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课堂竞赛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06:5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教学课堂竞赛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教学课堂竞赛教学实录》。

第一篇:古诗教学课堂竞赛教学实录

古诗教学课堂竞赛教学实录

《示儿》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1、收集、交流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并能从诗的内容想开去。

2、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祭、乃”等字,理解“九州、王师、家祭”等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中字词含义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古汉语中通假字。过程与方法:

1、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

2、运用创设情境、激活想象、朗诵体味等形式去体会作者写下这份遗嘱时深沉丰富的感情。

3.学生在情境中以陆游子孙的身份表述自己心中的话;联系今天祖国还没统一,深化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示儿》是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悲之切的爱国深情,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准备:

1.音乐《悲魂曲》

2.资料准备:教师收集陆游的生平资料、《题临安邸》诗文背景资料;陆游诗《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二)读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示儿》,把这首诗反复读,读反复,一直把诗读顺口、读清爽。

2、学生个别读,老师指出节奏。

3、师生合作读,老师后三字,学生前四字。反之亦然。

4、学生齐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

(三)再读《示儿》,理解诗意。

1、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诗的味道,更要去体会诗句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假如现在老师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2、谁来用“悲”字组词。

3、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4、我们知道,作者面对生死大限极其豁达,他告诉儿子:人死之后,万事皆空,再无牵挂。然而,即使豁达如斯的出游,也仍然难以斩断最后一根情丝。

5、师过渡:诗人能对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在即将离开这个战乱频仍、山河破碎的世界时,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的留恋,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他什么都放得下,唯独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望眼欲穿的遗民。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老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1、学生自由读诗,用心去读,注意诗的节奏,体会诗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和那种感觉。

2、读着这样的诗句,此时此刻,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展开想象,闭上眼睛,伴着音乐,用心感受那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把感觉到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4、受尽了奴役的大宋百姓,盼望着大宋军队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可这一盼就是……

5、百姓盼啊,望啊,等啊,一等就是65年,整整65年啊,同学们,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忍受多少的折磨啊——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承受多少的苦痛啊—— 65年中,我们的百姓要流下多少的血泪啊——

6、此时,陆游的心情你懂吗?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份心情呢?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心情。

7、学生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过渡: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靠谁呢?(王师)那些受苦受难、欲哭无泪的百姓需要谁去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中呢?(王师)可此时的王师在做什么呢?老师出示《题临安邸》。

8、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读诗,理解诗意并思考:这时的统治者在做什么?

9、学生个别谈对诗的理解。

10、老师出示当时的背景资料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

11、就知道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读到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12,学生个别质问统治者:西湖歌舞几时休?

13、一起指着鼻子骂醒这群寻欢作乐的权贵们?西湖歌舞几时休?

14、带着这份愤怒读好:但悲不见九州同。

15、生命即将结束,作者始终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是悲伤,是悲痛,是悲愤。

生读: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师过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放不下这件事。因此,他告诉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6、并且一再叮嘱,一再叮嘱,一再叮嘱……

生读: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五)教师小结,升华感情。

陆游去了,他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儿子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声音了,一切的一切都伴着陆游长眠于地下,唯独留下一腔遗恨和满怀“悲”意的《示儿》。

学生再读《示儿》,升华感情。

诗人的一腔遗恨化作不死的精气充盈天地,诗人的满怀信念,激励着后来的仁人志士为民族、为正义前赴后继,九死而不悔。一个民族总会有兴亡,总会有盛衰,然而只要这个民族的主体精神不灭,这个民族就不可战胜。陆游身后66年,南宋终于灭亡,我们不知道陆游的后人该怎样去告慰先人,中国历史有太多的无法源说,然而即使八百余年后,当我们再读陆游的《示儿》,却仍然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先人对神圣事业的坚定信念、超越生死的精神意志和不畏牺牲的壮怀激烈。

学生再读《示儿》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六)作业布置

1、积累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或诗句。

2、试想:当陆游后人得知南宋终于灭亡时,在家里举行祭祀的时候会怎样告诉陆游?

《示儿》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充实体验

针对这样的一首古诗,学生的体验也只是停留在诗句“但悲不见就州同”中的“悲”,根据词语手册与书本上的注释,能够体会的就是诗人陆游因见不到国家统一的那份遗憾,与自己不能参与抗金复国的悲哀。学生作为个体经验不丰富的,情感却极其敏锐的一个群体,让他们在学习时,走进文本,走进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情境中,往往比枯燥的、生硬的反复朗读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如在上述片段中:当学生有了初步体会到诗人的“悲哀”的心情,我就选取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题临安邸》作为补充材料。在过渡引导后,学生能根据当时的背景,诗文的内容,了解陆游当时还有“悲痛”、“悲愤”之情。如此一来,学生对句子“但悲不见就州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引导朗读,巩固体验

感情朗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如上述片段中的陆游对儿子的最后遗嘱“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最后一段话,对儿子的千叮万嘱,让学生朗读时犹如自己就是诗人,怕儿子忘记自己的话,所以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吟诵;感情朗读,还借助一定的朗读设计。在本案中,我适当的改变了诗句的原有句式,采用了排比的句式“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家祭无忘告乃翁!告——乃——翁!”,这样的朗读,不但有新意,而且对文本也更有加深,甚至还增强了学生朗读时的气势,效果下来不错。

