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咏农诗歌与中国农业

时间:2019-05-13 05:5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咏农诗歌与中国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咏农诗歌与中国农业》。

第一篇:中国咏农诗歌与中国农业

中国咏农诗歌与中国农业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文明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我国之所以是历史悠久、有着璀璨文化的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这神州大地上能生存、繁衍、发展、进取,也是基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绵延。中国诚所谓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苦难中始终蕴育着勃勃生机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咏农诗歌更是时刻在记录着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农业发展。当然,从某种角度我们也不难发现,不仅中国的咏农诗歌记录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国农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咏农诗歌的发展,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

咏农诗歌既有贴近大自然,与大自然产生亲切的生命共感,达到与自然间的主客交融、物我为一的真实古代务农者的真实生活写照,也有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剥削劳动者的黑暗的社会情况的描写;既有对农夫们创造农业具械的智慧和好丁们在劳动中的表现出的集体精神的高度赞扬,也有对农民世世代代担负沉重的租税,以致家破人亡的悲惨政治局面所表达出愤慨不平之情,中国古代咏农诗歌出呈现出的画面无不最真实最直接的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是中国农业历史的另一种体现与记录。

从《伐檀》与《硕鼠》中我们读出了中国古代劳动者们的反剥削、反压迫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统治者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剥夺、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的可耻现象;从《七月》、《大田》以及《良耜》中,我们读出了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从《桓帝初小麦童谣》和《蚕谷行》中,我们不仅可感受到战争及政治腐败对农业生产的极大破坏,也体会得到人民在与统治者抗争的勇气和战斗力;从《岁晏行》与《观刈麦》中反映了当时赋税的繁重和农民的辛苦;从《归园田居五首》即《渭川田家》中,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纯净幽美的田园风光以及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赋贫民田》中,我们既体会到了作者认为农业应该敦本重农,平均、限制产业,减少兼并的卓越识见也看到一幅欣欣向荣的农业生产画面;在《田家》与《后元丰行》更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风调雨顺,富足,祥和的乡村图画。中国咏农诗歌与中国农业是牢不可分的,在阅读阅读着这些真实的诗词歌赋,的同时我们也在进一步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更可以真切的了解到中国在历史各个时期农业的发展、停滞,以及遭受天人灾害时农民的劳作、生活、社会地位、苦乐、命运等情况,受到感染、激发;从而能够继承古农先民们在农业劳动、社会活动中与自然斗争、与统治剥削者斗争的经验与智慧,并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弃其历史的局限性,芟旧创新,奋发进取,从而自觉培养成为我国在新世纪现代化农业建设中所需要的、能继承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又能精湛掌握运用新科技、全面发展、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篇:咏新农村诗歌

经历了几百年风雨沧桑

见证了几多岁月的苍茫

没有谁能比我更了解这片土地的向往

看那日新月异的村庄

今天我要颂唱

唱一唱新农村美丽的诗章

“三通七改”好主张

村子里旧貌变成了新颜:

水管代替了扁担

整洁代替了肮脏

明煌驱走了黑暗

四通八达的硬底交通网

通向一幢幢崭新的楼房

楼房里笑声不断

四代同堂的老大娘

皱纹都被笑容挤成了一个“爽”

免费教育连声赞

一个个书包都装满了希望

可喜医疗有了保障

只要轻轻问起温暖的“十”字样

就会使人想到镰刀铁锤美丽的徽章

山边矗立着一座座整齐的厂房

就连那烟囱也着了武装

如今的人们热爱铜板

也更爱那山青水绿天蓝蓝

新通车的天汕高速公路上

已不见昔日尘土飞扬

飞驰的汽车一辆辆

正载着人们的期望驶向明天的小康

第三篇:咏菊花诗歌[定稿]

历代咏菊花诗集锦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和郭主簿(晋·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兰确铭(晋·王淑之)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熏百草,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

菊(晋)袁崧

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

(东晋)陶渊明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答休上人菊(晋)鲍照

酒出野田稻,菊生高冈草。味貌复何奇,能令君倾倒。玉碗徒自羞,为君慨此秋。金盖覆牙半,何为心独愁。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云安九日(唐·杜甫)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咏菊(唐·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复愁(唐)杜甫

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

感遇(唐·李白)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秋菊(唐)骆宾王

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斗竟谁同?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唐)刘禹锡

家家菊尽黄,梁国独如霜。莹净真琪树,分明对玉堂。仙人披雪氅,素女厌红妆。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西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桂丛渐并发,梅蕊妒先芳。一入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重阳席上赋白菊

(唐)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野菊

(唐)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近御筵。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题菊花

(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戏答王观复酴糜菊(二首选一)(宋)黄庭坚

谁将陶令黄金菊,幻作酴糜白玉花。小草真成有风味,东园添我老生涯。

黄菊

(宋)苏轼

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

晚菊

(宋).陆游

蒲柳如懦夫,望秋已凋黄。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眷言东篱下,数株弄秋光。粲粲滋夕露,英英傲晨霜。高人寄幽情,采以泛洒觞。投分真耐久,岁晚归枕囊。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多丽.咏白菊

(宋)李清照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

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今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荼縻。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池上

(宋)赵师秀

朝来行药到秋池,池上秋深病不知。一树木犀供夜雨,清香移在菊花枝。

咏翻集句(宋·史铸)

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处作孤芳。

黄花

(宋)朱淑贞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菩萨蛮

无名氏

秋风扫尽闲花草,黄花不逐秋光老。试与插钗头、钗头占断秋。簪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不用泛瑶觞,花先看酒香。

(宋)刘克庄

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秋风。不须牵引渊明比,随分篱边要几丛。

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张孝样《鹧鸪天》:

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能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凝薄雾,傲繁霜,东篱恰似武陵乡。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

如梦令.野菊

(宋)张滋

野菊亭亭争秀,闲伴露荷风柳。浅碧小开花,谁摘谁看谁嗅!知否?知否?不入东篱杯酒。

野菊座主闲闲公命作

(金)元好问

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圆。共爱鲜明照秋色,争教狼藉卧疏烟。荒畦断垄新霜后,瘦蝶寒将晚景前。只恐春丛笑迟暮,题诗端为发幽妍。

墨菊

(元)胡布 彭泽归来日,缁尘点素衣。乌沙漉酒后,挂在菊花枝。

桃花菊

(元)王恽

泪洒明妃寄露葩,换根非为贮丹砂。黄轻白碎空多种,碧烂红鲜自一家。骚客赋诗怜晚节,野人修谱是头花。九秋霜露无情甚,时约行云护彩霞。

(明)李梦阳

万里游燕客,十年归此台。只今秋色里,忍为菊花来。

菊花

(明)李梦阳

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气为凌秋健,香缘饮露清。细开宜避世,独立每含情。可道蓬蒿地,东篱万代名。

王公子宅五月菊

(明)高启 秋英忽夏发,宛在阿戎家。细认惊初见,高吟喜共夸。不依寒竹雨,欲映午榴霞。我意甘迟暮,樽前有此花。

晚香轩(明·高启)

不畏风霜向晚秋,独开众卉已凋时。地荒老圃苔三径,节过重阳雨一篱。

秋色苍茫人欲醉,寒香冷落蝶先知。山翁独念同衰晚,坐对幽轩每赋诗。

咏菊(明·文征明)

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零落万红炎是尽,独垂舞袖向西风。

六月菊

(清)袁枚

寒菊公然冒暑黄,苍蝇侧翅远相望。东篱共讶西风早,秋士偏食夏日长。试把一灯来照影,焉知六月不飞霜。数枝冷艳当阶立,愁杀红莲不敢香。

二色菊

(清)程先贞

黄衣彼美人,余有紫衣副。不比炫春葩,姚魏敌门户。

游繁台

(清)李于潢

天清寺外是繁台,岁岁登高此地来。蒲泽蓼堤看不极,菊花洞下坐衔怀。

白菊

(清)许廷荣

正得西方气,来开篱下花。素心常耐冷,晚节本无瑕。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白衣何处去?载酒问陶家。

疏影.菊影

(清)陈克勤

秋无寻处,认碎阴满地,还共秋住。寄韵篱根,摇月笼云,也是萧疏风趣。有人斜倚阑杆角,荡一片、伤秋情绪。怅十分、瘦尽秋容,化出倩魂如许。

幸未飘零迟暮。更重阳节尽,减尽风雨。画不分明,叠叠重重,横卧晚凉庭宇。西风冷梦吹难醒,但暗地乱蛩烟语。待殷勤、为唤宵灯,移上素屏看取。

采桑子.重阳

(现代)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忆北山菊

(现代)董必武

北山有佳菊,经霜犹自华。隐秀蕴幽芬,淡逸影垂斜。移植东篱下,防冻护根芽。置之温室中,含苞绽金霞。深山任自然,不免风雪加。花残枝虽傲,所损毋乃奢。

(现代)陈毅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咏菊

(现代)臧克家

碧野桥东陶令身,长红小白作芳邻。秋来不用登高去,自有黄花俯就人。

万寿菊

(现代)桂芳

花开黄金甲,叶坼恶臭发。原本岁枯荣,何须万寿夸?

