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校”聋哑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社会能力的
“特校”聋哑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社会能力的
摘要:聋哑人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先天能力的缺陷,他们无法通过正常的听觉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流,通过语文的学习,聋哑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会得到一个提升,使得他们能更好的与同类人群以及正常人进行交流。因此,为了保证聋哑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取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必须要在聋哑学生的语文教育中,着重对聋哑学生的社会能力进行培养。
关键词:特校;聋哑学生;小学语文教育;社会能力
一、培养聋哑学生社会能力的原因
虽然聋哑学生在这个社会之中属于特殊群体,但是他们应当被同等对待,他们也是这个社会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群体。只要对他们进行适当而又正确的教育,使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他们也可以为这个社会做出重要的贡献。我国现在的聋哑学校教育中,一般都是采用封闭式的教育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聋哑学生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对这些学生适应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1]在这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中,要正确的对待聋哑学生,尊重他们受教育的能力,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让他们走进社会、贡献社会。这就需要从小对他们进行社会能力的培养,发挥小学语文中社会能力的培养作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以及面对社会问题时的心态。
二、聋哑学生应当学会的社会能力
1.人际交往能力
聋哑学生作为这个社会群体中的一份子,必须要走出封闭的内心世界,学会与正常人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他们的发展也与这个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就很难在这个需要沟通合作的社会中更好的生存下来。例如,如果这些人从事工作以后,不但要通过交流与同事和睦相处,同时还要与客户进行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所以,人际交往能力是聋哑学生必须要学会的最基本的社会能力。
2.具有一定的独立能力
生存在这个社会之中,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独立能力,因为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不会有人因为你的生理缺陷就对你处处照顾,只有拥有独立能力,在某一个专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素养,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例如:山东省寿光市有一所聋哑学校,这个学校开展了一场“聋哑学生个体经营能力的培养”活动,从理论教育、时间参与及经营模式等方面来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能力,促进了聋哑学生的自强、自立和自信,保证了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现状。[2]
3.社会责任感
聋哑人作为一个应该被同等对待的群体,在享有社会给予的权利的同时,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提升他们奉献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所必须具备的谁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才会有所提高,才能更好地融入到这个社会之中。
4.学习能力
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和科技,都在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因此,除了具备一定的技能以外,还必须时常学习新的知识,对这个社会的发展、所处行业的前景等进行一定的学习,才能保证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1.让学生分组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一味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通过分组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以及沟通交往的能力。例如:在某聋哑学校中,一位语文教师在讲《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节课的时候,将学生分成了多个小组,让他们组内讨论、并且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同时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部分课文。等到让全班讨论课文的时候,小组长负责介绍以及汇报组内的学习情况。[3]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再觉得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己的沟通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沟通合作的意识。
2.将书中的知识转移到生活之中
语文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具有一定的培养功能,总的来说,语文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完全可以适当的将语文教学在实践中展开。例如,某所学校开展了一场综合实践活动,这场活动的主题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垃圾”,在这场活动中,同学们利用各种渠道,对学校周围的环境以及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调查了解,并且写出了一份环保调查情况以及改善建议。在这场活动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独立自主参与实践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生存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之中,必须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共同保护环境卫生。
3.布置语文实践作业
语文的学习只停留在书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运用到实践之中,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与所授课程有关的实践作业。如:让学生制作课堂学习所需要的小模型等,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聋哑学生是这个社会中重要的成员,学校也应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对聋哑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发挥语文教学中社会能力的培养作用,让聋哑学生成为一个文化知识优异、又具备社会生存能力的综合个体,使聋哑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刘俊卿.关于盲聋哑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3,(04):48-52.[2]马修梅.聋哑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措施[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89-90.[3]赵光弟.盲聋哑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几个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5):60-62.(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特殊教育学校)
第二篇:略谈聋哑学生的语文教学
略谈聋哑学生的语文教学
【摘要】聋哑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迫切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这是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必要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聋哑学校还是普通的学校的教学规律都是一样的,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去探索,去发现。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聋哑语文教学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三方面简单阐述了聋哑学校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聋哑;认识;意义
