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喜欢逛商场,但每次她领女儿逛商店,女儿总是哭着闹着不愿进。这位年轻的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商店里的商品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小孩子为什么不爱来呢?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这天,她领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女儿的鞋带开了。她蹲下身来,给孩子系鞋带。就在这一瞬间,她忽然发现,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矮小的孩子,没有柜台高,她的眼中,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商品,看到的只是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手。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一个个带棱见角的背包,时不时磕碰着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年轻的妈妈这才明白女儿哭闹的原因。”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大学课堂上,老师告诫我们: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蹲下来看孩子”的道理。从那时起,我就在心中默念,以后我一定要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成为他们真正的朋友。没曾想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就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级,而且担任班主任,这下要真正与孩子们接触了。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是天真可爱的,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往往他们也是调皮捣蛋的,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还没有“规矩”这个概念。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就从给他们上“规矩”做起。每天按时到校,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可以随便讲话,更不能随意离开座位。做操要排好整齐的队伍,不应该东张西望……为了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我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可谓“黔驴技穷”了。很快,一个月就过去了,我是忙得焦头烂额,事必躬亲,可孩子们并不买你的帐。课上照样有人讲话,写字时依然有人站着,课间操的队伍还是弯弯扭扭……
为什么我的付出孩子们一点都体会不到呢,依然我行我素?有时真的很生气,觉得自己是在对牛弹琴。反思起自己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忽然又想起了那句“蹲下来看孩子”的善意提醒。虽然我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但在工作中我又何尝真正去做了呢?总是以师者的身份去俯视学生,认为与这些小孩子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当孩子们犯了错时,常常对他们大呼小叫,举起棍棒吓唬……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有所改变。那天,孩子们在写字,我还是象往常一样巡视,纠正“两姿”(握笔姿势和写字的坐姿)。这时看见地上有块橡皮就俯身去捡,我发现那个孩子的脚竟然是悬空的。随后我又留心观察了其他学生,还发现了几个这样的情况。我们写字要求脚放平的,他们怎么能做到呢?课后,我找来几个孩子询问:“为什么你们上课听讲或写字时总喜欢站着?”也许他们以为我又要批评他们了,谁也没说话。一个孩子抬起头看见我是面带微笑的,这才开了口:“我坐在凳子上,伏在课桌上很不舒服,还会把作业本弄皱。”其他孩子也跟着附和。多么可爱的孩子啊!此后,我取消了以前的规定:上课必须坐端正听讲、写字,允许坐着不舒服的人站起来听课。孩子们露出了可爱的笑脸。作为教师的我们总是好以一条标准去要求所有的人,殊不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有各自不同的需求。我们只有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声音,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保持童心,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才能和孩子做朋友,也才能教育好孩子。
在教学中,我总是尽力想办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有时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并不能如我愿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尽管我卖力地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有趣的儿歌,搜集谜语让他们猜,总还是有部分学生自己忙自己的,似乎只有他个人的世界才是最精彩的。怎么办?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我又想起了那句“蹲下来看孩子”的名言。课间,我想方设法与孩子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需要,寻求他们的内心想法。
一次,一个调皮的小家伙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讲故事比赛啊?”讲故事比赛?我这才想起了自己的话,为了鼓励孩子们多读课外书,我说过“大家要多读书,增长知识,什么时候我们举行讲故事比赛,把你读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讲得最精彩,到时候我们还会评出班里的‘故事大王’。”当时,我只是随口说说的,没想到孩子们倒是记在心上了。
第二天,我利用兴趣活动课组织大家进行讲故事比赛,谁先准备好就先上讲台去讲,其他同学认真听。真的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课堂上安静的很,没有了平日里的喧闹,孩子们都在仔细听他的小伙伴讲故事呢。偶尔还会插两句“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孩子们有条不紊地上去讲故事,讲的精彩,听的认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难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写到:“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若是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看来,我真是小看他们了。有些孩子的故事甚至完全是自己编出来的,而且象模象样,还有完整的情节。孩子们给我上了一堂课啊!新课程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一点没错,孩子们需要的是让他们自己自由发挥,而不是仅仅由教师给他们讲书上的故事,难怪我平时给他们讲故事还有孩子“溜号”。听了孩子的心声,组织了一次讲故事比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再一次明白了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是多么重要,也是多么必要。
以往,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错了,老师会发脾气:“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答”;学生作业做错了,老师会发脾气:“都讲了几遍了,还不会做”;学生违纪了,老师会发脾气:“说过多少次了,还记不住。” 你也许要问,怎么老师总爱发脾气?因为我们把学生估计得太高,总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看我们所教的学生,所以学生会令我们失望,我们就忍不住大发脾气。
如果我们能蹲下来,放下老师的架子,到学生中间来,以学生的眼光、学生的心态来看学生,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所犯的一些错,是那么合情合理。学生回答问题错了,说明他还是思考了,只不过思考错了。我们不防鼓励他坐下来再想一想,为他下一次举手增添一份勇气。学生作业做错了,说明他没听懂。我们不防和他一起来分析、解决,帮助他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违了纪,说明他的自制力还不够强,因为他还是一个孩子。我们不防帮他去认识自己,做到知错能改,为他的成长增添光彩的一笔。
老师们,蹲下来吧!蹲下来看孩子,你会看到另一片天空,很美,很美!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你会听到另一种旋律,宛转,悠扬!
