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融合与品牌——全媒体时代的制胜之道
融合与品牌—全媒体制胜之道
《孙子兵法》有言:“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兵圣之道,于今存焉?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全媒体是传媒未来的全胜之道吗?
10年前,当许多杂志、报纸、电视台创立时,道路只是通向一本“百年大刊”或打造“传媒集团”;但在今天,当登上web2.0高峰,乃至向Web3.0眺望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打造全媒体才有“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传媒江湖一时风云激荡。目前,对于全媒体的解释仍然莫衷一是,但其终极必然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而在全媒体时代,传媒品牌的打造,依然会占有先机。
2010年4月26日,默多克给纽约时报公司董事长亚瑟·苏兹贝格(Arthur Sulzberger)发邮件:“Let the battle begin!(开战吧!)”。作为新闻集团在全媒体时代的应对策略之一,我的老朋友默多克先生选择了一种应对方式:进入战争状态,而他将这场战役命名为:“阿莱西亚计划”,阿莱西亚,那是一场成就凯撒大帝一世英名的决胜之役。在国际媒体中,新闻集团目前已覆盖了包括书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等几乎所有的媒体领域。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中,面对GOOGLE免费搜取信息的挑战,2009年4月2日,默多克提出要将谷歌驱逐出他的帝国并宣布要建造一座“付费墙”时,世界媒体立刻分裂为两个集团。以《金融时报》、《波士顿环球报》、《时代》为代表的传统报刊纷纷表示准备跟进默多克的计划,建立属于自己的“付费墙”。因为付费与否仅仅是默多克庞大战略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战略有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名字——阿莱西亚计划(Project Alesia)。
阿莱西亚战役是发生在公元前52年、一场载入史册的战斗。凯撒率领他的军团在阿莱西亚对数倍于己的高卢军队成功地围城作战,并使高卢战争胜利的天平倒向罗马一方,最终将高卢纳入罗马版图,阿莱西亚战役是凯撒一生的骄傲。在世界媒体市场纵横捭阖数十年的默多克将自己对谷歌发起的行动称之为“阿莱西亚计划”,其显露出的意义不言自明──他就是拯救传统报业。
不过,“阿莱西亚计划”存在一个矛盾,如果将《华尔街日报》网站等内容屏蔽于谷歌搜索之外,新闻集团首先要面对的网络浏览量的大幅下降,从而带来广告收入的大幅下滑。这就意味 着,默多克需要说服其他传媒集团忍受网站读者数量即刻下降的挑战,这显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强大的全媒体“新闻集团”也会这样强烈地感受到网络媒体的挑战,由于数字化浪潮引发的传媒革命,迫使世界各国传媒都加快了数字化步伐,跨国传媒巨头在全媒体时代也加速了自我蜕变,寻找新的突围之路,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为必然选择。
面对“阿莱西亚计划”,谷歌宣布正在为电子阅读生态系统构建支付渠道,准备推出内容支付解决方案Newspass。利用Newspass,报纸网站、电子商务网站及其他类型的网站可根据自身业务具体情况,自行制定针对用户认可的收费模式。用户届时可在谷歌搜索页面直接点击访问收费墙(Paywall,只允许付费用户浏览部分网站内容的阅读屏障)后面的内容。
目前,传统媒体也基于媒介融合开始转型。如迪斯尼旗下成立了互动媒体集团,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主动融入互联网彰提升传播力,推出i report、播客、网络电台,吸引了全球新生代网民。在网络冲击下2008年停印纸质版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通过发行电子版找到了盈利新途径:300名用户的订阅费即抵消了所有的数字发行成本,以后每增加一名电子版杂志的全年订阅用户,报社就净赚96美元(印刷版的全年订阅费为199美元)。英国《卫报》坚信“开放就是影响力”,其也成为互联网浪潮下,传统报业逆势成长的绝佳范例。1956年,《卫报》还是一份小报,在英国只能卖出650份,而今天,《卫报》网站则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英语类新闻网站。该报在iPhone和ipod touch的读报软件下载已超过10万次。2009年12月14日起《卫报》开始向iPhone手机用户推出收费订报服务,每月收费2.39英镑。在向iPhone用户提供的手机报中将不会有广告。
最近,华纳兄弟与Facebook达成电影租赁服务合作协议,用户可通过Facebook付费观看华纳兄弟制作的电影,用30 facebook币(约合3美元)可观看一次华纳兄弟电影。这项可谓“双赢”的合作不仅为Facebook带来新的收入来源,还让电影制片公司更好的控制每部电影销售价格,而不是借助于Netflix等视频网站无限制的播放方式。与此同时,2010年8月,《时代》、《体育画报》、《财富》、及时代旗下的《人物》杂志宣布,iPad数字版向印刷版用户免费开放,只要用户订阅了纸质版杂志,通过身份认证便可以在iPad上免费下载阅读数字板而无需再次付费。
以“严谨保守”著称的BBC,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BEYOND BROADCASTING”为核心的“创意未来”新媒体战略计划,其基本理念和目标是:BBC不应把自己建成附带一些新媒体的传统广播电视机构,而是超越传统广播模式,改造成根据用户索求 提供视听节目和视听信息服务为主的新型传播媒体。为实施计划,BBC进行了内部机构改组。把市场营销及受众联系置于中心位置;将节目制作有关的部组归并为新闻、图像、语音及音乐三个部门;设立未来媒体和技术部,统一管理全部新媒体平台及网络,并和Facebook、Twitter和Bebo签署成为合作伙伴,BBC同时加强了新技术开发,把以前独立的电视、广播和网络新闻运营平台整合成一个世界最先进的跨平台多媒体新闻中心,并研发了互动型播放器BBC IPLAYER,并使其具备WEB 2.0功能。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改造中生产链再造和媒介融合,是全媒体时代的主要媒体生存发展方式。
在“i”字当头的自媒体时代,每一台终端都是一个集成媒体和发布平台,“绝对权威”的崩解,使“内容为王”的一家独大,变成了内容、渠道、服务三足鼎立的局面,承托的核心是争取用户。
