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发布2015年政策大全共50条(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5:3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部发布2015年政策大全共50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部发布2015年政策大全共50条》。

第一篇:农业部发布2015年政策大全共50条

农业部发布2015年政策大全共50条

2015-05-07 农业新闻网

1.种粮直补政策

2015年,中央财政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安排补贴资金140.5亿元,资金原则上要求发放给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具体由各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农资综合补贴政策

2015年,中央财政继续实行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补贴资金按照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和增加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2014年10月份,中央财政已向各省(区、市)预拨2015年种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071亿元。

3.良种补贴政策

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203.5亿元,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东北和内蒙古的大豆、长江流域10个省(市)和河南信阳、陕西汉中和安康地区的冬油菜、藏区青稞实行全覆盖,并对马铃薯和花生在主产区开展补贴试点。小麦、玉米、大豆、油菜、青稞每亩补贴10元。其中,新疆地区的小麦良种补贴15元;水稻、棉花每亩补贴15元;马铃薯一、二级种薯每亩补贴100元;花生良种繁育每亩补贴50元、大田生产每亩补贴10元。水稻、玉米、油菜补贴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方式,小麦、大豆、棉花可采取现金直接补贴或差价购种补贴方式,具体由各省(区、市)按照简单便民的原则自行确定。

4.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015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范围内实施,补贴对象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个人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补贴机具种类为11大类43个小类137个品目。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实行定额补贴,即同一种类、同一档次农业机械原则上在省域内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不允许对省内外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实行差别对待。一般机具的中央财政资金单机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挤奶机械、烘干机单机补贴额不超过12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单机补贴额不超过15万元;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不超过25万元;大型甘蔗收获机单机补贴额不超过40万元;大型棉花采摘机单机补贴额不超过60万元。

纳入《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规划》的省份可结合实际,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安排补助资金(不超过补贴资金总量的15%)用于在适宜地区实行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承担作业补助任务,开展跨区深松整地作业等社会化服务。

5.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政策

2015年在河北、山西、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甘肃、新疆、宁波、青岛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农机报废更新补贴与农机购置补贴相衔接,同步实施。报废机具种类是已在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登记,并达到报废标准或超过报废年限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标准按报废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机型和类别确定,拖拉机根据马力段的不同补贴额从500元到1.1万元不等,联合收割机根据喂入量(或收割行数)的不同分为3000元到1.8万元不等。

6.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政策

2015年适时调整完善补贴政策,安排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资金共234亿元,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

7.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

为保护农民利益,防止“谷贱伤农”,2015年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格每50公斤118元,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保持2014年水平不变。

8.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

为改善和增强产粮大县财力状况,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2005年中央财政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351亿元,具体奖励办法是依据近年全国各县级行政单位粮食生产情况,测算奖励到县。对常规产粮大县,主要依据2006-2010年五年平均粮食产量大于4亿斤,且商品量(扣除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测算)大于1000万斤来确定;对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在主产区产量或商品量列前15位,非主产区列前5位的县也可纳入奖励;上述两项标准外,每个省份还可以确定1个生产潜力大、对地区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县纳入奖励范围。在常规产粮大县奖励基础上,中央财政对2006-2010年五年平均粮食产量或商品量分别列全国前100名的产粮大县,作为超级产粮大县给予重点奖励。奖励资金继续采用因素法分配,粮食商品量、产量和播种面积权重分别为60%、20%、20%,常规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与省级财力状况挂钩,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奖励系数,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测算分配到县,常规产粮大县奖励标准为500-8000万元,奖励资金作为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县级人民政府统筹使用,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扶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在奖励产粮大县的同时,中央财政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前5位超级产粮大省给予重点奖励,其余给予适当奖励,奖励资金由省级财政用于支持本省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

产油大县奖励由省级人民政府按照“突出重点品种、奖励重点县(市)”的原则确定,中央财政根据2008-2010年分省分品种油料(含油料作物、大豆、棉籽、油茶籽)产量及折油脂比率,测算各省(区、市)三年平均油脂产量,作为奖励因素;油菜籽增加奖励系数20%,大豆已纳入产粮大县奖励的继续予以奖励;入围县享受奖励资金不得低于100万元,奖励资金全部用于扶持油料生产和产业发展。2015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产粮(油)大县奖励力度。

9.生猪大县奖励政策

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生猪养殖积极性,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以及保险保费补助、贷款贴息、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2015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10.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

2014年,为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切实保证农民收益,国家启动了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2015年国家继续实施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水平为每吨19100元。

11.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

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资金,在主产省实现了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在西北实施地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补助,在东北秋粮和南方水稻实行综合施肥促早熟补助,对南方台风和洪涝灾害安排了恢复农业生产补助,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对于预防区域性自然灾害、及时挽回灾害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建立了地方先救灾中央后补助的救灾机制,2015年中央财政继续按照这个机制引导地方主动救灾。

12.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支持政策 2015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在建设好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基础上,突出抓好5个市(地)、50个县(市、区)、500个乡(镇)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试点。同时,在60个县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试点。为提升创建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补助标准、不同作物间的示范片数量和承担试点任务的市县进行适当调整。严格实行项目轮换制,对连续3年承担高产创建任务的示范片,要变更实施地点。鼓励开展不同层次的高产创建,探索在不同地力水平、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单产水平地块,同步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原则上中低产田高产创建示范片数量占总数的1/3左右。通过项目实施,试点试验、集成推广一批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带动实现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可持续,进一步提升我国粮棉油糖综合生产能力。

13.菜果茶标准化创建支持政策

2015年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在蔬菜、水果、茶叶专业村实施集中连片推进,实现由“园”到“区”的拓展。特别是要把标准园创建和老果茶园改造有机结合,与农业综合开发、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实施紧密结合,打造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的高标准、高水平的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和标准化示范区。

