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阅读答案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郁达夫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论客的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仅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或风、雷、雨、雪的突变,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你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也觉得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白天晚上的一定轮流而去自杀的人。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⑤我从前有一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一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像上面所说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寻生活,较为直截了当。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⑧我曾经到过的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的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四国的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的。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15.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答案】A C【解析】此题难度偏易,选项内没有非常规陷阱,只要根据每个选项对照相应原文,考生能够轻松选出正确答案。A选项中虽说是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但是并不是用这个来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而是为了启发读者欣赏自然的美。C选项的“清凉散”不是“告诫人们不要因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界的欣赏”。而是 “治疗利欲熏心的良药”,它是“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16.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答案】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解析】此题意在考查对文章段落段意的概括。做此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截”(截取重要的语段和语句),然后“删”(删掉不重要的句子,使答案精炼),最后 “改”(将原文中的话转化为自己的话)。在原文中能找到欣赏自然山水的三种方法: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山水中欣赏自然。17.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有说服力;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解析】此题考察了中间段落的作用,第⑧段是文章的中间段,它会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中产生一定作用,比如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所以在看到中间段作用时,首先想到的是它产生的结构作用有:①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中的„„引出了下文中的„„)②前后照应(与前面出现的时间相照应)③点明中心主旨。而在内容上就要考虑文段本身叙述的内容是什么。只有将结构和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在这一题中拿到高分。18.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就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仆人。(宗白华《轮<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答案】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与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人生与艺术的态度。能认识山水与自然的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仆人”的佳作。【解析】此题是探究题,首先一定要理解文中的“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答题要始终围绕这句话来回答。第二,根据下面给出的两个语段,结合相应内容深层次理解“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答题中注意:“欣赏山水以及自然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其实是点明了山水自然和艺术和人生的关系。山水自然会影响艺术和人生,人生和艺术同样会影响山水和自然。文段一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有点儿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郁达夫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艺术与人生与山水自然息息相关,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不仅会影响艺术与人生,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也是人对于人生与艺术的态度,正如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的“境与神会,真气仆人”的佳作,不正体现了他们对人生与艺术的态度吗?
第二篇: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散文阅读答案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散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他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也没有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由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在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见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了,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惟一的人生乐趣,现在他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了几百万了,但闻他惟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存在英国银行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是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涵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些自然的美感,还是要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了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去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上过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一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过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住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我们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则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化,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16、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7、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8、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河里,有说服力。(6分)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散文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15、AC
16、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
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处;
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17、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
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
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18、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会影响艺术和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台独,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却不免有些寂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能认识山水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
第三篇:自然景物意象
自然景物意象
1、春
① 初春、新春表赞美自然新的生命力。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② 暮春表伤春之情,暗寓春光虽美却易逝,感叹人生韶华易逝或国运不济。如:落花飞絮成春梦,剩水残山异昔游。(《暮春感怀》戴叔伦)、秋。古诗中秋的意象常表现为悲秋,表悲愁之情,暗寓韶华即逝、前途渺茫,国运即衰。例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夏
一般表现的是生命的活力,给人愉悦向上之感。如: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游赤石进帆海》谢灵运)
3、秋
