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剖析现行《广告法》与其存在的相关问题

时间:2019-05-13 06:1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剖析现行《广告法》与其存在的相关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剖析现行《广告法》与其存在的相关问题》。

第一篇:试剖析现行《广告法》与其存在的相关问题

试剖析现行《广告法》与其存在的相关问题

内容摘要:广告,从字面上简单解释就是“广而告之”,它泛指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或公民为了特定的目的,自行承担费用并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向社会公众传播商品、劳务、服务及其他信息的宣传方式。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广告业繁荣发展,广告作为生产商家或厂家对自己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市场推广的一种媒介,使广告业成为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自从1995年《广告法》实施以来,除了广告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已经出现的众多违法广告现象和问题。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通过了新《广告法》修订的审议,并定于2015年9月1日起开始实行。虽说新《广告法》在广告内容和一些准则上进行了立法完善和补充,大大提供了用词精准度,并将许多当下热点问题纳入了其规制范围,但是修订过后的《广告法》在当前环境下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

关键词:《广告法》、改变与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在我国旧《广告法》中广告的定义是:“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广告的构成要件包括广告主,广告信息,广告媒介或形式和广告费用。以是否具有盈利目的为标准,将广告分为商业广告和社会广告。旧《广告法》自1995年2月1日实施,在规范广告活动、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广告发布的媒介和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旧广告法的有关规定过于原则,约束力不强,对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缺乏规范,已不能完全适应广告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修订意见,并与2015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次修订以这些年来出现的广告问题为背景细化了更多广告内容方面的准则、规定了广告活动的法律准许范围,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广告监督法律制度,并将许多当下热点问题纳入了其规制范围,新增了许多亮点。但是我认为在当前社会背景与广告市场环境下,仅仅依靠《广告法》修订就解决所有广告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远远不够的。

新《广告法》本次修改是全面修订,由现行法49条增加为75条,其中新增33条,删除3条,修改37条,原文保留8条。主要改变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重新定义了广告概念。对于广告概念的定义更为简洁,将“广告”直接定义为商业广告,避免了对于商业广告的循环定义,便消费者方便理解和运用。(2)新增了广告活动主体。广告代言人这一概念已经对于我们不陌生了,广告代言人对广告代言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可以说应该是老生常谈,但是旧《广告法》却对这块内容只字未提。现行《广告法》新增了广告荐证人的概念,并将它纳入到广告活动主体中成为了第四个广告活动主体。要求广告荐证人在做广告活动时对自己言行和代言都有审查和核实的义务,代言人对代言虚假广告也要负有连带责任。

(3)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障。在新《广告法》中,新增了许多切实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内容。禁止在任何场合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发送烟草广告;不允许未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成为广告代言人;不得在未成年人相关的大众传媒上发布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广告等。

(4)充实和细化广告内容准则。旧《广告法》对一些内容准则规定的比较原则,面比较窄,这次更加丰富。比如完善了保健食品、药品、医疗、医疗器械、教育培训、招商投资、房地产、农作物种子等广告的准则。与人民群众的消费、生活、健康密切相关的问题都增加了进来。

(5)明确了虚假广告的定义和责任。新《广告法》将虚假广告的情形和范围、虚假广告发布主体的责任和惩罚措施都加以明确规定。

在当下的市场形势中,很多人只看重自己获得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广告的真实目的,从而扭曲了广告的性质和功能,甚至使“广告”成为了消费者们最厌恶的东西之一。对于我国这种广告的很多不成熟方面,法律的规范和约束就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仅仅依靠冰冷的法条约束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只有真正地把广告法的精神贯穿到日常的广告执行中,中国广告才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健康、高速的发展,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虽说新《广告法》在对现有的广告问题做了一定的调整和规范,但是仅仅做出法条上的补充是难以应对新环境下广告业面临的挑战的。我认为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广告业监督管理执法机构,在让广大消费者监督的同时、除工商管理部门的掌控之外能有一个直接的监督管理部门来处理消费者投诉和监督管理工作。另外,作为一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部门法却对侵犯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没有进行规制,可在一些个人基本权力下多做一些规制。仅仅依靠《广告法》来管理和约束现存问题,在原来的框架结构上不做出任何改变是没有用的,我认为除了严格执行《广告法》之外,加强以《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联合规制、以社会监督和广告行业自律为辅才能有条件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广告法管理体制。

结语:随着我国广告行业规章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随着各种专业技术队伍的不断壮大,随着国家司法体系不断健全;广大人民群众法律素质、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虚假广告的有效遏制并逐步减少;整个广告行业将会展现出一个崭新的风貌。

第二篇: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2010 1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一是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

二是评价重心仍过分关注活动结果,忽视被评价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三是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四是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五是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和培养起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或者相对忽视。

厚爱差生: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因为他们更缺少辨别能力。他们会说:“老师说给我们听的,才不是那么回事。”结果是真的也变成假的了。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1、上述法条《义务教育法(修订)》(2006)的强调了义务教育的强迫性、免费性和义务性。

2、《义务教育法》实施20年后,新《义务教育法》的通过,对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发展来说,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

从教育法制建设角度讲,新《义务教育法》的出台也是中国教育法制建设一个新的、重要的标志。新《义务教育法》总结了《义务教育法》实施20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义务教育法》作了一次全面的、重大的修改。

