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我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我
朗诵│娄贵山朗诵│丁悦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穷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思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诗人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1952年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成长于厦门,现居住于厦门鼓浪屿。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作品《致橡树。
〔诗歌赏析〕一提起祖国,人们往往会想起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四大发明、地大物博……以一种貌似豪放实则空洞的虚假,去歌颂祖国的强盛伟大。舒婷反其道而为之,独辟蹊径,直面祖国灾难深重的古老历史及其严峻的现实,选取大量新鲜活泼、意义隽永的意象,以蒙太奇的方式剪辑组合成一幅幅流动凝重的画面,配之以舒缓深沉的节奏,唱出实实在在的对祖国的款款深情。在诗人的心中,祖国不再是大而空的抽象,而是饱经沧桑的过去、贫穷凋敝的现实与绯红黎明希望的交织体。作为抒情主体,诗人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让物化的自我形象,汇注于祖国的形象之中。“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我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诗人既是生长在祖**亲怀抱里的一个简单的个体,又是与祖国一同经受苦难屈辱、一同挣脱羁绊、一同走向希望的统一体。这首诗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前两节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后两节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同时,表达出经历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共呼吸共命运,以自己的血汗去换取祖国富饶、荣光、自由的心声。(李霆鸣)娄贵山简介:中国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首届“广朗杯”二等奖获得者,活跃在东莞市和广东省朗诵界,颇有名气,同时,致力研究声乐发声,论文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等刊物上发表。主张“朗诵是没有旋律的歌唱”。近年来参加东莞市“东莞原创歌曲”“诗歌回归大众”等百余场的演出活动。做过“声乐原理”、“朗诵的魅力”的讲座。现在东莞石龙中学任教,居东莞。嘉宾自我简介:大家好,我是丁悦,来自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一个从小生长在广州的江苏女孩儿。我喜欢看书,朗诵,从今天起,就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诗歌的海洋里,感受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别样的感动吧!
第二篇:女儿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
女儿培养了我的阅读兴趣
我从小就不喜欢读书,特别是文学作品。近一年来,在不到10岁的女儿的带动下,我越来越离不开书了,怎么也没想到年近40的我居然也能对阅读感兴趣。
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全家靠那点庄稼地过日子,生活拮据,但父母省吃俭用供我们姐妹读书,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孩子能吃“国粮”。这也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农村上学孩子的愿望。
为了考高分,我把课本学得滚瓜烂熟,整个中学几乎没有看过几本像样的课外书,更别说阅读的兴趣。在那个时代学好课本就能顺利通过应试关,我也如愿地离开了农村,上了大学,后来又来到了城市,从事了数学教学,做了一名初中教师。
参加工作以后,看的书越来越少了,只剩下课本、参考书和阅览室有关教育教学的很少的杂志,我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几乎没有体味过,也从来没有因自己读的书少而遗憾过。
近两年来随着女儿识字量的增加,她的阅读量也越来越大,阅读面越来越广,她对妈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才渐渐感到自己的知识面是那么狭隘,作一个母亲是那么不称职!
开始女儿阅读中外童话、寓言故事等从来也没说过要和妈妈讨论,她只是看完后滔滔不绝地给妈妈讲,我是一位忠实的听众。
有一次,女儿看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突然问我:“妈妈,在这本书里你最喜欢谁?”,我哪里知道,我一眼也没看过,女儿生气地说:“你看看好不好?放学后我再问你。”,“妈妈一定看”我丝毫不敢怠慢了。
放学了,女儿瞪着两只大眼睛有些怀疑地看着我:“妈妈,你看完了吗?”我点点头。女儿异常兴奋:“那你最喜欢谁?”
