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为父母没有真正讨厌自己的孩子的
做为父母没有真正讨厌自己的孩子的,其实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大多数都存在这种情况,会觉得家长很烦,总说我们..现在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和父母有代沟..我觉得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我觉得应该多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多替父母着想..这样会使子女和父母间的感情很融洽..其实不是父母不理解我们,而是我们没有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理解他们心里的苦,他们每天辛苦工作,为了家庭和子女而奔波劳碌..其实做父母的,哪一个不希望眼看着自己的子女能够达到他们所期望的,他们操劳半辈子,只希望自己的儿女能给自己争口气,以弥补他们那个年代未能完成的心愿,只不过方式也许过于苛刻,但是他们的用心良苦,恨铁不成钢的心,我们做子女的还是要理解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呵呵...但是你也要及时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感受和父母说出来,重要的是沟通..感情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之上的..想一下,自己生病的时候家里最担心的就是你的父母了,日夜陪护着你,所以要懂得尊敬和孝顺他们,多理解他们的苦,也要尝试着与他们做知心朋友。提问者采纳
新世纪的教育呼吁改革,这是全民的心声。教育的方方面面都欢迎改革的到来。教育要改革并不是一种赶时髦的想法,它是由教育的现状决定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日新月异的外界事物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尤其是高中生。很多家长和老师感慨,如今的高中生比上世纪的高中生更有想法,更桀骜不驯,更难管理和教育。而且动辄与家长和老师形成水火不容之势,实在头疼。那么,这个问题是如何造成的呢?它的根源是什么呢? 一.从高中生的角度来看
对于十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拥有灵活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超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面对新的事物常常能举一反三,因此,大部分的孩子对自己是非常有信心的。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开始逐步形成,对待事物他们有自己的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高中生的思想不成熟,看待问题很不全面,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也不能很恰当(其实别说是孩子,成人在这些方面的疏漏也很多)。他们是十分需要来自于外界的指点的。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然而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讲,他们的心事宁愿向同学或朋友甚至网上的陌生人说,而不愿向老师和家长开口。这是因为他们处在一个很矛盾的境界: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指点,使得他们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一方面,他们又厌恶老师和家长的“指导”方式,常常是兴冲冲地请教,气鼓鼓地离开,久而久之,像条件反射一样,就不爱接近老师和家长。在老师和家长这里,他们认为得不到理解,得不到他们想得到的。所以,他们选择疏远。但是,并不是说老师和家长对他们没有吸引力,这一阶段是高中生表现欲空前旺盛的时候,他们抓住各种机会展示自己。而且,他们并不满足于同龄人的认同,他们还渴望得到长辈的肯定和赞赏。这就使得他们跟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十分微妙,若即若离。二.从家长的角度
家长在这三者之间,常常扮演最无助的角色。常常有一些家长向老师抱怨:“这孩子也不知怎么了,以前在初中的时候可听话了,让他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什么都要跟你唱反调,而且才说几句就嫌烦。” 高中生与初中生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开始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自己处理遇到的问题,不愿意家长和老师过多地干涉自己。而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特点,依然用老眼光去看待孩子,用老方法去处理问题。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厌烦情绪,大部分家长不是找原因想一想如何缓解,而是采取反复说教甚至粗暴干涉的措施,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孩子的情绪找不到宣泄口,随时可能爆发,而且后果往往很严重。有的甚至造成家庭中一道难以治愈的伤口。而作为孩子父母的家长们,总认为自己能很好地处理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常常要当事情闹到不可收拾时,才想到向老师求助,但此时往往已错过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这就给问题的解决人为地设置了障碍。
其实关键还是取决你自己的心态、希望你采纳!
沟通是需要相互之间的尊重,不是一方来完成的,这也是任何交流和人际关系的准则。用心去倾听彼此的观点,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爱是在保存自己的尊严和个性前提条件下感情的交流行为。真正的爱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爱具有的品质:尊重、关心、理解、谦和、勇气、真诚、自制和责任感。这才是爱的真正定义,而不是凌驾在孩子之上,父亲要懂得欣赏和赞美孩子具备的优点和特点。彼此之间要避免、抱怨和指责对方,因为中伤了对方的同时也是中伤自己。不能忽视孩子的内心需要,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有时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功和失败。
当你是孩子时
一、首先,尊重父亲,因为只有尊重一个人,尊重他的所有想法,比方说,父亲对事物的看法、价值观。父亲以他那么多年走过的丰富经验,对问题的角度和看法自然比做儿子的强。儿子尊重了父亲,才让父亲觉得儿子愿意听他的想法,彼此之间的沟通才不会有疙瘩。
二、然后,态度诚恳、谦虚,能够耐下心来听得进父亲的话。当一个人对长辈或者对其他人有这种态度的话,那么对方就更愿意和你沟通,讲他的看法和意见,那么做父亲的也不例外。
与父亲相处时的禁忌:
一、插话,在父亲还没把话说完,你就插话进去。这是一种不礼貌的做法。
二、急躁,可能有时父亲的说法、看法刺激到你,你马上就情绪波动很大,很着急去辩解一些事,觉得父亲的观点不对。
三、争论,当父亲提出观点、建议时,做儿子的就觉得现在时代不一样了,我不同意你的做法或是看法。
四、不就事论事,有的时候,本来就谈这件事情的但又转到了另一件事情。不能讨论真正的论点,确是转移到别个论点中。
五、用禁语,在平时的讨论中,做儿子的可能突然就冒出一句:“你这小子!”,这是一种太随意的做法,毕竟你跟你父亲永远都不可能是平辈,给你父亲最起码的尊重还是需要的。