从义务教育发展来看,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作用,是义务教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无论从义务教育本身、教育法制建设,乃至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新的《义务教育法》体现了我国教育立法水平、立法技术和立法质量质的飞跃。3 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精神。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建设应该运用策略是:

一、校长的创新教育理念:尊重个性,挖掘潜力,搭建平台

1、发现教师的闪光点,了解他们适合干什么,并把他们放在最适合的岗位

创新探索的精神,尊重个性,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多元化选择性开放式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未来中国教育之树的一片新绿。

2、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创造教师成才的条件。对于教师,领导要鼓励其结合自身的兴趣,加强个人发展并为教师的发展需要提供各种有利的软、硬件。

二、管理制度创新:重视团队建设,建立有利于教师共同发展的机制。创新团队是指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群。创新团队的要素包括:明确的创新目标;塑造或吸引创新性领军人物;系统的组织架构;优化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三、课程设置创新:加强校本培训,“引领”教师成才。4

一、用心充实自己

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努力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二、用心呵护学生 农民在田野里对弱势禾苗时刻注意多追肥、多浇水,对长势旺的禾苗注意打杈、灭虫,真实呵护备至。班主任工作何尝不是这样?班主任要学会爱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施以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

三、用心对待学生

用心对待学生,必须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对全班所有同学都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不能有男女之别、贫富之别、亲疏之别;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残疾。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应该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全面地、辨证地认识学生,不宜过早地给学生下结论。

四、用心培养规范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健身习惯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应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成绩作为班级管理的中心工作。

五、用心创设环境

班主任是总设计师,布置时要美观、大方、高雅,力避凌乱、品位底下,班级文化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布置时尽量注意不要分散学生的课堂听课精力。

六、用心激励学生 2011-5-9

1(一)评价目的:重学校行政管理,轻教师专业发展

行政管理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若教师评价仅以学校的行政管理为主,就等于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教师也会把教学工作看作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这些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

(二)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教师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现行教师评价大多是通过评价来制约和督促教师的工作,实施以学校领导为评价主体的教师评价制度,其实质是“官本位”意识在教师评价中的具体体现,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继而影响到教育的正常发展。

(三)评价内容:重教师教学效果,片面强调学生考试成绩

教师劳动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其教学效果难以体现在学生的一两次考试上。因此,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难免具有片面性,将其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容易给教师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四)评价方法:重量化评价方法,轻质性评价方法 我国对教师评价采用“评价表”、“听课”打分的方式,对教师各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评价,依此来管理教师。这种做法忽视了不易量化的有价值的信息,对教师工作的影响较大。因此,这种评价并不能够全面反映教师工作的真实状况。“课程统整”的核心思想是共同的或共有的教育经验,不是由学科组成;所谓共同的课程并非内容相同,而是课程目标相同,以及教育过程中隐含的原则相同。例如认识内在的价值、发展了解、尊重真理和增进个人自主等。这种广泛的目标和原则成为课程的共性,成为每个儿童共同教育的基础。正如医生不能为每一个病人决定相同的食物,只能提供营养的原则供其配菜,以适合不同的是生理需求;因此共同课程并非强加给学生共同的学科或共同的课程内容;而是共同的“经验领域”或共同的过程或原则,所以程序原则是决定课程,尤其是共同课程的基础。在教育价值和原则的指引下,在诠释和调试的过程中,课程内容才能多样化适合不同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个别需求。3

(一)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确定的先后顺序,心理发展是按照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方向发展的。

(二)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推进的。

(三)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个体心理发展在发展进程、内容、水平等方面又具有千差万别的特殊性,各种特殊性统称为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四)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个体心理随时间而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进程。就发展的全程而言又按不同心理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区分为数个发展阶段,称为阶段性。心理发展过程是两者统一的过程。

(五)心理发展具有年龄特征

发展心理学将人的一生全程划分为数个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都有着与其它各年龄阶段不同的典型特征,这些最一般、最本质、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就是年龄特征。4 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公办学校中遭遇的显性排斥已经减弱,但竞争压力增强。针对随迁子女学校生活的新情况,社会的关注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善良的反歧视上,而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切实帮助使他们的确能够在学业基础上越来越接近城市标准,以便获得与城市孩子平等的竞争机会。

(一)学校内部显性排斥减弱 学校这个特殊的群体环境中,身份是被重新定义的,教师和学生对于其他学生的评价是以“成就”为标准的。

(二)家庭支持障碍突显 1.居住环境依旧恶劣 2.情感体验倾向负面

(1)与父母缺乏沟通,轻视怨恨父母(2)爱慕虚荣,不能正视差距(3)心理失衡,为赚钱抛弃尊严(4)学业前景迷惘

(三)增权:从家庭支持到支持家庭 1.薄弱学校关爱不薄弱 2.家访重返学生生活 3.杜绝“乱收费”,减轻家庭负担

(四)社区和媒体应成为学校的有力支撑

以实际行动给予农民工随迁子女更多切实的帮助,使他们的确能够在学业基础上越来越接近城市标准,以便获得与城市孩子平等的竞争机会应当成为现实走向。

第三篇: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正迅速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压力日益增加。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在适应市场化、社会化、法制化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深化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措施是弥补隐性负债,做实个人账户;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给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增值;积极推进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度安排上重视家庭保险的基础作用。

