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标题的制作
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标题的制作
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不再是一个信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参与者,而媒体往往成为这些信息交汇的平台。在全媒体时代大环境里,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具备公文的严肃、严谨又要具备美学效果(形神皆备)因素下,以武昌职业学院为例,探讨“读题时代”下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制作艺术 新闻标题
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全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复杂的概念。从传播载体形态上,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等的总和;从传播内容形式上,则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从信息传输渠道上来看,包括了传统的纸质、频率、局域网(如有线电视网、数字电视、IPTV、地铁电视等)、国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WiFi等。如果从受众的感知也就是互联网行业俗称的“用户体验”来讲,“全媒体”事实上已经不是一个媒体的概念,而是一个媒介的概念。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不再是一个信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参与者,而媒体往往成为这些信息交汇的平台。
在这样一个全面、现代的全媒体传播时代,纸质媒体怎样才能更广泛地吸引大众的眼球和注意力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从新闻标题制作来阐述纸质媒体吸引读者的技巧。
新闻标题被称作新闻的眼睛,一篇新闻报道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好的标题,可以在一瞬间吸引读者的视线,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在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许多读者都是忙里偷闲读报,通过随意性翻阅来了解周围环境、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新闻标题的制作准确、凝练、鲜明、生动。
新闻标题是用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大于正文的字号刊登于正文之前,通常被用来指代整篇新闻。新闻标题具有以下特点:1.以新闻中的具体事实为内容来命题;2.有主题、引题和副题,结构比较复杂;3.新闻标题是一个表达意思比较完整的句子。
在全媒体时代大环境里,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具备公文的严肃、严谨又要具备美学效果(形神皆备)因素下,以武昌职业学院为例,探讨“读题时代”下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
1、精心选用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变化的词。动词在句子结构中是一个活跃的因素,恰当地使用动词可以使标题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新闻要告诉人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事物)、发生了什么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最想知道的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传递“发生了什么事”这一信息的重任主要是由动词来担当的,因此,我们应该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来实现“发生了什么事”这一新闻内核的准确表述。例如:《武昌职业学院报》刊登的:“淘课”不“逃课”;“选修”不“选休”;今年就业形势好,毕业生很“刁”;图书漂流让知识“动”起来;企业投入百万元到高职“买忠诚”等等。
2、灵活运用“热”词和流行语
词语总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而不断更新迭出。读者总是具有“猎奇”、“赏新”的心理。签于此,新闻标题在制作时就应当与时俱进的融入“热”词和流行语。例如:《武昌职业学院报》刊登的:Lady飘飘,你Hold住了吗?;要“前卫”更要“前位”。《武汉科技大学报》刊登的:我校一论文直面最具挑战性课题真“给力”;爱心超市:爱的“N次方”;湖北省大学生集体在我校“晒”创意。当然也不课乱用网络用语,例如:有木有、好滴、偶们等等这些。
3、在准确概括事实的基础上,使用或者活用多种修辞格
不同的修辞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例如:《黄冈职院技术学院与我校成功“联姻”》、《企业教师与2011级新生“面对面”》等。比拟的作用是使所写的“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例如《硬币正悄然“退休”》。对偶的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的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等等。这些修辞手法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能生发出不同的光彩。
4、运用新鲜活泼的群众口头语或通俗化的语言,增强标题的鲜活性
例如:《校医院加快对外“开门”速度》、《校长讲课 学生蹭课》
5、非语言符号的使用
非语言符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等;第二类是体态语言,如手势、表情等;第三类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交通标志等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
美国社会学家、预言学家丹尼尔・贝尔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符号学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同样体现了这样一种潮流。
