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02:2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太和二小

李英娟

【摘要】

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语文教学就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趣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艺术 兴趣 【正文】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一轮课改,较之以前的课改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一轮课改,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奴”,真正让学生发挥一切潜在的力量,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不断地提高。因此,小学语文课,也应贯彻新课改理念,归真返朴,帮助学生自读、感受、互动、拓展,提高。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能产生一种迷人的力量。而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趣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的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艺术。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运用教学艺术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呢?下面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课堂导入艺术

凡是优质的课堂教学都具有非常考究的开端设计和独特性,使课堂教学一开始便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这堂课的核心话题。

例如:我在进行一年级拼音教学时,有这么一节课,一上课,我说:“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爱听故事吗?”一年级小学生一听要讲故事,都来精神了,互相你看我,我看你,齐声说:“爱听!”私下里还偷偷地笑呢!我接着说:“好!我看谁坐得好听得认真,老师一会儿还奖励他红花呢!”我看小同学一个个坐得笔直,就开始讲《j q x和小ü交朋友》的故事。当我讲到小ü和j交朋友时,就学习j这个声母,并与ü练习拼读。待学生掌握后又继续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起来。就这样边讲故事边学习,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尾时我问:j q x为什么和小ü交朋友,而不和大u交朋友呢?至此又对小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学生对j q x和ü相拼去掉两点记忆非常深刻。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

此外,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问题导入,审题导入,妙语导入,练习导入等等,但不论哪一种导入方法,都要求简练,短小精悍,以尽快进入主题。

二、课堂形象艺术

课堂形象艺术指巧妙地利用具有直观可感性的事物、图形、模型、模式等来描绘抽象知识的原型或者模样的课堂艺术操作。

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声母bdqpg的形体,我教给他们顺口溜“正6b,反6d,正9q,反9p,q字拐弯变ggg。这样经过一番口语形象的艺术操作,汉语拼音变得有趣又好学。再如教生字时,为了便于记忆,提高学习兴趣,我出字谜让学生们猜,如“高”,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没关门,小口里边藏。还有“心”,半个锅炒三豆,蹦了一个,跳了一个,锅里还剩一个。这些语句生动丰富,使抽象知识形象化,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了。这就是口语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此外,还有手势形象、板书形象等。例如:识字课上,“闯”字形体难记,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扇门,一匹小马“闯”进门去,学生们看了很感兴趣,“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这就是板书形象所起的作用。

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三、课堂情绪艺术

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课堂教学活动虽然是一种理性活动,但它需要内心力量的激活和驱使。课堂上教师以充沛、高昂、蓬勃向上的情绪讲课,并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同时使学生精神振奋、愉悦,如饥似渴地学习,必然提高学习效率。正如赞可夫所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物理学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跳、扔、拍、扫、端这一系列动词时,学生兴趣颇浓,有个别学生还偷偷地做动作,于是我就请他们到前边来演示一下,什么是跳,你跳一跳,之后我又让学生比较跳高、跳远的区别等,学生很乐意体验一下这些动作,并加深了对字意的理解。

四、教育机智的艺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提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可见,教育机智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位老师在教《挑山工》一课时,要求同学A用自己的话描述挑山工的形象,然后请大家对她的描述进行评议,此时,同学B站起来说:“我认为她说挑山工都很憨厚朴实不恰当,有的挑山工也许很狡猾呢!”接着举了自己去旅游被挑山工欺骗的事情,他的话音一落,课堂立刻引起一阵骚动,老师也一怔,但随即微笑着说:“同学A说挑山工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活,用自己的劳动为旅游者服务,因此说他们是憨厚而朴实显然是没有错的,但同学B的意见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那样的人。所以我认为将同学A话中的‘都’字改为‘一般’,大家说怎么样?”“可以”大家对此表示同意。

这个案例中,如果老师是简单地呵斥、否定那位学生的话,整堂课就会死气沉沉,是教师的教育机智“化干戈为玉帛”,使这堂课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件千变万化的“艺术品”,它要求教师善于觉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变化,并运用教育机智随时调控教学,使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

五、课堂结尾的艺术

一堂完美的课,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完美的结尾,就像戏剧、电影、相声、弹词等艺术一样都注重结尾,希望所表演的内容能在观众心中留下美好的回忆,语文课堂教学则要求结尾能使整堂课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堂教学的结尾对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归纳、小结的作用,对他们的思维起着整理的作用,对整堂课的教学起着“回炉”提炼的作用。它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结课的形式与方法很多,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绪灵活运用,而不拘于形式,死板单调。

