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的政治理想及其成因

时间:2019-05-13 05:1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李白的政治理想及其成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李白的政治理想及其成因》。

第一篇:浅析李白的政治理想及其成因

浅析李白的政治理想及其成因

摘 要: 李白的政治理想非常复杂,其中关于个人的部分清晰明确,即以成为辅弼之臣为主要目标,而关于国家、社会的部分则只有“寰区大定”之类笼统、模糊的表述,缺乏明确、具体的内容。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社会错位的人才标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李白庞杂的思想体系有关。

关键词: 李白 政治理想 成因

在李唐时代的大诗人中,李白无疑是最复杂的,对李白的研究也一直是古代文学研究的热点。李白毕生热衷于政治,因而研究政治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很有必要,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论述。[1]P150[2][3]但在这些研究中,人们往往关注于具体政治事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李白有为李唐王朝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并终身求仕,虽然遭受过很多打击和挫折,却矢志不渝,若无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是不太可能的。那么,李白的政治理想究竟是什么?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李白的政治理想做过很多研究并有很多精彩的论述,但已有的研究也多是根据李白作品中的只言片语,认为李白的政治理想就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下简称为《代》)、“济苍生”(《梁园吟》)。[4]但如果综合分析李白的有关作品,并结合李白一生所为,则会发现,李白的政治理想可能要复杂得多。简而言之,李白可能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具体的政治理想,他的政治理想可能只是一种模糊的概念。本文力图在揭示李白政治理想本质的基础上,探讨这种政治理想的成因,从而进一步理解李白人生的悲剧性与文学创作的成功之间的巨大反差。由于李白是中国古代悲剧性文人的一个典型代表,因此本研究也期望能对其他悲剧性文人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一、李白的政治理想

所谓理想,是指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对未来政治生活的美好想象即为政治理想,一般而言,政治理想当包括两个方面:个人理想,即期待自己在政治上的作为;社会理想,即向往的理想社会或治国方略。

(一)个人理想

李白在很多诗文中都表达了个人的政治理想,如“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梁园吟》)①、“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五古·读诸葛武侯传书》)、“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赠何七判官昌浩》)、“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三首其一》)。不难发现,李白对出仕有着极为强烈的愿望。可以说,进仕是李白政治理想的重要内容。李白在《代》中更是毫不掩饰地说出了自己的具体目标:“愿为辅弼”。

„„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申管仲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可见,李白期待的不是一般意义的进仕,他要做的是辅弼之臣——宰相一类的重臣。这一点已是很多学者的共识。如陈贻焮认为:“(李白)最大最主要、为他长期所追求而始终不渝的(目标)则只有一个——想做宰相。”[4]余恕诚认为李白向往着“由布衣跃升为帝王之师”。[1](P151)

(二)社会理想

与“愿为辅弼”这样清晰明确的个人理想相比,李白的社会理想则显得复杂、隐晦得多,我们需要对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有所收获。

1.理想社会

我们首先分析李白向往的理想社会。同样是在《代》中,李白也描述了自己理想中的社会,他以“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来概括。这种描述与儒家类似,因此很多学者认为李白追求儒家理想的社会,即天下大同,施行王道仁政。如葛景春认为李白的政治理想和杜甫类似,就是“致吾君于尧舜”与“再复鲁道”。[15](P19)“鲁道”指的正是儒家理念中的理想社会。然而,“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毕竟只是一种天下太平的笼统概念,在未发现更明确表述之前,武断地将其等同于儒家的理想社会,未免显得草率。

李白在另一篇作品《明堂赋》里赞美唐玄宗努力寻找治理天下之至道,要实现“几华婿之故乡”的理想。“华胥国”出自道家典籍《列子·黄帝》篇,其特点是“自然而已”。华胥国与老子的“小国寡民”是有区别的,它是道家所推崇的另一种“天下大治”的社会。然而,若根据“华胥国”认定李白推崇道家的理想社会,则会面临很尴尬的局面。比如道家经典中的“华胥国”平等自然,否定君权(“其国无帅长”),这显然与李白多处表现出的忠君思想(如“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相矛盾。因此简单地认为李白追求的是道家理念中的理想社会同样显得草率。

事实上,李白关于理想社会的表述,不管是“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还是“几华胥之故乡”,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都是一种笼统概念上的太平盛世。李白对此概念并无进一步的描述或诠释。因此,李白的理想社会是模糊不清的。

2.治国方略

李白所期待的治国方略通常认为更倾向于儒家的治国理念。这是因为在《代》文中,李白表现出“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思想(类似的表述很多,如《梁园吟》云:“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这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积极入世的精神相符;同时,为“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期望能“奋其智能”,这无疑符合儒家积极作为的行事原则。但事实上李白作品中积极进取的态度并不能作为其儒家治国理念的依据。对此,徐中玉在为《李白思想研究》所作的序文中有专门论述,他认为一个人即使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其人生态度也是“处于积极进取与消沉止足两者之间的若干状态之中”。[6](P1)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儒家治国的精髓在于施行仁政、王道,李白所推崇的却是王霸之术,“申管仲之谈,谋帝王之术”,这与儒家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儒家对管仲的“术”是很不以为然的(《孟子·公孙丑下》中孟子就有“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的表述)。因此李白不太可能完全认可儒家的治国理念。

而在《明堂赋》里,李白一面以“元元澹然,不知所在”赞许自然无为,另一面又大肆颂扬唐玄宗励精图治的作为,如“乃目极于天,耳下于泉,飞聪驰明,无所不察。考鬼神之奥,推阴阳之荒”、“下明诏,班旧章,振穷乏,散敖仓”,“建翠华兮萋萋,鸣玉銮之鉠鉠”。可见,李白并不认可道家自然无为的治国理念。

事实上,李白向往的治国方略并不符合任何一家一派的主张,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李白在诗文作品中也未对其进行明确表述。

综上所述,李白的政治理想具有很鲜明的特色:一方面,李白有很明确的个人理想,即成为辅弼之臣。另一方面,李白的社会理想显得复杂且模糊,表述笼统,缺乏具体、明确的内容。

二、李白政治理想的成因

影响李白政治理想形成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错位的人才标准

错位的人才标准是导致李白的强烈求仕愿望和过高政治自许的重要因素。李白的文学才华备受称赞,比如杜甫就评价李白“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②、“敏捷诗千首,飘然思不群”(《不见》)、“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李白对自己的文采也颇自负,《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就记载了别人问他“兄心肝五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霞散?”时他很开心地“抚掌大笑,扬眉当之”。但中国古代文人普遍要面对一个很奇怪的人才标准,他们的遇与不遇不以文学上的成就,反而根据政治上的穷通为标准,文人的价值实际上是错位了,他们可以通过文学之才获得政治上的待遇。盛唐时期,帝王喜好诗文,明经地位下落,科举时有关儒家经典的考试可以诗代替,谓之“赎帖”,[7](P172)文人以诗取仕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李白这种“开口成文,挥翰霞散”的天才自然对政治生活充满期待。将文学才华等同于政治才能不只是李白一个人的误解,可能是整个时代文人的普遍观点,如李阳冰也通过“朝列赋谪仙之歌,凡数百首,多言公之不得意”(《草堂集序》③)来表达对李白政治上失意的惋惜与遗憾。可以说,这种错位的人才标准为李白的积极入仕提供了动力。

