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好的诗歌是心灵的歌唱
美好的诗歌是心灵的歌唱
——品味黄亚洲的《重庆十五吟(外一篇)》
毛大成
难忘的2005年秋天,是我这个文坛边缘的业余评论者特别难忘的金秋季节。
种种巧合,自然地让我与黄亚洲发生了意外的文字交往,获得了文坛名家的三次赠书。
始终处于文坛边缘的我,所写文章《走读新重庆 独特写辉煌 ——读“中国著名作家笔下的重庆”》终于能够获得公开在2006年1月19日重庆日报《两江潮》发表,看似与此无关,其实密切相关。2005年秋天,重庆召开“亚太市长”峰会,我关注中国著名作家被邀重庆采写助兴,在《作家视野》11月号发表《重庆文坛的精彩创新——“中国著名作家看重庆”成果感言》。市委宣传部长推荐,今年1月19日重庆日报《两江潮》发了:“走读新重庆独特写辉煌——读《中国著名作家笔下的重庆》”。有缘与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黄亚洲书信结为牛兄弟。亚洲没架子,是我们同在《重外通讯》上文章,我又放言评论亚洲寄送的诗集《磕磕绊绊经纬线》、《父亲,父亲》等,各有自己的牛气牛劲。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亚洲作品的启发鼓舞,自然就没有我全面评论“中国著名作家笔下的重庆”的文章而且顺利面 世的可能。那是因为我可能想都不会去想的问题了。敢想敢干,才能成功呀。
关于访渝期间的黄亚洲的部分作品,去年11月我发表在重庆作协内刊《作家视野》上的《重庆文坛的精彩创新——“中国著名作家看重庆”成果感言》中就曾语焉不详地说到过。
发表较早的张者的《喜欢重庆的二十个理由》、余德庄的《重庆咏叹——献给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黄亚洲的《重庆十章》(注:最早见于重庆日报的仅仅只有十章)等,激情与理性的深刻结合,现实与历史的自然交汇,抒情与哲理的高度统一,水乳交融,光彩照人。真是无比生动地写出了一般重庆人的心中有,笔下无,堪称杰出。比如黄亚洲的《重庆》就十分突出:整个一座山脉都凿满窗洞/密密麻麻/有敦煌之形/越是藏匿思想的地方/便越能生长眼睛/哦,重庆//重庆是一支长柄/延安是一支长柄/一把民族的钢钳,曾经咬死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最后的野心/„„//重庆的名字喜气洋洋/但是重庆的杠棒和三千年历史/一直在咬牙呻吟/长江一走过重庆就变成三峡/也说明了重庆自古的严峻/重庆坐落在山腰/重庆一向是有高度的/中国近代史的长长纤绳/由重庆绷紧
这是出人意料的重庆赞歌的独特序曲。黄亚洲对重庆历史人物的咏叹,真情动人,甚至卓然震憾人们的心灵。比如《写在张自忠将军墓园》,没有悲叹,没有悲伤,更有鼓舞人心鼓舞后代的神来之笔:一个英雄倒下去了/两面党旗举了起来//蒋中正和毛泽东的笔/同时流下眼泪//„„他在战前写下的绝笔书/应当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的/重要辅导教材//九月份,墓园青青/蜂拥的孩子们要我们签名/因为躺在墓里的那一位/已经不能举笔
特别让我震撼的还是他咏叹《江津,陈独秀乡间的客寓》,痛苦的历史追思,深邃的未来发问,形象深刻的批判精神,暗示着重庆人对中国历史的奉献,巨大而且不朽。时间能够证明一切,历史人物的功绩和光辉,终将不可磨灭。全诗充盈着尊敬和遗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强烈的的期待:“思想不是物质的东西/供作思想的营养,有时候/就是时间”。„„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力量在其后半,特别是末节,读之特别启动与鼓舞我们的心灵:„„这个世界已有越来越多的旗帜/在等待旗杆/城堡的基石,纹丝不动/山的脚下/是长江不死的波澜/遗体可以抬走/思想没有晚年。
现在看来,十分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反思感,非常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期待感——应该是《红岩》2005年增刊《中国著名作家笔下的重庆》里的《重庆十五吟(外一篇)》根本的特色。自然也是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特色。可以说是新闻故事和历史反思与现实生活的水乳交融的高度统一的心灵咏叹。特别促进我感到醒悟的是,我最近看到的央视“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十分客观历史故事性报道,平静公正地强调说明了陈独秀和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这是真实的回归,是科学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正确的客观报道,是运用历史事实进行历史报道。在即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的时候,这个报道意义非凡。生动而且格外深刻地应征了黄亚洲去年关于陈独秀的诗句:“遗体可以抬走/思想没有晚年”。十分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也都不应该忘记。光辉的思想必将永远光辉,所以说尽管人人遗体可以抬走,毕竟人的思想没有晚年,思想永生,革命永存。这应该是整个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黄亚洲的歌咏是人类思想的声音、人类良心的声音,人类光明的声音。一切伟大人物都是思想没有晚年的。这样的诗歌使我对诗歌艺术有了新的认识,更加认定诗歌反映社会生活的自然和天然的重要性。黄亚洲“无病呻吟”的优秀诗歌帮助我感受到诗歌的一个根本性的重要特征——美好的诗歌是心灵的歌唱。
