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中的审美价值

时间:2019-05-13 06:0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听那冷雨》中的审美价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听那冷雨》中的审美价值》。

第一篇:《听听那冷雨》中的审美价值

戴陈华

《听听那冷雨》是高一语文课本上一篇特殊的散文。说它特殊,是因为这篇散文无论从写法,还是从立意上来看,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奇异之处。纵横捭阖的语句、古典诗词的意趣、横贯东西的立体空间、形散而神不散的联想,甚至还有部分晦涩难懂的意象,构成了这篇文章的精妙。在教学实践中,要把这篇课文顺畅的解读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这篇散文的思想产生共鸣是一件棘手的事情。教师不同的解读能力、解读方法,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异同,均会造成对这篇散文的审美偏差。然而,借助现代审美理论对该文的审美价值进行一番解读,则有利于解构这篇散文的创作思想、写作技巧,有利于让学生从这篇散文中吸收文化的精髓,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增加写作散文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百度“人物介绍”一栏中说:“余光中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从这样一段介绍来看,余光中先生是一个思想丰富、感情细腻、角度多元、思维发散的作家,如是这样一个作家,必定有着非常复杂的心态和多舛的人生经历,其运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方法和手段也会别具一格,在写作素材的运用上更加天马行空,亦或独具匠心如行云流水,凸显意想不到的大气。在他创作的作品中,他自己就是一个审美主体,文中的情、景、物都是他审美的客体,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便产生了丰富的文字表象,而这文字表象之后又蕴藏着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把内心的情思借助文字工具的表达,进而达到了内心与表意的“天人合一”。这就是《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审美价值。钱锺书曾说:“要须流连风景,即物见我,如我寓物,体异性通。物我之相未泯,而物我之情已契。相未泯,故物仍在我身外,可对而观赏;情已契,故物如同我衷怀,可与之融合。”即可见物我交融,是因了自然对象的存在,其主体以意会象。审美过程的进行首先必须要自然对象的存在。由于自然对象的风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主体的感官与心理之间的不同关系,这些关系能让人领略到自然对象独特的魅力:使山水能承载起人的不同情感,并让审美主体产生强烈的共鸣。《听昕那冷雨》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听听那冷雨》中的雨是一场普通之极的料峭春雨,在常人眼中,对这样的雨最直观的感受是“寒冷”,而余光中先生在对冷雨的审美中,他除了写出冷雨“淅沥、淋漓、潮湿、寒冷”等必须具备的特征,更加用诗人的敏感让他对眼前这场冷雨产生了特别的留意,侧耳细昕居然听出了浓浓的“冷意”之外的意象。由于自然对象在整体境像中的丰富意蕴,给主体体验提供了丰富而充分的想象力、创构的余地和多侧面的体验机遇,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心理体验。如此一个平常无序的自然对象——“雨”,正因了诗人的多感细腻和年龄心智的变迁而显现出与众不同的形象,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从年少时的欢乐无忧,到中年在异乡的惆怅,进而到老年的凄苦无奈,诗人的灵魂、想象与雨景、雨声交融一起。雨声召唤着那个迷失的灵魂,让诗人沉静,让他找到灵魂深处的自己。

余光中先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借助“雨”这个意象穿梭于古今之间,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达到了心灵上的契合。他首先由“雨”联想到了赤县,神州,“中国”、“汉族”在他充满乡愁的心中变得可观可感,连自古以来不同的名字也变得可亲可爱;仓颉造的字如霜雪云霞、雷电霹雹,千变万化的天颜在余光中先生的眼里变得生机流溢。再联想到因“雨”而产生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和“白云回望合”的境界向来给人宋画的韵昧,因而联想到赵姓皇帝徽宗的书画和米芾、米友仁的书画。接着联想到与听雨相关的中国古典诗词,“微云淡河汉,骤雨滴梧桐”、“骤雨过,琼珠乱糁,打遍新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昕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无数和雨有关的古典诗词涌上先生的心头。最后尤其是当先生竖起耳朵,动用他充满文化韵味的听力,他听出了中国古典的音乐声,王禹傅破竹为屋瓦,听到了如瀑布、比碎玉般美妙的音乐,听到了绵绵春雨、潇潇秋雨,淡淡的记忆,梦中的雨声、雨韵。不同审美主体的内在情调和感性物态达到惊人的一致,而无论是温柔的灰美人弹奏还是原始的敲打乐都让先生如痴如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进入“游心于物之初”的体道境界。

