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共5篇)

时间:2019-05-13 06:4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陶渊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陶渊明》。

第一篇:陶渊明

淡薄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依世独立,宁静致远。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峻洁恬淡、质朴真率的个性及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使他的田园诗显于后世,真正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文章从他的济世之志、困厄矛盾的人生际遇、峻洁性格、文学成就来论述陶渊明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陶渊明重视保持自己的自然之性,热爱自然之景,毅然辞官归田.其诗文表现了他对理想、自由、自然与和谐人生的追求,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魏晋时代的人们不同于传统的独特的人生态度.陶渊明的思想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悬赏分:0一

最佳答案

浅析陶渊明对人生的审美化态度

内容提要: 无论哪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会选入陶渊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诗歌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更能透过诗作的面纱,深入探究诗人的内心世界,体悟诗人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从而达到美育、文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陶渊明身上,文学才独立存在,读书与写作才那么自然而然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既是方式又是目的。现实是审美之中的现实。这样的现实形成文字,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审美在宗教意识并不强的中国文化人的心理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慰抚灵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的教育思想,也是从这样的文化背景出发,用“美育”来代替宗教。面对多元化的浮躁时代,他对人生的审美化态度和从而形成的宁静平和、坦然面对生活的心态,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有意识进行渗透的。

主 题 词: 诗意 审美化态度 审美教育

无论哪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会选入陶渊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等。陶渊明的作品就是他本人的写照,欣赏它的作品必要探讨他本人。

(一)对陶渊明的研究已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具有总结性和里程碑性质的研究出现在五四以后,代表性的观点有:鲁迅?quot;金刚怒目“说、朱自清的道家田园说、闻一多的个人闲逸说、朱光潜的人格风格说。当然还有陈寅恪、王瑶等大家,他们基本都从陶渊明主导思想的角度研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事实上,陶渊明生活在先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其思想组成的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仅以一种思想或某几种涵盖之,似乎不太可能。但本文又认为这些研究仍都是中肯的,因为六朝时期各种思想泛起,作为一个文化人,时代文化特征必然要在它的心理及诗文中留下纷繁的印记。

关键是,作为文学家、诗人,它的特质是什么呢?另外六朝时期除了思想的纷杂外,还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它的表现又在哪里呢?应该在于文学审美意识的觉醒。中国文化中没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宗教意识,因此对于宗教意识并不强的中国文化人而言,其心理世界是值得探讨的。随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逐渐成熟,由六朝开始有了自觉意识的文学,在中国文化人的心理构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慰抚灵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的教育思想,也是从这样的文化背景出发,用”美育“来代替宗教。陶渊明对人生的审美态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二)陶渊明活在诗意里。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诗意成为一种人生哲学。陶渊明陶然期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般都鄙视力役,看不起农业劳动,更不消说去发现挖掘农业生产中的诗情画意和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体验了。魏晋时代的清谈之风盛行,清谈家以不染事务为高雅,远离劳动为时髦。出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山水诗盛行而讴歌田园之章则大为逊色的状况。有人以”山水诗“为陶渊明定位,忽略了陶渊明自身独特的价值。朱自清先生就认为田园才是陶渊明的独创。陶渊明的”质性自然“"性本爱丘山”的自然和山水,与谢灵运等人又有所不同,陶渊明这里的自然,不仅是脱世的名山秀水,也不仅是自然的生活方式,更主要的是审美的、文化的第二自然。审美功能在使个体精神的安宁和超脱方面对陶渊明极为重要。

因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就不仅仅是诗的题材领域的拓展问题,也不是放下文化人的架子与村夫野老交往的问题,它反映的恰恰是一个文化人的特质--真正的农民是不会把面朝黄土背朝天视作一种享受的。陶渊明眼中的田园不再是孔子门徒、游侠剑客、簪缨世家、清谈雅客眼里的农夫野老等下等人的生活圈子。他眼里的农村,已是过滤了因战乱导致的荒芜破败、扶犁把锄的艰辛、粗茶淡饭的清苦、布衣褐服的寒酸的优美田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多美的景象啊!田园生活变成简单质朴且可实践的诗意生活。也只有这样的一种心理建构才能使他从仕宦的肉体安适、精神窒息(“久在樊笼里”“以心为形役”)里毅然走出,投入乡野田园的劳苦艰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精神却感到愉悦的生活中(“复得返自然”,当然,这里的自然如文中所论,已是审美意义上的自然)。

(三)文学之于陶渊明的意义

陶渊明活在读书和写作里。文学对陶渊明的人生而言,意义弥重。从陶渊明始,文学审美作为个体精神安宁和超脱的途径,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五柳先生传》中“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酣觞赋诗,以乐其志”的句子,恰当而细敏地体现出了文学自觉时代的特征,也拨动了后世文人们的文学心弦。