秋。古诗中秋的意象常表现为悲秋,表悲愁之情,暗寓韶华即逝、前途渺茫,国运即衰。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秋兴八首》杜甫)
4、月。
①表达思乡、思亲念友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例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②历史的见证今昔沧桑感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刘禹锡)
③冷寂、凄清的感觉(多用残月来表达)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④ 清新,皎洁的美好事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4、太阳。
①指君主,与浮云蔽日相连。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②达对生命的赞美。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白居易)
③表示温暖,幸福之感。“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古风五十九首》其二十六李白),6、夕阳、日暮、黄昏
①是行将衰朽的隐喻,表现对事物即将凋亡、生命终将结束的惆怅、感伤之情与人生感悟。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② 由落日回家引起的思乡之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7、露水
形容生命的短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曹操)
8、阴天
表现内心的压抑、愁苦、凄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杜甫)
9、东风
用典,多指机遇。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
10、海
①指巨大的力量,一般用于暗示对抗、想要征服的目标。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李白)
② 作“沧海”时,多指“沧海桑田”用于感慨物是人非。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无题》李商隐)
11、雪
①寓高洁、清高、孤傲的品格。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②因其寒冷来表现潦倒窘迫的状态或前途的险阻。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李白)
③指美丽的事物。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④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如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卖炭翁》白居易)
12、流水、江水
①指时间的流逝。大江东去,浪淘尽……(《念奴娇》苏轼)②指源源不尽的愁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③指相思之情。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卜算子》李之仪)
13、霜
①与悲秋情感相连,表现凄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曹丕)
②胡霜,特指边塞地区的萧瑟肃杀。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③ 现威严、正义。如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永遇乐》辛弃疾)
④ 指游子离乡的悲凉愁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14、玉
①纯洁、美丽。如青青子佩,悠悠我思。(《诗经·郑风·子衿》)③ 洁、坚贞,优秀的品格。
动物意象
1.杜鹃、子规。(同一种鸟)
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所以叫杜鹃啼归。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往往表现极度悲痛的情感。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李白);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白居易)
2、鹧鸪
雄性鹧鸪好斗,叫声特殊,有人拟其音为“行不得也哥哥”。指思乡的愁苦之情。如:“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辛弃疾)
3、鱼
一般表自由自在,用典庄子、惠子的“子非鱼”。如秀说鲈鱼堪脍(《水龙吟》辛弃疾)
4、鸿鹄
指理想,虽与大雁同义,但寄托的情感并不相同。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留别岑参兄弟》王昌龄)
5、大雁
①鸿雁传书。多表达乡愁。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
②指物是人非。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李清照)
③塞外的大雁,表现塞外生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王维)
6、乌鸦
多与落日联系在一起,表现事物走向衰亡的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马致远)
7、鸡、狗
农家动物,在田园诗中表现农家生活。无食犬犹在,不耕牛自闲。(《赠辟谷者》张籍)
8、马
①战马,多是驰骋疆场的豪迈之情,亦有些写战争的残酷。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卢纶)
②千里马、骐骥,比喻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短歌行》曹操)
③病马、老马、瘦马。指壮志难图,怀才不遇。如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马致远)
9、鹰
刚劲、搏击。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江城子》苏轼)
10、寒蝉
生命时日无多,鸣声凄切,情感悲凉。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雨霖铃》柳永)
11、鲤鱼
指书信,用典。
12、猿猴
借助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植物意象
2、柳。
“柳者,留也。”古人有折柳之习。古诗中常用“柳”表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游子思乡之情。例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3、梅、松、竹、兰及若干香草。
用来托物咏怀,表达高洁的内心世界或追求高尚的人格,或自比自喻,以物自况,暗寓诗人自己具有的高尚人格。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屈原)
4、菊、桃花。
隐士情怀,不落风尘,超脱凡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落花
① 表现美好事物凋落的凄美与伤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声声慢》李清照)② 无私奉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龚自珍)
6、落木
表现萧瑟、悲凉之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7、浮萍
指飘零。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文天祥)
8、梧桐
①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③ 象征离愁别绪。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9、牡丹
象征富贵、美好。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赏牡丹》)
10、草
① 旺盛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② 表现荒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杜甫)
11、松柏
③ 常青,坚韧,高洁。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咏史》左思)
12、丁香、芭蕉
指愁思。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二首》李商隐)
13、桑榆
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14、莲
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人文意象
1、舟
小舟、轻舟表达轻松、随意、自由之情。例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造法白帝城》李白)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韦应物)
2、羌笛
塞外少数民族的乐器,常用来表现塞外生活。并且音色清脆高昂,带有悲凉之感。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3、农人、和尚、道士
①在田园、闲适诗中,表现与自然的和谐,带有淡泊名利的出世色彩。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王维)
②在表现现实的诗歌中,则是指底层人民,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李绅)
4、楼兰
指边境敌国。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5、吴钩、龙泉
宝剑,指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水龙吟》辛弃疾)6酒、杜康。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第四篇:写一种自然景物
习作1教学设计2
吴国琴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云的多姿多彩。
2、细读例文,结合“习作要点讨论”,领会写好景物的要领。
3、明确作业要求,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注意写出它的特点。训练重点:
读懂例文,明确写法。训练难点:
选择一种自然现象,写出它的特点。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
1、同学们,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与美丽,作家把它画了下来,摄影师把它拍了下来,我们可以用我们手中的笔,把它描述出来。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见到过的美丽的自然现象。
板书:习作1
写一种自然现象
学生读题
2、指名说一说,自然现象包含哪些。
二、阅读例文,学习写法
1、轻声读例文《二八月,看巧云》,写成练习:
(1)、《二八月,看巧云》写的是二八月的云在______和______两方面的特点。(2)、作者在云的造型上重点描写了_____的奇巧,又分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情况来写的。
(3)、用“______”画出你认为小作者写得精彩的语句,并说说好在哪儿。指名口头回答。齐读(1)(2)两题。
2、读了这篇例文,你在写作方法上有哪些收获?
