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旅游异化驱动机制

时间:2019-05-13 05:4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宗教旅游异化驱动机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宗教旅游异化驱动机制》。

第一篇:宗教旅游异化驱动机制

宗教旅游异化的驱动机制

高科

宗教旅游异化的驱动机制是指导致宗教旅游异化的各要素之间的互动程序,其依赖宏观和微观驱动力的共同作用。宗教文化世俗化、实用主义的宗教信仰、旅游发展观等是宗教旅游异化的宏观因素,对宗教旅游异化起深层次的、隐性的促进作用;而旅游经营商及从业人员对宗教旅游的开发及经营模式、相关部门的管理体制、旅游者消费心理及行为等是宗教旅游异化的微观因素,对宗教旅游异化起直接的推动作用。宗教旅游异化是宏观和微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宏观因素分析

1、宗教文化世俗化。宗教追求的是从现实世俗生活中解脱,是一种出世文化。然而,在当今社会经济大环境下,世俗的商品经济活动和价值观念不断侵入宗教组织内部,宗教建筑、仪式逐渐被开发成一种商品,而其传统功能却不断弱化。宗教团体也开始利用宗教活动场所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开展商品经济活动,教职人员戒律松弛,乐于接受世俗的生活方式。宗教世俗化过程要求宗教不断地去适应社会进步,关注人们的世俗生活,积极参与现实世界建设,较之以往会更热衷于物质利益的追求。随着资本和权力的介入,宗教文化加快了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过程,并迎合了“民族—国家”语境下现代化建设的诉求。因此,原本是一方“净土”的宗教地变成了财源滚滚的旅游景区,神圣的“出世”文化逐渐受制于世俗的“入世”文化,在“经济优先”的权力话语下,神圣的宗教文化就可能迫于大众旅游的压力而被商品化、庸俗化、异化。

2、实用主义的宗教信仰。普通民众(潜在和现实的旅游者)功利化的宗教信仰传统容易滋生实用主义的宗教旅游。人们进行宗教旅游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体验宗教“出世”文化的境界,从而看淡世俗的功名利禄、摒弃物欲的羁绊、脱离红尘俗事的烦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而是通过祈福、祭拜、捐赠香火等手段,或希望发大财、升大官、娶娇妻、早生贵子等等,具有明显的物质化功利目的。以迎合这种功利主义宗教信仰而开发的宗教旅游产品多半是缺失宗教文化内涵的。同时,这种功利化的宗教信仰观容易导致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异化,给旅游经营者以错误的开发导向,还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3、功利的旅游发展观。旅游既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但从目前我国宗教旅游的发展现状看,宗教旅游的经济属性尽显无余,文化属性却未得到很好的彰显。片面、功利的旅游发展观是宗教旅游异化的行业背景,其推动作用更为直接、显著。“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发展一元价值观以及“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环境观长期流行于旅游界和某些政策决策者之中,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旅游开发。在这些片面、功利的旅游发展观指导下,开发宗教旅游的核心目的就是获取经济效益,宗教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文化作用被明显贬低,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尊严,宗教文化的社会价值在旅游开发中被漠视。

二、微观因素分析

1、宗教旅游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宗教旅游发展依赖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主导的三角利益互动发展模式,即旅游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政府追求目的地社区的全面发展,很大程度上仍是追求经济效益,旅游者希望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对旅游供给起引导作用。然而,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宗教旅游的发展只被纳入到经济效益的单一视野中,其他利益相关者事实上被边缘化或者被漠视,直接导致他们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保障。然而,由于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为契约关系,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在共同经济利益的背景下,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人员)与经营者有可能进行经济媾和,结成利益同盟,导致权利寻租现象,同时旅游企业的自利行为难以受到严格约束,难免将景区作为单纯的营利工具,不顾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一味迎合或误导消费者而将宗教文化商品化、庸俗化,甚至通过搞封建迷信、诈骗等不法手段达到目的,对宗教文化、自然和社会环境极易造成严重破坏。

2、宗教旅游管理模式。在现行管理体制下,我国有的宗教景区的归口管理单位是国家(地方)的宗教管理机构,有的又是归建设部门或者其他管理机构管理。因此,在我国的宗教旅游管理上广泛存在着“一个媳妇几个婆”的现象,出于利益考虑,容易政出多门,管理混乱,无法统一规划、管理。在宗教景区的经营机制方面,我国有些宗教景区完全实行市场化,采用公司管理制度;有的由政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单独管理;有的是“政府+企业”的双重管理模式;还有些是宗教团体自主管理。管理体制的混乱致使旅游活动中的异化现象不能及时得到遏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加剧了宗教旅游的异化。

3、从业人员素质。宗教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普通人难以理解其精髓。宗教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经营人员对宗教的理解缺乏深度,因此难以提供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高质量宗教文化产品,而只能提供一些吸引眼球的展示型观光产品。导游员和景点解说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具体宗教景点的理解和解说都缺乏深度,难以诠释宗教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他(她)们带给旅游者的往往只是程式化的简单描述。不仅如此,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从业人员甚至与不法分子勾结,通过宣扬迷信和诈骗来获取钱财。

4、旅游消费者心理与行为。一般来讲,神圣动机型旅游者倾向于体验本真的宗教文化,对宗教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求较高;而世俗动机型旅游者不过是追求一种“大饱眼福”、“到此一游”的符号消费,其消费行为更容易异化。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具有“理性的宗教徒少,功利的有神论者多”的特征,即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动机大多都是现实、功利性的,当他们有求于神,需要神灵保佑时,才会去宗教场所祈祷、参拜。因此,大多数的宗教信徒进行宗教旅游的目的就是为了看庙看神、烧香拜佛、祈求保佑,而不是体验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大多数世俗动机型的旅游者对本真的宗教文化知之甚少,他们在宗教旅游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尊重宗教人士和宗教仪式、不理解宗教文化、迷信消费、有意无意地破坏文物和环境等行为。这种消费心理和行为导致我国宗教旅游者在消费的动机、消费决策和旅游花费等方面表现出异化,旅游需求的异化又进一步导致了满足需求的行为或供给行为的异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本文源自《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原文约7000字;作者高科来自长春师范学院历史学院。)解码一:体制创新是成功的保障

