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乡愁》同步训练

时间:2019-05-13 05:5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乡愁》同步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乡愁》同步训练》。

第一篇:3《乡愁》同步训练

3《乡愁》同步训练

一、积累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 yóu piào()。长大后,乡愁是一张zhǎi zhǎi()的船票。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ǎi ǎi()的坟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hǎi xiá()。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观众震耳欲聋的助威声中,小李同学首当其冲,率先跑过终点,夺得2017国际田联百....米大战的冠军。

B.在市运会开幕式上,我校表演的戏曲广播体操粉墨登场,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C.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D.在“我为家乡发展作贡献”征文比赛中,我们只有异想天开,才能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B.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C.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D.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B.朱自清曾这样赞美春天:“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D.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5.依次填入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是那样的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一阵杜鹃啼,一阵风起。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吐出一团团洁白轻柔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6.填空。

《乡愁》的作者是(姓名),他是我国(地名)诗人。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

7.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①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②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8.默写两句完整的写思乡之情的古诗词。(1)(2)

二、课内阅读训练。

1.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 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C. 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D. 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2.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3.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4.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5.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三、拓展阅读。

阅读《乡愁》一文,回答问题。

二十年前离开台湾的时候,一个女友交在我手中三只扎成一团的牛铃。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什么人看重乡土的东西。还记得,当年的台北也没有成衣卖。要衣服穿,就得去洋裁店。拿着剪好的料子,坐在小板凳上翻那一本本美国杂志看中了的款式,就请裁缝给做,而纽扣,也得自己去城里配。那是一个相当崇洋的时代,也因为,那时台湾有的东西不多。

当我接过照片左方的那一串牛铃时,问女友哪里弄来的,她说是乡下拿来的东西,要我带着它走。摇摇那串铃,它们响得并不清脆,好似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似的,一碰它们,就咯咯地响上那么一会儿。

将这串东西当成了一把故乡的泥土,它也许不够芳香也不够肥沃,可是有,总比没有好。就把它带了许多年,搁在箱子里,没怎么特别理会它。

等我到了沙漠的时候,丈夫发觉了这串铃,拿在手中把玩了很久,我看他好似很喜欢这串东西的造型,将这三个铃,穿在钥匙圈上,从此一直跟住了他。

以后我们家中有过风铃和竹条铃,都只挂了一阵就取下来了。居住的地区一向风大,那些铃啊,不停地乱响,听着只觉吵闹。不如没风的地方,偶尔有风吹来,细细碎碎地洒下一些音符,那种偶尔才得的喜悦,是不同凡响的。

以后又买过成串成串的西班牙铃铛,它们发出的声音更不好,比咳嗽还要难听,就只有挂着当装饰,并不去听它们。

一次我们住在西非奈及利亚,在那物质上吃苦、精神上亦极苦的日子里,简直找不到任何使人快乐的力量。当时,丈夫日也做、夜也做,公司偏偏赖账不给,我看在眼里心疼极了,心疼丈夫,反而歇斯底里地找他吵架。那一阵,两个人吵了又好,好了又吵,最后常常抱头痛哭,不知前途在哪里,而经济情况一日坏似一日,那个该下地狱去的公司,就是硬吃人薪水还扣了护照。

这个故事,写在一篇叫做《五月花》的中篇小说中去,好像集在《温柔的夜》这本书里,在此不再重复了。

就在那样沮丧的心情下,有一天丈夫回来,给了我照片右方的那两只好似长着爪子一样的铃。我坐在帐子里,接过这双铃,也不想去摇它们,只是漠漠然。

丈夫对我说:“听听它们有多好,你听——”接着他把铃铛轻轻一摇。那一声微小的铃声,好似一阵微风细雨吹拂过干裂的大地,一丝又一丝余音,绕着心房打转。方要没了,丈夫又轻轻一晃,那是今生没有听过的一种清脆入谷的神音,听着、听着,心里积压了很久的郁闷这才变做一片湖水,将胸口那堵住的墙给化了。

