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歌分析[5-26]Microsoft Word 文档 (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05:1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诗歌分析[5-26]Microsoft Word 文档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诗歌分析[5-26]Microsoft Word 文档 》。

第一篇:新诗歌分析[5-26]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二章

中国当代诗歌作品

第一节

何其芳《回答》(2课时)

第一部分,教材理解、概括

一、作家与时代的冲突

二、创作观与内心苦闷

三、作品受到责难人物与冲突

四、作品的丰厚 的发表与价值

第二部分,作品分析

一、标题

二、回答的要素 1.回答者与听者

2.问

3.答 答什么 如何答

三、读者感受

四、艺术特色。

第二节

艾青的《礁石》(2课时)

第一部分,教材理解、概括

一、现代诗人与当代创作:变异

二、作品 1.风格 2.两种形象

3.礁石的寓言性

三、特色 1.内在 2.外在形象 3.延伸空间

第二部分,作品分析

一、标题

二、结构特色

1.浪与石 2.石与浪

三、精神内涵

1.英雄主义

2四、艺术特色。.乐观主义

1.寓言性:环境 .散文化

人格 31.多种手法 .象征 2 .拟人 3.映衬(反衬)的要素3.

人物与冲突

发表与价值十七年作品

本篇的爱情

第三节

流沙河的《故园六咏》2课时)(第一部分,教材理解、概括

一、作家的经历与缩影

二、作品风格

三、单篇的概括

四、总体特点 1.口语化 2.幽默感

第二部分,作品分析

一、《吾家》——凄苦的画

《中秋》——哀戚的诗 《焚书》——幽默的哭 《芳邻》——曲折的戏 《哄小儿》——变马的牛 《乞丐》——言外的叹

二、组诗的要素 1 .单篇的独立 2 .总体的互补 3 .意义的丰富

三、诗人特色

12. 感情真挚而深厚

3. 学识、哲理与诗情结合

. 三方面统一:古典诗歌、民歌、新诗

第四节

穆旦的《智慧之歌》(2课时)

第一部分,教材理解、概括

一、作家的经历

二、作品的解析

三、观念与风格

一、作品的发表与价值

二、作品

本篇

三、人物与冲突

第二部分,作品分析

一、结构特色 1.生命状态

2.青春回顾 3.反思的转折 4.告别的痛苦

二、作家的心理 1.苦乐

2.爱

3.恨

三、生命之歌

四、自由之歌。

第五节

北岛的《回答》(2课时)

第一部分,教材理解、概括

一、作品的传播过程

二、作品的内涵揭示

三、重读的感受

四、声音特征(有力与无力)

第二部分,作品分析

一、结构 1.纲领

2.环境 3.立场 4.回答

⑴否定[一切]

⑵否定[具体] ⑶我与人类

⑷我与希望

二、特色 1.格言

2.意象

3.态度

4.理想

5.个体

三、意义

1.青年宣言<文革时代的觉醒>

2.文学范本<朦胧诗,新的现代诗 >

3.文化基石<进入日常生活 >

第六节

舒婷的《神女峰》(2课时)

第一部分,教材理解、概括

一、作品的发表与价值

二、作品

本篇的爱情

三、人物与冲突

第二部分,作品分析

一、结构特色

一、标题

二、的要素 1.

2.3.

三、四、艺术特色。

一、结构的特点。

二、文学题材。

三、艺术特色。

第七节

江河的《纪念碑》(2课时)

第一部分,教材理解、概括

一、作品的发表与价值二、三、人物与冲突

第二部分,作品分析

一、结构特色

一、标题

二、的要素 1.

2.3.

三、四、艺术特色。

一、结构的特点。

二、文学题材。

三、艺术特色。

第八节

海子的《亚洲铜》(2课时)

第一部分,教材理解、概括

一、作品的发表与价值

二、作品

本篇

三、人物与冲突

第二部分,作品分析

一、结构特色

一、标题

二、的要素 1.

2.3.

三、四、艺术特色。

一、结构的特点。

二、文学题材。

三、艺术特色。1.

2.3.

