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课题成果论文
浅谈初中地理兴趣教学方法 白毅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课堂注意力的催化剂。教育家斯宾塞曾说:“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因此,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把知识性、艺术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以“谜”引趣
地理教学中,新课导语艺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起着渗透主题、酝酿情绪、激发兴趣和创设情境的作用,风趣幽默的谜语导入,会像磁石般紧紧吸引学生的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产生师生共鸣,形成新课的教学高潮。如教学“地球仪”的有关知识时,先让学生猜谜:“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别看它的个子小,载着大河和高山”;讲“地图”时,则用“容纳万水千山,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山,浑身绚丽多彩”的谜语导入;教学“中国的疆域”时,用“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两分它在东,头指世界最大洋,尾靠世界最大陆”导入新课。通过这些谜语导入,使学生形成空间轮廓概念,加深对地球、地图特征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精心筛选,以“熟”激趣
初中生的直观感受、视觉最为灵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量挖掘和使用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兴趣材料。如讲“地球的运动”时,通过让学生对太阳的东升西落,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概念,使他们知道某些现象和抽象的概念其实离我们很近,进而培养他们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三、引用故事,“横”生妙趣
把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到课堂中,会使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变化得妙趣横生,很受欢迎。如讲到“季风气候”一节时,我引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故事作为导语:“„„当时正值隆冬,赤壁战场盛行冬季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若用火攻反而烧了自家,为此,周瑜焦虑成疾,一筹莫展,正在危急关头,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诸葛亮通过观察天气、天象的变化,准确地预测当地冬至前后短时间内会偶然出现刮东南风的天气反常现象,结果助东吴火攻曹营成功,大获全胜。”如此讲述幽默风趣,学生乐听乐学,寓教于乐。
四、巧用诗歌,出“奇”制趣
诗歌语言优美,气势宏伟,声情并茂,充满激情,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恰当地巧用诗歌于课堂中,会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意境,能起到出“奇”制趣的作用。如在教学“黄河”一课时,让学生齐唱《黄河颂》——“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无限爱恋,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教学“中国行政区划”时,教师领唱《歌唱祖国》这首歌,使学生进入到一种新的境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在美的享受中切入主题。这一形式,使课堂充满了轻松活跃的气氛,既培养了学生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听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美感和情感,一举多得。
五、运用比喻,以“喻”激趣
在教学“海洋资源”时向学生发问:“哪位同学见过大海,它是什么样子?”大海是生命之源,她不仅美丽壮观,而且十分富饶,有人称海洋为“天然蛋白质仓库”、“乌金储存库”、“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等。讲述“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时,可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净化空气的“绿色工厂”,吸烟滞尘的“吸尘器”,涵养水源的“绿色水库”,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绿色卫士”,调节气候的“空调系统”,还有什么“隔音板”、“防疫员”、“庇护所”等作用。通过这样的比喻,展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授之以渔,“谐”之以趣
有些地理知识内容只能靠机械记忆,如果教师采用灵活、新颖、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变死记为巧记,也可使学生既学得轻松愉快,又能掌握知识。如教学“长江上、中、下游的主要河港”时,可以把港口名称串联起来,即:宾(宜宾)客重(重庆)来,武昌会晤(武汉),敬酒(京九)五壶(芜湖),难难老张(南京、南通、张家港)。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很快记住了河港名称。又如:识记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锌、锑、钨、稀土、钛、钒等矿产时,可用“新梯污,洗土太烦”加以记忆,不仅省时,且可长期保持在脑海中。
七、反弹琵琶,追“新”索趣
“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天天出现,只要大家平时注意留心观察,注意收集、整理,并把它们恰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产生的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当讲到目前整个地球生态环境遭破坏,生物资源濒临灭绝时,我国政府对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视的,不仅参加了环保组织的各种环境公约,制订了本国的环保法律法规,还郑重承诺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环境,可有些外国学者还在批评、指责我们中国人不爱护动物,果真如此吗?于是,我反问学生说:“谁说我们不爱护动物?看,公园里的爱鸟者比鸟多,鸟笼精致,鸟食专配,可不像欧美不少国家让野鸽、野鸡流落街头,饿得扑到游客肩上争食抢食„„”这种戏谑幽默的讲解,明褒实贬,学生听了都不禁笑起来。在笑声中意识到在我们身边确实存在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的问题,从这种委婉、善意的批评中使大家得到反思——怎样保护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八、自编口诀,“教”之以趣
将教学内容编成简洁明快的口诀,使知识点串在一起,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并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如世界十大人口大国可用“中印美印巴,巴俄孟日尼”来记忆。识记”南亚”国家时,口诀是:“南亚八国家,海上斯与马,内陆锡尼不,临海孟印巴。”
九、立足直观,多途“引”趣
地理教学较其他学科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有着丰富多彩的直观内容,这对学生地理概念的形成和持久兴趣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教学中采取各种直观教学方式,如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出示中国政区彩色板图、空白政区图、自制的各省级行政区小卡片等教具,利用这些直观教具,让学生识记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形状特征。分析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位置关系,海陆关系等规律。学会绘图、拼图的能力,使学生对中国政区图产生深刻难忘的印象。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从教学目的出发,把握学生的共同心理,利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其创造想象和美感心理,采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地理教学的任务