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完成了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即实现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模式。与这种变化相伴随的则是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及养老保险制度尚处在转型期的情况下,人口结构的急剧变化给养老保险事业带来许多新的难题,也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基本判断与特征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截止2000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998亿,占总人口的10.46%;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也有8827万,占总人口的7%。按照国际通行的年龄结构类型划分标准,这两个指标都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与一些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一些特征:

1.老龄人口增长速度快

现在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3亿,预计今后40年间将以年平均4%的速度递增,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年平均1.68%增长速度,也高于世界人口平均增长速度和欧美各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我国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82年的5%左右增加到2000年的7%左右,经历了18年。而同样的比例增长英国用了80多年,日本用了40多年,瑞典用了40多年。从人口老龄化水平由7%左右上升到14%左右所需的时间来看,法国为130年,瑞典为85年,美国为70年,德国为45年,中国为30年,日本为25年,这充分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很快,增长速度仅次于日本。

2.经济欠发达,负担重

负担重是因为我国人口未富先老。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人口出生率都在不断下降,并逐渐向人口老龄化社会和消费主导型经济过渡,虽然经济增长率在降低,但经济仍然繁荣。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低,另一方面人口在以非正常的速度增长,跳过了西方国家经历过的建立中产阶级的漫长过程。一般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8000美元以上。相比之下,到2003年我国人均GDP仅为1000多美元,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3.老龄人口呈高龄化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表明,在老龄人口总体增长的同时,老龄人口的高龄化特征也日益明显,其中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快于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体平均3%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50年左右,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增加到88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上升到20%。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及产生的社会影响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总体国力日益增强,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是一个

经济欠发达国家,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使我国经济过早地受到冲击,也给尚不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因为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处在相对薄弱的条件下迅速发生的,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和急剧增长的老年人口规模对正在发展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多是在经济高度发展以后才出现的,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相比之下,2003年我国人均GDP仅为1000多美元。老年人口的增长,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无疑会增加消费性支出和供养性开支,增加对医疗、保健以及生活照料等服务的需求;增加对居住、交通工具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的特殊需求。这些都会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以我国经济制度发生深刻转型和社会经济全面深入发展为背景的,结构调整与新旧制度衔接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动引发的代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通和沟通方式等方面正在发生动摇,而新的养老制度与模式尚未完善,这就使得人口老龄化的发生以及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更具有挑战性的意味,也使得国家在处理经济发展的各种复杂矛盾的同时,必须兼顾汹涌而至的人口老龄化浪潮及其伴随的各种老年人口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三、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传统制度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的社会统筹试点及实施阶段;1995年3月以后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阶段。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三个阶段中,真正具有改革意义的是1995年3月《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发布后付诸实施的三项原则规定,其中心内容是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转变。从1997年开始,我国加快了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这一阶段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明显的时期

第四篇:试谈现行消防工作方针存在的缺憾

试谈现行消防工作方针存在的缺憾

试谈现行消防工作方针存在的缺憾摘要:作者就现行的以及今后的消防工作方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设想。提出在原有的“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消防工作方针的基础上增加“软硬并举,建管并重”等内容。

关键词:方针;管理;软件;硬件

所谓方针就其词义来讲,是指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所谓

工作方针,是指对工作具有全面、明确、现实和深刻指导意义和作用的方针。凡是现行的工作方针,其内涵和外延、其层面和维度,均应力求更加完整地显现于高度概括和精炼的文字寓意之中,从而反映出既覆盖全面工作领域,又紧贴实际工作需要的特性与特征,以利更好地发挥其向导作用,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业绩和效益。

我国的消防工作方针,五十多年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需要,也在不断地有所更改和变化。新中国建国初期时的消防工作,基本上是参考和借鉴前苏联的有关经验,对当时消防工作的指导,主要是依据和遵循一些原则性的规定。随后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国家正式提出来“以防为主,以消为辅”的消防工作方针;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又将上述方针改为“预防为主,防消结合”,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消防工作方针,几十年来在全国范围的实际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制约作用,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不可否认的史实。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消防工作方针的导向和制约作用,反映的是否较为全面和充分、在实践中是否体现出应有的成效和价值,是检查和验证其是否制定的正确和切实的重要依据和唯一标准,这一点应该是绝对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消防工作方针与现实工作之间的关系,是否非常亲和、贴切,这一点又是相对的。因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因此只有按照实际情况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才能避免陷入形而上学的误区,才能因势利导地指引工作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鉴于本人有着以上的思路和考虑,并联系到当前我国消防工作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进一步深入调研和反复推敲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的消防工作方针,适当地加以补充和修改,是不无必要的。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对此,我个人准备斗胆的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意见,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并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指正。

1“管理”是消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进行计划组织、部署实施、监督检查、协调控制以及总结改进等活动,并不断实现p(plan)、d(do)、c(check)、a(action)良性循环和持续的螺旋上升过程。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不断扩展和引伸,管理的含义、内容和方式方法等,也随之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而且社会越进步,管理工作越是显得重要。应该看到:管理既是一种载体,更是一种资源和动力,如果对管理工作十分重视,而且能够正确把握和充分利用,就必然会产生很大的能量和很好的效益,这是管理工作的共同规律,消防工作也不例外。

