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茶馆2(定稿)

时间:2019-05-13 06:4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九年级语文茶馆2(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九年级语文茶馆2(定稿)》。

第一篇:九年级语文茶馆2(定稿)

《茶馆》教案

【背景资料】

一、老舍先生简历

生于1899年,逝于1966年,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13年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先后任北京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市南开中学语文教员等。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同时进行文学创作。有长篇讽刺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1930年回国后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创作有: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另出版有:《老舍幽默诗文集》及论文集《老牛破车》。1937年,其代表作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问世。抗日战争爆发后,开始写作剧本,主要作品有:《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面子问题》、《桃李春风》(与赵清阁合作)、《张自忠》、《大地龙蛇》、《谁先到重庆》及《归去来兮》等。另创作有长篇小说《火葬》,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和通俗文艺集《三四一》。1944年开始创作以沦陷了的北平为题材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创作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西望长安》、《女店员》、《红大院》、《全家福》、《神拳》等。

二、《茶馆》第一、三幕剧情简介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示范教案】 茶

馆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2.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3.鉴赏剧本浓郁的北京方言特色。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训练学生朗读剧本的能力,掌握不同角色的语言分寸。

三、德育渗透目标

1.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

2.认识人民与时代息息相关的道理。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典型语言,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学法指导

1.从概括主要场景入手,了解本文“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的特点。本文的主要场景为:①李三的困苦

②难民的哀告

③兵警的敲诈

④唐铁嘴的生意

⑤常、松二人的境遇

⑥吴宋两特务的敲诈

⑦康顺子的遭遇

⑧刘麻子的生意

⑨崔久峰的悲哀

⑩刘麻子的悲剧

2.通过上述场景的归类、弄清剧本的主要矛盾冲突,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可归为下面三类:

①人民生活的苦难。

②黑暗势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

③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和反抗意识;遗老遗少的哀叹。

3.从上面三类场景中,各选出一场进行分析,看看王利发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从而做到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物思想性格。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剧本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着:这是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就是这篇课文的重点。

《茶馆》的结构较之其他话剧比较独特,它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统一的情节线索,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分析课文时,不能硬性划分段落,概括段意。这就是学习课文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1.理清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2.介绍本剧独特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关系。师生互动设计

1.课前阅读,了解全剧剧情;课堂分角色朗读,了解剧中人物身份。

2.梳理情节,归纳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

3.欣赏人物语言,体会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

4.写一篇短评。

5.组织学生观看该剧录像。课时安排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该剧本第二幕剧情及结构。

2.了解《茶馆》中的众多人物。

二、整体感知

1.课文为三幕话剧《茶馆》中的第二幕,第一幕与第三幕的剧情见课文注解①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成就。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17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底回国。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他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作品数量也很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骆驼样子》、《离婚》、《四世同堂》等;短篇小说《月牙儿》等。话剧有

《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其一)

老舍先生的《茶馆》,以旧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画面,诅咒了这三个黑暗年代,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茶馆》全剧共三幕:第一幕展示了戊戌变法失败,腐朽的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路的社会面貌;第二幕展示了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时期的社会面貌;第三幕展示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面貌。(其二)

从标题入手,用作者谈《茶馆》创作的话: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老舍说到: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

2.简介《茶馆》的第一、三幕剧情后,阅读课文内容,即《茶馆》第二幕。了解剧本中先后出场的人物,理清全文的主要情节。提示学生:课文以茶馆为舞台,围绕人民与时代的主要矛盾展开情节。

3.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言行举止,概括情节。(见板书设计)总结、扩展

《茶馆》的剧情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言行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或表现人民生活,或揭露黑暗势力,或流露劳动者的反抗意识等,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布置作业

1.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2.继续完成课堂练习,梳理情节。

附:板书设计

表 现 的 内 容 1.李三的困苦

2.难民的哀告

人民生活的苦难 3.康顺子的求工

1.巡警摊派索贿

2.大兵强取豪夺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鱼肉百姓 3.特务蛮横敲诈

4.地痞流氓的肮脏交易

1.常四爷愤世嫉俗参加义和团

1.劳动人民朴素的爱国感情和反抗意识 2.松二爷软弱无力回忆大清国

2.遗老遗少的哀叹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第二幕。

2.注意揣摩人物的语言,力求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与时代的联系。

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

1.该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

围之内的。

2.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的关系。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上的某些邪恶之处。老舍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三、教学过程

1.温习并检查上节课对情节的梳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剧中的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等角色由平时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担任。

3.分析人物形象是本节课的重点。

4.从人物的形象看旧时代的黑暗是本课难点。

5.引导学生讨论:

(1)王利发的形象

(2)常四爷的形象(3)松二爷的形象 总结扩展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描写了各类人物的言行举止,写他们各自的经历、各自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常二爷的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松二爷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1.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精明、干练、自私、圆滑、善于应酬。对不同人取不同态度:

对逃难的饥民:强硬、少怜悯(自私)

对大兵警察特务:讨好、巧应付、怕得罪(圆滑、世故)

对唐铁嘴之流:厌恶仍笑脸相迎(精于处世)

这样一个多说好话、到处作揖的小商人,最终仍落个家业破落、悬梁自尽的下场。

2.常四爷——旗人。对清王朝不满,对洋人痛恨。坐过清朝的牢,出狱后参加义和团。卖菜为生,敢作敢为,有正义感,最后仍穷困潦倒,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

