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我的小牙》课堂实录及评课[推荐]
一年级《我的小牙》课堂实录及评课
一年级《我的小牙》课堂实录及评课
一、谜语导入
师:老师听说一年一班同学非常聪明,想考考大家好不好。
(学生马上眼前一亮,即因为老师的夸奖而高兴,又因为不知道接下来老师会怎么考大家而好奇,因此对接下来的内容兴趣深厚、注意力集中,使一年级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
生:好。
师:这有个小谜语,我们一起来猜一猜。
师:两队白衣兵,形状像玊米,守住红城门,唇舌紧相依。
师:这么多人知道答案?你说是什么?
生:牙。
师:对不对?(学生齐声回应对)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们亲密的伙伴牙齿。
(师板本书课题:我的小牙。)
(谜语导入是低年级常用的导入方式,本课导入时所用的谜语既调动了学生了兴趣,又形像的表述出牙齿的样子。
教材上本课的题目是《我的小牙晃动了》,但这个题目会对学生的思想进行限固,使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晃动上,品德学科一直提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的使用,因此在板书课题时改为“我的小牙”。)
二、乳牙与恒牙
师:既然是我们亲密的伙伴,那么你了解你的牙齿吗?
生:了解。
师:我们都准备了小镜子,现在大家拿出你的小镜子,自己通过小镜子看看自己的牙齿,然后同桌两个人在互相看一看,看看你都观察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发现?现在开始。
学生先自己照镜子看,在看同桌的牙齿。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孩子观察自己和同桌的掉牙、蛀牙等。
(照镜子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先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整节课结合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去逐一寻求答案。这个过程也是在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一年级学生能力有限,自学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老师要不断的进行适时指导。)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都发现什么了?
生1:有门牙、磨牙、坚牙。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呀。把牙齿按作用给分开了。
师:你还观察到什么了?
生2:没有事能吃东西的。
师:是你观察到的吗?是你之前就知道的知识对不对?
生3:是卫生老师讲的。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看到了牙齿一些什么呢?
(之前没有考虑到学生对牙齿已经有这么多了解,这些内容在卫生课已经有所了解,但这并不是观察的结果,在学生观察的过程指导不够到位,所以再次强调“你看到什么”。)
生4:蛀牙。
师:你有吗?
生4:张嘴让老师看。
(此时很多学生都不太好意思的闭紧了嘴。)
师:哎呦,两颗大蛀牙呢。
师:刚刚那位同学发现有蛀牙。(老师板书:蛀牙)
生5:恒牙。
师:恒牙?一会儿我们说一说它发现的恒牙是什么样的?
生6:单牙。
师:什么意思?
生6:我也不知道。
师:是怎么想到这个词的?一会我们看看有没有单牙。
生7:板牙。
师:板牙是哪呀?就是我们常说的„„
生:门牙。
(很多学生指着自己的门牙跟着回应。)
师:这是我们生活当中习惯的一种说法。
师:老师发现好多同学一笑的时候了呀,前面的牙齿不全了。他们的牙哪去了?
生:掉了。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自己或者同学有掉牙。(老师板书:掉牙)
师:老师问一问都谁的牙齿有掉的?
生举手示意。
师:差不多都有了。手请放下。既然都有掉牙,回忆一下你第一次掉牙的时候你多大?想一想当时的经历是怎么样的?
(通过学生表述第一次掉牙的经历,用鲜活的实例逐步让学生了解乳牙掉落的时间,以及掉牙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不要恐慌,要正确对待。)
生1:这个牙还没掉这个牙就长出来了,然后就找医生拔了。(学生指着自己的牙进行回答。)
师:他说了掉一个还长一个。
生2: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七岁,开晚会时候,不知怎么的牙就掉了。生3:我上学以后,过年放假的时候,牙就开始活动了,后来就掉了。
师:那你发现活动的时候什么感觉啊?
生3:疼。
师:他感觉到了疼。
生4:我记得好像是六月几日来着吧,我摔了一下,下巴壳卡了,牙就掉了。
师:哦,摔了一下它就掉了,看来你印象深刻啊,连几岁那天都记得。
生5:就是我六岁的时候,第一颗牙就活动了,好我就觉得很疼,我就自己把那颗牙掰下来了。
师:你可真勇敢。掰下来之后你害怕吗?
生5:害怕了。
师:自己拔牙很勇敢,但不卫生。我们最好还是到医院找医生拔下来。
(鼓励学生敢于及时拔下马上要掉的乳牙是对的,并指导学生注意换牙期的卫生,不应该自己拔掉,应该及时到医院处理。)
师:还有谁第一次掉牙的时候感觉害怕了、疼了。
生举手示意。
(大部分的学生都举手表示换牙的时候有害怕、疼的感觉,这时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换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用害怕,这说明你们长大了。这样既让学生了解换牙是一种生理现象,又点明了本单元“我长大了”的主题。)
师:这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啊。是不是牙齿掉了就没有牙不能吃东西了呢?
