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妙用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制作标题为点睛之功。一个好的标题,不仅要使匆忙的读者通过它了解新闻的最重要内容,而且要使那些有比较充裕时间的读者能够通过它产生进一步阅读新闻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新闻标题除通过标题的正确的提示、生动的引导外,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使标题生动形象、新颖有趣,也是吸引读者的一种重要因素。修辞手法在新
闻标题制作中的妙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从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看,妙用修辞手法,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新闻标题所揭示的事实和思想。这具体表现为:
(一)巧用比喻,能恰到好处地反映所做事情的实质。《解放军报》有则“踢了十三年的‘皮球’进了门”的新闻标题。该标题将“问题”喻作皮球,说的是北海舰队某导弹大队的修艇排架和滑道抢修工作长期存在问题,十三年来,因设备长期失修,该大队共向上级部门打了七次报告,每次都在“研究研究”声中搁浅。由于党风和领导工作作风的好转,这个“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正是由于巧用比喻作标题,使非物状的事实通过一“踢”一“进”形象化处理后,揭示了某些领导机构和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的现象存在及其人民欢迎党风好转的深刻主题。
(二)通过借代显示色彩,使新闻标题鲜明生动地突出题旨。色彩是许多新闻事实的重要属性,也是新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显示色彩,往往能使新闻标题以其丰富醒目的色彩吸引人。像《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这是在有关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的报道中被称为“三色报道”的标题。这里“红色”借代烈火,“黑色”借代焦土,“绿色”借代森林。由于标题巧妙地运用了借代,使这组报道显示了其题材的个性特点,也给读者一定的警示:那红色的火焰,敲响了官僚主义者的警钟;那满目焦土,意味着给国家、给人民带来多大的损失;那绿色的呼救声,让读者明白了人类与自然、与环境、与一切生物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三)通过动词比拟,标题显得有动感、有生气。新闻标题采用的是动态表示法,因此,其标题制作讲究巧用动词。巧用动词比拟,不动可以使动,静物可以标活。请看这一则新闻标题:《河北劣钢偷摸进京》,“偷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属于人的行为。现在把河北劣钢当作人来描写,使其顿生出鬼鬼崇崇状,没有生气的静止之物有动感了,活了。为何“偷摸”?此题平添几分神秘感,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使他们急于了解那“偷摸”背后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勾当。这就是动词比拟在标题中显示的魅力。
(四)运用摹状,生动真切地再现新闻现场,烘托出人物形象,使标题以独具绘画美感的特色吸引读者。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跳台仙子”伏明霞夺得高台跳水冠军。《中国青年报》制了个与众不同的标题:《蓝天碧水间一抹明霞(引标)天上掉下个伏妹妹(主标)》,此题通过摹状不仅巧藏了报道对象“伏明霞”的姓名,而且艺术地展现了她“从天而降”高台跳水的高超技艺。同时,主标题还巧妙地仿拟越剧《红楼梦》中的一句戏词入题,与“蓝天”、“碧水”、“明霞”相辉映,歌之咏之,“境”中生“情”,那欢快、祝贺、赞美之情,溢于“题”间。
(五)运用对照,使标题表达的思想更有说服力,更富有感情色彩。如《工程师三代破屋两间副局长一家新屋四套(双行主标)》(经济日报·1984.3.23),此标题把工程师和副局长在住房方面的情况作了鲜明对照,活画出这位副局长只顾私利,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行为的丑恶嘴脸,其行为令读者感到厌恶。又如《吃大锅饭山穷水尽走改革路柳暗花明(双行主标)合肥市电子技术研究所去年获纯利二十四万元(副标)》(人民日报·1984.4.6),此标题中的“山穷水尽”和“柳暗花明”形成对比,吃大锅饭和走改革路,孰是孰非,表现得非常鲜明。