“政府主管,企业运作,政府营造环境,企业经营市场”,这是阆中市政府为开发阆中旅游,而实施体制创新策略。在05年底,阆中市政府成立四川阆中名城经营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名投公司”,市长任董事长、分管旅游的郭宗海副市长任总经理,公司对古城进行独家开发经营,整体规划、市场化运作。使古城的所有权和开发权、经营管理权相分离,名投公司设立两个职能部门,经营部和投资管理部。经营部负责古城旅游的经营管理,制定营销计划、策划执行古城内的活动、销售网络建设等;投资管理部负责融资和古城资源调配等。后来被业界称“阆中模式”。这是对国有旅游资源,政府经营的一种突破,也是对旅游开发方式的突破,政府成为指导者、协助者,企业成为古城开发的主导者,这体现了当地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上的一些观念和体制上有益尝试。对四川后来的旅游风景区的开发起到了非常大的典范作用。解码二:重视市场调查,产品配置顺应市场

“名投公司”,在开发阆中古城之际,正是我国旅游从自然观光向休闲度假旅游快速转型之时,国内大量以自然资源为主要卖点的景区,经营日趋艰难,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走马观花”赶路型旅游了,而是更喜欢在旅游的过程中使身体和身心得到放松。

如何开发阆中古城,古城以什么样的形象面对市场,通过对国内外许多古城、游客做了大量的调查,对本地主要市场的需求做了详细的分析(当时的他们的市场策略是先做成渝两地市场,在成熟后将营销模式复制到其他市场中),他们发现成都、重庆旅游需求潜力和欲望相当大,两地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呈典型的休闲度假特征,因此,在后来的项目设置、引进、古城资源的组合上就基本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设置。

在节目设置上,白天有张飞巡城、巴象鼓舞、复古马车、秀才中举、阆中傩戏、坐游船游江等,夜间有皮影戏表演、民歌对唱、放河灯祈福、街头艺人、更夫打更等,坐在有着2300多年的古城里,感受跨越时空的错觉,丰富的消费体验让人流连忘返。

常规旅游销售线,名投公司选取古城几十个景点最具特色的景点组成套餐,以套票的形式打包销售,根据游客的消费需要,分为三种,其中“贡院+张飞庙+华光楼+民俗会馆”最受游客喜爱,为了更好的让游客游览阆中,以阆中作为目的地旅游,设计出阆中古城一日游产品线、阆中古城+锦屏山+嘉陵第一江山二日游产品,作为旅游线产品,设计出阆中+剑门关、阆中+仪陇、阆中+广安等产品,点面结合,多种方式推介销售阆中古城。解码三:科学规划,策划设计独到 “谋定而后动”,对于景区开发更是如此,为了更好的释放古城资源能量,“名投公司”通过考察最后确定北京绿维创景旅游规划公司为阆中古城做规划,遵循“修旧如旧,保护古城风貌”的原则,与古城风格不相符的建筑一律拆除,对古城内经营业态做规划调整,恢复古代街市风貌,同时恢复古城原有已经毁坏建筑。恢复修建了中天楼、火神楼、风水文化博物馆等。投入资金全面翻新古城街区街面石板路,再现古城古街风貌。

引进经过市场考验过后具有一定生命力的项目,引进后又就地改进创新,为了盘活古城沿江的土地资源,通过招商,引进上海大众地产、浙江东海置业等地产企业,根据规划统一部署,沿江修建了“中华阆天城”、“城南天下”、“嘉艺广场”,不仅改善了古城沿江风貌,而且成为游客休闲新场所。解码四:凸显核心竞争力,提炼推广口号

阆中水绕三方,山围四面,嘉陵江绕城而过,呈一个巨大“U”字型。风水理论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俱全,被专家称为传统风水理论的典型模式,古城棋盘式建筑风格,是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论的一座城市,被誉为风水古城,被确定为中国风水观光旅游目的地,2300年的历史积淀,多种文化交相辉映,保存完好的1.78平方公里的古城区,是目前中国四大古城还生活居民的唯一古城,被专家喻为活着的“古城”,(其他古城多是商业经营为主,基本没有当地居民居住)。

阆中新城与古城有多条街道和马路相连,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古城,由于当地政府的保护,古城既有历史的沉淀的烙印,同时充满了现代气息。结合阆中古城的特征,提炼出“天、地、人·古韵遗风 山、水、城·风情阆中”作为阆中古城的营销口号;,巧借唐代大诗人杜甫名句“阆中盛事可断肠,阆中城南天下稀”作为提炼形象口号,阆中天稀,与四川境内其它景区构成“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阆中天下稀” 凸显阆中古城核心竞争优势。体现资源的稀缺、稀有,是人们寻幽访古、休闲旅游的绝佳去处。解码五:创新渠道策略、政策推动发展

建立一个立体的完善的营销体系是一个企业成熟的标志。“名投公司”在内部建立营销机构和营销团队,同时在主要客源市场的中心城市建立办事处,便于及时和当地的旅游代理商沟通同时能迅速掌握市场信息。逐渐形成公司决策——景区驻外办事处执行——旅游代理商代理——游客传播——潜在客源的基本销售体系。而另外一只手就是公司决策——景区驻外办事处执行——重要(大)客户参与并传播——潜在客源的销售体系。两只手都重要,形成互补。新型营销体系还要当地媒体(或政府)整合进来,即:我投放广告(或支持主办的活动、会议),你要参与活动的策划组织,从而拉动销售。根据这个想法,在渠道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的采用区域营销中心制度,先期在重庆、成都两市各选择一家核心旅游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由名投公司负责市场广告投放,给营销中心政策支持,营销中心人员由当地旅游企业组建,负责所辖区域市场营销,签订三年合作协议,由旅游企业制定三年发展计划和年度营销计划,名投公司向营销中心下达总任务指标,完成指标享受奖励,营销中心根据市场需要,制定广告投放计划和主题活动,营销中心做市场,利用名投公司政策在本区域发展销售商,完成市场销售,具体关系如下:

第二篇:西方宗教异化说对比研讨论文

(一)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说

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中,宗教异化观是其宗教理论最具特色的内容。他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神或上帝的本质,而神或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是人自己异化了的自我。人创造了宗教,却又成为宗教的支配物。他不仅应用缜密细致的哲学推理对上述观点提供哲学和认识论的论证,而且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学分析。

首先,费尔巴哈认为,具有宗教信仰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动物没有宗教,只有人有宗教,因此我们只有在人性中才能找到宗教的本质或根源。人之异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意识”,具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的那种“意识”。它超出于个体的界限,故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人的这种异于动物的本质就构成了宗教的基础和宗教的对象。费尔巴哈指出,宗教的神或上帝,本质上就是人类所特有的无限性的自我意识的投射和异化,人的自我意识的性质和内容如何,它异化出的神或上帝便具有相同的性质和内容。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自我意识的本质内容,主要有理性(思维、认识)、意志(愿望)、心(爱)三个方面,因此由自我意识异化出来的神或上帝,其属性和规定也无非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他说:“诸神执行了人心的法则。诸神乃是充实了的、肉体化了的、现实化了的人愿———乃是人心或意志的已经破除的自然限制,乃是不受限制的意志的实体,乃是体力与意志力相同的实体。……一个人凭藉着上帝所做的事,实际上就是他自己所做的事。”①至于宗教何以出现自然宗教、多神教、一神教等类型,费尔巴哈指出:“人崇拜的神所以有种种不同,只因为他们给予人的福利有种种不同,只因为他们所满足的人的本能和需要有种种不同;宗教的对象所以有种种不同,只因为与此对象有关的人性本质具有种种不同的才质或能力。”②

