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屈原班会

时间:2019-05-13 06:0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屈原班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屈原班会》。

第一篇:思屈原班会

《过端午,思屈原》主题班会

七里堡小学 三年级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三、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过端午,思屈原”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端午说由来

(1)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纪念屈原

(2)端午讲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

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屈原投江》。

小结。

3、端午话习俗

(1)赛龙舟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

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

(2)话粽子

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自己所知道的不同的粽子。

4.、端午赛诗会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广泛深入人心,因此,在我国有关端午节民俗文化领域中,大家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请几位学生朗诵端午节的诗篇,其中主要是屈原的。

5、谈感受,激发情感

今年端午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6、总结

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但这个节日却始终传承了下来。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咱们悠久的历史,还有那些跟端午有关的人们——屈原、曹娥、伍子胥。经过今天的主题班会,不仅是同学们,包括老师自己都对端午节加深了了解。我就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主题班会,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如既往的努力学习。

第二篇:屈原材料

课本素材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具体说来,在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中,我们可以:

1.熟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

2.对其人生经历进行概括总结,掌握其重要经历,特别是著名事迹和散落的轶事;

3.熟记并理解他们每个人重要人生阶段的主要作品,重点落实在名篇名句上(有时陌生一点的名篇名言效果会更好);

4.关注他人对该名人的评价;

5.试着将积累的这些素材用于不同作文中,切实掌握作文素材的变通本领,为写好考场作文打好扎实的素材基础。

屈原

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高中课文《屈原列传》、《离骚》、《湘夫人》等,都说到屈原。

1、滴水藏海看屈原

屈原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留给世人永远的感动;

他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怀王流斥,又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自沉汨罗。悲剧的背后,是朝廷的昏庸。他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却遭遇不幸;是追求理想和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却不得寿终;

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也思考了许多。

2、汨罗当风悼英魂

汨罗江畔,冷风凄凄。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满怀雄心壮志,要救楚国于水火,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来证明,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份铭记,这种看似愚拙不化的铭记,你在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才使得那条本来很普通的汨罗江散发着品格的幽香。

3、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在一个有月的深夜里,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把酒临风。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精彩范文】

(一)戴着花冠的诗人

当我们用现世的眼光审视屈原时,一定会觉的他很傻很傻。可命运如果可以重来的话,他一定会重新投入汨罗江的。我想,执着和理想便是他的生命主题吧。当一个人过于强烈地期望一件不可能的事时,生命就演变成了一种悲剧。

可是执者却能在生命中开出艳丽的花朵,理想在黑暗中碰撞出浪漫的火花。

一个被楚国和世人都抛弃了的人依然可以写出“路漫漫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此坚定的试句,可以唱出“长太息的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此动人,如此动人的歌词,可以吼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如此慷慨的誓言。一个不被爱的人依然爱着别人希冀着祖国,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美政,楚王,理想是一种散发着香味的罂粟,引屈原走向他的悲哀。所以他的诗中夹杂着关波流泻的星空,也充斥着令人心酸的孤独。一步,一步,从三闾大夫的政治家,走向了腰悬长剑的诗人。

也许,诗和政治相遇时,本身便是一种错误,皎洁怎能和黑暗相融合呢?然而当诗人和政治家成为一个人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当他内心的情感涨满得无法用言语诉说时,他选择来到你汨罗江畔。

江水。清风。香草。

江水涤不尽世上的污秽,清风吹不散朝廷的腐朽,香草的诗句唤不醒昏庸的楚王。

既然理想已死,肉体停留在世上又有什么用呢?在诗人和政治家身份的纠缠中,最终他选择了人生中的后一次浪漫:在满是香草的岸边,将肉体抛入水中灵魂融入风里,留下顶花冠守候如血的夕阳!

