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意性新闻标题制作六招
创意性新闻标题制作六招
Adam Yang采写编评围观788次1条评论
创意性标题就是把新闻事实中的各种主要元素以及相关元素进行优化组合或整合所产生的新意,通过题目表现出来。
联想创意
所谓联想创意,即根据新闻事件要素关联的道理由此及彼创造出鲜活的意象来。由于记者、编者所选择的事实(或形象)已经隐藏着一定的思想倾向,所以新闻里所说的“意象”,含有传播者倾向性的“意”与客观事实“象”的结合。联想创意,具体地说,就是从一种情景或事物联系另一种情景或事物,从具体的事实联系到抽象、思想、倾向,又从抽象到具体的事实(或形象),使所选择事实的“意象”整合最优化。
例1:一本字典,托起山里娃希望(第21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例2: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第20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作品)
例3:九年爱心接力跑赢死神——三任公安局长和一位见义勇为农民的故事(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以上三则标题均有一个特点,就是利用联想,把事实中意象进行优化整合。如例1,把具象的“一本字典”与抽象“山里娃希望”联想整合,使具象向抽象进行延伸,并拟人化地“托起”“山里娃希望”,丰富了新闻的内涵,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例2发表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前夕,记者在通讯中通过对小标题的“意象”,以及整篇内容事实的整合,全景再现了四川地震灾区如火如荼重建家园的情景,因而联想到其具有“春天”的气息,而且这个“春天是充满希望”的,于是把抽象与具象结合,产生了意味深长的标题主题“走向希望的春天”。例3新闻记述的是“三任局长接力帮扶一个在见义勇为中受伤的农民”故事,描绘了一幅时间跨度长达9年的感人画卷,展现了公安民警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九年爱心接力跑赢死神”作为新闻标题的主题,贵在把三任公安局长的事实联想到“爱心”接力,帮扶这位受重伤的见义勇为农民,把他救活过来,于是进一步联想到与“死神”赛跑,一次次战胜了“死神”。
情境创意
当今的情感信息传播中,为了客观真实,记者很少站出来直接抒情达意,或直接替受众下结论,而是寓情于景、或在叙述之中表达自己的倾向性,让受众潜移默化中接受附属在事实之中的情感信息。尤其是新闻标题,是受众的第一印象,更要重视情景结合、意境高远的标题制作。情境创意,即利用新闻事实中选择的隐含倾向性的“意象”与“意象”的整合来创造意境,或者说利用借景融情的方法创造优美的意境。如广播专题“漫漫送菜路 悠悠边关情”(第2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新闻记录的是三位阿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边防哨所送菜的事迹和边防官兵帮助驻地百姓的感人故事。标题以“漫漫”“悠悠”分别与“送菜路”“边关情”进行整合,让两句进行“互文”,即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境,情境相融,军地“鱼水情深”的意境感人。
形神创意
读图时代,传播者也随之力求内容的形象化。“形神创意”就是抓住新闻事实中人物所具鲜活的特征、或形象化地突出事物的特色,创造一个形神兼备的意象来。
近两届中国新闻奖中,有许多作品就属此类标题。如第20届的“抬起‘不屈的脊梁’”(摄影作品一等奖)、“天山深处的守望”(通讯二等奖)、“雪中穿着凉鞋上学‘火炉女孩’让人心疼”(通讯二等奖)、“一个胡小燕,无法承载两亿农民工的期待”(广播新闻评论二等奖)、“新旧‘扁担’挑动凭祥对越贸易20年跃变”(电视消息三等奖)等等。其特点就是标题中标出“形神”兼备的意象,其新颖而又活灵活现,令人过目难忘。
其中“新旧‘扁担’挑动凭祥对越贸易20年跃变”以“扁担”拟人的方式,把抽象概念“跃变”物化,用新颖意象展现了边贸人从肩挑背扛到自主出口的创业故事,反映出了凭祥对越贸易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20年跃变历程。
逆向创意
利用事实的逆向、矛盾相对,或拉大事态异常的对比落差,从而或创造一个形象鲜明、对比强烈的新意象,或创造一个幽默风趣而又富于哲理的新意象来。这就是所谓的“逆向创意”。
这类题目一般出现在批评性、揭露性的负面报道多,利用其鲜明的倾向性来针砭时弊,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牡丹江电视台报道一个国家投资近千万的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还没投入使用,就成了 “豆腐渣”工程。标题为“国家千万投资工程竟成‘豆腐渣’”(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题目利用“千万投资工程”(按常理可以成为优良工程)与“豆腐渣”工程结果的相悖,使其形成强烈的鲜明对比,达到鞭挞劣质工程的传播效果。
