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是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精巧的构思、含蓄的意蕴、华美的词藻登上了唐代抒情艺术新的高峰,代表了晚唐的最高成就。尤其是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形象美丽、深情绵邈、意蕴含蓄,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广为后人传诵。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等已经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千古绝唱。这些表现缠绵爱情、倾吐相思苦痛的作品,表现了他极为复杂的内心世界,意蕴深远,含蓄委婉,加上忧郁的感情基调、漂浮迷离的意境和富丽华艳的词藻,使他的爱情诗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
“朦胧”作为一种创作风格,表现在内涵的丰富性和主题的不确定性上,它包含了纷繁瑰丽的意象、变化跳跃的结构和浓丽华美的语言等方面,由此创造出朦胧迷人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打动读者。李商隐的爱情诗在创作上也具有这种朦胧美。
一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首先表现在内涵的丰富性和主题的多义性上。他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诗均以“无题”或以首句头二字及句中任意二字命名。这些“无题”诗,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没有原因,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让读者在朦胧含蓄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从而获得审美感受。例如他的《无题》(凤尾香罗)一诗: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音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柳,何处西南待好风。
这是一首爱情诗无疑,但对首联两句的诠释却可以把它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各自的怀恋思绪。“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既可以说是男主人公遥想所爱女孩深夜赶缝罗帐,通过这一情景深化相思之意,也可以设想成女子回忆往昔的情景,而叹惋此时此地的落寞之感。由此,我们既可将尾联“斑骓只系垂杨柳,1 何处西南待好风”理解为男主人公在相会地点徘徊良久,苦苦地等待“断无消息”的情人,也可以看成是痴情女子企盼所爱之人快快跨上斑骓马,迎着西南风好来与她相见。所以钱谦益说:“义山《无题》诸作,春女读之而哀,秋士读之而悲。”
又如《锦瑟》一诗,历来被诗评家称为难解的诗迷。这首诗由凄美哀伤的锦瑟发兴,引起诗人思华年之往事,然后展现了庄周梦蝶、杜鹃啼春、沧海泪珠、蓝田玉烟等一幅幅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画面,如痴如醉,似梦似幻。最后,美好的幻景又回到残酷的现实,归结为一片迷离怅惘之情。诗篇究竟说了些什么?我们读后似懂非懂,好像理解诗人的含义,又好象头脑一片迷茫。难怪关于这首诗历来众说纷纭:有离别说,爱情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政治寓意说,咏物说,等等。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二
李尚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表现在通过各种意象的巧妙组合,构成一个浑然完整的朦胧意象。诗人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熔铸成一个个美丽的、动人的、有时又是超现实的意象,在读者心中引发丰富的联想,从而构筑起一种奇特的审美意境。如他的《无题四首》之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首诗所表现的是幽锁深闺的女子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以及梦想幻灭时的悲哀和痛苦。但诗中不仅没有写任何具体的事情,而且除了最后一联,没有任何直接的抒情。作者只是写了一连串优美的物象,从而构成了一种富于暗示性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幽深神奇的艺术境界。东风细雨、莲塘轻雷,这些意象都似乎与爱情有关,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而金蟾、玉虎更是一种深隐的暗示,是以意象的色彩而给我们一种感情的意向。它不是向我们诉说着什么,而只是引发着我们对美好爱情的联想。总之,这首诗中的种种美好而奇特的意象,意义不在于叙述或简单地抒情,而是在为自己的心灵世界寻找一种直接的物化形式。又如他的《锦瑟》一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是李商隐晚年的作品,诗的开头,是以对锦瑟的描写,引出自己哀伤的人生回顾,从而创造出一系列幽怨凄美的意象,直接诉清读者的心灵。诗的颔、颈两联创造了四个优美可感的意象:庄生与蝴蝶的嬗变、杜鹃为望帝的寄托、月下晶莹的珠光和氤氲缥缈的玉山,这些意象似乎都蕴含着诗人的一种愁苦、孤寂的情愫和希望破灭的凄怆。尾联“此情”二句与首联的“思年华”相呼应,提挈全篇,既是对全诗的总结,又进一步表达了他怅然若失的感触,也是对自己一生的诗意概括。
总之,《锦瑟》这首诗既没有具体地叙述往事,也没有直接的抒情,而是创造出一系列幽怨凄美的形象,以此直接诉清读者的心灵。诗人着重提取了回味身世时的种种情绪体验,把它们熔铸于一个个表面不相连属的审美意象之中,其间可能包含有年华消逝的感怆,理想幻灭的悲哀,国运沦替的忧愤,爱情生活的隐痛以及漫长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遗恨。这一切,一并交织成这样一支和谐而多美的奏鸣曲,拨动着人的心弦。
三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还表现在通过创造优美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韵味无穷。作品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失落感伤的情绪,一旦牵惹上所爱之人,不管是求之不得的企盼,还是久别难逢的怀恋,作者都将它置于一种朦胧、绝美的境界之中,通过各种可感的物象,渲染以飘忽朦胧的声色,是作品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郁,主题表现的更为深切。如:《无题》(来是空言)表达了对一位远隔天涯的女子的痛苦思念。诗人在梦中与恋人失之交臂,醒来之后便陷入无尽的怅惘之中。痛楚的呼唤已无济于事,于是提笔急书,寄情文字,却发现纸上竟是些淡淡的泪迹。待到急迫的心情平息下来,诗人借着残烛的余光,遥思独居闺房的恋人,描画出迷人的场景,“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烛光半笼于翡翠与金丝的烛帷之中,光焰黯淡而柔和,由麝香薰过的芙蓉帐散发着淡淡的幽香,给华丽的景物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整个室内充满了令人沉迷消魂的韵味,具有一种幻想的审美效应。由此烘托出两地相思者的寂寞与凄凉的心绪。李商隐诗中的意境,大都是幻化而来,境奇尔意深。《重过圣女祠》中的三、四句“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蒙蒙的细雨无声地洒在瓦上,高悬的旗帜在轻风中似垂似扬,写得极其飘忽轻灵.朦胧迷离,将读者置于幻境之中,被称为“有不尽之意”(吕本中《紫薇诗话》)。有些意境与情境完美融合,达到了睹物伤神的程度,《春雨》中“红楼隔雨相望冷”一句把小楼暗红的颜色和雨的抑郁色彩凝结一处,再加上一个“冷”,令读者联想到,主人公瑟缩着身子,在凄风冷雨中苦苦相望。而雨中的红楼又显得虚无缥缈好像是梦中的景象。意境的创造是一首抒情诗的关键所在,它有着融情于境的美好氛围,也蕴含了以境唤情的深远寓意,李商隐的爱情诗完 美地体现了这一点。
四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还表现在成功地运用比兴、典故和象征手法为作品增添扑朔迷离之美。比兴、象征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具有的创作手法,能够起到生动形象又含蓄隐晦地表达主题的作用。李商隐的爱情诗正是运用大量的比兴、象征手法寄寓诗人的美好爱情。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用生动形象地比喻,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痴情苦意和对爱人无限的相思之情,春蚕吐丝结茧,昼夜不止,直到生命的休止。而燃烧的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用自己的泪化作了光明。这是何等生动的比喻,令人读后思绪萦绕,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丝”字象征着诗人的刻骨相见之情。“泪”字则生动贴切地写出诗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情境。李商隐还善于通过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比兴中兼用象征。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雨﹚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句,彩凤比翼双飞,象征美满的爱情,用“身无彩凤双飞翼”来暗喻爱情的阻隔,而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相爱的双方心灵的相通。犀牛角在古代被视为灵异之物,特别是它中央有一道贯通上下的白线,更增添了神话色彩。诗人正是从这一点展开想象,赋予它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从而创造出这样一个极新异而贴切的比喻。这样联系,带有许多的象征色彩,创造出奇异朦胧之美。
另外,李商隐的爱情诗还善于通过运用大量的典故,来增加诗人的迷离特色,令人叹为观止。比如《锦瑟》中的颔联、颈联用了四个典故:第三句用《庄子.扣物论》中庄生梦蝶的故事,呈现出一种人生的恍惚迷惘;第四句用《华阳同志》中蜀王望帝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直至出血的故事,包含了一种苦苦追求而又毫无结果的悲哀;第五句用《博物志》中海中鲛人泣成珠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感伤意味;蓝田日暖,良玉生烟,虽不出自何典,也是着意形容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朦胧虚幻美景。这样,四句中四个典故便传出了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并与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交相映衬,构筑成全诗朦胧、伤感地追忆华年的情绪氛围。