三、四、艺术特色。

一、结构的特点。

二、文学题材。

三、艺术特色。

一、结构的特点。

二、文学题材。

三、艺术特色。

第二篇:诗歌分析doc

一、古体诗歌分析的一般流程、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来分析。、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组织答案,因题而异。①对“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②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③对“对比题”,应该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④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它是通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的。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和套路,需要在训练中细致揣摩、认真总结。

答题要做到准确、规范。具体来说,就是要:①紧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述准确,④要点齐全,⑤分析具体,⑥组织有序,⑦语言流畅。

二、古代诗歌鉴赏之四关注

“四关注”即关注诗题,关注作者.关注注解,关注考题。

关注诗的标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意旨。看人先看头.赏析诗歌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我们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鉴赏的诗歌是李华的《春行即兴》,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题材是首写景抒情的诗,“春行”二字就明示了写作对象是描写春景,“即兴”二字又可以看出诗人是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然是写春景,那么主题可能是赞春,也可能是伤春,那我们解读此诗时就会扣住诗歌中的景去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样鉴赏难度就不是很大。再如自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诗题中给我们明示了如下信息:写作时间是唐代时重要的节日冬至这一天的晚上,地点是诗人客居的邯郸,要传达的情感是思家,我们的学生如果注意挖掘这些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去解读本诗是不会有什么隙碍的。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诗词时一定要认真的研读诗题,切忌一瞥而过,错失许多鉴赏诗歌的有效信息,从而为鉴赏诗歌增加人为的难度。

其次要关注作者。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关照;“建功报国”是陆游的永恒的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的共性。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例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的鉴赏,考生在解答第二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像的艺术手法,解答此题就不会出现偏差。为此我们要关注作者,要借助你已有的有关诗人的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再次要关注注解。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如鉴赏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下面的注解是“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这一信息对考生很重要,考生扣住了这一信息就自然会把诗人和国家衰亡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思想情感,就不会转向思家思亲人的主题,如不紧扣这一注解很容易转向这些方面,那就和诗人的情感大相径庭了。因此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注解,要充分运用注解的信息为鉴赏诗歌服务。

最后还得关注考题,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例如 2005 年重庆高考卷它的题干是这样设计的:“‘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 ”这一题干就明显的暗示诗歌的情感是写“边愁”,这就有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我们只

须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就可以,而对考生来说最难的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了情感去分析其表现方法应该是不难的。所以说鉴赏古代诗歌关注题干也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标题: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

作者:“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

注解:历史背景、诗人生平事迹、典故解析

三、常见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诗按格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古体诗(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

特点:句数自由(四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字数、平仄、用韵、对仗自由。

体例: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琵琶行》)、引(《李凭箜篌引》)、吟(《秦中吟》)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1、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特点: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律诗特点:一韵到底,二、四、六、八字压韵(一可押可不押)、颔颈联对仗(首尾不论)

旧体诗:古典诗、词、曲(与新诗相对)

词: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古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种:

.送别赠别诗。这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①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②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与祝福。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咏史怀古诗。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刘禹锡的《石头城》、。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如杜甫的《蜀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③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如刘禹锡的《乌衣巷》。.边塞征战诗。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①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②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②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羁旅行役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便不可视作山水诗。这类所表达主旨主要有①人在旅途或身在异地他乡思亲怀远,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②或者诗人因贬谪以及其它原因被迫流浪,感怀身世,抒发一种漂泊之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托物言志诗(咏物诗)。常与言志连在一起,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盛理想。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写景抒情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一切景语皆情语”,思想感情与景物是高度一致的。如杜甫的《登高》。、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题材的诗,体现了一种隐逸的乐趣。①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人的自得其乐和怡然自得。如陶渊明的《饮酒》、王维的《山居秋瞑》等。②表现了诗人远离红尘俗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咏怀述志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弄清楚要鉴赏的诗歌属于哪一类诗,可以快速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例如怀古类诗歌主旨大致有三:一是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二是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三是借“古”来自喻自况自比,以叙解自己报国无门,楚雄迟暮的个人感喟。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甚至可以直接答题。下面看 2004 年的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一、古体诗歌分析的一般流程、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注意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从诗中描写的对象来体味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对象着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描写的对象,结合全诗来分析。6、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组织答案,因题而异。①对“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②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③对“对比题”,应该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④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它是通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的。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和套路,需要在训练中细致揣摩、认真总结。

