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陋室铭》和《爱莲说》测试题

时间:2019-05-13 12:11: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桃花源记》《陋室铭》和《爱莲说》测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桃花源记》《陋室铭》和《爱莲说》测试题》。

第一篇:《桃花源记》《陋室铭》和《爱莲说》测试题

《桃花源记》《陋室铭》和《爱莲说》测试题

一、文学知识填空。(8分)

1.《桃花源记》作者,朝著名的诗人。后来人们用出自本文的成语“ ”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还用出自本文的成语“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三、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44分)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落英缤纷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渔人甚异之 ..5咸来问讯 6.便舍船 ..7.黄发垂髫 8.乃大惊 ...

9.具答之 10.便要还家 ..2.《陋室铭》的作者是,是 朝文学家。3.《爱莲说》的作者是,是(朝)哲学家。11.阡陌..交通 12.二、用原文填空。(19分)

13.便扶向.路 14.1.《桃花源记》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15.处处志.之 16.,.17.未果.,寻病终 18.2.《桃花源记》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19.阡陌..交通 20.神情)(或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句子是: 21.有仙则名. 22.。

23.斯.是陋室 24.3.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25.谈笑有鸿儒.. 26.闲适的田园生活,《桃花源记》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27.可以调素.琴 28.是。

29.无案牍..之劳形 30.4.《陋室铭》一文点明全文主旨(或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31.亭亭..净植. 32.。

33.不蔓.不枝 34.5.《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35.宜.乎众矣 36.。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37.花之隐逸..者也 38.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39.无案牍之劳形.. 40.。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6.《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语句是“ 妻子: 古义:(,”(或与《红楼绝境: 古义:(梦》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语义相似的语句)

无论: 古义:(交通: 古义:(乃.不知有汉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欣然规.往 后遂无问津..者 仿佛..若有光 有龙则灵. 惟.吾德馨.. 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 香远.益清. 濯.清涟而不妖. 陶后鲜.有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君子..者也 未果,寻.病终 8分))今义:()今义:()今义:()今义:(())))

五、翻译句子。(3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分)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分)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3分)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分)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分)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分)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分)

8.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分)

9.孔子云:“何陋之有?”(2分)

1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分)

1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分)

1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分)

五、修改病句。(7分)

1.请找出下列语句的错误并加以改正。(3分)

①四面山的瀑布最为十分壮观。有大小瀑布100多处。②瀑布倾泻激荡,掀起满天水雾,轰然恬静,数里之外也能感受到其威势。③望乡台瀑布高150多米左右,宽40米,居我国高瀑之首;水口寺瀑布高94米,悬挂在一个天然洞穴之下,景象奇特;鸳鸯瀑布比翼齐飞,撩人遐思。

(1)第一句应当改为“ ”;(2)第二句应将“ ”一词改为“ ”;(3)第三句不恰当处是“ ”,应该改为“ ”。2.下面是重庆市巴川中学某同学作文中的一段话,划线的两个句子均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精彩纷呈的校园艺术节,激发了同学们积极参与的热情。⑴在艺术节上,同学们充分发扬了自身的特长。⑵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的艺术才能得到了极大提高。

(1)(2)3.张婷同学为我校广播站写了下面一则消息,请你帮她做修改。(2分)

我班刘鹏同学光荣当选为校园“节约之星”。自开展“节约伴我行”活动以来,他积极响应,不但自己厉行节约,还和几位同学自发组织了一个节约行动小组,A主动承担节电节水的义务监督员,使班级浪费现象大大减少。另外,他还努力动员全班同学捡拾易拉罐、矿泉水瓶、包装纸盒等废弃物,把卖废品的钱充做班费,节约资金。B刘鹏的行为在班级内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

(1)A句词语搭配不当,可将“ ”改为“ ”。(2)B 句成分残缺,可在“ ”一词后面加上“ ”。

1.(1)删去“十分”(2)将“恬静”改为“鸣响”。(3)去掉“多”或“左右”2.⑴将“发扬”改为“发挥”或“展示”、“展现”。⑵删掉“通过”或者“使”3.(1)“承担”和“监督员”是不能搭配的,把“承担”改成“担任”,改成“担当”、“ 要做”等也不错。(2)在“示范”后加上宾语“作用”。

