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作者:魏英敏来源:亿库教育网
传统规范伦理学有三种形态,即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道义论和功利论,都可以转化为德性论。故此,先从道义论与功利论讲起。
一、日常生活中的功利论与道义论
何为功利论、何为道义论、何谓功利论?
功利论作为一种道德理论,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凡行为结果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行为,则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
当代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给功利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说:“功利原则十分严格地指出,我们做一件事情所寻求的,总的说来,就是善(或利)超过恶(或害)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恶超过善的最小差额)”(引文加重点为原作者所加)。“这里的‘善’与‘恶’,是指非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功利论又分行为功利论与规则功利论。所谓行为功利论,是说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行为,只要它能够带来好的效果便是道德的。规则功利主义是依据规则能够带来好的结果的行为即为道德行为。
道义论与功利论相反。它主张人与行为道德与否,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本身或行为依据的原则,即行为动机正确与否。凡行为本身是正确的,或行为依据的原则是正确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道德的。恰如,弗兰克纳所说:“道义论主张,除了行为或规则的效果的善恶之外,还有其它可以使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正当的或应该遵循的理由—这就是行为本身的某种特征,而不是它所实现的价值。”(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道义论亦可分为行为道义论与规则道义论。所谓行为道义论,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那么行为就是正当的。规则道义论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的,否则便不是道德行为。
功利论和道义论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两种不同的道德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支配其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原则,有功利论,也有道义论。只要仔细观察、研究人的生活就不难发现这个道德真理。例如,人们经常思考:做某件事值得不值得?做某件事合算不合算?人们也常说:“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或者告诫朋友,不要占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凡此种种说明人们在当下的思想与行为是在功利论道德意识支配下采取的。简言之,利益、功名支配人们的行为。
人的行为、思想,包括对未来的预测、企划,受功利论道德观念支配,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且是大量存在的现象。但人的思想、行为是否完全如此呢?不是。人的思想、行为也常常受道义论的支配。例如,人们称道:“见义勇为”是好样的!某人对他的朋友说,“您做这种事太缺德了”(如与朋友的妻子通奸)。诸如此类,说明人的思想行为是在道义论的支配下活动的。简言之,理想、信念支配人的行为。
以上是从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上说的。我们再从评价人的思想、行为上看功利论、道义论,也是同时并存、交替使用的理论与方法。例如,当人们议论某人做某事是“落井下石”或“火上浇油”时,显然是功利论的道德评价。又如,当人们说:“某人居心不良,用意不善”,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道义论的评价。不论人们意识到与否、自觉与否,两种规范伦理观同时并存,每时每刻都在支配人的思想与行为,并评价人的思想与行为,不过时而是功利论,时而是道义论而已,有时同时并用。功利论与人们的物质需要、物质生活相关。道义论则与人们的心理需要、精神生活相关。从人们的道德生活看,两种规范伦理学具有同等的价值,同等的意义。有一付楹联可作为佐证:“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人们在生活中不能脱离功利论,也不能脱离道义论,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如此这般的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呢? 我们先讨论一下,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特点,然后接着再讨论人为什么会有这两种道德行为准则。
功利论与道义的特点。功利论有三个特征:一是注重思想、行为的绩效、效果或结果,不计较行为的动机,或不大注意思想端正与否、动机纯洁与否,只要有好的效果,就可以了。二是在行为前权衡,比较,计算利弊得失,不合算的事,吃亏的事不干。三是立足于个人,推衍到他人与社会。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或幸福是根本的,为此,不得不顾及他人、社会大众的益利或幸福。道义论同样也有三个特征。一是注意行为本身、或注意思想、动机(即行为依据的原则),不关心思想、行为的后果。二是不计算,不考虑思想与行为的后果对自己会怎么样。三是道义论不是立足于个人的利益,而是立足于全社会的人民大众的长远的或根本的利益。以上各有三个特点,这就是它们的区别。总之,功利论带有自发的、本能的倾向,甚至不经学习,就可以掌握的;道义论则是自为的、理智的产物,要学习、锻炼才能掌握;前者是情感、欲望的道德,后者是理智、信念的道德。或者说,功利论是常人的道德,而道义论则是贤人的道德。
功利论与道义论,有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功利论与道义论都根源于社会物质利益关系,前者从个人利益出发,旁及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后者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包含有个人的利益。两者都服务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提升人性。
人为什么会受这两种道德观的支配?这要从人性说起。人是自然存在者,又是社会存在者。人作为自然存在者,人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享乐,因此人就要通过生产,解决吃、穿、住、行、娱乐、休闲等问题。这就必然要关心私人的物质利益、福利、健康、舒适、安全、幸福诸问题。因此,讲个人功利,并把功利作为一种道德观,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但是人又是社会存在者,他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快乐,要享福,所需要的物质产品、设备和相关条件,都不是单个人所能解决的,必须依赖群体、依靠社会。他必须与他人有分工,有合作的生产劳动,交换其产品,交换其经验,互通其有无。这种社会性,简言之文化性,规定了人有理想,有友情,有精神追求与寄托。因此,就需要有某种道义论存在。这也就是汉儒董仲舒所指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注: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论和传统规范伦理学的关系
据我所知,迄今为止,学者们所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著作,不论是教科书,还是学术专著,几乎都没有正面回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道义论,抑或功利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主编的《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其深层寓意,是说它是一种超越功利论与道义论之上的一种新的规范伦理学,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综合创新。新规范伦理学,这个说法,书中是有的,但没有阐明,没有论证。今日把它补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承认前此功利论、道义论规范伦理学存在的价值,它是古已有之的人类不可或缺的两种道德论。从古至今绵延不绝,尽管它的理论形态,表现形式不断地改变,但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它在继承功利论、道义论规范伦理学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新规范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规定了它内在地包含有功利论与道义论两种理论形式。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规范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的辩证法,又是辩证的唯物论。它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第二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存在、物质的派生物。但它对存在、物质都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精神的东西离不开物质。一旦离开物质,精神现象将无法解释,变成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东西了。从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出发、观察分析伦理、道德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现象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一种精神现象。它依附于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依附于物质利益关系。恰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里的粗体字为原作者所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道德、伦理是物质利益关系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反映。