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简析思想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

时间:2019-05-15 15:5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简析思想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简析思想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一篇: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简析思想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

“作品极有层次地展现了七巧的人性被践踏受残害,以致最终灭绝的过程,显示出作者对传统的封建婚姻、封建论理的批判,并深刻揭示了金钱毁灭人性的罪恶,从而也暴露了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下面是文学网小编Lynn整理的现代作家相关内容资料。(更多现代作家内容请关注文学网)

张爱玲 金锁记 赏析】

简要分析《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心理变态过程。

张爱玲的《金锁记》重点描写了主人公曹七巧一生的命运及她心理变态过程。

大约是在革命党造皇帝反的前五年左右,麻油店老板的女儿曹七巧嫁给了上海有名的姜公馆做二少奶奶。姜二少爷是个害骨痨的残废人,曹家为贪图钱财把花朵般的女儿嫁给了这个废人。曹七巧虽然漂亮能干,但她卑微的出身成了姜公馆上下的话柄。对此,泼辣而富风情的七巧隐忍着不加理会。她盼望等丈夫去世后,能分到一笔家产,就可以领着自己的一对儿女独立门户了。十年过后,丈夫婆婆都去世了,七巧终于实现了夙愿,自立门户了,她紧守着用青春换来的家产,一点也不敢放松。对自己的儿女,七巧既溺爱又专制,七巧由于自己的生活不幸福,特别是长期以来的种种压抑、煎熬与旧式大家庭气息的熏染,已使她人性扭曲,被黄金枷锁紧紧套住,只知一味敛财,了无亲情。她故意嘲笑儿媳,又给儿子讨一个姨太太,以破坏儿子与儿媳的关系,这妻妾二人都不堪折磨,先后死去。女儿长安近30岁了,认识了一个归国留学生童世舫,进而二人产生了真正的爱情。七巧知道后,心怀嫉恨,她瞒着女儿约童世舫来家里吃饭,并故作无意地说出长安正在抽片烟(其实,长安为了童世舫早已断了烟),七巧只轻轻这么一说,就斩断了女儿的还算美满的婚姻,让这朵少女之花养在家中枯萎。30年过去了,七巧就这样带着黄金的枷锁迎来了凄凉的晚年,她用这枷锁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断送了幸福。这种不断寻求发泄和报复的病态心理,使其变得更加自私、乖戾、刻毒而残忍。

作品极有层次地展现了七巧的人性被践踏受残害,以致最终灭绝的过程,显示出作者对传统的封建婚姻、封建论理的批判,并深刻揭示了金钱毁灭人性的罪恶,从而也暴露了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

简析《金锁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有名的小说之一。作品通过曹七巧被金钱毁灭,到头来又用金钱毁灭他人的双重悲剧,深刻揭示了金钱与人生独特而神奇的关系,表现了金钱对人性的巨大摧残和人性在金钱腐蚀之后的深刻变异。曹七巧本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女子,却被贪图钱财的亲哥哥送进世族姜家的瘫痪少爷的新房。七巧在性爱方面得不到满足,再加上由于出身寒微而受姜家歧视,心理逐渐变态。她熬过丈夫婆婆去世后,分到一大笔遗产。但这黄金是用青春的欢乐作为惨重的抵押品的,七巧载着金锁镣铐的人性被腐蚀和扭歪了。她爱的小叔子季泽利用爱情对她的算计,更使她绝望、乖戾、不近人情。她变态到要扼杀在她控制势力范围之内的人性的起码欲求和一切美满的姻缘。她下意识地把儿子长白当做半个情人,亲手戕害了两个儿媳。她嫉恨女儿在爱情上的满足,亲手斩断了女儿还算美满的婚事。这种病态的复仇触目惊心地体现了买卖婚姻、金钱摧残人性的罪恶,同时也给了在金钱和爱情面前进行选择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在艺术上,作者采用了单线结构的形式,以曹七巧的生活经历、心理变化的时空顺序为基本线索,首尾呼应,结构明晰有序。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开掘,不仅运用对华、动作、人物肖像、服饰等传统的小说笔法,又兼融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动、心理分析等表现技法于一炉,并且还通过想象,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都具有映照心理的功用。作者善用譬喻和富有色泽的词汇,文笔俗白流利。

第二篇:《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离骚》艺术地表现了屈原如下思想:

第一,大一统思想。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

第二,德政思想。诗人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如:“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三,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例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注:其中的傅说、吕望、宁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艺术特色:

一方面,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 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 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例如:““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另一方面,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 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 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同时,诗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 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 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 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 “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 虚字的。《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 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 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 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艺术特色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熔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于一炉,最突出的是他的“香草美人之喻”。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宋玉长篇叙诗《九辩》,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一篇作品,有人说是他在放逐临澧之后,在临澧望城看花山写的。宋玉放逐云梦之后,意气不能自平,怨愁无处发泄,在“春夏随日浴道水之畔,秋冬和风寒荒郊野岭”的日子里,以“倚天之外”的文学气慨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以及哀师、仇奸、怨世、愤恨的心情,举笔写下了《九辩》。此文饱含深情,洋洋洒洒1700多字,集结了他一生的思想感情,集结了他一生对当时社会、政治,对自己身世的无限感慨,亦是他展示文学才华的重要显露。可以说是他一生精神思想的总结。也是他一生在文学、思想上最后的集大成之作。