构成管理工作的要素,或者说是构成管理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机构体制;②政策法规;③管理者与被管理者;④财与物;⑤知识与信息;⑥时间与空间。所谓管理现代化,主要是指:①管理思想现代化;②管理组织现代化;③管理方法现代化;④管理手段现代化;⑤管理人才现代化。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上,如何更好地发挥诸多管理要素之间的整合功能和集约效应,无疑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各种管理工作的永恒主题和长远方向。

从我国当前消防工作的现状来看,如何不断的加强消防管理工作,我个人认为:在认真理解、掌握和全面贯彻、实行上述这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内容的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遵循和落实好以下两项重要原理。

1.1人本原理

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是人以及人的积极性。因此一切管理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使得全体人员都能明确前进的方向、追求的目标、工作的意义、自身的职责、成败的利害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等等,从而更加清醒、自觉和主动地去完成自身的本职工作,以利促进整体工作和整个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目前对于在消防工作中如何贯彻“人本原理”的问题,有些人往往只是理解为:消防工作应该注重把人的保护和人的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并利用各种物质技术条件,来保证安全设防措施的落实。对此,我个人认为尽管上述观点是不无道理和无可厚非的,但未免有些片面和局限性,换句话说,就是只重视了人的权益和人的价值,而忽略了人的作用和人的职责。从而陷入了一种“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是必须予以防止和反对的。通常人们所说的工作标准,就是“管人”的,就是抓人的责任制的,这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涵。所谓“寓教于管”其实质与核心就在于此。

1.2效益原理

任何管理

工作都必须注重最终的实际效果,都必须执意谋求和达到动机与效果、手段与目的的协同统一,这也是考核与验证工作的优劣成败的重要依据和标志,因为只有把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实处,取得实效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管理工作的应有作用和价值水准。通常人们所说的工作中,要务实、求实、扎实和落实,就是指要结合实际,抓住实质,坚持实干和保证实效。

目前对

于在消防工作中如何贯彻“效益原理”的问题,其关键就是要在工作中认真坚持“到边”、“到底”和“到位”的原则。所谓“到边”,就是指工作的外延和广度,在横向展开时,应尽量避免工作上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所谓“到底”,就是指工作的内涵和深度,在纵向展开时,应尽量避免工作中的简单化和表面化;所谓“到位”主要是指人的职能和责任以及工作的业绩与成效,因此工作一定要落实到人,并且应明确和适时地解决好做什么?谁来做?如何做?何时做?何处做?做到什么程度?以及所需要的条件和程序等。因为工作中的不同状况和不同结局,就是由于上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最终效益上的差异。

2充实现行消防工作方针的内容不无必要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看,现行的“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的提出,应该说是合理的、必要的,但是从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上来看,作为一项指导方针来说,使人感到其覆盖的工作范围和所触及的工作内容,似乎显得还缺乏应有的广度与深度。如果作为一项衡量标准来讲,似乎在体现“管物”、“管事”和“管人”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憾。如果说得再清楚一点,就是在现行的消防工作方针中,对于“管理”这个不容割舍的要素,还涵盖的不够明显和强调的不够突出。联系到目前在我国很多工作领域中,普遍存在着对管理工作不重视、不认真、不得力的时弊现象,以致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很大的损失和危害,消防工作方面也不乏其例。因此,在消防工作中,应该进一步充实和强化“管理”的内容和作用,以利推动消防工作的不断深化和优化。

如果说现行的消防工作方针中,已经暗含有“管理”的寓意了,只是从字面上来看,还显得有些淡漠和朦胧,那么为什么要“把肉埋在饭里”呢?何不阐幽发潜把真谛和要领更加鲜明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呢!我认为这样做决不是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对人对事都将是有益无损的。再联系到古人之所云:“一曰防,二曰救(消),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而止之谓之救(消),责而除之谓之戒”,如果说在现行的消防工作方针中,已经把“防”与“救(消)”的寓意指点得很清楚了,那么对“戒”的寓意也应该较为明确地容纳进去。换句话说,无论是防也好,救(消)也好,戒也好,都离不开“管理”,都需要通过加强管理,来不断提高消防工作力度和成效。