三、展开想象,丰富体验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过程,而这都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儿童时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时期。古诗的内容虽然短小,但是情感却不亚于抒情散文。古诗的教学,忌讳的是过多的教师语言,死板的用教师的教取代学生的学。而在上片段中,为学生呈现的两幅截然不同的诗文画面,(两首诗都是学生所没有学过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想象诗人所看到的画面。在上述片段一中,我问学生:“你能看到陆游所看到的画面吗?”有的学生说:“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听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有的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胡人骑着马从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过去,这些百姓在喊叫着。”……丰富的想象,唤起了学生内心的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人心情的理解。

四、抓住情感主线,整合文本

我们把这首诗中的“悲”拆成了很多份,如果就此打住,那么课堂中就没有生成。

诗是散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散的,我们的课堂也是散的。于是,我还是以这一个“悲”,把诗串起来,把学生的情感串起来,把我们的课堂串起来。在片段三中,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师引导语言,为的是抓住学生已有的情感,来提升感悟。如:“因为陆游的爱国,看不到大宋统一,陆游遗憾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陆游悲痛啊”“ 因为陆游的爱国,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岁月的南宋权贵们,陆游悲愤啊”。有了这样的教师语言,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同时也自然的把内容归结在了我们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这时,学生的情绪还在激昂之中,所以继续教学后两句诗:王师被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因为陆游的爱国,他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对儿子千叮万嘱,我们的课也在学生们一次又一次的叮嘱中,一次又一次的抒发心中陆游爱国感慨的朗读中结束

(一)导入: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奄奄一息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地语气交代遗嘱。这位老人就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大诗人陆游。(板书:陆游)他的遗嘱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示儿》。(板书:示儿)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那他临终那夜留给儿子的遗嘱到底是什么内容。同学们不妨猜一下,他或许会交代什么?(生:他可能会告诉儿子,自己快不行了,孩子一定要照顾好家人。他也可能会告诉儿子,要好好念书,将来要有出息。)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去了解陆游的遗嘱内容到底是什么吧。

(二)初读古诗,让学生用心灵聆听名诗 自由地读诗句,读准字音、节奏,读通诗句,把握语调感情。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齐读诗句。

3.指名读诗句;

4.配乐朗读,在低缓的音乐中师生赛读,让学生心灵震撼。

(三)用心灵诵读诗文,理解内容

1.自读自悟:

自读提示: ①默读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充,可纠正。

2.组织交流,适时点拨纠正:

师:同学们,这首诗是紧紧围绕着一个字来写的,请大家静静地读书,想一想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生:我觉得是围绕着“悲”这个字来写的。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呢?

生:他悲的是临终前看不到统一。

师:同学们,谁来读读前两句?(指名读)

师:同学们,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生:“万事空”就是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了。

生:一切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

师:是啊,但是作者悲伤的是什么?他唯一心痛的是什么?谁来读?

生: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作者不能万事空的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师:对于陆游的一生,你了解哪些?

生:(简介陆游)

师:陆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当时战争不断,江山支离破碎,百姓受苦深重。他一生以诗文为武器,反复呼吁国家统一,整顿朝纲,减轻赋税,发愤图强,可惜一直遭受当权者的诅抑和谗毁,报国无门,有诗为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65岁的老人本应安享晚年,而陆游仍关心国家大事,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了这样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一“僵”一“孤”,凄凉之极,这种心痛怎一个“悲”字了得!同学们齐读这首诗。

师:走进南宋末年,85岁的老人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提笔为儿女写下了这样的临终嘱咐。谁来读?(配乐指名读)。

师:透过这个“悲”字,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陆游的爱国之心。

生:我看到了陆游的政治抱负。

生:我看到了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残酷和陆游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齐读这首诗)。

师:同学们,每一首诗都有一个诗眼,也就是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抓住“诗眼”就能抓住全诗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而这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悲”字。

(四)读写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改写古诗。

师:《示儿》全篇反映了一个“悲”字。你想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达这种情感?

生:环境。风雨交加的夜晚,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能很好地烘托气氛。

生:蜡烛。烛光闪烁不定,忽明忽暗。有诗为证:蜡炬成灰泪始干,替人垂泪到天明。看到陆游为国家操劳到生命的尽头,还没见到国家的统一,蜡烛都流泪了。

师:我们常说“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通过景物及环境的描写来表达某种情感,这种考虑很恰当。

生:人物。通过人物神态、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反映其内心无尽的愁绪。

师:(欣喜地)举例具体说说,好吗?

生:如家人与病卧在床的陆游的对话,可以写出陆游的为国家尚未统一而悲,家人为即将失去好父亲、好丈夫而悲。

师:说得好。如果大家把环境、人物、事件三者关系处理好,这篇小练笔一定会很精彩。动笔吧!

(五)作业:搜集有关陆游的诗。

示儿教学实录

上传: 胡美芳

更新时间:2013-12-15 10:14:15

《示儿》教学设计

备课人:瑞金市金都小学胡美芳(瑞金参赛)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2、体会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3、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 吟诵古诗 , 通过自主学习, 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交流: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刚才,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与我打招呼,我觉得特别温暖,我知道这是你们把我当成朋友,作为朋友,咱们趁还没上课先随便聊聊,增进了解。知道今天上什么课同学举手(举手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肯定,孩子们都做到了。)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从哪知道的?(你真是眼观八方啊)知道我的年龄吗?猜,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个问题先保密,咱们下了课私下聊。知道我最不喜欢什么天气吗?为什么?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值得表扬,不过这次你只说对了一半。想像一下,你坐在窗前吟诵着一首首诗词,这时苍天下起了淅沥沥的雨儿,你的心就会变得—忧伤,你会不由得走进诗人的情感中去。

2、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下面这首诗。(出示林景熙的《题陆放翁的诗句后》)读。读了后你有什么感觉?你是从哪个词中感觉到的?(你的感觉真棒,你教给了我们一个欣赏诗歌的好方法,那就是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也叫诗眼,就能很快地把握一首诗的情感。)这首诗是南宋末期诗人林景熙在读了陆放翁的诗卷后写下的一首诗,他读了陆放翁的诗句后,为什么会“愁蒙蒙”呢?老师先把这个“?”留在黑板上,当这节课结束的时候你就会明白的。孩子们准备好了吗,?好,上课。

一、简介作者,板书课题

1、陆放翁是谁?谁能用一句话介绍他?