(二)错综复杂的思想体系

李白思想的复杂性可能是其社会理想形成的重要因素。李白受儒、道、纵横等诸家思想影响,这些思想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李白社会理想的思想来源。

李白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但他对儒生却很不屑,他在《嘲鲁叟》中直接以“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讽刺鲁叟只知章句之学。李白的言行也不符合儒家仪规,后世儒家学者对他多不认可,如宋人赵次元认为李白的之诗“多在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无助于“教化”。(《杜工部草堂记》)[8](P156)罗大经也认为李白“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花月间耳”,对社稷苍生,“曾不亲其心膂”。[9](P341)大儒苏辙更是直接批评李白“不知义理之所在”:

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能也哉?白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永王璘将据江淮,白起而从之不疑,遂以放死。[10](P1228)

在苏辙看来,李白根本就不是儒家信徒,在人格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其行为更与儒家相悖。由此可见,儒家绝非李白的主导思想。

道家对李白的影响也很大,集中表现在山林之隐上,但“我们只要回顾李白的一生,就会发现他在不同阶段是出于不同的理由而选择遁隐山林”,[11]这与道家所追求的清静无为是大不相同的,而其一生执著于仕途、追求有为的做法更与道家的思想相悖。所以,从李白的现实动机和生活实践来看,他也不是一个道家思想的实践者。

很多学者还认为主导李白的思想是道教或者说是仙家思想,如“李白的向往山林,与其说是崇慕道家的自然境界,不如说是向往仙家的自由和长生”。[12]然而,从李白《代》文来看,李白其实是不满足于这种求仙问道的生活:“安能餐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方未可也。”由此可见,仙道不过是李白落魄无助时的一种寄托,不是可以指导其社会实践的思想。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李白的主导思想是纵横家。[13]纵横家形成于诸侯纷争、战乱频仍的战国时期,后世所谓“纵横术”,不外乎称雄图霸的权谋韬略,其方法是在争战不已的群雄中驰说逞辩,择主而从。李白有很多关于纵横思想的宣示,如“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除此以外,李白还有类似于纵横家的游说行为,如其所作的《与韩荆州书》,行文夸张,对韩朝宗极尽恭维。在说到自己时,也毫不谦虚,自比平原君门下的毛遂,“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这和纵横家游说群雄的方式几乎同出一辙。

尽管如此,李白却很难称为纵横思想的践行者。纵横之学以经世治时的王霸之道为主要内容,纵横家也以辅佐帝王成就宏图大业为主要目标。李白对文学侍臣司马相如颇为钦慕,“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专游庐山序》)、“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待诏翰林时,李白无任何政治上的建树,做的只是“文学侍臣”的事,[11]李白也欣然接受文学侍臣的身份,自云在翰林时“既润色于鸿业,亦间草于王言。雍容揄扬,特见褒赏”(《代宋中丞自荐表》),同时还很得意地表示:“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缓来相趋。”(《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可见,李白更看重的可能是纵横家飞黄腾达后的荣耀,而非成就宏图大业的作为,意在其“位”而非其“为”。因此,纵横也不是李白的主导思想。

第二篇:李白诗风成因及特点举例分析[推荐]

李白诗风成因及特点举例分析

李白的诗,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无比重要的地位,其诗以飘逸豪放的风格而为后人所熟知。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唐朝是诗歌的盛世,诗家辈出,绝句荟萃,我们想了解,是什么原因让他能够在“唐朝三百年,诗传五万篇”的诗歌王朝里占有一席之地无以替代呢?天才的资质是一方面的原因,扎实的文化基础是形成浪漫文采的另一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其奠定飘逸奔放的诗歌风格的同样豪放不羁放的性格,以及他一生志向未酬的际遇和他丰富的出游阅历。

我们先从他的一生的重要事迹说起,适当地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李白祖籍陇西成纪,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景云元年(710年)开始,李白开始攻读《诗》《书》,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开元五年(717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写“长短经”的赵蕤为师,学习一年有余,这段时期的学习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这是他青年之时的学习情况,从这我们看到,他从此有了很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以经取士的唐朝,饱读诗书的有识之士为数不少,因此这只是成就诗仙光环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李白约在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但是,丰富的交游经历,使他遍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这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题材,是他的创作的开始。他在这时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已是满天下。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好作赋,奇书,神仙,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对恢宏的功业抱负持有信念,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写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而其“好剑术”“好道”这类潜在的行为和思想也时常会出现在其诗歌中,对其诗风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其影响到了晚年犹著。

李白奔放不羁的诗风,自然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性格。李白一向自视甚高,桀骜不驯,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个性。这从李白让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靴一事可见一斑。而从其早期的诗文看,“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等等皆可见其以不世之才自居,且常以吕尚、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自比,希望能象他们一样安社稷、济苍生。但因其傲睨权贵,放浪形骸,于是诋毁交至,不得不于天宝三载(744)自请放还。这是李白一生的重要转折时期,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对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和黑暗的现实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从而发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悲叹。

李白经历虽然很多,有自负之时、有得意之时、也有失意之时,存在着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思想,但他的诗风是很终一的。

李白的诗飘逸奔放,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其悲喜异常强烈鲜明。在《蜀道难》中,开篇发唱,“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情感犹如火山爆发。强烈地表现了其追求向往却又愁怨悲愤的感谢色彩,赋予了蜀道以高不可攀的雄姿。而讴歌理想,抒发悲愤的也有许多,像《行路难》全篇:“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抒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再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李白的诗中经常引用新奇的比喻和奇特的夸张,寓神话传说于铺叙之中,三者融为一体,增强了诗歌的纵深感,其强烈的艺术效果是其余诗人难以超越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梦中的洞天仙境:“日月照耀金银台”,神仙们“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与现实的黑暗、丑恶形成鲜明对比。《蜀道难》中描述瀑流的“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望庐山瀑布》里同样描写瀑流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夸张手法展示了雄伟壮观的画卷。其余的如“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也都是飘逸奔放的脍炙人口的名句。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