3全面加强消防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不容忽视

如上所述,除了从字面上(或者说是从理论上)有必要在现行的消防工作方针中,增加和突出“管理”这个要素的内容之外,如果联系到近年来我国发生火灾事故及其有关善后工作的实例情况来看,则更加体会到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消防管理的紧迫感。最近从报纸电视和广播等新闻媒体的报道中,经常看到一些有关火灾的情况,据统计2000年我国仅发生的特大火灾就有61起,在火灾中丧生的共529人,其直接财产损失高达2亿元。虽然这些火灾的起数和损失比上年有所下降,但其死亡人数却是大幅度上升14116。另据公安部消防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说,2000年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一些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落实《消防法》中所明确规定的消防安全责任制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2000年的火灾当中,有80以上是由于违章用火、用电、用气和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等人为因素而引起的,究其祸端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官僚主义导致的管理不善、监督不力和执法不严。例如河南焦作天堂录像厅的大火、洛阳东都商厦的大火等,其火灾原因均属经营无序和管理失范,并且还有监督乏术、查办不力之嫌。尤其是在商业性建筑的火灾案例中,有不少火灾是与商家所采用的租赁、承包或转包等经营方式有关,因为这方面如果处理的不好,往往就会成为发生火灾的潜在原因和安全隐患。而公安部门在消防检查和监督方面,也往往存在着发现不及时、跟踪不紧密、查处不到位和纠正不彻底的现象。对于存在的安全问题和火灾隐患,往往只局限于或停留在口头或书面的警告与通知上面,“以言代管”、“以文代管”和“以罚代管”,自觉与不自觉地弱化了以法行政的力度,从而在客观上每每导致人们所不愿看到的那种养痈遗患的不良后果。君不见,有许多火灾在发生之前,公安消防部门曾不止一次地下达过责令整改和停业整顿的通知,但投资或使用单位并没有及时改正或是改得仍不符合规定要求,而且使用也未真正停止,最后酿成大祸,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当然这里面的责任主要不在公安机关方面,而是在建设和使用单位方面,但其症结都是在“管理不力”这个根本性的要害上面。我认为至少有两个问题,是发人深思的,一个是作为建设和使用单位必须有着高度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和改进意识,发现消防安全方面的问题之后,必须及时采取彻底的纠正措施,以便确保达到杜绝隐患和防止再次发生。决不能抱有敷衍了事蒙混过关的态度,存在着能拖则拖、阳奉阴违,时间一长,风头一过,就可以时过境迁、不了了之的侥幸心理。因为如果采取如此自欺欺人的下策,到头来只能落个自作自受、自食其果的结局;另一个是作为公安消防部门,无论是火灾发生之前对于火险隐患的检查,还是在火灾发生之后,对于火灾危害的调研分析,都必须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全身心的工作,切实找出、认准和抓住其中的主要症结和弊端,及时采取对症下药和治病救人的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和保证事先防范和善后处理措施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真正达到亡羊补牢的效果。同时还应该通过举一反

三、以点带面的方式方法,做到“一处有经验,大家来学习”,“一处有教训,大家来记取”,从而扩大正反两方面教育的积极影响。正像俗话所说:“学费不能白交”、“代价不能白付”和“光吃堑不长智也犹如犯罪一样”。

总之,加强消防工作,必须是既抓硬件和硬环境建设,又要抓软件和软环境建设;既抓物质技术,又抓人和管理。也就是说两手都要抓,而且两手都要硬。这是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也是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为此,我本人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和推敲,决定对我国现行消防工作方针的内容,冒昧地提出一点补充意见。具体来说,就是在“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后面,再加上“软硬并举,建管并重”八个字。这样一来整个消防工作方针的覆盖内容,就显得更加全面明确了,其指导意义也就更加深刻有力了。所谓“软硬并举”,就是对于有关消防工作方面的建设与管理,必须给予全面和充分重视,并摆在各级领导和各个责任部门与人员的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实、常抓不懈。这里提出的“建设”和“管理”,包括思想、体制、队伍、工程、信息、装备等方面的建设和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的管理。这一点我确信在大家的头脑里会是比较清楚和有所感受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粗知浅见,其观点可能有所偏执,其言词可能有些失准,但是我能够直言进谏,坦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其用心或意愿,相信大家是能够予以理解的。

第五篇:现行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姓名:祝苏炜 学籍:200509 所属服务站: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教学服务中心 联系电话:*** 个人邮箱:zjzsw48@cmr.com.cn

我国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摘要】:公用事业是特殊的垄断产业,垄断产业有其独特的性质。在我国,公用事业作为自然垄断产业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改革现行公用事业体制,打破垄断,政企分离,为不同区域企业的直接竞争创造条件已成为我国公用事业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在分析我国公用事业体制现存问题、认识该产业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用事业体制改革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公用事业、改革、垄断、民营化 【正文】:

所谓公用事业,是指电信、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和公共交通等为公众提供产品、服务的行业。公用事业通常都是自然垄断性比较显著的基础设施行业,同时又是具有明显公益性的行业。传统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公用事业都是由政府直接投资,垄断经营的。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等发达国家以民营化为导向对公用事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并形成了波及全球的改革浪潮。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和成效表明,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不仅有助于降低政府成本,而且能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我国的公用事业管理体制也急需改革。

公用事业改革自然会触及到包括政府、企业、消费、企业员工等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与敏感性,改革的难度也相当大。但是由于公用事业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而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是城市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证公用事业的稳定发展,确保生产和生活对其需求的满足,是保证城市社会稳定、秩序的前提。因此我国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只有通过改革来逐步完善,真正起到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一、我国现行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政企不分及由此导致的低效亏损。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公用企业行政化现象严重。这种体制的必然结果是以行政区划为界限来划分公用企业的市场范围,由行政区划界限内的运营者垄断经营。这种划地为牢式的垄断虽然便于政府对所属企业的直接管理,但往往有悖于经济合理和规模经济的原则,造成经济上的低效率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城市公用事业的亏损问题也普遍存在。

2、垂直垄断导致各种限制竞争行为。由于我国城市公用事业长期采用区域性垂直一体化结构,地方公用事业管理部门所属企业分行业垄断本地区公用事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输送、销售等所有环节。近年来各地的改革不仅没有削弱这种垂直垄断,而且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用企业凭借垄断优势,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报告显示,公用企业利用独占地位侵权成为2001年消费者申诉举报的十大热点问题之一。其中供水、煤气等服务领域投诉达10670件,在国家计委划分的19个服务行业的37个小类中占第三位。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设置障碍,控制终端产品;利用审查申报,控制设计施工;捆绑交易,滥收费用等。