等待,倾听孩子心灵的声音
在教学活动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回答问题的声音轻了,老师再帮他重复一遍;一个孩子回答不出问题,就请另一个孩子帮助他回答,老师最后满意的是孩子们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我们平时都会说: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殊不知教师要学会等待,多一份温情、冷静而富有智慧的等待,在等待中倾听孩子心灵的呼唤,使教学活动成为老师和孩子心灵对话的过程。
一、智慧地等待,倾听孩子的情感
一个善于等待的教师,能迅速准确地从孩子发出的各种声音中听出愤怒、失望、快乐和喜悦等各种情感,并把它作为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同时对自己的教学预案做出适当及时的反应和调整。
每当我们拿着预设的教案去上课时,要知道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在不断发展、不断生成的过程,因为孩子是能动的,也许会时常给我们带来启发。我们要充满智慧地等待,为孩子的思维飞跃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要用一双慧眼去捕捉教学中的信息,用智慧引领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使教育更具生活意义和人文精神。
二、温情地等待,倾听孩子的欲望
孩子在生活中的欲望和需求往往不是通过口头语言而是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它可能是一举手、一投足,或者是一个深情的眼神、一声心灵的呼唤。对这些细微的举动所表达的欲望、需求的倾听、理解和应答,就成了教师等待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希望自己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孩子们都能出色地完成,提出的问题能有孩子响亮又完整地回答,而往往在自觉成功时疏忽了第一位站起来的孩子。其实他最需要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获得成功,他多么期待老师能给予他等待,等待他的进步。
三、冷静地等待,倾听孩子的思想
一个具有等待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仅仅满足于倾听孩子的情感和欲望,还善于倾听声音背后的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并尽量认可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去看待孩子时,我们就能对孩子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信心、多一分亲切。呵护萌芽
倾听花开的声音
在习作的起始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只有尊重学生的天性,作文才会是心灵里流淌出的泉水,才会是个性绽放的花蕾。我们要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作文教学改革也出现了许多令人释怀的新气象,这是我们许多教育者孜孜以求的结果。可是,尽管如此,作文教学的现状并非能尽如人意,作文教学的前景也并不是灿烂如花。
众所周知,作文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组合、加工后通过文本的形式对外界的倾诉,是学生内心情感的一种释放。可是诸多的原因束缚了我们的学生,使得他们面对真善美的世界却不敢流露,不敢表达,更谈不上尽情地释放。特别是进入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看图说话,写话和一定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很低级、很初步,甚至很朦胧的,在这一种犹如种子发芽,但又未破土而出的特定环境和特殊条件的制约中,对如何有效的开展和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尤为重要。现将自己在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一、蹲下来看孩子。学生的习作因智力水平、生活经验、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限制,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正因为有了这些不足和缺陷,才有教育的生命和意义所在。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我们当然要看到学生习作中的缺点,可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毕竟学生不是作家,而我们成人也不是评论家,我们应该明白即使再差的一篇习作,都会有它耀眼的亮点。哪怕是一个优美的句子或一个生动的词语;再不然就是一个用对的标点符号,一个写得比以前更好的字。尤其是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不能以高年段的要求来评价我们的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词不达意、错别字多等问题也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因为这些,而把学生的习作批得一无是处,只要学生有习作的愿望,能努力地把它写出来,就应该给予肯定。下面是我的一个学生第一次写的《泡茶》:我先把茶叶放到杯子里,然后往杯子里倒了一点热水。哇,热水像龙卷风一样把茶叶卷了起来。不一会儿,茶叶们一个一个浮在水面上了。咦,有一片茶叶掉下去了,又有一片茶叶掉下去了,没过一会儿,其他茶叶也跟着一片一片地掉了下去。我给这篇文章打了优,并且还给她写上了一段评语:你观察得很仔细,老师相信你肯定亲自泡过茶了,否则就不会有这么多新的发现,祝贺你!老师还发现你的想象力也特别的丰富,在你眼里,热水就成了可怕的龙卷风了,那一片片茶叶也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如果你把茶叶掉下去的样子观察得再仔细一点,老师相信,你的这篇文章会更精彩!修改好了以后别忘了让老师一起分享哟!后来,这个学生回家又重新泡了一次茶,经过修改,写出了下面这篇文章:我先把干干的扁扁的茶叶放到杯子里,然后往杯子里倒一点热水。哇,热水像龙卷风一样把茶叶卷了起来。茶叶们个个惊慌失措地逃到了杯口。片刻,水就平静了下来。茶叶们一个一个懒洋洋地躺在水面上。仔细一看,啊,我上当了!其实那些茶叶们正大口大口地喝着水呢!喝了水的它们一下子胖了不少,有一些喝多了水就往下沉。有的像一块石头猛地往下砸,有几片小的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接着,茶叶们开始调皮起来。老大学着跳水运动员抱着脚翻着跟头跳下来,老二和老三比老大还调皮,它们沿着杯壁“嗖”地滑了下来。老四还是个小妹妹,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压在了大哥哥们的身上,摔了个大跟头…… 看来,只有尊重学生的天性,作文才会是心灵里流淌出的泉水,才会是个性绽放的花蕾。其实我们只要悄悄地放下我们的架子,蹲下来,我们会发现,我们眼中的世界也同样精彩。蹲下来,还自己久违了的童真;蹲下来,给孩子一片释放童真的晴空。当然,除了教师拥有“蹲下来看孩子”的评价观外,在作文评价的方法上也要及时跟上,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不吝啬我们的鼓励和赞美,相信学生对写作会拥有更多的自信。