五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还表现在善于运用曲折变化的章法和反复萦回的抒情技巧来制造浓厚的伤感气氛。李商隐的诗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深谷中徘徊缠 绵不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悲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的首联写离别。“相见时难”暗示了这一对恋人爱情经历了许多坎坷波折,而“别亦难”则写出了这一次的分别,分明是后会难期,因此就更加难舍难分。他们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痛苦地挣扎着,感情的悲哀是感人至深的。“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是感情气氛的渲染和烘托。颔联则写相思。“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描绘了春蚕满腹情思,生为尽吐,命之随亡。从而大力加强了感情的强度,突出了它的忠贞不渝,借以写出了那种以一生相拼刻骨铭心的爱,那种历经磨难而愈加坚贞的爱情。“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用蜡炬比喻心情的痛苦,其着眼点在取蜡烛受火煎而流泪之意。诗人在这里运用两个字:“灰”与“干”,比喻人在相思的痛苦中已经心灰泪尽,这就将相思煎熬的痛苦推向了极端,达到了绝望的程度。颈联是一种“拟想”,表现出对恋人细致入微的思念。诗人从对面落笔,更婉转地写出了自己思念的深沉,使得全诗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缠绵绯恻的韵致。尾联写彼此相隔并不遥远,诗人表示会设想探听她的消息,也许会托人捎去一封信。总之,会冲破千难万险,和她再次相见。总之,这首诗写离别、写相见,如春蚕吐丝、如蜡炬滴泪,借晓镜夜吟再写相思之苦,最后又以通信表示永远相爱。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创造浓郁的伤感气氛。
六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还表现在遣词用字上。在诗歌语言风格上。李商隐更多的继承了李贺的唯美主义特色,而且有意识的摆脱了空空地使用富丽词藻的弊病,使所有词汇形式完美,内涵丰富。如“沧海月明珠有泪”的中“珠泪”,塑造了晶莹剔透的珍珠形象,远望去就如泪光闪烁,同时也借用鲛人滴泪化珠的典故。在空旷微明的情景之中,使珠光如泪还是泪洒成珠,已让人深然不觉,明珠被赋予了哀伤的情愫,借此展现了诗人孤独失落的哀伤形象。又如“珠箔漂灯独自归”中“珠箔”,本是一种用珠串编织而成的帘子,在这里诗人以珠帘喻雨,将这两种意象相融合,为雨中苦苦的凝望创设出优美朦胧的意境。李商隐还赋予一些名词以独特的意味,使他们能更适合于渲染朦胧的意境,如“梦雨”、“灵风”、“飘灯”、“绣芙蓉”、“迷蝴蝶”等。综上所述,李商隐凭他深远的诗歌素养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写出了大量的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感情真挚、情调缠绵、风格独特的爱情诗。他的这些爱情诗善于创造朦胧凄迷的意境来表达心情,达到情景浑融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李商隐是写朦胧诗的圣手,他的作品代表了古典诗朦胧美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鉴赏价值和历史价值。对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现代诗歌创作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2年2月·第1版。2.汤高才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3年12月·第1版。3.《旧唐书·李商隐传》
4.陈永正·《李商隐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5. 蒋长栋·《李商隐及晚唐缘情诗派》· 《阴山学刊》·1999.1 6.郑在瀛 ·读《李商隐诗歌集解》说疑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3 7.蓝柯·《也谈李商隐的<无题>诗》· 《河池师专学报》·1999。3 8.·《李商隐无题诗“金蟾啮锁”之我见》· 蓝柯 ·《阅读与写作》·1999。6 9.张庆福《李商隐的爱情诗与“朦胧美”》 · 《名作欣赏》·2000。3 10.苏涌源 ·《李商隐的情感世界》· 《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11.文艳蓉 ·《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历史地位》·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12.吴惠敏·《穿越花林的感伤:李商隐诗歌侧论》·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2001。1 13.《一部国内失传多年的李商隐诗选疏选评本——徐、陆合解<李义山诗疏>评介》
《安徽师大学报》·2001。3
14.汤春华·《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3月·第19卷 15.李晓红·《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2005年8月·第8卷·第4期
目 录
内容目录„„„„„„„„„„„„„„„„„„„„„„(I)正文目录„„„„„„„„„„„„„„„„„„„„„„(II)注 释„„„„„„„„„„„„„„„„„„„„„„„(III)参考文献„„„„„„„„„„„„„„„„„„„„„„(IV)后 记„„„„„„„„„„„„„„„„„„„„„„„(V)
第二篇:李商隐爱情诗
李商隐的爱情诗
唐代诗人李商隐无疑是中国古代的天才诗人之一。他的爱情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艺术奇葩。在这些优秀的诗篇中,李商隐以极大的热情,全新的观念深入到了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处,着力抒写主人公的相思之苦、相见之难,写得细腻而真挚,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爱情诗的题材和审美情趣,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出了独具魅力的光彩。本文力求通过对李商隐爱情诗的具体分析,达到作者窥视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真实内涵之最终目的。
一、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渓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9岁父死,奉丧侍母归郑州。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调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开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诗人失去凭依,于次年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后又娶了他的女儿。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令狐楚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则接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门下,在他本人虽并无党派门户之见,而令狐□及牛党中人却认为他“背恩”、“无行”(《旧唐书·李商隐传》),极力加以排摈。从此他陷入朋党相争的峡谷,成了政争的牺牲品。这年春天,他参与博学宏词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中书省内有势力的人除了名。次年始释褐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弘农县尉,又因“活狱”事忤触上司,几乎罢官。开成五年冬,辞尉职,求他调,到会昌。
两年以后,书判拔萃,李商隐重入秘书省为正字。不久又因母丧居家。会昌五年冬服满后返职。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遭贬逐,令狐□做了宰相,李商隐受到进一步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 1 好到远方幕府去安身。从大中元年至九年,先后三次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徐州、梓州(今四川三台)随人作幕僚,悒悒不得志。大中五年去梓州幕府前,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居东川时,常抑郁不欢,顶礼佛教,甚至想出家为僧。大中九年冬,梓州幕府罢,李商隐返归长安。次年任盐铁推官,一度游江南。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大约就在这一年年底,李商隐病逝。
二、李商隐爱情诗的基本内容
李商隐的爱情诗,有些抒情对象是很明显的,甚至有些是诗人自己直接点明的;有些并未点明,作者可能有某种难言之隐,故意用“无题”或以篇首二字为题,以求隐晦。李商隐的爱情诗格调凄美,感情真挚,主要表现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异地相思的无限痛苦。根据抒情对象的不同,本文将李商隐的爱情诗分为三类加以分析论述:
1. 青年时期的爱情诗
李商隐青年时期的爱情诗,主要是指开成三年(838年)之前与洛阳女儿柳枝和女道士宋华阳交往时留下的作品。这些诗歌,主要表现诗人对纯洁感情的珍重。
柳枝是洛阳一个商人的女儿,她的父亲因出门经商遇到了风浪而死于湖上。柳枝容颜美丽,“涂妆绾髻,未尝竟,以复起去”。性情又如此活泼。喜弄丝竹,乐音特别动人。往往“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海天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李商隐与柳枝两情相悦,情投意合,可是却因为一个朋友故意开玩笑,把他的行装先行带走,所以他也被迫离开。后来,柳枝也被贵人夺去,这一场恋爱也就因此中断了。后来,李商隐做《柳枝五首》,记录下了这一场悲剧的爱恋: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诗表现出他对柳枝的深深思念,细心体贴,为她的命运而担忧,并为自己不能与她结合而感到无穷的遗憾。这五首诗表现了李商隐对爱情的真挚感情,他的严肃认真,有情有义。第一首写自己与柳枝门当户不对,难以论婚。回想当初,又何必苦苦相似呢?第二首“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表现了是诗人因柳枝被夺而有无限的恨意。第三首上两句赞美柳枝的慧心丽质,下两句说她虽然这般美丽,自己却“不忍”对她施薄,体现了似乎人对柳枝的尊重与体贴。第四首“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二句用水中和陆上珍贵的鱼鸟来比喻美慧的柳枝被人摧残,深深地为她的命运感到忧虑。第五首感叹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事物都能成双成对,而自己却不能与心爱的柳枝结合,留下了无穷的遗憾。
《柳枝五首》是李商隐早期最优秀的爱情诗,表现了他对真挚感情的追求和高尚的情操。这是基于事实依旧上的诗人的爱情自白,诗情外在的凄恻、绝望与内在眷恋的涌动炽热构筑了爱情的浩荡与波涛,美好愿望难以实现,失意的爱情如落红,永存着悲剧的芬芳。
李商隐在柳枝被贵人夺走后,还有过一次恋爱,即与女道士宋华阳的交往。诗人二十三岁在河南玉阳山学道,与侍奉公主的宋华阳产生了恋情,李商隐描述了她的音容笑貌:“隐忍阳城笑”(《境槛》),说明宋华阳不仅美丽动人,而且善于笑,又极会收敛笑容,令诗人神魂颠倒。但是由于道教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李商隐与宋华阳的爱情也没有好结果。从他的《月夜》中可以依稀看出: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偷桃用东方朔事,喻求仙;窃药用嫦娥事,喻夫妇。月夜中三人共赏,本是快事。可是因为被“水晶帘”所隔,他们的恋爱不能成功。这里的“水晶帘”锁闭清辉是一种巧妙的象征,实际上暗示了诗人所痛心的当时的社会给恋爱设下的种种无情障碍。