李白的诗具有和谐的韵律、灵活的句式、一咏三叹的节奏。诗歌的语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语,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横江词》)等,这些明白如话,通俗生动,语言的自然美又是他认真学习民歌明白通俗的特点的结果;有的豪放,不拘声律,近于散文,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其长诗在句式上,以七言为基本句,骈体、赋体、散文笔意杂糅期间却又自然完美统一。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精彩、飘逸,而又显得很自然,用他自己的诗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豪放中有飘逸,飘逸中有豪放,读之令人哀婉低回,荡气回肠,这种“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风是李白所独有的。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千余年来,已早有定评。但是,对李白诗歌的研究与探讨,千余年来,却从来没有停过。本文通过一些举例来说说李白的诗风,从中也对李白的诗歌获取了更多的了解。

第三篇:浅谈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成因.doc新

浅探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成因

镇坪中学 程继舜

内容摘要: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才气横溢,个性率真自然,奔放坦荡。其诗歌感情热烈、想象丰富、雄奇飘逸、气势宏伟,常用一些夸张式的比喻和清新自然的语言来表现其浪漫主义情怀。李白诗歌形成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强大的国力,开放自由的社会氛围,南北文化的交流,深厚的文化积淀,道教思想等。还有内在因素,如豪放率真的个性,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向前人学习,继承并发展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并把我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进一步加以发扬光大,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成因、社会背景、思想性格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读着余光中的《寻李白》,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千年以前的盛唐。李白的率真自然、李白的豪迈奔放、李白在华夏民族三千年文化史上耀眼的光芒,都在这短短几行诗中表现了出来。李白以其喷泻奔涌的抒情、大胆的夸张、奇幻诡谲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把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推向新的高峰。李白凭借自己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形成飘逸、豪放、雄壮的艺术风格,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盛唐雄风 的交流,打开了李白的眼界,开阔了李白的胸襟,这对其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是诗化的国度,尤其在唐朝,诗歌作为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达到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巅峰,形成了举国上下爱诗重诗的氛围。唐朝重诗,首先表现在统治者爱诗。唐太宗有吟咏唱和之雅,武则天有钦赐锦袍之赏,唐玄宗有下辇迎诗人之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朝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在科举考试中加试诗赋,作诗成为读书人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每个大诗人都得到社会的尊敬和优厚的待遇。天宝初年,李白因一篇《蜀道难》得到贺知章的赏识,被誉为“谪仙”,就声名大振,进而受到唐明皇的宠爱。《新唐书》载:“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靧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这种作为盛唐的诗人所特有的优越感与自豪感,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南北文化的交融

公元317年,晋室南渡,从此中国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在这期间,南北双方的文化呈现相当明显的差异。南朝文学华艳淫靡、轻抚纤弱,北朝文风刚劲、粗犷、厚重。单一的南方文化或单一的北方文化,都有局限性,如果不能融合就不能蔚为大观。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随着初唐的王杨卢骆四杰以及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相继登上诗坛,诗风逐渐变化。到了盛唐,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的、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正如《隋书·文学传序》中所

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褒贬之情,两位诗人都注意了神话传说的运用,并通过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受。尽管两位诗人的创作各有千秋,但是从两者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风格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屈原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对理想顽强执着的追求也深刻地影响了他,这与他少年时代立下的“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与“安社稷,济苍生”的理想结合起来,更使他积极活动,干谒求助,以踏上仕途。有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有李白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与之辉映。当李白亲身经历了宫廷黑暗,遭受谗言,赐金放还后,政治理想破灭了,屈原般的感情在他心里涌动起来。他象屈原那样号呼、抗争,倾诉着内心的冤屈,在《远别离》、《梦游天姥吟留别》、《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屈原的灵魂。

魏晋以来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人对李白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如曹植、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眺等。李白非常注意吸取他们的长处,并把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个性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如曹植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愤懑;阮籍对于腐朽的统治集团的讽刺和对封建权贵的蔑视;陶渊明淡泊名利物我两忘的境界;鲍照对于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抨击和抗议;两谢对于山水风景的刻画等,这些都在李白诗歌有明显的痕迹。李白的七言歌行,如《蜀道难》、《将进酒》等,显然可见有从鲍照那里吸收了纵横驰骋、雄健奔放的特色。尤其是《行路难》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明显出自鲍照《拟行路难》其一的“奉君金卮之美酒”与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只是语言更加凝练,意境更加深远而已。李白的写景诗和五言绝句,如《望庐山瀑布》、《秋浦歌》

闻海水上,乃有蓬莱山,玉树生绿叶,灵仙每登攀”(《杂诗》);而且,他还真正相信自己就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谪仙人”,把自己摆进了神仙的队伍,想象自己也上天入地,蹑空凌虚,飘飘欲飞:“尧舜之事不足惊,自余嚣嚣直可轻,巨螯莫载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怀仙歌》),“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飘翩下云轩”(《春日行》)。这种将自己全部的情感、理想、追求,甚至包括自己的肉体都融化在道教思想之中,这使李白诗歌的想象显得极为真诚。也只有李白这样全神贯注、天真虔诚、热烈执着地追求神仙世界,才可能有如此瑰丽神奇的想象,才可能有如此真挚的感情,才有可能有如此美丽且富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

同时,道教也为李白富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广阔的意象空间。在道教的经文里有那些无所不在的神怪,分布在天宫、三岛、十洲、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那些地方不仅山清水秀,而且金碧辉煌、神秘莫测。在道教的壁画里到处是飞天的仙人、奇异的怪兽、美丽神秘的灵山秀水,仙人们出入有云气为车、飞龙为驾,他们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而且还一路仙乐嘹亮,钟鸣磐和,真是令人飘飘欲仙、无限向往。如“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熏陶,必然会刺激李白的想象力,并为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表达提供了大量意象。因此,在李白诗歌中常常会特意去描绘那些巨大的、有力量的、虚幻的意象,如大鹏、巨螯、高山、急流、大江大河、仙境、梦境等,甚至想象自己也像仙人一样,腾云驾雾、上天入地,遨游太空。如《游泰山》: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月。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散。仙人游碧霞,处处笙歌发。

之”(《上安州裴长史书》)。他天性率真,放荡不羁,悲伤时,他长歌当哭,喜悦时,他仰天大笑。在许多诗篇里都表现出他不受羁绊的豪放性格: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求仙,就“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当他喷涌的诗情用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时,就用大胆的夸张,如用“抽刀断水水更流”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用“白发三千丈”比喻“缘愁似个长”、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比喻“不及汪伦送我情”。当现实生活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用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来表现,如“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天台,高揖卫叔卿”。在他的眼里,一切自然规律,人世间一切礼法,全都是可以破除的。所以,他的诗才思泉涌,想人之所不能想,说人所不敢说。自有诗人以来,敢于冲破一切束缚,大胆写出自己要说的话,无丝毫畏惧,李白是空前第一人,是无人能够与之匹敌的。杜甫在《不见》中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从这首诗可看出,李白毫无掩饰的狂放性情,必定为当世所不容,也只有杜甫最知李白之心。