3、价格管理混乱,缺乏科学依据。各级政府物价部门确定公用事业产品或服务价格水平的依据,主要是被管制企业上报的成本,但这种成本是在特定行政区域内垄断经营企业的个别成本,而非合理的社会平均成本。按企业的个别成本定价,成本越大价格越高,不仅使企业失去降低成本的压力和动力,而且还会诱使企业虚报成本。而物价管理部门虽然对企业上报的成本资料进行审核,但由于没有象企业那样了解真实成本,故只能审核其合法性,难以审核其合理性。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对企业的调价幅度“砍一刀”,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价格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与企业之间讨价还价能力和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协调程度。

4、投资能力不足,供求矛盾突出。根据联合国建议,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例应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5%或固定资产投资的10%-15%,以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起飞阶段的巨大需求。而我国历史上投资比例最高的1998年,以上两个数据只有1.8%和5%。投资不足,资金短缺,致使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化发展,难以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膨胀所带来的巨大需求。目前我国城市平均万人拥有公交车辆仅6辆,城市污水处理率不到2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6%。城市供气、供水和汽车停车场等都严重不足。

二、公用事业的特点及其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公用事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质。公用事业对网络的依赖性决定了其自然垄断的特点:一方面,网络是公用事业固定成本的主要部分,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另一方面,公用事业生产的主要环节高度垂直相关,主要产品结合紧密,又具有明显的范围经济性。这两个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公用事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具有弱增性,即由一家企业生产全部产品或多种产品比由多家企业生产,成本更低。

2.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公用事业产品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直接相关;作为要素投入,公用事业产品还关系到其他行业能否正常、稳定地组织生产活动。也就是说,公用事业与生产生活的费用以及生产生活的普遍性、安全性、连续性、便捷性直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3.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公用事业需要巨额投资,这些投资形成的资产专用性很强,一旦投资就难以挪作他用,沉淀成本很大。所以,只有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建设网络才可能产生规模经济,这又使公用事业投资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

公用事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同时承载相互矛盾的双重目标: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了满足这两个目标,几乎所有国家都曾对公用事业都采取了公共企业垄断专营的模式。

然而,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传统上属于自然垄断的公用事业,开始呈现出非自然垄断的特征,譬如电信业,随着移动通讯、微波和卫星传输、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包括市话、长话在内的许多电信业务,在不另建网络的情况下就可实现经营。并且,在公用事业领域,也只有网络业务具有自然垄断性质,其它业务可以与网络分离。这些变化使公用事业具有了竞争的性质和特点,为私人企业的进入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与此同时,在很多国家,公用事业部门垄断性供给的效果普遍不好,服务差,成本高。因此,一些国家把公用事业中的竞争性部门和垄断性部门区分开来,让私人企业参与竞争性公用事业的生产和供给。

抛开各国公用事业改革的政治经济背景的具体差异,其实质诱因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和需求变化导致了部分行业领域自然垄断性质发生变化,出现了竞争性的特点。因此,各国公用事业的竞争领域日渐增长,而管制范围日渐缩小。这是全球公用事业发展的一般趋势。

三、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思路

我国的公用事业长期采用区域性垂直一体化结构,地方公用事业管理部门垄断本地区公用事业的所有环节,服务效率极低。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通信、电力、供水、供气、交通等公用事业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原有公共部门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政府一时又拿不出多少财力进行新的投资和建设,供需矛盾急剧恶化。为解决这个矛盾,广东、上海、浙江等地开始探索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中央政府也开始重视公用事业的改革,建设部于2002年12月发布了《 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从2003年开始对各类资本全面开放公用事业行业,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把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写进了党的决定,我国公用事业改革的步伐在加快。

(一)国外公用事业改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以民营化为导向的公用事业改革,在我国还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有必要认真吸取国外的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少走弯路。英、美、日等国的改革经验,在以下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引入竞争机制与改革产权制度并行。由于英国公用事业改革是与民营化相伴进行的,这就容易给人们一种假象,似乎民营化本身就能促进经济效率。但从本质上分析,真正促进效率提高的是市场竞争。英国民营化改革之所以能促进公用事业的服务效率,主要是因为英国政府以促进竞争作为重要改革目标。虽然在某些产业、某个改革阶段,英国政府出于对政治因素的考虑,没有把提高市场竞争性放在首要地位,但从总体上分析,英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以增强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更明确地说,所有制变革对提高公用事业经济效率的作用很不明显,经济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所采取的促进竞争与改进管制效率的政策措施。日本和美国的经验也可证明这一点。

超产权理论的研究证明,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提高显著;而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后平均效益提高并不明显。因此,对于以行政垄断为特征的我国公用事业来说,光有产权改革是不够的,再造一个竞争性的市场同样重要。

2、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改革依据。发达国家公用事业改革都有一个共性:预先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使整个改革过程有法可依。我国目前的公用事业改革还只停留在地方政府和某些部门的探索上,在目的上也是以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和减轻来自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投资压力为主,公用事业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鉴于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央政府有必要预先制定出相关的法律,至少是统一的政策,指导今后的改革。

