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用多种途径 加强低年级的语言积累
利用多种途径 加强低年级的语言积累
余姚市教研室 沈丽英 邮编:315400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积累是学习的规律,是汉语学习的途径,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们应从低年级起开创多种途径,为孩子的语言积累搭设平台。一.在“听说”上动脑筋
“说话是播种,听话是收获。”丰富语言积累可以在“听”“说”上做文章。1.听故事促积累
小孩子喜欢听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它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对儿童来说,再没有比童话故事吸引人的了,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接触的各种动画片、连环画、故事,大多是童话。因此平时可让孩子听一些优秀的童话故事或富有儿童情趣、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及短小精美的文章的磁带,利用早晨和午间让学生欣赏,孩子能从娓娓动听的讲述中了解故事梗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这样,有些词句自然而然在脑海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2.赏美文促积累
教师可从报刊、书籍中精心筛选一些短小优美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或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进行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感同身受,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语言。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在“说”上活运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儿童从做中学。”积累语言是为了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说话训练能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的过程。低年级的课文中有不少浅显的文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如通过口语交际、展示台为学生搭建说话的平台;举办故事会、成语接龙„„,在活动中体会读书带来的成功乐趣,同时提高了说话能力,又积淀了语言,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二、在“读背”中下功夫 1.在“读”字中做文章。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文中优美的词句、动人的情景,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感动,还要让学生注意吸收,化为自己的营养。教材中有较多好的词语,如一年级下册《识字1》:“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 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 泉水丁冬 百花齐放 百鸟争鸣”八个成语构成了一副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引人进入春天美好的境界,八个词语排列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让学生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记,边读边记。在师生的一呼一应中,在稚嫩的童声中,学生读得有情,读得有味,更在图文结合中积累了语言。又如《红领巾真好》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文章,“清晨,林中谁最快乐?是可爱的小鸟,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清晨,林中谁最活跃?是机灵的小鸟,扑棱棱,飞来飞去,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教师让学生反复品读,入情入境地读。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自然而然地积累了语言。
2.在“看”上花时间。
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引导孩子广泛阅读,多读多写,是获得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一 要结合教材,开展课外阅读。新教材都是以“组”为单位编排的,每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就类似的文章进行拓展,人教版的配套读物《小学语文同步阅读》紧跟教材,里面的文章大多和教材同一主题,每学一篇课文,就设有两到三篇文章,如《金色的草地》学完就可让孩子阅读《神气的小草》、《家乡的草原》。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也可在教材的空白处超越文本,拓展阅读,如学《夏天》第4-6节学习时,拓展‘彩虹‘的小诗。
彩虹 彩虹 雷雨过后,雨后,天上出现一座彩虹桥。一条美丽的彩虹,我多么希望,出现在天边。它能架得低一点,啊,这样,小朋友就可以 我多想把它从天上摘下来,蹦蹦跳跳 围在自己的脖子上,上天堂去游览了。做一条七彩的丝巾。
第二 结合爱好,开展课外阅读。低年级孩子喜爱读趣味性很浓的文章。所以我们可以推荐一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如《神话故事》、《伊索寓言》、《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等让学生进行阅读。还可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等书籍给孩子,扩大知识面。为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第三,开展活动,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对学习还处在是不是喜欢的阶段,尤其是课外阅读,兴趣更来自于老师的激发。因此,我们要多安排有趣的活动、竞赛。可以开展一些学科性的小活动、小比赛,如“识字大王”、“阅读之星”、“小小文学家”等。也可联合其他学科,诸如美术、音乐、科学等活动性学科,开展相关的知识竞赛促进孩子阅读。3.在“背”上花精力 背诵,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它能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积累语言,培养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