为实现蔬菜周年均衡供应,重点抓好“三提高”:一是提高蔬菜生产能力,继续抓好北方城市设施蔬菜生产,积极争取扩大试点规模,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北方冬春蔬菜自给能力;二是提高蔬菜生产科技水平,加快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蔬菜新品种,重点选育推广适合设施栽培的茄果类新品种,蔬菜标准园创建以集成示范推广区域性、标准化的栽培技术为重点,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水平;三是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水平。2015年,在菜果茶标准化创建项目的资金安排上,加大对种植大户、专业化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标准化生产的支持力度,推进蔬菜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

14.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

2015年,中央财政继续投入资金7亿元,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免费为1.9亿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5亿亩以上。在项目实施上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取土化验、田间试验,不断完善粮食作物科学施肥技术体系,扩大经济园艺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逐步建立经济园艺作物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加大农企合作力度,推动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探索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配方肥使用补贴试点,支持专业化、社会化配方施肥服务组织发展,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施肥技术服务。

15.化肥、农药零增长支持政策

为支持使用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从2014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高效缓释肥集成模式示范项目资金300万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南、甘肃省和山东5个省重点推广玉米种肥同播一次性施用高效缓释肥料技术模式和地膜春玉米覆盖栽培底施高效缓释肥料技术模式。从2011年开始,国家启动了低毒生物农药示范补贴试点,2015年财政专项安排996万元,继续在北京等17个省(市)的42个蔬菜、水果、茶叶等园艺作物生产大县开展低毒生物农药示范补助试点,补助农民因采用低毒生物农药而增加的用药支出,鼓励和带动低毒生物农药的推广应用。

16.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助政策 从2014年起,“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改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8亿元资金,鼓励和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民还田秸秆,加强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进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一是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综合技术。在南方稻作区,主要解决早稻秸秆还田影响晚稻插秧抢种的问题。在华北地区,主要解决玉米秸秆量大,机械粉碎还田后影响下茬作物生长、农民又将粉碎的秸秆搂到地头焚烧的问题。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推广应用不同秸秆还田技术模式。二是加大地力培肥综合配套技术应用力度。集成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肥田作物、施用土壤调理剂等地力培肥综合配套技术,在开展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试点工作和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大、补充耕地数量多的省份大力推广应用。三是加强绿肥种植示范区建设。主要在冬闲田、秋闲田较多,种植绿肥不影响粮食和主要经济作物发展的地区,设立绿肥种植示范区,带动当地农民恢复绿肥种植,培肥地力,改良土壤。

2015年,在东北四省区开展黑土地保护试点工作,选取试点县,综合集成技术模式,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着力改善黑土设施条件,全面提升黑土地质量,促进粮食和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17.设施农用地支持政策

为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2014年,国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现行的设施农用地政策。一是将规模化粮食生产所必需的配套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所必需的配套设施用地,包括晾晒场、粮食烘干设施、粮食和农资临时存放场所、大型农机具临时存放场所等设施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不需要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二是细化了设施农用地管理的要求。生产设施、附属设施、配套设施用地占用耕地的,不需要补充耕地,鼓励采取耕作层剥离等技术措施保护耕地,签订土地复垦协议,替代在实践中很难做到的“占一补一”要求。平原地区规模化粮食生产配套设施建设,选址确实难以避开基本农田的,允许经论证后占用基本农田,并按质保量补划。鼓励地方政府统一建设公用设施,提高农用设施利用效率,集约节约用地。增加非农建设占用设施农用地时,应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义务。国有农场的农业设施建设与用地,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农业部门及有关部门根据文件精神,另行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三是将设施农用地管理制度由“审核制”改为“备案制”。按照国务院清理行政审批的整体要求,将设施农用地管理由审核制改为备案制,在简化设施农用地审批程序的同时,要求乡镇、县级人民政府和国土、农业部门依据职责依法加强监督管理,并将设施农用地管理情况纳入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落实共同监管责任。

18.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支持政策

2015年,国家继续推进种业体制改革,强化种业政策支持,促进现代种业发展。一是实施中央财政对国家制种大县(含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大县)奖励政策,采取择优滚动支持的方式加大奖补力度,将主要粮食作物制种保险纳入财政保费补贴目录,支持制种产业发展。二是继续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在国家粮棉油主产区140个大县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点,开展现场观摩活动和技术培训,为农民选择优良品种、选用先进栽培技术提供指导和服务。三是继续组织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保护农民和品种权人利益。四是发布种子供需和价格信息,落实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任务5000万公斤,帮助受灾地区生产自救,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五是推进国家玉米、大豆良种重大科研攻关,实施品种审定绿色通道,组织第三次种质资源全国普查,尽快培育和推广突破性品种。六是推动科研资源、人才向企业流动。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开展种业成果权益比例改革试点,推动成果赋权和公开交易转化,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鼓励事业单位种业骨干科技人员到优势种子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19.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支持政策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等各个节点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产品上市前的全程质量追溯。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将重点加快制定质量追溯制度、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推动国家追溯信息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同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基层可追溯体系运行所需的装备条件,强化基层信息采集、监督抽查、检验检测、执法监管、宣传培训等能力建设。按照先试点再全面推进的原则,对“三品一标”获证主体及产品先行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覆盖我国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管理目标。

20.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支持政策

2014年,国家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按照落实属地责任、加强全程监管、强化能力提升、推进社会共治的原则,把创建活动重点集中于“菜篮子”产品主产县。从2015年开始,中央财政安排80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制度创设、模式总结探索、人员培训等。

21.畜牧良种补贴政策

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4年投入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2015年国家继续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并探索开展优质荷斯坦种用胚胎引进补贴试点,每枚补贴标准5000元。