二、春风放胆来梳柳。人教版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特点及意图是什么,这是作为教师必须要把握的。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其他的一切都将徒劳。三年级的习作教材放在语文园地里,每一个语文园地里安排了一次习作,每学期共八次习作。纵观这十六次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三年级习作教材的安排有四方面的特点。
1、兼顾了写实和想象。既让学生练习写实,又让学生练习写想象,这是课标给我们提出来的要求。我们发现在每一册教材里面都安排了两次想象作文。
2、注意激发兴趣,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这是习作教材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也是课标对中年级习作所提出的重要思想。
3、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这个是作为中年级习作的目标要求提出来的。我们也在习作教材里面得到了印证。
4、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从上述习作教材的特点看,第二点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了第二点,其他都无从谈起。课标也说得很明确:
三、四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具体指导时,可以指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口”。也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如果说一、二年级是写话,那么三、四年级就可写“放胆文”了。在习作的起始阶段,教师把握住教材特点后,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到作文很难,作文遥不可及,而要使学生感到作文不难,作文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拿起笔来就觉得有很多内容可以写。使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表达、天马行空,即便是一次次地上天或者入地都是一个个精彩的呈现。
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关于习作,如果我们仅仅注意一学期的八次习作练习恐怕是不够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应该要让学生勤于动笔,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多的练笔机会。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四次小练笔,而下册也只安排了三次小练笔。老师们在教学中用好教材安排的这些小练笔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练习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渠道。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从而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作文训练要在阅读教学中相机生成。《秋天的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时,先带着学生品读描写银杏和枫叶的语句,感受文章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美。之后,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写。由于学生先前已经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了欣赏和感悟,所以,稍作引导,文思便喷涌而出:“它把金黄给了田野,那金色的稻田像金色的海洋,翻哪翻哪,翻来了硕果的明天。”“它把金黄给了田野,那金色的稻穗像一只只小手,招哪招哪,招来了丰收的喜悦。”“它对菊花最慷慨,它把彩色给了菊花,那五彩的菊花像一张张可爱的大花脸,笑啊笑啊,笑来了百花争艳。”…… 随文续写,也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进行续写,这类文章往往是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像《风筝》、《小摄影师》、《陶罐与铁罐》等都可以进行续写。当然,在要求学生续写的时候,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如《风筝》一课,文章的结尾是“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学生在充分感知了课文之后,教师轻轻地点拨一下:“我们究竟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请每个同学当一回大作家来写一写。”由于学生还沉浸在文中,情绪随即被挑动起来,一个个奋笔疾书,有的说孩子们跑过去,在那房子的顶上终于找到了他们的“幸福鸟”,有的则依然没有找到,最后他们决定再做一个“幸福鸟”……尽管学生的体验不同,但是这些都是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流露。随文拓写,拓写不同于续写,它必须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有时它是对文章的一种变式的总结,是文章的另一种形式的再现,而有时它又是作者情感的提升,是读者对文章的再悟。《掌声》就是一篇比较典型的可供拓写的文章。在走近英子的同时,学生也跟着一次次地感受到了掌声的魅力,在课接近尾声时,我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掌声,是一声声亲切的鼓励;掌声,是一次次温暖的支持;掌声,是学生在引导下一句句妙语即兴生成:掌声,是一股股关爱的暖流;掌声,是一次次热情的期盼;掌声,是通往自信的钥匙;掌声,是告别自卑的留言。…… 当然,除次之外还有很多种不同形式的随文练笔,如《燕子专列》一课也可安排几次小练笔:“我想对贝蒂说几句话,再写下来。”在文章的最后一句:“燕子在车厢里叽叽喳喳,好像在向人类致谢。”在学完课文之后,可让学生想象,你就是燕子专列里面的燕子,你要向谁致谢呢?……都不失为进行练笔的好时机。
作文,其实是我们真实思想的负载,是我们真实情感的沉淀,是我们真实自我的释放。如果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能够坚守那份真,那份实,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将别有洞天,生机盎然!
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