(一)、激励式的结尾 教师在即将结束教学时,以意味深长的话语厚望于学生,打动学生心扉,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教《趵突泉》,讲读完课文后教师小结:“趵突泉真是美丽极了,所以它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皇将相前往观赏。清朝的乾隆皇帝观赏趵突泉后留下“天下第一泉”的墨迹,我们的朱镕基总理也曾观赏过趵突泉,可是,现在的趵突泉没有课文所写的那样美丽了。因为趵突泉是老舍1932年写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济南的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降低了,美丽的趵突泉再也不冒了,小泉有的也干涸了,真是可惜啊!由此可见,祖国的名山名水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也需要好好地保护,希望你们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教师的情绪感染了学生,我想这种结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远的。

(二)、延伸式结尾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已经取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识时,为了加深拓宽学生的视野,常要跳出教材,把他们的眼光引向课外,开辟广阔的第二课堂,让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如我校一位老师执教《恐龙》将要结课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恐龙怎样繁殖后代,吃哪些食物,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学生争着回答。教师趁学生兴趣正浓,又建议学生可以就同一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一个或者几个研究小组共同探讨研究,这样很自然地沟通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此外,还有归纳式结尾、悬念式结尾、回味式结尾、游戏式结尾、震颤式结尾、反馈式结尾等。

总之,教学有法,然无定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艺术实践中,探索各种有效的方法。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结尾教学艺术

幸运的墨菊

课堂上,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够使学生产生渴求新知识的愿望,有些老师在备课时总是精心地准备导入语,而往往忽略了结尾。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篇文章的结尾一样,有着“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总结升华、诱发兴趣等等诸多功效。因此,掌握和运用课堂结尾的艺术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优秀的教学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时机,是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良机,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要十分重视语文课结尾艺术形式的探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作一些探讨。

一、发散式结尾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这样,学生的思维不致因教学思维的局限而陷入一个狭小的思维圈不能发散,从而避免了“填鸭式”教学方法,变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例如,《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让学生看纪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总结式结尾

也就是在课堂结束前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把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进行总结;或结合板书的形式,系统地让学生记忆知识要点;或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炼的语言归纳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诗要求同学们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我在讲授这首诗时,我是这样结尾的: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明月、清风、鸟惊、蝉鸣、蛙噪、轻云、小雨,把这些形象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恬静的美。同学们想不想把这美丽的画面永远记在脑子里呢?这样的结尾,不但是对古诗内容的一个总结,又很巧妙而自然的将学生引上了文章的重点——背诵古诗上来!

三、回味式结尾

教师借助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的文艺作品等,在课堂原有气氛的基础上,巧妙引入,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课尾再起波澜,拨响听者的情感之弦,使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一位教师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趁听者还沉浸在父爱子、子恋父的父子

深情这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中,课尾让学生轻声深情地诵读文中描写背影这一特写镜头的句子。然后,自己饱含深情地吟起东坡那令人回肠荡气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使学生再次联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霎时,一种豁达与理解,洋溢于胸。

我教《月光曲》时结尾这样处理,同学们课文中贝多芬的心情从惊喜——感动——同情——激动,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但你仔细地看一下,其实这些心情的变化都是围绕着对人民的同情和爱来展开的。对,正是贝多芬对人民的同情和爱,给自己的音乐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

三、呼应式

戏剧的序幕重要,结尾更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使全剧主题突出鲜明。一堂课亦然,既要考虑导语的设计,更要设计好与导语相照应的结束语。因为,这样的结尾更有利于一篇课文或一节课的教学前后浑然一体与自然延伸。

例如,教学《采薇》时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同学们,叶天蔚有篇很有韵味的随笔——《刺痛感觉的那一句》。她说,一次她读《采薇》,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种痛传自心底,忧伤填塞胸腔,禁不住潸然泪下,那是苦涩、孤独的滋味。《采薇》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滋味呢?”为了使全课前后保持一贯性,课堂上我又以此为基础设计了这样的结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憔悴的戍卒冒着风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霏霏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和一声幽怨的叹息。课后,请同学们以‘风雪归途起笔’将《采薇》改写成散文。”

这样结尾实际上是对导语那一问的具体化:开始的一问激发学生的思考,课结束时又有了详尽的分析。此时,学生对戍边战士的心迹有了较为真切的把握,写出文章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五、拓展式结尾

