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道德的起源

时间:2019-05-13 06:3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论道德的起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论道德的起源》。

第一篇:简论道德的起源

简论道德的起源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在远古时期,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是不存在道德这一概念的。因为那个时期的人类还没有产生固定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记事符号等,而且生活在各个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也很少会有联系和交流,所以即使在一个特定的人类群体之间出现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也只是暂时性的和小范围内的,并不会发展成为长久的或有较大影响力的,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或认可的道德观念。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在原始社会时期,虽然一定数量的人们会聚居在一起,来寻求相互帮助、相互依靠以获得生存,但是因为原始社会的资源匮乏,人们所获取的赖以生存的资料大多来自自然生长的动物和植物,而非人类利用工具后天加工而形成,所以每个人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来源其实是相当和有限的,不存在你多我少,你强我弱之类的情况。每个人事实上都是平等的,各种资源和财产也是大家所共同拥有的,人类作为一个原始部落中的一份子而活,平等的享受部落所拥有的各种物品。

此时的人类社会可以说不需要有道德的存在,完全凭借一些人们在世世代代的生活当中所得出的知识和经验就可以完成对整个群体的有效控制,这些知识和经验大约就是我们所称谓的约定俗成。而当人类的大脑开始逐渐进化,开始逐渐思考,形成一些无关于基本生存需要的意识的时候,原始社会的组织结构就开始瓦解了。通用语言和文字,定型的表达方式和书写符号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文明的曙光,劳动工具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学会使用器械来代替自己的双手进行工作,从而逐渐解放了自己的双手,进而解放了自己的大脑。工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缩短了人类用于劳动的时间,提高了办事的效率,而其节约出来的这些空余时间就会被人类利用来进行思考和感悟。私有制开始逐渐在原始社会中产生,原先大的族群开始分割成为一个个较小的群体,而当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原先稀缺的资源便会逐渐变得丰富,个人所持有财产的多少也不再取决于群体的团结协作,人类开始依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提供生存所必须的食品和物品,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显现了。有力气有智慧的人就会获得更多的财富,而体力较弱或智慧较为缺乏的人就会得到较为少量的财富,人类之间开始出现了不平等的生活,而这种不平等的生活就造成了人类个体之间所扮演角色和地位的差别。

由于工具的产生和人类大脑的不断进化,人类社会逐渐由原始社会走向了文明社会。此时长久以来一直起着平衡功效的约定俗成便不再能够对每一个人类个体进行束缚,一个社会团体之中的人们需要建立一个大家所公认的领导者或者领导机构,来实现对有无数个小团体组成的社会大团体的管理和平衡,而这个领导者或者这个领导机构进行管理所需要依靠的就是道德的维系。道德不同于法律,法律条文是白纸黑字一成不变的,它可以精准到每一个字的确定,而道德则是没有实际形体,以一个虚幻的概念的形式存在的。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群体中出现了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及资源持有多少者的差别,而生产力在不断的进行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群体之间也在不断产生着新的关系,阶级关系,利益关系,地位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而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并抑制其进一步的向加剧的方向发展,人类社会的道德在天长日久中逐渐产生了。

人类意识到了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其他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意识到了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这便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道德作为一种无形的纽带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平衡,束缚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思考方式,也正是在道德的约束下,人类社会才能够进行平稳的前进和发展。道德的产生与人类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辅相成的,道德能够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逐渐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功不可没,道德与生产力在时间的洪流中不断促进,相互磨合,并且最终获得了共同的进步。

第二篇:道德简论

道德简论

作者:辛一山

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和思想史都讲到“道德”。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的听到“讲道德”这样的词句,因此道德离我们很近,它很实际。然而,纵观哲学家们对“道德”的解释却没有确定概念的解说。道德讲不清楚,却又要人们讲道德,这是一

个两难的问题,让人觉得道德难以触摸很遥远和很模糊。因为道德有用是大家都感觉到的,而道德是什么,却又难以精确表述。本文的目的就是尝试将这个问题讲述清楚。在这里班门弄斧,还请前辈和方家见谅!权将拙文当“抛砖引玉”吧。

一.道德是什么?

道德是什么?中国与西方的理解有相同的交集也有很大部分的不同。先看西方人对道德的认识。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都蕴含着内在目的,苏格拉底将之称为“善”。具体到人的身上“善”就表现为“德性”。“德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在苏格拉底看来,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是行善还是作恶,关键取决于人的他的知识。因而每个人在他又知识的事情上是善的,在他无知识上则是恶的。由于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的观点,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所以人们称苏格拉底为伦理学创始人。

亚里斯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善和德性的概念和解释,将伦理学更加的系统化。他认为道德是一种实践活动,因为人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德性的时候,主要看他的行为。而且亚里斯多德还将苏格拉底的“知识即德性”的加以拓展,认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生活,而又德性主要决定于人的品质,也即人选择善恶、利害的能力。这就是伦理学“理性论”的开端。

亚当斯密认为人都是从利己性本性出发的,他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和交换倾向等,人的自爱本性与同情心是相伴随的。然而人在本能上又是自私的,总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他认为“自爱”与“自私”不能混淆。他还把“自爱”当做是一种美德,认为它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这就是那有名的“看不见的手”。《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都是从人是自私的这样的论点出发进行阐述的。斯密认为人们追其私立的自爱活动,促使社会总体利益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休谟对原有西方道德理论提出了怀疑“我大胆的断言,只要我们把理性假定为道德独一无二的源泉,这样的理论就觉不会找到。”(《道德原则研究》P138-139)。“理性要么判定事实,要么判定关系。”(同上)每个人的判断无固定的标准,因而不可能成为公认的道德标准。还有人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认识有限,因而难以准确判断。

康德则认为理性就是道德法则,而康德所说的这种“理性”不依赖于任何其他东西,而只会依照自身最一般的内容行动。“每一个人从法则那里得到的自由与他受法则限制的自由是同等的,这如同一个人的自由同时也限制另一个人的自由一样。”(康德文集第四卷674页)“除了纯粹意志,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善” 这就是康德对理性与道德的注解。意志自由是康德的立论,康德又从意志自由反推到上帝存在。因为他不知道“至善”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性?每一个人的标准都不同,要怎么统一?只有上帝是解决的办法。上帝在康德那里就像是数学里的X,用来代表未知数。康德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不能从结果或者行为本身来判断,只能以动机来作为评判标准。因为同一个行为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动机,而这些动机又并不都是善良的。

“美德存在与正确理性所养成的那种平凡习性”、“道德情感似涉及道德约束力造成的快乐的平均效果”边沁认为道德是与法律类似的系统,它的功效是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边沁的道德标准。

尼采反对旧有的道德系统,批判基督教的“至善”观念,直接发出“上帝死了”的呐喊。他认为旧有的道德是一种有用的错误,它保护弱者。他认为道德本身的价值危害生命本身:A危害对生命享受和感受。B从个体的强化的角度看,损害生命的美化。C危害对生命的认识。D危害生命的发展。尼采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原则:1生命原则—----每一种道德都手生命本能的支配。而生命就是强意志力。2强力原则-----以强意志力为道德价值标准的自主的道德,超越善恶,体现生命道德的自主性。3个人原则------以成为你自己的道德价值的自我道德在自我肯定的意义上,每个个体对自己生命力量的诚实。(《道德的谱系》)尼采提倡的“弱肉强食”,他的理论对于冲破当时僵化的基督伦理有积极作用。但又因为他的提倡的“强意志力”学说催生了希特勒这样的魔鬼。