这篇长诗,包容了很多很广的东西。讲到了很多很广的内容:谈到了君王,谈到了自己;谈到了上层统治集团,也谈到了下层的黎民百姓;谈到了社会,也谈到了国家;揭露了奸佞误国的黑暗,抒发了久藏心中的愁怨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抒发了对世道认识的深刻感触,把大自然的景观与他深厚的感情、无限忧国忧民之心连在一起。笔者反复通读之后,多次试想,《九辩》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九辩》的主体思想是什么?本文初识探讨如下,以期引起各方学者的指正。

《九辩》是一篇抒情诗,它的主体思想是一个“悲”字。它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悲国、悲君、悲己、悲民。它所表达的意思,一部分是“直露”的,一部分是“借喻”的,一部分是“隐喻”的。有的人可能看到它的“直露”部分,而忽略了“借喻”的部分,有的人可能看到它的“借喻”的部分,而忽略了“隐喻”的部分。

一、忠臣忠君

忠于君王,做个忠臣,是宋玉在《九辩》中表达的一个重要内容。推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历朝以来,凡是为臣之道,都以忠臣为荣,奸臣为耻。当官就要作忠臣,忠臣就要忠君王。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不为人耻的官吏,历代如此。宋玉始终遵循忠臣的宗旨,始终遵循以忠君为自己行为的指南,始终把忠臣忠君作为自己的为官之本,并把他的这个思想在《九辩》中进行了充分的表露。

从现有资料来看,宋玉忠臣忠君的思想,贯穿了他整个的一生,是从一而终的,直到生命结束时也未改变。在他得到楚王赏识、信任的得意时期,他以自己的无限忠君之情,以自己的聪明才华,尽力服务于楚王。在他获罪被贬之后,即使在生活处境极端困苦的时候,他的忠君思想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九辩》中,多次表达了他对楚王的思念,对楚王忠诚的态度,希望朝廷能再次启用他,再次出来为楚王效力。

“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愿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他强烈希望再次见到楚王,当面和楚王把自己心里的话儿讲完。可惜楚王想的与他并不相同,对他并不理解。

“车即驾兮朅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倚结軨兮长太息,涕潺湲兮下沾轼”。他思念君王的眼泪,把车轼都冲洗干净了。“以为君独服此蕙兮,羌无以异於众芳”,“悯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心悯怜之惨凄兮,愿一见有明”,“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纷纯纯之愿忠兮,妒被离而障之”,“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臧”,“愿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我看君王独喜欢佩戴蕙花,没想到他待我与普通花一样。可惜啊,我满腹的心思已无从上达君王,只好离君远去他乡。深深叹息自己不平的遭遇,如能见到君王,可表明自己的忠肠。凶猛的狗对我狺狺狂叫,门关着,桥封锁使我绝望。我对君王的忠诚之心不会任意改变,却被小人阻挠嫉妒。希望贤能之士能回到君王的身边,继续为王效力。希望仰仗上天的恩德啊,来保佑君王逢凶化吉,安然无恙。

忠臣忠君,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重要思想。

二、爱国忧国

宋玉所处之时,正是战国的后期,秦灭六国的前期。楚怀王连遭秦的攻击,客死秦国之后。楚倾襄王即位,这是楚国政治动荡不稳,社会动荡不安,国力全面衰竭,六国诸候并吞的兵荒马乱时期。从怀王到襄王,楚国上层政治集团乌烟瘴气。《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怀王受张仪之骗,而兴师伐秦,秦“大破楚师於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又“取楚之汉中地”,后割地求和。“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楚王会”,屈原阻止,而怀王听其稚子子蘭之劝前往,入武关遭秦兵伏击,逃亡赵国,“赵不内”而死于秦。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原而宠勒尚子蘭之流,“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倾襄王即位后,仍以其弟子蘭为令尹,楚全国不满,强烈要求追咎子蘭的过错。以屈原为首的忠诚正直大臣纷纷遭到排斥打击,罢官流放。对这些活生生的事情,宋玉耳闻目睹。在写《九辩》之时,楚国已是日薄西山,行将灭亡的前夕,所以他深为楚国的命运担忧,而又深感无能为力。以致在《九辩》中,一再以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来寄托他的爱国忧国之情。

《九辩》描写了农田荒芜,人民贫困,国力衰竭,楚国处处显露出败亡的迹象。“白日晼晚其将兮,明月销铄而灭毁”。天色昏暗太阳就要落土了,明月亏损,显得那么地消瘦。“中憯恻之凄怆兮,长太息而增欷”。心中的悲痛一阵接着一阵,为国担忧的心情只能长长地叹息。“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工匠们为何也趋时媚俗?不顾规矩方圆而擅改法度!“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圆形凿孔怎能配上方形的木榫,我当然知道它们是格格不入的。“事亹亹而觊进兮,蹇淹留而踌躇”。“块独宁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国家大事在不断变化,而我毫无办法只能踌躇徘徊。我孤独地守着这荒芜的洼地,也只能仰望浮云长久地叹息,长久地衰伤,无可奈何。“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荒秽”。