一切伦理、道德观念都是从物质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必然是功利论的,必然重视人们行为的物质效果,重视人民大众的利益。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主义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人民大众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全人类利益相一致。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恰恰就是为工人阶级利益辩护的。人们还记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这里讲的很清楚,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并主张功利主义是我们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不过不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而是真正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就是了。但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至关重要。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奋斗、而献身、而自我牺牲,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体现。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写道,共产党,除了阶级的、民族的、全人类解放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他说:“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则性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7-38页。)从刘少奇这段论述看,我们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即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名符其实的道义论。综上所述,可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既是功利论、又是道义论。功利论是基础、道义论则是它的引申与升华。
从人们伦理、道德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上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然包含有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积极成果。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说,是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者利益的理论反映,同时又是人类伦理、道德文化有机构成部分。我们知道,伦理、道德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人类文化的发展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人类文化史上,伦理、道德史上的一段落、一环节。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它必然对前此伦理、道德观加以扬弃,即辩证的否定。故此,它要对功利论、道义论的规范伦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一番审视、分析、批判、改造、继承、吸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不论在中国、在西方,功利论、道义论都是典型的规范伦理。就中国而言,儒家伦理占主导地位,本质上是一种道义论,当然它也是一种德性论。而在儒家伦理中,道义论,始终是主流派。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论语·里仁》。)“君子忧道不忧贫。”(注:《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注:《论语·卫灵公》。)孟子见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注:《孟子·梁惠王上》。)“生亦我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注:《孟子·告子上》。)董仲舒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注:《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这是儒家道义论伦理观最典型的表述。宋明理学,朱熹、二程“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更是极端的道义论。功利论,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则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义即为利,人民大众之利。以后到了宋代,更有叶适、陈亮的功利主义思想。陈亮认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注:《止斋文集·答陈同甫》。)这就是说,道德与事功不可分,叶适也是一位功利主义者,认为道德离不开功利,离开功利无道德。清代颜元,批判董仲舒,针锋相对地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注:《颜元集·四书正误》卷一。)西方伦理思想,从德谟克里特、伊壁鸠鲁、鲁克莱修到英国唯物论者洛克、霍布士、亚当·斯密;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德国的费尔巴哈这一派经验论哲学家的伦理学思想,几乎都是快乐主义、幸福主义、或者理性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可见,功利主义在西方渊源流长,是规范伦理学的一种传统。道义论,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奥古斯汀、安瑟伦、托马斯·阿奎那、再到康德、黑格尔,这是理性主义传统。他们的伦理观,几乎都是道义论。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就是在扬弃西方包括东方功利论和道义论规范伦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建立了全新的规范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综合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改造了以前的功利论与道义论? 首先,它否定道义论离开物质利益空谈道德,也批判了功利论把道德立足于个人利益的偏狭性。指出道德作为一种人类精神现象是以社会物质利益为基础;否定了这个基础,道德就是一种神秘的理性,如黑格尔所言,成为绝对精神的表现或宗教伦理所谓上帝意志的体现。然而这一切都是空洞的说教,荒谬不可信。同时又指出道德成立的利益基础,是阶级的群体利益,或人类的共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说:“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6-167页。)这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道德建构的物质利益的基础是在个人或阶级集团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相统一、相一致的基础上。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社会主义道德的物质利益基础,是工人阶级利益(包括工人阶级中的个人利益),又是全人类的利益。这就是它之所以是新的规范伦理学根本之所在。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既有阶级性,又有人类的共同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克服了历史上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缺点,吸取了他们的长处。指出道义论不关心行为的效果,不计功利是片面的、错误的;而功利论不注意行为的动机,不考虑行为原则同样是片面的、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吸取道义论注重行为动机,功利论注重行为效果的优点,提出评价行为善、恶与否,既看动机,又看效果。把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起来。何止是评价,就行为发生而论,也要考虑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还把目的与手段纳入道德评价体系。目的制约手段,手段影响目的。这样就大大丰富了规范伦理学的评价理论并远远地超过了功利论与道义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扬弃了传统道义论与功利论,对其改造,整合,即综合创新。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是新的规范伦理学,道理就在于此。它包含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积极因素,就此而言,它既是功利论、又是道义论,然而它又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功利论或道义论。它是功利论与道义论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说,它是人民大众的功利论与革命道义论的统一,是对历史上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积极超越。人民大众的功利论包含有革命道义论的因素,而革命道义论又包含有人民大众功利论的成分。革命道义精神,归根到底,不能脱离人民大众的功利。换言之,道义乃是功利的化身或功利的升华。故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功利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集道义论、功利论、德性论于一身。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所以是一种新的规范道德论,就在于它把经过扬弃的功利论与道义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德性论、不是别的恰恰是功利论与道义论中的规范、原则、或准则的内化,成为人的一种秉性、品质(德性)、情操或习惯。