陶渊明不愿受樊笼之苦去干谒入仕,归隐乡间田园。如果求纯、求朴、求真、求拙、融入自然和田园之中,就足以满足精神需求的话,那么对子女的教育就简单多了,按最自然原始的生活方式引领他们即可。但陶渊明并没有那么超然,子女的教育问题困扰着他。且看《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岁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吹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因为它的纯朴真拙并非老庄式的绝圣弃知,他的“真意”“守拙”已是经审美加工过了的。因此文学化、文字化的生活才是陶渊明的心灵鸡汤。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儿子不喜读书使陶渊明那么烦恼。因为读书写作在陶渊明那里已经成为一种生存方式。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真?quot;愚拙"。

陶渊明的这种审美化的人生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身上都可寻到陶的影子。而苏轼则是陶渊明的崇拜者,也是以审美姿态生存的典型。苏轼甚至把自己作为审美对象,不断被贬谪的不幸遭遇,也成了笔下丰富的文学材料,而且乐于以此为题。

我们从审美化的角度理解陶渊明的人生,从而对文学审美功能的理解也得到了加深。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就会更加信心十足地进行文学教育。

参考资料:

1、《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2、《陶渊明集全译》郭维森、包景诚译注 贵州人民出版社

3、《陶渊明悬案揭秘》王定璋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4、《隐士传》(序及本传)高敏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5、《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陈寅恪著

6、《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第十三章 陶渊明)》 上海文艺出版社

7、《美的历程》(魏晋风度一章)李泽厚著 文物出版社

8、《中古文学史论》王瑶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议中永远屹立的陶渊明

作者:李剑锋

鲍照有诗云:“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人生命运;而同一个人也常常面对歧路徘徊、何去何从的问题。这个问 题,对于心灵丰富复杂的陶渊明也不能避免,他一辈子在仕与隐、贫与 富、生与死、激荡与飘逸诸种矛盾中思考和抉择。陶渊明“托体同山阿” 之后,悠悠千载,声名起伏如层波叠浪,他的为人和作品在争议中横看 成岭侧成峰,而陶渊明却永远像他家乡的庐山一样雄伟秀丽而不失洒 脱之致。

一、是隐逸诗人还是伟大诗人?

南朝梁代著名文论家锺嵘在《诗品》中首先提出陶渊明是“古今隐 逸诗人之宗”。这样的评价,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当时隐逸诗人或者说隐士作诗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 文学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隐逸,隐逸本身就体现出一种被肯定 的独立价值。即人本身不仅仅只有出仕治国、平天下才有人生的意义,在隐逸之中,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兴趣、性情方面的满足,也有 其值得肯定的价值。《诗品序》云: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隐士安顿愤懑、孤寂等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诗歌创作抒发出来。这个时期出现的一批隐逸诗人中,陶渊明是最出色的,所以被推举为 “隐逸诗人之宗”。

另一个方面,从历史传统来看,中国古代的隐士从春秋战国时期的 楚狂接舆、荷蓧丈人、长沮、桀溺等开始就很少有作品流传下来。到了两 汉时期,隐士作品也极少,而且基本不见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写诗 的隐士才开始增多,但集中反应隐士生活和心态的很少见,可称为隐士 文学代表的人物难以找到。而陶渊明弥补了这一不足,他既过着隐士的 生活,又把隐士生活用文学的形式书写出来,将隐士生活审美化,使之 成为一种可以审美感知的生活方式。

时代思潮和历史传统这两个方面造就了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 宗”的称号。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仅仅把陶渊明看作“隐逸诗人之宗”是有 局限的。也就是说仅仅把陶渊明看作隐逸诗人是不够的,因为这概括不 了陶渊明。陶渊明除了写到隐逸生活之外,还有他独到的人文关怀、社 会关怀。陶渊明在诗歌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日益为大家承认之后,就不 仅仅是一个隐逸诗人了,他成为进入文学史的大作家中非常著名的一 位。比如,梁启超曾经说,屈原之后能够写出自己个性的诗人就当推陶 渊明了。陶渊明超越了“隐逸诗人”,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达到的思想 深度,都可以使他跻身于一流诗人和思想者的行列。

随着陶渊明文学史和文化史地位的确立,像历史上任何一位圣贤 一样,陶渊明身上的光环日渐辉煌,乃至用“伟大”来形容了。陶渊明是 了不起的诗人,也是思想深刻的哲人。但最好还是少用“伟大”的字眼,这实在是一个过于虚幻的词语,大众容易被它蒙蔽自己的眼睛,容易因它丧失独立思考的大脑。我们可以推 崇陶渊明或者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但首先需要摘掉这顶虚幻的帽子。

陶渊明不是未卜先知的圣人,他认真地生活,仔细地谛听内心的需求,他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他性 灵的流淌,后世往往并非如此,而是这样:摆出个架子———我要作诗了,然后写出诗来,雕琢、人为的痕迹很 浓厚,包括那些写得很好的田园诗,都很难摆脱这样一些特点。说得更本质一些,就是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他 审美生活的组成部分,并不是纯粹的一种创作上的事业。

陶渊明的哲思主要是从生活中感悟的,是带着生活原始气息的活生生的有机思想,与空洞的、机械的说 教截然不同。“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假使陶渊明没有经历生活的艰难,而是一位衣食无忧的儒家读书 人,怎么会有这样违背孔子的言论?他的哲学思想还是读史思考的结果。但无论从哪里来,都经历过生活和 心灵的酿造,寓理于生活、形象和情感之中,与当时概念化的玄言诗不同。我们可以在他的思想中找到儒、道、玄、佛诸家思想的影子,但已经融汇在陶渊明诗意的思想里了。这是诗意的思,不是抽象的推演。

二、是逃避怯懦还是大智大勇?