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心理断乳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的发展,高中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他们的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这些特点常阻碍着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了解。亲子关系是个人一生中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也可说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在与父母交往中学会了沟通(善于理解别人也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他与其他人的关系也很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笔者希望通过调查,了解我市高中生与父母沟通的现状,为进一步改善亲子沟通提供指导依据。
56.2%的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的沟通状况良好,33.8%的学生表示一般,只有10%的学生认为不是很好。这说明高中生与父母的沟通状况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
当有了烦恼或不开心的事时,59.2%的学生选择向好朋友倾诉,写日记是第二个倾诉对象,只有12.4%的学生会向父母倾诉。15.4%的学生表示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无所不谈;大多数学生都表示会看情况而定,偶尔会向父母敞开心扉交流。高中生的自主意识已经成熟,有成人感,要求从父母的保护下独立出来。他们更重视伙伴关系,最看重朋友和集体对自己的评价,而非父母的意见。所以,他们更愿意向朋友敞开心扉,而对家长会有“闭锁”倾向。
当父母错怪了自己时,37.8%的学生会感到生气,并与父母争辩、顶撞;29.4%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向父母解释说明。高中生的情感具有冲动性,思维比较片面、偏激,而他们的自尊心又特别强,受到委屈容易与父母发生对抗。这也是他们叛逆心理的一个表现。
中学生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容易出现意见分歧,孩子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同看法。在青春期,青少年一方面要寻求个体的独立,另一方面又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其次是自己与父母没有多少沟通话题,这其实是一种冷战,父母与孩子之间少有共同语言,很难交流,表面看起来平静,而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焦虑。三是彼此没时间交流。这实际上反映了现代生活节奏的紧张,生活对父母的压力和学习对孩子的压力。对父母最不能容忍的地方是唠唠叨叨,其次是对自己过多管束,还有21.9%的学生不能容忍父母明知道自己错了也不肯认错。有70.1%的学生通常能够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但是,对于父母能否理解、尊重自己,有13.9%的学生认为父母很少能做到。虽然高中生的成人意识增强,但许多父母仍然把子女当成小孩子,过多的关心、干涉子女的生活,即使是用心良苦,难免让强烈要求独立的高中生感到厌烦。有些父母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而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或不足,这让孩子感到不民主、平等,认为自己得不到尊重。父母唠叨一般总是指责、批评、报怨,有时甚至讽刺挖苦,大多唠叨没有明确的目的或要求,见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让孩子无所适从,并且感觉父母“水平不高,说都说不清楚”。
57.7%的学生认为父母最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其次是饮食起居,然后才是思想品德。由于现代中学生的父母受时代所限,没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将所有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是寄托在孩子的学习上,过于紧张孩子的学习,只看结果而不关心过程,过高的期望也是导致父母与孩子间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寻求较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在东莞这个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的城市,作为父母都会给孩子最好的关心和照顾。孩子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他们自我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的需求日益强烈,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常常感觉自己在父母面前没有得到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致使他们自尊心受挫,容易与父母发生冲突,希望摆脱父母对自己的管教,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代沟形成的原因
只有了解代沟形成的原因,我们才有信心和能力去填补它。
(一)自然原因
中学生有着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特点。随着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同时,心理上也在迅速地向成人过渡,成人感、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有人形容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生理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变化的断乳期,人格成长的危险期,学业能力的分化期,教育引导的困难期。家长了解孩子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中学生相对于生理发育来说,心理发育较为缓慢,因而身心容易失衡,常出现心理冲突和行为过失,半幼稚和半成熟的特点较为明显。一方面他们的自主意识已经成熟,有成人感,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知识、经验还不丰富,存在着认识的肤浅性、情感的冲动性、意志的脆弱性和行动的盲目性等弱点。由于存在这些特点,常常出现一些矛盾:希望受到尊重与他人不予尊重的矛盾;要求独立自主与不能独立自主的矛盾;渴求理解与不露真情的矛盾;理想抱负大与意志力差的矛盾;性生理需要与性道德约束的矛盾等。
中学生更重视伙伴关系,他们最看重朋友和集体对自己的评价,而非父母的意见。他们更愿意向朋友敞开心扉,而对家长和老师会有“闭锁”倾向。这是正常的。有些家长误以为孩子故意疏远、抗拒自己,是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二)社会原因
由于社会的急剧变化,两代人的经历不同,受到的教育不同,他们对生活、工作以及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必然会有所不同。如果家长不真诚地去理解和进行善意的沟通,而是力图把自己的想法、观念和价值标准强加给孩子,家庭分歧、争论就会不断发生。你说要认真读书,将来找个好职业;孩子说现在提倡全面发展能力,会读书不一定就能找到好工作。你说要为人要诚实正直;孩子问为什么老实人总是吃亏。面对社会现实,孩子和我们一样有许多的困惑不解,由于阅历浅,经验少,又敢想敢说,所以他们的看法和父母有差异是很正常的。
(三)家庭原因
一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不正确。有的家长受旧的伦理观念影响较深,认为子女是自己养大的,自己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尊严,孩子必须听我的话,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不分时间、场合,不讲方式,不问情由的唠叨说教和批评指责,使孩子感到难以接受。有的家长并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只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对孩子提出难以实现的要求,要求孩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考试只能进步不能退步,学习不准偷懒,做事不能出差错。这往往是两代冲突的重要原因。二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失当。对身心发育日趋成熟的高中生,有的家长仍用儿童的管教方式来对待,过多的关照,过细的要求,过严的管束,指责训斥,常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厌烦,形成逆反心理。长此下去,得不到尊重和理解的孩子和高高在上的家长之间距离便越来越大。