须知,人们的秉性、品质、情操或习惯,都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原则、准则对人长期熏陶、习染、教育、灌输的结果。开始人们不认识,或不理解,甚至拒斥,到认识、接纳,认同以及落实行动,这是一个过程。在人们行动的反复实践中,构成了人的内在的品质、秉性、情操或习惯。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是道义论、功利论、德性论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所以是新的规范伦理学还有方法论的理由。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唯物史观,是它的方法论原则。把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应用于伦理学领域,使伦理学发生了革命的变革。只有应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而道德又有相对独立性)。才能科学地解释道德的本质,道德的起源,道德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也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原则,才能全面地解释道德原则或规范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阶级性与全民性的关系问题,才能科学地阐释道德行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道德选择与责任等问题。
结论:目前伦理学界或明或暗地存在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思潮。认为它过时了,或说为它不科学。这是很值得重视的理论动向。首先是否定阶级的分析方法,宣传无立场的哲学,中立的道德。其次是企图创造一种所谓象自然科学如数学、逻辑学、物理学一样的精确无误的科学伦理学,言外之意现在的伦理学不是科学。还有人拾起利己主义的道德观,改头换面后推销给社会,以为是新东西其实都是陈年旧货。还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鼓吹全球伦理,完全否定伦理、道德的历史性、民族性与阶级性。这是一种新的伦理绝对主义道德观。须知,新冒出来的东西,未必是新思想、新观点,这需要分析,需要鉴别。要知道今日“包装”厉害得很,包装具有仿真性质,太象真的了,外行人,没有经验的人根本辨别不清,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包装不限于商品,还有人、知识与学问。这种包装实在不成体统,不象个样子。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要不要实行市场经济,要不要改革开放,可以不争论。但理论上,学术上也可以不争论吗?否。真理是不怕争论的。只有争论才能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只是争论时,不要扣政治帽子,不要人身攻击就可以了。如果真的不争论,那么道德相对主义必然泛滥成灾,使伦理、道德成为无是非,无善恶的伦理、道德。
第二篇: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传统规范伦理学有三种形态,即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道义论和功利论,都可以转化为德性论。
故此,先从道义论与功利论讲起。
一、日常生活中的功利论与道义论
何为功利论、何为道义论
何谓功利论?功利论作为一种道德理论,它主张人的行为道德与否,看行为的结果。凡行为结果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行为,则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
当代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给功利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说:“功利原则十分严格地指出,我们做一件事情所寻求的,总的说来,就是善(或利)超过恶(或害)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恶超过善的最小差额)”(引文加重点为原作者所加)。“这里的„善‟与„恶‟,是指非道德意义上的善与恶。”(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功利论又分行为功利论与规则功利论。所谓行为功利论,是说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决定行为,只要它能够带来好的效果便是道德的。规则功利主义是依据规则能够带来好的结果的行为即为道德行为。
道义论。道义论与功利论相反。它主张人与行为道德与否,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本身或行为依据的原则,即行为动机正确与否。凡行为本身是正确的,或行为依据的原则是正确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道德的。恰如,弗兰克纳所说:“道义论主张,除了行为或规则的效果的善恶之外,还有其它可以使一个行为或规则成为正当的或应该遵循的理由—这就是行为本身的某种特征,而不是它所实现的价值。”(注:[美]弗兰克纳:《善的求索》,辽宁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页。)
道义论亦可分为行为道义论与规则道义论。所谓行为道义论,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那么行为就是正当的。规则道义论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的,否则便不是道德行为。
功利论和道义论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两种不同的道德观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支配其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原则,有功利论,也有道义论。只要仔细观察、研究人的生活就不难发现这个道德真理。
例如,人们经常思考:做某件事值得不值得?做某件事合算不合算?人们也常说:“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或者告诫朋友,不要占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凡此种种说明人们在当下的思想与行为是在功利论道德意识支配下采取的。简言之,利益、功名支配人们的行为。
人的行为、思想,包括对未来的预测、企划,受功利论道德观念支配,这是毫无疑问的,并且是大量存在的现象。
但人的思想、行为是否完全如此呢?不是。人的思想、行为也常常受道义论的支配。
例如,人们称道:“见义勇为”是好样的!某人对他的朋友说,“您做这种事太缺德了”(如与朋友的妻子同奸)。诸如此类,说明人的思想行为是在道义论的支配下活动的。简言之,理想、信念支配人的行为。
以上是从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上说的。我们再从评价人的思想、行为上看功利论、道义论,也是同时并存、交替使用的理论与方法。
例如,当人们议论某人做某事是“落井下石”或“火上浇油”时,显然是功利论的道德评价。
又如,当人们说:“某人居心不良,用意不善”,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毫无疑问,这是一种道义论的评价。
不论人们意识到与否、自觉与否,两种规范伦理观同时并存,每时每刻都在支配人的思想与行为,并评价人的思想与行为,不过时而是功利论,时而是道义论而已,有时同时并用。功利论与人们的物质需要、物质生活相关。道义论则与人们的心理需要、精神生活相关。从人们的道德生活看,两种规范伦理学具有同等的价值,同等的意义。有一付楹联可作为佐证:“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人们在生活中不能脱离功利论,也不能脱离道义论,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如此这般的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呢?
我们先讨论一下,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特点,然后接着再讨论人为什么会有这两种道德行为准则。
功利论与道义的特点
功利论有三个特征:一是注重思想、行为的绩效、效果或结果,不计较行为的动机,或不大注意思想端正与否、动机纯洁与否,只要有好的效果,就可以了。二是在行为前权衡,比较,计算利弊得失,不合算的事,吃亏的事不干。三是立足于个人,推衍到他人与社会。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或幸福是根本的,为此,不得不顾及他人、社会大众的益利或幸福。
道义论同样也有三个特征。一是注意行为本身、或注意思想、动机(即行为依据的原则),不关心思想、行为的后果。二是不计算,不考虑思想与行为的后果对自己会怎么样。三是道义论不是立足于个人的利益,而是立足于全社会的人民大众的长远的或根本的利益。以上各有三个特点,这就是它们的区别。
总之,功利论带有自发的、本能的倾向,甚至不经学习,就可以掌握的;道义论则是自为的、理智的产物,要学习、锻炼才能掌握;前者是情感、欲望的道德,后者是理智、信念的道德。或者说,功利论是常人的道德,而道义论则是贤人的道德。
功利论与道义论,有区别,但也有一定的联系。功利论与道义论都根源于社会物质利益关系,前者从个人利益出发,旁及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后者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包含有个人的利益。两者都服务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提升人性。
人为什么会受这两种道德观的支配
这要从人性说起。人是自然存在者,又是社会存在者。
人作为自然存在者,人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享乐,因此人就要通过生产,解决吃、穿、住、行、娱乐、休闲等问题。这就必然要关心私人的物质利益、福利、健康、舒适、安全、幸福诸问题。因此,讲个人功利,并把功利作为一种道德观,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但是人又是社会存在者,他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快乐,要享福,所需要的物质产品、设备和相关条件,都不是单个人所能解决的,必须依赖群体、依靠社会。他必须与他人有分工,有合作的生产劳动,交换其产品,交换其经验,互通其有无。这种社会性,简言之文化性,规定了人有理想,有友情,有精神追求与寄托。因此,就需要有某种道义论存在。这也就是汉儒董仲舒所指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注: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论和传统规范伦理学的关系