浅谈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新编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然而,作为非中考科目的初中地理,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长期以来,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如何进行初中地理有效教学的课题就摆到了每个地理教师的面前。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笔者认为,正视地理学科,进而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有效地理学习的途径;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前提的,所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关键。因而,教师要熟练地驾驭教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把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以诚相待,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
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缩短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用广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快速期,而且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和旺盛的求知欲,基于这样的特点,教师必须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搜集电视、报刊、杂志及互联网上的有关地理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力争达到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的境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从心灵深处产生一种崇敬之情,从而激发学生潜在的动力。如:用文学 “橘生淮南为橘,生生淮北为枳”来解释气候的变化;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理解气温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的成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也提高了学生知识的综合能力。地理方面的诗歌、谚语和谜语多不胜数,如果教学时能充分利用,则形成妙趣横生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求知兴趣,能够诱发思维动机,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兴奋剂的作用。
例如,在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来讲述随着地势升高,气温下降,因而山上的气候比山下的气候推迟一个月的现象。在讲长江流经的省、市、自治区时,末尾也可出这样一道谜语:“船出长江口”,猜一个城市名。这就使学生形象地记住了上海的地理位置---长江口。以上这些例子都形象逼真,回味无穷,富有感染力。
三、采取机动灵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好奇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巩固旧知识、接受新知识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只有采用机动灵活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或超出预想的效果。想想看,新课改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往往是 “满堂灌”,其结果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糊里糊涂,这样的结果又怎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水平,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时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充分利用教材中的 “学习行动”,通过比较、综合、谜语竞猜、图像畅想等手段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如:讲长江、黄河时,就可采用比较法、图示法及表格形式,让学生去查找两条河的异同点,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也为祖国山河壮美而自豪。
四、运用直观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地理知识,对初中生而言,抽象难懂,比如降雨的三种类型:锋面雨、对流雨和地形雨,学生难以理解,此时,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将这些知识点用动画的形式点播在学生面前,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用较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果,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讲我国的“地震火山”时,可播放地震、火山的实景录像;讲“地上河”的形成时可利用微机模拟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岸堤逐步升高的过程,从而拉近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情景之中,加深感知和记忆。
五、愉快设问,营造快乐课堂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眼前看到的东西不太感兴趣,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感兴趣。有名人曾说: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开始于问题;还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针对教材内容巧设问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利用南极洲冰天雪地下有煤的事实来加深对大陆漂移学说的理解;针对2011年前后的天气异常情况,提出为什么,从而提高学生关注现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自觉地、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兴趣这个因素,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使我们的课堂达到这样一个理想境界:课起始,学生顿生激情;课进行,学生学得轻松;课总结,学生趣味正浓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1世纪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是要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地域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空间广大,地理知识浩繁。新教材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阐明了人地关系。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重要的不是记忆大量的地理材料,而是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懂得运用地图并能进行简易图表的绘制,养成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研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点探索,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一、注重看图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喜欢跳过地图或只看有彩色照片的图来作为一种欣赏,根本没有读图的意识,事实上,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新教材许多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的,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鉴于这种情况,我主要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借助远程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将地图展示给学生,从地图的三要素入手,认识地图信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们提高看图的兴趣,从而养成看图的习惯。