根据新课程要求,要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前提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但多少年的教学改革虽然一直都在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传道授业”这个传统立场上,所以在教学行为上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摆在了高高在上的领导地位,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思维成果,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认为在新课程下,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应该是和学生平等对话、共享、共进的。教学不再是教学生,而是师生的交往。所谓交往,即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会话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高度统一。基于这一理念,课堂上是否要固守着“师道尊严”的信条,教师在学生面前一定要扮演长者、充当权威呢?我认为要真真实实地走进新课程,教师应该从原有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当成是与教师具有同样价值的人,走下神圣的讲台,抛开教师“师道尊严”的架子,带个民主的耳朵走进课堂,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倾听学生的智慧,倾听他们的独特的理解,倾听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真正成为新课程下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这方面,我们很多老师都作了尝试,他们用心倾听到了学生智慧之花开放的声音,他们品尝到了自身教学行为变革带来的甘甜硕果。例如:新课程实验区某小学任教美术的蓝老师在上《让我的飞机飞上蓝天》的课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他是这样写的:我虽然课前尝试了几种飞机的折法,但让我觉得尴尬的是,课堂上我示范折好的一个飞机,试飞给孩子看时却意外没有飞起来。这时,好多孩子在下面就说了,蓝老师,我会折,我来帮你。先后上来了六个孩子,他们每个人折的飞机都不一样,而且都能飞上一段距离。于是,我就请孩子上来当小老师演示折法。所有的孩子都显得很兴奋,听的孩子很认真,讲的孩子很带劲,“小老师”在帮助不会折的同学时也一丝不苟。到操场放飞纸飞机时,基本上每个孩子的飞机都飞上了蓝天。有个孩子跑到我跟前认真地对我说:“蓝老师,我来教你折个更好看的飞机。多可爱的孩子!孩子们的飞机飞得既高,又漂亮,而且种类多样,这显然是孩子们相互交流、合作的结果。这种效果是我课前没有料到的。
这位蓝老师将这堂课的良好效果归结为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结果,当然是有他的道理的。但是我认为这位教师还是比较谦虚,他忘了自己是这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创设者,他能改变以往“师道尊严”的老观念、老架子,民主平等地进行教学,使自己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了新课程所创导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蹲下来,把自己当成是学习群体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倾听孩子们的智慧和创造,不强不能以为能,强不知以为知,不充当权威,不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行为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对学生而言,这样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那就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开放自己的心灵,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潜能。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以往的“满堂灌”、“一刀切”、“一锅煮”了,学生不是听老师讲,跟老师做,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补充,从而达到师生的共识、共享和共进。
“带个民主的耳朵,蹲下来,倾听孩子”,说起来容易,但具体操作起来却不容易,他要求教师能不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特别是要注意自身的两个重要转变。
1、自身行为角色的转变。
即由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变为平等互助的促进者。作为促进者,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清闲,他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地引导,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的最佳契机,及时地推波助澜,正本清源,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作为促进者,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以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鼓舞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教师要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例如上面案例中,在当时蓝老师的飞机飞不起来的情况下,他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把自己放到了被传授者的位置上,把课堂研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充当了一个耐心虚心的听众,正是他这样的角色转变,激发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欲望,每个学生都想在蓝老师这个“大学生”的面前露一手,从而使整个课堂不但没有因为老师的飞机飞不起来而陷入绝境,相反课堂气氛民主而活跃,这正是新课程所努力追求的。同时,作为促进者,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课堂上学生自主了,也相对自由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容纳学生的错误行为,当学生发生不正当行为时,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他们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自身心理状态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和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及时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学会尊重与赞赏。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是一双有力的大手,可以托起学生的自信,发觉学生的知识潜能。