(当介绍到陆游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时,导出课题“示儿”。)咱们今天就来学这近万首中的一首:示儿。

2、理解课题。谁来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可以用拆字法,逐字理解,儿是儿子,示是告诉,给谁看。)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情况下写给儿子的?(出示图片),临终前写给家人的也叫什么?在遗书中人们一般会写些什么?陆游写了这些吗?陆游在临终前写了些什么呢?我们先来读读诗句。(出示古诗《示儿》)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读(1)自由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诗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随机点评。(3)齐读。一齐来读读。

2、理解诗意。临终前的陆游对儿子说了什么?孩子们,随文注释对于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注释,并放进诗句中好好想想前后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注释读懂了吗老师来问问你们:九州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不见九州同的?北定中原呢?谁去收复国土?王师指什么?好,现在一行一行地读,一句一句地想,每一句说了什么。想好了,和同桌交流想法。

(2)此时你就是大诗人陆游,你对儿子说什么了?你就是陆游的儿子,站在父亲的病床前,你听见父亲对你说什么了?(3)带着理解再读。

三、读懂诗人,感受“悲”情

1、感受“悲伤”。

(1)同学们靠自己的努力读懂了诗意,我相信同学们也能读懂诗人的。再看看古诗,有一个字会忽然跳进你的脑海,从这个字中你会了解作者此时的内心,是哪个字?(板书:悲)他悲什么?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他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用“悲”组一个词来表示他的心情。(板书:悲伤)

(2)再想像一下临终前的陆游是什么样子?想着他的样子,感受他内心的那份悲伤,再读。

2、感受“悲痛”。

(1)孩子们,一个即将离世的老人唯一牵挂的就是“九州同”板书:九州同,我们可以从一幅画中了解到北宋中期九州同的景象。知道这幅图吗?对,它的作者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画的就是当时的北宋都城汴京。那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国家统一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这就是九州同,读这三个字。(2)可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北宋国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播放视频),师配解说,金兵的铁骑冲进中原大地,战火烧遍都城,烧毁了百姓的田地、家园,还有那安详宁静的生活。视频看完了,说说你所看到的

(3然而,面对战火中的人民的悲惨生活,朝廷的当权者,贵族们却视若无睹,还把都城从北边的汴京迁到南边的临安。并以淮河为界,把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与百姓拱手送给金国,从此,山河破碎,骨肉分离,这就是不见九州同。板书:线条,不见,读——不见九州同。教师就在黑板边指着。山河破碎呀!再读——(4)当时陆游只有两岁,他的幼年一直生活在金兵入侵仓皇逃难中,亲眼目都了金兵铁蹄下的人民悲惨的生活。到他68岁时写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请你读,诗中哪一句直接描写了淮河以北,这被朝廷遗弃的人民的生活,孩子们读,(引导读)读着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还看到什么?此时,你有怎样更深的感受?(悲痛)这一切陆游看了一生,他的心情就更是——?带着这种感受读——但悲不见九州同,引读

(3)就带着这种感觉,咱们再来读读整首诗齐

3、(1)学到这里,我们要问,问朝廷的当权者,问王师,问他们什么? 根据学生问答:那么王师哪儿去了?他们为什么没有来解救北边老百姓呢?同为南宋的另一位诗人林升会告诉我们,他在《题临安邸》中就问了——显示“西湖....”齐读后问朝廷的当权者,王师在干什么?能用你想到的词语来形容吗?(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寻欢作乐)”根据学生回答,师评:这个词用得准、用得好,你的词汇真丰富,(2)引读:一边是遗民泪尽的尘里,一边是歌舞升平,问问他们,这醉生梦死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停止:——评:问得不够有力度,再来——为他的进步来点掌声。一齐来——

评:面对这些不顾百姓生死,还天天寻欢作乐的当权者,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悲愤)。我们与陆游心意相通,这也是陆游的悲愤啊。孩子们,读出来——

(3)面对强敌的入侵,家园的沦陷,朝庭的无能,一位位爱国志士站了出来:然而更让我们悲愤的是,南宋朝廷害怕这些将士功高盖主,害怕自己的权力落于旁人手,情愿割让土地向金人委屈求和,也不愿意将士们领兵杀敌,他们甚至残害那些主张抗金的忠良。很多孩子都知道岳飞,谁来简单说说你对岳飞的了解,学生讲到岳飞被杀,师引,当时陆游悲愤写下: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这痛彻心痱悲愤,到死,他也无法忘却,这份悲愤就在示儿中,读——但悲,奸臣当道,忠臣被杀啊,再读——朝廷昏庸啊,再读——

(4)这悲,这痛,伴随了陆游一生。他说“但悲不见九州同。”但我们知道,他悲,不光是因为不见九州同,想想他还因为什么而悲?(出示“但悲_________。”板书:不见)这种种种种的悲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关爱百姓、盼望统一、一心为民等)板书(爱国)

