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
【摘要】目前,中职语文课堂存在如下尴尬的境地:其一,学生对语文重视不够;其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其三,学生语文学习品质不佳。所以,课堂教学的效率很低。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是传递知识,训练技能的主阵地,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就至关重要了。恰当的导入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精当的切入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适时的提问与点拨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57-02
一、中职语文课堂现状分析
目前,中职语文课堂存在如下尴尬的境地:
其一,学生对语文重视不够。一些中职学生认为既然选择了职业学校,学好专业技能非常重要,而语文课只是读书、识字、写作文,对以后从事技能工作没有直接的帮助,学好学坏不要紧。
其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中职学生成绩普遍较低;部分学生语文基础差;有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除了课文和练习题,基本没读过什么课外书,知识面狭窄,理解和想象能力都十分有限,上课时思想难以集中,自觉收获不大,因此很多学生渐渐滋生出厌学情绪,他们对学习语文是既无基础又无兴趣。
其三,学生语文学习品质不佳。大多数中职学生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素养,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不够敏捷。因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只是普高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同样也是职高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如何采取有效策略,切实提高职校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职教语文教育工作者苦苦思索并不断追求的。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与策略
课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学的主渠道,是传递知识,训练技能的主阵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就应研究课堂教学的艺术,下面我就针对中职语文课堂现状从课文导入的方法、教材的切入以及课堂的提问与点拨等方面谈谈自己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与策略。
(一)利用恰当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导若得法,则能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智慧的门户,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而在讲课伊始,教师设计精彩的导入,就能一下子牢牢吸引住学生,激发学生情趣,使之思维迅速活跃起来。恰当的导入要做到趣味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1.趣味性
从心理学的某种角度来讲,兴趣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情绪会促使学习者积极的探求认识和了解事物。如果课堂导入能够充满趣味性,就会促使学生对整堂课充满期待,他们会把学习的过程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我在教《明湖居听书》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都很熟悉‘高山流水’的典故,伯牙鼓琴,钟子期能从琴声中听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可谓知音。《明湖居听书》中的王小玉也有幸遇上了一位知音,那就是刘鹗老先生,那么他听了王小玉说书,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描摹得生动形象、出神入化的呢?”
由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引出所讲课文《明湖居听书》,不仅增添了学生的乐趣,还设置了悬念,使学生更有兴趣去了解所学课文的内容。
2.针对性
课堂导入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能牵强附会,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
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曾借用一位老师的导入:“有一件这样的趣事,音乐家想把《念奴娇》这首词谱上曲子,作为话说长江的主题歌,但他们嫌这词长了,于是有人提议浓缩一半,当他们和几位诗人提出要求后,诗人们哈哈大笑:‘把东坡的《念奴娇》改短?这是千古绝唱,别说减一半,谁改得动一个字?’最后只好作罢。这一节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一字难易的千古绝唱吧!”
通过这样的一个导入既肯定此诗的成就之高,又点出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在于赏析诗人精妙的炼字和炼词。
(二)利用精心的切入,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
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执教的思路铺设一道桥梁,巧妙而又顺利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作者的思路,这是一项非常精巧的教学艺术。恰当地切入文本,设疑质疑,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1.找兴趣点
“兴趣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开始”,这句话说得没错。我们老师的课堂教学也一样,不管我们讲课讲得多么辛苦,如果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这节课就是徒劳的。所以在课堂设问中要细心捕捉学生的“感点”,巧妙切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孔乙已》时,我便这样设问:⑴鲁迅先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已》。他为什么喜欢孔乙已呢?孔乙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呢?⑵文章把孔乙已的悲剧置于众多的笑声中来表现,写了哪些人的笑?都是些什么类型的笑?⑶从不同类型的笑声中,你悟出了什么?
这些问题串联了整个课文的内容,同时也是使读者产生好奇心从而继续研读课文的兴趣点。
2.找关键词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深入钻研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弄清文章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找到关键词切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项链》一文时,我抓住了文章第一句“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中的“也”。这是一个副词,表示前后两件事情相同,前边的可以省略不说出来。接着我又问,那省略的一句话应该是哪一句呢?请补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加以订正,这里省略的一句话应为“别人是个美丽的姑娘,生在一个富有的家里。”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玛蒂尔德和其他的美丽的姑娘进行对比分析,其他的美丽的姑娘,由于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都能嫁到门当户对的有钱有势的人家,跻身上流社会,而玛蒂尔德虽然美丽,却由于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因此只能嫁给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过着下层人民的生活。至此,我紧接问学生,“玛蒂尔德是不是甘于自己的平淡生活?”学业回答说“不是”,“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感到痛苦。”所以常常在无聊的时候,总是梦想能过上流社会的豪华奢侈的生活,正是她的虚荣心,才使得她在她看来是能够借以爬上上流社会的最佳时机――舞会上,丢失了从朋友那儿借来的一串项链,换来自己十年的艰辛。如此,通过一个“也”字的分析,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以简驭繁,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3.找关键句
这种切入是指不依循逐段、逐层设问的自然顺序,单刀直入,直接抓住能集中反映主旨,突出人物性格的关键句进行设问,这种设问内容涵盖面较宽,学生思维跨度较大,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拿来主义》一文时,就抓住文章的第七自然段,从“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切入。先让同学们找到本句的关联词语“所以”,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表示结果的句子。接着提问,“既然这是一个表结果的句子,那么,原因是什么呢?”启发学生分析此段之前的内容。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确:我们之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原因之二: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原因之三: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这样,学生就懂得了作者在前半部分采用了因果论证的方法。这时,我又接着提问:“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那么,怎样‘拿来’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了。通过对下文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通过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的。作者首先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然后,用“孱头”、“昏蛋”、和“废物”这三种人对待“大宅子”的不同态度来比喻说明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最后,用对待“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一群姨太太”的不同方法,具体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方法。这样处理教材,眉目清楚,重点突出,既能让学生体会本文论证的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特点,又能准确理解文章的重点与难点。
(三)利用适时的提问与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用语言文字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的思考的时间是无限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学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来弄清文章的内容旨意,欣赏其表达的技巧,最后又要落实到语言文字上来收口的原因所在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重视提问,而忽略点拨。要么让学生答却不给思考时间,不给点拨提示;要么答对答错不预置评,变成了一种形式的做作。这样,学生的思维很很难得到真正的训练。为了使课堂的答问互相促动,把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我们高度重视提问与点拨的指导。
1.提问有讲究
答与问是从问开始,问题能不能答,答成什么样子,提问的方式和语言很有讲究。问得太直白,学生会养成思维的惰性;问得太深奥,会让学生无从回答,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如何处理好上述的矛盾,这就要求课堂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例如:这篇文章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祥林嫂为什么会成为悲剧人物?这样的问题就不容易答好,假如调整一下问法,变为:这篇文章分几层论述中心论点的?各层使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的使用属于什么论述方法?祥林嫂的死与哪些人有关系?谁的影响大一些?人们对祥林嫂的伤害主要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这样,既体现了思维的渐进,又能顺利把问题最终吃透,学生自然有更高的参与思考回答问题的兴致。
其次,课堂问题的提出要有系统性。所谓系统是指各个问题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应显示一定的难易深浅的梯度和内在联系,应该具有连贯性的。学习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提问也应如此。如学习《捕蛇者说》的时候,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既然永州的蛇其毒无比,永州人为什么还争相捕蛇呢?二是蒋氏捕蛇,三代遭难,为什么还不愿“更役”、“复赋”?三是从永州捕蛇人民的悲惨生活中可以看到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三个问题就是具有一定层次的,能使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理解“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结论。如果打个比方的话,这种提问就像一个链条,而这些问题就是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些问题承前启后、环环相扣、步步深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全面理解课文。
2.点拨有技巧
不管教师的问题再怎么提得适当,学生在思考分析确立答案的过程中,总还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教师应想办法指点迷津,启发学生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⑴介绍相关背景