其次,费尔巴哈并不满足于对宗教的本质进行哲学性的分析和说明,他还进一步对人为什么产生宗教异化现象的主观基础和心理根源进行了考察。在《宗教的本质》一书的开头,费尔巴哈就提出他关于宗教之基础和根源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依赖感就是宗教的基础。所谓宗教源于人的依赖感,本是施莱尔马赫的命题,黑格尔虽对此不以为然,但费尔巴哈却认为施氏的命题是符合各民族宗教史的事实的。他还指出,宗教本质上就是对我之为我的崇拜与信奉。而依赖感的根源,便是人类的利己主义,没有利己主义的需要,也就没有依赖感。倘若人不需要自然界就能生存,他也就不会依赖于自然界,也就不会把自然界奉为崇拜的对象。而且对于一个对象,人愈是需要,人就愈加依赖于它,它也就愈加操有支配人自身的权力。但是,对象对“我”的这个支配权,本身就是我的需要的一种派生物。依赖感,正是对于某个对象的需要,是企图支配、占有此一对象的利己主义的表现。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利己主义的需要就是宗教产生的最后根据③。费尔巴哈还指出:“从无中创造出世界、并且可以任意再使世界化为无有的上帝,不是别的,就是人类抽象力和想象力的实体。”④自身的需要加上人类的想象力最终“异化”出了上帝。

(二)贝格尔的宗教异化观

作为宗教社会学家,贝格尔坚持从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来探讨宗教现象。他认为,每一个人类社会都在进行建造世界的活动。贝格尔所谓“建造世界”,实指人类构筑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广义的文化系统。社会是文化之一部分,因而社会的形成也是人类建造世界的活动。这是一个充满辩证关系的过程,是宗教为人们搭建“神圣帷幕”的过程,它包括三个步骤:外在化、客观化和内在化。

外在化,就是人通过思想和行动创造实物和文化元素,影响并塑造我们所处世界的过程。所谓客观化,指人类肉体和精神的创造物一旦产生,就具有了外在于其创造者并与之不同的事实性,有其自身的逻辑与个性特征,而创造主体会失去对它们的控制甚至受制于它。内在化,则意味着人将客观化了的事物从客观世界的结构再次吸收进自己的主观意识结构,于是它们就既是外在的实在,又是内在于人自己意识中的现象。这三个步骤是浑然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按照贝格尔的说法,外在化是一个必然过程,因为人的生理基础是“未完成的”⑤,也就是说,人体的天生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其生活方式的要求,既不具有特殊的确定的功能,也未被导向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环境。于是,人自始至终处于“赶上自己”的过程中。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制造了一个世界。同时,也只有在人自己制造的这样一种世界中,人才能有自己的位置和实现他的生命⑥。人类世界的建立,为个人规定了得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的意义,每个人都要接受社会对他的指导、控制以及保护。否则,个人就会丧失其身份和意义,陷入“失范”之中,这将对人造成一种巨大的恐怖与威胁。贝格尔由此推论,人类建造世界的基本宗旨,就是建造人天生所缺乏的那种严密结构,即秩序和规则。秩序化和规则化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抵抗恐怖的避难所,而宗教正是一种“用神圣的方式来进行秩序化的人类活动”,为人类搭建起一张神圣的帷幕。这也正是贝格尔对宗教的解释和定义。可以说,在人类建造世界的活动中,宗教起着一种战略作用。宗教意味着最大限度地达到人的自我外在化,最大限度地达到人向实在输入他自己的意义之目的,宗教意味着把人类秩序投射进了存在之整体。

贝格尔还进一步指出,人类通过自己外在化的投射所建造的人类世界,尽管具有了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性,但它始终残留有人性的弱点而表现出天生的不稳定性,它无时不受到人类的自私自利和愚蠢行为的威胁。为了减轻这一威胁,人类社会始终在进行着维护世界的努力,通行的方法是采用社会化、社会控制和合理化等手段去证明这一社会的合理性。其中合理化论证是最重要的,社会化和社会控制可以说是对它进行的补充。贝格尔认为,宗教一直是历史上流传最广、最为有效的合理化工具,其原因在于它能把经验世界不稳定的实在结构与其神圣的终极实在紧密地联系起来,超越人类意义和人类活动的偶然性和脆弱性,把人的世界置于一个神圣而又和谐的秩序之中。贝格尔指出,无论一个社会的秩序化、社会化多么成功,总会有偏离的倾向和存在。宗教则干脆宣布客观社会中的无秩序就是与吞没一切之混沌的原始黑暗势力签订的契约。对于个人意识中的那些不可避免的边缘情境,如每个人大约二十小时就可能出现一种“噩梦般的”思想以及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死亡等激烈挑战,宗教根据一种包容一切的神圣实在和一次又一次的宗教仪式来证明或提醒一切边缘情境的合理,使其在有意义的宇宙之内获得一席之地,从而使人脆弱的心理获得满足的同时,也为社会“看似有理的结构”获得某种稳固的基础。

从贝格尔关于宗教制造和维系社会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宗教合理化作用的一个基本诀窍,就是把人的创造物转化为超人的或非人的客观实在,使人造的社会从非人的产品的角度得到了解释。宗教何以做到这一点?它的合理化论证的基础何在?贝格尔认为宗教在人建造世界和维系世界的活动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宗教内部的那种异化力量。通过异化过程,个人与其世界的辩证关系在意识中失落了,也就是人与其世界之间的实际关系被颠倒了。作用者成了被作用者,创造者仅仅成了产品,活动本身也逐渐转变成了过程、命运或宿命。可以说,异化是客观化过程的过分延伸,通过它,社会世界的(活生生)的客观性,在意识中转变成了自然界的非人的客观性⑦。在贝格尔看来,宗教异化力量是其合理化论证、神正论等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通过异化功能,宗教把人的产物变为超人的或非人的东西,使人的法则变成了神圣的秩序,或者至少是从人之外获得了意义的实在。他说:“宗教假设了人的世界之外有一个世界,宗教体验中的神圣者,其特质之一就是区别于人的相异性,表现为一种不同于世俗的人类生命的存在物。这种相异性,正是宗教敬畏感的核心,神秘的畏惧感的核心,对那完全超越人的所有方面的东西的崇拜的核心。”⑧其实,这些神圣者或相异性的感觉不可能在人的经验范围之内得到证实,它们无论在终极方面会是些什么,但在经验方面,都是人的自我投射,是人类自己活动的产物。人类在自身的外在化过程中把人的意义投射到宇宙之中,这些投射被客观化了。这些宗教意义的客观化是被创造出来的客观化,而且含有外在的压倒一切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宗教的意义也是人的异化的投射。按照贝格尔的观点,恰恰是在异化的作用下,宗教的神圣帷幕对人造物进行了包装,阻碍任何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它,于是出现了神人对立的两极世界。人生活在自己亲手建造的世界上,却仿佛注定要依靠那完全独立于他们自己的世界的力量才能活下去,对自己的产品产生敬畏和崇拜。