22.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政策 2014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38亿元支持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其中,中央财政安排25亿元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安排10亿元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安排3亿元支持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小区)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2015年国家继续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但因政策资金调整优化等原因,暂停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一年。

23.动物防疫补贴政策

我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疫苗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等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政府组织招标采购;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养殖场(户)无需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二是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国家对因上述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强制扑杀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养殖场(户)按比例承担。三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劳务补助。2015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7.8亿元补助经费。四是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2015年,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范围由规模养殖场(区)扩大到生猪散养户。五是生猪定点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国家对屠宰环节病害猪损失和无害化处理费用予以补贴,病害猪损失财政补贴标准为每头800元,无害化处理费用财政补贴标准为每头80元,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24.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供给,促进牧民增收,从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内容主要包括:实施禁牧补助,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中央财政按照每亩每年6元的测算标准对牧民给予补助,初步确定5年为一个补助周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对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载畜量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对未超载的牧民按照每亩每年1.5元的测算标准给予草畜平衡奖励;给予牧民生产性补贴,包括畜牧良种补贴、牧草良种补贴(每年每亩10元)和每户牧民每年500元的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012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山西、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等5省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的牧区半牧区县,全国13省(区)所有牧区半牧区县全部纳入了政策实施范围。2014年,中央财政对13个省(区)投入的补奖资金达到了157.69亿元。2015年,国家继续在13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25.振兴奶业支持苜蓿发展政策

为提高我国奶业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从2012年起,国家实施了“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片区建设,片区建设以3000亩为一个单元,一次性补贴180万元(每亩600元),重点用于推行苜蓿良种化、应用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和加强苜蓿质量管理等方面。2015年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26.渔业柴油补贴政策 渔业油价补助是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项重要的支渔惠渔政策,也是目前国家对渔业最大的一项扶持政策。2015年国家继续实施渔业油价补贴政策,并对补贴方式和方法进行调整完善,使渔业油价补贴政策与渔业资源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等产业政策相协调,促进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27.渔业资源保护补助政策

2014年落实渔业资源保护与转产转业转移支付项目资金4亿元,其中用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30600万元,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9400万元。2015年该项目继续实施。

28.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 2013年开始,中央对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给予补助,无房户、D级危房户和临时房户户均补助2万元,C级危房户和既有房屋不属于危房但住房面积狭小户户均补助7500元。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补助对象按长期作业地确定,2010年12月31日前登记在册的渔户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可列为补助对象:一是长期以渔船(含居住船或兼用船)为居所;二是无自有住房或居住危房、临时房、住房面积狭小(人均面积低于13平方米),且无法纳入现有城镇住房保障和农村危房改造范围。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实施期限2013-2015年,目标是力争用3年时间实现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改善以船为家渔民居住条件,推进水域生态环境保护。2013-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已安排10亿元,补助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福建、重庆、四川等省(区、市)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2015年国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

29.海洋渔船更新改造补助政策

自2012年9月开始,国家安排42亿多元用于海洋渔船更新改造。渔船更新改造坚持渔民自愿的原则,重点更新淘汰高耗能老旧船,将渔船更新改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渔业生产方式转型相结合,形成到较远海域作业的能力。中央投资按每艘船总投资的30%上限补助,且原则上不超过渔船投资补助上限。中央补助投资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按照建造进度分批拨付,不得用于偿还拖欠款等。国家不再批准建造底拖网、帆张网和单船大型有囊灯光围网等对资源破坏强度大的作业船型。享受国家更新改造补助政策的远洋渔船不得转回国内作业;除因船东患病致残、死亡等特殊情况外,享受更新补助政策的海洋渔船十年内不得买卖,卖出的按国家补助比例归还国家。2015年该项目继续实施。30.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政策

2015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6亿元转移支付资金,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标准实行全国统一定额补助,扶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房等三大类18种规格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实施区域为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福建、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31.农村沼气建设政策

2015年,重点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以综合利用为手段的规模化沼气。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建在原料规模化收集有保障、天然气气源短缺、用户需求量大的地区,主要用于接入市政燃气管网、提供车用生物天然气、给周边工商业用户供气,优先安排日产生物天然气1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沼气工程。大型沼气工程主要与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相配套,在养殖业发达和养殖污染严重的地区以畜禽粪便为原料建设,主要用于养殖场自用和发电上网。中小型集中供气沼气工程建在人口集中、原料丰富的地区,主要用于为村组居民和新农村集中供气,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鼓励沼气专业运营机构进入农村沼气建设领域,优先支持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强化科技支撑作用,鼓励提高产气率和节能增效等新技术、新装备、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32.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政策

一是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推动全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与分级管理,设置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监测国控点,开展动态监测预警,建立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在我国南方6省区启动水稻产区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一对一协同监测,以南方酸性水稻土产区为重点区域,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示范,对中轻度污染耕地实行边生产、边修复,在重污染区域,开展禁止生产区划分试点,同时对试点示范农户进行合理补偿。开展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二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完善全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络,加强太湖、洱海、巢湖和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或对环境敏感的湖泊、流域,力争实施一批综合治理工程。在养殖、地膜、秸秆等污染问题突出区域,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水产健康养殖、全生物可降解膜示范、农田残膜回收与再生、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等。三是积极探索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构建。进一步加强在重点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对采用化肥农药减施、农药残留降解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和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的农户进行补贴,鼓励农户采用清洁生产方式,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33.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政策

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镇垃圾污水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逐步建立农村死亡动物无害化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快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合理处置农田残膜、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加快废弃物回收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适应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的需求,统筹建设晾晒场、农机棚等生产性公用设施,整治占用乡村道路晾晒、堆放等现象。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节约集约使用土地。