主要指知识背景、文化背景、写作背景。例如:要学生分析细节描写,就得先讲清什么是“细节”;要学生理解象征意义,就得明了什么是“象征”;这是知识背景。再如,理解《孔乙已》就得了解科举,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就得懂什么是宗法制度礼教制度,这是文化背景,而学习《拿来主义》就应介绍作者写这篇文章时面对的社会矛盾,要品出《荷塘月色》那淡淡的哀愁,就得明白作者当时生活的处境,这就是写作背景。通常背景了解超深透,越容易找到正确的角度,解答问题的把握性也越大。
⑵确定解答范围
有时问题提出后,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有必要提示回答问题提炼答案的相关表述材料范围。有时是一个或几个段落,有时是一个或几个句子,有时是一个短语,例如在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涉及到理解忘却与记念的矛盾关系,这时可提示学生认真研习第一段和结尾,这样便会使学生很快领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⑶联系相关知识经验
学习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有些问题的回答可通过联想比较的方式从过去的经验中来获取答题思路,这样适时引导,学生便慢慢学会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相关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了。
总之,构成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因素很多,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就能把每节课的教学变为精美的艺术品,就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09.[2]柳友荣.新编心理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07.[3]郑知怡.浅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天津教育,1981,10.[4]刘飞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吉林教育,2012,08.[5]贺军.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作者简介:
刘志刚(1980-),男,吉林长岭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第二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探微摘
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探微摘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语文教育应以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为契机,抓住学科特点,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逐步由课堂教学系统向社会生活系统转移,并通过教育信息化手段,提高现代人健全素质的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关
键词:人文科学·课堂与生活·终身教育·教育信息化
正文:
回顾近百年的教育史,持续性的、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此起彼伏,没有停息,它经历了三次高潮——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改革促使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促成了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改革,70年代至今的改革既是上一次教育改革的发展又是对上一次教育改革的批判。创新教育是第三次高潮的重要课题,这就意味着21世纪将是创新的新世纪。江泽民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是以人才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①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摆在突出地位,这便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科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这里只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期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高考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录音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荣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1.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
国内外的教学改革都把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这样,不论是采用暗示法、发现法,或者自学辅导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特定的学习情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譬如,有一位老师上作文课时把一个瘪皮球和打气筒带进教室,他先拍拍皮球,然后给皮球打气,再拍拍皮球。老师的动作做完之后,要求学生据此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文章。学生们各抒已见,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①皮球瘪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打足了气的皮球会让人踢来踢去,容易损害自己;②做人不能像瘪皮球那样没有活力;③球要打气,人要争气;④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竞技场有所作为。语文老师的这种暗示教学法,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写作境地,比其单纯的命题作文、供料作文来说,课堂氛围更为宽松和谐。
2.注重质疑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外向学习法等形式的交流,培养独立思考、商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譬如以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为主,并进行摘抄和讨论;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组织学生编写
课本剧本、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讨论、朗诵、办讲座等;依据教材、围绕如何利于学生掌握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各种兴趣性活动;以语文教材或相关知识为基础,开展表演、竞赛、绘画、歌唱、外出采访、参观等活动。语文教学应突出科学精神和
人文精神,通过不同渠道(最好是选择教育信息化),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又没有精神压力的情境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二、由“应试”向“应世”转移,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
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但学生对这门学科最易满足也最易厌倦。因为学习经验告诉他们:只要能认识一两千字,稍具分析能力,多看几本课外书,即使上课不认真听讲,也可让试卷上的分数不下于六七十。于是,学生学业还未结束,对语文的新鲜之感、喜悦之情荡然无存了,结果其语文能力日益低下。况且,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为“应试”作准备,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让学生索然无味,无论教师怎样在课堂上囗若悬河,眉飞色舞,学生顶多欣赏下教师的囗才听听课,实际上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而获取的东西并不多;无论你怎么用屈子的放逐离骚幽情、陶潜的悠悠南山、杜子美的笔底波澜、李太白的青天揽月……或爱斯梅拉达和卡西摩多的美与善、铁的人物血的斗争的牛虻、呼唤人性复活的列夫·托尔斯泰等等来熏陶,但这在一部分学生的眼里,毕竟有时间和空间差距,离现实太遥远了。究其原因,我们是用“应试”的方式来对待了现代人,长此以往,不会“应世”,反而恶性循环。其实,早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这样形容和批判传统教育:教室里,“按几何图形排列着一行一行的简陋的课桌,紧紧地挤在一起,很少有移动的余地;这些课桌的大小几乎都是一样的,仅能够放置书、笔和纸;另外,有一个讲台,一些椅子,光秃秃的墙壁,还可能有几幅画。我们看了这些情况,就能推断在这样的场所可能进行的唯一的教育活动。这一切都是有利于‘静听’的,因为单纯地学习书本上的课文,只是‘静听’的另一种形式,它标志着一个人的头脑对别人的依赖性。”②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而实际上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建构。“美国当代教育家卡尔·罗杰斯指明学与做的关系时,提出这样的学习原则: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③。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和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产生并发展的。在创新性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其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比如督促学生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走出教室,研究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懂得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理解社会现象和知识,打破思维的定势,通过实践获得新的看法和思想。
纵观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三代领导人的语文能力都很高,这实际上是革命的斗争实践增长了他们的才智。因此,当今时代,我们应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传统教育,建立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客体和主体的高度统一,才能发挥学生学语文的主观能动性。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解决为何学语文、为谁学语文的问题;通过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透视现实社会生活,让学生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建立“应试”(课堂教学系统)到“应世”(社会生活系统)两者之间的“超级链接”,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把学生培养成谙熟事理、了解社会的新型社会成员。
三、着眼“终身教育”,改革读写教学
“终身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当今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一旦投身社会,能否立身行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的读写能力(不能排除听、说能力),因而,这对学校的语文读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材配套用书《教学参考书》的“参考”内容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照搬“参考”,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再有,习惯的“文章学阅读教学法”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比如,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短文”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什么文体的写作。这种编排模式,实际是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了一谈。许多教师视课文为阅读和写作的共同观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读写信息处理的现象。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使语文读写教学处于尴尬境地。由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受到扼制,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千腔一调不使人卒读的现象。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们应该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其始终处于探索性、创造性的环境下,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旧知识进行创新活动。
“研究性学习”也是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师生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把语文研究性学习落实到读写教学中,那就是:以目的性为读写前提,以信息论为读写理论指导,以围绕读写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时代,未来的教育是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的“终身教育”,它使语文读写教学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备了更重要的意义,而中学语文读写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