答题要做到准确、规范。具体来说,就是要:①紧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述准确,④要点齐全,⑤分析具体,⑥组织有序,⑦语言流畅。

二、古代诗歌鉴赏之四关注

“四关注”即关注诗题,关注作者.关注注解,关注考题。

关注诗的标题可以帮助你推敲诗歌的意旨。看人先看头.赏析诗歌先赏题,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我们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应注意从题中去挖掘有效的信息以帮助我们解读诗词,而且有不少诗歌的考题的设置和题目有关,研读诗歌的题目,往往可以得到提示性的暗示。如鉴赏的诗歌是李华的《春行即兴》,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题材是首写景抒情的诗,“春行”二字就明示了写作对象是描写春景,“即兴”二字又可以看出诗人是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然是写春景,那么主题可能是赞春,也可能是伤春,那我们解读此诗时就会扣住诗歌中的景去把握诗人的情感,这样鉴赏难度就不是很大。再如自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诗题中给我们明示了如下信息:写作时间是唐代时重要的节日冬至这一天的晚上,地点是诗人客居的邯郸,要传达的情感是思家,我们的学生如果注意挖掘这些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去解读本诗是不会有什么隙碍的。因此我们在鉴赏古代诗词时一定要认真的研读诗题,切忌一瞥而过,错失许多鉴赏诗歌的有效信息,从而为鉴赏诗歌增加人为的难度。

其次要关注作者。鉴赏诗歌最好要“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而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不同的诗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感情主基调。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的基调居多,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他的主旋律;而“豪放飘逸”则是李白不变的气度,愤世嫉俗是他人生的关照;“建功报国”是陆游的永恒的主题;“恬淡优美,含蓄生动”是王维的特质;“清丽俊逸”是李商隐的诗风;“苍凉雄健”是“三曹”的共性。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风格,熟悉诗人的人生感悟.解读他的诗歌就不是很难了。例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的鉴赏,考生在解答第二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时,如果注意联想李白的诗擅长大胆的夸张和想像的艺术手法,解答此题就不会出现偏差。为此我们要关注作者,要借助你已有的有关诗人的信息帮助解读诗歌,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鉴赏的难度。

再次要关注注解。有些诗歌在诗的下面提供了一些注解,或是对诗中的有关意象作解释,或是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对此我们要紧扣有关信息去解读,决不能置之不理,或是熟视无睹,特别是介绍背景的注解,我们一定要把诗歌放到相应的背景中去揣度,要分析诗人在此背景下会是怎样的情感,在诗中可能会流露出怎样的思想。如鉴赏南宋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下面的注解是“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这一信息对考生很重要,考生扣住了这一信息就自然会把诗人和国家衰亡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准确的把握思想情感,就不会转向思家思亲人的主题,如不紧扣这一注解很容易转向这些方面,那就和诗人的情感大相径庭了。因此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关注注解,要充分运用注解的信息为鉴赏诗歌服务。

最后还得关注考题,从具体考题的题干中挖掘信息帮助解读诗歌。其实在许多高考试题中题干本身就为学生鉴赏诗歌提供了许多显性或隐性的信息,对此学生应注意挖掘把握,让它为我所用。例如 2005 年重庆高考卷它的题干是这样设计的:“‘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 ”这一题干就明显的暗示诗歌的情感是写“边愁”,这就有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我们只

须分析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情感就可以,而对考生来说最难的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把握了情感去分析其表现方法应该是不难的。所以说鉴赏古代诗歌关注题干也是个不可小视的问题。

标题: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

作者:“知人论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人生境遇.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有不同的志趣与追求

注解:历史背景、诗人生平事迹、典故解析

三、常见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诗按格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古体诗(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

特点:句数自由(四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字数、平仄、用韵、对仗自由。

体例: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琵琶行》)、引(《李凭箜篌引》)、吟(《秦中吟》)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1、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特点: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律诗特点:一韵到底,二、四、六、八字压韵(一可押可不押)、颔颈联对仗(首尾不论)

旧体诗:古典诗、词、曲(与新诗相对)