《玉溪生诗醇》中对李商隐这一时期的诗做了如下的评述:“在李商隐抒情之作中,还有一部分是抒写爱情的诗篇。这部分诗歌可分为与妻子王氏的爱情和与其他女子的爱情两类。至于说的与女冠来往的作品,那恐怕不算是一种爱情了[1]。在我看来,这个观点是不对的。李商隐这一时期与这些女子的情感历程才 3 是至真至纯的,这时期许多作品都真切地记下了这段佳话。为我们展现了在那个令人窒息的礼教重压下的时代,他们为了追求真爱而无畏抗争的生动画面,同时也引导我们进入了诗人那炽烈、真诚、伤感而忧郁的情感世界。
2.与妻子王氏的爱情诗
开成三年(即838年),李商隐与王茂元的女儿缔结婚姻。王家富有权势钱财,但李商隐作为一个有独立自持精神的文士,婚后实际上仍就过的是一种清寒生活。会昌三年(843),他婚后五年,岳父王茂元病逝,他在《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中自述他们夫妇俩“前耕后饷,并食易衣,不忮不求”,夫妻俩清贫相守,更显得关系纯洁。
和王氏的婚姻使让李商隐得到了知己,但也使他的前途陷入牛李党争。他被卷如了政治旋涡,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为着功名与生计,李商隐婚后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离别爱妻,历佐方镇。虽然夫妻二人分居两地较多,团聚的日子较少。他们虽然分处两地,但是他们的感情却极好。李商隐婚后不久应博学鸿词科,落选后写了《无题》之(照梁初有情)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说明了王氏为诗人受排挤打击而恨,这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夫妻二人有着种种平生知己的深切共鸣之感,所以李诗所写的有关王氏的爱情诗,无一不是一往情深。以《摇落》为例:
摇落伤年日,羁留念远心。水亭吟断续,月幌梦飞沉。
古木含风久,疏萤怯露深。人闲始遥夜,地迥更清砧。结爱曾伤晚,端忧复至今。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滩激黄牛暮,云屯白帝阴。遥知沾洒意,不减欲分襟。
全诗借摇落萧瑟的秋季,抒写自己对京城妻子的深挚怀念。感情真挚,缠绵悱恻,情调感伤,平实感人。冯浩对《摇落》有一段评语:“此寄内诗也,‘结爱伤晚’者,父为属意而成婚迟也;‘端忧至今’者,数年闲居愁苦,赴桂又不久,行者、居者皆含愁也。”未谙二句,谓未得入仕中朝而家室聚也。的是此时途次所寄,味其意态,似有羁留之况。”[3] 宣宗登位后,李党下台,诗人多受排挤,漂泊天涯。因此诗人不得不与妻子分离,正因为他们夫妻情深义重,别离时才会依依不舍。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眼前是巴山夜雨,凄凉景象,愁人的秋雨,归期未知,但是诗人并未情绪低落,反而一想到即将与妻子团圆,就情绪饱满,心情豁然开朗,于是写下这似惆怅而一突破惆怅的诗篇。这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苦苦相思,情深义重。
恩格斯说“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李商隐是个善写自己爱情痛苦的诗人。他在妻子死后写作了大量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思念,正因为诗人心灵充满了对妻子的追忆,所以他的这类诗总是能围绕这一中心,描摹相思相忆的曲意幽怀,表明难分难舍的痴情冥想。如《房中曲》:
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娇郎痴若云,抱日西帘晓。枕是龙宫石,割得秋波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识。
冯浩认为这是李商隐诗集中第一首悼亡诗。可能作于大中五年夫人去世不久,当时诗人感情太激动,看到夫人的遗物,触景生情。诗人又观看着夫人生前用的一件件东西。一缕缕愁思越积越多,最后,弥漫于诗人全身心,直到弥漫于天地万物之中,真是哀怨感人。朱彝尊这样评论此诗:“言情至此,奇辟千古所无。”[4] 除此之外,《正月崇让宅》里,诗人先说崇让宅里的热闹、繁华,是亲人相聚之地,但此时却是不堪愁对的一片荒凉景象。在这里诗人不仅表达了内心无法排泄的忧思外,又加上了凄恻的哀怨,这就显得更加诚挚感人。
诗人面临爱情摧残的悲惨心境,地老天荒、此心不渝的缠绵和深笃情调都显现出来了,无怪人们把此诗推为李商隐悼亡诗之冠。
另外,《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荷叶的荣枯,十分恰当的比喻了诗人与王氏的爱情生活的始末。诗人的遗恨如曲江之水汩汩不尽。诗人的内心无限痛苦,他通过荷叶的荣枯表现出来,境界凄瑟万分,使读者不由泪流而下,随诗人的哀痛而悲伤。李商隐是是多愁善感的诗人,他的许多优秀诗篇,都渗透了缠绵悱恻的哀感和不能自己的悲慨。评论家说:“情深于言,义山所读” [5]正揭示了他的多愁善感的个性。而李商隐的爱情诗,尤其是写悼亡内容的,这种缠绵悱恻更加鲜明突出。这些诗内涵深微,情感真挚,完全是他独特的个人感慨,是他倾吐心曲的绝唱。
3.抒情对象不明的爱情诗
李商隐是情诗高手,在写这类以“无题”命名的爱情诗时,他不是机械繁琐地接触到特定、具体的人物、事件,而是在某些作品中寄托着自己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慨。正因为这些诗的抒情对象难以确定,而且抒发感情也不尽相同,所以它们呈现给读者的是不同的画面,不同的意境。有的是描绘一对爱侣相见的机会难得,一旦会面时越发难舍难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有的是刻画一个女郎,因为心中羞涩,见面匆匆,错过了聚谈到机会: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有的是怅惜对方已远隔,心中却更加音讯难寻: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有的是感到爱情遭际的不顺,发出了激愤的呼声: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些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爱情追求中的苦闷和希望,流露了在爱情受挫时的空虚和惆怅。纪昀注《偶题二首》说:“[首章]艳而能逸,第二句有意无意,绝佳。[次章]对面来写,极有情致。”[6]其实,我们可以将此评述推而广之,用以概括李商隐抒情对象不明显的整体风格。李商隐写此类诗,多用“赋高唐”,就是能诗化爱情生涯,但凡爱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皆可诗化,而其核心,最难写的又是云雨之情”[7]。李商隐的无抒情对象的爱情诗大多为“艳而能逸”,“ 极有情致”的情相思、心相印之笔。用“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来加以形容颇为贴 6 切。
三、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的爱情诗,用典妥帖,灵活多变,对仗工整,典雅自然。在字词锤炼,句式变化,虚字斡旋,重言复沓,韵脚选择及声韵叠字的采用的方面,都极为考究,造成了诗的音调回环反复,抑扬起伏,铿锵和谐。李商隐爱情诗的诗语言瑰丽,温润优雅,蕴藉精醇,可谓是字字玉润而美妙动人。
1、着力抒写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义山一生,善作情语”[8]。李商隐在继承《诗经》爱情诗朴实风格的同时,又大胆添加了缠绵悱恻的情感魅力。他的爱情诗基调凄婉,主题内涵多是抒写男女青年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牵情寄恨,情真理至。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昨夜星辰昨夜风,花楼西畔桂堂东”、“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堂外有轻雷”、“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等等,诗人在诗中反复吟唱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诗中有暮春时节与所爱之人的离别的难过和别后悠长执着的思念,纵使仙凡阻隔仍盼望青鸟传递爱的信息;有春日夜晚画楼夜宴,相爱的人虽不能相依却能心心相印;有对爱人梦寐以求的强烈思念和蓬山重重,相见无期的慨叹......多是写失意的爱情,感情强烈,刻骨铭心,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李商隐爱情诗不是以叙事为主,情节也较少,他不重视对人物、场景的细致描绘,而着力表现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和心里活动,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有时,为了加强抒情的形象性、生动性,李商隐又往往会在诗中加入某些情节片段,抒情的时候融入一定的叙事成分,因而他的诗具有很大的跳跃性。
尽量略去了诗歌的叙事成分,侧重表现心里活动,但并不是心里感受的完全暴露,而是精选其中最精彩、最有个性、最有暗示性的片段,裁剪入诗,融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着墨愈少,留给读者的想像空间就愈多,意味就愈浓厚。心 7 灵感受的表现形式以心灵独白为主,这是与他所表现的悲剧爱情是相连的。相爱不能相守,聚少离多,由于现实因素,无法用语言沟通,即使书信也不能传达,但他们相恋相知很深,因而他们能穿越时空的限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双方互诉苦恋的精神感受,采用内心独白的来表现心理感受是诗情的自然流露。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诗,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相思无望苦闷,又多采取了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主人公的心里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题。如“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通过描绘女主人公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段,曲折地表现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惆怅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心里。也有一些诗是男主人公的心灵独白,例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夜雨寄北》。还有一些诗既写男主人公所思、所念,又抒发女主人公所思、所念,即所谓一笔两到,两人的心灵独白都包容进去了。如“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最典型的当属这一首《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首联追忆别离时的难堪,为男女双方共同的心里感受。颔联和颈联同时表达了男女双方别离后的相互思念与牵挂,联系起来理解,给人的感受仿佛两人穿越时空,心与心在交会对话。尾联又合写男女双方合无缘而产生共同的期盼。这首诗自始至终都在写男女双方的心里感受。
2、复杂多样的表现手法
千百年来,李商隐的爱情诗广受读者喜爱,这不仅因为他的诗歌能够震撼人心给人以精神力量,同时也是因为他的诗歌具有极具个性的艺术表现技巧。
1)善于从前代小说、诗歌和神话中吸取素材,巧用典故