小学低年级的四册课本中安排了大量课文背诵,一二册几乎篇篇要求背诵,占全部课文的90%左右,三四册也大多数要背诵,占全部课文的50%左右。这些课文短小精悍、言简意骇,但行文优美,生动形象,琅琅上口,涉及到各个领域。低年级的学生对于这些篇目若能完全背诵,就可以为今后进行写作和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处于记忆力是最佳时期,相对的理解力则比较薄弱。因此,这一年段的阅读教学要注重背诵,在教学中进行严格的、有指导、有纠正、有示范的背诵练习,就能使学生积累大量的规范语言。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推荐背诵的8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同时还能陶冶孩子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在《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中选取适合低年级孩子心智特点的古诗词背诵,既能积累语言,又能提高人文素养。
三、在“写话”中勤运用。
习作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常言道“听不如看,看不如写”,写是大脑总结、归纳、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灵活运用已积累的语言形成知识块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常练笔。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拓展写话训练。
1.堂延伸 二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是一组写春天的课文。学完本组课文后 及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春天的气息。为了把春天留在教室,可以鼓励学生把春天用图画描绘下来向全班同学介绍,并进行写话训练,然后在班级举办春天画展和“话”展,这样就能大大激发了学生写话的兴趣,促进语言的运用。2.模仿创新 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写话模仿练习,可以提高写话的训练效果。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让学生仿照前几块石头的介绍方法,写一写“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怪石,积累文章的表达方式。为了课文的参照,学生只需在课文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完成了一次写话练习。学生在模仿中不知不觉复习巩固了课文中词句,积累了语言的表达方式。
3.画中写话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古诗的一大特点。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还可以提倡“画中写话”的训练,这也就是说,我们教师还可根据古诗中的图画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从而进一步拓展学习。比如,学生在学完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后,让学生看诗中的插图来编个故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把文中的小孩与蝴蝶嬉戏的经过写得活灵活现,充满了童真和童趣。
4.续编故事 故事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学生爱听故事并产生编故事的强烈欲望。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情节的发展继续编故事,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故事的结局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续编故事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例如,教学《两只小狮子》时,可在课文的结尾处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说一说懒狮子后来的生活情况,让孩子们驰骋着自己的想象,续编了一个个内容不同的小故事。
另外写日记也是一种极佳的练笔途径。我们要在写的设计上下功夫,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常练笔。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第二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
张志功先生说过: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该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多让学生积累语言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读中积累、背中积累、学中积累、用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积累等。我就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方法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
《你姓什么》是一篇儿歌,介绍了许多音近形不同的姓氏,很简短。儿歌有三段,第一小节是一问一答的形式,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我请了两个小朋友和我一起来配合读,一方面要注意读出一问一答的语气,另一方面要注意人称“你、我、他”。一开始的配合读,还是有难度的,在我的引导下,我们三个人完成了合作朗读。接着我请三人一组合作自由读,再请了两个小组上讲台交流读,效果非常好,既读出了语气又理解了人称。