词: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古诗按思想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种: 1 .送别赠别诗。这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①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②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与祝福。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咏史怀古诗。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刘禹锡的《石头城》、。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如杜甫的《蜀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③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如刘禹锡的《乌衣巷》。.边塞征战诗。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①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②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②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羁旅行役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便不可视作山水诗。这类所表达主旨主要有①人在旅途或身在异地他乡思亲怀远,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②或者诗人因贬谪以及其它原因被迫流浪,感怀身世,抒发一种漂泊之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托物言志诗(咏物诗)。常与言志连在一起,通过对独特事物的赞扬或寄寓,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盛理想。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写景抒情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抱负。“一切景语皆情语”,思想感情与景物是高度一致的。如杜甫的《登高》。、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题材的诗,体现了一种隐逸的乐趣。①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爱,诗人的自得其乐和怡然自得。如陶渊明的《饮酒》、王维的《山居秋瞑》等。②表现了诗人远离红尘俗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9、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咏怀述志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弄清楚要鉴赏的诗歌属于哪一类诗,可以快速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例如怀古类诗歌主旨大致有三:一是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二是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三是借“古”来自喻自况自比,以叙解自己报国无门,楚雄迟暮的个人感喟。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甚至可以直接答题。下面看 2004 年的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第三篇:诗歌分析

一、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

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三、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四、蝉联而下,巧“接字”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西洲曲》,虽经过文人润色,但基本保存了民歌本色,是南朝民歌的突出代表。

《西洲曲》,五言32句。从其内容观之,是写一位江南少女对心上人的执着的思念。写她日夜相思、四季相思,极缠绵、热烈而又极惆怅的情感。《西洲曲》并非写失恋的痛苦,而是着意写她执着的热恋与追求。诗中抒写少女恋情之深的情感递进,主要是以春天里折梅寄远、秋天里采莲怀人以及登高远望、忆郎不至等三个情节贯穿起来。而诗中的情节与举动,如“折梅”、“采莲”、“上青楼”等,也并非是写实,而只是通过女主人公这些想象中的行动,揭示热恋中的女子沉浸在回忆、思念、盼望和等待极炽热的情感之中。如诗的开头两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首句是写少女的回忆,想起往年梅花盛开的季节曾和心上人在西洲赏梅幽会;次句是写此时此刻少女的思念之情,是以“折梅寄远”,旧物寄情的手段表达少女的真情。所以,《西洲曲》调动种种艺术手段,展开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曲折的描写,以揭示少女的深挚的思恋之情。诗中内容上的起伏

跌宕,摇曳无穷的相思情感抒发,又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着重字、钩句、谐音双关等手法来完成的,而且诗中还暗点季节时间的变化,来交待女主人公的思念之久。《西洲曲》艺术上的成熟与完美,称得上南朝民歌之上乘。

《木兰诗》(后人又称《木兰歌》、《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张荫嘉《古诗赏析》称:“木兰千古奇人,此诗亦千古杰作!《焦仲卿妻》后,罕有其俦。”《木兰诗》是一首歌颂女英雄替父从军的故事诗。诗中不仅描写了木兰不畏艰险、驰骋疆场的英雄气概,更着意刻画了女英雄的美好的情怀,《木兰诗》是一首心灵美的颂歌。

全诗按事件发展州顷序,繁简得当,精心构思。第一段写木兰为什么替父从军;第二段写木兰准备戎装和赴沙场途中的所见所感;第三段仅用六句,写她征战十年,凯旋归来;第四段写木兰拒绝封赏,要求重返家园;第五段写木兰还乡,用三组复叠句式,描述亲人对木兰归家的热情洋溢的欢迎。重在写木兰向往和平生活和她的女英雄本色。第六段,作者以泼辣清新,富有情趣的笔调,赞颂木兰如同好男儿一样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本色。

