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时间:2019-05-13 04:3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第一篇:《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的贯彻,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崭新的面貌,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活跃,师生、生生合作活跃,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说小学阅读教学效果很好,恐怕还不切实际。目前阅读课的现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阅读课缺少语文的本质特点。有的课花样很多,表面上很生动,课件做得很详尽,引用课外资源很多,但远离了文本,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并没有理解;有的课仍然在内容上反复提问,美其名为提高人文性,但是在语言上学生获得甚少;有的课很重视朗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除了对内容的理解外,在语言理解、读书方法获得以及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效果微乎其微,等等;另一种情况是,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干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学的怪圈之中。这些情况充分显示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急需坚决反对虚效,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而要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为追求。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为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本课题的探究就是让学生读得多,见得广,知识宽,思路阔,笔下千言的尝试。在读书中,更好地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加强语言文字同生活经验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情味,做到“语语悟其神”。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对小学阅读教学中想象力、阅读评价标准、阅读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策略进行研究,以实现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2、研究教学目标如何从简洁可行中体现有效,如何准确的解读文本,怎样从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实效性。

3、教学中,立足于语言本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把握语言的表现形式,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的。给学生留出实践语言形式。课堂上,教师准确把握文本语言形式特点,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实践语言形式的时间,经长期训练,让学生达到“笔有千钧任翕张”的理想境界。

二、课题实施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8年6月—2009年8月,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了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确定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向,制订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观看了专家录像《新课程标准解读》,并征订了《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教研刊物供成员学习与借鉴;利用学校网络教研资源优势,组织语文教师观摩当前新课改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成果,以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课堂教学水平。

(二)实施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为课题的实施阶段。课题组各成员依据研究内容、方案,选择研究对象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调查研究,撰写了子课题研究报告与相关论文;围绕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问题,开展了录像课例诊断、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比赛、小学生阅读知识与能力比赛、专题研讨等活动,探究提升小学阅读教学实效的策略与方法,此期间,我们编辑了《田园撷穗》、《优秀论文集》、《语文教学设计精选》、《教师下水作文集》,并就课题开展情况、实施效果、取得的成果均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与反思,召开了专题分析会,撰写了总结报告,并在全学区大力推广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三)总结阶段。全面收集、整理前期各项研究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经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实验效果

(一)学生的发展

1、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提高。随着课题的实施,为了有效的实施阅读教学,语文教师们开始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实施策略,变换教学方法,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足够多的探索交流机会,语文课堂也变得更加的民主、和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逐步高涨起来了。

2、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全面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校不少学生的作品在各级报刊上得以发表,其中徐梦思同学诗歌《让梦想照进现实》发表于《安徽青年报·作文大舞台》(2010年5月17日);张潇磊同学的习作《爱唠叨的妈妈》发表于《青少年文汇·红版》(2009年6月);六年级学生汪院生同学在“庆祝建国60周年”阅读与写作能力比赛中获市级一等奖;徐江莉同学获五年级组市级一等奖;宋舒娴同学获四年级组市级二等奖。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与学校教科室共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与写作方面的竞赛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反应出课题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效。

3、培养了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为了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从课内校外延伸,在课题组的建议下,学校简化了图书借阅手续,把学校图书搬进了教室,为搬进配备了书架,在班级里建立起了图书超市,现在我们的学生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爱看的书,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二)教师的发展

参加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他们专业理论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各级教研刊物上发表了论文,通过开展课题研讨、专业比赛等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并取得成效,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学效率明显提升。他们在各方面均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荣誉。倪永福老师和张福康老师均获“县级教研先进个人”称号,张富康老师还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县级学科带头人”,沈言兵老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

(三)学校的发展

1、课题提出的有效教学策略得到了实践的检验。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研究取得的成果在学校实践过程中均取得理想的结果,也为学校的教育教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2、我学区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较前有明显提高。从横向比较的结果看,两学期期末监测县统计结果表明,我校语文成绩均高于县平均分,部分年级名列前茅,而且优秀率、及格率都较高;从纵向比较结果看,我校今年的各年级语文成绩明显比以前的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也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分析短文的能力更为突出。

3、师生关系改善,学校的成绩得到了家长与社会的认可。以课题为抓手,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学校和学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学校也因此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有了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学校也得到了更加良性的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

(一)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施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前提 什么是阅读教学?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认为,阅读过程是文本艺术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意趣与读者认知和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也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方面。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养成自觉地涉猎文学作品的习惯,也能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

(二)、运用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基本保障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1、根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如果没有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了。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如记叙文的教学、说明文的教学、诗歌的教学方法各不同。即使用同一体裁,如写人为主和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教学方法也会有不同。像《太阳》、《鲸》、《只有一个地球》这些说明文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朗读法的;诗歌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讲授法。教学方法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要避免那些花架子,千万不用教学方法的展示冲淡了课文内容的学习。

2、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学生欢迎和接受。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教师就不必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只需联系一下学生生活实际即可。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课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讲授,而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形象地进行教学。

3、走进文本,确定教学策略

阅读课堂教学中,程序的安排也很重要。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序列,不能随意改变。但每篇文章千篇一律逐句逐段逐篇地学习,又会导致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学内容的变序绝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材自身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如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课文,可以从课文记叙事情的结果或结论入手,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可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事实,举例子,进一步理解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谋划;而含有直接点明中心的段落和语句的课文,阅读教学时就可找准文章的中心,直奔中心,像《凡卡》这种采用顺序和插叙相结合的写法的课就可以采用内容切割法。此外,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插入重点式、主线牵动式、视角交叉式等变序方法。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序列,确定教学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三)、以“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是实现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关键