老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我们可以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扬他们独特的兴趣、爱好、专长;我们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我们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我们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教师的尊重与赞赏中迸发,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没有赞赏的课堂是死板而没有生机的,它反对超越,追求唯一,它扼杀创新,请看以下案例:课堂上,林老师:“树上有十只鸟,用枪打掉一只,还有几只?”“九只”“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这是因为其他鸟听到枪声后吓飞了。”“还有两只,有一只聋哑的小鸟听不到枪声仍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你这孩子,净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呢!” “一张四方桌子,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还有三个角!如果沿对角线锯就的三个角!”“你这孩子别老是钻牛角尖,尽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的!” 若干年后,该教师的学生变成了当年的林老师,重复着死板的教条,扼杀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创造力…… 从林老师的教育悲哀中,我们不难看出,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想象是儿童的心理显著特征。案例中男孩子对树上还有几只鸟及桌子锯掉一个角后还有几个角的分析和推论,是他独特思维产生的结果。而案例中的林老师对孩子的答案一味地求同,无视学生积极思维的成果,扼杀学生带有创造性的观点,把学生“一棍子打死”。我认为教师对学生这种违反常规的现象,不能简单否定,应抱着尊重赞赏的态度帮助他们分析合理成分,并在教学中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而不应该象案例中的林老师那样给予简单的否定,这种做法是与新课程的初衷相违背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养成用心倾听孩子智慧的习惯。
新课程强调教师的帮助引导作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民主的耳朵,在学生“迷路”的时候,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的时候,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当学生发现“宝藏”的时候,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肯定与赞赏……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创导的教学体制下,教师的权威地位将受到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原有的课堂上发号施令的至高无上的学术权威,转变为一个掌握着多种倾听技巧的倾听者,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得到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得到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与此同时,教师也将通过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
让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双民主而又善于倾听的耳朵走进课堂,为学生创设可以任意高飞的天空和可以尽情跳跃的大海;让我们的课堂因为有我们这样善于倾听的教师而更充满创造的活力;让我们的课堂因为有这样敢于创新的学生而更丰富多彩;让我们用心倾听花开的声音!。用心倾听天使的声音
在课堂教学中,我一贯的主张是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所以我们班上课的时候和下课一样热火朝天。然而,拜读了佐藤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后,我才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追求的不仅仅是“发言热闹的教室”,更应该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佐藤学在《在静悄悄的革命》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教师面对的、处理的是一个一个的单独的生命体,因为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和差异,教师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与在意。“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赞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这将都是成功教学的法宝。
相互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的开始,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不善于倾听的教师,往往自己很爱讲话,但讲话时不会对自己的言辞进行谨慎的选择,对学生是否理解自己的讲话毫无意识。
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真诚倾听,不仅听学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时缓解学生心中的不满、困惑、焦虑。我们一天8个小时都在围着学生转,然而交流的机会却很少。尽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然而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师生之间仍以单向交流为主。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灵交融的课堂意义就在于,它能点燃学生和教师智慧的火把。在很多情况下,师生之间的误会都是因为没有机会申述或彼此没有认真听而造成的。如果老师在工作中经常听取学生的谈话,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地了解学生,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误解和摩擦。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坠落到人间的天使。你的倾听也许看起来是无足轻重的,然而,对于每一个天使来说,这将是他进步的天梯;你的倾听也许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对于每一个天使来说,这将是他沐浴爱的阳光的开始。
第二篇:倾听孩子的声音(共)
倾听孩子的声音
亲爱的爸爸妈妈:
您们好!
