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

时间:2019-05-13 16:4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

第一篇:【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

【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

【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2015-11-07 财经女记者部落

提要:从标题党到媒体审判再到新闻敲诈,近年来,舆论对媒体乱象和新闻伦理的争议越来越多。一方面,媒体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不断推进,加上网络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媒体行业的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公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媒体从业者频频弃守道德底线和职业素养,新闻报道求新、求快、求异,新闻表现故事化、娱乐化、煽情化,新闻内容刺激性、庸俗性、标签性,不断挑拨和误导公众情绪;另一方面,政府对新闻乱象的认识相对不足,新闻行业的管理相对落后,法律条文空缺,对媒体的一些不负责任的乱发、抢发、误发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和整治措施,客观上也纵容和助涨了媒体乱象。应该看到,新闻业务的问题早已超出了业内伦理的范畴,成为一类社会公共事件。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和破解这些新问题,是媒体加速发展必须要破的瓶颈。从标题党到媒体审判再到新闻敲诈,近年来,舆论对媒体乱象和新闻伦理的争议越来越多。一方面,媒体的市场化和商业化不断推进,加上网络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媒体行业的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公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媒体从业者频频弃守道德底线和职业素养,新闻报道求新、求快、求异,新闻表现故事化、娱乐化、煽情化,新闻内容刺激性、庸俗性、标签性,不断挑拨和误导公众情绪;另一方面,政府对新闻乱象的认识相对不足,新闻行业的管理相对落后,法律条文空缺,对媒体的一些不负责任的乱发、抢发、误发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和整治措施,客观上也纵容和助涨了媒体乱象。应该看到,新闻业务的问题早已超出了业内伦理的范畴,成为一类社会公共事件。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和破解这些新问题,是媒体加速发展必须要破的瓶颈。小编通过梳理近年来被舆论争议较大的新闻舆情事件,总结出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以便读者研究参考。