第二篇:桃花源记 爱莲说 陋室铭选择题范文

语文八年级上册复习——文言文阅读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便要还家(通“邀”,邀请)C.便扶向路(沿,顺着)

D.寻病终(寻找)

2、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并且高高兴兴,自得其乐。)B.渔人甚异之。(捕鱼的人认为他很奇怪。)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余人到他们家里去。)

3、选出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田间道路,交通方便,能听到鸡鸣狗叫。

B.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C.田间小路,交通相错,鸡鸣狗叫听得见。

D.东西南北交通方便,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C.人“皆叹惋”,是因为他们听渔人叙述了来此的经过。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

A.文中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B.“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二)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不管)

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寻病终(不久)

D.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2.下列句中的“之”与“忘路之远近”的“之”含义相同的一项()

A.具答之

B.攻亲戚之所畔 C.小大之狱

D.辍耕之垄上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代,更不必说魏朝晋朝了。)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里人嘱咐他道:“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4、对“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既然出来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的方向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B.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扶着树枝向着道路的方向走去,处处都做了记号。C.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每一处都记着它。D.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5、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 A.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时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没这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了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怕源外世界的人扰乱他们的生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

7、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8、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为桃花源外的世界的**黑暗而叹惋。B.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9、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C.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源埋下伏笔。

(三)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xiǎn)

B.便舍船(shè)

C.屋舍俨然(yǎn)

D.其中往来种作(zhǒng)....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有良田美田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安陵君其许寡人 ..D.未果,寻病终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3、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4、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5、下列各种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之,欣然规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渔人发现桃花源这件事。

B、选文前两段写了“渔人”的行踪: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

7、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8、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9、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0、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1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

15、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16、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 ..

17、选出“之”与其他三个意义不同的一项()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1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四)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都,全部)B.不足为外人道(值得)..C.便扶向路(扶着)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通“邀”邀请)..2.选出句中“之”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A.何陋之有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乃记之而去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上的交通,到处都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领妻子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C.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余的人又各自延长时间到他们的家里)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桃花源里的人初见渔人非常吃惊,后来都很热情的招待他,这反映出桃花源的人过着 单纯、互助的生活。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两句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由远到到,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

C.前面“忽逢桃花林”与后面“欣然规往”而“未果”是一种照应,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D.桃花源的人说了“不足为外人道”,但渔人还是告诉了太守,突出了渔人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A.第2、3段是全文的中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社会是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B.文章详略得当,略写去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详写了在桃花源的具体生活。

C.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桃花源的人和物的描写正面写出了它的平静,渔人的喜爱以及太守一听就立刻派人去找侧面说明桃花源的生活吸引人。D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大量的描写了进桃花源前和在桃花源里的景色。

(五)1.选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正确的一项。()A.复前行,欲穷其林(贫穷)B.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严密)..C.具答之(详细地)D.处处志之(通“记”,记录)..2.选出句中“其”与“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A.其真无马耶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其如土石何 D.其人视端容寂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别说是魏晋两朝了)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C.复行十步,豁然开朗(再走了十步,心情就变得开朗起来了)D.停数日,辞去(渔人逗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中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B.“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写出了桃花源的人来此的原因,也暗示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腐朽现实社会的否定。

C.渔人误入桃花源,仅停留数日就离开了,而没有写起一直生活在桃花源中,目的是要回到现实,表明现实的黑暗。

D.刘子骥如此高洁的隐士对桃花源的向往却没有找到,并且可以大胆的猜测他是因此而抑郁而死的,说明他对现实非常的绝望。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真假结合,虚实相生。桃花源里的生活描绘如在眼前,而突出现的林子和明明去过却又找不着的地方又觉得是虚的。

B.本文语言华丽,对桃花源进行了大量优美的描写。

C.文章采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开头“忽逢桃花林”与结尾寻找未果做呼应。

D.文章开头介绍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的身份,给人真实感,为下文做铺垫。【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1.下面的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B、调素琴,阅金经。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有仙则名 名:名气 B、惟吾德馨 馨:香气 ..C、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D、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身体劳累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现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由得的心情 D.表现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7、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二)1.找出各组中注音有错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A.陋室(lòu)B.德馨(xīng)C.调素琴(tiáo)()(2)A.鸿儒(hóng)B.案牍(dú)C.西蜀(shǖ)

()(3)A.诸葛亮(gé)B.嗫嚅(rú)C.磐石(pán)