当然,审美的过程除了必须有自然对象的存在之外,还必须具备审美心态。审美时的主体心态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当主体与对象的身心贯通,全身心都愉快或获得主体所需之感觉,并通过虚静的心灵,和特定的感悟方式使主体的生命进入全新的境界。余光中就是与这“雨”身心贯通,达到完全的精神上的契合,以致获得常人无法品味到的独特滋味。在审美心态中,“虚静”是核心,是主体进入审美过程的前提。所谓虚静,指主体感悟对象时,须涤荡心胸,摒除主观欲念和成见,保持内心的清静,“万虑洗然,深入空寂”,以空明寂静的心灵去体悟其中的生命精神。余光中先生握着雨伞,独自听那冷雨打在伞上。因着空明寂静的心灵,他听到了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着谁;听到了一点凄凉,凄清,凄楚再加上一层凄迷;听着二十五年没有故乡祝福的白雨中的那一番冷意。前半生在热爱的故土上快乐地度过,一湾浅浅的海峡将先生的后半生囚禁在孤岛上,孤岛的日子大陆的古屋不再存在,日式的瓦屋已然消失,传统的文化已被破坏殆尽,古代文人尚且可以在杜康中买醉,而先生又能怎么办呢?只能涤荡心胸,让心灵进入虚静状态,听那冷雨潇潇,从而能与古大陆共同分担这种酷冷。唯有虚静,主体才能进入理性的审美境界。唯其虚静,才能使心灵空间广大、深远,涵容万事万物及其境像,进而体悟到生命的律动,洞察生命之微,以便主体与外物交融为一。如果没有这种虚静的心态,主体是不可能听出这浓浓的情意,也无法传递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怀念之情的。在先生跳跃性的思维中,一切和雨有关的意象、文化便也跳跃在灵动的言语文字中。只是因为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因为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轻视,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一种文化失落感让先生从冷雨中听出了另一种文化隔断的冷意。

先生与“雨”之精魂的融合为一正是虚静心态中外在感觉与心灵的贯通。虚本为视觉印象,静本为听觉印象,而主体内在心灵也有虚有静。“使耳目精明玄达而无诱慕,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脏定宁充盈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余光中先生何尝不是将身心置于一体之中的,外在感官与内在心灵寓于气积之体,是一气相贯、内外交通的。虽然题目中的重点是“昕”,但在先生的构思中他已将他的感觉器官统统调用,冷是一种触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这是一种嗅觉;树迷雾浓,水汽蓊郁,云气氤氲,雨意迷离,这是一种视觉;“舔舔吧.那冷雨”则是动用了味觉;而当这些基础铺垫好以后,先生或温柔旖旎或气势磅礴的听雨也隆重登场,让观者无不为之倾倒。心灵平静,气便能和,视听感官遂都能成为审美的体悟。心灵的虚静状态让余光中有了众人无法感受到的雨中的种种冷意。这种冷意肇始于雨水的自然冷意,又发酵于与雨相关的各种客体包括文化之间。这样一种意象,这样一种写作手法是独一无二的。由于先生在写作中还有着幅度很大的跳跃式的语言,如果单就个别句子进行解读,是很难理解的,但如果把诗人的审美心态结合审美客体,我们就能够充分感受先生那种复杂的眷恋故土和文化以及文化被割断的那种伤痛情怀,也能够充分感受到先生在不同时空中所具备的亦或闲适亦或悲愤的复杂心态。

台湾与大陆的割裂是诗人伤感的源泉,如果没有这种割裂,诗人能够自由行走在大陆与台湾之间,两岸的政治文化和传统文化仍然能够一衣带水,那么诗人也就不会在这种割裂之中去慨叹哀伤那不起眼的一点点春雨。正如“小时候侈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俄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一曲《乡愁》借助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载体、不同的空间,表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昕听那冷雨》不正与《乡愁》有着审美上的异曲同工之妙吗?