菊畔香(现代 臧克家)

北国风光,无风无雨过重阳。不去西山相红叶,来对丛黄。人倚疏篱,华傍宫墙,邑英红幛,门楼仰天望。

借芬芳,只独赏,念天涯分飞雁行。不须持鳌把酒,默诵佳句分外香。人影瘦,精神畅,昂首向东天一方。

朱德《赏菊》

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

赏菊(现代)沈钧儒

一丛寒菊比琼华,掩映晴窗动绿纱。乍觉微香生暖室,真拟奇艳出谁家。樱唇滴处酥融雪,粉靥羞时涉泛霞。莫道婆娑春意减,案头回盱有名花。

第四篇:宋代咏农诗

欧阳修

欧阳修(二首)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四岁丧父,家贫好学。天圣八年(1030)进士。早年支持范仲淹等的政治主张,屡遭诬陷和贬斥。后累官至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晚出知青州,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致用,提倡古文。他重视奖励后进,发现并培养了王安石、三苏、曾巩等一代名家。他在散文、诗、词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尤以散文为最。散文师法韩、柳,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承南唐遗风,委婉清丽,富有情韵。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并著有《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的新体裁,对诗歌理论的发展颇有贡献。有《欧阳文忠集》、《六一词》等。

田 家

绿桑高下映平川[1],赛罢田神笑语喧[2]。林外鸣鸠春雨歇[3],屋头初日杏花繁[4]。

注释:

[1]平川:宽阔平坦的陆地。

[2]赛神:又叫“赛社”,以酬谢神灵。田神:农神。喧:喧闹。

[3]鸣鸠:即斑鸠。[4]初日:初升的太阳。

简析:

这首小诗一、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赛罢田神笑语暄”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

得益彰。

食 糟 民[1]

田家种糯官酿酒[2],榷利秋毫升与斗[3]。酒沽得钱糟弃物[4],大屋经年堆欲朽。酒醅瀺灂如沸汤[5],东风吹来酒瓮香。

累累罂与瓶[6],惟恐不得尝。官沽味醲村酒薄[7],日饮官酒诚可乐,不见田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8]? 还来就官买糟食[9],官吏散糟以为德[10]。

嗟彼官吏者,其职称长民[11],衣食不蚕耕,所学义与仁,仁当养人义适宜[12],言可闻达力可施[13]。上不能宽国之利,下不能饱民之饥[14]。

我饮酒[15],尔食糟。尔虽不我责[16],我责何由逃[17]!

注释:

[1]糟:酒糟。酿酒剩下的渣滓。[2]糯:即糯稻。是酿米酒的好原料。

[3]榷利:指官方酿酒专卖取利。《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时官方酿酒卖酒,各州各乡设酒务。偏僻之地或许民酿,但须纳税。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这里比喻极微薄的利。[4]沽(gū):卖酒。

[5]酒醅(pēi):已经酿成但尚未过滤的酒。瀺灂(chánzhuï):水声。这里指滤酒的声音。[6]累累:形容很多的样子。

[7]官沽:官家卖的酒。醲(nïng):酒味醇厚。[8]糜(mí)粥:即粥。[9]就:向。[10]德:恩德。

[11]长(zhǎng)民:为民之上。

[12]养人:指爱人。让人民过上好的生活。适宜:行事正当。[13]闻达:使上面了解下面的实际情况。力:能力,魄力。

[14]“上不能”二句:上不能扩大国家的利益,下不能使老百姓吃饱肚皮。[15]我:我们。泛指官吏。因作者是官吏的一员,故用第一人称。[16]不我责:不责备我们。

[17]我责何由逃:我们的罪责是没有理由可以逃脱的。

简析:

此诗开头至“官吏散糟以为德”写官民生活的对比。作者用冷峻的写实笔法,一方面揭示官府既借酿酒专卖取利,又终日饮酒作乐,另一方面描述种田的百姓无米下锅,只得买糟食度日。两相对比,官府只知盘剥百姓,腐败享乐的无“德”,百姓遭遇的悲惨表露无遗。“嗟彼官吏者”八句对官吏虽为民之上却不耕而食、离弃仁义、上不能为国谋利、下不能为民造福的行为严加痛责,义正词严,对腐败官吏的痛恨、对百姓的同情体恤之情跃然纸上。结尾四句,作者表明,包括自已在内的封建官吏都应对百姓的悲惨遭遇负责,这既是对不良官吏的当头棒喝,也体现出诗人傲立同群的高尚人格。

欧阳修曾长期任地方官,每至一地,都关心民众,颇多德政,深得当地百姓爱戴,这首诗所表露的为政思想可说是其从政的重要准则,这在封建社会是特别难能可贵的。本诗句法极尽变化,所抒发的感慨以议论为诗,而不露痕迹,可谓开宋诗新风。

苏舜钦

苏舜钦(一首)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生于开封,少以父荫补官。景祐元年(1034)进士。曾任大理评事。范仲淹荐其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后被劾除名,寓居苏州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后起用为湖州长史,寻病终。他诗文皆工。诗与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但风格不尽相同。其诗或揭露时弊,或反映民生疾苦,或抒发破敌立功的抱负。风格粗犷豪迈、慷慨激昂,甚为欧阳修所重。有《苏学士文集》。

城南感怀呈永叔[1]

春阳泛野动,春阴与天低[2]; 远林气霭霭[3],长道风依依[4]。览物虽暂适[5],感怀翻然移[6],所见既可骇[7],所闻良可悲[8]。去年水后旱,田亩不及犁。冬温晚得雪,宿麦生者稀[9]。前去固无望,即日已苦饥。老稚满田野,斫掘寻凫茈[10]。此物近亦尽,卷耳共所资[11]: 昔云能驱风[12],充腹理不疑[13]。今乃有毒厉[14],肠胃生疮痍[15]。

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 犬彘咋其骨[16],乌鸢啄其皮[17]。

胡为残良民,令此鸟兽肥? 天岂意如此[18],泱荡莫可知[19]? 高位厌粱肉[20],坐论搀云霓[21];

岂无富人术[22],使之长熙熙[23]? 我今饥伶俜[24],悯此复自思: 自济既不暇[25],将复奈尔为[26]!愁愤徒满腹,嵘 不能齐[27]。

注释:

[1]永叔:欧阳修,字永叔。

[2]“春阳”二句:春日阳光和煦,原野一派生机,四面云霭漠漠,与天相连。春阳:一说,春天的阳和之气。春阴:春天的云霭,与“春阳”相对。[3]霭霭:雾气笼罩的样子。[4]依依:柔和的样子。

[5]览物:观览大自然景物。适:适意,快意。[6]感怀翻然移:触及愁怀,情绪就即将转变了。[7]骇:惊心。[8]良:更,很。[9]宿麦:年前种的麦。

[10]斫掘:挖掘。凫茈(fúcí):荸荠。

[11]卷耳:一种葡科植物。其嫩叶可食。资:依靠。[12]昔云:过去说。驱风:驱除风邪。[13]理:理应,按理。[14]毒厉:毒害。[15]疮痍(yí):疮伤。

[16]彘(zhì):猪。咋(zã):吃,咬。[17]乌鸢(yuān):乌鸦。

[18]天岂意如此:天意难道是这样的吗?

[19]泱荡莫可知:指天意高深莫测。泱荡:深远广大的样子。[20]高位:身居高位者。厌:通“餍”,满足。粱肉:美味佳肴。[21]坐论搀云霓:安坐空谈救民。搀云霓:牵引云彩,喻指不切实际的空谈。[22]富:使„„富裕。术:办法。[23]熙熙:安闲和乐的样子。[24]伶俜(língpīng):孤单的样子。[25]自济:自救。

[26]将复奈尔为:又怎么能解救你们(老百姓)呢? [27]嵘(rïnghïng):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形容心情愁愤难平。齐:平。

简析:

这是苏舜钦创作的一首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著名作品。诗分三部分,前四句写景,春日万物萌生,云霭漠漠,春风轻柔飘荡,景象清疏淡远,令人心旷神怡。“览物虽暂适”至“泱荡莫可知”为第二部分,写农民向诗人哀诉其生活苦难。“览物”两句承上启下,“暂适”、“翻然移”见出诗人情感变化的迅疾。农民的诉说层层递进,愈进愈惨,愈进愈悲。灾害接踵、庄稼无收、野菜充饥、疾病侵袭、死伤七八,貌似平静的叙述,将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悽惨悲苦叙写得令人触目惊心,“十有七八死”四句更是让人惨不忍睹。“胡为残良民”至结尾为第三部分,写诗人的情感反映。“胡为残良民”四句连用两个反问,强烈的情感表达,传达出诗人对统治者无视百姓死活的愤怒。“高位厌粱肉”四句是对统治者的正面指斥和抨击,指出统治者是百姓苦难的罪魁祸首,诗句揭露有力,正气贯注,极富战斗力。“我今”六句写诗人的愁苦,流露出对百姓悲参遭遇的无限关切和同情。此诗写景、叙事、抒情结合,语言朴质,感情真挚深厚,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梅尧臣