“猴子”我终于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了。“为什么?”女儿步步紧逼。
“因为猴子知道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是我的看法。“我喜欢笑猫,笑猫不仅关心动物还关心我们人类,它是一只伟大的猫!”女儿已掩钸不住内心的喜悦。
看着女儿眉飞色舞的样子,我下定决心,陪女儿一起看书。我陪女儿看杨红樱、郑渊洁,看中国通史、世界巨人百传。我们一起交流对秦始皇、武则天的看法,欣赏汉武大帝、康熙、乾隆的文韬武略;我们一起被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所吸引,一起被哥白尼、布鲁诺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所感染;我们一起感叹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欧拉等大科学家为人类的发展而刻苦钻研的光辉灿烂的一生!我们一起„„
在和女儿共读的过程中,我发觉自己对于书居然有了些兴趣。女儿就像一位小老师,一看我兴趣来了,又抓紧向我推荐“儿童文学”,她告诉我:“儿童文学是适合9-99岁人群看的一本很好的书。”于是,我们又一期不落地买“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选粹”。每期都是女儿先看完,然后挑出一篇最好的:“妈妈,这一篇太感人了,你看了一定会掉泪”,这时我就会迫不及待地去读,然后在女儿的无意引导下一篇篇读完。在女儿的督促下,我读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读书的范围也不仅仅是女儿推荐的书目。前几天,我借了一本《余秋雨散文集》,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美学、及人生的各个方面,他将真情实感投入每一篇文章,用心灵铸造文字。其叙事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其抒情、议论,哲理之辨析、逻辑之严密,令人回味无穷。读了他的文章,心头就有一种久久不能平息的涌动的热潮,一定要抓紧时间读书,浪费的时间太多了!
现在,我一有时间就像女儿那样不自觉地拿起了书。有一天,女儿对我说:“今天的作文是我的发现,我问她:“你发现了什么?”“
“我发现妈妈越来越爱看书了。”女儿调皮地说。
女儿的话让我又体会了一次上中学时被老师表扬的得意,我发自内心地骄傲地说:“都是因我有一个好女儿!”
我感谢我的女儿,是她把我从小就没点燃的阅读之为点燃了,感谢我女儿的老师,是她们的用心培养了女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篇:[PK赛]关于奋斗作文:喂,你是我的了
[PK赛]关于奋斗作文:喂,你是我的了
对于众多面临中考的莘莘学子来说,高中就像是美丽的少男少女,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题记
曾几何时,我们曾信誓坦坦地对父母,对自己说长大后要当画家、诗人、作家„„可是当我们一天天长大,梦想却在一个个离我们远去,最后变得单一。
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喂饱自己的肚子,还有更重要的使命需要我们去完成,都说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在这落后就要挨打的年代里,我们只有奋起直追,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对众多学子来说,高中就像是美丽的少男少女,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初三,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竞争加大了步伐,没日没夜的学习,只为心中那一位美丽的“少男少女”;只为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的莞尔一笑;只为对着自己心仪已久的它说:喂,你是我的了。
在那微微的晨曦中,是初三的学子在苦读;在那烈日炎炎下,是初三的学子在体训;在那朦胧的月光中,是初三在加课„„初三,对于每个学子来说,都是魔鬼训练的基地,不管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日思夜想的它吗?
在初三这个敏感的阶段,每个人都在努力奋斗,不管从前是吊儿郎当还是一丝不苟,都在做最后的冲刺,为的是某天能对它说:喂,你是我的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成功的道路上总会有许多绊脚石,有些人在绊倒后便不会再站起来;有些人站起来过几次,但最终还是放弃;有些人却一直坚持着站到了最后。每每都是如此,只有那些兵不厌战的人才会是最终的佼佼者。
我们要学会把绊脚石变成垫脚石,这就是奋斗的结果,这就是成功的道路。
初三:田红梅
第四篇:你知道中国纳税人养了多少公务员吗
你知道中国纳税人养了多少公务员吗
中国财政供养规模调查
导读:中国财政到底养了多少人?答案可能会让你吃惊不已。中国的“吃公粮”人口仅截止2009年就已超过5700万,这个数字已经逼近英国的人口规模,并且还以每年超过100万人的速度递增。以官民比例来看,平均23.5个中国人就要供养1名公职人员,中国虽然还是发展中国家,官民供养比例已经跨入发达国家行列,然而我们的纳税人并没有享受到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这同样是不争的事实。30多年来中国政府进行了七轮机构改革,试图把庞大的财政供养人员精减下来,但每一次努力,都遭遇了强力反弹。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3年10期 熊剑锋
3月17日,李克强作为新一届政府总理第一次与媒体和公众会面,畅谈未来的施政方针。在谈及未来财政收支时李克强表示,未来财政收入再保持高增长态势已不大可能了,但民生支出是刚性的,不能减,只能增,那就需要削减政府的开支。
为削减政府开支,李克强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三条中央政府将带头做起,一级做给一级看。由此,中国财政供养规模再次成为公众话题。中国财政要养多少人?