戴陈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通。

第二篇:《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合上书本,《听听那冷雨》中的景象,仿佛依然浮现在我的眼前。窗外,早春的小雨,携着还未远去的冬意,淅淅沥沥。

总是对雨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记得上小学时,每逢周五,总期盼晚上能够与一场大雨相遇。大概是爱上了这深沉,在蒙蒙中顶着雨伞,踱步在雨中,而后一头扎入家的温暖,舒服的去迎接周末的闲暇时光。大概正是由于雨的静谧作了闲适前的点缀,才更凸显这现实中的那分安逸吧。

回首这过去,童年的记忆还是那样澄澈。再望望窗外,看着这熟悉的曾经,任由它与那思绪的端点相触,静静感受有些疲惫的心弦被一息息拨动。

以前读过的写雨的文章,似乎多半都没有描绘过雨的声音。小小的疑问,在心里已经沉淀了许久。随着阅历和思想的成长,我人没有将其撇下。推开门,撑上伞,又再度与这雨聚首。行走在湿润润的空气中,任由双腿去移动,心灵去聆听。好像是低语的笙箫,跳动着的一个个音符有序的被吹出,自由的流淌在天上人间,不是和谐的弄出一点点声响;有好像是湖底游弋已久的鱼儿,轻轻吐出一连串的气泡,嘀哩嘟噜的飘上来,“噗噗”,不经意间成为了自然奏出来的轻音。那潺潺,是小溪回应的伴奏?沁入人的心脾,轻轻的滑过胸口,停在意识的最深处,倏的一下又悄悄消失。若即若离,似来似归,不禁间,沉醉弥漫于空气。

或许,这熟悉的雨,带来的是人生蓬勃的注脚?手边的绿荫,似乎相较之前更添了一份活力;闭上眼,似乎望见了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身影,转眼间只留下了勤奋向前的气息„„睁开眼睛,我顿时发觉,这不是愚笔所能描绘的,沁人心扉的,令人遐思的,清清澈澈,若即若离,悄悄的潺潺的低语的,噗噗的沉沉的嘟嘟的,蓬勃的温馨的思恋的我的最熟悉的雨啊!

一纸《听听那冷雨》,勾起了我无限的思索与感受。雨渐渐小了,又要作一次别离了。那远处山麓上的,是彩虹吗?

第三篇:听听那冷雨(xiexiebang推荐)

给你的情人写一封情书,让爱情升华成最美的烟火!

作者:简方婷(jianfangting@fm365.com)

将近下班时,天空飘起了雨丝,手机及时地响了起来,是琳温柔而不失坚强的声音:“今天我在妈妈家住了,你一个人吃饭吧。”我无聊地应着。也罢,反正回去也是一个人,不如在公司多待会儿吧。于是,回到桌前,重新打开电脑。

我在这家公司已经干了四年,日子长得连我自己也要诧异。也许这就如同我和琳的婚姻,一切已经成为了习惯。

抬眼望了望天空,雨开始大了起来。不由地一个名字涌上心头—“听听那冷雨”。

也是一个微雨的日子,因为无聊,我打开了一个聊天室,看着屏幕上一个个陌生的id,一句句跳动的情话,不由哑然。忽然,一个id 映入我的眼帘“听听那冷雨”,啊,余光中的美文呐。

于是,我用网络上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套瓷方式,向他或她(我当然希望是她)打了招呼。

我是猫to听听那冷雨:“好有诗意的名字呀!”

听听那冷雨to我是猫:“谢谢,:)”

进展顺利。接下来,我们就谈起了余光中的文与诗。

她是女孩,在这一点上我比较相信自己的感觉。

后来,是一个客户的电话,打断了我们的谈话,于是互留e-mail告别。

在那之后,因为工作忙了起来,那个美丽的邂逅也就忘个一干二净。

再遇到她是在社区的一个版块:青春。在那看到了她的帖子:《哎呀,灰姑娘》她写到:

“ 第一次见到灰姑娘是在童话中。我想从小红帽到白雪公主、灰姑娘,大概是每一个女孩的儿童必读。从此无数个灰姑娘站了起来,从此无数个关于或白或黑的王子的梦诞生了。我亦不例外,想当然地把自己看作灰姑娘。可是,慢慢长大,发觉自己同美丽、善良、勤劳的灰姑娘实在相去甚远。于是,就不再奢望水晶鞋,安心地穿着我的皮鞋、布鞋、塑料鞋,等着我的男孩。

第二次记起灰姑娘,是在大学时。某次,班上一位男生唱起了郑均的歌,歌词和名字全不记得了。只有那“我的灰姑娘”五个字伴着忧伤的旋律,时时回荡在耳边。还记得平素很严肃的男生唱起这五个字时的满脸的温柔。哎呀,美丽的忧伤的灰姑娘,你曾打动过多少人呐!

感动之余,不免猜测,是不是每个男生在说起这五个字时,都有一种当上王子的满足感?恩,姑且命名:‘灰姑娘情结’!呵呵,是不是该申请专利呀!