李商隐喜用典,相传他作诗“多简阅书册,左右鳞次,好獭祭鱼”[9]。一首诗里的典故曾多达五六处。过多的用典,使李商隐的部分诗歌显得晦涩难懂,但总体而言,他的诗歌因创造性地使用典故而形成了一种含蓄、婉约的独特风格。8 李商隐用典时讲究自然、巧妙,他的语言优美工整,再加上擅长四六体,精于属对,使事工稳,常不动声色地把典故嵌入其中,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和诗中的情景融合在一起,用事“能令人事如己出,天然浑成”[10],成为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上文提到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首诗因文字极富文采被广为传诵,但它的寄意若有若无,却又引起后人争议。其实,刘学锴、余恕诚对此诗歌“不谓其必有寄托,而言其情之可以相同”[11]的解释是较为精到合理的。将其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其中的爱是刻骨铭心的。它的缠绵、真挚、深情,感天动地,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可以说这是一首苦恋的歌,大有天荒地老、死而后已的挚着。这种致死不渝的爱情,常人每能体验却苦于无法表达,所以“春蚕到老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千古名句。整首诗的语言明白晓畅,近似白描,是李商隐诗中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一看就懂的诗,给这首诗增添诗意和典雅的是最后一联用了两个典故“蓬山”和“青鸟”。在《后汉书·窦章传》中称东观为“道家蓬莱山”。蓬山是蓬莱山的省称。东观是藏秘书的地方。唐朝人用蓬山来指翰林院。主寄托说的论者就是以“蓬山”为“寄托”的依据,其实,“蓬莱山”也可指仙山,这里是代表对方的住处,指可望而难以企及的地方。“青鸟”最早的出处是在《山海经·大荒西经》,后来在《汉武故事》中变成西王母的信使:“七月七日,忽有青鸟飞集殿前。东方朔悦:“西王母欲来。”后来人们就把使者成称为“青鸟”,把对方的住处称为“蓬山”,既有仰慕的意思,也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让青鸟去探望,既表示一种殷切之情,也增添了一种浪漫情怀。
李商隐喜欢从前代小说和童话中吸取素材,组成诗歌新奇浪漫的情调和绮丽的色彩,如《板桥晓别》: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水仙”句暗用琴高事,还将“留恋处,兰舟催发”的现实幻化成“水仙欲上鲤鱼”去的境界。“一夜芙蓉红泪多”中的“红泪”暗用薛灵芸事,将送行能够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她的美貌,又由红色的芙蓉进而形象出她的泪应该也是红泪。这种想象类似李贺《金铜仙辞汉歌》中的“忆君清泪如铅水”的奇想。这种用传奇的笔法写普遍的离别,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式幻景,在送别诗中极为少见。前人曾说“义山多奇趣”[12],将平凡的题材写得新奇浪漫,正是“奇趣”的一 9 种表现,大量用典,使诗旨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了其诗含蓄典雅的特色。
2).创造性地使用象征比兴手法
贺裳在《载酒圆诗话》中说:“魏晋从降多工赋体,义山犹存比兴。”李商隐善于学习先师屈原、宋玉等人的文学创作经验,从他们那里直接继承了象征比兴手法。朱鹤龄说:“其(李商隐)《梓州吟》云’‘楚云含情俱有托’早已自下解矣。故吾曰:义山之诗,乃风人之所言,屈宋之遗响,盖得子美之深而变出之者尔。”[13]诗人在诗歌中侧重表达人生体验与感受,在艺术上追求心像与物象的统一,因而他将自己的想象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借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去表现特定含义。他往往寄情与草木花鸟,赋予它们人的感情性格,使之与人类的感情变化交织在一起,使具体的事物融入了诗人自己的情感。如“春蚕到老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诗人以人们常见的“春蚕”、“蜡炬”设喻,把那份如丝之长,如茧之缚缠绵着的生死不渝的相思阐释出来了。这里,烛泪难止,蚕丝难尽,既有比喻之义,也有象征之义。又如“青娥素女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青女,相传是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即嫦娥。诗写秋夜霜华月色,并不仅仅停留在静止的外在描绘刻画是,而是将自己的独特感受注入客观物象,将霜月交辉想象为青女,素娥的竟艳斗美,看看谁的色彩更美丽,谁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此句极富象征色彩,到底象征什么,也众说不一。此外,使人又往往寓象征于比兴之中,用诗人那活跃而敏感的心灵,向茫茫的大千世界探索,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玉暖玉生烟”(《无题》《锦色》)。诗人运用象征和比兴手法,表达出那种亘古的悲哀,似乎无法言诠的情意。3)渲染烘托环境,用暗示的方法处理意象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我们很少见到一个个勾勒得十分具体的自然物象和社会、人物形象。他避免直接抒情,多通过对环境的渲染描绘,将自己的复杂感受和情绪通过最准确的“对应物”传达出来,从而塑造出情感形象。如《无题四首》之一:“来是空言取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作者用“空言”、“绝踪”横斜的月影,悠悠的钟声这模糊的意象,渲染出欲明未明的朦胧意境,为主人公制造一种怀人念人念远哀伤凄清的氛围。又如《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作者不直接 10 写怀人,而用“秋阴不散霜飞晚,流得枯荷听雨声”来暗示自己长夜不眠。而《牡丹》的构思则更为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魏夫人、越人、贵家舞技、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全诗以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心上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再如,《日高》写诗人对一位水晶帘中眠梦的女子的相思之情。诗人不取写实之法具体铺叙情节场景,而是用暗示手法表现主人公热烈的渴望。用“粉蛾”象征满怀春心的主人公的追求;用“屏风”象征阻隔。“粉蛾帖死屏风上”象征着一种执着而无望的追求。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勾勒出具体的形象,他只是借“粉蛾”的凄惨结局来传递主人公的恋爱追求是无望的。
4)曲折变化的章法和反复萦回的抒情技巧
沈德潜说,李商隐的诗章法曲折变化。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徘徊缠绵不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离别、写相思。先用春蚕吐丝、蜡炬滴泪喻两情之深;再借晓镜、夜吟写相思之苦;最后又以通信表相爱。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氛。又如《无题》(促漏):
促漏遥钟动静闻,报章重叠字难分。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薰。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
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
诗从静夜钟漏写起,在朦胧中将读者牵入一个悠渺隐秘而宁静的世界,这里闪烁着冷艳而凄凉的色泽和气息,给人以虚幻和神秘的感觉。尔后点出幽会早已成为过去,归去之人却仍在月下徘徊难眠。来日悠悠,更不知这样的云雨幻梦在何处重现。最后写南塘中蒲草结,鸳鸯游,水波荡漾,更令人触目伤心。一层又一层,首尾回应,烘托出寂寞和孤单之情。李商隐利用视角变化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使诗歌章法的变化多姿多彩。
再如《无题》(来是空言取绝踪):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在这首诗里,作者精心制造了一种幽冷的氛围:一个男子独立在楼上,明月斜射,此时五更之钟已敲响,麝香微度,更疑所爱之人真的来过这里,留下了依稀的余香。在这种强烈思念的驱使下,急切地写了一封书信,但由于写写信急匆匆,而 11 墨竟未磨浓,这时恨不得插翅飞到所爱跟前,但一想到相隔万重山,也只有望洋兴叹了。在这里,实景与幻境,千里与咫尺,希望与失望,聚合与分离,这些曲折萦回的描写,使人的感情也随之忽喜忽怒,忽而惊喜所爱已在身边,忽而感叹所爱相距路途之远。[14]
3)、熔词铸语,含蓄表现炽热的感情
李商隐的爱情诗,善于用表明幽阻的动词,描绘蓬山远去的阻隔之精和啼笑难分的迷离之情。如“细辕开道入,金管隔邻调”(《碧瓦》);“金蟾啮锁烧香人,...玉虎牵丝汲井回”(《无题》)。即使无生命的景物,也都写得障碍重重,如“柳暗.将翻苍,荷欹正抱桥”(《碧瓦》)。他更将副词和动词巧妙结合,加强疏状的作用,.表达到爱情的深刻怅惘和百折不回的追求,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莫共”是自戒,但仍有不甘于不共争发的痴心;“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前“已”和后“更”,引导诗境的深化,充.分表达了“远”的伤感,使我们读到“更隔”时,不由得加强音势和音高,而深感于诗情婉转中,有郁勃之气。“天荒地便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春江》),..更是表达了无限的痛苦和巨大的遗憾,让人一读难忘。
四、李商隐对古典爱情诗发展的历史贡献
文学的生命力在于具有独创性,文学是需要个性的。李商隐是个极富个性的天才诗人,他的爱情诗不仅超越了前人,而且也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李商隐的爱情诗在吸收前代文人诗歌精华的同时,又去除了它的轻浮,绮丽却不失深沉,华艳而有意蕴,不仅是唐代爱情诗的奇葩,而且对我国古代爱情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在晚唐诗歌发展潮流中,总结吸收前代文人艺术经验并加以提高的结果。他的爱情诗讲究词藻声律,对仗用典同齐梁的诗歌有着较深的渊源,但齐梁诗主要兴趣在描写闺阁楼榭与女子的容貌体态服饰,重声色而乏性情,李商隐的爱情诗则侧重于感情领域的表现,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以奇深情绵邈把爱情的诗境推向高峰。如《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 12 夜风)抒写对昨夜一夕相思,旋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在“身”不由自主的情况下,那种灵犀一点的心心相印,该是多么珍贵。“身无”、“心有”相互照应,在心虽相通而身不能接的苦闷中,突出了间隔中的默契,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藉。这与齐梁诗把女子作为性爱玩赏的对象去写是不同的。除了齐梁诗风,李商隐还继承了中唐艳情诗的传统,但他不同于这一时期的元缜,直接描写自己的感情生活甚至感官享乐;也不同于李贺只把第三者作为抒情主体,而是以真实的爱情体验为基础,着力于感情心理细腻刻画和意境的精心创造。如《无题四首》其一(来三空言取绝踪),全篇写男主人公“梦为远别”醒来后思念对方的心境。万重殷切期待中只迎来“空言”和“绝踪”的失望激昂,那种以隔蓬山,更复远离的间隔之感。