小学聋哑学生语文教学,我们必须从基础抓起,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培养,让聋哑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切实的提高。聋哑学生的语文教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也是关乎这些弱势群体今后成长发展的长期工作,需要我们社会各个阶层和学校群策群力,共同努力,这样才能为聋哑学生的健康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一、正确认识小学聋哑语文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学对于小学聋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他们后天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途径。聋哑学生由于其自身原因,不可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学习语言,但是作为生命的个体,时代与社会也需要让他们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忽视对小学聋哑学生语文的教学,必然会制约他们认知和思维水平的发展,让他们更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渐行渐远。而如果让他们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的基础,掌握相应的语文素养,才会为他们后天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聋哑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简单的发音,让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别人的语言,突破日后育人交往的障碍,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能自主约束自我,自信自尊育人相处,共享平等的社会权利,共尽社会义务。因此,小学聋哑学生语文教学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也必然是一项异常艰巨的重任。
二、小学聋哑学生语文教学现存的问题
由于教学主体的特殊性,必然决定了小学聋哑学生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下诸方面。
1.中高年级仍然归于依赖课本,缺乏必要的拓展提升
我过现阶段的小学聋哑语文教学,部分老师自身态度不端正,自身存在畏难情绪,尤其表现在中高年级,有些老师满足于在低年级时学习的一些词汇和句子,在高年级时“烫馊饭”,缺乏给学生必要的积累,导致学生能力水平举步维艰,层次不高。有的高年级语文老师在课堂时,停留在简单内容讲解,不去认真指导学生理解生词、句义,不去帮助学生领会整篇课文含义。这样在学生没有牢固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就让学生去理解课文,让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不知所云,如坠雾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2.忽视聋哑学生语文语言能力的培养,缺乏终生发展意识
聋哑学生的语言素养的提高,需要我们教师本着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理念,用教师的爱心去浇灌他们成长。为此,我们教师要突破教材、教法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契合他们实际,创新思路,从而引导他们在人生发展的征途上前行。事实上,现今的教材体系中鲜有对话性质的课文,这本身就对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大为不利;更因为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习惯沿用边打手语边口述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往往更注意的是教师的动作与手势,对教师的发音口型很少兼顾,这实际上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并不科学,因为学生运用语言机会的缺乏,他们很容易将刚刚学会的词语和句子淡忘。这些原因都会直接影响小学聋哑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进而制约他们语文交往的能力。
三、突破小学聋哑语文教学的策略
由于上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聋哑学生语文教学出现了低效的现象,如果我们听之任之,不去想方设法解决,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成长,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发展。笔者经过深入思考,结合平常教学实践,提出如下想法:
1.重视基础知识培养
奠定基础知识的学习,打好学习基础,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基础。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聋哑学生的语文教学。随着小学聋哑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接触的课程也逐渐增多,课程结构也愈来愈复杂,这时他们语文学习的基础是否扎实就能明显的显示出来。作为我们小学聋哑学校的语文老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聋哑学生的语文基础,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掌握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这些方面,对于自身条件相对落后,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聋哑学生,更需要我们教师耐心指导,从而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为日后能够冲出困境出好力。
2.重视运用能力发展
聋哑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相对较低,这主要是源于他们的听力的障碍,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随处可见,随处可用。而聋哑学生在这些方面感受不到丝毫的优势,他们在刚入学之初,其语文水平与同龄的健全儿童具有较大的差距,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语文教学的目标仍是“不以学语文为主,而以语文运用为主”,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聋哑学生潜能,鼓励他们多读,多写,给学生更多接触社会,开展语文实践的机会,将他们置于社会大舞台上,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实践中培养语言能力,从而弥补自身不足,这将对学生今后适应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指导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现结合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谈几点做法。
一、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的拥有者、道德的裁判者。长期以来形成的“师道尊严”,使教师高高在上,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关爱,隔绝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以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模式,以气氛死板、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有些教师甚至错误的认为,教师越严厉,课堂纪律才会好,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师生关系,必然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也不佳。因此,必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温馨、愉悦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是主持人、导演、教练、服务员等。而学生才是主人和上帝。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换位,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应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沟通,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方案措施,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乐学、爱学为舟,促使学生到达学会的彼岸。
二、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课改的核心任务。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突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走上富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途径。为此,在课改中,我彻底转变了教师要讲深讲道这个观念,而将时空、主角、精彩一齐让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自主学习,津津有味地上课。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根据课文中春、夏、秋、冬的描写,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于是,学生有了较大的选择空间,有的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的采用自学的方式,还有的小组邀请我与他们共同学习,因为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学习,因此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得也比较深入。在反馈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喜欢春天,有的同学说喜欢夏天……,并为了能较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学生除了对课文优美语句的理解朗读外,还加上自己课外查找到的知识和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适机引出下文:小兴安岭除了四季都很美丽,它还是我国的森林宝库呢!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让学生在兴头上产生了继续探究的欲望。这样,一堂本来要讲得口干舌燥的课,就因为让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竟上得这么轻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我的心理不由得沾沾自喜。