1、理解地读

在初步学习、充分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将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时仍强调以读为本。要将理解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读启悟、以悟促读,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更深刻地朗读,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字词句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一定要理解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词、句的意思可为我们的朗读起提示作用,它可直接让我们明白这个词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读的重点字、词、句,也就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这一步应该落实到位,把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反复读好。

(2)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往往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故事最动人处,还在于文中的人物命运,是他们的悲欢离合营造了情境,吸引了学生,打动了他们的心。因此,要读好课文,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在朗读时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背后,是作者的眼睛。故事的里面,是作者的爱憎。无论何种体裁的课文,无不是作者的表情达意。因此,学习课文,一定要在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爱与憎、情与恨。只有正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也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而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投入感情地朗读。

2、品味地读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他们会主动地投入,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需要的就是尽情地朗读。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

(四)、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有力措施

1、教师提问,强调科学性、启发性、有效性

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应,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同时,还应注意反馈的积极态势。孔子曾精辟的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多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理解文本时更多注重师生的交互活动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有效的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师生之间的交往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师生交往的有效性从心理学考查,要注意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要进行认真的设计。如不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和提示,不作具体要求,学生可能会“自主”变“自流”,只见活动,不见体验,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合作、探究活动出现泛化。

课堂教学是创造生成个体知识的过程,是师生以独特的经验与价值诉求在生命互动中创造生成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是一种共同经验,也必然

是师生各自的独特经验。只有在各种不同经验与价值的碰撞与交流中,才能体现人生命力的创造性,并得以表达。

3、在阅读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可以说想象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想象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显得那么的重要。《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思维的品质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之思维受到锻炼,逐渐具备思维的品质”。因此培养学生初步的联想、想象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教育专家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都将想象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并已通过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鼓励学生凭借语言材料,在想象中阅读感知,激发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启发想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想象的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沉醉”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的大脑就会进入高亢状态,对所感知的事物记忆真切,进行积极的思维。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猜谜、设疑、制造悬念、利用插图与实物、电教媒体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

(2)朗读“佳句”,奇思妙想,激发想象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去探究各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能摆脱思维的僵化、呆滞,有助于克服思维的定势,拓展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想象力。小学课文中有许多“佳句”,教师若能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启发学生奇思妙想,就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想象力。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读”,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A、自由轻声吟读;B、咬文嚼字的个别读与齐读相结合;C、必要的默读;D、精心设计引读。

(4)借用特殊标点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的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教师可以利用某些文中特殊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5)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

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

幻想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要鼓励、引导学生敢于幻想,帮助他们把积极的幻想变成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要敢于冲破一些传统的观念,大胆想象。学校班级应该是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取消权威意识。提倡思维无“禁区”,学生可以向老师“发难”,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7)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学知识,博览群书,拓宽视野。我校结合实际,组织了各班级成立图书角,每年都组织开展学生读书笔记评比活动。课题组教师每周要检查学生课外阅读量及阅读内容,倡导学生记读书笔记,写出感受及体会,评比课外阅读奖励星。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累材料。

4、关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的灵性,包涵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人的自我完善,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呼唤人文情怀,凸显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狼牙山五壮士》、;或是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我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我又接着引导:父母之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带着这样的感恩,带着这样的爱,我们就能把爱给予更多的人。最后我问大家:假如最爱我们的父母此时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最想做些什么?可以说一句朴实的话:妈妈您辛苦了!可以是一个动作:拥抱住伟大的父母„„那一刻,孩子们的心流淌的更多就是给予,感恩!

(2)亲历体验,提升人文素养

要使“人文性”落到实处,必须关注学生的亲历体验。因为,任何一种设想,只有与学生的思维、情感、实践直接碰撞,这种设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学生主体情感的活动,文本的人文内涵就不会被吸收,个体也不可能受到情感陶冶与熏陶,我们的人文性教学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由选择的是他最感兴趣的,也最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受到的影响,震动会最大。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同一文本,因每个人的经验,个性等不同,发生对话时,其价值取向也不等,它往往带有个人的某一种主观色彩,教师要给予理解。(3)及时评价,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学《白杨》,当一位学生说出“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发白,愁得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时,教师弯下腰,抚摸着这个孩子的头,亲切地说“: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白杨的树干白、有裂沟这个特点。但是你看,现在,这棵白杨不哭了,它已经认识到了埋怨、哭泣是于事无补的,甚至会成为风沙嘲笑的对象。瞧!它勇敢地抬起了头,伸直了手臂,与兄弟们一起搏击风沙,守卫边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的评价不但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大胆陈述予以鼓励、支持,同时也对学生的幼稚、不足予以引导,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价值体现”与“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

(五)、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阅读课要将时间交给学生。提倡学生“自读、自查、自写”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情感;提倡学生“写课文”——写事实,写心得,写真情。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尤其强调说和写的训练。一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和写句子;二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写片段,写日记;三年级进行作文启蒙训练,写学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各种事物和人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四至六年级把习作放在重要地位,由片段训练到篇训练,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作文指导。

平时我们开展读写结合的课堂“小练笔”。在每篇课文的讲读过程中留有10至15分钟的时间进行说、写训练。例教学老舍先生《猫》一文,我们结合老舍先生在文章写到:“大猫古怪(老实、高兴、胆小)”,“小猫淘气(贪玩、好动、胆子大)”描写小动物的特点。我们根据农村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小动物,如猪、狗、羊、牛、鸡等,要求他们在课

