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爱玲金锁记与狂人日记的共同点
《狂人日记》和《金锁记》都以“ 看月亮”开头: “ 今天晚上, 很好的月光。” “ 我不见他, 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 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 „ ” 川这是《狂人日记》白话文本的开头。“三十年前的上海,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 „ 我们也许没赶上三十年前的月亮„ „ 月亮照到姜公馆娶的三奶奶陪嫁丫鬓凤箫的枕边。” 川这是《金锁记》的开头。不同的文本, 相似的开头, 以月亮、看月亮引出下文, 月亮在作者笔下被赋予了现代性的内涵, 带有西方象征主义和精神分析学的特点。月亮不仅具有开创性的隐 喻意义— 疯狂, 而且具有多重指向性的涵义。首先, 两者的病有着本质的差异。正如有研究者[ 3] 指出的, 《狂人日记》中反复出现的月亮有双重象征意义———按西方的解释象征疯狂, 按中文的语源学,表示清澈明亮。无疑, 两文本中, 月亮都具有双重意义, 这双生意义也象征着看月亮的人的双重性———疯狂/觉醒;对有着常识的常人来说,意味着疯狂, 对庸众来说, 意味着觉醒。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 鲁迅的《狂人日记》塑造了一个“ 迫害狂” 的形象, 隐喻了悠长的国历史, 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塑造了疯女曹七巧, 写尽了人性的阴冷。而正是一个“ 疯”(“ 狂”)字, 使两部作品有了某种契合点 通过对狂人、疯女形象的进一步解读, 可以发现两部作品中的两个人物病态的原因有着惊人的一致, 都是山于封建文化的残酷迫害, 使两部作品都有着强烈的反封建意义。鲁迅的《狂人日记》的主题追求, 就是要“ 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仁’ ` 在作品中, 鲁迅以其思想的深度和眼光的锐利,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以家族制度为核心、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就是两个字“吃人” , “ 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 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夕!” 一’ 5 一狂人的吃语实际是对中国社会历史本质的真理概括。在封建宗法制度下, 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吃人被吃” 的循环关系, 构成一张杀人害命的铁的法网, 无论凶悍还是弱小, 都会在这种法网中丧生, 这才是民族病态产生的历史根源。《狂人日记》通虚拟的“ 迫害狂”的日记的形式塑造的狂人形象实际是一个 反封建的启蒙者形象, 狂人的13 则“ 语颇错杂无伦次” 的日记, 被常人视为疯言吃语, 其实是反封建的先知先觉者的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思想。鲁迅以生物学意义上的“ 吃人” 隐 指社会学意义上的“ 吃人” , 以满口疯话的“ 迫害狂” 隐指被封建正统指斥为“ 疯子” “狂人”的启蒙者形象。对于狂人而言, 他周围的环境如铁板一块围成万难毁灭的铁屋子, 这样的铁屋子却是由各种层面的麻木冷漠的庸众一一大哥、母亲、陈老
五、打人板子逼死别人妻女和挨板子的娘老子组成的, 这样的铁屋子把狂人的特异声音吸收减弱直至消亡。于是, 狂人在发现了历史是吃人的, 大众是吃人的之后, 更恐惧地发现自己也并不是清白无罪的: “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几片肉, 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 „ ” “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 当初虽然不知道, 现在明白, 难见真的人!在封建等级社会中, 每个人都是等级链条上的一环, 你地位低, 不要紧, 下面总有比你更低的一环存在, 而且每个人都有希望向更高的一环攀升。每个人既受上面一环的压迫, 同时又可以压迫下面的一环, 每个人都既吃人, 又被吃,谁也不肯跳出这样一个循环。鲁迅的这一发现因为“ 它展示了鲜血淋漓的东方的沉沦, 因而给整个中国历史带来了颤栗” , 厂’ 7 以后的中国文学基本上是沿着这条文化反思的路向前发展的。张爱玲的创作在对封建家族制度和整个封建文化的否定和批判上就和鲁迅有异曲同工之效。《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更是一个既吃人又被吃的典型例子。但从七
巧这一形象的深层意蕴来看, 封建家族制度才是造成她悲 剧的主要原因。