四、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面对信息化时代到来,语文教学也应当有新的改革和突破。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看,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应当属于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范围,这几种能力都与信息能力密切相关,因而,明确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是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应当作为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证明,有了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学校的教学活动得到极大地延伸和扩展,大大超出课堂的时空,学校教育逐步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这有利于学校教育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在语文教育处于由传统教育技术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情况下,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学习环境,并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达到从强调知识积累向强调发现创造知识方面的转变。由此开展语文创新教育活动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使学生展开认识、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活动,同时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的思考诱因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引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要抓住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极大的扩展,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30年,在以前的教学中,无论自己在课堂上怎样的主观努力,即使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其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不大。近几年来,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制作了一些CAI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每当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学生情绪高涨。比如最近我讲《促织》第三课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作了网页课件《促织·比较阅读》,总共18页,图、文、声并茂,加之影像,61.3MB。课堂上新旧知识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这节课若只凭借黑板粉笔,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信息量的。
“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教学问题,为我国未来教学工作探讨和创造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新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开拓性事业,是一项创造未来、保持教学体系生机和活力的事业”④语文创造性课堂教学,适当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维化、集成性和交互性;使教学信息的容量增大,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能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加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个性差异;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化,使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①《“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全国课题协作组)
②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30页
③俞国良:《创造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229页
④王本陆《时代挑战与教学问题》《中国教育报》2000/10/7/4版
(好范文整理)
第三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
参加语教学工作四年多了,依然清晰地记得曾经的老师向我提出的忠告:“做教师的只有上好,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于是我认真阅读众多的语专业报刊杂志,吮吸知识的营养;努力回忆从小学到大学期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师长们的教学方法,寻求可资借鉴的教法;不厌其烦地翻阅大学中学过的《教材教法》本,获得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经过努力,渐渐地形成了自己教学方法:教学目标要明确,讲授内容要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学方法应灵活。在日常的语教学工作中,我努力以此衡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
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吸收了语教学领域中不少新的理论、观念。
主要有:
1、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2、教学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视为灌输知识的容器。
3、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语能力,发展智力,并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教学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
随着教学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愈愈感到自己所谓的好标准还有好多不足,明显地感到自己的观念总是难跟上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不得不努力地去反思自己的语教学,归纳起,我的语教学存在着以下弊端:
一、不敢超越堂。
如果学生在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内容形成了兴趣,后能够继续进行主动地有目的地学习,那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从“学会”上升到“会学”、“善学”。我心里明白,超越堂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但我没有这样做,也不敢这样做。我只知道利用好堂40分钟,让学生学好本上的知识。希望学生对中国古代、现代学名著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但如果能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的学修养,那该多好。可是我不敢这样做,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些名著是“难书”,他们会不答应,学生哪有功夫看这种“难书”!所以,学了之后,我几乎就停滞不前了。我现在的语,除了带领学生在本中“游泳”之外,外最多布置一点读读、背背、抄抄的作业,不能也不敢让学生去广阔的外海洋中遨游、驰骋。所以,学生们刚升入初一的时候,看看他们写的记叙,眼睛一亮,小学生的作水平相当不错嘛!可是,一年过去了,他们记人叙事的水平和刚入初一时的水平相比,似乎高不出多少。
二、不敢超越本。
教师在教好诉基础上,超越本,收集本以外的材料,补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教师说也是多么重要。但是,我也不敢只是活脱脱的运用“嫁接术”移花接木的手法,可还得挖空心思说好话,违心地说它中心突出,构思独特,因为我不敢超越本。
三、不敢超越“教参”。
《教学参考书》本是只供教师参考用的,可是现在众多试卷的命题者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字不差地照搬“教参”,阅卷人也是依教参画葫芦,离开了教参的说法就不给或扣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也只是照“教参”宣科。我刚毕业经验不足所以许多东西我自认为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透,不会有更好的回答的。我想我的答案最多也只能算个“擦边球”,可我也不敢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也不敢引导学生去细加品味,只能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了。不少,在分析段落层次时,时时感到自身的理解和“教参”的说法存在着差异,但自己最终不敢否定“教参”、超越“教参”,要么原原本本地把“教参”的答案抄在黑板上,要么只能签名稀里糊涂,蒙混过关,让学生去自由理解。
总之,我在语教学中,不敢超越堂,不敢超越本,不敢超越“教参”。
我希望我的同行们不要存在类似我这样的困惑,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学会超越。只有学会超越,才能发展自我;只有学会超越,才能使学生发展;只有学会超越,教育事业才能大踏步前进。
我的语教学往往只重视内容的分析,对学生训练的各类语练习题也偏重内容的把握。这种呆板的教学与让学生主动学习相违背的。
语,承载着人类明的`精华,中美妙的故事、精湛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广阔的视野,构成了该学科独特的人气息与强烈的吸引力。但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是否也这么想,语在他们的眼睛里究竟是什么样的?被世人称为“误尽天下苍生”的语教学也随着历史的车轮,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进行改革。但是以前改革的目的更多的是对学科体系自我的完善,而不是为了满足学习者本身的需求。正如一些语教学专家所言的一样,以往的语教学对人的关注是比较疏忽的,缺乏对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感受、学习过程、接受知识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情感的关注。是学体本位的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大多是按照语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而不是根据接受者的心理发展需求。我们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也大多是从成人的角度、从教学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方案,而忘记了我们所从事的对象——学生的需求。换一种思路:在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听听主角——孩子的声音,我们是否可以从孩子的视角反观我们的语教学。
对于我说,永远是不断向同行学习,学习,再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教学智慧的实践。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是体现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演练技艺、展现知识的过程。以前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是一板一眼遵循课本知识,而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搜集大量事例并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
1、教学体会
1.1加强教师修养,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都说初中孩子最擅长模仿,教师的道德风尚、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柯瓦列夫说:“儿童从小就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是他们要努力学习的道德模范。所以,教师的道德面貌就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他在课堂内外,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全部言行,都是给学生作出的榜样。”教师必须自觉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2科学使用教材。
遵循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新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线,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以社会生活为主题阐述理论观点,生活化学科知识,使知识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以体现,使语文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增强。因此,关注过程和凸显观点是新教材内容的体现方式。由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出发,在生活情境中学生能够体验、感悟,最终回归到学生生活,也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很强可读性。刚开始新教材不能够适应,笔者曾走到两个极端教学模式:部分教师由于受旧教材编排学科知识逻辑思路的影响,开始接触到新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的编排思路时,感觉很零散、很感性,不成知识体系。不由自主地在上课时按旧教材的模式教学,导致学生听不懂,课堂效果也很差,为此,笔者感到困惑苦闷,结果转向依据并照搬新教材,一段时间过后,教材内容进度缓慢,笔者感觉按部就班照搬新教材,教学任务在规定课时内不可能得到完成,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笔者意识到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应当依据新课标的理念,让教材成为文本并对其进行编辑。