例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地势哪边高、哪边低、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从而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在上课时,自己一定要有用图的意识,用图导入深入,用图突破教材重点,解析教材难点,给学生以直观易懂的印象,这样才能达到人们常说的“身教大于言传,行动大于说教”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教材“活动”内容教学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并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新教材加强了活动安排,教师可从动手制作、观察、体验、资料搜集、模拟情景等方面开展活动。此类活动颇具地理特色,突现学生的地理技能,是地理活动成果的主要展示方式。例如,用乒乓球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使学生能够明确地区分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读法,以及东西、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等的划分。又如开展我国省级行政区拼图游戏,熟悉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分布;利用学校球场沙池泥沙制作地形模型和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了解山峰、鞍部、山谷、山脊及悬崖等地形。比较不同季节同一时间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季节之交天气变化的规律;不同月份昼夜长短的差异等。学生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知识的体验过程。这类活动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观察
力、想象力、创造力,另一方面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教学中,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感觉到自己学的知识对自己是有用的,学生学习起来才更有兴趣,学习起来才更不怕困难。我在自己以前的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我以前的教学总是围绕考试,这是不对的。地理教学,更多的是教给学生能指导以后生产、生活的知识,把地理知识要更多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学生才想学、爱学地理知识。
我在上课时,我讲八年级的“季风知识”时,讲到天气吹偏北风时,特别告诉同学们天气冷了,要加一件衣服;讲偏南风时,是天气要变暖了,要减一件衣服。这节课上课效果很好,学生积极性很高。我在教学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天气和气候”让学生看天气符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天气播报,培养语言表达力,锻炼了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际,教学中没有只是自己讲,而是让学生多讲多参与,让学生来播报《天气预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以致用。
四、注重用“自编歌诀”和“谐音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难记,难理解,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编成简明的歌决,把知识要点串在一起,不仅加深了对易混,难记地理知识的记忆,而且使所学的地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效率。利用歌诀教学,学生诵读歌诀,往往朗朗上口,不易遗忘。
例如学生记世界前六大国家(面积),可编成:“世界面积前六大,俄、加、中、美、巴(西)澳大(利亚)”。谐音联想记忆法,有利于巧记易混难记的知识点,让学生有了记忆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了地理学习的兴趣。如记忆中国地理中十四个沿海开放的港口及其地理位置,确实难记易混,如用谐音联想法可编成:“大(连)秦(皇岛)天(津)[大晴天]烟(台)青(岛)连(云港)[烟硝与青天相连]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难上宁温福(三地)]广(州)湛(江)北海[只能广占北海]”。学生不仅觉得有趣,而且觉得记忆知识快速,准确,持久。还应经常及时地告戒学生:记忆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记忆的方法很多,只要你们在学习过程中,肯动脑筋,有意识加强联想训练,善于总结归纳,就能找出许多记忆的窍门,达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
总之,在地理教学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授课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地理学科而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究竟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利用纲要信号,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由于地理条件的相互关联性和地理问题的灵活性使得地理教学在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纲要信号和逐步引导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讲“南极洲”一节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高”,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然后发问:①“高”说明了南极洲的哪些地理特征?(学生很容易想到纬度高、海拔高)②在“高”这一特点的影响下,南极洲的气温有何特点?(极度严寒)③寒冷的气候对南极洲的气压有何影响?对降水又有何影响?(气压为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稀少)„„得出以上结论后,再对“高”的含义进行补充,南极洲不仅纬度高、海拔高,而且寒冷程度高、风速高。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步使学生形成一个有序的、完善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得到不断地强化,逐步学会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二、利用假设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变换思路、善于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表现在解决问题时能随机应变,善于转换问题和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悖逆)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只有当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矛盾时,才会引起思维上的穷则思变,转换角度去灵活的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教师可以提出:假如地球的公转方向自东向西而自转方向不变,昼夜长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假设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不是66.5度,而是90度.地球上的季节将如何变化?通过假设可以使学生打破思维常规去创造性的分析问题。此外,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创造性的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去灵活的 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完印度的工业布局后,让学生讨论地区适于发展的工业类型及工业的分布情况,调查现实工业布局中的不合理现象等,不一定要求学生必须给出正确的答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三、利用比较法和知识迁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考问题全面、系统、周密,遇到问题能够把思路引向比较广阔的领域,从正面的、反面的、经常表现的、偶然表现的等多角度看问题,既抓住问题的整体,又不忽视重要的细节。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比较法加强学生该方面能力的训练。例如讲我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时,引导学生将其与日本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工业布局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全面、系统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情况的目的。此外,利用其他相邻的知识领域获得启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也可以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即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在教学时可运用联接法,鼓励学生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所学到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解决地理问题上来。如将化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喀斯特地形成因;将物理实验运用于解决大气压的问题;利用成语“沧海桑田”说明地壳的运动;运用语文古诗“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说明长江三峡水流的湍急等。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运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摆脱学科体系的限制,增强思维的广阔性。