梅尧臣(三首)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梅宛陵。少时应进士不第,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历任州县属官。中年赐进士出身,为国子监直讲,累官至尚书屯田都官员外郎。他反对西昆派内容空洞、语言晦涩的诗风,对宋诗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他与苏舜钦齐名,世称“苏梅”。他的不少诗篇含蓄深刻、平淡朴素、清丽闲雅。不少作品揭露了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但也有作品流于平而无力、淡而无味。有《宛陵先生集》。

田 家 语并序

庚辰诏书[1]:凡民三丁籍一[2],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3]。主司欲以多媚上[4],急责郡吏;郡吏畏,不敢辨,遂以属县令[5]。互搜民口[6],虽老幼不得免。上下愁怨,天雨淫淫[7],岂助圣上抚育之意耶?因录田家之言,次为文[8],以俟采诗者云[9]。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里胥扣我们,日夕苦煎促[10]。盛夏流潦多[11],白水高于屋。水既害我菽[12],蝗又食我粟。前月诏书来,生齿复板录[13],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韣[14]。州符今又严[15],老吏持鞭朴[16]。搜索稚与艾[17],唯存跛无目[18]。田闾敢怨嗟[19]?父子各悲哭。南亩焉可事[20],买箭卖牛犊[21]。愁气变久雨[22],铛缶空无粥[23]。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24],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25]。

注释:

[1]庚辰:宋仁宗康定元年(1140)。诏书:皇帝布告臣民之书。

[2]三丁籍一:一家有三个男丁,要征集一个去服兵役。宋代兵制:正规军外,犹有“乡兵”,或称“弓箭手”,或称“弩手”、“枪手”等。从各户居民中抽丁,设立统领,团结训练,以为防守。

[3]不虞(yú):意外,没想到的事。

[4]主司:主管征集乡兵的官。媚上:讨好皇帝。[5]属:交付,委给。[6]民口:居民人口。[7]淫淫:久雨不止。

[8]次为文:编写成诗。次:按顺序编排。[9]俟(sì):等待。采诗者:采集风谣的官吏。[10]日夕:从早到晚。煎促:指火急催逼。[11]流潦(lào):大水。潦:同“涝”。雨水成灾。[12]菽:豆类总称。

[13]生齿:人口。板录:登记到册。

[14]恶使操弓韣(dú):凶狠地逼使丁壮们拿起武器当弓箭手。恶:凶狠。弓韣:箭和弓的套子。

[15]州符:州郡衙门的命令或公文。

[16]老吏:指执事多年老奸巨滑的官吏。朴:木棍。[17]稚与艾:小的和老的。[18]跛无目:跛腿的和瞎子。

[19]田闾(lǚ):村里的老百姓。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闾(或称里)。敢:岂敢。[20]南亩焉可事:田地怎么耕种。焉:怎么。

[21]买箭卖牛犊:把牛卖了买弓箭。《汉书·龚遂传》载,龚遂为渤海太守,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此处反用其事。[22]愁气变久雨:言上天因民生怨气而久雨不止。[23]铛(chēng):平底锅。泛指锅。缶(fǒu):指瓦锅。[24]徒尔叨君禄:白拿了朝廷的薪俸。叨:辱承,过分地获得。

[25]“却咏”二句:意即作者借陶渊明的故事表达自已弃官归隐的思想。刈薪:砍柴。

简析:

这首五言古诗深刻地反映了北宋田家生活的痛苦。首四句写租税的繁重,春税至秋而未交完,其繁重可知,官府催促急迫,田家凄惶可知。次四句写水灾、蝗灾一并为害,秋收无法指望,田家处境愈加悲惨。“前月诏书来”以下八句诉说兵灾的惨酷。前月诏书要三丁抽一,州里再催迫敲扑,在家者唯有跛、瞎,农村凋弊、凄凉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田闾敢怨嗟”八句总写在租税、水灾、兵役的煎迫之下,田家生活艰难,哭诉无门,挣扎在死亡线上。以上均为田家自诉之语,是作品的第一部分。

结尾四句写作者的深深感慨,是作品的第二部分。农家的自诉,激起身为地方官的作者无尽的自责,并表明不能救民于水火,只好效法陶渊明弃官归田的心志。

仁宗康定元年(1040)六月,西夏攻宋,宋大举征招乡兵,官吏们又借此胡作非为,百姓未遇外患,却遭内殃,加上灾害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本诗是这一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继承了杜甫、白居易关怀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而作者目睹田家惨况后的深深自责,也体现出封建时代正直知识分子的可贵人格。

艺术上,本诗朴质无华,感情深厚,对宋初华而不实的诗风是有力的拨正。

田 家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1]; 空收一束萁[2],无物充煎釜[3]。

注释:

[1]碎荚落风雨:细嫩的豆荚在风雨中凋落。碎:细。

[2]萁(qí):豆秸,豆秆子。

[3]釜(fǔ):锅。

简析: 这首小诗叙写了农民的劳而无获。南山种豆的艰辛、风雨催落豆荚的无情、农民没有收成的无奈、无粮下锅的辛酸尽包蕴于短短的四句诗中。而平实的叙写中又分明流露出诗人同情的叹息,及对农家艰难生活处境的忧虑,可谓语短意永。

扬 扇[1]

田扇非团扇[2],每来场圃见[3]。因风吹糠籺[4],编竹破筠箭[5]。任从高下手[6],不为暄寒变[7]。去粗而得精,持之莫肯倦[8]。

注释:

[1]扬扇:农具名。形似锹而首较方阔,柄长无拐。用以抛扬谷物,借风力以去杂质。

[2]田扇:即扬扇。[3]场圃:打谷场。[4]糠籺:谷物的皮屑等杂物。[5]筠(yún)箭:竹的青皮。箭:小竹。

[6]任从:任凭,任意。

[7]不为暄寒变:不因天暖天寒有什么变化。暄:暖和。

[8]莫肯倦:不倦怠。指不间断地抛扬谷物。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扬扇是一种打场时用的农具,用以抛扬谷物,借风力去除谷物中的杂质。诗首句示其形,次句标其常见,三句写其作用,四句写其制作,这四句无一不扣扬扇的平凡处。后四句写扬扇的品格,是作者的引申发挥,而有这四句,扬扇的不平凡也就凸现无遗。五六句言扬扇不因位置高下,气候寒暖而有不同,颇有富不骄,贫不馁的味道。七八句写扬扇持之以恒地做着去粗取精的工作,更是价值非凡了。这首诗咏扬扇,既生动贴切又从扬扇悟出了大的人生哲理,因而是一首极成功的咏物诗。以农具入诗,体现了诗人重农尊农的农

本思想。

作者所作农具诗,共有十五首,王安石曾有和作。

王安石

王安石(三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为人刚直不阿,历任地方官十几年,锐意改革。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先后两次为相。王安石变法,抑制了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限制了土地兼并,发展了生产,国富兵强。后被罢相退居江宁(今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国公。卒谥“文”。王安石是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散文多政论,雄健峭拔,结构谨严,辩理深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长于说理,遒劲清新。其词亦有特色,“一洗五代旧习”。有《王临川集》等。

河 北 民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1]。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2]。今年大旱千里赤[3],州县仍催给河役[4]。老小相依来就南[5],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6],路旁过者无颜色[7]。汝生不及贞观中[8],斗粟数钱无兵戎[9]!

注释:

[1]二边:宋和辽、西夏的接界处。

[2]输与:交给、献给。官家:皇帝,此指朝廷。夷(yí)狄(dí):古代对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此指辽和西夏。[3]千里赤:广大地区寸草不生。[4]给河役:做河工(防治黄河)。[5]南:指黄河以南地区。

[6]悲愁天地白日昏:人们愁苦不堪,仿佛天地变色,日色无光。[7]无颜色:面无人色。

[8]贞观:唐太宗年号,当时连年丰收,粮价低,人民生活安定。[9]兵戎:战争。

简析:

这首诗生动真切地反映了河北人民在天灾人祸双重折磨下的痛苦生活。首两句,开门见山点明题意。“二边”指邻近辽国和西夏的边界地区,但诗并非重在描写辽与西夏对边地的侵扰,因此时宋王朝用屈辱妥协换来了暂时的苟安,边民的“苦辛”另有深因,作者分三层作了揭示。“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家家户户耕织的劳动果实,交给朝廷后又转手给了辽和西夏,此为第一层;“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天降旱灾,赤地千里,官府不知赈济救助,反将最有生产自救能力的丁壮抽去上河工,不问丢下的老弱妇孺的死活,此为第二层;“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边民无奈向南逃荒求生,而河南百姓虽遇丰年,但遭苛敛搜刮,也在挨饿。以上三层,紧扣“长苦辛”三字,将河北边民的苦难叙写到极致。“悲愁”两句承上文理路,一虚一实,写河北边民心中弥漫悲愁惨雾,悲痛欲绝,色沮神丧。结尾两句用古今对比的手法抒写内心的无尽慨叹,表面上象是对流民的安慰,实际上是对时政的深刻批判。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此诗鲜明地表现了他同情民生疾苦的可贵品格,以及敢于抨击时政的过人胆识。