三、开展活动是主动学习的动力
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若只是盲目地提倡多读多写,那很可能事倍功半,而在读写过程中加进了说和演,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开辟领悟和运用语言的天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是这样做的:
1、演一演。我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 “当当小演员,亲自演一演”,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以一个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小组间展开比赛。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并确定具体演哪一个故事,然后写成剧本形式。还要求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等等,整个过程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教学效果较好。
2、游一游。在教学作文课《春天的发现》时,我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色记述下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访一访。让学生当一回记者,采访充当课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学。这种形式的活动放在课文教完后进行有助于巩固学习所得,学生也喜欢。比如《草船借箭》学习完后,选一位同学扮演记者角色,向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同学问几个问题。当记者的同学只有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所提的问题才深刻;被问的同学也只有熟悉课文中的人物,说话才机灵、流畅,颇具哲理性。
四、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创设良好氛围是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应创设自学氛围,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民主氛围的营造,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主动汇报,交流学习。在学生自学后,教师要创设让学生交流学习所得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我们通常是让学生站起来就说话,避免举手指名等烦琐形式,学生说话不拘束,课堂呈现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情绪高昂的场面,讨论、争论中不时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2、互相讨论,及时评价。可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营造民主评议的氛围。学生的发言有优有劣,这对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借鉴意义。学生通过互评、互议,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下,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评判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大胆发问,鼓励创新。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发问,提倡学生给老师提意见,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当学生想法与老师不一致时,教师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耐心倾听,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对思考不够
深入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将学生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敢提问,爱提问,乐探究的兴趣。
总之,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活动的方式很多,具体选择哪一种应有针对性,活动原则应突出开放性、主体性、挑战性,活动目标应致力于能力的培养,诸如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等等。课堂教学活动多多益善,因为它好比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动机。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由之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又能促进学生思维、意志、品质和情感的发展,使学生不断养成追求新知和进取的精神。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据报载,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而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学贵有疑。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这是因为:
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然而在目前很多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个体学习自由,没有潜心领会语言文字的时间,被老师的问题所牵引,被动地围绕老师团团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主动精神,自主意识。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授课前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就能减少,针对性,实效性增强。这样,问题由学生提出,在老师的调控下进行的教学,就可以使教学动机和学习动机得以统一,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教真正有效地为学服务。
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此外,让学生质疑问难,还可培养学生抠词抠句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1.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又如读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后,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
2.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
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学生在自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提出这些问题:①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②列宁为什么化装成割草工人?③列宁锅里煮的是什么东西?④列宁为什么要隐藏起来?⑤为什么要盖个人字形的草棚,而不盖其他形状的?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出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教规律于学生。如在《“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我向学生示范质疑①“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一句中,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②“只容得下一个躺在里面”一句中的“躺”能否换成“睡”字?讨论之后要予以小结:可以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提出疑问。阅读时,要留意文章的字、词的运用,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词句的好习惯。经过老师示范和小结后,学生再读此文,发现了新问题:“隐藏在圣彼得堡西北的拉兹里湖畔”一句中的“隐藏”能不能换成“躲避”?“他埋着头”一句中,为什么不用“低”字,而用“埋”字。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1.对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是指什 么呢?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中对“隐蔽”、“化装”、“躺”几个词的运用提出疑问。
4.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5.对句式的选择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不说成“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难忘的泼水节》)
6.对打比方提出疑问。如“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有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三味书屋》)“字”为什么会又像花骨朵,又像火把呢?