(5)爱国的陆游直到临终都盼着什么?用诗句回答就是——王师北定中原........你能读出他的殷殷期盼吗?(评:殷切之情尽在朗读中。)这是临终前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呀,齐——

(6)他只是希望儿子等待王师北定中原吗,他还希望儿孙们做些什么?(学生说的好,评,你真正读懂了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这也是对我们的希望。

四、诵读全诗、升华情感。

1、不见九州同,盼着九州同,陆游走了。留下这一生的悲与盼,让我们伴着这悲沉的音乐,一起诵读他用血和泪抒写的千古绝唱《示儿》。

2、不见九州同,望着九州同,陆游走了,留下这一生的情与梦,让我们再次吟诵他用生命抒写的绝笔之作《示儿》——

五、再现古诗,照应开头

陆游去世60多年后,南宋最后一位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8岁的皇帝,在走投无路下,跳河自尽。宋朝灭亡。陆游盼望南宋朝廷统一中国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让我们再次看到课前出示的那首诗。自由读一读。你明白林景熙愁什么了吗?你明白了,你去把那个?擦掉。六、读写结合,直抒胸臆。

七八百年过去了,今天的你,幸福地生活在新中国,如果在清明这天来到陆游的墓前祭祀,你会告诉他些什么?对他说些什么?拿起笔,写在插图旁。

结束语:作为父亲,在临终前他没有给儿子们留下金银财宝,但他留下了近万首古诗,留下了他那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这份光辉的精神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和遗产。这份遗产不仅是属于陆游的后人,更是属于每一位炎黄子孙。或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走进去,我们可以走进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情怀。

八、作业。

读了《示儿》这首古诗,我想你对陆游一定有了更深的了解。请你给这位爱国诗人写一封信。

第二篇:古诗教学课堂竞赛教学实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桥头中心小学 六年级 执教人:谢奕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品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难点: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

教学过程:

课前:我们一起来唱一首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

师:一曲我的中国心,道出了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爱国情。国是我们永远的家。我们开始上课。上课!

一、谈话导入,渲染气氛。

师:唐宋,是我们中华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两个时代,无数的诗人就像夏夜的繁星,各自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今天,让我们撷取其中最耀眼的一颗,走进南宋这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一起走进诗人陆游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宋 陆游

师:陆游,一位我们并不陌生的诗人,他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师:我们以前曾经学过他的一首诗,那是他在临终之前留给家人的一封遗嘱,这首诗就是——《示儿》,我们一起来背一遍: 生(背):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一首《示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那颗爱国的心,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一起走进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那悲愤而又充满着希望、无奈而又充满着激情的心灵,一齐来把课题读一遍。生:齐读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指导学生将课题读通读顺 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师: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为什么? 生:感

师:“感”是什么意思? 生:感想、感受、感慨。

师:读到这个诗题,我想你的心中一定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你想问什么? 生:诗人为什么那么早就起来了?他是因为什么而睡不着? 生:诗人为什么心里会感到一阵凉意? 生:诗人因什么而伤感?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师: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读的不错,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一种音律、节奏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

生:自由读诗歌。

师:好,相信同学们已做好充足的准备,现在我想请男生出来读读这首诗。师:有一种豪壮的美感,请女生出来读一读。

师:最后一句语速应该如何?(处理得慢些)我们再来齐读一遍。

师:读得真不错,诗歌的那种节奏美,在你们的读声中,老师已深深地感受到了。

三、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心。

师:其实诗歌不仅有着一种音韵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

生:作者描写了“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这两样景物。师:我们一齐来把这两句诗读一下。

师:谁来说说“三万里河”指的是什么?提示 往东入海。生:指的是黄河。

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发源于我国青海省,由西往东,最后在山东注入渤海。师:三万里是真实的数字吗? 生:不是,是突出了黄河的长。

师:仅仅是长吗?你还可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黄河呢?

生:我可用“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波涛汹涌”等词语来形容。师:说得很好,你很善于积累,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谁来把黄河的这种气势读出来。“三万里河东入海”。

大家一起来读出这份气概。

师:“五千仞岳”呢?“岳”指的是什么?高山,西岳华山。“仞”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仞”;“五千仞岳”说明了喜欢华山怎样?(高)高到哪种程度(上摩天,解释)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华山?

师:直插云霄、耸入云天、高耸入云、、、、、、师: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祖国河山如何?(壮丽)

板书了:壮丽河山

师:祖国河山如此壮丽,你的心里涌起一股怎样的情怀? 生:高兴、激动、自豪、兴奋

师: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遍(让每个发言的学生读)。师:祖国壮丽的河山仅仅就这些吗?还有哪些? 生: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长江、五岳、、、、、、)。

师:是啊,万里江山无限好,如此多娇的江山岂能不令人留恋、沉醉、自豪,让我们带着这种难以言状的自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师:此时此刻,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涌起了一股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让我们把这份情融化在这琅琅的诵读声中。(再读一、二句)师:不要停,把这首诗读完。

师:读完后两句,你感受到诗人心中有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悲凉、悲伤)你是从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 生:从“泪”字体会到的。

师:“泪”流到了哪种程度?(尽)泪流完了,哭出的是血、是痛,这是何等的伤心欲绝,痛断肝肠啊!

同学们,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我们的诗人心中应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才是啊!可是诗人的心却为何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心痛如斯啊?