李商隐的爱情诗在思想内容上对前人有所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对后代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有不少诗作者学习他的诗风。在北宋时期,学习李商隐诗歌的有两个作风:早先是西昆体的生搬硬套,扩大了李诗的糟粕;后来是王安石、黄庭坚,在创新的提下吸取了李诗的营养。到了南宋,由于民族矛盾尖锐,书法悲凉沉痛的哀国之思的诗歌一时成为主流,这距离李商隐的风格较远,故李诗的余波一时消歇。直到进入了清代,他的影响又扩大的了,特别是在清初和清末两个时期,更加呈现出余波绮丽的局面。
李商隐的爱情诗,词化特征非常明显,其中有一些重要素质,如内容的深微化,意境的纤柔,语言的圆润化等,在审美情趣上,都属于婉丽纤柔、温润妩媚的优美型、阴柔型。这对婉约词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诗与词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除此之外,他的爱情诗也是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学习的榜样。
总之,李商隐的爱情诗给后代影响非常大。“他的典型感情的概括能力,复杂的心理能力描绘,以及通过背景气氛的渲染和用象征手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领,都可以作为今天的借鉴。[15]钱钟书认为李商隐的诗写得“人之非去年人,即在言外,含蓄耐味”[16]可谓至言。结 语
李商隐是中国古代的天才诗人之一。他以极大的热情,全新的观念深入男女感情世界的最深处,着力抒写男女爱情生活中的离愁别绪,倾诉男女双方的痛苦情怀,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古典爱情诗的题材和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进步的男女爱情观。李商隐所处时代,诗苑名家辈出,风格流派各异,描写男女爱情的爱情诗并不少见,但真正象他那样用全部生命激情来写爱情诗歌的却乏见其人。李商隐的爱情诗色彩斑斓,情思婉转,意境迷离,诗意隽永,成为爱情诗史上的一个的奇葩,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出了独具魅力的光彩。
第三篇:陈珍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作 者 陈 珍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准考证号 010811200161 成 绩 工作单位 郑州师范学院 职称职务 邮 编 450044 联系电话 *** 完成时间 2012年9月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陈珍
内容摘要:李商隐是晚唐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一位诗人,其诗通过比兴、象征、隐喻、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幽邃、含蓄隽永的诗风。他灵动的笔触勾画出了一种意趣横生的朦胧之美,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上再创造的余地,他的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朦胧美;成因;影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一生经历了宪、穆、敬、文、武、宣六朝,正是史家所谓中晚唐时期。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盛唐已达到了顶峰,到了中晚唐时期鲜少有人超越,取得世人认可的成绩。晚唐诗坛和当时的社会一样呈现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衰落景象,诗歌艺术创新的空间已越来越小。但李商隐却在充分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含蓄蕴藉、绮丽绵密、扑朔迷离、富有伤感情调的朦胧诗风。从而成为审美转向中“文以韵为主”、“境生于象外”及晚唐
抒情诗走向的杰出代表。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更是含蓄婉转,寄托深远,静谧深邃,耐人寻味,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同时,李商隐的诗歌也是历来学者和专家评品争论的焦点。
戴叔伦曾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
至于眉睫之前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在诗歌领域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朦胧诗所营造出的意境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唤起读者丰富多彩的想象。朦胧诗朦胧多义,旨蕴丰富,很多诗中的意象和感情处于可解不可解的交界处,给读者提供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无限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则是公认苦调情深、晦涩多义的朦胧美的代表,金人元好问曾无限感慨地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在艺术手法和诗歌内容上的表现、形成这种朦胧诗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诗人的诗歌成就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对后人创作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专家学者乐此不疲的话题,在此我也浅谈自己一些的认识。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表现
从内容上来说,李商隐的诗歌侧重于表达人生体验与心灵感受,擅长描摹人物内心深处的活动,抓住每一个情感微妙变化的瞬间,借助人物所处环境,含蓄的表露人物细腻真挚的情感。李商隐在描写他人情感的同时往往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不露痕迹的融入诗歌之中,看似平常无奇的诗歌却是诗人内心的感慨,一生的际遇。
李商隐诗歌深邃的内容外化为文字的时候,含蓄朦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其意象很多取自于神话传说,富于非现实 的色彩,含蓄朦胧,很难在现实生活找到实指,往往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诸如:青女、素娥、青鸟、彩凤、灵犀、蓬山、碧城、天泉龙宫、珠泪、玉烟、灵风、梦雨等,这类意象都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具体物象,而是经过诗人心灵反复浸染渗透,被诗化的素雅迷离的意象,它超越于客体物象和主体意念的单一层面,是多种体验的复合。诗人借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地点来暗喻现实世界里那些不便言说的事情或感情。由于意象所指的不确定,读者的揣测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形成了李商隐诗歌的朦胧之美。
如《重过圣女祠》中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两句诗着意渲染圣女祠幽缈迷蒙的环境氛围,如梦如幻的细雨轻轻飘洒在屋瓦之上,似乎表现一种朦胧的希望,隐约传出生命萌动的春之气息的同时,却又带有阴冷凄艳的色调,烘托出了主人公难以表达的忧郁苦闷的心情。而自己的人生感慨亦隐于诗句之中,梦雨、灵风所指也非一物,诗句的意境因而就显得深邃朦胧而又多解,让人感到有言道不尽的意蕴。
从艺术手法上来说,李商隐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最突出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在诗歌的意境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融合、比兴象征手法的联用、大量的使用典故和神话传说。
李商隐的诗歌在意境的创设上追求心象与物象的融合统一,这是他诗歌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他的诗歌或借题抒怀寄托身世漂泊,或感慨仕途坎坷,笔触灵活多变,语言含蓄朦胧,情感复杂缠绵。他的心象反映到现实世界总令人感到无比凄凉,犹如孤鸿之悲,有一种断
肠之痛的凄美,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如《夕阳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诗人将自己的心象融入眼前之景,以孤鸿自喻,同时也是以孤鸿喻友人。自己也是无着无落的漂泊,却向孤鸿发问,怜悯孤鸿亦是怜悯自己,悲哀之至,情与景在孤鸿之处完美融,孤鸿即是诗人,诗人即是孤鸿,含蓄婉转的将自己漂泊无依的孤寂和辛酸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种真情与琢磨不定的物象融合起来更见情真意切。不管他是写仕途失意,还是写对爱情的向往、追求、惆怅和失望,抑或是写梦想的难以实现,他总能够把自己的心象与自然环境融合统一,寓情感于景物之中,含蓄而唯美,朦胧而动人。从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揣测不清,无形中披上了一层迷离朦胧的色彩。
从侧面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多采用比兴和象征的手法,是李商隐诗歌另一显著的艺术手法。比兴、象征手法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诗歌惯用的创作手法,李商隐不仅将比兴、象征手法引入到诗歌中的某些诗句之中,甚至将其引入整章诗篇中。比兴中夹带着象征,两者联系起来,借艺术形象整体托寓比较概括抽象的情感内容,扩大了比兴手法的运用范围。
如《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彩凤比翼双飞是美好爱情象的征,这里却用“身无彩凤”来暗喻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心有灵犀一点通”来比喻即使爱情中有许多的不尽人意之处,只要彼此心灵相通也一样可以为爱而矢志不渝。这种意象上的暗喻、选择上的矛盾、情感上的执着让
读者感同身受。诗人用新奇而贴切的比喻来寄予相爱之人心灵感应的微妙。比兴象征手法的广泛运用,不仅使诗歌内容蕴涵及诗歌意象的暗示性大大增强,而且在增加诗歌耐读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多义性和朦胧美。
大量的使用神话传说和典故是李商隐诗歌在艺术手法上的又一特色。用典故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再现和喻指,是对人物存在的时空环境的置换。创造性的使用典故和选用带有迷离浪漫色彩的典故是李商隐诗歌中的突出特点。近人苏雪林说:李商隐“以古书典故影射其一生恋史。”④李商隐的诗歌不仅大量的运用典故,而且大多数典故用得恰到好处,犹如神来之笔,从而丰富了诗作的思想内容。神话传说奇特虚构的想象加上诗人自身隐晦的情感表露,进一步增强了诗的迷离朦胧的特色。
如《重过圣女祠》中的“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这里的萼绿华、杜香兰、玉郎都是传说中的神仙,诗人用萼绿华下降人间漂无定所,不久前杜兰香却升天而去来反衬圣女长期沦谪不归的处境,追忆昔日玉郎之登仙籍和天阶采芝的情景更加突出了此时的惆怅落寞之情。三处神话,表面上意在突出圣女的心境,实际上却是写女冠的生活遭遇和诗人对她的同情和怜悯。