堂上先说后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小练笔。一位同学是这样的写着:“有人喜欢小猫,有人喜欢小狗,而我却喜欢叔叔家的那窝小猪„„最有趣的是看小猪吃奶了。猪妈妈躺下后,露出一排奶头,小猪们一哄而上,抢啊,抢啊,你踩在我身上,我钻到你身下;你一下子把我挤开了,我又一下把你拱走了。抢不到就“哼哼”地叫着,还非抢到不可呢!直到每只小猪嘴里都衔着一个奶头才算安静下来。这时,每只小猪的嘴巴都在使劲地吮吸着,发出“叽咕叽咕”的声音。吃饱了的小猪,有的在摇头晃脑地撒尿,有的在睡大觉,还有的在草堆里打滚„„”因此,提高了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课堂的阅读方法上,改变了以往一问一答的琐碎式教法。如,三年级以后的阅读课,将设计以下几个板块:初读、细读——可以要求学生全文默读;深读、探究——可以提出对思想、感情的领悟等;阅读欣赏——可以采取朗读的形式;巩固运用——可以设计一些说和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当然,这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而不是上成统一的模式。

第二篇: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ww w.5 Y k j.CoM文

章 来源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枝江三中高中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当前我校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和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形式化和低效化的现象,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校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直以来,我校英语教学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学实践和教学结果,而忽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重视对学生双基的落实,而忽视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重视应试教学,而忽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为改革我校英语教学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新教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我校教科室统一规划,落实《枝江三中教育科研规划纲要》,参照枝江三中“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这突出表现在: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整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舒张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象的,也难以企及的。用参加课改的教师自己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传授,我们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在学的过程中有什么样体验。”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因为它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了实处。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科学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是否有效并非依赖于完全客观地标准来判断,实际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它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

(2)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而教学的“效”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

(3)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优化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有效教学强调时间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又反对绝对量化或过于量化,而且将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有效教学必然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在这四个理论的支撑下,我们把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界定为立足于农村高中学科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农村高中学校的教育环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上取得突破,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第一,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和学习上的帮助。教育界著名的“期望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将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英语学习能力不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这是促使这部分学生逐步产生较高的自我期望值的前提。还要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懂得,虽然成功是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但也并非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要想成功,除了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外,还必须打下坚实的科学知识的基础。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授业”和“传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做拔苗助长的事情。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认为,任何人在开始生活的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学习能力不强和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会造成这一部分学生的自卑,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起这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第二,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智力是什么?我国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能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组成,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智力的实质反映出个体准确地、有效地加工情绪与情感信息的水平,是情感与理智(包括认知)协调的结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ardner则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学校里根本没有所谓“差生”存在。美国人类行为学家、心理学博士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认为情感智力其实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二是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的能力;四是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五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说,情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与认知、热情相随相生、与需要、动机、信心和兴趣等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并非母语的英语的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注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及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情绪能力,培养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带动学习,以促进其多维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赞扬为主”和“以批评为辅”的办法。“以赞扬为主”指的是受到老师的经常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进一次提高和完善个人的多维智力及综合能力。

第三,如何使传授语言知识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于英语是高中学生的一门核心学科课程,所以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以“教”为出发点,过多地注重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对词汇的背诵记忆和对语法规则的掌握理解,恰恰忽视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忽略了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际。这样一来,使得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学”。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教学方法只有“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的教学方法或理念。“任务型”教学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采取“任务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学习的乐趣。“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是:转变教师角色,重视学生主体性;突出任务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创设生动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注重全员发展。很多教学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

第四,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在我们的周围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原因,一是因为这位教师的课讲得有滋有味,二是因为这位教师对学生非常关心。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便容易学好这位老师教的课。加上这位老师的课再讲得好,他的学生便容易普遍出成绩。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的认识活动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因此,只有真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实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不仅指“传道授业”的本领,还包括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本领。每上完一节课,都不仅仅是学生经历了一次新的学习历程,同样也是教师经历了一次新的教学历程。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体现人文关怀,如何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呢?笔者认为,只有走进学生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必然能够做到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新鲜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更新、更美的境界中愉快地学习。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同样是对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与学生相处得和谐、融洽,不仅有利于情感的沟通,加深师生之间彼此的理解,而且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如何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课前十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一些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倘若教师只知道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的气氛,因而对知识也就毫无兴趣可谈,也就更谈不上学习的轻松。无数例证表明,营造一个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使师生的情感交融,还能使师生双方都感觉到教与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一般来说,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创设思维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愉悦感;二是在讲授中,运用多种技巧使学生获得愉悦感;三是通过大胆的、合乎情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使学生获得愉悦感;四是引入竟争机制,通过学习的成功获得愉悦感;五是开展合作性学习和任务型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第六,如何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意义:

第一,促使教师增强素质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引导教师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第二,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法指导、更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及健康丰富的情感。

第三,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

四、研究内容、重点

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教”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内容主要有:教学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反思策略(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

(二)研究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开展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有效训练练习的研究,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学校的有效评价体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通过建构农村高中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标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研究有效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重点 :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研究如何让学科课堂富有个性,使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充分发展;难点是如何引导教师建立新课程观念,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脚踏实地地落实实验步骤,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策略

研究的思路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高中生应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掌握学习方法,有较好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能力,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融会整合英语知识的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形成富有个性的英语学习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要端正态度,坚定信心,以高涨的热情冷静的头脑面对课改,除传统之弊,兴课改之利,具体措施:

(一)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继承传统优秀教法。

(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三)重视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合理使用现代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实效。

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三年的实验研究

1.准备阶段: 2009年9月~2009年12月,在高一一年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新教材的特点,进行现状的分析,确立研究方案。研究人教版教材体例与英语课堂教学指向之间的关系。

2.实施阶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课程改革中具体实施,实践探求,总结分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重点研究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效果评价,总结交流,论文结集。

研究的策略:

1.比较法:比较旧教材体例与人教版教材体例的差别

2.调查实验法:实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调查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比较,然后进一步完善。

3.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便因材施教。

4.文献借鉴法:借鉴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支撑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研究过程。

六、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改变以前只是被动地听讲,做题的习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独立探索、积极体验、协作学习等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提问、思考、交流,课堂气氛要明显比以前活跃,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

2.教师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构建新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本课题属于学校“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分课题)隶属于学校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的管理。本部分课题由英语二级子课题组成,二级子课题由英语教研组管理。二级子课题由实验教师承担实验,所有文字材料均须向教研组和教科室报送电子文稿。英语一级子课题组信箱:x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枝江三中高中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当前我校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和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形式化和低效化的现象,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校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直以来,我校英语教学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学实践和教学结果,而忽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重视对学生双基的落实,而忽视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重视应试教学,而忽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为改革我校英语教学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新教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我校教科室统一规划,落实《枝江三中教育科研规划纲要》,参照枝江三中“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这突出表现在: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整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舒张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象的,也难以企及的。用参加课改的教师自己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传授,我们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在学的过程中有什么样体验。”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因为它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了实处。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科学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是否有效并非依赖于完全客观地标准来判断,实际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它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

(2)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而教学的“效”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

(3)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优化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有效教学强调时间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又反对绝对量化或过于量化,而且将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有效教学必然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在这四个理论的支撑下,我们把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界定为立足于农村高中学科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农村高中学校的教育环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上取得突破,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第一,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和学习上的帮助。教育界著名的“期望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将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英语学习能力不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这是促使这部分学生逐步产生较高的自我期望值的前提。还要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懂得,虽然成功是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但也并非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要想成功,除了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外,还必须打下坚实的科学知识的基础。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授业”和“传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做拔苗助长的事情。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认为,任何人在开始生活的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学习能力不强和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会造成这一部分学生的自卑,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起这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第二,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智力是什么?我国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能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组成,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智力的实质反映出个体准确地、有效地加工情绪与情感信息的水平,是情感与理智(包括认知)协调的结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ardner则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学校里根本没有所谓“差生”存在。美国人类行为学家、心理学博士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认为情感智力其实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二是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的能力;四是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五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说,情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与认知、热情相随相生、与需要、动机、信心和兴趣等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并非母语的英语的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注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及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情绪能力,培养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带动学习,以促进其多维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赞扬为主”和“以批评为辅”的办法。“以赞扬为主”指的是受到老师的经常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进一次提高和完善个人的多维智力及综合能力。

第三,如何使传授语言知识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于英语是高中学生的一门核心学科课程,所以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以“教”为出发点,过多地注重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对词汇的背诵记忆和对语法规则的掌握理解,恰恰忽视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忽略了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际。这样一来,使得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学”。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教学方法只有“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的教学方法或理念。“任务型”教学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采取“任务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学习的乐趣。“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是:转变教师角色,重视学生主体性;突出任务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创设生动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注重全员发展。很多教学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

第四,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在我们的周围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原因,一是因为这位教师的课讲得有滋有味,二是因为这位教师对学生非常关心。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便容易学好这位老师教的课。加上这位老师的课再讲得好,他的学生便容易普遍出成绩。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的认识活动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因此,只有真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实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不仅指“传道授业”的本领,还包括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本领。每上完一节课,都不仅仅是学生经历了一次新的学习历程,同样也是教师经历了一次新的教学历程。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体现人文关怀,如何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呢?笔者认为,只有走进学生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必然能够做到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新鲜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更新、更美的境界中愉快地学习。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同样是对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与学生相处得和谐、融洽,不仅有利于情感的沟通,加深师生之间彼此的理解,而且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如何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课前十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一些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倘若教师只知道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的气氛,因而对知识也就毫无兴趣可谈,也就更谈不上学习的轻松。无数例证表明,营造一个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使师生的情感交融,还能使师生双方都感觉到教与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一般来说,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创设思维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愉悦感;二是在讲授中,运用多种技巧使学生获得愉悦感;三是通过大胆的、合乎情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使学生获得愉悦感;四是引入竟争机制,通过学习的成功获得愉悦感;五是开展合作性学习和任务型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第六,如何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意义:

第一,促使教师增强素质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引导教师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第二,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法指导、更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及健康丰富的情感。

第三,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

四、研究内容、重点

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教”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内容主要有:教学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反思策略(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

(二)研究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开展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有效训练练习的研究,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学校的有效评价体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通过建构农村高中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标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研究有效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重点 :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研究如何让学科课堂富有个性,使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充分发展;难点是如何引导教师建立新课程观念,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脚踏实地地落实实验步骤,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策略

研究的思路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高中生应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掌握学习方法,有较好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能力,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融会整合英语知识的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形成富有个性的英语学习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要端正态度,坚定信心,以高涨的热情冷静的头脑面对课改,除传统之弊,兴课改之利,具体措施:

