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全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的职业素养
接地气 有思想 能担当
——浅析全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的职业素养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带给了观众更多的选择,观众对信息媒体的要求日益提高,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也是日趋丰富,单纯的新闻主持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记者型主持人富有魅力的主持语言和透过问题看本质的记者思维,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赢得了观众的青睐。本文从全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的特征入手,就生存现状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接地气提高业务素质、有思想深化新闻信息、能担当加强作风建设传播正能量这三个方面对提高记者型主持人的职业素养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全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
近年来,“全媒体”作为一个关键词被传媒学界、业界的人士频繁提及。“全媒体”带来的不仅是媒介形态的变化,还有受众群体分化、信息接收习惯和传播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新闻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传统的主持人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记者型主持人,因为主持人的身份,能够高度融入新闻意识;同时又是记者,所以拥有良好采访评论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这些特性恰恰满足了现阶段人们对于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要求。
一、记者型主持人概述
我们结合各学者的论述,认定: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具备“主持人”和“记者”的双重身份,参与栏目策划、制作、播出全过程,是高度融入新闻意识、拥有良好采访评论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记者型主持人由于参与新闻报道全过程,且与新闻现场零距离接触,因此在进行主持的时候有着一般主持人没有的优势。由于进行了实地采访,参与性较高,因此更具有发言权;作为记者与主持人的双重身份,有助于主持人更有见地的客观评述。最后,记者型主持人的新闻主持风格更具个性风格,既体现了节目的真实性,也更容易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和青睐。
二、全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生存现状分析
在各种媒体交相辉映的今天,信息的膨胀和知识的膨胀令人目不暇接,在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方便的时候,对于传媒行业却是更严峻的挑战,新闻工作者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1、观众需求不断升级
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信息工具的发展,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消费需求与消费理念也随之发生巨变,传媒的“大众时代”正向“分众时代”过渡。在“全媒体时代”,有着海量资源可供人们选择,再加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的享受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新闻类节目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越来越挑剔。
2、记者型主持人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业起步较晚,虽然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有了快速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相比,差距依然明显。尤其是记者型新闻主持人,不仅数量少,而且其职业素养较为缺乏。一是记者、主持人两者合一人才缺少,难以适应广电传媒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二是部分文字记者转型的主持人,口头表达能力欠佳,不良的言语表述使新闻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三是有部分主持人虽口播能力较强,面对镜头表现自如,但由于其人文素养不够,又远离“新闻现场”,局限于演播室、镜头前,在报道、评论时,始终缺乏表现力,显得机械、死板。
3、记者型主持人理想信念有待加强
对于广播、电视、报业等传统媒体来说,消息和言论是媒体上最有价值、最不可或缺的新闻产品。仅仅从理论层面来考量,媒体上的消息应该是一种不带偏见的客观报道;而言论,则是反映具有各种偏见或利益集团的人,对新闻事件和公众关心的问题的评说。事实上,记者型主持人在参与新闻节目的创作过程中,其主观色彩,总会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渗透到节目中去,稍有不慎,将导致新闻严重失实甚至假新闻的出现,往往给当事人带来挥之不去的伤害,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隐患。
三、对策建议
记者型主持人在全媒体时代,要不断加强学习和自身修养,适应我国当前经济改革发展的新闻宣传需要,接地气、有思想、能担当,发挥模范表率作用,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建设美好幸福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凝神聚气,做让党委政府放心、人民满意的社会观察者和解读者。