中国纳税人到底养了多少公职人员?在网络上流传颇广的是这样一个数据,2008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全国少数民族干部数量为291.5万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7.4%,网友据此推断出全国共有干部3940万人。
但问题在于,这里使用的“干部”的概念和“公务员”“官员”等诸多概念,与李克强所提的财政供养人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长期以来,中国政府规模问题一直是学界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但官方和学界往往各说各话。如官方宣称中国官员只有1000余万人,而学界宣称有7000多万人吃皇粮,其原因就在于各自采用了不同的统计口径。
关于此问题,现在见诸于公开媒体讨论的常见概念包括:官员数量、公务员的数量、干部数量、政府雇员以及财政供养人员等。这些概念按照划分的标准和统计口径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最狭窄的党政机关的公务员数量;第二种是财政供养人口;第三种是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由财政供养的准公务员性质的人员。
其中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差别较大。财政部2011年出版的内部资料《2007年地方财政统计数据》披露,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种口径的全国党政群机关的人数为1355万人,其中在职的约976万人,离退休和其他人员约为379万人。第三种口径包括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所提出的“七类人”:除了党政群机关公务员外,党政群机关中的准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不列入预算自己收费供养的政府机构和执法人员、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中大量行政级别的公务员性质的官员、县乡村中大量由罚款和收费供养的非编制管理人员(大约2000万)以及由财政供养的行政和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以上人员合计超过了7000万人。
而此次李克强约法三章中提到的财政供养人口,实际上采用第二种口径也就是财政供养人员的口径来衡量政府的规模。从纳税人负担的角度来说,采用财政供养规模的口径来衡量一国政府规模的大小也是更为合理的一种选择。
所谓财政供养人口,是指由财政来支付个人收入以及办公费用的人员。在中国,财政供养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党政群机关人员,主要供职于党委、人大、政府、政法机关、政协、民主党派及群众团体等机构;其次是各类事业单位人员,供职于教育、科研、卫生等诸多领域;第三种是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离退长休人员。
财政部在2012年出版的最新的《2009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年底,全国不包括中央的地方财政供养人口为5392.6万人。这些都是有公务员编制或者事业单位编制的体制内人员,除此之外,中国还存在大量的准财政供养人员,包括现有60余万个村委会以及8万余个居委会。
村委会和居委会工作人员本身并不属于上述三种人员中的任何一种,既不是公务员也非事业单位人员,但是中国各地的居委会和村委会干部大多参照事业单位管理,由财政发工资。例如北京在2011年给全市2600多个社区大约2万名居委会、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提高待遇,使之与事业单位相似,而已经实行多年的大学生村官在很多地方也是参照事业单位管理。
根据全国妇联公开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村委会成员中女性人数50.7万人,所占比例为21.7%,据此可以推断出全国村委会人数大约为234万人;而来自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的数据显示,2007年年底,全国居委会人员总数约41.6万人,全国居委会和村委会总人数约为275万人。加上这部分准财政供养人口,到2009年年底,中国财政实际供养人数超过5700万人。财政供养人员年增超百万
根据财政部国库司编写的《2009年地方财政统计资料》,总数接近5400万的财政供养人口中,在职人员3815.24万人,离休退休人员1391.35万人,还有其他人员185.98万人。其中事业单位人员占了大头。按照财政部的分类,事业单位即一般预算财政补助开支的人员为3589.8万人,财政承担其工资的60%~80%,其余由所在单位自行筹集;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一般预算财政拨款开支的人员为1553.6万人,他们分布在党政群机关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其所需工资和办公经费由财政全额拨付。还有一类是经费自理的事业单位,其特点是有编制和财政不会给予拨款,但是这些单位有收费权和执法权,人员数量为249.2万人。尽管他们不直接领取财政资金,但同样具备行政或者事业编制,且政府赋予其的收费权和执法权实际上等同于一种税收和财政权力。从地域分布来看,财政供养人员300万以上的省份共有四个,分别是江苏、山东、河南和广东,其中江苏的财政供养规模独占鳌头,高达503.9万人,几乎占全国的1/10,山东、河南和广东的财政供养人口分别为336万人、358.5万人和314.1万人。