1、时效性抢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的建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为了抢头条,抢点击率,新闻从业者展开了“秒争”,“快”逐渐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提高新闻发布时效,很多新闻工作者都热衷于缩短新闻流程,减少求证和把关环节,以抢占发布先机,比如记者从社交媒体直接取材发布;再比如编辑从网络平台直接转发搬运等。不过这种不加求证和核实的时效抢发,实际上却给谣言和虚假新闻创造了巨大的空间,也引发了舆论对新闻真实与时效的巨大争议。案例:2020年夏季运动会举办地乌龙2013年9月8日凌晨4时,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地揭晓,日本东京最终获得主办权。不过在投票刚一结束,新华社就抢先发布快讯“伊斯坦布尔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而央视主持人则直接口播东京首轮出局,甚至还打出了东京出局的字幕。这一乌龙直接引发了连锁反应,包括人民网在内的多家媒体第一时间转发。待确切消息发出后,舆论一边倒地痛斥央媒不专业。李光耀“被去世”乌龙3月18日晚21时56分左右,国内媒体在手机客户端和官微账号上争先推送一条来自社交网站推特上的“新加坡总理公署网站通告”截图,称李光耀病逝,享年91岁。10多分钟后,新加坡总理公署出面澄清,声称未发布这一信息,并就相关事件向警方报案。随后,原本抢发转发的媒体又纷纷致歉撤稿,声称消息有误,上演了一场乌龙闹剧。2.盲从化转发新闻盲从化是指媒体在转发新闻时,不加考证而完全照搬,其与时效性相辅相成,构成了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最大安全隐患。在网络媒体发展初期,多数网站没有采编权,只能依靠转发、搬运传统媒体生产的新闻以实现自身效益。此后,随着全媒体的发展,两微一端的崛起,新闻转发盲从化现象愈演愈烈。虽然这种复制黏贴的信手转发能实现效能优化,提高资源使用率,但同时它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新闻版权的侵权问题;二是一些权威性媒体的示范,一旦出错就会加速下游媒体的扩散,形成巨大的负面效应。案例:今日头条的版权之争2014年6月,《广州日报》、《新京报》等多家传统媒体向国家版权局投诉国内个性化信息推荐引擎“今日头条”侵权。同年9月,国家版权局对“今日头条”展开立案调查确认,权利人投诉的部分新闻作品及相关图片均由该网站存储和传播,而非链接跳转方式,“今日头条”构成侵权。之后,“今日头条”积极整改,删除了所有侵权内容,并主动与媒体洽谈新闻版权使用问题。这起版权战也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领域类似口水战的第一例。公务员工资增六成误传1月18日,香港文汇报刊发文章《内地公务员今年加薪超六成 以后每年或调整一次》,此文随即被人民网、凤凰网等权威主流网络媒体转载。在时效性上稍差一些的电视台和传统纸媒在这些权威网络媒体的示范作用下,次日也纷纷加入报道队伍。消息误传了多天后,23日,在人社部的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李忠回应表示,报道并不准确,这次调薪的增长幅度并不大,月人均实际增约 300 元。3.碎片化解读媒体“标题党”行为是当下被舆论吐槽最甚的媒体乱象。一些新闻从业者为了适应网民的碎片化浅阅读方式,能在浩如烟海的新闻报道和同质化的内容转发中吸引眼球、拔得头筹,将功课做在标题上。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断章取义,创作刺激性、庸俗性题目以吸引关注。这类标题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碎片化、极端化、至简化解读,很容易背离文章的初衷和原意,造成公众误解,给被报道方带来巨大的舆情危机。案例:济宁市长两会相关发言被断章取义3月15日,南方都市报网站刊发《济宁市长呼吁理性对待官员:我每天工作超10小时,月入7000元》的访谈性报道,文中济宁市市长结合工作实际,就基层干部待遇、四风问题等谈了认识,意在展现近年来地方政府施政的新气象、新变化。但该报道发出后,各大网站却迅速以《山东济宁市长:县委书记月薪3千 还不如工厂打工的》为题进行转载,将文章主旨置换为官员、打工者两个群体的对立,把发言的正面理性气息转换为官员的叫屈喊冤情绪,引发网民的习惯性不满。深圳“尿歪罚款”如厕规定被误读2013年9月,深圳颁布《深圳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规定在“在便器外便溺”的,将被处以100元罚款。这条本意为处罚随地大小便规定随即被媒体提炼为“尿歪罚款”,将原文旨在维护公厕文明的正当性解读为庸俗不堪的雷人性,直接刺激了舆论槽点。事后,深圳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出台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警示,强调市民文明如厕,随地大小便会被处罚,尿歪是不会被处罚的。但依然有多家媒体坚持以“尿歪罚款”的雷人点进行点评,误导舆论。4.娱乐化迎合媒介的变更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自上而下的单一宣传渠道,获得了发言权和主动权的网民猎奇的心理被大大激发。在注意力时代,相对于那些正面传统的宣传报道,网民对负面、怪诞、低俗、煽情等极端性的内容更感兴趣。为了迎合网民的这种心理,媒体记者也着力于从硬新闻中挖掘娱乐性因素,通过炒作渲染以满足公众好奇心,刺激舆论情绪点。这类新闻的娱乐价值常大于新闻价值,容易遮蔽事件原有的议题,冲淡社会聚焦点。案例:女官员落马制“通奸地图”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不断有高官落马,为了满足舆论的窥探欲望和心理刺激,“时政+桃色新闻”式的信息挖掘就成为媒体报道官员落马的重点。去年11月,山西公布两名女官员被查消息时首次提及女官员有通奸情节,这一非常规细节立即引发媒体“性趣”。随后,人民网发布文章《官员通奸地图,给31名通奸官员亮亮相》,以红色标识曾有官员因通奸落马的省市。@大众网朱德泉 对此指出:个别涉案官员岂能代表一个地域?通奸官员个人的节操固然碎了,但这幅通奸地图的制作及发布单位,其媒体品质、品味、公徳、节操则碎得满地!上海踩踏事件复旦女学生特写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发生拥挤踩踏事件,造成36死49伤。在事件的后续报道中,一些媒体背离了救援、安抚、追责的主线,将焦点对准了一位不幸罹难的复旦大学女生,就其个人信息及来源于社交媒体的相关信息进行人物特写,引发了复旦方面的不满。在《今夜无眠|复旦学生致部分媒体的公开信》中,作者批评道,“面对这么多失去的生命,媒体却独独抓住了复旦这一名学子,花了大篇幅来报道。新闻报道的工作者们,面对众多失去的宝贵生命,你们是不是已经为了新闻的噱头而分出了高低?”5.片面化采访近年来,“新闻反转剧”不断上演,引发了网民情绪的“过山车”,也让公众对媒体责任和社会公信力产生了质疑。这类问题的出现多由于记者在片面采访当事一方,信息链条不完整,真相不明的情况下而妄下的定论。但因为事件常常聚焦社会矛盾群体,在新闻报道时又对人物进行标签化的挑逗性解读,并利用舆论天然同情弱者的心理而影响恶劣。从影响来看,记者的议程设置和片面化采访,不仅容易扭曲损伤事件真相、伤害舆论情感,也会在无形中激化和扩大社会矛盾。案例:湘潭产妇之死的舆情反转2014年8月,湖南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一产妇在剖腹产时,因术后大出血死亡,其家属称“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随后,媒体纷纷以《产妇死在手术台上,医生护士全失踪》为题进行报道,引发了舆论对“医生无德”的同仇敌忾。然而院方的回复显示,是患者家属“围攻”在前,医生护士因担心个人安全“失踪”在后。整个生产过程,一直有医生和家属的沟通。舆情随之反转,网民开始指责媒体报道失实煽情。老外遭大妈讹钱的舆情反转2013年12月,各大媒体网站纷纷在首页头条位置推出新闻称“扶起摔倒中年大妈,外国小伙疑遭讹诈”,在“扶不起”成为舆论痛点的背景下,这条新闻立即成为公众发泄口,针对“讹人”大妈的抨击高涨。然而事件随即转向,北京警方回应称,外籍男子因存在无证驾驶、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及交通肇事行为,将被处罚。事后,新闻发布者表示,“因为中年女子情绪比较激动,但是有点夸张,再加上之前我看到她平躺在地,至少我看到就有两三分钟了,我是下意识就以为想多要点钱。”6.标签化引导社会对一类现象或群体的某个特征传播过多,就容易在舆论中形成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就会被标签化。