曹七巧出身麻油店之家, 曾经年青、漂亮.为很多人喜欢, 也曾有过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但在封建的婚姻制度下, 她无权对自己的婚姻做出自己的选择, 代行父权的哥哥将她嫁给了高门望族的残废。不管七巧的主观意志如何, 当时的婚姻制度本身决定了她除了以死抗争之外便只有无可奈何地认同。亲生哥哥的无情使一个健康、泼辣的生命就这样被永远地剥夺了享受爱情的权利, 并逐渐地被日后“ 昏暗暗”、“ 灰扑扑” 的生活磨制成了“ 玻璃匣子里蝶的标本” , 永远地失去了飞的本能。娘家的亲人尚且如此, 婆家如何待她便可想而知。姜家老太太明知姜曹两家,门不当、户不对, 但由于儿一子的生理缺陷, 她才不得已以牺牲家族名誉为代价换取健康的儿媳妇, 很显然, 支配这桩有悖情理的婚姻的主导因素是家族双方各自的利益。在姜家, 不管七巧怎样泼辣、干练, 她的身份和地位都永远成为一种定格而无法改变。不仅如此, 作为女人.七巧正常的情欲、性欲也无法得到满足,一七巧的心灵遭到极大扭曲, 最终成为疯狂的怨女。当她终于熬到夫死公亡, 如愿以偿地分到了财产并成为一家之主、成为阴晦的深宅里至高无上的权柄魔术师时, 她便将封建的家庭伦理所赋予她的长者权 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将心中的怨毒发泄得达到了疯狂的状态, 她动用她那无微不至、无坚不摧的精神利刃, 斩杀旧宅中的一切主要人物。从曹七巧的身上,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 当她被封建的婚姻制度“吞吃”了以后, 她心有所不甘,心中蓄满了怨毒的心理能量, 而当她被赋予了封建家长的权利以后, 她便将封建吃人者的本性和现代物质生活欲望及性的渴望扭在一起, 迸发出强烈的报复的火焰, 从而由被吃者一跃而成为“ 吃人者”。曹七巧最彻底地承受了旧时代妇女的不幸, 最彻底地集中了旧时代妇女的心理重负, 也最彻底地将一切不与重负报复于她所能报复的一切人,至此, 传统文化吃人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鲁迅和张爱玲通过疯男疯女的疯言疯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 透视出国民灵魂和精神素质方面的突出特征, 同时, 也正是由于对现代社会中的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处于崩溃瓦解、而又十分固守传统的扭曲变态的心理的观察洞见, 使他们作品中丰富复杂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更加凸现出来
曹七巧的形象与“狂人”的形象相比,两个人都被现实环境压抑而发狂致疯。可是一个是为了被夺去的人性而愤怒,为改变古已有之的旧制度而呼号;一个是把欲望以变形的方式激发而出,沿着自虐和她虐的恶性轨迹无可阻挡地往下滑,一直滑到人性的最底层。一个是日思虑人在吃人又被吃,呼吁拯救未受到礼教污染的干净的人之子,他要的是觉醒、转变、反抗和战斗;一个是一边被吃一边更疯狂地吃人,扭曲变态地对准了自己的儿女,只要守住自己的金钱。一个是真疯狂,又是真清醒,说的是狂语,道出的却是真理;一个是表面是正常人,但灵魂已沦为一个真正的疯子,在黄金的枷锁下异化为丧失人性的衣锦妖怪,导致了一幕幕的人生悲剧。
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疯狂的人”在文化思想内涵方面却有着惊人的一致。
鲁迅最重视国民性改造和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问题。通过《狂人日记》鲁迅深刻地揭示出民族病态产生的历史根源,并形象化的概况为“吃人”和“被吃”,在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形成的“吃人被吃”的循环关系,构成一张杀人害命的铁的法网,无论凶悍还是弱小,都会在这张法网中丧生。鲁迅笔下的阿Q 的麻木,祥林嫂的死,《金锁记》中七巧的各种变态行为,都和这张法网的残害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鲁迅用一系列理性和形象的手段,反复宣讲着反封建的复杂性。在中国,提高民族精神素质,把病态根子从每个国人的灵魂力拔出来,远比推翻一个皇朝复杂的多。基于这种认识鲁迅开创了始于20 世纪最具战略意义的文化启蒙工程。
如果说《狂人日记》是以象征手法笼统整体地“暴露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那么《金锁记》则是复活演示着逝去的凡俗生活来剖析中国传统大家庭及其代表的封建伦理思想的吃人性。而曹七巧就是现实世界中一个被吃又吃人的“狂人”。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清算了封建性的“吃人”的社会关系之后,似乎了结了文明史上的一笔旧账,然而中国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又是几千年封建礼法关系肌体上孽生出来的怪胎,曹七巧带着这个“胎记”长大,但她已不再像从前的封建“吃人”者那样迷信,害怕报应,她可以为欲为,全凭个人欲望的驱使。