财政供养人口规模处于200万到300万之间的省份也有四个,分别为河北、湖北、湖南和四川,其余省级行政区大部分处于100万到200万人之间,只有8个省市自治区的财政供养人口低于100万,其中北京、上海、重庆的财政供养人口都超过了90万。中国财政供养规模的问题不仅仅是存量巨大,其加速增长的趋势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地方。从1998年到2009年,中国财政供养规模从3843万人飙升到5393万人,11年间增加了1550万人,年均增加141万人。期间,2007年是一个拐点,当年财政供养人口突然增加了300多万人,增速飙升到7.7%,而此前增速一直控制在4%以内。(2007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详情请见另文《30年机构改革:精简与膨胀的悖论》解读。)
财政供养人口的快速增加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离退长休人员的迅速增加,离休、退休和长休人员从1998年的629万增加到1577万人,平均年增近90万人,占总体财政供养人员增加数量的60%以上。
而且这种趋势将长期持续下去。如果一个大学生从22岁毕业进入体制内的政府机构或者事业单位,到60岁退休,其总共工作时间为38年。现在在职的公职人员3800万人,假设其年龄是平均分布的,可以推测未来每年将新增离退休公职人员100万人。而事实上中国正面临老龄化趋势,这意味着未来公职人员中离退休人员将加速增长。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2007年、2008年和2009三年财政供养的离退长休的公职人员累计增加了317万人,年均100万人以上,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从离退休公职人员占整体财政供养人口的比例也可以看出这一趋势,其所占比例从1998年的16.4%大幅提高到2009年的29.2%,11年间几乎翻番。
中国现行的养老体制是双轨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由国家财政供养:在筹资方面,个人不用缴费,全部由财政负担;在调整机制方面,退休待遇调整与在职人员工资同步。5400万体制内人员目前的养老金替代率不低于80%,而2008年中国普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4%,两者相差达36%。对于纳税人来说,这意味着很大一部分税收用来供养近三成“光吃饭不干活”的离退长休公职人员。
财政供养新增人口的另外一个来源是在职人员的增加。中国1998年体制内在职人员3214万人,到2009年时增加到3815万人,增加了600万人,接近20%。这种增长态势以2006年(当年在职人员为3366人万)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此前的8年间仅增加了150万人左右,此后三年新增450万人。
按此速度,到2012年,中国财政供养人口或已超过6000万。
中国“官民比”比肩发达国家
中国财政的供养规模从绝对数额来说冠绝全球。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政府规模已经太大,超出了财政和国民的承受能力;也有学者认为,中国也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官民比”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并不高,甚至还略低。
衡量政府规模的一个标准是财政供养比,即财政供养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民间称之为“官民比”。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亿人。两者相比,中国的财政供养比约为1:23.5,即大约23.5个纳税人供养1人。中国财政供养率在省际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如江苏的常住人口约7866万人,其财政供养人口规模为503.9万人,财政供养率为15.6人供养1人。而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超过9400万常住人口的河南省,财政供养率约为26人供养1人,广东为33人供养1人,几乎只有江苏的1/2。从历史上来看,国务院参事任玉岭计算了中国各朝代的人口与官吏之比,西汉时的比率为7945:1;东汉为7464:1;唐朝为2927:1;元朝为2613:1;明朝为2299:1;清末为911:1;改革开放初期为67:1;2005年为26:1。
如果和国际横向对比,中国现时的“官民比”从绝对数值来看并不算高。中国财政供养人口与西方的公共部门雇员的概念较为相似,国际劳工组织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2009年不包含军队在内,公共部门的雇员人数为2255.5万人,美国人口总数约为3.12亿人,其供养比例约为14人供养1人。
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公共部门雇员约为524万人,日本人口为1.278亿人,其供养比例为24.4人供养1人;8172.6万人口的德国2009年的公共部门的雇员约为439万人,供养比例约为18.4人供养1人。据此,一些学者认为,和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相比,中国的财政供养规模并不高。如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朱光磊认为,中国财政供养规模从总量上进行削减是必要的,但是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多,其主要问题是相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
