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索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索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更偏向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道德意识,因此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更能起到有效的效果。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实施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小说 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77-01
在初中语文课程当中有很多都属于小说题材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描述的故事来反映当时的环境,反映作者的思想,达到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的目的。而审美教学应用于初中的语文小说教学中,更加能够发挥出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目的。初中语文小说概述
将初中语文课文进行统计,其中就有20多篇是属于小说题材,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以及西方的小说里面都能够发现。在初中课本中出现这么多的小说,可见利用小说教学初中语文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实际上这些小说不止在教学当中具有较大的价值,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上面也发挥出显著地效果,其蕴含的哲理性对学生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描述的内容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在其中反映当时社会现状最为突出的有:鲁迅的《孔已己》《故乡》《社戏》。当然还有许多非常著名的小说,例如:《范进中举》《鲁滨孙漂流记》《智取生辰纲》等小说。经典的小说里面所蕴含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学习这些文章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语文文化素养,真正理解和体会小说中所蕴含的美。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1 当前社会的思想影响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
当前在社会之中,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审美思想也变得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中心思想,理解小说所想反映的当时的社会形势,没能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所具有的美感,使得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没有取得相应的作用。如,在初中语文小说中有一篇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语文教师在教学这篇语文小说作品时,容易根据其中的一些细节去分析,通过他们的互相抓辫子,来反映当时的严峻的时代斗争。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进入误区,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为学生讲解当时政治斗争的严峻形势,忽略了设置此篇小说语文的真正目的,忽略了这篇文章中所具有的审美气息。
2.2 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方法不够全面
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非常的多,阅读教学、情景教学、探索式教学等教学方式都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但是当前受到教学时间不足、小说过长等多方面的限制,造成教师在进行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时方法太过单一,没能利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如:在《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采用简单的审美教学方式,逐段进行分析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实际上很难理解范进中举时的那种心理,不能够体验到这篇小说当中的审美思想。
2.3 小说本身的特殊性限制审美教学
小说一般都具有较长的篇幅,在语文课文中只能够截取其中经典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其中所具有的美感,但往往就是这样让学生在进行小说审美时变得非常困难。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语文小说就是截取的《水浒传》中的精彩部分之一,将它单独列举出来,未结合水浒前文对于当时的大环境描述,学生也就无法真正的理解鲁提辖这一人物所具备的特征,对其中所发生的事情也变得非常难以理解,但是完整的《水浒传》又实在过长,教师不可能挨着讲述,这就造成小说自身过长影响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现象出现。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
小说本身描述的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之下发生的故事,并且通过这个故事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时代现象,人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通过其中的语言,给予人们一种美的感受。但是在当前的审美教学却没能取到相应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审美教学时应当将教学方法做出适当的改进。
3.1 合理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一篇初中语文小说当中,有许多地方可能是学生理解起来特别困难的地方,教师可以对此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自行对该部分的前后进行阅读,运用阅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出自己所体会到的美感,然后教师再将自己所理解到的思想和美感讲述给学生听,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道具进行情景的模拟,通过情景模拟让小说中的人物和环境得到真实的体现,从而让学生能够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到语文小说中所具有的独特美感,达到审美教学的真正目的。
3.2 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美
任何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所体会到的美感都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时候,应当将重心放在学生上面,尽量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的思索语文小说中所具有的不同寻常之处,让学生自己在文章中发现美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始终集中在所教学的文章上面。结语
在经典的小说之中,很多的地方都充满着美的气息,关键是需要具有发现美的眼睛以及相应的思维,通过阅读美的小说,能偶有效的陶冶自身的情操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马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微[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0:165.[2] 旦正吉,代青卓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10:105.[3] 旦正吉,代青卓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研究[J].赤子(中旬),2014,12:105.[4] 陈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微[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1:19.