生:不是。
师:不是,刚刚有同学说她掉的时候,另一颗牙也已经将开始长了。我们从出生开始,到现在长的牙叫乳牙。(在掉牙的板书前写上乳牙)。
师:乳牙在六岁左右的时候开始掉落(在“掉牙”上板书6岁),就像刚刚有同学提到有6岁有7岁的。我们一共有二十颗乳牙,老师这里有一个乳牙的模型,乳牙的牙缝很大,牙齿之间稀稀的。当我们到12岁左右的时候(在“6岁”后面板书12岁),20颗乳牙呀,就都要离开我们了,掉落之后会换上„„,那个牙叫什么? 生:恒牙。
(通过前面学生回答的问题知道,学生在卫生课对乳牙、恒牙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这时让学生自己说出答案)。
师:在“掉牙”后板书恒牙,并把“掉”字换成“换”字。
(掉牙是学生观察的结果,所以一开始的板书写的是“掉牙”,随着对换牙知识的了解,应该让知识更加的准确,所以这时把学生观察的“掉”换成了更准确的“换”字。)
师:恒牙一共有28到32颗,刚刚有同学还提到智牙,果你的智牙都长全了,你就能达到32颗牙,也有的人智牙始终都不长,那么你的牙长够28颗也长全了。到12岁以后你的恒牙逐渐长全。
师:老师想问这样一个问题,同学现在正是掉牙这个岁数左右,开始掉,那你家里有没有长辈,爷爷奶奶年龄大的人他们也掉牙的?
生举手示意。
师:好多人长辈有掉牙的。他们掉的牙有没有再长?
生齐:没有。
师:他们怎么办呢?没有牙怎么吃东西呢?
生:假牙代替。
师:(问其他学生)你们了解的是不是?
生齐:是。
师:老师课前布置了一个问题,让你回家问一问,假牙用起来和我们的真牙一样吗?
生1: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1:真牙吃东西香,假牙齿东西不香。
师:你问谁了?
生1:妈妈。
师:还有谁说说你采访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生2:假牙咬东西的时候不能咬太硬的,还有假牙在嘴里太长时间会变臭,怎么刷都刷不净,吃东西也感觉不出来味道。
师:你采访的真全面。
生3:假牙吃东西的时候没有感觉,真牙吃东西的时候有感觉,因为真牙有牙根,假牙没有牙根。
师:你知道的真多,还知道牙根。
生4:牙齿起来没有劲儿,真牙吃起来有劲儿。
师:和她刚才说的一样,不能咬硬东西。
(虽然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小调查问题,但也在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习惯。)
师:看来假牙虽然也能让我的牙齿看起来整齐美观,自它能不能完全代替真牙吃东西呢?
生齐:不能。
师:我们换完了乳牙长出的恒牙之所以叫恒牙是因为„„,恒什么意思?永久了、永恒了,那么恒掉也就不能再长了,我们一生只有这两副牙齿,恒牙掉落就不会再长了。即使用假牙替代,也不能完全取代真牙对我们生活中的帮助。我们一定要爱护好我们的牙齿。
(本环节先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去发现牙齿的问题,然后再根据学生观察到的“掉牙”、“蛀牙”逐一解决问题,整节课都是围绕解决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展开的,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三、保护牙齿
师:老师之前布置了这个采访的小任务啊同学们完成得真好,都是出色的小记者,为了奖励大家,她说你们准备了好吃的,在你的小牙的帮助下,开始品尝吧。
(尝食品的活动与平时上课老师要求的上课不许吃东西正好相反,现一节课时间过半的时候,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再一次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是一节课中间的一个活动放松,以便带着深厚的兴趣继续学习下面的课。)
师:吃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卫生。
师巡视,指导学生注意饮食卫生。(课前已经要求学生把食品用食品袋装好,但仍有学生用的不是食品袋,很不卫生。这一准备工作需要家长的配合,老师也应在课前布置任务时加强强调。)
师:老师发现我们班同学吃东西的习惯特别好,慢慢的、静悄悄的吃东西,食不言寝不语,真的是好习惯。
师:刚刚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咧嘴笑的时候,小牙和刚刚不太一样了。哪不一样了呢?你想不想看一看?
生齐:想。
师:快拿出小镜子自己看一看吧。在你的牙齿有什么变化?
师:同学和老师一样发现了变化,找同学说一说,你看见什么变化了?
生1:我的牙齿喝完奶白了。
师:牙齿上白的东西是什么?
生齐:奶
生2:牙黄了
师:你刚才吃什么了?
生2:奶。
师:她也是喝的奶。
生3:我吃了饼干,牙齿上有饼干的渣。
生4:塞牙了。
师:你刚才吃了什么东西?
生5:饼干。
师:你也是饼干渣塞牙了。
生6:我是香蕉的丝塞牙了。
师:我们吃完东西观察到,牙齿上无论是吃固体的水果、饼干,还是液体的奶,都会留在牙齿上。你知不知道这些东西留在牙齿上,会对牙齿有什么影响吗?(课前布置时,就要求学生有带水果的、有带饼的、还有带奶的,多样化的食品都观察到了牙齿地变化,才能让这个小实验具有说服力)
生齐:有。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这些东西留在牙齿上,会对牙齿有什么影响?
(课件播放《蛀牙的形成》)。
(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牙齿上有很多蛀牙细菌,如果有食物留在牙齿上,蛀牙细菌就会开始工作,从牙齿上挖走这些食物,牙就会出现小洞,有了食物蛀牙细菌还会的断的繁殖,越来越多。)
师:这些东西留在牙齿上会生什么?
生齐:小虫子。
师:有小虫子会怎么样?
生徙:生蛀牙。
师:都准有蛀牙了?
生举手示意。
师:这么多同学都有蛀牙了,可能有同学想老师,我不是特别爱吃糖呀。老师告诉你,在我们吃的绝大部分食品里,都含有糖的成分,虽然你吃起来不是特别的甜,但是只要有糖的成份留在牙齿上,蛀牙细菌就会很喜欢吃,时间长了就形成蛀牙。蛀牙之后我都知道什么感觉啊?
