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陋室铭》《爱莲说》习题集
《陋室铭》习题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注释】1【名】出名。2【灵】灵异。3【惟】只。4【馨】品德高尚。5【上】长上。6【鸿儒】博学的人。7【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8【丝竹】奏乐的声音
9【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10【乱耳】使。。扰乱。11【案牍(dú)】官府的公文。12【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劳累。13【子云】杨雄,西汉时文学家。14【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15【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公德的文字,多用韵,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
一、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5、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重点问题过关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3.文章的点题句(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睛之笔是【何陋之有】 4.文章是从【环境、交往、情趣】三方面描写陋室的。5.写陋室环境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连用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本文主旨的名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12、“调素琴”“阅金经”分别照应哪句话?【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读之劳形】
13、“何陋之有”与哪句话相照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中心:本文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这是类比的写法,作者借两位古代名
贤来自比,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15、《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1画龙点睛,总结全文,2照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强调陋室不陋。4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16.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文眼是“德馨”二字,因为全文是围绕品德问题展开,同时“馨”字统领全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17.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通过对环境、交往和情趣的描述来表现“惟吾德馨”,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18.联系本文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具有怎样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如:以兴国为己任;诚实守信;谦虚礼让等(言之成理即可)。】
19.“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20.“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
21、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22、选文的作者是
代
。【唐
刘禹锡】
23、试简要分析加点字的妙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让人感觉陋室环境的春意正浓,生机盎然。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24、“作者笔下的居室宁静、雅致。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调素琴,阅金经”展示给你的画面。【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阶下一片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里,帘内满目青葱。在简陋的屋子里,有人在尽情的弹奏古朴的琴,在吟诵着佛经。】
25、本文从那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的?(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谈谈自己的理解。)【作者从室外环境之幽雅、室中人交往之雅和室中事的情趣之雅三个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
26、用自己的话概括陋室的特点?【自然环境幽静,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27、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言外之意?【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用孔子答话的后半句,省略前半句,语意却在前句,言外之意,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怀。、28、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29、有人说,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已经告别了居住“陋室”的时代,因此,今天再学习《陋室铭》,已经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不同意。这种看法太肤浅了,《陋室铭》一文突出的是室主人志趣高雅,无论是否身居陋室,品德高尚是永恒的追求,学习《陋室铭》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此,因此,这篇文章永远都不会过时。】
30、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陋室铭》中刘禹锡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了美好的品行,不能为了利益而做损人利己的坏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比物质更可贵的东西。】
3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32、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33、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爱莲说 》---周敦颐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注释】1【蕃】多。【独】仅,只。2【染】被沾染:3【濯】洗涤4【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5【妖】美丽而不端庄。6【蔓】牵牵连连的,7【枝】枝枝节节。8【益】更,越。9【亭亭】挺立的样子。10【植】竖立11【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12【焉】呢12予谓菊:予:我;谓:认为。13【隐逸者】隐居的人13【君子】道德高尚的人。14噫:叹词,相当于“唉”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相当于“的”15【鲜】少。16【闻】听说。17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8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宜:当然 【重点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一、背景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二、默写过关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的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洁身自好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香远益清】
3、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4、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描写莲花美好形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6、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诗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三 课内主要问题过关
1本文主要采用什么写作手法?主旨是什么?
---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
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的恶浊世风的鄙弃.2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或(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盛爱牡丹”有什么作用)?----这种写法叫衬托,用菊正面映衬,用牡丹反面映衬,衬托出莲的高洁品质。
3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各有什么象征意义?----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 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以孤高自许(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 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4第二段中菊、牡丹、莲各象征怎样的人?----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莲:君子
5作者认为君子应有哪些品质?----作者心日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豁达
的高贵品质。
6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古人往往借助外物表达自己的理想情怀。刘禹锡在《陋室铭》借陋室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怀。韩愈在《马说》中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愿望。周敦颐借“莲”表达对君子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10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
---以爱菊爱莲人数之少,来衬托爱牡丹人数之多,突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主旨。
11、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点: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归隐避世;周敦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2、“噫”字有何作用?
噫,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恶浊世风的鄙弃。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避世”的生活态度,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 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荷花、芙蕖、芙蓉、菡萏】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 草木之花 】为莲的总陪衬,以 【 菊花和牡丹】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1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
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5、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16、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
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
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
1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
本文的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这样有什么好处?
答:骈散结合.使人读起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致.