后 元 丰 行

歌元丰[1],十日五日一雨风[2]。麦行千里不见土[3],连山没云皆种黍[4]。水秧绵绵复多稌[5],龙骨长干挂梁梠[6]。鲥鱼出网蔽洲渚[7],荻笋肥甘胜牛乳[8]。百钱可得酒斗许[9],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10],但道快乐无所苦[11]。老翁堑水西南流[12],杨柳中间杙小舟[13]。乘兴敧眠过白下[14],逢人欢笑得无愁。

注释:

[1]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

[2]十日五日一雨风:古人形容气候和美,风调雨顺叫“五日一风,十日一雨”。[3]麦行(háng):麦垅。

[4]连山没云皆种黍:一山连着一山,从山下到山上,没入云端都种上了黍。[5]绵绵:绵延无边的样子。稌(tú):糯稻。

[6]龙骨:水车。梁梠(lǚ):屋梁的屋檐。因为雨充足,水车用不着,总是干燥着挂在家里。[7]鲥(shí)鱼:体侧扁,银白色,生活在海中,五六月间溯江产卵,肉味鲜美,为名贵食用鱼。

[8]荻笋:芦笋。

[9]斗许:一斗左右。许:表约数。此句言因年丰酒价低。

[10]吴儿:苏南一带属古吴国,故称那里的青年男女为吴儿吴女。踏歌:用脚踏着拍子唱歌。[11]但道:只说。无所苦:没有苦恼。[12]堑(qiàn)水:开挖水道。

[13]杙(yì):小木桩。这里作动词用,“系”、“拴”的意思。[14]敧(qī)眠:斜躺着。白下:白下城,在今南京市。

简析:

这首反映北宋元丰年间社会现实的诗作,既是北宋中叶变法改革的颂歌,也是作者政治理想的直接展露。

开头两句为作品第一部分,歌颂元丰年间风调雨顺的喜人气象,王充《论衡·是应篇》:“言其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褒之也,风雨虽适,不能五日、十日正如其数。”王安石化用此典入诗,亦为“褒之”之意。同时,“五风十雨”也是新法兆民万福的象征。下六句为第二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五谷丰登,物产精美的盛况。到处是长势喜人的庄稼,丰收在望,抗旱用的水车根本派不上用场,各种物产琳琅满目,描绘出一幅特别理想的农业生产的图画。最后八句为第三部分,歌颂元丰年间人民的幸福生活。“百钱”两句总写乡村的欢乐气氛,下面分写青年和老年的快乐,生动地勾画出了农村富足、祥和的生活画面。

此诗中的元丰朝,国泰民安的景象不啻唐虞盛世复现,于王安石的新法的作用,作了极形象有力的证明,尽管王安石出于政治目的,不无夸大美化之处,但本诗对农业理想的讴歌、对元丰新法的肯定颂扬仍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启迪意义。

郊 行

柔桑采尽绿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1]。聊向村家问风俗[2],如何勤苦尚凶饥[3]?

注释:

[1]芦箔(bï):用芦苇做成的蚕箔。密茧肥:蚕又多又肥。[2]聊:姑且。风俗:世情。世俗。[3]凶饥:荒年饥岁。

简析:

诗写桑尽茧肥,是蚕农的收获时节,诗人本欲分享蚕农收获的喜悦,于是随便问问农家的生活,结果却让诗人困惑惊异:农人长年勤苦,生活却一贫如洗,如同遭遇荒年饥岁。诗人未写答案,但诗人定如读者般心知肚明,正是统治者的残酷盘剥,使百姓愈劳愈贫,诗就在如闲话家常般的语句中,在只问不答,而答尽在问中的含蓄技巧下,表现出对农民遭遇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及作为封建官员的自责。

苏轼

苏 轼(七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上书力陈王安石新法之弊,调任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湖州。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下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旧党执政,召为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惠州、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还,次年卒于常州。谥“文忠”。

苏轼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喜奖励后进,与父苏询、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他在诗、文、词及书画等方面成就卓越。他的作品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妙趣横生。其散文纵横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大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朝一代诗风;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为“宋代四大家”之一,世称“苏体”;其绘画尤其是竹木画亦具特色。他一生关心民生疾苦,诗词中有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吴中田妇叹

和贾收韵[1]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2]。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3]。眼枯泪尽雨不尽[4],忍见黄穗卧青泥[5]!

茅苫一月垅上宿[6],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赬载入市[7],价贱乞与如糠粞[8]。卖牛纳税拆屋炊[9],虑浅不及明年饥[10]。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11]。龚黄满朝人更苦[12],不如却作河伯妇[13]!

注释:

[1]吴中:今江苏吴县,因春秋时为吴国都,故称吴中。此泛指苏南、浙江北部一带。和(hâ)韵:和别人的诗并仍用原韵叫“和韵”。贾收:字耘老,浙江吴兴人,有诗名。苏轼朋友,唱和极多,曾造“怀苏亭”,并有诗集《怀苏集》。[2]庶:庶几,将近。几时:不多时。

[3]杷头:即耙头,整地的农具。出菌:长出霉菌。生衣:生锈。

[4]眼枯泪尽:泪水流尽,眼睛干枯。写出农民因为久雨不止损伤庄稼而万分焦急与痛苦的情形。杜甫《新安史》:“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5]忍见:何忍见,不忍心见到的意思。[6]茅苫(shān):茅草棚子。苫:编草盖屋。[7]赬(chēng):赤色。[8]粞(xī):碎米。

[9]拆屋炊:拆掉房屋做烧柴。[10]虑浅:考虑短浅,只顾目前。

[11]西北万里招羌儿:宋神宗欲灭西夏,采用王韶《平戎策》,用钱粮“招抚”羌人部落。羌儿:羌人。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

[12]龚黄:龚遂、黄霸。汉朝两个以爱民著称的好官。这里是反语,意在讽刺朝廷官吏。[13]作河伯妇:即投河而死。此用《史记·西门豹》中“河伯娶妇”典故。

简析:

本诗熙宁五年(1072)冬作于湖州,此时王安石的一系列新法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施行,新法虽在改革封建政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苏轼此诗即是有感而发。

诗歌在江南秋雨成灾的背景下,描绘了江浙一带农民的悲惨生活情景。全诗分为二大段,前八句为第一大段,写雨灾造成的苦难,后八句为第二大段,写虐政害民更甚于秋涝。

开头两句点明秋收季节,三四句直写雨灾,“雨如泻”、农具“出菌”、“生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势之大,灾害之严重。五六句写农民面对暴雨,忧心如焚,“眼枯泪尽雨不尽”化用杜甫《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诗意。“茅苫”两句写百姓的抢收,“茅苫一月垅上宿”传达出农民的无限辛苦,“天晴获稻随车归”又包含无限喜悦,唯其如此,下文所写的百姓却不能保有这辛勤劳动换来的果实就更让人气愤难平。

后八句通过谷贱伤农的事实,抨击新法流弊。“汗流”两句写米价的低贱,“卖牛”两句承上揭示赋税繁重。“官今要钱不要米”两句正面揭露谷贱又苛税的原因。新法如青苗法,免役法等规定赋税要钱不收米,百姓有米无钱,因此形成米贱钱荒的社会问题。为抗击西夏,王安石采用王韶建议,招抚西北沿边羌人蕃部,即“西北万里招羌儿”,虽有利于巩固边防,但耗费巨大,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最后两句用典故表现了苛税弊政使农民走投无路的愤怒,“龚黄满朝”讽刺辛辣,“不如却作河伯妇”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本诗对新法不无偏见,是作者讥讪新法的代表作,但作者对劳动农民苦难遭遇的深切同情,对苛税弊政的揭露抨击是值得肯定的。而叙事抒情的真切动人,扣住“叹”字,层次分明又步步深入的结构布局也使本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无锡道中赋水车[1]

翻翻联联衔尾鸦[2],荦荦确确蜕骨蛇[3]。分畴翠浪走云阵[4],刺水绿针插稻芽[5]。洞庭五月欲飞沙[6],鼍鸣窟中如打衙[7]。天工不见老翁泣[8],唤取阿香推雷车[9]。

注释:

[1]赋:赋诗。直陈其事谓之赋。

[2]“翻翻”句:水车的辐片在车水时一个联结一个不停地翻动,象一串衔尾而飞的乌鸦。[3]“荦荦(luîluî)”句:水车静止不动时象一条蜕了皮肉的大蛇骨架子。故水车又名“龙骨水车”或“龙骨”。荦荦确确:石块垒垒的样子。[4]分畴:田间的分区。走云阵:形容水流入稻田后的样子。[5]“刺水”句:秧芽象绿针般刺出水面。