3.松二爷——旗人。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

4.刘麻子——地痞无赖,拐卖人口。5.唐铁嘴——麻衣相士,算命骗人。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标目标

1.欣赏《茶馆》的语言特色。

2.评析“茶馆”这个小社会。

二、整体感知

1.人物语言个性化是本剧的一大特色。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2.语言的幽默风格。作品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讽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

三、教学过程

1.重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2.难点:讽刺不易察觉,幽默寓庄于谐,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3.引导学生找出人物的各种语言,反复品读。

如课文开头李三的抱怨,抱怨“越改越凉,冰凉”,抱怨“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这些抱怨的话非常符合在茶馆已干了二十多年的老伙计的身份。

王利发善于同各种人物打交道,对不同的人使用的语言,与他的掌柜生涯非常吻合。

常四爷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狡诈奸猾,傲慢无礼,几句话一出口,就是老牌特务的腔调。总结、扩展

出场的人物很多,台词各不相同,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茶馆中人物的语言带有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更真实。如松二爷说:“哎哟!四爷,可想死我喽!”如王利发说:“二位,二位,您放心,准保没错儿!”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题。附:板书设计

人物

个性化语言

幽默的语言(对难民)我这儿不打发,还没开张!

(对李三)得了,明天咱们

王利发(对大兵)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

开张,取个吉利,先别吵嘴,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

就这么办吧!All right? 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递钞 票)

(对唐铁嘴)福气不小!不小!可是,我 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唐铁嘴

(对王利法)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我改抽“白面儿”了。你看

哈打门烟是又长又松,一顿

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

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

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

着我一个人,这福气还小吗?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茶馆教案

语文版教案系列:《茶馆》 教学设计1

宋国斌

教学目标:

1、揣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2、在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了解戏剧主题。

教学重难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戏剧主题。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岁月如歌,在逝去的日子里,总会有些难忘的东西在我们的脑海中挥洒不去:李白的诗、韩愈的文、杜康的酒、齐白石的画、梅兰芳的京剧。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醇。老舍的《茶馆》就属于其中之一。现在据《茶馆》发表演出的时间已经将近50年了。但它仍然能带给我们极高的艺术享受。前几天,我们已经欣赏了电影《茶馆》,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茶馆》,去领略它的艺术魅力。

(投影显示课题)

二、学生表演《茶馆》片段。·

(投影显示表演者姓名)

三、人物形象分析:

《茶馆》中出现的人物众多,前后三幕中出场的共有30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一分析,这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课文节选部分出现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刘麻子、唐铁嘴及课文中提到的秦二爷几位。

(投影显示八位人物姓名,点击王利发人名进入相关链接)

(一)、王利发。

1、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态度。

(1)、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

(2)、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您甭看,准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讨好,巧应付,怕得罪。表现王利发的圆滑世故。

(3)、对唐铁嘴之流:“你混得不错呀!穿上绸子啦!”“可是,我这儿已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

对唐铁嘴厌恶仍笑脸相迎,表现王利发的精于处世。

2、善于经营,不断改良。

“all right?”“yes,也有这么一说!” 体现王利发言语上的改良。

“西直门的德泰,……全先后脚儿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 “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地改良!”

通过王淑芬和常四爷之口表现王利发善于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

3、对现实不满,含蓄表达:

“这年月还值得感谢!”“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表现王利发的胆小怕事。

总结: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

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常四爷。

1、“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表现常四爷的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2、“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表现常四爷的爱国、敢作敢为。

3、“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 表现常四爷的正直、倔强。

总结:旗人。正直,爱国;倔强,敢作敢为;自食其力,乐于助人。

(三)松二爷。

1、“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表现松二爷的游手好闲、懒散无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见您两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儿!不能不请安!”“你说得对!嗻!四爷,走吧!” 表现松二爷的胆小怕事。

总结:旗人。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游手好闲,喝茶玩鸟,不愿自食其力。最终饿死。

(四)秦二爷。

民族资本家。一心实业救国,最终破产。

(五)刘麻子。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

(六)唐铁嘴。

“我感谢这个年月!”“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算命看相的江湖骗子。无耻。

(七)宋恩子、吴祥子。

1、“王掌柜不愿意咱们看,王掌柜必会给咱们想办法!咱们得给王掌柜留点面子!”“对啦!坐下谈谈吧!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现大洋?”“别动!君子一言:把现大洋分给我们一半,保你们俩没事!咱们是自己人!”

表现宋、吴二人的贪婪、蛮横、霸道。

2、“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四、戏剧主题分析:

在茶馆中,老舍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这里面有广大市民的代表王利发,有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常四爷,有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松二爷,还有地痞无赖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老牌特务宋恩子、吴祥子等等。老舍的目的应该不仅仅是将这些人物展示给我们看,他应该另有深意。先来听听剧中人物自己的话吧!(点击王利发、常四爷、唐铁嘴人名观看相关影片)也许,我们能从不同人物的不同结局中找到答案。这八个人,可以简单地分个类,上面四个,可以归入好人的范畴,下面四个,则应归入坏人的范畴。王利发悬梁自尽,常四爷落魄一生,松二爷惨遭饿死,秦二爷最终破产。好人遭了殃!刘麻子等人却在这个社会中如鱼得水,坏人猖狂无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常说“邪不压正”,可在《茶馆》中,邪却确确实实地压住了正,这其中的根源何在?看来老舍先生批判的矛头已经不仅仅是宋恩子、吴祥子等反面人物了。他要展示的实际上是整个旧时代的黑暗。

《茶馆》展现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

在《茶馆》中,不管是哪个时代,我们看到的始终是漆黑一片,难道就没有一点希望了吗?戏剧中是否给了我们希望? 明确:希望在于以康大力为代表的西山八路!