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很多人以现在的眼光来质疑陶渊明的“隐逸”,觉得他选择隐士生活是对于现实生活 的逃避,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是懦弱的表现。这实在是一个误解,从提出这种观点的人的立场上来看,我们不 否认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但是如果敞开宽容的胸怀,站在当今尊重每个人的个性选择的立场来看,这个 观点是非常偏颇的。隐逸不是陶渊明懦弱的表现,而恰恰是陶渊明大智大勇的表现,这不是一般人能够选 择、愿意选择、选择之后能够坚持到底的一种选择。

陶渊明也曾经在仕途上奔波过,他奔波到四十一岁;孔子曾经说过,“四十而不惑”,他追求到四十岁以 后对人生有了更彻底、更深刻的理解,不论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族条件、时代条件,还是从他个人努力 的最终结果看,他在仕途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也就是说他不可能再像他的祖上陶侃那样建立赫赫的功 勋了;何况时局也不是他可以改变的,尤其是后来刘宋王朝的开创者刘裕,他当时已经成为朝政的实际把持 者,从魏晋时期的历史看,改朝换代是早晚的事,陶渊明对晋朝是有所留恋的……从种种方面来说,他觉得 出仕之道被堵死了,就是通过仕途来济世弘道是走不通的,这是从大的文化理想来看。从个人的性格来看,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小时候就喜欢随任自己的性情做事,人越大往往对自己的性情把握越准,有 些不愿意做的事就真不去做了,很多人都意识到这一内在需求,可很少有人能勇敢地把他仅出于功利目的、不乐意做而不得不做的事扔掉。选择一条艰难的道路,随任自己的性情发展,没有大智慧、大勇敢是难以做 到的。大智慧就是你对人生想透了,大勇敢就是说即使仕途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利益,哪怕是可以酿酒的庄 稼,也干脆不要了。这需要很大的勇气,挪到今天,设想一下,一个做县长的抛弃原有的一切,到田里种地,这 是很困难的,不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做不了这样的选择。

陶渊明并不是不负责任。实际上,陶渊明归隐也有痛苦的时候,他曾经有句诗:“淹留岂无成”,质疑自己 在隐居生活中难道一无所成吗?他反复考问自己,他思考的结果是在隐逸生活中也会有所成就,这个成就就 是守死善道,就是一辈子行善,固穷守节,通过节操的修行来影响风俗,使人心向上,来影响周围的人,甚至 影响后代。陶渊明确实做到了,他对于当地的风俗有影响,对后代的学人士子也有影响,甚至对后代做官的 人也有影响。陶渊明放弃在仕途上济世弘道,但没有放弃在隐逸的道路上通过自我节操的坚守和升华来达 成对社会的影响。

另外,他对家庭是负责任的,他的同道“浔阳三隐”之一的刘遗民归隐做了和尚,抛弃老婆孩子到山上面 壁修行,他写诗给陶渊明让他一起归隐,但陶渊明说“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为了亲朋好友的缘故,舍不 得离开他们去独自隐居。庄稼就要播种了,还得去种庄稼;孩子们要吃饭,他要考虑一家人的糊口问题。陶渊 明跟一般孤僻归隐的人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称陶渊明为隐士是不大合适的,实际上他是一个普通的 人,是一个有道德操守、有文化修养,同时双脚踩在土地、灵魂在蓝天飞翔的一个诗人。他是一个非常负责任 的人,而且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了的负责任的人。那种认为陶渊明的归因属于逃避责任的观点是非常概念化 和空洞的。(下转 G 版)

-----------------转版-----------------

(上接 F版)

三、是过时的点缀还是现实的典型?