这两只铃铛,是丈夫在工地里向一个奈及利亚工人换来的,用一把牛骨柄的刀。

丈夫没有什么东西,除了那把不离身的刀子。惟一心爱的宝贝,为了使妻子快乐,换取了那副铃。那是一把好刀,那是两只天下最神秘的铜铃。

有一年,我回台湾来教书,一个学生拿了一大把铜铃来叫我挑。我微笑着一个一个试,最后挑了一只相当不错的。之后,把那两只奈及利亚的铜铃和这一只中国铃,用红线穿在一起。每当深夜回家的时候,门一开就会轻轻碰到它们。我的家,虽然归去时没有灯火迎接,却有了声音,而那声音里,唱的是:“我爱着你。”至于左边那一串被女友当成乡愁给我的三个牛铃,而今的土产,礼品店,正有大批新新的在卖。而我的乡愁,经过了万水千山之后,却觉得,它们来自四面八方,那份沧桑,能不能只用这片脚踏的泥土就可以弥补,倒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问题:

1.“牛铃”是朋友送给“我”的故乡土产,为什么“我”把牛铃“带了许多年,搁在箱子里,没怎么特别理会它”?请依据课文内容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与其他三项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A.居住的地区一向风大,那些铃啊,不停地乱响,听着只觉吵闹。不如没风的地方,偶尔有风吹来,细细碎碎地洒下一些音符。

B.摇摇那串铃,它们响得并不清脆,好似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似的。

C.那一声微小的铃声,好似一阵微风细雨吹拂过干裂的大地,一丝又一丝余音,绕着心房打转。

D.那是今生没有听过的一种清脆入谷的神音,听着、听着,心里积压了很久的郁闷这才变做一片湖水,将胸口那堵住的墙给化了。

3.请选出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表达原意的两项()A.二十年前,“我”离开台湾时,朋友从乡下给“我”带来三个牛铃,因为城里的店里买不到。

B.文中还提及风铃、竹铃、西班牙铃,意在表现作者非常喜欢铃铛。

C.“我”的丈夫用他心爱的牛骨柄刀换回一对声音非常动听的铃铛,化解了“我”在异国的“乡愁”。

D.“我的家,虽然归去时没有灯火迎接,却有了声音,而那声音里,唱的是:‘我爱着你’。”意在表达一种感受,没有灯火迎接,是说爱人未在身边,但铃铛是丈夫、学生送的,铃声又说着“我爱着你”,可见这两件东西给“我”带来了寂寞中的慰藉。

E.作者借铃铛传达了一种感受,故土并不仅仅是自己的出生之地,有“爱”的地方就是“故乡”,一旦离开,都会牵动乡愁。

4.为何作者说奈及利亚铃是天下最神秘的铜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回到台湾之后,她的乡愁完全得到慰藉了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余光中的《乡愁》诗句这样比喻“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请根据上文内容,为“乡愁”另设两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 案

一、积累运用。

1.答案:邮票、窄窄、矮矮、海峡。2.答案:C 3.答案:D 解析:A搭配不当,“改善”改为“提高”。B语序不当。“发扬”与“继承”对调。C残缺主语。去掉“随着”或“使”。4.答案:C 解析:C项中的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选择问中间不能加问号,因为一句话还没有说完。5.答案:C 解析:根据语境填空题要注意两点:(1)认真读文,抓思路,理文脉,仔细推敲语句间的呼应与衔接。(2)明确要填充的内容,句式,使语意连贯。解答时首先要弄清叙述的对象。如“一声雷”与惹哭满天的云”构成因果关系。“杜鹃啼”与惊醒了一山桃花”相契合。“风起”自然有了“飞絮”。所以答案为C项。6.答案:②余光中 台湾 家国之思 7.答案:①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②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8.示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课内阅读答案: 1.A 2.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3.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呵”“ 而现在”等。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他身在宝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4.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5.这些意象,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三、课外阅读答案及解析:

1.离别故乡,难免悲伤,因此作者说铃声“不清脆”,还“好似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似的”,其实是让人伤感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的说法,不去碰它,应该是不愿触动乡愁。

2.B(其他三项都用了比喻。)3.DE 4.因为它是丈夫用最心爱的宝贝换来的,能使“我”找到快乐的力量,它的声音非常好听,能把我的郁闷化开。

5.没有,因为她思念每一处她所到过的、生活过的、充满情感的地方。

6.如:乡愁,是纸上的文字,是杯中的啤酒,是街巷深处的喟然叹息。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乡愁同步测试题

《乡愁》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2.简要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中叠词运用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乡愁推向顶点的是哪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余光中的《乡愁》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其乡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用了那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乡愁是„„”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世间最美的坟墓