1、接地气,在新闻一线不断提升业务素质
“接地气”就是要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对于记者型主持人而言,“接地气”是自我成长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寻求一种真正的心灵沟通,平和而深刻地探讨社会问题,反映人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新闻调查》之《到诉求中心去》,郝俊英采访安图县农民杨管礼的土地纠纷时,她盘腿坐在农家炕上与采访对象平等交流,拉近了记者型主持人与百姓的关系,她极具亲和力的形象和朴实自然的语言,流露出的不是作秀而是心中有百姓的情怀,并且通过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加深了与观众在思想感情上的沟通交流。其次,要在新闻创作一线锤炼深厚的语言和文字功力,运用关注社会、关注新闻事件的记者视角采写出具有记者思维且融入主持人思想感情的高质量文稿。为自己的节目撰稿,不仅有利于新闻事件的传播,还可以更全面地参与节目整体流程,更好地把握节目的节奏,培养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增强节目的魅力,赢得观众的青睐。最后,记者型主持人要尊重人性,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在新闻中,主体都是人的事情。对主持人而言,他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对新闻事件进行主持报道时,要客观公正,通过现象深挖本质,以平等视角去观察,尊重人格,践行以人为本。
2、有思想,通过学习不断深化新闻信息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需要不断地锻炼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能力。比如在新闻调查类节目里,逻辑思维有助于在复杂的新闻事件中进行快速判断分析,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思辨能力能让记者在调查采访中更容易体现调查节目的权威和深度,同时避免调查节目的浅表和浮夸。在采访过程中能够获得深度信息,在采访时能做到提问到位、表达准确以及点评有力。其次,要树立平衡的意识和平等的态度。在调查节目中,心理保持公正,形式实现均衡。调查的过程是了解的过程,因此不能带着自己的喜好进行尖刻过分的提问,通过平等的态度让被采访者充分自由地表达,从而获得更为公正的信息。例如《新闻调查》中有一期《一只猫的非常死亡》,柴静采访“虐猫事件”主人公时,面对主人公情绪的波澜起伏,不是直接生硬地就进入采访,为了缓解主人公情绪,她们相处了一天一夜,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平等友善地关怀,给被采访者一种没有攻击性的感觉,这是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所以主人公终于可以敞开心扉与主持人进行交流。再次,要有审慎严谨的探究能力。新闻调查类节目的核心是要通过记者一系列的调查来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一个人探究到的事实真相的多少,取决于他对世界的认知;他对世界的认知有多深,他在节目中的表现就有多精彩。因此,记者型主持人在新闻调查的路上,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
而不断提高探究真相的能力。
3、能担当,加强作风建设传播正能量
“担当”,在汉语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作为记者型主持人,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旗帜鲜明地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在采访报道或是一线主持播报工作中,增强工作主动性,牢牢把握话语权,始终牢记以正面宣传为主,通过全媒体的共同努力凝聚起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正能量。二是要有社会忧患意识。要有敏锐的新闻嗅觉和细微的洞察能力,而且要把对人的关注,延伸到那些被人们忽视的人,包括一些弱势群体,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入调查,去承担一份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对不断发展壮大的行进中的中国,面对每个国家可能都会遇到的个别尖锐热点问题,应该多考虑一下播报后对社会以及国家的影响,对于有可能损害社会利益或者是影响国家利益的,坚决不予报道,同时应该利用全媒体舆论的强大合力,主动及时帮助大家答疑释惑,使群众和干部面对大是大非和有关政治原则立场时,能够辨别真伪分清界限。最后,在提高专业理论素养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多宣传播报经济社会领域的发展成就和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的新生活,以道德模范和榜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不道听途说、不随波逐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凝聚大家实现中国梦的共识。
参考文献:
[1]苏凡博.《综合性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刍议》[J].文教资料.2011,3:36-37 [2] 童辉.《浅析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艺术实践与课程研究》 [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8:55.[3]张会会.《论高职高专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学方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7:66.[4]张妍妍.《关于新时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34.