生:这些美好的河山被敌人占领了。

师:你对历史真了解,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一段历史资料。

出示资料: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宋朝首都汴州,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陷入敌手,侵略者在我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中华百姓生活在谁深火热之中。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在苟延残喘的日子里根本不思进取,收复失地,继续过花天酒地的日子。而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怎能不痛哭流泪,痛断肝肠呢?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同学们,你体会到了作者的心吗?带着这种心情,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生:齐读

师:对于“遗民”你是怎么理解的?是遗留的人民吗? 生:不是,是被遗弃的人民。

师:他们是被谁遗弃的?(南宋的昏君和贪官)师:这些遗民中有哪些人? 生:有老人、妇女、儿童等

师:他们在干什么?流泪,流到了哪种程度?他们为什么流泪呢? 师:“胡尘”指的是灰尘吗?(不是)是什么呢? 生:是金人马蹄溅起的灰尘。

师:仅仅是马尘吗?金人只是在那里赛马么?到底是指什么? 生:指金人残暴的统治,对中原百姓残酷的镇压、、、、、、师: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侵略者在干些什么?(学生听音乐,想象画面)

师:(追问)百姓呢?你仿佛看到或听到了我们的百姓怎样?他们流出的是什么?眼泪吗?是血,是痛!!

师: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的凄凉啊!但是他们绝望了吗?(没有)他们每天每夜、每时每刻仍然(读)——南望王师又一年。师:他们“望”的是什么?

生:期望王师赶走侵略者,收复失地。

师:是啊!侵略者铁蹄溅起的尘土,却挡不住遗民们期望的目光,仅仅是期望吗?是苦苦地乞望,仅仅是遗民在乞望吗?还有我们的诗人,还有许许多多正直有爱国心的人。

师:他们苦苦地乞望着,盼啊!盼!读 ——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又一年是多少年?是一年吗?(一年又一年)

师:当时金兵占领中原已经长达这65年之久,又一年,是整整65年呐,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啊!他们(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齐读)师:一年过去了,读。

师:5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10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65年过去了。——(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同学们,他们的盼、他们的望,实现了吗?他们渴望的王师来了吗?他们期待的南宋君臣到底在干些什么?

我们一起再看到这一首诗《题临安邸》

生(读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师:这里的游人是谁?他们在干些什么?

生:南宋的皇帝、贪官,他们花天酒地,终日沉醉在莺歌燕舞中,根本把中原大地的百姓忘得一干二净了。

师引读:那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们在干些什么?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那让人悲凉的南宋权贵们在干些什么?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此时此刻,遗民们对王师尽管还存着期望,但是一年两年,甚至八十年的苦难中,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年又一年的(失望),失望啊!再读(后两句)

师:是啊!奸臣当道,小人横行,多少英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岳武穆含恨**亭,韩世忠终老洞庭湖。但是,他们绝望了吗?他们抗战到底的信念动摇了吗? 生:没有。

师: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诗人那对祖国的热爱,那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读(《示儿》内容)

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深深地被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所震撼了,你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

师:我想,这一刻的你,一定是千言万语,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些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小练笔)生:把自己写的说出来。师:我们的作者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作者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那一字一句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诗人那份对祖国至死未渝的去爱,那拳拳爱国心,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心头。读——《示儿》

师:无数的英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始终不忘收复失地。曾有一位英雄,他不仅留下了许多抗敌保国的动人故事,还留下了一篇千古绝唱———《满江红》,他就是—岳飞,教师读——“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师:请同学们课外的时候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去感受民族英雄岳飞那“还我河山”的气概和“精忠报国”的坚定信念。师: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忧 忧

国 民

壮丽河山 遗民

沦陷敌手 泪尽、望(又一年)

第三篇:古诗《所见》教学实录

古诗《所见》课堂实录

杨林桥镇中心小学

张老师

今天,我将教学清代诗人袁枚写的古诗《所见》,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最终达到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歌描绘的生动景象,体会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为了迎接孩子们的种种突发奇想,我提前认真备课,书上是“满天星”。

打上课铃前,我兴致勃勃的来到教室门前“候课”,孩子们很懂事,稚嫩的童声唱着“课前一支歌”,让我也禁不住唱了起来,师生互问好之后,我们很快进入了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所见》。

学生跟着我一起书空:所见——袁枚(板书)

二、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见》,同位互相解决生字问题。

2、老师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拼读;领读,带词读。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三、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我带着大家读一读,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出哪些画面呢?

师生共同读诗歌。

师:多读几遍吧,这样你会想到更多的画面。学生又读几遍才停下来。

师:谁来告诉大家:是谁骑黄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是牧童。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着脚丫,穿着马褂、戴着斗笠的小男孩骑在牛背上。

师:很好!谁能说说这头牛长得怎么样?

生:这是一头很肥的黄牛,肚子吃得鼓鼓的,走起路来尾巴左摇右摆。

师:真棒,你们很会想象!小男孩坐在结实的牛背上开心吗?你从哪句诗歌看出来的?

生:从“歌声振林樾”可以看出来。师: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生:牧童很高兴,唱起歌儿,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生:他的嗓子很好听,又响亮,树上的蝉也跟着唱起来了。

师:你说的真好!这蝉真可爱!小男孩喜欢它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 生:我从“意欲捕鸣蝉”这句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那“忽然闭口立”又是啥意思呢? 生:小男孩立刻闭嘴不唱了,悄悄的站到树下望着上的蝉。

师:说的真好!这个孩子给了你什么印象? 生1:可爱。生2:机灵。生3:活泼。

四:拓展: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请讨论一下:接下来,小男孩会怎样做?

生1:我认为他没爬上树,因为这样摇动树枝后,蝉就会害怕,然后飞走了。

生2:是的,这样就不能听到蝉唱歌了。

生3:我认为作者袁枚应该跟小男孩帮忙,回去拿网子来网它就行了啊!