三是缺乏了解和沟通。有的家长忙于事业,操劳生活,很少与孩子在一起活动、交流。有的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衣食住行,认为疼爱孩子就是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一回家就问作业做了没有、考了多少分,很少过问孩子的活动和情绪,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两代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父母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得少,难免产生代沟。
四是孩子遇事易偏激。高中生对事物有一种理想化的苛求,这是不成熟的表现。他们常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遇到挫折和失败又会自卑而过分低估自己。他们对事物具有一定的批判、评价能力,因而不再事事听命于大人,而喜欢批评、反抗权威与传统;但因涉世不深,看待事物抱理想主义的态度,遇挫折又易于沮丧;也易受他人影响,考虑问题片面,办事冲动,是非界限不清。这种种矛盾,构成子女反抗的主要原因,亦使父母感到为难。亲子沟通的必要性
父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体现在:
1.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可以使父母及时了解到孩子的需要,状态,并能及时给予帮助,指导。如父母可以通过倾听,谈心、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情感困难等,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能在家庭中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给孩子安全感和归宿感。有效的沟通,使孩子感到自己受到重视,时时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关爱。而父母也可以通过沟通了解孩子心理、思想的细致变化,有利于亲子间情感的融洽。同时使孩子对家庭对父母有稳定的情感寄托,自然而然产生安全感和归宿感。3.有助于缓解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是家长应以朋友身份接近他们时,他们会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4.可消除代沟的负面影响,有助于两代人的相互谅解,消除敌意,相互取长补短。5.使孩子的心理、生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亲子及时有效的沟通,会带给双方愉快的情绪体验,孩子时时处处感到爱的关照,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家庭的教育功能有逐渐弱化的趋势,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防止其功能的弱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提倡良好的亲子沟通,充分了解它的必要性。如何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
若父母与青少年无法常常进一步沟通时,家庭冲突就由此而生,亲子间的两代压力就很难消除,家庭也会开始分裂、崩溃。父母与青少年良好的沟通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要如何做好父母,就必须从父母与青少年的良好沟通做起
(一)平等对待孩子,不摆家长架子。
有的家长认为,十来岁的孩子啥都不懂,我经验见识比他丰富,他应该听我的。但孩子自尊心强,得不到尊重,事事受父母管束,有话不能说,久而久之自己的想法不敢或不愿与父母交流。家长要放下架子,诚恳地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不要将孩子仅仅看作孩子,还应将他们看成是已经能独立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正在逐步成熟的人。
(二)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有的父母出于疼爱孩子,担心孩子的身体、学习、品行,无所不包地关照着孩子。长此下去,不仅让孩子感到父母烦人、罗嗦,父母的威信也降低了。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喜欢家长总指责他们做不好,不会做。家长要信任孩子,学会只当顾问,不替孩子做决定。可以协助他们分析发生的事情,引导孩子想出解决的办法。
(三)在物质上、精神上全面关心帮助孩子。中学生最渴望父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从而理解、支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可惜有的父母不懂这一点,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而与孩子感情交流少,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想法和感受,使孩子觉得父母并不理解自己。
(四)赏识孩子。
许多家长不是用赏识的目光发现子女的优点,而是恨不得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弱点,习惯于通过批评、教训来教育孩子,更可怕的是处处拿别人子女的长处比自己子女的短处。父母批评孩子,目的在于促使他改善、进步,而事实上却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变得自卑。父母应该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孩子在成就的喜悦中不断追求上进。
作为父母,只要经常和孩子接触和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尊重孩子的权利和选择,那么,所谓的“代沟”是可以填平的。
所谓沟通,是让彼此明白对方的心意及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方法。我们与父母进行沟通,其实是辨明是非,寻求最佳结果的过程。有效沟通要掌握以下基本要领: 1、了解是前提。了解父母,沟通就有主动权。知道父母怎么想,怎样处事,有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脾气秉性,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与他们沟通就有了预见性和主动权。
2、尊重理解是关键。尊重是与父母交往的基本要求。如果连最爱自己、对自己付出最多的人都不尊重,就失去了最起码的道德。与父母正常沟通首先要理解父母,理解其心情,尊重其意愿,还要讲求基本的礼貌,不能任性。
3、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当我们不理解父母、与父母冲突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替他们想一想,了解他们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道理。这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