五、结束语、课后作业:

秦二爷走了,常四爷走了,王利发也走了,我们这堂课也该结束了。给大家布置个课后作业:比较《雷雨》、《茶馆》的戏剧结构及矛盾冲突。同学们再见!

文版教案系列:《茶馆》 教学设计2

张连生

《茶馆》【一】

教学目的: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方法:导读、分析、鉴赏。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

二、.戏剧作者和他的作品:

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见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20部译著等。其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1913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写诗和散文。1917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3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1930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1946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 100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1949年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离婚》《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方珍珠》等。

三、.第一、三幕剧情简介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70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这一幕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幕启,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的攀谈。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撅,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普通百姓呢,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对此,王利发已失去生活的信心,他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四、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明确结构

《茶馆》【二】

教学目的: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方法:导读、分析、鉴赏。

教学过程:

一、.理清戏剧冲突脉络:

课文分为十节:

第1节:开头—“忿忿地往后走”,写李三的抱怨。

第2节:“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我给三爷拿菜钱去”,写妻子的埋怨。

第3节:“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难民散去”,写打发难民。

第4节:“怎样阿?六爷!”—“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写军警的敲诈。

第5节:“您慢走”—“报童追唐铁嘴下”,写超级骗子唐铁嘴。

第6节:“自言自语”—“同松二爷下”,写“铁杆庄稼”的幻灭与怀念。

第7节:“这小子”—“同宋恩子下”,写“混世魔王”的敲诈。

第8节:“刘爷,茶喝够了吧”—“你们到底有多少块现大洋”,写刘麻子的生意。

第9节:“王利发和催九峰由后面慢慢走来”—“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写催九峰的绝望。

第10节:“宋恩子、吴祥子又回来了”—结束,写“逃兵”的下场。

二、从王利发的语言看他的性格:

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All right?”

(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

(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

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

(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

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

(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

(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

⑥“常四爷老是那么又倔又硬,别计较他!”

(为别人排解麻烦,这是他善良的一面。)

⑦“咱们可把话说开了,从今以后,你不能再在之这儿作你的生意,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提示:精明干练,谨小慎微。)

⑧“好吧,我慢慢给你打听着!你看,十多年前那回事,我到今天还没忘,想起来心里就不痛快!”(提示:想把别人支开,因为有两张嘴吃饭,这又是自私的表现。)

⑨“那么,你几不想想主意,卖卖力气,别叫大家作亡奴?”

(提示:这并不表明他有了觉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表现了他深谙处世之道。)

三、.归纳王利发的形象: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茶馆》【三】

教学目的: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方法:导读、分析、鉴赏。

教学过程:

一、.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1.常四爷的形象:

2.松二爷的形象:

3.刘麻子、唐铁嘴等,这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农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4.崔久峰:

“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

5.吴祥子、宋恩子:

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二、.从戏剧语言看时代:

思考——下面戏剧语言反映的是怎样的时代?

①“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满清覆灭。

②“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政局动荡。

③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通货膨胀。

④“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半殖民时代。

⑤“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三、讨论:从《茶馆》看茶园——精神文明建设之我见

四、作业布置:

分小组扮演一段《茶馆》中的戏剧情节,评比出最好的一组。

语文版教案系列:《茶馆》 教学设3

教材分析: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剧作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在国际文坛上也享有盛誉。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说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的事。这一幕没有中心故事,只有一些零星的事件,再用茶馆老板王利发将它们穿起来。

教学目标:A、全文目标 :

1、理解<<茶馆>>独特的艺术结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

3、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4、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B、课时目标:

1、理解作品的艺术结构特点及特殊的矛盾冲突 ;

2、精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之一:王利发。

教学重难点:“卷轴画式结构”、“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教学设想:充分增强感性材料的积累,突破重难点;

将台词朗读与分析王利发这一形象结合起来。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旧知导入。鲁迅小说<<药>>的第三部分“茶客谈药”情节中,茶馆是当时社会的缩影。老舍的戏剧《茶馆》更是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二、感知:

1、有关作者:“人民艺术家”老舍。

2、检查预习:<<茶馆>>三幕分别反映了哪一时代?

3、引导通读课文,了解第二幕剧情:

(1)、问题引导:

第二幕出场人物众多。先后有哪些人物在“茶馆”里出现?他们来“茶馆”干什么?其中,哪些人物是在其他人物“表演”的过程中出现的?