指名说。出示:(1)、按照顺序;(2)、抓住特点;(3)、突出重点。
3、再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是怎样突出重点,写出云的形状奇巧的?
小结:分三种情况来写(集中在一起的云、分散的云、鱼鳞云),每一种情况都是抓住景物的特点和变化来写。
三、以雨为例,指导写作
1、出示本次习作要求:
观察一种自然现象,然后把它的变化特点写下来,题目由自己定。指名读,明确作文要求。
2、这几天,我们见得最多的自然现象,莫过于雨了。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雨。板书:雨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观察了雨,谁来说说,你眼中的雨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用一句或几句话描述出来?尽量让大家听到你的发言中有优美的词语或句子。指名说。
3、通过观察,雨的哪一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指名说。板书:雨的声音、雨中景物、雨中动物、雨中人物
雨下得小和下得大,声音、景物、人物、动物有区别吗?请同学们边回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边和同桌讨论完成表格。雨
量 景
物
特
点
雨的声音
雨中景物
雨中动物
雨中人物
雨的声音
雨中景物
雨中动物
雨中人物
交流所填的表格,引导讨论:这些特点抓得准不准?你还有什么补充的?
4、仅仅抓住特点,写出雨和雨中景物的变化,是不够的,同学们再想一想,要想把文章写得更加生动,我们还要注意哪些方面?
指名说。小黑板出示:(1)、抓住特点,写出变化。(2)、词、句朴素优美,融入自己的感情。
(3)、展开合理的想象。
(4)、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5)、恰到好处的引用。你知道哪些写雨的诗句或谚语? 小黑板出示: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春雨贵如油。学生齐读。
5、课件出示朱自清的《春》中写雨的片断: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选自《春》(朱自清)引导:我们来看看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写春天的雨的。学生轻声读。
从朱自清对雨的描写,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指名说。
小结:其实,写文章并不难,只要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你的笔具体、细致地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了。
6、在写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美丽的画面,加深对雨的印象。课件出示图片,配乐欣赏。
四、片断练习,指导修改
1、要求学生从所填的表格中选择1~2个方面,写一个片断,写时注意小黑板上的5点提示。
2、学生练写,个别指导。
3、指名2~3个学生展示片断,学生自由读。说说这个片断写了什么,写得怎么样,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教师用修改符号修改。
学生再读修改后的片断,感受这样改的好处。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写一种自然现象的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练习写了一个片断,课后请同学们自己确定一个作文题目,按照顺序,把表格中的几个方面具体、连贯地写下来,注意段落的划分。
板书设计:
习作1
写一种自然现象 雨
雨的声音、雨中景物、雨中动物、雨中人物„„
第五篇:浅谈李白的山水景物诗的特点
浅谈李白的山水诗
内容提要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并留下了大量千古不朽的诗篇。李白是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从古至今,李白的抒情诗倍受人们的重视。李白的诗歌中着重描写客观事物在他胸中激起的感情风涛,努力展现自已炽热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 李白 山水诗 题材广泛 想象 细节描写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并留下了大量千古不朽的诗篇。其中,李白是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从古至今,李白的抒情诗倍受人们重视。而笔者则偏爱于李白的山水诗。在这些诗篇中李白着重抒写客观事物在自已胸中激起的感情风涛,努力展现自已炽热的内心情感。
一、李白创作特色形成的原因
唐代诗人,大都有游历名山大川的经历,或因出仕,或为求名。而李白的创作也离不开他一生的坎坷经历。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有文化教养的“贵族”家庭。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当时的蜀中是一个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因此,儒、道都对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大约18岁左右,李白学习了纵横术,又因为李白有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达长安,为争取政治出路而拼搏,但终于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但不满两年,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随后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李白的诗歌创作已逐步趋于成熟。此后11年里,他继续在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可是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年(744),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见面。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病逝。