献给灰姑娘,永远的灰姑娘!”

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她灵动的双眸。于是,我给她去了e-mail。

彼时,我与琳的恋情正跨入第三个年头。琳是一家外企的公关。不用说美丽得妖娆,性格更是温婉大方。我们同居二年了,彼此熟捻得象一本翻旧的书。我不知道自己还缺什么,但在夜深人静时,我总爱走到阳台上,静静地抽上一只烟,就那么一言不发望着夜色斑斓!我想:我是为了寻找孤独!

冷雨给我回了信。由此,我很感谢余光中,因此对他的喜爱更加一分。

我问她:“找到你的男孩了吗?”她说:“曾经有过,但我觉得他不是那个我要等待的人。”“是你的要求太高吧?”“也许吧。但真爱容不得任何马虎。我不希望因为一时的妥协,而失去了一生中的最爱!”看着屏幕上那几行浅蓝色的字,我忽然有一丝悸动。我的良知告诉我,放弃吧,不要伤害一个好女孩。我的感情却毫不犹豫地打出了:“那你看我是不是合适人选呢?”她呵呵一笑。女孩总是这样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就装傻。这是网络泡妞的哥们的绝对心得。于是我继续逗她:“默认了,是吧?”但她却很认真的回答:“我不知道,我能感觉到我们有某些类似。也许因为是在网络上,才使我们彼此能够除掉戒备之心。希望你不要骗我。”于是,我快马加鞭,热烈地说:“冷雨。知道吗,第一次看到你的id,我就对自己说,这一定是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喜欢冷雨的女孩可不多)。如此美丽的名字必有一颗美丽的心灵(网络上的女孩未必漂亮,所以你若夸她美丽,说不定会马屁拍在马蹄上。但你若说她有一颗美丽的心,那即使是东施也会受用的),所以我一定要认识她。”曾经有人说过女人是用来骗的,说明女人很好骗,何况是单纯的女孩?于是,我的冷雨很快在我的甜言蜜语的攻势下投降。接下来的日子是甜蜜的,于我、于她。于是每晚在阳台上待的时间就更长了,使得从不注意小事的琳也直问你怎么的了,公司出问题了?我无语,只是作势皱皱眉,一幅沉思的样子。琳也就不再问了。冷雨来自一个美丽的城市—厦门,每次读她的e-mail,我都能够感受到海风袭面,她说:“我最喜欢在小雨淅淅沥沥的时候,一个人偷偷到海边,即使是小雨海风也是很大的,但也只有那个时候海边是寂静的,只有那个时候我才能更真切地听到雨的凄切、雨的缠绵、雨的忧愁。雨是寂寞的,我想,同我一样。这个世界上只有寂寞的灵魂才能安慰寂寞的心灵。可是,我有了你,所以现在我会时常对雨说起你,让它分享我的快乐。猫,在这个世上有个人可以思念真是一种幸福,不是吗?”读完她的信,我深切地感到,那小雨已打湿了我的世界。“冷雨,有人说原本人都有两个脑袋,四条腿,所以人很聪明。有一天,上帝看不惯了,就把人从中间分开,一半扔到南,一半扔到北。所以每一半只有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想,我很幸运找到了,在有生之年。”

第一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第四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模块“慢慢走,欣赏啊”中“一花一世界”中的《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是整个高中现代散文意境美、语言美的代表作品。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表达技巧。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诵,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之情

难点原因: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比较含蓄,需要读者深入的去体会才能发掘其深层情感。

突破途径:朗读,教师引导。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情感的把握不准确,不能很好的把作者的那种思乡之情表达出来。指导学生如何来读,如何将情感很好地读出来。

2、内容的组织安排:每四个小组分为一个大组来朗读体会所指定的片段的情感。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相结合的教学的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学会体会散文中包含的情感、体会文中的意境美。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本次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自学法,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来实现问题的解决。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其作用是:直观形象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2分钟)

导入(通过一段雨声的声音,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三环节:汇报小组讨论情况,教师给予点评(15分钟)课堂小结:(2分钟)布置作业:

分析文中其他片段意境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四环节:以余光中作词,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结束本课时的学习。(5分钟)

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三种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二环节:安排小组讨论(15分钟)

第四环节:讨论“冷”字(5分钟)

第五篇:听听那冷雨教案

知识与能力: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重点难点:

通过对听雨章节的理解把握作者情思,体味余式散文的美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显示古诗词中听雨的经典语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

从这些句子中,从雨中,你听出了什么来?