四、巧用地理教具,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它是指人们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个时候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或新方法,它他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独创性等特点。地理教材中,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创立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即属此种类型。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观察、在发现中获得灵感思维的训练方法。例如:四季形成的教学,学生对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如何形成四季难以理解,仅通过语言很难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运用四季形成模拟演示盘,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适时的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灵感,这一问题则迎刃而解,设计步骤如下:①让学生观察地球轨道平面,了解公转轨道平面的形状。②请一位同学根据地球公转特点,演示地球公转的全过程,其他同学观察并纠错。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的直射点如何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④学生讨论得出由于地球公转,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得到太阳热量不同,从而产生四季的结论。
第二篇:情景教学法课题最终成果论文
课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引入情境创设的研究》
最终成果论文
北关镇第二初级中学
孙桂华 2016年4月21日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引入情境创设的研究
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农村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创设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农村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二、概念的界定
(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情境”表现为多种刺激模式、事件和对象等,情境不仅能激发问题的提出,而且能为问题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
(二)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情境”是人从事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
(三)数学情境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和前提,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基础和条件。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四)学生的学习情境是传递数学学习信息的载体,它提供与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相关联的数学信息,进而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情境是产生数学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
三、情境创设的意义
(一)农村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建构主义认为任何知识都有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知识是一种工具,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某一知识,就应知道知识的适用范围,也就是应当理解知识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即情境。因而人的认知也
必然具有情境性,这就是情境认知。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过程,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运用知识,就应该为其创设相应的认知情境,这就是情境学习。因此建构主义把情境、协作、对话、意义建构当作现代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认为创设数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从数学教学的价值来看,数学教育价值的实现并非单纯地通过积累数学事实来表达,它更多地通过对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自我组织等活动来表现。数学知识尽管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但它可视为具体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系统化,它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现实的背景常常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提供情境和源泉,这使得同一个知识对象可以有多样化的载体予以呈现。另一方面,数学知识的形成又是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来体验和把握的。
(四)从教学实践上来看,现有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同样是获得知识,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情感体验不一样,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得到了知识,失去的却是直觉、悟性和趣味,有的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在发展思想,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着探索的乐趣,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数学教学,老师讲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是否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活动的过程,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好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的教师。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探索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的情境创设,情境创设途径、模式和方法。课题将通过调查研究、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围绕以课堂情境创设的问题,总结应用的经验和应用效果,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一)转变教师的数学教学观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课堂观念的转变,重视对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二)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水平。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创设情境的能力,教师能正确地、有针对性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三)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转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使数学情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五、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大致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在数学课堂引入中的作用。情境创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情境设计的数学本质性,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合理性,情境创设如何为数学学习内容服务。