陶渊明是读书人回避不了的的话题,在历史上,他 仿佛只是文人雅士不断吟咏和书画表现的对象,是追 求物质生活之外的风雅点缀;在我们这个注重利益的 时代,读者连他的风雅也怀疑了,总是功利地询问:读 陶渊明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有意义,人们又该怎样定位 陶渊明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陶渊明在庐山脚下干干净净活了一辈子,这不是 富于一般文化修养的人能够做到的。他高洁的一生至 少启示我们:当代人不论受到物质欲望多大的冲击,都 不应忽视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坚持,这是非常具有现 实意义的方面。因为我们现代人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外在社会的诱惑丰富且复杂,那么如何获得一种智慧,以大智大勇的态度坚守自我的精神和灵魂,活得踏踏 实实,这是最重要的。

人如果完全把坚守的理想放弃了,那是很危险的。一个人放弃了就是一个人的堕落,一个社会放弃了就 是一个社会的堕落,一个民族放弃了就可能是一个民 族在未来的历史中消失的前兆,这是肯定的。没有高远 追求的民族,将来很可能消融于其他民族之中,就像一 个人把自己放弃了,一辈子没有自己的东西,成为别人 的尾巴和附属。扯得远一点,封建时代的女性也是很有 才华的,但从总体的文化创造和贡献来说,就没有男性 大;因为封建文化将女性作为附属性别来看待,使她们 的独立意识和理想追求衰弱了,结果就是女性埋没了 天才,埋没了自我。

具体到现实生活中,一个没有理想的人进入社会 就可能成为一个随波逐浪的人,也可能在波浪中活得 很滋润,但仅仅是波浪中的泡沫而已,而不是能在波浪 之上随意驾驶船只到达自己目的地的人。

陶渊明对待自然的态度也应该是现代人所高度重 视的。现代人把人与自然关系破坏得越来越紧张。现代 的生活方式,尤其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对外在事物的 态度是攫取,是一种占有和奴役的方式,不是尊重外物 的方式。对自然的利用,总是在利益的驱动之下,随意 破坏、砍伐、屠杀,而不是当作可尊重的对象来互通有 无。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开辟了一种永远值得借鉴的与 自然相处的方式,这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背景下 所产生的一种田园生活方式。田园生活方式既尊重了 自然,也满足了人的自身需要。人们可以合理地开发自 然,但自然本身所拥有的原生态的东西不应去破坏,比 如陶渊明家乡鄱阳湖地区的仙鹤曾被大批猎杀,场面 非常惨忍,这种纯功利式的猎取实在是一种彻头彻尾 的破坏。大自然本身产生的东西人类不应该再去侵犯 它,过度侵犯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自然会反过来惩罚人 类,所以说人和自然相处的最佳方式,就是这种带有田 园意味的、人与万物和谐相处的审美生活方式。

在历史的争议中,陶渊明不可能再辩解了。但陶渊 明用他六十三年短暂人生的认真实践和一百多篇作品 的真诚书写,为我们留下了永远秀立的一道风景线,像 桃花源一样具有永恒的文化和艺术魅力。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了吴海青同学对笔者的采访 记录稿)

对陶渊明的评价

悬赏分:10三

最佳答案

陶渊明(365解决时间:2008-12-12 10:49

问题补充: 为什么?

提问者: 11111erty-四

最佳答案

不能说喜欢与不喜欢.陶渊明的时代于现代大不相同。陶渊明是

众人皆醉我独醒

我不愿与那群人同流,所以他选择了逃避,他很无奈。

而现在,不一样。谁会愿意舍掉好生活去乡下独坐山林呢,没有的。你看农村老百姓都想到大城市去生活,为什么呢,那儿条件好。在这个社会里很多人都是在追求利益。所以说,我只能说陶渊明是个不和俗的人。现在也是。

陶渊明的生活方式 一日,一友突然问我:“你对陶渊明什么看法?”我一脸茫然:“我很欣赏他的诗词和文章,但我不赞成他的生活态度和处事的方式。”

“哦。我从来没想过这些,只觉得他的文字给了我们美好的感受和精神的超然,陶醉在他的文字里,从没想过他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的状态。可是,我在教《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时,学生却突然说:老师,陶渊明是个懒汉,又喜欢喝酒,在今天他连老婆都找不到,谁愿意嫁给懒汉酒鬼!我当时真的感觉有些尴尬,为作者尴尬也为自己学生的这种认识尴尬,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只好说,我们现在先讨论作品,先不讨论作者本人。我们谈谈对陶渊明的认识好吗?”我友很认真地说。

“好啊,当然好。记得在哪篇文章里读到过:陶渊明是在第一次归隐后没法生活又出来做官,仍不能适应官场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之后又一次隐去的。官场有官场的恶浊,但官场也有官场的作为。陶渊明可能是适应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可能更多的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不满,于是,开始想象他自己满意的理想社会生活——桃花源似的生活!我们今天也才有了美妙的《桃花源记》欣赏。我想:一方面他陶醉于闲适自然的生活状态之中,另一方面生活的窘迫又让他很无奈,就只有借酒麻醉自己了。醉了就什么也不用去想,所以,他的酒后诗作很多,也很超脱了,并不一定就在醉生梦死中。苦闷了只有写文字解脱了,高兴当然也会用文字记录了。我们还是应该感谢他的文字带给我们的快乐感受。”我说了一些自己的浅显看法。

“可我平时也是只注重了文字的感受,而忽略了他的生活状态。学生却说他耕种也不勤劳,他的诗句„草盛豆苗稀‟就是证据。真不知道该怎么教学生了。”我友有些困惑,“想想也是,现在的社会充满了竞争,我们活着就要融入到生活之中,有些事情是逃避不了的,饭你总得吃,勤劳和拼搏是现代人缺少不了的品质。只喝酒写诗,谁养活你生活啊?诗词文章只能是生活的作料不能当饭吃!真不知道陶渊明当时是如何生活的,还能写出那么多美好的诗词文章!”