HULU是新闻集团在新媒体领域已经初步获得成功的案例。由新闻集团和美国NBC环球公司在2007年3月成立的HULU视频网站,目前已经跃入美国视频市场前三甲,依靠版权影视内容,HULU的视频流量仅占美国视频总流量的1%,广告市场却达到了33%,201年,其广告收入达到2.6亿美金,比2009 年超一倍。HULU的成功,被传统媒体视为宠儿,看到了占有内容优势也可在新媒体市场上有所作为。
全媒体化不仅是一种报道形态,它还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和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构建大的报道、传播体系。
我认为全媒体初步形态就是针对受众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和终端,选择合适的媒体形式和渠道,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元素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地互动展示传播内容,实现媒体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和细分,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一个事件的发生犹如投石入潭,这些媒介向水波纹一样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环环紧扣,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特色,形成一个完整的报道体系。
这应该就是我们目前描绘的全媒体的一个基本轮廓。目前,我们对于全媒体的理解还在这样一个层次,国内传媒机构企图建构的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全媒体模式。
2011年2月2日,随着苹果IPAD的推出,新闻集团在正式推出了《THE DAILY》,一款专为平面电脑设计的报纸,这是一个被默多克成为“最让人激动的项目”,默多克认为,IPAD的出现,不仅没有破坏传统媒体的生存方式,而且让它拥有了新的舞台,甚至能够帮助默多克实现新闻理想,将报纸、IPAD 和付费阅读会和在一起,完成这个媒体帝国一直梦寐以求的数字化转型。在美国,THE DAILY应用程序每周订阅费为99美分,每年39.99美元,每天14美分。传媒行业也正在密切关注这一项目,它们正在寻找新的方式在数码设备上发布内容赚钱。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似乎依靠内容,通过新旧媒体在产业链上的融合,已经找到了一条新的重生路径。其实,这还不能包括全媒体时代的全部特点。
在现代传播市场的竞争中,传媒的一个突出的角色转化,就是从过去单纯的休息发布者的角色演进到成为其特定服务受众的“信息管家”的角色。
全媒体时代,前端生产链条融合,后端传播链条分化,海量媒体产品汇流成一个大市场,再分流给多种终端,由用户自己进行个性化配置,形成“沙漏状”的传播模式。在集中化的市场中实现个性化的满足,这种分装和组合在未来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海量信息时代,谁掌握了用户这个稀缺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网络越来越成为一个渠道载体,而非终端。
那么,内容、渠道、服务哪个更重要?目前渠道为王的时代,内容地位有所下降。但是随着渠道慢慢均化后,内容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强,而媒体需要找到这二者不同时期的平衡点。
传媒经济的真正价值是媒介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敏锐的 指出:传媒所获得的最大经济回报来自于“第二次售卖”--将凝聚在自己的版面或时段上的受众“出售”给广告商或一切对于这些受众的媒介关注感兴趣的宣传者。这种所谓“出售”受众的行为出售的,是受众的注意力资源,而受众的注意力,来自内容的吸引力和渠道、服务的综合考量。
当然,衡量传媒之市场价值大小的标准和尺度不仅仅是传媒所凝聚起来的受众注意力的数量和规模(如收视率或发行量)。在传媒市场的实际评估中,那些最受广告商青睐,最具广告投资价值的传媒常常并非是那些收视率或发行量最大的传媒,而是能最精准到达指定客户的传媒。从盈利模式上看,可以利用全媒体时代用户分众化传播趋势,有针对性的对目标市场和受众投放信息和广告,实现广告效应最大化,同时通过增值业务实现盈利。
iPad是对“融合媒体”概念最鲜活的诠释。iPad一方面可以完美复制印刷品并以更精美的质量与更丰富的方式,将文字、图片、音响、影像和动漫等形式融为一体,给用户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同时 iPad还可以来用来上网,听音乐,看电影,发邮件,写文章,玩游戏。
此外,iPad的程序库(app store)打破了由某家媒体机构或运营商操控媒体消费内容及形式的传统方式,以开放方式运作,可以不断添加大量新的应用程序,以满足用户形形色色的 需求,iPad虽然未预设手机通讯功能,但用户可以通过下载使用Skype程序,同样进行网络即时通讯和拨打网络电话,实现了服务功能的高度定制化。
全媒体时代不仅服务超细分,信息也多层次化,使得传媒经营的盈利方式、收费方式多样化。
Web2.0时代是个性化的时代,它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行为习惯。Web2.0时代的媒体传播不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向受众提供个性化聚合服务。就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所说:“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是单独的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
现在传媒市场的受众细分日趋明显,网络媒体要吸引广告主的投放,必须高度细分市场,将微内容大众化,将大批分散的受众集中以在分众中达到聚众,通过创造更多分众化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以打开商机。例如华尔街日报网站以其为受众提供独一无二的金融、经济信息而拥有目前互联网上规模最大的付费用户群体。
比照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我们可以将信息划分为三个等级:必读性、可读性、选读性信息。必读性层面关注的是人们安全、生存的资讯需要;可读性层面满足人们社会交往和赢得社会 承认和社会尊重的资讯需要;选读性是满足人们个人价值实现的资讯需要。