(《蛀牙的形成》动画中只提到了吃糖,这种说法比较片面,所以要及时让学生了解不只吃糖会生蛀牙。)
生徙:疼。
师:如果蛀牙掉了是恒牙的话还会再长,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怎样不让我们长蛀牙?
师:这么多同学都知道,那老师这有一个小朋友,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做法好不好。
生齐:好。
(播放课件)
师:这个是她早晚都刷牙、吃完饭还会漱口、睡觉前吃东西、多吃奶制品、多吃糖、她的牙真硬还能起瓶盖呢、想题的时候咬着铅笔头、新长出的小牙经常用舌头碰一碰舌头舔一舔。(课件展示了一个小朋友在不同情况下是如何使用牙齿的,学生不一定都能看出每张图老师要表达的判断点,因此在播放时老师对每张图进行简单说明)
师:看看这个小朋友这么多做法当中哪些是对的,哪些会让她长蛀牙呢?
师:我们从头说吧,早晚刷牙对吗?
生齐:对。
师:这么正确的做法都谁每天坚持。
生举手示意。
师:大部分同学都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都做到早晚刷牙,非常好。
师:饭后漱口对吗?
生1:对。
师:睡前吃东西对吗?
生齐:不对。
生2:睡前不能吃甜的东西。
师:只是甜的吗?刚才我们怎么说的?
生3:睡觉前不能吃东西。
师:不是甜的东面也有蛀牙细菌喜欢的东西,所以睡觉前不能吃东西。
师:多喝奶制品对不对?
生齐:对。
师:为什么对?好多奶制品也是甜的,特别是酸奶多来回牙,那么好喝。
生4:不管酸的甜的,因为奶有营养。
生5:要是喝完奶牙上也会有许多小虫子,除非喝完奶漱口。
师:这个习惯真好,喝完奶漱口。师:老师告诉大家,我的牙齿要想健康生长,需要一种很重要的东西充足,那就是钙。什么食物里钙特别多呢?
生6:奶。
师:奶制品里钙质特别多,所以多喝奶制品是好的,他说的很多奶制品是甜的,在这里老师也提醒我们喝奶的时候多选择纯牛奶、原味的、不加糖的。其实不只奶制还含钙多,很多蔬菜也是含钙的,还有肉类,所以我在吃东西的时候,要不挑食么都吃,做到营养均衡。
师:再看下一个,她坚硬的小牙用来起瓶盖了。
生齐:不行。
师:牙会怎么样?
生7:用牙起瓶盖牙会掉。
师:不只是瓶盖,太硬的东西都不能咬。
师:多吃糖?
生齐:不对。
师:刚刚说过多食糖会得蛀牙,而且老师还告诉大家,多吃糖不仅会得蛀牙,还对眼睛不好,特别容易得近视眼。
师:下一个,好的同学想提的时候,想着想着就用牙咬着铅笔头。
生8::不能咬。
师:笔盒饼干一样都是用的东西,老师还要提醒同学一下,我们同学现在正处于什么时期呢?
生齐:换牙。
师:在这个时期,即使不用力去咬硬的东西,你的牙齿也会长歪,所以这样不行。
师:最后一个。
生齐:不对。
师:刚才迷语都说了,唇舌紧相依,它俩离那么近,我经常碰碰我这个好朋友。生齐: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9:会长歪。
师:每次给他一点点力度时间长了,就足以让他长歪。所以为了我们能够长一口整齐漂亮的牙齿,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对的。特别是我们在换牙期,一定要注意不要舔。
师:刚刚那么多同学长了蛀牙,有多少人是乳牙长蛀牙的?
生举手示意。
师:好多同学都是,乳牙长了蛀牙它还会掉,没有关系,是不是。不是的人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细菌还会留下来。
师:说对了,细菌还会留下来,如果你的乳牙不保护好,长了蛀牙,那么将来恒牙也会是生病的牙齿,所以无论是恒牙还是乳牙我们都要保护好。
师:那么,在这些做法当中,我们现在课堂上能做的是哪一个呢?漱口,对不对?我们拿水瓶漱漱口,然后把水吐到你前面的杯子里。
师:漱口时小心点别洒了。漱完口一定把水瓶盖好。
师:漱完口的同学再拿出小镜子看一看,的牙齿和刚才刚吃完东西有没有变化?谁发现了?
生1:牙齿变白了。
生2:牙变亮了。
生3:塞牙的东西没了。
师:食物残渣没了。
生4:细菌没了。
师:细菌你都能看到?细菌能不能看到?(学生摇头)但是食物残渣没了,细菌还有没有食物了?
生齐:没有
师:细菌没有食物他们就不能再生长了。刚刚吃饼干的同学,老师问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5:饼干渣没有了。
师:那他们都哪去了?我们看看眼前的水杯。
生:在水杯里。
师:都被我们漱口的时候,吐出去了。
(通过吃东西的小实验,既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来发现问题,在问题得到解决后,学生印象深刻,真正意识到保护牙齿的重要性,为下一步认真学习刷牙打下基础。)
四、学会刷牙
师:漱口能让我们嘴里大部分的食物残渣叔掉。但是在这么多的方法当中漱口并不是最彻底,最彻底的方法,还得是„„
生:刷牙。
师:我们应该每天早晚刷两次牙。你会不会刷牙呢?