(1)标点符号的运用。标点符号在叙述中辅助文字进行信息的传达,各种不同类型的符号本身具有不同的作用,语言是人们用以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语言又不可能传达出言语主体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例如:《追梦“影”者行在“影”途》
(2)物化、程式化符号的运用。例如:《迟来的正义=无正义》
6、版面语言的运用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版面语言,主要是指标题的装饰和对标题的形状进行的编排,编辑手段对标题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好的编排方式能够打破常规,吸引读者。
6.1以色彩斑斓的新闻标题来吸引受众
6.2以别出心裁的编排来吸引受众
我们传统的新闻标题的编排形式以横排和竖排为主,所以在新闻标题在编排形式上突破传统也可以打破读者既定的阅读习惯,从而吸引受众。
引题竖排,主标题横排,或引题横排,主标题竖排,二者构成一个直角。或者复合式标题的多层标题在排列形式上组成多种几何图形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引题当作栏题,并且与主标题横竖结合。这些栏题,往往与主、副标题不同,它们以黑底白字出现,像条幅一样,利用颜色的反差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从而使引题显得更醒目些。
主标题中运用不同的字体。
例如:《武昌职业学院报》第33期第一版的新闻。
除此,新闻标题制作还要规范:
(1)标题应该准确的表达原文大意(文体的基本规范);
(2)新闻标题,尤其是主题一定要做成实题,尽量将新闻要素做进标题之中。如无可能出现的纠纷,避免使用“一”、“某”等含混的表述;
(3)单行通栏标题的字数应该控制在9~11个字之间(无论对开或者是四开,人眼的正常阅读视角为25℃,一瞥而无须转动视线的字数为6~8个字。小于9个字,字号太大,版面留白太大,注水。大于11个字,字号太小,不易引起注意);
(4)新闻标题中严禁出现重复字眼;
(5)严禁在标题中出现不常用或引起误解的地名简称(如“阿国发生军事政变”,不知道是阿根廷、阿富汗还是阿联酋);
(6)标题尽量不折行,不裂句;迫不得已转行的时候,要注意单独成行的一句要意义完整,不引起歧义。
(7)副题在补充说明主题意思的时候,避免出现主体事实的重复;
(8)如无特殊需要或者明显的是非判断,避免在标题中出现主观色彩浓厚的字眼,如“竟然”、“胆敢”等字眼,尽量保证报纸的理性色彩和客观形象;
(9)新闻标题中做出的判断,要在正文中有足够的证据支持,避免出现孤证、过头的判断;
总之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标题的制作在遵循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具有美学性、艺术性、欣赏性。
[1] 张惠建.“全媒体时代”的态势与路向[J].南方电视学刊,2009:7-10.[2] 周权.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标题制作[J].中国地市报人,2011(7).[3] 刘毓民.新闻标题的写作艺术[J].道客巴巴,2009(12).
第二篇:全媒体时代电视法制节目的标题制作
摘 要:全媒体读题时代的到来,电视受众的信息需求和选择发生变化,节目标题的作用在竞争中日益彰显。《今日说法》作为一档法制栏目,成功地将标题与栏目的关系融入到节目制作当中,凸显了节目特色,促进节目有效传播。本文通过分析《今日说法》节目标题,总结其标题制作特色与方法,以期为电视节目标题制作提供思路,进而增强节目公信力、传播力与影响力。
关键词:《今日说法》;节目标题制作;特色;方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030-02
《今日说法》自1999年开播以来,以“重在普法,监督执法,促进立法、服务百姓”为宗旨,受众关注度不断攀升,影响力日益增强,充分发挥了法制节目社会动员能力和普法功能,成为法制节目制作中的典范。节目标题既是节目内容的高度浓缩,又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在传播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以央视网《今日说法》2015年全年共344期视频节目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今日说法》节目标题制作,分析特色,总结方法,为电视法制节目标题制作提供思考。
一、《今日说法》节目标题制作特色
1.展示平民化视角。第一,讲述百姓身边的故事,如0929《房价上涨10倍之后》,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房价”入手,命题设疑,“房价上涨10倍”,之后发生了什么?引发兴趣,讲的是没有过户的房屋买卖纠纷,关注房产交易过程中如何分清买卖和人情,避免法律纠纷,通俗易懂,以小见大,使得法律宣传与节目一起深入人心;第二,立足百姓,传递情感,如1113《让校车不再危险》0329《平安是福》,用百姓视角来传递态度表达观点;第三,解析百姓关注热点,如1106《“南京虐童案”调查》0814《女生群殴事件调查》,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深度调查对涉案双方行为和心理进行专业解析,增加节目关注度的同时,更好地实现普法。
2.侧重故事化表达。《今日说法》每日一案,采用故事化叙事方式举案说法。因而标题的设置也很少直接用抽象的法理法律术语等的表达,而是凸显话题焦点,强化案件情节的曲折性和复杂性,通过设置悬念给受众以想象的空间,强调情节性、可视性与趣味性吸引受众,来配合这种故事化表达。第一,多数用偏正式“**的**”表述,通过修饰与被修饰中心的关系,凸显事件发生时间地点或事件关键人物,这种格式的标题2015年共125期,占总数的36%。如0412《武汉郊外的夜晚》1108《出租屋里的悲剧》1229《消失的举报人》1219《残缺的指纹》等;第二,用“**记”“**故事”“****”“**悲剧”“**谜案”的方式,强调故事性,如1125《天价葡萄丢失记》0209《糊涂父母卖子记》0210《遗产**》0622《法官故事》等。
3.体现人文关怀。第一,关注弱势群体,如0419《为了一个女孩的尊严》0308《孩子,你别怕》0306《放下你的拳头》0120《九旬老人谁来养》等,站在社会或亲历者的角度,发出呼吁,表现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与关爱;第二,第一人称视角,内心独白的方式,如0205《请判我死刑》0821《我成不了白天鹅》1118《妈妈,您在哪》0528《谁养我老》,直接表达节目主人公的思想和意愿,发出对法律和社会的呼唤,将法与情结合,将新闻事件中的情理渗入其中,关注当事人立场,具有震撼力和抒情性。
4.发挥导向作用。第一,反映新闻事实同时又旗帜鲜明突出立场,发挥社会动员作用。如0626《莫以生命当赌注》暗含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引导人们坚持法律约束与道德底线,珍爱生命,不要心怀侥幸。0519《为荣誉求证》讲述见义勇为者被认定的曲折,“为荣誉求证”表达了社会正能量终获得支持与认可;0521《赌徒的深渊》表达赌博终将使人走向深渊,警示人们远离诱惑,动员全社会共同抵制赌博。第二,关注受众心理,恰当设置悬念又不故弄玄虚,避免血腥、怪诞与耸人听闻刺激眼球的标题,如春风化雨般实现满足受众需求与避免低级趣味的平衡,实现“普及法律知识,弘扬道德风尚,宣扬精神文明”的宗旨。