(六)通过词语反复营造出一种气氛,使新闻标题具有强烈感染力。新闻标题通过词语反复造出一种气氛,让读者深受感染,这是标题出形象,给读者以形象感的重要手段。如《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三中全会后,电视机源源到家乡》,此标题通过对凤阳的反复吟咏,仿佛让人看到了一种喜庆气氛;听到了凤阳花鼓小曲,看到了凤阳人民的喜悦之情。歌颂党的好政策的题旨在这氛围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运用拈连,能使标题凭添幽默感,增强表现力。如《政府部门“搭台”经贸部门“唱戏”》:运用顶真,能使标题环环紧扣,逻辑连贯,如《著名土壤学家李连捷教授在病中呼吁(引标)切莫清淡清淡误国(主标》(人民日报·1980.5.24),等等,这里不一一例举。
二、从语言形式上看,巧用修辞手法,能使新闻标题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美感,更富于吸引力,标题制作在这一方面经常采用的修辞方式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一)运用对偶,使标题句子形式整齐匀称,语调谐和,富有感染力。如《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主标)贵县水泥厂领导干部严于律己自觉抵制
行贿送礼等歪风(副标主标对称醒目,琅琅上口,标题含意一目了然。
(二)运用排比,能加强标题的力量和气势。如《科学、文艺、体育界知名人士说特别法庭的判决庄严公正(引标)彰国法平民愤快人心(主标)》
(三)运用设问,加强标题语气,表达强烈情感,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如《中国人为什么歧视中国人》
以上从语言意义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列举了标题比较常用的修辞方式。显而易见,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妙用,有助于增强标题的表现力,达到立意深、语言美、题目新、效果好的目的。当然,运用修辞方式,一定要自然贴切,不能矫揉造作。巧失自然就是笨拙,因词塞义,更是舍本逐末。
浅谈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妙用
第二篇:关于新闻标题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的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了解新闻标题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更有利于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
主标题
副标题
此便毫无修辞手法而言,易于让人产生厌倦。但其也有优点,即能将具体的事实表达的一清二楚。
主标题
这一则标题就采用了夸张、疑问的修辞手法。用夸张的手法表达出疯狂而难以理解的的真相,反映出广大群众的质疑。而疑问语气又同时引起读者的注意,从而产生阅读下文的兴趣。
第三篇:浅谈新闻标题制作的体会
浅谈新闻标题制作的体会
我曾经编辑过一篇稿件《好日子天天放在歌里过》,这条新闻在当年的好新闻评选中得到了评委的好评,《好日子天天放在歌里过》这则新闻的成功,使我想到了一位前辈的一句话“好的新闻标题可以点亮一切”。这篇新闻的镜头其实是一组唱山歌的家庭录像,因为有了好的标题从而成就了一条好新闻,此后的采访编辑中,我更加注重标题制作的摸索。
新闻标题的重要性大家已有共识,如何做好新闻标题更有诸多精辟论述,但在从事多年的编辑工作中,我仍然感到我们的记者对新闻标题的制作缺乏重视。当然,这和新闻采写的特点有一定关系,新闻写作是截稿压力下的紧张劳动,记者是不能做“苦呤诗人”的,“两句三年得”那还怎么叫新闻?但我认为,这只能说明制作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实属不易,并不阻碍对优秀新闻标题的追求。
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新闻标题:“我县召开xx会议”、“xx领导到xx乡镇调研”、“我县公安破获一起xx案件”,这类标题是标题制作的最低层次,在这样的标题里我们看不到记者思想的闪光,这样的标题下一般都是一个格式化的新闻。如果记者在写作时转变一下,在标题的创作上下一点功夫,多费点脑筋,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新闻写作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过程,概括能力是记者最值得珍视的一种能力。可以这样描述新闻写作的流程,从新闻事件概括出新闻主题,从新闻主题中再弃粗取精地概括出新闻标题。带着写好标题的思想,在下笔之时,我们就会想到要把最鲜活的东西放到标题里,那么,什么是最吸引人的,最想告诉观众的,并且又是观众最想知道的呢?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会去反复思考,认真提炼新闻的主题、角度、由头。我一直认为,当一个好的标题新鲜出炉时,一个有特点、有洞悉力的新闻角度就会浮出水面。一条好新闻的完成不能少了锤炼标题这个环节。对标题制作的“高标准、严要求”会引领我们思路清晰、主题鲜明地去制作采写的新闻。我们可以把写好新闻标题作为写好新闻的进口或出口。没有斟酌新闻标题的过程,格式化地写一个标题,这样的写作过程很难有一篇好新闻。