《重庆十五吟》平静地亮嗓,开宗明义就唱出了我的所爱——“越是藏匿思想的地方/便越能生长眼睛”的绷紧着“中国近代史的长长纤绳”——这样的当代重庆的独特精神——喜气洋洋——如此痛恨战争,保卫和平。特别精彩地歌唱了我们重庆人的顽强意志与开拓心灵。超越升华地表现了我特别珍惜的具有巨大承受力的牛气与牛劲。特别牢固地抓住了我的经常烦燥跳动难安的探索志向与大胆追求之心。自然激发出我无法抑制的真情阅读中认真求索的浓厚兴趣。我想,只有心灵的歌声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受到读者的青睐。
紧接着,一曲《红岩村》,开启我心灵,提升我精神。年轻时候我曾经常常亲身前往参观学习,吸取果敢革命精神,那是因为我上初中就在她的身边,即在当年化龙桥龙隐路重庆老复旦中学读书——如今这里几经变化,最近又由重庆幼儿师范学校演变成为重庆师范大学的基础教育学院。我教中学,还去吸收精神养料,写出短文,在报刊发表。可说总有红岩精神在武装我的思想,鼓舞我的心灵,促进我的 清醒,支持我人生中不断的生存斗争与写作追求。
文学与诗歌都并非简单的文物,更非可有可无的游戏人生的混事玩物。应该是有精神生命的文物。所以,我十分看好黄亚洲诗歌生命的庄重与诗思的尊严。他们诗歌作品不但富有生命活力,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既是读者精神食粮,本身应该是诗艺的生命鲜花、战斗旗帜,更是诗歌的激光武器或者说人们心灵的神奇的探照灯。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我从来都不赞成只是个人思想感慨的抒发表达,或者只是花前月下的孤芳自赏的咏叹。虽然它显然十分需要有独特的艺术个性,经常创新的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人自己个人的思想艺术发现。需要各放特殊光彩的百花齐放。
《重庆十五吟》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强烈鲜明的历史感与现实感,无不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拳拳联系,水乳交融;亲切自然,博大精深。应该说,在许多诗人自觉与不自觉脱离或者逃避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的令人担忧的情况下,黄亚洲是在运用作品发言,为自从恢复诗歌的庄严和尊严而努力,的确有一种人民诗人的大家风范。不必讳言,我理所当然地为牛兄弟感到自豪。不过,我也想顺便提一提,在准确鲜明生动大前提下,语言上是不是可以进一步简易、精明、形象、鲜活、深刻震憾读者心灵一些。比如“雅舍”和“三峡”的数题、“大足石刻”等篇章,力求更加通俗易懂,如闪电耀眼,似雷鸣惊心。看来,这不是什么过分的苛求吧。更加不能不说的,是不是有的诗句,甚至整个儿的诗节,比如——中国的风,即使吹过黑色的战场/也依旧清新/尽管掺着硝烟的成分/晌午。只要它足够硬实/也能一粒一粒/ 压入枪膛/甚至,打赢半场战争——是否提法欠妥,至少也夸张过头了。因为,显然不应该过于强调精神的影响,更不能单凭主观想象来夸大文学作品的作用。不知诗人以为然否?因为你的诗给我如此强烈的心灵震撼——它简直就是会呼吸的思想,会焚烧的字,充满了艺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又仿佛灵魂的美酒,常常让人的思想兴奋而陶醉在艺术之中。往往让我觉得你比较熟练地把握了灵活运用情绪的流露、情绪的色彩。显得十分自然。记得法国的大诗人雨果十分认真地说过:“诗只应该有一个模范,那就是自然。”看来,对此你真正有确切的了解与深厚的功夫。你的许多诗歌都印证了郭沫若《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强调的观点:“和谐是诗的语言的生命。”
我大半生从事教育工作,出生在江津,虽然退休多年,如今仍可在耕耘中感受快乐的一头傻老牛。古人云:“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所以,我格外感觉亲切地喜欢黄亚洲诗里的如下发现:
我们的党史专家们 也已经把许多章节删去 以便让腾出的空白
与白绸的颜色,保持一种关系
现在想来
思想真的不是物质的东西 供作思想的营养,有时候 就是时间 „„
这个世界已有越来越多的旗帜 在等候旗杆 城堡的基石,在风中 纹丝不动
山脚下,也始终是 长江不死的波澜
遗体可以抬走 思想没有晚年