第二篇:新媒体时代电视主持人职业素养探究
新媒体时代电视主持人职业素养探究
摘要:主持人是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传播品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推进,新媒体已经日趋成为社会信息化传播的主流媒体,深入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电视节目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生活消遣内容,也受到了来自新媒体的渗透和挑战。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传统电视节目的核心角色,是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传播品牌。辩证地看,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地位虽然会受到挑战,但是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又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一档电视节目的收视效益,探讨时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传播匹配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109-02
一、新媒体的意指及其传媒影响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于1967年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在这个概念被提出之后的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新媒体已经来到我国,并且正在深深地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媒体工作者的就业前景、大众对信息的接受和消化,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是任何狭窄范围内的媒介都会影响到信息的传送,例如:楼宇、社区、医院、娱乐场所、网络博客、手机短信和彩信以及手机报等。新媒体不仅影响人们日常信息的接收,而且也给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带去新的挑战。其中自然少不了对电视节目及主持人群体的挑战。首先,新媒介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周期缩短,在一个电视节目的背后,通常都会存在一个公关制作团队,但是节目制作技术的成熟要求电视节目注重时效性,短时间内制作出高质量、受众度高的节目,不仅对节目后期制作团队提出挑战,同样对主持人提出挑战。主持人往往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与当期电视节目主题相关的大量材料,并且针对受众的口味进行筛选;其次,新媒体强调影音文字信息的结合,并且带有互动性这一独特特点。一档电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电视节目的成败。例如湖南卫视2005年推出《超级女声》节目以来,诸多娱乐节目开始看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在问答类电视节目中,往往会设有“求助亲友团”的环节,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开门大吉》和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疯狂的麦咭》;在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央视首次借助新媒体――微信“摇一摇”的功能与观众进行有奖互动环节,可谓首次。另外,新媒体对主持人新闻敏锐度和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后的时代,博客、微博、即时通讯、交友网站等信息交互手段,使信息发布与交互变得异常简单,每个人都是信息时代的主人,都有发言权和评判权。公众人物在接受到来自大众的追捧的同时也受到社会的监督。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必须扮演起社会公知的形象,热心关注公益事业。新媒体时代同样代表着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信息的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新媒体因而成为民众利益表达的第一通道和突发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网民深度搜索欲望和能力强,“关联性”话题层出不穷,微博已成为重要的网络舆论载体,每十分钟都会推出话题更新。而作为传统媒介工作的电视工作者,必须在新媒体环境中为传统媒介的发展谋求新契机。
二、新情境下主持人职业素养的表现样态
新媒体时代下,大众娱乐消费节目越来越受到推崇,诸多电视节目开始推陈出新,以迎合大众的娱乐需求,主持人扮演的角色也从过去单一的解说、传达新闻类转向评论、引导类,呈现多元方向。这种评论不仅是主持人个人的,同样也是电视节目甚至是电视台的一种声音表达,而引导主要体现在鼓励大众思考、评判,有自己的主见。
根据电视节目的种类,相应地也有对应的节目主持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种类大致有:新闻类、评论类、访谈类、娱乐类以及生活服务类等。在新闻类节目中,主持人的形象一般是正襟危坐的,其价值即在于通过自己的声音准确无误地传达实效的新闻,例如《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节目。在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的地位是极其核心的,整个节目的顺利进行,绝大部分需要依靠主持人的完美衔接。例如:《艺术人生》《鲁豫有约》中的朱军、陈鲁豫。娱乐类节目是今年来最受大众欢迎的,这其中的歌曲比赛类节目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主持人的位置明显具有空白化,《我是歌手》节目中,初赛时选择七位歌手中的某一位兼任节目主持人,在总决赛中再选择专业的、知名度较高的主持人,诸如何炅、汪涵等。而在另外两档歌曲比赛类节目中,直接将主持人从舞台上抽离,因为观众在这类电视节目中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导师和歌手的身上,很少有人会去寻找主持人的身影。而在自去年开始兴起的明星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更是明显被遗弃了,取而代之的是明星的自导再演、自娱自乐,而摄影机后边的导演组明显只是分配任务,组织活动持续下去的一种程式性行为。这些真人秀节目以《奔跑吧!兄弟》《极速前进》《一年级》《花儿与少年》《一路有你》《奇妙的朋友》《消失在世界的尽头》等为代表。这些栏目中的导演组工作人员取代的就是主持人,传统节目中的主持人的位置和重要性被抽空了,在这样的娱乐性节目里,观众的着眼点在明星们身上,作为观众,甚至不会去考虑这档节目与之前节目究竟有何差别。