儒、道、侠三种思想共存是其浪漫主义的又一成因。一方面他接受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影响,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他虽然渴望入世、匡济天下,又不屑于走科举出仕的道路;他干谒王侯“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希望从政,但却要求从政不能妨碍他对自由的追求。这些思想,本来是相互矛盾的,但只要我们对

参考书目:

1、《李白集》,山西古籍出版社,张瑞君解评。

2、《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二册,范文澜著。

3、《唐诗选注汇评》,韩兆琦编著,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4、《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罗宗强、陈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10月第一版。

5、《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徐中玉、金启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6、《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作者袁行霈。

7、《楚辞》,李诚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8、《新唐书》,北宋王祁、欧阳修等。

第四篇:浅析政治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论文题目: 浅析政治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所在院系: 文学与教育系 专业班级: 09汉语言文学一班 学生姓名: 邓桃花 学生学号: 50903011031 完成时间: 2012年12月20日

2345678-

第五篇:李白的政治悲剧及原因探析

李白的政治悲剧及原因探析

摘要

本文通过李白的诗文以及其传记中对其政治理想的反映和记载,分析出其政治理想悲剧。揭示了李白政治理想悲剧的成因和李白的思想体系与儒家、道家、纵横家以及任侠思想密切相关。但李白是以一个策士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眼中的,而且在唐代的时代背景下,李白这种不合时宜的策士作风和缺乏审时度势的才能导致了其政治悲剧。

关键词:李白;政治悲剧;纵横之术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poems of li bai and its biography to its political ideal reflect and records, the analysis to the political ideal tragedy.Reveals the causes of li bai political ideal tragedy and li bai thought system and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home and RenXia thought closely related.And I think li bai is a counselor and chivalrous man appeared in our eyes, and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background of li bai, the untimely counselor style and lack of the situation can result in its political tragedy.Keywords :

Libai ;Political tragedy ;And art of

目 录

绪论.............................................................................1 第一章 李白的政治悲剧分析......................................................5 1.古代先贤的政治之路.................................................5 2.李白坎坷的政治之路和其政治悲剧....................................5 2.1两次政治悲剧..................................................5 第二章

政治悲剧的原因探究.......................................................9 1.李白的政治理想与其思想性格的联系..................................9 1.1 李白的思想和性格..............................................9 2.2 儒家、道家、纵横家及任侠思想和性格对其政治理念的影响.........10 2.李白政治悲剧的成因................................................13 2.1 长安之行失意而归,纵横之术不合时宜...........................13 2.2 李璘幕府遭到牵连 不能审时度势................................17 结论............................................................................19

绪 论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所以关于李白的研究向来不乏其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李白总是以他的诗而被津津乐道。然而我认为李白的诗文是其远大政治抱负的体现。但李白坎坷的仕途却为他的人生抹上了一缕悲剧色彩,因此造成李白政治悲剧的原因值得深究。为此本文以李白的思想作为出发点,分析其思想性格对政治理想的影响。总结出李白以纵横之术作为求取功名的途径,在政治上是个策士形象。然后结合社会背景和政治形势来分析纵横之术及其性格和其政治悲剧之间的关系。通过李白政治悲剧的讨论,来拓宽李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第一章 李白的政治悲剧分析

1.古代先贤的政治之路

自古至今,中国古代先贤热衷于政治者甚多。即使最终政治失意,或者终身布衣,也不能改变他们为国为民参与政治的迫切心理。中国第一位浪漫主义大诗人屈原曾在《惜往日》中写道:“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1】娭”,提出举贤任能,立法富国的政治理想。而春秋战国时期士的阶层的兴起,代表人物如管仲、乐毅、苏秦、张仪、郭槐、冯援、剧辛等,纷纷为各国利益、为君王奔走效劳。诸葛亮作为古代著名政治家年轻时“好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他与蜀汉君主刘备的鱼水之谊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就唐代诗人而言,杜甫气势不凡地写

【2】【6】道:“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就连被称为:“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隐士”孟浩然也在其诗《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道:“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6】表现其出仕的意向。

尽管包括先贤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他们的仕途经历却各有不同。屈原遭到政敌的谗害,被楚怀王放逐,空留下香草美人的理想而最终投江而死;乐毅“下齐七十二城”功高震主远走赵国;张仪功名卓著却晚年出逃到魏国;苏秦挂六国相印而最终被腰斩;孟浩然终身布衣;杜甫空有致君尧舜的理想却只能屈居八品的检校工部员外郎;尽管郭槐、冯援、剧辛受到燕昭王的重用,诸葛亮最终著名以贤相闻名于世,然而大多数先贤的仕途仍然是坎坷而曲折的。总之,古代先贤都心怀远大的政治理想,然而先贤们在实现政治理想的道路上各有不同际遇,那么作为唐代大诗人的李白又有什么人生际遇呢?

2.李白坎坷的仕途和其政治悲剧

2.1两次政治悲剧

李白的人生际遇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并且作为继屈原以来又一个的浪漫主义大诗

【6】人,李白的政治抱负更是非凡,有诗云:”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6】抒发了他强烈的入世思想。而且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写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4】更加具体的描绘了其政治理想,表明了李白想要像管仲晏子那样运用王霸之术,竭尽自己的才能辅佐君王达到天下稳定、政令统一的目的。

然而李白的这一志安天下、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最终实现了没有呢?

《旧唐书·李白传》载:“ 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根据史料可以看出李白一生主要有两次出仕经历一次是天宝初年在长安待诏翰林,另一次是投效李璘幕府。但是都是以失败告终,前一次被“斥去“,后一次被李璘牵连。现在按照事情发生先后试做分析。

2.1.1 倡优蓄之、失意离京

天宝初年,李白终于以平民的身份谒见玄宗,受到降阶相迎、御手调羹的待遇,被授予翰林供奉的职位。那么李白作为天子近臣到底是干什么具体工作的呢?