IBM的个人电脑联合发明人马克·迪恩(Mark Dean)表示,PC的时代几乎已经结束。在重要性方面,PC已经被手机取代。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则断言,当前已经进入“后PC时代”。马克·迪恩认为,相对于iPad等平板电脑,手机将发挥更重要的影响力。手机最终有可能取代钱包、护照和普通照相机。
新媒体层出不穷,海量信息的供应必然导致媒体精准选择用户,用户精准选择信息,而有品牌的独特、差异化、稀缺性的信息会成为进入全媒体时代的通行证,在有全媒体时代,进入到多个媒体领域,要求我们需要更多的植入,更强的植入品牌的地位。
全媒体不是一个既有传媒完整模式,它召唤所有的媒体在现有新媒体形式和还将开发出的新媒体形式前改变自己,必有有革命性的思维,才可能促成跨越式大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必然的融合,将使媒体界限打破,迎来一个信息自由交流,自由共享的全媒体时代。
第二篇:媒体融合时代电视导演的创作技巧
媒体融合时代电视导演的创作技巧
隨着媒体融合时代的来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再泾渭分明,这对于电视节目制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电视导演创作能力提升带来了一定挑战,因此需要电视导演依托于传统媒体,加强新媒体的融合应用,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技巧,促使电视节目质量得到稳定顺利提升。
一、媒体融合时代对电视导演创作提出了新要求
1.善于借鉴优秀的节目形式。近些年我国在电视节目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在节目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今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来临,观众在电视节目上有了更多选择,因此为了更好地留住观众,电视导演需要具备一定的优秀节目借鉴能力,比如近几年大热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都是借鉴的韩国综艺电视节目,并且在国内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电视导演善于借鉴优秀的节目形式,能够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收视体验,同时对电视导演的专业技能也能够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还能促进本土电视节目不断进行学习,最终实现更好的发展。
2.良好的创新能力。如今在媒体融合时代下,信息交流更加便利,电视节目播放从原本的“卖方市场”转为了“买方市场”,为了更好地留住观众,借鉴国外优秀的电视节目仅仅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而创新才是王道,电视导演只有不断加强本土节目内容的创新,才能够吸引更多观众成为“自来水”,向更多的人进行推荐,实现电视节目创作可持续发展。
3.过硬的媒体技术。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媒体融合时代下,并不是简单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还包含背后各种丰富的新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因此电视作为传统媒介,在节目创作方面,还应加强信息技术的融合,采用丰富的媒介传播技术,增强节目与观众的互动,不断扩展电视节目影响力,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二、媒体融合时代下电视导演的创作技巧
1.电视节目应注重彰显本土化特色。电视导演应注意,在进行国外优秀节目借鉴时,不应完全照搬全抄,还应在原本节目的基础上,融入本土文化特征,彰显本土文化内容,才更容易激起观众共鸣,提高电视节目播出效果。例如韩国近几年有一档大火的综艺节目《runningman》),受到了民众的热情追捧,国内电视导演在借鉴该节目形式时,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制作了《奔跑吧兄弟》这一节目,在节目内容上,通过以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向观众展示独特的人文形态,同时在节目之中,还融入了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从而使得该档电视综艺节目更是适合中国观众观看,从而成为了一档大热的电视节目。
2.注重做好节目形式创新。电视导演在电视节目创作方面,除了进行适度的借鉴,还应结合实际,做好节目的创新,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如当下一档综艺节目《奇遇人生》引发了较高的热度,该档综艺节目主打“纪录片+综艺真人秀”,同时在节目形式和内容呈现方面,采用了纪录片的拍摄形式,使得传统真人秀节目被诟病的编演成分进行了有效的弱化,通过采用未知和充满变数的奇妙旅行,向观众展现人间万象。同时节目本身并不是只为了博取流量与关注,而是善于从邀请的嘉宾身上挖掘感性或者文艺的一面,借助嘉宾身上一些正能量的品格,引起观众共情,在“慢综艺”的制作过程中,传递出人文关怀和诗与远方的人生态度,充分彰显了节目内涵,从而使得电视节目更加成功。
3.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电视导演在实际进行电视节目创新中,为了带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带给观众一场全新的电视节目观看体验,还可以加强微博、微信以及各种短视频平台(比如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应用,不断扩大节目宣传范围,在与观众互动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参与微博话题活动、扫描二维码等形式,增进与观众的交流,扩大节目影响力。在进行电视节目创作时,必要时还可以引入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与观众的互动更加新颖紧密,例如在2015年美国总统大选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用了VR技术,观众只需要戴上VR眼睛,就能够如同在现场一样观看总统辩论比赛,从而有效提升电视节目互动效果。
第三篇: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总书记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方向。