4、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极端,两代人之间毕竟存在差异,难免有不同的观点、动机和行为方式。正因为有分歧,所以才要沟通。这种沟通,不一定非要统一不可,而要求同存异。找到同,我们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和行动;保存异,就是保存对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另外,我们要克服闭锁心理,向父母传递有关自己的信息和情况,表达自己的心情,说出自己的意见,让父母了解自己。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要耐心解释,让父母听得进,以得到他们对自己的理解。解释时说话放低声调,斟酌词句,有商有量。即使父母不对,也要就事论事,不对父母本人,更不能迁怒于父母。
不管怎么说,长辈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他们也经历过“疾风骤雨”时期,以他们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要经常坐下来,跟爸爸谈谈你在学校的情况,跟妈妈谈谈你遇到的烦恼,这样父母也会诚恳地与你交谈,从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不要认为跟父母谈心是“没长大”,善于沟通正是你越来越成熟、独立的表现。在交流沟通中,说不定父母也会受到你的影响,接受一些年轻人认可的新生事物,那样,会无意中缩小代沟,增进家庭亲情。父母是爱我们的,只要我们同样以爱的方式对待父母,沟通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学生不愿与父母交流,也有自身的原因。长春大学大二的刘同学对记者说:“大学里事情很多,我却找不到生活的目标,非常郁闷,没心情和父母交谈。”学法律的小张也眉头紧锁:“上了大学,开始参加了很多社团,后来逐渐放弃了,再后来,就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过级、考试,很少和家里人交心。一是自己话本来就少,顶多哼哈两句,再者,也没必要让他们知道我的情况,那样反而让他们操心。”“应该说,在15 岁到22岁左右的青春期,与父母产生距离,对他们表现出冷淡,这是青少年成长的正常表现。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也需要有一段时间让自己独立思考,去寻找并且发现自己。”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杨淑琴老师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还应主动找时间和父母聊天,体验交流的快乐
高中阶段是孩子生长发育和获取知识的黄金期,是孩子逐渐走向成熟,进一步树立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那么在这个黄金期里家长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家长要做好老师的助手。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家长要在做 好家庭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老师的助手,发现问题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也要及时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孩子的行为、兴趣、同学关系、思想品德修养、青春期心理等,甚至是孩子在社会上的表现都要和老师相互沟通,以便双方形成合力,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正能量。
不要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普遍心理,适度的期望会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期望值过高,孩子力不能及,在孩子一再努力无法实现这些目标的时候,就会灰心丧气、不知所措,学习就成了负担和包袱。这样,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孩子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所以家长要遵循教育规律,实事求是地对孩子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期望,让孩子努努力就有可能够得着,再努努力就可跨越,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重建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要和孩子做朋友。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主见,有了对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所以家长也要遵循地位平等、相互尊重、以诚相待的原则处理与孩子的关系,不能乱发指令,更不能盛气凌人,凡事都要和孩子平等协商,要尊重孩子正确的意见,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是孩子最值得信赖的人,最容易成为孩子的朋友。家长应以平等的人格、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同时教育孩子也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家长,要让他们知道家长的艰辛,让他们知道家长的用心良苦。只有和孩子成为朋友,孩子才愿意和你交流、沟通,会使家庭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每个人无法选择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它更侧重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辨识真善美、忠孝贤,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品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孩子来说将会受用一生。7常常有家长叹息诉苦:我那孩子小时候很乖,很听话,现在却只听老师、班主任的,家长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常常说不上两三句话便闹僵,甚至几天赌气不说话,关在房里不出来,太难管了,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今天,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这种隔阂,常闹得家庭气氛沉闷,不及时处理好,将严重影响孩子的性格和人生发展,导致他们偏执、冷漠、自私、自暴、自弃,甚至荒废学业。
高中生容易与家长闹僵、产生隔阂的原因何在呢?
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不愿再像小学、初中时那样“逆来顺受”,凡事听从,而是说“NO”的时间多了,并且喜欢突出自我,以示自己的成熟。
第二,当代社会、媒体、报纸、杂志、书刊和影视对高中生的负面效应不小,家长权威、教育权威、道德权威正受到严重挑战,高中生知识面广,眼界宽,信息多,对抗性更强,若家长一味地“以上压下”,只会使他们对立情绪更强,隔阂越深。
第三,家长不明是非曲直,孩子稍有差错便一味责备、埋怨甚至羞辱打骂。
第四,现代高中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均竭力满足其物质需要,忽视了精神需要,不及时关注和把握孩子的精神、心理状态,又很少与他们交流谈心等到问题严重时为时已晚。
第五,“分数、成绩—好遮百丑”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只单纯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考好了便把孩子捧上天,考差了便没有好脸色,让学生整天诚惶诚恐地只报喜不报忧,甚至什么也不讲,自然隔阂就在无形中逐渐加深了。第六,家长对孩子缺乏信息,不给他们任何隐私权,凡事都来回管束,刨根问底,孩子的一封信、一个电话、一件礼物都“神经过敏”地“上纲上线”,导致孩子不信任家长。第七,当今社会成人生活观念及道德观念中的一些乱序行为对高中生影响颇大,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高中生不再仅仅把自己视作父母的孩子,更希望能做朋友。当这一愿望达不到时,他们便关闭心门,不再对家长开启。
高中生家长与孩子之间如何沟通呢?