亨利柏格森认为道德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其中之一源出于人类社会的原始结构,另一部分在其对于解释这方面原则中得到说明。他认为道德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社会颁布并维持社会秩序的规则在某些方面类似自然的法则。„„任何一个法则无论是物理的、社会的还是道德的、都是一种命令。存在着某种以法则方式得到表达的自然秩序,众多的事实被认为“服从”这些法则以便与那种秩序保持一致。”(《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P3)柏格森的结论道德还是理性。“简单的说就是:文明社会中的道德活动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同上P50)

托马斯.格林认为,自我意识不仅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原则和前提,而且是人们获得自然知识的原则和前提。自我意识在逻辑上先于客观世界。因此他认为“追求自我满足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对西方哲学家关于道德论述不可能在这里全部复述,只能蜻蜓点水的,找一些典型的论点来说明一下。总之,西方哲学对道德的描述通常是从个体感受出发来进行,而且主要的是从理性出发的。而理性又是一个模糊概念,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在成长和学习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不同的观念,它们是千差万异的。而理性是根据已有的观念和经验做出识别和判断的过程,因此理性没有统一的标准。故而在无法完满的解决道德推理的逻辑矛盾时,大哲学家康德只能求助“上帝”这个概念来进行暂时过度。

中国的文化源流大家公认的是儒释道,儒道两家来源于“易”。而来源于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易”文化的内涵暗合,因此发展出了中国式的禅宗,禅宗和佛教的因果循环与中国易学的天理循环有很多耦合之处,只是禅宗更加注重于探索事物中的道理。因此我们要理解中国的道德文化应该从易学入手。

中国的道德是由两个不同概念的单词组合而成的组合词。中国人对组合词道德的理解,来源于易学。中国古人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他们根据男女、雌雄和日月就推断出世界的本质是阴阳互动;从四季变化、日夜交替而知道轮回变化,并由此而知道盛极而衰的量变到质变的道理。

“道”源自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看上去“道”很玄妙,难以理解,可如果从哲学的观念上来理解就比较容易。“道”应该是西方哲学所力求解释的“本原、”或事物发展规律,也就是说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只不过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并不认为它可以描述和解释,只能意会。因此上才有“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论述。实际的情况也正是如此,真理没有绝对,它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现在对真理的真切描述,以后或另外的场合就不真确了。例如“明天太阳还会出来”看上去好象真理,可是在南北极地区这样的描述就有可能不能说明真正的情况。在《道德经》和《易经》里描述道的句子很多,如“一阴一阳谓之道”、“道之物,唯恍唯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易传》 “形而上者之为道,形而下者之为器”、„„。总之要说明的是道的不同形态和变化,因此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

“德”道德经里的德比较难以理解,引用《庄子.天地》:“物得以生谓之德”;《管子.心术上》:“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再有《道德经》:“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我们从上面这一句可以知道,德的排序在道之后,而“道”为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则“德”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规律。“道生之,而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度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这是道德经对于道和德的关系和定义的具体描述。

孔子论道德“中庸之谓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将中庸作为至德的观念也来自于易经。“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用人的情绪来解释中的状态,即要把握事物的初始未发状态。这与易经把握“幾”理的原理是相同的,“幾”理即事物发展变化之关键和枢纽。“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也是来源于易经的原理老阴变阳,老阳变阴的原理。儒家将道德修养和要求具体化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模式,将之视同为道德修养的标准和要求。可惜中国古代长时期的将孔子的儒学过份的教条化,违背了“过犹不及”和“中庸”的初衷,出现了礼教吃人和礼教阻碍科技创新发展的情况。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西方关于人性的善恶的哲学性讨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不分善与不善,犹水之不分东西。”孟子曰:“水信之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恭敬之心,礼也;善恶之心,义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肤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因人的本性有求于同伴和外界,难免产生冲突,这是恶的根本,因此坚持性恶论。但荀子认为人性虽恶,却可以通过道德礼义将之教育归化。“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以其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荀子。性恶》)纵观中外贤哲对道德的解释,我们接着再来了解中西道德观念的差别。

二.中西道德观念的差别

中国与西方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都相当重视道德的作用,不断的有哲学家和思想家对道德原理和功效进行解释。但是中西方由于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注解道德也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人擅长于逻辑推理好和精细化发现,因此

西方人对于道德也从社会的基本单元出发,即从个体的人出发来论述道德的功效和原理。因此西方的道德学家多从人的个体感受如:情感、幸福、功利、。。。等方面来论述解释道德。

中国人的世界观是系统论观点,从道的定义(一阴一阳谓之道),讲清道德是基本的天理,人要顺天应命。中国人认为“道不可须臾而离之,离之非道也”。

西方人论道德从个体出发,结果导致大哲学家休谟也难以明白为什么“自我克制、冷静、忍耐、坚贞、坚毅、深谋远虑、周密、保守秘密、有条理、善解人意、殷勤、镇定、思维敏捷、灵巧表达”这些仅仅有助于拥有者的功效,而与我们社会没有任何关联的品质,仍是敬重和尊重的。(《道德原则研究》P94)

而中国人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要求人的行为和修养必须符合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的规律,将道德规律化认为道德是不可须臾相离的。

中西方衡量是否道德的标准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认为个人的私德非常的重要,只有自己个人的道德修养好了,才能有符合大众和社会的道德行为出现。私德通了则公德也通,公私一致,公德大于私德。而西方就不很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他们认为只要社会大众认定是道德的就可以,至于私人的品行如何并不是很重要。他们认为道德具有契约功效。结果因为西方衡量和规制道德的标准与中国的不一样导致西方专门研究道德的学者经常出现很多不道德的现象。如培根、叔本华、尼采、卢梭、„„等.西方出于精细化推理的习惯来推导道德原理和标准,而道德的定义和标准又是难以有统一的定量和定性。没有定性定量的推导,照严格逻辑的推理的习惯推导就无可避免的要出现矛盾,而矛盾的出现又没有办法解决。因此很多的西方哲学家如康德都通过“上帝”的解决道德的证明和推导问题。

西方人还有一种很奇特的原罪观念,这种基于基督教原罪说的观念因为基督教的影响巨大而深深嵌入大多数西方人的脑海。西方人普遍相信人是有罪的,既然有罪就必须不断的通过忏悔来改善人格和德性。这一因素在西方社会的道德规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相信了上帝后就可以进入天堂的说教又让很多的人选择投机,这又让有些西方人不吝作恶,认为临死相信皈依上帝也一样可以进入天堂(这有可能因为我个人的见识短浅而有偏颇,但不说基督教的道德又会让人觉得叙述不全面。故而勉为其难,请方家见谅。)将道德效用神化是西方哲学的一大特点。