二、《今日说法》节目标题制作方法
1.设置悬念法。利用与常理的反差拟题,唤起受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起受众探究心理。如0901《瞬间消失的巨款》1014《货车,无人驾驶》0914《所有邻居当被告》1206《消失在自家门口的男孩》等,在标题中均突出了一种意料之外,巨款为何能瞬间消失?无人驾驶的货车将会发生什么?什么原因使得所有的邻居都成为被告?男孩为何会在自家门口凭空消失?唤起人们对未知新鲜事实的了解欲望,渲染情节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吸引受众,从而实现最大的宣传效果。
2.数字凸显法。通过强调与凸显案件关键信息的数字特征拟题,直观醒目说服力强,提高标题的新闻价值,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法制新闻节目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排除标题中含数量短语的情况(如0703《一张假借条》),2015年共42期标题运用数字凸显法,占总数的29%。具体可分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涉案数额巨大,如1228《绑匪开价400万》1124《一个饭局二百万》;这种用法其实也可以强调金额之少,如《3毛2毁了一个好官》,但本未见此用法;第二,事件发生在特殊时间点,如0301《案发,大年初八》0125《案发1994》;第三,涉案信息时间之长与时间之短,如0503《保存了20年的证据》0514《鏖战16小时》0405《只有十分钟》0410《丹丹的最后六天》;第四,与线索相关的特殊数字信息,如0917《二十八米刹车印》1203《三十三次通话》0823《尾号5570》1211《三十封情书》;第五,还有一种特殊有价值的方法,即数字对照法,如0212《八个孩子一条命》0722《一杯硫酸,两个悲剧》,在拟题的时候将数字特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意义的对照表达,达成醒目效果。
3.巧用修辞法。巧用修辞艺术拟题,略带文学气息和调侃意味的标题可以让人耳目一新,提高新闻价值。第一,移就法。这是一种词语搭配的创造性使用,通过词语的移用,将人的情绪、状态同事物联系起来,富于变化,饶有情趣。如1109《骑楼城的心病》1216《车祸的谎言》1130《愤怒的工地》等;第二,引用法。直接引用历史典故、影视经典、诗词歌赋等经典元素,将新闻内容与这些元素相结合,增强表现力,如1129《插翅难逃》0527《速度与危情》0411《寻枪》0328《三岔口》等,当然引用法的运用一般需要特定的情节,要把握好法制新闻主题的特点,量力而为,否则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第三,仿拟法,巧妙仿拟翻新人们熟知的语言格式,相较于引用法,更为生动灵活,如0805《碰瓷无间道》0811《此地有银三百两》1224《“小丸子”变形记》1201《手机蒙了我的眼》等,法制性与趣味性结合。
4.巧用疑问法。标题主要通过特指问、选择问和是非问几种形式设置疑问。问题的设置暗含了制作者代表当事人发出疑问寻求解答的潜在思维,是心理学知识的巧妙运用。首先,标题引发受众的探知和解答欲望,把问题作为推进新闻事件的主线,对案件进行抽丝剥茧式剖析,受众观看节目的过程即是参与体验与解惑的过程。如1030《撞人还是讹人》0924《谁是救人者》1118《妈妈您在哪?》0710《谁为倒地负责》0120《九旬老人谁来养》让受众跟随标题的疑问层层深入发现答案,同时,这种疑问又不仅仅是针对新闻事件本身的疑问,同时也是作为对一种社会现象的发声叩问,引人深思。
5.警示语劝诫法。结合新闻事件通过形成告诫、劝导和要求等警示语拟题,表明态度立场,制造形成舆论场,实现普法和引导功能。如1113《让校车不再危险》0626《莫以生命当赌注》0313《让正义不再迟来》0306《放下你的拳头》等,对人们行为起到导向作用,理智上启发人,情感上打动人,情理结合,实现宣传法理法规,弘扬法制精神,提高人们的自觉法律意识的传播效果。
6.特殊词汇运用法。这里说的特殊词汇指的是法制事件中一些常用词汇,如致命、追凶、谜案、悬案、疑云等悬疑色彩的词语,使得真实的新闻事件蒙上一层传奇神秘色彩,形成紧张感与镜头感,增强新闻关注度。如0623《致命饮料》0621《滴血追凶》0925《客房悬案》0923《务川迷案》1115《车祸疑云》0615《神秘订货人》0418《伪证迷云》0402《致命追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标题制作方法,必须结合事件本身,适度使用,用不好则成为故弄玄虚,降低节目格调。
以上是2015年《今日说法》节目标题中出现频度较高,且制作手法上能够发现共性的几种方法,总的来看,围绕法制节目主旨,吸引受众关注,注意节目导向是《今日说法》节目标题设置的核心。
三、基于议程设置理论的思考与启示
电视法制节目以普法为目的,同时倡导人文关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法制节目的成长与发展与我国法制化进程相辅相成。而《今日说法》栏目受众面广、社会影响力大,其舆论导向作用尤为明显。“因此作为节目的一部分,标题的制作应努力促使节目报道的主题产生强烈的“舆论场”效应”,更好地承担并行使着议程设置的重要社会功能。
从指导思想来看,法制节目本身常与凶杀、暴力、刺激等元素相关联,在满足受众猎奇心理方面有巨大的新闻市场,但法制节目又不同于悬疑小说、警匪片,如果标题的设置,单从迎合市场的角度去运作,不仅会损耗其新闻价值,而且会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因而,在法制新闻节目标题制作过程中,既要善于提取关键信息,发挥法制新闻事件本身故事性情节性镜头感的优势,同时又要兼顾法制节目社会舆论引导功能,围绕普法知识设题,体现人文关怀,发挥法制新闻节目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从具体操作来看,有两点想法,第一,针对“一日一案,举案说法”式法制新闻标题制作,更多是对新闻事件的引出。一般情况下和盘托出不如抛砖引玉,适当的隐藏些新闻的内容,留些想象的空间,“简洁明了,意味深长”往往会让观众的关注度更高;第二,引用法标题制作集中于影视作品名称,结合法制节目特性,是否可以适当引用网络流行语,如《山寨包工队盖出“楼脆脆”》等标题,引入新闻事件流行语,增强新闻信息表达的灵活度与感染力。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入,法制节目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做好法制新闻节目也任重而道远。标题作为新闻眼,做好标题其实不难,需要节目制作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尝试。
第三篇:全媒体时代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感悟
全媒体时代下小学班主任的感悟
