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运用
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运用
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辅助学生促进生物知识的吸收和内化,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借助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理论与实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上,使生物教学到达理想的效果,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体系下的初中生物教育目标。
一、科?W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该认真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生物知识接受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组建实力均衡的合作学习小组;可以将6人分为一组,每组设一名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们积极参与生物合作学习活动,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展理论知识践行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例如,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指导组长和组员一起学习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按照具体流程逐步完成实验,总结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从中获取知识体验,加强实践技能与合作能力。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顾全大局,对每个小组进行恰当的指导,为其提供思路,同时要处理好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在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注意独立与合作学习的平衡,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
二、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
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活动,提升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全面认知合作学习对自身的要求,准确定位自己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的位置,革新传统教学观念,完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这样方能确保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顺利开展。其次,教师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前准备工作,重视实现当代初中生物教学目标,准确判断本次合作学习活动是否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以及能否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实践人才。再次,教师要全面观察合作学习的进程与效果,了解学生的进步程度,做好合作学习的点评工作,并结合学生的进步程度和知识与实验技能缺陷予以相应的表扬、鼓励和指导。
此外,教师应不能忽视合作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应该综合指导学生认知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了解自己的具体学习状况;告知学生要努力克服生物学习困难,争取更大的进步,理应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活动中,不断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促进其在合作学习中优势互补。
三、选择挑战性学习任务
教师应立足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精选合作学习内容,为学生布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分工完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交流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全面提高生物实验技能。例如,在讲解“了解生物圈”这一章知识时,让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观察植物细胞”的生物实验(每个合作小组有六名学生);在开展课堂实验之前,由两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室外采集各种各样的植物标本,做好其保鲜工作,并在进行课堂实验过程中,让两名学生调节显微镜,然后将提前采集的植物置于显微镜下,接着让小组成员轮流观察,发表自己的所见所感;实验活动结束后,由另外两名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同时,教师应耐心引导学生在报告中认真撰写实验分工、流程、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实验心得体会和针对本次实验所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充分发挥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弥补传统课堂模式的缺陷、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教学状况,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学习态度和书面成绩均纳入评价标准范围内,以此确保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科学组建合作小组,为学生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而精选合作学习的任务,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第二篇: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教学工作越来越重视学生及师生之间的自主合作与交流,与此同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被纳入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工作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举例浅析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运用,并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437(2018)10-0126-01
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促进学生生物知识的吸收和消化,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借助合作学习模式能把教师从繁重、低效的教学中解放出来,使教师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理论与实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使生物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体系下的初中生物教育目标。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该认真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组建实力均衡的合作学习小组,可以将6人分为一组,每组设一名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们积极参与生物合作学习活动,讨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发展理论知识践行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如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指导组长和组员一起学习实验过程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按照具体流程逐步完成实验,总结实验结论、撰写实验报告,从中获取知识体验,加强实践技能与合作能力[1]。另一方面,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顾全大局,对每个小组进行适当地指导,提供思路,同时还要处理好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在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注意平衡独立与合作学习的桥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活动,首先,应全面认知合作学习对自身的要求,准确定位自己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的位置,革新传统教学观念,完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这样能确保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顺利开展;其次,教师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前准备工作,重视实现当代初中生物教学目标,准确判断本次合作学习活动是否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以及能否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实践人才;最后,教师要全面观察合作学习的进程与效果,了解学生的进步程度,做好合作学习的点评工作,结合学生的进步程度和知识与实验技能缺陷予以相应的表扬、鼓励和指导[2]。
此外,教师不能忽视合作学习活动对学生的要求,应该综合指导学生认知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了解自己的具体学习状况,告知学生:要努力克服生物学习困难,争取更大的进步,理应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活动中,不断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促进合作学习优势互补[3]。选择挑战性学习任务
教师立足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精选合作学习内容,为学生布置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分工完成,在合作学习中交流所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全面提高生物实验技能。如在讲解《了解生物圈》这一章节时,让学习小组合作完成生物实验“观察植物细胞”(每个合作小组有六名学生),在开展课堂实验之前,由两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室外采集各种各样的植物标本,做好其保鲜工作;在进行课堂实验过程中,让两名学生调节显微镜,然后将提前采集的植物置于显微镜下,接着让小组成员轮流观察,发表自己的所见所感;实验活动结束后,由另外两名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教师耐心引导学生在报告中认真撰写实验分工、流程、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实验心得体会和针对本次实验所提出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弥补传统课堂模式的缺陷,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教学状况,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学习态度和书面成绩均纳入评价标准范围内,以此确保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科学组建合作小组,为学生开展有序的小组合作,精选合作学习任务,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常旭琴.提高初中生物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15(05).[2]高?r.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有效性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04).[3]刘丽丽.论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J].吉林教育,2015(06).