前几天我们的记者采写了一篇题为《我县召开农村低保工作会议》的新闻,一个格式化的标题,一篇不折不扣的会议新闻。如果记者在写作这条新闻的时候注重标题的写作,这个题目是过不了关的。我们要在标题里传递什么信息,这个信息是不是观众最关心的,最感兴趣的,带着这个思维定式去着手这篇新闻,我们就会看到在这个新闻事件里,“贫困农民现在可以象城里人一样领到低保”才是大家最关心的,标题可改为《国家出台新政策,农民也可领低保》,虽不是一个拍案叫绝的题目,但较之前面的标题,后者可引起观众的关注,为了解农民如何领低保?哪些人可以领?领多少?观众会认真把新闻看下去。在对这条新闻标题的思考中,记者的思路会明晰起来,更准确地把握新闻的角度,跳出会议新闻的樊笼。
记者要重视标题的写作,而编辑对标题的制作更负有直接责任,新闻写作“快”的要求,使得记者确有想不到,看不到之处,我们在编辑稿件时要把标题的制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读稿件后,准确把握主题,对标题进行再审视,把自己放在普通观众的位置,这样的标题你会关注吗?不会的话,就要再想想,再改改。好的标题有时确实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可说是几个脑袋的接力。
标题不仅服务于自身这条新闻,同时新闻标题对新闻栏目的风格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受众层面的分化,新闻栏目除了传统的“主流风格”外,栏目风格呈现多样化。一个栏目的风格决定了新闻叙述的方式,标题作为首入眼球的新闻的标签,更要忠实体现着栏目的风格。拿我州黔南电视台的《黔南新闻联播》、《12在线》两档风格迥异的栏目来说,两类新闻的标题就会是两种写法。如:《入室抢窃一毛贼栽了》、《爱情公积金》、《劳动+头脑=致富》、《生日派对成传销窝点查你没商量》,这些近期播出新闻的标题,就是体现了《12在线》的栏目风格——在新闻里说故事、在故事里说新闻,这类标题语言上会更加生活化,口语化、通俗化,句式上不再要求过分的严谨。《12在线》这类节目的兴起,为新闻标题的写作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紧扣栏目风格,写出贴切的标题,同样是我们在新闻标题的写作、编辑中要予以重视的。
新闻标题的制作有时确实是编辑、记者的灵机一动,但更是编辑、记者深厚文字功底、敏锐的新闻视角、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综合体现,标题的写作是编辑、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是我们创作出好新闻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第四篇:新闻标题制作的规范和技巧
新闻标题制作的规范和技巧
一.标题应该准确的表达原文的大意(文体的基本规范);
二.新闻标题,尤其是主题一定需要做成实题,尽量将新闻要素做进标题之中。如无可能出现的纠纷,避免使用“一”、“某”等含混的表述;
三.标题中注意将文章中的兴奋点提炼出来,在标题中应该做到不少于一个兴奋点(重要的新闻人物、离奇的新闻时间,重大或者是新奇的事件本身等);
四.单行通栏标题的字数应该控制在9——11个字之间(无论对开或者是四开,人眼的正常阅读视角为25℃,一瞥而无须转动视线的字数为6——8个字。小于9个字,字号太大,蠢,版面留白太大,注水。大于11个字,字号太小,不易引起注意);
五.标题的主谓宾结构必须完整,避免出现双谓语和动宾搭配不当的情况;
六.新闻标题必须有动态词汇,主要为“行为主体+行为+行为客体”的句式结构。消息标题中力戒“的”字结构(***的***)、“是”字结构(****是**)、“和”字结构(****和****)、“为”字结构(为****)等静态句式出现;
七.标题主要只用主动语态,慎用被动语态作为新闻标题,以使新闻事实表述地更加直接、有力;
八.对已经发生过的新闻事实,除特殊需要,无须在标题中加上时间,如“昨日”等,用现在时表述基本新闻事实,以使报纸感觉鲜活,给读者以强烈的时间感;
九.对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应该在标题中用“将”注明,否则会李代桃僵。