(一)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继承传统优秀教法。

(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三)重视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合理使用现代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实效。

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三年的实验研究

1.准备阶段: 2009年9月~2009年12月,在高一一年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新教材的特点,进行现状的分析,确立研究方案。研究人教版教材体例与英语课堂教学指向之间的关系。

2.实施阶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课程改革中具体实施,实践探求,总结分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重点研究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效果评价,总结交流,论文结集。

研究的策略:

1.比较法:比较旧教材体例与人教版教材体例的差别

2.调查实验法:实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调查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比较,然后进一步完善。

3.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便因材施教。

4.文献借鉴法:借鉴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支撑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研究过程。

六、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改变以前只是被动地听讲,做题的习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独立探索、积极体验、协作学习等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提问、思考、交流,课堂气氛要明显比以前活跃,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

2.教师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构建新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本课题属于学校“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分课题)隶属于学校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的管理。本部分课题由英语二级子课题组成,二级子课题由英语教研组管理。二级子课题由实验教师承担实验,所有文字材料均须向教研组和教科室报送电子文稿。英语一级子课题组信箱:v教科室信箱:b

本课题组织管理采用各级分管制

一级子课题负责人:谢保宜负责分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管理好各个子课题的正常活动。

二级子课题承担人:负责每个子课题的正常开展,并作好本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c教科室信箱:c

本课题组织管理采用各级分管制

一级子课题负责人:谢保宜负责分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管理好各个子课题的正常活动。

二级子课题承担人:负责每个子课题的正常开展,并作好本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ww w.Y k j.CoM文

章 来源

第三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我们如何给予我们的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我们的语文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些什么?我认为应该是:“语言习得,打好扎实基础;习惯培养,形成持久学力;兴趣激发,引入读书殿堂;价值引领,铺垫人生底色。”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提倡阅读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从“重讲轻练”的传统中解脱出来,优化作业设计,提倡“习行之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在阅读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我选择了“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及评价的有效性研究”作为我的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下面就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困惑。

一、调查归因,找准切入点的处理。

首先,我在本校语文老师、各年级的部分学生中进行了一个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主观上对于自己每天应该完成的家庭作业,他们的态度是喜欢的,大部分学生是乐意去完成各自应该完成的家庭作业的。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遗憾的看到,大部分孩子在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感到快乐和幸福。老师的抱怨也挺多,应付上级各类检查、抽测等等,不得已布置一些学生不喜欢的作业。因此,我更加觉得要把此课题扎扎实实地研究下去。

然后,我学习了于永正老师主编的《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我还从网上下载与课题相关的一些教学案例和研究论文等学习,帮助尽快进入实施阶段。

二、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个性化作业

本课题是着重从作业设计如何讲究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研究。“趣味性”当然是最重要的,学生不喜欢谈何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愉悦合理的情景中引导学生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学习和思考,多角度、全方位的感知知识,获取知识,改变文本作业的单一形式,将听、说、读、写与游戏、绘画、调查、参观、访问、制作、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融合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开放性”是指布置作业的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完成作业的形式开放,类型多样;作业结果和答案的开放;评价作业的方法开放,实行多样化的评价。“层次性”是指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分层布置,“有坡度”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语文能力。

下面就结合具体例子谈谈我是怎么做的。

(1)引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即设计绘画式作业。

(2)根据学生喜好新事物的特点,选择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也体现了作业的趣味性、开放性。例如,我们每学期都要求写小作文,男同学的兴趣多集中在“体育方面”,就让男同学写《我喜爱的体育明星》;女同学的兴趣多集中“电视上”,就让女同学写《观后感》或对剧中人物进行点评;让低段学生说说或写《我喜欢看喜洋洋和灰太狼》„„到了高年级,比如我就发现我们班学生对手机着迷时,就让他们“创作手机短信”;有时女生们又喜欢手工制作,让他们写《幸运星的叠法》《我会折千纸鹤》《手指偶真好玩》„„

(3)在课堂教学中,给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角色去模仿、体验情境。引导学生续编故事、演课本剧等形式的作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学完《天游峰的扫路人》我让学生演一演30年后重遇扫路人的情景,并写下他们的对话,学生兴趣很高。

(4)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分层次布置作业。首先,我认为可以将作业分为三类:①必做题(必须做的基础知识题)②选做题(根据自己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做)③自设题(魏书生说自设题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能力和个性,而且有利于创新)这种“自助餐”式的弹性作业,满足了不同层面的学生的需要,真正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发展”的目标。比如,在上《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我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交上来的作业真是花样叠出、五花八门:有简单的抄词训练的;有收集各种大自然“文字”的资料、图片、作抄录,并整理成小报的;有整理生活常识的,就是根据大自然的“文字”反映气象、季节变换获得的生活常识的;有图解课文片断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的;有为保护大自然写广告语的等等,不胜枚举。

(5)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设计延伸性的作业,体现作业的开放性。

这其中包括迁移性的练笔再造课文。比如教古诗《游园不值》一课时,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可谓春意盎然而又含义深刻,满园的春色到底是什么样呢?留给了学生无穷的遐想。于是,我布置的作业:A、画出满园春色在你脑中的样子。B、将你脑海中的满园春色倾泻于笔端。再比如:学完古诗后的抄写,设计为:“用你最喜欢的形式来书写这首诗”。学生完成作业后,发现它已不是单一的语文作业了,而是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是一幅幅美观的书法作品了。