生齐:会。
师:真的会吗?我们来看一个刷牙的小短片,看看你会的方法和他一样吗?如果不一样,仔细看看他是怎么刷的?
(播放《正确刷牙方法》的视频)老师同时用牙刷在牙齿模形上演示。
师:你的刷牙方法和他们是不是一样的?你怎么刷的?
生1:先上下刷,再里外刷。
师:视频里是分开讲的,先上面,再下面,我们生活中习惯是把牙齿合上,上下一起刷。
师:你也不一样,你是怎么刷的?
生2:横着刷。
师:她横着刷了?老师想问问好多人都横着刷,为什么这个视频里教我们要竖着刷呢?
生3:横着刷会刷到牙床子的边。
生4:因为牙是往下长的,所以要竖着刷。
师:他说要顺着牙长的方向。
生5:横着刷牙刷的毛诲塞进牙缝里。
师:我们看看,牙的缝隙是横着的,还是竖着的?
生:竖着的。
师:牙缝是竖着的。那么,牙刷怎么样才能把牙缝里的东西刷出来呢?是横着,还是竖着?
生齐:竖着。
师:所以竖着刷牙的方法才是正确的。我们要顺着牙缝的方向说刷。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做一做正确的刷牙方法。
师用牙刷在模形上演示,学生用牙刷跟着做。
(在老师调哪些学生每天早晚刷牙时,学生都举手了,但没不是所有学生都真的做到了,真正会正确刷牙的就更少了,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两天的事情,在课堂上短短的十来分钟更是不可能,课堂上能做的就是教会学生正确的方法,并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么做,只有坚持按正确的方法做了,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师:先刷前面的牙齿上下刷,然后前面后面都要刷,还有我同横着刷,像老师一样手这样动。师:还有里面呢,别忘了里,面张开嘴,先刷刷下面,把牙刷竖过来,也顺着牙缝刷。里面你漱不过来,把牙刷横过来,也向上刷。上面的牙也一样。
师:还有这个面,他说了这个面叫咬合面,咬合面要前后刷。因为你已经把牙缝里的脏东西,都刷出去了,所以,最后剩下咬合面,刷干净就可以了。
师:学会了吗?有好多同学做的特别标准,有的同学还差一点,请同桌两个人互相看着刷,如果同桌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你可以帮帮他。
生两人一组练习刷。
教师巡视指导。
师:很多同学做的特别好,老师找个同学到前面领大家来做一做。大家跟她一起做。
生跟着演示的同学一起做。
师:有的同学刚刚把他错误的做法改过来,可能还不太习惯,刷一刷就忘了,没关系,我们只要记得顺着牙缝方向才能刷干净牙齿,回家多练习,你一定会做的非常的好。
师:希望同学们记住今天学习到这些,保护牙齿的方法,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合理饮食,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副漂亮健康的牙齿,让我们吃起东西来香香的身体棒棒的,健康快乐的成长。
(整堂课的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在做着吃东西、照镜子这些以往课堂上不让做的事情时,发现了问题,并在看图画、动画片的过程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本节教学活动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的小牙》评课稿
铁东教师进修学校 石晓妍
这是一节非常贴近儿童生活的典型课。看课题“我的小牙”,为什么不换成“换牙期的常识保健”?编者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孩子的口吻设计本堂课的内容,让学生有亲切感,贴近他们的生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换牙期的基本常识,以及这段时期的牙齿保健。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孩子的世界出发,通过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以往听其他老师执教本课时,设计很多的小问题:牙齿各部名称是什么?牙齿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是乳牙恒牙?„„知识性很强,都是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提问,问题也很琐碎零散。原本很生活化的素材,这样处理变成了老师知识性的传授,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本堂课老师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从整体入手,提出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照镜子,先观察自己的牙齿,再观察同桌的小牙,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看似很简单,然而却是从孩子们自己的世界出发,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探究自己的身体,多么开放的问题啊!本课接下来的内容都是由这个大问题探究的结果去进行的,起到统领的作用。
学生们通过观察自己的小牙,从中得出很多的发现:“小牙的颗数”“小牙少了几颗”“有的有蛀牙”,接着老师把学生们的发现找出有代表性的:“掉牙”、“蛀牙”,然后围绕这两方面内容进行继续深入地探究。
(二)老师善于从学生的回答中追问,提出生活化的问题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什么了?生:我发现他掉牙了。
师:“都有谁掉牙了?”
“掉了几颗牙?”
“说说你掉牙时的经历。”
“爷爷奶奶掉牙后为什么不长新牙呢?”