对二人宗教“异化”观的比较

其实“异化”(alienation)概念并不新鲜,早在17到18世纪一些英法思想家的著作中就已出现,用以解释某些社会政治与经济现象。在这些思想家的理解中,异化是指由人所创造的东西改变了它们本来所是的形象和实质,违背了人们的初衷,不仅没有为人本身谋得利益,反而使人受制于它们。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家黑格尔用“异化”概念来解释一些抽象的哲学问题,而不再只局限于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来使用这个概念。费尔巴哈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对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有着很深入的理解,并且基本认同黑格尔对于异化概念的内涵的规定⑨。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投射,非人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宗教神话。后来马克思对“异化”的思想进一步拓展加深,把对宗教的批判扩展为对政治和经济的批判,从更阔的社会领域———资本主义私有制去寻找超自然与非人现象的原因。

关于宗教“异化”的问题,贝格尔承认自己从费尔巴哈与马克思那里受益良多。在贝格尔看来,异化产生于客观化和内在化的环节中,当人们一手创造的社会世界,以及逐渐被社会化了的人们逐渐“逃离”或“背离”了个人的主观自身,以无情的事实性与个人相对立时,异化就在这一刻产生。在这个层面上,贝格尔对异化的阐释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理论。贝格尔说:“异化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人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在意识中失落了……异化是客观化过程的过分延伸,通过它,社会世界的人的(活生生的)客观性,在意识中转变成了自然界的非人的客观性。构成社会世界之实在性的人比有意义的活动之表现,在意识中转变成了非人的、无意义、无生气的‘事物’。”⑩而费尔巴哈正是认为人先把自己的本质移到自身之外,然后再在自身之中找到它。他自己的本质是作为另外的本质而成为他的对象的。在人与其创造物的辩证关系上,贝格尔基本肯定了费尔巴哈的主张并得出结论:人创造了实在物,却又在控制其创造物的过程中被其创造物所束缚,人与其世界之间的实际关系被颠倒了。

深入探讨宗教与异化的关系,贝格尔认为“宗教之所以一直是这么强有力的规则化力量,恰恰因为它也一直是有力的、也许是最有力的异化力量……在‘宗教体验’中所遇到的神圣者其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相异性,它表现为一种与普通的、世俗的人类生命完全不同的东西”灐U馊匀挥敕讯巴哈关于宗教与异化的理论相一致:“各种宗教的历史进展,就在于逐渐懂得以前被当作上帝来仰望和敬拜的东西其实乃是某种属人的东西。……属神的东西跟属人的东西的对立,是一种虚幻的对立,它不过是人的本质跟人的个体之间的对立。……正就是人的本质,而这个本质,突破了个体的、现实的、属肉体的人的局限,被对象化为一个另外的、不同于它的、独自的本质,并作为这样的本质而受到仰望和崇拜。”灡锤穸还认为“如果人们承认宗教的基本假设,即有另外一个实在挨着或者接近这个经验世界的话,那么神圣者的这些特征将会被尊崇为真实的‘体验’……无论神圣者可能是些什么,从经验上看,它们都是人类活动和人类意义的产物———就是说,它们是人的投射”。这是宗教异化理论的核心环节,贝格尔的阐释又与费尔巴哈的理论如出一辙:“人类将他们的意义投射进自己周围的宇宙中。这些投射在人类社会的共同世界中被客观化。宗教意义的‘客观性’是被创造出来的客观性,也就是说,宗教意义是客观化了的投射。”人们想在外在化、客观化以至内在化的过程中,主宰客观世界,但最终的结果是“被创造”出来的客观性主宰整个意义世界,人们只是不断把自己的“意义”投射给他们的创造物灐

费尔巴哈把宗教看成是人的本质的投射,从而把上帝创造人的神学真理一下子倒转了一百八十度。贝格尔也在社会学的范围详尽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他坚定地相信,宗教的确是人的产物,是人类理想的投射。可以说,宗教之所以出现,宗教之所以为宗教,异化力量的存在是一种根源。在这个层面,贝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点是一致的。

那么,贝格尔是否囿于前辈的宗教“异化”观而毫无发展呢?其实,关于“异化”的作用、宗教的出现和发展及宗教与人间社会的关系,二者的观点还是存在相异之处的。费尔巴哈认为,由于人的利己主义,导致对自己需要却又无法支配的外在力量的依赖感。这种依赖感将人类自我外在化、客观化,最终制造出看似客观的“宗教”。费尔巴哈的目标在于要揭示出宗教实乃一种“人学”,而非“神学”,宗教的根源在人,在人间社会。世间的非人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宗教神话。费尔巴哈还进一步认为,人可以给予自己更多而给予上帝的逐渐减少,可以发明一种“人性宗教”、“爱的宗教”取代“神的宗教”。但在贝格尔的眼中,宗教本质上就是一种人类建构与维系世界的活动,异化似乎是社会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条基本规律。他认为异化在人类学方面是必然的,在人的社会性方面是既定的,由此而推论出非人现象以及超自然超社会的根源是人类存在本身,是人的生理结构的未完成性,是人的本质上不可避免的外在化。人类欲求更好地生活于这个世界,有赖于自己所建构的宗教这张“神圣帷幕”,它虽不能直接提供物质的助益,但却是人生意义的源泉和社会秩序的保护伞。在这个层面,贝格尔的“异化”观显然是不同于费尔巴哈的,一者立足社会功能,一者立足揭露和批判。