近年新闻报道思路进一步得到了拓宽,许多正面报道也利用这一逆向创意,使其事实的“异常性”在对比、逆向之中得到突出与强化,因而正面报道的逆向创意标题也渐渐流行起来,它给受众迎面而来的是:一个“突兀”的感觉,或者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诸如:“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暴走妈妈 割肝救子”(第2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穷沟沟’出了首个亿元村”(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美国人到瑶山养猪”(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小聋女的动听世界”(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等。
顺势创意
强化新闻标题的气势有多种,常见的手法是通过设疑、呼告、重复等方法,使其在结构的铺排、意义的推进上来实现。“顺势创意”是指在制作标题时利用新闻各要素之间所潜在的张力进行整合,创造一个体现文中气势且新颖的形象性标题来。
2008年5月12日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军网当天第一时间推出题为“中国军队大救援”新闻专题(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5月14日13时47分播出最早从震中映秀发出的题为“挺进映秀”现场报道的消息(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而《绵阳晚报》在全国媒体中第一家派出采访小分队赶赴极重灾区北川,13日凌晨1:30,记者从绵阳出发到北川,记录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惨烈伤痛,反映了人民解放军、武警战士及当地干部群众在第一时间抢险救援的英勇和艰辛,于5月14日发表了题为“一座县城瞬间夷为平地 救援!救援!千军万马进发北川”的现场通讯(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抗震救灾20天之际,《人民日报》发表国内媒体中首篇题为“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的大型政论文章(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以上,我们可以从标题里看出,其反映中国人民抗震救灾的气势恢宏,振奋人心。其中“救援!救援!千军万马进发北川”“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的意象整合中,其与文中反映中国人在危急之中冒死支前救援的内容连贯呼应,不但惊心动魄,势不可挡;而且形象鲜明,顶天立地,很好地起到重要舆论的引导作用。这就是“顺势创意”的标题。在顺势创意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善于在对比或衬托中强化气势。
借用创意
在创意学中,有一种叫做移植创意,该原理用于新闻报道,主要是指通过借鉴其他媒体的内容、表现形式或其他领域的理论、方法来实现报道的创新。而新闻标题制作的借用创意,即有的放矢地抓住新闻中有特色的“把柄”作文章,或活用成语、谚语、诗歌、流行语等,顺带创造出一个个鲜活形象。从方式方法来看,借用创意性标题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主要利用借代或辅以比喻等修辞方式来创造新意象。借代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如:“锦州的‘祥子’读博士”(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护卫‘祥云’登上世界之巅”(第19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祥子”借代或比喻为“三轮车夫”;“祥云”指“吉祥的云彩”,借代为“奥运圣火”;而“维和玫瑰——访中国首批赴科索沃维和女警王伟”(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中的“玫瑰”是一般象征爱情以及指美丽人生的女性等,在此与“维和”组合,即借代为“一个刚柔并济、不辱使命的中国女警官形象”。
另一类是仿拟类。仿拟,是指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包括诗歌、成语、谚语、名言、警句乃至文章等,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昂然。尤其是仿拟流行语,在手机短信、网上盛行,它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利用仿拟创意制作新闻标题,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当代受众的审美需求。