在世界的眼中屈原疯了,可是在屈原的眼中世界疯了!于是他毫不吝惜丢下肉体,让灵魂追逐精神的家园。当然,如果也能做诗,屈原应当把告别做出来,给他所爱的和不爱他的人田,一个交代,可是灵魂终究缄默了,独留下深深的叹惋。

诗人的浪漫注定了他的悲哀,他拆下肋骨当作火把点燃啊的,照亮黑暗的路,我想如果人生是块金黄的麦田,那么屈原就是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用他的节操收割了他自己的生命。

两千多年前,这个浪漫的诗人用诗词开始了一条拯救自己,拯救世界的不归路。汨罗江在落日的余晖中翻腾着,生命在时光的车轮中轮回着,今天,回望历史仍然可以看见他作生命之舞:头戴花冠,挥洒毛笔,蘸着自己伤口流下的鲜血,在清风拂来的馨香空气中,抒写浪漫和执著、、、、、、、(二)滴水藏海看屈原

浙江考生

屈原是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也是留给世人永远的感动。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痛定思痛,我们应做的是透过屈原个例,来窥测悲剧的原因。

屈原只是一滴水,但滴水藏海,背后是深广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个人性格特征。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被楚怀王流斥,又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自沉汨罗。悲剧的背后,是朝廷的昏庸。

政治清明的朝廷,应当选贤授能,亲贤臣,远小人。而楚国恰恰相反,君王亲近靳尚、令尹子兰等小人,疏远了忠心耿耿的屈原。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大王叫屈原起草宪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原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偏信小人谗言,疏远赤胆忠臣,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当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的时候。楚王说:“不愿意的地方,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的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念私利而不顾大局,纵虎归山,这不是昏庸是什么?

屈原悲剧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自我圣化的道德理想主义。

屈原总是将自己圣化,圣化成一个操守高洁的君子。他确实操守高洁。他总是以圣人的 2 姿态引导楚王,努力使之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王,从而使楚国的政治走入正道;他总是从高悬而无根基的道德层面去评判现实中的楚王。其结果总是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距离。当然,屈原的自我圣化,并非为了自作圣王,而是为了以圣人的姿态辅助圣王,从而建立一个人间天国——道德理想国。屈原将自己的理想政治称之为“美政”:“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愿意以自相殉这个“美政”,可是,现实却击碎了他的理想乌托邦。这种自我圣化,这种在不可能的情况下追逐的道德理想,可以说是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也思考了许多。

所用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

名师点拨:用散文化的笔法将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故事娓娓道来,将屈原被放逐的个性特点分析透彻。屈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却遭遇不幸,屈原是追求理想和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却不得寿终,将屈原的故事叙述清楚,将屈原的评介清晰展现在作者的面前。分析透彻一个人物,展现一个历史人物,是素材运用的一个技法,也是获得高分的技法。

(三)你好傻啊,屈原

贵州考生

汨罗江畔,冷风凄凄。

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

你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你活得光明磊落,活得心安理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怀王重用你,让你起草宪令,这是多么棘手的一个差事啊!你要真的改革,会得罪多少权贵,会结下多少仇敌!你的前途会蒙上多少阴影!但这些你都不顾,你都忘记了。你只铭记自己的理想,铭记国家的富强,你毫无畏惧地说:“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两次被贬的委屈压不灭你的理想之火,小人的谗言、君王的昏庸不能掩盖你的理想之火。怀王在关键时刻还是想到了你,把你调回„„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你明知官场黑暗如昔,你明知怀王会再次听信谗言,你明知上官大夫等人不会善罢甘休,你为何忘记了这些,却执拗地铭记自己的使命呢?

你真的回来了,结果又怎样呢?昏庸的怀王又一次听信了上官大夫一伙人,竟然放走了张仪!你又能怎样?只能徒留叹息!

莫如算了吧,何必那样执着呢?对国家,对怀王,你尽了心尽了力,既然已经不能挽狂澜,何必承受无边的苦痛?扛着锄头,披上蓑衣,回家种地,闲来访友喝酒,明月清风作诗,不是很好吗?

但是,你好傻啊,屈原!

你满怀雄心壮志,要救楚国于水火,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来证明,为何?为何呀?