课堂上的时间不多,容量有限,而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如果不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容易把学生引入一个十分狭小的认知天地,这和大语文教学的观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

总之,好的课堂教学的结尾,既能显示人们理智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美,又能显示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想象,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艺术美。好的课堂教学结尾,如交响结尾的雄伟磅礴,如小夜曲的宁静幽美,如进行曲的催人奋进,如拨动心弦的袅袅余音„„

2010.6.23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我见

唐国宁

【内容摘要】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语言美、构思美、思想美,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要讲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体现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疏导、诱导、辅导的作用;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语文教育面对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的时代,必然要做出自己的思考与应对。作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者,理应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不断创新,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而语文教育的变革重点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摆在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材重难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认为学生应该养成自学的习惯,内心拥有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学,去用,这样才能有所长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富于创造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安排精巧的教学过程,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下面,我就从六个方面谈谈对语文课堂艺术的愚见:

一、改变认识,关注学生。

长期以来,教师在人们心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人地位。尤其当我们一起评课时讲这位老师基本功好,那位老师运用方法好等等此类话的时候,就充分说明课堂的焦点不在学生身上,课堂的靓丽最终归于老师;而我们听课老师也都在思想上先入为主的盖了帽:“咱们下一节听××老师的课,”而非:“咱们看看××班学生是如何上课的”。孰不知,老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课堂的好坏应当看学生发挥如何。

在此情况下,其实我认为一节完整完美的课恰恰就是最失败的课,因为老师表演完了,而学生居然没有任何问题,还心满意足,无有任何千奇百怪的想法,这岂不是我们培养人才的悲哀,岂不是教师的高级欺骗手段?我们老师的知识量到底有多少呢?长此下去,我们的后代会不会出现知识的倒退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认识,更多地去关注学生,而不是只关注教师。一节好的民主、自主的课堂实质在于:我们不光在乎课上解决了多少问题,而要更在乎引出了多少问题、留下了多少问题,学生有多浓的兴趣去反复地玩味、品评、尝试、实践于课下。

二、形式多样,激“活”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课教学虽无定法,但却需要讲究方法。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种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那么为了让学生“活”起来,可以尝试哪些手段方法呢?

(一)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能有效地弥补传统语文教学的枯澡、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静止的图像动起来,更加具体的反映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阔思维,使传统与现代化媒体相互渗透、补充,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多媒体是课堂的辅助,老师的帮手。同时,我们教师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正面对着一种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们不仅要从理论上接受多种媒体手段教学的优势,而且要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体会每一种设备的特点和优点,设计教案的同时要精心设计好每一部分所需采用的多媒体手段,并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以读激情。语文教学,读为根本,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的很多文章都充满厚的感情色彩,很合适朗读。这时,假如老师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文章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定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生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品读,首先从课题入手,初读感知,晓“情”,然后抓住语言文字,精读品味,激“情”,最后反复朗读,读说结合,悟“美”。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发现了“美”,悟出了“美”,而更多的是注重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了学生自我发现、相互评判发现,使课堂具有真正的动态活力。

(三)开展竞赛。有些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主动作出响应。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而也有很多学生,却羞于启齿或明知不答,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采用竞答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必答、轮答、抢答等类型的题目,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就会“活”起来。课堂小竞赛使学生脑细胞的活动加快,神经紧张,因而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记忆力都处在最佳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其效率肯定要比其它状态下的高得多。但教师在采取这种形式组织课堂时要注意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题目,让他们能 “跳起来摘苹果”;此外,还要善于利用课堂“小插曲”,以此鼓励、引导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学习。

(四)角色对换。语文课堂上,可以做一些适当的角色对换,部分知识、题目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又可以加强学生记忆,找出自己知识盲点,懂得老师讲课的艰辛,从而尊重老师,与老师“情同意会”。

三、语言艺术,巧妙运用。

要是语文课堂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保持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和新鲜感,教师就必须注重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进入艺术的境界,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刻苦的追求。

(一)音高得当,音强适中,具有语音美。语音过高,声嘶力竭,不断强刺激,会使人反感;语音过低,有气无力,不易听清,就会令人昏昏欲睡。

(二)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言辞美。语言要精确、精炼、精妙,要将作者文中之情与教者、学者的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心理共鸣,易于接受。

(三)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语速要快慢有间,断续适当,张弛有度。

(四)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幽默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但须注意分寸、火候。幽默,不同于滑稽,不等于讽刺,更不是油腔滑调,低级趣味。