中国的道德从原理讲起,说明道德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人要顺乎道德才能顺利发展。从系统论说起,从社会性说起,让人们明白遵守道德才是最有利于自己的事。并因此而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道德要求。以理服人,让人自己讲道德。而且中国古代的先哲在定义道德时就顺带解决了西方哲学的困境。西方哲学的困境就是怎么定义一,也就是什么才是事物的本源?中国人认为道就是是事物的本源。道为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迎着不见其首,随着不见其后;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西方的道德从公德出发,讲究的是群体对违反道德的惩罚性,说明如果不遵守道德,就要遭受社会的惩罚。这多少带有外加的社会强制性,因此就有很多的“道德投机者”,一旦他们认为有利于自己且不会遭受惩罚时,他们就会进行道德投机,做不道德的事。这样的世界观也影响西方人的行为,美国这样的国家就是受这样观念所害的。美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什么国家有能力和权力来惩罚美国的不道德行为,因此美国就随意行动,随意侵略和屠杀,结果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就让美国尝到了不讲道德的苦头!导致美国财政赤字扩张,入不敷出。这又迫使美国使用奸诈的手段推广次贷资产来敛财,结果发生次贷危机,引发世界对美元的信任危机,直接损害美国的根本利益。仔细辨清中西道德观念的差别后,我们可以再来考察道德的规律性。

三.道德的起源

研究道德必须先考究清楚道德的起源在那里。从人类进化发展史中大家都知道,人是逐渐从类人猿进化而成的。也就是说类人猿在某些时段脑部产生了突变,学习能力大为增加,逐渐进化成为人类。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人类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大大增加,跟着人类就进入了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极为有限,有很多的客观现象,人类是无法了解的。但基于求知心,人们又很想知道那么多的客观现象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如为什么打雷、下雨、闪电、„„等等无数的问题。

面对这么多现实的问题难以解答,人们就此遭受求知欲折磨。为了解决众多的疑难问题,原始的人类设置了“神”这一概念。这好像我们现代人对于数学的推理遇到阻碍了,会先设置一个未知数X来解决数学问题一样,“神”是原始社会群体解决问题的大“X”。现代人类学家的众多研究成果表明全部的原始社会群体都存在着“神”“巫”的崇拜。“神”“巫”是原始人类所依赖的、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念,而且观念上的“神”“巫”往往主导着不同原始群体进行各式各样不同的生活。“神”的初始概念是为了解决认知问题,也可以顺带让群体安心,是极大的心里安慰因素。

人们在与自然对抗改造自然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出一些有用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如生火、农耕种植、相互帮助、„„等等。对原始人来讲这些有利生活实践经验有如我们现代数学里的公理一样,是“不证自明”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原始人难以明白的道理,它们只能原始掌握,知道经验有用又不知怎么解释道理。这些较难理解又有利于后代生存的经验,长辈们很想后辈接受,又讲不清道理,只能用“神”这样的概念来加以强化,以命令式的祈使句式让后辈无条件的接受。在传授这些知识的时候,先辈们往往会说明这是神意,必须遵守,否则将遭到惩罚。这就是原始的宗教道德观念。因此,现代的道德观念来源于初始的宗教神学的道德观念。它们的本源还是社会实践。

西方人对于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没有像他们追求科学知识一样那么执着,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道德是上帝的规则,是先天给定的。而零星哲学家执意要研究道德又受困于西方的逻辑推理。因为西方人的推理习惯从简单推向复杂,因此他们的着重点在于个人(研究个人的道德感觉,却不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只注重社会公德规范)。因此西方大都从个人感受如幸福、情感、同情心„„等来研究道德。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先考虑大局,然后再考虑局部与全体的关系。如日夜交替运行、男女相助、雌雄相配、„„等等总结出了“阴阳”概念,又从阴阳推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贯穿于万事万物的发展。“顺天应命”“修身养性”是中国的道德要求。现代的科学也证明中国人的古代哲学观念是正确。

荀子有关于礼的来源的叙述: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不能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礼是人际关系相处的规则,它虽不是道德,但也是道德的一部分。从荀子的礼论我们可以大致知道道德的起源。

道德的起源初始是为了将好的行为模式固化,形成祈使句式的训诫条例,要求人们无条件接受。这其中借助神的概念来加强合理性豫权威性。道德的本质是为了节省人力、物力和维护社会秩序。人类社会是群体活动的社会,在不同利益的个体相互行动时就需要有公平合理的秩序。道德是最高的秩序维护机制,由于道德的规律性,人们根本不需要告诫遵守道德规条。因为那些不遵守道德规条,以为道德规条只是限制傻子的“空话”,“聪明人”根本不需要遵守道德的人终将遭受道德的惩罚!(虐杀俘虏、随意发动战争、侵占别人利益、“宽以待己,严以律人”等等违反道德的行为或事件都要遭受道德规律的惩罚。“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社会上有正常的法律和风俗习惯来限制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它们的功效都是为了维护正常的互动秩序。道德随也是维护秩序的机制和要求,但道德是最高级的形式,因为道德不需劝戒,只要不受道德者都难以在社会上有大发展空间,他们或者会因为不遵守道德而由成功迅速衰落。美国就是最好的不遵守道德遭受惩罚的例子!

四.道德的机制和功效

道德的机制非常复杂,它贯穿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始终。应该说道德需求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根本。道德机制类似于大气环流。起初原始人不明白为什么会刮风下雨?而现代的人对于刮风下雨的原理及非常的明白,而且还知道怎么对刮风下雨进行预测。天气预报最基本的原理是空气的热胀冷缩,热胀冷缩导致空气的比重变化,由此而产生风。而冷暖风锋面的交汇就会产生降水,也就是下雨或下雪。道德机制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道德就是人类生活中规律性的总结,它像公理,不喻自明。人们必须遵照道德规律来做事。一旦违反道德就将遭受惩罚。

要明白道理的机制和原理,必须从最基本的问题说起。这样说,人们生活于社会群体当中,相互的关系会产生类似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小的违反道德的事件就会产生不良的反作用力。当不良的反作用力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必定要产生反制的作用。这就是道德机制。再有,道德是生活的经验总结。道德原则节省人力、物力的行为模式和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违反道德规条就将付出比遵守道德要多的操作费用。这就像数学公理一样,是自明的的,不需证明。因为谁违反了道德,谁就将遭受惩罚。因此道德只是通过祈使句式来教导后代,但道德传到教育中并没有违反道德将如何的种种训诫。这是因为讲道德是自利的,不需多讲。当人们忽视道德或者处于乱世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违反道德规范的短期行为。但生活终将眷顾那些讲道德的人们。不管什么社会,那些讲道德的人都必定是社会的主宰。而即使当上皇帝、主席不讲道德一样遭受灭顶之灾或失败。因此随着社会文明化程度的加强,人们会越来越讲究道德。

道德的功效之一是维护秩序;我们知道秩序是文明社会的操作模式,它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维持秩序的有风俗习惯、法律和道德。法律和风俗习惯有政府和社会群体来维护,并会对破坏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者进行惩罚。而独独道德的机制没有明显的惩罚机制。之二是将优化的行为模式直接告知后来者,让他们遵守这样的道德规则就可以自然的获得好处。对于不遵守道德者,我们也不需担心。因为道德规律会自动惩罚那些不遵守道德的人。道德是自利的,只要遵守道德迟早会有好的回报。现举例说明。