3、在改革过程中引入激励制度。为了促进被管制企业提高效率,在仍需管制的领域,西方国家普遍引入激励性管制方式。实践证明,价格上限管制、区域间竞争、特许投标等激励制度的实行对于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率具有积极意义。美国、英国、日本在电信、电力、煤气等行业普遍采用了价格上限管制方式,企业在政府规定的最高限价下有利润最大化的自由,只要企业善于经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就能取得较多的利润。另一种激励方式就是建立稳定的长期契约,并在绩效衡量的基础上给予现行企业适度的优先签约权。今后,为形成公平和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我国政府有必要引入类似的激励机制,提高被管制企业的积极性,保障其合法权益。

4、设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在公用事业改革过程中,产权变更或放松管制都对原有监管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及存在形式提出了挑战。针对这种新情况,各国都对原有的公用事业管制机构进行了调整,或设立新的管制机构以适应管制改革的需要。新管制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有关政府管制法规;颁发和修改企业经营许可证;制定并监督执行价格管制政策;对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实行管制。这些做法体现了“管大放小”的原则,能提高政府监管效率,为转变我国政府公用事业监管职能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式。随着我国公用事业改革的深入,建立独立的管制机构似乎已成为必然之势。当前的主要工作是要理顺公用事业主管部门与供水、供热、供气等企业的政资关系、政企关系。

5、采用金边股等形式保持政府对企业的控制。尽管理论上讲,政府提供不等于政府直接生产,但要找到一个能有效兼顾公众利益和企业利益的机制并不容易,这也是制约我国公用事业产权改革的一个主要因素,而“金边股”这一特别股份形式,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金边股能够起到国家控股和国家独股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能克服国家控股和国家独股的不足。政府拥有金边股时,对公司的一般正常经营活动并不进行干涉,也无权干涉;国家不必派出自己的董事,只是在金边股所附的明确的特定的权利范围内对公司进行干预。它把国家对公司的有效的适当干预和保证公司的独立地位、独立经营妥善地结合起来,能满足我国公用事业改革的制度需求。在实施“金边股”的同时,要明确公共利益的目标和评判标准,要以立法形式规定政府的权力边界和实施方式,要强制企业真实地披露信息,使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

(二)我国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思路

尽管在世界范围内,新的公共管理思想在批评公共服务官僚制供给方式的低效率时,强调了引进企业化管理模式来提供公共服务,如契约服务、公共服务市场化等。但中国目前的公共服务市场结构看,最大的问题与危险就是垄断经营带来的效率低下。

在不打破垄断经营的前提下,试图以改革产权的方式,或者以特许方式让私人资本来介入公共服务,虽然在表面上迎合了改革的潮流,但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垄断对公共利益的侵害,那么我们既可能创造新的权钱交易空间与市场,同时还可能因此而扩大两级分化,妨碍竞争创造财富的积极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公共事业民营化道路的危险与盲目,不仅违背了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为穷人提供服务》的主旨,公民作为委托人的话语权,也还有可能受到市场结构的制约,而被天然合理地藐视。因此,为什么要提供公共服务?由谁来提供公共服务?尽管在人类思想认识的不同阶段,产生了多样性选择,但就公共管理改革的新框架看,激励、责任、制度、选择、话语、竞争等基本价值倾向在今天已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们必须牢记与始终坚持的绝大多数人的公共福利最大化,反之以集团利益、少数私人资本为利益出发点,抛弃市场竞争原则,建立在垄断条件下的公共事业民营化,不仅得不到社会基本价值观的质疑,同时它还有将我们引向腐败的“官僚垄断资本”市场经济的危险。

根据我国公用事业管理体制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再结合国外公用事业改革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我国的公用事业管理体制可以通过以下五方面来进行改革。

1、政企分离,推动公用事业市场化。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目标和关键内容就是实现政企分离,从根本上改革不合理的政府管理模式。具体改革思路有两条:一是改革现有管理机构,根据有关法规确定其实际职能范围,解除其与企业间经营业务上的直接关系。这就需要精简现有城市公用事业管理机构,对目前分散在公用事业管理局、物价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的相关职能进行合并,建立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管理机构,以提高管理效率。二是把现有公用企业逐步改造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这要求切断现有城市公用事业管理部门与公用企业之间的“父子关系”,把公用企业改造成拥有独立生产经营决策权,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承担经营风险的独立法人和具有活力、动力、压力的市场竞争主体。

2、打破垄断,实现有效竞争。可设计以下改革思路:一是应用直接竞争理论区别公用事业领域不同性质的业务,重组市场结构;二是采用特许投标等间接竞争理论提高公用企业经营效率。根据自然垄断产业的直接竞争理论,城市公用产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输送和销售等环节并非全都具有自然垄断性。例如自来水和煤气产业主要有生产、管道网络输送和供应三大类基本业务,其中管网输送具有自然垄断性,为保证规模经济,应该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为确保其效率,可根据自然垄断产业的特许投标理论引进间接竞争。地方政府可每隔若干年进行专营权投标,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以最低报价获得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并与政府公用事业管理部门签订合同,接受政府与社会监督。如果出现违约,企业将受到轻则罚款,重则解除合同等处分。除管网输送之外的生产和供应业务均属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应实施垂直分离,放松进入管制,允许多家企业进行竞争性经营。这样,管网输送企业就成为自来水、煤气的唯一“批发商”,同时向多家生产企业采购然后再出售给多家“零售商”(供应企业)或最终用户。管网输送企业只采购符合质量要求且价格较低的自来水或煤气,这种竞争机制会自动促使生产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不断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为监督处于独占地位的“批发商”的行为,可令其以公开的方式竞争性招标采购,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布向各生产企业的采购量和采购价格。此外,为防止管网输送企业采取交叉补贴等歧视性行为,排斥竞争企业,应严格规定管网输送企业不得经营生产业务。从长远看,自来水、煤气供应(零售)环节也应引入多家企业直接竞争,让消费者选择价格低、服务好的企业,但这需要达到较高的计量技术水平,近期仍可由管网输送企业垂直经营供应业务。