但上述进行对比的都是发达国家。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5万元人民币,按照平均汇率折算为5432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可以列入“中上等收入国家”。因此,中国财政供养规模是否合适的比较对象,应该是那些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如果以处于同等水平的“金砖四国”为参照,印度人口12.4亿人,共公共部门的雇员在2005年为1800万人,供养比为69人供养1人,远远低于中国的水平。俄罗斯、巴西的公职人员数分别为1340万人和1056万人,俄罗斯的供养比约为11人供养1人,巴西约为20人供养1人。
也有学者认为,衡量政府规模的大小,不仅要看财政供养率,还要从经济指标——公职人数和本国GDP的比例来衡量,从每百万美元GDP供养的财政人口来看,中国的财政供养规模远远大于世界上其他国家。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健认为,发达国家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远多于发展中国家,其“官民比”理应比发展中国家高一些;其人均GDP的水平也远远高于中国,对公职人员的供养能力也高于中国。中国人均GDP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官民比”却与发达国家相当,以至公务员占GDP的比例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按照2009年的数据计算,中国每百万美元GDP的财政供养人口为10.8人,而美、日、德、法和英国每百万美元供养的财政人口分别为:美国1.56人、日本0.95人、德国1.33人、英国2.8人。中国财政供养的负担和规模相当于日本的10倍多、美国的7倍、德国的8倍以及英国的4倍。这表明,中国公务员数量相对国民经济发展而言确实太多了。过多的公务员不仅占用了大量资源、影响了经济建设,而且限制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但考虑到中国的经济增长较为迅速,当前GDP的增速约为8%左右,而财政供养规模的增速平均在3%左右,GDP增速高于财政供养规模的增速,百万美元GDP供养的公职人员将会逐渐降低。
中国财政供养规模的真正问题不仅仅在于人数太多,更在于行政成本和管理费用高昂,超出了国民所能承受的范围。这也是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减少财政供养人口的实质所在。政府开支增速远超GDP 衡量一个政府规模大小是否合适,不仅需要看其绝对数量,而且要看其投入与产出,即投入的行政成本和产出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中国政府高企的行政成本和管理费用一向为世人所诟病。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曾经表示,臃肿的机构和数量庞大的行政人员,“把国家的钱都吃光了”。
政治学博士方建文在《中国能否走出帕金森怪圈》中提到,19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运行的显性成本占财政支出的总比重几乎都在10%以上,而且大部分年份增速超过15%,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增速。
中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逐步上升的,1980年占5.43%,1985年占6.51%,1990年占9.83%,1996年高达13.11%。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1995年的行政管理费用比1978年的行政管理支出增长了19倍。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行政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普遍低于中国,日本、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大分别为3.62%、6.67%,7.59%,8.83%、9.42%和10.235%。
财政部没有公开过中国的行政成本数据,一般认为,财政预算科目中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大概等同于行政成本和管理费用,以2009年为例,地方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的金额为8080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61044亿元的13.2%。
除了正式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外,还有隐藏在其他科目中的“三公”消费也是行政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有学者提出了三个3000亿的说法,即公款出国3000亿元、公款招待3000亿元和公务用车3000亿元,并认为中国的行政成本多年来高居世界第一,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远远超过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
