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文 沙漠落日

时间:2019-05-13 06:3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今日美文 沙漠落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今日美文 沙漠落日》。

第一篇:今日美文 沙漠落日

今日美文

沙漠落日

在暑假的旅途中,我有幸看到了沙漠的落日。那壮观的奇景,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萦绕。

当列车刚刚驰上辽阔的腾格里大沙漠的时候,只是夕阳西下的时间。在茫茫的沙海中奔波了一天太阳此时又红又大,看起来也没有白天那般耀眼了。这时,天空中的云朵儿也像穿上了一件淡黄的云衫儿色彩加浓,橙红的太阳渐渐接近地平线了。

当太阳挨到地平线的一刹那,天地间好像忽然变了样儿:西边天上层层得云堆好似被胭脂染过一般,蓬蓬松松、悠悠闲闲地飘在那晶莹透彻的碧空上,如同一块光滑的蓝缎上绣上了层层橙红的花纹儿。在蓝天、彩云的陪衬下,浩瀚的沙漠也显得别样的美。蒸腾起来的水气淡淡地笼罩在沙漠上空,隐隐闪现着七色的光圈。远处沙丘上的沙生植物,在红晕的光的包围下,似生在凌霄上的仙花谣草一般。偶尔掠过的鸟雀,也给这静态的美添上了一丝冻的生机……

太阳只剩半个了,但是仍不肯马上走到地那边。它在这最后的几分钟内,尽着全力装饰打扮着世界。橙红的云更红了,连东边天上的晕,也镶上了一道浓黄的边儿。整个沙漠被霞光笼罩着,色彩变得柔和极了。那橙红的光溶入朦胧的雾气中,不时闪过的沙漠绿洲像在雾光中浮动。一对对晚归的骆驼突然间出现在那线条优美的沙丘上,脖下的大铃铛依稀可见,高耸的骆驼和庞大的躯体也披上了一层霞光。它们列着长队,从容不迫地迈着阔步。

太阳终于下去了,天渐渐地暗了下来,曾经绚烂的云变成了深红色。大漠的雾渐渐浓了,沙丘渐渐地不明显了,时时闪入视线的驼队也变得模糊不清。白天热得炙人的暑气渐渐地溶入了深沉的暮色。

★大声朗读文章三遍,用时()分()秒 1.《三亚落日》开篇总起,直接交代“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请用“——”画出本篇短文与之有同样作用的句子。

2.《沙漠落日》在描写“当太阳挨到地平线上的一刹那”的景象时,是按照从()到()、由()到()的顺序写的,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在结尾处运用了()的描写方法,为整个景象增添了生机。3.本文多处用到了拟人手法,请用“~~~~”画出至少写两句这样的句子,并选择其中一句,在旁边批注这样写好在何处。

第二篇:《美文的沙漠》教案

美文的沙漠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把握这篇随笔的写作脉络。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作家的文化思考。2.引导学生把握张承志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点。3.了解张承志的其他主要作品。

二、学习要点

1.掌握《美文的沙漠》的主要内容,并能对“美文不可译”这一观点进行思考、探索。

2.通过学习此文,体会张承志散文的艺术特色,尤其注意体会其简明平实的语言风格。

三、作者生平

张承志(1948—),回族,原籍山东济南。1948年出生于北京。在清华附中高中毕业后,于1968-1972年在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当牧民。197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搞考古工作。1978年以突出成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翁独健先生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87年调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当专业作家,现辞职为自由作家并作油画。1983-1984年曾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定地区研究计划”合作人及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的身份在日本搞中北亚历史研究,其后几度应邀赴日本搞学术研究和讲学,并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蒙古等国家。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数种外语。1985年当先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小说选刊》编委。1987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中。

四、作家作品

1.作品概述

张承志是现代青年作家、学者,他在蒙古历史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果,在小说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他的初作是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此后发表的小说有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第一届《十月》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春天》获1983年北京文学奖。《北方的河》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年又出版了长篇小说《金牧场》。

从创作上看,张承志八十年代初以知青题材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知名,并在其中开始了他以“人民”为主题的探索。九十年代之后张承志以其具有宗教气质的长篇小说《心灵史》而震动文坛,并高张起一面向世俗挑战的旗帜。其中八十年代前期的两部中篇小说:《北方的河》与《黑骏马》文学上有较高的成就,这些作品中表达出的对人的价值思考。