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的读称为“美读”,并指出,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如:《国庆节的晚上》一课,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国庆节晚上天安门广场美丽的景象,尤其是描写焰火形状的几句话,焰火一个接一个,像一颗颗流星,像一朵朵菊花,像一串串珍珠,像一挂挂瀑布„„让人宛如置身在美丽的焰火中,大人看了也觉喜爱,更何况是小朋友呢?我就先让小朋友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再把喜爱的感觉读出来,挑战读,配上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学生融入了优美的文字中,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了语言。
二、品析中深化积累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我们强调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如《小山羊和小熊》一课,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小山羊路过小熊家,对小熊说:“熊哥哥,外面风大雪大,能让我在您这儿住一夜吗?”一个夏天的夜晚,下着倾盆大雨。小熊路过小山羊的家,对小山羊说:“山羊弟弟,外面风大雨大,让我在您这儿住一夜吧!”同样是请求住宿,可是小山羊和小熊问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我让学生读读这两句话,找找有什么不一样。通过朗读、讨论,最后得出:小山羊是在请求住宿,说的时候很客气,从多了个‘能’字和一个问号可以看出;而小熊则是在要求住宿,从‘让’字和一个感叹号看出。
又如《小兔和树的对话》一课,秋天,小兔看到枫树的叶子变红,感觉很奇怪,看到桦树叶子快掉光了,感到很担心,看到松树叶子又多又绿,感到很着急。在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理解了内容后,我又一次带学生回归到整体,问:“奇怪、担心、着急”能否交换?学生经过思考,回答:不能交换。因为小兔对枫树叶颜色由绿变红感到疑惑,“担心”是因为桦树掉叶而怕他生病,当小兔知道了掉叶是为了平安过冬,看到松树还有很多叶子,就很紧张很紧张,怕松树不能平安过冬,担心的程度越来越深,就变得着急了。这样,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三、背诵中沉淀积累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人读书,历来是读过来背过去的,读背得多了,肚子里装满了诗词文章,就逐步掌握了读写规律和方法。背书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是积累语言材料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语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材中的儿歌、短文琅琅上口,语言浅显易懂,通过背诵,让学生不断充实语言库存。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更高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形成能力。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时候,我告诉学生,读到能背下来时不要停下来,应再读几遍,这样才能记得牢,背诵后忘得最快的是开头十几天,因此,在熟读成诵后隔三差五就要复习一下。
平时,我也经常进行情境训练,以便对背诵的内容进行运用、巩固。如《一粒种子》,种子钻出地面以后,会看到什么?学生就把前一课曾经背诵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复述了出来:种子看到了在雨中穿梭的燕子;种子看到了绿色的柳叶,红色的桃花;种子看到了一条清凌凌的小河,河里的鱼儿欢快地摇动着尾巴„„曾经背诵过的内容顷刻间变成了自己的语言自如地运用起来,多么优秀的学生!所以,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巩固背诵,沉淀积累。
四、运用中内化积累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沉淀积累。如上古诗《所见》,我先出示一幅牧童坐在牛背上的唱歌的图画,让学生说说谁在哪里干什么?学生说一个小朋友坐在牛背上唱歌。于是我告诉他们像这种放牛、放羊的孩子称为“牧童”,而两腿分开坐称为“骑”。我再请学生用上这两个词来说一句话,学生说得很规范: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唱歌。显然,他们已经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能正确地运用。
如在教学第三册的语文快乐宫5的第一大题时,有三幅图,四个词分别是“挨挨挤挤、郁郁葱葱、亭亭玉立、晶莹透亮”,问这些词可以形容什么?亭亭玉立的荷花,晶莹透亮的石榴子儿„„学生都准确地把相应的图画的意思说了出来。我说:“刚刚你仅仅根据图意说了一个词组,能否用上一两个词语说一句话呢?”“夏天到了,亭亭玉立的白荷花从挨挨挤挤的绿荷叶之间冒出来,美丽极了!”低年级虽然还没有写作文的训练,但老师可以从写一句话着手,这既激活了学生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达到语言的再积累。老师对那些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
又如上好儿歌《稀奇歌》后,看到学生还意犹未尽,我就组织学生自己来创编一首稀奇歌,学生跃跃欲试。其中有一位同学创作的大家都拍手称好:“母鸡下出恐龙蛋,鱼儿鱼儿路上走。”
平时,我鼓励学生课外多看书,早上、中午、晚托,并利用周会课进行了讲故事比赛,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重组,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第三篇:利用多种途径促进幼儿牙齿保护和健康
牙齿不但能咀嚼食物,还有助于清楚地讲话和发音。如果没有健康的牙齿,不仅会加重胃肠功能的负担,对全身的健康都有较大的影响,而且不利于面部骨骼发育。现在幼儿所进食物精细,粘稠性强,含糖量高,易于发酵产酸;唾液分泌少,自洁作用差,牙齿钙化程度低,同时有些家长认为反正乳牙也要脱掉换成恒牙的,对乳牙的保健不重视。因此幼儿龋齿率逐年上升,通过对小班幼儿的调查统计33名幼儿中,龋齿为9名,牙齿矫正1名,幼儿最多的有四颗龋齿。因此针对幼儿进行一日生活的护齿保健是非常重要的。