正因为曹七巧的生命中有了强烈的金钱意识,而又无法摆脱封婚姻制度,才使她把现代物质生活欲望和封建吃人者的本性扭结在一起时,迸发出更强大更可怕的能量,疯狂的毁掉了自己,毁掉了别人。胡兰成《评张爱玲》中说:“鲁迅是尖锐地面对着政治的,所以讽刺、谴责。张爱玲不这样,到了她手上,文学从政治走向人间。”文学在张爱玲笔下走向人间时,人们发现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里,现代人的精神素质是如此的复杂,由如此复杂可怕的人际关系编织成的网络,远比鲁迅的世界更加令人震惊,所以当“文学由政治走向人间”时,文化启蒙和思想启蒙显得异常沉重。鲁迅和张爱玲的共同之处,就是都看清了中国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从而透视出国民灵魂和精神素质方面的种种特征。张爱玲在发展继承鲁迅思想的同时,已由鲁迅所代表的“五四”时期的那种狂呼呐喊式的显性启蒙,转变为隐性启蒙,也即“冷眼张看”,把人间冷冷地解剖给众人看,以此来震动人的灵魂。
同时,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描写对象与鲁迅的作品相比已发生了变化,把鲁迅对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反思从以男性为主体的病态农民身上,扩展到以女性为主体的市民阶层中来,填补了鲁迅在民族文化心理建构方面的空白。于青在《张爱玲传》中说:“如果鲁迅毕生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是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贡献,那么,张爱玲对女性意识里‘女性原罪’意识的展露和批判,则是张爱玲对民族文化心理建构的一个补充,是对女性意识的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
第二篇:试析张爱玲与《金锁记》
试析张爱玲与《金锁记》
摘要:张爱玲是现代作家中的“异数”,她一上路就是巅峰,一出手就是经典。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浮华和孤独的背后,却只追求岁月静好、现实安稳。这样一个精灵作家的笔下孕育出了诸多令人折服的女性形象。傅雷称其《金锁记》是文坛最美的收获。本文试析《金锁记》,借以品读张爱玲。
关键字:与众不同个性 《金锁记》 曹七巧
正文:
爱玲长得并不美,但她16岁时在圣玛利亚女校写成的历史小说《霸王别姬》,据说在见地上已比郭沫若用同样题材写成的《楚霸王自杀》“过国之而无不及”。她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吸引千万双眼睛的,也许不是她的外表,而是她作品散发出的独特芬芳。她梦一样的传奇经历,她的怪癖、清高与孤傲,她谜一样的身世、谜一样的性情,构成了她的“美”,她有说不尽的美丽。
爱玲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她将艺术生活化,又将生活艺术化,同时却又对人生充满悲剧感;她出身名门,同时却又幻想着去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同时却又远离群众,冷漠而又寡情;她通于人情,达于世故,同时却又在衣着打扮、待人接物方面,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可以同读者套近乎、拉家常,同时却又在现实里与人保持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曾经大红大紫、出尽风头,得到电影明星般的风光,同时却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她有说不尽的哀愁。
张爱玲出身浮华世家,却家道中落,有吸鸦片、讨小老婆的父亲,及一个留学法国学艺术的母亲。她早年成名,却累受挫折,和“汉奸”的恋爱,大陆沦陷后她从上海到香港的逃难,还有她在美国的挣扎。体味了人生沉浮的爱玲骨子里是讲究实际,她追求平凡而永久,因为对这个世界的不肯定,她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危机感。现实的无情,导致了她对世界的悲观,她要拼命地抓住一切可以享用的人生美好的东西,这一切又直接影响了她的文艺审美观。张爱玲的文艺审美态度是悲凉的,她不喜欢壮烈,而更喜欢的是悲壮,苍凉。所以她以两性关系为主要写作范围的作品中,我们几乎读不到大团圆的结局。然而仅凭其最难处理的小说《金锁记》的成功处理足以见其天分和功力。
爱玲的小说人物不是心理有病就是身体有病,有的甚至心理、身体都病了。《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便是其中一个,七巧以家人为对象,在渴慕贪恋与妒恨虐待之间滑动,令人毛骨悚然。