第二篇:《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
《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
[甲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斯.是陋室()
2、惟.吾德馨.(惟:)(馨:)
3、鸿儒..()(鸿:)(儒:)
4、金经()
5、白丁..()
6、丝竹..()
7、调素琴...(调:)(素琴:)
8、案牍..()
9、劳形..()(形:)
10、甚蕃.()
11、淤泥..()
12、不染.()
13、濯.(14、清涟..()
15、妖.()
16、亭亭..()
17、植.()
18、亵玩..()(亵:)
19、隐逸..()
20、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二、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
2、问今是何世()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斯是陋室()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是进亦忧()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马也()
之无丝竹之乱耳()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无案牍之劳形()
花之隐逸者也()
3、无丝竹之乱耳()花之富贵者也()丝竹
花之君子者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香远益清()而濯清涟而不妖()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濯清涟而不妖()
6、可以调素琴()
7、何陋之有()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何
可爱甚蕃()同予者何人()
8、香远益清()
9、晋陶渊明独爱菊()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独
处江湖之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0、西蜀子云亭()
11、有仙则名()
云有说笑有鸿儒()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晋陶渊明独爱菊。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5、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但也有所不同,《陋室铭》开头运用 类比 立论,引出全文主旨;《爱莲说》从始至终以“”“”来 衬托 “莲之爱”,引出文章主旨。
2、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情趣和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
3、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
4、两篇文章中都存在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如《陋室铭》中;《爱莲说》中,试分析他们的言外之意:
答:
5、《陋室铭》谈到“山”“水”,《爱莲说》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用相同吗?为什么?
五、内容拓展:
1、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2、积累表现淡泊明志,不慕富贵品质的事例、名言名句。
答:事例:
名言:
答案
一、略二、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2、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舒缓语气,不译)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助词,的)是是进亦忧(指代词,这)
孔子云:何陋之有(表强烈反问)是马也(指代词,这)
之无丝竹之乱耳(舒缓语气,不译)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指代词,这)
无案牍之劳形(舒缓语气,不译)
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
3、奏乐的声音)花之富贵者也(助词,的)丝竹
花之君子者也(助词,的)非丝非竹(奏乐的声音)
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却)
5、香远益清(清芬)
而濯清涟而不妖(表转折,却)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却)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6、可以调素琴(可以)
7、何陋之有(什么)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何
可爱甚蕃(值得)同予者何人(什么)
8、香远益清(远播)
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惟独)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处)独
处江湖之远(僻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只惟独
10、西蜀子云亭(人名)
11、有仙则名(表存在)
云有说笑有鸿儒(表存在)
孔子云(说)何陋之有(表存在三、句子翻译:
1、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3、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房的人)的品德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
4、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5、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6、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7、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8、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9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10(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
11、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2、水上地上各种花草的花,可爱的很多。
13、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14、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15、莲是花中的君子。
16、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7、对于菊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18、对于牡丹的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四、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但也有所不同,《陋室铭》开头运用 类比 立论,引出全文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莲说》从始至终以“ 菊之爱 ”“ 牡丹之爱 ”来 衬托 “莲之爱”,引出文章主旨 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甲文表达了作者 安贫乐道 的情趣和 高洁傲岸 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 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的 生活态度。
3、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志趣。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两篇文章中都存在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莲说》中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试分析他们的言外之意:
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庸俗的官僚们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表达作者对追逐功名富贵世风的鄙视。
5、《陋室铭》谈到“山”“水”,《爱莲说》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用相同吗?为什么?