乳牙是儿童期间的咀嚼器官,又是未来恒牙萌出的向导,乳牙的好坏对于孩子的健康发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乳牙有病,恒牙不利”。病态的乳牙即使换成恒牙后,也会造成牙齿咬合不齐等,牙齿的保护一定要从乳牙开始,从幼儿的期入手利用多种途径做好牙齿保健。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幼儿护齿意识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幼儿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使幼儿能否健康生活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首先,我们利用走廊环境为幼儿创设了环境“牙齿小贴士”,让幼儿对保护牙齿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又通过班级护齿主题墙式以照片、图示、绘画等形式展示幼儿活动的过程,将牙齿的生长、牙齿为什么生病、怎样护齿及刷牙方法的内容一一演示,使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掌握正确的护齿的方法。生活操作区提供具有情景、有趣味性的材料,为幼儿探究、发现、尝试、感知,提供物质的保证。“给小动物刷牙操作盒”、“有趣的牙齿模型”“分一分”等材料,幼儿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习。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初步形成护齿的意识。
《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谈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幼儿健康行为的建立有别于成人,幼儿常常因缺乏动机而拒绝执行健康行为,常常容易受到成人的暗示或环境的干扰,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鼓励幼儿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使幼儿养成健康有益的行为,当幼儿出现错误的行为时,如果成人以指责、恐吓的方法让幼儿改变其行为的话,很容易造成幼儿的恐惧心理,更不利于幼儿的良好的心理体验,教师只有科学的把握和顺应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幼儿才能在健康行为中体验到幸福感。当幼儿良好的行为出现时教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在幼儿中树立良好行为的小榜样,注重漱口等环节后的积极评价,同时教师为幼儿做好表率,当教师进餐后也要主动去漱口,这样孩子才会更好的去做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在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幼儿掌握保护牙齿的方法
健康教育要着眼于幼儿内化程度,培养健康态度要着眼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行为要着眼于幼儿自觉主动,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灵活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及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欣赏等形式感知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并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体验健康洁白的牙齿给人快乐与美感,初步养成良好的护牙习惯。
在“牙齿的秘密”的活动中,首先通过谜语让幼儿猜一猜,调动幼儿兴趣,利用牙齿模型让幼儿了解牙齿的结构,知道恒牙和乳牙的区别。其次,通过动画故事《牙齿的秘密》,生动形象地让幼儿感知了保护牙齿的重要,最后,通过儿歌和实践操作,教幼儿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在“保护我们的牙齿”活动中,为了让主动学习幼儿保护牙齿的方法。当幼儿漱口时教师有意保留漱口水,引导幼儿观察里面有什么?如果不漱口会怎样?当漱口水发酵后,引导幼儿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怎样保持牙齿的清洁,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为了使幼儿理解糖份中的酸能腐蚀牙齿上的硬组织,引导幼儿参与科学小实验。将洗净的鸡蛋一半浸泡在醋里引导幼儿每天观察鸡蛋的变化。幼儿表现出很大的好奇心,不时的有问题提出,逐个让幼儿看看,闻闻、摸摸。让幼儿通过闻、看、摸感知鸡蛋壳上的硬组织被醋里的酸分子腐蚀变软变脆弱,一碰既碎的过程。
教师自制的课件《爱吃糖的老虎》,幼儿边观看边听教师讲述。教师将几个问题抛给幼儿“老虎的牙齿为什么会脱落?”,“糖为什么会使牙齿坏掉?”。那只爱吃糖的老虎请幼儿帮找一找哪些食物应该少吃,哪些习惯是不对的。请幼儿将教师提供的材料分类。课件给予幼儿直观影像,同时也理解了食物与护齿的关系。
组织幼儿参观牙医诊所的活动,为了让小朋友更加了解如何保护牙齿,首先我们参观了治疗室,仔细观看了牙医为病患治疗牙病的过程,告诉孩子们看牙医,不用怕。牙医讲解了关于牙齿的知识,小朋友们知道了要好好爱护自己的牙齿,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牙医为孩子们检查了牙齿,非常仔细为小朋友解说医疗设备,准备小牙刷、牙膏作为纪念品送给小朋友。经过这次愉快的体验,帮助小朋友克服看牙医的恐惧,勇敢地面对牙齿出现的问题,并愿意接受牙齿检查或治疗。
在幼儿护齿知识的学习过程、护齿态度的转变过程、以及护齿行为的形成过程中,顺应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琅琅上口的儿歌、形象有趣的谜语、声情并茂的故事、栩栩如生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探究等唤起幼儿对健康行为的向往,并主动付之于行动,形成良好的护齿行为习惯。
三、在日常活动中建立良好的护齿常规,形成护齿习惯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在幼儿生活中渗透健康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达到教育目标,探寻其规律和特点。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是健康教育的核心。因此在幼儿日常生活中着重幼儿良好行为的建立、改变和巩固,从而建立良好的护齿规则,养成护齿行为习惯。
1、日常练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巩固知识经验的途径。
每次形成餐后漱口的好习惯,我园幼儿每日早点、午餐、晚餐后都要用温水漱口,分三口水进行:水含在口中,幼儿鼓腮,发出咕噜咕噜的漱口声,确保幼儿的漱口质量。
2、语言提示:漱口小口诀
