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论文正文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
浅谈张爱玲的《金锁记》
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身世也充满“传奇”色彩,直至今日,她的作品还在被世人不断地改编、拍摄。她,就是著名的现代文学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她的身世“传奇”,作品流传也甚为广泛,其对社会、人性,特别是通过女性婚姻这个角度所阐述的独特的见解,令读者叹为观止。因此,张爱玲也被誉为是“旷世才女”。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开始文学创作生涯。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中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倾城之恋》、《半生缘》、《赤地之恋》,晚年还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就像是从旧箱子里翻出来的散发着樟脑味的锦缎旗袍,它的陈旧和奢华如此对立又融通地并列着,或许也正是她编织的那个精致的海上繁华梦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张爱玲一生创作众多,其电影创作不及小说,长篇小说又不及中短篇小说创作,但在众多的文学著作中,被视为其代表作的中篇小说《金锁记》却备受青睐,作为张爱玲年轻时代的小说代表作,《金锁记》有“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1]之称。此文,我将就这部小说作以浅显的谈论,主要从作品的人物形象、情感、悲剧意味等方面进行阐述。目的在于使读者能更进一步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所需表达的情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把握作品。
一、《金锁记》的地位和影响
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四十年代震惊文坛,被视为张爱玲的成名之作。对于它的影响,著名翻译家、评论家傅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中这样说道:“它是一个最圆满肯定的答复。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
情欲的作用很少象在这件作品里那么重要。”他在对七巧性格的主客观因素作了分析之后,指出了作品的三个基本特色。第一是心理分析的精妙。“她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和心理打成一片。”第二是省略法的运用。第三是风格特点,色彩鲜明,收得住、泼得出。“新旧文字的糅合,新旧意境的交错,在本篇里已是恰到好处,仿佛这利落痛快的文章是天造地设的一般„„ 譬喻的巧妙,形象的入画,固是作者风格的特色,但在完成整个作品上,从没象在这篇里那样地尽快妙用。”[2]
傅雷在文章中对《金锁记》评价颇高:“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典范。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除傅雷外,还有许多评论家或多或少地对张爱玲及其作品进行了评价,如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潭正壁先生,袁昌硕教授,苏青等人均发表过各自的言论。在单篇分析中,以论《金锁记》最多。其中以朱家宏的文章较为深透。在讨论七巧性格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同时,着重剖析了七巧变态人格的三个层次:性变态心理、仇恨与嫉妒心理、寡居者的“护犊”心理。前两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均有所涉及,第三点则是朱家宏文章中的独特见解。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金锁记》在张爱玲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内许多学者文人借助于对《金锁记》的研究,深入探究张爱玲及其创作特点;海外的许多学者也将《金锁记》视为是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典型代表。所以,张爱玲的《金锁记》也被称为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以上都足以说明了《金锁记》这部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及对后世创作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金锁记》的作者
张爱玲,原名张瑛。生于1920年9月30日,卒于1995年,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终年75岁。张爱玲生于一个末落的封建贵族家庭。其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到她父母这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
张爱玲的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而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因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诵唐诗,也正是由于这古典文学的启蒙,使她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与此同时,因受母亲的影响,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又都是西洋化的。在其父娶了姨太太后,其母冲出封建家庭的束缚,与其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母爱后,仍承受着旧的封建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1938年,张爱玲虽然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而无法前往。1939年秋,张爱玲得到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的机会,然而,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香港,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就与其终生好友炎樱同船返回上海。后来,张爱玲又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但未被录取。为了生活的自立,张爱玲只得为一些英文杂志撰稿,以谋取生活的费用。
1943年和1944年,是张爱玲一生中重要的两年。在这两年中,她发表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兰》、《万象》、《杂志》、《田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这两年中发表的小说有:《沉香屑 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封锁》《倾城之恋》《金锁记》《琉璃瓦》《年青的时候》《花凋》等,散文有《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论写作》《有女同车》等。在1944年,张爱玲与才子胡兰成步入婚姻的殿堂,但这场婚姻只维持了两年。
张爱玲与胡兰成离婚后,又开始了部分电影和小说的创作。1947年,她创作了电影剧本《太太万岁》和《不了情》;1951年,她曾以“梁京”为笔名发表长篇小说《十八春》。张爱玲1952年7月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后,于1954年先后在香港出版了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1955年秋,她又告别香港,远赴美国定居,并于同年8月与剧作家赖雅结为夫妻。1957年,她在台湾《文学杂志》上发表她到美国后创作的小说《五四遗事》1966年,又将中篇巨作《金锁记》改写为长篇小说《怨女》。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
晚年,她致力于《红楼梦》的研究,并于1977年出版《红楼梦魇》。张爱玲晚年时长期闭门谢客,过着寂寞的隐居生活,1955年9月8日,被人发现其孤独地死于洛杉矶家中。这位伟大的中国的“旷世才女”从此告别了文坛。
三、浅析《金锁记》
(一)曹七巧形象分析
《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的代表作。这是一个关于“原欲”的故事,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人性变态和人性异化的故事。而要谈论《金锁记》这部小说,不得不谈谈这故事中的主人公“曹七巧”这个人物形象。
整部小说可以说是以七巧为中心而展开的,故事中的每个人,每个情节的发展,几乎与这位女子都脱不开干系。
曹七巧原是麻油店铺老板的女儿,是一个心地善良、惹人喜欢的姑娘。她年轻时也有喜欢她的肉店小伙,还有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也钟情于她,虽然她性格粗鲁泼辣,却充满活力。然而,为了能进入虽然已破落但仍然是贵族大户的姜公馆,她嫁给了患骨痨的姜家二少爷。做了姜家二奶奶后,由于畸形的婚姻,从而造成了她畸形的性格,由原来的开朗活泼、热惹人喜爱的曹七巧,变为一个尖酸刻薄、视财如命、人见人厌的姜二奶奶。那么,七巧的性格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又是谁制造了曹七巧悲剧的一生呢?