这首历史感受特别深刻的特别抒情诗歌,也许应该是《重庆十五吟》中最为耀眼的大亮度的大亮点。从他的两部重要作品《开天辟地》和《日出东方》,我们知道诗人相当善于描绘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能够科学地拨乱反正。事实上,陈独秀的中国历史地位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的地位同样不可否定与剥夺。简直就是人们天天都能觉得的“长江不死的波澜” ——遗体可以掩埋,思想光辉如日月一样永远存在——“遗体可以抬走/思想没有晚年”就是这个真理的诗意表达。我总是觉得诗人的《写在张自忠将军墓地》也有同样认识价值与历史教育的特殊重要意义。
开端的两节四句,简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的巨大象征和历史简装的特别生动的突出的见证:一个英雄倒了下去/两面党旗举了起来 //蒋中正和毛泽东的笔/同时流下眼泪——或者应该说,这里诗人所咏叹的就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历史的经验。历史的事实,历史的启发,历史的提示,历史的昭示,历史的必然,应该说伟大的民族虽然暂时出现的内部分歧,——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足以震憾天下华人的平凡之中不动声色的神来之笔的“同时流下眼泪”,难道不是民族感情的必然而促成的吗?无限丰富的时间的营养,完全可以治疗民族内部分歧与矛盾的这个复杂的疾病,治好这个综合性疾病。可以想象,这样的诗歌具有多么深刻巨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和给予勤奋的人们多少重要思想的启发作用。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也应该是此诗的深刻的重要题旨。这对于处理一台湾问题自然也有积极意义。张自忠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虽然他现在“已经不能举笔”了。形象大于思维,这里给予读者的启示,应该是武装灵魂而且长久深远的。
所谓的“另一篇”,在平常里发现美好,学生里看见未来,平静中表现激动,简约中体现深刻,其实就是一组散文诗《重庆五章》。诗人在这里重点歌颂的是重庆的新生事物,特别是直辖以后的重庆朝气蓬勃的崭新美好,勇往直前的亮丽花朵。文笔也显得更加舒展优美,更加轻灵自由。第一章《重庆轻轨》,诗人深切咏叹自己的新鲜感受说:“不是轻轨在飞行,是重庆在飞行。重庆在飞行的时候,一根精神而又精致的腰带随之飞行。”他的真诚恳切的诗情画语,如此动人,是由于发自诗人心灵:“在轻微的隆隆声中,让我们衷心祝福古代巴国的首府以及一个年轻的共和国直辖市,在每一天每一刻,穿云破雾,以可观的速度。”因为在有前面的几节,尤其是叙议结合的第五节具体感受作实际的铺垫,就使读者不能不从内心佩服诗人的特殊敏感的准确盛情了。看吧——“好客的主人在我们访问重庆的第一天,就抽出山城的腰带给我们看,这不能不说明重庆人对新近落成的重庆轻轨的喜爱。我们从车窗俯视,看见大群的房顶在脚下缓慢旋转,恍惚中大有飞机降落或起飞的感觉。这一刹那的感觉,已经注定我们要把重庆与飞行的概念,永恒地连结在一起。”
以人为本,我觉得顶尖上的应该是亚洲即兴写于学校的《重庆外语学校,一群花朵》这一章。2005年第三期(总第30期)《重外通讯》在卷首语最早刊登。它让我眼睛一亮,心灵震撼。当即激发我全情阅读,反复品味以后写成两文。《语言的震撼 花朵的震撼》紧接着也刊登在2005年第四期《重外通讯》的卷首语。另一篇《语言的震撼从哪里来?——探索重庆外国语学校的大语文学习》也在同期刊印。可见,至少《重庆外语学校,一群花朵》在学校的影响多么良好。因为这《花朵》,不仅仅有真诚的赞美,殷切的希望,热情的祝愿,而且应该是大语文学习的崭新材料,更是语言的震撼,文约义丰的震撼;花朵的震撼,前程远大的花朵的震撼。青春的美好亮丽,青春的创造热力,青春的朝气蓬勃,青春的勇往直前,自然使诗人看见了,感觉到,触摸着具有无限潜在力量的学生们火热的心,燃烧的热情,勇敢的探索和冷静的思考所焕发出来的创新学习。顺理成章的文章结尾:“国家的栋梁,以及世界的栋梁,有一部分将出自这里。这或许是没有疑问的。所有栋梁的童年,都是花朵。”就不仅仅是诗人自己 真诚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而且更是合乎社会生活辩证法的必然结论。诗歌是特殊品种的“诗不是慢,而是更慢”的心灵文章。诚如杜甫咏叹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黄亚洲的诗歌是浪漫而现实的诗歌,他在《杜甫之心》的头尾分别强调写道:“哼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吊车和卷扬机,把我们居住的城市/非常诗意地/吊装成杜甫之心” ——“事情为什么会搞成这样/双方都不清楚,也许/有一种比房子更重要的思想/没有进入诗歌”。(引自黄亚洲诗集《父亲,父亲》,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61页和62页)其深刻的意义显然直接表明了当代人民群众迫切的现实希望和重要诉求。