7.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8.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如《苦柚》一文中,卖柚子的小姑娘为什么说自己的柚子确实不在好吃,苦味很浓?伯父为什么明知柚子苦,还要买下呢?
9.对标点符号提出疑问。如《“绿色的办公室”》的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引导?
10.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11.对不明白的现象提出疑问。如为什么水中的石笋在阳光照射上能像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不同的色彩?(《五彩石》)
12.对景物的描写提出疑问。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为什么要先描写近郊的景色呢?
13.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关于释疑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地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已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与重点,我们知道小学阶段是人的教育启蒙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等的形成影响极为深远,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学教育阶段开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创新的今天,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其教学应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以人为本;想象力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这样说:”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一生最重要的时期„„所以,儿童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 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想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需要改革小学语文教学,贯彻”以人为本” 的方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问题意识的培养入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即把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完善和提升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视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就是要在对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生都在其已有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儿童是哲学家,他们是真理的热爱者,疑问丛生一个接一个就像连珠炮。其中有异常宝贵的东西在闪耀,有无数神秘的萌芽。然而,这些却被麻痹的、平庸的、愚蠢的大人即教师所践踏、压抑。”②儿童有他自己的言语情境和独特视角,关注儿童的发展首先就应尊重儿童、走近儿童、倾听儿童自己的声音。只有基于人格上的平等,才能展开有效的对话。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在强烈好奇心驱使下,学生才能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努力创新。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不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新课前教师应先把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以竞赛之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心理,开展 “比一比,赛一赛”,限时抢答等活动,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在思维方式层面上的解释是,”问题意识是对问题的一种敏感, 产生这种敏感的动因是人对周边世界的好奇心。”③而也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意识,才产生了创新。在教育层面,”问题意识”是”表现为孩子在学习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应实事求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好奇心很强,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等特点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多用激励的手法,多创设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或自主求知, 在成就感和对知识的满足感中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全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应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才能够使得学生们敢于提问, 敢于尝试解决问题。允许学生犯错误,促进师生的平等良好互动,鼓励,让学生们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
四、延伸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具体有来说,有以下几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一是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教师可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的让插图动起来。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二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激发想象。低年级课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更要引导学生人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三是抓住文中空白,丰富想象。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
五、充分利用语言学科特点,挖掘学生创新潜力
语文学科具有四大特点:工具性、形象性、丰富性。⑤语文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人们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各科知识点的表述都离不开语文,而这一切都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为创新能力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丰厚扎实的基础之上;语文学科的形象性,对开发人的左右大脑,使左右脑协调运转,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极为有利;语文学科的丰富性,表现在对同一对象的表述,根据其表达需要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这种多维的思维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语文情文并茂,形象生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找准每篇文章美的地方和打动人的内容来激起孩子们创新的愿望。结束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求新,把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起来,就去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同时小学语文教育又是教育的基础性环节,在诸多的学科里面起到中枢神经作用,也决定了孩子们将来的兴趣所向与人格走向。因此创新小学语文教育不能敷衍了之,须我辈殚精竭虑研究以提高。参考文献:
①任代文.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d].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3(p346).
②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d].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p179).
③周祯祥.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④石艳英.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m].华章,2009年
⑤殷高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m].科技资讯,2006年第7期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郑淑慧(1981-),女,河南省焦作人,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祥云镇南贾学校教师;第二作者:刘婷(1987-),女,湖北荆州人,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