你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份铭记,这种看似愚拙不化的铭记,你在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才使得那条本来很普通的汨罗江散发着品格的幽香。所用话题:忘记与铭记

名师点拨:

作者将对屈原的无限敬仰之情聚集于“忘记了自身的前途和安危,铭记着自己的责任和抱负”。写屈原可以有多个角度,如爱国爱民、矢志改革、操守高洁、文学成就等等。作者从众多的角度中选择“操守高洁”来展开2005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忘记与铭记”的话题。文章从三个层面对屈原倾诉:一是傻在改革,被坏人妒忌;二是傻在不辨官场黑暗,遭人陷 3 害;三是傻在以死明鉴自己的衷心;片段组合素材,画面剪接素材,将一个人物的不同阶段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加之作者运用第二人称的手法,直接对屈原发出呼喊,使文章生动活泼,意蕴丰厚。

(四)一腔爱国情,两行辛酸泪

云南考生

在一个有月的深夜里,我的思想悄悄地起身,开始了历史中的漫游。

穿过世事浮华,走过凄凉无奈,跨过沧海桑田,来到了一望无边的汨罗江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好奇地回过头,见一个身材高大却看似柔弱得弱不禁风的老人,手里端着一杯水酒。杯中酒倒映的是寂寞的表情,还有颗颗的泪滴。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径直走到他的跟前,望着他那历尽沧桑的脸庞:“你已经被昏庸的怀王放逐汉北,还指望再报效国家吗?你还是安心去隐居吧!”他笑了笑,三分的愉悦七分的苦涩:“你以为我现在不是左徒了,位置不高了,就不能实现价值了吗?就不能报效祖国了?你错了,无论我在哪里,无论我是左徒还是庶民,我那颗心永远不会改变!”

我又飞快地跑到那群得势后无比猖狂的小人身后,看见上官大夫靳尚的身影,那身影正像幽灵般环绕在楚怀王左右。他像一只哈叭狗,在楚王面前摇头摆尾„„

瞧,人家靳尚的位置多高啊!自然“价值”也无法估量啊!哪像屈原你啊,只能在心中默默地等待,等待艳丽的桃花再开„„

“你说我没有实现价值吗?这要看‘位置’了。”不知何时,屈原站在了我身边。

我激动地说了下面一段话:

您误解了,我无限崇敬您。

您被贬,但您的诗作《离骚》却流芳千古,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您被贬,但您的心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您在政治上没有实现价值,但在文学上,您留下一座高峰,浸透了人格魅力的文学高峰。

您的诗作是文学上的珠穆朗玛峰,您的精神是文学史上的万里长河。时间飞快地流逝,却带不走您留下的《离骚》,它绵亘千古而不衰,历经百代而不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您,在政治的位置上,没有实现价值;在文学的位置上,您价值巨大,千古流芳。

梦醒了,枕边湿湿的一片。

所用话题:位置与价值

名师点拨:

屈原的事例本身具有多面性,在许多不同的题目里、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使用。本文的主题是“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价值”,这一主题恰好都统一体现在屈原身上。在政治的位置上,屈原没有实现价值,落了个投江的结局;但是,在诗人的位置上,屈原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在文学史上千古流芳。本文立足此一例,借古说理,巧妙构思。作者先写屈原的“政治的位置及其价值”,后写“艺术的位置及其价值”,中间用“这要看‘位置’了”来过渡,最后小结,点明文章主题。

使用屈原这个事例时,作者以话题的要求为标准切入材料,用话题的透镜,透视所占有的材料,使材料与话题要求相吻合。穿越时空,组合素材,让古代的屈原与当代的我,直接对话,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屈原就在眼前,这样组合素材,可以将经典的素材飞扬起来,仿佛故事就发生在昨天。穿越时空组材,也利于作者抒发感情,把作者对屈原的情感,把作者对屈原的崇敬,直接表露无疑。这就是作者的聪明之处。

由此可见,只要将旧材料同自我作文写作需要结合在一起,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就能写出新颖独特的好文章。要做到这一点,应在平日的作文训练中加强对同一材料的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唯有如此,方能在高考中任你题目百变,我自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篇:屈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平整的土地)。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苗族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出身于楚宗室贵族,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

主要作品:《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身份:诗人、政治家 品性:高洁、正直 信仰:黄老道家

人物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也称“骚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还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靳尚、郑袖、子兰)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都城,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仕途经历:左徒→三闾大夫(出使齐国)→流放江北(《离骚》)→返回郢都(劝阻怀王入秦。“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流放江南(《哀郢》《天问》)→投水自沉(《渔父》)

●左徒: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屈原贬后任此职。

●《离骚》:屈原代表作,长篇政治抒情诗,作于屈原被放逐之后。强烈地抒发了作者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斗争精神。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离骚”释义:①遭遇忧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②离别的愁思。语本《楚辞·离骚》 汉 王逸 注:“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陈直径,以风諫君也。”