为了让幼儿很快记住漱口、刷牙等护齿好方法,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小的口诀,这样幼儿学得快记得清,同时教师运用小口诀指导时幼儿喜欢接受。
3、设立鼓励评比栏、请中大班幼儿当小小监督员,引导幼儿自我管理自我评价。
在中大班幼儿中开展小小监督员的活动请幼儿轮流担任,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样的任务,每次活动中针对做的不好的幼儿进行提示,每次漱口后请监督员评价同伴的表现,对漱口方法正确的幼儿给与表扬,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护齿习惯。
4、校正幼儿不良的习惯
咬指甲、吮手指、咬嘴唇、单侧咀嚼等不良习惯会造成幼儿牙齿排列不整齐,发现这些情况,老师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配合,进行纠正。同时这些行为往往与幼儿心理的健康有关,并从多方面分析,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使幼儿根本上消除咬指甲等问题。
5、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幼儿的牙齿正处在发育阶段,只有摄取足够、平衡的营养物质,才能保证其正常发育。钙化好的牙齿,硬度越高,质量就越好。如若从小身体就不好,营养不足,则影响牙齿的钙化。这种牙的硬组织结构疏松,萌出后受外界因素影响,易被龋坏。对于有挑食,偏食习惯的幼儿,在幼儿的饮食上变换花样,合理搭配,让幼儿进食含钙、磷、维生素多的食物,并适当咀嚼一些含粗纤维的耐咀嚼食物,使幼儿形成有利于牙齿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做好家园宣传工作,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家长的防龋意识、防龋措施掌握程度以及家长自身的口腔健康状况与儿童龋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做好家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1、家长讲座,向父母宣传口腔健康知识,提高关爱孩子的口腔健康意识。
家庭口腔保健要从“呵护孩子,预防龋齿”做起,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请牙医家长对全园的家长开展培训。向家长宣传一些保护牙齿的好方法,和家长共同探讨、交流看法。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开展护齿美食主题开放活动,家长搜集制作、展示护齿美食,并以课件、现场制作、品尝、说明等多种形式,介绍其口味及功效,结合幼儿的特点从色香味多方面考虑到幼儿的需求,班里每位家长人人参与,制作展牌供家长相互学习,并将适合幼儿的收录到幼儿园的食谱中,在幼儿的进餐过程中进行有计划的添加。
3、家园互动幼儿良好行为记录活动,针对幼儿早晚刷牙等习惯的养成,只有依靠家长的帮助才能完成。建议家长为幼儿准备小沙漏或定时器,定在三分钟时间,当幼儿在规定时间、正确方法刷牙后,家长鼓励幼儿做一个小标记,每个星期到幼儿园比一比,看谁完成的最好,在小朋友当中介绍自己的做法,得到老师小朋友的肯定,成为大家的榜样,这样,生活中能坚持做的幼儿越来越多,也就养成了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五、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防龋工作
我园每年进行一次氟化物防龋治疗,每年对幼儿进行一次口腔检查,设立班内第二次晨检,幼儿的嘴一张开,老师就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如是否刷牙(查看牙齿上是否有牙垢),是否有牙病(龋齿或慢性根尖周炎导致的牙眼出现小脓点等),是否出现双层牙(乳牙未脱落,恒牙已萌出)。如果发现这些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及早治疗,防止发展。
护齿活动的开展,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他们认识到了保护牙齿的重要,养成“爱护牙齿”好习惯,班内没有一名幼儿在增加龋齿,原来有龋齿的幼儿通过看牙医进行了有效的治疗,孩子们都能拥有健康的牙齿,健康的身体,露出了最美的笑容。
第四篇: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确实,没有积累,就谈不上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因此,低年级的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我们不妨尝试做好以下几点:
一、在“听说”上动脑筋“说话是播种,听话是收获。”丰富语言积累可以在“听”“说”上做文章。
1.听故事促积累
小孩子喜欢听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它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对儿童来说,再没有比童话故事吸引人的了,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接触的各种动画片、连环画、故事,大多是童话。因此平时可让孩子听一些优秀的童话故事或富有儿童情趣、富有生活气息的中外儿童诗及短小精美的文章的磁带,利用早晨和午间让学生欣赏,孩子能从娓娓动听的讲述中了解故事梗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
2.赏美文促积累
教师可从报刊、书籍中精心筛选一些短小优美的文章,在课堂上朗读或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进行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会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感同身受,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语言。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在“说”上活运用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让儿童从做中学。”积累语言是为了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语言的积累。说话训练能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的蒋春梅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如通过口语交际、展示台为学生搭建说话的平台;举办故事会、成语接龙„„,在活动中体会读书带来的成功乐趣,同时提高了说话能力,又积淀了语言,一举三得,何乐不为?