财政部的官员在一次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曾经表示,对于“三公”消费,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要求财政部采取积极措施。而财政部相关司局共同研究的结论是,三个3000亿元的数据肯定不对,实际比这个小。有地方财政官员对记者表示,财政部官员认为由于是报表统计上来的,“心里也没有底”。行政成本和管理费用不仅规模大,而且增速快。对于公职人员的待遇和成本,曾经担任过公职的慢牛资本董事长张化桥发明了一个“科长指数”。他在1986-1989年间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当主任科员(也就是科长),当时每月工资52元,加上副食品补贴和免费的单身宿舍及医疗保障,综合价值大约是每月130元。而到2013年,同样一个科长的综合价值大约是15000元。也就是说,这25年来老百姓供养一名科长的费用,每年大约以20.9%的复合比例增长。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前20年的年均通胀率约为7%,第三个10年的年均通胀率仅为2%,整个30年的年均通胀率约为5.5%。扣除通货膨胀之后,一名科长每年消耗的经费以15.4%的速度增长,约为GDP年均增速9.7%的1.5倍。产出方面,中国公共服务尽管近两年获得不少进步,建立了全覆盖的医保和养老保险体系,但是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都仍然很低。
城市化可以作为衡量一国提供公共服务水平的指标。尽管中国城市化率按照常住人口计算已经达到了2012年的51%的水平,但是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却只有35%。前后相差的16个百分点之中,蕴含的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不能享受附着在户籍上的、城镇居民独享的福利待遇,包括医疗、住房、义务教育等各方面的公共服务。
换句话说,只有35%的中国人口能够享受较为全面的公共服务,而财政供养率与中国较为接近的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其城镇化率分别为82%、66%和74%。这些国家都采取了有效措施,保障不同区域的公民,包括城市以外的居民均能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其涵盖就业、养老、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公共住房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也让中国望尘莫及。
除了覆盖面之外,中国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其他国家也难比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曾经合作发布了《中国公共服务报告2006》。该报告认为,中国当前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对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等级”进行的评比结果显示,优秀等级空缺,北京和上海属于良好等级,天津、浙江、广东、江苏位于一般等级,其他省级市则属于不足。“官多兵少”结构性过剩
为什么中国拥有近6000万公职人员,消耗的财政收入比例和绝对数额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却不尽人意呢? 中共十八大报告在阐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时透露了一点端倪。报告要求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该提法反映了中国财政供养人口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公职人员结构不合理,“官多兵少”,所以才需要“减少领导职数”。
《中国公务员》杂志刊登过一篇文章,批判公务员构成中的“官多兵少”现象,称个别地区和部门“不按规定程序报批”和“突破规定的规格和职数限额”设置领导和非领导职务,有的县竟出现500多位科级干部,有的乡镇出现一正九副以上的乡镇长,甚至在编制确定、人员不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乎“全员皆官”的现象。
“官多兵少”导致的结果是,真正服务于公众的公职人员少,后勤人员即服务于公职人员这个群体自身的人员太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何博传在《山坳上的中国》一书中提到,中国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约有1/3是后勤服务性的,实为世界所罕见。
复旦大学公共行政系教授唐亚发现,尽管美国各级政府开支占当年GDP的接近一半,但这些财政开支主要用于为纳税人服务的公共安全、医疗保障、社会保险、教育项目和贫困救济等领域,政府雇员的人头费和日常管理费用支出比例却较低;而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人头费和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非常高,用于普通公民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的比例却较低,应该增加提供公共服务的医疗卫生、教师和警察等人员的数量。
中国财政供养人员的结构性过剩问题由来已久,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朱光磊归纳为“三多三少”:政工干部比较多、从事机关内部服务的后勤人员和工勤人员较多,而现代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财税、社会保障和各种权利保障工作的部门和人员则很少。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学部副主任马庆钰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目前公职队伍主要的问题是岗位配比不合理:一线窗口人员太少,而后台人员过多。他建议借鉴成熟国家的经验,将两者比例最少控制到**开,即一线窗口不少于60%。