第三篇:初中生物教学下小组合作运用策略
初中生物教学下小组合作运用策略
摘要:随着中学教改力度加强与深化,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新的教学方式被引入到教学中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初中生物教学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普遍存在的教学与生活相脱离的情况。本文中笔者以“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切入点,详细分析该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课程的中的应用要点。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再加上刚刚接触生物课程,生物教师要做的就是结合实际维持初中生的好奇心,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接触生物学科后没有形成完善的学习方法,因而采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灵活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本文详细阐述了初中生物教学中“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1“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概述
“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方法是指以学案作为载体,通过导学方式结合小组合作策略,师生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借助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模式激发学生思维;通过教师引导与团队合作挖掘知识内涵,加深学生理解;通过系统总结与诊断评价,构建认知体系巩固学生知识点;通过实际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得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这同时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如何学。教师紧紧围绕这个特点展开教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制定不同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模式运用要点
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2.1划分生物学习小组
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就是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小组划分时需要结合学生生物学习情况。通过分组可以通过组内互帮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分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情况,选择优生、差生互补的混合分组方式,保证所有学习小组整体水平基本一致,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基础。每个学习小组中含有5-6人,选择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完成分组后布置具体问题,每个小组可以安排不同的题目。如,教师直接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安排学生讨论问题。也可以直接安排生物知识竞赛之类的活动等,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生物素养。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布置知识延伸题目,安排学生以小组方式查询资料、讨论方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深化知识。比如生物教师在布置具体题目,让学生汇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保鲜方法,并对这些方法所依据的原理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整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思考,彼此合作,探究分析各种生物问题,总结相关经验,分析自己研究结果。此外,各个学习小组依据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纳入每一名小组成员,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2.2确保学案的科学有效
初中生物教学在设计学案时,通过三步骤保证学案的合理性。首先,对初中生物教材、教学资源及目标等内容进行全面研究,充分考虑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框架结构,直接体现出教学重点与目标,对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指导;其次,教师可以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图书馆及档案资料等,搜集关于初中生物教案的资源,接着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学案内容;最后,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在框架的基础上完成细节设计,设计各个学习环节的时候,充分考虑课堂时间,逐渐深入教学内容、推进教学速度,保证生物教学质量。通过这三个步骤设计出的初中生物学案,可以将新课程理念在其中充分表达出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案,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3导学案导学正确使用
实际教学中部分生物教师习惯在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想要学生提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笔者经过调查后发现这点在初中生物课程中不是很合适,初中生自控能力不强,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做到提前预习。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该每堂课程结束前5min中将下堂课的导学案发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完成,这样可以避免导学案作用不能发挥,保证导学案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师主导地位不变,组织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站在学生角度完善与优化教学流程,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保证师生平等,双方共同参与学习,通过各项活动达成双方互动的目的;整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毕竟其学识与知识水平有限,自主学习难免遇到问题,很多时候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此时教师要适当引导与解惑,帮助学生成功解决疑问;小组讨论完成后,由一个小组为代表上台展示答案,其他小组可进行质疑和补充,而后教师明确答案的优势与不足,并给出改进措施帮助学生完善。最后就是以评价的方式,通过一定激励措施,如:上台展示的小组有基本分数5分,其他小组补充正确的答案也能相应得分;相同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得分相对低,基础弱的同学得分相对高;每半学期统计一次分数,对得分高的小组进行褒奖……这些措施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信息与动力,保证教学效果。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采取新的教学模式,但其本身只是一个框架,如果不能灵活运用,一味的生搬硬套,教学中必然会起到反作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学中同样遵循上述原则,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形成多元化的个性课堂。
3结语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在应用此教学法时,教师需要全面掌握教法概念与内容,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设置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内容,将生物教学与项目教学有效融合,达成提高学生生物素养的目的。希望通过本文论述,可以为初中生物一线教师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善田,于淑慧.数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6(10):11.[2]蒋朝明,胡月,曾燏,胡明.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78.[3]王继文.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以八年级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6(18):45.[4]赵三为.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科学中国人,2016(29):61.