这种“标签”,简单、直接,特别适合信息爆炸时代网民浅阅读的思考惰性。为此,标签传播也常常被媒体记者所采用,其利用舆论“固定的成见”对新闻内容进行主观性暗示,突出事件中的人物或价值标签,有时甚至偷换论题、转移焦点以迎合民粹。但这种不负责的标签化解读,很容易以偏概全,加剧舆论站队,造成对某个群体的误伤,扩大舆论的负面情绪和社会的割裂对立。案例:“女干部”骂保安看门狗事件2014年11月16日,合肥某小区门口,一名女司机因逆行问题与值班保安发生争吵并辱骂其是“看门狗”,随后保安倒地不起,后抢救无效身亡。从报道来看,这是一个由小矛盾而引发的意外,但媒体却纷纷以“女科长骂死保安”为题进行报道。一时间,女司机的干部身份成为戳中舆论的兴奋点,网络舆情也开始由一起单纯的民事纠纷转向对公务员群体的挞伐,“权利任性”成为事件的核心议题,舆论焦点已然超越了事件本身。“宝马车”拖行交警致其死亡事件3月11日,上海一辆宝马车不听交警指挥,强行闯关,将民警拖行近十米摔倒在地后继续行驶,随后被截停。而受伤民警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这起事件的焦点本应是谴责违反交规的司机,呼吁公众遵守交通规则,但媒体却将目光放在肇事司机的背景上。“宝马车主”、“网络公司老板”,媒体为肇事者打上了“有背景”、“有钱人”的标签,激化网民仇富情绪,甚至有不少人开始怀疑其有深厚背景,很可能被轻罚等等,造成事件关注点的失焦。7.暴力式发难社会的媒体化与媒体的社会化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话语权的垄断。一方面,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官网、官微等打开话语权,另一方面媒体“无冕之王”的地位也遭受挑战,不得不接受社会监督。在这种格局下,媒体的不恰当报道就遭到企业越来越多的反击,媒体报道的不专业和监督的暴力式也越来越凸显。这种媒商之间的口水掐架既大大浪费了媒体资源,损害各方声誉,也增加了舆论对媒体公器私用的反感。案例: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的“华山之争”2013年4月,农夫山泉的水质问题遭到舆论质疑,随即陷入“三重门”。4月10日,京华时报加入“监督”行列,此后28天,京华时报连续用了67个版面,76篇报道与农夫山泉展开了多个回合的论战,至5月6日,农夫山泉新闻发布会达到高峰。双方从最初的交手逐渐升级为誓把对方公信力打倒,以捍卫自己名誉的决斗,为此不惜投入大量版面、财力,并开创了一家媒体批评一个企业的新闻记录。这场对“标准”问题而非质量问题的拉锯,不仅让农夫山泉声誉受损,退出北京市场,京华时报也因其不专业和蛮横式的报道而饱受质疑。长江商报与贵州茅台的“长茅之战”3月17、18日两天,长江商报连续刊文称茅台百年来引以为傲的“巴拿马奖”是假的,指茅台“篡改获奖等级、编造故事”,并呼吁“工商局应该严肃查处假借爱国之名欺诈消费者的行为”。19日,茅台官微回应表示获奖一事“有史可查”,“纠结于对百年前获奖等次的争论,实在没啥意义”。不过话题并未休止,20日,长江商报继续纠缠于获奖之事,在头版头条强调“回应本报报道 茅台不提金牌”,引发了舆论对媒体无理取闹的反感。8.审判式介入随着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加快,媒体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介入越来越深,在对司法公正起到督促作用的同时也对司法活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社会关注和争议最大的就是“媒介审判”。在一些社会影响力大的司法案件中,媒体往往带有预设的立场,在新闻报道中超越正常的法律程序抢先对案件做出判断,使新闻报道情绪化、倾向化较重。这种以媒介话语权代替舆论监督的“未审先判”,很容易干预司法独立,对司法系统产生压力,同时也会激发公众的非理性情绪,诱导舆论产生“情绪审判”。案例:复旦投毒事件2013年4月,“复旦投毒案”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由于官方信息较少,媒体趁机大肆介入。该案件由最早的《复旦大学研究生疑遭室友投毒入院》的报道开始,在网络上关于该案件的各种报道便不断升温,甚至流传出“情杀”、“竞争”、“误杀”和“痛恨医生”等多个版本,部分媒体在尚未获得确切的消息前,依据警方提供的嫌疑人林某的信息,挖出他的QQ空间、微博等信息“佐证”他是凶手,并对其做出投毒认定,贴上“杀人犯”的色彩标签,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质疑,被斥为“媒体丧失了最基本的准则”。平度陈宝成事件2013年8月10日,陈宝成涉嫌非法拘禁被平度警方刑拘,此事迅速引发了陈宝成曾供职媒体的介入。一些媒体在未采访的情况下,通过整合陈宝成的微博和财新网的声明对案件定性为“抗拆被拘”,坚定陈宝成是合法维权,制造“警方设局论”,质疑非法拘禁罪的成立,并将受害司机郭晓刚前去清理垃圾联想为“强拆”的延续,甚至有记者提出郭晓刚是自愿留下。随后南北系媒体大肆渲染陈宝成“维权”的艰辛,抨击平度政府“强拆”的残忍,对舆论情绪进行倾向化诱导,引发了网民的非理性“站队”。9.敲诈式报道随着媒体的商业化和市场化,部分记者的道德底线和职业素养逐渐失守。在利益的诱惑下,有偿新闻屡屡出现。他们以负面报道要挟企业实施敲诈,并为一些无良企业的恶意竞争充当推手,不仅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给被报道方带来巨大的品牌危机和舆情困境,同时也触碰了法律底线,严损了记者声誉和媒体公信力,社会危害极大。十八大以来,国家开始加强对有偿新闻的整治和查处,对净化行业风气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案例:《新快报》陈永洲事件2013年10月19日,长沙警方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刑拘《新快报》记者陈永洲。23日,新快报头版通版报道《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披露中联重科财物问题,被长沙警方跨省刑拘》,“请放人”以及“敝报虽小,穷骨头,还是有那么两根的”一时轰动了舆论及媒体界。26日,陈永洲在央视镜头前认罪,自述收钱发表失实报道,事件发生逆转。27日,《新快报》在头版位置就陈永洲收钱发表失实报道致歉。2014年10月17日,陈永洲一审获刑1年10个月。21世纪报系涉新闻敲诈被查2月28日,原21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沈颢等30余名犯罪嫌疑人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涉及罪名为强迫交易罪、敲诈勒索罪及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职务侵占罪等多宗个人犯罪,涉案金额上亿元。据警方介绍,21世纪报系利用其在财经界的广泛影响力,与一些公关公司勾结,以发布负面报道为要挟,迫使上市公司、IPO公司与其签订合作协议,收取“保护费”,非法牟利。10.策划性炒作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记者不能逾越的职业操守。这条特性适用于所有的新闻报道中,包括“正能量”的新闻策划。在“眼球经济”下,一些媒体从业者利用其掌握的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资源,通过戏剧化和煽情化的方式包装加工悲情故事,激发社会道义和同情心,即便做出了公益性质的慈善效果,也往往会因其带有欺骗性、策划性的初衷而遭到舆论非议和谴责,透支社会信任,更对社会慈善事业造成伤害,加重舆论对社会和陌生人的不信任。案例:励志儿童杨六斤事件2014年5月23日,广西卫视《第一书记》节目报道了广西男孩杨六斤的故事,称其“独自生活”、“半夜出去找妈妈,担心给妈妈添负担半路折回来”、“吃野菜捕小鱼”等,激发了社会的同情心和正义感。一个月内,社会捐款就达到500多万元。然而随着事件的深入,有媒体走访发现,杨六斤的生活并非那般艰苦:他之前一直同堂哥一家住;偶尔吃的野菜是当地的家常菜;生活享有各种补助。广西频道总监随后坦承因为记者在采访时,想帮助他,想让大家更多地同情他,故而造成失实。事后,舆论纷纷指责媒体包装过度,消费公众。艾滋病男童被驱逐事件2014年底,某媒体网站报道称,四川省西充县某村200余位村民,用写“联名信”的方式,欲将村里一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8岁男童驱离出村。这种违背基本人权的行为立即遭到了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然而事件高潮未过,就有消息指出,所谓联名信,其实是村民为了配合两名“好心的记者”的策划,希望孩子能够得到社会关注,接受更好的治疗和教育。炒作虽然带有“善意”,但舆论依然不能接受被欺骗。