传统媒体怎样与新媒体嫁接,一直是各种传媒论坛的主题。我想首先说明对“新媒体”的理解,我一直觉得——只要思维是新的、理念是新的、操作模式是新的,大家都是“新媒体”。在这一轮的融合浪潮中,电视媒体如何勇立潮头,“核、聚、变”是其中最重要的三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核
“核”的要点是内核与内容。在和新媒体的竞合过程中,内容制作一直是电视媒体的竞争利器。今年以来,有两大趋势值得关注:一是,电视优质资源在新媒体呈现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品牌节目和热播电视剧在电视上的高收视,会在新媒体平台上更加立体的、爆发式的呈现。日前有报道显示,今年,视频网站在自制节目和自制剧上的投入,大约是去年的10倍以上,一些网站单档综艺节目的投入,甚至超过了千万元,一批网络自制节目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二是,一批网站的自制剧自制节目逆向输出到了电视平台。新媒体从一个内容的购买者发展成为了内容的提供者,这样的案例在前些年是比较少见的,但如今已不是个案,尽管最终效果还有待收视的检验,但这种逆转的趋势值得业内关注。
以上两大趋势充分说明,融媒体时代,无论对电视媒体还是新媒体而言,很多变革都围绕内容展开,谁掌握内容制作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竞争中的先机。作为电视媒体,该如何掌握内容生产的主动权呢?关键要打好三张牌。
第一张牌,抓核心,打造好具有本土特色的新闻社教类节目。整合《泸州新闻联播》、《泸州现在时》、《社教630》等在泸州有影响力的栏目。
第二张牌,铸品牌,开放节目平台
品牌节目,是电视台的门面,也是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竞争中掌握内容主动权的关键。打造品牌节目,一要理顺机制,配置好内部资源。在进行人、财、物的系统配置中,关键要通过机制创新,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二要开放平台,利用好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和部分优秀节目制作公司的合作,从点状节目合作上升到大型节目、品牌活动、艺人培养和整合推广的体系化合作,双方深度介入内容制播全产业链,开启新的发展模式。
第三张牌,促融合,台网深度联动
电视和新媒体的台网联动,浅层次的是推广资源互换和买卖层面;更深度的联动,应该是相互整合资源,共同打造新内容。
关键词二,聚
“聚”的要点是渠道和终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观众的收视习惯和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尼尔森最新的监测数据,国内有超过50%的观众,使用过电脑或手机看电视。而来自谷歌的一项调查结果则更为惊人,美国77%的观众选择多种渠道收看电视。很显然,跨屏体验已成为电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收视常态。面对这样的趋势,电视媒体必须聚力于终端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屏幕终端要做好和技术、内容、平台的三大结合。
第一、视听高清化——终端创新要和技术相结合
相比PC屏和手机屏,电视屏的一大优势在于其观赏和视听体验。传媒大亨默多克判断电视媒体优于新媒体,原因是人们更愿意躺在沙发看电视,而不是坐在椅子上盯着电脑屏幕。因此,未来电视的发展,还要致力于终端的技术创新。一方面是电视设备的技术升级,比如3D电视机、高清电视机等等;另一方面是电视媒体的技术升级,比如演播摄录设备等等。
第二、一云多屏化——终端创新要和内容相结合
背靠自身内容优势,电视媒体要主动发展新媒体终端,参与竞争。首先,要有前瞻意识,提前落子布局。在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和I P T V等平台进行全面布局。
第三、电视社交化——终端创新要和平台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用户对于媒体的互动和社交需求日增,作为电视媒体,一要多方开发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让习惯使用新媒体的受众群,通过互动增加与电视平台的黏性。同时,通过网络积聚节目的人气,反过来促进电视的收视率。二是创新终端,让受众变“看电视”为“用电视”。使电视可以实现点播、回放和评论的功能,甚至还有可能把触角全面伸向购物、游戏和电子商务等“全业务”方向。
关键词三,变
“变”的要点是机制和体系。融媒体时代,媒体共生互融,电视如果希望延续强势地位,唯一的出路就是自我变革,而且是全方位的变革:包括业务流程的再造,产业链条的重组,营销机制的整合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方向
一、全媒体运营
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不仅仅是平台的替代,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思维转换。因此,在布局新媒体的过程中,要用全媒体的思维去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第一,传播渠道全媒体搭建。形成了以网络电视台为核心,向新媒体覆盖的传播网络。第二,制播流程全媒体介入。从“单一渠道采集、封闭式生产、点对面单向传播”的传统制播流程逐渐转向“多媒体采集、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的全新制播模式。第三,广告营销全媒体组合。全媒体时代,电视台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段位和冠名,更应该向广告客户提供全媒体的营销组合,即整合多频道、跨媒体的传播平台,使其投入在产业价值链上获得呈几何倍数的放大。
方向
二、全过程互动
从资源整合、制作播出、节目编排到推广营销、品牌等打造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化互动模式。一是电视内部资源的互动。二是电视和新媒体的互动。在电视剧和节目营销中,充分利用全媒体组合,进行立体、互动的矩阵推广,引发了较强的规模效应。
方向
三、全产业整合