生4:不行,老师讲了:我们要爱护小动物,它是有生命的,它的家在树上,我们带回家它会死去的,它是属于大自然的。

生5:我认为他是个小科学家,他要仔细观察蝉的样子生6:黄牛得安静才行,如果黄牛在树下叫,一定会吓走蝉的。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诗人袁枚看到这幅捕蝉的画面就写下了《所见》这首诗。假如你见到这情景会怎么样做?

生:诗人那时候没我们现在条件好,如果是我,我会用妈妈的手机拍照,然后放在网上,让大家看的。

生:我爷爷在家耕田了,我家的牛也很温顺的,我也要骑在牛背上玩。

师:你太可爱了,有机会老师帮你拍照,好吗?

五、作业:

请把这美丽的画面保存到我们的大脑中好吗?师生共同背诵古诗《所见》

第四篇:《古诗苑漫步》教学实录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八年级

教学分析:

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宝典,学生从小学到初

一、初二已经学习接触不少古诗词了。但好多同学对古诗词不感兴趣,对学过的古诗词不能很好的理解感悟。本次综合性学习,可以督促学生更多地积累背诵古诗词,通过由浅入深的几项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另外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组为单位,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还能使他们感受到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

(2)积累古诗词,学生争取多背一些古典诗词。

(3)诵读理解古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重点:督促学生多积累一些古诗词,学会把学过的诗词整理归类。

难点:增强对古诗的感悟理解,初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课型: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教法:自主合作式,情境式,激励法,体验法。

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提前让学生准备背下来初一初二所有学过的古诗(包括规定课外古诗词及小学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

课时:课前准备时间一周 课上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准备:

1、班级分成九个学习合作小组。并分别给每一组分配具体的任务:朗诵古诗组、吟唱古诗组、联想古诗组、运用古诗组、古诗的故事我来讲小组、古诗绘画组、创作古诗组、赛诵古诗组

2、一周前印发新课标推荐的必背古诗词让学生去诵读。背诵一定量的古诗词,为古诗擂台赛做好准备。

3、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试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其配上的画面,在画中体会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

4、搜集并学唱已经谱曲的古诗词。

5、搜集古诗中传诵的故事,并做好讲给大家听的准备。

6、提前创作自己仿写的古诗,并有相应的自己的解说 教学过程:

一、深情并茂吟古诗

二、联系生活品古诗

三、任意挥洒赛古诗

四、千古风流谈古诗

五、自己动手学写诗

六、争先恐后赛古诗

结束语: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今天在古诗苑漫步亦要告一段落。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当我们打开这本书的时候:风来雨从,气象万千;当我们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月光如水,晚风吹拂。希望同学们以今天的活动为契机,用一生时间将这本书永远读下去。

综合性活动《古诗苑漫步》教学实录

主持人1::同学们,众所周知,中国乃一诗之国度,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主持人2: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更是浩如烟海::,在华夏文明中蔚为壮观.; 主持人3:.辉烂的华夏文化,不仅仅是飘扬在丝绸之路上的一串串悠远驼铃,:,不仅仅是四大发明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铿锵步伐,也不仅仅是万里长城屹立千年的永恒丰碑;

主持人4:在华夏文明璀灿耀眼的星空中,更少不了的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所谱写的一页页典雅华章!主持人1:在那里,我们可以领略到长江“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博大,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泰山“一览众山小”的雄奇;

主持人2:在那里,我们能够聆听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心路历程,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文人气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圣人情怀.主持人合: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接受一次美的洗礼.一,声情并茂吟古诗

主持人3:前人一句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主持人4:吟诵是学习,品味诗歌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下面请配合所选音乐,将你最喜欢的古诗词声情并茂地吟诵给大家,让我们共同分享中国古诗独特魅力的韵味.(杨美玉诵读李煜《虞美人》,配乐《乌夜啼》.)主持人1:请同学来评价一下.生1:感情把握得比较好,体现出了节奏之美.生2:读出了诗歌的意境,让人感到余味无穷.生3:音乐选择得非常好.(六生合作诵读王维《桃源行》,配乐《渔歌唱晚》.)生1:前后的感情反差较大,但声音铺垫较好.生2:节奏语气较准,感觉非常好.生3:语调让我们感受到了陶渊明的隐士情怀.(袁有新诵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配乐《走进新时代》.)生I:感情表达恰当,表达出诗人的喜悦之情.生2:配乐用得非常恰当.(老师诵读《雨霖霖》配乐《高山流水》)

学生1::老师的情感把握十分的准确,仿佛已经置身于其中了

主持人2:听诵读点评,感触颇多.读诗不仅要用声,口,更要用心灵,读出文字里的东西,才能抓住情感内涵。

主持人3:古人写诗提倡“我手写我口”,我们读诗提倡“我口读我心”,才能与古代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其实,诗歌在中国古代最早是用来演唱的,同学们不禁会问,古人怎么唱诗,先听一首古代诗歌歌曲.(播放古代歌曲《诗经.关雎》录音.)主持人1:好听吗?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我们可用自己喜欢方式去唱,谁能将你喜欢的诗歌唱一唱?(唱李清照《一剪梅》)五人唱苏轼《水调歌头》.)主持人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多么美好而纯真的祝福{(五人唱孟郊《游子吟》.)主持人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多么真挚的情感!主持人4:感谢以上同学的精彩读,精彩唱,精彩评.由于时间关系,不能精彩到底,二、联系生活品古诗

主持人1:吟,唱并非学诗,品诗的唯一方式,正如杜甫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进入诗歌,必须联系亲身经历,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品味诗、感悟诗。