③牢骚。《北史·儒林传论》:“ 孝籍 徒离骚其文,尚何救也。” 宋 苏辙 《次韵子瞻见寄》:“ 贾生 作传无封事,屈平忧世多离骚。”

④文体之一种。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诗体上》:“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 西汉 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 沉 宋 律诗。”

⑤曲名。(游国恩《楚辞论文集》)《楚辞 大招》有《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含义为今语“牢骚”。双声:声母相同。叠韵:韵母相同

结构:⑴“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对以往生活的回顾。⑵“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对美政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 《天问》(战国时期屈原楚辞作品)

《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除《离骚》之外的另一篇长诗,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收录于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天问》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诗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硕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天问》是中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汉族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包含《礼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所以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九辩》: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集《楚辞》中的一首感情深挚的长篇抒情诗,共有250多句。东汉王逸定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所作。从诗的内容来看,其基本思想是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这种感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带有普遍性。此诗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的黑暗有所反映,并表达了诗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的志尚。在艺术上,《九辩》虽多模仿屈原《离骚》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它善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并且句法多变,能够巧妙地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饶有音乐美,从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背面:文学史意义

第四篇:屈原

屈原《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从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

二、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2)楚辞,指楚地的歌辞,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来源: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3)湘水神的传说,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讲解诗歌。

(一)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

(二)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疏通课文。

(三)内容评析。

1.师问: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2.师问:诗歌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3.师问: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生答:幽怨 哀婉

4.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个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师问: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在表现情景关系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生答: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师问: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生答:“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师问: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

生答: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师问:“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 生答: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5.主题研讨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板书】 情景交融

歌颂爱情 追求理想

香草美人

第五篇:屈原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和通假字;正确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品味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梳理文章,学习并归纳课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2、研读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课文简析】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也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读《屈原列传》,我们必会被屈原那种为了国家而置个人利益荣辱于度外、存君爱国之情生死以之的伟大爱国精神所深深感动,更会被他出淤泥而不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所深深折服。而这些正是当前的社会和青少年应继承和弘扬的。【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长,疑难字词较多,因此本文应在老师的指导讲读下进行;同时让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解决力所能及的一些问题,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就屈原身上所体现的和被作者寄寓的一些精神和感情,着眼于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

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大段的夹叙夹议之文。【教学难点】

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文中作用以及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感情的理解为难点。【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讲读 【教学准备】

请学生提前预习并尝试翻译文句。【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1—3段,梳理文言字词句,理清该部分的行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

由曾学习过的《离骚》一文导入,请学生介绍屈原生平及作品,老师稍作补充。

二、结合课前预习,梳理文章,解决文言字词句。

(一)研习第一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封号得氏的。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

明于治乱 偏义复合词,偏在“治” 以(之)出号令 省略句

(二)研习第二段:(1)文言字词句: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制定

屈平属草稿未定 连缀,引申为写作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更改 屈平不与 同意

平伐其功 自夸、夸耀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认为

(2)行文思路:这一大段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正直的品格,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三)研习第三段:(1)文言字词句: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作名,判断力

谗谄之蔽明也 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之害公也 形作名,邪恶小人

方正之不容也 形作名,方正之人

离骚者,犹离忧也 通“罹”,遭遇

人穷则反本 处境困窘,走投无路 通“返” 故劳苦倦极 疲困

明道德之广崇 形作动,阐明 治乱之条贯 条理

靡不毕见 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 简约 含蓄精深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通“旨”

举类迩而见义远 事物近通“现”,表现,表达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通“浊” 泥浆

蝉蜕于浊秽 名作状,像蝉脱壳那样 形作名,黑暗社会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洁净 同“涅”,名作动,染黑 污浊

(2)行文思路: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是主旨句;写《离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最终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三部分所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四部分所写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最终自沉汩罗江。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尝试翻译下面的文章。

2、背诵第三段,思考: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4—13段,梳理文言字词句,理清该部分的行文思路。

一、导入。

二、检查背诵情况。

三、梳理文章,解决文言字词句。

(一)研习第四、五、六、七、八、九段:(1)文言字词句:

屈平既绌 通“黜”,罢免官职 齐与楚从亲 通“纵”,合纵

厚币委质事楚 名作状,用丰厚的礼物 通“贽”,见面礼 遂绝(于)齐 省略句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快意