另外,我们看到无论是用“异化”概念来说明和批判宗教的费尔巴哈,还是从私有制上揭示异化根源的马克思,都不曾详尽地论述过异化与宗教功能之间的关系。但贝格尔不仅指出了异化是宗教的基础,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宗教是论证这个过程合理的有力工具,而且他还用不少笔墨论述了宗教与非异化的关系,并由此而触及了宗教的另一个人们很少从理论上论及的侧面,即其消除异化,“动摇世界”的功能。贝格尔认为,宗教除了具有掩盖一切社会制度的人造性并赋予其永恒性的异化功能外,也有将社会制度相对化的消除异化的可能性。在后一种情况中,宗教把经验世界的秩序和法则视为一种幻觉、幻有,是与终极实在相对的附随现象,从而诱发对现实的一切产生怀疑,使得社会———文化世界再一次表现为人的一种偶然的、历史的构造,而这是一种具有人化作用,因而至少潜在地具有消除异化作用的结果。印度教的解脱论、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反律法主义运动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灐?梢运担宗教在历史上既表现为维系世界的力量,又表现为动摇世界的力量。在这两种表现中,它既可以起异化的作用,又可以起消除异化的作用。所以,贝格尔说,“宗教异化的巨大悖论在于,使社会———文化世界非人化的过程本身,就植根于这么一个根本的愿望:作为一个整体的实在对人而言可能是一个有意义的地方。因此,异化也是宗教意识在探求一个对人类有意义的宇宙时所付出的代价”灐

导致二者宗教观相异的原因分析

贝格尔与费尔巴哈在宗教观上的差异,是与他们各自所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学术身份与使命、研究的理论方法不同密切相关的。

首先,费尔巴哈所处的是一个思想启蒙的时代,是一个从神的绝对庇护下解放出来的“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的时代。在法国,以伏尔泰、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为首的思想家高声疾呼人本主义与无神论,反对宗教教会统治,宣扬人的理性与自由权利。而在德国,由于封建势力与教会力量更为强大,思想界显得略有保守。尽管康德的批判哲学、休谟的怀疑主义、黑格尔的理性哲学以及施莱尔马赫的宗教研究等有力地批判了宗教之蒙昧,有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不过他们并没有真正从人的本质与人的需要出发,来理性而又详细地剖析宗教,这为费尔巴哈更进一步的研究留下了很大的解释空间灐7讯巴哈的使命是揭露宗教虚伪的实质,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通过《论死与不死》、《基督教的本质》、《宗教的本质》和《宗教本质讲演录》等一系列著述,他把青年黑格尔派发动的宗教批判运动放到一个新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之上,并将其推向了高潮。而贝格尔活动的时代,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正兴起“现代宗教狂热”,贝格尔也因此对宗教社会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写作关于宗教社会学研究方面的论著。当时正值西方应用社会学的鼎盛时期,宗教社会学家的目光普遍集中于宗教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功能和命运。另外,由帕森斯和莫顿掌舵的美国功能主义社会学也是大行其道,深刻影响着当时一大批社会学家的研究视角。受时代的影响,贝格尔也从整体上、系统而综合地研究了宗教之实质、宗教在社会中的功能和命运,为宗教社会学创造了一套有生命力的理论。因生活时代的学术使命不同,贝格尔与费尔巴哈在宗教本质“异化”说上出现认识之侧重点不同的差异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的差异也是导致二者宗教观相异的重要原因。费尔巴哈早年曾立志委身于神学,后来对哲学产生兴趣,于是不顾父亲的反对,到柏林师从黑格尔学习哲学,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一员。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公开的同基督教决裂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传统宗教进行了痛快淋漓的批判。对宗教现象的批判,他是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从哲学的理论视角与方法进行的。他称自己的哲学为“人本主义”哲学,“自然”和“人”是其哲学思考的基点。在其致父亲的一份信函中,他写到:“哲学给予我永生的金苹果,向我提供现世永恒福祉的享用,给予我以自身的相等。……我要把大自然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我要把人,把整个的人,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这是个贯穿一切,穷究根底的思想,有了它我就有了一切,并能自己延伸到世界的尽头。”在这封信中,费尔巴哈不仅表达了从神学转向哲学的决心,而且预告了他所追求的哲学的道路和方向:把“大自然”和“人”“深深地铭刻在心中”,从这里出发对宗教和神学进行批判。他说:“谁要从精神上探究人事的根源,谁也就应当感性地、肉体地立足在这样一个根源上:自然界。只有直接同自然界打交道,人才能使自己健全起来,才能摆脱一切牵强附会的、超自然或反自然的观念和幻想。”炘诜讯巴哈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只有将人理解为这个统一的基础和主体的时候,才有意义,才有真理”灐7讯巴哈在哲学上断然否定超自然、超人的一切精神性实体的存在,而把作为自然之一部分的“人”作为其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在认识论上,费尔巴哈指出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的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坚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费尔巴哈认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对象,将宗教归结为对无限的认识。宗教“不过是对于知觉的无限性的认识;或者说,在对无限的认识中,有意识的主体以其自身本能的无限性作为认识的对象”。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为“爱”等方面,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本性的各种不同的需要。费尔巴哈分析了“宗教之虚伪的或神学的本质”,认为把上帝看成是离开人的存在而存在,会使人相信启示和奇迹,不仅会“损坏和消除人类的最重要的感觉,对真理的追求”,而且相信宗教仪式的“圣餐”和献祭,导致“必然的结果是迷信和不道德”。他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象。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目标就是揭露宗教的真相,把宗教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指出天国的根源在人间。

与费尔巴哈不同,贝格尔原先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后来转向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对宗教现象进行研究,成为活跃于宗教学界的宗教社会学家。很大程度上,贝格尔沿袭的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路径与范式。韦伯曾将社会学界定为一门关于有意义的社会行动与互动的解释性科学。社会学就是对生活于群体之中的人们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这些群体对于一般人类行为和其他机构及群体所发生的影响的研究瑐瑡灐R虼耍他们从社会学的视野探究宗教现象,往往关注宗教与意义系统、宗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坚持价值中立,置身宗教之外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和解释宗教。作为社会学主要分支的宗教社会学,不仅将宗教理解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从宗教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宗教的本质、起源与发展,尤其是研究宗教团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传播,在人类群体及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对社会发展的正负影响等。贝格尔的宗教“异化”说更多的便是从宗教之功能性方面来阐述的。在《神圣的帷幕》等书中,贝格尔就是从社会学思想的基础出发,运用关于人类活动的理论分析宗教现象的。他以早先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为基础,运用作为现代科学研究特征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力求把宗教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理论概括,得出一般结论。贝格尔对这种核心在于建立并维持秩序或意义世界的人类活动的描述,具有明显的美国功能主义社会学的特征。另外,贝格尔既继承了韦伯理性理解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把宗教这一社会行动置于可理解和更加内在的意义背景之中———寻求社会行动的“为什么”,而并不局限于社会行动“是什么”。同时,他也并没有放弃迪尔凯姆深入考察世界宗教的实践方法,力求用真实的考察结论完善自身的思想。