如“良雨润民心”(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中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 ‘灰色清关’成为历史”(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等等。以上可以看出,仿拟作为制作新闻标题的创意很丰富多彩。其中,“良雨润民心”利用新闻中的人物“梁雨润”,仿拟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而来。而“灰色清关”中的“灰色”也可以说是仿拟时下流行的“灰色收入”一词的组合结构而来,这里是指中间操作环节“清关公司”不规范报关现象。“灰色”本来是一个颜色的中性词,但经过上述题中意象整合,在这里就有着特定的含义,并“点亮”了过于概念化的标题。(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第二篇:浅谈新闻标题制作的体会
浅谈新闻标题制作的体会
我曾经编辑过一篇稿件《好日子天天放在歌里过》,这条新闻在当年的好新闻评选中得到了评委的好评,《好日子天天放在歌里过》这则新闻的成功,使我想到了一位前辈的一句话“好的新闻标题可以点亮一切”。这篇新闻的镜头其实是一组唱山歌的家庭录像,因为有了好的标题从而成就了一条好新闻,此后的采访编辑中,我更加注重标题制作的摸索。
新闻标题的重要性大家已有共识,如何做好新闻标题更有诸多精辟论述,但在从事多年的编辑工作中,我仍然感到我们的记者对新闻标题的制作缺乏重视。当然,这和新闻采写的特点有一定关系,新闻写作是截稿压力下的紧张劳动,记者是不能做“苦呤诗人”的,“两句三年得”那还怎么叫新闻?但我认为,这只能说明制作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实属不易,并不阻碍对优秀新闻标题的追求。
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新闻标题:“我县召开xx会议”、“xx领导到xx乡镇调研”、“我县公安破获一起xx案件”,这类标题是标题制作的最低层次,在这样的标题里我们看不到记者思想的闪光,这样的标题下一般都是一个格式化的新闻。如果记者在写作时转变一下,在标题的创作上下一点功夫,多费点脑筋,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新闻写作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过程,概括能力是记者最值得珍视的一种能力。可以这样描述新闻写作的流程,从新闻事件概括出新闻主题,从新闻主题中再弃粗取精地概括出新闻标题。带着写好标题的思想,在下笔之时,我们就会想到要把最鲜活的东西放到标题里,那么,什么是最吸引人的,最想告诉观众的,并且又是观众最想知道的呢?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会去反复思考,认真提炼新闻的主题、角度、由头。我一直认为,当一个好的标题新鲜出炉时,一个有特点、有洞悉力的新闻角度就会浮出水面。一条好新闻的完成不能少了锤炼标题这个环节。对标题制作的“高标准、严要求”会引领我们思路清晰、主题鲜明地去制作采写的新闻。我们可以把写好新闻标题作为写好新闻的进口或出口。没有斟酌新闻标题的过程,格式化地写一个标题,这样的写作过程很难有一篇好新闻。
前几天我们的记者采写了一篇题为《我县召开农村低保工作会议》的新闻,一个格式化的标题,一篇不折不扣的会议新闻。如果记者在写作这条新闻的时候注重标题的写作,这个题目是过不了关的。我们要在标题里传递什么信息,这个信息是不是观众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带着这个思维定式去着手这篇新闻,我们就会看到在这个新闻事件里,“贫困农民现在可以象城里人一样领到低保”才是大家最关心的,标题可改为《国家出台新政策,农民也可领低保》,虽不是一个拍案叫绝的题目,但较之前面的标题,后者可引起观众的关注,为了解农民如何领低保?哪些人可以领?领多少?观众会认真把新闻看下去。在对这条新闻标题的思考中,记者的思路会明晰起来,更准确地把握新闻的角度,跳出会议新闻的樊笼。
记者要重视标题的写作,而编辑对标题的制作更负有直接责任,新闻写作“快”的要求,使得记者确有想不到,看不到之处,我们在编辑稿件时要把标题的制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读稿件后,准确把握主题,对标题进行再审视,把自己放在普通观众的位置,这样的标题你会关注吗?不会的话,就要再想想,再改改。好的标题有时确实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可说是几个脑袋的接力。