一.共产党和国民党在中国争夺政权,开始是国民党占据优势。最初国民党的措施是见到共产党人就斩首,极少有放过的。甚至还提出了“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口号。结果共产党是越杀越多。而共产党在自己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执行的是优待俘虏的政策,只要缴枪投降,随便回家或参军。杀俘虏的政策只能使得敌方的人更加顽强的抵抗,而优待俘虏几可以减少己方的伤亡,甚至可瓦解敌方的战斗力。因此宽待俘虏现在成为各国的政策。表面上好象是为了“人道”是社会进步。而实际上,这是为了瓦解对方减少敌方战斗力、减少己方伤亡的自利政策。执行这样的政策纯粹是为了自己着想。

二.三鹿奶粉厂原来舔加三聚氰胺是为了躲避检验,增加蛋白质含量。产家和产业链的生产者的愿望是低成本的增加蛋白质含量来欺骗消费者,以此来获取暴利。结果事件被曝光后,三鹿倒闭,全体的奶类生产企业遭受拖累。

另有一方面要说明,自由是人们的普遍追求。怎样才能达成最大限度的自由?这还需依靠道德。道德是自由的保证,但自由对于个体来讲有相互冲突的地方,道德既保证自由又对个体的自由做出限制,这样就可避免个体追求自由所造成的冲突。

遵守道德有如我们通过各种专业的考试,通过不正常的手段考试程序,虽然短期有利,避免了麻烦,但长期确实害人害己。如:汽车驾驶考试,作弊拿驾照的是害人害己!再有商业中如果不诚信就难有持续的发展;政治上不讲道德、不诚信就难以获得信任也难以发展。社会在持续稳定发展中讲道德是必然!乱世中讲道德也有好处,因为即使是坏人也喜欢讲道德的人,因为有道德的人可以信任有影响力。所以道德的影响的无形的和巨大的。即使那些不讲道德的人也要多方面伪装来说明自己的行为是道德的。人我们不需举例,大家见多了。现在我们举例说明国家伪装道德的例子。美国自己不讲人权,虐囚、黑狱、种族歧视等等,可是他们要将自己打扮成人权卫士来干涉别国的内政。最明显的例子是:为了伊拉克人民的幸福推翻独裁者萨达姆,而实际的侵略伊拉克的战争给周边国家和伊拉克人民带来的无尽的苦难,人民死伤无数。

道德的机制还有生物上的特性,也就是说好的传统会形成遗传信息进行遗传,并形成条件反射一样的反应。这好像我们人类见到老鼠、蛇、蜘蛛会形成条件反射的害怕一样。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会有很多的优良传统会进行遗传,这就是道德的生物性传递。讲得有点笼统,大家难以明白,现在举现实的例子说明。

中国人不论出于什么环境都可以顺利的发展和壮大,这是为什么?因为有良好的道德遗传。开始到国外的中国移民大部分处于低下阶层,无资本、无关系,靠单打独斗不断的壮大。看东南亚、南美、北美、西欧、北欧、非洲哪一处不是中国人去了以后就很快适应发展?这有赖于中国人优良的道德习惯。中国人习惯积蓄、勤劳,这些就是中国人处于不利环境科顺利发展的道德遗传。很多人认为我说的信息遗传有点夸张,但我可以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道德遗传。很多的外国人都很纳闷,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这样的环境里可以长期压抑自己的性生理需求,他们以为中国人出国之前肯定是打了什么针或者施加了什么手术。因为他们不理解自然的人为什么可以长期控制自然的生理冲动,这对于黑人和白人来讲是难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中国人长期的道德教育已经形成了这样的道德信息遗传,控制起来并没有外国人所想象的那样艰难。

现代社会诚信缺乏,为了纠正不讲道德行为,节省社会操作成本政府只要多宣传讲道德是自利的道理,就可以较容易的将人民的不良行为纠正。因为我们中国有深厚的道德教育素养和积淀,我们回归道德的整治会比想象中快很多。看香港六、七十年代行政管理,那是一片黑暗,无道德可讲。可是在廉政公署成立后现在的香港人是典型道德社会。儒学文化圈的道德遗传也很好的,韩国、日本都有深厚坚强的道德素养。总之,道德教育也讲素养,有根底的就是体质好容易调理。不用过分的悲观,只要领导人认识到道德的效应,注重道德教育,而不是像那些无远见的领导人引导人民逐利,那么人民道德修养讲迅速回归。因为我们的根底好有几千年的教育基础。拭目以待,看我们中国人再次引领世界和谐发展。

刊发时间:2009-06-17 14:17:37 光明网-光明观察

第三篇:简论高中生道德素质教育

简论高中生道德素质教育

李荇

(内江铁路中学)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工程,它要实现的目标,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素质具体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素质、法制素质和审美素质。在这些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首先的素质。高中生是国家未来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2001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要注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这个《意见》是为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1日“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根据新的形势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什么是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如何做人处世、如何处理同他人同社会各种关系的一种素质,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素质。道德素质是经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而形成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它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核心。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毛泽东同志曾号召青年人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邓小平同志也要求培养有道德的“四有新人”。道德是做人灵魂,是做人的准则,“德者,本也”,“百行德为首”,“德者,才之帅也”。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统帅其智能、才干的根本所在,是使智能、才干得以培养、造就和充分发挥,并用于正途的根本保障。没有道德就等于没有灵魂,有了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人生。

1培养高中生道德素质的内容

1.1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道德。因为一个人道德的培养,离不开对优秀传统首先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那种勤奋刻苦,勇于进取;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讲求礼仪,重视修养;通达乐观,艰苦奋斗;言行忠信,礼让谦恭;善良俭朴,与人和睦;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都是高中生在道德素质培养中应吸纳的内容。

1.2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是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它的基本要求是“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如要求人们大公无私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它是引导人们树立高尚的理想和信念之所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指出:“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我们从事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所以,高中生还要以共产主义道德来要求自己。我们的教育事业,就应当象列宁说的那样,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

1.3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合理内核。西方现代文化的合理内核,即外来先进的科学的思想道德文化,如西方道德文化中的那种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尊重个人价值的精神,以及诚实守信,讲求效用的精神,等,也都是我们现代高中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当然,吸收西方对我们有用的道德不等于“全盘西化”,我们既要学习世界上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又要坚决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潮的影响,有效遏制精神垃圾的传播泛滥。

2培养高中生道德素质的途径

优良的道德素质不可能自发产生,只能通过自我修养和锻炼,在实践中形成。如何培养高中生优良道德素质?笔者认为应以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2.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道德素质教育由他律型变为自律型。当前的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一次性教育活动多,符合行为规律深入的教育活动少;道德评价的社会实践少;某种程度上急功近利,忽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大范围的灌输多,使道德素质教育难以内化为学生个人意识,等等。所有这些,使道德素质教育处于他律状态。要使道德素质教育有他律型变为自律型关键在于道德内化,使道德素质教育从被动、盲目的状态向比较主动、自觉、的方向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内容有三:一是将人文,科技,审美等文明成果,将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品质和修养;二是根据学生发展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原则,实施个性化的差异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身心两方面的潜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和提高;三是重树人、育人、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心理教育,注重精神品格的培养塑造,陶冶情操,提高人生的品位,提升人生的境界,最终学会做人。