可以说,《金锁记》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报复”的故事,一个关于禁锢而变异后演化为更为疯狂的物欲的故事。小说中的主人公曹七巧,在嫁入姜家后,名义上是姜家二奶奶,但实际上,没有人瞧得起她,谁都轻视她,连丫鬟都敢对她冷嘲热讽,不尊敬她。她与姜家二少爷之间不要说爱情,连基本的情欲也得不到满足。于是,她渴望这姜家三少爷的爱,但风流成性的姜季泽却不敢越叔嫂之防。当七巧最后的一点情欲之火都熄灭后,便开始变得刻薄冷酷,并开始进行她疯狂的报复。她先是“恋子”,要新婚不久的儿子整夜陪她抽大烟,以探听和渲染儿子与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
媳妇的房事为乐趣,逼得儿媳守空房,抑郁成疾,最终病死。后又“妒女”,自己在感情上是不幸福的,连自己女儿的婚姻她也要一手破坏。最后,她终于沦落为一个眼中只重金钱而不顾亲情的恶妇。
此外,《金锁记》也是一个关于“宿命”的故事。在作者眼里,曹七巧的婚姻只是一个买卖,她卖掉了自己的一生,得到的只是一点金钱。因此,曹七巧生命中最宝贵的自然是金钱而不可能是家庭和亲情。她对金钱有强烈的占有欲,当初为了金钱,她哥哥将她嫁与姜家二少爷,从而毁了她的一生。金钱毁了她的幸福,她仇恨金钱。但当她奋力反抗这不公平的命运时,她发现金钱就是权势,正如她讥讽她的兄嫂那样:“等我有钱了,我不愁你不来。”她相信唯有金钱才能改变她的命运。十年的苦熬苦盼迎来了“她嫁到姜家来之后一切幻想的集中点。这些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 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3]。为此,她付出的不仅是青春、爱情,更有良知与人性。如果说过去是别人把金枷锁套在她头上,那么,现在则是她把自己套在黄金枷锁中。金钱扭曲了她的灵魂。
《金锁记》作者张爱玲的小说都与女性和“女性与金钱”的关系有关,她所要表现的也正是世界的无情和人生的苍凉。也因为如此,曹七巧这一人物的塑造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张爱玲笔下最完整的女性形象,最厚实的小市民形象,甚至可以说是张爱玲为20世纪中国文学贡献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具有经典意义的艺术形象。
(二)《金锁记》的悲剧意味
张爱玲的《金锁记》极为精妙地展现了曹七巧在物欲与情欲的驱使下,人性被践踏、受残害,最终悲凉死去的过程。在这篇曾被称为是“文坛最美的收获”[4]和“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5]中,张爱玲依然冷眼旁观,文字淡的彻底,冷的寒心,其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与社会生活的没落与乱世的苍凉联系在一起,其苍凉、含蓄的语言意境尽显文字之美。
形象的悲剧塑造——悲欢离合的无奈
小说中的悲剧形象的塑造,首屈一指的当属曹七巧这个形象。她以一个小业主女儿的身份嫁入姜家,由于丈夫身患骨疾,使得她正常的情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
欲无法满足,在极度压抑的情况下,加之姜家上下对她的轻视,导致了她对金钱的疯狂追求,以致于使之丧失了良知和人性。她不顾一切地捞取能够得到的物质,企图以此来弥补自己感情上的亏损。她在性变态心理、仇视与嫉妒心理及护犊心理的驱使下,断送了自己亲生子女的幸福生活。
曹七巧从一个正常的有着青春美好回忆的女人,慢慢的变成一个冷酷的残忍的自虐而又他虐的心理变态者,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曹七巧对金钱的强烈占有欲,一方面当然是受西方资本主义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但最主要的还是封建性因素。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妇女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益,社会地位低下,她们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封建道德要求她们依附男人,而她们自己的观念里也有根深蒂固的依赖性。张爱玲自己也提到过“求安稳”,这与依赖性是一个意思。她深信安稳是具有“永恒意味的”,“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是妇人性” [6],所谓求安稳,就是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终身有托,只是,七巧的男人是一个残废,是不可靠的,所以,她只有牢牢抓住金钱,求得安稳。
我们不能忽略了一个女人在封建家庭里生存的艰难。七巧在分家时借以撒泼的那一段话:“我须比不得大哥大嫂——我们死掉的那个若是有能耐出去做两任官,手头活便些,我也乐得放大方些,哪怕把从前的旧帐一笔勾销呢?可怜我们那一个病病哼哼一辈子,何尝有过一文半文进帐,丢下我们孤儿寡妇,就指着这两个死钱过活。我是个没脚蟹,长白还不满十四岁,往后苦日子有得过呢!”——虽是撒泼,却也道出了实情,往后独门独户独自支撑,丈夫死了——没死也一样的,没有来源,没有依靠,而人总要活下去。她是一个少奶奶,一无所能,得带着一双“纸糊般的小儿女”[7]独自承受一份日子了。日子漫长而永无尽头,而钱就这么一些,正是这种独立生存无所依傍的恐惧使她一下子就抓住了黄金,因为这是她生存的根本,是她唯一的依靠。