爱国忧国,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二种思想。

三、怜民悯民

宋玉在上层统治集团活动之时,就看到了人民的痛苦。在《九辩》中,他处处表露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之心。特别是他放逐被贬之后,更是与民朝夕相处,与民同甘共苦。把自己的痛苦和百姓的痛苦连在了一起,并与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从底层的低处,往上看统治阶级的腐败;他从底层的低处,看整个社会的混乱黑暗;他从底层的低处,看周围身边黎民百姓的疾苦,使他看到了人民的存在,与国家存在的重要关系。使他充分认识到:民是一国之本,民富国强,民穷国衰。楚国人民当时的处境,已是战争连年,苦不堪言之时;已是虎狼当道,民不聊生之时;已是饥不饱腹,朝不保夕之时。出于对百姓的无限同情,《九辩》里流露出他对百姓的极大关切与同情。他以自然草木野生动物为题,流露和表达了对百姓的关切与同情。

“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叶菸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颜淫溢而将罢兮,柯仿佛而萎黄”,“萷櫹椮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尧舜之杭行兮,瞭冥冥而薄天”,“彼日月之照明兮,尚暗黑其而有瑕”,“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

百姓就象大雁在寒冬来临之前失落地向南飞去,黎民就像鹍鸡喳喳地发出灭亡前凄凉地悲鸣。在这孤独空虚的路上竟然没有一个知心朋友。看到这一片凋蔽,人民的痛苦,满腹的惆怅也只能说给自己听听,百姓的生活就象树叶那么暗淡无光。黎民们就象散乱的树枝一样纵横缠绕。社会上望去看不到一点青春迹象,都已疲惫不堪。树木枯萎,早就露出暗黄的颜色,可怜那光秃秃的树梢带着内伤还在寒风中飘摇。想过去,春天是那么地青枝玉叶繁盛,而现在却已一去不返。我想到了古代圣明的贤君,尧舜的贤德,为民恤民的恩德高与天齐。现在,我也只能和百姓站在一起,宁可身处贫穷,也要守住自己的高洁。

怜民悯民,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三种思想。

四、怀才惜才

宋玉深感自己的性格不能被当时的社会所容,深知自己不阿谀奉承,不违背良心处世的性格不会被统治阶级所好。在《九辩》里,他以大量的篇幅反复提到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他的这个观点,在文中是直露的,感情上是强烈的,表达上是气愤的。

如:“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狂攘”,“重无怨而生离兮,中结轸而增伤”,“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当时岂无骐骥兮,臣莫之能善御”,“凫雁皆唼夫梁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谓骐骥兮安归?谓凤兮安栖” ?“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凰高飞而不下”,“鸟兽犹知怀德兮,何云贤士之不处”?“骥不骤进而求服兮,凤亦不贪喂妄食”,“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愿自直而径往兮,路壅绝而不通”,“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按而学诵”,“窃美申包胥之气盛兮,恐时世之不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

这一段的意思是:我为自己无罪而被贬,对我的不公愤愤不平。一生坎坷的遭遇使我十分地气愤。我失望地离开君王而迁到云梦新地。可怜我生不逢时竟碰到了这混乱的时代,暗自悲伤。哪里是我的前途啊?内心在怦怦地激动,都只为自己的正直与忠诚。我反复想自己的愁怨,越想越悲伤。楚王拒绝千里马不去乘座。却鞭策劣马在路上慢慢行走。难道当今世上就没有骏马?难道当今世上就没有骐骥?只有哪凫雁野鸭为小米虫草争抢食物,而凤凰展翅高飞,对小利是不屑一顾的。普通的小鸟还有一个树枝可以栖息,而凤凰却连一个栖息的地方也没有,请问:骏马该投奔何处?凤凰该何处栖息?要知道,骏马因伏匿而不容易看见。凤凰也因飞的太高可能也看不清楚。大自然的鸟兽尚知感恩有德于它的主人,贤能的人士为何就不能与他相处?好马是不会冒然求你任用的!凤凰也不会去贪吃小米和虫草!可惜啊!君王不能明察,甚至抛弃疏远他们!即使骏马凤凰想为君王出力,施展他们的抱负才华也不能实现。我很想当面和君王讲讲这些,可惜道路阻塞,障碍重重。我真的有点迷惑,强按自己心头的苦闷而去学习《国风》。我很赞赏申包胥的志气,可现在与那时又有所不同。还是遵循先贤的教导,即使生活在浑浊的时代,也要以自己的高洁感到荣耀。

怀才惜才,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四种思想。

五、祭师哀师

屈原是宋玉的先师。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清《安福县志、外记、流寓》篇记:“宋玉,归州人,屈原弟子,悯其师忠而放逐,作《九辩》。”屈原的文学,才华,高尚的情操,忠于楚国,为国捐躯的豪情壮举,无不深深地打动着宋玉,影响到宋玉。屈原在楚国的所有作为,宋玉是直观的、亲历的。为纪念先师,他还专门写了《招魂》一文。有人说宋玉的《九辩》是模仿屈原的《九歌》、《离骚》写法而写的一首叙情诗。笔者认为,宋玉是继承屈原的文学手法,而更有创新和发展的。《九辩》虽未直露他对先师的怀念,但从文中的感情抒发,语言的叙述表达里,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到他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在《九辩》里,他以种种谴责、斥问、批评、抨击的方式,来肯定先师的正确。他指出社会种种的不公现象,上层统治的腐败,吏治的黑暗,来印证屈原的正确伟大。实际上,《九辩》是在为屈原鸣不平,为屈原讨公道,为屈原喊冤屈。

“何险巇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黯而有瑕”,“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憎愠愴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事绵绵而多私兮,窃悼後之危败”,“世雷同而炫耀兮,何毁誉之昧昧”!“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卒雍蔽此浮云兮,下暗漠而无光”,“尧舜皆有所举任兮,故高枕而自适”。