(2)、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老师边引导回答边归纳剧情:

开场:王淑芬、李

三、王利发三人对话。

A、巡警摊派、勤索(穿插难民央告)

B、唐铁嘴租房被拒绝(穿插报童卖报)

C、常四爷、松二爷祝贺茶馆开张。

D、特务敲诈、勒索(穿插和常四爷交锋和刘麻子交锋)

E、康顺子来茶馆找工作

F、刘麻子和逃兵谈“买卖”(穿插崔久峰的悲观)

三、突破:

1、卷轴画式的结构:

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就有20多个,但他们都是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在“茶馆”一闪而过。所有的人物、情节,像一个个画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逐步展开。

2、精读片断,赏析人物:

(1)分角色朗读课文“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到“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确。

(提示:对难民,他口气生硬,毫无怜悯;对巡警等,他极力讨好,不敢半点得罪。读时要读出他不同的语气。)

3、评析王利发这一人物:

自私、圆滑、善于应酬;精明干练。但他仍然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最后(第三幕中)悬梁自尽。

4、推广:像这样悲惨命运的,剧中何止他王利发一人!他们悲惨的命运该怪谁?那些像唐铁嘴、刘麻子之类的社会渣滓又为什么能为所欲为?

3、“人民与旧时代冲突”:

老舍把矛盾的焦点直指那个黑暗的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四、总结:作者虽没有直接写那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但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罪恶又无处不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果。

五、巩固:展示课内练习:判断文中人物矛盾、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社会现实的联系,做连线题。

六、拓展:课外练笔:试以“大茶馆,小社会”为题,写一篇文艺短评。

附:备课小结

<<茶馆>>没有中心故事,只是像一幅长卷;教学中若将其 展开,逐一品评,相信每一幅画面也皆有滋味,但可能会陷入琐屑繁冗的泥淖。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在以“茶馆__社会”为主线,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与理解。

板书设计:

茶馆

“人民艺术家” 老舍

开场:三人对话

巡警摊派勤索(难忆央告)唐铁嘴租房被拒绝(报童卖报)常四爷、松二爷祝贺开张

特务敲诈勒索(和常四爷交锋)(和刘麻子交锋)

康顺子找工作

刘麻子和逃兵“谈买卖”(崔久峰的悲观)

第三篇:高二语文茶馆

高二语文《茶馆》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茶馆》

二.学习目的:

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特殊的矛盾冲突。2.分析王利发等人的形象特点。

3.品味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三.学法指导:

《茶馆》是代表老舍先生最高成就的剧本。学习本剧要浏览题注,初步了解本剧的结构、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精读课本,可采用“评点式”阅读法,边阅读边作旁注,分析剧本结构、语言和思想内容,揣摩人物台词,品味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并结合历史知识,形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直观认识,以加深对剧本思想性的理解。

四.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8),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一生写下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近20部译著等。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他的其它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离婚》《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话剧《方珍珠》等。

五.重点与难点:

1.怎样理解剧中人物的时代特征?

在《茶馆》第二幕中出现的人物近20个,他们中有世袭的茶馆老板,吃皇粮的旗人,穷苦的难民,职业特务,警察,流氓,相面的,拉纤的,说书的,等等。除主要人物王利发外,每个人物台词不多,但都极富典型性,共同体现出那个军阀混战时代的社会面貌。

王利发:他是一名在乱世中苦心经营、苦苦挣扎的商人,尽管他善于经营,善于改良,但仍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最终还是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社会广大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他在清朝时吃官家钱粮,但对腐朽的清政府极为不满,发出了“大清国要完了”的预言,因此遭逮捕;他参加过义和团,并且表示“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对曾抓过他的特务,他不服软;当王利发正愁关城门无法买菜时,他雪中送炭,送来了咸菜和鸡。总之,他正直、倔强、敢做敢当、乐于助人、富有正义感,他的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反抗。

松二爷:他是封建遗老遗少的典型。亡清前,他游手好闲,整天喝茶逗鸟;亡清后,他仍不自食其力,留恋清朝时的寄生生活。他的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造就了一批没有谋生能力的寄生虫。

刘麻子:他是个拐卖人口的地痞无赖,是黑暗社会的产物,他的形象表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其它的如李

三、康顺子、康大力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群众,他们承受剥削,承受压迫,承受苦难。还有宋恩子、吴祥子等人,他们是惯于敲诈勒索、横行霸道的兵痞无赖。这些人物形象共同组成了那个弱肉强食的吃人社会。

2.《茶馆》一剧在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上的特色。《茶馆》一剧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第二幕戏中出场的有台词的人物近20个,这么多的人没有特别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物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或相互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那个军阀混战的乱世图卷。

《茶馆》一剧的戏剧冲突也是独特的。剧中虽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这些人物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多大关系。作者把矛盾的焦点指向那个黑暗的时代,人物与人物间的每一个小冲突实际上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例如第二幕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都表现了时代的黑暗;刘麻子、唐铁嘴等社会尘渣,正体现了时代对人性的扭曲。这种“无事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憎恨。

3.品味剧本准确、生动、幽默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话剧是以人物台词作为揭示人物性格、反映时代特色的最主要的手段。本剧人物台词准确、生动、幽默,富有个性化。

例一:“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李三的台词借用谐音双关、反复的修辞手法,用幽默的语句对民国初年虽然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人民痛苦依旧的现实进行讽刺,表达了劳动人民对黑暗世道的不满。

例二:“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

这句台词既写出了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例三:“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吴祥子的这句话表面上和和气气,实际上用软刀子威胁王利发:如果你不给“那点意思”,就别怪我宋恩子、吴祥子不讲“面子”,不够意思。仅三言两语,就把这两个人物的本质特征揭示出来。

例四:“有不打仗的新闻吗?”

王利发的这句问话,看起来是句戏言,然而表现出的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六.问题与方法

1.王利发在剧中具有什么地位?他是个怎样的形象?