(二)数学情境的创设方法。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情境创设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课本中和生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三)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境。如现行教材中的情境设计的合理情的分析及改良课本中的情境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地切合我们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实际情况。
(四)情境创设能力的提高。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情境设计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课堂生成性情境的把握能力;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六、课堂引入中情境创设策略的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性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 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教师不 可以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教学 不仅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要优化课堂情境,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主动运用数学。例如:圆与圆的位臵关系这节课的引入,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创设引趣式的情境。(多媒体放映以下影象)清晨,东方微明,突然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下冉冉升起,„„ 老师提问:大家对日出一定很熟悉把?我们把太阳看作一个运动的圆,把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那么圆和直线有几种位臵关系呢?我们今天来学习圆与直线的位臵关系
(二)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 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具有启发性,同时又 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 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例如,我在进行《多边形的外角和》这一课教学时,我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小敏在一个五边形广场周 围的小路上按逆时针方向跑步,他每跑完一圈,身体转 过的角度之和是多少?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推广到一般情形。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幽默等各种 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 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 升华到自己的需要之中去,从而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 率的重要手段。
(三)情境教学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 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例如,在进行《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进行了真实的户外实际测量,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不忘经常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教师和学生互相展示案例,改变了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角色,促进学生整 体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稳步提高。至此我似乎感觉在情境教学的领域中找到了如何将素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各个层面的有效途径,并且可以继续满怀信心地走下去。
七、初步成效
(一)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师生的思维量。由于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 其中所含的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对数学认识发生改变,进而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发生了转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精神”。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 要求我们教师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引导好学生,在提高了学生的思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思维量。
(二)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问题的设计逐步科学,教学板块清晰,情境设计能力逐步明显提高。通过研究,我们的教师不再“以本为本”,不再拘于课本上的情境,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教内容创设出合理的、有效的情境,能借助于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的问题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使得课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增强,学习能力得到提 高,数学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多元化。列的实习作业使学生既把数 学应用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八、研究的结论
经过大家一段时间的实践,在数学课堂引入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持续发展,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具体表现在:所执教的学生比以前更有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注意力比以前集中了,积极发言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课后作业认真,订正及时,学生主动拿来面批的人数多;课外复习、预习,甚至自学的学生人数增加;肯钻研课外习题的同学也多了起来,常常会有学生来问问题;班中对数学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多,使班中逐步营造出主动学习数学的氛围。同时,班中的数学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实践证明:在课堂引入中,精心创设问题情景,是能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的。我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更深地探索如何创设最有效的问题情境,并时时改进,使问题情境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向心性,它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更是我们提倡的有效教学的加油站。就像德国一位学者曾作的一个精辟的比喻:如果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美味佳肴的同时,将这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接受。
我们是年轻的,因此我们的做法和想法还比较肤浅;课题研究是年轻的,因此我们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存在。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有责任在这一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调整自己,完善这项工作,以更好地造福学生。这是我们对数学课堂引入中情景创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还不是很成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完善。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相信最终成功属于我们!