典故的本身就是文学创作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作者借用典故象征何物或寄托何情都是经过仔细的考究和探索。因而,诗的意旨就极不容易弄明白,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构成了李商隐诗歌深邃悠
远的艺术意境。
从结构形式上来说,李商隐的诗歌在结构上收敛细密,回环往复。李商隐的诗歌并不是一种全景式的扫描,也不是把几种相关联的意象平面的连缀,而是有意打乱画面的序列和完整性,把一些不相关的精巧形象剪辑在一起,通过形象间的跳跃性,从多个角度叠合起来构成多层面意境朦胧的境界,多层次的对所处环境进行渲染烘托,时间的、空间的、色彩的等多方面的透出各种各样的信息,由欣赏着在自己的头脑中拼合出诗人所表达的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形象,造成一种迷离恍惚的情感境界。从而使读者在这种境界中接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信息,而产生艺术的联想,得到美的享受。
如《风雨》中的“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这是作者自伤沦落漂泊慷慨不平的悲歌。诗以“风雨”为题,表露羁泊异乡的愁绪,因目接凄风苦雨而引起的身世飘零之感。诗人身处细雨绵绵荒野飘飞的自然环境中,感慨自己的境遇,从宝剑篇入手写羁旅之愁,眼前实景一笔带过,笔锋一转写起了青楼,着实让人意外。继而,诗人将自己的情感隐于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想象中,表达了羁旅漂泊的惆怅和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诗中所选的地点跨越了地理上的距离,所选物象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而汇聚于一诗中,跳跃的意象构建了诗歌无限开阔而朦胧的意境。
诗人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一种触发式的心理活动,这种触发式的心理使得诗中出现的意象呈现出一种无序性和主题的不明确性,给读
者一种朦胧和不易把握的感觉,这种触发式心理也是诗歌中结构朦胧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形成原因
时代造就诗人。国富民安的盛唐给了满腔热血的李白以裘马轻狂的生活,积极用世的报复,从而造就了诗仙的潇洒俊逸狂放不拘的自信,大气洒脱的诗风。诗圣杜甫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亲身见证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统治阶级的权势争夺和下层贫民百姓的流离失所。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从而形成了他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风。那么,李商隐能够在晚唐诗坛一片萧瑟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含蓄蕴藉,绮丽绵密,扑朔迷离,富有伤感情调的朦胧诗风,成为审美转向中“文以韵为主”、“境生于象外”和晚唐抒情诗走向的杰出代表。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晚唐社会在安史之乱之后已经走向日益衰落的时代,唐王朝元气大伤,满目苍夷,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李唐王朝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统治力量的日益衰微,导致宦官跋扈恣肆,掌握军政大权,藩镇割据也是日渐兴隆,排除异己的宗派集团之间的斗争也在官僚群体中愈演愈烈,尤其是“牛李党争”,两党之间势如水火,斗争延至唐末,长达四十年之久。不少文人才子卷入其中,成为权柄争夺的牺牲品。李商隐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他生活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时代,对黑暗社会有很深的感触,从而培养了他过人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眼光。但是他性格过于武断又不敢直言抨击,只得以
暗喻表达其真实感情,借历史典故讽刺时事,用神话传说诉说自己的愤懑不满。李商隐自己也曾说自己“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李商隐的诗歌在一定广度和深度上触及了他一生悲剧的社会根源,生动细腻的表现了他在那个黑暗时代的社会重压下一个知识分子的挣扎和呻吟。⑤
李商隐独特诗风的形成,他的个人际遇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他一生的坎坷遭遇使其诗歌注入了更为复杂的情感,着重表现处于多重重压之下难以舒展的情怀和充满矛盾的思想。
李商隐十岁时丧父,跟着叔父学习古文、书法。十七岁时,得到令狐楚的礼遇,亲自教他今体文,待之以非常。《上令狐相公状》记载:“每水槛花朝,菊亭雪夜,篇什率征于继和,杯觞曲赐其尽欢,委曲款言,绸缪顾遇。”⑥他多次上京应试,却都未曾如愿,而曾经和他一起学习的令狐绹却早早的中了进士。科举考试的屡屡失败让他对统治阶级的腐朽充满了不满和愤懑。大和九年十一月的甘露事变给李商隐以强烈的震撼,在对朝臣遇害深表痛惋的同时,对宦官的凶残表示极大的愤慨。后来,李党的王茂元因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李商隐做了李党王茂元的女婿,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令狐绹为人心胸狭窄,对李商隐不遵守党派戒律很是恼火,视他为异己分子,对李商隐缕加打击,嗤责他“背恩”。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来牛党得势,李商隐在仕途上永无出头之日,潦倒终身。尴尬的生活造就了诗人,李商隐将自己所生活的那个残酷的现实世界中的苦
闷、寂寞和不甘通通派遣在诗歌中,然而因为党派争斗中对他的排挤,致使他在诗歌创作时不能直言不讳的抨击当时的社会黑暗,也不能够直接陈白他内心的真情实感。万一哪一句诗词触及到他们的利益,李商隐也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所以在层层重压之下,他只能通过隐晦的笔触宣扬他对国家政治腐朽黑暗的不满,对党派之争的厌恶,对生命充满希望而又绝望的复杂的心态。他的诗歌大多追求隐蔽,着意隐藏自己真实的意图,委婉的表达内容情志。诗中所描写的情感带着明显的矛盾性。这些复杂而矛盾的感情流露,那些无处不在的叹息和无可奈何并不仅仅是对爱情的有感而发的,它也寄托着诗人的自己内心深处对梦想的渴望,对现实的不满。
李商隐的感情生活也对他的诗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无题诗历来是专家学者争论的焦点,而这些被争论的焦点几乎都是爱情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一句句用情至深而刻骨铭心的爱情诗句透露出诗人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据说,他早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最后却不了了之,也许还有其他的爱情经历而没有结果。与李氏共结连理后,虽然夫妻之间伉俪情深,却因此而招致了牛党的诽谤和攻击,令狐绹因为他的婚姻而骂他背信弃义,更不幸的是妻子在他39岁时因过度操劳而香消玉殒。爱情和婚姻在他的心灵中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在原本应该甜美的感情历程中他品尝到的却是不同于别人的极深痛苦。由于他独特的情感经历,他所创作的有关于爱情的诗歌在文坛上似乎
未曾有人超越。
除复杂的社会背景,腐败的政治制度,不幸的个人际遇和感情生活之外,李商隐的性格也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他诗歌的创作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李商隐的诗歌感情往往深藏不露,迷离恍惚,隐隐约约,欲言又止。从而衬托出他的无可奈何,他在潜心摹写自己心象的同时,又着意将其客观化。借客观事物诱发多种联想,将本难直接表现的心象渗透或者寄托于物象之中,增加了诗的朦胧迷离之感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他软弱不争、缺乏勇气的性格。
李商隐是位感情丰富,颇有才华的诗人。对人生充满浪漫遐想,怀有拯救危亡力挽狂澜的宏愿,然而残酷的现实却容不下他的抱负和理想。同时,他的性格软弱不争,难以决断杀伐,虽然正直而有理想,但是缺乏全力去实践梦想的勇气,没有雷厉风行的果敢和强硬的政治手腕,对于现实和生活的不满就只能沦到自怨自艾的深渊。他在牛李党争中左右摇摆,不能够决绝的走出任何一方,从而使党派之争贯穿他一生,他在两党的狭缝中千辛万苦的求生存,谋仕途,坎坷可想而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⑦李商隐大半生在羁旅漂泊的幕僚生活中度过,创伤郁结于心。才华难以施展,理想难以实现,于是他把希望寄托于迷离的诗词中,他的诗歌反映了一个衰颓的时代中正直而软弱的诗人矛盾而悲剧的心理: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却又无力反抗;有所追求向往,却又感觉空虚幻灭;为自己的命运深感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茫然。政治上的失意潦倒,感情上爱而不得
和得而复失的悲哀,使他常处于感伤抑郁的纠结之中,这种感情基调便构成了他的诗歌的旋律。
三、李商隐诗歌朦胧美在诗歌领域的影响
李商隐的诗歌浓丽而带有沉郁,摇拽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以其意蕴的深婉、词采的华丽和朦胧的意境追求,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以及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诗歌史上,他在朦胧美诗歌方面的成就是无人超越的。
李商隐的诗歌不仅对诗歌题材的发展有重要的拓展,还预示了晚唐以后文人走向内省,重视观照心态的新趋势;同时又站在一定的思想和艺术高度上架起了诗通向词的桥梁,对整个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了李商隐的诗歌有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王维、李白,居第四位。晚唐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自觉地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比如:韩偓、吴融、唐彦谦等。到了宋代,学习李商隐的诗人就更多了,据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原诗》)明朝以后很多诗人都受到李商隐的影响,前后七子、钱谦益、吴伟业对李商隐的诗歌都有一定的借鉴。
李商隐的诗歌从内容上可以大致分为政治诗、咏史诗、抒情诗、咏物诗、感情诗和应酬交际诗六中类别。他的诗歌能够很好的反应当时社会下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以及他自身的经历,是后世研究唐诗 的转向和李商隐的生平重要的史料典籍。
李商隐作为一个心怀理想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一直都没有放弃积极用世的信念,哪怕是受到了政党之间争斗的排挤,依然在坎坷的仕途中苦苦挣扎,不肯轻言放弃。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和咏史诗,现今保存下来的有一百多首左右。他用遒劲的笔力直指时代的弊端,不坦白直言,多借用历史材料来暗指其在的环境。诗人满含悲愤的表露出自己对当时社会不满的同时,也暗含着自己对人生的期许,以及自己积极用世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理想。