据我所知,迄今为止,学者们所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著作,不论是教科书,还是学术专著,几乎都没有正面回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道义论,抑或功利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我主编的《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其深层寓意,是说它是一种超越功利论与道义论之上的一种新的规范伦理学,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综合创新。新规范伦理学,这个说法,书中是有的,但没有阐明,没有论证。今日把它补上。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承认前此功利论、道义论规范伦理学存在的价值,它是古已有之的人类不可或缺的两种道德论。从古至今绵延不绝,尽管它的理论形态,表现形式不断地改变,但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它在继承功利论、道义论规范伦理学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新规范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规定了它内在地包含有功利论与道义论两种理论形式。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规范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的辩证法,又是辩证的唯物论。它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第二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存在、物质的派生物。但它对存在、物质都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精神的东西离不开物质。一旦离开物质、精神现象将无法解释,变成虚无缥缈、神秘莫测的东西了。从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出发、观察分析伦理、道德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现象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一种精神现象。它依附于物质的社会关系,即依附于物质利益关系。恰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所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里的粗体字为原作者所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页。)道德、伦理是物质利益关系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反映。一切伦理、道德观念都是从物质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必然是功利论的,必然重视人们行为的物质效果,重视人民大众的利益。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毛泽东也说过,马克思主义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人民大众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全人类利益相一致。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恰恰就是为工人阶级利益辩护的。
人们还记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4页。)这里讲的很清楚,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并主张功利主义是我们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不过不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而是真正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就是了。
但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至关重要。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奋斗、而献身、而自我牺牲,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体现。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写道,共产党,除了阶级的、民族的、全人类解放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他说:“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党性‟或„党的观念‟、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原则性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7-38页。)从刘少奇这段论述看,我们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即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名符其实的道义论。
综上所述,可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既是功利论、又是道义论。功利论是基础、道义论则是它的引申与升华。
从人们伦理、道德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上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然包含有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积极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说,是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者利益的理论反映,同时又是人类伦理、道德文化有机构成部分。
我们知道,伦理、道德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人类文化的发展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人类文化史上,伦理、道德史上的一段落、一环节。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它必然对前此伦理、道德观加以扬弃,即辩证的否定。故此,它要对功利论、道义论的规范伦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一番审视、分析、批判、改造、继承、吸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不论在中国、在西方,功利论、道义论都是典型的规范伦理。
就中国而言,儒家伦理占主导地位,本质上是一种道义论,当然它也是一种德性论。而在儒家伦理中,道义论,始终是主流派。
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论语·里仁》。)“君子忧道不忧贫。”(注:《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注:《论语·卫灵公》。)孟子见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注:《孟子·梁惠王上》。)“生亦我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注:《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注:《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这是儒家道义论伦理观最典型的表述。宋明理学,朱熹、二程“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更是极端的道义论。
功利论,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则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义即为利,人民大众之利。以后到了宋代,更有叶适、陈亮的功利主义思想。陈亮认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注:《止斋文集·答陈同甫》。)这就是说,道德与事功不可分,叶适也是一位功利主义者,认为道德离不开功利,离开功利无道德。
清代颜元,批判董仲舒,针锋相对地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注:《颜元集·四书正误》卷一。)
西方伦理思想,从德谟克里特、伊壁鸠鲁、鲁克莱修到英国唯物论者洛克、霍布士、亚当·斯密;法国的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德国的费尔巴哈这一派经验论哲学家的伦理学思想,几乎都是快乐主义、幸福主义、或者理性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可见,功利主义在西方渊源流长,是规范伦理学的一种传统。
道义论,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奥古斯汀、安瑟伦、托马斯·阿套那、再到康德、黑格尔,这是理性主义传统。他们的伦理观,几乎都是道义论。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就是在扬弃西方包括东方功利论和道义论规范伦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建立了全新的规范伦理学。
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综合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改造了以前的功利论与道义论