《木兰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塑造了木兰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形象。一方面,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另一方面,它的形象所蕴涵的思想意义更为深刻。比如诗歌开篇连用两个问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下面紧接两句答话:“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从诗歌的形式来说,这种问答形式全然是民歌特点,生动、活泼。但是、千万不可忽略,这在诗歌内容上有更深层的含义。在这一问题上、曾有的论者提出,《木兰诗》的前六句是从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变化而来,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折杨柳枝歌》有云“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那是写战争频繁,男子死亡众多,女子常为嫁不出而担忧。而《木兰诗》在这里借用其形式及变化之后,蕴含着木兰并不为儿女之情所忧,所以才回答“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而木兰所叹息的同《折杨柳枝歌》的内容迥然不同,这就是诗歌下文所说“从此替爷征”之所思,闪现出女主人公美好的心灵世界。《木兰诗》重在刻画与揭示女英雄心灵的美好,并以此为中心线索。比如写她赴边所见所感,着重写她对亲人的深情怀念,但又非直抒胸臆,而是以景写情,以声衬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在这驰骋疆场与敌人拼杀的前夜,诗人暂且不去描写女英雄坚强果敢,英勇杀敌的意愿,而用尽笔墨酣畅淋漓地揭示女英雄心地善良、思念双亲的情怀,可以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本色。《木兰诗》的语言,更是朴素自然,生动流畅,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式,更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北朝民歌那种语言直朴、爽朗,风格粗犷、刚健的特色。而南北朝民歌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五七言绝句体是唐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诗歌形式,而它的源头乃是南北朝民歌。

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是“心在王室”的正义之举,故首四句仍予以肯定。“军合”以下六句一转,写关东诸将各怀异心,不免导致争权夺利的混战。“踟躇”句以“雁行”喻诸军貌合神离,尤其生动。“势利”四句,扣紧“势利”二字,写尽诸将的自私心理。“铠甲”以下四句写战争给军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概括而形象,“生民”二句直抒胸怀,怜世悯人热肠自见,使本诗更具思想深度。

《蒿里行》运用民歌的形式,行批判之实,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这首诗不仅时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它是汉未之实录,是史诗也。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短歌行》的艺术表现手法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言志与抒情相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总的说来,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操)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

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王粲 七哀诗

本诗主要艺术特点:

一、叙事有序,叙中有情。头两句先交代全诗的背景,也就是诗人离京避难和所见惨象的来由,接着引出诗人离京送别的场景,由离京又写出途中所见的悲惨景象,最后由景到情,以“南登”四句慨叹当时朝政的衰败,回应篇首,并透露出诗人对明君盛世的向往。在叙述中诗人带有强烈的情感,开篇两句,语即愤慨;接下四句虽写离别,而悲恋之情充溢;写出门所见更是悲愤不已,故“不忍听”。从个人流离之痛,看到人民流离之痛,而又从政治高度表现了对衰败朝政的哀痛和对明君盛世的向往。从而使此诗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二、用白描手法写所见。诗人在诗中展现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悲惨图景,同时集中描写了一个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事件,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军阀战争的残暴和人民的苦难给予读者留下惊心怵目的印象,显示了此诗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

诗歌的语言质朴,但又处处透出诗人高妙的修辞功夫。如“复弃中国去”

中的“复”字,意味着诗人从眼前的**想到过去的流亡生涯,难以言状的伤

痛和感慨都集中于一个“复”字之中了。又如“白骨蔽平原”,以一个“蔽”

字将积尸盈路、白骨累累的惨景异常鲜明地呈示出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诗人抓住饥妇弃子这一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汉末社会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景况及兵祸的惨毒。尤其是饥妇的申诉,字字血泪,令闻者惨然。

这首诗在处理叙事与扦情的关系上很见功力。此诗以叙事为主,在叙述中

处处透出惨淡之色,在叙完饥妇弃子后,即“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转

入感情的直接抒发,过渡自然。

曹植 七哀

开头两句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手法。明月在中国诗歌传统里,往往起著触发怀想相思的作用,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光月夜,常常会撩起诗人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心中思念怪挂怀的人或事。所以当皎洁的明月照著高楼,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著,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著无尽哀愁。曹植接著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牵引出怨妇幽幽地叙述悲苦的身世,这同时也是曹植牵动了对自己崎岖境遇的感慨。从明月撩动心事到引述内心苦闷,曹植写得流畅自然,不著痕迹,难怪能成为「建安绝唱」。送应氏

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对洛阳荒芜凄清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憎恨离乱,感伤故都的黍离情怀。气氛悲凉,感情真挚动人,不愧为千古绝唱。