《金锁记》刻画了一个心理变态的女性——曹七巧。在麻油店站柜台的七巧是自由而泼辣的,她可以站在街上和卖肉的朝禄调情,这些是符合她的小市民身份和那个文化环境的。但当她嫁入姜家,贵族家庭的环境就要求她在“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的封闭圈中走完“夫虽贱为贵”的从一而终的道路。因而外在的实处的家庭状况和七巧本有的心态产生剧烈地错位,这就使得七巧原有的贴近人性的正面性格逐渐并完全扭变逆转为戕害人性的负面性格,同时又嫁接了贵族家庭的种种思想、生活态度。她的心理畸变轨迹主要围绕两个轴心,钱和情,而这两种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0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30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30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30年轻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30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曹七巧原本是一个麻油店站柜台的姑娘,处于社会的中下层的小市民群体范畴。七巧得以凭借一个小业主女儿的身份做成门第颇高的姜家二奶奶,之因为她丈夫是做官人家的女儿都不会要的“骨痨”身子。因此她正常的情欲难以得到满足且受到很厉害的压抑,但压抑并不能使情欲熄灭。相反,越是压抑的厉害,越是要通过反常的方式寻求出路。情欲得不到满足导致她对金钱的疯狂追求。最初,她用黄金之梦来抵挡情欲之火,结果当情欲变相地借金钱之欲显形时,她便丧失了人性。为钱,她视儿女的幸福如粪土,葬送了所有与她有血亲之情的人的幸福。
七巧是因为季泽的原因才嫁到姜家的,“为了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和季泽相爱”,多少个寂寞难熬的日子里,她都没有忘记这个美好的初衷,然而时间的流逝和无情的现实迫使七巧一点点失望下去,她慢慢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不顾一切地捞取能够得到的物质的东西企图以此弥补感情上的缺失,但对于季泽,她从来都没有真正忘记过以致后来季泽来看望分出去的七巧,说出了那一段确实有点儿感情的话语时,七巧惊得陷入了片刻的眩晕之中。可是毕竟此时的七巧已经不是当初为了爱嫁到姜家去的七巧了,她知道什么才能使她生
存下去,她更加知道季泽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她暴怒,她发疯,她果断拒绝了姜季泽。季泽走了,决绝的七巧却又滴着眼泪,暗自伤心。
如果说对季泽的渴望是七巧人性的表现,那么泯灭了那点爱,她便彻底地套上了黄金的枷锁,变成了地道的疯子。不幸她还是人母,是婆婆。她的疯狂不仅使自己走向毁灭,而且将身边的人拉来做陪葬。“30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周围的人都恨毒了她”,但是她无法控制自己,只能让疯狂拖着她往绝路上走。疯狂来自黄金欲,而黄金欲变成盲目的破坏力量,又是爱情得不到满足的直接结果。她要报复,报复她为黄金付出的代价,不顾一切,不择对象,情欲就是这样盲目地支配着人。七巧的悲剧是无可奈何的,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悲剧的根源在她的本性中,她摆脱不了。
七巧的儿媳妇芝寿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牺牲品。在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的大家庭里,她苦苦挣扎着。她也是被曹七巧的黄金枷所劈杀的一个。由一个正常、健康的女孩子,最终被逼得走上绝路,即使是死后也难以宁静。
即使对自己的亲生女儿,曹七巧也满怀怨毒。她看不得长安在恋爱后日渐红润、有光泽的脸庞,背地里不知恨了多少回,最后更是破口大骂,使尽了恶毒的词句。她变态的心理已经容不下任何幸福的东西,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要加以破坏,用那沉重的黄金枷角疯狂地劈杀着。断送了女儿的婚姻,断送了长安一辈子的幸福。
不能说曹七巧生来便没有人性,便是如此恶毒。在她的回忆里,年轻的时候也满怀着爱情的理想,“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都曾经喜欢他。只是为了金钱的追求,她嫁入豪门,从此开始了人性扭曲的过程,最终不仅自己一辈子都戴着黄金枷,连她的儿子女儿也被祸及。
如果以婚姻作为一个女人一生的分水岭,爱玲笔下婚前的女人都是天真、纯洁、完整;而婚后的女人则是扭曲、阴沉而千疮百孔。婚姻可以说是女人一生的重要门槛,因为她代表女人性的启蒙亦是性的压抑,女人是宗法婚姻的“交换物”,又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满怀情爱幻想的女人在婚姻中注定要幻灭与觉悟。张爱玲真实地触及了这以社会现实,附之紧凑的结构、节奏和明晰的色彩,成就了血肉丰满、思想波动乖戾的女性形象。