以上这些内容,远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遭遇和不平,也不单单只讲他个人的个别现象,而当然是包括屈原在内的整个表达。

祭师哀师,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五种思想。

六、嫉恶仇恶

因为自己的不平遭遇,因为自己的怀才不遇,因为自己早年背井离乡的苦难身世,宋玉对黑恶势力的仇恨是当然的。对奸臣、小人误国的所为是愤慨的。他批评了楚王的自矜、炫耀武力,依仗左右侍臣的刚愎蛮横,以及贤士忠诚,反遭君王憎恶。小人夸夸吹捧,却讨君王喜欢。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奸侫飞黄腾达,贤士引身远退。他批评了世风日下,莨莠颠倒,是非混淆,连相马的伯乐,也在趋媚迎合世俗而选哈巴狗作讨好君王的宠物。在《九辩》里,他非常尖锐地,很不客气地对他们进行了抨击和指责。多次以向君王反问的形式,来衬托他所指的对象无能、无用、误国、伤民,和许多社会不合情理的现象。多次以犬、狼、虎、驽骀、凫雁来篾视指责这些小人。痛斥这些当道的小人,是“蔽日”、“浮云”,挡道的“猛犬”。这些人唯利是图,处处贪婪。国家将会断送在这些小人手里。而对那些正直忠正之臣,有才华真心为国的人则比为高飞的凤凰,腾飞的骏马,空中的日月。“原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窃不自料而愿忠兮,或黕点而污之”,“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霰雪雾糅其增加兮,乃知遭命之将至”,“欲循道而平驱兮,又未知其所从”,“宁戚讴於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无伯乐之善相兮,今谁使乎誉之”,“独耿界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嫉恶仇恶,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六种思想。

七、悲秋叹秋

我国《楚辞》研究专家,北大教授许渊冲在英汉对照版《楚辞》前言中说:“宋玉的《九辩》在诗中把自然的季节,楚国的政治气候,个人的身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以秋天萧瑟之气贯穿全诗,表现了对事物的怜悯感,自己才华的优越感,发泄苦闷的痛快感”。我们可以说,《九辩》是一篇诗情高雅,言真情切,借景叙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作品。

《九辩》以大量悲秋的情调,发泄了自己对当时的种种怨情,一而再,再而三地以秋天万物萧瑟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愁怨,来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悲凉、失落的心情。把胸中埋藏的怨情,以喻秋的形式,如盈泄之水,一诉为快。

“自古逢秋必寂寥,秋风必有萧瑟意”。在《九辩》里,大量的秋雨、秋风、秋露、秋草、秋树、秋凉,把各种自然界秋天的景象紧紧地联系到自己的身上,并以秋泄怨,形成一种特定地“悲秋”文学色彩。《九辩》开头第一句就是“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啊,它那萧杀的情景,真的使人悲伤。萧瑟的秋风,使万木枯萎凋零,一片荒凉。“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霜露惨凄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济”。这种悲秋的诗句在《九辩》里,几乎处处可见。屈原没把神话的《九歌》故事化、情节化,而更加诗化。宋玉的《九辩》则在发展屈原诗化过程中,以“悲秋”入手,使诗更加情感化,思想化。宋玉也被古代文人誉为“千古悲秋之祖”。

悲秋叹秋,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七种思想。

八、怨世厌世

据各种资料记载,宋玉是由朋友景差介绍,当了楚襄王的文学侍从。对这个不起眼的小职,宋玉并不满意,曾责怪过朋友没有尽力推荐。后来,景差再次向楚王介绍了宋玉识音乐、擅文学的特长,楚王虽很欣赏他的文学才华,但在职位上一直未作大的安排,一直没有得到楚王的重用,使宋玉长期怀有“扶凌云而自惜”的感觉。到后来,不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还遭小人谗言,获罪被贬,这对才华横溢的宋玉来说,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精神上的打击是沉重的。《对楚王问》就是宋玉遭谗言被贬之后,楚王问他而自辩的文章。以“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之比,直答了楚王不识才华,不重贤能的不平心理。所以,在《九辩》里,宋玉表露出了很多的消极厌世心理。这种消极心理,在于他:看到了“关梁闭而不通”,“猛犬狺狺而迎吠”,“妒被离而障之”,豺狼当道,奸佞误国的黑暗现实。看到了想再见楚王,得到楚王的重用已不可能。看到了“君不知兮可奈何”,君王对他并不看重,与他所想象的格格不入的现实。看到了虽壮心不已、雄心未泯,想有一番作为,建功立业,名扬天下的志向,但年岁已高,已到暮年的事实。所以《九辩》里,他抒发了许多消极厌世的心理情绪。这种情绪,由希望到失望,由失望再到绝望。随着宋玉的年龄在写《九辩》时已经进入晚年,他的这种希望、失望、直致到最后的绝望,使他足以在《九辩》中产生许多消极厌世的情感。“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

怨世厌世,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八种思想。

九、思乡怀乡

《史记·六国年表》记:“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秦统一天下。宋玉死于秦灭楚的最后一年,应该是公元前223年。据中国著名楚辞学者陆侃如推:宋玉生于公元前290年,卒于公元前223年楚王负刍的末期,活了68岁。清《安福县志:外记,流寓》篇记:《九辩》“辞藻艳丽,有《离骚》遗音。与景差唐勒并称,客仕楚为大夫,尝居于邑(今临澧望城)、有城与庙,及看花山,放舟湖诸迹,后殁葬邑之浴溪河南岸”。