还有就是拓展性的课外阅读作业。我在班上建立了“班级图书银行”,做到图书资源共享。除了做每天不同的活动作业外,还有每天都必须完成的固定作业——课外阅读。每周星期一到星期天,每天固定读半小时上完课外书,不一定每次都写读后感,但每周必须有2-3篇;每周星期六,做一份课外阅读简报,将一周内自己所读的最美的文章摘录下来,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几道练习题,星期三的课外阅读课上交流。每周我不定期地抽查读书笔记,评选出每周的“读书名星”和“读书进步之星”。“读书明星”意在促进“优生”的阅读提升,而“读书进步之星”更关注“后进生”这一群体。(选几本学生的阅读笔记)

(6)利用节假日布置实践性作业,做到作业的开放性。如“国庆节”前,学生以“祖国,我爱您”为主题,自行设计和完成作业,结果学生设计的内容很丰富。本学期的母亲节,让学生搜集母爱方面的知识点,学生搜集了诗歌、名言等等,做的作业很有个性。

(7)改革出卷方式,倡导“我的试卷我做主”,由学生自出试卷。每个单元学完后,出一份有基础题也有难题的试卷,出好的试卷就是同学之间互换、互做,你考我出的卷,我考你出的卷。试卷题型不限,设计版面不限,也可以配上你喜欢的插图,题量不要多,但要有质量,要想好,你为什么要出这一题,你出题的目的何在。试卷出好后,组织学生小组内评优、再拿到班上评优,老师给每一分试卷打分,分数加入到每周一评比的纪律分中。学生一听完,都很感兴趣,纷纷扬言回去要出好试卷。

(8)开办班级“作文月报”,选登班级优秀作文、练笔、读书笔记等等,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个性化的评价。

作业评价要有激励性、启发性、多元性、艺术性等特点,才能让作业评价走向有效。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如果老师善用有创意的评价,将会使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大幅提升。我在网上学习了别人一些有经验的做法。比如:有趣的图案评价法,这更适合低年段的学生,可以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图案来代替传统的“√”和“×”,让评价更具人文性。如“大拇指、笑脸、五星”代表优秀;“哭脸、三角、小辣椒、大问号”等代表不足。一个“√”不能向学生传递多少温情,但一个“×”却可以带给学生不少冷漠。我们要允许孩子的作业有错误,可以在错的地方打上直角三角形,待订正完了,加一笔,变成小旗子的形状;或者在错误处画圆圈,订正完后,加一笔便成了笑脸。这样有趣的评价,不仅使学生乐于订正,养成改错的好习惯,还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信心。这种方法我更多的是用在对我班孩子的听写作业上。还有“期待式评语评价”、“ 肯定式评语评价”、省自评、互评等等。

四、结论与反思

此课题的研究表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个性化的作业设计”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性化的作业设计使学生有主动完成作业的愿望,作业完成效率高。他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完成自己喜欢的作业特别是对于成绩落后生。现在我们班不做作业的情况比原来好多了。

2.作业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学习中主动地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每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进步。他们的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发展,学会创造性的学习,尤其表现在个别优等生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

3.对于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效率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研究此课题时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但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我进一步研究、探讨:

1.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不能对所有学生都个别对待,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每一天都能拿到适合自己的作业。

2.学无止境,关于个性化作业设计方面的理论,本人还需进一步加强。

3.作文是学生一大重头作业,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是当今面临的普遍问题。虽然我尝试了每月让学生出一期“作文月报”,让一些优秀作文“上报”,鼓励学生,但是,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还是没什么大幅提升,只是个别尖子生你追我赶,劲头很足。那么就如何提升整体学生习作水平,仍存有很大困惑。

3.农村孩子有电脑的很少,这为一些需要上网操作的实践操作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的实施带来难度。

4.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大部分学生都属于留守儿童,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关心不够或无力关心。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在完成作业方面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是不现实的。

当然课题我仍会认真研究下去,即使课题研究结束了,但这项工作也应该长期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走向完善。

第四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学校和教师不懈地追求。认真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有效性策略

简约 体验 主体性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某些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我们发现:许多课堂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性”。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的初步探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从需要点出发。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那课就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好乐观。”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课就会如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怎样才能了解到学生的需要点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总的来说,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1.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比如在教学《会走路的树》时,课文中有一处这样写道:小鸟看见了驯鹿,好奇地问:“你能让我爬到你的身上坐一坐吗?”教师就可以抓住一个“爬”字,打开学生的思路。因为在此之前,“小鸟会飞”已经成为学生的思维定势即固有知识,但小鸟的“爬”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小鸟为什么不说“飞”而说“爬”?教师以此为教学线索,积极引导学生体会到这只羽翼未丰的小鸟的特点和心理,想象驯鹿天天不厌其烦让小鸟爬到它的身上去了很多地方的情景,从而体会到驯鹿美好的心灵和真挚的情意,并以此唤醒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

2.尽可能找到一个 “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

3.敏捷地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多么充分,考虑得多么周到,在课堂中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说明,众多学生的思维比一个教师的思维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适时调控,充分利用。因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就能够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抓住切入点。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

1.教学目标简明具体。教学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要简明,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如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物的,领会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就比 “学习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有利于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围绕目标达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利于教师的自我监控——目的达到了吗?没达到采取什么措施及时调控?