34.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

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11亿元农民培训经费,继续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全国4个整省、20个整市和500个示范县开展重点示范培育,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培训,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的培养培训力度。同时制定专门规划和政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围绕“调结构、转方式”的目标,培育1万名现代青年农场主,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互相衔接配套的培育制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35.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政策

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6亿元,基本覆盖全国农业县。主要用于支持项目县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服务模式,推动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工作,改善推广服务手段,推进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补充推广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36.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政策 2015年,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新增设一批部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培训基地举办180余期示范培训班,培训1.8万多名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和大学生村官,并带动各省区市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继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全年计划完成7万人以上的招生规模,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学历层次。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试点,研究出台指导性认定标准和扶持政策框架,加强认定信息管理,构建科学规范的认定体系。组织实施“全国十佳农民”2015年度资助项目,遴选10名从事种养业的优秀新型农民代表,每人给予5万元的资金资助。

37.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二是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三是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保障成员的集体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38.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政策

2015年,国家继续支持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村合作金融,选择部分地区进行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国家将推进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这些组织必须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坚持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国家还将进一步完善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管理体制,明确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39.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政策 去年下半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包括:加大对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信贷投入。将各类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建立信用档案,提高授信额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法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合理运用银团贷款方式,满足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大额资金需求。围绕地方特色农业,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捆绑上下游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户,开发推广订单融资、动产质押、应收账款保理和产商银等多种供应链融资产品。探索以厂商、供销商担保或回购等方式,推进农用机械设备抵押贷款业务。稳妥推动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业务新产品,支持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对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重点领域的支持。在产业项目方面,重点支持农业科技、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制造、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项目。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支持耕地整理、农田水利、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在农产品流通领域,重点支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仓储物流设施建设。

40.农业保险支持政策

目前,中央财政提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有玉米、水稻、小麦、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天然橡胶、森林、青稞、藏系羊、牦牛等,共计15个。对于种植业保险,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贴40%,对东部地区补贴35%,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直属垦区、中储粮北方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央单位)补贴65%,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对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保险,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贴50%,对东部地区补贴40%,对中央单位补贴80%,地方财政至少补贴30%。对于公益林保险,中央财政补贴50%,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补贴90%,地方财政至少补贴40%;对于商品林保险,中央财政补贴30%,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补贴55%,地方财政至少补贴25%。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覆盖全国,地方可自主开展相关险种。2015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保费补贴,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扩大畜产品及森林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

41.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政府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进行奖励或补助的政策,财政奖补资金主要由中央和省级以及有条件的市、县财政安排。奖补范围主要包括,农民直接受益的村内小型水利设施、村内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公益事业建设,优先解决群众最需要、见效最快的村内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改造等公益事业建设项目。财政奖补既可以是资金奖励,也可以是实物补助。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奖补资金228亿元,各级财政奖补资金超过500亿元,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15年,国家继续提高政府对农民筹资筹劳的奖补力度和中央财政占政府奖补资金的比例,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深入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均衡有序发展。

42.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政策

2015年,国家有关部门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引导支持家庭农场健康稳定发展,主要包括: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推动落实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设施用地等相关政策,加大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鼓励中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兴办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探索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和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工作。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43.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政策

国家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促进规范发展,实行年度报告公示制度,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行动。2014年,中央财政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资金规模达到了20亿元,并在北京、吉林、浙江、湖北、重庆五省市开展合作社贷款担保保费补助试点。2015年,除继续落实现行的扶持政策外,将深入推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启动国家示范社动态监测,把运行规范的合作社尤其是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和国家“三农”建设项目的重要承担主体;引导督促合作社开展年度报告公示,及时准确报送和公示生产经营、资产状况等信息;坚持社员制封闭性,依托产业发展,按照对内不对外、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的原则,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

44.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政策 农业部、中央农办、国土资源部、国家工商总局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的意见》明确,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主要是鼓励其重点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工商资本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投资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应通过利益联结、优先吸纳当地农民就业等多种途径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不排斥农民,不代替农民,实现合理分工、互利共赢,让农民更多地分享现代农业增值收益。

45.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政策

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必须从国情出发,要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大跃进,不能强制推动。土地流转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要坚持规模适度,既注重提升土地经营规模,又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公平与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促进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又确保流转有序规范,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各地要依据自然经济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研究确定本地区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防止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的倾向。现阶段,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至15倍、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应当给予重点扶持。

46.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政策

2014年,中央选择山东、四川、安徽3个整省和其他省共27个整县开展试点,其他省份结合实际,稳步扩大试点范围。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1988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中央安排部署,2015年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再选择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甘肃、宁夏、吉林、贵州、河南等9个省(区)开展整省试点,其他省(区、市)根据本地情况,扩大开展以县为单位的整体试点,加大宣传指导力度,不断健全完善政策制度,抓紧抓实抓好此项工作。

47.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

2015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主要包括:一是按照中央审议通过的《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指导试点地区重点围绕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二是按照中央审议通过的《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导试点地区重点围绕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和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等内容开展试点工作。三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导各地健全交易规则,完善运行机制,加强交易服务,实行公开交易,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顺利进行。四是抓紧研究制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改革的主要目标、基本原则,提出改革的主要任务,研究出台有关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多方面扶持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集体经济的政策。

48.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政策

进一步加大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财政资金、基建投资、金融资本等各类资金协同支持示范区发展的合力。一是继续实施“以奖代补”政策,扩大奖补范围,对投入整合力度大、创新举措实、合作组织发展好、主导产业提升和农民增收明显的示范区安排10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支持鼓励示范区加快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创新。二是安排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6亿元,加大对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每亩建设投资不低于1500元,其中中央定额补助1200元。三是协调加大对示范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示范区健全农业融资服务体系,力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今年对示范区建设的贷款余额不低于300亿元。