[6]洞庭:代指太湖。太湖中有洞庭山。欲飞沙:要飞起沙尘。此句是说天旱严重。[7]鼍(tuï)鸣:传说天旱水干,鼍则鸣于窟中,其声如打鼓一般。鼍:鳄鱼的一种。打衙:打鼓。旧时衙门前悬鼓,击鼓鸣冤称为打衙。[8]天工:老天爷,造化之神。

[9]阿香:我国神话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推雷车:意即布云下雨。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用比喻的手法写水车的形象,“翻翻联联”“荦荦确确”以叠字一摹动,一写静,言水车动如鴉之衔尾,静如蜕骨之蛇,极为准确生动。颔联写水车的功用,车水入田、稻秧青翠碧绿,惹人喜爱。颈联写天旱,“欲飞沙”及“鼍鸣窟中”的传说,形象揭示出天旱的极其严重。尾联写农民的抗旱,进一步歌颂水车,天旱盼雨,但“天工”不见,下雨无望,因之老翁悲“泣”,靠天不能,只好自救,于是呼唤子女推水车抗旱。“阿香”本神话中的女神,此用来指车水的农民,“雷车”是天神布云下雨的工具,这里用来指水车,进一步把水车的功用强调到一个新的高度。

此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既见出水车这一农具在抗旱保苗中的重要作用,也通过对水车的歌咏,折射出农民与天抗争的精神。

秧 马 歌并引[1]

过庐陵[2],见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3],出所作《禾谱》[4],文既温雅,事亦详实,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5],欲其滑[6];以楸桐为背[7],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8];背如复瓦[9],以便两髀[10]。雀跃于泥中[11],系束藁其首以缚秧[12],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13],劳佚相绝矣[14]!《史记》禹乘四载[15],泥行乘橇。解者曰[16]:“橇形如箕[17],擿行泥上[18]。”岂秧马之类乎?作《秧

马歌》一首,附于《禾谱》之末云[19]:

春云濛濛雨凄凄,春秋欲老翠剡齐[20]。嗟我父子行水泥[21],朝分一垅暮千畦。腰如箜篌首啄鸡[22],筋烦骨殆声酸嘶[23]。我有桐马手自提[24],头尻轩昂腹肋低[25]; 背如复瓦去角圭[26],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跃滑汰如凫鷖[27],纤纤束藁亦可赍[28]; 何用繁缨与月题[29],朅从畦东走畦西[30]。山城欲闭闻鼓鼙[31],忽作的卢跃檀溪[32]。归来挂壁从高栖[33],了无刍秣饥不啼[34]。少壮骑汝逮老黧[35],何曾蹶轶防颠隮[36]。锦鞯公子朝金闺[37],笑我一生踏牛犁[38],不知自有木駃騠[39]。

注释:

[1]引:同“序”。

[2]过庐陵:指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被贬知英州,南迁途中经过庐陵的事。庐陵:今江西吉安市。

[3]宣德郎:官名。曾君安止:即“曾安止君”。君:对人客气的称呼。曾安止(1048—1098),字移忠,号屠龙翁,江西泰和人,曾任彭泽县令、宣德郎。[4]《禾谱》:记载谷物的书。[5]榆枣:指榆木,枣木。[6]欲:想。

[7]楸桐:指楸木,桐木。[8]昂:翘起,昂扬。[9]复瓦:面向下覆盖的瓦。[10]髀(bì):大腿。

[11]雀跃:象鸟雀一样跳跃。形容行动轻便。[12]束藳(gǎo):干稻草束。[13]伛偻(yùlǚ):弯腰曲背。

[14]劳佚相绝:劳累和舒适悬殊很大。佚:通“逸”安逸。绝:截然不同。

[15]禹乘四载:据《史记·夏本纪》载,夏禹出行,“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檋(jú):登山用具的一种。[16]解者:指注解者孟康。[17]箕:簸箕。

[18]擿(zhì):通“掷”,跳跃。

[19]因苏轼曾见过曾安止《禾谱》,惜其未谱农器,就作《秧马歌》附后。后曾安止侄孙曾之谨感苏轼之意,撰《农器谱》,对古代和当时农器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记述。曾之谨任耒阳令时,特把《禾谱》、《农器谱》二书寄送陆游,请求题诗。陆游很高兴,题了一首名为《耒阳令曾君寄<禾谱><农器谱>二书求诗》的诗,对苏轼和曾氏祖孙关心农业的精神,大加赞扬。[20]欲:将。翠剡(yǎn)齐:翠绿的秧苗尖而且齐。剡:尖。[21]我:指农夫。此诗是以农夫自述口气写的。

[22]箜篌(kōnghïu):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弯曲。以其形容弯腰弓背。啄鸡:啄食时的鸡。[23]烦:烦劳。殆:通“怠”,懒惰,这里指疲劳得不想动弹了。[24]桐马:桐木制成的秧马。

[25]尻(kāo):屁股。轩昂:形容秧马头昂尾翘的样子。

[26]去角圭(guī):去掉棱角的圭玉。形容光滑。圭:上圆下方的玉。[27]耸跃:耸动跃进。滑汰:滑行。凫鷖(fúyī):野鸭、水鸥。[28]纤纤:又细又长。赍:携带。

[29]繁缨:即“鞶缨”。鞶:马腹带。缨:马颈带。月题:马络头。形状似月,故名。[30]朅(qiâ):去的意思。

[31]鼓鼙(pí):鼓。这里指耕田的鼓声。鼙:军队用的小鼓。[32]的卢:名马。

[33]从高栖:在高处栖息。指秧马高挂在墙壁上。[34]了无:一点也没有。刍秣:喂牲口的草料。

[35]逮:到。老黧(lí):年老。黧:黑黄色,指老年人的脸色。[36]蹶轶(juãyì):惊跳奔跑。颠隮(jì):跌倒坠下。

[37]鞯(jiān):垫马鞍的东西。金闺:指金马门。汉末央宫前有铜马,故称“金马门。”后指朝门。

[38]踏牛犁:指跟在牛后边走。

[39]木駃騠(juãtí):指秧马。駃騠:良马名。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秧马”是拔秧、栽秧时坐于其上以减劳累的一种木制农具。这首诗的“引”揭示了作诗之由,一是被“秧马”这种农具所吸引,一是借以表明作者的农书中应重视农具的思想。

诗首六句写春雨霏霏,秧苗青翠,农夫奋力栽秧的辛苦,此为下文写秧马的便利功用张本。“我有桐马手自提”至“何曾蹶轶防颠隮”正面写秧马,“我有”四句写秧马的外观及使用,“耸跃”四句写秧马的轻快便利,“山城”四句写秧马的品格:奋力农事,无欲无求。这一部分将秧马当战马写,比喻精当,赋予秧马以灵动鲜活的生命,描写栩栩如生,想象的丰富,笔力的奇肆,令人叹为观止。结尾三句写农夫对秧马的喜受。贵公子对农民的讥嘲当然属于轻薄,而农夫以自有秧马来反击贵公子的嘲笑,则活画出农夫的诙谐幽默,农夫对自己创制的秧马的喜爱也尽在不言之中,诗人设想奇妙无比。

本诗不仅形象真切地描绘了秧马这种古代农具,在农史上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诗人对农业生产的一贯关心。有这首诗,遂有曾安止侄孙曾之谨的《农器谱》,仅从此角度,这首诗的作用是不能被忘怀的。

东 坡[1](八首选一)

良农惜地力[2],幸此十年荒[3] 桑柘未及成[4],一麦庶可望[5]。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6]。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7]。君欲富饼饵[8],要须纵牛羊[9]。再拜谢苦言[10],得饱不敢忘。

注释:

[1]东坡:地名。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2]惜:爱惜。地力:土地的生产能力。[3]幸:有庆幸的意思。[4]未及:等不到。[5]庶可:或许可能。

[6]覆块:禾苗覆盖在地面上。苍苍:指麦苗深青茂盛的样子。[7]昌:昌盛。这里是生长过分茂盛,即“疯长”的意思。

[8]富:多。饼饵:麦面蒸做的为饼,米蒸做的为饵。这里是偏义复词,单指面食。[9]纵牛羊:放牛羊(到田里吃麦叶)、践土。[10]再拜:拜两次。苦言:药石之言,忠告。

简析:

东坡是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黄冈)城东一片撂荒的旧营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贬官黄州,生活困窘,老友马正卿从郡里申请下来让苏轼躬耕其中,聊补生计。苏轼于此经营起禾稼果木,又筑起居室——雪堂,亲题“东坡雪堂”并自称东坡居士。

此诗前半部分写苏轼整治东坡,栽种了桑柘,播下的小麦深青茂盛,诗句中流露出躬耕田园,收获有望的喜悦。后半部分写农夫告诫作者农事,传授劳动经验,不仅见出农民的淳朴及对诗人的关心,也表露了诗人的由衷感激之情。

作者贬官黄州,处境艰难,而能躬耕自给,虚心向农民求教,与农民建立深厚真挚的感情,是特别难能可贵的,与那些将田园农事作为生活点缀的封建士大夫有着本质的区别。

浣 溪 沙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选三)