标题不仅服务于自身这条新闻,同时新闻标题对新闻栏目的风格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受众层面的分化,新闻栏目除了传统的“主流风格”外,栏目风格呈现多样化。一个栏目的风格决定了新闻叙述的方式,标题作为首入眼球的新闻的标签,更要忠实体现着栏目的风格。拿我州黔南电视台的《黔南新闻联播》、《12在线》两档风格迥异的栏目来说,两类新闻的标题就会是两种写法。如:《入室抢窃一毛贼栽了》、《爱情公积金》、《劳动+头脑=致富》、《生日派对成传销窝点查你没商量》,这些近期播出新闻的标题,就是体现了《12在线》的栏目风格——在新闻里说故事、在故事里说新闻,这类标题语言上会更加生活化,口语化、通俗化,句式上不再要求过分的严谨。《12在线》这类节目的兴起,为新闻标题的写作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紧扣栏目风格,写出贴切的标题,同样是我们在新闻标题的写作、编辑中要予以重视的。
新闻标题的制作有时确实是编辑、记者的灵机一动,但更是编辑、记者深厚文字功底、敏锐的新闻视角、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综合体现,标题的写作是编辑、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是我们创作出好新闻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三篇:新闻标题制作的规范和技巧
新闻标题制作的规范和技巧
一.标题应该准确的表达原文的大意(文体的基本规范);
二.新闻标题,尤其是主题一定需要做成实题,尽量将新闻要素做进标题之中。如无可能出现的纠纷,避免使用“一”、“某”等含混的表述;
三.标题中注意将文章中的兴奋点提炼出来,在标题中应该做到不少于一个兴奋点(重要的新闻人物、离奇的新闻时间,重大或者是新奇的事件本身等);
四.单行通栏标题的字数应该控制在9——11个字之间(无论对开或者是四开,人眼的正常阅读视角为25℃,一瞥而无须转动视线的字数为6——8个字。小于9个字,字号太大,蠢,版面留白太大,注水。大于11个字,字号太小,不易引起注意);
五.标题的主谓宾结构必须完整,避免出现双谓语和动宾搭配不当的情况;
六.新闻标题必须有动态词汇,主要为“行为主体+行为+行为客体”的句式结构。消息标题中力戒“的”字结构(***的***)、“是”字结构(****是**)、“和”字结构(****和****)、“为”字结构(为****)等静态句式出现;
七.标题主要只用主动语态,慎用被动语态作为新闻标题,以使新闻事实表述地更加直接、有力;
八.对已经发生过的新闻事实,除特殊需要,无须在标题中加上时间,如“昨日”等,用现在时表述基本新闻事实,以使报纸感觉鲜活,给读者以强烈的时间感;
九.对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应该在标题中用“将”注明,否则会李代桃僵。
十.新闻标题中尽可能地省略标点符号。顿号和逗号,尽量用空格来替代,以使版面透气,更加清丽。严禁使用感叹号,避免给人主观感情色彩。尽量不使用省略号和破折号,因为省略号至少占用两个字符的空间;尽量不使用问号,在句式本身为疑问句的时候,禁用问号;除表达反语的意义外,尽量不使用引号;
十一.新闻标题中严禁出现重复字眼;
十二.新闻主体中的人如果部位常人所知,不宜出现在主题中。如果必须出现在主题之中,则可用该人的身份替代;
十三.尽量在主题中回避字数太多的人名和地名,转放在副题中;
十四.严禁在标题中出现不常用或引起误解的地名简称(如“阿国发生军事政变”,不知道是阿根廷、阿富汗还是阿联酋);
十五.慎用多行主题,否则起不到标题原应承担的醒目和提示的作用;
十六.标题尽量不折行,不裂句;迫不得已转行的时候,要注意单独成行的一句要意义完整,不引起歧义。不要出现:
某某向离退休老干部发放一次性补助这样的笑话。
十七.副、主结构的标题,要特别注意引题和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当副题的主语和主题的主语非同一主体的时候,尤需小心语义之间的连贯和协调,避免出现:(副)翻墙入室 盗窃国宝
(主)巡夜人智擒疯狂蠹贼
让人不明白是巡夜人还是小偷翻墙入室、盗窃国宝;
十八、副题在补充说明主题意思的时候,避免出现主体事实的重复;
十九、如无特殊需要或者明显的是非判断,避免在标题中出现主观色彩浓厚的字眼,如“竟然”、“胆敢”等字眼,尽量保证报纸的理性色彩和客观形象;
二十、不提倡在新闻标题中使用问句,新闻内容是什么就告诉读者什么,无须哗众取宠、欲擒故纵;
二十一、新闻标题中做出的判断,要在正文中有足够的证据支持,避免出现孤证、过头的判断;
二十二、新闻事实是一个个例的情况,新闻标题中做慎用宏观表述。如东城区推行电子政务,就不能作成《北京市推行电子政务》;
二十三、标题中尽量不要出现专业性过强的词汇,善于用已知的事物作为桥梁,将生僻的专业词汇翻译成通俗的语汇。例如《五环采用机顶式吊梁技术建立交》。
二十四、标题中的数字,尽量将之具化为读者有生活经验和尝试的具体描述,如《北京市年生活垃圾为5亿吨》,就可以转化为《一个北京人一天生产垃圾4.2斤》。
第四篇:浅谈电视新闻标题制作的技巧
浅谈电视新闻标题制作的技巧
周勋邯郸广播电视台
和报纸、广播新闻一样,一件电视新闻作品要想表达宣传思想、体现作者意图,新闻标题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有的电视同行,在电视新闻制作中,只注重画面的优美、解说的到位,同期声采访的感人,但忽略了电视新闻标题的重要,只根据新闻内容拟一个体现大意的标题,这就好像画龙没有画眼睛一样,龙很难“活”起来,新闻也很难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