十.新闻标题中尽可能地省略标点符号。顿号和逗号,尽量用空格来替代,以使版面透气,更加清丽。严禁使用感叹号,避免给人主观感情色彩。尽量不使用省略号和破折号,因为省略号至少占用两个字符的空间;尽量不使用问号,在句式本身为疑问句的时候,禁用问号;除表达反语的意义外,尽量不使用引号;
十一.新闻标题中严禁出现重复字眼;
十二.新闻主体中的人如果部位常人所知,不宜出现在主题中。如果必须出现在主题之中,则可用该人的身份替代;
十三.尽量在主题中回避字数太多的人名和地名,转放在副题中;
十四.严禁在标题中出现不常用或引起误解的地名简称(如“阿国发生军事政变”,不知道是阿根廷、阿富汗还是阿联酋);
十五.慎用多行主题,否则起不到标题原应承担的醒目和提示的作用;
十六.标题尽量不折行,不裂句;迫不得已转行的时候,要注意单独成行的一句要意义完整,不引起歧义。不要出现:
某某向离退休老干部发放一次性补助这样的笑话。
十七.副、主结构的标题,要特别注意引题和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当副题的主语和主题的主语非同一主体的时候,尤需小心语义之间的连贯和协调,避免出现:(副)翻墙入室 盗窃国宝
(主)巡夜人智擒疯狂蠹贼
让人不明白是巡夜人还是小偷翻墙入室、盗窃国宝;
十八、副题在补充说明主题意思的时候,避免出现主体事实的重复;
十九、如无特殊需要或者明显的是非判断,避免在标题中出现主观色彩浓厚的字眼,如“竟然”、“胆敢”等字眼,尽量保证报纸的理性色彩和客观形象;
二十、不提倡在新闻标题中使用问句,新闻内容是什么就告诉读者什么,无须哗众取宠、欲擒故纵;
二十一、新闻标题中做出的判断,要在正文中有足够的证据支持,避免出现孤证、过头的判断;
二十二、新闻事实是一个个例的情况,新闻标题中做慎用宏观表述。如东城区推行电子政务,就不能作成《北京市推行电子政务》;
二十三、标题中尽量不要出现专业性过强的词汇,善于用已知的事物作为桥梁,将生僻的专业词汇翻译成通俗的语汇。例如《五环采用机顶式吊梁技术建立交》。
二十四、标题中的数字,尽量将之具化为读者有生活经验和尝试的具体描述,如《北京市年生活垃圾为5亿吨》,就可以转化为《一个北京人一天生产垃圾4.2斤》。
第五篇:浅谈电视新闻标题制作的技巧
浅谈电视新闻标题制作的技巧
周勋邯郸广播电视台
和报纸、广播新闻一样,一件电视新闻作品要想表达宣传思想、体现作者意图,新闻标题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有的电视同行,在电视新闻制作中,只注重画面的优美、解说的到位,同期声采访的感人,但忽略了电视新闻标题的重要,只根据新闻内容拟一个体现大意的标题,这就好像画龙没有画眼睛一样,龙很难“活”起来,新闻也很难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眼球。
作为电视工作者,怎么为一件电视新闻作品立一个恰到好处的新闻标题,怎么仅能通过电视新闻标题就能一下子抓住观众?这里面是有很多技巧的,笔者从事电视新闻多年,通过一些成功的电视作品,总结出一些很实用的小技巧,有三点最为值得借鉴。
首先,电视新闻标题要突出新闻价值。一篇好的电视新闻作品应该能从新闻标题中透出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已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是衡量客观事实能否构成新闻的标准,能引起受众兴趣,所以我们制作电视新闻标题时,就要优先考虑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用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说话,新闻标题就是作品的主题。
2002年,笔者和同事一起采访拍摄的电视新闻《三个代表在基层:政“误”公开顺民心》成功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报提要播出。新闻讲述的是河北邯郸市兼庄乡政府在给老百姓办实事中,公开的不是自己的政绩,而是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失误,以此鞭策自己,更好的服务群众,最大限度的减少失误。在这个新闻事件中,我们认为最大的新闻点就是公开“失误”,所以我们毫不犹豫的把这个新闻点立为新闻的标题《政“误”公开顺民心》,一字之差,让观众浮想
联翩,是打错字了,还是另有它意,一下子就把观众吸引住了,让人觉得很有新鲜感。像这样的新闻还有很多很多,它的标题就是它的新闻点,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东西。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标题也就决定了一次画龙点睛的完成。