李商隐的抒情诗和咏物诗都有明显的杜甫的诗风,尤其是七言律诗。他的诗在继承了李贺诗风的同时,兼顾众家之长。他的诗不仅能让读者读出他一生仕途的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的悲凉和痛苦,还能让读者感受到比诗圣更加颓唐的沉郁,比李贺更加无力的心痛。他还擅长于把情感熔铸于景物之中,把握内心深处微妙的情感变化。为后世婉约词派的诗词创作奠定了基础。
李商隐在求官生涯中长期辗转,应酬交际是自然在所难免的。尤其是他在令狐楚的幕府中才华展露的时候,他的才华吸引了那么多的有识之士,雅会上自然免不了要应酬一番。从李商隐的交际应酬诗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他的交际应酬,还能看出了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风格,了解他交际面的宽窄,而且能够看出他与谁更为交好。从他的交际应酬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牛李党争中苦苦挣扎的诗人到底持怎样的态度,尤其是他写给令狐绹的诗中可以作为解释和证明他和令狐绹关系的直接证据。
他的诗总体而言构思缜密、情致深蕴、长于用典、精工贴切、含而不露,升华了前人诗歌创作中常用艺术特色,拓宽了诗歌心灵世界的题材,改变了唐诗充满豪情壮志的阳刚美,形成了绮丽缠绵、温婉含蓄的阴柔之美的诗风。为后世婉约派诗词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李商隐可以说是在诗歌中进行心灵探索的第一人。他的诗歌大都苦调情深。他致力于心灵世界地体验、把握与再现,借外在环境和精美的意象来展现心灵深处的情感。表达方式多幽微隐约、迂回曲折,许多诗歌的情感色彩都是多层次的,常常一重情思套着一重情思,表现得幽深渺远,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这种将心灵体验完全融入诗歌之中,让心灵浸润情感,从人人共有的经历和体验入手,以人人共有的情感结束,从始至终表达的皆是一个高雅知识分子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诗歌朦胧美的开拓者,其作品代表着古典诗歌朦胧美的艺术境界。他对心灵世界的探索开辟了我国诗歌创作的全新艺术表现手法,朦胧情思和朦胧意境的完美融合在文坛上是史无前例的。“晚唐诗歌第一人”的称呼李商隐当之无愧!注释:
①朱怀春、曹光甫、高克勤:《李商隐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3页
②(唐)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卷三 ③(金)元好问著,贺新辉辑注:《元好问诗词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第458页
④苏雪林:《唐诗概论》,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16页 ⑤董乃斌:《李商隐悲剧初探》,文学评论丛刊,1981年9月,第43页
⑥郑在瀛:《李商隐诗集今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 12页 ⑦(唐)崔珏:《哭李商隐 其二》,扬州诗局本,《全唐诗》591卷第五首
参考文献:
1、郑在瀛:《李商隐诗集今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聶石樵、王汝弼:《玉溪生诗醇》,中华书局,2008年12月
3、姜太军:《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9月
4、刘凤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谈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0月
5、崔其征:《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性》,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6、汤春华:《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3月
第四篇:李商隐爱情诗浅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爱情诗浅论
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第二初级中学 张斌岐
【摘要】李商隐是晚唐抒写爱情的能手,他的爱情诗构思精妙,意韵丰富,深情绵邈,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本文主要从史的角度,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个性气质,以他的十多首爱情诗为例证,分析、探讨、揭示他的爱情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思想内容 艺术成就
晚唐是唐朝走向衰败的时期,也是唐代文学发展趋向衰落的时期,晚唐时局的动荡不安阻滞了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晚唐诗文创作状况的最好写照。晚唐作家虽多,但并未出现成绩卓著的大家,只有“小李杜”的创作活动,才给晚唐文坛带来了几许生机,尤其是李商隐,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晚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
作为中晚唐之际诗歌的集大成者,李商隐的诗内容丰富,从题材来看,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政治诗,李商隐一生关注现实,关心国家命运、前途,所以他写了大量的直接触及社会现实的政治诗,反映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第二类是咏怀诗,这类诗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占的比例最大。由于社会的没落,时局的动荡,政治上的失意,一生沉沦下僚,使他徒有壮志,怀才不遇,所以他的咏怀诗主要抒写了他的各种复杂思想;第三类是爱情诗,李商隐是唐代抒写爱情的能手,爱情诗在他的诗中占有一定比例,数量虽然不多,但以无题诗为中心的爱情诗却代表了李诗的基本艺术风格,而且极富特色,创造了大量的爱情名句,为后人所广为传诵。下面就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李商隐的爱情诗。
之凄苦,之甜蜜,都表现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这类诗还有《因书》和《夜意》等,都写得一往情深,表现了诗人与妻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李商隐写给妻子的诗中,悼念妻子王氏的诗更多,如《正月崇让里》、《暮秋独游曲江》、《悼伤后赵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均写得情真意切,悲戚动人,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悼念之情。
2、表现他与其他女子之间的情愫。
李商隐的爱情诗,除了表现他与妻子王氏之间的感情,还有许多是表现他追求、怀恋其他女子的,这些诗中,最著名的当推《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歌前两句就把恋绪离情写得感人肺腑,颔联更是成为绝唱,极形象地表达了忠贞不渝的爱情,极写爱情之珍贵难得和爱情之坚贞不渝,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知识分子的爱情心理,带有浓重的感伤色彩。表露了诗人对情人刻骨的相思和忠贞的爱情。
又如《无题》二“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男女之心心相印;还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失落的痛苦。再如“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无题》四首)写情人之间的离别之恨。
3、表现他人爱情。
活在唐朝的衰败时期,幼年丧父,孤苦贫寒,加之瘦赢文弱,形成了他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在“悬头苦学”中他获得了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也锻炼了他坚韧执着的追求精神。但在求仕途中又卷入了“牛李”两党之争,他中进士得恩于牛党,而娶的妻子王氏又是亲近李党的王茂元的小女,李商隐便处在了“牛李”两党斗争的夹缝中,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他有抱负、有才气,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人民疾苦。但由于党人的成见,加以李商隐个性孤介,不苟且攀附,使他一直沉沦下僚,仕途无大的起色,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始终不能实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晚唐社会局势,对他的思想性格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妻子王氏的不幸病故,又加重了他的精神痛苦。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复杂坎坷的人生遭遇奠定了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生活基础。时世、家世、身世,从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和心态。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他丰富的感情活动。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造就了他灵心善感、丰富细腻的感情。“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其所带有的悲剧色彩为他的爱情诗的创作和其它抒情诗的写作定下了抒情基调。
2、李商隐的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最为杰出的是他的无题诗,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代表了他诗歌的基本风格。他的爱情诗,构思缜密,情致深蕴,情挚意真,深厚缠绵,如《夜
层情思,进入寻访不遇,雨中独归情景之中,又是一层情思,设想对方远路上的悲凄,是一层情思,回到梦醒后的现实环境中来,感慨梦境依稀,又一层情思;然后是书信难达的惆怅,思绪往而复归,盘绕回旋。雨丝、灯影、珠箔等意象,美丽而又细薄迷蒙,加上情绪的暗淡迷惘,诗境遂显得凄美幽约。
李商隐的爱情诗注重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事件与场景的转换常常打破通常的时空次序,而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如《无题二首》其一便是很好的例证,此诗首联明写昨夜,实际上暗含由今宵到昨夜的情景联想与对比;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却突然回到现境,而未续写昨夜;颈联又转为想象对方的处境;尾联则回到自身。如此大幅度的起伏跳跃,加上实境虚写(如颔联)、虚境实写(如颈联)等手法的运用,就使全诗若断若续,朴朔迷离。