总体来看,适应时代需求,现在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已经开始逐渐摆脱过去程序式的主持风格,开始逐步向主播、新闻评论员和传播专家等方向发展,外观形象、声音、屏幕经验等素质在主持人的必备条件中依然处于顶尖位置。新媒体的时代环境对主持人的要求除去包括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关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等传统要求外,还带来了对主持人更高的素养要求。
第三篇:“时代风采”媒体记者走进西城社区doc
“时代风采”媒体记者走进西城社区 7月17日市、县总工会邀请省“时代风采”媒体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工会组织挖掘当代工会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事件和先进人物事迹,以鲜活的人和事讴歌时代主旋律。
在西城社区,省、市工会领导及媒体记者详细询问了社区工会工作开展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大家认为江城县总工会围绕工作职能,在开展社区工会工作中,创新工作载体,在建立健全机构、发展产业、公益事业、爱心济困、就业就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切实为社区群众解决了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县总工会在指导、帮助西城社区工会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真正把“职工”之家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省、市工会领导及媒体记者对江城县总工会给以肯定及表示,将把采写到人物和事迹进行梳理总结,撰写出工会工作中不愧于人民的“时代风采”。
(徐艳梅)
第四篇:婚礼主持人的职业素养
婚礼主持人的职业素养
11级广告-张亚琦-38 摘要:从公关的角度来看,每一场婚礼都是一场公关活动,而这场公关活动的目的就是将新人结婚的消息传达给大众,并得到受众的祝福;而婚礼主持人就是整场公关活动的策划人和总执行人,既要保证整个活动富有新意,又要随时应对突发状况来保证活动流程的顺利进行。所以说婚礼主持人和公关人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关性,那么一个婚礼主持人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婚礼主持人?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关键词:公关形象口才应变 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婚礼庆典的形式越来越丰富。结婚不再仅仅只是一个繁文缛节的流程,而更像是一场小型汇演,而在公关人眼里,每一场婚礼都是一场公关活动,而这场公关活动的目的就是将新人结婚的消息传达给大众,并得到受众的祝福;而婚礼主持人就是整场公关活动的策划人和总执行人,既要保证整个活动富有新意,又要随时应对突发状况来保证活动流程的顺利进行。所以说婚礼主持人和公关人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关性。
一个优秀的婚礼主持人通常能给新人和宾客们留下终身难忘的体验,通常他们能利用每场公关活动将自己推销出去。综艺节目《上班这点事》婚礼司仪这一期中,3号嘉宾左晓露凭借她出色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博得了评委的青睐夺得了冠军。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究竟要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婚礼主持人呢?
首先,我认为最基本的一点是口才。婚礼主持人的语言,不是词汇简单的堆砌,也不是文章的背诵,而是用生活化的语言,以不精心的方式,脱口而出。并且用词要准确,诙谐幽默。准确而不重复,诙谐幽默而不贫嘴。从站姿到每个手式,从服装到脸上的表情,尤其是眼神都要得体,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来宾的情绪,完成好整场婚礼。一个出色的主持人必需能正确把握婚礼现场的气氛。成功的婚礼是新人和宾客的共同庆贺,烘托新人情绪、调动现场宾客参与气氛是主持人表达能力的正确体现。
其次,衡量婚礼主持人好坏的另一条标准是其应变能力。因为结婚仪式是现场活动,不能后期剪辑,作为婚礼主持人必须随时准备处可能出现的意外。面对尴尬的场面和意外的情况,主持人要处乱不惊,及时想出巧妙的方法圆场。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这些意外,势必会造成婚礼庆典的失败。因此,临场应变能力是作为一名优秀婚礼主持人必须具有的素质之一。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就是形象,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形象都是一个优秀婚礼主持人的必要素养。首先要注意仪表,严格着装,给新人和宾客亲和力、安全感。此外,一个优秀的婚礼主持人要有着很高文化的修养,广博的学识,沉着自信,散发着个人魅力,身上永远都会散发一种特别的吸引力,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会不自觉的亲近他、信任他。
再次,一个优秀的婚礼主持人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婚礼庆典越来越多,大大小小的各种婚礼仪式和各式婚礼流程,来宾相对都比较了解,一味重复这些内容,只会让来宾觉得无趣,降低了来宾对婚礼的关注度。婚礼主持人面临的挑战更高,仅靠掌握几套朗诵婚礼台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众多主持人中脱颖而出,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要在一成不变中求创新。一场新奇完美的婚礼不仅成就了一对新人,更成就了自己。
由此可见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婚礼主持人并不简单,同样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公关人更难,不仅仅口才好、形象好、应变能力强、创新能力高,还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并要时刻搞好与发展自己的人脉关系等等。而这些基本素养都要靠我们平时的积累和有意识的锻炼和培训,并适时的进行实践。和大家分享了我的想法,希望和正在努力成为优秀公关人的同学们共勉。