七巧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十里洋场这种病态的、霉变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封建家庭关系、伦理规范日趋瓦解,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胶合,达到本质上的相同——贪欲和极端的利己主义。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
更可怕的是,在中西文化中的沉渣巨噬下,人的心灵被蛀蚀、被毒化,从而沦为黄金枷锁下的“奴隶”与“怪胎”。七巧就是这类典型,她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
除了七巧这个悲剧形象外,小说还塑造了长白、长安、芝寿这三个悲剧形象。当然,长白、长安的悲剧性与七巧是分不开的。小说中从描写长白、长安的相貌时,就隐藏着一种悲凉:“七巧的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年纪到了十三四岁,只因身材瘦小,看上去才只七、八岁的光景。”后来,两个孩子日渐成人,但却不成器,长白开始吸大烟、广逛窑子;被母亲逼的退学的长安也杂母亲的规劝下,开始吸食鸦片,两个年轻人的幸福生活,就这样被断送于自己母亲的手里。而长白的妻子芝寿可以说是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从她嫁进姜家给七巧做儿媳妇起,边常常受七巧谚语上的侮辱,精神上的折磨。身为婆婆的七巧,让新婚不久的儿子彻夜不归,守在自己身旁点烟,而让芝寿独守空房,她还盘问儿子房中“秘闻”,并在亲家母和好友面前大肆渲染,羞得芝寿之母无颜见人,芝寿被逼得几乎发疯。最终在残酷的精神折磨下,芝寿不幸病死于家中。芝寿、长白、长安三人的悲剧形象的塑造,更加突出了曹七巧这个人物的变态性格以及此形象的悲剧意味,在一定程度上更起到了陪衬的作用。
悲凉构思——“完不了”的悲凉
“完不了”和“反高潮”是张爱玲小说结构的两大特征,《金锁记》便是“完不了”的结构典范。
曹七巧这个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嫁给贵族大户姜家患有软骨病的二公子做正房奶奶,并遭受姜家上下的欺凌。这个开头有点“奇”,但不过分,并且是平淡朴素的。由此展开了七巧为钱争斗一生的艰难历程,在压缩的故事时间里,层层推进,展开七巧传奇性的人生悲剧和心路历程。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独具匠心,让曹七巧在往事苍凉的回味中去世,小说叙事主体内容已然结束,而小说却以令人回味的一段文字作结,以引人深思:“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 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
作者在结尾前简单交代了七巧之女长安的现状,也就是在七巧的故事完结之前张爱玲悄悄地在叙事逻辑的因果链上搭上了长安的内容,七巧已将自己生命中的不幸转移到女儿的身上,同时也培养了长安阴鹜的性格,长安继承了七巧的性格与不幸,使这个三十年前的故事“完不了”,从而使小说产生了更为深沉厚重的内涵和悲剧意味。
情感上的悲剧——悲悯中的恰然 ⑴爱情
“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爱情,从根本上说是两性结合的最高形式。曹七巧嫁入姜家为的是财,她与二少爷姜仲泽之间可谓是没有爱情可言,可她与姜家三少爷季泽之间则存在着超出叔嫂范围的关系。可以说,起初七巧嫁入姜家,有部分原因是为了季泽而来,季泽不敢跨越叔嫂之界的举动,使七巧将感情上的亏损全部转为对金钱的疯狂争求。分家后,七巧对季泽念念不忘,当她清楚地知道季泽是为钱而来时,她又毫不犹豫地毁灭了他们的“爱情”。所以,七巧在爱情上是悲哀的,更是值得同情的。
⑵亲情
长期以来文学所建构的美好的亲情关系在张爱玲的笔下被轰毁,这是由于她对人性的基本理解——人不人之间只有本质的自私、虚伪和冷酷,当然,这与作者自身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金锁记》中亲情的悲剧意味主要体现于七巧与其兄嫂及其子女的关系。七巧的哥哥曹大年为了金钱,将自己的亲妹妹嫁给官宦人家的残废公子作媳妇,他不管妹妹一生所受的委屈,面对七巧的哭诉,夫妻俩还安慰妹妹:“你总有个出头之日。”所谓的出头之日,并不是妹妹有个健康的正常人的生活,而是大户人家的钱分到手中。事实上,没等钱分到七巧手中,他已明里暗里来揩油了,根本不管七巧在姜家是否好做人。曹大年把妹妹当作金钱交易的筹码,不但面无愧色,还当作是邀功要钱的资本。他无耻地将自己打扮成不图钱财而无比关心妹妹的唯一的亲人:“凭良心说,我就用你两个钱,也是该的,当初我若贪图财礼,同姜家多要几两银子,把你卖给他们做姨太太,也就卖了。”七巧一语道破天机:“做奶奶不胜似姨太太吗?长线放远鹤,指望大着呢!”一对亲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
兄妹,然而,亲情却还不及金钱,亲生哥哥就这样因金钱而葬送了妹妹的一生。此外,七巧对其侄儿的冷酷以及亲手毁灭一双儿女的幸福生活的行为,更是让读者感到这部小说中亲情的悲凉。侄儿春熹对十三岁的长安并无邪意,却被七巧疑生暗鬼,将其赶出家门。赶走春熹后,她还教训长安:“天下的男人都是一样的混帐,你自己要晓得当心,谁不想你的钱?”身为母亲的她,逼死了儿媳,毁掉了女儿的婚事。她疯狂地残害别人,连自己的子女也不例外。在这里,血缘亲情应有的爱消失了,金钱斩断了所有的亲情,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心生悲意。
意象上——悲凉的冷月