第二篇: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环境的基础上,初中语文教学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迈向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审美观念为主的全新教学模式。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其可以提高学生对自身所处社会的了解认知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及良好的道德素养。本文就以新课程环境的背景下,并浅析了目前我国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对并初中语文小学审美教学进行了全方位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环境;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
小说教学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新课程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发挥出小说审美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学生的审美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到有部分学生完全忽略了语文课文阅读,这就使得学生在语文小学学习中无法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学生也不能够全方位的发展,使初中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本的目的,所以探讨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1浅析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现状
1.1审美观念受到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其审美观及价值观也有所改变,当然我国初中生也不例外。由于人们的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小说也是在特定的时代下才完成写作的,所以小说中的审美标准就会表现的比较单一。在目前这个追求不同审美的时代下,就导致了小说发挥不出自身的审美因素,这也使广大初中生接受不了小说中的审美。
1.2小说中的美无法充分表现:
在对我国初中语文中的小说进行了解之后发现其中的古典小说篇幅都过长,由于课堂中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学生还没有理解小说中的真正含义就下课了,使得学生在学习小说的时候不能发生思想上的碰撞,理解不了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其中的美。
1.3小说的发展空间受到压制:
由于初中生升学导致自身压力过大,并且受到传统教学的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学就缩短小说教学时间,只追求升学考点教学,使得学生不能理解小说中的含义,严重压制了小说在学生心中的发展空间。[1]
2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必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在新课程环境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小说审美教学的意义也越来越突出。开展有效的小说审美教学,不仅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学,使学生从小说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在此过程中也增强了自身的观察力。另外进行语文小说审美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可以通过阅读一些有价值的小说和文章,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和特长,从而更好的认识美,培养自身完善的审美思想。
3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讨
3.1进行想象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新课程环境下对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来分析,要想能够提高审美教学效率,就要使教师能够知道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使教师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此之中还可以设计一些审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只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有效的审美教学计划,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小说审美观念。比如教师在进行《故乡》这一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使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结合自己的家乡或者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进行想象。这样学生展开对美的联想,并且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各种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叙述自己觉得哪里最美并结合课文,使学生对于美有一个意识,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及含义。通过此方法,使学生结合自身的想象来体会小说中的已经,这样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
3.2使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理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全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将小说中有关美的情景延伸到课外,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使学生可以了解小说中的情感内容。其实小说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小说中也包含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美。所以将小说教学结合现实生活,这样既可以将小说审美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还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两全其美。在语文小说教学过程中贯穿实际生活情景,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其中的美,还使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课堂扩展到了课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小说审美能力,还提高了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3.3引导学生进入到小说中,体会小说中的情节:
作者在创作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的时候,在情节方面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及小说的情景也也离不开小说情节。小说情节可以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明显,使读者心情可以跟着小说情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进入到小说中,感受小说人物中的心境。比如《空城计》这篇小说,由故事的开端到故事的高潮,再到结尾,他的情节设计是比较跌宕起伏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小说中进行探索,也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能够自由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小说中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到小说中蕴含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小说审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小说的理解能力,还能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得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小说学习能力。所以,在小说审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小说中的美,实现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旦正吉,代青卓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10).
[2]张霞平.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5).
[3]袁贞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5,12(22).
第三篇: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特征浅析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特征浅析
作者/ 窦榆俊
审美活动造就诗意的人生:席勒曾将美育视为精神解放或人格完美的途径,并力求使一切事物服从于美的法则。蔡元培认为,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朱光潜也说:“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小说教学中的美育是指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小说中美的因素的感受力、鉴赏力,进而“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铺陈敷衍的情节、描绘渲染的环境无一不是作家对生活审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而崇高的美的因素。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挥洒自如的表现形式和深入精炼的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去感知人生、净化灵魂,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一、感受人物的形象美