《乐史》载:“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焉?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然承诏旨。由若宿酲未解,因授笔赋之。”【8】

在《乐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熟悉的人,那就是李龟年。李龟年是什么人呢?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写道“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2】可知李龟年是一个常常为王公贵族演唱的音乐家。而李龟年这时候也被玄宗看重,和李白一起陪侍玄宗。而李白和李龟年是搭档,李白填词而李龟年唱曲。可见李白被玄宗征召之后不过是陪皇帝游宴填词而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名“娱乐人士”。,然而“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的艺术才华是足以彪炳千秋的,在宫里当一名翰林毕竟和李白“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伟大抱负相去甚远。李白发现,唐玄宗对自己只不过是倡优蓄之,就像当时的倡优一样养着他,在朝廷和那些人一样的角色,并没有委以大任,这和李白的政治理想可以

说是大相径庭,于是李白这时候就开始“浪迹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东山”,渐渐表现出来了厌倦情绪。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时尚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自称臣是酒中仙”。【2】从中我们可见李白可能有恃酒装疯,拒绝奉诏的可能。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下,李白因得罪了高力士而被其谗言所害,“由是斥去”。于是李白怀着悲哀高唱:“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朝鸣崐丘树,夕饮砥柱湍。归飞海路远,独宿天霜寒。幸与王子晋,结交青云端。怀恩未得报,感别空长叹。”【6】抒发了自己卓尔不群,不屑与宵小之辈为伍,以及失官之后仍然对仕途的留恋之情,最终李白在这种政治理想破灭的悲哀中离开了曾经向往的长安。从天宝初年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既是蓬蒿人。”的自我期许到天宝三年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失意而归,这是李白的政治悲剧之一。

2.1.2 所托非人、长流夜郎

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命永王李璘镇守江南。不甘埋没的李白再次投效李璘军中,但是由于李白并非李璘的亲信,所以并未受到李璘的重用,只好屈身为幕僚。未及李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一场政治灾难来临了。唐肃宗即位以后,永王李磷妄想叛乱,但是最终被杀。在这场对最高权力的争夺的结果来看,李白显然是选错了投效的对象,从而卷入了这场政治风暴中被流放夜郎。《旧唐书·李白传》写道:“长流夜郎”。可以知道李白不光被流放了,而且还是长流。长流即是远途流放,长期流放。这种遭遇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终结,对于李白的仕途来说无异于遭遇了又一次滑铁卢,因此不光李白的生活处境凄凉,政治处境更是雪上加霜。李白在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11】诗人游黄鹤楼听笛,抒发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文中写道的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士人自己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遭遇,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也表现了对政治上的打击难以释怀。但政治上的打击,并没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然而这次的长期流放不仅终结了李白的政治生命,而且在流放途中也终结了他的生命。这种空怀强烈的用世之心却最终被命运无情的捉弄,构成了李白的第二次政治悲剧。

从李白两次的出仕经历来看,他有着很好的机遇,然而是什么样的原因李白总是未能借机一展远大的政治抱负,反而遭到重大的挫折.这就要从李白的思想和性格入手去探究这个原因.第二章 政治悲剧的原因探究

1.李白的政治理想与其思想以及性格的联系

或许玄宗没有重用李白可能埋没了一个政治家,是李白的不幸,也或许是国家的不幸。然而李白这种仕途上的坎坷经历这却是诗家的大幸,使得李白的很多作品名垂千古。李白的诗才固然毋庸置疑,但是李白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悲剧成因何在?我们知道但凡是一个人的政治理想必然是其所有坚持的思想在政治作为上的反映,并且与人的性格不无关系。因此不得不从李白的思想体系及其性格方面来探究其政治悲剧的原因。

1.1 李白的思想组成和其性格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其思想以及其性格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不得不从李白的身世以及其所接受的思想说开去。

新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沈饮,号“竹溪六逸”。

在儒家思想作为主体思想的唐朝,早慧的李白“十岁通诗书”没什么奇怪的,然而李白可以称为是个真正的儒士吗?当然不可以。“既长,隐岷山”说明李白也受道家

【6】思想的影响。李白自己有诗为证:“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除此之外李白也喜欢纵横之术,并在他大约十七、八岁时拜“博学韬略, 任侠有气, 善为纵横学”, 著有《长短经》的征君赵蕤为师, 从学岁余。《长短经》是“以王霸之道, 见行于世”之书。而在其诗中多有描写对纵横家的仰慕,李白在其诗中写到“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烂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表现了对与纵横家的崇拜。另外李白

【10】也喜欢游侠。魏颢云:“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又自况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6】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李白的思想包含了儒,道,纵横,任侠等思想,可见其思想的复杂性。

而复杂的思想组成必然影响其性格的多重性。儒家思想是李白性格里面有积极进取的一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道家思想又是李白性格里有消极遁

世的一面,“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6】开心颜!”而纵横之术使李白性格里有功利的色彩,他常自比战国时的苏秦乐毅, “乐毅方适赵, 苏秦初说韩”。又自比张仪, “笑吐张仪舌, 愁为庄舄吟”。【6】而任侠思想更使李白的性格里有了果敢勇毅成分,“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6】魏颢也曾在《李翰林集序》写他“少任侠, 手刃数人”。可见诸多的思想在李白身上合流,并且形成了李白的积极出世,消极归隐,热衷功名而又侠义勇敢的性格。

2.2 儒家、道家、纵横家及任侠思想和性格对其政治理念的影响

尽管李白身兼多种思想,然而我们知道这些思想在对政治作为的影响上必然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同。现试以参与政治的方式做以分析。

2.2.1 纵横家、任侠、儒家思想相互冲突影响其政治理念

李白身怀纵横之术的经世之才,不考科举。自认为身怀“济世册”的李白却没有如同一般的寒士一样,参加科举考试以图将来身登高位,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21】而在唐朝考科举出来就是“京官”,而且发展前途很大,有可能身登宰辅。与李白相比,盛唐诗人高适大概是唐代诗人中官做得最高的一位,他出身进士,作过淮南节度使,最后官至剑南西川节度使、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可见在唐朝投身科举不失为参与政治的可取之道。李白不参加科考的原因又是众说纷纭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观点认为李白自己不屑于参加科考,这种观点是被多数人所认同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李白之所以不参加科考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造成的,而李白自己想去考科举也去不了。那么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首先,我认为李白没有通过科举之道求取功名是由于由于其所受的纵横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冲突。

那么纵横家是什么人呢?“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遭变用权,受命而不受辞。”【11】《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都认为纵横家起源于“王官之学”,是“行人之官”,主要的还是“遭变用权”、“权事制宜”“明辩说,善辞令”。纵横家的特点也有三方面。第一是不安现状,追求富贵名利;第二,施才驰能,实现自

【20】身的价值;第三,唯重为用,不拘传统观念。

而儒者又是什么人呢?“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周礼地官》记载司徒是主管教化的官。也就是说儒家以教化万民为主要的社会功用,而教化万民又有以下途径,儒家认为“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2】。这就是后来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实现这一途径当然就要“学而优则仕”,即通过科举选拔的制度来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而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倡“仁、礼”的政治学说,在修身上讲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而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在施政人才的要求上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和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悯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这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而这一切主张用一个“礼”字贯穿始终。

从李白的经历来看,李白具备的是纵横家的特点。第一,他不安于现状,以纵横家自居,渴望通过纵横之术建功立业。第二,他希望施展才能,去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对自己的才情很自负,他总在提醒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

【21】最重要的是他不拘于传统科举取士的入仕途径,他在《与韩荆州书》中也说:“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客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6】李白以毛遂、冯谖作比,不仅表现了纵横家通过自荐的求官方式还表现了纵横固有的热衷功名的特点。