49.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政策

2015年的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将围绕深入贯彻中央关于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的决策部署,以启动实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任务、深化第一批试验区改革探索、加强农村改革试验成果转化推广为重点,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改进管理服务,着力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方面深入探索试验,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50.农村、农垦危房改造补助政策

农村危房改造和农垦危房改造是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组成部分。农村危房改造2008年开始试点,2012年实现全国农村地区全覆盖,补助对象重点是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2015年农村危房改造中央补助标准为每户平均7500元,在此基础上对贫困地区每户增加1000元补助,对建筑节能示范户每户增加2500元补助。在任务安排上,对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贫困地区、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以上的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予以倾斜。

农垦危房改造2008年启动实施,2011年实施范围扩大到全国农垦,以户籍在垦区且居住在垦区所辖区域内危房中的农垦职工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困难家庭为主要扶助对象。2015年国家拟补助改造农垦危房20万户,中央补助资金按照东、中、西部垦区每户分别补助6500元、7500元、9000元,供暖、供水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每户补助1200元。

第二篇:美国农业部数据采集和发布简介

美国农业部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简介

美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统计体系,形成了以美国农业部(USDA)及其所属的国家农业统计局(NASS)、经济研究局(ERS)、海外农业局(FAS)、农业市场服务局(AMS)、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WAOB)、农场服务局(FSA)、首席信息办公室等机构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工作体系。美国农业部与全国44个州的农业部门合作,设立了100多个信息收集办事处并配备专职的市场报告员,负责收集、审核和发布全国农产品信息。其提供的市场信息涉及120多个国家、60多个品种,涵盖主要农产品的全球产量、国内产量、供求情况、价格变化等情况,并在法定的日子里公布,农民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和邮寄等方式,得到完整的市场信息。

一、农业信息收集机制

(一)立法实现信息共享。美国从信息资源采集到发布均实行立法管理,并不断完善这种体系。1946年美国农业市场法案授权规定,凡享受政府补贴的农民和农业生产者,都有义务向政府提供农产品产销信息。

(二)统一的调查方案。美国实行联邦和州两级立法与议会、政府和联邦行政机关多层次立法的体制,保证全国农业统计在调查方法、调查项目、调查时间、调查口径等方面的一致性、可比性、唯一性、权威性。

(三)规范化的调查程序。美国农业调查的基本程序是:调查人员培训→实地调查→基层调查及编辑→上报州统计办公室→州统计办公室编辑(通常采用电脑软件自动检验审核与统计师总结审核相结合,有问题立即返工或调查)→预计→报告农业部统计局→统计局审核→编辑统计资料→分析评估→发布共享。

(四)全面、翔实的信息调查内容。信息调查内容涵盖:农牧产品价格、支出、劳动力及其工资情况,农业生产与效率、收入、成本与开支、消费与利用情况,土地价值与土地使用情况,种植业与畜牧业生产测算,农场合作组织情况,市场新闻,国外农业情况,农业资金平衡情况等。

二、农业信息分析机制

(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预报分析。美国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制度,这一制度结合了定量化的商品模型预测、定性的专家判断以及分析人员的深层次研究。模型选取的背景变量涵盖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最新市场信息和经济指标,以及反映本国重大的政治、经济政策变化与全球政策变化交互作用的综合指标。

(二)规范的信息处理。美国农业部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大多依靠其有关业务局的抽样调查得出,对抽样数据按照一定比重推算得出全国的数据,然后参照普查数据进行验算校正。

(三)封闭的预报分析。美国农业部采取封闭研讨方式预报分析市场敏感的主要农产品品种。商品评估综合协调委员会(ICEC)每月召开一次“过夜的封闭会议”,估计分析汇总结果,形成平衡预测报告。另外,美国农业部统计局作物生产报告和世界农业供需评估报告也是全封闭起草,并在每个月指定时间发布。依照美国法律规定,在信息公布之前,任何人不得泄漏报告的内容,违反者要受到经济和刑事处罚。

三、农业信息发布机制

(一)严格的信息发布制度。美国政府对农业信息发布的时间、程序等都有着严格的制度和规定。美国国会要求,美国农业部每个月都要对世界农产品的供求形势进行一次预测。在每个月的第2个星期,来自农业部各部门的专家,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进入一个全封闭的会议室里,先将国内各州送来的生产调查资料开封,再配合全球市场产销态势,审定各产品的预测数字,最后达成代表农业部的官方预测,以报告方式对外公告。

(二)信息发布的权威性。美国农业部及其所属相关机构承担信息发布职能,其发布的国家一级数据必须与国家农业统计局和世界展望委员会发布的数据一致,并在发布前得到机构间的批准,确保发布信息的权威性。各州统计办公室只能发布由国家农业统计局认可的统计资料,而无权发布其他任何资料。由于所有调查资料汇总由下而上,数据发布由上而下,从而避免了数据冲突。

(三)信息发布快速且途径多样。在NASS和WAOB信息发布的第一时间里,通讯社记者在封闭区内就会把有关作物生产和预测报告用电子化方式发布出去;同时,NASS和WAOB也会在信息发布之后快速将报告放入互联网。报告还以传真、电子邮件和书面形式提供。此外,每个机构都建立了一个查询服务站,来确保公众或用户能够现场咨询并得到快速答复。

(四)重视预报后偏差的评估与用户反馈。WAOB定期对预报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估,以计算预报偏差。美国农业部每年召开一次例会介绍公众关心的问题,并征求意见,同时接受电话或书信提问。