师语:不同人在不同遭遇、不同情境下,听雨的感受也不同。

今天,让我们走进78岁高龄的台湾老作家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 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 把握:(解题)

看题目:听听那冷雨:

师语:那指的哪些地方:明确(大陆和台弯岛)

“雨”作为是本文的一个核心意象,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各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请从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品读 课件投影 触觉冷雨潮湿

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 点点滴滴滂滂沱沱

听觉清脆可听单调可听的音乐 嗅觉清清爽爽新新 有一点薄荷的香味 淡淡土腥气

引导语:作者感受雨的方式有很多,有看、嗅、闻、舔、听,但是作者更偏爱于哪种呢?(明确:听)

(主要集中在5-10章节)

这又是为什么呢,到底作者在听那冷雨的过程感受到了什么,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这份笔纸心间的[这份意境吧。

三、文本研习

(一)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1、每个小组代表朗读段落 其它同学在感受听雨的过程中,调动你们的各种器官,找一找,在这个听雨章节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或你最欣赏的语段。然后将你欣赏的语段,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2、以前后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并写下来,以小组代表的形式发表意见 屏幕显示,体会意境提示:

1、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特点

2、揣摩语言,体悟蕴藉感情

(抓住句式、修辞等)主要的语言鉴赏要点: 第5节:

①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明确:两种不同的听雨感受,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怀乡之痛 ②文中引诗:

蒋捷《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罗帐昏。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点滴到天明。明确:

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之感,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第6节:

清脆可听,如瀑布,比碎玉。(比喻)第7节:

黑键灰键(比喻)“拂弄”、“奏”。第8节: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明确:运用通感,写出了雨天的环境 第9节:

①羯鼓,电琵琶,“刷”、“鞭”、“打”。明确:

用比喻写出了台风雨的气势之大,加之一些壮阔的想象,显得有声有色。

②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明确:

连缀叠词叠音可以组成一幅图景一幅画卷,在朗读中可以感受体味想象。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忐忐忑忑忐忑忑”七字的双声连绵复词,一连串重读的音韵,颇能摹拟大雨滂沱之音,又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来描写滂沛硕大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情,及作者雨夜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不定的心情,实为绝唱。第10节:

①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回忆的音乐,是潮潮润润的音乐。明确:

用了排比的修辞

②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明确: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富的效果。透过阅读,雨如回忆的音乐,带领读者领略了江南与四川不同的雨中即景。

诗化的长句,表现出雨的绵长细密和作者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

(二)主题探讨、延伸

1、这篇文章从头至尾,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

(齐读11、12段)请大家思考讨论。

“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作者在最后一节就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即家国之思。雨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是为了表现深厚悠长的文化之脉。师小结:余光中在写听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同时也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

(这也回答了我们课前所提的,为什么余光中对听雨情有独钟)PPT显示(景冷与情冷)

2、师过渡:离开中国大陆,自然是“离心”,“心”即华人和中文的故土,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而且更是历史和文化上的。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余光中的相关介绍(ppt显示余光中的相关介绍)简介余光中

师语:就像余光中自己说的一样: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师语:

在台湾文学作品中,思乡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

四、文本延伸

余光中一首著名的诗就是《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五、布置作业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缠绵的思乡之情。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对妻子悼亡之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试用本文创设意境的方法写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冷雨。

下载《听听那冷雨》中的审美价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听那冷雨》中的审美价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听那冷雨[五篇范文]

    《听听那冷雨》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听听那冷雨》是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的一篇文章,它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同处“一花一世界”这......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教材的编排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的。专题的名字(“慢慢走,欣赏啊......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1 人们总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现在想来是对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的心眼看世界,......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1 《听听那冷雨》先从故乡的冷雨说起,回忆着在下雨的季节一位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心平气和的向小巷深处走去。她的脚步是那样的寂寥而凄清,......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2009-2010年第二学期《大学语文》科目考查卷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班级:09-2任课教师:邓春玲 姓名:卢健靖学号:09023240222成 绩: 《听听那冷雨》读后感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福建省永春......

    《听听那冷雨》读书笔记

    《听听那冷雨》读书笔记 《听听那冷雨》读书笔记1 读罢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心中不觉有一丝淡淡的哀愁,那是一个游子对故乡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冷雨中夹杂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听听那冷雨(xiexiebang推荐)

    1 《听听那冷雨》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合作探究“冷雨”“听雨”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的情感,领悟作者的乡愁情结以及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