首先,它否定道义论离开物质利益空谈道德,也批判了功利论把道德立足于个人利益的偏狭性。指出道德作为一种人类精神现象是以社会物质利益为基础;否定了这个基础,道德就是一种神秘的理性,如黑格尔所言,成为绝对精神的表现或宗教伦理所谓上帝意志的体现。然而这一切都是空洞的说教,荒谬不可信。同时又指出道德成立的利益基础,是阶级的群体利益,或人类的共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说:“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6-167页。)这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道德建构的物质利益的基础是在个人或阶级集团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相统一、相一致的基础上。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社会主义道德的物质利益基础,是工人阶级利益(包括工人阶级中的个人利益),又是全人类的利益。这就是它之所以是新的规范伦理学根本之所在。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既有阶级性,又有人类的共同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克服了历史上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缺点吸取了他们的长处。指出道义论不关心行为的效果,不计功利是片面的、错误的;而功利论不注意行为的动机,不考虑行为原则同样是片面的、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吸取道义论注重行为动机,功利论注重行为效果的优点,提出评价行为善、恶与否,既看动机,又看效果。把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起来。何止是评价,就行为发生而论,也要考虑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还把目的与手段纳入道德评价体系。目的制约手段,手段影响目的。这样就大大丰富了规范伦理学的评价理论并远远地超过了功利论与道义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扬弃了传统道义论与功利论,对其改造,整合,即综合创新。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是新的规范伦理学,道理就在于此。它包含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积极因素,就此而言,它既是功利论、又是道义论,然而它又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功利论或道义论。它是功利论与道义论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说,它是人民大众的功利论,与革命道义论的统一,是对历史上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积极超越。人民大众的功利论包含有革命道义论的因素,而革命道义论又包含有人民大众功利论的成分。革命道义精神,归根到底,不能脱离人民大众的功利。换言之,道义乃是功利的化身或功利的升华。故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功利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集道义论、功利论、德性论于一身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所以是一种新的规范道德论,就在于它把经过扬弃的功利论与道义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德性论、不是别的恰恰是功利论与道义论中的规范、原则、或准则的内化,成为人的一种秉性、品质(德性)、情操或习惯。须知,人们的秉性、品质、情操或习惯,都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原则、准则对人长期熏陶、习染、教育、灌输的结果。开始人们不认识,或不理解,甚至拒斥,到认识、接纳,认同以及落实行动,这是一个过程。在人们行动的反复实践中,构成了人的内在的品质、秉性、情操或习惯。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是道义论、功利论、德性论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所以是新的规范伦理学还有方法论的理由。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唯物史观,是它的方法论原则。把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应用于伦理学领域,使伦理学发生了革命的变革。
只有应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而道德又有相对独立性)。才能科学地解释道德的本质,道德的起源,道德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也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原则,才能全面地解释道德原则或规范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阶级性与全民性的关系问题,才能科学地阐释道德行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道德选择与责任等问题。
余论:目前伦理学界或明或暗地存在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思潮。认为它过时了,或说为它不科学。这是很值得重视的理论动向。首先是否定阶级的分析方法,宣传无立场的哲学,中立的道德。其次是企图创造一种所谓象自然科学如数学、逻辑学、物理学一样的精确无误的科学伦理学,言外之意现在的伦理学不是科学。还有人拾起利己主义的道德观,改头换面后推销给社会,以为是新东西其实都是陈年旧货。还有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鼓吹全球伦理,完全否定伦理、道德的历史性、民族性与阶级性。这是一种新的伦理绝对主义道德观。
须知,新冒出来的东西,未必是新思想、新观点,这需要分析,需要鉴别。要知道今日“包装”厉害得很,包装具有仿真性质,太象真的了,外行人,没有经验的人根本辨别不清,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包装不限于商品,还有人、知识与学问。
这种包装实在不成体统,不象个样子。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要不要实行市场经济,要不要改革开放,可以不争论。但理论上,学术上也可以不争论吗?否。真理是不怕争论的。只有争论才能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只是争论时,不要扣政治帽子,不要人身攻击就可以了。如果真的不争论,那么道德相对主义必然泛滥成灾,使伦理、道德成为无是非,无善恶的伦理、道德。
第三篇:功 利论 、 道义论 与马 克思主义伦理学
维普资讯 http://www.xiexiebang.com „ 东南学术)o2 2o 年第 1 期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魏 英 敏
摘 要 :功利论 与道义论是传统规范伦 理学 的两种不 同的理论形态,在人的伦理行为 中起指导作
用,而马 克思主卫的伦理 学则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职极超越与综台创新。
关键词 : 功利论 ; 道义论 ; 唯物史观; 益; 利 扬弃
中国分类号 : 8 0
B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8 5 2o jl 10— 6 1〔 —1(o 2o 一04 0
}  ̄(作者 简介: 魏英敏,北京大学哲 学系教授,中国社告科 学院应用伦理研 究 中心研 究员。
传统规范伦理学有三种形态,即道义论、功利论与德性论。道义论和功利论,都可 以转化为德
性论。
故此,先从道义论与功利论讲起。
一、日常生活 中的功利论与道义论
何为 功利论、何为 道义 论
何谓功 利论 ?功利 论作 为一种 道德理论,主张人 的行 为道德 与否,它看行为的结果。凡行 为结果给行为者及其相关的人带来好处,或带来利大于弊的行为,则是道德的,否则就是不道德。
当代美国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给功利论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说 : “
功利原则十分严格地
指出,我们做一件事情所寻求的,总的说来,就是善(或利)超过恶(或害)的可能最大余额(或者恶超
过善的最小差额)。这里的„ ‟ 恶„ ‟是指非道德意义上的善与善与恶。” 功利论又分行为功利论与规则功利论。所谓行为功利论,是说不依据规则,而是根据 当下的情况,决定行为,只要它能够带来好 的效果便是道德 的。规则功利主义是依据规则能够带来好的结
果 的行为 即为道 德行为。
道义论。道义论与功利论相反。它主张人的行为道 德与否,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本身或行为依据的原则,即行为动机正确与否。凡行为本身是正确的,或行为依据的原则是正确的,不论结果如何都是道德的。恰如,弗兰克纳所说 :道义论 主张,“ 除了行为或规则的效果的善恶之外,还有其它可 以使一 个行为 或规则 成 为正当 的或应该遵循的理由—这就是行为本身的某 种特征,而不是它所实现 的价 值。”
道义论亦可分为行为道义论与规则道义论。所谓行为道义论,是说不一定有什么规则只要行为本身是合乎道德的,那么行为就是正当的。规则道义论是说行为遵循的规则必须是合乎道德的否则便不是道德行为。
功利论和道义论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两种不同的道德观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支配其思想与行为的道德原则,有功利论,也有道义论。只要仔细观察、研究人的生活 就不难发现这个道德真理。例如,人们经常思考 : 傲某件事值得不值得 ?做某件事合算不合算?人们也常说 :两利相衡取“ 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 或者告诫朋友。不要占便宜,占小便宜、“ 吃大亏” 凡此种种说明人们在当
。下的思想与行为是在功利论道德意识支配下采取的。简言之,利益、功名支配人们的行为。
人的行为、对未来的预测思想,包括企划,受功利论道德观念支配,是毫无 疑 问的,这并且是大量存在的现象。但人的思想、行为是否完全如此呢?不是人的思想行为也常常受道义论的支配。
例如,人们称道 :见义勇为” “ 是好样的!某人对他的朋友说,您傲这种事太缺德了”如与朋友的妻子同奸。诸如此类,说明人的思想行为是在道义论的支配下括动的。简言之,理想、信念支配人的行为。
以上是从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上说的。我们再从评价人的思想、为上看功利论、道义论,也是同时并存、交替使用的理论与方法。
例如 . 人们议论某人做某事是“ 当落井下石” 火上浇油” 显然是功利论的道德评价。或“ 时,又如,当人们说 :某人居心不良,意不善 ”或 “ 庄舞剑,“ 用,项 意在 沛公” 时毫无 疑 问,这是一 种道
义论 的评价。
不论人们意识到与否、自觉与否,两种规范伦理观同时并存,每时每刻都在支配人的思想与行
为,并评价人的思想与行为,不过时而是功利论,时而是道义论而 已,有时同时并用。功利论与人们的物质需要、物质生括相关。道义论则与人们的心理需要、精神生括相关。从人们的道德生括看,两种规范伦理学具有同等的价值,同等的意义。有一付楹联可作为佐证 :百善孝为先,“ 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人们在生括中不能脱离功利论,也不能脱离道义论,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如此这般 的伴随着人们的生括呢?