从他整个一生的经历来看,宋玉青壮年时侍从楚王,在临澧又生活了40几年,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外面,说明他很早就离乡背境了。他对自己家乡的思念是很深的,特别是到他晚年的时候,亡官去禄,背境离乡,飘泊异地,思乡之情更加强烈。在《九辩》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这种思乡之情。

“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时光啊匆匆地过去,转眼过了中年,可我还是漂泊在外,一事无成。“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离开自己的家乡,到远方做了客人,无休止的飘泊到哪里才能安稳。“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别离了芬芳繁茂的壮年,剩下的只是瘦弱的身体和凄切的伤感。“岁忽忽而道尽兮,恐余寿之弗将”。岁月匆匆,人生道路快要走到尽头,我的寿命也不会有很长的时间了。“澹容与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我一人寂寞地倚在门柱上消磨岁月,想念家乡的心情只有蟋蟀的鸣叫相伴。“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见乎阳春”。这一段,他讲了生活在外面的贫苦生活,连抵御寒冬的衣服都没有,只怕突然死去再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无处”。一年又是一年的过去,到老年时还飘泊在外,到这个时候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

思乡怀乡,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九种思想。

“悲”,是《九辩》全文的基调,是整篇内容表达的主体思想,也因此而谱写了这篇满怀悲感的诗文。“九”,也含有很多的意思。

《九辩》在文字的描述上是优美的;在表达的形式上是完美的;在写作的手法上是绝美的。宋玉不愧为楚文化的源头之师。

第三篇: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前言...............................................................1

一、“诗意阅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2

(二)语文教学是一门体现人文关怀的艺术........................2(三)诗意阅读课堂特征...........................................2

二、诗意阅读方式的培养...............................................3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3(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三)注重朗读训练,在朗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4(四)坚持课前即兴演讲,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

三、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5

(一)积累丰富的阅读语言........................................5

(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6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7 结论................................................................7参考文献..........................................................7

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章诗玉

【摘要】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最负盛名的作家,也是屈原之前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以田园生活为题而进行的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本文旨在讨论陶渊明田园诗派的风格与艺术特征。【关键词】 陶渊明 道家思想 田园诗创作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玄学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

一、陶渊明的田园理想。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是诗人心灵的外化然而陶渊明的田园诗。晋宋之际,“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许多名士在异常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卷进政治旋涡,甚至被无辜杀害。像陶渊明这样一个有理想而不愿随世俗浮沉的士人,必定会陷入现实与理想矛盾的痛苦中。在陶渊明之前也有无数的文人有这样的苦恼,如阮籍、嵇康,他们也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但他们无法为现实找到一条出路,所以他们充满了“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的困惑和忧恐,他们企图以超世来求得解脱。陶渊明则不然。“‘得行其道,未必善终,老于沟壑,反为福果’,这种痛苦的人生经验,自然会使希冀隐逸的风气伴着道家思想的流播而大大发展起来,从而使士大夫在‘仕’之外,还存有一种‘隐’的意念”。首先将这种“隐”意念完全付诸现实的是陶渊明,在他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坚决辞掉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从此终生不再出仕,一直隐居耕种在农村,直到六十三岁逝世。陶渊明不是时隐时现、朝隐暮现的“半吊子”隐士,也不是拿归隐当筹码,搞欲进先退把戏的假隐士,他是一个真心归隐的文人。

(一)经过先前几次出仕与退隐生活的体验对比,陶渊明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由仕而隐。改变的原因除了不愿依附门阀权贵苟求禄位,极端厌憎污浊的官场的现实原因外,还有他的崇尚自然的本性。应该说,陶渊明即受到道家“清净”“无为”思想的影响,又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曾有眷建功立业的幻想。为实现“猛志”,为“大济于苍生“,他曾想从容戍边,结束民族分裂的悲剧。但偏安的东晋王朝无力完成统一大业,他的从戎理想也化为灰烬。而要大济苍生的陶渊明,就不得不另找一种实现“猛志”的途径一一出征。

(二)满怀“大济苍生”抱负的陶渊明,又第二次出任桓玄的幕僚,而当他看到桓玄排除异己、专为一己私欲和有野心时,希望又破灭了。开始相信家乡田园山林的美好。田园生活的悠闲;“静念田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认为“园林无比情”,比“人间”官场干净的多,从而表达他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并后悔自己不该离开家乡:“如何舍此去,摇摇至西荆”。于是归隐的念头又一次在脑中浮起。

(三)陶渊明29岁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后归隐,后又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义熙元年陶渊明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后来,虽然朝庭征召他为著作主部,也被他拒绝。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生性对政治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身为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想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翩思远蠢”(《杂志》五)可见他的胸怀和理想。由于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追求自由和隐逸,加之社会**,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断消减;另一方面,由于豪强军阀对政权的争夺而引起的血腥杀戮,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秉性淳厚的陶渊明难以忍受社会灾难,“爱丘山”的思想就一步步地滋长起来。“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君,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始作镇参军经曲阿》)充分表现了他当时的心路历程,“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则是一种归隐思想的写照。

二、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诗有四分之一是田园诗,这些诗歌多表现了田园生活,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