《金锁记》得到了中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的高度评价:“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最为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曹七巧的故事必然会结束,然而其形象却将永存于读者心中。曹七巧是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悲剧感与震撼力。其人性的扭曲也从一个侧面写出了中国传统女性的不幸,强烈地揭露了冷酷的封建性所造成的人性泯灭的巨大阴影以及人们生活状态的荒诞混乱。我们也可以从张爱玲塑造的曹七巧这一形象中看出她的无奈与悲哀,她对美好世界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怅惘与迷失,这样一位乱世才女,连同她那独具个性的文章必将成为后人心中一道永远
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张盛寅 编东方出版社2003年12月;《张爱玲传》 西岭雪 著 东方出版社2009年5月1日《张爱玲传》 任茹文 王艳 著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10月 11 月1日《张爱玲的倾城往事》 白落梅 著 2012年2月1日《张爱玲全集》 张爱玲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1日《张爱玲传》张贞元 编著工人出版社2012 年1月1日
语言文化系
09汉语言赵银萍1号
第三篇: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认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爱玲的天赋所在。
《金锁记》描绘了女主人公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作者利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在如此短的篇幅内充分展示了女主人公的风雨人生。
七巧的形象是《金锁记》的核心,一个充满病态且心灵扭曲的魔妇形象。七巧曾经是活泼开朗的姑娘,张爱玲描绘到: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弟兄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
她曾经也渴望正常的爱,可是她嫁给了一个病人,她用近乎变态的眼光怀疑着一切:她挑逗又怀疑季泽,她怀疑曹春熹与长安纯真的表兄妹情谊,在她眼里所有男女关系都是别有用心的、都是肮脏的。
七巧是一个变态的母亲,她这辈子得不到幸福,长安也休想得到,所以长安成为了她的傀儡,成为她的复制品,走她的旧路,一条没有爱,只有怨的路。
七巧是一个变态的婆婆。她生命就只有儿子长白这一个男人。儿子娶了媳妇,七巧内心纠结起来,害怕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她要与媳妇争夺这个男人,让夫妻俩分房,剥夺媳妇初为人妻的喜悦,让媳妇独守空房。还有,她探听长白他们夫妻俩的闺中秘事,并以此为乐,满足她低级趣味。
为了进一步套牢两个子女,她相继让子女沾上鸦片。七巧成功了,她破坏了至亲至爱们的幸福。她相继逼死了媳妇寿芝、姨太太绢姑娘。一对子女将永远陪伴着她,直至终老。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制的枷锁,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大家都恨她,连她也恨自己,不禁悲从中来。是谁把她推向如此境地?
首先,七巧是因为钱才无奈嫁到姜家的,具有极强的金钱情节。所以她认为,人都是靠不住的,眼里只有钱,为了得到金钱,她不惜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小说题名《金锁记》,这个金锁,就是存在七巧骨髓深处的黄金枷锁,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在不断寻求发泄与报复的过程中,她变得越来越自私、乖戾、刻毒、残忍。
其次,七巧缺乏爱情缺少性,情欲的不满足使七巧性格孤癖,行为怪异。情欲把她缠得死死的,越缠越紧,扼杀了人性。这从他对待儿子、女儿的婚姻可以得到充足论证:我得不到的,我看着你们得到,我会更压抑,所以你们也别想得到。
第三,七巧有严重的“恋子嫉女”情结。儿子结婚了,她害怕失去儿子,不愿看到儿子和儿媳恩爱,就想方设法,不惜采用任何卑劣的手段拆开他们,让儿子回到自己身边。引儿子抽鸦片烟,为儿子纳妾,也是为把儿子牢笼在自己身边。
长安与童世舫自由美满的爱情之后,七巧心灵的天平便失衡了。我得不到的,你凭什么得到?她这样羞辱女儿:“你有哪一点叫人看得上眼?趁早别自骗自了!姓童的还不是看上了姜家的门第!”正是因为女儿在爱情上的春风得意,而自己情欲得不到不满足,使七巧产生了这样的“自卑情结”。为了改善这种劣势,求得对卑下的补偿,她设计扼杀了女儿的婚姻!七巧在自己女儿婚姻痛苦上得到了快意,心理得到了补偿,但这样未免过于悲凉些!