小说是“人的艺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所在。他们可以是某一真实人物的原型,也可以综合众多的人物,如鲁迅小说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朱晓进、唐纪如:《鲁迅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展现的往往是一个时代的主题,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阅读小说要善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品味和探究中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从而感受人物的审美特点。这些经久不衰的典型人物,往往成为某一性格类型的代名词。多愁善感才学超众者如林黛玉、尖酸刻薄可怜可叹者如杨二嫂,都以鲜明的个性、社会性,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爱憎情感,得到审美愉悦。
需要注意的是,正面人物形象可以让我们获得审美的愉悦,反面人物形象或中间人物形象一样可以给人美感。朱光潜认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小说中对丑恶人物的塑造,实际是从反面对美进行了推崇与赞赏,从这一角度说,这些人物形象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在两相映衬中,是非曲直、善恶正邪不辩自明。
二、体会情节的构思美
优秀的小说总是能以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取胜,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精彩的故事情节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有时,作家会打破传统的情节写法,使情节的发展更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情节本身构思之美更会使人物形象的多姿多彩得以充分而具体地展现,使我们更能领略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经历,带来精神上的美感享受。
《我的叔叔于勒》在情节设置上极具特色。它由一系列的“转变”构成,这些“转变”构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统一体,于是,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定位在“情节的逆转”上。于勒的无用与“我”们家对他的厌恶;于勒的一封信和“我”们家对他态度的“转变”;于勒的穷困潦倒与“我”们家对他的态度的再一次“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引导学生在情节的峰谷中游动,就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小说的情节之美,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同时,小说的情节还具有象征美。《红楼梦》中贾家的盛衰史,反映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兴亡更迭的历程。分析小说情节的象征美,可以从中了解、认识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刻理解作家对于社会的认识。
三、品味环境的韵昧美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作者运用多种因素创造出来的一种情境。小说作品中的环境是构建作品意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发展,所以小说通过对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达到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的目的。《最后一课》里,对习字课堂环境的描绘,创造了这样的意境:“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论文范文)进而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
优美的文学作品总能使人感到人物与环境的水乳交融,显示出和谐之美。鲁迅的《社戏》,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与伙伴在乡村看戏的经历,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乡村的的风俗画卷:平桥村的河流、白蓬的航船、两岸的豆麦田地,河底的水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与水气、依稀的村庄、点点的渔火,生动、有力地渲染了天真烂漫、自由欢快的童年生活,从而突出了作者对童年纯真美好生活的怀念这一思想。孙梨的《芦花荡》一文,对环境的描写雅致隽永,充满着泥土气息。环境描写已经不仅仅只是人物事件的背景,已经提升为文章的一种格调,使文章充满着浓郁的诗的气息。它淡化了战争时期的腥风血雨,着力烘托了冀中平原人们顽强的生命力。
小说中的环境之美,明晰且直观,自然而动人,稍加点染,便能表现出一派诗情画意。学生在通过想象对画面进行重现的时候,已经陶醉于小说的意境之美中。
四、领悟小说的主题美
为了避免对文章的切割,感知小说的主题是基于人物、环境、情节三者之上的整体性审美需要。小说所写可能是小题材,撷取的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但都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它集中反映生活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作家在触及到生活的本质后进发出的绚丽的思想火花。它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反映整个社会的主题。在引导学生感悟小说主题之美时,应当结合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分析作品中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并且一定要结合创作时代背景与作者创作时的思想倾向,全面而深刻地感受主题之美。
小说家都德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历史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韩麦尔先生这一典型形象去认知、感受更多具有这种伟大情感的普通人的崇高的魅力美,引导学生去热爱身边的人、热爱我们的民族。教师应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的阅读体验,对主题进行多层次的解读。
第四篇: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审美教育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审美教育
杨昌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成为语文美育实施的重要阵地。小说中蕴含许多审美因素,如语言美,结构美,主题美,情节美,人物性格美,环境美等。审美教育又被称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它以其挥洒自如的表现形式和极其深邃的内容,引导读者去品尝人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小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基于上述原因,我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审美教育作了如下探索引导读者去品尝人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
一、塑造真、善、美统一的健全人格
小说审美教育有利于塑造自然环境和谐的健全人格。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作家竭心尽智创造出的典型环境,其所展示的优美环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认识自然,懂得自然对人的重要性。
小说审美教育有利于塑造与“社会关系”协调的健全人格。小说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小说的这种强烈的感染作用是纯说理教育不具备的。小说审美教育有利于塑造出真、善、美统一的健全人格。人们看完一篇小说,可以忘掉作者。忘掉作品名称,但忘不了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一经深入人心,那是什么力量也拔不走的。借助优秀的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感,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没好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形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
因此在小说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心里多装一些可敬的英雄形象,让这些形象在学生心里扎下根来,以这些形象为楷模,荡涤灵魂中的污垢,提高思想境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这些形象永远成为学生奋进的路标。
二、矛盾冲突的分析,体味情节美
小说的情节,是为典型性格服务的。在事件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得到逐步的展示和探索。可以说,情节的本质就是人物的性格,情节不过是性格的运动而已。所以,分析矛盾冲突,也是分析人物性格,要花大力气去体会作家独具艺术匠心的情节安排,从中获得美感。“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的故事情节也要求具有曲折美。那种跌宕起伏,峰迥路转的情节,总是能够激起读者的求索情绪,带来精神上的享乐,产生美感效应。
莫泊桑的《项链》在情节构置上极具特色,那围绕项链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的故事,使读者在情感大起大落,尤其是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把读者的情绪带上了惊诧的巅峰,读者在慨叹之中,无不享受到美的感召。
三、欣赏文学语言,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小说教学除了让学生对小说中的精彩情节,鲜明人物、巧妙的构思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指导学生体会小说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对小说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可以进一步领会作者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各种美的事物。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这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可以了解说什么,而且可以与作者心灵相沟通。因此,教会学生对小说的语言进行品味,鉴赏无疑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四、通过整体的思索,理解意蕴之美
小说的意蕴,是作者凭借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场面的描写等诸多外部呈现方式,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哲理、思想的精神力量。它是小说的耐人寻味的重要标志,是欣赏小说艺术的最高境界。
意蕴之美,首先表现为对社会必然性的发现。成功的小说,总是能冲破人物所处的一切复杂的关系网,挣脱各种单调、渺小的情感格局,与社会历史的必然性相接通,呈现出恢宏的气势,体现出人生最大的壮美。
《子夜》中吴荪甫的失败告诉我们,在帝国主义的统治下,要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必然;《狂人日记》中的“我”之所以被视为“狂人”,正是历史的必然,在那个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吃人的礼教面前,“我”这个觉悟了的新青年,只能得到“狂人”的待遇。意蕴之美又表现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在诸多艺术形式中,小说由于自身的特点,在表现人生的广泛性和充分性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