宝兴县五龙中心校 张光玉 *** 625702 摘要:在日新月异的全媒体时代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的普及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网络信息是当代学生获取知识和开阔视野的重要渠道,在方便学生生活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摇篮,我国网络社会化发展、建设的重要阵地,不仅是信息化时代潮流的体验者,更是当代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者。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便成了当代班主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发展的迅猛既给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面对新形势,如何采取新的应对方法和有效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打开班级建设新局面的金钥匙。
关键词: 探索 媒体时代 班级管理 科学方法
一、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1、全媒体时代是互联网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可以进一步拓展少年儿童德育教育的空间,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获取的渠道,开阔学生视野,提高教育效果;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借助虚拟空间,促进少年儿童的学业及个性培养。比如:我在开展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活动时,讲起来比较抽象,我就安排学生在网上查找:哪些行为属于孝敬父母的行为?历史上孝敬父母的著名人物有哪些?他们都有哪些孝敬父母的行为?当他们在网络上把这三个问题弄懂后,我再讲孝敬父母时他们很易形成孝敬父母的价值取向了。
2、全媒体时代互联网营造的是一个数字化的虚拟的空间环境,它不具备现实社会那种具体时空位置和形态,而少年儿童由于生理、心理的不成熟,容易沉湎于网络,荒废学业,甚至会走上歧途。
二、班主任自身的修炼
1、顺应形势需要,积极更新德育观念
全媒体时代对德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必须提高德育认识,转变德育观念,树立现代德育观,从封闭式的德育观向开放式的现代德育观转变,从常态化的德育观念向信息化的德育观转变。必须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帮助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形成道德辨析判断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
2、要加强学习。
一是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新时期德育管理理论;二是学习信息技术。学会微机及网络操作,网络时代决不能“谈网色变”或“一窍不通”,要精通网络及信息技术。
3、要提高认识。
网络教育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新的领域。班主任必须从常态化的教育里走出来,不断探索新途径,寻找新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三、班主任角色的转换
1、做转变学生使用网络观念的督促者
作为班主任,要通过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们明确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益的信息,特别是下载一些有用的资料进行学习、开展研究等,积极抵制网上不良文化的侵袭,杜绝不文明的网上行为。网络学习注重的是激发学习者积极的主体意识。如:我在上“爱国主义”主题班会课时,主题是爱国,课前我让学生们主动从网络中搜索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很多学生在网络中找到关于爱国的人物、歌曲、图片,关于爱国的感人事迹,还有的学生把资料整理好,编成故事,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很多学生发表了意见,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就因为网络带给他们一些知识,让他们充分认识了有国才有家,使这堂课非常的精彩。
2、做学生上网的引路者
网络的隐蔽性和自由性,冲击了人们的责任感,网上的不良信息对于少年儿童的危害特别大。许多学生上网的目的就在于打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一开始就因其华丽的外表,交互式的操作、不断晋级等吸引使许多少年儿童青睐有加。网络游戏成了一种精神鸦片,严重影响着许多学生。特别是一些比较调皮的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又比较强,有时在同学的影响下接触网络游戏,就开始迷恋于此,还经常交流游戏心得。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得不到他人肯定,就开始在网络游戏中重新对自我定位,假如游戏打得不错,也觉得是一种自我安慰。作为班主任,这时候必须要及时站出来,引导学生离开网络游戏,重新回归到学习中来。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和他们讲明学习的重要性,网络游戏的危害性,使其逐步主动告别网络游戏,正确利用网络来开展网上学习。对于一些“中毒”较深学生,可引导其尝试操作一些娱乐性较强的网络课件,可以让他们在学到了新知识的同时渐渐离开网络游戏。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上网行为,切实掌握学生的上网动态。阻止学生到网吧或游戏机房打网络游戏。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其打网络游戏的原因,利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转移学生对网络游戏的兴趣,使其把精力都放到学习上来。
3、做家校联系的沟通者
成功的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紧密配合,只有家校的教育步调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对于有些同学沉迷网络的情况,我与家长多次联系,共同商讨对策,最终达成共识:严格控制这些同学的上学、放学的时间,使他们在家长陪护下使用家里的电脑上网,并做好引导、记录。经过许多努力,我们又开始见到了这些活泼、开朗的孩子,课余不再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渐渐回归到正常的学习中来。