正是因为李白一生在政治生涯上中的挫折碰壁,才使得他把赤子般的天真情谊奉献给同道和纯朴善良的下层人民,倾诉于无私无猜的大自然。所以他寄情于清风明月,漫游在名山大川,面对祖国各地的绮丽风光,扩大了视野和心胸,自然激发他创作出了许多景色雄伟壮丽而又洋溢着积极乐观情绪的不朽山水名篇。
李白的山水诗,从题材内容上看范围十分广泛。这与李白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李白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他入蜀中、出三峡,南至江浙,东至齐鲁,北游长安、洛阳、太原,游览了无数名胜古迹,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充满了热爱与赞美的豪情。李白为其写了许多不朽的诗作,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其成就不亚于以山水诗著名的王维。更有著名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李白山水诗的创作特色
李白在山水诗内容题材方面的独到之处,在于不仅写眼中的山水,更写心中的山水,利用想象或梦游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因梦而游,飘然而至,谢公屐、青云梯、海日、天鸡、水气、闪电、鸣雷、石洞、神仙,纷至沓来。借梦中惊心动魄的奇景,对抗腐败的政治、黑暗的社会,最后透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奇光异彩。
李白的山水诗在细节刻画方面生动形象。李白在描绘山水时,十分善长用色彩,描出优美的景色。如:“日照香炉生紫烟”、“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青天削出金芙蓉”(《望庐山五老峰》),“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绿竹入幽,青萝拂行衣”(《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等,其中“青”、“碧”、“紫”、“银”、“绿”等字,把整个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绚烂多彩,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立体感,同时使整个画面的意境充满了生机。
李白山水诗在结构构思方面亦不拘泥于形式,只重“情”字,并贯穿于作品的始终。“情之所至,笔之所至。”正如苏轼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如《蜀道难》开始一句“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破空而来,中间又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结尾再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情不自禁的感叹,是在写景的基础上作者情感的升华,也是贯穿全诗的情感线索。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意象的描写,全无刻意安排的迹象。这就是李白山水诗,情从诗中自然喷发,使之成为一代“诗仙”。
李白山水诗中蕴含着很高的政治热情,李白将其直接坦率的表达出来。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后功成身退。在政治方面的热情,贯穿着他的一生,即便遭受过沉重的打击与挫折,他始终没有完全冷却。最具特色的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它们气势不凡,色泽瑰丽,仿佛笼罩着某种神话气氛,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李白山水诗最大的特点是对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在李白心里,人和大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要拥抱大自然,与之化为一体。在《山中问答》中,他诡秘地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里深刻地揭示出了道家思想。我们知道,道教的思想观念伴随着李白的一生,渗入到他的社会生活中。并随着他的政治遭际而日益加深,推动他走进大自然山水,也使他的山水诗里的山水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更加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理想化、狂想化、个性化。
此外,李白还有一些山水诗直接写出了向往仙境、交往神仙,自是理想的追求,这种狂想的表现,显示出谪仙的不凡。但天宝之后,由于国家政治昏乱,个人遭际失意,随着年事阅历的增长,使他对人间权贵更为激愤,对天上神仙亦感梦幻,于是怀着美好梦想广游名山。这种变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集中典型的表现。诗一开始便断定海中蓬莱仙岛不可信,但天姥山却是可望可游的。于是梦中“飞渡镜湖月”,到剡溪,凭吊谢灵运遗迹。然后“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攀登山巅,领略了大海高峰的奇壮胜观。转眼在云烟迷雾之中,忽然“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竟来到了金碧琳琅的神仙世界,霓衣风马,虎鼓瑟,鸾驾车,列仙拥簇,纷纷而至。但就在此刻,梦醒了,天姥仙境不见了,只有诗人自己在枕席之间。于是他深深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人世荣乐原是一场梦,人间万事都是不断流逝的江河水,无可挽回。因而他要骑鹿访名山,寻求那梦想中的美妙仙境。客观的大自然山水在梦幻中变成了神仙世界,理想以狂想的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出一个新的高度。