王利发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亲历了裕泰茶馆的兴衰,接待了汇聚在茶馆中的三教九流,感受了时代的变迁。王利发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类人物典型。他精明干练,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对自己经营的茶馆进行改良,使得裕泰茶馆是北京大茶馆中“硕果仅存”的一个。他谨小慎微,委曲求全,为了不招惹是非,他改良后的茶馆保留着以前的“莫谈国事”的纸条;对巡警、大兵、特务的敲诈勒索,他忍气吞声,曲意逢迎;对于兵荒马乱的世道,对于各种邪恶势力的欺压,他虽有不满,但表达的语言却很含蓄。例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语句中蕴含着他的愁苦和愤恨。同时,王利发又有圆滑世故和自私的特点,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接待方式:对巡警的敲诈,他巧于应付;对房客崔久峰,能耐心地听他发牢骚,尽管不一定懂,他仍不时说一些逢迎的话;对于推销报纸的报童则一声恫吓;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他虽有同情,但没有帮助、施舍的举动。2.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舞台说明,也叫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介绍人物活动的环境、介绍人物心理情绪、舞台动作等。《茶馆》第二幕开头的说明文字反映了1916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裕泰”是北京城内大茶馆中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造成了街市冷落,经济萧条。“莫谈国事”的纸条被保留下来,且字写得更大,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恐的现实。墙上的时装美人——外国香烟公司的广告画,则暗示了帝国主义经济的侵入。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3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①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示以为反,征系请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淮南厉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袁盎谏曰:“诸侯大骄必生患,可適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

②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治,连淮南王,淮南王征,上因迁之蜀,轞车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乃谏曰:“陛下素骄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如有遇雾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有杀弟之名,奈何?”上弗听,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③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

④难之,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过曾参孝远矣。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⑤⑥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西向让天子位者再,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一让,而陛下五以天下让,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卫不谨,故病死。”于是上乃解,曰:“将奈何?”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节选)

注:

① 请室:汉代囚禁官吏有罪者的牢狱。② 轞车:囚车。③ 代:国家名。

④ 曾参:字子舆,孔子弟子,以孝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慎终(慎终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犯而不校”等主张。

⑤ 贲(bēn)、育:战国时勇士。《尸子》云:孟贲,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战国策》曰:夏育,叱呼骇三军。

⑥ 许由:相传尧要让与君位,他逃至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其为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1.对下列句子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朝罢趋出,意得甚 趋:通“促”,催促。B.方吕后时,诸吕用事 用事:造反,叛乱。C.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有力:有功劳 D.今又暴摧折之 摧折:严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已而绛侯望袁盎曰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B.及绛侯免相之国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C.盎遂不谢 .素王恐其破壁,乃辞谢 .D.且陛下迁淮南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3.对下列各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如有骄主色——丞相如果对主上表现出骄矜的脸色。

B.刘氏不绝如带——刘氏的命脉和汉朝的命运像被捆绑在一起的带子紧紧相连。C.唯袁盎明绛侯无罪——只有袁盎说明绛侯是无罪的。

D.有司卫不谨,故病死——由于官吏护卫不够严谨,所以他才病死。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袁盎指称大义、能言善辩的一组是()① 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② 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③ 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④ 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此不足以毁名 ⑤ 上弗听,遂行之 ⑥ 盎由此名重朝廷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①②④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认为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不是国家的重臣。他认为国家的重臣能与主上祸福与共,存亡一体,而当绛侯掌握兵权时却不能匡扶救正。

B.袁盎认为臣下与主上不可缺失礼节,君主要有君主的威严,否则臣子就会骄矜无礼。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议,后来在上朝的时候,皇上显得较为威严,丞相也就比较敬畏了。

C.淮南王刘长进京朝见,杀了辟阳侯,举止骄横。袁盎劝谏皇上认为淮南王太骄横,必然会发生祸乱,应给予削减他的封地的处罚。

D.袁盎宽慰皇上有三样高出世人的行为。一是伺候得病的太后三年,孝顺超过曾参;二是朝内混乱时,冒险奔赴京师,勇猛赛过孟贲、夏育;到了代王官邸,一再让天子位,谦恭礼让许由不及。

试题答案

1.D

2.A

3.B

4.D

5.C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荔枝蜜2

荔枝蜜·教案示例

荔枝蜜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和首尾呼应的写法。

二、领会作者运用联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的写作特色。

三、读准“疙疙瘩瘩”、“啖”、“中看”、“酿蜜”、“提防”等词语的音。

四、学习劳动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而辛勤劳动的品格。

教学设想

一、本文富于诗情画意,文字优美。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领会作者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通过联想,揭示文章主旨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难点:理解记叙的线索。

三、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作者、课文大意;

二、散读课文,比较首尾;

三、精读5——17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所皆知,蜂蜜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其中荔枝蜜更为出色。然而,人们只管尽享口福,很少关心它的来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从荔枝蜜的香甜说起的文章。(板书课题)

1.介绍作者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山东蓬莱县人,抗日战争爆发参加革命,写了许多散文和特写。随八路军转战晋察冀,也写过歌颂抗日的英雄人物和壮烈事迹的通讯报导。抗战

胜利,在铁矿山区体验生活,写过反映铁矿工人抗日的小说;解放战争时期,转入野战军,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参加过几次重要战役。抗美援朝时去过朝鲜,写过歌颂志愿军英雄和中朝友谊的作品。

1954年在作家协会工作。此后写过散文、通讯和小说。其中散文成就最高。

重要作品有《三千里江山》、《亚洲日出》《东风第一枝》、《海市》、《生命泉》、《洗兵马》、《中国人民的脚步声》、《大旗》、《杨朔散文集》等。

2.概述课文大意。(指名朗读注解①)

本文选自《杨朔散文集》。

这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记叙文。文章由荔枝蜜的香甜,联想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再由蜜蜂辛勤的采花酿蜜,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由衷的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

二、指导预习

播放录音(或散读课文)

要求:1.划出文中生字词。

2.思考:

(1)作者以前总不大喜欢蜜蜂,为什么又赞美蜜蜂?他的思想感情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通过什么事情引起变化的?