2.2提高道德素质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工作方法。提高道德素质教育干部和教师队伍的素质,必须加强其知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知识的力量表现为既能推动自我思维的发展进步,又能推动群众意识的发展与进步。教育者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广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还要丰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另外,追求高尚的人格是道德素质教育队伍建设的长期任务,正人先正己,人格高尚才能为人师表,为人师表就是一种人格力量,有了这种人格力量,才能做到说话有人听,号召都响应,使培养教育人的工作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改善工作方法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寓教于乐、疏导教育、因材施教、耐心教育、反复教育、个别教育、自我教育、树立典型、艺术感染等方法。

2.3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道德素质教育。随着计算机文化对高中生的影响日深,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普及,开发和利用计算机对高中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是一种迫在眉睫的事情。有关部门应尽量组织有关专家,制作具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素质教育和传统美德的内容,以及西方现代文化的合理内核的电脑教学和娱乐软件,供中学德育课的教学和学生课外娱乐的使用。学校应建立和发展校园计算机网络,以便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管理。为此,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计算机文化中存在的消极问题,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指导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健康有益的信息,使计算机既成为高中生的良师益友,又成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有力的教育工具。

2.4抓好社会时间活动,提高高中生思想道德修养。在有组织有引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发现、去学习、去掌握并进行道德标准的比较,找到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标准,扩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范围。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感受、自己去找答案,发挥自我教育的威力,大大加快学生道德修养的进程。具体做法有:一是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如公益劳动基地、社会调查基地、助残基地等。二是坚持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俭学、公益劳动、军训、各种

先进事迹报告会等。

2.5开展心理咨询,提高高中生心理素质。

首先,应提高咨询员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这是心理咨询取得效果的重要保证。为此,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咨询员的培训工作。其次,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测试、评估,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一些处于不良心态的学生及时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其摆脱困扰,及时消除心理障碍。再次,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障碍,主动寻找一些挫折,训练高中生在克服障碍、挫折时开通自己的心理宣泄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塑造高中生完善的人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高中生如果只注意智力素质,而忽视道德素质,那么,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就会在人们中间泛滥成灾,就会淡化集体和国家观念,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树立。这样,有怎么能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速度?有怎么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发展?所以,培养高中生优良的道德素质,不但对自己是一种成才的价值,是自我培养的基础,更是我们社会、民族和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

第四篇:教案第三章道德的起源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

一、伦理学史上的诸种道德起源说

在伦理学思想史上,有关道德起源问题有诸多学说,有神启说、天示说,生而固有说、动物本能说、需要说。

1.神启说

由于人的有限性,人类自己感觉到应该受到一种高于自己的全知、全善、全能得神来为人制定行为规则,因为人的本性是有缺陷的,不成熟的,终极无知的,所以,人不能凭自己的理性为自己指定行为戒律,这种戒律应该来自一个至高的神。他所颁布的戒律是神圣的,不可违反的。

EG 《圣经》中的“摩西十诫”The Ten Commandments 《圣经》中记载,由于移居到埃及的犹太人劳动勤奋,且擅长贸易,他们积攒了许多财富。这引起了执政者的不满。再加之执政者对于以色列人的恐惧,法老下令杀死新出生的犹太男孩。摩西出生后其母亲为保其性命就取了一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面,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后来被来洗澡的埃及公主发现,带回了宫中。长大后,摩西失手杀死了一名殴打犹太人的士兵,为了躲避法老的追杀,他来到了米甸并娶祭司的女儿西坡拉为妻,生有一子。一日,摩西受到了神的感召,回到埃及,并带领居住在埃及的犹太人,返回故乡。在回乡的路上,摩西得到了神所颁布的《十诫》,即《摩西十诫》。

“因为不屈服于奴役,所以他们选择了流浪”,摩西带领他的族人在西奈山下祈祷,请求耶和华为他的族人指一条道路。一只看不见的手──上帝之手在西奈山的峭壁上刻出十条戒律。《摩西十诫》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二部成文法律,体现了平等的“人神契约”精神:谁要毁约,谁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同时,人民也有“神不佑我,我即弃之”的权利。

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上帝。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

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第四条:“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做你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上帝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第五条:“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土地上得以长久。”

第六条:“不可杀人。”

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八条:“不可偷盗。”

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虽然实物早在耶酥出生几百年前就找不到了,但是“摩西十诫”作为《圣经》中的基本行为准则,流传了下来,影响深远。它是以色列人一切立法的基础,也是西方文明核心的道德观。

不得不承认,“摩西十诫”确实有巨大的道德力量。

“十诫”中有一条是“你不可以杀人”,很多信徒就是因为这句话,终身不愿意持有武器。这句话只有6个字,但是反复诵念,真的有一种大义凛然、百邪不侵的感觉。

《圣经》文化在西方产生了巨大的、而且持久的影响,并且深深侵润了他们的道德思想感情。许多宗教感强烈的人对上帝的存在坚信不疑,并自觉按照《圣经》中的教诲去做。他们认为,《圣经》是一切真理的源头,没有上帝,道德是不可能的。

2.天示说

这种观点认为,人不可能为自己了自立法度,而只能从我们的最大的生活背景即天地之道中去领悟我们的道德。——他们认为,人站在天地之间,什么都不懂,而且也确实不懂,于是只有通过去领悟天地之道的性质来为人自己的生活秩序、制度、品德提供尺度。——在他们看来,只有天地之道、之德、之理、之情才是我们人类道德生活的终极尺度。

天高地下、阴阳和谐、四时代换,云行雨施而万物化生,就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和谐图景。

于是,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通过领悟,认为天道有大致以下几种德性:(1)生生。“天地有好生之德”,《易》曰:“生生之谓德”。——所以,中国儒家的最高道德意象就是“生”而非“死”。(2)和。在他们的领域,宇宙是终极和谐的,而且这种“和”是“和”而不同,就是多样性、差别的和谐,这样的和,是各种不同因素的互济、协和,——所以“和实生物”。(3)秩序。天高地下,阴阳有序,这才能达到和谐。——所以对人间来说,我们也应该安排人间的尊卑秩序。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之于天”。董仲舒甚至说,人的道德“皆当同而副天”,“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于天。”(4)高明广大、博厚辽远。在他们看来,“天”是高明广大的,“地”是博厚辽远的。我们也应该修养到有广阔而厚度的襟怀,这样才能以德配天配地。(5)诚。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道真实无妄之城,四时如期而至之信,这启示我们诚信是一种美德。(6)公。“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所烛(照),四时无私行”,这是一种大公,或者天下至公,这也启示我们应该修养到具有这样的公心。

3.生而固有说(天赋论)(人性论)

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道德的产生,也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在我国先秦,这表现为性善论。孟子认为,道德不需要外求,他就起源于认得自然本性,也就是说,我们的本性天然就是善的。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道德出于不虑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孩提之童年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王阳明后来把孟子的四心说发展为“心之本体”说,即是,一切道德价值都包含在心之本体之中:“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康德: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不是来自上帝的声音,也不是来自人的自然本性和世上的权威,它只能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