四、利益分配机制

(一)公众无偿提供信息,保密使用。所有被调查者均有义务按要求无偿提供有关信息。如果企业或个人提供的数据失真,将会影响到他们的诚信度甚至是享受的有关政府补贴。统计部门对于调查者提供的数据承担相应的法律保密责任,所有农业统计调查的个体数字是不对外提供的,有些个体数字甚至在汇总上报后消除。

(二)信息使用兼顾公益性和市场化。官方的信息服务由财政支持,通常是免费的,如农业部及其所属相关机构向社会发布的政策法规、统计数据、市场动态等方面的信息是免费的。其他非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信息绝大多数都是有偿的,信息的价值大小取决于信息的有用性和指导性。因此,在美国存在许多农业信息和咨询公司。

五、对我国农业统计的启示

一是制定法律,完善信息获取渠道。美国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比较通畅,能够掌握各种翔实的信息,从而为其分析预测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信息,如美国农业部在全国拥有200多万个农场主的基本数据资料库。对我国来说,应强化农业信息共享的法律和法规建设,保证一些基础性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收集上来;开辟多种信息获取渠道,为政府部门、涉农企业、科研人员、市场分析人员、投资分析人员等提供决策服务。

二是成立部门间信息管理与协调小组,保证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美国农业部成立了商品评估综合协调委员会(ICEC),负责国家农业统计局、农业市场局、海外农业局、农业经济研究局、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农场服务局等机构的农业信息管理与协调工作。通过制定规定保证他们所做的工作不受其他任何部门指使或管理。当前我国采集发布农业信息的部门有多个,数据信息一致性有待提高,信息的权威性有待加强。

三是加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投资,强化农业信息公共服务。美国的农业部及其所属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属于公务员编制,他们的工作经费都有财政支持。我国应明确农业信息统计、发布等工作的公共服务定位,进一步加大农业信息的资金扶持力度,发挥好农业统计在指导生产和促进流通中的作用

第三篇:美国农业部各类报告发布时间汇总

美国农业部(USDA)各类报告发布时间汇总

一、美国农业部(USDA)报告发布时间:

1、月度供需报告:每月8-12日左右;

2、出口检验报告:每周2;

3、出口销售报告:每周5。

每季度公布的数据:

季度谷物库存(每季度末)、季度猪肉和活猪状况(每季度末)

每月公布数据:世界农产品供需预测、饲养情况展望、作物产量报告、美国农业贸易状况报告(每月中旬)、农产品价格(月末)、油作物预测、家畜家禽和牛奶产量状况、农作物化学药品使用情况报告(7、8、9、10月每月中旬)、谷物月度出口报告。每周公布数据:

作物进度状况报告(4、5、6、7、8、9、10、11月每周一公布)、天气-作物状况综述(每周二,节假日顺延)、周度出口销售报告、周度出口检测报告、每周粮食价格报告。

农业部其他报告:农业生产支出状况(七月)/农业劳动人口量(七月)、作物产量报告(一月)、作物种植面积预测。

二、美国农业部农作物种植意向报告 发布时间 3月31日

三、美国农业部农作物种植面积报告 发布时间 6月30日

四、美国农业部农作物生长情况报告(玉米):

1、播种4月上旬——5月下旬,每周二;

2、出苗率 4月下旬——6月上旬,每周二。

五、美国农业部农作物生长情况报告(小麦):

1、冬小麦:出苗率,5月上旬,每周二;

2、春小麦:种植率,5月上旬,每周二。

六、美国农业部农作物进展报告:每周二;

七、美国CFTC持仓报告:每周六;

第四篇:土地流转政策——农业部

土地流转政策

日期:2010-03-08 15:59 作者: 来源: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反映了农地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需要,是联结承包农户与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渠道和纽带。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法律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

(1)流转前提。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稳定,落实和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是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前提。

(2)流转主体。流转的主体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3)流转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4)流转底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5)流转方式。国家允许农民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可以采取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转。

(6)流转机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是市场,禁止不顾条件,采取下指标等行政手段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国家鼓励和支持各地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按照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五篇:政策解读:农业部解读《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政策解读:农业部解读《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于2012年2月14日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和发展计划司司长钱克明向媒体介绍《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一、政策简介:

巩固农业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农业投入,深化农村改革,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仍明显滞后,农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短腿,成为影响现代化建设的瓶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三化同步”做出了总体安排。为全面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牵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商务部共同参与,在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农业专家和涉农企业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并经国务院审定通过。最近,国务院以国发[2012]4号文件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昨天,中国政府网授权发布了《规划》的全文。由国务院发布《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标志着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化同步”中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标志着发展现代农业从理念要求变成了实际举措;标志着现代农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上有了总体部署安排;标志着今后5-10年现代农业发展有了纲领性文件,“十二五”将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使大家对《规划》结构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和主体内容有一个大致清晰的了解,我简要介绍一下。

《规划》分析了现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形势,作出了“三个更加”的判断,这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条件更加有力,要求更加迫切,表明“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重要战略机遇期。《规划》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指导思想概括为“一、二、三、四、五”这就是“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三个能力、四个化、五个支撑”的发展思路,即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五个支撑。确立了现代农业发展“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这就是: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坚持政府支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

提出了现代农业建设“5年取得明显进展、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到2015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将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细化量化为7个方面27条具体、可考核的指标。《规划》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明确提出了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八项重点任务,一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三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四是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五是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六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七是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八是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规划》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划分为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3类区域,分别就每个区域的范围、特点、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概述。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提出了在“十二五”时期实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等14项重大工程。为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规划》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加强组织领导等6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可以讲,《规划》通篇都体现了“三化同步”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农业部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会同各有关方面抓好组织实施,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地发展。