(2)作者赞美蜜蜂的什么?为什么要赞美它?他赞美的仅仅是蜜蜂吗?

三、研习新课

1.(出示小黑板)给下列词语注音:

(zhē)(gēda)(dàn)(yǒu)(yīng)

疙 瘩

(zhōngkàn)(niàng mì)(dīfáng)

(rú)(miǎo)(qiā)

2.了解预习情况,比较开头和结尾。

(1)指名朗读第1、第19自然段。

(2)教师小结、设难:

这两节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第1自然段写我从小不喜欢蜜蜂,第19自然段写我变成蜜蜂。

提问:

作者从小不喜欢蜜蜂,却又赞美蜜蜂,这样写合理吗?

点拨:作者先写从小不喜欢蜜蜂,最后写自己愿意变成蜜蜂,似乎矛盾,其实不然。这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结构,像这样先贬后褒的写法,叫做欲扬先抑。运用这种写法,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本文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成材料的。(加黑词、•句为板书内容,下同。)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课文以“不大喜欢”蜜蜂为开头,引出后文对蜜蜂感情转变的记叙和描写,这样的开头有何好处?

教师点拨:

这样的开头,起笔舒徐,并且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

4.指名朗读2—4节,从文中找出比喻句,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境。

5.重点讲读5—17节。

(1)散读课文5—17节。

要求:划出赞美蜜蜂的话,以所见、所闻、所想体会作者的思路。

(2)教师启发并归纳:这段写“我”参观养蜂大厦,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并赞美蜜蜂精神。

写所见(5—7节)“出出进进”、“沸沸扬扬”赞美了蜜蜂的“多”和“忙”。

写所闻(8—16节)三问三答,突出了蜜蜂勤奋不息的习性和舍身忘我的精神。

三答:一答,从劳与酬两方面讲;

二答,从善与恶两方面讲;

三答,从对待生与死的态度讲。

通过三问三答,突出了蜜蜂的习性和精神。

写所想(17小节),这是作者由衷的赞歌。

“渺小”的蜜蜂,“高尚”的品格。

(3)在讲读过程中,穿插齐读10节和17、18节。熟读后当堂背诵第17、18小节。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做课后作业:理解·分析部分。

3.试归纳文章中心和写作特色。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归纳全文;布置作业。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指名回答:为什么在听了老梁的话以后,“我不禁一颤?”

提示:这里指“我”听了老梁的话以后,被蜜蜂那高尚的精神所感动,由衷地赞颂:“多可爱的小生灵啊!„„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2.指名背诵第17、18两小节。

二、研习课文

从以上分析中可知,“我”从不喜欢蜜蜂到愿意变为蜜蜂的感情变化,是参观了养蜂大

厦的缘故,通过见、闻、感,产生了思想上的飞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动情去看看这些“小生灵”的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读讲2—4节。

学生散读课文2—4节。

思维训练:

(1)这三个小节各写什么?

(2)怎样写的?

(3)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荔枝树的茂盛和荔枝蜜的香甜?

提示:

文章第2节写荔枝树的茂盛——“像小山似的”。

第3节写荔枝果的鲜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第4节写荔枝蜜的香甜——“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分析:

这三小节是分别从不同的两个角度来写的。

作者在尝蜜时先闻其香,后品其味,再写感想,由蜜的香甜联想到生活的香甜,经过品尝回味,悟出生活的哲理,升华了意境。接着,作者用第5小节作过渡,引出对蜜蜂采花酿蜜的抒写。

2.教师设难:课文写荔枝树的茂盛和荔枝蜜的甜香,与蜜蜂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是从侧面描写蜜蜂。即,写荔枝树的茂盛,渲染蜜蜂采蜜的广阔优美的自然环境;写荔枝蜜的香甜,使人们立刻想起这正是“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的蜜蜂所酿造。同时又为下文正面描写蜜蜂作铺垫和过渡。

3.学生齐读第18节,领会作者立意。

启迪思考:如果将第18小节抽出,直接把19节紧接17节来写可不可以?为什么?