意象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复合体,是有意思的物象,他、它是人物之外的物象与作家过者人物心灵的交融。“月亮”在某种意义上被看为是女性的代表,而张爱玲的小说中关于“月亮”的描写更是深深地震撼人心。纵观她的文集,“月亮”这一意象发展的顶峰当推《金锁记》。这篇小说里,月亮统领全部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通篇工有九处写到月亮,有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的,也有浓墨重彩精雕细琢的。在小说的开头部分就提到了月亮:“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三十年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时间,而月亮却是一个永恒的时间意象,变与不变,历史时间与自然时间的并提,形成了一种反讽的基调。接着摆出两代人对于三十年前月亮的看法:“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温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实际上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是看月不是月,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不能理解,此月即彼月,此人却非彼人,而从实质上说此人又仍是彼人,她是她的延续,是她的替身。这其间有悖论,也有悲哀,悲哀里夹杂着凄凉。
典型的月亮描写还出现在芝寿遭冷落,独守空房一处。“„„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月亮像白太阳,这个奇异的比喻,初看齐齐哈尔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用纸
荒诞,再看便令人汗毛竖起感到惊恐。任何事物一旦脱离了相宜的环境,出现在不相称的环境中便是恐怖的。这里以太阳比喻月亮,时间的意识模糊,时间的确定性消失了,以至我们可以认为时间此刻是不复存在的。月亮在芝寿的眼中是白的太阳,这其中暗示着芝寿的悲剧如黑夜般,如白景般,天天如此,她的悲剧是延续而永恒的。
“月亮”所表达的悲凉意蕴,在小说的结尾处表现得也忧为突出。“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这又暗示着长安将延续七巧的不幸。月亮的意象在结尾重又出现,有始有终,成为贯穿全篇的主题意象,强调了悲剧的深刻性,一贯性和彻底性。可谓是“悲凉的冷月”表悲意啊!
(三)从《金锁记》读张爱玲的创作特点
“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近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金锁记》中,作者广泛运用了“以实写虚”的意象技巧。文章开头就用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来比喻年轻人记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用眼前可感的物什借指人们三十年前的一种模糊意识,以实写虚,是《金锁记》一开始就笼罩上了悲凉的氛围。
除此之外,张爱玲还善于运用的另一艺术手法,是苍凉意境的表现。苍凉是张爱玲小说的审美意象,这中苍凉不合常情,不近常理,促使人们去审美求解。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时代气息不明显,而着意于在表面安稳的生存状态中挖掘千疮百孔的人性,凸现苍凉的意境,展露悲壮之美。张爱玲在小说中用自己的末世眼光洞察人性,《金锁记》中的七巧用自己变态的心理去抑制人际关系中可爱的部分,这也正是张爱玲所要表现人际关系中的“丑陋美”。这一点在她其它作品中也均有体现。
第二篇: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认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
《金锁记》描绘了女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作者利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在如此短的篇幅内充分展示了女主人公的风雨人生。
七巧的形象是《金锁记》的核心,一个充满病态且心灵扭曲的魔妇形象。七巧曾经是活泼开朗的姑娘,张爱玲描绘到: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
她曾经也渴望正常的爱,可是她嫁给了一个病人,她用近乎变态的眼光怀疑着一切:她挑逗又怀疑季泽,她怀疑曹春熹与长安纯真的表兄妹情谊,在她眼里所有男女关系都是别有用心的、都是肮脏的。
七巧是一个变态的母亲,她这辈子得不到幸福,长安也休想得到,所以长安成为了她的傀儡,成为她的复制品,走她的旧路,一条没有爱,只有怨的路。
七巧是一个变态的婆婆。她生命就只有儿子长白这一个男人。儿子娶了媳妇,七巧内心纠结起来,害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她要与媳妇争夺这个男人,让夫妻俩分房,剥夺媳妇初为人妻的喜悦,让媳妇独守空房。还有,她探听长白他们夫妻俩的闺中秘事,并以此为乐,满足她低级趣味。
为了进一步套牢两个子女,她相继让子女沾上鸦片。七巧成功了,她破坏了至亲至爱们的幸福。她相继逼死了媳妇寿芝、姨太太绢姑娘。一对子女将永远陪伴着她,直至终老。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制的枷锁,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大家都恨她,连她也恨自己,不禁悲从中来。是谁把她推向如此境地?