我想,这是不是我们的黄亚洲在酸楚地认真呼唤杜甫式的人民诗歌心灵情结的当代回归。显然,他从心灵里爆发出来的重要新作《重庆十五吟》就是这种努力。也是一个展示他自己的,人民诗歌心灵情结的生动证明,更是他为人民歌唱的美好诗歌的可喜成果。
简短地说吧,十分熟悉社会发展进步规律与当代的社会生活辩证法的黄亚洲完全是一个人民心灵的歌唱者,人民思想感情的抒情者,人民心愿的代言人。篇幅关系,暂且点到为止。
我们有理由对黄亚洲的诗歌创作创新充满更大更多的期待。特别是期待他更好,更出色地为人民唱响心灵的战斗诗歌,更多鼓舞人心的美好诗歌。
2006年6月27日初稿
通邮:400015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15信箱 毛大成 电话:023—63876106 60754795
第二篇:朗读是心灵的歌唱
朗读是心灵的歌唱
----观王文娟老师执教《祖父的园子》有感
2014年7月24日至7月26日,我有幸赴河南省参加了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第二届年会暨课题中期培训研讨会。本次年会以“遵循教学规律,讲究教学艺术,践行少教多学,提高教学效率”为主题。培训期间我们认真聆听了多名资深教育专家所作的精彩报告,观摩了第三届“教育艺术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让我充分领略了来自全国各地优秀老师的不同风采,深刻感受到课改之风让教育的花园百花争艳,竞相绽放的大好局面。
其中,来自陕西省汉中师范附属小学的教师王文娟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让我印象最深,也让我受益颇多。这堂课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重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变化,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少教多学”理念。
这堂课最明显的特色就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贯穿始终,通过朗读体现作者内心的快乐,从教学设计来看一共安排了五个环节的朗读,每一环节都独具匠心:一快速浏览,这就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这里老师倡议学生一目十行地扩大信息量;二默读体会,这里重在让学生潜心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三是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入情入境地朗读,通过变换音调、变化语速、变化停顿,读出祖孙二人浓厚的亲情与无与伦比的快乐;四跳读文段,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融入自己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既体现了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又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维达成。
其中最精彩的环节当属感情朗读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老师让一名学生和她一起读,老师读描写祖父的句子,学生读描写萧红的句子,老师先示范“祖父戴一顶大草帽”,声音浑厚有力,惟妙惟肖,而且在断句上也同读绕口令一样,极富跳跃性。学生收到了老师朗读时音调、情绪的感染,用极其稚嫩可爱的声音读出了“我戴一顶小草帽”。老师又读“祖父栽花”,“花”字着重读,学生也自然而然的读出了重音。这样师生之间一唱一和,一老一少,读的抑扬顿挫,绘声绘色。课堂仿佛在唱着一支欢乐的歌,气氛异常活跃。接着,老师又让学生通过男女生赛读,同桌两人互读的方式朗读,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情不自禁的融入了萧红所描述的祖孙二人其乐融融的画面,仿佛自己就是童年的萧红,老师是慈祥的祖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从他们心中唱出一支快乐的歌曲,徜徉在自由自在的园子中。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在全体参与的活动中,学生对课文的核心部分产生了深刻理解,不止是内容的理解,还有对快乐的体验,把文字变成画面,让整堂课激扬着生命的活力。从学生兴奋的表情和参与的活跃程度就可以看出,这堂课对他们的影响将是长久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点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学生只有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的脉搏,感受文意、文情和文境。”而现在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导入课文之后,让学生匆匆读过一遍课文就开始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多的是学生浮于表面的议论和教师的解读分析,很少有学生动情的朗读之声,以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朗读。