那么儒家思想对李白又有什么影响呢?李白曾言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从李白的这段话中来看李白的志向是很大的,想身居宰相那样的高位,用管仲晏子的王霸之术来辅佐明主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从中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管仲又一个是晏子。如果说李白是个很纯粹的儒生那肯定是言必称孔孟,因为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来说,孔孟的思想已经溶于言谈之中了。但是李白偏偏效仿的是管仲和晏子。管仲相齐桓公一匡天下,晏子可以说是前面提到的“行人之官”,在史书中晏子是以善于外交辞令而著称的,是非常符合纵横家的特点的。从李白称说管仲晏子却忽视孔孟的的情况来看,儒家的施政思想并没有反映到李白的政治理念中。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李白的终极政治理想是“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和孔子理想的大同理想非常接近的。但是李白曾经写道“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可见李白对孔子是谈不上尊敬的,那种大同思想固然是李白所共有的李白,但是空有其形并没有深入到到骨子里。第一,李白钦慕苏秦和张仪的作风,又想效仿管仲和晏子,并且在许多作品里面提到诸如乐毅,郭槐,冯援,据辛,鲁仲连。还有郦食其,如诗“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转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6】写了郦食其是如何凭借辩论之才来刘邦的重用,最后取得了功名。李白所倾慕的这些人或者凭借辩论之才,或者凭借超人的政治才能而取得非凡的功业。上面诗中的“壮士”正是之李白自己。因此这些人的身上寄托了李白自己的影子,这些人没有一个是通过科举考试的形式来成为君主身边的济世之才的,这和后来儒家的人才选拔方式不一样。李白彻底否定了儒家那种一科举取士来获得功名的方式,并且李白更多表现的是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而希望像那些纵横之士那样凭借自己经天纬地的无双才气来获得明主的青睐和绝对的重用,不满于儒家那些一般士子那样皓首穷经求得一官半职最后做一些草诏拟书的一般工作。这些情况表明了纵横家李白和儒家思想在求取功名的途径上是冲突的。第二李白想在建立功名之后“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李白的说法虽然复合儒家的伦理思想,但是他并没有按照圣人的话去做。史料记载李白一生共娶妻四位,而且很有可能是停妻再娶。这是儒家所不提倡的。而且自从李白二十余岁出蜀之后再也没有回过家谈不上什么“荣亲之义毕”。这些表明了纵横家李白身上有只有儒家的形式而没有儒家的精神。第三,李白身上体现出了儒家和纵横家在追求功名的目的上的不同。李白像一个纵横家一样去追求功名为的是自己能够身居高位,他时常高唱“仰天大笑春们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更多表现的是对于个人价值得追求,在他的作品中没有表现出像儒家所提倡的那种“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

其次,我认为李白不考科举是因为任侠思想培养出的那种身怀绝世之才的傲气有关。要李白是因为“不能”科考而非“不屑”科考。那么何以在他的诗文当中毫无表现呢?再者,如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提到:“少以侠自任, 而门多长者车。常欲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 彼渐陆迁乔, 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负, 不

【16】拘常调, 器度弘大, 声闻于天。”其中“一鸣惊人,一飞冲天”“慷慨自负”寥寥几字已经把李白的高傲性格展露的淋漓尽致,试问一个如此性格如此高傲,此怎么可能愿意考科举,去恪守中庸之道,屈身于那些平庸的官员之下呢?这种任侠思想影响了李白的那种热情冲动的性格。

2.2.2 道家思想作为政治失意和精神寄托

李白衷好道术,喜欢炼丹之事。“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几乎这种道教生活贯穿了李白的一生,但是要说出世和入世两种心理在李白身上那个更加强烈一些呢?作为一个纵横之士来说显然是入世思想。李白曾经言道:“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显然李白希望建功立业的想法是

很强烈的,而待到功成名就之后他才会选择像范蠡和张良那样的隐逸生活。然从李白的政治经历来看他的建立功名的理想显然没有实现。是以当在李白政治失意的时候,比如待诏长安时由于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道教思想就开始作用于李白的行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说明道教只能作为李白政治失意之后的一种精神寄托,在其施政理想上的影响是微弱的。以此不再赘述。

因此,我认为在李白的政治观念中是主要受纵横家思想影响的。并且李白虽有儒家思想的形式,但是纵横家的行为风范在内核上和儒家理念是冲突的。李白在政治抱负的实现上采用的是纵横之术,表现在性格上是侠的一种冲动热情的傲气,而仅仅将道家思想作为政治失意之后其精神的寄托。

2.李白政治悲剧的成因

李白的出仕经历大约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天宝初年的长安之行和天宝十五年的李璘幕府时期,下面分别做以分析。

2.1 长安之行失意而归,纵横之术不合时宜

长安作为唐帝国的首都无不使人心向往之,那么身怀纵横之术的李白也希望接近政治中心来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风行战国的纵横之术到底能不能在大一统的唐朝纵横捭阖呢?

2.1.1 以纵横之术为进身之阶

《旧唐书载》:“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 之,与筠俱待诏翰林”。

又有《新唐书》记载:“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

由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李白进入长安为官是由于道士吴筠的举荐,这有点像春秋时期士与士之间互相推荐的人才选拔方式了,这也似乎是李白进入仕途的唯一方式。而李白刚见到玄宗的时候“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可以看出李白和玄宗之间的谈话有纵横之风了。并且李白曾经向一个赵蕤的人学过其著作《长短经》,并且学了一年多,可见纵横之术对李白影响之深。

而李白在多首诗中表现了对纵横家之术的推崇和对策士们得遇明主凭借三寸不烂

之舌建功立业的倾慕。

别内赴征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这首诗提到了一个著名的擅长纵横之术的策士,即苏秦,苏秦在发迹之前和李白一样都是布衣身份,并且在起初很不如意“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甚至还经常遭到亲戚们的嘲笑,甚至他自己的妻妾也看不起他。然而苏秦苦学一本叫《太公阴符》的纵横之书发迹之后,身佩六国相印“行过洛阳,车技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者甚众,拟于王者。” 从而取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而李白在诗中写自己外出求取功名的时候,自信满满以苏秦自比,认为自己也可以凭借纵横之术游说君王来取得功名,最终像苏秦那样取得显赫的地位。李白不光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初见玄宗就纵论天下大势,并且上了一片奏章。可见李白在初入仕途是以一个策士的形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并用自己的口才来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李白在政治上表现出的这种策士之风可以看出,李白将纵横之术作为其建功立业、参加政治的途径。

2.1.2 纵横之术没有纷争的社会环境滋养

然而李白的政治悲剧我们前面已经证实,那也就是说李白纵横之术来求取功名的梦想破灭了。这样一个疑问产生了,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之术在经济繁荣,政治相对稳定的唐朝初期能不能大行其道?