世界上有一种声音,只能父母用心去聆听,那就是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我记得您们常对我说:“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啊,考上个好大学,这样才能出人投地。”您们也常在我面前夸耀别人的孩子怎么怎么样,爸爸妈妈,您们知道吗?您们在夸耀别人家的孩子时,我的心里是多么的悲伤。
“看看隔壁的张三,多爱学习,一看书就是几个小时,人家回回拿第一„„哪像你就知道玩儿。”
“看看,邻街的李四,多勤快,啥事都帮父母做„„像你吗?就知道上网登QQ聊天。”
“看看,对面的孩子又考上了名牌大学。”
“看看,人家的字儿多漂亮,哪像你的狗脚印儿。”
“看看,看看,看看人家,看看你,看看隔壁大老李。” “看看„„”
每当听到这些,我都恨不得用棉花把耳朵堵上。我不喜欢这些话,我怨恨这些话,这些话就像一根根无形的针刺痛着我的心。我很不明白您们为什么都爱夸奖别人家的孩子,难到自己的孩子都没有一点优点吗?
我清楚的记得那一次,我正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妈妈突然从后面冒了出来,指着我就说:“又不看书就躲在这里看电视,看看别人
家的孩子,多爱学习,看书都几个小时了,你呢?”这时我终于忍不住了,站起来就说:“别人家的孩子十全十美,您们养别人家的孩子去吧!”说完,我就冲出了家门,来到了河堤上,当时我并没有哭,我只想一个人静静的望着天空。那天,天很蓝,云很美,我很后悔。我也不知怎的就说出了这句话,我想妈妈一定很伤心吧!可我实在是忍不住了,这句话憋在我心里已经很久了,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您们张嘴闭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您们总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做沙子那么渺小,把别人的孩子看得巨人那么强大。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难到别人家的孩子在您们心中是那么的完美吗?您们只会看到我玩耍的一面,并没有看到我专心学习的一面,而您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只有认真学习的一面,并没有看到他们疯打的一面。别人家的孩子在您们心中永远是那么完美无缺吗?
您们老是说自己挣钱辛苦,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这些我当然知道,可您们有没有将心比心,试着倾听孩子的心声呢?
每次我拿八十几分的试卷回家,您们就给我一便毒打,而当我拿着满分的试卷回家您们嘴角便浮起一丝笑。如果别人家的孩子考了满分那就不得了了,您们就不止笑笑那么简单,就会在我面前用夸张的动作和话语在我面前边比划边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说实在 我真的觉得很无奈,我不明白为什么我考满分的时候您们怎么没有向别人夸耀过?我只想说孩子的成长是需要鼓励与赞美的,不是听您们说别人家的孩子是那样的好,不是听您们一遍又一遍的训斥。爸爸妈妈您们知不知道,您们的一句赞美,就会让孩子心里甜多久,您们一
句鼓励的话,就像太阳一样温暖。孩子是需要这些,这些简单的话语难道您们就不能对自己的孩子说出口吗?您们有没有想过,在别人的眼里,我也是别人家的孩子。
天下的父母啊!孩子明白您们的良苦用心,也请您们用心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吧!