答:不相同。《陋室铭》开篇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运用类比立论,引出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爱莲说》以“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衬托,含蓄表明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突出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五、内容拓展:
1、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答:我喜欢梅花。因为它绽放在百花凋谢的寒冬,让我明白了做人应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
2、积累表现淡泊明志,不慕富贵品质的事例、名言名句。答:事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宁死不接受元朝高官厚禄。名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第三篇:《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
时代不同情感相连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异曲同工之妙
托物言志,顾名思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意在明志。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宋代周敦颐《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再典型不过了。虽然作者生活年代的不同,地位不同;从文题上来看,一篇是骈文,一篇是散文,但他们所表达的志向是一致的。两篇文章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下面就来探讨一下。
一、弄清结构布局。结构上,两篇文章的开头都是从别的事物着笔,引出主旨,转入正题。《陋室铭》开篇以议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双重比喻起兴,而后揭示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一经揭示,便层层扣紧,先用衬托手法,再列举史实,从室外景色、朋友交往和思想情趣三个方面刻画了陋主人的胸襟气度。由表及里,正反对照,虚实结合,陋室不陋。结尾引用古语得出结论,逐步加深主旨,使得文章全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可见作者意在表明自己远大的志向,即要做诸葛亮、杨雄那样的人,生活态度要“君子固穷,安贫乐道。”
《爱莲说》开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然后举陶爱菊、盛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这与开头都以宾衬主,意境高远,耐人寻味。紧接着铺张描摹,写莲花的外形,突出其特征:身处污浊之地,却一尘不染,以及其正直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了莲的品质。作者从七个角度描写莲的可爱之处,以此来比喻君子的品味。结尾与《陋室铭》同样含蓄隽永,作者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进行评价,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本文从始到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二、感知深刻主旨。在思想内容上,《陋室铭》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爱莲说》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态度。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傲岸清高的思想。
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在写作特色上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托物言志。《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赞颂,实际上就是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表达的却是作者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陋室铭》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的是节操和情趣。两篇文章都融描写、抒情、议议于一体。前者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而后者者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描写,表现了莲的高洁、质朴、正直、清高等品质,使莲成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在作者爱莲的议论中,表露出其高尚情操。
由此可见,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陋室铭》《爱莲说》学案
八年级语文
陋室铭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流程:
一.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二. 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带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何随之有:
四、精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6.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7.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爱莲说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二..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整体感知:
八年级语文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
“可爱者甚蕃”者: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而:
“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四、精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3. “我”爱莲花什么呢?
4.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5.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6.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
答案: 石室联中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
八年级语文
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一、1.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八年级语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
八年级语文
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牡丹反衬莲花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7
第五篇:《陋室铭》《爱莲说》试题及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试题及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试题及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苔痕()鸿儒()案牍()甚蕃()德馨()淤()泥 洗濯()清涟()隐逸()亵()玩 鲜()有闻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是陋室 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 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亵玩()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水陆草木之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渔人甚异之。之:
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 》,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 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3.《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6.《爱莲说》选自《 》,作者,是 时著名的 家,“元公”是他的。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六、阅读训练(36分)㈠课内巩固
(一)(13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1)名:(2)灵:(3)德馨:(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2分)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3分)
(1)(2)(3)4.请你试着对对联。(2分)
(1)上联:吉羊辞旧岁(2)上联:银羊摇尾去
下联: 下联:
(二)(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加点的字词。(5分)
①妖: ②益: ③植: ④鲜: ⑤宜:
2.:“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的高贵气质,才会惹人喜爱,让人肃然起敬。(3分)
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3分)答:
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3分)答: ㈡课外拓展 齐人攫金(9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因攫(jué抢夺)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选自《列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清旦()
2、衣冠()而之市
3、适鬻金者之所()
4、徒见金()
2、选出下列加点 “之”字与其他用法不同的一项:()(1分)A、清旦衣冠而之市 B、适鬻金者之所
C、子攫人之金何 D、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3、翻译下列句子(2分)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译:
4、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2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5、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启示:
六、写作训练
请以“我爱 花”为题,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练笔。
22.《陋室铭》《爱莲说》
一、xīn tái rú dú
二、蕃 淤 濯 涟 逸 鲜 亵
三、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4、(莲梗)中间空,外面直,不生藤蔓,不长旁枝。
四、1、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
2、之:宾语提前的标志,有强调作用。
五、1、《全唐文》 唐代 刘禹锡
2、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周元公集》 周敦颐 北宋 哲学 谥号
7、爱莲 草木之花 菊花 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8、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一)
1、(1)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2)灵异(3)品德高尚(4)博学的人
2、(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1)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3)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5、(1)金猴迎新春(2)金猴驾云来
亭亭
(二)1、(1)多(2)洗涤(3)沾染(污秽)(4)美丽而不端庄(5)更加(6)立(7)很少(8)应当
2、(1)的(2)它,指明桃花林的奇景(3)这件事(4)到,动词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2)对于莲花的喜爱,跟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说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说明:映衬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另一个突出物点。在课文中,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描写莲是时,浓圈墨彩,工笔细刻,卓然超群的莲的形象,在草木之花的背景上,在菊牡丹二花的陪衬下,在画面上凸现出来,使人心驰神往。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