四、情感丰富,风格多样。

语文课堂教学的风格艺术,是语文教师人格、品性、素养的再现,是不断创新、走向成熟,走向完美的标志。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感的浓重与丰富,是构成语文教学风格的基本因素,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风格,这是构成语文教学风格的内隐因素。教学语言的精炼、精确、精妙,言之简约、言之有序、动情生趣;教学方法的新颖,巧妙、独创,或善读,或善导,或善点,或善评,或善启,或善讲;教学的表情美、体态美、风度美。这是构成语文教学风格的外显要素。

语文教学风格是多姿多彩的。有的深沉含蓄,或严谨,或庄雅,或蕴味,或理智,自然而不做作,以简练、明白、严密的逻辑力量取胜,这一类可以归属为“质朴”的风格。有的热情奔放、绘声绘色,或谐趣,或潇洒,可明畅,或雄健,多以生动活泼和明丽清新赢得学生,这一美可以归属为“表演”的风格。也有的融合了单一性“质朴”和“表演”两种风格,经过重组改造,成为中间型、浑融型的教学风格。既庄雅又谐趣,既严谨又潇洒,既雄健又委婉,既蕴味又明畅,既善表演

善导演,这恰恰是语文教学风格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五、倾听意见,发扬民主

从学生眼中看自己总能了解一些事情。当我们发现学生在按我们的期望去行动时,我们会信心倍增;但当我们听到学生向老师提出批评或特殊看法时,情绪上往往会有所不安。但我们必须要有勇气去倾听意见,这有助于我们对教学做出更好的响应。没有对学生学习体验的了解和重视,我们就很难组织民主化课堂,很难做好教学工作。为了让学生感到安全,并且让自己得到中肯的批评,在学生完全信任我之前,我邀请他们对我的行动提出匿名评论,并且公开讨论这些评论,让学生相信其体验的价值,并且让我提防那些由我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问题和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由此我很快就发现学生对课堂气氛、效果的真实反映——“死气沉沉”、“闷”。于是我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活动。我想起了魏书生在《论语文教学的民主化》一文中的一些话,“十年来,我上过四百多节公开课,其中有的课上得一塌糊涂,事后查找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看的参考资料太多,考虑多方面婆婆的意见太多,以致进行教学设计时,忘记了学生的实际,而去适应各类教参及婆婆们的需要,结果课堂上昏昏欲睡,死气沉沉,自己越讲越不是滋味。”而我所犯的毛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到底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打破僵局,焕发勃勃生机呢?我跟学生进行了商量。有学生说要多开玩笑,多讲故事,而有些则认为教师不能抹杀其授课的个性而只停留于表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引领他们进行比较深刻的认知活动。更有学生指出,教师应将时间交给他们,让其组织讨论,等等。我对学生的意见进行了归纳与思考,我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只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行教学主体的转变,由讲堂变为学堂,讲授变为启发,“专制”变为民主,一言变为群言,注重外部刺激转为激励内部动机,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教学状况,而单纯倚仗各类教参的备课,把学生纳入固定轨道上课,只能把师生都逼进死胡同。而当我站在讲台,又一次环视在座的学生时,担心又产生了:这些学生是否具备了主体性学习的可能性呢?孙春成在《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一书中指出,一个人进入中学时,“已具备了自发地推导某种法则的分析能力,能成功地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同时,他开始有了怀疑,开始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分析世界,表现出一种要自己去认识事物的强烈欲望,并竭力地要显示出自己的存在。”既然如此,我们做教师的就要尊重,爱护,并 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去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师生之间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苏联学者雅各得钦说过,“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树立“教学相长”的思想和“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不能自以为是,不懂装懂,扼杀异见。在这么一种情况下,学生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对《伶官传序》一文展开讨论时,有位学生认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提法是不恰当的。这个学生平日纪律散慢,成绩落后,况且这一句话又是千古名言,我差点要叫他坐下,置之不理了,但还是问了句,“为什么?”他便论证起自己的观点来。,他举了牛顿、陈景润等科学家为攻克科学难题废寝忘食的例子,然后说:“如果你所溺爱的是真理、科学、健康有益的事情,那你就不会玩物丧志了,因此问题不在于„溺‟,而在于你是什么人,„溺‟什么。”听完他的论证,我带头鼓起掌来,赞扬了他独立思考的精神。从此以后,我在课堂上常听到他踊跃的发言。由此可见,教师不戴有色眼镜,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化课堂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六、取长补短,不断提高。