(1)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道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林,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数阴庇。她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在他们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时,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2)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一一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允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林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着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8.本文的记叙线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全文后理解这座坟墓最大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最能突出这一特点的描写分别是(写出两个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人们怀着“敬畏”之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说这座墓是“世界上最美的坟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多处用了衬托的写法,请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开头和结尾写法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一、阅读《树》,然后答题。

树 艾 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1.作者艾青,原名_____,现代著名______,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________》。他的诗作运用________化的________诗体,抒发思想感情,语言朴素清新。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__年春天,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华民族正日益走向精神的________。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树》的开头“一棵树,一棵树”,采用反复的手法,着意强调和突现一棵棵“树”的形象。

B.“彼此孤离地兀立着”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凌辱的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C.诗的第二段,由“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形象,进行相反联想,慧眼独具,“在看不见的深处”,看到“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D.“根须纠缠在一起”象征中华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的力量。

E.这首诗采用的是“比”的手法,是把具体的人和物相比。

4.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B.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C.“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生动可感,而且人格化。

D.全诗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给人以多方位.多层次的启示,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二、阅读诗歌《新月》,完成习题。新月

何其芳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5.诗中写到的“我乘船归去”,“花香。夜暖”;是诗人的现实经历还是诗人的想像之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睡着了么?”这里的“你”实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抒写的是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

冬日香山

(1)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2)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3)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上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寸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武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天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4)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宇。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道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看这红日绿松,心中澄清安闲如在涅磐,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笼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5)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她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锋锋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6)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9.整体感知全文,说一说春天、夏天、秋天的香山各有怎样的特点,再用一句话说出它们共同的特点。(均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3)段在表达方式上采用______在修辞上主要采用 _______主要写出了___________

11.第(4)段写到:“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骄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松树为什么而骄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冬季香山有着怎样的性格,这一性格是由什么体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100个左右的文字描写一景物,要写出其某一方面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乡愁

[同步练习] 1.A “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2.“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叠词,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浓烈的思乡情绪。

3.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感情基调应该忧郁深沉。4.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希望祖国早日和平同一的愿望。

5.乡愁本是难以捉摸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结果就会留于平庸和空泛。但我们发现余光中的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具体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既单纯又丰富,诱发了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6.诗人用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四个既单纯又内涵丰富的形象,来比喻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和现在四个时段和空间的乡愁。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又单而浓,主题又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的异常浓烈。另外,这四组借助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里)”的四次重复,加之四节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底,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7.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8.坟墓

9.朴素(1)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2)没有叶‘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3)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4)这里的朴素禁锢住任何——种观赏的闲情。

10.(1)保护托尔斯泰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2)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允许你大声说话。(3)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11.墓中人是一个举世皆知的伟大的人,但埋法普通,坟冢朴素,足见其人格之伟大,所以说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坟墓。

12.(1)用坟冢的朴素衬托墓中人的人格之伟大。(2)用人们的敬畏之情衬托墓中人的精神之伟大。(3)用拿破仑、歌德、莎士比亚的各具风格的坟墓衬托托尔斯泰坟墓的朴素。13.前后照应,都运用了议论兼抒情的表达方式。

[延伸拓展] 1.蒋海澄

诗人 《大堰河》

散文

自由 2.1940 觉醒

3.E 4.D 5.想像之事 6.故乡

7.游子的思乡之情 8.船、山、天、岸

9.春天是鲜花的世界,她是妩媚的;夏天是浓阴的世界,她是丰腴的;秋天是红叶的世界,她是淖约的。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

10.描写 对比 拟人 香山冬日的特点

11.自豪,虽在冬季但它该怎么绿还怎么绿,不因风寒而笼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

12.有铮铮铁骨与浩浩正气的性格。由山的巍峨、松的傲岸体现出来的。

13.提示,可写草、花、天空、大地„„在描写中揭示其特点即可。

第三篇:余光中《乡愁》仿写训练

看“花”了眼,看“昏”了头--余光中《乡愁》仿写训练

黄梅县濯港二中 吴再柱

余光中的《乡愁》完成了“读”、“议”、“比”三个教学环节后,按教学设计进行“仿”的训练。要求孩子们以“快乐”、“烦恼”或其它词语为题,进行仿写。刚一布置任务,孩子们又是一声长长的,并有着上扬语气的“啊--”,表示十分为难。当然,此时我早已准备好了我的修改作《幸福》:

小时侯/幸福是一颗小小的糖籽/衔在嘴里/甜在心里; 上学后/幸福是一个红红的分数/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后来啊/幸福是一方低低的讲台/教也用心/学也用心; 再后来/幸福是一篇短短的文章/我的名字/成了铅字; 而现在/幸福是一张圆圆的饭桌/父母上方/妻儿两旁。

我的“砖”抛出去了,当然是要引孩子的“玉”。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灵,孩子们再也不“啊”了,很快都进入构思状态。

不一会儿,就有几位孩子完成了他们“人生”的第一首“诗”,要我“看看”。我当然十分乐意,一会儿指出这个孩子的构思逻辑上问题,一会儿指出用词上问题,一会儿指出语感上问题,真是让我“看花了眼,看昏了头”,全班73个孩子,几乎个个都把他们的“诗”给我欣赏,给我校正。有的孩子让了竟让我当了两三次“医生”,就连平时学习一向不用功的几个孩子,也纷纷写起了他们的“快乐”,他们的“烦恼”。当然,我只管诊断,不管治疗,提出问题后,让他们自己“再读读”、“再想想”,仍然把皮球踢了回去。一节课结束,“诗作”业已全部交了上来。

幼年时/快乐是一张小小的钱币/有之则安/无之则烦; 小学时/快乐是一群天真的伙伴/同吮晨露/共享夕阳; 初中时/快乐是一张光荣的奖状/嘴里微笑/心存荣耀; 长大后/快乐是一次艰苦的磨练/胸怀理想/展望未来。(徐少武)

幼年时/烦恼是一次无情的跌到/摔倒爬起/爬起又倒; 小学时/烦恼是一包可口的零食/有钱则喜/无钱则哀; 初中时/烦恼是一张恐惧的试卷/高分则乐/低分则愁; 而现在/烦恼是一场痛苦的分离/相聚则笑/离别则哭。(徐少武)

小时侯/快乐是一句幽幽的话语/说在嘴里/乐在心里; 长大后/快乐是一封厚厚的书信/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后来啊/快乐是一张薄薄的试卷/托在手里/刻在心里; 而现在/快乐是一叠美美的书籍/捧在手里/印在心里。(蔡晓平)

小时侯/满足是一枚轻轻的角币/握在手里/乐在心里; 长大后/满足是一件厚厚的棉袄/穿在身上/暖在心上; 后来啊/满足是一杯醇醇的咖啡/苦在嘴里/甜在心里; 而现在/满足是一声深深的赞许/听在耳里/美在心里。(李甜)

童年时/快乐是一群亲密的伙伴/打闹嬉戏/幸福无比; 少年时/快乐是一个高高的分数/红分一到/欣然一笑; 现在啊/快乐是一次舒服的懒觉/睡到黎明/轻松心情。(赵江涛)

小时侯/烦恼是碗中的汤药/看在眼里/苦在心里; 长大后/烦恼是妈妈的唠叨/听在耳里/烦在心里; 后来啊/烦恼是上学的奔走/人在路中/心在家中; 而现在/烦恼是测验的试卷/忙在手中/愁在心中。(黄河)

在故乡/成长是一首甜甜的童谣/我在歌唱/父母在微笑; 在校园/成长是一条弯弯的小道/我在前进/老师在指导; 在社会/成长是一座高高的大山/我在跋涉/友人在陪伴; 在未来/成长是一片茫茫的宇宙/我在探索/祖国在守侯。(赵刘娟)

厨房里/快乐是一顿美味的饭菜/品尝佳肴/合家欢乐; 书房里/快乐是一本精彩的名著/感悟人生/体验真理; 客厅里/快乐是一次温馨的对话/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卧室里/快乐是一阵悦耳的铃声/伴我入眠/梦乡甜蜜。(吴霞)

旧时代/快乐是一碗满满的米饭/吃在嘴里/乐在心里; 后来啊/快乐是一份满意的工作/累在身上/乐在心上; 而现在/快乐是一辆崭新的轿车/跑在路上/喜在心上。(张营)

小时侯/理想是一颗甜甜的糖果/我在外头/糖果在里头; 后来啊/理想是一个红红的对钩/钩在外头/收获在里头; 到现在/理想是一所名牌的学校/身在外头/而心在里头; 而将来/理想是一家豪华的公司/人在外头/事业在里头。(张超)

童年时/思念是一串串泪珠/我在此处/她在那处; 少年时/思念是一幕幕回忆/我在这方/她在那方; 后来啊/思念是一捧捧坟土/我在跪着/她在躺着; 而现在/思念是一帘帘幽梦/我在自责/她在安慰。(徐久红)