我们先讨论一下,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特点,然后接着再讨论人为什么会有这两种道德行为准则。
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特点
功利论有三个特征 : 一是注重思想、行为的绩效、效果或结果,不计较行为的动机,或不大注意
思想端正与否、动机纯洁与否,只要有好的效果,就可以了。二是在行为前权衡 . 比较,计算利弊得失,不合算的事。吃亏的事不于。三是立足于个人,推衍到他人与社会。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或幸福是根本的,为此 . 不得不顾及他人、社会大众的益利或幸福。
道义论同样也有三个特征。一是注意行为本身、或注意思想、动机(即行为依据的原则)不关
.心思想、行为的后果。二是不计算。不考虑思想与行为 的后果对 自己会怎么样。三是道义论不是立足于个人的利益。而是立足于全社会的人民大众的长远的或根本的利益。以上各有三个特点。这就是它们的区别。
总之,功利论带有自发的、本能的倾向. 甚至不经学习. 就可以掌握的; 道义论则是自为的、理智的产物,要学习、锻炼才能掌握 ; 前者是情感、欲望的道德,后者是理智、信念的道德。或者说,功利论是常人的道德,而道义论则是贤人的道德。
功利论与道义论,有区别,但也有一定 的联系。功利论与道义论都根源于社会物质利益关系,前者从个人利益出发,旁及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后者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 . 包含有个人的利益。两者都服务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提升人性。
为什 么会 受这两 种道 德观 的支配
这要从人性说起,人是自然存在者,又是社会存在者。
人作为 自然存在者,人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享乐,因此人就要通过生产,解决吃、住、穿、行、娱乐、休闲等问题。这就必然要关心私人 的物质利益、福利、健康、舒适、安全、幸福诸问题。因此,讲个人功利. 并把功利作为一种道德观,天经地义 . 理所当然。
但是人又是社会存在者,他要生存,要成长,要发展,要快乐,要享福 . 所需要的物质产品、设备和相关条件,都不是单个人所能解决的,必须依赖群体、依靠社会。他必须与他人有分工,有合作的生产劳动,交换其产品,交换其经验,互通其有无。这种社会性,简言之文化性,规定了人有理想,有友情,有精神追求与寄托。因此,就需要有某种道义论存在。这也就是汉儒董仲舒所指出:天之生
“ 人也 . 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
二、马克思 主义道德论 和传统规范伦理学 的关 系
据我所知 . 迄今为止,学者们所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著作 . 不论是教科书. 还是学术专著,几乎都没有正面回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道义论,抑或功利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我主编的《 新伦理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 年版)(93。其深层寓意,是说它是一种超越功利论与道义论之上的一种新的规范伦理学,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综合创新。新规范伦理学,这个说法,书中是有的,没有阐明 . 但没有论证。今日把它 补上。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承认前此功利论、义论规范伦理学存在的价值,是古已有之 的人类不可道它或缺的两种道德论。从古至今绵延不绝 . 尽管它的理论形态,表现形式不断地改变,但它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它在继承功利论、道义论规范伦理学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新规范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规定了它内在地包含有功利论与道义论两种理论形式。
我们 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规范伦理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马克 主义哲学的分支学是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观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唯物的辩证法,是辩证的唯物论。它认 为物质、在 是第一性的东西,又存精神、意识是第二性的东西。精神、意识是存在、物质的派生物。但它对存在、物质都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精神的东西离不开物质。一旦离开物质、精神现象将无法解释,变成虚无缥渺、神秘莫测的东西了。从这样的世界观、价值观出发、观察分析伦理、道德现象,马克思主义认为,伦理、道德现象是一种思想的社会关系,一种精神现象。它依附于物质的社会关系 . 即依附于物质利益关系。恰如马克思在《 神圣家族》 一书中所说 : „ “ 思想‟ 一旦离开 „ 利益 ‟就一定会使 自己出,丑”这里的粗体字为原作者所知)(。
德、伦理是物质利益关系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反映。一切伦理、道德观念都是从物质利益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必然是功利论的,必然重视人们行为的物质效果,重视人民大众的利益。正因为如此,马克思说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 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泽东也说过,吒 马克思主义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 自己的利益,并且 一 团结起 来,为他们 自己 的利 益而奋 斗。人 民大众 的利 益、人 阶级 的利 益同全 人类 利益相 一致。而马克思主义 的道德观,恰恰就是为工人阶级利益辩护的。
人们还记得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说 “ 在阶级社 会里,不是这一 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 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
者。我们是以占全人 口百分之九十 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 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 目 的革命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 目 标 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
者。” 里讲 的很清楚,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承认,主张功利主义是我们行为的一种指导原则。不
并 过不是狭隘的功利主义,而是真正人 民大众 的功利主义就是了。
但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至关重要。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而奋斗、而 献身、自 而 我牺牲,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体现。刘少奇在《 论共产党员修养》 中写道。共产党,除
了阶级 的、民族的、全人类解放的利益之外,没有 自己的特殊利益。他说 :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
“ 不一致的时候,能够毫不踌躇、毫不勉强地服从党 的利益,牺牲个人的利益。为了党的、无产阶级的、民族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事业,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至 牲 自己的生命,甚 牺 这就是我们
常说的„ 党性‟ „ 或 党的观念 ‟组织观念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
级政党原则性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意识纯洁的最高表现。” 扶刘少奇这段论述看,我们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道德观,即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名符其实的道义论。
综上所述,可见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既是功利论、是道义论。功利论是基 础、道义论则是它的引申与升华。
从人们伦理、道德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上看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必然包含有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积极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说,是工人阶级和一切劳动者利益 的理论反映,同时又是人类伦理、道德文化有机构成部分。
我们知道,伦理、道德文化是人类文化 的结 晶。人类文化 的发展同其它事物的发展一样是连续
性与阶段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人类文化史上,伦理、道德史上的一段落、一环节。它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它必然对前此伦理、道德观加以扬弃,即辩证的否定。故此,它要对功利论、道义论的规范伦理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一番审视、分析、批判、改造、继承、吸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就是颐理成章的了。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不论在中国、在西方,功利论、道义论都是典型的规范伦理。
就中国而言,儒家伦理占主导地位,本质上是一种道义论,当然它也是一种德性论。而在儒家伦理中,道义论,始终是主流派。
孔子所谓“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君子谋道不谋食。” 盍子见梁
惠王说 :王!何必 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生亦我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 者也。”
董仲舒说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哒 是儒家道义论伦理观最典型的表述。
” 宋明理学,朱熹、二程“ 存天理,灭人欲” 之说,更是极端的道义论。
功利论,先秦时代 的代表人物则是墨子。墨子主张“ 兼相爱”“,交相利”义即为利,人民大众之
利。以后到了宋代,更有叶适、陈亮 的功利主义思想。陈亮认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 “ 事到济处便是
有理。”键:
就是说,道德与事功不可分,叶适也是一位功利主义者,认为道德离不开功利,离开功利 无道 德
清代颜元,批判董仲舒,针锋相对地提出:正其谊以谋其利,“ 明其道而计其功。”
西方伦理思想,从德谟克里特、伊壁鸠鲁、鲁克莱修到英 国唯物论者洛克、霍布士、亚当斯密;法 国 的爱 尔维 修、尔 巴赫、国的费尔 巴哈这一 派经验论哲 学家 的伦理学 思 想 . 霍 德 几乎都 是快 乐 主
义、幸福主义、或者理性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可见,功利主义在西方渊源流长 . 是规范伦理学的一种传统。
道义 论,苏 格拉底、从 柏拉 图、亚里斯 多德、中世纪经 院哲 学家奥 古斯 订、瑟伦、马斯 . 到 安 托 阿
套那、再到康德、黑格尔,这是理性主义传统。他们的伦理观,几乎都是道义论。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就是在扬弃西方包括东方功利论和道义论规范伦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建立了全新的规范伦 理学。
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传统规范伦理学 的综合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改造了以前的功利论与道义论
首先 .它否定道义论离开物质利益空谈道德 .也批判了功利论把道德立足于个人 利益的偏狭性。指出道德作为一种人 类精神现象是以社会物质利益为基础 ; 否定了这个基础,道德就是一种神秘的理性 . 如黑格尔所言 . 成为绝对精神的表现或宗教伦理所谓上帝意志的体现。然而这一切都是
空洞的说教,荒谬不可信。同时又指出道德成立 的利益基础,是阶级的群体利益. 或人类的共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 《 神圣家族》 一书中说 :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 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 的利益。”哒 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道德建构的物质利益 的基 础是 在个 人或 阶级集 团利益 与全人类 利益 相统 一、一致 的基础 上。也可 以说 . 马克思主义的相伦理观,社会主义道德的物质利益基础,是工人阶级利益(包括工 人 阶级中的个人利益)又是全人类的利益。这就是它之所以是新的规范伦理学根本之所 在。正因为如此 . 也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既有阶级性 . 又有人类的共同性。