2.重点作品 《黑骏马》

《黑骏马》中的“黑骏马”,是内蒙草原上的一首民歌,它发自远古而绵延至今,是一首生命的歌,爱情的歌。小说以古朴的歌词为引线,以青年白音宝力格与草原姑娘索米娅的爱情故事为情节,以主人公对青春岁月的回顾和对心爱姑娘的找寻为结构,表达出一种生命与母爱的内蕴。小说的深层结构与文化含义是:现代文明与草原生活的距离、矛盾、冲突与交融。

男青年白音宝力格,幼年丧母,八岁时由父亲托付给草原母亲——白发奶奶。从此,他在草原的怀抱里长大成熟。在白发奶奶的爱抚下,在索米娅的情谊中,他走进男子汉的人生。青春期来临了,性的骚动萌发着,一方面,生命之火在体内缓缓燃烧,爱的血液沸腾不已,另一方面,他身上固有的文明与理性的基因开始发挥作用。在生命本能与理性意志相矛盾、相交错的过程中,岁月从身边流逝。他错过了白发奶奶为他和索米娅安排的夜晚,他忽视了索米娅那柔情的眼睛中所含的期待之光,把光阴打发在书本中,把爱情降温成那无力的一再拖延的结婚许诺。结果是,诺言未成现实,而索米娅已遭人奸污并怀孕。如果说,草原生活的自然过程与现代社会的文明规范之间的差异造成他失去了爱情,那么,在索米娅怀孕之后,他所表现的对索米娅的气恼,对白发奶奶的陌生,则显示出理性文明与自然生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正如白音宝力格所思:“也许就因为从根子上讲我毕竟不是土生土长的牧人,我发现了自己和这里的差异。我不能容忍奶奶习惯了的那草原上的习性和它的自然法律,尽管我爱它爱得一往情深。

而索米娅则是一个真正的草原人,是生命与母爱的象征。她具有来自祖祖辈辈的草原基因,她在母亲的奶水里就汲取了草原法规和草原风情。在草原那春季的辽阔与绿色中,她焕发了青春。她和白发奶奶一起,用母爱和情谊把白音宝力格从调皮的小男孩造就成一个真正的男人,并顺其自然接受了奶奶的安排与他的爱情。她用全部的身心关注他、期待他,渴望生命与生命的交融与爱的定性。由于命运的捉弄,爱情消失了,留下的是他气恼的责问与无情的背离。然而,她是生命,是母亲。是生命就得延续,是母亲就得哺育。她深埋下内心的屈辱与痛苦,缓缓地、倔强地完成着生命的每一步历程。她是一个普通的草原人,然而她身上却焕发着生命的母爱的永恒。

小说在这样一种现代文明与草原生命的对立矛盾中,真诚地肯定了草原、肯定了生命、肯定了母爱、肯定了被主人公抛弃了的爱情。当然,作者对草原并不全盘肯定。对黄毛希拉的无耻,对索米娅的被奸,对草原数百年来的落后与麻木的恶习,自始至终表现出一股痛恨,并表达了消灭这种恶习的愿望。小说在结局中,安排了白音宝力格的忏悔与索米娅成为一个教师,表达出文明与生命应当互相追求、互相交融的愿望和理想。

《黑骏马》显示了作者的一个总体风格,即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一种诗情、一种思索、一种挚爱。正如作者所说:“我真诚地希望人们:爱索米娅,爱老奶奶,爱小其其格吧!”(《〈黑骏马〉写作之外》)这篇小说男主人公的阳刚正气与复调般出现的女性柔美,如一支幽绝的唢呐,吹奏出悲怆的旋律。

五、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学生分段大声朗读,品味作家的平实的语言风格和严谨的论证思维。2.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从文学角度谈文化交流与冲突的文章,作者强调文学具有不可更换和替代的民族性。

文章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983年至1984年间,„„美文不可译。)从个人的经历谈起,叙述自己从渴望与异国文学进行交流到拒绝交流的过程,从而提出个人观点“美文不可译”。