本诗写作层次分明。先以“遥望”引出下文景物的描写。接着以“寂寞”概括洛阳城内景象,然后以五句作具体描绘。这五句先写宫室,次写城市,末则写人,全面写了城内的残破荒废。写完城内之后,“遥望”的视线转向城外,用六句写郊野荒芜:道路被野草淹没,田畴荒芜无人耕种,也认

不出田间小路,真是一片萧条,然后又从景到人,点出“千里无人烟”的荒凉悲惨景象,最后再由景到情,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揭示全诗的中心思想。白马篇

本诗写作层次分明。先以“遥望”引出下文景物的描写。接着以“寂寞”概括洛阳城内景象,然后以五句作具体描绘。这五句先写宫室,次写城市,末则写人,全面写了城内的残破荒废。写完城内之后,“遥望”的视线转向城外,用六句写郊野荒芜:道路被野草淹没,田畴荒芜无人耕种,也认不出田间小路,真是一片萧条,然后又从景到人,点出“千里无人烟”的荒凉悲惨景象,最后再由景到情,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揭示全诗的中心思想。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作者连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登池上楼 谢灵运

这首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诗歌的前八句写他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用“余”、“散”、“澄”、“静”等宇把黄昏天空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气生动地传写出来,真有思侔造化之妙。然后诗人把眼光落到那花草繁茂的郊外:“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诗人用“喧”和“覆”字写出了日落时飞鸟纷纷投林的景色,而“杂”和“满”字则写出了群芳怒放的情形。

在诗人笔下,白日、飞甍、晚霞、江水、喧鸟、杂英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诗歌的后半部抒发诗人去国怀乡的怅惘之情。归期渺茫,日夜恩乡,诗人的头发怎能不斑白呢?诗歌围绕着“望”字着墨,章法严谨。诗歌对仗精工,讲求声津,与唐代律诗相近,所以后人说他“诗变有唐风”。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用“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表现出黄昏时分晚霞与大江互相映衬的优美意境和宁静澄澈的境界。三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第四篇:经典诗歌 五言绝句 新

经典古诗词

五言绝句:

1.李白《静夜思》 朝代: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李白《怨情》 朝代:唐代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cù]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3.李白《独坐敬亭山》 朝代:唐代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4.李白《玉阶怨》 朝代:唐代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5.李白《秋浦歌之一》 朝代:唐代

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6.李白《秋浦歌之二》 朝代:唐代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7.李白《秋浦歌之三》 朝代:唐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8.李白《玉阶怨》 朝代:唐代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wà]。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9.李白《夜宿山寺》 朝代:唐代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10.杜甫《八阵图》 朝代:唐代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1.王维《鹿柴[zhài]》 朝代:唐代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12.王维《竹里馆》 朝代:唐代

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3.王维《送别》 朝代:唐代

山中相送罢[bà],日暮掩[yǎn]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14.王维《相思》 朝代:唐代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xiã],此物最相思。15.王维《杂诗》 朝代:唐代

君自故乡来,应[yīng]知故乡事。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zhuï]花未?16.白居易《友人夜访》 朝代:唐代

檐[yán]间清风簟[diàn],松下明月杯。幽意正如此,况乃故人来。17.白居易《琴》 朝代:唐代

置琴曲几[jī]上,慵坐但含情。何烦故挥弄,风弦[xián]自有声。18.白居易《鹤》 朝代:唐代

人各有所好[hào],物固无常宜。谁谓尔能舞,不如闲立时。19.白居易《问刘十九》 朝代:唐代

绿蚁新醅[pēi]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0.孟浩然《宿建德江》 朝代:唐代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1.孟浩然《春晓》 朝代: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2.刘长卿[qīng]《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朝代:唐代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fâi],风雪夜归人。23.刘长卿[qīng] 《送灵澈上人》 朝代:唐代

苍苍竹林寺[sì],杳[yǎo]杳钟声晚。荷[hè]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24.刘长卿《弹琴》 朝代:唐代

泠[líng]泠七弦[xián]上,静听松风寒。古调[diào]虽自爱,今人多不弹[tán]。25.刘长卿《送上人》 朝代:唐代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wî]洲山,时人已知处。26.卢纶《塞下曲之二》 朝代:唐代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mî]在石棱[lãng]中。27.卢纶《塞下曲之三》 朝代:唐代