2.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建峰老师执教《钓鱼的启示》,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写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第二个环节交流“批注”;第三个环节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可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可摘录文中优美词句,也可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还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三、创设体验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用到了“体验”一词,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非常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境出发去体验感悟,重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移到课文里,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体验和交流体验中发展语言,形成能力。

学生自己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会深入,教师需创设体验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体验点的创设比贴标签式的说教会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1.当课文意义生成在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中找不到呼应时,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由于受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主题与情感往往缺少体验,经常产生陌生感与疏离感。因此,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找到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长相思》,“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对小学生来说,理解上有难度。王老师请学生分别把自己设想成诗人的妻子、父母、朋友,在一声声问、一声声答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到了诗人的“重离别”,“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长相思”,学生角色的转换,体验角色的所为所思所感,从而很好地体会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深切情怀。

2.引导学生对内容情境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体验的内需。情感体验是以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的。对课文所体现的情感,学生由于缺少审美的需要,往往根据自己的性别、经历与情感偏好而加以取舍,对陌生的或者排斥的情感主题,经常容易忽视。在这时候,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让学生主动去体验各种各样美好的情感。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游园不值》的教学中创设的体验点,给人印象很深刻。爱花、惜花的诗人没能进到园子里,却看见“一枝红杏出墙来”,窦老师请学生扮演那枝“红杏”,想象红杏会对园主人说些什么,会对诗人说什么?会对园子里不能出墙头的花花草草说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透过文本进入了诗境。

四、落实语言点。

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语言文字训练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个性,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内化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将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落实语言,重点在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所有文章的内容、主题、情感,都是难过语言进行表达的。落实语言,不单纯讲语言的优美,更重要的是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表现力越强,我们就能认为语言越好。相反,语言形式再优美,表达不能到位,这样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这一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从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来学习、掌握语言。一教师在教学《再别康桥》时,着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表现力。“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为体会这反复出现的“轻轻”,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并启发想象:一个人在怎样的情况下会“轻轻”?大概会是几个人?你觉得他一个人这样轻轻地走,情绪会怎样?把人融进了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轻轻”的理解将是深刻和透彻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请学生模仿一下,“招摇”是什么样子?推想一下,“招摇“会有几种可能?为什么甘心情愿做水草?原来诗人对康桥的深厚的依依惜别的感情,就是这样从诗人的用词中表现出来的,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表现力。只有这样落实语言,语言才有生命力。

2.落实语言,注重“读写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而最终的落脚点是书面表达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很好地融合了这一传统的读书方式,注重对文本学习的批注,注重把学生的感悟写下来,从而使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真正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用笔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写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达到真正的理想效果。

五、引发思维点。

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积极的思维引导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主动学习。

1.培养问题意识。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的学习品质,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树立“学习源于问题”的意识,培养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勇于提出的良好的习惯。这也是创新品质形成的基础。

2.学会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品质。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的进行引导和训练,逐步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及时进行评价。激励会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与动机,运用评价手段,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恰当评价、引导,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有价值,要给提问者以激励。特别是课外反馈的问题,更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以加强勤思习惯的养成。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钟启泉

崔永

张华主编

2001年版

2.《学习策略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电芝主编

2001年版 3.《有效教学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慎英 刘良华

2004年版

第五篇:浅谈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范文模版)

浅谈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贾慧舫

语文教学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常常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根据对影响中学课堂语文教学有效性因素的分析,并结合实践情况,现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重视备课环节

做事要未雨绸缪,这在教学上也不例外。备课是上好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之一。教材一般都很具典型性,这就需要注重备课细节。考虑到文章的背景知识,选择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介绍。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对教材进行再组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取舍,吃透教材,明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

(一)重视写作背景

例如在《沁园春 长沙》的备课中,就需要将历史背景对学生充分的介绍。1925年的中国革命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国共统一战线成立,当时的毛泽东暂留长沙,抛妻别子,准备去广州开展农民运动讲习所。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看到绚丽秋景、勃勃世界,作者难以平静。想到了昔日的同学、战友,想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想到了苦难的国家需要的是年轻人的主宰江山,兴国安邦的大任。因此,毛泽东才写下了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这时授课时可以借助热播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的情节,让学生理解青年毛泽东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才会真正掌握词的内涵。正是作者重游故地,才有了今昔的对比。才有了作为政治家、革命家‚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宏伟胸襟。只有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才能让学生融入其间。既进行了对词的赏析,又收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

(二)根据学生备课

备课时要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关注学生的年龄、智力、知识储备等方面内容。确定备课内容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具体情况。如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发展状况来确定教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学中都能找到收获、快乐和成就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克服学习中的 ‚障碍‛,在学习中找到自信。

(三)重视问题设置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要注重对问题的设置和解读。还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讲解此诗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沁园春.雪》,将两首词放在一起来理解。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变化,从历史的视角来理解老一辈革命家矢志不渝的革命情怀。由此设置问题,让学生思索作为青年,如何定位才能不辱历史使命,实现社会价值。要懂得个人的价值只有和国家、民族、社会结合到一起,才能是有意义的人生。借助课本知识的学习来促进学生思想的升华。让学生也在自己恰逢同学少年时,要奋发向上还能报效国家。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1、重视课堂教学导入

好的开场白,就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就如同开启了孩子们求知的大门,为进一步的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能够迅速找准自己的方位,进入学习的快车道因此,课堂教学导入至关重要。例如在讲解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可以借助诗的名字向同学提问:大堰河是保姆的名字吗?为何这么称呼她呢?为什么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而只能用出生地作为名字的普通家庭妇女,却让作者如此怀念呢?以这种提问式的方式向同学质疑,比平淡的讲解更能够吸引更大的好奇心,用情感去感受诗的真谛。