李白的山水诗基本都是以凌云壮志的胸怀谈起的,而李白又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其大量的诗作中,描写祖国山河的山水诗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涉及山川范围极广。所表达的感情真挚充沛.表现出李白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怀友思乡等内心情怀。当然,山水诗只是他所有诗作中的一部分,这些山水诗也不能代表他的全部作品,但是他一生的激情与理想,却又与这些诗作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像《赠汪伦》是从友谊方面着手。
李白则认为这样的山水的描写方式缺乏诗歌形象的飞跃感和流动感,所以他的山水诗大多选材名山大川、雄山奇水,由此形成他特有的意象群,气势磅礴、形象壮观,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和崇高。如„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涛卷海门石,雪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水意象的原型意象是“阴”。„淮南
子•天文训》云:“阴气为水”,《白虎通•五行》载:“水者也”。在南朝的山水诗歌中,水意象象征着悲哀、怨恨、阻隔、伤逝之情。在李白的山水诗中也有大量关于水的描写,但他 笔下的水意象彻底摒弃了前人的基调,更多的是表达乐观的 情绪和对理想主义的追求,探索人和生命存在的价值。同样 是对水意象的描写,李白不是低沉地哀吟,而是以充沛的激情与豪迈去感叹生命和人生。“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发己衰败。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李白《古风•十一》)经过李白之手,阴柔的水意象一改旧貌,表现出非凡的气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山水诗中的思想情感来看,李白的山水诗,意境壮美,很有气势,有着伟大的思想深度和豪迈的情感。他以自身的个性去改造眼前的山川大河,将这些景物理想化。他往往是从把握整体的方向入手,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以主观情 感上的需要山水的形象进行刻画,创造出独特的诗歌意象,显示出其强烈的个性色彩。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何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司、”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横江词》)。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描绘了一美轮美负的神仙世界:二清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莺回车,仙
之人兮列如麻。二如此盛大而热烈的场面,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神仙世界的光明美好来反衬现实社会的黑暗腐朽,表现了李白追求自由的思想。而”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工“又表明了李白与权贵决绝的态度口
李白是一个轻权贵重友人的诗人,在他的山水诗中,也能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友J倩,如、峨嵋山月歌》:”蛾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二。诗作中写道,山月能够和人万里相随,而诗人与友人却无法相见,这样的对比使得“思君不见”的感慨之情愈加深挚。明月当空,近在眼前却永远无法触及,这更是思友之倩的象征。这也正是凡在诗作中咏月之处,每每皆是抒发江行思友之倩的充分体现。而其晚年被判长流夜郎之罪,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口
在近于绝境的心境中,半途忽然遇赦,被压抑的心倩彻底释放在返回江陵途中作出《早发白帝城》这一名篇,它正是这时李白深厚情感的一种宣泄与体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小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中表达出的倩感,是李白历尽艰难后重履康庄的快感与激倩,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倩就好似滚滚而来的江水奔涌东流口整篇诗作既有写景又有抒倩,写的是明快之景,抒的是愉悦之倩,达到了倩景交融的完美结合,不愧为传世名篇。
从创作方法来看,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可以说他的成就达到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顶峰,而这一浪漫主义的本质就是由他的山水诗反映出来的。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充分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将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从而使其山水诗作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形象。以他的名篇《蜀道难》为例,全诗将历史、现实和神话交织在一起,以变幻莫测的笔法,飞快地流动节奏,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蜀道之奇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的蜀道的崎岖与艰险,寓意深刻,意境壮美。李白的往往山水诗以想象和夸张取胜,同时又融入神话传说,使山川既有鲜明的性格又有一层神秘感,充满极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山水的阳刚之美与神仙形象的阴柔之美在其诗作中相融合。使山水亦真亦幻,亦实亦虚,别具一种层次之美。另外,李