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朗读是用声音传达作品内蕴丰富的情感活动,汉字的音韵和谐之美。字里行间的那种无法言说的力量,都需要声音去传递,去强化。作为语文老师,应努力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汉字的音韵美,感受语言的声律美,体味语句的情感美,领悟文章的意境美,从而唤起他们敏锐的语感和丰富的想象。文章要达到“美读”的境界,应侧重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和人物形象美,感悟文章的内涵与韵味。
这堂课的第二个特点是落实了“以学为主,少教多学”的理念。以学为主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使学生的学成为课堂上的核心事件,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少教多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当然,适当的讲解和指导也是必要的。少教不等于不教,关键是教在学生需要的时机。如在品析文章质朴的语言时,王老师提出问题“萧红是如何用朴实的语言将这种快乐、自由传递给我们?”一名学生回答“真实的内心”,教师予以肯定,并补充“真实的情境”,随即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从作者内心歌唱出来的”,让学生明白要写出好的作品,必须抒
发真情实感。最后老师出示资料,并用低沉的音调读到“萧红18岁的时候,祖父去世了”同学们也陷入了悲伤的情绪,当老师让他们再次读“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时,同学们的声音也情不自禁地降低了,同作者一起怀念着祖父。这样的少教是一种精致,老师适时补充,随文点拨,通过老师的“少教”将学生的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冲动和表露于外的活动,让学生多一些自主体验的机会,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的境界。
通过观摩本节课,我明白原来语文课可以上得如此灵动,如此快乐。如果我们也能深入践行“少教多学”的理念,让课堂上多些朗朗读书声,多些心灵的歌唱,让学生能动口动心动脑地读,读出文章之道,文章之情,文章之妙,走出那些高耗低效的教学误区,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能充满灵动的旋律。
第三篇:心灵美好的人
心灵美好的人
罗丹曾说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很美,若你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便能发现美的所在。”生命是一杯无色的酒,美好的心灵就是它饱满的杯;生命是一艘破浪的船,美好的心灵就是它领航的帆;生命是一片无限的海,美好的心灵就是它澎湃的浪;生命是一幢美丽的房,美好的心灵就是它光明的窗。
天气转凉了,金色的秋天来了,天高气爽。早晨,周围的一切都笼罩在白茫茫的雾里,似乎披上了一件透明的轻纱。我来到马路上,咦,路面怎么那么干净?谁扫的?我心中有一边连串的问号。“唰— —唰——”扫地的声音打破了早晨的寂静,我顺着声音望去,是一位清洁工。
她大约50来岁,脸色苍黄,两鬓斑白,额上布满了一道道皱纹,一双眼睛仍然炯炯有神,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呼——呼——”一阵阵寒风恕号着,可清洁工却只穿着一件红色的工作服各一件毛衣。她的手冻得通红,手里捏着一把扫把,用力地扫着,扫着„„满天的灰尘在空中舞着,都进了她的嘴里。那位女清洁工认认真真地扫着,每一处,每一个角落都扫得干干净净的,落叶、纸屑、泥沙堆成一一堆。
马路干净了,可“马路天使”的身上、脸上粘满了灰尘,但她的心灵却是那么的美丽、纯洁。我赞美清洁工人,她们使人们减少疾病,能够在各条战线上更好地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他们美化了我们的环境,博得人们的尊敬!美好的心灵,洒向人间就是爱像清风,拂去了人们心头的印却不带走什么;像阳光,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却不需要什么像细雨, 无声地渗入干旱的土地,却不谋求什么。为了世界更加美好,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幸福,让我们都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吧!