“那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高雅的情致了,所以能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吗,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才情吗。谁没有经历挫折和磨难,但能用文字记录感受的又有几人呢?记录的好的就更少了,能留下来的就是宝贝了。品味陶渊明诗词文章的美好,学习他能用精妙的语言记录自己独特的感受就行了,至于他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也不得而知。我的确很佩服陶渊明的才情和洋溢在诗词中的悠闲与自得,但我们也没必要学习他的生活方式呀!”

第二篇:陶渊明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第三篇:浅谈陶渊明

五柳先生与陶渊明

一道菜与厨师息息相关,厨师的味觉嗅觉决定一道菜的品质,诗文也同样,他的好坏被创作他的诗人,深深的影响着。五柳先生的作品,无论是在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下,对生活依旧怀有恬淡闲适的情趣与悠然心境的田园诗,对个人理想坚定不移,坚守个人品质的咏怀咏史诗,还是为赠答朋友,带着深切情感的诗歌,都极其具有陶渊明自己的性格特点与创作风格。

恬淡自然、意蕴醇厚。隽永无穷的艺术风格,贴近日常生活的题材与内容,不假雕琢,不尚辞采的语言风格,以淡淡的白描镌刻出无穷的绮丽,表达出诗的形象与意境。苏轼在《朱子语类》与《与苏辙书》中评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真实自然而又韵味无穷,不看则已,一看就想再看,再看了,还想看,无生厌之时。朱熹评价为“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这些精神在他的诗文中凝结成一个“千载”情节。

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政治极为黑暗、腐朽。陶渊明出生在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喜爱读书,对儒家对经典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而除了儒家经典,他对两晋时代盛行的《老子》、《庄子》,还有大量的先秦至汉魏的史学、文学著作,广泛地接触了古代文化遗产。东晋玄风和如见的精神同时影响着陶渊明。他的诗文,表现出对田园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无论是老庄的逍遥自在还是儒家的乐道不忧都有体现。年青时的陶渊明,颇具“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希望有一番大作为。然而他正直耿介的性格与当时官场腐败的风气格格不入,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失掉。这是陶渊明弃官最主要的动机,环境的污浊使他最终,走上了“躬耕”的道路。

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天然本色的语言都促成了陶渊明独特的诗文魅力,开拓了以自然平淡朴素为美的意境,陶渊明的诗,有如一副趣味盎然的田园生活画,山清水秀、清风拂面,看见炊烟袅袅,听见了飞鸟啼鸣,令人忧烦扫尽,陶然忘机,不禁心醉意迷,心驰神往。这样高的境界,这样的亲和异常,更源于陶渊明的天性,他的天性是快乐的,这样“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趣,与他家道中落,中年丧妻,晚年乞食,一生理想不得的敏感一同,使他特别的在自然中寻找寄托,田园、旷野、酒、书、松、菊,甚至游云、飞鸟都是陶诗中的隐逸,都是他的生活。

当时社会的黑暗,使得陶渊明向往着一个与内心相契的社会,哪怕贫穷,那也是快乐的。而这个相契的社会就是桃花源。在这里,没有赋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之声相闻,不与外人相往还,却是快乐无比,闻说世外之事,反表叹惋,而不愿外出,凡五百馀年。在陶渊明看来,既然内外有别,淳薄各异,自然终究不得往还。最后,颇有几分神秘色彩,也是在强调这个道理。故在记中三次出现“外人”一词,表明那里正是渊明心目中的一片圣土。这样的桃花源,不只是陶渊明心中的净土,也是后代文人墨客与不得志的政客内心的向往。

陶渊明的作品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对黑暗腐败封建政治的揭露和批判

陶渊明早期宏伟的建功立业的抱负与当时黑暗腐朽的政治环境形成了反差与对抗。在文中表达自己个人高尚廉洁品质的同时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虚伪之风盛行,道德败坏,持不同意见遭到诽谤,善良正直的人遭受污蔑,廉洁退让的节操丧失以尽,是非颠倒,奸贤莫辨。并通过描写桃花源的理想社会,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论是“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少年抚剑而游的猛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的无奈,还是“临没告饥渴,当复何及哉。”的嘲讽。都是陶渊明对当时政治的态度和内心的申诉。

参考资料:《陶渊明集》山西古籍出版社

《千古绝唱系列:桃花源记(千古文人桃源梦)》作者:马炜

(二)对农村田园生活的描写

远离尘嚣的田园生活自由浪漫,春游、饮酒、读书、写诗每天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陶渊明的内心的欢愉且幸福的。而对农村的现实,他也如实诉说,战争下的农业遭到极大的破坏,厚重的徭役与赋税,让本就“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更加困难,处在这个环境下的陶渊明,产生了桃花源这个美好社会的雏形。“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中愉快轻松的生活态度。“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求。”的豁达自然的人生态度。都是陶渊明的内心世界,个人品质与作品的结合。