参考文献:
1.《学苑教育》 2010年第08期 2.《中学数学杂志》 2011年第06期 3.《学周刊》 2011年第21期
第三篇:小课题论文
如何解决学生学习的“贫富差距”的问题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似乎变得更加严重。特别是小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呈现上升趋势,更有部分学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我们通过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缩小“贫富差距”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展好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帮助“后进生”进步,缩小差距,消除“贫富差距”的横沟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机会,也可以营造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题目),在课堂上多关注那些学困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1.教会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上花了不少功夫,但学习成绩却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
2.教会学生质疑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善于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促成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努力保护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学生参与教学应着眼于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抽象、完善整个过程。
学贵有悟,感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与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感悟”的情境。当然培养学生“感悟”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只要教师平时多注意每一个细节和体会,循循善诱,必将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赋予灵性。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彼此融洽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交往,并在教师那里寻找到温暖和安慰,得到鼓励和勇气。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希望学生成才的期待上。教师可以通过微笑、眼神及和蔼可亲的态度来表现关心学生。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与呵护,就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教师对学生挚爱的感情“投身”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亲近感和信赖感,进而把教师的爱转移到他所学的学科上。具体表现为学生喜欢听自己敬慕的教师的课,积极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努力完成他所布置的作业。他愿意为他所喜欢的老师努力学习,遇到困难也会克服,碰见疑难问题也会主动问老师,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就越学越有兴趣。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三.强化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信息沟通。
学生在校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家长很有必要了解他的孩子在校的各方面的表现,这包括学习、思想、生活等等方面的信息,若有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者习惯,也能被及时纠正或者制止。作为老师,从家长所提供的信息中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总之,新课程小学生学习贫富差距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导致两极分化的因素很多,对于新课改中学生贫富差距的原因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以缩小贫富差距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搬用或借鉴。因此,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课改的深入开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探索。
第四篇:小课题阶段成果汇报
小课题阶段成果汇报
单位:大庆市第十中学
日期:2014年6月25日
小课题阶段成果汇报
课题名称: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课题类别:高中生物
课题编号:2014gxkt341
课题主持人:崔巍巍(执笔)
课题参与者:李双林、朱丹
汇报单位:大庆市第十中学
汇报时间:2014年6月25日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1、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选题的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随着全社会对教育减负工作的日益关注,如何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已越来越成为当前教育界一个热门话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真正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的,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思维和方法,达到终身获益的目的。构建高效课堂,既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一致,又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吻合,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一条实践创新的道路。
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欲在课堂教学中身体力行,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首先应当做好每一堂课的有效教学设计。
选题的价值:
(1)使学生变厌学为主动学习,改善师生关系;
(2)将教师与学生从传统的教学中解放出来;
(3)解决知识与能力结合的难题,注重学生能力及兴趣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2、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高效策略,如:高效的导入、高效的探究、高效的合作、高效的课件、高效的作业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的方法