1.3挖掘人文内涵,体现人文价值。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在教学和教学评价中过分追求客观性、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尤其是在中考压力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追求机械化的答案,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当然,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标准化教学是有一定必要的,但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从学生未来的发展上看,这样的教学理念无疑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特点,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伤害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毕竟,语文是人文学科,理性化、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无法挖掘出语文的人文价值,也就不能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广大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1.4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我们力求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2、以学生为主体,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标的普及,许多教材内容出现了大幅度改动,但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却没有随之改变,仍然是“穿旧鞋”,在课堂上以自己为中心,对学生“一刀切”。这样陈腐落后的教学模式显得与现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教师教得疲倦,学生学得枯燥,味同嚼蜡,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效率极低。语文教师应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人,不应是一个只顾眼前分数、不顾学生能力发展的“近视”。教师要逐渐将自己的主体地位让位于学生,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只有通过课堂中师生、生生的合作探究,才能使学生逐渐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取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对在阅读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问题,可以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可在小组讨论中不断补充、更正、完善,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能马上解决,教师可参与进来,引导学生细细研讨。
总之,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探索、实践,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摘要】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为基点,塑造学生人文气质,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增进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然而,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并未真正实现既定的目标和任务。本文试图从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现象入手,探寻相应的对策,旨在最大限度完成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中职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但是,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中职语文教学无论是从学生的素质、学习状况,还是从教学方法、教材、质量评估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和质量的提高。如何实现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成为每个中职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努力探讨的课题。
1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现象
1.1学生问题
⑴语文学科基础薄弱。面对汹涌的经济大潮,中职学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日趋白日化,生源由原来“优先首批”录取的“尖子生”,改变为“最末批”录取的“差等生”。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于教育不被重视的农村,所以多数呈现出语文学科基础薄弱的现状。
⑵缺乏学习兴趣。作为初中阶段基础教育淘汰出来的中职学生,大多数都不能正常接受语文素养再教育,在语文学习方面普遍存在智力或心理障碍。有的学生对许多事物都缺乏应有的兴趣,尤其是谈到学习就心生厌倦,对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虽然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的水准,其综合素质较差,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学习语文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因为听不懂课和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丧失学习信心;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到职校是来学习专业的,语文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不学无所谓,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从不主动学习,更谈不上刻苦努力。中职学生钟爱网络、多媒体。据调查,中职学生绝大多数家庭有电脑,但基本上都用来玩游戏,或聊天,或看碟,或听音乐,而不是用来学习。
⑶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中职学生缺乏正确学习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在对语文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的无知。大多数学生对上职校以及文化基础课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偏差。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选择上职校一是因为无奈,普通中学进不了,只好来上职中;二是为了学一门技术,毕业后找份工作,至于是否是为了多学一点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从来没有想过,也觉得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将来当工人没有多大关系。”并且在 “职业”的导向性影响下,他们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功利性的特点,学生们“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比较明显。
1.2教师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大多数的老师都是采用传统的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漠视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把自己的观点、思想强行灌输给学生。上课时口若悬河,古今中外,家事、国事、天下事,滔滔不绝,面面俱道。暴露了中职生的语文课堂主要表现出“四重四轻”的特点: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2.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教学;3.重形式说教,轻习惯养成;4.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引导。特别是中职学校现代教学设备不足,教师基本延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让老师疲惫,学生容易劳累,教育教学的结果只求知识复现的正确性而完全忽视学生的体验能力。
1.3教材问题
⑴现有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多、容量大。由于课时量减少,一套共四册的语文教材往往只用一、两册,教学中不能体现整个教材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
⑵中职语文教材更新慢。多年来,一直使用一套教材,教师的“教”变成了一种简单的重复工作,教学中缺乏应有的生气。教学内容陈旧,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⑶没有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现有的教材大多缺乏对中职学生的全面考虑,不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职业教育教材观。
⑷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目的与要求大体一致,不能充分体现出不同专业类别的不同要求。无论是烹饪工艺、旅游管理等文科类专业还是机电机械、化学工艺等理科类专业,语文教师使用一式的语文教案、一致的语文进度、一样的语文试卷,甚至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要求都相同,这就不可能适应、实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时代要求了。
2针对问题的有效对策
针对以上现状,今后的中职语文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的特点,一切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1重塑学生的自尊心
如果学生具备较好的自尊心、自信心,那么将为学生将来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无论是对待学习,还是对待生活,他们就会很难有自信心。所以,中职教师在数学教育中,既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教师最好充分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2.2树立职教观念
教师要改变观念,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研究。中职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上与普高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在学习成果上差距就更大,但另一方面,中职学生与高中生相比,中职生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比如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追求财富,出人头地的梦想非常强烈。
2.3精心设计课堂
中职班的`课堂纪律一般都是比较差的,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学习环境也不那么好。这就对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有独特性、创造性的见解和行为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精心设计课题的导人到整堂课的语言组织,问题设计,情景布置,板书设计等等。还要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面部表情、声调、手势甚至是目光都可以调动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呼应配合。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自然增加。
2.4采取多重教学评价模式
如何让职校学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这是我们中职老师首先应考虑的问题。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落后的、统一化的、终极式的成绩考核方式已经成了学生主体发展的拦路虎,越来越多的学生又开始在职中的考试中咀嚼到了失败的滋味,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因此,要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改革目前这种终极式的、以知识再现为主的、一刀切式的考试模式,建立新的语文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评价,注重兴趣培养及能力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
2.5整合教材内容,突出职教特色
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应用。在选择材料时,要贴近实际,注重实用性。主要以兼顾不同专业为落点,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不应以统一的模式进行,应当各有偏重。偏重是指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向专业“倾斜”。比如数控专业的,可适当增选一些数控方面的知识性文章,包括数控技术的发展沿革、革新创造和发展前景等,结合学生学到的说明方法,让他们选择一种产品写一个产品说明书;计算机专业的,可以尝试让学生练习在电脑上写作文,结合文档编辑,用邮件形式提交作文。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
中职语文教材的选择还要注重职教特色,即以就业为导向。这更要求我们除了重视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外,还应注重加强课程的人文性,加强职业活动中必备的精神品质和职业活动中必备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要满足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需求。
3结语
诚然,影响语文课堂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只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手段,抓住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变消极为积极,必将打破语文课堂沉闷呆滞局面,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实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既定目标和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薛春胜《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甘肃农业,20xx年周筠
[2]《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思考》20xx年11月
[3]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河北师范大学,20xx年4月
[4]朱孝平。职校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xx.9.25.