白的山水诗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诗中壮美的形象、伟岸的倩操和崇高的意境,表现出他蔑视权贵,追求自
由,•喷世嫉俗的高贵品格,给人以巨大的鼓舞。所以说,《蜀道难》不愧为一篇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二的浪漫主义杰作。
从内在涵义和艺术特色来看,李白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关键就在于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蕴。
李白的山水诗中对山水的描写,不只是局工艇于山水,而是以山水的描写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倩感,表现了广阔的社会内容。李白笔下的山水巍峨峥嵘、波澜壮阔,展示出一种冲破一切束缚,追求自由的重大精神力量。而追求自由、人格独立和理想的实现,也正是李白山水诗所要表达的心声。同时,李白在诗中对祖国壮丽山何的豪迈气势的展现,其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也是盛唐时代整个社会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反映口更重要的是,李白的山水诗中透露着一种字宙意识,是字宙意识的觉醒。李白对大自然的思考,并不限于社会历史,更将人生和社会放到无穷的字宙中加以考察,使他的山水诗更富哲理,饱含独特的美学意蕴。如旧出入行》:”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江上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一这种字宙意识对他的山水诗具有巨大的升腾作用。
从价值取向角度来看,李白在其坎坷矛盾的一生中,既有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一面,又有道家清静无为、消极出世的一面,因此,二重取向就成为理解其山水诗审美价值的一把重要的钥匙.李白的才学博大精深,他自幼用功苦学,博览群书.正是。读万卷书二充实了李白的学识,他将儒释道三家学说集于一身,使他的山水待呈现出三种境界:入世一出世一永生李白相信尽管前面的路障碍重重,但终将有一天会乘风破浪,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入世思想。另外,道家的思想对李白也有较大影响,李白对道学有过深入的研究,又好访道炼丹,诗心与道心相通,因而以”诗仙“著称于世。对于佛学,李白也有一定的了解。他追求一种超越现实、超越人生的美,这正是他佛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因此,在李白的山水诗中,一直贯穿着两种价值取向,而这主要形成于他的青年时期及以后的人生经历当中。青年时期,李白己有建功立业、积极入世的一面,他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希望能够辅佐帝王使国家
富强,百姓安定;同时又有道家清静无为、消极出世的思想,喜欢栖隐山林,求仙访道。《江上吟》中,”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诗中既有他对屈原的忠君爱国的肯定与赞誉,又有”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的感叹。一方面要辅佐帝王,一方面又要成为飘逸洒脱的神仙,这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一直伴随李白一生从人文主义角度来看,李白对山水真与善的眷恋,并且根据自己的心境给山少II大何渲染上不同的感倩色彩,将自己被压抑许久的内心感倩释放出来,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口
李白对自然山川的真与善的挚恋。其实也是一种对人生之恋的曲折表现。因此,他的山水诗中往往会洋溢着孩童般的倩趣。李白山水诗中,春夏秋冬四季也早已融入了诗人李白
真纯善良的感倩。如《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开轩聊直望,晓雪何冰壮。哀哀歌苦寒,郁郁独惆怅。二又如,《秋下荆门》: 二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妒鱼,自爱名山入中。“正是李白对祖国自然山水的真与善的爱,使得他的诗作无处不透嚣着真挚和友善的倩感。可以说,李白对这种倩趣的发现,为山水诗注入了真与善的营养,既是感性
心灵的苏醒,又是对自我生活的追求,更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口
李白的山水诗中把人性自然的欲望毫无保留的流露出来,将心灵放纵的童真、丰富神奇的幻想和奔放浪漫的倩感一一呈现于世。李白的山水诗在中国古代山水诗作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既是历史和时代造就的,同时又与他本人的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他以豪迈的胸怀、奔放的激倩,描绘祖国壮丽秀美的何山,并将自己对自由、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化入了山水诗作之中,J倩景交融,韵味悠长,又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批判的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李自的山水诗又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是集《诗经》、楚辞》以来文化之大成,又从历代诗人身上广泛汲取滋养。李白受庄子、屈原影响较深,成为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浪漫主义伟大诗人:同时,他的山水诗深又受陶淤}明、谢灵运、谢眺等山水诗人的影响,兼有各家之长,因此超越前人成为我国山水诗的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