首先,七巧是因为钱才无奈嫁到姜家的,具有极强的金钱情节。所以她认为,人都是靠不住的,眼里只有钱,为了得到金钱,她不惜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小说题名《金锁记》,这个金锁,就是存在七巧骨髓深处的黄金枷锁,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在不断寻求发泄与报复的过程中,她变得越来越自私、乖戾、刻毒、残忍。
其次,七巧缺乏爱情缺少性,情欲的不满足使七巧性格孤癖,行为怪异。情欲把她缠得死死的,越缠越紧,扼杀了人性。这从他对待儿子、女儿的婚姻可以得到充足论证:我得不到的,我看着你们得到,我会更压抑,所以你们也别想得到。
第三,七巧有严重的“恋子嫉女”情结。儿子结婚了,她害怕失去儿子,不愿看到儿子和儿媳恩爱,就想方设法,不惜采用任何卑劣的手段拆开他们,让儿子回到自己身边。引儿子抽鸦片烟,为儿子纳妾,也是为把儿子牢笼在自己身边。
长安与童世舫自由美满的爱情之后,七巧心灵的天平便失衡了。我得不到的,你凭什么得到?她这样羞辱女儿:“你有哪一点叫人看得上眼?趁早别自骗自了!姓童的还不是看上了姜家的门第!”正是因为女儿在爱情上的春风得意,而自己情欲得不到不满足,使七巧产生了这样的“自卑情结”。为了改善这种劣势,求得对卑下的补偿,她设计扼杀了女儿的婚姻!七巧在自己女儿婚姻痛苦上得到了快意,心理得到了补偿,但这样未免过于悲凉些!
最后,七巧形象也是当时贪婪、利已、扭曲的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然而何止是当时才有呢,只要你细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七巧的影子——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三十年前的故事却还没完„„
整篇小说以时间为序,展示了主人公七巧的风雨人生。它首尾呼应,灵活运用侧写、回忆、铺叙等手法,反复的修辞手法也是它的一个亮点。生动的比喻:“像剃刀片”的喉咙在文中两度出现。比喻真实可感,每次都会给人一种恐惧,仿佛真有一块剃刀片无情地将我们一片片肢解。《金锁记》重复出现七巧像剃刀片的喉咙,这剃刀跟鲁迅先生笔下的圆规是何其的相似,异曲同工。圆规尖酸刻薄,剃刀片四面刮的人痛。形象的比喻:“蜷曲鸡脚爪”同样出现两次。蜷曲着死去的鸡的脚爪、宰了的鸡的脚爪都失去了生命,任人摆布、任人践踏。这是写芝寿的手,但又不仅仅是写芝寿蜷曲的手。芝寿的人生也像失去活力的鸡爪蜷曲着。“芝寿直挺挺的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鸡的脚爪。”这一比喻的重复一再勾起读者对那芝寿的怜爱之情。
其实《金锁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金钱与人性的故事,曹七巧一生都被金钱困住了,她嫁进了姜家,为自己带上了金钱的枷锁。但她的内心深处却很矛盾,仍然渴望得到一份真挚的爱、得到别人的关心,但当她知道这一切只是自己的幻想,永远不会实现,她彻底绝望了。因此她的心理开始变态、扭曲了,开始折磨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直到自己死为止。也许她的死对她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对她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因为她不会再痛苦了,而她的儿女也解脱了,可以过他们自己的生活了。
读了《金锁记》后,我深深被触动了,看到了人们对于金钱的贪婪的本性以及隐藏在这后面的痛苦,我想这就是张爱玲这本《金锁记》所要揭露的。
第三篇:试析张爱玲与《金锁记》
试析张爱玲与《金锁记》
摘要:张爱玲是现代作家中的“异数”,她一上路就是巅峰,一出手就是经典。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浮华和孤独的背后,却只追求岁月静好、现实安稳。这样一个精灵作家的笔下孕育出了诸多令人折服的女性形象。傅雷称其《金锁记》是文坛最美的收获。本文试析《金锁记》,借以品读张爱玲。
关键字:与众不同个性 《金锁记》 曹七巧
正文:
爱玲长得并不美,但她16岁时在圣玛利亚女校写成的历史小说《霸王别姬》,据说在见地上已比郭沫若用同样题材写成的《楚霸王自杀》“过国之而无不及”。她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吸引千万双眼睛的,也许不是她的外表,而是她作品散发出的独特芬芳。她梦一样的传奇经历,她的怪癖、清高与孤傲,她谜一样的身世、谜一样的性情,构成了她的“美”,她有说不尽的美丽。
爱玲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她将艺术生活化,又将生活艺术化,同时却又对人生充满悲剧感;她出身名门,同时却又幻想着去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同时却又远离群众,冷漠而又寡情;她通于人情,达于世故,同时却又在衣着打扮、待人接物方面,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可以同读者套近乎、拉家常,同时却又在现实里与人保持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曾经大红大紫、出尽风头,得到电影明星般的风光,同时却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她有说不尽的哀愁。
张爱玲出身浮华世家,却家道中落,有吸鸦片、讨小老婆的父亲,及一个留学法国学艺术的母亲。她早年成名,却累受挫折,和“汉奸”的恋爱,大陆沦陷后她从上海到香港的逃难,还有她在美国的挣扎。体味了人生沉浮的爱玲骨子里是讲究实际,她追求平凡而永久,因为对这个世界的不肯定,她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危机感。现实的无情,导致了她对世界的悲观,她要拼命地抓住一切可以享用的人生美好的东西,这一切又直接影响了她的文艺审美观。张爱玲的文艺审美态度是悲凉的,她不喜欢壮烈,而更喜欢的是悲壮,苍凉。所以她以两性关系为主要写作范围的作品中,我们几乎读不到大团圆的结局。然而仅凭其最难处理的小说《金锁记》的成功处理足以见其天分和功力。
爱玲的小说人物不是心理有病就是身体有病,有的甚至心理、身体都病了。《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便是其中一个,七巧以家人为对象,在渴慕贪恋与妒恨虐待之间滑动,令人毛骨悚然。