(三)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个人曲折的政治经历与在乡村田野中闲暇时间的思考使得陶渊明对人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人的价值在哪里,人的一生究竟要怎样度过,生与死,时间的流逝都是陶渊明不断思考探索的事情。而他对死亡豁达自然的态度,使得他在作品中的豁达更加深厚。“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在《读山海经》中,陶渊明这样表达过自己对生死的看法,长寿不死难道就是人们的最终追求吗?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显得无趣无聊吗? 陶渊明虽然生活在东晋时代,但他却是自认为属于千载以前的理想社会,他的心系于那些纯朴自然、率真无比的人们。所以,造就了陶渊明纯朴自然的诗风。其作品本身对于“率真”、“任情”的美学追求,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以及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自然魅力。归隐却不感伤厌世,心中的热血豪气使他直到晚年都显得高贵而意气飞扬。而这样的豪气中带着他内心里最细腻的缠绵悱恻的多情。两种交错的感情中带着他本身具有的正义和刚正,组成了陶渊明独特的内心世界,使得他的诗文独具魅力。而这些魅力,也是后人不断模仿与无法超越的美。

逃离人类法则,自己选择生活,主宰生活,是陶渊明不一样且闪光的地方,逃脱规则与体制的牢笼,运用自己的艺术表达、思想表达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倔强地存在下去。他在逃离中完成了自己,取得了个人主义的胜利,表现了生命的不屈、强悍以及抵抗到底的强韧精神。晚年的陶渊明生活在生活的压迫下,不得不乞食为生,然而,即使是乞食,依旧显得高贵而有尊严,有如他在《乞食》中所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副虚期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对于志向不合的人,尤其是权贵们,陶渊明也是不肯低头的,与那位主人属于“新知欢”大致两人也是意气相投的,又与其进行一番真挚的谈话,诗名虽以“乞”字略显卑贱,而诗文的内容与作者的感情,让人阅读起来不自觉尊敬起来。

对生活的挑剔与极强的韧劲和忍耐力,让陶渊明表现的更加独特而赋有灵魂,对尊严强烈且敏感的要求与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使陶渊明的文字,透露出精神洁癖,也正是这种精神洁癖,吸引了读者,打动了文人,因为人一旦有了这样的素质和特有性就有了强大的人性力量,这种独特而难得的对尊严与自由的坚守,使得陶渊明的内心更加的坚韧,富有忍耐力。内心深处与精神方面强烈的需求,使得其他世俗利益变得无关紧要。正如《陶渊明的遗产》一书中所说“有的人只是浅睡,所以总有一天还会醒来。醒来的频率和时间也就决定了生命的品质。陶渊明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尊严常常是醒着的。”

自由的他,看重尊严的他,不屈的他,自然的他,忍耐的他,高贵的他,可怜的他。都是那个陶渊明。

参考资料:《陶渊明的遗产》作者 张炜《陶渊明诗文选译》凤凰出版社

第四篇:《饮酒》陶渊明课件

《饮酒》陶渊明课件一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课本第212页)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3、听音频泛读(听的过程中要注意字音、停顿、押韵)。

四、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突然来了兴致而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 “人境” :(课文注释③)人聚居的地方。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所以,“采菊” 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⑤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

⑥“相与”:成群结伴,说明作者不光在勉励自己归隐,还在规劝他人丢弃对名利的追逐,回归自然。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虽然身居“人境”,却能够享受到田园生活的惬意是因为:居住的地方有着田园美景,生活悠闲自在,而他能够看到身边的美景,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取决于他的心:心志高远、淡泊名利。有了这样的心态,他不必跑到幽静的山林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庙宇隐居,却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大师级隐士,所以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联系实际: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改变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比如不要总是想着饭堂的饭菜不够好吃,作业太难,同学难相处、在学校很心烦,你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美的东西,比如小草有多绿,花儿开得多美,小鸟的叫声多么动听,哪位同学曾经帮助过你,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最后,让我们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品味诗中的意境及诗中的情,结束我们这次的诗歌之旅。)

《饮酒》陶渊明课件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特定内涵。

2、感悟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所寄寓的生活情趣。

3、引领学生从纷繁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块净地,从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通过“采菊”“见”等表示动作的词,理解诗人的生活志趣。

教学设想:

从我校学生的实情考虑,语文基础较薄弱,知识面较窄。在初中阶段学习诗歌仅仅停留于记诵层面。因此,首先需要老师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理解的层面之上再引导学生走进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层面慢慢地去感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探讨式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历来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说。

请问1:“三友”、“四君子”各指代什么物?

(展示多媒体课件)

问2:你们能背出与之相关的名句吗?

(名句展示)

问3:透过诗句,你们能说说它们各自的品性吗?