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

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归园田居》第四首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岁暮和张常侍》说:“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乞食》说: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田园生活过到如此困顿地步,田园诗写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这些诗虽然大多数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在这里“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桃花源”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政治的彻底否定。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 的、积极的。他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清初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原君》)主张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二、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平淡自然,亲切淳真。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贴近生活,思想感情真切深厚。陶渊明的作品大多以农村的日常生活为内容,以普通的自然景物为题材,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 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 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渊明的田园诗的风格,然而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平淡,它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它不仅仅是朴素,而且是在朴素中见绮丽。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⑷,十分精辟。

他的田园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⑸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甚至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但笔者觉得陶渊明的每一首田园诗都是他唱响的一曲心路之歌,或借物抒情,或以花讽世,或指桑骂槐„„其实都是他发出的血泪呻吟,虽然那血没有流在竹简和纸上,但是他的血和泪都是在心里流淌,流出的是苦和悲,是徘徊和忧郁,是一代人无声的抗争,是一曲苍凉的悲愤之歌,是他恨世厌俗的铁骨发出的铮铮亢音。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自清.陶诗的深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邓安生.陶渊明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5、五柳先生传》.陶渊明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版.第2页

第四篇:试析《荷花淀》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试析《荷花淀》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孙犁是解放区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品《荷花淀》透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成为我国现代小说史上短篇小说的佳作。

《荷花淀》以他的家乡冀中平原为背景,具体描写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抗战的斗争生活,反映了他们升上德尔人性美和人情美,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在艺术手法上,孙犁讲究语言的清新、自然、明快,讲究构思的灵巧绝妙,创造了一种诗情画意之美。1通过日常生活反映时代风貌

《荷花淀》这篇小说,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题材,表现的是根据地人民积极乐观,英勇顽强的爱国精神,以及敢爱敢恨,无私无畏的伟大气魄。但作者并没有写刀光剑影、纵横厮杀的战斗场面,只是从战争侧面给我们讲述了一段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作品虽然写了一次战斗,但重点是写男女村民齐心协力,互相配合,共同对敌的场面,而且将故事情节放在如诗书画的荷花淀这个背景中。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我们从这朵生活的浪花看出时代的激流,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展现时代风貌。1.1普通的人物,平凡的生活

说它写的是普通的人物,平凡的生活,是因为小说主人公不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而是普通平凡的百姓。在那个团结战斗的集体里,我们只知道有个叫水生的;在那一群聪明能干的青年妇女中,我们只知道其中一个是水生女人。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姓什么,叫什么,长得什么样。但正是普通的他们用勤劳、智慧、果敢、能干,才创造出那个充满时代特色的生活。

小说虽然表现的是抗日题材,但真正用来写战争(伏击战)的,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篇幅。大多笔墨用来写月夜编席、夫妻话别、借故寻夫、探亲遇敌等场面,这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场面,凸显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人物的精神风貌,“着力表现战争年代人民朴素简单的美好心灵和刚强果敢的高尚情操。” 1.2普通人物的平凡思想和感情

作者描写的恰是这些普通、平凡的人的普通平凡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小说一开篇给我们展现的是平静、温馨的劳动生活场景。水生嫂月夜织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不久,在她身下就编成一大片。”多么美的一幅劳动生活图画!白洋淀有多少“水生嫂”在劳动?“六月里,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各地的城市、村庄就有了花纹细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可见,他们没有因战争而消沉,没有因敌人的侵略、骚扰而惊惶失措。相反地,身处恶劣的战争环境,却保持正常、健康、美好的人格,有着普遍正常的劳动生活。这样看来,我们更加佩服作者采用这样以日常生活来表现重大主题的高妙之处。你看,女人一边织席,一边等丈夫归来,结果丈夫报名参了军,明天就走了。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这意味着什么?但水生嫂毕竟是那种明大义、顾大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她具有中国劳动妇女共有的光荣品质——勤劳、善良、勇敢、体贴。水生嫂只是说出:“你走了,我不拦你”的话。在这里,作者并没有有意拔高,水生嫂是普普通通的一员,自然实际的问题摆在面前,于是情不自禁地又问:“家里怎么办?”。一场深情的夫妻话别,没有海誓山盟,生死别离,却是一些如何生产,如何斗争的生活琐事的对话:“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千斤的担子你先挑吧,打了鬼子,我回来谢你。”“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朴素的语言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的热爱,对和平安谧的劳动生活的珍惜,对信服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执着深厚的感情,揭示了他们所具有的人性美、人情美。孙犁在谈自己创作体会时说:“我在延安的窑洞里的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了这篇小说„„我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写出了所有离家抗日的战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儿子的、丈夫的人们的感情。”在作者看来,像水生嫂这样的劳动妇女,她们普通、平凡,但她们却是白洋淀最美,最有代表性,最值得歌颂的人。1.3反映生活的真实

真正好的文学作品,不是凭空想象,虚构某些场景,而是反映生活的真实。《荷花淀》即是这样的作品,作者在写了夫妻话别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后,又写出了聪慧含蓄的“水生嫂们”的藕断丝连。她们羞于明言,表里不一,冒险 寻夫中透露出对丈夫难以割舍,关心他们安危冷暖的情爱。这种爱既朴实无华,又真挚火热。当他们寻夫未果时,她们也失望,也伤心,也骂,这不正是劳动妇女平常、真实的感情的流露吗?她们在回来的路上,偶遇敌船,为了逃命,把船摇进那不知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虽然成了战士们伏击战的诱饵,但年轻的媳妇们并不是有意去参加一次战斗,这恰是他们寻夫未果这一情节的结果。这样的情节发生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呢?我们只能为作者这独具匠心的构思叫好。