如楚,又因厚币(赂)用事者臣靳尚 到„„去 省略句 而(靳尚)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状语后置 顾反 通“返”

时秦昭王与楚婚 名作动,结为婚烟

秦,虎狼之国 名作状,像虎狼一样 奈何绝秦欢 友好

亡走赵,赵不内 逃亡 跑 内:同“纳”,接纳,收留 复之秦 动词,到。

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眷念 挂念 通“返”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侥幸希望 一旦,一经 全部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思念 使动,使„兴 翻转过来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无论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忠、贤,形作名,忠诚的人贤能的人

自为、自佐: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使动,使„灭亡,使„破败 连着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作状,在朝内,在国外。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名作状,像客那样 表被动

(2)行文思路:四、五、六、七、八、九段写屈原被放逐后,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且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 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聩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汩罗江。

(二)研习第十、十一、十二段:(1)文言字词句: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作动,说短处,诋毁 被发行吟泽畔 通“披” 颜色憔悴 脸色

形容枯稿 形体容貌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变化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尔 通“长”,长流即江水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表反问,怎么„„呢?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作动,效法,模仿 言语举动适度得体(2)行文思路:前两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第三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

(三)研习第13段:(1)文言字词句:

悲其志 痛惜 适长沙 到、去

同生死 意动,认为„相同

轻去就 意动,以„为亲轻,轻视

被贬在野 在朝为官

(2)行文思路:(关于司马迁的政治遭遇)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而以这段议论最突出。

四、小结。

五、作业。

1、总结本文的文言现象,理清本文的层次脉络。

2、找出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或典故。

3、背诵第11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梳理文章层次脉络;

2、研读重点语段,了解屈原的志向,品味作者寄寓的情感。

一、导入。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1、背诵。

2、总结文中出现的一些成语或典故。

a、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手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b、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c、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d、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

e、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二、梳理文章层次脉络。

1、文章结构:

课文内容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以及楚王对他的信任。

第二部分(2—3):英才遭谗被疏,穷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第三部分(4—9):屈原遭罢黜后楚国日衰。

第四部分(10—12):屈原的放逐和自杀,以及屈原死后楚国被秦所灭。第五部分(13):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

2、感受文章,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第一部分(1)任 第二部分(2—3)疏

第三部分(4—9)黜——迁 第四部分(11)投

3、重点研读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段(11)。

【明确】 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而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对比,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A、承上启下,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 也为后面屈原的投汩罗江自尽埋下了伏笔。

B、表现屈原“志洁行廉”.三、艺术特色。

和前面刚刚学习地《高祖本纪》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后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附:关于史传“变体”:

我们读完《屈原列传》之后总觉得和一般的传记不同,这篇传记用了大量的议论,和前面《高祖本纪》相比较就能明显地感觉得到,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来写呢?

A、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他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士”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十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上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坏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B、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焚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四、小结。

五、作业。

1、就屈原的最后地自杀发表自己的观点,写一篇小文章,要求言之成理,2、预习《项羽本纪》,划出疑难字词句,尝试翻译。

下载思屈原班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屈原班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屈原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楚王的后代。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

    走近屈原

    走近历史人物——屈原 【要求】 积累作文素材,首先可以从关注一个名人开始。 欣赏近几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我们蓦然发现,一些中外名人如屈原、曹操、李白、杜甫、苏轼、鲁迅、霍......

    屈原故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与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

    屈原诗词

    屈原:千秋骚坛永恒的太阳 你开启的诗歌之河雄风浩荡 你奠基的辞赋殿堂 巍峨堂皇你才华的闪电点燃了 诗歌瑰丽的光芒 你创造的霹雳震撼了 辞赋恢弘的磁场你是诗歌的成吉思汗......

    万能素材——屈原

    考场作文万能素材——屈原 一、个性 「名言」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屈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举世混浊惟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屈......

    屈原演讲稿

    浪漫的悲剧 老人灰色的眼角淌下苍桑的泪水,敢问苍天,苍天无情;敢问土地,土地无言,只有那向东的江水,急湍着波涛,做出了如歌如诉的回音,于是老人决定选择用江水的清冷来洗去尘土的污......

    《屈原》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 一 ) 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 ) 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

    《屈原》教案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