2.调查法:了解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并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和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3.行动研究法:组织参与研究的人员进行学习。要按计划所制定的措施采取行动,组织活动。要注意活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注重实际效果和问题的解决。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要进行系统的科学处理,及时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提出报告,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研究背景,理论依据,目标内容,实践操作,效果结论及思考与建议等。
4.统计法、列表法、图示法:把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数据等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数理统计,列出表格,做出图示,以直观地显示实验结果。
5.观察法:如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和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一些与实验有关的因素,在分层取样的基础上,随机选取部分实验对象进行观察,以获得有关实验资料。
三.立项以来所做的工作
第一阶段、准备立项阶段:
2014年3月——2014年4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做好开题的相关准备工作,对人员工作进行分工。
1、确定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2、确定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
3、李双林老师开始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
2014年5月—6月,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如研讨课、教研课、基本功大赛等,在活动和日常教学中进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四.初步取得的成绩
1、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未开始小课题研究前,我们理解的“高效”就是容量大。可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我们感觉到高效课堂不是这个狭隘的课堂,它应该是和谐的课堂、热情洋溢的课堂,甚至可以是欢声笑语的课堂。在和谐宽容协作的氛围学习,才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2、对教学设计的认识
为打造高效课堂,我们的集体备课就更加深入,更关注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每周主备人会按照计划完成主备方案,在集体备课时,我们共同探讨每一个细节,针对可以更加高效的部分进行挖掘。
(1)高效导入:之前的授课我们不是很关注课堂导入,但是通过讨论和实践我们发现,高效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高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比如,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这节课上,我们引入了世界上最陡的过山车视频,此视频的拍摄角度使观看者身临其境,在感受到刺激和疯狂之后,自然高效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
(2)高效的学案:我组编写的学案最初只是基础知识的罗列,以填空的形式呈现。随着大家学案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在学案设置上值得深度思考或讨论的问题,能够有效提升学案的效力。学案编写不在千篇一律,可以更加灵活。
(3)高效的课件:在课件制作上,我们也有收获。将意义不大的文字罗列从课件中删除,只保留核心问题和对本节课难点突破有帮助的内容,而且在颜色文字和图片的选取上也下了功夫。
(4)高效的小组合作:在课堂上,我们结合授课内容,恰当的组织合作学习,将一些原来由教师讲授的内容交给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并尽量给学生展示、评价的机会。虽然表面上牺牲了一些时间,但是只要讨论的问题指向性明确,还是很能提高学生能力并且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的。比如,动物细胞培养需要的条件、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等,都是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
这两个月来,我们课题组三名成员撰写了四篇教学设计、四篇教学反思、三篇教学心得、四个课件,收集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图片视频,以及研讨课、教师基本功大赛和组内教研课的视频。
五.存在的问题
1、如何让小组合作更高效。在小组成员的分配上有时候不能按照教师的一厢情愿进行分配成员,还有考虑到各成员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等,所以结合实际运作,还有出现中途调整的情况。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还存在游离于合作之外的成员,如何调动他们参与学习还需要继续研究。
2、高效的课后反思有待加强。随时积累每一天的教学感受和心得是很好的反思,但是我们做的还不够,总是用脑想了想就算反思了,今后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室,记录每天的收获。
3、高效的作业一直是困扰我们课题组的老大难问题,我们除了将当堂检测题编写在学案上外,作业更多的是以练习册上的习题为主,或者抄写每节课的知识点、绘制概念模型。如何让作业更高效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也许它可以作为我们的下一个小课题。
六.下一步研究措施及展望
1、每位课题组成员都要针对自己的研究分工形成文字材料、佐证材料。
2、进一步交代课题组的分工和研究任务,使每位教师的工作目的进一步明确。
3、计划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课堂类型和学法。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课题组的三名成员一定会继续相互支持协作配合,围绕既定研究目标和方向展开研究,期待在课题研究中更快成长。
第五篇:小课题阶段成果报告
小课题阶段成果报告
大庆第一中学
2014年6月27日
大庆市“十二五”小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
课题名称:基于主动学习的高中生物新授课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类别:高中生物
课题编号:2014gxkt310
课题主持人:毛文艳(执笔)
课题参与者:王宁宁、董伟佳、赵昆、陶亭宇
汇报单位:大庆第一中学
汇报时间:2014年6月27日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1.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传统教育模式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听讲,缺乏体验、探究、质疑、讨论和主动学习的机会,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主动学习理论,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以新一轮课堂改革为契机,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师生和谐互动的生物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面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共赢为研究目标,努力构建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符合教学实际的高中生物新授课教学模式。