其 一

麻叶层层檾叶光[1]。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2]。垂白杖藜抬醉眼[3],捋青捣

麨软饥肠[4]。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

[1]檾(qǐng):“ ”的古体,同:“茼”。茼麻,一年生草本植物,叶似麻而薄。[2]络丝娘:虫名,即纺织娘,此指缫丝妇女。

[3]垂白:须发将白。杖藜:拿着拐杖。杖:作动词用。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藜杖,藜茎作的杖。

[4]捋(luō)青:脱取青麦子。麨(chǎo):干粮。捣麨:把炒麦捣成粉。软:苏轼《发广州》诗:“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自注“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俗谓睡为黑甜。”软饥肠:饱肚肠。

简析:

《浣溪沙》五首作于元丰元年(1078)。上一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到任不久,就遇到特大洪水,曾领导州民抗洪。次年即元丰元年春,又遇大旱,他曾为民祈雨。初夏雨后至徐州城东石潭谢雨,写下一组五首著名的农村词,本首是第三首。

上片写词人的所见所闻,首句写所见,原野上麻叶檾叶闪闪发光,一片雨后欣欣向荣的景象。次句写鼻子所闻,走进村子,煮茧的香味四处飘逸,令人心旷神怡。三句写耳朵所闻,缫丝蚕娘在篱边欢声笑语,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几句将农村雨后到处充满生机,人们心情愉悦的景象生动描画出来。下片写词人与老农的问答。头白柱杖又醉眼朦胧的老者在捋取青麦,这引起诗人兴趣,于是问老者捋青为何?老者答“捣麨软饥肠”,“捣麨”没错,“软饥肠”分明是酒醉未消,所答令人解颐。尾句既是问老者更像是词人的自言自语,表现出对收成的关切。

此词流露出词人因天降喜雨,农村得现生机,农民安居乐业的欣慰之情,灵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其 二

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缲车[2]。牛衣古柳卖黄瓜[3]。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

渴漫思茶[4]。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簌簌(sù):花落密密的样子。此句倒装,谓枣花簌簌地落在衣巾上。[2]缲(sāo):同缫,缫车,即缫丝车。[3]牛衣:蓑衣之类,此指穿牛衣的人。[4]漫:随意。

简析:

此词为《浣溪沙》组词的第四首,记叙词人的乡野见闻和感受。首句写景写人又兼点季节,渲染出初夏时节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次句写见闻,蚕事已毕,茧子丰收,到处是缫车的声音,既见农妇的忙碌,也见出蚕茧丰收的喜人。第三句是一个特写镜头,道口的一株古柳树下,一位穿着粗麻衣服的农人正叫卖刚上市的黄瓜。词前三句从所见:枣花满眼,村南村北,卖瓜农民;所闻:枣花簌簌、缫车声声、吆卖黄瓜的叫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迷人的田园风光与田家生活全貌。

下片记叙词人村外旅行中的一件生活小事,既见作者平易近人的作风,也流露出词人视察农村后的欣慰之情及闲适的意态。

此词清新朴实,明白如话,全词似乎信手拈来,但构思、用语无不匠心独运,既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又传达出农村的独特美感。

其 三

软草平莎过草新[1]。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2]。日暖桑麻光似泼[3],风来蒿

艾气如熏[4]。使君元是此中人[5]。

注释:

[1]莎(suō):莎草。

[2]耦耕:两人二耜并耕。《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3]光似泼:指桑麻在阳光映照下如被泼过水似的发出光亮。[4]薰:艾草的香气。

[5]使君:太守,作者自称,元是:即原是、本是。此中人:指农民。

简析:

此词上下片词意贯连,上片下片一二句写景,三句写感想。写景四句紧扣行程,皆为行中所见,行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生的青草,洁净的道路,绿油闪亮的桑麻以及香气袭人的艾草,展示出乡村迷人的风景,同时,这些农村特有之景,显现出勃勃生机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何时收拾耦耕身”,“使君元是此中人”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喜爱田园的情怀,“何时”句用典申明自己渴望结束仕宦生涯,躬耕于田亩之间。“使君”句以自己本是农民出身进一步强调热爱田园的愿望。

本词写景真切生动,感情强烈丰厚,情景互为生发,情因景生,景为情设,语言明白清新,别具艺术魅力。

苏轼所写的这组《浣溪沙》五首,既是一帙农村风物画卷,清新、淳朴、秀丽,又是一套农村抒情乐曲,和谐、质朴、优美,完全写出了一个关情民间疾苦、抱有躬耕农桑愿望的官僚文士的心怀。这组词一向是研究、欣赏古代田园诗词的瑰宝,其栩栩如生的艺术魅力来自作者对农民的无比爱重之情。“元是此中人”即道出自家奥秘:是“此中人”才有“此中”语。

陆游

陆 游(七首)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试礼部,名列第一,触怒秦桧,被黜免。秦桧死后,始任宁德县主簿。孝宗即位,任枢密院编修,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后参加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积极筹划进取中原。王炎东归,范成大帅蜀,陆游应邀为参议官。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抗金,始终不渝,写下很多激昂慷慨、悲愤豪放的爱国诗篇,也写了不少揭露时弊、反映民生疾苦、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诗篇,还有一些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这些诗篇或格局恢宏,或朴实真切,或明丽清新,或细致缠绵,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诗歌外,其词和散文成就也很高。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岳 池 农 家[1]

春深农家耕未足[2],原头叱叱两黄犊[3]。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绿秧分时风日美[4],时平未有差科起[5]。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谁言农家不入时[6]?小姑画得城中眉[7]。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8]。宦游所得真几何[9],我已三年废东作[10]。

注释:

[1]岳池:地名,即今四川省岳池县。[2]耕未足:田还未耕完。

[3]原头:田头。叱叱:吆赶牛的声音。[4]绿秧分时:插秧时节。[5]差科:差役。

[6]入时:合乎时尚,时髦。唐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7]小姑:年轻的女子。城中眉,城里人最流行的画眉样式。[8]市朝:市肆和朝廷。比喻争权夺利的场所。[9]宦游:过去称在外求官或做官为宦游。[10]东作:指春耕。

简析:

此诗写田园生活及作者感受。首四句写景,“春深农家耕未足”点季节,“原头叱叱两黄犊”进一步申明“耕未足”,又与下诗“泥融”两句的水田绿秧构成一幅完整生动的春耕图,诗句有动有静,观察细微,画面异常生动美丽。中间八句写乡村的和平美好的生活,“绿秧”两句写风和日丽、差役不起;“买花”两句写农家恭贺邻人结婚、生子;“谁言”四句写农家女子妆扮时髦,村民争相看丝做衣。数句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农家生活的快乐、富足。结尾四句写作者的感思,“农家”两句以农家生活之乐与官场争权逐利之令人厌恶对比,“宦游”两句揭示自己长期宦游,一无所获,丧失了田耕之乐的追悔,进一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官场名利的鄙弃之情。

此诗写田家生活,有浓厚的理想色彩,这是作者厌恶官场,无意“宦游”之情的真切体现,而其时的广大农村,并非全如本诗描写的那么美好,陆游的《农家叹》等诗就揭示了苛政横行,民不聊生的景象,这是我们在读此诗时必须注意的。

农 家 叹

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1],叱叱犹夜耕。竭力事本业[2],所愿乐太平。门前谁剥啄[3]?县吏征租声。一身入县庭,日夜穷笞搒[4]。人孰不惮死?自计无由生[5]。还家欲具说[6],恐伤父母情[7]。老人傥得食[8],妻子鸿毛轻[9]。

注释:

[1]牛领:牛颈,架轭的地方。疮:伤。[2]本业:古代以农业为本业。[3]剥啄:敲门声。

[4]穷笞搒(chīpãng):尽力拷打。笞:竹板制成的刑具。搒:打。[5]计:考虑。无由生:没有办法活下去。[6]具说:全部说出被打的真相。[7]情:心。

[8]傥(tǎng):倘若,如果。

[9]妻子鸿毛轻:妻子儿女象鸿毛一样无足轻重了。

简析:

此诗以愤懑的笔触深刻揭示了农民生活的悲惨,抨击了统治者的罪恶。

前六句描写农民的劳碌艰辛及其愿望,农民没日没夜地劳作,只为能过上太平安稳的生活,巨大的付出只为了一个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农民的生存处境已让人叹息,然而,无尽的劳碌能不能换来“太平”时日呢?下面诗人即以惨酷的现实作了回答。“门前”两句,自问自答,见出县吏催逼“征租”的苛严。“一身”四句写在官府遭到的摧残。“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加上日夜辛劳,尚不能应付租赋,而遭致毒打,赋税的沉重,统治者盘剥的刻毒揭示无遗。结尾四句以沉痛的笔墨描写农民的心理活动,“还家欲具说,恐伤父母情。”遭毒打后想诉说而不能说的 凄惶,“老人傥得食,妻子鸿毛轻。”为老人甘愿舍弃妻小的无奈悲酸,催人泪下。