第一,家长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形,了解当代高中生的特点,把握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尤其要明了自己孩子的情况,有了问题对症下药,避免无的放失,盲目处理。
第二,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需要,更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多谈心,多理解;切忌长期不闻不问,只知用丰厚条件悬赏刺激孩子学习。
第三,家长要注重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方法和策略,正所谓“理解是心灵沟通的桥梁”。对孩子的成绩和进步要及时肯定、表扬,但要把握尺度;孩子有不足或缺点时,要循循善诱地帮助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反省,多鼓励,少责骂,多谈心,少动粗,培养、强化孩子的自律、自理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意识。
第四,家长要重视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谈举止、生活和道德风尚,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宁静、健康、快乐的家庭气氛、学习气氛和生活气氛,杜绝不良庸俗的生活风气对家庭的侵蚀。
第五,家长要充分信任孩子,对孩子平时的同学、朋友交往及电话、信件往来要予以耐心正确的引导,要尊重他们的隐私权,切忌凡事过问,小题大做或高压式管理,要让他们感觉到家长的亲切感、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让他们开启心扉,与家长坦诚交谈。
第六,把握机会与孩子交谈,不要开口学习,闭口考试,避免谈论触发他们抵触心理的话题,可由一些时事政治、趣闻趣事引入话题,让孩子主动与家长交心。第七,家长要适当安排好时机引导孩子合理发泄抑郁或抵触等不良心理情绪,高中生常会因为课程繁重、学习竞争压力大而焦虑不安,家长要尽量组织他们用合理的方式束缓解心中的烦闷,如组织全家外出活动,假日观光旅游,参加文体活动,家庭卡拉OK等。
当然,还有许多别的好办法。只要家长尽心、耐心、细心努力,自然会找到与自己孩子沟通的金钥匙,孩子自然会进步和健康成长了。
第二篇:我的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日
我的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日
从我第一声啼哭开始,爸爸妈妈就记下了一个辉煌的时刻——我的生日。在我十二岁生日时,我向父母提出了一个从未提过的问题:你们的生日是哪一天?怎么没见你们过呢?爸爸一边给我夹菜,一边说:“我的生日?我没生日!”妈妈咬着筷子想了半天,才慢悠悠的说:“六七月份是我的生日吧,记不清了!”我心里掠过一丝酸楚——父母舍不得用自己的记忆,来记住那生命中的第一页。他们的记忆中,恐怕被儿女的事填满了吧!
又想起了那个酷热夏天的晚上,没有一丝风,我匆匆写完作业就昏昏沉沉的睡了过去,半夜我被热浪折磨的中暑了,上吐下泻,父母着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我洗了一把脸,有迷迷糊糊的睡下去„„在梦中有风在微微的吹,好舒服啊!我沉浸在凉爽的微风中。忽然下起了雨,我惊慌失措的睁开眼,看到妈妈在为我扇扇子,大颗大颗的汗珠从她的头上滚落下来,滴在我的脸上。我不禁哭了出来,妈妈大惊:“怎么了?是不是热啊!装空调的人明天就来了。你先睡吧!我给你扇着。”那个酷暑,我不再烦躁„„
又想起了大地震的那一天,妈妈不在家,照顾我的事就由爸爸来担任了。与往常一样,午睡后我去上学,就在我刚要出门时,地板发出一种怪响,大地开始摇晃。从没经历过地震的我愣愣的站着,爸爸却一个鲤鱼打挺的从床上跳下来,一边拿钥匙,一边朝我大喊:“地震了!快跑!”我这才反应过来。虽然没经历过地震,但从大人的言语中我就得知它是多么的可怕。我很快冲到楼下,想起爸爸还在楼上,我心里又着急又惊慌,大喊:“爸!你快下来!”爸爸的声音模模糊糊:“你快走!”我哭了出来,心想:我就是死也要和爸爸死在一起。这时爸爸下来了,他牵着我向小区外跑去。虽然大地震没对我们造成什么大的影响,但是我在那人心慌乱的时节,不再害怕„„
父母为我付出了那么多,父母为我记了那么多值得回味的时刻。却不为自己付出一点点,却不为自己记一丝难忘的时刻。鸟有自己的生日,树有自己的生日,就连一碗饭也有自己的生日。可是,父母的生日在哪儿?看看窗外:落叶在天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对大地感恩的文章,白云在蔚蓝的天空飘荡,绘出一幅对蓝天感恩的画面。我为父母做了什么?哦!妇女节这一天,我送妈妈了一个手机链,妈妈兴奋的说不出话来。父亲节这一天,我写信送给爸爸,爸爸把它放在柜子里,小心地收藏起来!我的这些不值钱的礼物,竟被父母精心的收藏。他们这么容易满足!
感恩父母吧!就在现在!一些你认为的小事,在父母眼里,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感恩父母吧!让他们体会到儿女的温暖,让他们满足一次!
天上,太阳和月亮没有自己的生日。地上,我的父母没有自己的生日。我多么悲哀——我失去了一个最神圣的节日。爸爸妈妈,你们不容易——女儿深深的,永远的爱你们!
陕西西安户县北关初级中学初一 宫琳珂
第三篇:《父母规》学习心得:学会真正关爱孩子
《父母规》学习心得:学会真正关爱孩子
首先感谢英华学校,让我有机会学习《父母规》这本包含为人父母哲理的书籍,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作为父母和长辈的我们有许多该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尤其是想做一个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并且受孩子敬重的家长们。《父母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作为家长和教师的我看了深有体会。以下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1、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家长教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体系。而以家庭教育为根本,那家庭教育的根本是什么?通常一提到家庭教育我们就会认为是如何教育孩子,实际上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误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长教育,教育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而不是教育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孩子是不需要教育的,孩子是需要培养的。用你的爱,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培养。家庭教育的根本一定是家长教育!
2、孩子出问题一定是父母有问题!