2.研究目标:
“主动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生物新授课教学模式的构建及相应评价体系。
3.研究内容:
(1)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和学生主动学习生物情况的调查;
(2)主动学习理论指导下高中生物新授课教学模式的研究;通过课堂实践、案例分析,初步构建出新授课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
(3)课堂教学实施中,都以学案导学为主线,以学生自学加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流,教师精讲点拨疑难,学生反馈展示成果,体现新课堂教育教学。
(4)形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模式进行科学评价的评价体系。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式以行动研究的方法为主,通过课题组成员教师实施班级教学,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及操作模式,确立新授课的教学模式。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以如下方法:
(1)调查法。通过个别访谈、教学观察、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目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实验前后课堂和学生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的事实依据。
(2)经验总结法。对新授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操作之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3)文献法。关注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发展成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力争达到研究有实际效果,成果有实际用途,实施简便易行。
三.课题开展以来的研究情况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我们成立了5人研究2人指导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成立后就制定课题相关管理制度和会议计划,明确了课题研究分工。
2、分析整合资源
首先进行相关课题研究的培训:市教科所的培训和王宁宁、毛文艳两位老师昌乐二中的实地学习和经验交流,我们课题组根据这些光盘、音像,文字资料,再结合自身的教情和学情进行培训学习,有主题发言人,有记录2篇,有学习心得5篇。同时我们借助互联网完成与课题相关文献的查阅,继续丰富资料完善我们的课型。
3、精心编制学案和测量表
①在学案编写上汲取集体备课的精华、借鉴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备课组长把关的固定模式(即三案并举:预习案、探究案和训练案)编写程序。集体备课时要围绕学案编制进行集体研讨,集思广益。编写者在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前提下,精选素材,精心编制,最后由备课组长审核通过。目前已经编写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整本书的系列学案,并挂在大庆网络教研综合平台上供全市学校试用。
②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设计了本课题调查问卷,有学生生物学习兴趣水平量表和教师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评价表2类。
③通过对4节观摩课的集体研讨和分析,初步设计出新授课课型的模式如下:
课前预习案导学、明确目标——课内探究案分组合作、展示思维、点拨提升——课后训练案分层巩固。
4、进行了学案教学的观摩课和研讨课
①2014.4.24吕召志老师做了新授课《动物细胞核移植》的教学研讨课
②2014.5.12庆外刘锡凯老师做了《PCR技术》的教学观摩课
③2014.5.19庆外李淑芬老师做了新授课《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观摩课
④2014.5.19一中代丽莉老师做了《DNA的复制和结构》的教学研讨课
四.存在问题及待研究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1)学案设计与应用方面
①教案化:不能充分体现对“学”的指导。
②共性化:教、学环节不完整,与实际教学过程不一致。
③盲目性:没有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
④习题化:预习即填空,主动学习的兴趣没有很好的被调动。
⑤不够精准:与教科书、教辅资料上的内容雷同,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学案个别知识点、练习题不够精、准,偶尔有错误。
(2)课堂教学模式方面
①重教轻学,完成学案即完成教学任务。
②课堂上是以学生汇报个人学习结果为主,很少呈现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过程。
③忽视情感教育。
④脱离学案组织教学,仅把学案当练习册。
⑤过度开放,完全自学。
⑥有的学生的学案用过就丢了,没有及时整理。
2.待研究的问题
(1)在学案应用中应注意
①学案必须收回来教师查阅。学案学习是个过程,教师查阅可以反馈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作针对性指导。
②注重引导、探究,结合学生水平,适当对学案内容进行取舍。
③学案装订成册,方便于学生的复习。
(2)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
①有机结合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主导”。避免课堂中有走极端现象,教师必须从学情出发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必须能够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实践,相互批改。
②形成多种课堂评价形式。如提问评价、作业评价、成绩评价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下阶段研究工作计划
1.以人教版高中生物为内容,每个课题组成员在高
一、高二随机选取两个平行班(包括尖子班﹑重点班和普通班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班开展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对照班开展常规教学,并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水平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比较,验证实验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2.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认真作好每一次活动记录,并定期交流,作好总结。
3.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说课、评课、外出听课等活动充实课题组活动。捕捉课题信息,搜集教学资源,加强信息交流,以便取长补短,完善课题。
4.每一位教师撰写有质量的科研论文、案例、反思等,积极投稿。
大庆第一中学小课题研究组
2014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