最后,七巧形象也是当时贪婪、利已、扭曲的社会背景下的必然产物,然而何止是当时才有呢,只要你细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一些七巧的影子——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三十年前的故事却还没完„„
整篇小说以时间为序,展示了主人公七巧的风雨人生。它首尾呼应,灵活运用侧写、回忆、铺叙等手法,反复的修辞手法也是它的一个亮点。生动的比喻:“像剃刀片”的喉咙在文中两度出现。比喻真实可感,每次都会给人一种恐惧,仿佛真有一块剃刀片无情地将我们一片片肢解。《金锁记》重复出现七巧像剃刀片的喉咙,这剃刀跟鲁迅先生笔下的圆规是何其的相似,异曲同工。圆规尖酸刻薄,剃刀片四面刮的人痛。形象的比喻:“蜷曲鸡脚爪”同样出现两次。蜷曲着死去的鸡的脚爪、宰了的鸡的脚爪都失去了生命,任人摆布、任人践踏。这是写芝寿的手,但又不仅仅是写芝寿蜷曲的手。芝寿的人生也像失去活力的鸡爪蜷曲着。“芝寿直挺挺的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鸡的脚爪。”这一比喻的重复一再勾起读者对那芝寿的怜爱之情。
其实《金锁记》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金钱与人性的故事,曹七巧一生都被金钱困住了,她嫁进了姜家,为自己带上了金钱的枷锁。但她的内心深处却很矛盾,仍然渴望得到一份真挚的爱、得到别人的关心,但当她知道这一切只是自己的幻想,永远不会实现,她彻底绝望了。因此她的心理开始变态、扭曲了,开始折磨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直到自己死为止。也许她的死对她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对她来说反而是一种解脱,因为她不会再痛苦了,而她的儿女也解脱了,可以过他们自己的生活了。
读了《金锁记》后,我深深被触动了,看到了人们对于金钱的贪婪的本性以及隐藏在这后面的痛苦,我想这就是张爱玲这本《金锁记》所要揭露的。
第四篇: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许多批评家的赞誉,傅雷先生誉之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教授则称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年少曾读,体会不深,近日重读,拍案叫绝,再三回味,越爱不释手。我以为,和张爱玲其他的小说篇章比起来,这篇《金锁记》可以说是张爱玲顶峰之作,无论从技巧上还是思想上,都能体现张
爱玲的天赋所在,寻常人是无法企及的。张爱玲善于刻画女人,尤喜描写各色“坏女人”,《金锁记》也不例外,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张爱玲把它比作是一把金锁——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旧时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爷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犹豫揭穿了他的骗财的把戏,把自己生命中唯一一点的爱情葬送了;儿女长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儿媳过不去,终于气死了儿媳;女儿三十岁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对象,七巧偏从中破坏……最后,这么一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郁郁中死去,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传统小说影响很大,这篇《金锁记》尤其明显,单从技巧上来说,许多地方可以看得出《红楼梦》的影子来。比如人物描写方面。写七巧,小说一开端并不直接就写,而是通过两个下人的床头闲话点出,把这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的情况都交代清楚,这和《红楼梦》借冷子兴贾雨村之口道出荣宁二府的兴衰故事一样异曲同工。
在两下人的口中,道出了七巧的出身;然后再借二嫂三嫂的背后冷言闲语,交代了七巧在家族中的低劣地位,因为她是平民出身,而且直言直语,大家都瞧不起她。在一系列铺垫之后,七巧终于出场,一开始就写她因为替二小姐云泽作媒,气得二小姐哭,三言两语之下,完全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七巧的独立个性,还把姜府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交代得相当清楚。短短四五千字,完全是侧面描写,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关系、人物形象交代得非常圆满清楚,张爱玲生花妙笔,让我赞叹。
其实这种侧面交代的方法在小说中应用得很广。最妙一笔是在后面,当写到七巧约准女婿童世舫见面,要拆散他们,在童的眼中,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在童的心中,印象是“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子”,而小说在写七巧老年的时候,一处都没有正面去刻画七巧的形象,而到最后才借旁人的眼睛点出,妙笔如斯,再次叹服。
其外,小说跨度三十年,写人物和事情的变迁,《金锁记》里面用的方法更是奇妙。比如小说最后,七巧把手上的镯子往手臂上推,那镯子在年轻圆润的时候是丝毫推不上的,可是到了老年,油尽灯枯,镯子能一直推上腋窝,这金镯子好比一把枷锁,三十年的压抑和苍凉无奈,就在这一推之间,纤毫毕现,实在是点睛之笔!