向上游延伸,打造优质内容,向下游拓展,聚力终端发展,全台的产业整合发展有三大重点。第一,做强核心主业。节目、栏目、大型活动、影视剧仍是当前的核心主业,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出品牌。第二,延伸关联产业。逐步摆脱单一靠广告收入的经营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第三,善借社会资本。面向市场,吸纳社会资本,是广电媒体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多媒体的竞合发展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是互为机遇而存在的,并且,这一过程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实,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新”与“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谁能顺势而为,主动而为,创新而为,谁才能抢占未来传播格局的制高点。
置身于更大的时代、更广阔的背景下,只要我们能够以内容为核,全渠道聚力,因趋势而变,电视媒体的核聚变就一定会发生,并且能释放巨大的能量。
注:有关数据和内容来自《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
温海 2014.09.15
第四篇:“互联网 ”时代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策略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策略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媒体事业想要进行高质量的发展,就应重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利用互联网思想对其发展规律实施考量以及判断,以便将新媒体融入传统媒体,再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创设出可顺应现今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媒体发展体系。文章将对“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营销策略加以探析。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新媒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0-0153-02
各种新型媒体事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以及手段也大幅度增大,使得传统媒体的发展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同时,由于时代发展具有不可预知性,因此,未来的媒体会以哪一种形态呈现以及发展,是无法准确预估的,所以十分有必要探寻出有效的方式,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可以有效结合。“互联网+”概念论述
我国个别领域虽然于很早以前,便已经开始对互联网实施应用,而具体的“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时间却尚短,同时,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发展。
其中“互联网+”主要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并通过对其实施合理拓展的方式,将互联网的平台以及技术手段等更为深入的延伸、融入到其他各领域之中,进而推进各行业领域的发展进程,促进各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
当今时代下的“互联网+”陷入已经变成了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形式,逐渐受到了各领域的重视以及应用,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发展,“互联网+”也在进行不断的进步以及完善,并力求可以更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实效性作用[1]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策略
2.1 优化传统模式及观念
有效提升媒体融合工作质量的主要途径为:改良思想观念,并树立起以时代发展需要为基础的融合理念,对互联网技术、平台以及思维等实施有效分析,同时,将其与媒体的发展加以合理结合,优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营销模式以及手段,使其可以良好的满足“互联网+”的现实发展需求,利用媒体融合的方式,扩增媒体的发展渠道以及空间。此外,也应重视提升有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素质,并通过对其进行高质量培训的方式,创设出一只素质较高的人才团队,进而有效促进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融合工作效率提升,同时,也应于内部实施实效性较高的制度制定以及优化工作,促进媒体企业的全方位发展,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对促进我国媒体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促进其经济效益提升,具有积极意义[2]。
2.2 重视发挥“互动”与“分享”的作用
首先,传统媒体想要创设起良好的社交关系网,就需要着重于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范围进行有效掌握,从本质意义上来讲,便是对自身面对用户群体的影响。例如,以某互联网企业为例,其于传统的媒体进行融合发展,便可以比作为将媒体与互联网加以有效融合的一个较为经典的例子,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可于短期内,使得传统媒体用户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促进传统媒体的发展。
其次,可以确立自身于互联网时代中的位置,究其原因为,基于新媒体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使得普通用户所具有的作用愈发重要起来。同时,随着用户自主意识的提升,每个用户个体均有可能在互联网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且其角色类型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断变化。