其次,电视新闻作品标题也要讲究语言精炼、说服力强。俗话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当然,我们在立电视标题时不可能有那么长时间,但是古人的“推敲”精神还是非常值得我们新闻人借鉴的。我们在采访新闻事件中,有的很难用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制作这样的新闻标题往往难度很大,长了很绕嘴,短了又说不清楚,很让人头疼。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学学古人,根据采访内容,仔细推敲,也做到惜字如金、孜孜以求,这样,就能使电视新闻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传递信息、释疑解惑。
2006年,笔者和同事一起采访拍摄了电视新闻《走下墙、走上墙》,说的是河北邯郸市怎么处理让人头疼的建筑垃圾,变废为宝,让建筑垃圾变成了人人争抢的建筑材料。给这样的新闻立标题,着实让我们伤透了脑筋,直接叙说事实吧,不但非常长,还没有新意,把一个很好的题材就做出了一般化,那就太可惜了。于是我们也借鉴了古人,推敲起来,反复琢磨了好几天,最终确定把新闻事实做一下分解,分解成两个基本的步骤,用最少的字来叙说整个过程,既讲述了新闻事实,又给人一种好奇的感觉,《走下墙、走上墙》,把推墙拆房拆下来的破砖烂瓦粉碎后制成砖,又让它作为新的建筑材料重新回到了墙上,着实让人们眼前一亮。这篇新闻很快在市台、省台播出,不久又在中央台《新闻联播》中播出,还获得了河北新闻奖二等奖。这件新闻作品的成功,新闻标题的制作无疑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以后在为类似这样的新闻立标题时,一定要推敲、推敲,再推敲,用最
精炼的语言表现主题。
另外,电视新闻标题还要做到通俗易懂。我们在实际新闻采访中,会涉及到各行各业,隔行如隔山,把各个行业的新闻事件解释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这样的新闻采访,我们要发挥媒体的作用,把不容易明白的、复杂的东西,吸收消化掉,变成易懂、简单的事情呈现给观众。对于这类新闻的标题,我们有必要做到通俗易懂,适当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一些俗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2007年7月,笔者和同事们接到采访任务,报道邯郸市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经验。邯郸市是全国首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3个试点单位之一,他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机制、解决问题的一些做法在全国都很有指导意义,如果要长篇大论、面面俱到的报道,势必造成观众的不认可,更别说推广经验了。随着采访深入,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该市在节能减排中创造的新经验,对100家年耗能万吨以上大户、100项重点减排工程重点监管,对完不成减排目标的县(市)区、企业一票否决,实施“双百+否决”新机制,力促减排增效,科学发展。在完成采访为该报道立标题时,我们反复琢磨,定夺不下。节能减排的口号虽然喊的很响,但对于一般群众来说,还是很陌生的,怎么能让题目看起来很贴切观众呢。最终我们为该电视新闻制作了标题《邯郸:“双百+否决”为耗能污染大户戴“紧箍咒” 》,一句最常用的俗语,一下子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把枯燥的节能减排机制比喻为戴“紧箍咒”,变得通俗易懂,观众仅从标题,就有了继续看下去的欲望。这篇电视报道最终作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试点工作》专栏开篇之作,在《新闻联播》中报提要播发,并且在当年的河北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
还有一篇同样是节能减排的题材,报道的是邯钢在节能减排工作
中连续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同时处处实施精细化管理,既抓大的,又抓小的。在这篇新闻标题的处理上,我们同样采用的是老百姓能够接受的俗语,把一些专业的、难记的术语,化为朗朗上口的俗语,《邯钢节能减排既“抱西瓜”又“捡芝麻”》,观众从标题上很轻易的就明白报道的内容了。
当然,电视新闻标题的制作,是不拘泥于形式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遵循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把新闻事件中最鲜活的,最有冲击力的,尽可能在标题中体现出来,再发挥一下想象力,加以雕琢,就会牢牢地吸引住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