作为电视工作者,怎么为一件电视新闻作品立一个恰到好处的新闻标题,怎么仅能通过电视新闻标题就能一下子抓住观众?这里面是有很多技巧的,笔者从事电视新闻多年,通过一些成功的电视作品,总结出一些很实用的小技巧,有三点最为值得借鉴。
首先,电视新闻标题要突出新闻价值。一篇好的电视新闻作品应该能从新闻标题中透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已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是衡量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标准,能引起受众兴趣,所以我们制作电视新闻标题时,就要优先考虑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用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新闻标题就是作品的主题。
2002年,笔者和同事一起采访拍摄的电视新闻《三个代表在基层:政“误”公开顺民心》成功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报提要播出。新闻讲述的是河北邯郸市兼庄乡政府在给老百姓办实事中,公开的不是自己的政绩,而是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失误,以此鞭策自己,更好的服务群众,最大限度的减少失误。在这个新闻事件中,我们认为最大的新闻点就是公开“失误”,所以我们毫不犹豫的把这个新闻点立为新闻的标题《政“误”公开顺民心》,一字之差,让观众浮想
联翩,是打错字了,还是另有它意,一下子就把观众吸引住了,让人觉得很有新鲜感。像这样的新闻还有很多很多,它的标题就是它的新闻点,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东西。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标题也就决定了一次画龙点睛的完成。
其次,电视新闻作品标题也要讲究语言精炼、说服力强。俗话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当然,我们在立电视标题时不可能有那么长时间,但是古人的“推敲”精神还是非常值得我们新闻人借鉴的。我们在采访新闻事件中,有的很难用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制作这样的新闻标题往往难度很大,长了很绕嘴,短了又说不清楚,很让人头疼。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学学古人,根据采访内容,仔细推敲,也做到惜字如金、孜孜以求,这样,就能使电视新闻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传递信息、释疑解惑。
2006年,笔者和同事一起采访拍摄了电视新闻《走下墙、走上墙》,说的是河北邯郸市怎么处理让人头疼的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让建筑垃圾变成了人人争抢的建筑材料。给这样的新闻立标题,着实让我们伤透了脑筋,直接叙说事实吧,不但非常长,还没有新意,把一个很好的题材就做出了一般化,那就太可惜了。于是我们也借鉴了古人,推敲起来,反复琢磨了好几天,最终确定把新闻事实做一下分解,分解成两个基本的步骤,用最少的字来叙说整个过程,既讲述了新闻事实,又给人一种好奇的感觉,《走下墙、走上墙》,把推墙拆房拆下来的破砖烂瓦粉碎后制成砖,又让它作为新的建筑材料重新回到了墙上,着实让人们眼前一亮。这篇新闻很快在市台、省台播出,不久又在中央台《新闻联播》中播出,还获得了河北新闻奖二等奖。这件新闻作品的成功,新闻标题的制作无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为类似这样的新闻立标题时,一定要推敲、推敲,再推敲,用最
精炼的语言表现主题。
另外,电视新闻标题还要做到通俗易懂。我们在实际新闻采访中,会涉及到各行各业,隔行如隔山,把各个行业的新闻事件解释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这样的新闻采访,我们要发挥媒体的作用,把不容易明白的、复杂的东西,吸收消化掉,变成易懂、简单的事情呈现给观众。对于这类新闻的标题,我们有必要做到通俗易懂,适当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一些俗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2007年7月,笔者和同事们接到采访任务,报道邯郸市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经验。