张爱玲在小说不断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苍凉的寂寞的象征,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去看月亮,皆有不同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如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象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象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儿媳眼里的太阳。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七巧的悲剧命运是通过一系列矛盾展开的,小说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牢牢抓住读者的心。一开始,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运的开始。然后再通过七巧和妯娌间的矛盾、七巧和三爷季泽的矛盾、七巧和儿女们的矛盾,一环扣一环,结构严谨,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开展来。
七巧表面泼辣强悍,对人性极端不信任,但是,骨子里还是向往着幸福,她在寂寞的时候时常想起昔日和自己打情骂俏的猪肉贩,甚至,她大胆追求着三爷季泽。但是,想象终究是想象,而三爷也因着她的狼籍名声而不敢沾染。在幸福丧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独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断的和自己儿女斗争,其实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气死儿媳,因为在他们身上找到她自己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们的性生活,因此近似变态地加以报复,这正是因为她没有得过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儿的婚事,因为她对男人已经是一律敌视的态度,因为她就是被自己所
爱的男人欺骗,这几近心理变态了……整篇小说,从表入里,从正到侧,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张爱玲笔下,已然不是纸上人物了,而是写得活了,这样的功力,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读完,也许大多读者和我一样,非但不会对七巧种种变态行经感到厌恶,而是会感到一种直彻心骨的苍凉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实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子,年轻的时候,她也会和街上的走贩眉来眼去,享受着生活的快乐;同时她也是一个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尽管大哥把她带到火坑了,她后来再见大哥,哭闹过后,一样塞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大哥带回,这时她仍然有温情的;她的情人季泽被她骂走后,她不也会躲在窗户背后看着爱人仓皇而去的背影吗?那时她心中还有爱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间也仍然怀念年轻时候的温柔。这样,这个人物也活了,我们也对她丝毫没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爱的,也是不幸的。
张爱玲,确实是个奇女子。不但是她的经历,还奇在她的文章。愿一读再读,细细把玩,趣味无穷。
第五篇: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2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1曾有人说过,张爱玲笔下的女子都带了些许戾气,但又苍凉而无奈。黄金枷锁,困住女子一生,七巧又有什么错呢?她只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女子,奋力挣扎而不得的女子。
三十年前,一个有月亮的晚上,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凄凉的月,悲惨的人,注定是一场伤感的结局。每次读七巧,总不免想起《红楼梦》中的邢夫人,一个尴尬人,嫌隙人。一朝嫁入豪门,外人眼羡,只道安享荣华,实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婆婆、妯娌皆出身名门,再怎么平等对她,总不免有大家闺秀盛气凌人的做派,而她始终无法融入她们。在偌大的家族中,她没有朋友,没有知己,守着一份没有希望的爱情,只能在毒品中放逐自己。更绝望的是,在那个以夫为天的社会,残疾的丈夫就像垮塌的天,只能她用自己瘦弱的手臂苦苦支撑。决绝而激烈的人往往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她不得不竖起全身的刺去攻击身边有任何潜在威胁的人。
尽管七巧像一只乱蹿的刺猬,似乎所有人都是仇敌。可哥嫂上门求助的时候,她并没有拒之门外。对于钱财,她就像保护自己领地的母狮,凶狠而霸道,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一次,她却淡然了。虽然她的哥哥就是她婚事的撺掇者,她一切不幸的缔造者,终究还是抵不过血浓于水的亲情,证实其天性未泯。
张爱玲永远都喜欢给笔下的女子割开一道伤,只流血不结痂,汩汩鲜血,是对他人的报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明知季泽不是个好人,明知没有结果,依然义无反顾,投身其中,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可是长久的压抑与枷锁换来的荣华不允许自己装糊涂。斥退了季泽,也破碎了自己多年编织的梦。苦了太久,鲜血渐渐凝固,最想拥抱的还是有形的物质,而非虚妄的理想,人之常情,无可厚非。那些只懂梦幻爱情不知贫贱事哀的,只是现今狗血的偶像剧。
一直在想,要是七巧真嫁给了一个普通人,肉店的朝禄或是沈裁缝的儿子,过着柴米油盐的生活,为小小的生计烦恼,没有猜忌,没有压抑,说不定会更幸福。哪像如今,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又亲手摧毁了儿女的未来。她没有人性?她只是不甘心,不甘心天下被命运捉弄的只有她一人,只能如此来换取心底的平衡。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当长安成为另一个七巧,这悲剧是否又会重新上演?