()2.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调素琴(弹)

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

有仙则名(著名,出名)

B.无案犊之劳形(劳累)山不在高(在于)

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孔子云(说)

谈笑有鸿儒(大)

惟吾德馨(香气)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斯是陋室(这)

阅金经(佛经)3.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无案牍之劳形 C.春冬之时

D.观之正浓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7.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8.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是在于说明()

A.陋室简陋

B.陋室不陋

C.陋室不好

D.陋室很陋

(三)1.下列语句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调素琴,阅金经。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下面不属于骈句的是()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选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与我谈笑的是饱学之士,与我来往的不是没有学问的人。B.与我谈笑的是没有学问的人,与我来往的是饱学之士。

C.与我常来常往一起谈笑的是饱学之士,而不是没有学问的人。D.与我常来常往一起谈笑的是没有学问的人,而不是饱学之士。6.下列语句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仙人居住就著名了。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这里谈论的都是博学的人,来往的没有一个平民百姓。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里没有竹声扰乱清净,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体。D.何陋之有?——为什么简陋呢? 7.对句子大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钟爱,人该是很多了。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长上碧绿的台阶,青草的颜色映入青翠的帘子。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这句话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8.《陋室铭》中提挈全篇的一句话是()

A.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B.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D.孔子云:何陋之有?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主要写了环境的()A.安静 B.高雅 C.美丽 D.清幽 10.“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主要写陋室主人公的________()

A.傲骨 B.高雅 C.随意 D.淡泊

11.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目的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B.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住在陋室。C.自己的陋室可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D.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12.下面对《陋室铭》一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志趣。

《爱莲说》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pān)B、出淤泥而不染(xū)C、濯清涟而不妖(zhū)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xiè)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3、下列句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孔子云:何陋之有?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水陆草木之花 D、闻之,欣然规往 4.文章题目“爱莲说”的意思是()(1分)

A.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B.谈谈爱护莲花的若干理由

C.热爱莲花的人应该说说理由 D.谈谈人们为什么不喜爱莲花的道理 5.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最符合课文原意的是()A.香气远播,更加清新,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水里)。B.香气散播到远处,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C.香气传得越远越清香,美丽清洁地种在那里。D.香气传播得很远,很清新,高高地洁净地直立着。

6.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A.借莲的高治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

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D.以莲自况婉曲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

7.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比较效果。8.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二)1.对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可爱者甚蕃(多)晋陶渊明独爱菊(仅、只)..B.濯清涟而不妖(这里指清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C.香远益清(好)陶后鲜有闻(听说)..D.亭亭净植(竖立)宜乎众矣(当然,应该)..2.对下面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亵玩焉 亵玩:玩弄。B.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C.不蔓不枝 枝:花枝。D.出淤泥而不染 染:沾染。3.选出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A.予渭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B.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D.孔子云:何陋之有?

4.选出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

A.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濯/清莲/而不妖。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5.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B.晋/陶渊明/独爱菊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庄重。)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相同的人还有谁呢?)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牡丹的爱好,应该有很多。)7.文章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菊花、牡丹,其用意是()A.菊花、牡丹、莲花,各有其不凡之处,均是作者大力赞颂的爱物。B.莲虽美,可是菊花和牡丹更加雍容华贵。

C.以菊的陶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

D.写牡丹来讥讽贪图荣华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写菊花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8.下列诗句中有咏莲的,也有咏菊的,其中咏莲的诗句是()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②荷花人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⑤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9.能正确表示作者描写莲形象的顺序的一项是()

A.生长环境 清高风度 体态馨香 B.清高风度 体态馨香 生长环境 C.生长环境 体态馨香 清高风度 D.体态馨香 生长环境 清高风度 10.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作者对莲的高贵品质的概括与赞扬。B.文中写菊、牡丹,是表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明像陶渊明那样爱菊的真隐士很少了。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崇尚高洁、正直、庄重、豁达、脱俗的思想感情。

11.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A.借莲的高洁抒发了追慕古代贤人之情。

B.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C.借莲之高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D.以莲自况委婉曲折地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12.《爱莲说》和《陋室铭》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A.借景抒情 B.以物喻人 C.托物言志 D.咏物抒情

第三篇:《陋室铭》《爱莲说》比较阅读

《爱莲说》《陋室铭》比较阅读

[甲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斯.是陋室()