《金锁记》刻画了一个心理变态的女性——曹七巧。在麻油店站柜台的七巧是自由而泼辣的,她可以站在街上和卖肉的朝禄调情,这些是符合她的小市民身份和那个文化环境的。但当她嫁入姜家,贵族家庭的环境就要求她在“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的封闭圈中走完“夫虽贱为贵”的从一而终的道路。因而外在的实处的家庭状况和七巧本有的心态产生剧烈地错位,这就使得七巧原有的贴近人性的正面性格逐渐并完全扭变逆转为戕害人性的负面性格,同时又嫁接了贵族家庭的种种思想、生活态度。她的心理畸变轨迹主要围绕两个轴心,钱和情,而这两种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0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30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30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30年轻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30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曹七巧原本是一个麻油店站柜台的姑娘,处于社会的中下层的小市民群体范畴。七巧得以凭借一个小业主女儿的身份做成门第颇高的姜家二奶奶,之因为她丈夫是做官人家的女儿都不会要的“骨痨”身子。因此她正常的情欲难以得到满足且受到很厉害的压抑,但压抑并不能使情欲熄灭。相反,越是压抑的厉害,越是要通过反常的方式寻求出路。情欲得不到满足导致她对金钱的疯狂追求。最初,她用黄金之梦来抵挡情欲之火,结果当情欲变相地借金钱之欲显形时,她便丧失了人性。为钱,她视儿女的幸福如粪土,葬送了所有与她有血亲之情的人的幸福。
七巧是因为季泽的原因才嫁到姜家的,“为了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和季泽相爱”,多少个寂寞难熬的日子里,她都没有忘记这个美好的初衷,然而时间的流逝和无情的现实迫使七巧一点点失望下去,她慢慢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不顾一切地捞取能够得到的物质的东西企图以此弥补感情上的缺失,但对于季泽,她从来都没有真正忘记过以致后来季泽来看望分出去的七巧,说出了那一段确实有点儿感情的话语时,七巧惊得陷入了片刻的眩晕之中。可是毕竟此时的七巧已经不是当初为了爱嫁到姜家去的七巧了,她知道什么才能使她生
存下去,她更加知道季泽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她暴怒,她发疯,她果断拒绝了姜季泽。季泽走了,决绝的七巧却又滴着眼泪,暗自伤心。
如果说对季泽的渴望是七巧人性的表现,那么泯灭了那点爱,她便彻底地套上了黄金的枷锁,变成了地道的疯子。不幸她还是人母,是婆婆。她的疯狂不仅使自己走向毁灭,而且将身边的人拉来做陪葬。“30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周围的人都恨毒了她”,但是她无法控制自己,只能让疯狂拖着她往绝路上走。疯狂来自黄金欲,而黄金欲变成盲目的破坏力量,又是爱情得不到满足的直接结果。她要报复,报复她为黄金付出的代价,不顾一切,不择对象,情欲就是这样盲目地支配着人。七巧的悲剧是无可奈何的,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悲剧的根源在她的本性中,她摆脱不了。
七巧的儿媳妇芝寿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牺牲品。在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的大家庭里,她苦苦挣扎着。她也是被曹七巧的黄金枷所劈杀的一个。由一个正常、健康的女孩子,最终被逼得走上绝路,即使是死后也难以宁静。
即使对自己的亲生女儿,曹七巧也满怀怨毒。她看不得长安在恋爱后日渐红润、有光泽的脸庞,背地里不知恨了多少回,最后更是破口大骂,使尽了恶毒的词句。她变态的心理已经容不下任何幸福的东西,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要加以破坏,用那沉重的黄金枷角疯狂地劈杀着。断送了女儿的婚姻,断送了长安一辈子的幸福。
不能说曹七巧生来便没有人性,便是如此恶毒。在她的回忆里,年轻的时候也满怀着爱情的理想,“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都曾经喜欢他。只是为了金钱的追求,她嫁入豪门,从此开始了人性扭曲的过程,最终不仅自己一辈子都戴着黄金枷,连她的儿子女儿也被祸及。
如果以婚姻作为一个女人一生的分水岭,爱玲笔下婚前的女人都是天真、纯洁、完整;而婚后的女人则是扭曲、阴沉而千疮百孔。婚姻可以说是女人一生的重要门槛,因为她代表女人性的启蒙亦是性的压抑,女人是宗法婚姻的“交换物”,又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满怀情爱幻想的女人在婚姻中注定要幻灭与觉悟。张爱玲真实地触及了这以社会现实,附之紧凑的结构、节奏和明晰的色彩,成就了血肉丰满、思想波动乖戾的女性形象。
《金锁记》得到了中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的高度评价:“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最为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曹七巧的故事必然会结束,然而其形象却将永存于读者心中。曹七巧是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悲剧感与震撼力。其人性的扭曲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不幸,强烈地揭露了冷酷的封建性所造成的人性泯灭的巨大阴影以及人们生活状态的荒诞混乱。我们也可以从张爱玲塑造的曹七巧这一形象中看出她的无奈与悲哀,她对美好世界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怅惘与迷失,这样一位乱世才女,连同她那独具个性的文章必将成为后人心中一道永远
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张盛寅 编东方出版社2003年12月;《张爱玲传》 西岭雪 著 东方出版社2009年5月1日《张爱玲传》 任茹文 王艳 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0月 11 月1日《张爱玲的倾城往事》 白落梅 著 2012年2月1日《张爱玲全集》 张爱玲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1日《张爱玲传》张贞元 编著工人出版社2012 年1月1日
语言文化系
09汉语言赵银萍1号
第四篇: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
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比如人物描写方面。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铺垫之后,七巧终于出场,一开始就写她因为替二小姐云泽作媒,气得二小姐哭,三言两语之下,完全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七巧的独立个性,还把姜府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交代得相当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侧面描写,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圆满清楚,张爱玲生花妙笔,让我赞叹。