2、注重课堂提示

当代优越的时代背景下长大的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平等观念。如果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时代意识的换位思考,还原出文学作品的时代。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理解文学作品。如对《孔雀东南飞》的讲解时,就在课堂中对同学进行了提示。对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牛郎织女、七仙女和董永、白娘子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进行简要提示。让同学们了解古代的青年男女要想过着情投意合的幸福生活,就要冲破强大的封建势力。在家庭中就是冲破封建家长制。而《孔雀东南飞》叙述的就是这样的状况。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以死捍卫纯洁爱情的言行,才能体会到他们的难能可贵。从而理解缘何这一首古诗上千年能打动那么多人,成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经典。享受到诗歌凄美意境后,对人生、对封建专制、对自由平等的深切体味。有了对比才有了作为当代社会人的进步和自豪。在欣赏了诗歌美的同时,思想上也受到了精神的洗礼。

(二)确定有效教学策略

1、举事例法

语文教学将相类似的内容放在一个教学单元。如介绍宋词就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学习。但因词人所处的具体时代和环境不同,所以作品风格也不同。柳永和苏轼同处在北宋时期,李清照兼跨两宋,辛弃疾则主要生活在南宋,这些词人的创作时间大约有二百年。按照作品风格,将柳永、李清照看作是婉约派的典范。将苏轼和辛弃疾视为豪放派的典范。柳永和苏轼虽然同处在北宋,但是写出的作品的风格迥异。苏轼一生坎坷,仕途不顺,曾多次被贬官。但是他生性乐观,将命运的多舛视为创作的源泉。他的词作打破了柳永的纤细婉约、男欢女爱、突出个人小我的喜怒哀乐,而是将传统的束缚、题材的设置用来抒情、记事、写景、议论、怀古、悼亡和寄予亲人。被时人称做‚无事不可入‛的词人。他的作品摒弃了桃红柳绿,坦言自我,作品的风格形成了一种坦然、刚劲的独特风格。但如果讲解柳永和苏轼时只是做简单的宋词的解释,学生就不会很好的理解两位词人的风格。这时就可借助举事例法来说明柳永和苏轼的区别。如《吹剑续录》中说:‚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永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教学中可利用这段故事用来议论苏轼和柳永词本质上的不同。就让学生从苏柳抽象的词中,通过所举事例进行具体可感的触摸,从具体事例中体会到二位词人不同的风格。

2、对比法

虽然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但因为所处时代和社会角色的不同,所写的作品也不同。苏轼处在北宋变革时期,因政见不同,苏轼多次被贬官。但复杂多舛的人生经历,并没有动摇苏轼对待生活乐观向上的心态以及对亲朋的无尽思念。作品表现出的也是坎坷后,对生活的执著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风雨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的风采。而同属豪放派风格的辛弃疾作品则有着不同的感受。这时就需要教师要向学生讲出苏轼生活在北宋改革时代,而辛弃疾则生活在偏安在杭州的南宋。当政的皇帝只知享乐,‚直把杭州作汴州‛荒淫奢侈度日。辛弃疾一生怀着满腔的悲愤,面对着朝廷对他的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不论出道还是归隐,从不放弃自己收复失地讨伐金国的主张。但就是在朝廷的反复之中,作品中始终流漏出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年轻时的词多激昂,老年时多苍劲悲壮。如果在教学中加入音频效果进行对比,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站在滚滚长江边远眺东逝水豪迈风景的是苏轼,而站在孤独高楼上,远眺北方失地一脸忧愤的是辛弃疾。通过直观的对比,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可以触摸到二位不朽词人的风骨。

3、课堂讨论法

课堂教学,从教的角度看,教师唱主角;但从学的角度来讲,学生又是主角。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课堂讨论,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用的汉语成语有4000多条。同学经常常因为不了解其形成的典故而出现使用错误。这一点正好借助于语文课堂讨论加以解决。预先请同学归纳成语的来源。将其进行归类。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时加深印象。在讨论中同学意识到:成语和衣食有关

系,如常见的成语衣冠楚楚、纨绔子弟、山珍海味、残羹冷炙、花天酒地、狼吞虎咽等。通过讨论,学生记住了成语形成的语境,所以就养成了将成语进行分类的习惯。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成语还体现出文化特色,涵盖着民族精神。如‚愚公移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中就体现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赴汤蹈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中就体现了中国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高风亮节‛、‚浩然正气‛‚光明磊落‛则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坦荡和正气。通过学生在教学中的总结后的讨论,既增强了成语知识的积累,也增加了民族自豪感。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综上可知:教师养成良好情绪,培育优良的教学环境。以科学的精神设置每一个教学环节,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注重即便是教师一个眼神、一个点头示意的细节都能引起同学情绪的变化。都是实施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策略之一。不断追求教师语言精炼。所采用的语音语调都是能否吸引学生的重要的因素。力求教师授课注重备课、教学、课后练习及反思的每个细节,根据不断的揣摩、总结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下载《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精选]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学校和教师不懈地追求。认真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课题总结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课题总结 一、认真解读、熟记课程标准,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 二、结合语文特点,突出三维目标的交融性。在具体的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验阶段汇报材料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验阶段汇报材料 枝江市第三高级中学 在学校总课题组的规划和具体指导下,我们英语子课题实验教师认真研究学生学情,比较分析新旧教材的特点,进......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五篇)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方案(范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字数:3816 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3年7期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摘要】: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问题,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课堂教学中组......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精选)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