主持人2:.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看某~景象,进而联想到某一诗.先小组交流,再讲给大家.第一组: ① 刚刚过去的清明,我和家人去上坟,不由得想起了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② 有一年夏天,我去果子沟游玩。车里的我透过明亮的窗户看到了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头,不由得想起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③ 当我坐在教室中,透过玻璃看到窗户那一颗颗泛着春意的树时,我不由想起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④ 当我看到老师忙碌的身影,便想起了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⑤ 放学路上路过广场,看到放风筝的孩子,想起了杜牧的: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⑥ 当我看到早自习时同学们认真读书的模样,想到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⑦ 每当夜晚落花般的雨水黯然的敲打着透明的玻璃,我总会不由得想起纳兰容若的:风也萧萧,雨也萧萧,受尽灯光又一宵。第二组:

当我走到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马路上,望着那枯黄的落叶在风中翩翩起舞,不禁想起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当我走在被雨水刷洗过的乡间小路上,不禁想到赵师秀的《约客》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当我看到秋天湖边落叶纷飞的时候,不禁想到范仲淹的《苏幕遮》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在北方,现在是早春的季节,每当我看见窗外落雨纷纷时,我不禁想到韩愈的《早春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请大家看,图书角那里的竹子,它不禁让我想到郑板桥的《竹》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请大家看,班级侧壁上的壁画中那亭亭玉立的荷花,不禁想到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主持人3:听同学们讲,我不禁想起,去年暑假和家人一起去南疆游玩时的情景,车窗外,黄沙漫天,不时有沙砾砸上车窗,让我不禁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景;主持人4:看到大漠如此荒凉,又让我不禁想起“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凄凉。车到黄沙之中,我不由的想到古人为保边疆而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

主持人1:刚才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经历品味古诗,大家想不想知道古人如何品诗? 主持人2:东坡评王维诗言:“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主持人3:于是将绘画形象性与文字抽象性结合品诗的意境,成为古人品诗的独特方法。

主持人4:前面我们通过诵,唱充分领略了中国古诗音乐之美,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中国古诗绘画之美,能否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角度去谈对某诗的感受? 第三组

第四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诗写出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景象。读到它,气势磅礴的呈现在人们眼前,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构成一幅九天飞瀑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话中的“碧”和“红”看出了诗中的色彩美,看到了作者独自置身于一片莲花和荷叶构成的美丽天地中。诗中的“接天”和“映日”中看到了诗的磅礴之美,看到了那莲叶丛生,荷花密布的恢弘之气。这景色构成了一幅红莲碧叶图。

江青鸟欲白,山青话欲燃。杜甫的这首诗让我看到了青翠的山色,火红的花朵构成了色彩鲜明而又清新自然的图画,这绚丽的春色构成了一幅夏日山水图。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这首诗写出了秋季落日之景,虽为“残阳”,却气势磅礴,构成了一幅深秋落日图。

冲天香阵迷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一个迷字仿佛让我看到了过往的行人受到菊花的迷醉。“黄金甲”好似让我看到了菊花竞相开放,构成了一幅深秋金菊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诗让我看见了明月高悬松影斑驳,松的刚与月的柔构成一幅明月松间月寂图

主持人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余味无穷.三,任意挥洒绘古诗

主持人1::在中国,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而每一幅画都蕴含着一首诗.主持人2: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任意挥洒,创造出你所感受到的诗歌意境.画一句,一场景,一片段都

可以,小组评选最优者展示.(生以小组为单位画诗歌意境.)第五组

四位同学将《春江花月夜》《春江晚景》《江楼怀旧》《早春》四幅画贴在黑板上,并分别解说。

我画的是《春江花月夜》淡淡月光,淡淡山色,烘托淡淡思情,抒发对人生的感慨.):我画的是苏轼的《春江晚景》,晚春的江边,芦花飘荡,几只鸭子闲适地游水.我画的是赵暇的《江楼怀旧》,月光如水,水天相连,一派空旷幽远的意境.:我画的是韩愈的《早春》,早春时节,江南大地,烟雨朦胧,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刚才我们通过绘画形式展现诗歌内容,联系亲身经历品味了诗歌内容,这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就是诗人生活经历的结晶.四,千古风流谈古诗

主持人1:在中国,诗歌不仅仅是文学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故每一首着名诗

歌背后几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主持人2:一首好诗可使诗人名声大震,一夜成名,所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甚至在诗人梦寐以求的仕途上起关键作用,比如唐韩翊因一诗得提拔重用,谁来讲讲这个故事呢? 第六组

(故事《韩翊因诗得赏识》.)主持人3: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因诗得福,正如杜诗所言“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历史上因写诗断送前程乃至性命的不乏其人,唐代孟浩然就因一首诗而终生未能做官,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讲故事《孟浩然因诗丢官》.)主持人4::真是非常精彩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五,自己动手学写诗

:主持人1: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故事.的确,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有多少诗就有多少诗的故事.听了这些传奇故事,你们一定对诗人生活充满向往,也想做一回诗人了吧? 主持人2:其实诗人生活艰辛,李白赠杜甫诗云“借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前作诗苦”.下面拿起笔,仿古诗词写一写,体会一下诗人的苦与乐,与先贤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写好后小组赏析.(生分成小组试写古诗.)主持人3::各位小诗人已完成作品,这次互荐,你认为小组里谁的诗好,读出来,评一评好在哪里.主持人4:非常好,这是今天的成果,虽然大家的诗多有缺点,但要坚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只要大家坚持去写,说不定我们当中真会产生优秀的诗人.六、争先恐后赛古诗

主持人1:通过大家诵、唱、吟古诗,我发现大家积累的古诗并不少,那么就让我们大家来看看你们到底积累了多少古诗呢? 主持人2: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古诗大比拼”首先我来读一下游戏规则:

我们来选两个组,分别是挑战组和守擂组,以一对一的形式比拼,每个小组轮流来背一句古诗,最好是课外的,每个人背的诗不能重复,而且如果接不上来的话,就算失败。好了,那么现在开始吧!哪个组想先来玩这个游戏呢? 生一:我们组想来当守擂组!生二:那我们组想来挑战他们!(两组比赛进行中………..)