祝:
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们的女儿:张路 2012年5月7日
第三篇: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经常、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是班主任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的基础。魏书生曾说过:“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的特点,才能适时适地施肥浇水;治病要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方能选择确定的教育的方法、措施。”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他们有不同的天赋、情感、个性、兴趣、爱好,有特定的品质,班主任必须了解他们,深刻地研究各种类型,各种特定的学生,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以正确地教育与疏导,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班主任在平时的关工作中,要了解学生的疾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教育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的时候,班主任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教师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们才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教师,求得教师的关怀和理解,求得教师的帮助和支持。这个时候师生所教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
班主任在平时的规工作中,首先要做到善于运用有意注意,准确掌握学生反馈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心声,也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干什么。我带过的教学班,有56名学生,按惯例,值日工作便由这些学生负责,学生们分成5组,每组11、12人不等,由一位小组长负责领导。奇怪的是这么多的值日生,卫生总是打扫不彻底,小组长总
是跟我抱怨,谁总是忘记值日;谁只是扫地,不倒垃圾 ;还有的学生,大家干完活了,他才来……最后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们把值日工作具体分到同学自己,自己负责自己的工作,不合格自己负责。”听了学生的话,我的眼前一亮,对,这个办法挺好。于是,我就把56名学生合理的分了一下任务,xx负责擦窗台;xx负责浇花;xx负责扫第一排;xx扫第二排……谁的责任区不合格,就由谁负责。果然,这样实行后,不但卫生好了,也没有人抱怨了,大家尽心尽力地干好自己值日工作。
是呀,班级管理不能仅依靠班主任,更不能由班主任包办代替。班主任应当树立民主的观念,变专制式的管理为民主的管理。只有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较强的班级凝聚力。
其次,班主任还要做到克服“自我中心”倾向,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任翁的地位,正确认识学生,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当老师不能总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目光、自己的情感看待周围的世界,处理各种问题。一天早晨,我一如既往地来到班级,刚一进教室,班长急忙跑来报告:小雷昨天放学后偷偷溜回班级,从我的办公桌里拿了一个本子。我知道那本子是我买来奖励表现好的学生的奖品。小雷呢,是一个纪律不太好,经常不写作业的学生。听到这个消息我勃然大怒,竟然偷到老师的头上了,这真是“在太岁爷的头上动土”。我刚要大发雷霆,眼光触到那个被拿回的“奖品”上。这个小本子并不值钱,小雷家也不缺钱,也不是买不起这个本子,可他为什么要……我认真
回想小雷最近的举动,上课积极举手发言,却因为没有考虑成熟,欲言又止,耽误时间,被我打断;下课积极抢着擦黑板,发作业,却因为没完成练习被班长赶了回去……原来小雷一直在努力改变,只是被我漠视。我静下心来,把小雷叫到身边,还没等我开口,小雷急忙向我道歉,原来小雷和父亲打赌要好好表现,争取得到奖品。可是努力了一周,还没有得到,他有些心急了。我打断了他的话,温和的说:“老师知道你非常想得到这个奖励,这几天你的表现我都看在眼里,原本老师也想今天把这个本子送给你的,现在你把本子拿去吧!”小雷急忙说:“老师,我错了,你看我以后的表现,再决定送我本子吧!”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当然后来的小雷真正得到了“奖励”,而且不止一个呢。班主任若只以自我为中心,就不能正确认识学生,就会妨碍师生情感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在思想教育中,我常常对学生进行谆谆教诲:因为什么,所以什么;应当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必须这样做,否则如何,向学生晓之以理,晓之以利害。这本来是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是无可非议的,然而,由于我们的“自我中心”倾向,就容易形成只是训导学生,而很难听取学生意见的状态。因此,必须在强化班主任主导意识的前提下,淡化教育者的教育形象,以一种民主的观念、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换意见,而且要特别注意倾听他们的想法,适时地给他们表达意见的机会。尤其在师生语言上发生交锋的时候,班主任更一个耐心的让学生把话说完,允许学生反驳,不要轻易反驳学生的意见。即使他们的话不对,也要事后慢慢疏导,以使学生真正处于主人翁的地位。
最后,班主任还要善于归纳总结,从个案找共性,了解学生不需要什么。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但能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还可以使教师才学生身上获取到更多新的信息,从而影响班主任的思想、行为方式和决策,使自身的工作在民主化、科学化、有效化方面都得到提升,并且可以积累了工作经验,提高了管理水平。