第二篇: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处置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大、传播快,舆论引导正确有利于化解矛盾、平息事态,否则将可能造成不可收拾的被动局面。随着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也都有可能成为媒体,因为虚拟世界具有非中心性,它不存在权威,任何新媒体拥有者都是信息的制造者、消费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因此说:新媒体不仅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便捷、高效的桥梁,而且也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其传播速度呈喷发状态,其传播受众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网络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地方政府官员如何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力、迅速处置网上舆情危机已经成为执政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

我们通常所说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社会危害程序、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很强的新闻报道、爆料炒作价值,是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扩大影响、争夺受众、参与竞争的重要领域。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作为主体的政府及主管部门、传播的媒体和终端的受众,这三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三者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作为主体的政府和主管部门希望能多做少说,作为传播的媒体希望能多报快报,而作为终端的受众则希望能尽快了解真相。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处置,其成功与否,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说”的问题:

一是要不要说,这是态度问题。认识的深度和高度决定了我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序。认识到位了,工作措施就能有效落实,也就会形成高度的自觉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如果连认识都没有到位,又谈何重视,也就更谈不上高度自觉和积极主动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一般情况下,作为地方政府领导是不希望该事件被扩大化的,尤其是不愿看到该事件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热点,担心消息公开会影响政府形象、影响社会稳定,因而抱着侥幸心理,对消息进行封锁,以为我不说,别人就可能不会知道,媒体也不会炒作。这种做法在过去可能会有效果,但是在当今社会,想要依靠封锁信息蒙混过关越来越难,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在网络传播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那种对突发事件进行“捂盖子”的做法恰恰是犯了一个大错误,即丧失了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事实上,有许多突发事件被曝光之前,当地领导多有试图“捂盖子”的行为,结果反而是弄巧成拙,被网民抓住“猛打”,以致事件被不断放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其客观规律,并非完全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责任是有限的;但若故意隐瞒造成的后果,则完全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就是无限的。“流言始于封锁,谣言止于公开。”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如果网络舆论引导不及时跟进,政府在突发事件中失语,那就会为失实报道、谣言的流行打开方便之门。等到政府追查谣言、追究媒体责任时,媒体会说:就是因为你政府不说,大家关心,我们又得不到真实的信息,只能根据道听途说、只言片语来报道了。追究起来责任还是政府的,他们顶多是有错而已。而如果政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人们就没有想象空间,谣言也就没有传播空间,媒体也就没有炒作空间。实践证明:突发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官员只有积极应对,才能抢占舆论先机,才能赢得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机会。

二是什么时间说,这是时机问题。突发事件只有不发布或者迟发布而造成被动局面的典型案例,没有因为及时发布而造成不良影响的典型案例。新闻贵在“新”,满足第一时间“早知道”尤为重要。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和公众都想最早知道向谁、到哪里去获取权威信息,政府部门只有尽早出来“发言”,才可能赢得主动权;否则一旦信息泛滥、资讯多样传播,势必会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来说,政府部门必须坚持快速介入、先声夺人,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及时公布事实、揭露真相、回应社会关切,最大限度地挤压各种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在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查清,因而部分地方政府要求新闻媒体“待原因查明后再报道”,这从情理上说是有道理的,但错失了引导舆论的先机。在信息社会,舆论上的后发往往意味着把事件的描述权、解释权、评论权拱手让人,放弃舆论主导权。一旦谣言盛行,政府尽管一再公布事实真相予以解释,公众仍然是不相信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发布是主动的,解释总是被动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有一句话说得好:“在突发事件传播中,最可怕的不是记者抢发新闻,而是记者抢发的不是政府发布的新闻。谁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导权。”2003年SARS发生,直接导致国家卫生部长和北京市长引咎辞职;2005年中石化吉林分公司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国家环保总局局长下台。这些高官下台,并不是作为事故的直接责任人,更重要的原因是应对媒体不当,没有及时发布信息,导致公众恐慌,引起民众对政府信任产生危机,所以他们要承担责任。

三是由谁来说,这是主体问题。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机构,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各方的信息汇总、梳理,从而描述出事件的基本面貌、分析出事件的可能发展方向,因此政府对突发事件的认知无疑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权威性。此外,政府的权威性还在于其具有对媒体的管理职能,能够迅速协调组织媒体、统一突发事件的报道口径,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形成主流社会舆论。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导致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媒体急于要报道真相、群众急于要知道真相,而政府新闻发言人正是媒体和群众得知真相的唯一官方途径,能起到公布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遏制谣言、消除恐慌情绪的重要作用。新闻发言人对于一般性的公共事件是适用的,但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来说是不够的,主要是其信息的全面性和权威性不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设置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专门管理机构(设立新闻中心),由政府部门的常务副职来担任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这一职位比较合适(政府的一把手不宜担任这一职位,因为其主要职责是把握和统筹区域内的全面工作,在时间上和精力上都难以保证,如果任由其来发布和应对媒体的话,一是缺乏回旋余地,二是情况掌握不是最全面。),对于媒体和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做出及时权威的回答,以正确信息引导公众、以真实信息抵制虚假信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四是要对谁说,这是对象问题。传统媒体受新闻采编、制作、播发作业流程的制约,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往往出现信息延迟的情况;而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兼具报纸、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滚动播出,多方位、多角度、多元素地快速传递信息、全程展示事件,舆论效果比传统媒体更强大。因此,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迅速行动,及时在网上发布信息、开展评论,实行24小时监控,确保网上舆论引导高效迅捷、准确到位;同时积极主动地与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进行沟通,冷静地对待媒体的负面炒作,引导舆论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赢得社会公众理解,为妥善处理危机营造良好的舆论空间。相反,在公众欲知、应知而未知,媒体又热衷报道时,如果政府不及时发布信息、不主动把握舆论主导权,就会失去处置危机的良机,就会引起公众恐慌,使政府失去威信,那无疑是政府的失职。正如美国学者费姆•邦茨所说:“一个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而低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伤组织的可信度、公众的信心和组织多年建立起来的信誉。”