四、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班级建设
1、把握网络特点和学生心理,拓宽教育途径
充分挖掘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的学习比较自由,教师多出一些需要查找资料的作业让学生去完成。一个人掌握的信息总归是有限的,如果你想完成一件事,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很重要。比如,我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成立探究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课题任务,并将其成果展示在班级展示台上,极大地鼓励学生的好学之心。
2、坚持正面引导为主,使网络为教育服务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是班主任做好德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准则。网络已经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学生走进网络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所以让学生真正地认识网络是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可以利用班会课让学生认识网络,在主题班会上可以把一个个学生由于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而荒废学业甚至走上歧途的事例讲给学生听,使学生们深刻感受网络游戏的危害性。还要告诉学生,网上交友聊天都是在虚礼拟的情况下进行,真假难辨,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性,网上交友不慎极易使自身利益受到侵害。
3、可以利用网络开阔视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利用网络辅导自己的学习。
要充分利用班级宣传栏、网站、广播、网络知识图片展览等形式,进行安全上网知识宣传,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德育引导,使学生们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出现本身无罪,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不侮辱欺诈他人,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等。
总之,新媒体时代,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网络时代,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作为网络时代的班主任,应主动迎接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观念,优化德育环境,拓展德育模式,建构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班级德育框架。要与时俱进,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把网络用于教育和班级管理,选择教学效果好的德育教育方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打开网络时代下班主任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篇: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处置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大、传播快,舆论引导正确有利于化解矛盾、平息事态,否则将可能造成不可收拾的被动局面。随着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也都有可能成为媒体,因为虚拟世界具有非中心性,它不存在权威,任何新媒体拥有者都是信息的制造者、消费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因此说:新媒体不仅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便捷、高效的桥梁,而且也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其传播速度呈喷发状态,其传播受众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网络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地方政府官员如何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力、迅速处置网上舆情危机已经成为执政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
我们通常所说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社会危害程序、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很强的新闻报道、爆料炒作价值,是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扩大影响、争夺受众、参与竞争的重要领域。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作为主体的政府及主管部门、传播的媒体和终端的受众,这三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三者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作为主体的政府和主管部门希望能多做少说,作为传播的媒体希望能多报快报,而作为终端的受众则希望能尽快了解真相。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处置,其成功与否,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说”的问题:
一是要不要说,这是态度问题。认识的深度和高度决定了我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序。认识到位了,工作措施就能有效落实,也就会形成高度的自觉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如果连认识都没有到位,又谈何重视,也就更谈不上高度自觉和积极主动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一般情况下,作为地方政府领导是不希望该事件被扩大化的,尤其是不愿看到该事件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热点,担心消息公开会影响政府形象、影响社会稳定,因而抱着侥幸心理,对消息进行封锁,以为我不说,别人就可能不会知道,媒体也不会炒作。这种做法在过去可能会有效果,但是在当今社会,想要依靠封锁信息蒙混过关越来越难,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在网络传播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那种对突发事件进行“捂盖子”的做法恰恰是犯了一个大错误,即丧失了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事实上,有许多突发事件被曝光之前,当地领导多有试图“捂盖子”的行为,结果反而是弄巧成拙,被网民抓住“猛打”,以致事件被不断放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其客观规律,并非完全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责任是有限的;但若故意隐瞒造成的后果,则完全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就是无限的。“流言始于封锁,谣言止于公开。”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如果网络舆论引导不及时跟进,政府在突发事件中失语,那就会为失实报道、谣言的流行打开方便之门。等到政府追查谣言、追究媒体责任时,媒体会说:就是因为你政府不说,大家关心,我们又得不到真实的信息,只能根据道听途说、只言片语来报道了。追究起来责任还是政府的,他们顶多是有错而已。而如果政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人们就没有想象空间,谣言也就没有传播空间,媒体也就没有炒作空间。实践证明:突发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官员只有积极应对,才能抢占舆论先机,才能赢得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机会。
二是什么时间说,这是时机问题。突发事件只有不发布或者迟发布而造成被动局面的典型案例,没有因为及时发布而造成不良影响的典型案例。新闻贵在“新”,满足第一时间“早知道”尤为重要。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和公众都想最早知道向谁、到哪里去获取权威信息,政府部门只有尽早出来“发言”,才可能赢得主动权;否则一旦信息泛滥、资讯多样传播,势必会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来说,政府部门必须坚持快速介入、先声夺人,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及时公布事实、揭露真相、回应社会关切,最大限度地挤压各种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在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查清,因而部分地方政府要求新闻媒体“待原因查明后再报道”,这从情理上说是有道理的,但错失了引导舆论的先机。在信息社会,舆论上的后发往往意味着把事件的描述权、解释权、评论权拱手让人,放弃舆论主导权。一旦谣言盛行,政府尽管一再公布事实真相予以解释,公众仍然是不相信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发布是主动的,解释总是被动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有一句话说得好:“在突发事件传播中,最可怕的不是记者抢发新闻,而是记者抢发的不是政府发布的新闻。谁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导权。”2003年SARS发生,直接导致国家卫生部长和北京市长引咎辞职;2005年中石化吉林分公司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国家环保总局局长下台。这些高官下台,并不是作为事故的直接责任人,更重要的原因是应对媒体不当,没有及时发布信息,导致公众恐慌,引起民众对政府信任产生危机,所以他们要承担责任。
三是由谁来说,这是主体问题。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机构,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各方的信息汇总、梳理,从而描述出事件的基本面貌、分析出事件的可能发展方向,因此政府对突发事件的认知无疑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权威性。此外,政府的权威性还在于其具有对媒体的管理职能,能够迅速协调组织媒体、统一突发事件的报道口径,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形成主流社会舆论。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导致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媒体急于要报道真相、群众急于要知道真相,而政府新闻发言人正是媒体和群众得知真相的唯一官方途径,能起到公布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遏制谣言、消除恐慌情绪的重要作用。新闻发言人对于一般性的公共事件是适用的,但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来说是不够的,主要是其信息的全面性和权威性不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设置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专门管理机构(设立新闻中心),由政府部门的常务副职来担任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这一职位比较合适(政府的一把手不宜担任这一职位,因为其主要职责是把握和统筹区域内的全面工作,在时间上和精力上都难以保证,如果任由其来发布和应对媒体的话,一是缺乏回旋余地,二是情况掌握不是最全面。),对于媒体和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做出及时权威的回答,以正确信息引导公众、以真实信息抵制虚假信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四是要对谁说,这是对象问题。传统媒体受新闻采编、制作、播发作业流程的制约,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往往出现信息延迟的情况;而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兼具报纸、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滚动播出,多方位、多角度、多元素地快速传递信息、全程展示事件,舆论效果比传统媒体更强大。