3、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机制。所谓科学、合理的公用事业价格机制必须具备三大特征:促进社会分配效率,刺激企业生产效率和维护企业发展潜力。建立这样一种机制必须以经济原理而非“政策需要”为基础,并借鉴先期改革国家的实践经验。具体改革思路包括:设计科学规范的定价模型,实行灵活的计价方式,完善公用事业价格听证会制度与优化政府补贴机制等。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设计定价模型。比较国外现行主要价格管制模型,可借鉴英国的最高限价模型(RPI-X),将零售价格指数RPI与企业生产效率增长率X挂钩,以刺激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运用这一模型的关键是要综合考虑各地区资源、公用基础设施和企业技术进步等因素,为每个公用企业确定一个合理的生产效率增长率(X值)。同时还要确定价格(实际上就是X值)的调整周期,例如自来水价格的调整周期一般不少于5年。在具体模型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指导原则:(1)成本约束原则。虽然政府不能观察企业成本的实际运行过程,但政府能发现成本的运行结果,通过控制成本的变化,促使企业自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2)经营性价格因素与政策性价格因素相分离原则。目的是明确在公用事业价格管理中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使政府在价格管理中抓住重点,增强针对性。同时,使企业专一于经营性因素,努力提高经营效率。(3)自来水与煤气生产、销售和管网输送分开原则。主要目标是将竞争性业务和自然垄断性业务相分离,为在自来水与煤气生产等领域实行产权制度改革,较充分地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创造条件。

4、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具体改革思路应包括:拓展投融资渠道,提高投资监管效率,建立投资可信性机制等。城市公用事业本身的特殊性质,决定了该领域投资体制改革的取向既要面向市场,又不能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而是要充分考虑使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财政补偿与市场补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大方面相平衡相结合。事实上,国家财政投入还应是城市公用事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在此基本上大胆引进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作为补充。其方式主要可以考虑:城市公用事业股票上市直接融资;地方政府发行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债券筹资;大力推进BOT方式引进外资;利用TOT方式吸引外资投入;吸引国内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用事业领域等。

5、建立投资监督机制。一是建立公用事业推荐项目资料库,使公用事业投资者拥有更多的投资选择范围。二是强化项目建设前可行性研究,包括通过立法明确公用事业项目立项必须通过专门资格认证的机构进行可行性论证;建立公用事业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基金,切断可行性研究机构与投资部门的利益关系以保证研究客观性;建立对公用事业项目资料跟踪系统,对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动态对比分析,提高可行性研究水平等。三是参考城市公用事业价格听证会制度,对公用事业投资项目开展社会听证,以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减少投资决策的失误。

6、政府还应设计比较可信的保障机制,确保投资者的长期收益。通过立法针对各类投融资方式明确规定政府对投资者在价格调整和回报水平方面作出合理承诺;各类城市公用事业融资项目中,在有关合同、协议中应明确规定企业在正常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投资回报率,否则就应以政府补贴进行补偿。

我国的公用事业改革要从改革国有企业、增加市场主体、增强市场竞争性、改革监管体系、转变监管方式、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综合推进,而不仅仅是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开放市场的问题。同时,在改革过程中要扩大民众参与,摒弃官僚集权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国际金融报》(2003年04月30日第四版)

下载试剖析现行《广告法》与其存在的相关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剖析现行《广告法》与其存在的相关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行税收发票管理存在问题浅议(推荐)

    现行税收发票管理存在问题浅议 《发票管理办法》自实施迄今已经数十年,各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发票违法案件屡查屡出。时至今年,全国范围的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依然蓬......

    浅析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几点问题

    浅析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几点问题 摘要:本文作者主要针对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提出几点改进意见和设想。关键词 现行预算 会计制度 弊端一、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结构不......

    现行营业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文章标题:现行营业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994年的税制改革后,我国营业税税制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改变就是,营业税部分税目借鉴增值税以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的做法,从......

    现行营业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文章标题:现行营业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994年的税制改革后,我国营业税税制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改变就是,营业税部分税目借鉴增值税以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的做法,从......

    现行营业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文章标题:现行营业税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994年的税制改革后,我国营业税税制进行了多次调整,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改变就是,营业税部分税目借鉴增值税以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的做法,从......

    现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

    现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究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了相应......

    现行的增值税存在的主要问题发送

    增值税改革与中国税收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在国家税收中的贡献越 来越大。加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税收......

    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家庭养老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农业人口占多数,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的现实。十多年实践的结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