五是要怎么说,这是技巧问题。突发事件没有不能报道的,关键在于怎样发布、站在什么立场发布。在资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拖延时间无疑会让更多公众对政府失去信任。因此,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作原则表态,尽快召开新闻发布会,告诉媒体现在情况如何,不要等到一切搞清楚后再说;要通过迅速组织新闻通稿的形式予以发布,新闻通稿是记者们最熟悉、也是最愿意接受的形式,它可以帮助记者直接、明了地发现信息、提供消息源,并可以保持后续接触。最初的信息发布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核心信息,如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什么事、什么原因、怎样发生、已经采取什么措施、政府对此态度如何等等,这些都是记者和公众最关心的。我们不必一次披露所有的信息,事实上也做不到,只要最简明扼要地把几个核心问题讲清楚就行了。在随后的时间里,要根据事情进展不间断地发布信息,对过去由于情况不清晰而发布的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给予必要的纠正和补充,把事故处理的最新情况及时广而告之;即使在事故得到妥善解决后,也可以采取小型通报会的形式,将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处理情况、经验教训告知媒体与公众。

六是要说什么,这是内容问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内容。有时即使危机已经出现,有些地方政府因为担心老百姓的承受心理、担心媒体添乱,从而不敢说真话、不敢公布事件真相,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弄虚作假不但欺骗不了媒体和群众,还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加剧社会恐慌。当突发事件产生并出现舆情时,政府要根据当前舆情风暴形成和作用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以黄金4小时甚至2小时为准,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并呈现领导的关注或表态;同时,要依据舆情态势不断在多个媒介上反复说。另外,在舆情应对过程中,政府为避免舆情回应成为网民质疑的焦点,一定要依据实事说、用证据说,要保证对外发布的所有信息都是经过精心准备、严格审核的,而不是信口开河、即兴发挥的,要坚决避免舆情回应中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和官话的现象出现。媒体有关突发事件负面炒作出现后,政府相关部门首先是要积极与媒体沟通,诚实地说真话,讲清事件真相,指出媒体报道的错误,要求媒体停止下步炒作的行为;其次是要适当进行冷处理,避免激发媒体进一步炒作的热情;第三是要适时进行正面宣传,择机开展各种有利于塑造正面形象的活动,将媒体的“注意力”吸引到政府的正面活动中,使原来的负面影响变为正面效应。(作者:方伦军)

第三篇:数字时代的全媒体新闻出版业

数字时代的全媒体新闻出版业

近日,“数字时代的全媒体出版论坛”在北京举行,200多位有关人士会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时代的全媒体出版。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指出:全媒体整合营销这一理念最大的贡献就在“整合”二字。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整合,打破了把两者对立起来的思维误区;纸质媒体、图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不同媒体的组合,把不同媒体由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等不同身份的整合,实现了角色的换位与融合;出版、电信、影视等不同行业的集合,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读者阅读选择与体验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等。其实,新闻界打造全媒体的行动早已经开始。

2009年7月13日凌晨,作为深圳2011年世界大运会首家官方合作媒体,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11大运风》官方特刊、官方网站、官方手机报和官方手机网等全媒体报道平台正式创刊上线。从前一日的14点开始,南方都市报和奥一网实时连线贝尔格莱德前方特约记者,通过报网互动连续12小时滚动直播世界大运会“深圳时间”的到来。由奥一网大运频道升级而来的《2011大运风》南方报业大运官方网站在13日凌晨深圳接旗时刻正式上线,并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构建报纸、网络、手机三维立体报道平台,对深圳2011年世界大运会进行全方位权威报道,并为2011年世界大运会合作伙伴提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营销平台。官方网站由“大运新闻”、“深圳时间”、“大运六十年”、“鹏城大运风”等4大版块组成,报道理念和口号是“未来U你”。这也是运用全媒体的最新实例。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也认识到了发展全媒体的重要性。2009年6月16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编辑江作苏在“3G应用和新媒体发展论坛”时曾表示:“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正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将抢占无线新媒体阵地,打造全媒体记者,打造百万手机报的无线新媒体,应对3G后传播时代。”他认为,传媒集团如何应对3G后传播时代,有4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如何应对秒报秒台的多元互动传播秩序;二是媒体如何掌控3G产业链中信息生产和流通环节;三是如何推动全媒体的采编方式;四是如何利用“我媒体”和“自媒体”,推动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传统媒体集团要转型,应该抓住3G后传播时代的机遇,打造全媒体记者,推动新媒体的建设。他表示,集团将推动荆楚网、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大楚网的建设,打造百万手机报的无线新媒体。其实,早在2008年6月,集团就进行了相关尝试。荆楚网新闻评论部与湖北日报摄影部首创了“纸网互动,图文并举,编读交融,一题多议”的纸媒品牌网络拓展新方式,将湖北日报的品牌栏目《焦点》、《影像点评》移植、嫁接到荆楚网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杭州日报是较早进行相关尝试的媒体。2006年9月,杭州日报和杭州网联手打造的报网互动版“报网e动——热帖大家顶”正式推出。2008年清明节前夕,杭州日报和杭州网双方联合推出滚动新闻,它克服了报纸的出版时限,将刚发生的新闻事件通过杭州网在第一时间发布给读者,并不断地跟踪新闻事件的进

度,把后续过程第一时间呈现在读者面前。“滚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时间上,新闻不断滚动跟进,一个是杭州日报和杭州网之间的跨媒体“滚动”交流。此后,杭州日报组建跨媒体的滚动新闻中心,由纸媒和网媒共同组建,而不是分头作战,后期拼合;滚动新闻中心记者都同时具备三栖甚至四栖的综合能力,即文字、摄影、视频、主持等等,这也是未来媒体从业人员的一个大趋势。

作为传统报业,无论是否融入新媒体,融入得有多深,全媒体时代已经席卷而来,如果不能趁势而上,必将被淘汰。这如企业界的竞争规律一样,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这个企业所处的价值链与另一个价值链之间的竞争。显然,单一报业的价值链已经非常脆弱。

以全媒体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报业,新闻纸、报社、报业等等都会有新的内涵。但可以想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新闻采写和发布权仍将控制在传统媒体手中,这将是传统报业最重要的优势之一。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传统报业要想迅速向全媒体方向融通,媒体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方面则必须向全媒体方面拓展,力争成为集全媒体记者、多媒体网络编辑、网络监管员多种角色于一身的新型人才。