其实这种侧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说中应用得很广。最妙一笔是在后面,当写到七巧约准女婿童世舫见面,要拆散他们,在童的眼中,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而小说在写七巧老年的时候,一处都没有正面去刻画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后才借旁人的眼睛点出,妙笔如斯,再次叹服。
其外,小说跨度三十年,写人物和事情的变迁,《金锁记》里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说最后,七巧把手上的镯子往手臂上推,那镯子在年轻圆润的时候是丝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尽灯枯,镯子能一直推上腋窝,这金镯子好比一把枷锁,三十年的压抑和苍凉无奈,就在这一推之间,纤毫毕现,实在是点睛之笔!
张爱玲在小说不断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苍凉的寂寞的象征,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如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太阳。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七巧的悲剧命运是通过一系列矛盾展开的,小说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一开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然后再通过七巧和妯娌间的矛盾、七巧和三爷季泽的矛盾、七巧和儿女们的矛盾,一环扣一环,结构严谨,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开展来。
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但是,想象终究是想象,而三爷也因着她的狼籍名声而不敢沾染。在幸福丧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独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己儿女斗争,其实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因为她对男人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因为她就是被自己所
爱的男人欺骗,这几近心理变态了……整篇小说,从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写得活了,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读完,也许大多读者和我一样,非但不会对七巧种种变态行经感到厌恶,而是会感到一种直彻心骨的苍凉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子,年轻的时候,她也会和街上的走贩眉来眼去,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同时她也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尽管大哥把她带到火坑了,她后来再见大哥,哭闹过后,一样塞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大哥带回,这时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泽被她骂走后,她不也会躲在窗户背后看着爱人仓皇而去的背影吗?那时她心中还有爱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间也仍然怀念年轻时候的温柔。这样,这个人物也活了,我们也对她丝毫没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爱的,也是不幸的。
张爱玲,确实是个奇女子。不但是她的经历,还奇在她的文章。愿一读再读,细细把玩,趣味无穷。
第五篇: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2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1曾有人说过,张爱玲笔下的女子都带了些许戾气,但又苍凉而无奈。黄金枷锁,困住女子一生,七巧又有什么错呢?她只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女子,奋力挣扎而不得的女子。
三十年前,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凄凉的月,悲惨的人,注定是一场伤感的结局。每次读七巧,总不免想起《红楼梦》中的邢夫人,一个尴尬人,嫌隙人。一朝嫁入豪门,外人眼羡,只道安享荣华,实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婆婆、妯娌皆出身名门,再怎么平等对她,总不免有大家闺秀盛气凌人的做派,而她始终无法融入她们。在偌大的家族中,她没有朋友,没有知己,守着一份没有希望的爱情,只能在毒品中放逐自己。更绝望的是,在那个以夫为天的社会,残疾的丈夫就像垮塌的天,只能她用自己瘦弱的手臂苦苦支撑。决绝而激烈的人往往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她不得不竖起全身的刺去攻击身边有任何潜在威胁的人。
尽管七巧像一只乱蹿的刺猬,似乎所有人都是仇敌。可哥嫂上门求助的时候,她并没有拒之门外。对于钱财,她就像保护自己领地的母狮,凶狠而霸道,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一次,她却淡然了。虽然她的哥哥就是她婚事的撺掇者,她一切不幸的缔造者,终究还是抵不过血浓于水的亲情,证实其天性未泯。
张爱玲永远都喜欢给笔下的女子割开一道伤,只流血不结痂,汩汩鲜血,是对他人的报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明知季泽不是个好人,明知没有结果,依然义无反顾,投身其中,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可是长久的压抑与枷锁换来的荣华不允许自己装糊涂。斥退了季泽,也破碎了自己多年编织的梦。苦了太久,鲜血渐渐凝固,最想拥抱的还是有形的物质,而非虚妄的理想,人之常情,无可厚非。那些只懂梦幻爱情不知贫贱事哀的,只是现今狗血的偶像剧。
一直在想,要是七巧真嫁给了一个普通人,肉店的朝禄或是沈裁缝的儿子,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为小小的生计烦恼,没有猜忌,没有压抑,说不定会更幸福。哪像如今,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又亲手摧毁了儿女的未来。她没有人性?她只是不甘心,不甘心天下被命运捉弄的只有她一人,只能如此来换取心底的平衡。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当长安成为另一个七巧,这悲剧是否又会重新上演?