一天下午,学校组织学生对老师的师德和教学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评议活动结束后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教室不再是往日的宁静,而是孩子们沸腾的喧闹。“老师,小明刚开始给你勾的是差,我看到了,后来他又改的挑。”快嘴的红红一声喊叫,其他的孩子马上此起彼伏地跟着嚷,有的甚至还急切地站起来印证这一事实。“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满心的不快,带着疑问,我把眼光投向小明。在同学的喊叫和哄笑中,小明的脸涨得通红,透着尴尬,眼睛可怜巴巴地望着我。此刻我的心是矛盾的:对他的评价我很不满意,可老师的尊严又让我必须忍住,显得若无其事。自习课后,趁办公室里没有人,我笑着把小明请到办公室,轻声地问:“刚才评议的事,可以跟老师说说你的想法吗?”小明低着头,嘟囔着:“老师,我错了,我不该给您评差。”看得出来,他的回答有点不情愿。我诚恳地说道:“小明,老师请你来。不是要你认错的,我想你这样做,肯定有你的理由,能告诉我吗?”迎着我诚恳的目光,小明迟疑了一下,开口说道:“每次上课,您总是点我的名字,要我认真听讲,其实我在听,只是我还没有听懂,这样以来,同学们都认为我是一个笨孩子。”原来是这样。我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你不希望被批
评,不希望被认为是笨学生,说明你很有荣誉感,你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孩子,这一点老师很欣赏,这么多的孩子,老师却关心你,说明你很有潜力,老师也特别关注你的成长。你上课时,总是歪歪扭扭地坐着,我的本意是担心你没听到我讲课的内容,所以好心地提醒你,没有想到给你带来这么大压力,我向你道歉。”听了我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歉意,小明的拘束消失了,完全没有了刚才的沮丧和不安了,临走他还主动表示以后一定好好地表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明真的变了一个人,上课时做得端端正正,一改以往的趴着或斜着坐着的姿势;面带微笑的看着老师,专注的时候还频频举手,而我也在改变,没有了善意的提醒,而是及时地捕捉他的每一点进步,并在全班表扬。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某直辖市教委曾在教师中做过一项调查。他们随机抽取100名教师,问:“你热爱学生吗?”有90%以上的教师回答“是”。然后向这100位教师所教的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90%和10%之间存在多么大的反差。是那100为教师中有人说谎了吗?可以肯定的回答,不完全是。那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教师爱的表示方式出了问题。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班主任在爱学生的同时,还要以一种学生能够感受到、乐于接受的方式去表达。
班主任要管理的学生很多,每天学生都会对其倾诉各种各样的心事,接受的信息量很大。班主任如果只是被动地去处理,只会疲于奔命。而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但是一个好的倾诉对象,而且善于听,善于归纳总结,从个案找共性,会主动去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如果发现具有共通性的并在学生身上极易发生的类型问题,便会采取各种手段,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其精力在同一类问题上的耗损。所以,能听善听,善于总结,才能使班主任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师应该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从积极爱护的态度去了解和教育学生。因而,班主任必须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之中,善于倾听,主动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谈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班主任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才能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真诚谦虚的态度总是能够打动人心的。作为老师,我们真的要能俯身倾听学生的声音,这是爱心的体现,也是责任的需要。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提升我们自身,又能成就我们的孩子。
第四篇: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
1.小鼓发出声音是因为()。
2.做拨钢尺实验时,拨动钢尺后立即按住它,这时尺子会()。3.声音是由()产生的。
4.物体停止发声是由()向()转变的。
物体传声
1.()()()可以传声。
2.一个同学耳朵贴紧桌子,另一个同学在桌子另一侧轻轻敲打。第一个同学可以听到么?为什么?
3.小明在水中轻轻磨动砂纸,小丽贴紧鱼缸听。她能听见吗?为什么?
4.出固体,液体传声的例子么(每个举例3个)?
5.月球上没有(),宇航员在月球上听不到对方的(),他们只能依靠特殊装置来传递信息。
倾听声音
1.小鼓发出声音是因为()。
2.做拨钢尺实验时,拨动钢尺后立即按住它,这时尺子会()。3.声音是由()产生的。
4.物体停止发声是由()向()转变的。
物体传声
1.()()()可以传声。
2.一个同学耳朵贴紧桌子,另一个同学在桌子另一侧轻轻敲打。第一个同学可以听到么?为什么?
3.小明在水中轻轻磨动砂纸,小丽贴紧鱼缸听。她能听见吗?为什么?
4.出固体,液体传声的例子么(每个举例3个)?
5.月球上没有(),宇航员在月球上听不到对方的(),他们只能依靠特殊装置来传递信息。
第五篇: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
1师:上课之前我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猜猜我是谁》
叫两个学生到讲桌前表演
2师:是谁在说话?你是如何知道是哪位同学在说话的。学:听出声音。
3:看来大家都有一对善于倾听的耳朵。今天我们就学习《倾听声音》。4:很多同学都善于观察,我给大家准备了几段声音,你们听一听是什么声音?播放前5段声音
5: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之中,有的声音是很动听的,就像音乐的声音,大家听一听这些是什么乐器?
播放后两段声音。
这些乐器都可以发出声音,那么谁能告诉我发音的部位在那里呢? 大家讨论一下。
6:老师这里就有一个小吉他和一个小鼓,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发音部位在那里?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回答。
7:我们知道了乐器的发音部位了,你能告诉我它们是如何发声的呢? 学生回答。
8;下面我们做三组实验,看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橡皮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尺子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小鼓(放上黄豆)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9、我们平时说话,我们身体有没有振动呢,跟老师摸着嗓子一起说,我真棒。
10、你对声音还有那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