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非常需要这种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这无疑是数字时代“时势”造出来的职业。

全媒体记者打破了当前记者“专一”媒介的思路。以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为例,由于网络的大范围应用,许多报纸都有了自己的网站,传统记者就显得有些过时,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成了新的必需品。

报纸已经拥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但随着数字技术,尤其是3G时代的到来,信息定制、手机报、手机上网、手机电视等无线业务方兴未艾,无线接收终端逐步拓展到MP4、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和户外无线屏幕等领域,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改变了人民的生活,也改变了传媒生态。有业界人士表示,对于传媒来说,传媒集团赶上数字时代,要应对秒报秒台的多元互动传播秩序,掌控3G产业链中信息生产和流通环节,推动全媒体的采编方式,充分利用“我媒体”和“自媒体”,推动媒体的信息生产和传播。因此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的大势所“需”。

站内容的设计师和建设者,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收集、分类、编辑、审核,然后通过网络向世界范围的网民进行发布,并且通过网络从网民那里接收反馈信息,产生互动。多媒体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实际上,多媒体网络编辑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职业,2006年首次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

目前的从业人员主要是由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与规范,给企业的培训、考核及人员使用带来很多技术困难。因此,通过网络编辑国家职业培训,把网络编辑人员素质的管理纳入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对网络编辑人员专业队伍的建设,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职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监管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监管员即利用技术手段监控网络进行健康传播的职业。

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相比,对基于数字技术传播的网络不良信息,监管的难度显得更大,必须通过技术的手段综合防治。目前公安部、工信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都对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积极监管,有专门人员负责。可以预见,在内容数字化发展的时代,网络监管员作为保证信息内容健康、产业良性发展的专门化职业将成为必需。

第四篇:县级广电媒体全媒体时代的生存之路

县级广电媒体如何面对全媒体时代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借助强大的技术优势蚕食着传统媒体固有的领地,当代的新闻媒体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受众习惯点击鼠标纵览天下,越来越多的产业利润被新型媒体抢先分羹。在新闻产业的链条上,新的产业方式、产业格局、产业环节正在猛烈冲击传统的思维。县级广电媒体在应对同类媒体激烈竞争的同时,又增添了新的对手。完善自身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及互动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打造全媒体采编队伍,给海量信息注入媒体的灵魂,以创新求发展,成为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一、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契机,加速完善自身平台整合新媒体以移动化、便捷化、方便化和流动性强的优点向全球覆盖,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色彩,也促使传统媒体发生变革。县级广电媒体加速完善自身平台整合,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可以有效克服自身的不足,实现转型升级,借助新媒体流动的信息能力,为自身的发展找到新的立足点;网络媒体则可借广电媒体在内容上的优势来拓展节目内容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各电视台都陆续推出自己的网站或网络电子版。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经营,网络电视台操作模式日渐成熟。经过充分调研和认证,吴江市文广新局决定依托吴江电视台、吴江电台的传统媒体资源,强力打造一个新型的全媒体门户平台。经过8个多月的筹备,2011年7月1日,“吴江在线”门户网站正式投入运营,它实现了电视、广播、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的全覆盖,在本地网站中首家引入了微博、播客、SNS社交平台、在线直播等网络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宣传工作开辟了新形式。

以前,一个新闻事件电台、电视台有好几个栏目的记者都去采访,网络新闻媒体库建设以后,我们把所有新闻稿件都放入共享库,每个部门、栏目都可以使用,实现新闻资源信息

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这个基础上把资料细化,各种各样的节目、场景、声音,只要节目需要随时都可以找到。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它可以迅速地链接出相关的信息。县级广电媒体拥有大量的本土节目资源,这些节目通常在一次播出之后就被放进资料库,失去了再次传播的机会。电台、电视台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这一新的媒介渠道,利用网络新技术,对资源进行集中处理,把所有的历史资料和新闻进行在线包装,根据关键词配以各式各样的画面、资料,进行多种形态的节目开发,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使节目的信息价值达到最大化传播。

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在媒介渠道的呈现上落伍了。因此,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建设,突出核心资源,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优势,资源由多个载体共享,为核心内容打造不同的载体模式,发挥集约效应,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科学运营的目的,以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1]

二、给海量信息快速注入媒体的灵魂,占领舆论的制高点

网络媒体信息传播海量快速,但由于其信息发布的随意性,表现形式大多只是信息的堆积,其可信度受到质疑,难以满足网民的需求,他们更希望看到新闻事件的背景、逻辑以及媒体的观点。传统媒体赢得受众的信任,关键在于信息发布的规范性和权威性。给海量信息快速注入媒体的灵魂,是广电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差异化竞争手段之一。

县市级广电媒体可以把网络媒体提供的大量资讯,作为收集新闻线索的渠道之一。尤其是一些突发新闻事件发生时,网络媒体以其即时性和互动性,成为记者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县市级广电记者不能只盯着手头对口联系的单位,而对沸沸扬扬的“网事”不闻不问,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接纳并使用网络媒体,学会并善于从中发现新闻线索。[2]记者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博客、微博等,更敏锐地捕捉当前的新闻热点,随时与朋友分享最新的信息,让自己置身于流动的信息源之中,提升自己的新闻敏感度。

2010年4月,一位网友骑一辆自行车从吴江盛泽出发,沿着318国道单骑走拉萨。一路上他每天坚持记日记、写诗歌、拍照片,还把撰写的几万字日记、即兴创作的几十首诗歌和照片上传到了吴江东太湖论坛上,成了网友们热议的“潮人”。我从网上看到这个信息后,了解到这位网友名叫曾仲明,今年60岁,是吴江市黎里人。我与曾仲明取得联系后,进行了专题采访,以《六旬老人单骑走拉萨》为题采写了一档广播社教节目。节目穿插曾仲明日记配音和采访录音,向听众介绍了曾仲明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靠一辆自行车爬过了十几座4000米以上的高山,穿越了长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河流,历时两个月,最终于2010年6月7日19点45分到达圣地拉萨,完成了“千里走单骑”的壮举;颂扬了曾仲明老人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另外,记者也要看到网络信息大多是杂乱的,片面的,充满不确定性。在从网络媒体获取新闻线索后,记者必须求证、追踪、深度挖掘,把网友报料放在一个宽而厚的背景中,赋予新闻的本质,撇去浅薄、跟风,再付诸报道,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巩固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新闻的生命在事实,评论的力量在理性。当前,30%的网络热点事件发生在地市县。县市级广电媒体应及时介入,承担起化解、引导、梳理网络舆情的责任,在独家报道、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强化对新闻事件的解读,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闻背景、新闻分析、新闻解读和新闻追踪,在热点引导中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广电记者不能简单地炒网络新闻的“冷饭”,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受众释疑解惑,阐述自己独到的观点。近年来,吴江电台、电视台分别聘请了一批特约评论员,对新闻事件进行伴随式的深度解读,有效提高了报道的可性度和权威性,帮助受众深刻思考事实和结论。