这些追问自然地引出恒牙和乳牙的常识。这些问题都是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一步步地探索出换牙期的常识,让学生也明白知识原来这么简单,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活动体验生活化
品德课堂离不开活动,活动性是品德课的三大特性之一。课堂上的活动方式
是多种多样的,空间也是开放的。有课堂中的活动:游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讨论交流、资料收集等,也有走出课堂的实践活动:参观访问、现场调查等。老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践活动(少先队),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提示:活动设计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低年级以生活活泼为主,如游戏、角色扮演等;高年级可适当增加理性思考。学生的参与面要广,尽可能面向全体。
本课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能面向全体学生。
1.照镜子,观察牙齿,说发现。
2.现场吃东西,观察感受牙齿的变化——蛀牙的形成——漱口——再观察牙齿和杯子。
3.指导学生刷牙。由扶到放,通过看、学、做、评,指导学生刷牙的方法。
这些活动都还原了学生的真实生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去总结提升,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指导他们在生活中去实践。
总之,本节课教师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在正确引导和行为训练中使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亲身体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既学到了保护牙齿的知识,掌握了正确刷牙的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篇:课堂实录以及评课
课堂实录以及评课~~~任桂花老师《澳大利亚》课堂实录反思心得
在这堂课教学中,可以看出来,主讲人任桂花老师花费了大量时间挖掘教材,搜集了好多与这节课有关的资料,然后把它们加上自己的思路,间整合出了一套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整堂课,任老师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全班学生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发现问题、展示、质疑……教师的作用就是纠偏、点拨、引导,“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别人谁也替代不了”,这种课堂模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地理课堂的主宰,人人都有展示的空间,是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把实现这些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都落实在多样教学活动的设计上。
在课堂中首先让学生自学展示开展研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具有一定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的前提下,自学教材,通过收集资料,处理资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在本节课中还充分利用了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展示澳大利亚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充分利用了地理第二语言——地图。
引导学生走向讲台,训练他们的读图、识图、分析地图的能力,如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类型图、人口分布图、古老动物分布图、矿产分布图、悉尼歌剧院、爱尔斯巨石等,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最后教师围绕澳大利亚的特色进行总结。在复习与巩固阶段,可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目的是使学生既能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看了这节课,我觉得认为只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大胆放手,任由他们去施展,我们也着实发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而对于这一点,这堂课任桂花老师做的非常好。
这节课给了我很大启示,给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也提出了几个让我持续思考的问题:
1、课程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非远离学生,一味强调传授知识的逻辑性;要把人性化的课程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选择、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
2、评价是很重要的一环,主要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相互评价和教师直接评价,以及教师根据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态度进行评价等,充分发挥这些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也体现了课改理念中的“注重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第三篇: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及评课)
分数的意义(课堂实录及评课)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要和大家要一起度过40分钟,大家欢迎吗?真欢迎还是假欢迎?那作为小主人你想说什么? 生:欢迎老师来到我们宝应县。我们的大门永远敞开欢迎您。(掌声)师:(屏幕出示一张青蛙素描图。)你看见了什么? 学生:蟾蜍
师:是青蛙啊,(众笑)哦,我画的是青蛙,你说的是蟾蜍啊。(又笑)那么我倒过来放,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个码头。
师:看来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事物。再出示一张图。师:看见了什么? 生:一个人在吹喇叭。生:一个大鼻子的人在抽烟。师: 有没有看到漂亮女孩的脸? 生:没有。生:我看到了。
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
师:我再问大家一个非常简单非常难的问题,1加1等于几?
生:等于2。
师:错了。等于1。你们老师教错了。(众笑)师:一团橡皮泥加一团橡皮泥等于——一团橡皮泥。师:7加8等于?(1)不同的视角看1,看到的不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你们才三年级结束,有信心吗?有信心还要有好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分数的意义”。师:关于分数我么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把一个苹果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师:老师也想说自己知道的。
三千多年前,用嘴巴的形状代表分数。古印度、阿拉伯人不同的表示方法,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渊源。师:你有问题吗?
生:最大的分数是什么?分数能乘除吗?(能)举例分数可以应用题吗?为什么会有分数? 师:这些问题自己大家都可以通过读课外书,查资料等方法自己去解决。
师:现在请大家看书,哪些已经明白?哪些还不明白,通过看书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解决不了的? 学生看书。
师:通过看书,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如果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分,其中有几分就可以用分数表示。生:分数的产生。
生:如果把许多物体合在一起表示,就可以用自然数…… 师: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生:一个数字,为什么称它为自然数? 1“单位 1”,生:为什么不能说二分之一是一半呢? 生:为什么把不规则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 师:你们要学会自己出题考自己。师:现在我们进行“闯三关”游戏
第一关: 试试你的眼力。
1、出示一个长方形,标出其中的一部分,让学生目测是其中的几分之几?(三分之一)。为什么看出三分之一?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2、影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一个圆的八分之三)
3、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四分之一。(露出的是一个小三角形)学生展示自己的画。(学生的画多姿多彩,体现了富于个性的思维)老师出示多种情况的图。(展示了很多可能性)
第二关:快速抢答。
把六枝铅笔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六枝铅笔,拿出三分之二,是几支?
用不同的铅笔数表示相同的五分之一。(让学生画出遮盖的部分)(第三关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估计是“动手摆小棒”的游戏)师:(进行课堂小结,将分数的意义逐层抽象提升。)
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
----听夏青峰老师《分数的意义》一课有感 陈惠芳
一、唤起经验----“起跑”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你们刚刚三年级结束,有信心学好吗?有了信心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师:关于分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1:分子、分母和分数线。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1/2。(说到第3遍,才说出了平均分,教师没有急于纠正,让学生自己改正。)
生2:我还知道了分数的大小。比如:4/5>2/5 生3:我还知道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师:老师也想说我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识。投影出示4副图:虽然都表示1/4,但是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古印度人、阿拉伯人用了不同的表示方法。三千多年前,用嘴巴的形状代表分数,后来逐渐演变到现在的1/4,(教师依次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渊源)…
…
评析:《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夏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时,就是从学生学情出发,短短的一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 “复习---引新---练习---巩固”的程式化教学。教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导入部分,教师对于知识结构的变革,缘于教师全新的课程理念,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二、文本阅读-----“加速”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最大的分数是什么? 生2:分数能乘除吗? 生3:分数可以做应用题吗? 生4:为什么会有分数?