作者先是希望与异国学者进行文学交流:用了“愿望”、“热望”、“盼着”、“幻想”等词语,可见作者对文学交流的期盼。

然后是拒绝文学交流:作者用了“粉碎”、“拒绝”、“不愿意”等词,写出了对当时文学交流的彻底失望。

最后,作者明确认识:提出了“认为当代优秀的中国文学是不可能与外国人交流的”的个人独特的观点。

第二部分:(我以为„„对别人的攻击到此结束。)从翻译的角度,论述了文学不可译的观点。

认为翻译的过程导致“泥潭”,只能翻译“机械的”、“平庸的”或“狭义的”的语言。真正当代优秀的作品是“不被他们所选择的”。

第三部分:(与我有关的„„小说应当是一篇真正的美文。)作者引出“美文” 这一概念,并从语言、文学的角度,论证“美文不可译”。指出小说在句子和段落的支柱下“跳动着一个活着的魂”,“汉语开始闪烁起不可思议的光”。认为小说是“美文”,翻译必须具备同样“共鸣”和“具备着另一种语言的美文能力”的条件下,才可以。而事实很难做到。

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移觉等艺术手段,是文章充满诗一般的美。如“小说应当是一首音乐,小说应当是一幅画,小说应当是一首诗”运用比喻手法,贴切生动。

第四部分:(这样的美文是不可能翻译的„„一个作家最最宝贵的财富。)作者从文化的角度,列举国际、国内乃至自己对自己文学(美文)翻译的可能性,从而得出美文具有不可替换和替代的民族性。

作家的创作有“人民的意识”和“自由意识”作基础,在此基础上“体察生活、领悟历史、捉摸艺术”,这种感受自己都很难说清,更何况是别人?从而,得出美文不可译的结论。论述完整,思想表达清晰,同时,语言有极富艺术美感。

3.课文难点讨论

讨论一下,是否赞同本文作者的观点?你觉得美文可译吗?

提示:注意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要求能对文化差异问题展开思考。4.相关评论

①赵园《张承志的自由长旅》中评价张承志的思想时,提到:“在从事创作的张承志,“孤独”也是他进入体验的必要情境,是他体验的状态(尤其那种迷狂状态)。我甚至想说那是他的一份才禀,这才禀包括了他领略崇高美的心灵能力,拥抱辉煌境界的心胸、气魄,也包括了他表达迷狂体验的卓越才能。”

②李咏吟《神圣价值独白》中谈到张承志散文时说:“对于张承志来说,生命有浪漫也有牺牲,生命强悍但不应凶残,生命朴实而不萎缩。张承志以散文抒写着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张承志散文给予我们以强烈的印象。”

③周涛《张承志这个人》中对张承志是这样评价的:“看上去,似乎还是既无学者风,也没作家气,倒是保留了不少内蒙草原知识青年骑手的气味。”

六、练习

1.选择题

下列不属于张承志小说作品的一项是()A.《阿勒克足球》

B.《黑骏马》 C.《金牧场》

D.《做人民之子》 答案:D(蒙文诗)2.填空题

张承志(1948—),回 族,原籍山东济南。1948年出生于

北京。他是

现代 青年作家、学者,他的初作是短篇小说 《骑手为什么歌唱》,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八十年代创作的《黑骏马》 和

《北方的河》 以及九十年代创作的《心灵史》 都是其代表作品。

3.简答题 简述本篇文化随笔的艺术特点。答:本篇文化随笔艺术特点鲜明:

一是文采与论说兼备,本文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段,是文章富于文采。如,“翻译学顽强地与这一命运搏斗”,“小说应当是一首音乐,小说应当是一幅画,小说应当是一首诗。”,同时,又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论述性,思维严谨、思路清晰。

二是语言简洁明快。所用语言简洁精当,直截了当地表达思想感情。如“我想指出的一个问题是:美文不可译”,十分简洁提出自己的观点。

七、研习与思考

1.说说文章标题“美文的沙漠”所蕴含的文化思考。

答:标题“美文的沙漠”的内涵,事实上就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者认为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美文是不可翻译的。再延伸出去,文学渗透了作家独特的“人民意识和自由意识”,这些意识是异族文化背景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它只能孤独地存在于本民族文化之中。

2.结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谈谈你对文化交流与障碍问题的理解。

答:“全球化”是一种政治、经济上的潮流,也被许多人目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并且,在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影响下,文化确实也受到强烈的影响,相互趋同的趋势正在加强。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不同文化之间必然形成差异和障碍,这种差异至少在短时期内是不会消除的。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来说,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是最重要的前提。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黑骏马》书影