三十年前的人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被命运捉弄的又何止七巧一个?无论是十里洋场,纸醉金迷的摩登女郎,还是偏僻乡村逆来顺受的劳作着的妇女,那个时代的女子总是被任意支配与戏弄。当女子的青春渐渐蒸发,美人迟暮,似落花,散落天涯。
眼角的一滴泪,懒怠去揩拭,渐渐也就自己干了。
幸福的人不应责怪七巧,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她的屈辱与不平,天真的说教苍白无力。不幸的人更不应责怪她,同是沉沦苦海,更应理解她的不易。很多人总喜欢对别人苛刻挑剔,从道德上挖苦讽刺,不如去感知七巧的痛苦,设身处地为她想想。
张爱玲《金锁记》读后感2《金锁记》这个名字本身就颇值得玩味。金锁,黄金做的锁,外表光鲜,锁住的却是自由与灵魂。
曹七巧的一生被多把“金锁”重重锁住。
第一把是地位锁。在曹公馆中,她的出身是最低的,是“麻油店的'活招牌”,不如大奶奶和三奶奶出身公侯小姐,因此她处处受到排挤和歧视,这从她房子的地理位置就可见一斑。各房的主子处处压挤她:老太太从没把她当回事;大奶奶对她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姜家小姐说她“平日还不够讨人嫌的”;新进来的三奶奶一来就看出她在姜家的地位,不愿搭理她;她的哥哥来走亲戚没人招呼;就连丫环也冷笑着说她不配做自己的主子。七巧嫁到曹家一开始就不是像其他两位奶奶一样是作为一个妻子嫁给二爷的,而是作为一个冲喜伺候人的姨太太,她从一开始就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一个遭人欺凌的位置。她最初嫁入曹家,有借助曹家的地位改变自己身份的考虑,希望借助曹家使自己受人尊重。但事实上,她并未因嫁入曹家而改变出身受人歧视的现状,始终在出身上受人诟病,这把身份锁一直缠着她。后来她把女儿送入新式学堂,并不是为了让她接受新式教育,只是不愿落后于大房三房,这其实也是当年的“身份锁”给她留下的阴影。她因自己与其他两房太太起点不一样而受歧视,所以在后代上她不愿再落后,一定要拼一口气做到和大房三房一样,绝不落于人后。
第二把是金钱锁。从她与她她哥哥的对话可知,当初嫁入曹家并非是其实或多或少是为了曹家的钱,所以她才会嫁给一个病夫。她在曹家三房太太中的经济实力是最弱的。
贫寒的出身使她对金钱有一种迥样的追求。丈夫给不了自己爱情,想从小叔处得到安慰又遭到拒绝,曹家各人处处歧视她,就连丫鬟也看不起她。这种缺乏温暖,缺乏关怀的环境更加增加了她追求金钱的愿望。因为她觉得只有金钱才是最真实的,其它什么都是假的,只有金钱才能给她带来满足感。同时三房的待遇差别使她认为只有有钱时,才能不被人欺,而且还能主宰别人命运。在这把黄金锁下,她的心灵开始扭曲,只有在金钱和权力经成的锁中,她才能得到稍许,短暂的满足感,才能填补她心中的空白。她的人生追求最后只剩下权和钱,忘了曾经憧憬的爱情,忘了自己儿女的人生。她前半生的人生受人掌控,致使她在掌权后有一种控制所有人的人生的强烈欲望。所以她要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个她中意的姨太太,所以当她女儿开始要离开她的掌控去追求幸福时,她不准。自己没有幸福使她容不得别人有幸福,哪怕这人是她的女儿。她的心中有一种报复欲:自己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这种女性后来在金庸的《天龙八部》中也出现过,就是那个陷害乔峰的马夫人康敏。当七巧对自己女儿的追求者若无其事地说自己女儿在楼上吸鸦片时,我感到一阵心寒和悲哀。张爱玲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写出了中国几千年心惊面:被人吃的人,后来反过来吃人。这一主题在鲁迅先生的诸多小说如《狂人日记》、《药》中都有体现。
七巧的一生,前半生她被人锁,后半生她去锁人。我们可以预见,七巧得女儿最后很有可能变成另一个七巧,继续“被锁,锁人”的循环。
小说最后七巧的心理描写是反省也好忏悔也罢,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金锁造成的伤害已无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