月黑雁飞高,单于[chán yú]夜遁[dùn]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28.元稹[zhěn] 《行[xíng]宫》 朝代:唐代

寥[liáo]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xuán]宗。29.祖咏《终南望馀雪》 朝代:唐代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jì]色,城中增暮寒。30.王之涣《登鹳[guàn]雀楼》 朝代:唐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1.王建《新嫁娘》 朝代:唐代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gēng]汤。未谙[ān]姑食性,先遣小姑尝。32.李商隐《登乐游原》 朝代:唐代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33.李频[pín] 《渡汉江》 朝代:唐代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jìn]乡情更怯[qiâ],不敢问来人。34.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朝代:唐代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sōng]子落,幽人应未眠。35.柳宗元《江雪》 朝代: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suō]笠翁,独钓寒江雪。36.张祜[hù] 《何满子》 朝代:唐代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37.贾[jiǎ]岛《寻隐者不遇》 朝代:唐代

松[sōng]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38.西鄙[bǐ]人《哥舒歌》 朝代:唐代

北斗[dǒu]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kuī]牧马,不敢过临洮[táo]。39.崔颢[hào] 《长干[gān]行之一》 朝代:唐代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40.范仲淹《江上渔者》 朝代:北宋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mî]**里。41.梅尧[yáo]臣《陶者》 朝代:北宋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wǎ]。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shà]。42.张俞《 蚕妇》 朝代:北宋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qǐ]者,不是养蚕人。

第五篇:新四季诗歌

【春】

解放思想

染上生命色

复苏了迷信凝固的思维

唱响了春天的故事

布谷鸟解说时节

退下层层防寒包裹

舒展身手竞争

播种希望

百花绽放时

那朵是你的最爱

是否馨香

【夏】

成长的季节

火辣辣的考问

农民的选项

下岗工人的承受能力

企业家的胆略

公务员的廉洁

下海的游技

特区的土壤

竞争场上的拉拉队

给谁加油

什么呼声最强

【秋】

沉甸甸的收获

脱贫温饱小康

富得流油

好大一个改革蛋糕

却不再均分了

勤劳致富多劳多得

陈旧的咒语不灵了

少数能人拿走了绝大部分

多数人分享小块

但也能端起碗吃肉

该不该骂娘

【冬】

冷静了

洁白的雪花饱含良心

过滤一路烟尘

手捧蛋糕,是上

领奖台审判台

良心接通善心

施舍是不是途径

如何评价良心的质量

还应相信:先富带后富

共同富裕的承诺

遗憾的是没有时限

明年该如何耕耘

下载新诗歌分析[5-26]Microsoft Word 文档 (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诗歌分析[5-26]Microsoft Word 文档 (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舒婷诗歌分析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考查论文发掘舒婷诗歌中的美与哲思 引言: 舒婷以特有的女性细腻而温柔的文字加以诗意化表达,让诗歌读起来流溢着婉转动人的旋律,......

    诗歌——分析妙处

    分析妙处,应该依次考虑(1)诗句的意思,(2)词类v n(3)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4)在文中结构的作用,(5)与意境主题情感的作用(6)注意描写的角度有:动静明暗,声光色态,视听触嗅。 确定题目类型:翻译型......

    新奥企业文化诗歌

    最近公司庆祝成立十周年,有个素材可以借鉴一下。 配乐诗朗诵 泰德颂 甲 甲: 时代产生泰德 机遇造就泰德人!乙: 十年前的今天 只带上“认真”二字 扛起创业的信念 泰德一路向前! (......

    诗歌鉴赏专题教案(新)

    诗歌鉴赏专题 ——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分类。 2.掌握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相关考点。 过程与方法:1.分类讲解不同题材诗歌的......

    2017全国卷新题型诗歌

    2017诗歌鉴赏新题型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①,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

    诗歌鉴赏新题型

    诗歌新题型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新的启程诗歌专题

    春去秋来,花谢花开,此去经年,今宵酒醒处,繁华依旧,青春何在?曾经的曾经,天真地认为有的人无可替代,后来的后来,她是否还让你难以忘怀?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一天你终于领悟,逝去的终究会逝......

    诗歌鉴赏新题

    2017新考纲诗歌鉴赏十三首 (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①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