师:这些问题,相信大家可以通过看书,也可以上网查资料等方法自己去解决。
师:现在就请大家看书,哪些已经明白?哪些还不太明白,通过看书哪些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还解决不了?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学生看书。
师:好,通过自学课本,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1:如果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分,其中有几分就可以用分数表示。生2:分数是怎么产生的?
生3:如果把许多物体合在一起,就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师: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生4:一个数字,为什么称它为自然数?
师:板书:1与“单位 1”,(教师纠正这里的“1”是指单位“1”,与自然数的1是有区别的,象现在的一个班级,一个大会场的人,都可以看作单位“1”)生5:为什么不能说二分之一是一半呢?(能的)
生6:为什么不规则的图形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教师板书一个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可以将它看成一个整体。)
评析: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让学生来理解定义,那么,新课程中,课堂活动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课堂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阅读文本,使学生真正走近了“分数”,《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夏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辨析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三、操作实验—---“冲刺”
师:我们要学会自己出题考自己。现在来进行“闯三关”游戏。第一关:试试你的眼力。
1、出示一个长方形,标出其中的一部分,让学生目测是其中的几分之几?。为什么看出三分之一?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学生回答后,教师 板书:1/3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出示一个圆,阴影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学生猜测是1/
3、1/
2、3/8……实际上是一个圆的八分之三)
教师 板书:3/8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
3、教师出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四分之一。(露出的是一个小三角形),你能根据老师画的,画出下面的图形吗?老师告诉你,答案可能不止是一种。学生操作,接着上台展示自己的画。师问:关键看什么?
生:看露出一份。(学生展示的作品多姿多彩,充分体现学生富于个性的思维)老师也出示多种情况的图。(说明有很多可能性,思维的多角度)第二关:快速抢答。
1、铅笔实验:
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几枝? 师: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4人,每人几枝?
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2人,每人得多少?(1/2)师:把一盒铅笔平均分给6人,每人得多少?(1/6)生: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其中的1/2。
师:为什么把6枝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2枝,还可以用1/2表示呢?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4人,每人2枝,可以用1/2表示吗? 假如把100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也可以用1/2表示吗?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弄清楚一些铅笔所表示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后,都可以用1/2来表示。)
2、画图实验:
师:出示6枝铅笔,我要拿走它的2/3,请问拿走几枝? 生:4枝。为什么?
提问后板书:2/3是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2份的数。师:出示1根小棒,我拿走了它的1/5,请问一共有几根小棒?(5根)师:出示2根小棒,我拿走了它的1/5,请问一共有几根小棒?(10根)师:出示2根小棒,我拿走了它的1/5,请问一共有几根小棒?(15根)教师出示了三幅用不同的铅笔数表示相同的五分之一的画,让学生画出遮盖的部分。学生操作后,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后板书:1/5是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份的数。师:对照板书,进行课堂小结,将分数的意义逐层抽象提升。
评析: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像”,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针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夏老师没有把书本上现成的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这一环节的教学,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后,教师就及时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概念学习,引导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动手画一画,亲身体验,合作交流,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主要抓住了不同物体所表示的整体平均分成2份后,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反过来,同样是1/5,由于单位“1“不同,实际上表示的铅笔的枝数却不同。整个新课的学习,教师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际上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了分数的真正含义。数学教学也真正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就在不经意间,学生建立了数感,理解了 “分数的意义”,这充分说明夏老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他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这节轻松的数学课,无疑为我们打开了“概念教学”的新“天窗”!
特别说明:片段三夏老师并没有上完,系根据他的描述记载.遗憾的是图没法发出去.王兆正
让学生在“创造”中学习、建构
名师夏青峰“分数的意义”练习教学片段评析 片段一:第一关——试试你的眼力
1.(师出示下图: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1)(2)师:图(1)阴影部分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3。师:怎么想到的?
生:我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1/3。师:图(2)阴影部分又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3。
师:不对。但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
(生又猜了几个分数,都不正确。师让学生分一分,画一画。)师: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生:我认为用3/8表示,因为我可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阴影部分占了其中的3份(如右图)。
2.(师出示: 露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1/4,请你画出藏起来的部分。
生1:
师:可以这样画吗?