2.3 展现自身优势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传统媒体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且将其比照新媒体而言,又缺少一定的即时传播性以及互动性。但与此同时,基于对近年来的新媒体特点实施的分析来看,其于传播内容中所具有的原创性以及真实性等,照比传统媒体而言,略微逊色。因此,传统媒体想要通过结合新媒体的方式进行有效发展,可以择选充分利用自身的权威性等的方式,促进自身传播内容的深度增加。
在实施具体的产品宣传工作时,可以适时的以充分满足互联网时代发展特点为基础,对产品实施有效以及创新的方式。例如,以某报纸为例,其所开发的手机客户端,自正式投入使用以后,通过对产品实施不断的优化、完善以及创新,并重视收集用户反馈信息的方式,使其在大幅度提升自身产品质量的同时,吸引了大量的新用户,对促进自身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2.4 重视促进各方面的融合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各相关领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中,在将“互联网+”与各类媒体事业进行结合时,应注意,由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需要优先探寻出有效的方式,促进上述两者之间可以进行高质量的融合发展,同时,着重于提升人才培养、经营发展质量,以及注重应用多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此外,应以尽可能的满足现如今社会实际发展需求为目标,重视在进行媒体融合各项工作时,对各种类型的资源及内容等进行有效整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在人们对媒体的需求日益旺盛的同时,也提升了对其的要求,而由于互联网的产生,得以使现如今的人们更好的与媒体间进行交流以及互动,媒体也可以更及时、便捷的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进而创设出完备的传播生态环境。
2.5 实施有效的跨产业融合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传统媒体可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主动发展的方式。其中,通常情况下,新媒体于经营自身产业的过程中,缺乏有效方法,将大量的受众者转变为实际的客户,究其原因为,新媒体创设时间较短,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较低。而传统媒体则不同,其根基深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影响力以及公信力,因此,对于有效于互联网背景下,将自身优势良好的发挥出来,可以当作有效促进传统而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
例如,以某电视台为例,其所推出的某档电视购物节目,便是借助自身的品牌影响力用作与互联网购物加以合理融合的方式,通过采取有效的跨行业发展的方式,成功使得自身成为了电视购物行业中的佼佼者。同时,在实际进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时,该电视台通过在合理的时机,创新出手机购物模式的方式,以更好地满足数量庞大的“手机一族”的实际购物需求,在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的过程中,大幅度增加了自身的受众客户群,对推进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各有关媒体应在实施具体的跨行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既应对传统媒体中的商家思想进行充分考量,也应合理的将自身所具有的强大公信力以及影响力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通过良好发挥自身优势的方式,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提升。
2.6 提升媒体服务质量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媒体,需要注重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目的。所以,在实施媒体融合时,也需要尤其注重服务质量。首先,可以创设出独立的互动平台,并在结束完新产品的推广工作以后,实施高质量的用户回访工作,同时注重收集以及整理各类反馈信息,有助于后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其次,应在实施媒体融合时,重?将其与其他各相关领域进行合理融合,特别是大数据以及互联网领域等,究其原因为可通过合理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方式,掌握市场的实时变化情况以及各种客户需求等,有助于更好的优化以及创新自身的服务、工作模式。
通过高质量的实施上述工作,媒体企业便可以基本掌握各类用户的实际需求,有助于其与客户之间建立更和谐的关系,对促进媒体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互联网+”时代,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建立了更高的标准,因此,需要重视提升新媒体建设思想推广工作质量,有助于推进新型新媒体信息传播环境的建设进程。结论
总而言之,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想要快速发展,并非要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竞争,而是需要传统媒体通过新媒体明晰以及了解自身存在的发展缺陷和弊端等,有利于更好的创新自身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则需要通过传统媒体,明晰自身不足,有助于促进自身传播信息的准确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卞珊珊,姚金鑫,王晓玲.就业困境下“互联网+创业”式实践教学法在《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229-230.[2]石喜爱,季良玉,程中华.“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2003-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2):64-71.