投稿人:六二班宁佳琪
指导老师:闫文慧
第四篇:美好的心灵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文
在人们的心中,有无数个美丽的风景线.其中,有实,有虚,也有美景,还有美貌.在我心
目中,就有那么一道风景线,叫做美好的心灵.在这样的一个下午,最令我难已忘怀的是
那让我懂得了心灵的美好.是她让我懂得了怎样让我的心灵美.即使外貌不好看,我也
可以让无数的人为之赞赏,为之羡慕,为之佩服.那是一个太阳高照的,风景秀丽的,风
和日丽的下午,我在公交车上,车上都是人,非常挤,而司机还要在每一站停下,迎接那
么多的人上车,而且每站一停车后,总是会上来很多的人,而下车的人很少,下的人最多 的时候也就两三次,有时还会没人下车.这不,又有人上车了!车里的坐都坐满了,可
是,又有十几个人又上车了,有人在车里喊了一声:你们怎么还上啊!也有人说:“哎!对
呀,你说,干嘛不多造几辆公交车啊!”这句话,引得大家都笑起来了.这时,上来了一
位姑娘,她大概是十七、八岁,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她一上来,大家一句话也不说了.她带着墨镜,但是,墨镜并不能遮住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全是白色的.我这才知道,原来她
是个盲人.车内有人嘘谈,也有人小声的讲话,而谈论的只不过是一个盲人.车上有好心的青年给她 让了个座位,她很客气的说了声谢谢.车又停了下来,一位老人
上来了,一刷卡,“老年卡”.盲姑娘赶紧站了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老人,而她自己,站在车
里,东倒西歪的好像喝了酒.下车了,我看了一下那位盲姑娘,她的神态是那么的祥和
呀!是她,让我明白了:外表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我要做一个心灵美的人.
第五篇:歌唱劳动五一劳动节诗歌专题
五一劳动节的诗歌:歌唱劳动
(一)
在与我比邻的一家医院洁白的产房
我歌唱每一声初生婴孩幸福的啼哭
它嘹亮而悠扬,如快乐的音符
在女护士疲惫的汗珠上起舞
真想把最美的诗歌献给她们
可面对她们——这些圣洁的天使
我羸弱的诗句,何其卑微
五一劳动节的诗歌:歌唱劳动
(二)在城市里每一条静谧或喧闹的街衢
我歌唱一把悠然舞动的扫帚
它缄默不语,一任身体与大地亲近
擦出些胭脂,为城市梳妆
关于平凡和伟大
关于卑微与崇高
舞动的扫帚,用绝美的舞姿注释
五一劳动节的诗歌:歌唱劳动
(三)在八百米幽暗板结的地心深处
我歌唱一盏熏黑而明亮的矿灯
它的光焰是喷射着汗水的咸涩
矿难让那些嶙峋的骨骼愈加坚硬
无数炭黑的手捧出又一道晨曦
此刻,初升的暖阳洒在身上
比空气更轻,比磐石更重
五一劳动节的诗歌:歌唱劳动
(四)在千里之外遥远的故乡小村
我歌唱自己年迈的乡下母亲
她不知道五月里的某日是母亲节
只晓得早早升起那缕袅袅的炊烟
然后荷锄,走向田垄
让滴答的汗珠敲打丰收的渴望
看麦苗仿佛自己青葱的女儿一样,嫩绿地长大
五一劳动节的诗歌:歌唱劳动
(五)在这个花草苏醒柳枝跳舞的季节
我歌唱一只在松软泥土下蠕动的蚯蚓
这蠕动是最曼妙的舞蹈
它与农人耕耘与播种的躬身姿势
优美地契合,弥漫一些大豆的金黄
稻谷的芳香,成为墒情充裕的土地上
最美的舞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