从纵横之术的产生时代来看,纵横家出现于战国至秦汉之际,多为策辩之士,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们在出现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的时代,利用联合、排斥、危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不同于兵家的是他们用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战国纵横家所处的时代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其在历史条件下利用纵横之术所创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

与政治势力犬牙交错,连年战乱的春秋战国相比,唐代的繁荣与之不可同日而语。据当时的政治家元结说:"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太仓委积,陈腐不可较量。”虽然玄宗后期豪强地主集团势力日益抬头,他们在地方支持藩镇,致使藩镇势力有恃无恐,不断壮大。然而还达不到天下大乱的地步。纵横之术之所以大行其道,在于有适合其发展的社会政治土壤,譬如唐初名臣

魏征“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可见在隋末大乱的时候纵横之术是辅佐君王远交近攻夺取天下的手段。而唐代玄宗初年作为一个统一的,稳定的帝国王朝显然是不适合的,纵横之士还可能是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从社会背景来看,李白的纵横之术是没有用武之地的,这也是玄宗仅仅把李白当做御用文人而不肯重用原因。

2.1.3 儒家的政治观念对纵横之术的排斥

从政治出发点来看,纵横之士相对的政治主张,他们的观点是摇摆不定的,简而言之就是“善机变”,就是讲究一个圆通,怎么都能够自圆其说。狭义的说纵横家表面迎合当权者的意思,以当权者的政治出发点来做出相应的决策,借此使当权者相信其观点实现其政治意图。广义的说纵横家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希冀充分利用自己的辩论和对政治势力消长的准确把握而左右政治形势,以其汪洋恣肆的言辞、快捷敏锐的政治嗅觉、精辟独到的见解,达到“所在国重,所去国轻的”目的,获得一种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从中可见,纵横家有个特点就是“明辩说,善辞令”。而春秋时期儒家的代表孔子也曾周游列国,也向很多国君呈说过自己的观点。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孟子更是以那种纵横恣肆,犀利峭拔的善辩文风著称。可见儒家和纵横家在陈述各自的观点时都需要辩论这一方面是相通的。然而纵横家和儒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为什么辩的分歧。纵横家苏秦之所以能“为纵约长,并相六国”是因为他能够凭借高明的外交手段沟通六国之间的关系进而联合抗秦。这不是说苏秦要为六国谋利益,我认为苏秦这

【22】样做显然是为个人利益考虑,想要建立功名,追求显赫的社会地位,实现自我价值。苏秦显然不是和秦国有利益冲突,典型的例子是在他年轻的时候他首先游说的就是秦国,“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11】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然而为什么没有游说成功是因为“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可见苏秦作为一个纵横之士的最高追求是在乱世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而儒家的孔孟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国君为的却不仅仅是高官厚禄。孔子向各国国君说理的目的旨在恢复周礼,倡导“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孟子辩论的的目的也是想让天下实行“仁政”。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吾非好辩,不能也”。总的来说儒家只是把辩论当做一种陈述“仁礼”观念的方式,他们的身上不光具有实现个人价值的目的,而且还肩负着用“仁礼之治”实现“天下大同”的崇高使命。正是由于纵横家缺少却缺乏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和的普遍的价值认同以及儒家所提倡的“忠君”观念,苏秦最终因为在齐国为燕国当间谍而被车裂。那么苏秦纵横

之术能够在纷乱的战国取得显赫的地位绝非偶然,里面有客观因素在里面,那就是在战国时代“礼乐崩坏”,各国诸侯失去了已有的社会政治体制,而新的社会道德法则和政治体制尚未建立,以此百家争鸣出现。而纵横之士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凭借极为实用且带有个人功利主义的纵横之术缺乏一种道德标准,所以只能显赫一时。

然而作为大一统的唐朝,不光是军事上的大一统,而且政治上、思想上的大一统。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渐渐成了社会的主流思想。隋朝又首创了考察儒家经典的科举取士的人才选拔方式,到了唐玄宗时期这种制度已经发展的很完善了。并且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以来以士族门阀把持的九品中正选官制度,使得庶族得到了进入上流社会的道路,在思想的统一和政治的稳定上起了积极的作用。尽管唐朝的社会思想是儒,道,释的思想合流,但是儒家思想仍旧是主要思想,并且儒家的理念已经贯穿了唐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李白不考科举仅仅靠纵横之术取得政治地位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被当时的主流文化所认同的。

然而在唐代擅长纵横之术的名臣并非没有,例如初唐时期的魏征。魏征年轻时“好

【14】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大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后来魏征求教于隋代大儒王通于北山白牛溪,密谈月余,遂被王通打动而该宗儒家以实现王道安立天下苍生为主要从政目标,终成一代大儒。可见魏征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的区别在于不在于对于功名的追求,而在于内在的对兼济天下苍生责任的追求。李白与魏征的区别就在于此,李白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希望运用管仲晏子的谋略和外交辩才来是天下的政令统一,完全是纵横家的口吻。从魏征的各种奏章来看,也有纵横家的辩论之风在里面,但是和李白有根本上的不同,我可以将魏征的政治思想概括为儒家为体,纵横家为用。从李白的政治理想来看,纵横之风却占了多数。李白和魏征的差异尚不明显,与李白同时代的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政治理想,这完全是以儒家政治思想组为出发点的,与此相比李白的纵横之风就显得尤为突出了。从魏征的政治经历来看,李白以纵横之术来经营天下的政治理想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在玄宗初年的稳定时期,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是评价人才的准绳之一,这样一个政治背景之下在儒家看来纵横之士缺乏一个仁义道德的保障却充分的表现了个人追求的最功利主义的一面。因此李白在长安时期遭到别人的谗害固然与他狂傲不羁的性格有直接关系,然而李白想以自行其事的任挟性格而挟纵横之术求取功名的政治理想与科举选拔人才,儒家理念大行其道的政治气候格格不入,造成了李白被“斥之”从此浪迹江湖 的政治悲剧。

综上所述,纵横之术缺乏纷争的社会环境的滋养,以及儒家的政治观念对纵横之术的排斥说明纵横之术在唐朝初年的繁荣背景之下是不合时宜的,也因此造成了李白长安之行满怀信心而最终失意而归的政治悲剧。

2.2李璘幕府遭到牵连 不能审时度势 2.2.1 热情冲动入幕府

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避祸蜀中,唐肃宗即位。这次使唐王朝元气大伤的战乱客观上为李白的出仕提供了条件。

旧唐书记载:“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15】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诚然国家有了战乱,作为一位纵横家李白首先要做的就是报效朝廷求取功名。然而要报效国家就要选一个“老板”来辅佐。机会终于来了,玄宗封永王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使,正好李白所在的地方属于永王的辖地,于是李白在宣州谒见了永王被征召为从事。非常不幸的是永王造反了,李白遭到了牵连,被长期流放到夜郎,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不久就死了。