二、在“读背”中下功夫
1.在“读”字中做文章。
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文中优美的词句、动人的情景,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感动,还要让学生注意吸收,化为自己的营养。教材中有较多好的词语,如一年级下册《识字1》:“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八个成语构成了一副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引人进入春天美好的境界,八个词语排列整齐,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让学生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记,边读边记。在师生的一呼一应中,在稚嫩的童声中,学生读得有情,读得有味,更在图文结合中积累了语言。又如《红领巾真好》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文章,“清晨,林中谁最快乐?是可爱的小鸟,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自然而然地积累了语言。
2.在“看”上花时间。
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引导孩子广泛阅读,多读多写,是获得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一要结合教材,开展课外阅读。新教材都是以“组”为单位编排的,每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就类似的文章进行拓展,人教版的配套读物《小学语文同步阅读》紧跟教材,里面的文章大多和教材同一主题,每学一篇课文,就设有两到三篇文章,如《金色的草地》学完就可让孩子阅读《神气的小草》、《家乡的草原》。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也可在教材的空白处超越文本,拓展阅读。第二结合爱好,开展课外阅读。?低年级孩子喜爱读趣味性很浓的文章。所以我们可以推荐一些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如《神话故事》、《伊索寓言》、《西游记》、《安徒生童话》、《成语故事》等让学生进行阅读。还可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百科全书》等书籍给孩子,扩大知识面。为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第三,开展活动,激发阅读兴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对学习还处在是不是喜欢的阶段,尤其是课外阅读,兴趣更来自于老师的激发。
三、在“写话”中勤运用。
习作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常言道“听不如看,看不如写”,写是大脑总结、归纳、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灵活运用已积累的语言形成知识块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常练笔。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拓展写话训练。
1.堂延伸二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是一组写春天的课文。学完本组课文后及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春天的气息。为了把春天留在教室,可以鼓励学生把春天用图画描绘下来向全班同学介绍,并进行写话训练,然后在班级举办春天画展和“话”展,这样就能大大激发了学生写话的兴趣,促进语言的运用。
2.模仿创新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写话模仿练习,可以提高写话的训练效果。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让学生仿照前几块石头的介绍方法,写一写“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怪石,积累文章的表达方式。为了课文的参照,学生只需在课文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完成了一次写话练习。学生在模仿中不知不觉复习巩固了课文中词句,积累了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要在写的设计上下功夫,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常练笔。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第五篇:加强语言积累
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质
根据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要求,语文素质应包括四大方面:
1、要求学生既能迅速而有效地理解评议文字接受信息,不断提高文化科学水平,进行思想交流。
2、要学会做人,要有良好的性格高尚的思想、品德、情操;要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
3、要有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文明的素质。
4、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可见,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都是要通过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反过来说,能否听懂别人的,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只有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但纵观多年来,语文教学采用的却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解得深透,老师唯有不停地讲,岂不知越讲解得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症结就地于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语第九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个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数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3、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1-
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读书,许多名篇熟读成诵。江泽民总书记访日,主人问他访问的结果怎样。他顺口吟诵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这两例,不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背诵古诗文和名篇受益不浅‛吗?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目标尚在起步阶段,一套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
(1)省编的《小学业生阅读文选》与教材配套,便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
(2)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要求他们人人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外,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
(3)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阅。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俗语云:‚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用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3、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
(1)每周星期三的语文必修课,便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谭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
(2)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采蜜集‛和‚知识
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业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红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作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
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情感交融处。
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解放军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童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
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4、练在情节的空白处。
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呼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凭借以上途径,学生的语言运用频率不断加大。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
综上所述,诵读、博览、作文,三者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再加上三管齐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生的语文素质定能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