孩提时/快乐是一双粗粗的臂膀/趴在身上/暖在脸上; 小学时/快乐是一辆长长的火车/拿在手上/乐在心上; 中学时/快乐是一叠厚厚的贺卡/收在怀里/喜在心里; 其实呀/快乐是一句美美的赞语/听在耳里/甜在心里。(蔡巧)

起床前/快乐是一阵悠悠的歌声/享受悦耳的歌曲/我心快乐; 朝读时/快乐是一阵朗朗的书声/学习有用的知识/我心充实; 上课前/快乐是一阵甜甜的笑声/增进纯洁的友谊/我心愉悦; 下课后/快乐是一阵叮叮的铃声/谈论幽默的生活/我心轻松。(余金舫)

童年时/家是一片蔚蓝的天空/我在翱翔/父母在浮想; 上学时/家是一片广阔的大海/我在远航/父母在期望; 而现在/家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我在奔跑/同学在追赶; 未来啊/家是一片永久的土地/我在消融/祖国在荣光。(王少华)

在家里/快乐是父母一声声关心的话语/说在嘴里/爱在心里; 在学校/快乐是同学一句句真心的祝福/话在口头/情在心头; 在外面/快乐是朋友一次次无言的帮助/做在手上/乐在心上; 而未来/快乐是同事一回回亲密的合作/胜在手间/美在心间。(王佩)

年幼时/快乐是一颗颗晶亮的玻璃球/精致的花纹藏在里面/斑斓的色彩映在外面;小学时/快乐是一张张金色的奖状/珍贵的荣誉贴在墙上/灿烂的光芒照在脸上;初中时/快乐是一声声赞赏的话语/腼腆的神态显在脸上/欣喜的滋味聚在心上;更多的时候/快乐是一道道青春的罅隙/少有的开怀展在脸上/更多的抑郁压在心上。(鄢宏亮)

小时候/快乐是一局精彩的游戏/同伴高兴/我也高兴; 长大后/快乐是一场成功的考试/父母高兴/我也高兴; 后来啊/快乐是一次胜利的竞赛/老师高兴/我也高兴;

未来呢/快乐是一个富强的祖国/华夏儿女高兴/我也更高兴。(吴止境)

春天/快乐是一袭淡淡的花香/闻在鼻里/享在心里; 夏天/快乐是一阵微微的凉风/吹在脸上/爽在心上; 秋天/快乐是一片金黄的稻田/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冬天/快乐是一尊美丽的雪人/冷在手上/暖在心上。(胡争)

……

实在叫人“眼花缭乱”,实在叫人“爱不释手”。

但想想以往上课,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孩子向我“请教”?以往作文,孩子们为什么没有这么高的热情、没有这么多的精品?

--的确值得深思。

乡愁

懵懂时

乡愁是一件温暖的毛衣

穿的人在这头

织的人在那头

上学后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小溪

我站在尽头

母亲在源头

成长中

乡愁是一首悠远的笛乐

他在那头吹

我在这头听

而现在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

看的人在这头

望的人在那头

痛苦

绝望时

痛苦是一次漫长的行程

如此长远

如此累人

孤独时

痛苦是一个人的舞会

开始是自己

结束也是自己

困难时

痛苦是无限延长的空间

我想离开

却找不到出口

疑惑时

痛苦是不断分裂的细胞

解决了这个

那个又开始滋生

幸福

小时侯

幸福是一颗小小的糖果

含在嘴里

却甜在心头

毕业后

幸福是一本厚厚的同学录

人各四方

真情却浓聚一处

后来啊

幸福是一张和美的全家福

时光流逝

但笑容永铸

而现在

幸福是一封暖暖的家书

远在天边

然而温馨眼前

第四篇:岳阳楼记同步训练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

学习目标: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

2、思想贯通: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之中,常有饱读诗书之人。贬了官,失了宠,摔了跤,悲剧意识来了,创作愿望和创作激情更加强烈了。由于对人事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创作出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屈原放逐,乃有《离骚》;司马迁被宫(比贬谪更残酷),撰成《史记》; 李白流放夜郎,许多名诗传于后世;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便诞生了 '三吏'、'三别';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写出了千古传诵的近体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八记》流传千年;刘禹锡两度被贬,终成一代大家;苏轼乌台诗案,前后《赤壁赋》闪烁熠熠光华;欧阳修多次被贬,《醉翁亭记》等名作如雨后春笋„„ 被贬官,是当事人的不幸,但却是中国文化的大幸,中国的文采华章因此更有了张力。