通过日常生活事件来反映重大的斗争生活这一艺术手法,还表现在作者其他作品中。如《丈夫》写的是夫妻的感情,写夫妇关系的变化,其实是妻子对抗战意义认识的变化;《光荣》通过秀梅与小五两个女人的对比,揭示了抗战所引起的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嘱咐》《走出以后》都是此类作品,它们不仅使读者嗅到冀中平原泥土的芬芳,更能让人感应出时代风云的声光色味。而《荷花淀》正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在一般人看来,普通的生活,平凡的人物,不容易成就好的作品,但孙犁恰恰在常人并不在意的凡人小事上挖掘出美的意蕴。“用极富情趣的生活的故事,反映时代风云变化和人物崭新面貌。”它通过这组平常、习见的生活和感情的画面,使读者坚信:拥有如此丰富而美好情感的人民,有什么力量可以战胜呢?这是对侵略者的一种无声的谴责,更是一种发自肺腑ude礼赞,它赞美了幸福美好的和平生活,和勤劳、纯朴的和平劳动,更赞美了为保护这种和平生活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荷花淀》确是做到了用平常的生活反映了伟大的时代风貌。2艺术手法上做到新、巧、美 2.1新 《荷花淀》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但作者却运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充满抒情、诗意的语言,另辟蹊径,开创了战争小说的新局面。《荷花淀》的艺术之新突出表现在小说运用诗情画意的笔调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有研究者称本文为诗化小说,我以为并不过分。试想读过《荷花淀》后,你很难记出几个面目真切的人物,更不会对其中的战斗场面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但你绝不会忘记那长着茂密芦苇的白洋淀,尤其是那“飘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的荷花淀。孙犁先生本人谈过:“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常年在大西北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气候,忽然见到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这就非常中肯地道出了小说吸引人的根本原因。小说开头,在我们面前铺开了一幅被作者充分诗化的,如同仙境般的“荷花图”水生嫂便在这样的环境中编者席,“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是个多么清新、静美的世界,多么富有诗意的劳动场景。开篇这段妇女月夜织席历来被认为最富有诗意而脍炙人口的一段。这里既有白洋淀明丽的地方色彩,也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甚至还弥漫着荷花清新的香味,应该说这一场景的描写,本身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作者运用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调,来描写普通的劳动生活,为全篇定下了活泼欢快的抒情基调,这在描写战争的小说中,当然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不仅把劳动生活写得那么富有诗意,更难能可贵的是把战斗生活也同样写得富有诗意。请看“伏击战”一段。当女人们心惊胆战的探出头来,竟然发现,荷花突然变成了人,变成了女人们到处寻找的心上人,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仗打完令了,战士们的心情多么愉快呀,他们玩着水底捞鱼的拿手戏,泅到水底打捞战利品;他们嬉笑着,用荷叶顶在头上,档住正午的太阳。透过这幅图景,我们发现作者将这场战斗设在荷花丛中,把人与淀中的荷叶荷花融为一体,相互映衬,写得有声有色,富有情趣,因此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来描写、歌颂白洋淀人民的劳动和战斗的生活,确是本篇小说的显著特色。而追求这种抒情的诗意,也就成了孙犁创作的明显风格。这种风格,还可见于孙犁的其他作品中。如《纪念》中写母女夜谈:“月亮也落下去,我望一望那明亮的三星,很像一张木梨,它常年在天空游动,密密层层的星星,很像是它翻起的土花,播撒的种子。”这里与其说语言清新优美,抑或是想象丰富、自然,倒不如说充满一种抒情的诗意。2.2巧

2.2.1结构安排巧妙。

“孙犁小说的结构既严谨缜密,又轻巧灵活,他不注重故事的完整和情节的曲折离奇,常由一连串的生活画面连缀而成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小说以水生嫂她们的活动为明线,以水生等战士的活动为暗线,两线既平行推进,又互相交织,巧妙地构成故事发展的情节,富有艺术魅力。

小说从明线开始,写水生嫂在月下织席,等丈夫回来,通过夫妻谈话,我们知道暗线中的水生他们正在开会,讨论成立地区队。原来两条线同时展开了活动。夫妻话别,两条线交织在一起,这一绝妙的构思,既使人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反映了人物性格、心理、觉悟等。女人们寻夫的情节是明线的进一步发展,强化。通过女人寻夫不着的失望、伤心、说笑,反映出暗线的战士们认真训练,秘密转移等一系列活动,当“明线”的女人们摇船回家,遇到敌人逃命时,而暗线的战士们已在荷花淀里布下天罗地网,专等敌人来送死。荷花淀里的那场激战,两条线再度交织在一起,打完仗,战士转移,暗线消失而明线中的妇女又说笑起来。小说结尾,写青年妇女们学射击,敌人围剿百顷苇塘时,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呢!这一结尾,既点明了暗线战士们一直不畏生死、跟敌人斗争,又反映妇女们既辛勤劳动,又直接投身于战斗的气概。此时,两条线又合而为一。虽然这种双线结构的文章不乏其例,但像本文这样,两条线各自发展,共同推进,水乳交融在一起,比较少见。2.2.3巧设出人意料的情节