小说《家》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不是仅停留于一人一事的探索,而是借人物溶铸进自己对人生的品味和思索,力求体现出对人生价值的发现,不仅仅以善恶的标准来衡定人物,而是力图通过对人生价值的评判,去获得美的真正的内涵。
五、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主要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对小说的美育作用,梁启超曾用“熏”“浸”、“刺”、“提”四个字作概括,能抓住小说审美的关键。
小说审美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广泛的。丰富生动的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曲折动人故事,其饶有趣味的审美魅力是不言而喻的。以描写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其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对学生的作用更是无比巨大的,而对人物形象所产生的审美愉悦感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突出地表现在学生对作品人物命运的无限兴趣和倾心关注,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酸辣苦甜。通过这样一番审美体验,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情感心灵会得到净化和升华。
总之,充分重视小说的审美教育,抓住小说审美教育的特点不断探索,必将会使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浅谈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内容摘要: 为了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师生双方要努力转变观念,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崭新的教法与学法,共建语文学习的广阔舞台,让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植根于课堂教学,让语文的教与学绽放出新的亮点!
关键词语文新课改转变观念自主创新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根据自己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实际,我认为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更需要教师付出行动。
一、转变教师角色,适应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再是 “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共同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是个学习者。过去,教师一直在勉励自己: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种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某种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在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的新课程教学中,在知识与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在鼓励探究发现的氛围中,学科型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才能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新课程一同成长。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 “小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
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与方法运用中的行为,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因此,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都有表达的权利,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引导者。教师需要引导、激励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导演自己的人生。教学中,“导”要因势利导,教师要多一点启发引导,多一点参与激励,多一点多元思维„„“导”要有法可导,要遵循科学的方法,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空间中引导;“导”还要依对象而导,要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而导。教师转变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
二、转变教学观,搭建学生展翅的舞台。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 “一刀切”“整齐划一”等传统的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奠定坚实基础。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摒弃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思想,重在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在努力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观念。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应当使学生的知识信息得到增长,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得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重视。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学习别人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就摸索出了语文教学的几种教法:在上教学课时,就采用一种“问题式教学模式”;在上教读课时,就采用一种“读读,议议,读读”的教学模式;对一些文学作品,则采用“读——析——赏——读——练”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课时,我就采用了“读、析、赏、读、练”的教学模式。首先是“读”,读准音,通读全文,读出文意。其次是“析”,梳理文章,分析文章主题;再就是“赏”,去品赏优美的语段、优美的语句,如品第二段“不必说„„色香味比桑椹要好得远。”就分析、品赏这段的层意、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用词的准确生动等。如教学《斑羚飞渡》这课时,我大胆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模式”。该
模式注重了学生的“问”,特别是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从而使课堂始终呈现出“生动、活跃”的气氛,教学效果显著。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做好教法的转变。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手,树立问题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变 “教”为“导”'“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促进“学”。
三、转变课程观,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开发与创造。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这只是“一杯水”,还有大量可读的“江河湖海”。如果不能理解新的大课程观,也就割断了“一杯水”和“江河湖海”的密切关联。叶圣陶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自己束缚在教科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用教科书去教,要体现大课程观,而不是去教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四、转变学生观念,还给学生自由畅想的天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塑造的;每位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注重对这些潜能的开发。学生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尚未真正成熟的人,应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不断修正错误,促其发展。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好学生”“中等学生”和所谓的“差生”“后进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制定丰富而灵活的教育计划,来适应不同资质禀赋的学生。如可通过“每日一词,每日一句格言”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可通过“每日一读”或“接力朗读”等朗读形式
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可通过“每月一事,一人,一景”的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还可通过“当一名小记者”、朗读比赛、讲故事、书法比赛、辩论赛等一系列活动,作为课堂补充,来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塑造出一个个生动活泼、富于个性、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学生。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思考、做事。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转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应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而要让知识成为学生勤于思考的果实,授人以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
总之,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集思广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崭新的教法与学生的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共建语文学习的广阔舞台,让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植根于课堂教学,让语文的教与学绽放出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