长于用典,巧用比兴、象征是李商隐爱情诗的又一特色,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雍兖》),明明是怀人失眠,偏要说枯荷聒耳,明明是枯荷聒耳,偏要说留荷听雨。反说、倒说,怀人情味愈觉含蓄。再如《无题四首》也通过大量用典,使其构思更加丰富,诗旨更加鲜明,抒情伏物更加工巧,大大增加了诗歌“包蕴密致”、含蓄典雅的特色。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作者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十分注意比兴本身形象的鲜明、生动、完整,力求其既富于生活实感又具有启发性,能引起读者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创造出交织着希望与失望,令人目眩神迷的带有伤感情调的情诗之美。如《无题二首》其一:
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四首》)“何当共剪西窗烛,却活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都写得凝练工整,精美典雅,为后世所广为传诵。
另外,李商隐的爱情诗从表现手法上来说侧重于感情领域的表现,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以其深情绵邈把这一题材的诗境推向高潮。男女之间无论是热烈的相爱还是执着的相思,抑或是爱情破灭后的伤感,都表现了对于对方的尊重同情和对所爱者处境的体凉。试看《无题二首》其一,抒写对昨夜一夕相值,旋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在“身”不由自主的情况下,那种灵犀一点的心心相印,该是多么珍贵,“身无”、“心有”相互映照,在心里相通而身不能接的苦闷中,突出了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欣慰。这与齐、梁诗把女子作为性爱赏玩的对象去写是不同的,李商隐的爱情诗总是写得铭心刻骨,无法排遣,常是一种无望而又无法遏止的追求,以至竞以生死以之的态度去对待,他的爱情绝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便是最典型的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有的爱情诗还在爱情描写中渗透多方面的人生感受,甚至与对事业理想的执着追求相沟通,这种品位和境界,远在齐、梁诗之上。
李商隐的诗歌,尤其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灵心善感,一往情深,以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李
第五篇:李商隐及其爱情诗
李商隐及其爱情诗
古往今来,爱情永远都是诗歌的主题之一,缠绵悱恻的爱恋一直牵扯着人们敏感的心弦。爱,是一条不舍昼夜流淌的长河,是人类文化中永不衰谢的艺术主题。而李商隐,就是一位空前绝后的爱情诗“专业户”,甚至写政治讽刺诗、咏史诗、答赠诗,也往往以写爱情的方式来表现。李商隐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写自身的感伤情绪,在创作上运用恍惚迷离的意象、别出心裁的意象组合以及大量的用典等手法,给人一种朦胧的色调,诗中有迷,迷中有诗,深沉绵缈,绮丽无比,形成一种独特的凄艳浑融的风格。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缠绵哀婉、凄美蕴藉、多义朦胧,这恐怕与他坎坷的人生际遇和家庭背景密切相关。孟子曾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知人论世”之说。所以我们不论是读诗还是尚友,都应以世知人,由人知诗,再从诗知人。解读李商隐的诗,赏其诗美,我们还得从他这个人和他生平着手:从大的背景来讲,李商隐处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中统治阶级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诸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争斗等,**的年代使得诗人产生对唐王朝的忧思;在李商隐十岁时父亲卒于幕府。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就如他自己的诗中所写“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虽在故乡,却实同外来的逃荒者。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不幸,加之瘦嬴文弱,形成了他易于感伤的性格。在唐文宗时期,李商隐谒令令狐楚,受到赏识,聘入幕府,令狐楚惜才,亲自指点,其子令狐綯又助其取得进士功名。但是好景不长,令狐楚病逝,李商隐转入王茂元幕,王茂元爱其才,将小女许配给他。当时牛李党之争激烈,令狐楚父子为牛党要员,而王茂元属于李党,李商隐转入王茂元幕府,就被视为“背恩”,被令狐綯所不满,所以仕途不畅;在爱情上,年轻时与柳枝、宋华阳的爱恋都是无疾而终,与妻子王氏相恋多年,在中年时却要遭受丧妻之痛。时事、家世、身世,各方面就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内向型的性格和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悲剧的人生,使得他灵心善感,而且感情异常丰富细腻。因此,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自有一种哀感凄艳。
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虽有“艳”,但是却不同于其他爱情诗作者,很多人写爱情诗是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而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比较进步的,他是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描写爱情和女性,他的爱情诗,情真意切,深厚缠绵。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首联就道出了与恋人的离愁别恨,第二句,写出了至死不休的感人绝句,情不自禁让人想起《上邪》中的那句“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将爱情比作春蚕吐丝和蜡烛之泪,至情至性,已经超越爱情而具有执着人生的永恒意义。第三句于细意体贴关注中见两心眷眷,两情依依。而最后一句更是在无望中的希望,更见情至深挚。李商隐把爱情纯洁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在他的爱情诗歌中表现了美好的理想、情操,表现了人性中纯正、高尚的一面,李商隐侧重于感情领域的表现,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用他的深情绵邈来把诗歌情感推向高峰。在李商隐另外的一首无题诗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他的笔触是在一对意中人无法相守的情况下,却还是可以心意相通的,这点是多么的可贵,突出了恋人之间的契合,在无望中又有一种慰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胜过了一对“无情人”终日相守在一起,这就是李诗的高超之处。同时,也曲折地显示了他那个年代政治风气与士人的精神面貌。
人们在读李商隐的诗歌时总是有种错觉,似乎他是个多情者,他的很多诗歌当中都可以看出爱情的痕迹,皆因他将政治讽刺诗、咏史诗、答赠诗,往往也是以爱情诗的形式抒情,他不像其他的一般诗人,把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状态等等,以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可能清晰的表达出来,也许是人世的坎坷,世态炎凉,他想掩藏自己内心的惆怅和无奈,于是他才会把心里的想法以一种朦胧的意象表现出来,所以读他的诗中有种恍惚迷离的感受,而那些意象究竟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李诗将每个朦胧的意象结合成一首诗,也就造就了读他的诗如雾里看花的诗境。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记得当时自己学这首诗时,语文老师是把它当成了悼亡爱情诗来解读的,可是现在再去研读这首诗,诗中似有爱情又似乎在感叹着韶华易逝,郁郁不得志,也许这就是像金人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三十首》中所说这首诗真是“一篇锦瑟解人难”。这首诗呈现的似有而是实无,虽然实无却又分明可见种种朦胧的意象:庄周梦蝶、杜鹃啼血、沧海泪珠、良玉生烟。这些意象所体现的都是惆怅、感伤、寂寞、失望,似有希望但是失望之情又似乎浓烈,就是让人朦朦胧胧体会到似有而无的境界,既有朦胧的希望又有虚无缥缈的情思,令人遐想不已,在这首诗中似乎作者在暗示着什么,但有朦胧得难以确定。至于是否是一首爱情诗也许连作者自己都不得而知,也许想隐瞒什么又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才会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造成诗歌情感的多层次,常常是一层情思套着一层情思,表现得幽深杳渺,才会意境如此朦胧多义。总而言之,李商隐借着似乎是爱情诗的诗来表达他孤独、飘零、惘然、无奈、寥落、伤感的情绪,使得他的诗风格凄艳,而又艳而不靡。
李商隐的爱情诗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通过想象,借助典故,把实情实景转化为一种扑朔迷离、朦胧隐约的意象,把自己苦闷沉痛的心声,埋藏在深曲婉转的诗境中,从而使作品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李诗大量用典,虽然在古诗词中用典是很常见的一种手法,但是李诗的用典却不同于一般诗人,超脱了典故原有的意义,李商隐擅长于对典故的内涵加以增值改造,他用典往往是不用原典故的事理,而是着眼于原典故所要传达的或者喻示的情思韵味。如在《锦瑟》中“庄周晓梦迷蝴蝶”,原来的典故意思是世间万物原本是无差别的齐物我的思想而已,而李商隐却大胆的抛却原来庄周梦蝶的寓意,由此典故生发出人生如梦,引入一层更为深重的怅惘之情。“望帝春心托杜鹃”,也是由原来想表达的是哀痛之情而引申为伤春的惘然。在李诗中这些典故并不是用以单纯的表达具体明确的意义,而是李商隐想借这些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伤之情,他要表现的不仅是一段往事,而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空灵飘渺的但却可以把握的意境。用典正好可以带给人一种朦胧孤冷一种永恒的寂寞感,这是李商隐爱情诗独有的意境。李商隐一生命运多舛,爱情、事业皆是不得意,所以他肯定会认识到事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且有自己深切的感受,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就会常常把典故演化成为与原典故相悖的姿态,而这也就是能产生诗词的多义从而也就增添了李诗的朦胧感。
李商隐的爱情诗总是令人读完之后让人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惘然,觉着百感茫茫,一时都交集在心头,也许他真的是想借用用爱情诗来传达他对自己坎坷人生的独特见解以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所以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最好的很多是写失意的爱情,这大概与他沉沦的身世遭遇有关,自身失意的际遇,使其对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的体验。李商隐的诗歌达到凄艳浑融的境地,皆因内心深处有一股郁结很深的沉潜之气,他将这种沉潜之气藏在内心,内在浩浩渺渺,无涯无际,扑朔迷离,铸成了李诗特有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