其次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克服了历史上功利论和道 义论的缺点 吸取了他们 的长处。指 出道义论不关心行 为 的效 果 . 不计功利是片面 的、错误的 ; 而功利 论不注意行为的动机,不考虑行为原则同样是片面的、误 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 . 错 吸取 道义 论注 重行 为动机 . 功利 论注 重行为效 果 的优 点,提出评价行为善、恶与否 . 既看动机,又看效果。把动机与效果有机统 一起来。何止是评 价 . 就行为发生而论 . 也要考虑动机与效果 的一致性。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还把 目的与手段纳人道德评价体系。目的制约手段,手段影响目的。这样就大大丰富了规范伦理学的评价理论并远远地超过了功利论与道义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 扬弃了传统道义论与功利论 . 对其改造,整合,即综合创新。我们 说,马克思 主义 的伦理 学是 新 的规范伦 理学,道理 就在 于此。它包含功利论和道义论的积极因素,就此而言,它既是功利论、又是道义论,而它又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利论或道义 论。它是功然利论与道义论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说,它是人民大众的功利论,与革命道义论的统一,是对历史上功利论与道义论的积极超越。人 民大众的功利论包含有革命道义论的因素,而革命道义论又包含
有人 民大众功利论的成分。革命道义精神,归根到底,不能脱离人民大众的功利。换言之,道义乃是
功利的化身或功利的升华。故此,我们可 以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功利论。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集道义论、功利论、德性论于一身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所 以是一种新的规范道德论,就在于它把经过扬弃的功利论与道义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德性论、不是别 的恰恰是功利论与道义论中的规范、原则、或准则的内化,成为人的一种秉性、品质(德性)情操或习惯。须知、人们的秉性、品质、情操或习惯,都是外在的道德规范、原则、准则对人长期熏陶、习染、教育、灌输的结果。开始人们不认识,或不理解,甚至拒斥,到认识、接纳,认同以及落实行动,这是一个过程。在人们行动的反复实践中,构成了人的内在的品质、秉
性、情操或习惯。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是道义论、功利论、德性论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所 以是新的规范伦理学还有方法论的理 由。我们知道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唯物史观,是它的方法论原则。把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应用于伦理学领域 . 使伦理学发生了革命的变革。
只有应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 . 而道德
又有相对独立性)。才能科学地解释道德的本质,道德的起源,道德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也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原则,才能全面地解释道德原则或规范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阶级 性 与全 民性 的关 系 问题,才能科学地阐释道德行为的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道德选择与责任等问题。
余论 : 前伦理学界或明或暗地存在一种否定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思潮。认为它过时了. 目 或说为它不科学。这是很值得重视的理论动向。首先是否定阶级的分析方法,宣传无立场的哲学,中立的道德。其次是企图创造一种所谓象 自然科学如数学、逻辑学、物理学一样的精确无误的科学伦理学,言外之意现在的伦理学不是科学。还有人拾起利 已主义的道德观,改头换面后推销给社会,以为是新东西其实都是陈年旧货。还有随着世界 “ 经济一体化” 鼓吹全球伦理,完全否定伦理、道德的历史性、民族性与阶级性。这是一种新的伦理绝对主义道德观。须知,冒出来的东西 . 新未必是新思想、新观点,这需要分析,需要鉴别。要知道今日“ 包装” 厉害得很,包装具有仿真性质,太象真 的了,外行人,没有经验 的人根本辨别不清,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 包装不限于商品,有人、还 知识与学问。
这种包装实在不成体统,不象个样子。这样下去怎么得 了!要不要实行市场经挤,要不要改革开放,可以不争论。但理 论上,学术上也可以不争论吗?否。真理是不怕争论的。只有争论才能发
现真理,发展真理。只是争论时,不要扣政治帽子,不要人身攻击就可以了。如果真的不争论,那么
道德相对主义必然泛滥成灾,使伦理、道德成为无是非 . 无善恶的伦理、道德。
注释 :
① ②【 〕 美 弗兰克纳 :善的求 索)辽 宁出艋社 18 年舨,7、1
„,97 第 33 页。@董仲舒 : „ 春秋繁露 ? 身之养重于卫。
④0(马克愚恩格斯全集)2 . 第 卷 ^民 出版社 15 年版 . l 16 6 页。97 第 ∞、6—1 7
@(马克思恿格斯全集)1,民出版社 15 年版 . 8 页。第 卷 ^ 96 第 2
@《 毛泽东选集)3,民出版社 1 1 第 卷 人 9 年版 . 8 4。9 第 6页
⑦„ 论共产 党员的修养)^民 出 社 16 年版 . 3 — 8。版 92 第 7 3页
⑤„ 论语 - 里仁)
@0(论语 - 卫灵公)
。@(孟子 - 粱惠王上)
。0《 盂子 - 告子上)
。0„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 止斋文集 - 陈同甫)
答。0(颤元奥 - 四书正误)卷一。
圜
第四篇:论马克思主义中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进程 发展 意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于19世纪,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种理论反映,它凝聚了其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刻批判认识和对人类历史的整体把握。然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体——20世纪的中国,却有着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迥然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为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并使之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必然选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认真总结党的领导集体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在我们党内,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①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②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
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再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③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中找到解决中国革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具体答案,也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而只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否则,中国革命仍然是不可能胜利的。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不同阶段中国的最大实际。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
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9-700页。
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以其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贯穿于上述各个部分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
邓小平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在1982年十二大的开幕词中。但其实自1978年以来,他反对“两个凡是”、提倡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倡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都是围绕这一“相结合”问题,以此为主线,展开各方面的论述。在党的十二大上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基本结论”,可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一轮的标志,是“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宣言书。
邓小平同志之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作出新的卓越贡献。这主要表现在相关联的两方面:一方面,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作出了全面、科学、深刻的概括,不仅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而且对这一理论形态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其基本内涵、内容、体系,理论特色和理论价值与意义,特别是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在当代中国历史中的历史地位,都作了深刻的阐明。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贡献,也是最大特点。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重大体现。在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八荣八耻”的提出更是号召我们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不息。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国情,而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现实中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理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曾说过,“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他反复强
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干部,只有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才能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才能很好地完成党的历史任务。
第二,注重总结经验,把握事物的规律。规律都是隐藏在现象中的,任何规律的发现和掌握都是经过不断地对现象进行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得到的。中国的国情有其特殊性,我们要研究中国的国情,把握中国革命不同于别国革命的特殊性、特殊规律,把握不同革命阶段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而取得革命的胜利。