此诗将农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惨状揭示得触目惊心,充满对农民的无比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怒,作品语言朴实平易,对农民生活处境及其内心的描写真切生动,极富感染力。

寄朱元晦提举[1]

市聚萧条极[2],村墟冻馁稠[3]。劝分无积粟[4],告籴未通流[5]。民望甚饥渴,公行胡滞留[6]? 征科得宽否[7]?尚及麦禾秋[8]。

注释:

[1]朱元晦:朱熹,字元晦,南宋理学家。提举:官名,主持特种派遣任务。此时朱熹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兼办赈务。[2]市聚:俗称市面,市场。

[3]村墟:村居。冻馁(něi)稠:冻死饿死的人很多。馁:饥饿。稠:多而密。[4]劝分无积粟:劝民间拿些多余的粮食来均分,但谁也没有余粮。

[5]告籴(dí)未通流:向外地采办,又苦上面管制很严,不能流通。籴:买进粮食。[6]胡滞留:为何停止不前。[7]征科:赋税,田粮。[8]尚及:且待。

简析:

从诗题可知,陆游写作此诗,有提请朱熹重视赈济灾民的用意,也表露出对朱熹的期望。

诗首两句即大笔勾勒,描绘出市井萧条,冻死饿死者遍地的凄凉景象,一“极”字,一“稠”字包含无限忧虑、哀痛。三四句写灾民处境,民既无余粮救助冻饿之人,又无法从外地输进粮食,揭示出灾民的绝望。五六句对官府赈济不力进行指斥,责问官府不能救民饥渴,激愤之情跃然纸上。结尾两句一问一答,言尚不知统治者能否减降赋税,实流露出对统治者的不信任,及对统治者无视百姓死活的担忧。

此诗感情深挚激烈,作品流荡着对灾民的关切,对统治者赈灾不力的愤懑,极富感染力。

小 园(四首选二)

小园烟草接邻家[1],桑柘阴阴一径斜[2]。卧读陶诗未终卷[3],又乘微雨去锄瓜。

村南村北鹁鸪声[4],刺水新秧漫漫平[5]。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注释:

[1]烟草:荒草。[2]阴阴:幽暗的样子。

[3]陶诗:陶渊明的诗。陆游《读陶诗》:“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雨余锄瓜垅,月上坐钓矶。”

[4]鹁鸪(bïgū):鸟名,即鹁鸠。

[5]刺水新秧漫漫平:刚插的秧苗露出水面的尖叶几乎同水面一样平。

简析:

《小园》四首写于淳熙八年(1181),陆游57岁,七年十月自江西回山阴,八年正月到家。

所选二诗,作意相同,一方面描绘农村的美好景色,一方面表现自己回归田园的感受。作品中的田园风景清丽宁静,作者闲适惬意,一副乐在田园的况味。但描摹田园美景,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并不是《小园》诗意的全部内容。陆游一生关心国家,渴望搏杀疆场,收复失地,报国无门才回归田园,因此,享受乡村美景,过着“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种瓜”。“却从邻父学春耕”的闲适生活,并非诗人本意,而实属无奈,《小园》之四表现就很明显:“少年壮气吞残虏,晚觉丘樊乐事多。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这与辛弃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一情调,我们读陆游的《小园》不能忽略这一点。

村 居 初 夏

天遣为农老故乡[1],山园三亩镜湖旁[2]。嫩莎经雨如秧绿[3],小蝶穿花似茧黄。斗酒只鸡人笑乐[4],十风五雨岁丰穰[5]。相逢但喜桑麻长[6],欲话穷通已两忘[7]。

注释:

[1]“天遣”句:朝廷让我回乡为农而且老死故乡。天:指朝廷。

[2]山园:山中的别墅、园林。三亩:约数,为数不多。镜湖:湖名,在今浙江绍兴附近,亦名鉴湖。

[3]莎(suō):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根叫香附子,可入药。

[4]斗酒只鸡:古人吊祭亡友,携斗酒只鸡至墓前为礼,这里只取字面意义,指朴实小康的生

活。

[5]十风五雨:十日一风五日一雨,指风调雨顺。丰穰(ráng):收获丰盛。[6]桑麻长:庄稼生长情况,陶渊明《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7]穷通:贫困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

简析:

此诗描写田园生活。首联写诗人田归绍兴老家。“天遣”是归乡为农之由,言“遣”见出作者内心的愤抑不平。“山园”句交代在故乡何处为农,两句叙写异常简明清晰。三四句写乡村之景,“如秧绿”、“似茧黄”既是比喻,也是实景,嫩草与秧苗相映,显得绿翠欲滴,穿花小蝶与蚕茧一般嫩黄,一动一静,勾画出乡村美好又充满生机的风光。“斗酒”两句写农家生活,风调雨顺,收获丰盛,农民生活富足快乐。尾两句写作者的感受,诗连用两典,描写自己沉醉于纯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忘怀了人生得失,见出故乡美好的田园生活已抚平诗人心灵因“天遣”遭致的创伤,也进一步映现出乡村美景及闲适自得的生活的无限魅力。

此诗语言朴质,境界高妙,有陶诗风味。

村 舍(七首选一)

山高正对烧畲火[1],溪近时闻戽水声[2]。破屋已斜犹可往,老牛虽瘠尚能耕[3]。

注释:

[1]畲火:火耕。在田中烧草泥。[2]戽(hù)水:车水灌田。[3]瘠:瘦弱。

简析:

此诗题《村舍》,诗即句句扣“村舍”。前两句写村舍的地理环境:面对高山,旁临小溪,有声有色,历历如绘。三句正面写村舍,四句写农家所有,“破屋已斜”见舍之残破不堪,摇摇欲倾,牛之又“老”又瘦,见农家贫困不堪。“犹可住”与“尚能耕”既像作者的慨叹,也似农民对诗人关切询问的回答。屋不可住而住,牛不能耕却耕,揭示出农家寒苦至极、无可奈何的生活处境,也流露出诗人深深的关切和同情。诗只写屋不见人,但写屋即是写人,短短四句,却意味深长。

辛弃疾

辛弃疾(三首)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聚众二千,参加耿京起义军,为掌书记。奉耿京之命到建康(今南京)奏事,返闻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害,带五十骑闯入敌营生擒叛徒。后率众渡淮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等安抚使,一生力主抗金,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论》和《九议》,全面提出恢复中原大计,均未被采纳。长期落职闲居,其满腔忠愤和爱国之志都寄之于词。他以饱蘸激情的诗笔,描绘遭受金兵蹂躏的中原河山,表达了抗金复国的强烈愿望,倾诉了壮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深沉悲愤,尖锐批判和嘲讽了主降势力的罪行,字里行间贯注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燃烧着对民族压迫者和投降派的极大仇恨,不论是登高怀古,读史观经,还

是观花赏月,都触发起他浩渺的报国心潮。

在他笔下,事事物物,草草木木,都洋溢着抗金的战斗豪情。辛弃疾继承并发展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以时代的责任感,把抗战救亡作为创作的主题。在艺术上,辛词比苏词多艺术创新,意象雄浑博大,气韵激越飞扬,如飞瀑入洞,千回百转,与苏词的一泻千里迥异其趣。与苏轼并称“苏辛”。辛以文为词,讲究用典,以沉郁顿挫为主导风格,又兼以秾丽、清新、洒脱、幽默之作。他能摧刚为柔,把一词造成内外两境,内境勃郁悲愤,外境缠绵悱恻,内刚外柔。其以田园生活为内容的作品多写于退居带湖、瓢泉时期,质朴清新,反映了农村的生

活风貌。有《稼轩长短句》。

清平乐

村 居

茅檐低小[1],溪上青青草[2]。醉里吴音相媚好[3],白发谁家翁媪[4]?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5],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1]茅檐:茅屋的房檐。[2]溪上:溪边。

[3]吴音:指江西上饶一带的口音,因属古吴国,故称。媚好:软柔悦耳。

[4]媪(ǎo):老年妇女。

[5]亡(wú)赖:这里是顽皮。亡:通“无”。《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简析:

此词为作者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所作。作品摄取极富诗情画意的人物活动场景,描绘出清秋

时节江南农村的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

上片先画农家全景,茅屋、小溪、青草,画面清丽。再用倒装句法,先闻其声,再出其人,写白发老农,醉里欢容、吴侬软语,亲切朴素的夫妇之情,与村居环境和谐无间。

下片实写农村劳动生活的具体片断。几笔白描,一幅速写,摹画出三男的不同姿态和神情,大儿、中儿的劳作,小儿的调皮,栩栩如生,饶有生活气息。而这一切又尽皆出自“白发翁媪”之眼,渗透着老年夫妇的深情,令人回味无穷。

此词格调优美清新,明白如画,表现出作者对淳朴和谐的田园生活的深深喜爱。这是作者脱离险恶的仕途**,在田园中觅得了心灵的慰藉的真情流露。

鹧 鸪 天

代 人 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1],东邻蚕种已生些[2]。平冈细草鸣黄犊[3],斜日寒林点暮鸦[4]。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5]。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6]。