三、以创新求发展,通过节目生产模式的创新实现盈利模式的创新

目前,不少县级广电媒体只是改变了传播模式,并没有改变盈利模式,因此也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容产业和差异化的竞争。

在全媒体互动平台的支撑下,县级广电媒体可以对自己固有的视频、音频内容进行加工,实时化、娱乐化、互动化、俱乐部化,按照产业的方式去运作,根据不同的终端,不同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节目的定制生产实验,研究制作面向多种媒体的发布形式和播出形式,实现节目资源的增值。如把整点新闻、交通疏导信息、商业信息、停车场信息等打包分派,接受定制,形成新的盈利模式,最终实现从广告收入为主向终端收费、多元化收费的转换,成为适应全媒体播出需求的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获得发展内容产业的机遇。

广电媒体还可以输入网络媒体的大量内容,借助网络新媒体的形式和手段,开发出更为精彩的节目内容。2008年,吴江电台新闻综合频率开设了《播客总动员》直播节目。2011年,《969随身听》节目中设置了《一网搜天下》板块,借助网络平台,每天为受众搜索全球网络信息,包括来自网站的独家信息,凤凰论坛上的公众声音,天涯社区、西祠胡同的热帖,博客思想主页,网络热点话题。节目还建立了QQ群,让受众借助网络加入到节目话题的讨论中来,再将受众的网上回应反馈到节目中,使广播通过网络更大范围地和受众实现良性互动,大大拓宽了广播的传播渠道,增强了广播的影响力。

读网节目、播客节目较好地实现了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实现了对网络信息的深加工和二次传播,是对传统广电节目的一种补充和丰富。网络信息浩如烟海,网民的评论也是千奇百怪,如何选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如何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恰当的网民评论,对于这类节目的制作者们是一个考验。读网节目、播客节目主持人除了要有独具个性的风格魅力外,更需要有很高的整合能力和解读水平。[3]

四、打造全媒体采编队伍

全媒体时代是一个传播技术快速变革,传播格局空前变化,受众个性高度多样,价值理念日趋多元的时代。全媒体时代对采编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全媒体记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的大势所需。

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的新闻传媒人才。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黏度大大增强,信息传递模式将成为立体的多媒体,编辑、记者对各种形式的新闻信息资源实现实时共享和互动。记者采访的文字、图片、录像、音频等通过平台制作上传发稿,编辑同时完成对文稿、图片、音视频、FLASH等内容的剪辑加工后,在各种不同形式的内容间创建关联关系,并在网络上进行实时发布,广播电视同时进行全面报道或深度分析以及前瞻预测。

全媒体记者不仅要为受众真实客观公正地提供信息,还要做受众信息的“保姆”,如在内容制作上便于受众理解消化信息,通过论坛等加强与受众的互动,通过种种方式将信息服务延伸化,帮助受众释疑解惑,提炼观点,等等。

媒体融合型记者不但要有很强的写稿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思考大格局,对自己报道范围内的情况非常熟悉。面对海量信息,内容竞争往往是策划力的较量,不管是重大突发性事件、日常工作报道,还是深度报道、典型报道,都要事先做功课,从新闻发生的厚度,寻找新闻的角度,以独家、独特见长,采用与众不同的表达。

面对全媒体时代,县级广电媒体一方面要乘国家发展文化产业优惠政策之风,创建自己的全媒体品牌;另一方面,要把强势的原创性、权威性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方式有机结合,加强网台的联合、协同运营,才能达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1+1>2”的效果。

第五篇: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标题的制作

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标题的制作

摘 要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不再是一个信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参与者,而媒体往往成为这些信息交汇的平台。在全媒体时代大环境里,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具备公文的严肃、严谨又要具备美学效果(形神皆备)因素下,以武昌职业学院为例,探讨“读题时代”下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制作艺术 新闻标题

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全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复杂的概念。从传播载体形态上,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讯等等的总和;从传播内容形式上,则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从信息传输渠道上来看,包括了传统的纸质、频率、局域网(如有线电视网、数字电视、IPTV、地铁电视等)、国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WiFi等。如果从受众的感知也就是互联网行业俗称的“用户体验”来讲,“全媒体”事实上已经不是一个媒体的概念,而是一个媒介的概念。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不再是一个信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一个参与者,而媒体往往成为这些信息交汇的平台。

在这样一个全面、现代的全媒体传播时代,纸质媒体怎样才能更广泛地吸引大众的眼球和注意力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从新闻标题制作来阐述纸质媒体吸引读者的技巧。

新闻标题被称作新闻的眼睛,一篇新闻报道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好的标题,可以在一瞬间吸引读者的视线,可以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在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许多读者都是忙里偷闲读报,通过随意性翻阅来了解周围环境、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新闻标题的制作准确、凝练、鲜明、生动。

新闻标题是用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大于正文的字号刊登于正文之前,通常被用来指代整篇新闻。新闻标题具有以下特点:1.以新闻中的具体事实为内容来命题;2.有主题、引题和副题,结构比较复杂;3.新闻标题是一个表达意思比较完整的句子。

在全媒体时代大环境里,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具备公文的严肃、严谨又要具备美学效果(形神皆备)因素下,以武昌职业学院为例,探讨“读题时代”下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

1、精心选用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和变化的词。动词在句子结构中是一个活跃的因素,恰当地使用动词可以使标题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新闻要告诉人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事物)、发生了什么事,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最想知道的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传递“发生了什么事”这一信息的重任主要是由动词来担当的,因此,我们应该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来实现“发生了什么事”这一新闻内核的准确表述。例如:《武昌职业学院报》刊登的:“淘课”不“逃课”;“选修”不“选休”;今年就业形势好,毕业生很“刁”;图书漂流让知识“动”起来;企业投入百万元到高职“买忠诚”等等。