教师点拨:如果将18小节抽去,从语义上看,前后可以连贯,其实有无此段大不一样,文章的第4节中,作者由蜜蜂所酿之蜜的香甜,联想到新生活的香甜。而18小节,作者从

蜜蜂采花酿蜜联想到农民的辛勤劳动也是“酿蜜”,是建设美好的新生活。

这样画龙点晴,意境开阔、升华,同时又开拓了主题。行文至此,作者托物言志已很明显,隽永深刻之哲理昭然若揭了。

三、归纳课文

1.学生散读课文。

要求:

(1)结合课后练习,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节),写一向不大喜欢蜜蜂。

第二部分:(2—5节),写看到了荔枝树,吃到了荔枝蜜。

第三部分:(6—17节),写蜜蜂酿蜜的情况,对蜜蜂的赞美。

第四部分:(第18节),赞美农民的辛勤劳动。

第五部分:(第19节),以“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结尾。

(2)归纳本文主题思想。

提示:

本文借赞美蜜蜂的辛勤酿蜜,热情地赞颂了我国劳动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强烈地抒发了作者愿意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感情。

2.参照板书复述课文,揣摩作者立意。

指名复述。

教师点拨。(结合课前“预习提示”)

3.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具有浓厚抒情色彩的记叙文。

作者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文章先写蜜蜂后写农民的劳动,正是托物寓意引喻见义,就是说,写蜂是为了写人,赞美蜜蜂的辛勤、忘我劳动,旨在赞美农民,是为了向人们展示新中国劳动人民崇高的精神和

伟大的共产主义情怀。

从表面上看,描写了几种似乎不相关的事:

忆儿时被蜇→谈看荔枝园、赞荔枝果、尝荔枝蜜→记参观蜂场→写远眺农民插秧→我的梦境。

先写儿时掐海棠花被蜜蜂所蜇而讨厌它,但又被它舍身自卫所感动而原谅它,再写荔枝蜜的香甜而动情去看望它,通过参观养蜂场去了解它,听了养蜂员介绍,被它的勤奋不息,忘我无私的精神打动而赞美它,再从赞颂蜜蜂联想到具有蜜蜂精神的劳动人民,最后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特色。(结合预习提示)

提问:“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点拨:1.运用联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2.全文由不爱到爱,由爱得浅到爱得深,由爱蜜蜂到爱劳动者,由爱劳动者到做劳动者,一线贯穿,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语断而意连,形散而神不散。

四、课堂练习

1.口头造句:

一„„就„„(表示时间紧接)

每„„都„„(表示无例外)

每„„总„„(表示经常)

2.读下列句子,从词语搭配的角度,看看有没有毛病,如有毛病,试加以修改并说明理由:

(1)作为学生,首先要明确态度和目的。

(2)班长鼓励大家齐心协力,荣获这次比赛的第一名。

(3)李小英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光荣称号。

3.思考:

(1)文中说:“我不觉动了情„„”想一想,为什么动了情?动了什么情?

(2)听了老梁的话后,“我不禁一颤”,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

1.造句(略)

2.(1)“明确”与“态度”搭配不当。应改为“明确目的,端正态度”。

(2)将“荣获”改为“争夺”。

(3)“评为”与“光荣称号”搭配不当。应将“的光荣称号”删去。

3.思考(1)文中所说动了情,是指喝蜜思蜂,由蜜的香甜,联想到生活的香甜,进一步联想到这“甜美”的酿造者,心情怎能不激动呢,因此动了情。动了对甜美生活酿造者的崇高之情。

(2)参观“养蜂大厦”“我”为蜜蜂的不辞辛苦,忘我劳动所震动。这一“颤”是认识的深入、升华,从而打开了联想的闸门。

板书设计

荔枝蜜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现代诗歌二首2

第6课《现代诗歌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作品的情感意蕴,形成自己的理解。2.体会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鉴赏诗歌。教学重点

1.理解穆旦诗歌所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怀。2.理解北方农村背景的寓意,感受其中蕴涵的痛苦。3.掌握比较阅读的一些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炭火”“祖先”“灰烬”等意象表达的思想。

2.理解重点句“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我们的祖先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3.理解“人类的一个思想”的内涵。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有许多以冬天为题材的作品,同学们知道哪些?(自由回答。)

通过刚才那些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冬天在作品中往往给人寒冷、压抑、萧索之感,以冬为背景的作品,也往往象征着某种悲凉、残酷、肃杀的环境。有一位现代诗人,他喜欢写冬天,他临逝前的最后一首诗就题为《冬天》,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现代新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穆旦。今天我们将学习他上个世纪40年代的代表作——《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我们将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比较的诗歌同样以冬为背景——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学生自读,比较两首诗。

三、比较分析。1.学生讨论、交流。2.教师总结。(1)背景选择:艾诗选择“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为大背景,描写人民的悲惨命运。穆诗选取的是以“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为时空大背景,来抒发民族遭受苦难的痛苦之情。

(2)意象选择:艾诗以北方和南方典型的人物活动为内容,描写了寒冷的雪,悲哀的风,漫长的夜,父老姐妹,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惨遭敌人的蹂躏„„直接揭示痛苦的生活。穆诗从景物和人物两个角度,用了一连串的意象。景物方面,诗人描绘田野枯干、岁月尽竭、牲口憩息、小河冻结、寒风肆虐,仿佛历史同被屠杀的同胞的鲜血一样凝固了,到处没有生机,没有活力;苍天仿佛被鬼子的刺刀捅破,世界又倒退到冰川纪,没有温暖,没有欢笑。人物方面,诗人写了“在古老的路上”灯光映照下的“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饱经沧桑的老人,还在寒夜里为生计奔波。“他想什么?他做什么?”“亲切的”、美好的梦想,却被现实的“吱哑的轮子压死”在路上。诗人还写到了孩子:在寒风的侵扰下,“谁家的儿郎吓哭了,哇——呜——呜——”,在这寒夜里,孩子的哭声更加衬托出寒夜死一般的静寂。在日寇的铁蹄下,人民的苦难通过这一老一少两个意象充分展示出来。诗歌结尾处描绘的意象可谓意味深长,“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锄头,牛轭,石磨,大车,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在静静的承受中,中华民族实际上正孕育着撕破乌云的闪电和粉碎寒冬的春雷!(重点)诗人为什么要用儿郎的啼哭打破这宁静,而且写“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呢?父辈的生命是艰辛苦涩的,子辈则应代表新生和希望,然而他们长大成人后,仍和父亲“一样地”,儿子将和父亲一样地劳作,一样地辛苦,一样地疲惫,一样地麻木和呆滞,民族的苦难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这是何等不幸,何等悲凉!诗人以平静柔和而又令人心酸的抒情笔调,深刻揭示了 20世纪40年代中国农村的生存面貌。