中国财政供养人员结构性过剩的另一表现是各级政府机构上下对口,重叠设置。对比英、美等西方国家,其不同级别政府的职责构成,基本上每一级政府只管特定的事情,事权划分清晰,各自负责,谁决策谁执行,谁管的事情出了问题就找谁负责,不会到别的层级去推卸责任。而中国几乎每一级政府都保持相同的机构,每一个机构都希望从下一级政府找到自己的腿。比如军事问题,中央有军委和国防部,各级地方对应设立武装部;再比如外事问题,中央有外交部的统一领导,各级对口设立外事办,人员浪费显而易见。
第五篇:我培养了学生劳动的好习惯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讲究卫生是一种社会公德,是一个人的良好修养,同时一个班级卫生工作的好坏,可以反映这个班的精神面貌。因此,初一入学时就卫生问题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和培训。我让学生6人为一组自由组合,并有组长安排好当天每个人所负责的任务,下午全组打扫完组长检查后统一离开教室。本以为学生可以完成的很好,可经过多次的放手尝试后我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我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认真程度。经过几次年级的通报批评,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于是我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收集资料,学习其他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有效方法,结合实际做出了符合本班情况的措施,终于把这个问题得到改善。
我们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好,孩子们从小接受劳动锻炼的时间不多,多数同学缺乏自己动手做家务的能力。在班会课上我虽然多次强调了班级卫生的重要性,可到了落实行动的时候,就出问题了。孩子们没有出现逃跑或者请假偷懒的情况,但就是有些地方打扫不到位,老被扣分。经过反思,我首先就自己成长过程中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对我的影响,给我的帮助谈了自己的经历和想法,让学生觉得原来老师也是一个爱收拾,讲卫生,做事有条理的人。然后再让学生就班级卫生老被扣分这件事谈谈自己的感想并说说他们觉得有用的措施,再从班级荣誉方面引导学生要有主人翁意识,作为班级的一员,时刻要把班级荣誉放在心上,真正为班级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他们牢记创建干净整洁的环境是建立优良学习室的必要条件,最后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奖惩措施及全班一致通过的保洁细则。班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我知道关键要看日后的落实及督促。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做好表率,每天把自己的办公桌收拾得整整齐齐,擦得干干净净,让每一个进办公室找我的学生都觉得我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我在班会上讲的确实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只要我进教室看到地上有碎纸片主动捡起来,我也不指责是谁弄丢在地上的,我知道孩子们其实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大扫除时我尽可能和学生一起劳动,指导学生哪些地方是卫生死角,要特别注意打扫,还有一些打扫卫生的生活小窍门,我也会在劳动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教给学生。我发现其实他们不是不愿意好好搞卫生,而是真的不知道要如何做到位,经过多次的亲自示范和分享,学生渐渐找到了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教室打扫干净的方法。再加上卫生委员把值日安排细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卫生职责,卫生值日表张贴在班,防止值日时有些同学相互扯皮,推诿责任。我们班的卫生情况改观很大,我也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就是保洁工作,我们把班会中全班通过的小约束粘贴在墙上,让学生互相监督。
1.不带零食,早餐进入班级。
2.不乱扔垃圾,对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垃圾,在谁的位置谁负责。
3.垃圾及时处理,不散放在桌兜里。
4.讲桌每节课都由擦黑板的同学进行整理、擦抹,桌上只留一个粉
笔盒和一个黑板擦,并且粉笔盒要哪一个铁盒子分颜色摆放好,便于科任老师取用。
5.每周五大扫除,教室彻底大打扫。
6.卫生监督员工作认真、负责。
早自习和午自习以前我也会经常到班上看看,对于学生做的好的地方及时提出表扬,有待加强的则私底下找他们再谈,给孩子留足面子,下一次他们反而更愿意做好。我的午自习剩下5分钟的时候对前几天的值日做总结。
最后,一定要树立卫生委员威信。相信他们,教给他们工作方法,多说多看多提醒同学。早读和午读的总结让他们来说,其实就是给他们威信。
总之,给孩子们一些时间,他们会带给我惊喜。班主任工作很辛苦很繁琐,但班主任也是通过对孩子细节的培养逐渐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俗话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出什么样的学生,他们身上会折射出你的影子,相信我的孩子们会做的越来越好,不只是卫生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