为了使语文课堂更具有艺术性,教师还应该多开展教研活动,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首先,通过语文教研课可以向老师们学习新的授课技能,如知识的重点、难点的突破,目标的合理设置,课堂环节的处理,以及学生主体性的调动。语文教研课都是老师们精心备的课,它融会了老师们的心血,极其精华的融合。是一种有效的新的形式,可以相互促进,互补不足,取长补短,体会到了集体备课的优势。备课和上课的经历,使我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次,语文教研活动中课的讨论环节,意义很深远。老师们的总结既宏观的把握又有细微的点评,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指导性的建议。例如:对语文课本的深入挖掘、教材的再处理等。给大家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语文教师互相交流的一个平台,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备课上课时都会忽视自己的不足,但是这一点别人却很容易发现,听取别人的意见,会让课堂效果更明显。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人”的培养,从学生学情出发,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自己首先不能讳疾忌医,抱守残缺。因为“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安”。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还需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雷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2、《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王增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1日

3、《中学语文教学艺术100招》王世群

重庆出版社

2009年3月19日

4、《语文教学艺术——献给青年教师》刘松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5月

5、《上海名师课堂》卢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1日

6、《语文课程新探》陆志平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谈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浅谈

什么是教学艺术?至今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一定法。我曾在一本教育杂志上看到这么一段话:“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如今,在二期课改中,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提倡研究性的学习,这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便成了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教学艺术,以更好的教学方式把知识更快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教材不仅是“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我们要在课堂中充分地利用好教材。当然,教学不能只是课程教材的传递,更要重视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冲撞,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技能的训法,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把学到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一、教学内容的疏与密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它的意思是说:在国画中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而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内容,我便放手让他们自己学,或者以读带讲,一笔带过,这是教学上的粗线条。然而,对于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则必须浓墨重彩,仔细地多讲一些。在教学中,更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例如:我在教学《挑山工》一文中,便注意“疏”、“密”结合。“挑山工走的是什么路线?游人们是怎么走的呢?”学生只需要仔细地读几遍课文就能很快找到答案,不需要我费太多口舌,学生就能知道“挑山工和游人走的各是什么路线”,这便是教学中的“疏”。而文中的重点:为什么挑山工走的是折尺形的路线,路程要比游人多一倍,但常常走到游人前头去了?以及,挑山工的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这些都需要我重点讲解,于是,我结合前文所说的“挑山工和游人走的路线”讲,把前后文一一对应起来,学生很快知道:挑山工走的路线虽长,但他们是一个劲儿往前走,而游人们却走走停停,东看西看,自然挑山工就比游人走得快了。从而引申出:“做任何事都应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道理。在此我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讲解课文。这就是教学中的“密”。“疏”与“密”的结合,学生就能更好地学课文。

二、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我因材施教,当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己可以读懂的,或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的,可以稍稍加快些教学节奏。反之,教学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枯燥的,要表现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对课文中的重点部分则要“动作慢”,要细细讲解,逐句品味。如教学《铁人王进喜》时,引导学生通过“铁人”一词来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找出表现王进喜“铁人”精神的句子,找到后,我便一句句地讲讲读读,通过朗读、讲解,学生渐渐地明白了,王进喜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不顾个人的安危,奋不顾身的精神,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运用了“慢节奏”。但对于文中的事情的起因和结果,我便用“快节奏”,让学生自己读。教学中有“张”有“弛”,“张”“弛”有度,对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语句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的巧与拙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思议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这是“拙”;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这是“巧”。抒情性浓的课文,读读议议是“拙”,以读带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识要点,是“拙”;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参照阅读,加深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是“巧”。教中应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是守拙还是用巧,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程序的顺与逆

“顺”是按课文顺序安排教学顺序,逐段讲读课文,如:在讲解老舍的作品《猫》时,课文主要讲了两方面:一是:猫的性格古怪,二是:小猫的淘气可爱,是并列关系,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逐段讲解的方法。

“逆”是不按顺序,而是从文章的结尾段导入,因为一般结尾段在文中会起总结、点题的作用,让学生从“点”到“面”,然后引入正文,也可以从重点段教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讲解《爱国将领邓世昌》,我便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一节引入,让学生围绕“邓世昌的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到文中去找有关语句,然后在按顺序教学。

在教学中也常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这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基础而确定的,“顺”、“逆”有道,学生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