4.动物本能说

这是达尔文主义在回答道德起源问题时所持有的观点。这种理论把人类的道德说成是动物的合群感或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中指出:“道德感起源于:第一,社会本能的持续和恒久存在;第二,人类懂得同群诸人的称赞和非难;第三,人类心理官能的高度活动以及对过去的鲜明印象。”——在他看来,社会本能是导致人类道德得以产生的最重要和最深刻的原因。这种社会本能为一切具有社会性的动物所共有,它表现为以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情心,并以各种方式彼此协作,相互服务。

EG一只幼小的短尾猿把它的头轻轻地靠在鸽子身上,这张照片拍摄于广东省内的伶仃岛。小短尾猿出生后不久就被母猿抛弃,幸运的是,岛上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喂养小猴,而这只鸽子则一直与其相依相伴。

EG这张照片拍摄于2007年2月26日,照片上一只出生26天就被妈妈抛弃的小苏门答腊虎依偎在一只 5个月大的猩猩身上,后者也被猩猩妈妈抛弃了。

俄国伦理学家克鲁泡特金进一步发展了达尔文的观点,他说“当我们在动物的各纲,从本纲的初等代表者研究到高等代表者(如昆虫类之蚁、黄蜂、蜂;鸟类之鹤、鹦鹉;哺乳动物之反刍类、猿、人)我们便会发现在其中个体与集团不仅使我们得到伦理的萌芽的自然的起源之一个不可否认的凭证,而且也把更高的伦理感情的自然起源之凭证给了我们”

动物本能说的根本错误是抹杀了人的生理与动物的生理、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之间的本质界限,只看到和突出了人的动物性一面,没有看到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因而不可能真正科学地解决道德的起源问题。

5.情感欲望论

道德是满足人的情感欲望而诞生 商鞅、韩非:“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逸,苦则索乐,辱则求荣” 爱尔维修:“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们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爱自己甚于爱别人的。”

费尔巴哈“在没有快乐感和不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别。” 6.需要论

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共同愿望和需要。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科学的道德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必须且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讨道德的起源。

(一)道德起源的历史条件

1.社会关系的形成 A.道德萌发于人类早期劳动和简单交往。

古代人们从事采集活动、渔猎活动等简单的生产劳动,以获取食物。在此过程中,原始人群当然要发展一些交往方式,包括分工协作、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分配关系等。——这种交往当然需要遵循一些规则,否则无法顺利进行。——这些规则无论是什么性质,总是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这就形成了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交往规则和道德意识。从而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动物不对任何东西产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因为,关系范畴实际上是以一种理性意识为前提,这表明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与外物的交互作用,并且能意识到与他人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从而把自己置于一种相互关系的结构之中,并且可以改变这种结构。比如社会关系结构,伦理关系的性质,对此,人们都可形成一种意识。

B.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更加深化和复杂化。

人类最初的分工是一种自然分工,如性别、年龄的分工,发生在蒙昧时代。真正具有社会意义的分工发生在野蛮时代。这一时代相继发生了两次大的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交往日益频繁;同时,人们的实践领域不断扩大,并不断复杂化,从而使人们的利益关系也日益复杂化,需要处理的利益冲突也日益增多。从而需要从道德意识上约束人的行为、调解各种利益矛盾,以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

而在文明社会的开端,也即奴隶社会,出现了另一次大的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个时期,人类历史形成了一个轴心时代——即对人类的道德文化进行提炼总结升华的活动,并对道德观念进行了创制活动,对各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产生了塑造性的影响。

2.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意识和自我意识。一方面,我们人类能够区分开自己与周围世界,并且能够以观念形式反映世界,形成对对象的认识,而且人们有能力通过发展自身思维能力,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本质的越来越广大、深入的认识,也能够形成对事物有利或有害于己的看法和观念,也能够反思到什么的合作形式能够促进社会成员的利益,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人类的意识和自我意识是紧密相连的,人类个体有了自我意识,能反思自己的生存目的,能反思人与人交往的应然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有关责任、义务、善恶等道德意识。

(二)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 1.人类道德的萌芽。

人类道德萌芽于原始图腾和禁忌。原始图腾是原始人的一种身份识别标志,一般是以动物和植物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而且在氏族与氏族之间的战争中,一些氏族被打败了,恐怕就只能放弃自己的独立的图腾标志,或者在氏族融合过程中,图腾也有了融合性、综合性的特征。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 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族、瑶族、畲族的盘瓠(在畲族中广泛流传含有与苗、瑶相类的南蛮意识“盘瓠”传说:新石器时代的高辛氏(即帝喾)时期,刘氏皇后夜梦天降娄金狗下界托生,醒来耳内疼痛,旨召名医医出一希奇美秀三寸长的金虫,以玉盘贮养,以瓠叶为盖,一日长一寸,身长一丈二,形似凤凰,取名麟狗,号称盘瓠,身纹锦绣,头有二十四斑黄点。其时犬戎兴兵来犯,帝下诏求贤,提出:能斩番王头者以三公主嫁他为妻。龙犬揭榜后即往敌国,乘番王酒醉,咬断其头,回国献给高辛帝。高辛帝因他是犬而想悔婚。盘瓠作人语说:“将我放在金钟内,七昼夜可变成人。”盘瓠入钟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见他身已成人形,但头未变。于是盘瓠与公主结婚。婚后,公主随盘瓠入居深山,以狩猎和山耕为生。生三子一女,长子姓盘,名能,次子姓蓝,名光辉,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儿嫁给钟智深(亦作“字”)。畲族人民世代相传和歌颂始祖盘瓠的功绩。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畲族先民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盘瓠是春秋时代一位历史人物,在公元前744年的楚与卢戎战争中,盘瓠杀敌立功、受封以及与公主结婚,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盘瓠传说之所以能演变为神话,也正是图腾标志使然。)传说。匈奴狼的传说(《魏书·高车传》匈奴单于生二女,姿容甚美,国人皆以为神,单于曰:'吾有此女安可配人,将以与天。'乃筑高台,置二女其上,曰'请天自迎之'。经三年,复一年,乃有一老狼,昼夜守台嗥呼。其小女曰:'吾父使我处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神物天使之然'。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繁衍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侗族传说其始祖母与一条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滋生繁衍成为侗族祖先。

象征”totem“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他还要起到某种标志作用。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图腾标志最典型的就是图腾柱,在印第安人的村落中,多立有图腾柱,在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中,也发现有鸟图腾柱。浙江绍兴出土一战国时古越人铜质房屋模型,屋顶立一图腾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故宫索伦杆顶立一神鸟,古代朝鲜族每一村落村口都立一鸟杆,这都是图腾柱的演变而来。

EG:中华民族是由许多小种族逐渐融合而成的。其主体部分可能是一个叫华族的氏族。这个氏族以华(通“花”)为自己的图腾,也就是说,这个氏族信仰花的生命力。这对我们民族对力量的感知起到了塑造性的影响。EG: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组织叫做帝国,号称“中华帝国”,帝,实际是花蒂,它是生命力集中之所在。所以,花蒂被赋予了许多伟大的意义,如大、宏伟、高贵等。帝国就是伟大的国家。我们现在还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另外,我们又知道,中华民族又称龙的子孙,龙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而是由许多动物的特征综合而成,如蛇身、鱼鳞、鸡爪,还有说不清什么的头等等,这表明,中华民族曾经融合了许多小种族的血液,其图腾集合了许多小种族的图腾。这些图腾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对什么是好的、高贵的、善的意识;