[5]李文勇《突出学习实用性,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
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不是第一次从事了,每次都有新收获,在城轨半年来的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中职语文课堂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堂,由于面对学生的特殊性它更注重课堂内容的有效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对教师工作会有更高的要求。
中职学生的学情比较复杂,这与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个人经历关系紧密。首先,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整体较差,这体现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给学生布置过作文,学生交上来的习作中错别字、病句、前后矛盾等现象很严重,一次语文课讲到诗歌,我问学生“这首诗写了那些意象?”,话没落音一位学生就接口道“老师,什么是意象?”,这样的例子不胜列举。中职学生很多是初中没读完辍学后重新走进校园或在一般性的初高中因为学习成绩太差不想读了才走进中职学校的,换句话说他们很多是“没地方去了”或者“被逼着”来到中职学校的。此外,很多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也很特殊,比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等,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当然也有一些误解了父母的关爱,所以表现的比较叛逆,觉得很多事都无所谓,混一天是一天,这些特殊的原因使这些孩子在常人眼里被贴上了“不听话的孩子”“坏孩子”等标签。上述的这些情况在中职学生里很常见,也是他们情况复杂的重要表现。
面对这样复杂的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和手段自然也必须适应他们的心里,学生叛逆、逆反不能说他们是“坏孩子”,在他们心底也有自己在乎和任可的东西,教师要做的就是走进他们,接近他们,用语言真情打动他们。
一、接近学生,触及心灵
我教的学生是14级春季班的学生,所以以讲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的教学为例。下册课本中经典篇目很多,比如第一篇《合欢树》,开学第一课讲亲情非常好,学生也能很好的接受,在讲这一课时,我结合自己在外读书的经历告诉了学生“家”“亲人
”的`真正存在。讲课时,我没有以名人名事导入,也没有以自己从书本里看来的事例导入,而是以自己在外读书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真实事情导入,由自身的经历激起学生的感同身受,进而告诉学生“家”不是没钱时的“提款机”,也不是遇到困难挫折时的“避风港”,它是我们迷茫时、困惑时的照明灯,是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的“安慰”,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家都在我们身后,只要转身,我们就看得到,这样的方式一下就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能很快的跟着课堂走,而在结束时,同样以自己的做法告诉学生要多和父母沟通,那次的课中我很惊喜地发现孩子是很有心也很善良的,觉得他们的叛逆只是表现,背后是他们的迷茫。
二、以课堂为主,时刻跟着学生的“脚步”走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4--18之间,正值花样年纪,价值观人生观容易受到影响,而网络等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它们能比教师更快的接受一些信息,上课时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点也会使课堂别具一格。在讲《口语交际·演讲》时,我选用了《超级演说家》的一些小视频进行讲解分析,视频的演讲内容都是近一段时期内网络上的一些热门话题或事件,演讲的方式也不是常见的从开头讲到结尾的很严肃的传统方式,所以学生很喜欢去看,看完后结合所讲内容让学生进行分析,学生能从各个方面去分析,针对不足的还能提出改进意见,自然的课堂效果也很不错。在社会新话题这一块,很多时候学生都走在教师面前,若能跟上他们的脚步,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很好的融入课堂并端正对一些为题的看法。
三、课堂上要多点激励,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
中职学生正值花季,青春热情、富有朝气、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点,但同时这一时期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小大人”,对“尊严”看得很重,所以教师应在保持师者的威信同时尽量做到和学生平等相处,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而学生在学会尊重老师同学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所有的人。比如在一次作业中,有位孩子表达了自己想学好但又很迷茫不知从何入手,在写评语时我写了“老师已经看到了你的努力,以后会在课堂上关注你的”,下次课前当着全班的面不点名的表扬了他,结果自那以后,课堂上不管身边的怎样他都能认真听课。还有一个孩子,刚开始基本没在课堂上出现过,偶尔出现也是在玩手机或睡觉,但在一次很偶然的事情上我给他留足了面子,结果他悄悄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开始认真听课,并且还能监督身边的人好好听课。这些小事情都让我很有感触,孩子们还是很懂事的,只是有时需要被人关注被人鼓励,更多的是被重视。
四、用故事语言拯救课堂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他们中不少人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走神、玩手机、甚至打瞌睡都是难免的,大部分中职孩子对教师的口若悬河的”长篇大论”根本不感兴趣,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尤为反感,因此,在教学中注入快乐因子,让课堂气氛活起来,是为师者不可或缺的“必杀技”。
处在14--18岁的孩子很多时候愿意学习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所以在课堂中多穿插一些小故事能很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和作者相关的逸闻趣事。有孩子对我说“老师,学校里学的东西根本没用,学的不是真知识”,我回答他说“你说对了,学校课堂里学的不是真知识,我也不是在教大家知识,我是在教大家见识,教大家和学校外的朋友聊天时的优越感,我平时给大家讲的小故事不是让大家一笑而过的,是在给大家积累和朋友聊天时的素材”,这样的回答让那些孩子静了下来,低着头若有所思,此外,在讲艾青的诗歌《我爱着土地》时,一段配乐的朗诵也让学生瞬间进入了情景。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幽默或动情的语言是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到教学中去的,因此,要善于运用合适的语言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中职语文教学是比较特殊的教学课题,其中值得探究的很多,虽然在之前的教学工作中已经有所得但要学习的仍然很多,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多地去向其他的老师学习请教,也会在以后的课堂中继续进行自己的教学反思和总结,以此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
【摘要】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推动学生的职业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为基点,塑造学生人文气质,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增进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然而,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并未真正实现既定的目标和任务。本文试图从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现象入手,探寻相应的对策,旨在最大限度完成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中职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但是,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中职语文教学无论是从学生的素质、学习状况,还是从教学方法、教材、质量评估上,都存在诸多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和质量的提高。如何实现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成为每个中职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努力探讨的课题。
1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现象
1.1学生问题
⑴语文学科基础薄弱。面对汹涌的经济大潮,中职学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日趋白日化,生源由原来“优先首批”录取的“尖子生”,改变为“最末批”录取的“差等生”。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来自于教育不被重视的农村,所以多数呈现出语文学科基础薄弱的现状。