生:可以。因为这里一共有4个小三角形,露出来的是1个,就是它的1/4。
师:也就是说,要使露出的部分是整个图形的1/4,这个图形一共要平均分成几份?(4份)藏起来的是几份?(3份)
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判断是否正确。如:
师:判断是否正确,关键看什么? 生:关键要看是不是平均分成4份。
师引导填空:1/4,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
评析:教者这里没有简单地套用传统练习:“根据阴影部分写出合适的分数”、“根据分数给图形涂色”,而做了两点改进。一是去掉了题一图中的虚线,让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分法,并画上合适的虚线;二是将图形部分遮挡起来,让学生把它补充完整。这不再是分数意义的定义简单模仿与套用,而需要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本质把握,真正的理解了分数意义,才能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题目将抽象的分数建立与之相对应的表象模型,这个构建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富有挑战意义的,因而也是最深刻、最有效的。片段二:第二关——快速抢答
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枝? 生:3枝。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枝? 生:4枝。
师:一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多少? 生:1/2。
师:为什么不回答几枝铅笔呢? 生:因为不知道盒里一共有几枝铅笔。
师:那么6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生:1/2。
师:8枝铅笔,平均分成2份呢? 生:也是1/2。
师:3枝可以用1/2表示,4枝也可以用1/2表示,为什么? 生:因为3枝是6枝的1/2,而4枝是8枝的1/2。
师;对,要弄清楚1/2是谁的1/2,整体不同,1/2所对应的量,也就不同。
师:老师从第一盒中拿出1根,就拿出了整盒的1/5,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根?老师从第二盒中拿出2根,就拿出了整盒的1/5,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根?老师从第三盒中拿出3根,就拿出了整盒的1/5,这盒粉笔一共有几根?请你想一想,画一画。
1/5 1/5 1/5 学生独立练习,然后交流。
师:为什么第一盒是1根1根的画,第二盒是2根2根的画,第三盒是3根3根的画呢? 生:因为它的每份数分别是1根、2根、3根。
评析:同样一个“1/2”,所表示的铅笔枝数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1/5”,所表示的粉笔枝数是不一样的.在变与不变的动态过程中,学生从更深层上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如果这里,夏老师再增设一个环节:同样是1根,是3根的几分之几,是4根的几分之几,是5根的几分之几.学生对于具体量与相对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能会理解的更全面。片段三:第三关——动手操作
师:有12根小棒,请你拿出它的1/2,你会拿吗? 生:6根。
(斜线后是个方框,下同)怎么拿?师:有12根小棒,请你拿出它的1/ 生有的拿1根,有的拿6根,有的根本没有拿。师:已经拿好的,说说你的想法。
生(拿1根的):分子是1,我就拿1根。,可以看作1/2,就和上题一样了。生(拿6根的):1/ 师:对吗?听听没拿的同学的想法?
代表的数不同,拿出的根数也不一样。生:不好拿,如果 师:说说看。
代表12,是1/12,就拿1根。代表6,是1/6,就拿2根;代表4,是1/4,就拿3根;代表3,是1/3,就拿4根;代表2,是1/2,就拿6根;生:
/6,怎么拿?请有条理的思考。里的数不确定,拿法也不一样。同学们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拿它的师:对。
评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体会分数意义中“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含义,这比枯燥的死记硬背条文要有趣的多,印象也深刻的多。同样,在分与拿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分数意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总评:“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教材安排的一次理论上的概括。它不仅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更是对分数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很显然,教材中的一些传统练习已不适应本课的学习要求。那么如何创新练习设计呢?夏老师作了大胆的突破,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练习目的的变化:淡化语言描述,强调概念本质。许多老师想要清清楚楚、明白无误地将分数意义表达给学生,因此,往往将课堂练习的重点放在概念的描述上,通过系列练习只是为了能让学生熟练地会说:“几分之几,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这样学生就真正理解了分数意义吗?夏老师这里通过“试试你的眼力”、“快速抢答”、“动手操作”三个环节的练习,虽然没有反复的描述,但学生在画一画、分一分、拿一拿等数学活动中,已经深刻的领会到了分数的本质意义,并且掌握的更加灵活。
2.练习形式的变化:由单一为丰富,变枯燥为形象。夏老师不局限于书本中提供的练习形式,而是凭借其良好的数学素养和敏锐的教学意识,把设计的视角放得更为广阔。通过分数与图形的结合、分数与整数的对应、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形成了分数的意义表象,沟通了概念之间的联系,强化了实际应用在数学概念学习中的作用。练习也变得富有吸引力了。
3.练习主体的变化:突出学生的创造性。以往的练习设计,问题封闭、答案唯
一、缺乏灵活性。夏老师这里注意到了问题的开放性、挑战性,每一道题目,都需要学生思维的参与,每一道题目,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答,让学生充分体验思维的力量,享受创造的快乐!教学中,学生不时有精彩呈现。
4.练习功能的变化:不只是巩固,更要发展。传统教学的形式,是先传授,再巩固,练习沦为授课的附庸。而夏老师这一练习设计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丰富、发展、建构新的知识。通过“闯三关”的练习,学生对分数意义的一般性认识变得更为全面、丰富、深刻,推动着知识的螺旋上升。
数学练习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夏老师在“分数的意义”这一课中设计的“闯三关”练习,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困难,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从更高层面上来认识和理解分数。
第四篇:一年级评课稿
一年级评课稿
杨玲芳
本周听了五年级六位老师的数学课,感触颇深。各位老师为我们展现了风格各异的“同课异构”示范课型。有的教学设计巧妙,有的讲解清晰,有的练习设计精巧。他们都能认真备课,制作出丰富有趣、形象生动的课件,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课前的导入,到新课的探究,直至练习,每个环节都很紧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概念掌握牢固,判断准确,迅速。可以说突破了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在我代表一年级对本周举行的同课异构课型《真分数与假分数》数学观摩课做评课发言。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1、张老师的这节课,在深刻体会教材意图,准确把握知识前后联系的前提下,突出了创新教学的特点,特别是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通过操作活动、分类形式,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真分数、假分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真分数、假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充分体现了“探索性学习”的优越性,本节课即有结论的推导又有结论的应用。整节课张老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他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概念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的觉得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张老师在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这一教学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概念归纳-概念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拼出不同的分数,写出不同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观察说出这些分数的特点,进而总结归纳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知,在新概念的导入过程中,张老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张老师借助教材提供的直观素材,写出分数后,引导学生将这些分数进行分类,让学生观察这些分数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判断真分数和假分数的依据:(1)分子比分母小(2)分子比分母大(3)分子等于分母。并揭示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在揭示两个概念后,张老师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数轴上的点,进一步帮助学生区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观察真分数与假分数都与单位“1”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张老师虽然普通话不是太流利,但并不影响他的教学水平,整节课思路清晰,语言简洁