二、答记者问

1、《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是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发布的有关现代农业的文件,请问我们为什么要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另外,我们选择在这个时候发布有什么考虑?有关部门和农业部有着怎样的考虑呢? 答:现代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是我国第一次发布,国家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目的是为了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进度。我们国家已经到了这个时候,农业发展已经有了这个条件。

我们国家选择这个时候来制定《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的:第一,从世界经验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全面规划、系统推进。纵观世界各国已经完成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都有一个怎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农业现代化都有一个走什么路?怎么来规划的问题。我们国家也一样。在我们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一篇大的文章也是绕不过去的--如何在“三化同步”中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第二,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看,已经具备了全面推进的基础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农业科技贡献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3.5%和54.5%,标志着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同时,我们已经初步构建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我们的经营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完善,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展望未来一个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政策支持将更加强化,科技支撑将更加有力。这时候提出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是适时的。

第三,从“三化同步”推进要求看,必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补齐“三化同步”短板。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科技贡献率还相差约20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人畜力比重仍接近50%,农业发展依赖水土资源消耗、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这说明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短腿,我们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以实现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平稳协调发展,同时打牢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们认为,此时国务院发布第一部指导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个意义体现在这是国家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充分显示了中央加快推进“三化同步”的决心和信心,规划的发布和实施必将对顺利推进国家现代化大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十二五”将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时期。

2、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难题,请问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现代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

答:什么叫现代农业?我认为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一个更大的概念。从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来看,现代农业我们可以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来理解;从建设过程和途径来看,我认为主要体现“用现代物质条件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这样理解就把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从定性地角度具体化了。过去我们对现代农业有一种崇敬感,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重要的就是要符合国情和农情的特色。我想,这也是这次《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特点。

世界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基础不同,选择的现代农业建设道路也不一样,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人少地多”型,比如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这些国家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凭借现代化的工业基础,优先侧重发展农用机械工业,以机器代替人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量。二是“人多地少”型,像我们国家的邻国日本、荷兰等国,也包括比利时、以色列、韩国等国,这些国家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侧重通过先进的育种技术改良品种、发展农用化学工业和设施农业,通过生物技术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以提高土地单产水平。三是“人地平衡”型,包括法国、德国、英国等西欧国家,这些国家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既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也重视发展生物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

基于对国际经验的总结和对我国国情的科学把握,我们国家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我们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想从规划里以及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努力体现我们自己的特色。如果规范起来,我认为我们国家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一是我国人多地少、人多水少、农业资源紧缺的实际,要求我们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我们能够实现立足国内、保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二是针对我国农户规模小、数量大、经营分散的实际,必须始终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三是针对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较为粗放的实际,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针对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处于弱势地位的实际,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亿万农民务农种粮、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科技兴粮的积极性。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过程是伴随着国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的过程。

五是针对我国破解城乡二元体制任务艰巨的实际,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坚持不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转移就业农民市民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六是针对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融合日益加深的实际,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支持农业“走出去”,提供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努力搞好进出口余缺调剂,既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又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维护农民利益。

七是针对我国农村地域广、资源禀赋差异大、农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推动一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比如大城市郊区、国有农场、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使一些行业(比如畜牧业、水产业)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前列。

3、今后5年我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8大重点任务、14项重大工程建设,那么请问面对这么繁重任务,国家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这些任务的完成?

答: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一篇大文章。我以为,实现《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必须加大投入、强化措施、综合施策。围绕这样的总要求,规划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的保障措施,我在这里可以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是保证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现代农业必须要靠现代的装备和技术来支撑及武装,所以必须解决投入的问题。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农业投入总量要持续增加、比例要稳步提高,要求县级以上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同时提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二是加强农业支持保护。主要体现在财政金融对农业的支持问题。现在的农业政策体系中最主要的就是农业的“四补贴”,建设现代农业我们提出要继续实施农业的“四补贴”政策,同时要增加补贴的规模、扩大补贴的品种、完善补贴的办法、增强补贴的时效。除此之外,规划中还提出要加大动物强制免疫补贴力度,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尤其是要大幅度增加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三是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通过加强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引资引智力度,吸引外资投资农业鼓励类产业,制定农业“走出去”战略规划,鼓励农产品国际贸易。四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强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指导和支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制定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健全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财政体制改革。

五是强化农业法制保障。要完善以农业法为基础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研究起草农业投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六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把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包括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作为考核地方特别是县(市)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4、《规划》勾画出了一幅现代农业的美丽图画,如果《规划》能够顺利完成的话,您认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将会达到怎样的水平?

答:我认为,我们这个《规划》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明确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提出了今后5至10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奋斗目标,使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和理念,而是变成了一个行动性的要求,成为一个能考核的具体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展望一下,到2015年,规划中提出,现代农业建设要取得明显进展,我认为这个明显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第一,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今年农业部还有一个工作安排,就是准备在黑龙江垦区召开一次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现场会。各位记者朋友可以到我们黑龙江农垦区走一走、看一看。现代农业的规模在那里已经初具雏形。

第二,我们提出到“十二五”末这7个方面提出的27个指标能够初步实现。这里我给大家讲几个主要的。比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这就是依靠我们国内能够牢牢把粮食安全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上,确保不管国际粮食市场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都能够保证国内的粮食供给,特别是我们的口粮供给。同志们,按照世界通用的谷物(大米、小麦、玉米)的概念,我们目前粮食的自给率已经超过了95%,可以讲接近100%.我们去年粮食进出口的数量很少。通过“十二五”现代农业的建设,我们要保持粮食基本自给这样的目标。同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去年是接近54%,通过四年的努力我们将达到60%。以往我们主要靠人力和畜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考核的。展望2020年,《规划》提出现代农业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相信,通过努力,这些目标和发展指标都能够得到实现,到时候,我们国家的现代农业建设将得到全面推进,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将更加充盈、丰富、安全,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广泛普及,种养加等产业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协调,新型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越来越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

5发展现代农业要靠农民,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那么这个问题在规划中是如何考虑的?