禁忌:则是人类在最初时期对有害于己的东西的联想性的感知。禁忌本是古代人敬畏超自然力量或因为迷信观念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它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曾经起着法律一样的规范与制约作用。到了今天,许多禁忌随着人们对被禁物的神秘感和迷信观念的消除,已经逐渐消亡,但仍有不少禁忌遗留下来了,并且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用法国人类学列维.布留尔的观点来说,这是由于原始的蒙昧状态的认知方式决定的,这种方式他命名为“触染律”和“互渗律”。——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与人类生存命运的联想性的联系。人类形成了对一些事情不能做的戒律和禁令。EG 直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都还有许多禁忌。Eg 不能跨过火钳,不能践踏豆子等。这里反映了对生命的崇敬的感情和观念。Eg隔门槛不能递孩子,迷信传说孩子会成哑巴**儿童正月不许剃头,迷信传说正月剃头死舅**走亲戚看病人必须在上午去,忌下午晚上去**小儿取名,不能重家族中和亲戚中长辈名子的一个字**对老年人忌说七十三、八十四**击盏敲盅

2.人类道德的生成。

道德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的社会关系的第一次分化。人种学认为,原始人群第一次分化是使自己一分为二,即分成两个相互通婚而内部禁止通婚的胞族。婚姻形式采取过群婚制、伙婚制,对偶婚制再到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这种分化有不断发展的倾向,于是各种规则被自觉地制定出来了,善恶、利害、祸福、荣辱等道德观念就形成了。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理智能力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因为人类在进行区别并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家庭进化史上的第二个进步,这就是排除了兄弟姊妹之间通婚的伙婚制。

这样就否定了在一个群体内部的婚姻,唯一的选择是群体外婚。由于群体内部的亲疏关系依然不是很分明,所以,青年男女的婚姻仍是群体性的,即特定的一群姐妹与另一群体中的一群兄弟结成“伙婚”。“伙婚”后,兄弟之间、姐妹之间不再是兄弟或姐妹,而是“普那路亚”。普那路亚婚成为制度,标志着原始群转变为氏族。

氏族出现了,氏族外婚产生了。这对伙婚制是个威胁。取伙婚制而代之的是偶婚制。偶婚制的特点是一男一女结构配偶,两人并不一定只同对方一个人有类似婚姻关系的关系,而是互为“主夫/主妻”,有明确的婚姻关系,过着“暮合晨离”的生活,进一步排除了近亲结婚。不过,这种婚姻关系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最后演化为今天的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婚——专偶制。

3.人类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经历就是一个由原始群体的禁忌到氏族的禁令再到共同制定道德规范的发展过程。

这是一个道德意识逐渐自觉而清晰起来的过程。道德文化只有在经过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才能逐渐成熟起来。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很高,所以,人们的意识还有很浓厚的混沌色彩。那时的道德意识表现为禁忌或者各种禁令,有着各种原始思维的特点,直接而且感性;而到文明社会,人们的道德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人们就能从理性的角度,判断、推究人们的生活而言的“好”“对”,以及人们的心灵品质如何达到一种“优秀”状态。它们是一种普遍道德规范体系,也是一种系统的道德教化的理论与实践。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风尚习俗道德 1.基本特征:(1)维护血缘集体的共同利益,维护全体成员的自由平等,共同劳动,相互帮助。(2)道德观念贫乏、直观、含混(3)道德调节的狭隘性、俭朴性、外在性和权威性。2.历史地位:(1)积极方面:

A.虽然还很简单和幼稚,但它以维护部落、氏族整体利益为核心,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为人类道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B.虽然凭借的只是习俗、传统和长者的威信等,但它当时所具有的力量权威,却比后来阶级社会的政治和法律更为强而有力。C.原始社会的人们,在部落氏族道德风尚的感染和陶冶下形成的为公共事务无条件地承担义务,以及所表现出的正直、诚实、刚毅和勇敢等纯真质朴的美德,同氏族的人相互帮助、照顾和保护等行为,都是很值得赞美的。

(2)消极方面:A.血族复仇的义务 B.食人之风 C.血缘群婚的长期存在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道德

1.主要内容:(1)起主导作用的道德原则是忠于君主。(2)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制度,是其所公认的道德要求(3)鄙视劳动、歧视妇女、主张男尊女卑。2.基本特征:(1)一方面挣脱了原始氏族道德的狭隘与局限性,加快了道德意识和伦理学理论向前发展的步伐,同时又是从原始社会的淳朴道德顶峰的极度堕落。(2)这两个社会的道德成为了独立的社会上层建筑成份和意识形态。(3)政治道德化,道德宗教化。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道德和金钱道德

从资产阶级的历史和现实来看,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最基本的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都成了独立的个人,挣脱了宗法制度的约束,成了独立、自由的人,当然,工人只有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资产阶级又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并把它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尊则: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价值原则相联系,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道德意识的重要方面,也是他们待人接物、处世处己的价值恒尺。

第二节 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一、所谓社会发展和道德进步的“二律背反”

这一观点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道德堕落的情形,或者说,社会发展必定以道德堕落、腐败为代价,社会发展要由“恶”的势力来推动。这种观点自有其深刻之处。但它不是科学的观点。——卢梭是典型:他认为,物质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精神不平等的加深和道德的堕落:“科学和艺术日益进步,可是人类变得越来越坏了”“海水每日的潮汐经常受那些夜晚照临我们的星球的运行所支配,还比不上风尚和节操之受科学和艺术进步的支配呢。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光芒在我们天边升起,德性也消失了”

这种观点:深刻的地方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确实由人的恶劣的情欲和贪欲来推动,因为每个人都是为着自己的目的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来的。所以,在采取了私有制之后,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甚至残酷的战争时有发生,人们的贪欲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恶劣行为确实与此有关。但是由此得出社会发展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的普遍结论却是片面的。

原因:1.他们没有看到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随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变革,更没有看到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最终将促进人类道德的进步,犯了非历史主义的错误

2.把道德这个包含有众多层次结构的负责社会现象体系作了简单化的理解,只把道德归结为一种利他主义的品质,从而误认为某些道德品质的失落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和堕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所崇拜的实际上是远古的淳朴自然和缺乏主体意识的道德风尚。

3.把某一时期、某些阶级或某些人的道德堕落说成是人类全部道德、整个历史时期的道德堕落。

二、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1.道德在使社会日趋进步合理和个人日趋独立完善方面产生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看到,道德逐渐取得独立的学科形态,并对自己的功能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而且道德思维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样,它就能更好的推动社会日渐合理,个人日渐独立完善。

——个人独立的意识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历史进入了近代时期,道德思维在较高的抽象层次上思考,才能确认个人的独立、平等、自由,这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平等权利和道德资格,——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生发一种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

——而对社会来说,我们的道德思维对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正义进行衡量,为社会管理规范、社会法律规范进行正义价值的奠基,也为社会基本善的分配制定正义的规则。