明了,教材熟悉,有很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环节紧凑,题型设计全面典型,是一堂值得我们学习的示范课。
2、张老师这节课教学环节齐全,条理清楚,语言流畅,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练习题型设计典型,全面,容量也很大。但是由于张老师初上讲台,经验不足,教学过程中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出示数轴,让学生把真分数和假分数标在数轴上。由于学生对数轴的认识不是很清晰,把数轴跟线段混淆了,因此在独立完成此题时有一定难度。有些学生只是象在线段上标分数一样,找到一个点就标上了,而没有考虑数轴上的数字是逐渐增大的,比如,1/3应该标在1/6后面,可有些学生在0-1之间分的6份中,把1/3标在了1/6的前面。如果在此题的处理上,先让学生弄清楚数轴和线段的区别,并且教师讲解其中两个分数如何在数轴上找点,这样,学生就会少走弯路,而且对数轴也会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张老师语速太快,讲解太多,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快节奏性的,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概念的讲解上不够彻底,重点不够突出。
3、熊老师这节课,教学环节齐全,语言清晰,讲解清楚,重难点突出,时间把握很好,教学效果很明显。给我的整体感觉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准备足、容量大、课堂实。整节课练习题题型多样、典型,有强度,有深度,由易到难,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纵观整个教学,教学层次分明,每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明确,实效性强,在师生互动中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整节课注重教与学的交融,组织学生进行
有效学习。课堂气氛活而不乱,教学节奏简单明快,每个环节都很到位,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中,理解、掌握本课的重难点。本节课也注重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在教学真假分数的概念时,恰当地利用生活中的母子关系,形象的比喻,一下淡化了概念的深度和难度,化难为易,做到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变“课堂教学”为“课题生活”。熊老师在练习让学生给分数分类并说出依据时,让全班朗读判断并说出依据,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得好。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无疑是强调多读。语文课需要朗读,数学课也需要朗读。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走向了“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型之路。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还是应该有适时的朗读比较好。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通过计算分数值判断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与1的关系这一环节虽然很直观,但是太费时间,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口头试商估算结果,这样也许会简化这一环节的难度,分数值不是准确值应该用约等号。在计算11/10的分数值时,计算结果是101,出现错误,这可能是因为制作课件时的疏忽。
4、焦老师这节课,本节课在教法上突出了合作学习。本节课以实践操作为切入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写分数、做分数、分类、合作探究等实际活动,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在操作探索中,认识、理解了新知,使学生能具体的感受真分数、假分数。整节课焦老师自始自终态度和
蔼亲切,师生关系融洽,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刚上课就提问:学过的分数中你喜欢哪些分数?用学生的学具时教者说:把你的借一下,都体现了尊重学生师生平等这一原则。满脸的微笑、商量的语气、期待的眼神、正面的鼓励,展现了亲切的态度,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运用了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数学形象化、现实化,这样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动手操作过程用时较多,留给后面教学环节的时间较少,致使时间前松后紧,淡化了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在前面能挤一点时间留给后面的教学,也许效果会好一些。
5、畅老师这节课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干净利落。她语言亲切,态度和蔼,对学生辅导很有耐心,感觉她身上有一种大学教授的风采。整节课放手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总结归纳,教者适时点拨。这节课在环节设置上别具一格,与前面几位老师的风格截然不同。在时间安排上显得前松后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是在课堂组织上再多下点功夫会更好。
6、刘老师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启发教学好,把启发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课件制作精美、形象、直观,环节设置齐全。宽松的氛围、愉快的心境、和谐的交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但刘老师在用词上有些欠准确,如根据分数的外形特点分类等一些用词,对于学生很抽象,要是说成根据分子分母的大小关系分类就比较具体,学生也很容易理解。课堂上讲解有点多,显得语言不够简
洁。
总之听了这六位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由于对于高年级的数学教材比较生疏,评课过程中难免有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最后提点小建议,由于《真分数和假分数》这节课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和单一,应该说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我认为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课堂上充分放手,让学生挑大梁,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2012.4.12
第五篇:一年级语文评课稿
评
课
稿
本堂课以复习的形式入课,然后导出gkh,引出课题进行教学。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来进行巩固,若教学完gkh的拼读后,再让学生进行书写,这样会加深对声母的认知。
一年级学生好动,喜爱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形象具体化,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有困难,而且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课间小游戏的穿插,富有童趣,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另外本课配有多幅插图,尤其是“表音表形图”既表音又表形,这些插图趣味性较浓,又多是为儿童熟知的事物,易说易记,使学生从旧知或经验的迁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便于学生在脑海里牢固建立字母音和形的联系。教师应充分使用“情境图”、“语境歌”,发展学生的自然语言。同时,以儿歌或谜语教学拼音,也不失为一种有趣而生动的好方法。
如:小白鸽(ɡē)天上飞。
小蝌(kē)蚪(dǒu)水中游(yóu)。
白鸽(ɡē)爱(ài)唱歌(ɡē),蝌(kē)蚪爱游泳(yǒng),哥哥妹妹来喝(hē)水,一起(qǐ)笑呵(he)呵。
这些富于变化的形式,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从而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