五、教学形态的动与静

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在二期课该的今天,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多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中,让学生读读议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有时也需要“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把问题想得更透彻些,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当然,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动”、“静”合理搭配,应当考虑年级的特点,课文的特点,这样便能更好地教学,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美在和谐,在教学中,我灵活运用了各种教学技能技巧,使之处在协调、适中、完美的状态中,使学生在和谐中发展。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教学中常常使用的一种手段,通常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内容而进行问答教学的一种形式,也是一门非凡的语言艺术。提问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展示着教师教学风采,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素来也是很重要的。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深挖激趣法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而无效的提问则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可以说,提问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着重分析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提问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展开。因此,在设计问题之前,教师应掌握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在此环节,教师还需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技能、生活环境、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等都不相同,那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因生而异”,促使全体学生的集体参与,推动课堂提问的有效形成。

二、提问目的要明确

明确地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准确捕捉提问的核心,较快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如,在教学《半截蜡烛》内容时,笔者想要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文章的目的,则将问题设定为:蜡烛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他主要的用途是照明,那么半截蜡烛又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呢?然后创设问题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身不由己地将自己带入到特定的环境中,有了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再如,教学《船长》一课时,笔者设定了如下问题情境:当船发生撞击,人们处于生命危险时,船长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体现出来的是船长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提问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效果往往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只有明确课堂提问的真正目的,才能将提问的价值更好地凸显出来。

三、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问题的深度这个角度出发的话,一定要注重层次性,层层推进,通过老师不断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把探究过程不断推进下去。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面对有层次的问题时能够找到的问题也是能适合自身发展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回自己的祖国去》一课时,笔者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就一词“斩钉截铁”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斩钉截铁”的定义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这一点的相关句子或精彩片段。如果想要体现华罗庚“斩钉截铁”的精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的呢?考虑到这些问题,提问要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由点到面,针对学生所学知识充分认识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深化对文章内容的认知和了解。

四、抓住提问的最佳契机

俗话说:“打铁要看准火候”,语文课堂教学同样要抓住契机。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最初并不是都是感兴趣的。课堂上要充分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其前提是教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因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选准切入点,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问题上的一种“矛盾”。当学生急于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等于是接受了思维训练,自然对于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也能够更好地掌握

五、要善于激发学生提问

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达到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目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一篇课文的开头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为什么这样选材、组材,而不是那样,从中是否可以看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呢?教师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实践,从中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的思维固然具有如下特征,即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但是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是燃不起来和没有方向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问得妙,问得巧,问得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中。因而,在笔者看来,精彩的语文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完善审美情趣的基石。

六、灵活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方法

提问的方法十分重要,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现介绍几种如下:.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抓住一个关键性问题等于是打开了一个决口,因此,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抓牢一个关键性问题,以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深度。.蚕食鲸吞法

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上提出了不少问题,而最终发现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是难以回答的,这时就要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忙碌于一个又一个眼前可以解决的小问题,最后各个击破,进行蚕食鲸吞。.循序渐进提问法

任何值得的事情,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提问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到了峰顶自然能够看到美丽的风景。.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教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发现学生无法回答,容易形成一种僵局,教师可以转变一下角度,提出与之相关的其他类似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

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往往会不感兴趣,但是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如在学生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让人称道与回味。有些文章的内容看起来十分的平实和简单,本质上也是独具匠心的,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它的独到之处。以上五种提问方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可以综合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形灵活运用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而对于教师来说,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堂课中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往往能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课堂提问需要进行科学地设计,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坚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从而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璐璐.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华章.2010(27)

[2]张伶.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1)

[3]刘素昭.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S2)

[4]达新洁.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J].神州.2011(14)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弱水三千,吾取几瓢?——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有感这学期,《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是语文教研大组发给我们的阅读书籍。书中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自主探究,而无效的提问则容易让学生反感,甚至还会使......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目 录 题目......................................................1 摘要..................................................... 1 关键词....................................................1 1前言.................................................... 2 2.日常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功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 谢伟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好的提问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不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校本研修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什么是教学艺术?诸家学说对峙,观点纷呈,见仁见智,研究者留下了他们探讨的脚印。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之我见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之我见桂林市龙胜县瓢里镇思陇小学粟美光赖日玲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法的一种,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从问题设计目标、提问......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探微 【摘要】目前,中职语文课堂存在如下尴尬的境地:其一,学生对语文重视不够;其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其三,学生语文学习品质不佳。所以,课堂教学的效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