一个人的生命有三次诞生,第一次是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第二次是在孩子出生,肉体诞生之时,第三次是十三四岁时,独立自我意识的诞生。我们看到有些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吸烟、喝酒、打架斗殴、自残„„几乎每天都有一个孩子自杀的悲剧发生,根本原因是他们在家里没有自己的空间,得不到尊重,没有感受到爱。一回到家他们感受到的是压力、恐慌、压抑。这些感觉往往都来自父母使用权威对他们进行要求、指责、批评、冷漠、冷战甚至打骂,殊不知这些日积月累已给孩子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等到他们感觉有了独立的自我,他们就会用他们的方式证明他们的存在,获得他们自己的快乐,去寻找他们自己的世界,藉此也想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渴望得到家长的关爱和重视。
3、学会真正关爱孩子
很多父母所谓的爱孩子,其实是在爱自己。我们期望孩子如我们期望的那样成长、学习、工作、就业。让孩子学钢琴,学画画,学英语„„周末被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排满。期望孩子多才多艺,领出去“有面子”,期望孩子在学校成绩优异,为自己脸上增光;期望孩子能考上他眼里的名校,为家族添彩;期望孩子从事父母喜欢的职业,完成自己眼里的“金饭碗”„„我们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期望去要求孩子。而且还是以爱的名义来做这些事。这是真的爱孩子吗?你有没有真的静下心来去聆听孩子的心声,问问他的喜好,他的愿望,他的理想?每个孩子都是有独立的生命个体,只是通过你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他需要去完成他自己。不是你的私有物品,你有没有让他按照他的方式去活?如果您真的能够完完全全的做到“宝贝,不管你成为什么样子,我都爱你,我都愿意陪着你,支持你,因为你是我的孩子”!那孩子才能活出自我,这才是真爱。
真爱是无条件的,任何加上条件的爱都不是爱,是交易。
4、不要给孩子带来负面情感
两个人吵架、打架的时候,都当着孩子的面,城门失火,一定殃及池鱼,大人打架完了就没事了,可是孩子很单纯的,无形中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两个人打架吵架的时候,一定要避开孩子,两个人亲密的时候,比如拥抱一下,互相赞赏一下,互相关爱的时候,要让孩子看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着家的温暖和爱,让孩子拥有安全感。现在人们往往在外面有了压力,工作上不顺心不如意,统统都会带回家里,一肚子的埋怨,一脸的沮丧,一脸的消沉。有的干脆把家人当成了出气筒,稍一不顺就骂骂咧咧。所有人都被笼罩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全家被污染。我们进门前都要踩一踩门口的垫子,把鞋上的灰尘跺掉,为什么不在进门前,把身上的、心里的负能量抖一抖抖在外面呢?学习压力管理、情绪管理,是每一个父母的必修课。否则就一定会将负能量带回家污染家人和孩子。
5、孩子要从小培养
《父母规》里说,生必养,养必教,教必果。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二十几年的时间,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动物,还不能称之为人。《父母规》里说,父母责,须完整,父母对孩子要:生其身,养其气,育其神,正其意,长其智,启其德,教其格,爱其心,造其境,解其惑。《父母规》里说,一年计,在于春,一生计,在年少,七岁前,易养正,养习惯,修毛病,及长大,正则难,长欲教,子不听。尤其在孩子小的时候,10岁以前,一定要用心培养,打好基础,孩子建立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品德基础和学习兴趣,以后你就省心一辈子,全家享福。如果你在孩子小的时候不用心,看起来省心好几年了,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问题集中爆发开始,你就得天天担心,天天操心,孩子不定期还给你惹个祸什么的,长大了也没有好好学习,找不到好对象,结了婚还是一样吵架过不安省,你一辈子就操心吧,这是个家庭的轮回。
6、培养孩子自我价值感
从根本上教育培养好孩子,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发展。孩子自我评价首先来源于别人对他的评价,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评价。通过父母和老师对孩子优点的肯定和确认,使孩子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自我评价,认识到“我能行”、“我最好”、“我最棒”。通过让孩子多做事,多参与,多体验,不断提高和积累做事的能力,增强自信。通过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孩子明辨是非,确认价值走向,从而自觉地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不偏离人生轨道,使自我意识不断强化,使自我价值不断上升。培育孩子的自我价值,要坚持做到: ①要相信孩子,不要老是怀疑孩子。相信孩子是家长对孩子的第一态度。常言说:“老婆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前句话不对,后句话却是百分之百正确。孩子是自己的好,这是一种对孩子的信任,一种态度,一种观念,更重要的是一种力量。孩子要成长,要往前走,需要一股力量的驱动,这种力量是一种合力,有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美,但最根本的是父母的相信,它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任何力量替代不了。世界上三中力量最大。一是自然的力量,二是爱的力量,三是相信的力量。自然的力量有地震、海啸、洪涝、冰雪、干旱等。相信的力量却常常被人忽视。家长对孩子的相信,使孩子有个稳定的成长环境,前进有动力,受挫有靠山,受惊有港湾。家长对孩子的相信,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找到自我价值。