2.电影《黑骏马》主题歌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呦

栓在那门外榆木的车上

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呦

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

走过了一口叫做哈菜的井呦

那井台上没有水桶和水

路过了两家当做艾勒的帐篷

好人家里没有我思念的妹妹

向一个牧羊的人打听音讯

他说听说她远去了

朝一个收牛的人迅问消息

他说听说她远去了

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呦

那长满艾可山梁上有她的影子

黑骏马昂首飞奔跳上那山梁

那熟悉的绰约身呦却不是她

九、延伸阅读

张承志:我的桥 小说不管多么神通广大,富有着与人交流的魔力,它的规律可能还使它限制了一种交流。至少我是常常想抛掉它的规定的文学外衣,敞开胸怀,和想象中的朋友们放开来大聊一顿的。我在《阿勒克足球》中写过这么一段话:

至于你们,我的朋友,你们不是也曾在那散了架的牛车上呀呀学语吗?你们不是也曾呼吸着那牛粪火上腾起的青烟,光着脚跑过晨雾迷朦的、湿漉漉的草原吗?——嗯,这样很好。你们的眼睛告诉我,你们也讨厌孤傲自负或胸有城府。你们也象讲着我们美好母语的牧人一样,喜欢诚恳地,哪怕是天真地互相倾诉。

现在看来,这些话和我的不少小说一样,是嫌嫩了点。不过我最终还是没有听丛一些朋友的劝诫,没有怕以不慎的文字触着社会的禁忌,还是想一诉为快。因为我根本不是在做文章或“创作谈”。

我曾在蒙古草原的纵深处生活了很久。帽沿朝后,衣袍稀烂,歪骑着马,一年洗一次澡。所以我编了一个准蒙古式的民间故事来形容我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方式:

一个放羊小孩,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住心里的冲动吧,他朝一座神秘的高高铁门掷出了手里的羊鞭。铁门隆隆开启,小孩走了进去。

而眼前绵延着炎热的沙漠、冰封的雪山和丛生的荆棘,小孩害怕了。但铁门早已闭扰。他只能迟疑举步,踏上崎岖的小径。他走着,想起自己的那一小群羊和温暖的家,眼里涌出了泪。

可能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与文学相遇的形式吧!我们都不假思索地投出了自己心爱的羊鞭,而并未真正洞彻这一举动的含义。

文学,多么神圣和激动人心的字眼儿!我不相信你能找到任何一个领域、职业或者专业能象文学这样;既能尽力创造,又能诉说内心;既能有益于人,又使自己日趋美好;既能最大限度地摆脱干扰、束缚和限制并满足自己的事业心、责任感,又能最大限有度地以个人之力摧枯拉朽、赞美颂新了。或者正是我们承受着的一切,包括特定的时代、环境、历史传统和社会现实,造成了我们今天这种简直可称“畸形”(褒义!)繁荣的文学局面。

于是,干医生护士的、干建筑专家和发动机设计师的、干工业、版本校勘、电视小姐、教师的;还有种地的、挖煤的、放羊的、待业的,都挤到文学大军里来了。

都带着自己的放羊鞭子或其他宝贝。

我呢?我是否该再旧事重提地谈谈自己的那柄放羊鞭子,或者说,自己赖为支撑的初衷,自己想在时代大潮中反省和认清的、自己的灵魂呢?

风靡当代日本的青年歌手佐田雅志有一首题为《无缘坂》的歌曲。他在深沉地描述了关于母亲的种种之后,这样结束道:

忍啊,这难忍的无缘长坂 我那咀嚼不尽的 妈妈的微小的人生

这首歌带给我许多的感受。我不以为下述内容是一种粉饰的歌颂:无论我们曾有过怎样触目惊心的创伤,怎样被打乱了生活的步伐和秩序,怎样不得不时至今日还感叹青春; 我仍然认为,我们是得天独厚的一代,我们是幸福的人。在逆境里,在劳动中,在穷乡僻壤和社会底层,在思索、痛苦、比较和扬弃的过程,在历史推移的启示里,我们也找到过真知灼见;找到过至今感动着、甚至温柔着自己的东西。