教师归纳:(课件展示)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

竹:坚强不屈,潇洒一生。

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松:傲霜斗雪,正直坚贞。

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

有一句公益广告说得好:“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乡居天地,去感悟他的爱菊情结。学生抢答:松、竹、梅

梅、兰、竹、菊

预设:

1、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

3、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菊)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

学生回答:

竹:正直……

松:坚强……

菊:清高……

梅:顽强…… 扣住“花草树木”单元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背得出的同学有成就感。

顺藤摸瓜,增强学生的记忆。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念,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一)分节奏朗读。

(二)解读诗句。

1、研习第一层:

2、研习第二层

结庐/在/人境,采菊/东篱/下,而无/车马/喧。悠然/见/南山。

问君/何能/尔,山气/日夕/佳,心远/地/自偏。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提问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明确:常言道:“心境自然凉”,作者能做到这点正是因为“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呢?作者的心已经远离了世俗名利、内心非常平静,所以觉得自己的住处很僻静了。

提问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追问:你们还记得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作什么吗?

明确:很好。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提问3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提问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提问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学生参照注释:尔:这样

学生答 1: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

学生答2: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学生答3:“花之君子”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有感情的朗读诗句,为下面感悟文本蓄势。

理解诗句,解决重难点。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进一步理清思路,快速成诵。

(三)反复品读,加强记诵。

(四)拓展思考:

(五)作业布置:

陶渊明身在官场,完全可以洁身自好,做一个为民谋福的清官,可他却选择隐居。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赞同他的做法吗?在今天他的思想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1、查阅相关资料,摘抄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咏荆轲》、《读〈山海经〉》三首诗,试比较它们的不同风格。

2、课外积累一些古代隐士的材料,如林逋、李愿、严光等。储备一些写作素材。学生活动联系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增加学生的一些积淀。

板书设计:

第一 层

(((1—4)闹中得静之况 心远地偏 思想清高

憎恶官场

心情恬适

田园可爱

闹中得静之理

第二层

(5—10)景美情悦 赏景获趣

隐中藏乐

第五篇:陶渊明《饮酒》读后感

《饮酒》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饮酒》读后感,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也非常值得我们读者去学习。陶渊明《饮酒》读后感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陶渊明《饮酒》读后感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以忘言。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陶渊明的这首诗,喜欢的是他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超然洒脱,还有他平静详和的心态。那份属于心灵的安宁,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每每读来都让我心醉不已,羡慕不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何其轻松与惬意。反复品读才真正的读懂了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深意:真正的安静不在于环境的喧闹或宁静,重要的是你自己内心的安宁。

陶渊明出生在连年兵乱的东晋,身边虽有不少士大夫、官员汲汲名利,而他不屑与之为伍,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隐逸俭朴的田园生活,虽然,生活里也曾有断粮无炊的苦境,却让他在这样的生活里感受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短短的一句“心远地自偏”刻画出的是诗人何等宽广的胸怀和何其超然的心态。好个耐人寻味的“心远地自偏”,远离开争名夺利的世俗你将拥有轻松;远离开纷纷扰扰的喧哗你会得到快乐;远离开纠缠难了的爱与失意你才能懂得幸福;远离开挣扎徘徊的迷茫你才会明白珍惜。

熙熙攘攘的尘世,人们重复演绎着一个个不可思议的故事,于是,月明风清的夜晚里流动的是浮躁,心静如水的背后隐藏着的是那无数的无奈,而我们在疲惫的跋涉里还是渴望着属于自己心灵的安祥属于生命的宁静。

我们需要一颗平静的心,一种平淡的心态:即使身处何种窘境,也一样的从容淡然处之。这是一种境界,是人们在这沸沸扬扬的世间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心远地自偏的超然。生活的忙碌奔波中,一路走来,物资富有了,可人们的精神灵魂归属何处,一种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孤独会时时缠绕着我们的心,让我们疲惫。而这内心的不平静里,又有着太多太多的无奈和伤感!你是否意识到心灵那样的需要一种平静,你是否也在苦苦探询“心远地自偏”的真谛。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归隐,在车马喧嚣中却能够细细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脱的意境,怡然于日起日落;王维处于庙堂之高,却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挥笔抒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绝妙画面,把酒饮欢。在铁马冰河的边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恢弘雄壮中,岑参细心地观察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感慨古人的洒脱和超然的同时,你还想到些什么?

问自己是否心静如水?问自己是否能感受心灵的宁静?其实,我眼里的宁静也不过如此:对待生活的曲折,多些热爱少些痛苦;面对别人的误解,多些宽容少些仇视;回顾爱情的经历,多点感恩少些怨恨;总结生命的得失,多一份平静少一份不平。如此的生活,即使再多的不如意,也不会失去自我心灵的那份安宁与洒脱。

笑看风云,顺其自然,享受生活,品味幸福,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的得到!