因此,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迅速行动,及时在网上发布信息、开展评论,实行24小时监控,确保网上舆论引导高效迅捷、准确到位;同时积极主动地与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进行沟通,冷静地对待媒体的负面炒作,引导舆论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赢得社会公众理解,为妥善处理危机营造良好的舆论空间。相反,在公众欲知、应知而未知,媒体又热衷报道时,如果政府不及时发布信息、不主动把握舆论主导权,就会失去处置危机的良机,就会引起公众恐慌,使政府失去威信,那无疑是政府的失职。正如美国学者费姆•邦茨所说:“一个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而低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伤组织的可信度、公众的信心和组织多年建立起来的信誉。”
五是要怎么说,这是技巧问题。突发事件没有不能报道的,关键在于怎样发布、站在什么立场发布。在资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拖延时间无疑会让更多公众对政府失去信任。因此,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作原则表态,尽快召开新闻发布会,告诉媒体现在情况如何,不要等到一切搞清楚后再说;要通过迅速组织新闻通稿的形式予以发布,新闻通稿是记者们最熟悉、也是最愿意接受的形式,它可以帮助记者直接、明了地发现信息、提供消息源,并可以保持后续接触。最初的信息发布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核心信息,如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什么事、什么原因、怎样发生、已经采取什么措施、政府对此态度如何等等,这些都是记者和公众最关心的。我们不必一次披露所有的信息,事实上也做不到,只要最简明扼要地把几个核心问题讲清楚就行了。在随后的时间里,要根据事情进展不间断地发布信息,对过去由于情况不清晰而发布的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给予必要的纠正和补充,把事故处理的最新情况及时广而告之;即使在事故得到妥善解决后,也可以采取小型通报会的形式,将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处理情况、经验教训告知媒体与公众。
六是要说什么,这是内容问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内容。有时即使危机已经出现,有些地方政府因为担心老百姓的承受心理、担心媒体添乱,从而不敢说真话、不敢公布事件真相,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弄虚作假不但欺骗不了媒体和群众,还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加剧社会恐慌。当突发事件产生并出现舆情时,政府要根据当前舆情风暴形成和作用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以黄金4小时甚至2小时为准,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并呈现领导的关注或表态;同时,要依据舆情态势不断在多个媒介上反复说。另外,在舆情应对过程中,政府为避免舆情回应成为网民质疑的焦点,一定要依据实事说、用证据说,要保证对外发布的所有信息都是经过精心准备、严格审核的,而不是信口开河、即兴发挥的,要坚决避免舆情回应中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和官话的现象出现。媒体有关突发事件负面炒作出现后,政府相关部门首先是要积极与媒体沟通,诚实地说真话,讲清事件真相,指出媒体报道的错误,要求媒体停止下步炒作的行为;其次是要适当进行冷处理,避免激发媒体进一步炒作的热情;第三是要适时进行正面宣传,择机开展各种有利于塑造正面形象的活动,将媒体的“注意力”吸引到政府的正面活动中,使原来的负面影响变为正面效应。(作者:方伦军)
第五篇:数字时代的全媒体新闻出版业
数字时代的全媒体新闻出版业
近日,“数字时代的全媒体出版论坛”在北京举行,200多位有关人士会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时代的全媒体出版。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指出:全媒体整合营销这一理念最大的贡献就在“整合”二字。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整合,打破了把两者对立起来的思维误区;纸质媒体、图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不同媒体的组合,把不同媒体由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等不同身份的整合,实现了角色的换位与融合;出版、电信、影视等不同行业的集合,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读者阅读选择与体验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等。其实,新闻界打造全媒体的行动早已经开始。
2009年7月13日凌晨,作为深圳2011年世界大运会首家官方合作媒体,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11大运风》官方特刊、官方网站、官方手机报和官方手机网等全媒体报道平台正式创刊上线。从前一日的14点开始,南方都市报和奥一网实时连线贝尔格莱德前方特约记者,通过报网互动连续12小时滚动直播世界大运会“深圳时间”的到来。由奥一网大运频道升级而来的《2011大运风》南方报业大运官方网站在13日凌晨深圳接旗时刻正式上线,并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构建报纸、网络、手机三维立体报道平台,对深圳2011年世界大运会进行全方位权威报道,并为2011年世界大运会合作伙伴提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营销平台。官方网站由“大运新闻”、“深圳时间”、“大运六十年”、“鹏城大运风”等4大版块组成,报道理念和口号是“未来U你”。这也是运用全媒体的最新实例。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也认识到了发展全媒体的重要性。2009年6月16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编辑江作苏在“3G应用和新媒体发展论坛”时曾表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正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将抢占无线新媒体阵地,打造全媒体记者,打造百万手机报的无线新媒体,应对3G后传播时代。”