答: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解决“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需要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规划》将“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从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两方面进行了部署,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规划》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现代化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农民,《规划》在重点任务中就“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的现代化经营。

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方面,《规划》在保障措施部分就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力度、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总之,我们国家要破解“谁来种地”问题需要综合施策,上述工作完成的好,就能够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去年底,国务院表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其中不乏种粮规模超过1万亩、甚至达到五六万亩的农户,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培育新型的农业主体,这些种粮大户都是知识分子,不仅种地规模大,单产水平比其他农户要高20%以上。所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需要综合施策。

6、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业发展差异较大,上海和贵州发展现代农业肯定做法不一样,请问规划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考虑的?

答: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东西差异很大,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规划没有要求各地现代农业建设齐步走、一刀切,而是分为三大类型、六个区域。

第一个类型是重点推进区域,包括两个区,一个是粮食生产核心区,一个是其他大宗农产品生产优势区。这两个区突出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供给保障功能,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保障我们大宗农产品的供给。第二大类型是率先实行区域,包括东部沿海的先导农业区、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和农垦规模化农业区。这三个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的是它的示范和引领功能。第三个类型是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突出的是生态保障功能。

《规划》进行这样分区主要基于五方面考虑:一是明确定位,二是突出重点,三是梯次推进,四是兼顾全面,五是配套衔接。前面四个方面我想不用解释了,我重点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是配套衔接。大家知道“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里有一个国家主体功能区,把农业分成“七区二十三带”,还有一个《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58个农产品优势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既与上述划分一脉相承,又进一步充分考虑了包括自然条件在内的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其他各种因素,更加便于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统筹推进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我的回答完毕。

7、《规划》的出台也是农业部的一件大事,那么农业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规划》的贯彻落实?

围绕规划的实施,农业部责无旁贷,将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实施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农业部将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立足职能,会同各有关参与部门,搞好规划任务的分解落实,切实加大规划实施的指导、宣传等各项工作,加大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并在工作安排上进行明确分工和任务分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政策落实,推进重大工程。进一步加大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推动有关政策资金投入重点向主产区倾斜,强化现代农业重点区域建设力度。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规划提出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现代种业工程等14项重大工程实施力度,争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建设效果。三是探索发展路径,强化示范引导。针对各地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不明、亟需示范引领等问题,规划把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提出,从“加大示范区建设力度”和“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两方面进行了部署,目的就是要在点上寻求突破、进而示范带动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目前全国已认定了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总体上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300个左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我们将按照“锲而不舍、不断创新、以点带面梯度推进”的思路,通过加强政策谋划、建设指导、监测评价和宣传培训,努力营造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社会支持、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推动示范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四是积极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适时提出新的政策措施建议。建立规划实施情况跟踪评估机制,及时掌握规划实施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召开规划实施情况和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交流会、高层次专家座谈会、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会,不断提高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想认识,强化工作宣传和交流,提高谋划新政策、新举措的能力,充分调动各有关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集中智慧推进全国现代农业建设上水平。

8、现在种粮大户承包合同期比较短只有35年,那么他们投资的积极性比如改良土地、购买大型农机设备也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请问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另外就是关于有机肥的问题,加强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环节上有没有具体的扶持政策?

答:这次农业部开展“百乡万户”调查活动,从工作组基层的调研中也反映了这个问题。种粮大户的确是我们所培育的新型农业主体,在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种粮大户的过程中的确有你所说的问题,他的承包期比较短,有的是一年一承包,这样对种粮大户以及承租人的经营行为,特别是投入的意愿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而且正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调研。

你提出的关于有机肥的问题,我想有机肥的问题我们讲到耕地有一个数量问题,同时也有一个质量问题。我们对耕地提出两条,一条红线、一条底线。确保耕地的18亿亩,确保粮食的播种面积16亿亩,这是一条红线、一条底线,但是仅仅关注耕地的数量问题我们还要更关注耕地的质量,就是怎么大力促使施加有机肥,我想一方面是要怎么样推动有机肥的产业化,我们要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相对化肥来讲有机肥的肥成效比较慢,成本也比较高。我们也正在摸索怎么能形成一套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的政策措施。

下载农业部发布2015年政策大全共50条(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部发布2015年政策大全共50条(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亮点及全文发布(共5则范文)

    【重磅】201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亮点及全文发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

    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十大模式(精选5篇)

    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十大模式 2月24日,在贵州黔西南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上,国家农业部正式对外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为全国的美丽乡村建......

    20100301农业部《农业植物疫情报告与发布管理办法》

    农业植物疫情报告与发布管理办法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发布时间:2010-02-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0年第4号 农业植物疫情报告与发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

    “亚洲同志项目”政策简报发布!(合集)

    “亚洲同志项目”政策简报发布!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洲同志项目”政策简报,基于北京同志中心开展的迄今以来在中国进行的最大规模的 LGBTI(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

    艺术新闻发布和国家文化政策

    目前,国家对文化产业投入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力度: 1、2009年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2、2010年中宣部、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出台《关于金......

    农业部关于产业扶贫政策的解读(小编推荐)

    农业部关于产业扶贫政策的解读 导语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我部认真贯彻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立足贫困地区发展实际,采取超常......

    【政策发布】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新政出台(范文)

    【政策发布】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新政出台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保障医......

    昆明市教育局发布台胞子女入学政策

    昆明市教育局发布台胞子女入学政策 2016年昆明市对台胞子女在我市中小学和幼儿园就读执行“欢迎就读、一视同仁、就近入学、适当照顾”的政策。要求就读我市中小学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