第五篇: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处置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大、传播快,舆论引导正确有利于化解矛盾、平息事态,否则将可能造成不可收拾的被动局面。随着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记者、也都有可能成为媒体,因为虚拟世界具有非中心性,它不存在权威,任何新媒体拥有者都是信息的制造者、消费者、传播者和接收者。因此说:新媒体不仅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便捷、高效的桥梁,而且也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其传播速度呈喷发状态,其传播受众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网络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地方政府官员如何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力、迅速处置网上舆情危机已经成为执政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
我们通常所说的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社会危害程序、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很强的新闻报道、爆料炒作价值,是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扩大影响、争夺受众、参与竞争的重要领域。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作为主体的政府及主管部门、传播的媒体和终端的受众,这三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三者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作为主体的政府和主管部门希望能多做少说,作为传播的媒体希望能多报快报,而作为终端的受众则希望能尽快了解真相。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处置,其成功与否,因素很多,但最关键的是“说”的问题:
一是要不要说,这是态度问题。认识的深度和高度决定了我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序。认识到位了,工作措施就能有效落实,也就会形成高度的自觉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应对;如果连认识都没有到位,又谈何重视,也就更谈不上高度自觉和积极主动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一般情况下,作为地方政府领导是不希望该事件被扩大化的,尤其是不愿看到该事件成为网上舆论的焦点、热点,担心消息公开会影响政府形象、影响社会稳定,因而抱着侥幸心理,对消息进行封锁,以为我不说,别人就可能不会知道,媒体也不会炒作。这种做法在过去可能会有效果,但是在当今社会,想要依靠封锁信息蒙混过关越来越难,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在网络传播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那种对突发事件进行“捂盖子”的做法恰恰是犯了一个大错误,即丧失了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事实上,有许多突发事件被曝光之前,当地领导多有试图“捂盖子”的行为,结果反而是弄巧成拙,被网民抓住“猛打”,以致事件被不断放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其客观规律,并非完全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责任是有限的;但若故意隐瞒造成的后果,则完全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责任就是无限的。“流言始于封锁,谣言止于公开。”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如果网络舆论引导不及时跟进,政府在突发事件中失语,那就会为失实报道、谣言的流行打开方便之门。等到政府追查谣言、追究媒体责任时,媒体会说:就是因为你政府不说,大家关心,我们又得不到真实的信息,只能根据道听途说、只言片语来报道了。追究起来责任还是政府的,他们顶多是有错而已。而如果政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人们就没有想象空间,谣言也就没有传播空间,媒体也就没有炒作空间。实践证明:突发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官员只有积极应对,才能抢占舆论先机,才能赢得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机会。
二是什么时间说,这是时机问题。突发事件只有不发布或者迟发布而造成被动局面的典型案例,没有因为及时发布而造成不良影响的典型案例。新闻贵在“新”,满足第一时间“早知道”尤为重要。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和公众都想最早知道向谁、到哪里去获取权威信息,政府部门只有尽早出来“发言”,才可能赢得主动权;否则一旦信息泛滥、资讯多样传播,势必会带来负面影响。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来说,政府部门必须坚持快速介入、先声夺人,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及时公布事实、揭露真相、回应社会关切,最大限度地挤压各种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空间,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在短时间内往往难以查清,因而部分地方政府要求新闻媒体“待原因查明后再报道”,这从情理上说是有道理的,但错失了引导舆论的先机。在信息社会,舆论上的后发往往意味着把事件的描述权、解释权、评论权拱手让人,放弃舆论主导权。一旦谣言盛行,政府尽管一再公布事实真相予以解释,公众仍然是不相信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发布是主动的,解释总是被动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有一句话说得好:“在突发事件传播中,最可怕的不是记者抢发新闻,而是记者抢发的不是政府发布的新闻。谁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导权。”2003年SARS发生,直接导致国家卫生部长和北京市长引咎辞职;2005年中石化吉林分公司发生爆炸事故,导致国家环保总局局长下台。这些高官下台,并不是作为事故的直接责任人,更重要的原因是应对媒体不当,没有及时发布信息,导致公众恐慌,引起民众对政府信任产生危机,所以他们要承担责任。