他认为,传媒集团如何应对3G后传播时代,有4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如何应对秒报秒台的多元互动传播秩序;二是媒体如何掌控3G产业链中信息生产和流通环节;三是如何推动全媒体的采编方式;四是如何利用“我媒体”和“自媒体”,推动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传统媒体集团要转型,应该抓住3G后传播时代的机遇,打造全媒体记者,推动新媒体的建设。他表示,集团将推动荆楚网、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大楚网的建设,打造百万手机报的无线新媒体。其实,早在2008年6月,集团就进行了相关尝试。荆楚网新闻评论部与湖北日报摄影部首创了“纸网互动,图文并举,编读交融,一题多议”的纸媒品牌网络拓展新方式,将湖北日报的品牌栏目《焦点》、《影像点评》移植、嫁接到荆楚网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杭州日报是较早进行相关尝试的媒体。2006年9月,杭州日报和杭州网联手打造的报网互动版“报网e动——热帖大家顶”正式推出。2008年清明节前夕,杭州日报和杭州网双方联合推出滚动新闻,它克服了报纸的出版时限,将刚发生的新闻事件通过杭州网在第一时间发布给读者,并不断地跟踪新闻事件的进
度,把后续过程第一时间呈现在读者面前。“滚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时间上,新闻不断滚动跟进,一个是杭州日报和杭州网之间的跨媒体“滚动”交流。此后,杭州日报组建跨媒体的滚动新闻中心,由纸媒和网媒共同组建,而不是分头作战,后期拼合;滚动新闻中心记者都同时具备三栖甚至四栖的综合能力,即文字、摄影、视频、主持等等,这也是未来媒体从业人员的一个大趋势。
作为传统报业,无论是否融入新媒体,融入得有多深,全媒体时代已经席卷而来,如果不能趁势而上,必将被淘汰。这如企业界的竞争规律一样,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这个企业所处的价值链与另一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显然,单一报业的价值链已经非常脆弱。
以全媒体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报业,新闻纸、报社、报业等等都会有新的内涵。但可以想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新闻采写和发布权仍将控制在传统媒体手中,这将是传统报业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传统报业要想迅速向全媒体方向融通,媒体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则必须向全媒体方面拓展,力争成为集全媒体记者、多媒体网络编辑、网络监管员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新型人才。
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非常需要这种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这无疑是数字时代“时势”造出来的职业。
全媒体记者打破了当前记者“专一”媒介的思路。以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为例,由于网络的大范围应用,许多报纸都有了自己的网站,传统记者就显得有些过时,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成了新的必需品。
报纸已经拥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但随着数字技术,尤其是3G时代的到来,信息定制、手机报、手机上网、手机电视等无线业务方兴未艾,无线接收终端逐步拓展到MP4、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和户外无线屏幕等领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传媒生态。有业界人士表示,对于传媒来说,传媒集团赶上数字时代,要应对秒报秒台的多元互动传播秩序,掌控3G产业链中信息生产和流通环节,推动全媒体的采编方式,充分利用“我媒体”和“自媒体”,推动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传播。因此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的大势所“需”。
站内容的设计师和建设者,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编辑、审核,然后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发布,并且通过网络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多媒体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实际上,多媒体网络编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职业,2006年首次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
目前的从业人员主要是由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与规范,给企业的培训、考核及人员使用带来很多技术困难。因此,通过网络编辑国家职业培训,把网络编辑人员素质的管理纳入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对网络编辑人员专业队伍的建设,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职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监管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监管员即利用技术手段监控网络进行健康传播的职业。
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相比,对基于数字技术传播的网络不良信息,监管的难度显得更大,必须通过技术的手段综合防治。目前公安部、工信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都对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积极监管,有专门人员负责。可以预见,在内容数字化发展的时代,网络监管员作为保证信息内容健康、产业良性发展的专门化职业将成为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