有意思的是,贝格尔的《神圣的帷幕》问世后,被一些人斥为“无神论”的论述,他关于宗教世俗化的分析,也被认为是一种对宗教绝望的态度。贝格尔对此深感不安。作为社会学家,他并不放弃“方法论上的无神论”,即从经验出发的归纳法,承认宗教在当代的变化,而作为一个基督徒,作为当代极少的关心神学问题的社会学家,他却又不甘心看到宗教本身的世俗化。为了平衡这种矛盾,贝格尔揉合社会学与神学的兴趣,发表了《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再发现》一书,从人的日常经验出发,论证了超自然的存在,并由此而进一步提出,宗教的未来既不是“宗教的完结”,也不是“复活之神的时代的来临”,而是“在世俗化的文化中,继续发现超自然的存在”。作为一个主张宗教是人的产物的社会学家,贝格尔的确可以说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但不同于费尔巴哈,他是一个非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者,因为他的人本主义,最终落实到以人为神的出发点,从人身上的“表征”走向超越人、超越自然的实在。他既是一个独特的、重视思辨的社会学家和宗教学家,又是一个独特的、重视经验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的理论不但是20世纪西方思想的两大潮流———人本主义与经验主义相结合的典型范例,而且是一个辩证法与折衷主义相结合的典型范例灐

第三篇:宗教旅游文化

宗教旅游文化

宗教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同时,对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影响也比较深远。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宗教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宗教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近年来,我国宗教旅游发展迅速,并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实践内容,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本文分析了宗教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旅游业影响,指出宗教旅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和解决对策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宗教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使其成为宗教地区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渠道,并为推动第三产业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宗教旅游实现了从纯粹的朝觐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并成为我国部分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宗教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信仰提升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旅游者选择宗教地区旅游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恬淡的生活方式,纯朴的生活情趣,古老的风俗习惯的向往,在现代都市生活“城内人”越来越向往那种天然的“城外人”的生活。绿色、环保、健康正在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生活理念,而宗教所提倡的正好契合了人们的精神追求。2.求知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城市人群普遍缺乏对信仰的了解,宗教朝觐作为重要的修学旅游方式,受到老人们欢迎

3.复合型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宗教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宗教地区,有的可能处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特产品的需要等等。

世界上信教人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宗教信徒的信仰与求知欲望转化成旅游动机,形成了以探求宗教文化为目的的旅游潮流。各国各地区形成了许多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罗马、梵蒂冈、印度等都成为国际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这些宗教圣地成为旅游者到该地区必去的目的地。在我国,宗教种类齐全,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与我国的道教共同发展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亿多人信仰各种不同宗教,宗教活动场所8.5万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有几大宗教的很多宗教场所在我国发展中留下的文物古迹,它们已经成为现代旅游业中必不可少的人文景观。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0处中,宗教古迹就有250多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佛教为例,在我国中原地区,游客可以感受到汉传佛教的魅力;到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游客感受到的是藏传佛教的深邃。同时,佛教根据派别不同,地域不同,其寺院建筑等景观也有所不同。宗教文化胜迹成为现代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旅游资源

(1)宗教文化为旅游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宗教作为人类创造的社会文化形式之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深化了人类文化。宗教包含着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这些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阴山山脉发现的阴山岩画是较为古老的宗教遗存,贺兰山岩画也大量地记载了中国北方的原始宗教,这对游客了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有着巨大帮助。现代寺庙中,各种宗教题材的绘画也成为人们了解当地宗教文化的重要环节,从远古时期的图腾石刻,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佛教石窟到近代宗教题材的雕塑;从原始祭祀音乐到现代佛教寺庙的佛教音乐、基督教堂中的教堂音乐等。不同种类的宗教,其制度也各不相同,使得各国各地区的法律制度不仅受本地区其他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

宗教礼仪丰富而复杂,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只有身处宗教文化浓郁的地区才能真正感受各种宗教礼仪的区别。到中亚地区,必定要接触到伊斯兰教教徒的饮食起居、社会交往、人生仪礼等,而我们必定要尊重教徒们的各种礼仪,同时也要了解不同宗教的禁忌。所以,宗教对旅游地及旅游过程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中,我们不能忽视寺院教育、医疗卫生、慈善事业等。我国的各个佛学院、西方国家由教会开办的学校、神学院等构成的寺院教育;教会医院、育婴堂(孤儿院)等构成的医疗卫生机构;它们都是宗教的载体,对旅游也有特定的价值。

(2)宗教文化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第四篇:宗教旅游文献综述

当今社会是文化多元的社会,文化内容形式多样,各种文化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中。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宗教信仰已经不仅是一种纯粹的信仰活动,也成为了一种旅游休闲方式。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成为了极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

1.1宗教文化旅游

1.1.1宗教与宗教文化旅游

宗教

对于宗教的界定, 由于人们立场的不同和理解态度上的差异, 以至于众说纷纭。宗教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给宗教下的最低限度的定义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则把宗教定义于“人们藉以和生活中的终极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的体系”;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如果我们不固执于用某一个定义理解宗教, 而是多视角、多层面地考察, 就不难发现, 对宗教的界定, 虽出多门, 但都不否认宗教具有“对某种无限者的信仰”这一主要特征,“宗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其最主要特征是对神明的信仰和崇拜”。

张挺平指出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宗教为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不仅仅表现在信仰主张上,而且表现在相关的一切方面:建筑、雕刻、绘画、文学、艺术、音乐、哲学、医学、天文学等等—举凡人类文化的所有分支与精华,基本上在宗教文化中都有相应的表现。宗教在全部文化中,努力扩张自己的影响,并且积淀在民族内部,构成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所以说,不了解宗教,就不能透彻地了解人类的科学、文化及其发展。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又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宗教史人类文化早期表现,与人类文化同时存在,是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产物。宗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文化也影响着人类的物质文化。宗教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各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生活方式和风俗民情的形成与发展(夏欢,2012)

杨刚的《关于南岳旅游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2001)中指出宗教文化是南岳文化及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具吸引力,并利用其开展了一系列的宗教文化旅游活动。

旅游动机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是来自心理以及社会方面的。人们是社会的成员,他们的心里要素趋势是受限于并且被一些社会要素影响着,这些要素来自政治、经济、上层建筑、文化、教育、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当今社会,经济、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个大变革时期,在繁荣的物质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包围中,人们普遍感觉精神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情感空虚、信任危机。甚至,有些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丧失了人生的目标和理想,找不到行为准绳,精神上没有寄托、缺乏信仰。宗教用不同的方式对生命和世界作出的诊释,对现代人具有明显的心灵启迪、心理安慰、精神寄托的作用。这是影响现代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和选择到宗教圣地旅游的心理因素(李明媚,2010)