第五篇: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处置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大、传播快,舆论引导正确有利于化解矛盾、平息事态,否则将可能造成不可收拾的被动局面。随着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也都有可能成为媒体,因为虚拟世界具有非中心性,它不存在权威,任何新媒体拥有者都是信息的制造者、消费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因此说:新媒体不仅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便捷、高效的桥梁,而且也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其传播速度呈喷发状态,其传播受众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网络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地方政府官员如何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力、迅速处置网上舆情危机已经成为执政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
我们通常所说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社会危害程序、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很强的新闻报道、爆料炒作价值,是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扩大影响、争夺受众、参与竞争的重要领域。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作为主体的政府及主管部门、传播的媒体和终端的受众,这三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三者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作为主体的政府和主管部门希望能多做少说,作为传播的媒体希望能多报快报,而作为终端的受众则希望能尽快了解真相。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处置,其成功与否,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说”的问题:
一是要不要说,这是态度问题。认识的深度和高度决定了我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序。认识到位了,工作措施就能有效落实,也就会形成高度的自觉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如果连认识都没有到位,又谈何重视,也就更谈不上高度自觉和积极主动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一般情况下,作为地方政府领导是不希望该事件被扩大化的,尤其是不愿看到该事件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热点,担心消息公开会影响政府形象、影响社会稳定,因而抱着侥幸心理,对消息进行封锁,以为我不说,别人就可能不会知道,媒体也不会炒作。这种做法在过去可能会有效果,但是在当今社会,想要依靠封锁信息蒙混过关越来越难,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在网络传播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那种对突发事件进行“捂盖子”的做法恰恰是犯了一个大错误,即丧失了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事实上,有许多突发事件被曝光之前,当地领导多有试图“捂盖子”的行为,结果反而是弄巧成拙,被网民抓住“猛打”,以致事件被不断放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其客观规律,并非完全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责任是有限的;但若故意隐瞒造成的后果,则完全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就是无限的。“流言始于封锁,谣言止于公开。”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如果网络舆论引导不及时跟进,政府在突发事件中失语,那就会为失实报道、谣言的流行打开方便之门。等到政府追查谣言、追究媒体责任时,媒体会说:就是因为你政府不说,大家关心,我们又得不到真实的信息,只能根据道听途说、只言片语来报道了。追究起来责任还是政府的,他们顶多是有错而已。而如果政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人们就没有想象空间,谣言也就没有传播空间,媒体也就没有炒作空间。实践证明:突发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官员只有积极应对,才能抢占舆论先机,才能赢得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机会。
二是什么时间说,这是时机问题。突发事件只有不发布或者迟发布而造成被动局面的典型案例,没有因为及时发布而造成不良影响的典型案例。新闻贵在“新”,满足第一时间“早知道”尤为重要。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和公众都想最早知道向谁、到哪里去获取权威信息,政府部门只有尽早出来“发言”,才可能赢得主动权;否则一旦信息泛滥、资讯多样传播,势必会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来说,政府部门必须坚持快速介入、先声夺人,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及时公布事实、揭露真相、回应社会关切,最大限度地挤压各种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在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查清,因而部分地方政府要求新闻媒体“待原因查明后再报道”,这从情理上说是有道理的,但错失了引导舆论的先机。在信息社会,舆论上的后发往往意味着把事件的描述权、解释权、评论权拱手让人,放弃舆论主导权。一旦谣言盛行,政府尽管一再公布事实真相予以解释,公众仍然是不相信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发布是主动的,解释总是被动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有一句话说得好:“在突发事件传播中,最可怕的不是记者抢发新闻,而是记者抢发的不是政府发布的新闻。谁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导权。”2003年SARS发生,直接导致国家卫生部长和北京市长引咎辞职;2005年中石化吉林分公司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国家环保总局局长下台。这些高官下台,并不是作为事故的直接责任人,更重要的原因是应对媒体不当,没有及时发布信息,导致公众恐慌,引起民众对政府信任产生危机,所以他们要承担责任。