2.道德作用的范围日益扩大,道德调节的方法不断完善。由于社会生活领域越来越广泛,结构越来越复杂化和深化,所产生的道德问题也就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道德在这些方面都发挥作用;——我们现代的道德调节方法也不断完善,因为可以更为广泛地进行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对人们的言行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3.道德知识的内容不断增多、伦理学作为认识自我的价值科学日趋繁荣兴旺。有关道德方面的知识日益丰富了。相比于古代而言,伦理学的类型大大增加了,并且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形态。在古代,伦理学的类型一般是美德伦理和规范伦理。但现在,发展出了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和各种应用伦理学。出现了一个繁荣兴旺的局面。

4.个体道德意识的内容、结构和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个体的道德意识也日益细化和深化。比如:道德规律意识、道德动机意识、道德效果意识、道德评价意识、道德涵养教化意识等。这的确表明我们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评价道德进步的标准

1.主体性标准说:有人认为,评判道德是否进步,要在主体身上来寻找标准,因为,道德是对主体道德水平和境界的衡量和评判。主体的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是否有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及其性质,就是他是否有道德的标准。

2.客体性标准说:有人认为,道德的标准存在于已经发生的行为过程以及行动的实际后果上。换句话说,效果好不好不能用动机是好的加以辩解。

3.主客统一标准说:有人认为,评判道德是否有进步

一方面看这个时代的道德状况是否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及其性质相互适应,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伦理范型必须体现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比如:当代,如果社会中的人伦关系仍然是有尊卑等级秩序的,那一定是腐朽落后的。

二是看这个时代的道德价值原则是否体现了这个时代对人道尊严的理解,是否促进社会朝着更加人性化方面发展;

三是这个时代人们所持有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念是否反映了这些要求,人们是否在这方面形成了相应的道德心理和道德美德。

以上三种观点,的确都说出了道德进步标准的某些方面,但尚未推论到深处。我们认为,科学的道德进步的最终极标准,只能是生产力标准。

分两个方面:(1)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应该同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因此道德进步的归结性标准是生产力标准(2)生产力由生产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组成,所以其核心是劳动者的素质,其中就包括道德素质。

四、道德发展和进步的规律

1.从总体趋势说,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从原始社的非阶级道德——阶级道德——共产主义社会的全民道德)

2.从阶级社会这个特殊阶段来说,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是阶级社会道德发展和进步的杠杆。

3.从道德发展的动力来说,道德的发展是善恶矛盾斗争的结果。(任何社会道德都有善恶对立,善恶矛盾冲突在特殊情况下还会相互转化。)

第三节 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它作为思想关系,就其一般本质而言,是对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和规定性,从而使道德成为凭借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

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说认为道德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社会生活中的共同利益,决定着各阶级的共同道德观念。经济关系的变换引起道德的变化。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以“拾金不昧”为例。若拾金者是比尔盖茨,他会毫不犹豫的将钱拿出去,因为他没有必要去要这些钱。而如果是一个父母双亡、生活困难的人捡到这样一笔钱,他一定会犹豫、会挣扎。也就是说他的经济基础影响到了他的道德行为。因为道德是与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所以在道德面前,个人仍是会衡量利益再做结论的。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的特殊本质)

道德既然是用来约束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就必须不能脱离与社会生活而存在。在社会中并不是北大的学生一定比河大的学生有道德,并不是奥迪车主一定比奥拓车主有道德。社会中的道德已经不需要像哲学理论中那样的看不见、摸不着了,它可以实现从抽象到具体实像的转化。比如: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都是有道德的体现。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2.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的深层本质)

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道德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主要依据。道德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道德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体。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以其理想性、目的性指引人们的行为,将理想转化为现实。学习伦理学不仅仅在于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诉诸理智、情感,更要诉诸行动,自觉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第五篇:简论实事求是

简论实事求是

摘要:实事求是,是我党的重要思想路线,在革命征途之中,在现代化建设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学习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们大学生的成才和思想修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和学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关键字:实事求是、毛泽东、邓小平、共产党、大学生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早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他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反对主观主义,尤其是反对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体过程有: 在反对主观主义斗争中,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奠定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系统地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具体内容;实事求是的学风问题,也是党性的表现。后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包括,指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全面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党和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不仅是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这一概括,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实事求是在党的思想路线总的地位与其他三个方面并不是等同、并列的,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

系实际和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三个方面都可以用实事求是加以解释和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还蕴涵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故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人所熟知的概念,作为一般的哲学概念,它有着一种理性思维的光辉,而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思考一下实事求是的理论地位,有助于我们在日常实际工作中正确理解和自觉贯彻党的思想路线,作好各项实际工作。

不仅仅如此,在现在的社会之中,在我们的校园之中,面对各种现实,我们不得不说,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学习实事求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习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们大学生的成才和思想修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一,学习和贯彻党的实事求是告诉我们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学习毛泽东思想等重要思想概论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这是学好重要思想概论课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学习和贯彻党的实事求是告诉我们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青年大学生要学好重要思想概论课,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注重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这对于置身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多重价值体系选择窘境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一方面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主要是指青年学生要学会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

活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并在分析与比较中,在评价与鉴别中选择和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学习和贯彻党的实事求是告诉我们要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知行统一,强调践履,这是由重要思想概论课的特性所决定的。重要思想概论课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与大学生共同讨论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样做的道理。因此,知行统一,注重践履,就成为这门课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实事求是是当代大学生的做人根本”我们要怎么才可以做到呢?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计划。将来我们要面对的是社会,去找一个很好的工作,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要从现在做起。其次:我们要为了自己的目标理想,在学校德望这段时间里努力是自己知识、能力都有所提高,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再次:在大学的这段时间里,努力完成几件让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好事。可以是对社团的,也可以是对学校的,更可以是对个人的。除此之外,我们所能够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不是泡字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不是沉迷于校园恋情,大丈夫志在四方,我们要放眼世界,思想开阔,与时局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做好每件小事,才是我们的做人根本。

所以,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坚持学习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学习中逐步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他们变得更加美好!

11级小教6班

李芳

11407050633

下载简论道德的起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论道德的起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简论春节

    简论春节 【摘要】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节日。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

    简论各民族共创中华法律文明--- 以法的历史起源的视觉

    近些年来,中华文明作为一个学术主题得到广泛关注,以构成中华文明的各个文化学科为基本研究单位的专门史研究方兴未艾。作为中华文明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华法律文明在法制史研究中......

    教学案例4:道德的起源五篇

    教学案例4:道德的起源 【案例呈现】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

    自我简论正当防卫

    自我简论正当防卫 【摘要】正当防卫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重要制度,其明确了合法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然而正当防卫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人的自然特性其的防护强度必然会超出理论上......

    简论改革开放三十年

    简论改革开放三十年 摘要: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来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以纺织工业为列。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改革 改革开放后,中国纺织工业的生......

    合作学习简论

    合作学习简论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 氛,......

    双语教学简论

    双语教学简论王本华一、 正确认识双语教学 双语(bilingual)是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共存,可能或必须同时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

    简论如何做好保密工作

    简论如何做好保密工作保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群众性的工作,面广量大,比较具体,必须警钟常鸣,常抓不懈。它又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是与其他各项工作密不可分的,没有其他工作就没有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