⑵缺乏学习兴趣。作为初中阶段基础教育淘汰出来的中职学生,大多数都不能正常接受语文素养再教育,在语文学习方面普遍存在智力或心理障碍。有的学生对许多事物都缺乏应有的兴趣,尤其是谈到学习就心生厌倦,对语文学习也是如此;有的学生虽然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生的水准,其综合素质较差,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弱,学习语文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因为听不懂课和跟不上学习进度而丧失学习信心;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到职校是来学习专业的,语文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不学无所谓,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从不主动学习,更谈不上刻苦努力。中职学生钟爱网络、多媒体。据调查,中职学生绝大多数家庭有电脑,但基本上都用来玩游戏,或聊天,或看碟,或听音乐,而不是用来学习。
⑶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中职学生缺乏正确学习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在对语文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的无知。大多数学生对上职校以及文化基础课对自身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偏差。绝大多数学生认为:“选择上职校一是因为无奈,普通中学进不了,只好来上职中;二是为了学一门技术,毕业后找份工作,至于是否是为了多学一点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从来没有想过,也觉得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将来当工人没有多大关系。”并且在 “职业”的导向性影响下,他们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功利性的特点,学生们“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比较明显。
1.2教师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大多数的老师都是采用传统的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漠视学生的独特性,自主性,把自己的观点、思想强行灌输给学生。上课时口若悬河,古今中外,家事、国事、天下事,滔滔不绝,面面俱道。暴露了中职生的语文课堂主要表现出“四重四轻”的特点:1.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2.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教学;3.重形式说教,轻习惯养成;4.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引导。特别是中职学校现代教学设备不足,教师基本延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让老师疲惫,学生容易劳累,教育教学的结果只求知识复现的正确性而完全忽视学生的体验能力。
1.3教材问题
⑴现有中职语文教材内容多、容量大。由于课时量减少,一套共四册的语文教材往往只用一、两册,教学中不能体现整个教材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
⑵中职语文教材更新慢。多年来,一直使用一套教材,教师的“教”变成了一种简单的重复工作,教学中缺乏应有的生气。教学内容陈旧,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⑶没有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现有的教材大多缺乏对中职学生的全面考虑,不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职业教育教材观。
⑷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目的与要求大体一致,不能充分体现出不同专业类别的不同要求。无论是烹饪工艺、旅游管理等文科类专业还是机电机械、化学工艺等理科类专业,语文教师使用一式的语文教案、一致的语文进度、一样的语文试卷,甚至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要求都相同,这就不可能适应、实现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时代要求了。
2针对问题的有效对策
针对以上现状,今后的中职语文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的特点,一切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1重塑学生的自尊心
如果学生具备较好的自尊心、自信心,那么将为学生将来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无论是对待学习,还是对待生活,他们就会很难有自信心。所以,中职教师在数学教育中,既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教师最好充分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2.2树立职教观念
教师要改变观念,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研究。中职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上与普高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在学习成果上差距就更大,但另一方面,中职学生与高中生相比,中职生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比如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追求财富,出人头地的梦想非常强烈。
2.3精心设计课堂
中职班的课堂纪律一般都是比较差的,学生学习风气不浓,学习环境也不那么好。这就对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有独特性、创造性的见解和行为发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的气氛。精心设计课题的导人到整堂课的语言组织,问题设计,情景布置,板书设计等等。还要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面部表情、声调、手势甚至是目光都可以调动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呼应配合。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主动学语文的劲头就会自然增加。
2.4采取多重教学评价模式
如何让职校学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对生活的信心,这是我们中职老师首先应考虑的问题。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落后的、统一化的、终极式的成绩考核方式已经成了学生主体发展的拦路虎,越来越多的学生又开始在职中的考试中咀嚼到了失败的滋味,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因此,要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发展,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就必须改革目前这种终极式的、以知识再现为主的、一刀切式的考试模式,建立新的语文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评价,注重兴趣培养及能力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
2.5整合教材内容,突出职教特色
语文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应用。在选择材料时,要贴近实际,注重实用性。主要以兼顾不同专业为落点,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不应以统一的模式进行,应当各有偏重。偏重是指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向专业“倾斜”。比如数控专业的,可适当增选一些数控方面的知识性文章,包括数控技术的发展沿革、革新创造和发展前景等,结合学生学到的说明方法,让他们选择一种产品写一个产品说明书;计算机专业的,可以尝试让学生练习在电脑上写作文,结合文档编辑,用邮件形式提交作文。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
中职语文教材的选择还要注重职教特色,即以就业为导向。这更要求我们除了重视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外,还应注重加强课程的人文性,加强职业活动中必备的精神品质和职业活动中必备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要满足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需求。
3结语
诚然,影响语文课堂活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只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手段,抓住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变消极为积极,必将打破语文课堂沉闷呆滞局面,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实现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既定目标和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薛春胜《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几点思考》甘肃农业,20xx年周筠
[2]《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实施多元性评价的思考》20xx年11月
[3]苏占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河北师范大学,20xx年4月
[4]朱孝平。职校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xx.9.25.