②要适当做弱者,不要居高临下,总想当强者。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竞争力,做生活中的强者,但能否如愿,取决于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取决于家长能否站对位置,在孩子面前是当强者,还是适当做弱者。如: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潜意识认为“我就不是学习的料”,一贯表现对学习的消极应付。但有时受到一些鼓励,或老师的开导,或听了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告,使他产生了“我也要好好学习”的想法。他在采取了一些行动后,便坐在书桌前,拿起一本书看起来。然而由于潜意识中的坚持“我不是学习的料”的消极主观采取不予配合的态度,于是,手中虽拿着书,眼睛也好像在看书,但脑子里却不知不觉的溜走了。代之而来的是脑子里不是出现一些打电子游戏的画面,就是动画片中大战恐龙的画面„„潜意识的指挥使他心不在焉。潜意识不改变,他的学习就很难上去。③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要当扼杀孩子智慧萌芽的刽子手。好奇心就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孩子生下来大脑是一张白纸,而从生下来那天起,孩子对身边的事物都感兴趣,对新异刺激都表示关注。随着身体的发育,她要通过自己的感官去尝试,去体验,去探索。最明显的两点表现是:一是好问。我们经常听到的是,“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会下雨?”“为什么花儿是红的,叶是绿的?”“白天醒醒躲到哪里去了?”“晚上太阳下山了,是不是回家睡觉了?”他还会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是谁?”等,有时问得你哑口结舌,甚至面红耳赤。二是好动。他们经常充当小小的破坏分子,摔坏玩具,拆东西,甚至拆开电视机,看看那些说话、唱歌、跳舞的小人,躲在哪个角落里,或者是翻箱倒柜拨弄父母的书籍或爱心之物,他们把自己种的种子天天挖出来,看看它是怎样发芽的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引起的。
而我们有些家长却把孩子的好奇看成“胡扯八道”,“歪门邪道”,“离经叛道”,“钻牛角尖”,“不务正业”,总想让孩子一门心思用到提高分数上。对于孩子的好奇心表现为“不耐烦”,甚至斥责。对孩子来说,就目前和将来,仅课堂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用的,这适应不了形势的需要,因为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都知道,当前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只是表面现象,竞争的实质是当前世界是人才与智慧的竞争,创造与创新的较量。你是个人才,不一定会创造;你有智慧,不一定会创新。就孩子本身而言,好奇是共性的,但孩子的侧重点、触及点各有差异。你的孩子在这方面好奇,获得了这方面的知识,而别的孩子却对这个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相对来说,这时你的孩子就是独一无二的,它就会感到自豪和骄傲,增强自信和勇气,在他心目中会产生这样一个信念:你引我也引,我比你更引。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正确对待孩子的所谓“离经叛道”行为。
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要把孩子的好奇引入大自然,观察花草虫鱼,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电闪雷鸣。要把孩子引入知识的海洋,讲故事,做实验,逛书店,购书刊,用书籍满足孩子的好奇和求知欲。其次,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一要鼓励孩子提问,不能对提问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孩子一旦失去好奇心,再重新激起是相当困难的。高尔基说:“对儿童的问题,如果只回答说‘等着吧,长大了就会懂’,这等于打消儿童的求知欲望。”
二是回答孩子问题要有启发性。对那些定向性的问题(如“是什么”之类),可以直接简明的回答。对那些有因果关系或较复杂的逻辑关系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与“不是”,要引导孩子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孩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答案,并告诉他:这些事,你上学以后读的书多了,懂得的道理多了就会知道的。三是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大人确实不知道,要切记不要乱说,防止误导。如实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等我查查书问问别人再告诉你。”尽可能给孩子一个满意的答案。
父母既是孩子的老师,又是孩子的榜样。我们今天缺少的恰恰是“孩子需要的”、“为了孩子的”教育。只有当孩子的基本权利成为社会共识,并得到起码的制度保证,我们才能期望他们身心健康地面对社会、进入社会,并对社会承担起公民义务,对人类承担起道义和责任来。
本文作者为《父母规》学堂第二期讲师班学员
邢台英华教育集团初级中学赵良超
第四篇:父母怎样做才是真正爱孩子
父母怎样做才是真正爱孩子(父母必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家教的艺术也是爱的艺术。
说起爱孩子,有的家长对此不屑一顾:爱孩子,这是连老母鸡都会的事儿啊,还需要什么学问啊?也有些父母困惑茫然:我的爱为什么不能打动孩子?事实上,爱孩子并非像老母鸡护小鸡那般简单,也并不是想像中那样的深不可测,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懂爱、会爱。
把爱藏起一半
把爱藏起一半,这是一位母亲意味深长的话,精彩极了!对孩子“把爱藏起一半”,意即要求家长学会节制地爱、理智地爱。如果什么事儿都包办代替,什么时候都不敢松手放开,一旦孩子大了,离开了我们,那我们的爱将会显得鞭长莫及,最后受害的还是孩子自己。那位母亲还讲了这样一个事例。
一个隆冬的周末,我在家里做家务,忙得团团转。儿子在外边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玩了整整一天,回到家里还撒娇,疲惫的我有点气恼地把他拽住,强迫他和我一起扫院子里的雪。儿子一边扫雪一边哭,我看着他那冻得通红的小手和那副委屈的样子,不禁心疼起来:孩子毕竟还小。但我很快克制住了自己,让他跟我一起继续扫雪,同时和他聊我小时候帮大人干活的往事,我讲得绘声绘色,儿子也听得十分入迷……从那以后,我就有意识地安排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渐渐地他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这位“硬”起心肠“整”子有术的母亲,可谓是走了一步家教的“高棋”!
将爱寓于无声
在与孩子情感交流时,亲吻、握手、抚摸、拥抱以及目光接触等都是沟通的方式。这些动作看起来似乎不值一提,但对那些需要慰藉和鼓励的孩子来说弥足珍贵。生活中,做父母的应学会并善于运用这种“无声胜有声”的爱的语言,让它们取代令孩子们头疼的唠叨和训斥。
作家莫小米在一篇《于无声处》中讲述了一位“苦心”母亲的故事——苦于与她那上小学的儿子不能沟通。她苦口婆心地与他谈、谈、谈,却总是没有效果。有一天,儿子在学校又惹了事,母亲却突然因患喉炎失了音。当她拉着孩子的手面对面坐下时,她急啊、气啊,可不能说一句话,只是紧紧地将孩子的手握在手心很久很久……第二天,儿子对母亲说:妈妈,你昨天什么都没说,但我全明白了。出乎意料的效果,令这位“苦心”的母亲热泪盈眶……有时,一个微小的动作却胜过一大堆苦口婆心的话语。
让爱走进心灵
“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自己再苦再累也值!”一位家长这样说。可遗憾的是,他的良苦用心却未能感动孩子,孩子在日记里写道:“我的书包已经够重的了,我不愿再背上„精神的包袱‟,可他们根本就不体谅我的苦楚,我有时真恨他们!”