邯郸市是全国首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3个试点单位之一,他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机制、解决问题的一些做法在全国都很有指导意义,如果要长篇大论、面面俱到的报道,势必造成观众的不认可,更别说推广经验了。随着采访深入,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该市在节能减排中创造的新经验,对100家年耗能万吨以上大户、100项重点减排工程重点监管,对完不成减排目标的县(市)区、企业一票否决,实施“双百+否决”新机制,力促减排增效,科学发展。在完成采访为该报道立标题时,我们反复琢磨,定夺不下。节能减排的口号虽然喊的很响,但对于一般群众来说,还是很陌生的,怎么能让题目看起来很贴切观众呢。最终我们为该电视新闻制作了标题《邯郸:“双百+否决”为耗能污染大户戴“紧箍咒” 》,一句最常用的俗语,一下子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把枯燥的节能减排机制比喻为戴“紧箍咒”,变得通俗易懂,观众仅从标题,就有了继续看下去的欲望。这篇电视报道最终作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试点工作》专栏开篇之作,在《新闻联播》中报提要播发,并且在当年的河北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
还有一篇同样是节能减排的题材,报道的是邯钢在节能减排工作
中连续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同时处处实施精细化管理,既抓大的,又抓小的。在这篇新闻标题的处理上,我们同样采用的是老百姓能够接受的俗语,把一些专业的、难记的术语,化为朗朗上口的俗语,《邯钢节能减排既“抱西瓜”又“捡芝麻”》,观众从标题上很轻易的就明白报道的内容了。
当然,电视新闻标题的制作,是不拘泥于形式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遵循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把新闻事件中最鲜活的,最有冲击力的,尽可能在标题中体现出来,再发挥一下想象力,加以雕琢,就会牢牢地吸引住观众。
第五篇:新闻标题制作技巧的试讲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我叫XX,来自XX大学。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次试讲与学习的机会。今天我要试讲的题目是“消息标题的制作”。
俗话说得好: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而标题往往又被人们称为“新闻的面孔”“新闻的眼睛”,因此,只有面孔诱人、眼睛传神,才能在当下的“读题”时代令读者“一见倾心”。那么,怎样才能在满足标题所要求的准确鲜明、简约凝练、生动形象的情况下,又让这双“眼睛”靓丽起来、吸引更多的眼球呢? 这就牵涉到标题制作的一些技巧。
在介绍技巧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消息的基本知识。所谓消息就是指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事实所做的报道。这个定义便决定了它的特点,即真新短实。真就是内容真实;新就是事实新和角度新;短就是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实就是用事实说话,不用或少用议论或抒情。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标题,标题通常由正题、引题和副题构成,常见的有三组合式、双组合式和单题式三种。其中,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大标题、主标题,用来概括说明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和思想,字体往往特别突出;引题又称肩题、肩眉,标在主题前面,起交代背景、烘托气氛、说明原因,揭示信息内涵和精神实质的作用;副题又叫次题、辅题或子题,标在正题下面,常用于补充交代新闻中的次要事实、弥补主标题的不足。
下面我们主要讲一下消息制作的三大技巧,第一大类是修辞法,分为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
积极修辞就是指辞格,是指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并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和特定模式。最常用的有三种:
第一种是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另一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其中最常用的是借喻,如,乡村小夜莺一鸣众人惊,用“小夜莺”来比喻河南偃师12岁的小女孩李怡辰,突出了她出色的演唱,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次是暗喻,如,一挂鞭炮引火灾,一窝小猪成“烧烤”,将“小猪”喻为“烧烤”,深刻地反映出随意乱放鞭炮的危害。使用最少的是明喻,如,春入石人山,喜看两重天;山上雪如玉,山下花烂漫,以美玉来比喻山上的冰雪,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石人山景区,山上山下两重天的奇景,即山上冰雪一片,山下万树花开,从而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
第二种是仿拟,这是一种巧妙、机智而又有趣的修辞格,是指有意仿照人们所熟知的现成语言材料,如成语谚语、名言警句等,根据表达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也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增词,例如,开发商的冬天来了,买房人的春天还会远吗,该句仿用了英国著名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二是减词,例如,通州一家具厂烈焰冲天,消防车远水救近火,其中的“远水救近火”仿自《韩非子.说林上》“远水不救近火也”。三是换词,例如,足球诚好看,眼球价更高,仿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自由与爱情》中“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一句,告诫广大球迷,世界杯固然好看,但更应注意保护自己的眼睛。
第三种是对偶,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例如,(引题)贾庆林在江苏、浙江调研时强调;(主题)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促和谐,其中“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促和谐”构成对偶,成语“一心一意”对“同心同德”,动词“谋”对 “促”,“发展”对“和谐”。再如(主题)浓郁中国情,和谐世博音;(副题)记昨晚世博会开幕式的六大组合表演,其中的“浓郁中国情,和谐世博音”也构成对偶,“浓郁”对“和谐”,“中国情”对“世博音”,寥寥几笔便写出了世博会宏伟盛大的气势,振奋人心。
而消极修辞就是指词律,主要指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例如翻栏杆过马路车撞人飞,其中的“翻、过、撞、飞”四个连续性动词用得很妙,使读者仿佛亲眼所见。
第二大类是直解法,就是指在使用某些具有固定比喻义的特定词语时,故意舍弃词语的比喻义,转而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借以形成新颖独特、生动鲜活的表达效果。其表现形式也有三种,一是直解成语。例如,女琴师“对牛弹琴”获高薪,奶牛爱听琴产奶多,“对牛弹琴”原属贬义,用来嘲讽听话者无知或说话者不看对象,这里则完全采用字面意思,专业的女琴师每天“弹琴给牛听”竟然获得高薪,原来“对牛弹琴”可以提高产奶量,着实令人称奇,整条标题显得生动传神、鲜活醒目,并且有力地凸显了新闻价值。二是直解俗语,例如,关公门前耍大刀,是对关羽故乡山西运城市第一届运动会开幕式的报道,开幕式上很多节目如“大刀进行曲”“青龙偃月魂”等都和“关公”“刀”有关。这句俗语的直解用法紧扣主题、动感十足、生动鲜活,不但形象地勾画出该市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气势,而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三是直解形容词,例如,“偏心人”心脏成功减肥,形容词“偏心”喻指“态度不公正,偏向某一方”,这里借助字面意思指代一种心脏疾病,即患者心脏由于左心室异常肥大而发生位置偏移,该标题借助“偏心”直解词义,说明这种病变,浅近明白,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大类是新词入题法,即把新产生的词汇或短语引入标题。最常用的有两种,一是网络新语,例如,以词入题的,物价攀升“姜你军”,民生不能“油你涨”,其中“姜”和“油”的价格“涨”声四起,是民众对民生无奈的“调侃”,对物价无奈的“戏谑”,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再如,以短语入题的,白岩松来接钱报热线,那个火啊,其中的“那个火啊”是典型的网络用语,用在标题中,一下子给这则消息增添极大的生动性。二是外来新词入题,例如,(引题)女秘书pk洋老板;(主题)史上最牛女秘书轰动中国外企圈,pk本是英语“play killer”的缩写, 意思是“杀人游戏”。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的走红, “pk”一词也变得家喻户晓,为标题增添了趣味性。
今天我们主要讲了消息的基本知识及标题制作的一些技巧,下节课我们再来介绍一下导语的写作技巧。那么今天就到此为止,再次感谢各位老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