宗教文化旅游

国外对宗教旅游的研究比较早,Vukonic在《旅游与宗教》一书中,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宗教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和促进个人的发展,强调宗教在旅游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瑞泽和墨菲(Raj&Morpeth,2007)主编的《宗教旅游与朝圣节庆管理》,讨论了宗教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发展前景、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与宗教地保护等议题

根据利恩施德(Rinschede)的观点,“宗教旅游是这样一种类型的旅游,其参与者们或部分地或全部地受到宗教原因的推动”.他认为宗教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子集合。

杜达山(2004)认为“宗教文化旅游” 不仅包括了宗教旅游的艰苦性足、游性淡的“宗教传播之旅”阶段和宗教性、游性皆备的“宗教游之旅”阶段, 而且更有贴近现代社会生活烙印的观光性、休闲性、鉴赏性、宗教性多样化的“宗教文化游之旅”阶段。

沈昌德(2012),认为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以宗教活动或宗教景点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者的参与,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的旅游活动。开展宗教文化旅游,不仅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宗教资源的保护。全球每年有超过3亿人的旅游是以宗教为目的的,更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弘扬。

现阶段,我国的宗教旅游开发主要是对宗教文化的旅游开发。孙浩然指出宗教文化旅游概念的提出很有必要,它反映了客观存在的一种重要的宗教旅游形式。宗教旅游作为一级概念包括了宗教文化旅游和宗教信仰旅游这两个二级概念,这两个二级概念又包括宗教观光旅游、宗教娱乐旅游、宗教休闲旅游、宗教生态旅游以及宗教朝圣旅游、民间宗教旅游等三级概念,各个概念之间不能对等和互换,这一概念体系是宗教旅游的理论体系的基础。宗教与旅游表现为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一方面, 宗教文化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旅游资源, 用于旅游开发, 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朱义禄,1996),而且对旅游者的出游动机、旅游景点的营建具有重要的影响(范正义,2009);另一方面, 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宗教圣地和宗教文化的知名度, 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 从而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杨文祺,1995)。总之, 宗教文化和旅游业在根本上并不存在矛盾, 只要能够合理地处理其关系, 就可以实现宗教与旅游的和谐共生。(高科, 佘晶晶,2010)

宗教文化旅游的形式与内容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 既有土生土长的道教, 又有从外国传入的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还有汉族和各少数民族遗存的各种现在还没有确切名称的古代宗教。因而,宗教文化旅游内容异常丰富,包括宗教建筑、宗教艺术、宗教文学、宗教饮食、宗教仪式。

我国宗教文化旅游形成了五种形式,分別是:朝觐、古迹观光、体验游、度假游及民俗娱乐游。如春节期间各宗教圣地举行的“祈祷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主题的大型法会、民俗文艺演出和商贸洽谈等,又如桂平西山的“浴佛节”、“春节祈福花神庙会”等。(梁丽文,2012)

宗教文化旅游的意义

谈及宗教文化游的意义,总的来说就涉及到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或是从社会与个人的角度来阐释。互动百科中给出大的宗教文化的旅游,或叫学习或叫参与,意义重大,一则它可以使有此心者了此缘;二则可以宣传我们的传统文化之精华的一部分,使道文化更好的服务于现代社会,道教它使正教,也是让人们了解道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实用价值;三则他可以改善庙观的经济情况,可以更好地改变我们的宗教场所的环境,我们宗教是宗教养宗教,宗教没有产业也是不行的;四则作为有数千年历史古老而衰落的道教,也考虑自己是否增加一些适应人们现实生活的新内容,象天主、基督一样更加关心人们现实生活

高师宁(2003),从宗教自身而言,认为宗教本身就有积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众生平等、帮助他人、劝恶扬善、重智尚真的思想,对我们现在倡导民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反对个人极端主义、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有重要的意义。宗教学中还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集文学、艺术、语言、民俗、哲学、史学等之大成。宗教充满着智慧和哲学以及蕴含着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宗教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有利于引导民众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关注,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在《写给无神论者》中,德波顿对宗教本身存而不论,也不意在奉劝人们皈依宗教,而是从宗教蕴含的普世价值入手,挖掘为当代人可用、足以疗救心灵、获得精神满足的一面

明隆法师(2010)认为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广泛的领域,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现象,宗教文化资源对于旅游的发展,已越来越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因它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有特色的、极具价值的人文旅游资源。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我国的名山大寺,印度,沙特的麦加、耶路撒冷,意大利的罗马、梵蒂冈等,不仅是占世界总人口80%的宗教信徒朝觐的圣地,而且也是世界各国旅游者的首选之地。

参考文献

[1]夏欢.宗教文化与旅游目的地视觉形象设计研究(以九华山旅游景区视觉形象设计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12.06

[2]高师宁.“宗教的现代价值与社会意义”[J].中国宗教,2003(5)[3]沈德昌.宗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J].人民论坛,2013.02 [4]明隆法师.宗教与旅游关系 http://blog.2010.01 [5]Rinschede,G,1992, “Forms of Religious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51-67 [6]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7]杜达山.为“宗教文化旅游”正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8]孙浩然 论宗教旅游的历史形态与现代转型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2 年第5 期 [9]杨刚.关于南岳旅游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地理,2001.9(5):633-636.[10]梁丽文.桂东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研究——以桂平西山、容县都峤山为例[D].广西师范学院,2012 [11]孙浩然.论宗教旅游研究的概念体系与理论视野[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4)[12]张挺平.试论宗教与旅游[J].亚太经济(旅游经济),2004.01 [13]朱义禄.宗教文化与旅游资源[J].旅游科学, 1996,(3): 33-37.[14]范正义.试析福建传统社会中宗教与旅游的关系[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36-43.[15]杨文祺.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4): 76-80.[15]高科,佘晶晶.近二十年中国宗教旅游研究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1)

第五篇:宗教文化与旅游1

摘要:略论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融,宗教文化与旅游业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 宗教

文化

宗教文化 旅游业

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开发宗教文化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和研究。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一、宗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极具旅游价值,宗教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朝圣、做弥撤和烧香拜佛、考察研究为主要内容,因为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都会转化为旅游动机,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伊斯兰教克尔白圣殿)、耶路撒冷(基督教耶稣圣墓教堂、伊斯兰教阿克萨清真寺、犹太教所罗门圣殴)、伯利恒(犹太教古以色列大卫王的故乡、传说中耶稣降生之所)、意大利罗马、梵蒂冈(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都成了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中国宗教种类齐全,既有土生土长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外来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更有受外来宗教影响而产生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如明教、白莲教等。仅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共有3000多处。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信徒、专家学者和一般游客。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是中外驰名的。1987年国务院公布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就有142座。丰富的佛教文化具有同一性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如同是佛寺,五台山的宏伟建筑与九华山的民舍构造就各具一格;同为雕塑,山西云冈的石雕和天水麦积山的泥雕、泥塑就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艺术技巧。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则会发现佛教的三大建筑都会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宗派和不同的地区而显示出不同的风采。