七、结语

主持人3:同学们,通过“声情并茂吟古诗”,我们体昧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之美;主持人4:通过“联系生活品古诗”,我们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诗的意境;主持人1:通过“任意挥洒绘古诗”,我们眼前展现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诗歌王国;主持人2:通过“千古风流谈古诗”,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的痛苦与狂喜;主持人3:通过“自己动手学写诗”,我们与古代先贤们进行了一次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师结束语: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今天在古诗苑的漫游亦要告一段落.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当我们打开这本书的时候:风来雨从,气象万千当我们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月光如水,晚风吹拂.希望同学们以今天的活动为契机,用一生时间将这本书永远地读下去.

第五篇: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师:对!就是“写”,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把刚才学的几个生字“书空”写写,看谁先能默写?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能背吗?谁来?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

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中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四、布置作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师:关于这个节日,你了解多少?

生:我知道重阳节要登高吃重阳糕的。

生:重阳节要登高插茱萸。生:我还知道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是啊,登高插茱萸是古人过重阳节时的习俗。古人啊还要在这天带上全家,登高插茱萸避邪求平安呢。忆就是思念,重阳节诗人在思念谁?

生:诗人在思念远在故乡的亲人。

师:题目中的山东就是?

生:山东就是王维的故乡。

师:诗人在思念故乡的兄弟,(边说边圈出“忆”),那么这个题目应该这样读呢?

生:应该读得慢一点。

师: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古诗的味道可以读了出来,思念的感觉也就读出来了。我们今天就用这种方法去读读这首诗。要读正确流利。生自由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如果你认为你能读好这首诗了,就请你举手。生读

师:谁来评评?

生:他读的慢慢的,有一点诗的味道。

师:在读诗时,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诗人在思念着故乡。生:诗人对故乡的亲人非常的思念。

师: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读读诗的第一、二行,想想你看见诗人在作什么?

生默读想象。

师:你看见了当时诗人正是怎样的处境啊?

生:诗人当时一个人在异乡,心里觉得很忧伤。

师:你很理解诗人的心情。你还看见了什么?

生:我还看见了诗人独自一个人在旅店里举杯消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朋友,心里在加倍的思念着亲人。生:我还看见了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的过着节日,因为诗里说他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因为思念,诗人的心是那样的忧愁,那样的冷清啊,谁来读读这两句啊。

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已经懂得了诗人的忧愁了。还有谁?把声音再沉下来一点,速度再慢一点。谁还能读,把诗人心读的更加沉点,愁一点?

生:生齐声读

师:佳节重阳,诗人身边的人们正在干什么?

生:异乡的人们都在团团圆圆过节。

生:他们带着全家登高插茱萸,高高兴兴。生:他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重阳糕,和着美酒,非常快乐。

师:而诗人这一刻的心情却是怎样?读.生:诗人的心充满了忧伤。

生:诗人眼前总是充满了母亲的影子,他在思念着母亲。生: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去,与亲人团聚。

生:在他的心里都是孤独,寂寞啊。

师:而事实他却只能是……。

生齐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独在异乡王维,忧伤凄凉的王维啊,不能不回想起在故乡的兄弟亲人们过节的情形啊。此时,在他眼里又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啊?一起读第二句。师:随着王维的目光,你看见故乡的兄弟在?

生:兄弟正在登高插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人。

师:兄弟登高插茱萸,却发现,读——遍插茱萸少一人、师:那就是谁的?

生:那就是王维的。

师:故乡的这一切都是王维所遥知的,故乡的亲人的思念,王维更是明白,这时王维的情如何啊?

生!:王维的心就更加思念家乡了。

生:王维的心被思念折磨了。生:王维的心里充满了寂寞,连眼泪都要留下来了?

师:所以王维在节日时候,他只能说……(读全诗)生齐读全诗。

下载古诗教学课堂竞赛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教学课堂竞赛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第三小学张立军 评析: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康静涵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教师简介一、教学设计说明返回本页页首 通过《古诗两首》的......

    小学课堂识字教学实录

    识字(1)教学实录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观察图画,启发学生思维。在交流中,逐步完成......

    风筝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

    风筝说课稿 一、 导入 大家记得你们小学学过的一篇文章?贾平凹的风筝,那还记得作者贾平凹和他的伙伴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吗?放风筝对他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

    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

    论语八则课堂教案,《论语八则》教学实录 篇一:论语八则教学设计《论语八则》【教材分析】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本文节选的......

    古诗《观书有感》教学实录(五篇)

    古诗《观书有感》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1、板书“最好的——老师——我”,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师: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最好的,“最好的”是什么意思?生:最理想的,......

    教学实录

    《浣溪沙》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学习古诗 二、学习《浣溪沙》 1、简介作者并解题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

    教学实录

    好大一个家 教材分析 祖国有多大。它包括祖国的疆域、领土面积、行政区划等教学内容,融合了热爱祖国的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教材以中国行政区图和文字介绍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