强,它充分利用诗、词、名言自身知识凝练、意境优美的特点,能顺利导入佳境,极具艺术魅力。

3.小说的导入:小说或叙述历史,或描写人物,都离不开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同时,虚构也是小说的一大特点。常见的导入方法有背景介绍法、讲故事法、设悬念法等。

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是这样导入《孔已己》的:

本文写于一九一八年冬,发表与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已己》的,凡读过《孔已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已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已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已己》呢?孔已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以得到明确的回答。

很明显,于老师采用的是设置悬念的导入方法。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丢弃一切私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应用类文章的导入。应用类文章指用于社交或一切实用性的文章,比如书信、通知、报告、评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和一定惯用格式的文章体裁。

下面是转载自一位网易博客(布衣家园)的日志中的一则关于应用文写作的导入语:

导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非常重视应用文写作。如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汉刘邦的《求贤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应用文写作讲究的不是文采,讲究的是规范,代表的是威严和信誉。学好应用文写作,对于每一位学生都非常重要,你所写的应用文是否规范,要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评说、检验,它代表你自己及你所在单位的公众形象。因此,我现在就与大家一起探讨公文写作的一些基本知识。

通过这样简单的介绍,既使学生了解了应用文写作的历史,也使学生意识到了写好应用文的重要性,一举两得。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语文课的导入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就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师在对象不同的情况下也会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三、语文课堂导入中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如何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激发起求知欲,使其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本节课的学习当中来呢?要做到这点,除了教师基本的素养和语言文字功底之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掌握导入的结构,即导入所应达到的对学生产生某些影响或引起学生思维变化的效果。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教师导入一般会引起学生四次比较大的思维变化:引起注意、激发认知的需要、形成学习的期待和促进参与。

1.引起注意。上课了,可能有些同学的注意力还未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所以,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也就是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应该想法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对新课的反应能跟上教师思维的节奏。

2.激发认知的需要。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围绕着课文介绍背景,或者设置问题情境,无不充斥着新鲜的成分,使学生产生一种“想知道”的动机,这便激发了学生要求获得新知识的欲望,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讲课兴趣产生了,注意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3.形成学习的期待。导入环节,意味着对新课的讲授还没有真正开始。因此学生在产生了认知的需要后,便有了一种急于走进新课一探究竟的期待。

4.促进参与。这是让学生的思维方法付诸于实践从而树立自信心与提升学习能力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当学生有了认知需要、形成学习期待的同时,也便有了形成自己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的欲望。这时,教师应当适当、客观地予以表扬和鼓励,并指出学生今后应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克服理解上的困难,在师生互动中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明确导入的要求。明确了导入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都有很大帮助。

1.内容上:精选,要有概括性,突出关联性。导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根本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有了认知需要和学习期待的同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语文课的学习之中,以期收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导入环节不可能占用课堂教学的太多时间,因此在设计导入时,要精选所讲的内容。紧扣重点,导语要有典型性,能够起到对全文内容的统摄作用。

2.语言上:推敲,要有启发性,突出严密性。好的导语是经过教师思维的不断加工和提炼而成的,语言要简洁、准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以免学生产生歧义和误解,使学生的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

3.时间上:控制,要有限制性,突出不可缺性。教师在对导入所占用时间的把握上,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潜规则,即导入所占的时间要短,一般不能超过五分钟,但这并不意味着导入不能超过五分钟。

此外,导语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材内容上来,而不是由一点转移到另外一点,始终围绕课文内容但却没有真正走进课文内容,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误区。

总结

导入新课是一门科学,只有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目的地运用它,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导入新课又是一门艺术,其作用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只有不断探究、摸索并付诸实际,才能使新课导入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发挥出来,起到导课的目的。

总之,导入绝非雕虫小技,不足挂齿,而应把它看成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归根结底,设计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皮亚杰说人们在从事所有智能方面的工作时,基本上都要依赖于兴趣才能更好的完成,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谓经验之谈。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艺术深入探究的过程中,万万不可忽视对导入艺术的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加绚丽多彩,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http://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2]http://blog.163.com/tcjylizhixing@126/blog/static/***112542847网易博客(布衣家园)

下载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结尾教学艺术 幸运的墨菊 课堂上,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够使学生产生渴求新知识的愿望,有些老师在备课时总是精心地准备导入语,而往往忽略了结尾。一堂课的结尾就如......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内容摘要:导入新课对一堂课有很重要的作用。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

    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板书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板书设计 高家堰小学 张元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板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是教学设计中不......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 【摘要】目前,中职语文课堂存在如下尴尬的境地:其一,学生对语文重视不够;其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其三,学生语文学习品质不佳。所以,课堂教学的效率很低。......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推荐5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太和二小李英娟 【摘要】 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语文教学就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

    语文课堂教学渗透艺术教育初探

    语文 李罗京 沭阳县陇集中心小学 语文课堂教学渗透艺术教育初探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借鉴相应的艺术形式,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满足学......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之我见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之我见桂林市龙胜县瓢里镇思陇小学粟美光赖日玲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从问题设计目标、提问......

    语文课堂教学移情艺术初探论文

    移情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感他人之所感;移情是情感沉淀的过程,使学生知他人之所感;移情是情感升华的过程,使真、善、美融为一体。移情促使教学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使教学情理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