作者善于用巧,制造悬念,创设一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使本来平淡、简单的故事,变得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真正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夜深人静,水生嫂等丈夫回来,可是等呀等,等到很晚,没想到丈夫回来却是与家人辞行;女人们去马庄寻夫,可来得不巧,昨晚还在,半夜里不知开到哪里去了;寻夫扑空,本来扫兴,可又那么“凑巧”,归途遇上日军的大船;女人摇船逃进荷花淀,却无意把敌人引入了战士们的伏击圈,女人们不仅绝处逢生,还在此时此地见到各人丈夫的脸。2这些巧,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作品变得耐人寻味,摇曳多姿。2.3美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境界,孙犁追求的是善与美的世界。孙犁认为:“文学应反映真、善、美,宣扬真、善、美”。在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荷花淀》雅致秀美,而不失庄重与朴素的风格,本身就令人着迷。孙犁对题材的艺术处理,对人物的审美关照,对情节的自然构造,对意蕴的深入开掘,对语言的从容驾驭都显示了他与众不同的艺术才华和美学追求。作家把朴质纯情的乡土生活作为审美的基点,正如他自己所说:“每人有每人的起点,只能沿着起点前进,而不必改变自己基本的东西。”孙犁正是沿着这个这个审美的起点,选择了以家乡白洋淀为背景刻画出独特的乡土生活情态。作者用诗一般的格调,执着地表现美的人,美的景,美的事。2.3.1美在意境的创造上。

小说留给人印象最深的美感,就是那一片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人的美好追求的荷花淀。它飘着荷花荷叶的香,让人神往,使人陶醉。而在这幅如诗如画的境界里,人便融入其间。如小说开篇所描绘的那幅绝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美的境界。中间和结尾部分对荷花淀的描写,是前文的补充和延续,全部画面融为一体,层次分明,显得意境纵深而高远。请看下面的画面:“她们摇的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绣针一般快。”“她们奔着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作者就这样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优美的意境。在这里,白洋淀妇女机智、果敢、能干表现了出来,而白洋淀养育的儿女正如那满淀的荷花、荷叶蓬勃挺拔,像铜墙铁壁一样保卫着自己的家园,这正是《荷花淀》所创造的全部纯美的境界。

2.3.2美在质朴无华,含蓄蕴藉的语言。

孙犁的语言朴素清新,含蓄隽永,自然而不浅露,朴实而又深远。如:“你能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这是水生嫂在丈夫就要上前线时含泪说的一句话。它表现了一个普通女人对丈夫的眷恋和依靠,也写出了对丈夫安危的牵挂,体现了忍痛分别的复杂心理。丈夫这一走,说不定就是生离死别,而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摆在她面前的担子是多么重啊,但丈夫确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事事走在前面,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这就够了。千斤重担她也能挑,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总之蕴含着许多可意会的言外之意。它为读者创造了联想,想象的空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类似这样深沉含蓄的语言,文中比比皆是。除了夫妻话别一场对话外,女人相约探夫,虽然各自的理由都很充分,不还是让我们体味出她们的“藕断丝连”吗?作家不仅刻画人物语言如此,而且在写景状物、感情抒发,都能巧用艺术手法,自然而不造作的达到美的境地,把读者的阅读引导审美的高度。

总之,《荷花淀》以其质朴洗练的内容,清新秀美的格调,诗情画意的描绘,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成为孙犁的代表作。这一作品的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荷花淀派”。《荷花淀》尽管只是对那个时代作了速写式的反映,但它以美好的感情和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清新隽永的美学品味却永远保持着独特的魅力。

第五篇:《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精选)

《离骚》之我见

思想内容: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离骚》艺术地表现了屈原如下思想:

第一,大一统思想。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

第二,德政思想。诗人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如:“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三,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例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注:其中的傅说、吕望、宁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艺术特色:

一方面,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 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 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例如:““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另一方面,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 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 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

同时,诗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 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 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 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 “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 虚字的。《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 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 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 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艺术特色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熔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于一炉,最突出的是他的“香草美人之喻”。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

下载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简析思想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爱玲金锁记赏析 简析思想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举例说明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

    举例说明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 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陶渊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散文六篇,辞赋三篇,还有《读史述九章》和《扇上画赞》两篇接近四言诗的韵文。 诗歌是诗人成就最突出的方面,一......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你选定的论文题目由我来指导,很高兴通过了指导论文,和你交一个朋友,在求知的道路上同行。我建议的题目是:《论张爱玲......

    李白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大全]

    三、李白诗歌特色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出现的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文学天才。作为盛唐诗人中艺术个性最鲜明的一位,他的诗歌创作,既充满了发兴......

    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诗经》思想内容 (一)祭祖颂歌和周民族的史诗。 周民族的史诗在《诗经·大雅》里,集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它们用粗线......

    《史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读书有感 简叙《史记》思想内容上的特色 贵阳图书馆 任瑞羾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这部书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总结了我国民族三千年发展的历史......

    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试论茅盾《子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永州市零陵区石山脚乡中学黄孝香 【摘要】 茅盾被公认为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辨力创作了中国现代......

    柳永《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上片纯写景,写全景这在慢词长调中是不多见的。它取楼头放眼远望的角度,全方位地摄取镜头,画面开阔高远,秋情秋景融为一体,将古今才人失意之悲寄托于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衰谢销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