2、灵活运用“热”词和流行语

词语总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而不断更新迭出。读者总是具有“猎奇”、“赏新”的心理。签于此,新闻标题在制作时就应当与时俱进的融入“热”词和流行语。例如:《武昌职业学院报》刊登的:Lady飘飘,你Hold住了吗?;要“前卫”更要“前位”。《武汉科技大学报》刊登的:我校一论文直面最具挑战性课题真“给力”;爱心超市:爱的“N次方”;湖北省大学生集体在我校“晒”创意。当然也不课乱用网络用语,例如:有木有、好滴、偶们等等这些。

3、在准确概括事实的基础上,使用或者活用多种修辞格

不同的修辞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例如:《黄冈职院技术学院与我校成功“联姻”》、《企业教师与2011级新生“面对面”》等。比拟的作用是使所写的“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例如《硬币正悄然“退休”》。对偶的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排比的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等等。这些修辞手法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又能生发出不同的光彩。

4、运用新鲜活泼的群众口头语或通俗化的语言,增强标题的鲜活性

例如:《校医院加快对外“开门”速度》、《校长讲课 学生蹭课》

5、非语言符号的使用

非语言符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等;第二类是体态语言,如手势、表情等;第三类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交通标志等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

美国社会学家、预言学家丹尼尔・贝尔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符号学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同样体现了这样一种潮流。

(1)标点符号的运用。标点符号在叙述中辅助文字进行信息的传达,各种不同类型的符号本身具有不同的作用,语言是人们用以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语言又不可能传达出言语主体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例如:《追梦“影”者行在“影”途》

(2)物化、程式化符号的运用。例如:《迟来的正义=无正义》

6、版面语言的运用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版面语言,主要是指标题的装饰和对标题的形状进行的编排,编辑手段对标题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好的编排方式能够打破常规,吸引读者。

6.1以色彩斑斓的新闻标题来吸引受众

6.2以别出心裁的编排来吸引受众

我们传统的新闻标题的编排形式以横排和竖排为主,所以在新闻标题在编排形式上突破传统也可以打破读者既定的阅读习惯,从而吸引受众。

引题竖排,主标题横排,或引题横排,主标题竖排,二者构成一个直角。或者复合式标题的多层标题在排列形式上组成多种几何图形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引题当作栏题,并且与主标题横竖结合。这些栏题,往往与主、副标题不同,它们以黑底白字出现,像条幅一样,利用颜色的反差来刺激人的视觉神经,从而使引题显得更醒目些。

主标题中运用不同的字体。

例如:《武昌职业学院报》第33期第一版的新闻。

除此,新闻标题制作还要规范:

(1)标题应该准确的表达原文大意(文体的基本规范);

(2)新闻标题,尤其是主题一定要做成实题,尽量将新闻要素做进标题之中。如无可能出现的纠纷,避免使用“一”、“某”等含混的表述;

(3)单行通栏标题的字数应该控制在9~11个字之间(无论对开或者是四开,人眼的正常阅读视角为25℃,一瞥而无须转动视线的字数为6~8个字。小于9个字,字号太大,版面留白太大,注水。大于11个字,字号太小,不易引起注意);

(4)新闻标题中严禁出现重复字眼;

(5)严禁在标题中出现不常用或引起误解的地名简称(如“阿国发生军事政变”,不知道是阿根廷、阿富汗还是阿联酋);

(6)标题尽量不折行,不裂句;迫不得已转行的时候,要注意单独成行的一句要意义完整,不引起歧义。

(7)副题在补充说明主题意思的时候,避免出现主体事实的重复;

(8)如无特殊需要或者明显的是非判断,避免在标题中出现主观色彩浓厚的字眼,如“竟然”、“胆敢”等字眼,尽量保证报纸的理性色彩和客观形象;

(9)新闻标题中做出的判断,要在正文中有足够的证据支持,避免出现孤证、过头的判断;

总之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标题的制作在遵循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具有美学性、艺术性、欣赏性。

[1] 张惠建.“全媒体时代”的态势与路向[J].南方电视学刊,2009:7-10.[2] 周权.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标题制作[J].中国地市报人,2011(7).[3] 刘毓民.新闻标题的写作艺术[J].道客巴巴,2009(12).

下载【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杂谈】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十大乱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化媒体企业应用“乱象”

    社会化媒体企业应用“乱象” 智囊传媒/www.xiexiebang.com/ “社会化媒体:如何让围观效应更有价值”系列报道之一 社会化媒体的错综复杂,让企业和组织显得无所适从。如何利......

    社会化媒体时代

    社会化媒体时代,产品玩着卖——2013年十大营销典范 2014-01-14 刘赛 糖烟酒周刊食品版 恍惚间,2013已经成为过去式。食品行业都发生了哪些大事?有哪些重要人物说过的话值得回......

    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教师该如何阅读 当下,随着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新媒体时代。作为教师,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阅读,提升专业素养,助力教育教学实践? 一些......

    英美媒体新闻报道风格之比较

    英美媒体新闻报道风格之比较 英美是当今世界新闻业发展最强盛、最富盛誉的两个大国,英国赫赫有名的“舰队街”、世界上最大的报纸生产基地沃坪、美国享誉世界的“普利策新闻......

    融合与品牌——全媒体时代的制胜之道

    融合与品牌—全媒体制胜之道 《孙子兵法》有言:“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兵圣之道,于今存焉?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全媒体是传媒未来的全胜之道吗?......

    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优秀范文五篇]

    全媒体时代下如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传播平台不断涌现,进入了一个全媒体时代。全媒体对传统媒体发展及社会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全媒体时代这一......

    全媒体时代职务犯罪预防文化创新探究

    全媒体时代职务犯罪预防文化创新探究 杨尚岷1 【摘要】预防文化是近年来检察机关基于职务犯罪预防职能所提出的新概念,其对弘扬廉政文化、法制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具......

    媒体工作者建国60周年征文:全媒体时代来了

    综观当今媒体,从第一到第五媒体,即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全媒体时代”。这种全媒体就是通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