今天,我们就复习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灵魂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

二、小组探讨 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异同。

提示:

1、文体都是“记”

2、作者同为贬官,对待被贬的态度有所不同

3、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

三、讲授新课

(一)复习“记”这一文体。

1、“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记可以全是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如《岳阳楼记》。

2、学生回忆,梳理所学古代其他文体。还学过“说”(《马说》《爱莲说》)、“序”(《送东阳马生序》)、“传”(《五柳先生传》)、“书”(《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铭”(《陋室铭》)、“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①“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_______,如《马说》《爱莲说》 ②《五柳先生传》体裁是“传”,传记是一种用来______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___。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际是作者的自传。

③《送东阳马生序》中“序”是一种文体,这是一篇___,是作者为同乡后学马生的_____,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种种艰辛勉励马生学习,文章质朴亲切,极为感人 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答案: ①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②记载人物生平事迹

自传 ③

赠序

临别赠言

④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二)讲述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

1、隐士文化(人生准则: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厌倦了世俗中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心境平和,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本性,或是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忘记尘世的喧嚣。代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吴均(《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龚自珍(《己亥杂诗》)。

2、贬官文化(人生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兼济是终生的愿望,独善是无奈的选择。柳宗元支持“永贞革新”,结果是“二王八司马”,一同被贬的还有刘禹锡;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庆历新政”未至一年,被贬邓州;庆历五年,欧阳修为范仲淹仗义执言,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滁州。

在任时门庭若市,被贬后门前冷落,“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唯一可以对话的是自然,是天地。他们纵情沉醉于山水,只是借山情水意来浇融心中的块垒而已。代表人物: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苏轼„„

3、练习(学生小组讨论,或在相关的参考书上寻觅答案,力求理解)。①《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②《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与《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中 “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③ 《醉翁亭记》中如何理解'太守乐其乐'?

提示:

① 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抑郁难平,凄苦是主要的感情基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尘世中找到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作者能不感到快乐吗?但这种快乐毕竟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触景伤情,忧伤、悲凉即随之而来。

② 不同,前为欣赏自然景物的快乐,后为国家富强,百姓富裕后的快乐。

③ 太守虽被贬,然仍励精图治,使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富足,太守为此而乐,与民同乐,乐其一也;而仕途失意,有志难伸,纵情山水,暂时排遣抑郁,乐其二也,热闹之中有着难言的寂寥。

(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学生分析三文中景物描写的写法。

2、老师分析三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小石潭记》中景物描写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②《岳阳楼记》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用相当多的篇幅描写岳阳楼的景色,但写景本身并不是目的,作者的真正意图是借题发挥,谈人生抱负,并以此规劝、勉励友人。写 “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情景交融,为后文张本,引出议论,阐述作者抱负。③《醉翁亭记》中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景中处处有情,突出了主旨——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3、小组合作练习

①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一两则加以赏析。

提示:如《桃花源记》中“桃源之美”,《三峡》中的山美、水美,《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②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不少通过写景抒情,来含蓄地表达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和力图排解郁闷的心情。找出几篇这样的作品,结合有关背景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疑难字词句的翻译

出示练习,学生翻译,因以前讲授较细致,老师只做巡回指导。

1、通假字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2、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② 皆若空游无所依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 ⑥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⑦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B、使动用法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宾语前置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城居者未之知也。

4、修辞:(互文)

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③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四、课堂小结

稻梁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范仲淹这些皇宫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受着无理的制约,甚至是无情的摧残,但偏偏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芳香诱人,那躬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忘掉仕途的坎坷,抛弃命运的舛错,抚琴吟曲,品酒评诗,也不失为一种极致的风景;更可敬的是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了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楷模。

五、作业:课外文言文阅读两则

(一)范仲淹罢宴

范文正公守邠(bīn)州,暇日率僚属(下属的官吏)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cuī dié丧服)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jí急迫地)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fènɡ)敛棺槨(下葬的物品)皆所未具。公怃然(失意的样子),即彻(通“撤”)宴席,厚赒(zhōu救济)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有关词句。

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江湖之远”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诫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的意思,有什么新的理解?