三是由谁来说,这是主体问题。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机构,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各方的信息汇总、梳理,从而描述出事件的基本面貌、分析出事件的可能发展方向,因此政府对突发事件的认知无疑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权威性。此外,政府的权威性还在于其具有对媒体的管理职能,能够迅速协调组织媒体、统一突发事件的报道口径,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形成主流社会舆论。突发事件因其突发性,导致信息传播渠道不畅,媒体急于要报道真相、群众急于要知道真相,而政府新闻发言人正是媒体和群众得知真相的唯一官方途径,能起到公布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遏制谣言、消除恐慌情绪的重要作用。新闻发言人对于一般性的公共事件是适用的,但对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来说是不够的,主要是其信息的全面性和权威性不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设置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专门管理机构(设立新闻中心),由政府部门的常务副职来担任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这一职位比较合适(政府的一把手不宜担任这一职位,因为其主要职责是把握和统筹区域内的全面工作,在时间上和精力上都难以保证,如果任由其来发布和应对媒体的话,一是缺乏回旋余地,二是情况掌握不是最全面。),对于媒体和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做出及时权威的回答,以正确信息引导公众、以真实信息抵制虚假信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四是要对谁说,这是对象问题。传统媒体受新闻采编、制作、播发作业流程的制约,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往往出现信息延迟的情况;而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兼具报纸、电视、广播三大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滚动播出,多方位、多角度、多元素地快速传递信息、全程展示事件,舆论效果比传统媒体更强大。因此,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迅速行动,及时在网上发布信息、开展评论,实行24小时监控,确保网上舆论引导高效迅捷、准确到位;同时积极主动地与各类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进行沟通,冷静地对待媒体的负面炒作,引导舆论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赢得社会公众理解,为妥善处理危机营造良好的舆论空间。相反,在公众欲知、应知而未知,媒体又热衷报道时,如果政府不及时发布信息、不主动把握舆论主导权,就会失去处置危机的良机,就会引起公众恐慌,使政府失去威信,那无疑是政府的失职。正如美国学者费姆•邦茨所说:“一个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发生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而低劣的危机处理则会损伤组织的可信度、公众的信心和组织多年建立起来的信誉。”
五是要怎么说,这是技巧问题。突发事件没有不能报道的,关键在于怎样发布、站在什么立场发布。在资讯传播如此迅速的今天,拖延时间无疑会让更多公众对政府失去信任。因此,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作原则表态,尽快召开新闻发布会,告诉媒体现在情况如何,不要等到一切搞清楚后再说;要通过迅速组织新闻通稿的形式予以发布,新闻通稿是记者们最熟悉、也是最愿意接受的形式,它可以帮助记者直接、明了地发现信息、提供消息源,并可以保持后续接触。最初的信息发布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核心信息,如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什么事、什么原因、怎样发生、已经采取什么措施、政府对此态度如何等等,这些都是记者和公众最关心的。我们不必一次披露所有的信息,事实上也做不到,只要最简明扼要地把几个核心问题讲清楚就行了。在随后的时间里,要根据事情进展不间断地发布信息,对过去由于情况不清晰而发布的不准确、不全面的信息给予必要的纠正和补充,把事故处理的最新情况及时广而告之;即使在事故得到妥善解决后,也可以采取小型通报会的形式,将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处理情况、经验教训告知媒体与公众。
六是要说什么,这是内容问题。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内容。有时即使危机已经出现,有些地方政府因为担心老百姓的承受心理、担心媒体添乱,从而不敢说真话、不敢公布事件真相,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弄虚作假不但欺骗不了媒体和群众,还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加剧社会恐慌。当突发事件产生并出现舆情时,政府要根据当前舆情风暴形成和作用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以黄金4小时甚至2小时为准,及时披露相关信息并呈现领导的关注或表态;同时,要依据舆情态势不断在多个媒介上反复说。另外,在舆情应对过程中,政府为避免舆情回应成为网民质疑的焦点,一定要依据实事说、用证据说,要保证对外发布的所有信息都是经过精心准备、严格审核的,而不是信口开河、即兴发挥的,要坚决避免舆情回应中说大话、空话、套话、假话和官话的现象出现。媒体有关突发事件负面炒作出现后,政府相关部门首先是要积极与媒体沟通,诚实地说真话,讲清事件真相,指出媒体报道的错误,要求媒体停止下步炒作的行为;其次是要适当进行冷处理,避免激发媒体进一步炒作的热情;第三是要适时进行正面宣传,择机开展各种有利于塑造正面形象的活动,将媒体的“注意力”吸引到政府的正面活动中,使原来的负面影响变为正面效应。(作者:方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