第四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探讨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探讨
初中阶段的教育属于义务教育,是所有适龄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但是,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实验动手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异。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必要而且有效的。那么,如何组建和使用合作学习小组呢?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划分合作小组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应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异质小组是由性别、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使他们具有互补性,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检查员、组织员、记录员、总结报告员,并且角色可轮换担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互助合作,公平竞争创造条件。独立思考合作学习
有的教师一出示思考题,就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殊不知这样一来,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匆忙讨论,一方面使得讨论因学生思考不够成熟而流于肤浅;另一方面,那些思维迟缓、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要么只能充当听课者,要么人云亦云,助长他们的惰性和依赖性。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解决不了疑难问题,而且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合作学习的初衷。
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思考为基础。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究之前,要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做一做、想一想,或者把想法写一写,然后再到小组这个平台交流。3 适时组织合作学习
一些教师为了促使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中来,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从而使得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不值一论的问题充斥课堂,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
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适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一是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相互启发时。
二是当意见相左且有争辩必要时。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不加评论,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争议,最后这个问题往往会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迎刃而解。
三是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举手如林时。这时教师不能满足每一位学生发言的需要,可以让学生相互说说,满足其倾诉的欲望。4 均等参与合作学习
现在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异质混合小组为多。虽然这种组合有助于小组成员的互相合作、以好帮差,但也极易导致一两个学优生“独霸讲坛”。一些学困生则在无形中失去了表现的机会,被变向剥夺了学习的权力。这样就使得小组学习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参与机会不均等。
对此,教师应予以足够的关注,加强监控和指导,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小组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合作。
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并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的指导。要教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如连索式——小组成员依次发言;补充式—— 一人发言后,其他成员补充或提问;归纳式——把几个成员的意见归纳表述。还要教学生小组学习的方法,如指导学生合作时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如何倾听同伴的发言,如何向同伴发问,如何辅导同伴,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如何归纳小组的观点等。
二是在小组内进行角色分工。最好组内每人一职且不断轮换,使人人都有事做。
三是采用制约手段,进行调控。如通过使用表现卡,保证每个成员的参与机会。办法是每个学生分到三张卡片,在小组中每表现(发言或表演)一次,交出一张,用完三张就暂不能表现了,等到每个人都用完了表现卡,再重新发三张卡。这样,就既没有人垄断小组讨论,也没有人保持沉默了。积极引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引导是分不开的。当学生对合作学习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向学生反复说明;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当讨论偏离主题或暂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查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则可以组织他们开展其他活动。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精选)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了解到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普遍存在着 “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这已成为目前教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并就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模式等方面展开研究。
二、课题界定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涵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全部学生按一定的方法分成若干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互相帮助,养成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觉性,培养合作的意识和态度,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
三、研究目的
(1)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养成不断审视课堂、诊断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技巧。有效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理念上的目标追求,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能力,所以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探索和试验,比较与发现,鉴别与选择,寻求充满个性化特色的教学策略,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2)探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技能。通过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挖掘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让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以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合作学习起源于西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合作学习已经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西方的研究者与教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开发了小组成绩分享法、小组一游戏一竞赛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小组调查法、合作辩论等多样化的实施策略,以及对于学术表现的双重评价、学习与合作技巧合计评分等评价方法。这些实施策略与评价方法随着合作学习在美国、英国、以色列等国的广泛开展而不断丰富、完善。
在我国,合作学习的研究起步晚,但现在已形成如火如荼之势,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专门提到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教育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十分重视。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成员创设了一个能在活动中积极交流的机会,对于成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认为: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3、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把学习看成是在每个成员不同的知识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成员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成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成员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具有社会性,成员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
五、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结合我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题围绕“教学中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主题分以下内容进行研究:
1、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3、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同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学会评价,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4、构建新的评价模式。重视探究性评价,重视互助、协作性评价,重视多元化、多样化评价,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能正确评价自己,也能对小组内成员的互助合作进行全面评价,从而顺利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的辩证统一。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计划能全面研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为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可操作的经验,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变传统的个体学习为小组合作学习,创造平等和谐、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环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响应新课改的号召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和不断深化,以及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逐渐认同和认识的不断提高,建立和完善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无可回避的实实在在的任务和追求。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响应新课改的号召,顺应时代的召唤发展潮流,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2、源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本课题研究源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又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益的不但是学生得到了全面素质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也得以不断地发展,从而实现双赢的目的。我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促进自己形成充满个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实践能力。
3、有众多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
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同时,在周围的同行中也有众多的研究者,我可以博采众长,使课题设计日臻完善。
4、自己有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
自己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有满腔的研究热情,希望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近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使自己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为新课改的推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研究方法
调查法 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八、研究的基本过程:
1、本次研究的时间是2012年10月——2013年10月
2、研究实施过程:
(1)调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实际问题。(2)制定研究计划(3)实施具体研究方案(4)评价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