[5]李文勇《突出学习实用性,提高职高语文教学效率》,《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xx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
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不是第一次从事了,每次都有新收获,在城轨半年来的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中职语文课堂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堂,由于面对学生的特殊性它更注重课堂内容的有效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对教师工作会有更高的要求。
中职学生的学情比较复杂,这与他们的学习情况和个人经历关系紧密。首先,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整体较差,这体现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给学生布置过作文,学生交上来的习作中错别字、病句、前后矛盾等现象很严重,一次语文课讲到诗歌,我问学生“这首诗写了那些意象?”,话没落音一位学生就接口道“老师,什么是意象?”,这样的例子不胜列举。中职学生很多是初中没读完辍学后重新走进校园或在一般性的初高中因为学习成绩太差不想读了才走进中职学校的,换句话说他们很多是“没地方去了”或者“被逼着”来到中职学校的。此外,很多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也很特殊,比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等,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当然也有一些误解了父母的关爱,所以表现的比较叛逆,觉得很多事都无所谓,混一天是一天,这些特殊的原因使这些孩子在常人眼里被贴上了“不听话的孩子”“坏孩子”等标签。上述的这些情况在中职学生里很常见,也是他们情况复杂的重要表现。
面对这样复杂的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和手段自然也必须适应他们的心里,学生叛逆、逆反不能说他们是“坏孩子”,在他们心底也有自己在乎和任可的东西,教师要做的就是走进他们,接近他们,用语言真情打动他们。
一、接近学生,触及心灵
我教的学生是14级春季班的学生,所以以讲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的教学为例。下册课本中经典篇目很多,比如第一篇《合欢树》,开学第一课讲亲情非常好,学生也能很好的接受,在讲这一课时,我结合自己在外读书的经历告诉了学生“家”“亲人
”的真正存在。讲课时,我没有以名人名事导入,也没有以自己从书本里看来的事例导入,而是以自己在外读书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真实事情导入,由自身的经历激起学生的感同身受,进而告诉学生“家”不是没钱时的“提款机”,也不是遇到困难挫折时的“避风港”,它是我们迷茫时、困惑时的照明灯,是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的“安慰”,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家都在我们身后,只要转身,我们就看得到,这样的方式一下就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能很快的跟着课堂走,而在结束时,同样以自己的做法告诉学生要多和父母沟通,那次的课中我很惊喜地发现孩子是很有心也很善良的,觉得他们的叛逆只是表现,背后是他们的迷茫。
二、以课堂为主,时刻跟着学生的“脚步”走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4--18之间,正值花样年纪,价值观人生观容易受到影响,而网络等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它们能比教师更快的接受一些信息,上课时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点也会使课堂别具一格。在讲《口语交际·演讲》时,我选用了《超级演说家》的一些小视频进行讲解分析,视频的演讲内容都是近一段时期内网络上的一些热门话题或事件,演讲的方式也不是常见的从开头讲到结尾的很严肃的传统方式,所以学生很喜欢去看,看完后结合所讲内容让学生进行分析,学生能从各个方面去分析,针对不足的还能提出改进意见,自然的课堂效果也很不错。在社会新话题这一块,很多时候学生都走在教师面前,若能跟上他们的脚步,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很好的融入课堂并端正对一些为题的看法。
三、课堂上要多点激励,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
中职学生正值花季,青春热情、富有朝气、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点,但同时这一时期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小大人”,对“尊严”看得很重,所以教师应在保持师者的威信同时尽量做到和学生平等相处,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而学生在学会尊重老师同学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所有的人。比如在一次作业中,有位孩子表达了自己想学好但又很迷茫不知从何入手,在写评语时我写了“老师已经看到了你的努力,以后会在课堂上关注你的”,下次课前当着全班的面不点名的表扬了他,结果自那以后,课堂上不管身边的怎样他都能认真听课。还有一个孩子,刚开始基本没在课堂上出现过,偶尔出现也是在玩手机或睡觉,但在一次很偶然的事情上我给他留足了面子,结果他悄悄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开始认真听课,并且还能监督身边的人好好听课。这些小事情都让我很有感触,孩子们还是很懂事的,只是有时需要被人关注被人鼓励,更多的是被重视。
四、用故事语言拯救课堂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他们中不少人基础差,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走神、玩手机、甚至打瞌睡都是难免的,大部分中职孩子对教师的口若悬河的”长篇大论”根本不感兴趣,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尤为反感,因此,在教学中注入快乐因子,让课堂气氛活起来,是为师者不可或缺的“必杀技”。
处在14--18岁的孩子很多时候愿意学习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所以在课堂中多穿插一些小故事能很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和作者相关的逸闻趣事。有孩子对我说“老师,学校里学的东西根本没用,学的不是真知识”,我回答他说“你说对了,学校课堂里学的不是真知识,我也不是在教大家知识,我是在教大家见识,教大家和学校外的朋友聊天时的优越感,我平时给大家讲的小故事不是让大家一笑而过的,是在给大家积累和朋友聊天时的素材”,这样的回答让那些孩子静了下来,低着头若有所思,此外,在讲艾青的诗歌《我爱着土地》时,一段配乐的朗诵也让学生瞬间进入了情景。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幽默或动情的语言是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到教学中去的,因此,要善于运用合适的语言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中职语文教学是比较特殊的教学课题,其中值得探究的很多,虽然在之前的教学工作中已经有所得但要学习的仍然很多,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多地去向其他的老师学习请教,也会在以后的课堂中继续进行自己的教学反思和总结,以此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学生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
(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
(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
(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探究,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平和课堂效率,希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
在本学期中,我所带的两班语文,在期末考试中均未考好,在反复思考后,现总结如下:
一、虽然重视语文基础,但未能及时跟上检查。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语文的基础知识,但是虽有布置,但是没有及时跟上检查,以至于不少学生的作业也做了,但是质量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及时检查,当天作业当天完成,今天需要掌握的知识绝不拖到明天。
二、过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忽视了阅读、作文的教学与指导。
语文的基础知识很重要,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占用过多的时间,不仅语文基础没有提上去,反而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降低。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会把语文的`基础知识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学好基础,课后检查、督促。把更多时间用来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下一学期,我将制定较为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计划和作文写作指导计划,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由于对教材较为熟悉,反而造成课堂的随意性严重。
对教材熟悉是好事,但是忽略课堂的严谨性却是大忌。教材是熟悉了,课堂严谨性忽略了,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教材的不熟悉。下一学期,我会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认真研读学生,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真正的去上好每一节课。
四、重视师生关系,但过犹不及,造成了放任自流。
我教育学生向来来注重平等,对学生宽而有余,而严之不足。以“宽”对待学生是对的,但绝不能因“宽”而不“严”,在平时教育学生时因该做到“宽而有度,严而有格”。在下学期中,我不仅会平等对待学生,但我会注重对学生的“严”要求。明确什么时候应该宽,什么时候应该严,要努力做到该宽时宽,该严时严。
总而言之,我将会在下一学期,倾尽心力把一(2)一(5)两班语文教好。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
一、激发兴趣,快乐学习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上课伊始,我出谜语让学生猜,学生在猜出谜底收获成功快乐之时出示课题,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唤起了求知的积极性。接着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课文中,学生想一探究竟,迫不及待捧起书,教室响起了朗朗读书声。
二、结合生活,识记生字。
语文来源与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本身又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生活与课堂密不可分,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识字量,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生字的有效途径。当学生读一遍课文回答:“谁在画风?”时,我出示文中插图,采用与他们打招呼交朋友的方法,记住“宋、涛、”等六个字。学生在问好中认识了生字后,学生做青蛙跳伞的游戏检查生字读音。轻松愉快的识字氛围,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三、抓重点词句,以读为本。
《画风》一课,内容浅显,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思考。以“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为主线,学生带着问题读,并动手划出相关句子。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让学生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并相机指导朗读,读出赵小艺的自信,陈丹、宋涛的兴奋、惊奇。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这一过程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四、读写结合、训练写作。
我合理地利用课文中三位小朋友通过动脑筋画出风的故事,提出“你会画风吗?你想怎样画风?”的问题,鼓励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把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风中的景物说一说,画一画,孩子们画出了弯了腰的小草,飘在空中的气球,被风吹起的花裙,烟囱上歪了的烟等等,每个同学都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不同的内容。尤其优先让后进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图画,既满足了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同时使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发展。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6