三是由谁来说,这是主体问题。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机构,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各方的信息汇总、梳理,从而描述出事件的基本面貌、分析出事件的可能发展方向,因此政府对突发事件的认知无疑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权威性。此外,政府的权威性还在于其具有对媒体的管理职能,能够迅速协调组织媒体、统一突发事件的报道口径,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形成主流社会舆论。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导致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媒体急于要报道真相、群众急于要知道真相,而政府新闻发言人正是媒体和群众得知真相的唯一官方途径,能起到公布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遏制谣言、消除恐慌情绪的重要作用。新闻发言人对于一般性的公共事件是适用的,但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来说是不够的,主要是其信息的全面性和权威性不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设置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专门管理机构(设立新闻中心),由政府部门的常务副职来担任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这一职位比较合适(政府的一把手不宜担任这一职位,因为其主要职责是把握和统筹区域内的全面工作,在时间上和精力上都难以保证,如果任由其来发布和应对媒体的话,一是缺乏回旋余地,二是情况掌握不是最全面。),对于媒体和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做出及时权威的回答,以正确信息引导公众、以真实信息抵制虚假信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四是要对谁说,这是对象问题。传统媒体受新闻采编、制作、播发作业流程的制约,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往往出现信息延迟的情况;而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兼具报纸、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滚动播出,多方位、多角度、多元素地快速传递信息、全程展示事件,舆论效果比传统媒体更强大。因此,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迅速行动,及时在网上发布信息、开展评论,实行24小时监控,确保网上舆论引导高效迅捷、准确到位;同时积极主动地与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进行沟通,冷静地对待媒体的负面炒作,引导舆论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赢得社会公众理解,为妥善处理危机营造良好的舆论空间。相反,在公众欲知、应知而未知,媒体又热衷报道时,如果政府不及时发布信息、不主动把握舆论主导权,就会失去处置危机的良机,就会引起公众恐慌,使政府失去威信,那无疑是政府的失职。正如美国学者费姆•邦茨所说:“一个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而低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伤组织的可信度、公众的信心和组织多年建立起来的信誉。”
五是要怎么说,这是技巧问题。突发事件没有不能报道的,关键在于怎样发布、站在什么立场发布。在资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拖延时间无疑会让更多公众对政府失去信任。因此,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作原则表态,尽快召开新闻发布会,告诉媒体现在情况如何,不要等到一切搞清楚后再说;要通过迅速组织新闻通稿的形式予以发布,新闻通稿是记者们最熟悉、也是最愿意接受的形式,它可以帮助记者直接、明了地发现信息、提供消息源,并可以保持后续接触。最初的信息发布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核心信息,如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什么事、什么原因、怎样发生、已经采取什么措施、政府对此态度如何等等,这些都是记者和公众最关心的。我们不必一次披露所有的信息,事实上也做不到,只要最简明扼要地把几个核心问题讲清楚就行了。在随后的时间里,要根据事情进展不间断地发布信息,对过去由于情况不清晰而发布的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给予必要的纠正和补充,把事故处理的最新情况及时广而告之;即使在事故得到妥善解决后,也可以采取小型通报会的形式,将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处理情况、经验教训告知媒体与公众。
六是要说什么,这是内容问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内容。有时即使危机已经出现,有些地方政府因为担心老百姓的承受心理、担心媒体添乱,从而不敢说真话、不敢公布事件真相,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弄虚作假不但欺骗不了媒体和群众,还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加剧社会恐慌。当突发事件产生并出现舆情时,政府要根据当前舆情风暴形成和作用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以黄金4小时甚至2小时为准,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并呈现领导的关注或表态;同时,要依据舆情态势不断在多个媒介上反复说。另外,在舆情应对过程中,政府为避免舆情回应成为网民质疑的焦点,一定要依据实事说、用证据说,要保证对外发布的所有信息都是经过精心准备、严格审核的,而不是信口开河、即兴发挥的,要坚决避免舆情回应中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和官话的现象出现。媒体有关突发事件负面炒作出现后,政府相关部门首先是要积极与媒体沟通,诚实地说真话,讲清事件真相,指出媒体报道的错误,要求媒体停止下步炒作的行为;其次是要适当进行冷处理,避免激发媒体进一步炒作的热情;第三是要适时进行正面宣传,择机开展各种有利于塑造正面形象的活动,将媒体的“注意力”吸引到政府的正面活动中,使原来的负面影响变为正面效应。(作者:方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