(3)手法运用:艾诗擅长运用新鲜而贴切的比喻和形象而生动的拟人等手法:“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这个比喻给人的感受,不仅有寒冷,而且还有凄清、痛苦和忧伤,饱含着情感,给人以联想,给整个画面涂上了一层悲哀的色彩。在“饥馑的大地”这一诗句中,大地被人格化了,他“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把农民们被迫离开家园和土地、流落他乡、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景,用一个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凸现出来。穆诗擅长使用排比,并且在句式整齐的基础上求变求新,从而避免了排比句式的呆板,使排比句式既整齐又错落,生动婀娜:写“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岁月尽竭了,牲口憩息了,村外的小河冻结了”,一连串的萧索凄清意象铺排,令人如堕冰窖,不寒而栗。写狂风肆虐,“风向东吹,风向南吹,风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转”,使人联想到日寇在中国的横行霸道,无恶不作。

(4)风格:艾诗自然晓畅而不流俗,感情真挚而不做作。穆旦诗歌突出的风格是沉郁顿挫而不悲观,含蓄蕴藉而不晦涩,更富有深沉、凝重、悲壮之感。

四、朗读背诵。

五、布置作业。

诗人穆旦是20世纪40年代“九叶诗派”中的佼佼者,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他命运多舛,一生颇富传奇色彩。请同学们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诗人的信息与作品,以《有一个诗人叫穆旦》为题,写一篇文章。

(《金黄的稻束》)

一、导入新课。

假设同学们看到秋天田野里金黄的稻束,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你们想到的与稻束之间往往有什么联系?你是怎么由稻束想到它的?两个事物往往具有相关性,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叫联想。联想极富特性,它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借助“联想构思”而创作的诗歌——《金黄的稻束》。

二、初读思考。(学生自读,作旁注。)

1.作者由金黄的稻束联想到了什么? 2.你认为诗歌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联想构思?

三、初读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评论。

教师归纳:稻束——疲倦的母亲——沉默的雕像——沉思——人类的一个思想。

四、再读思考。

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他们之间有怎样的“相关性”?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诗人通过类比联想,由成熟稻束的低垂,首先想到的是“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她们看上去都“有些疲倦,有些宁静,又有些寂寞”。尤其诗人将“皱”与“美丽”并列,可以想见,她们都由青涩走向成熟,孕育生命。在岁月中成熟,成为孕育生命的伟大力量。在“暮色”“远山”的映衬下,稻束又成为剪影般的效果,像静默的雕像,由静默,自然给人低首思索的感觉,而思想,人类的思想皆要经历季节的生长、痛苦的孕育与丰富的收割,一如这金黄的稻束,一如疲倦的母亲,这是人类永恒的定律。

五、难点讨论。1.文中的“你们”指的是谁?

2.怎样理解稻束的沉思令“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3.“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这是怎样的一种思想?

(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分析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六、读诗识人。

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你觉得郑敏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引出作者介绍。

七、布置作业。1.思考与讨论三。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事物进行联想练习,并试着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谱写成一首小诗。提示:如枫叶、雪花、干枝、石头„„

下载九年级语文茶馆2(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语文茶馆2(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语文文学常识2

    文学知识积累复习 姓名学号 1.《沁园春 雪》是一首词(体裁),“沁园春”是词牌名,“雪” 是 题目。选自 《毛泽东诗词集》,作者毛泽东是湖南湘潭人。词最初称“曲词”或“曲子词”,......

    九年级语文公输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2、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

    九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

    个人工作计划 根据语文学科的具体特点,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坚持以......

    九年级语文铸剑2

    《铸剑》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

    九年级语文故乡教案2

    9 故乡 设计意图: 《故乡》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包涵的内容很丰富,人物性格鲜明。因为时代的原因和鲁迅特有的风格使这篇课文很难理解。备课的时候我翻阅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

    茶馆的读后感九年级(优秀范文五篇)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叫做裕泰的茶馆里。一部简简单单的三幕话剧,借助于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馆,将半个世纪的岁月浓缩,将许许多多符合时代特征的小人物涵盖,将一个国家在那......

    茶馆的读书笔记九年级[精选多篇]

    浅斟慢品,任尘世浮华,眼前氤氲的水雾,缠绵,消散……茶馆,一个充满情思的地方,它固执地守在尘世浮华中,护住了自己的清雅。她微微颔首,捊须而笑,衣衫翩翩,绝世而独立,于一方角落见证着市......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2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荏苒,初中升学考试结束了,今天考试成绩以发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比较理想。这与领导的重视和正确的管理,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善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