教育部曾明确指出: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育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牢牢树立“教学为学生就业服务”的重要意识,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同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人文特征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和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将其渗透到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育的本质在于教书育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由于具有独特的人文关怀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德育职责。
中职学生在年龄上相对较小,因此对于道德以及生活、学习态度上的认识和理解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差。幸运的是,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真善美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们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帮助他们实现人格上的完善。比如,在《我的母亲》里,我会引导学生带着感情细细揣摩文章的一字一句,让学生充分体会老舍先生对母亲感激、深切怀念的伟大感情。这种情感上的教育,往往让学生印象深刻,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教育,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教师教学活动是否顺利进行,教学是否能取到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中职学生往往学习能力较差,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课堂上也表现得很消极,课堂气氛往往死气沉沉,枯燥无味。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力求最大限度上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我问学生:“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扣人心弦,假如你是小说中的玛蒂尔德,在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分组自由讨论,有的学生提出他们的疑问“为什么当时佛来思节夫人会借给玛蒂·尔德一条假项链呢?她明明就很有钱。”;“为什么玛蒂尔德在项链丢了之后不马上告诉佛来思节夫人,这样的话她也就不用担负十年的艰辛与没有意义的付出了”……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融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语文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文章内容以及主题也有了自己独特、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文化课与专业课相结合,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中职教育要培养的不单单是以追求学习成绩为主的学生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知识结合学生的专业课,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方向和基础。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发挥语文课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提高语文在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践运用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比如,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会在课堂上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情境教学训练,教给他们服务行业的社交礼仪,教导他们在工作中要斟酌说话的语气和词语,帮助他们提升日常生活中的沟通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灵活能力;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会引导他们用正确的语文词组编写程序,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我则会在课堂上带领他们欣赏我国古文化中的优美建筑,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自豪感和热爱感,为以后更用心、更投入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扬,注重情感教育
中职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学习热情不高,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很强的学习和心理惰性……但是这并不妨碍挖掘他们身上潜在的能力和优点。作为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赞扬,多给他们一些肯定和支持,比如一个赞同的眼神,一个微笑,一句激励的话,都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肯定,帮助他们恢复和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开阔胸怀,更加积极、健康地茁壮成长。
学生不可能仅仅只是学生,他们也要进入社会,无论他们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都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跟能力与人沟通、融洽相处。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还必须提高他们实际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中职语文课程的指导下,做到语文学习与生活、工作的共同配合,良好互动,为他们以后更好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发展与进步。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7
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第五篇: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中职语文教材大纲要求,“要认真贯彻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侧重于读、写、听、说和思维等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更多种恰当的方法,从各个方面去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教学方法灵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主观色彩的意向活动。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平台,教师讲课时尽可能与学生生活相关,与他们的经验相整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极具感染力的言词,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怀着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不拘泥于仅有的课桌书本式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必要时还可以将课堂延伸到户外、街道、商场等,让学生在实地参与中得到真实的体会和感受,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直观认识和理解。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际文体运用的现场模拟活动,如请柬的制作、大会发言、旅游景点解说、就业应聘、活动策划的草拟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训内容,由喜欢参与活动进而到为了搞好活动而去想办法、找对策,既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在活动进程中学会如何去接纳和帮助他人,增强了同学问的协作交流意识。
二、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不一,相互间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必然是一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因此,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课堂上要具有针对性。讲课时较浅显的部分请一部分学生积极对答;较深奥的部分则主要由老师讲解。另外在课外作业的要求上,也不强求一致。比如讲述文言文单元时,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自觉性较差且语文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只要求解决生字词和背诵名句即可;对中等程度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要求掌握并背诵重点段落;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要求全文背诵并能够自主翻译全文。三种作业要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能各有所思,各有所得。
三、结合专业教学,培养语文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听说训练。学生用熟悉的材料练习听说能力,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根据中职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锻炼学生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中职语文教学应提前为学生进入职业状态、适应社会作好准备,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精心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模拟情景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
职校语文必须坚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为就业服务,应该按照专业和岗位要求,确定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应用与写作》、《演讲与口才》、《书法与写字》等都应归入语文范畴,根据专业看是否该开设,什么时间开设。职校语文既然要体现“学以致用”,就必须在教学上突破听、说、读、写一起抓的旧有方式,做到有所侧重和创新。通过对毕业生的每年回访,笔者认为职校语文应立足于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敏捷、准确、高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训练中职学生提高“说”和“写”的能力,与训练他们掌握专业技能同样重要。例如,营销专业毕业生进行产品的售后服务,物流专业毕业生向客户介绍项目,办公室人员待人接物,凡此种种,都离不开口头表达能力。同样,数控、机电、电子电气等技术类毕业生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写作技法,要会写类似产品说明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新产品实验报告等科技应用文。既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语文能力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将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中职毕业生大多在第一线从事技能性、服务性或管理性工作,他们的位置常常处于工作纽带的中间或联系环节。对用人单位来说,无论是上下情况的沟通与传达,还是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这条纽带的正常功能很重要。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很显然,一个羞于启齿或懒得动笔、害怕与人打交道的中职毕业生,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事实上,大多数用人单位在选用中职毕业生时,都非常看重这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四、改变教学评价,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评价,教师早已在头脑中按照学生的成绩给学生进行了初步定位:好、中、差在没评价之前就有了定论。如果某个同学书面考试得了高分,教师便会有质疑产生:这个同学怎么会考怎么好?成绩好的考出高分,自然就会在情理之中,片面的教学评价因此而诞生:成绩好的给予鼓励,成绩差的就冷落一边,那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还有什么价值可言呢?因此,中职生的评价应该在注重知识的同时,多去考虑诸如演讲、手抄报、手工制作、课本剧等能反映学生能力方面的表现。我们可以把考试的方式进行改革:卷面分50分,1分钟演讲10分,手抄报10分,手工制作10分,课本剧10分,其他10分,综合给某个学生计算成绩,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在考试方式的改革中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学生会在新的考试模式下全方位的去培养自己的能力,逐步走出初中文化课落后的阴影,让他在职业学校的课堂里重新找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