李白的遭遇固然值得我们同情,但是这次李白的出仕遭遇失败的原因也值得深究。作为一个纵横之士李白是希望在战争中展示他的才能的,他在诗中热情地写道:“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静,江汉翻为燕池。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6】李白认为永王是得到天子的授意来平定江汉之地的,如果自己能够得到重用,他可以像谢安一样帮永王平定叛乱。李白觉得永王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收复失地指日可待,并且表达了对永王的热情欢迎。对于永王东巡,李白显得热情洋溢并且有些冲动。

2.2.2 缺乏审时度势的才能

然而李白看到的和想到的是这样的情况,那么永王又是怎么做的呢?“安禄山反,帝至扶风,召召璘即日赴镇,俄又领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以少府窦昭为副。璘至江陵募士得数万,补署郎官、御史。时江淮租赋巨亿万,在所山委。璘

生于宫中,于事不通宵,见富且强,遂有窥江左意,以以薛鏐、李台卿、韦子春、刘巨麟、蔡駉为谋主。肃宗闻之,诏璘赴蜀觐见上皇,璘不从。”可见李璘虽然被玄宗委以重任然而见到江淮富庶就有了野心,蓄养军队,收拢谋士而且不听新皇帝唐肃宗的号令。李璘的这种举动是和肃宗争天下的态势,而并没有像李白所想的那样去收复河南之地。有史为证:“广琛知事不集,谓诸将曰:“与公等从王,岂欲反邪?上皇播迁,道路不通,而诸子无贤于王者。如总江淮锐兵,长驱雍、洛,大功可成。今乃不然,使吾等名絓叛逆,如后世何?”众许诺,遂割臂盟。于是惟明奔江宁,冯季康奔白沙,广琛以兵六千奔广陵。”也就是说本来玄宗的战略意图是让李璘屯兵江淮地区来攻取河南之地,然而李璘公然不听号令,因此被唐肃宗安上了谋反的罪名,部将们不愿意谋反,最后众叛亲离,土崩瓦解。那么李璘的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败导致了李白政治悲剧。李璘失败的原因在于空有野心但实力太弱。而李白政治悲剧的产生在于空有纵横家之名而识人不明,不能审时度势。那么怎么才叫审时度势呢?当面对永王李磷的征召,和李白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还有就是李白的好友高适更称得上是审时度势。在李璘拥兵自重的时候,高适一眼看出永王李璘有对抗唐肃宗之意,感觉大势不妙,便借口有病,偷偷离开江陵,投奔了肃宗。当李璘和肃宗的矛盾上升到军事斗争的时候,高适“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被玄宗“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和江东韦陟、淮西来瑱会师安陆”,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与形势预测的才能,并且迅速的做出正确而选择加入肃宗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占优的一方,并最终打败李璘取得了功名。相形之下李白显然是对李璘征召自己的原意不加深入的分析,也不对李璘的政治实力加以仔细的考察,而仅仅凭着一腔热情贸然加入李璘的幕府。缺乏思考贸然加入一方政治势力和另一股政治势力博弈是致命的,尤其在这种争夺皇位的血腥博弈中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李白因此遭到了牵连,长期流放对于一个迫切参加政治的纵横家来说无异于政治生命的终结。李白受到牵连而被流放固然与他那种热情冲动的性格有关。然而李白虽然有纵横之士的作风但是在政治方面缺乏审时度势的敏锐性,最终被这场政治斗争殃及,导致了他满怀一腔热情却落得长流夜郎的政治悲剧。

结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的诗歌以其奔放的热情,洒脱傲岸的个性而著称,彰显出了无限的人格魅力。然而在唐代政治舞台上,李白是以一个策士形象出现的.他在政治上心怀高扬的理想,并没有像一般的士人那样选择科举做官的途径,而是想凭借纵横之术而获取功名以求得个体价值的最大化。然而在天下大乱,国土分裂的环境中应用而生的纵横之术和大一统的大唐帝国的社会背景格格不入,加上正统的儒家思想对急功近利的纵横家的排斥,使得统治者必然不肯对李白委以重任.因此纵横之术在唐代显得的不合时宜。由于李白本身热情冲动的策士情怀使其缺乏审时度势的眼光。而李白这种不合时宜的策士作风和缺乏审时度势的政治眼光也最终导致了其政治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专著:

[1] 林家骊.楚辞[M].中华书局2009.01.[2] 韩成武、孙微、周金标等.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A].杜工部诗集辑注[M].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03.[3] 孟浩然、徐鹏.孟浩然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02.[4] 欧阳修、宋祁.李白传[A].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02.[5] 刘昫等.李白传[A].旧唐书[M].新唐书[M].中华书局1975.05.[6] 王琦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A].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 2011.03.[8] 宋敏求,乐史·李翰林别集序[M].(一○一九~一○七九)[9]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 [M].中华书局 2011.03 [10] 魏颢.李翰林集序[A].李太白集注[M].卷三一

[11] 刘向、刘歆、鄧骏捷、姚振宗.七略佚文[A].七略别录佚文[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2 [12] 张燕婴注.述而[A].论语[M].中华书局2006.09.[13] 司马迁(西汉)苏秦列传[A].史记[M].中华书局 1982.11.[14] 刘昫等.魏徵传[A].旧唐书[M].中华书局 1975.05.[15] 刘昫等.李璘传[A].旧唐书[M].中华书局 1975.05.[16] 范传正.题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白新墓碑[A].唐文粹[M].卷五八 [17] 李阳冰.草堂诗集序[A].李太白集注[M].四库全书本.卷三一

[18] 杜晓勤.二十世纪李白研究精选集[M].太白文艺出版社,200O.12.[19] 贾晋华;李白与名士的传统[A];中国李白研究[M]1990.报纸文章:

[20] 钟金贵.李白纵横家思想简论[N].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6-4 [21] 马勇.李白任侠性格和侠义诗风探究[N]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 [22] 祝江波.论李白政治悲剧与古代士文化精神[N].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3-1

下载浅析李白的政治理想及其成因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李白的政治理想及其成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目:西方哲学史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 班级:1102班 完成日期:2013年5月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想 摘要:......

    李白

    谪仙豪情——简论李白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有人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出了两个旷古绝今的人物,一个是苏轼,另一个,就是李白。那么这位号称谪仙的“楚狂人”,到底是何许人物?从史......

    李白专题

    李白诗歌鉴赏专题 【专题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及其人格魅力。 2、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

    李白范文

    古诗吟诵之------- 《静夜思》教学设计 李家完小 许慧娟 教学目标: 学会如何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在音乐声中感受平仄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配乐 教......

    李白

    李白简介 【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

    李白(定稿)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画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李白

        李白的家世与生平经历 李白的思想性格 李白的诗歌创作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 李白的家世与生平经历 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

    李白的政治抱负对其诗歌的影响

    李白的政治抱负对其诗歌的影响 李白的政治抱负最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不屈己,不干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