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才能让孩子真正懂得我们对他的这份“情”,并且主动愉快地接受我们的这份“爱”呢?对此,专家所提出的建议就是:家长要让爱走进孩子的心灵!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家长们可以讲究一些技巧哦!
仔细回忆一下我们孩童时的情景和心理吧,想想我们小时候喜欢父母当着众人的面儿羞辱训斥自己吗?喜欢父母态度蛮横地驳斥自己的申辩吗?乐意父母事无巨细的包办和没完没了的唠叨吗?尽管今天的我们已明白那是一种爱,可那样的爱,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能消受得了吗?
其实,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如果能够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事情,尽量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明白他们的所想所知所愿,那么我们相信,父母的这种爱一定会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亲子之间也会增进情感的交流。
第五篇: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保留的、无条件的、无私的。但许多父母却不善于表现他们的爱,他们把爱转变成管教、训斥、责骂,将爱的作用仅限于“发号施令”。结果,孩子一年一年地疏远父母,父母为之苦恼:我如此爱孩子,孩子为何对我冷淡呢?孩子也为之痛苦,以为爸爸妈妈根本不爱他。
孩子本不应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但孩子却经常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考验父母: “爸爸妈妈爱我吗?”当父母采取过激行为时,孩子同样在心里问:“爸爸妈妈,你们爱我吗?”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孩子一旦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会万分珍惜的。父母的言行可以表现爱,而孩子也会对他们的爱作出反应:如果他们得到了真正的爱,他们会回报这种爱,无保留的爱会得到无保留的回报;而有条件的爱,孩子的回报也是有条件的。孩子对父母爱的感知,决定了孩子的心理情绪是愉快、乐观还是孤僻、胆怯、忧郁或是其他。父母的爱育助于孩子的成长和独立,使孩子正确对待他人,形成健康心理。
那么如何表示对孩子的爱,才会让孩子感受到呢?
◆创造充满爱意的家庭
父母良好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是建立充满爱意家庭的先决条件。孩子在家庭里不单可以得到他的生活所需,他还需要在家庭里得到真正的、集中的关怀。如果父母在家里对孩子冷冷淡淡、漠不关心,孩子便会产生自卑情绪,变得孤僻。优秀的父母在家里通过言语和行动,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集中关怀,保证孩子在感情需要上的平衡。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在遇到困难或做错了事情时,对父母总有一种“爱的期望”,孩子通常在“关键时刻”判断父母的爱。所以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在冷静中寻找好的对策,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发脾气是一大禁忌,也许父母是出于好意,恨铁不成钢,真正被气坏了,但无论如何要学会克制自己。因为发脾气,最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随着孩子越长大,这种伤害也更大。
◆不要惩罚孩子
惩罚孩子往往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是在孩子心里增加敌意,让孩子产生委屈和愤怒等负面的情绪。孩子对自己犯的错误已有忏悔内疚之感,惩罚对有内疚感的孩子是极有害的。让孩子在愤怒的父母面前下跪、挨饿、挨打,会使孩子在意志上和性格上与家长对立。
◆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帮助
当孩子心理或身体受到伤害时,是孩子感受父母的爱的关键时刻。若父母不管孩子友生什么事,一味责怪其他人或外在环境,孩子虽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同时也形成自己的不幸全是由别人造成的意识。当自己遇到大的灾难时,他便把责任全部推给父母,变爱为恨。如果父母总是责怪孩子,孩子则会自卑、忧郁,无法适应新环境,并深深感觉父母不爱他。父母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增强自信,不加重孩子的受伤害感。
◆早晨,高兴地和孩子说再见
早晨,父母送孩子上学前都会和孩子说几句话,不论谈话地点在哪里、谈什么,孩子会十分看重这几分钟的交谈,因为这几分钟的谈话决定了孩子一天的情绪。因此,父母在早晨离开前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表现出愉快和充满爱意。父母以批评作为一天的开始,如说出“你忘了穿袜子,丢三落四的。” “你昨天为什么不把一切准备好?”“你吃饭慌里慌张干啥?”之类的话,会使孩子一整天都不高兴,学习也没办法专心。◆晚上,快乐地和孩子分享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们非常高兴看到他从学校回来,让孩子有向父母倾吐一天来发生的趣事的愿望。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他回到家一定想告诉父母。所以,父母一定要花些时间全神贯注地和孩子相处,跟孩子轻松自由地谈话。“你看起来又有什么高兴的事。”或是“你这么沮丧,今天在学校是不是和小朋友闹别扭啦?”类似的问话会使孩子感觉到父母了解他、关心他、愿意给他帮助。
◆不说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
父母有时对孩子的不良表现感到生气,说出一些伤害孩子的话,如“你就不能像楼下那个孩子那样争气?!” “你为什么偏要把自己打扮得这么俗气?” “烦死人,寓我远点!”孩子对这类话虽无言以对,心里却留下阴影。
◆规邂有害的爱的方式
不要有意无意延长孩子依赖父母的时间。
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不要过早地要求孩子给予自己爱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