注释:

[1]陌:田间道路。柔桑:小桑树。破嫩芽:冒出嫩芽。[2]生些:生长。这里指蚕卵绽出小蚕。些:句未语气词。

[3]平冈:平坦的山坡。[4]点:形容遥望中的暮鸦小如墨点。

[5]青旗:即酒旗。沽:卖。

[6]荠(jì)菜:三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农村词,大约也是闲居带湖时期的作品。

上片抒写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景物。作者通过一系列极富表现力和引人遐思的意象:柔桑、嫩芽、幼蚕、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逼真地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江南农村的图画。过片仍为写景,但大处落墨,并表现出词人在山间悠然信步、游赏美景的神情。而有了这三句,上片的系列景象也就由词人的游踪串联起来,均为词人游赏途中所见,词人对美景的赞赏之情也蕴藏于不断呈现的意象中,显得别具匠心。最后两句以城中桃李与农村野菜对比,既是写景,又有象征意义,一方面赞美了农村比城市更富有生气;另一方面也有意无意地暗示城市中享受荣华的官宦商富就像桃李般娇弱,不耐风雨,在农村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就会象野荠菜一样不怕风吹雨打,这见出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本词全用白描,结尾用对比、象征手法,艺术上极富特色,是稼轩农村词中的佳作。

浣 溪 沙

常山道中即事[1]

北陇田高踏水频[2],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3]。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人过竹边村。

注释:

[1]常山:在浙江常山县东。因山顶有湖,大数亩,一名湖山。即事:写当前所见的事物。[2]陇:高地。踏水:用水车车水。[3]纤鳞:细鳞鱼。纤:细。

简析:

这首小词写作者在常山道中所见及所遇。首、尾两句是所见,均为乡村常见之景,中间数句写食及遇雨的经历,也无任何特别之处,吃的是刚收获的稻米及纤小的鲜鱼,山中乍雨还晴更不稀奇。但经作者之手,这些寻常景、寻常事组接起来,便形成一幅异常清新的图画。它素朴、亲切,因而有引人的艺术魅力。同时,作者厌倦官场,喜爱田园,对乡村寻常景、寻常事的珍爱,见出作者的襟抱和志趣,平凡中实蕴藏着不平凡。

第五篇:中国历代咏农诗选

中国历代咏农诗选

一、导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清代郑板桥有言:“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农夫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国,亦莫不如是——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民是农业的根本,也就是中国的根本”。中国之所以是历史悠久、有着璀璨文化的伟大的国家,即基于农业生产。中华民族在这神州大地上能生存、繁衍、发展、进取,办即基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绵延。中国诚所谓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苦难中始终蕴育着勃勃生机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斗争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知识、经验,这些经验、知识大都是代代相传,各时期、各地区虽不尽相同,但总的则保存、贯串于先民们共同验证了的农学思想和农业技术里,其中有不少为官家、政府部门及文士们所记述、传播下来。《中国农学史》、《中国农业科技史》所研究、整理的就是古农书和古代有关文献里留存下来的这些农事经验和科学技术。总结、学习这些农事经验及科学技术,取精用宏,推陈出新,并参照、汲取现代先进科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这是农业科技史研究的范畴。

中国又是一个诗的国家。诗歌起源于劳动。随着人类社会、.时代的发展,反映当时社会这些现实及各时期各地区的风土人情的诗歌,踵事增华,不仅用以“记事”(生产、劳作、征伐),同时用以“言志”、“抒情”、鸣不平、表爱恋的篇章,也并发俱生,蓬勃绵延。自《诗经》直到现在,中国的诗,包括诗、词、曲、歌谣、谚语等,真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它们是历史的镜子,大众的心声,是伟大、朴质、坚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

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诗言志”,“诗者、民之性情也。”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代诗词中咏及农业、农村、农民、农事、农政特多,这些是我们研究中国农业文化、中国社会发展、中国农史、中国农学史、中国农业科技史、中国农学思想和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的宝贵资料。

通过历代咏农诗词的阅读、学习,可了解中国在历史各个时期农业的发展、停滞,以及遭受天人灾害时农民的劳作、生活、社会地位、苦乐、命运等情况,受到感染、激发;从而能够继承古农先民们在农业劳动、社会活动中与自然斗争、与统治剥削者斗争的经验与智慧,并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弃其历史的局限性,芟旧创新,奋发进取。

诗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瑰宝,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源远流长的中华诗词里有中华民族的精神在。

有谁读了《伐檀》、《七月》等诗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不憎恶愤懑要起而反抗的呢? 有谁读了聂夷中《伤田家》、张俞《蚕妇》等诗不为终年辛苦耕织而自身不得温饱的农夫农妇们的悲况而同情流泪呢? 有谁读了王安石《河北民》、范成大《催租行》等诗不为农民世世代代担负沉重的租税,以致家破人亡而愤慨不平呢? 又有谁读了白居易《观刈麦》、李纲《病牛》等诗而不为古代士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引以自责而感动呢? 至于读到苏拭《秧马歌》、杨万里《圩丁词》以及梅尧臣咏农具组诗,那就更要为农夫们创造农业具械的智慧和好丁们在劳动中的集体精神而深深敬佩了。

这些诗词作品就是“民之性情也”,历代诗人们的这些”言志”、“记事”名篇,都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曲,在真切感人的民族诗歌艺术美中,充溢着坚韧崇高的民族精神美。

工作着是美丽的。人类在其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生产劳动、农业劳动中是美丽的。几千年来,先民先辈们全身心地辛勤耕作,生产出粮食瓜果等生活资料养活自己、家人与世人,创造了物质财富,这是物质文明;先民先辈们也同时在耕作和其他劳动中,用其身心创建精神文明,以贻子孙,那就是我中华民族具有的勤劳、俭朴、坚忍、智慧、爱人、爱物、善善恶恶、奋勇抗争、不断进取等美德,这些宝贵精神财富都融冶、贮蓄在诗的大田里,正待我们后人去发现、去感受、去继承、去发扬。

由于历代关心民生的诗人们所写下的优美而信实的诗篇里,不少是存有传统耕作、种植、蚕桑、渔牧等业的科技与经验,自是珍贵,我们阅读时应予注意。不仅注意其“质”,也要注意其“文”,注意其表达实质的文采,因为“言之无文,传之不远”。尤其是诗词语言韵律之美,载意境美、哲理美于一体,陶冶心灵,百代不衰,我们在诵读时更须着意汲取。

青年学子通过研读咏农诗词名篇,受到感染,加深爱农重农思想,深化对中国农史、中国农学的理解,努力学农,决心兴农,从而自觉培养成为我国在新世纪现代化农业建设中所需要的、能继承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又能精湛掌握运用新科技、全面发展、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二、作业要求:

1、阅读《中国历代咏农诗选》(可上校园网中的“中华农业文明网”,其“农业诗词”栏目收有本书)。

2、自选题目,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报告或小论文。

下载中国咏农诗歌与中国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咏农诗歌与中国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咏梨花--抒情诗歌

    咏梨花 一树颜色自不同, 片片洁白装扮成。 飘飘洒洒似瑞雪,摇摇荡荡如精灵。花开烂漫耀人目,香送浓郁熏众生。耳边忽响《梨花颂》,京腔京韵也多情。......

    咏史诗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专题 一.了解咏史怀古诗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

    山居杂咏诗歌范文合集

    廿五年前,吾从黄柏山桃花尖过,见一女子生de清秀白皙,亭亭玉立,气质如兰。心怦然,遂托人说媒。后闻知此女子早已定下娃娃亲,不愿嫁去。闻之吾意后,亦曾想了断婚事,嫁与吾家。后吾三心......

    清明咏杏诗歌

    一桃杏有约来报春,天公降瑞雪纷纷。凌寒三日娇犹在,惊煞赏花种杏人。二三月迎春趁兴来,娇黄陪衬杏花开。天公悔意狂抛雪,花有哀愁把头埋。三乱风吹雪闹清明,缘是冬留未了情?人捂棉......

    古人咏扬州诗歌百首(范文大全)

    古人咏扬州诗歌百首 甘泉中学 邱龙涛整理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解闷十二首 杜甫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

    咏荷的五首诗歌

    现在荷花盛开,姿态优美,香气袭人,有感吟诗五首。一、诗友广府赏荷有感骚人留恋水乡痴,漫步荷塘愿赋诗。手托圆盘惊紫蝶,风吹玉蕊醉黄鹂。曲梁雅韵千年续,广府雄姿四海知。仲夏朗吟......

    农村人诗歌

    农村的人很勤奋,容貌也透露着朴实,花语也为他们沉醉,庄稼是他们可爱的儿郎。农村的人很纯朴,目光也极其绚丽,布谷也为他们歌颂,歌颂那销魂安适的家乡。农村的人很勤劳,双手也很柔和......

    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诗歌

    一、元宵节、灯节 (一)唐寅(明)《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