2、惟.吾德馨.(惟:)(馨:)

3、鸿儒..()(鸿:)(儒:)

4、金经()

5、白丁..()

6、丝竹..()

7、调素琴...(调:)(素琴:)

8、案牍..()

9、劳形..()(形:)

10、甚蕃.()

11、淤泥..()

12、不染.()

13、濯.(14、清涟..()

15、妖.()

16、亭亭..()

17、植.()

18、亵玩..()(亵:)

19、隐逸..()

20、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二、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

2、问今是何世()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斯是陋室()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是进亦忧()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马也()

之无丝竹之乱耳()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无案牍之劳形()

花之隐逸者也()

3、无丝竹之乱耳()花之富贵者也()丝竹

花之君子者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香远益清()而濯清涟而不妖()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濯清涟而不妖()

6、可以调素琴()

7、何陋之有()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何

可爱甚蕃()同予者何人()

8、香远益清()

9、晋陶渊明独爱菊()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独

处江湖之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0、西蜀子云亭()

11、有仙则名()

云有说笑有鸿儒()

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何陋之有?”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晋陶渊明独爱菊。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15、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但也有所不同,《陋室铭》开头运用 类比 立论,引出全文主旨;《爱莲说》从始至终以“”“”来 衬托 “莲之爱”,引出文章主旨。

2、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情趣和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

3、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

4、两篇文章中都存在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如《陋室铭》中;《爱莲说》中,试分析他们的言外之意:

答:

5、《陋室铭》谈到“山”“水”,《爱莲说》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用相同吗?为什么?

五、内容拓展:

1、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2、积累表现淡泊明志,不慕富贵品质的事例、名言名句。

答:事例:

名言:

答案

一、略二、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2、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舒缓语气,不译)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助词,的)是是进亦忧(指代词,这)

孔子云:何陋之有(表强烈反问)是马也(指代词,这)

之无丝竹之乱耳(舒缓语气,不译)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指代词,这)

无案牍之劳形(舒缓语气,不译)

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

3、奏乐的声音)花之富贵者也(助词,的)丝竹

花之君子者也(助词,的)非丝非竹(奏乐的声音)

4、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却)

5、香远益清(清芬)

而濯清涟而不妖(表转折,却)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却)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6、可以调素琴(可以)

7、何陋之有(什么)

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何

可爱甚蕃(值得)同予者何人(什么)

8、香远益清(远播)

9、晋陶渊明独爱菊(只,惟独)远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处)独

处江湖之远(僻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只惟独

10、西蜀子云亭(人名)

11、有仙则名(表存在)

云有说笑有鸿儒(表存在)

孔子云(说)何陋之有(表存在三、句子翻译:

1、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2、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3、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房的人)的品德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

4、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5、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6、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7、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8、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9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10(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

11、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12、水上地上各种花草的花,可爱的很多。

13、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14、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15、莲是花中的君子。

16、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7、对于菊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18、对于牡丹的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

四、内容理解: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托物言志 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但也有所不同,《陋室铭》开头运用 类比 立论,引出全文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莲说》从始至终以“ 菊之爱 ”“ 牡丹之爱 ”来 衬托 “莲之爱”,引出文章主旨 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甲文表达了作者 安贫乐道 的情趣和 高洁傲岸 的情操。

乙文表达了作者 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的 生活态度。

3、甲乙两文所谈的都是人的品德修养,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答: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志趣。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4、两篇文章中都存在有言外之意的句子,如《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爱莲说》中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试分析他们的言外之意:

答:“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庸俗的官僚们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和“牡丹之爱,宜乎从矣”表达作者对追逐功名富贵世风的鄙视。

5、《陋室铭》谈到“山”“水”,《爱莲说》提到“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用相同吗?为什么?