(二)大龙湫

袁枚

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 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湫静;石梁急,龙湫缓;石梁冲荡无前,龙仇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3. 解释下列加点词

及前谛视

()

此其所以异也

()或远立而濡其首()

以为瀑状不过尔尔()4. 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大龙湫恰无声响飘散无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游览大龙湫给作者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

5.'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这句话中用到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

1.怃然

亟令询之

彻宴席

厚赒给之 2.不仅忧君而且忧民(意思对即可,能运用互文的知识,联系前句加以说明,可加奖励分。)

3.仔细看

„„的原因

沾湿

„„的样子

4.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

绝无凭藉 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

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5.排比、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大龙湫是瀑非瀑的特点。

教学反思:

在复习过程中,还应注意知识之间的互融性,注意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基础知识部分 “文体复习”和“疑难字词句复习”采取练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牢记,由于本教案不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点的复习,所以疑难字句只要学生心中有数就算达到目的了。写作方面主要复习了景物的写法及作用,如果再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联系起来就更好了,可又不容易找到这种古散文与现代小说的结合点,只好作罢。作业中两个课外文言阅读,一个侧重思想,一个侧重基础知识,都是对本文学习目标的巩固。

“边讲解边练习”的教学方式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牢固把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深入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至于成效如何,只能是因人而异了。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同步训练

《沁园春·长沙》同步训练

【学习目标】

1、背诵全词,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2、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预习感知】

1.注音。

橘子洲()百舸争流()寥廓()...峥嵘()挥斥方遒()浪遏飞舟()...岁月稠()中流击水()遒劲()....【答案】jú ɡě liáo zhēnɡ qíu è chóu zhōnɡ qiú jìng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给加点字注音。考生答题时注音音标。容易错的是“寥”“ 劲”的读音。

点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2.填空。

(1)词兴起于唐,_________,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叫做________。最初称为“曲”“曲子”“曲子词”,后也叫________。

(2)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_____。词按字数分类:_____(58字以内),一般分上下阕(片);中调(59~90字),一般分上下阕(片);长调(91字以上)一般分为三叠、四叠或五叠。

【答案】

(1).(1)盛行于宋

(2).长短句

(3).诗余

(4).(2)词调

(5).小令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词”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又称长短句。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因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词句、句子。3.自主探究。

(1)这首词作者通过描写哪些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面的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内在的联系是什么?

【答案】(1)词中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用一个“竞”字写出了生命的力量。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了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面对这样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

(2)在前面描写秋景的基础上,诗人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问题,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社会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相通之点就是以奋斗求生存。自然界中的“万类”尚且不畏寒冷而“竞自由”,显示自己生命的力量,何况我们有思想有壮志的青年?这一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已任的宏大胸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诗歌意象、情感、抒情方式的综合考查。(1)重点考查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词中分别写了山、林、江、舸、鹰、鱼;又分别描绘了它们的特征,如红、染、碧、流、击、翔;再突出它的数量、程度、范围,如万、层、漫、百、长、浅;再展示它们的空间位置,如空中、水底、远、近、高、低等。最后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用一个“竞”字写出了生命的力量。(2)重点考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包涵的情感和手法。诗人由自然景物过渡到对社会的思考,这两者之间的相通之点就是以奋斗求生存。

【训练积累】

一、基础锤炼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国家大事)..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江中心水流急的地方。..【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诗歌中关键词语含义的理解。题中D项,“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选项中解释错误。5.下面对诗句朗读节奏的切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诗歌中重点句子含义及朗诵节奏的把握能力。选项中D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断句错误,正确断句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应该在强调的“谁”后面停顿。

6.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层林尽染: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用了借代,用“江山”代“国家”。

C.粪土当年万户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军阀、大官僚比喻为万户侯。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设问,下阙回答了上阙的问题 【答案】C

借代: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7.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人的心情是惆怅而激昂的,写长沙深秋景致,毫无一般旧诗歌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B.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

C.本词用语精当、形象。如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轻快自如的神态。

D.这首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尽”与“遍”相应,“染”更有动感,写层林渐渐变红。【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分析与鉴赏的能力。题中C项,分析不谁确,应是“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毛泽东诗词是独具风神的艺术品,但不仅仅是一般的艺术品,而更为根本的是中国现代史上吐纳风云、评说春秋、飞扬情志。

B.毛泽东诗词乃是笔锋运行于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重大事件之间,却包含着雄伟的气魄、巨大的智慧和从容的风度。

C.在历史的旷野中,毛泽东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正是这一不断延伸的历史时段,它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长的审视距离。