三十年前的人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被命运捉弄的又何止七巧一个?无论是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的摩登女郎,还是偏僻乡村逆来顺受的劳作着的妇女,那个时代的女子总是被任意支配与戏弄。当女子的青春渐渐蒸发,美人迟暮,似落花,散落天涯。
眼角的一滴泪,懒怠去揩拭,渐渐也就自己干了。
幸福的人不应责怪七巧,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她的屈辱与不平,天真的说教苍白无力。不幸的人更不应责怪她,同是沉沦苦海,更应理解她的不易。很多人总喜欢对别人苛刻挑剔,从道德上挖苦讽刺,不如去感知七巧的痛苦,设身处地为她想想。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2《金锁记》这个名字本身就颇值得玩味。金锁,黄金做的锁,外表光鲜,锁住的却是自由与灵魂。
曹七巧的一生被多把“金锁”重重锁住。
第一把是地位锁。在曹公馆中,她的出身是最低的,是“麻油店的'活招牌”,不如大奶奶和三奶奶出身公侯小姐,因此她处处受到排挤和歧视,这从她房子的地理位置就可见一斑。各房的主子处处压挤她:老太太从没把她当回事;大奶奶对她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姜家小姐说她“平日还不够讨人嫌的”;新进来的三奶奶一来就看出她在姜家的地位,不愿搭理她;她的哥哥来走亲戚没人招呼;就连丫环也冷笑着说她不配做自己的主子。七巧嫁到曹家一开始就不是像其他两位奶奶一样是作为一个妻子嫁给二爷的,而是作为一个冲喜伺候人的姨太太,她从一开始就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一个遭人欺凌的位置。她最初嫁入曹家,有借助曹家的地位改变自己身份的考虑,希望借助曹家使自己受人尊重。但事实上,她并未因嫁入曹家而改变出身受人歧视的现状,始终在出身上受人诟病,这把身份锁一直缠着她。后来她把女儿送入新式学堂,并不是为了让她接受新式教育,只是不愿落后于大房三房,这其实也是当年的“身份锁”给她留下的阴影。她因自己与其他两房太太起点不一样而受歧视,所以在后代上她不愿再落后,一定要拼一口气做到和大房三房一样,绝不落于人后。
第二把是金钱锁。从她与她她哥哥的对话可知,当初嫁入曹家并非是其实或多或少是为了曹家的钱,所以她才会嫁给一个病夫。她在曹家三房太太中的经济实力是最弱的。
贫寒的出身使她对金钱有一种迥样的追求。丈夫给不了自己爱情,想从小叔处得到安慰又遭到拒绝,曹家各人处处歧视她,就连丫鬟也看不起她。这种缺乏温暖,缺乏关怀的环境更加增加了她追求金钱的愿望。因为她觉得只有金钱才是最真实的,其它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金钱才能给她带来满足感。同时三房的待遇差别使她认为只有有钱时,才能不被人欺,而且还能主宰别人命运。在这把黄金锁下,她的心灵开始扭曲,只有在金钱和权力经成的锁中,她才能得到稍许,短暂的满足感,才能填补她心中的空白。她的人生追求最后只剩下权和钱,忘了曾经憧憬的爱情,忘了自己儿女的人生。她前半生的人生受人掌控,致使她在掌权后有一种控制所有人的人生的强烈欲望。所以她要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个她中意的姨太太,所以当她女儿开始要离开她的掌控去追求幸福时,她不准。自己没有幸福使她容不得别人有幸福,哪怕这人是她的女儿。她的心中有一种报复欲: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这种女性后来在金庸的《天龙八部》中也出现过,就是那个陷害乔峰的马夫人康敏。当七巧对自己女儿的追求者若无其事地说自己女儿在楼上吸鸦片时,我感到一阵心寒和悲哀。张爱玲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写出了中国几千年心惊面:被人吃的人,后来反过来吃人。这一主题在鲁迅先生的诸多小说如《狂人日记》、《药》中都有体现。
七巧的一生,前半生她被人锁,后半生她去锁人。我们可以预见,七巧得女儿最后很有可能变成另一个七巧,继续“被锁,锁人”的循环。
小说最后七巧的心理描写是反省也好忏悔也罢,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金锁造成的伤害已无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