答:不相同。《陋室铭》开篇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运用类比立论,引出本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爱莲说》以“晋陶渊明独爱菊”与“世人甚爱牡丹”作衬托,含蓄表明自己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突出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守和正直品德,层层深入,意蕴无穷。

五、内容拓展:

1、你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答:我喜欢梅花。因为它绽放在百花凋谢的寒冬,让我明白了做人应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

2、积累表现淡泊明志,不慕富贵品质的事例、名言名句。答:事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宁死不接受元朝高官厚禄。名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第四篇:《陋室铭》和《爱莲说》比较阅读

时代不同情感相连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异曲同工之妙

托物言志,顾名思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意在明志。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宋代周敦颐《爱莲说》这两篇短文再典型不过了。虽然作者生活年代的不同,地位不同;从文题上来看,一篇是骈文,一篇是散文,但他们所表达的志向是一致的。两篇文章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下面就来探讨一下。

一、弄清结构布局。结构上,两篇文章的开头都是从别的事物着笔,引出主旨,转入正题。《陋室铭》开篇以议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双重比喻起兴,而后揭示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一经揭示,便层层扣紧,先用衬托手法,再列举史实,从室外景色、朋友交往和思想情趣三个方面刻画了陋主人的胸襟气度。由表及里,正反对照,虚实结合,陋室不陋。结尾引用古语得出结论,逐步加深主旨,使得文章全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可见作者意在表明自己远大的志向,即要做诸葛亮、杨雄那样的人,生活态度要“君子固穷,安贫乐道。”

《爱莲说》开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然后举陶爱菊、盛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这与开头都以宾衬主,意境高远,耐人寻味。紧接着铺张描摹,写莲花的外形,突出其特征:身处污浊之地,却一尘不染,以及其正直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了莲的品质。作者从七个角度描写莲的可爱之处,以此来比喻君子的品味。结尾与《陋室铭》同样含蓄隽永,作者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进行评价,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本文从始到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二、感知深刻主旨。在思想内容上,《陋室铭》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爱莲说》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态度。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傲岸清高的思想。

三、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在写作特色上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托物言志。《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赞颂,实际上就是托物言志的抒情方式,表达的却是作者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陋室铭》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的是节操和情趣。两篇文章都融描写、抒情、议议于一体。前者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而后者者对“莲”进行的是人格化描写,表现了莲的高洁、质朴、正直、清高等品质,使莲成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在作者爱莲的议论中,表露出其高尚情操。

由此可见,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陋室铭》《爱莲说》学案

八年级语文

陋室铭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流程:

一.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二. 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带青: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何随之有:

四、精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6.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7.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爱莲说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二..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整体感知:

八年级语文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

“可爱者甚蕃”者: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而:

“中通外直”: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四、精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3. “我”爱莲花什么呢?

4.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5.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6.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

答案: 石室联中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

(刘禹锡)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有龙则灵:灵异: 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长到。草色入带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

八年级语文

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一、1.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八年级语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水陆军木之花”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唯独。“世人甚爱牡丹”甚: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连词,表转折,却。“中通外直”:(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益: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连词表转折,却。焉:助词,可不译。“予谓菊”谓: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结构助词,的。“陶后鲜有闻:鲜:少。(xiǎn)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

八年级语文

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五、板书

菊花正衬莲花 牡丹反衬莲花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入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

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7

下载《桃花源记》《陋室铭》和《爱莲说》测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记》《陋室铭》和《爱莲说》测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桃花源记 陋室铭 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练习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

    《陋室铭》《爱莲说》试题及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试题及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试题及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1分)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甚蕃( ) 德馨( ) 淤( )泥 洗濯( ) 清涟( ) 隐逸( ) 亵( )玩 鲜( )有闻 二......

    《爱莲说》《陋室铭》复习教案[大全]

    《爱莲说》《陋室铭》复习教案 雷斌 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课文 2、掌握作者及作品 3、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 4、把握文章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

    《陋室铭》练习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斯(3)是陋室,惟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8)帘青。谈笑有鸿(9)儒(10),往来无白丁(11)。可以调(12)素琴(13),阅......

    陋室铭_爱莲说练习题(五篇模版)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汉字注音。(3分) 陋( ) 馨( ) 儒( ) 牍( ) 案( ) 苔( ) 2.读拼音写汉字。(3分) 甚fán( )yū泥( ) zhuó清涟( ) xiè玩(......

    陋室铭_爱莲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汉字注音。(3分) 陋( ) 馨( ) 儒( ) 牍( ) 案( ) 苔( ) 2.读拼音写汉字。(3分) 甚fán( )yū泥( ) zhuó清涟( ) xiè玩( )......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汉字注音。(3分) 陋( ) 馨( ) 儒( ) 牍( ) 案( ) 苔( ) 2.读拼音写汉字。(3分) 甚fán( )yū泥( ) zhuó清涟( ) xiâ玩( )隐yì( ) xi......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含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一、翻译句子(11分)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