D.毛泽东诗词艺术地记录了他一生的光辉足迹,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画卷,是一部中国人民的理想史、奋斗史、创造史和建设史。【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题中,A项,成分残缺,在句子末尾加上“的文化现象”;B项,搭配不当,把“包含”改为“蕴含”;C项,“它”指代不明,去掉“它”。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9.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貼切,逻辑严密。

在《沁园春·长沙》里,词人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却_____________,不禁满腔悲愤:“________________”。祖国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呢?对于这个问题,词人虽然没有正面作答,但读者可以体会,祖国大地应该由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同学少年”,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无产阶级代表人物来主宰。这个问题的提出,像____________,唤起了人民的觉醒。

【答案】

(1).惨遭反动派蹂躏的事实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一声震撼天地的春雷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于诗歌内容的把握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紧密结合诗歌思想内容,同时兼顾上下文语境:“祖国的大好河山却”“不禁满腔悲愤”“祖国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呢?对于这个问题”“ 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无产阶级代表人物来主宰”“ 唤起了人民的觉醒”答题。

二、课内精读

阅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回答问题。

10.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请以“鱼翔浅底”中的“翔”为例说说这一用法。

11.这首词中的数词,富于力学的美感。请结合实例简要分析。

诗人联想到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1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深刻的含义?

【答案】10.“翔”字一用,意境尽出,写尽了鱼在水中之空灵、自由、悠闲,写尽了在其中蕴涵的蓬勃的生命活力!这一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11.在这首词中,诗人几次用了“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万山”突出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

12.诗人由“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色,联想到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命运,“谁主沉浮”,实际上是由谁来掌握国家兴衰的命运,抒写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13.描述的是一幅奋勇前进,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诗人和战友当年在湘江游泳,大家昂扬激越,富有气势,激起的浪花挡住了江面上行驶的大船。“到中流击水”实际预示这些年轻人必是革命狂澜的掀起者,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解析】

1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鱼翔浅底”中的“翔”,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首先要解释含义;然后要分析“翔”字在句中的表达效果。注意题干中“出神入化”。

点睛: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炼字”的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织”字化虚为实。

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题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写得可见可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愁绪的繁密杂乱与绵长。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题中“抒发了无穷无尽的凄凉乡思。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1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词中的数词,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首先要找出相关数词,然后要分析在句中的表达效果。注意题干中“富于力学的美感”。在这首词中,“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答题时结合具体意象分析。

1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诗人联想到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联想到什么”“联想到什么”。解答此题首先找到相关内容“谁主沉浮”,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主旨。题干“‘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深刻的含义”,答题关键词“景象”“ 含义”,答题首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景象,然后结合社会实际谈含义。

下载3《乡愁》同步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3《乡愁》同步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破产法同步系统训练

    破产法同步系统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企业破产法》所规定的破产原因中包括( )。 A.不能清偿未到期债务 B.资不抵债 C.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 D.经......

    《醉翁亭记》同步训练练习题

    《醉翁亭记》同步训练练习题 (一)“环滁皆山也……得知心而寓之酒也”【阅读训练】 1、文中最能说明醉翁亭命名之意的一句话是“ ”。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与“名之者谁......

    大雁归来同步训练

    14 大雁归来同步训练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句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⑴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wù ǎi)________时,春天就来到了。 ⑵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

    《阿房宫赋》同步训练

    《阿房宫赋》同步训练 基础练习1.用课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阿房宫的来历。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下列四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焉 B.而 盘......

    阿房宫赋同步训练

    《阿房宫赋》同步训练 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 A.逦迤( lǐ ) 骊山( lí ) 妃嫔( Pín ) 剽掠( piào ) B.横槛(jiàn ) 椒兰( jiāo ) 秀妍( yán ) 突兀(wù ) C.媵嫱(yìng ) 涨腻( nì )......

    《大铁锤传》同步训练

    温故知新—— 《大铁椎传》同步训练 泾川三中 刘元春 复习目标: 1、积累 “适、过、许、力、寝、骑、足、之”等文言实词; 2、巩固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3、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4......

    中学教育学同步训练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著作是。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2.“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国家的教......

    乡愁。

    乡愁,是心灵深处最美的花朵 正西中心学校 盖俊峰 乡愁是一份沉重的爱。离开故土的游子,默默将爱收藏在心底。在异乡打拼,心里异常孤独,对着城市的钢筋水泥,对着那些永远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