第三,要坚强理论创新。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际,既要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又要通过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创造新的理论。只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地位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要求的。毛泽东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只有“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因此,要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实际,而且要通过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的双重内涵,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更要注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互磨合、适应和融合的过程。它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运用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成功地结合起来并形成毛泽东思想,差不多经历了20多年的时间。其间,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和教训。但是这并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任务已经结束了、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后,又面临着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重大课题。这种结合同样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是到了今天,我们依然面临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相结合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主要在于中国丰富的革命与建设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时代主题。这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结合内容和任务。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不同历史时期内具体的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来展现的。
从理论层面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
成果是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并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所证明了的,为中国人民所普遍认同的理论形态。就整个中国共产党历史而言,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
从实践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实践成果。这些实践成果是在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过程并使中国革命与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实践形态。就整个中国共产党历史而言,实践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史。
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化”为一种理论形态,也“化”为了一种实践形态。
第五篇:论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
论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摘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几百年来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艰苦卓越的革命过程中理论与革命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发展而来的科学的认识和方法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高贵的思想品质,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这一高贵品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列宁运用这运用这一高贵品质领导俄国革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运用这一高贵品质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运用这一高贵品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们都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典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一.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1我们党在任何时期都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俱进作为党的指导方针和教育党员同志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想武器。
在延安整风运动当中,毛泽东同志把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整风运动的重要内容教育全党同志都要反对主观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要有目的的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研究问题,找解决方法。对待但是革命出现的种种问题千万不能“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奇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要研究中国的现状和历史,正确对待国际革命的经验。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一直把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在对待历史问题上,这次讲话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做了客观的评价,对毛泽东同志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做了经验总结,同时也对对毛泽东个人的历史贡献做充分的公正的肯定,教育领导个全体党员同志、全军指战员、全国各族人民科学地历史地认识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在对待我的发展问题上,特别是在进行四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特别强调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向前看。同时邓小平还号召全党要加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时间结合起来。这些都体现着邓小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只是中国革命一直坚持的指导思想,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典范。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是对于自己创立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强调: 1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的加以重复的教条。”2这里就是教导我们对于理论的科学的态度必须是与客观实际想结合,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他们不只是在语言中这样教导我们,还在实际行为中这样为我们做表率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注重对客观实际和形势的变化的研究,并与时俱进的修正、完善自己的理论观点,以符合客观实际和革命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理论和策略。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和对古代社会、东方社会的研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关于社会发展道路特别是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理论信条,也正是这样,马克思主义才得以不断发展,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也正是与当地的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机密结合才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的。
二.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
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开动脑经,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马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的改革统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绝我们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3这也进一步教育我们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但是解放思想是前提。其实只要是谈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必须要谈及的就是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党的生命线,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一般方法论指导,但是如果思想得不到解放,就会陷入僵化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思想一僵化,就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经常强调的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中国特色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和结合不同革命时期的客观情况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与中国革命想符合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时候,党内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很多党员同志对进行改革开放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同志甚至是反对的,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场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次讨论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认识,使人们开始抛弃传统的僵化的思想和教条主义,立足于实际去面对中国的发展问题,这是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这一时期,党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从此中国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针对邓小平一再强调要解放思想,从中国国情出发,总结过去的经验,借鉴国外经验。当时普遍认为的市场经济师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就是搞计划经济,如果社会主义也搞市场经济,就会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错误认识,邓小平提出“不断黑猫还是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著名论断。他指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中国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会变,我们不但要搞市场经济,而且要比资本主义国家搞得好,这就把中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意在思形态上的障碍扫除了。实践证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成功的,也 证明了邓小平的智慧和伟大之处。在进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党一直把解放思想,实事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求是作为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邓小平鼓励全国人民大胆探索,勇敢前进,他把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形象的比喻成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毛泽东不囿于西方革命的模式,闯出了一天农村包围城市的成功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蒋泽明提出“三个代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僵化的体系,是行动的指南,发展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