再以被奉为道教崇拜的神--妈祖为例,每逢妈祖诞辰(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湄洲祖庙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以台湾最为突出,总要抬着妈祖像回来探亲、进香还愿。

当然,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在宣传招徕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丰富旅游商品,增收创汇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如出售各种宗教纪念品,佛教的木鱼、进香袋、数珠、雕像,提供斋饭;道教的“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画幅、介绍宗教名胜古迹的书籍。以佛教胜地普陀山为例,其针对游客的类型、特点,结合本地的实际,出售各种各样反映普陀山风貌的图像和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佛像,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利用宗教节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一些宗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心理要求,不仅是信徒的节日,也成了民间流行的节日。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等流行全球,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新奇感和神秘感颇具魅力。宗教音乐艺术以其深邃淡泊的旋律、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人们,特别是佛教音乐、基督教的圣歌圣乐都深受信徒的欣赏,成为举行宗教仪式和欢庆宗教节日必不可少的内容。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间接的形式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宗教文化中的许多人物、故事和传说非常生动,被搬上了电影、电视和文学作品并广为传播。如《西游记》中的观音菩萨,唐僧取经的故事和一些风景名胜如火焰山等,《八仙过海》中的道教名山、故事都随着电视、小说的传播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激起一些潜在旅游者参加旅游活动,电影《少林寺》的上映,使其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和旅游者必到的地方。

宗教文化对旅游饭店也有一定的影响。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显示出准备投资的饭店以某一国家或某一宗教信仰者占到相当大的比重时,那么投资的饭店必须有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供应,绝对不能对客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匀惯有所违反和触犯。所以,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应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如果在清真寺附近投资建饭店接待伊斯兰教信徒,而饭店没有专门供应牛羊肉的膳食设施,也会引起客人的不满。总之,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游客,应提供相应的接待服务。如对穆斯林来说就不能提供由猪肉制作的菜肴;对佛教信徒就应设斋饭;逢“佛成道节”应提供腊人粥;基督教圣诞节时应制作圣诞树,举办圣诞晚会,分送圣诞贸卡等小礼物等等。

宗教文化不仅对硬件--饭店设施有影响,而且对软件--管理与服务也有要求。在承担接待宗教信徒任务的饭店中,员工应具备丰富的宗教文化知识,这样管理者才能针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客人采取、制定正确的接待方案;服务员才能对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导游也才能为客人作更好的导游讲解。

二、旅游业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旅游市场的开拓,吸引了更多的客人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对宗教文物古迹也起着保护、修缮的作用。

发展旅游业,就要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过去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及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颁布执行,许多宗教文物古迹都得到了恢复和维修。如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等都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云南的筇竹寺、承德的外八庙、北京的潭柘寺等也修缮一新;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的泉州也被列为中国第一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许多宗教组织恢复了活动,宗教文化遗产得以整理、传播,文物古迹也得到保护和修缮,重现昔日的风采。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濒临消失或年久失修的宗教文物古迹得以保护和修复,重新发挥了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迫切要求对宗教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和开发,经过恢复和修缮的宗教。文化遗产如寺庙宫观,使游客可以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的文化艺术,增长各种宗教知识,使宗教这一人类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传播。而随着海外各种宗教旅游团的到来,为中外宗教界人士提供了许多加强联系互相交流的机会,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学术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随着信徒和游客的不断增多,许多人捐赠钱款,为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维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当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宗教文化不只是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多,带来了一些人为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如游客在宗教旅游区内乱涂乱刻乱扔东西,大声喧哗,破坏了宗教名胜古迹独有的宁静和超凡的气氛。

参考文献

徐亚非.温宁军.杨先明 《民族宗教经济透视》 1991 罗竹风 《人·社会·宗教 》1995 刘稚.秦榕 《宗教与民俗 》1991 张桥贵.陈麒书《 宗教人类学》 1993

宗 教 文 化 学院:旅游学院专业:旅游管理学号:姓名:杜婷婷与 旅 游 作 业

09级

0905324029

下载宗教旅游异化驱动机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宗教旅游异化驱动机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宗教旅游景区管理实施方案

    以山东威海为例,巅峰智业认为,威海市目前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上取得极大成功,进一步就需要强化文化艺术等软环境建设,对于钢筋水泥林立的开发区,先锋艺术品位更能增强板块的综合魅力......

    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宗教管理

    团结街街道办事处位于宁江区西部,地处城乡结合部,分别与临江街、文化街、前进街、民主街相邻。街道辖区面积6.9平方公里,共有团结、胜利、松滨、松宁四个社区,常住人口5316户,总......

    旅行社旅游投诉机制

    贵州楠翔旅行社投诉机制 一 、 建立、健全贵州楠翔旅行社旅游投诉办公室,办公室主要 负责人:吴道楠,其他负责人:丰小军 二 、楠翔旅行社下属各门市部须在前台摆放贵州楠翔旅行社......

    旅游投诉处理机制

    营口市旅游投诉公示制度 一、旅游投诉的受理 1、旅游者投诉应提供书面投诉状及相应的副本。如递交书面投诉状确有困难,可以口诉,但口诉材料应由本人签字。对来访或电话投诉的,......

    “旅游警务”机制呼之欲出

    “旅游警务”机制呼之欲出为保障目的地旅游秩序、维护游客安全、更好地服务游客,福建省泉州市崇武边防派出所今年提出“打造旅游警务,构建和谐崇武”的品牌警务活动,并与中国旅......

    Linux字符设备驱动机制探索论文-精品

    Linux字符设备驱动机制探索论文 课程名称 Linux内核设计与实现 姓 名 王 华 山 班 级 10计科(嵌入式) 学 号 1031301224 院 系 数计学院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目录„„......

    旅游交际礼仪教案第七章 宗教礼仪

    《旅游交际礼仪》教案 第七章宗教礼仪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宗教的起源、本质、节日,理解宗教的典籍、教义教规,掌握宗教的礼仪与禁忌。 教学重点: 佛教的教义和......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宗教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学生姓名 杜吉舟 学号 0707044005 所在院(系) 历史文化系 专业班级 2007级旅游管理0071班 指导教师 肖亚波 完成地点 陕西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