陶渊明《饮酒》读后感三

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乐,一饮魂销万古愁。综观陶渊明饮酒诗,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

其一,载酒去尘网——“素位之乐”。

陶渊明一生追求“真”、“朴”、“淳”、“自然”,主张回归率性而为的“自然之乡”,憎恶曲意逢迎的官场生活。早年虽有过鸿鹄之志,但都在黑暗浑浊的社会大氛围中磨平了棱角。出于生计考虑虽多次为官,但诗人并不快乐,并慨叹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可见,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何其急切!

晋元兴二年癸卯,诗人因母亲去世,居忧在家,作《和郭主簿》二首,第一首中有“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四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此陶公自述其素位之乐,其不以贫贱而慕於外,不以富贵而动於中,岂矫情哉?”今岁“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消阴中夏,南风拂裳,闲游“六艺”,“弱子”咿呀学语,嬉戏一旁,高兴之余载酒挥觞,尽享人伦之乐,自是趣味横生。此时陶渊明深切感受到脱离“心为形役”的畅快,便欣然写道:“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其二,有酒且为乐——“乐天之学”。

陶渊明归田之后的诗《和刘柴桑》中有“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四句,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二评曰:“此诗是靖节乐天之学。”躬耕田野,东风已“凄薄”,薄酒一杯可以解除疲劳,虽说浊酒不如佳酿,但用以调节情趣却是有胜过无的,既有之则安之,正是诗人“乐天知命”人生观的体现。

又如《游斜川》中“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月非所求”,正如诗人所说“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无须太顾虑百年之后的景况,“有酒且为乐”,便是人生快事。再如《杂诗》其四中的“一觞虽独进,杯尽须自倾”,《饮酒》其九中的“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等均是诗人知命而乐天的精神体现。

其三,斗酒聚比邻——“惜时达乐”。

陶渊明并没有象当时的一些“隐士”一样,啸聚山林,远离人烟,而是“结庐在人境”,在“与人聚”的自然生存状态中挥洒性情,亦是别有一番乐趣。

《归园田居》其五中有“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化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几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前者(其四)悲死者,此首念生者,以死者不复还,而生者可共乐也。故耕种而还,濯足才罢,即以斗酒只鸡,招客为长夜饮也。”诗人开荒南野,免不了稼穑扶犁,与农民一样辛勤耕耘。劳作之后与邻居相聚饮酒,酒酣之时,慨叹光阴易逝,欢乐太短,于是众人通宵欢饮,把酒达旦。正如孙人龙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所言:“(此)田家真景,令人悠然。”又如《杂诗》其一“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中所体现出来也正是这种“惜时达乐”的人生态度。

其四,衔觞图共饮——“好德乐道”。

陶渊明不同于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他认为人的性灵相知在于沟通,在于心与心的交换,而不是将真情藏于冷峻,一味地去追求超脱尘世,这是典型的田园君子的“好德乐道”思想。

《答庞参军》中有“我有旨酒,与汝乐之”、“送尔于路,衔觞无欣”、“岂忘宴宾”的句子,孙人龙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评曰:“(此篇)高雅脱俗,喻意深阔,交情笃挚,妙能写出。”这一首诗中的酒反映了诗人的心理渐进过程,将诗人“好德乐道”的思想尽情展现出来。其一、二分别写“我之所好”及“以求同好”;其三则写“同好”之人既来,何不以酒招待,以求同乐。主客因旨趣相投,才有“一日不见,如何不思”的真挚情感;其四则是分别之酒。世上知音本来就少,而今匆匆聚首,心里的话还没有说尽,就要分别,“同德”的朋友不知何日再闻消息;其五则为担忧之酒,魏晋社会动荡,“王事靡宁”,庞参军奉刘义隆大王之命,“作使上京”,此去前程未卜,一杯薄酒表深情。整首诗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读之感人,味之泪下!

陶渊明饮酒诗风韵独具,但得“乐道”如何不饮?读陶渊明的诗如品酒,诗外有酒气,诗内怡性情。

下载陶渊明(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陶渊明(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陶渊明作文400字[共5篇]

    陶渊明作文400字四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

    陶渊明作文

    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

    论文陶渊明(★)

    内容摘要:本文系统的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陶渊明的田园诗自然恬淡,不加雕饰,却又匠心独运,意境悠远,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境界,同时还做到了情景理的......

    陶渊明文集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陶渊明演讲稿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解释: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归去来兮辞》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

    陶渊明讲课稿

    让我们一起体会,陶渊明安然自如、悠然自得地斟饮、品赏,在斟饮、品赏中让宇宙万物、自然人生汇入自己的那浩阔如海、明净如月的心灵中。 引入词 据统计,陶渊明现存诗文142篇,凡......

    13、陶渊明

    第二单元人物长廊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陶渊明极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学习他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积极思想。 3、背诵课本《归去......

    陶渊明[5篇模版]

    大 学 语 文 姓名:廖智斐 学号:20090718 专业:09土地 (1)作业 (2)论文 (3)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之田园诗人陶渊明 可能将陶老先生作为这次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的对象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