我非但不后悔,而且将永远恪守我从第一次拿起笔时就信奉的“为人民”的原则。这根本不是一种空洞的概念或说教。这更不是一条将汲即干的枯水的浅河。它背后闪烁着那么多生动的脸孔和眼神,注释着那么丰满的感受和真实的人情。它是理论而不是什么过时的田园诗。在必要时我想它会引导真正的勇敢。哪怕这一套被人鄙夷地讥笑吧,我也不准备放弃。虽然我在丰富、修正和发展它的过程中也不无艰辛。

我无法忘却我在生活路上结识的那许许多多的,遍布在我喜爱的北方广袤大地上的,也许语言种族各异而命运相同的人们。尽管我希望告别抒情、使冰山只露出一点在水面,尽管我也许会使笔触变得愈来愈冷峻,尽管我可能刻画这片大地的荒莽并真实地表现这里的苍凉与阴暗——我仍牢牢地记着和怀念他们那动人的美。我心底的感情将永远献给他们。我特别铭记着在我年轻时给予过我关键的扶助、温暖和影响的几位老母亲。所以每当我听到佐田的《无缘坂》时,便总是仿佛看见她们——那蒙古族的额吉、哈萨克族的切夏、回族的妈妈,看见她们正默默地在那条漫长的长坂上缓缓前行,并耗尽着她们微小平凡的一生。

于是我写道:

我是她们的儿子。现在已经轮到我去攀登这长长的上坡。再苦我也能忍受的,因为我脚踏着母亲的人生。

然而——既然我在偏激地爱憎,我就不能不导致一种弱点。我毕竟无法回答复杂的同龄人的一连串尖锐的质疑。

我只是想说:没有能超越一切局限的人。就象有时我们吃惊地听了饱经沧桑的老者的某些见解而大失所望,就象我们看到兄长们天真地讴歌“五十年代”而无礼地窃笑一样,我们也在自己的局限中生活。

我因为想到了自己作品的局限,所以我准备把我的第一个集子名为《老桥》。我们走向前方时路过的,可能就是一座老桥。至少我自己是无法一笔抹杀那一切的:包括我们的或许将被弟弟一辈和儿子一辈窃笑的理想主义,包括我们的激动、奋争和失败,包括革命、民族和历史留给我们的传统,甚至包括我们的求索,我们爱唱的歌。我们和我们的祖国一起,背负着沉重的遗产和包袱前进,若否认它们就等于否认青春、岁月和我们自己。我并非对这坍塌中的老桥迷恋不舍,我想我终将会把它长留身后。但是我反对那种轻飘飘的割断或勾销。我甚至认为这座或者就是我自己和大家走向明天的唯一通路。尽管它是老的,塌了一块桥板,散乱着几堆兽粪。它毕竟是桥,是联系着山和水、过去和未来的桥。它是我们重新开始热烈追求的起点,是通往历史的灵气再次降临到中华民族头顶的时刻的一步。

这样看来,处于这种局限中的我们走的,应该说也是值得和够味儿的一步。而个人的能力的局限就是另一回事了。

文学正慢慢向我展示出它无垠无际、神秘博大的领域。只拎着根用皮条木棍绑成的鞭子来敲文学之门,简直是开玩笑。对艺术规律带来的惩罚,我寸心自知。我很迟地明白了:何止是思想内容,即便是艺术上(包括艺术形式)的缺残,都能使作品丧失生命。我愈来愈感到那牧羊孩子式的锐气和热情的微渺。我已经开始注意调动一切手段来滋养自己,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表现能力,但成效甚微。我非常担心这是一种气质、眼光和学习方法上的局限。

我的几篇习作说明,我曾相当偏爱过抒情散文式的小说叙述方法,因为我觉得它那么合乎草原生活的特质。我曾经在心在意地写过,表达过我满肚子天真的情思。至今我仍然喜爱这种叙述形式和叙述语言,我想只要它与所描写的那种独特文化在分寸、精神、色调和节奏上相和谐,就用不着担心它会过时。

但我毕竟生活在八十年代并可能活到二十一世纪初叶。即使是对老桥时代的描写吧,我也开始有了复杂些的感受和冷静些的眼光。它们在倔强地迫使我改变和寻找。1982年发表的,用完全不同的表现语言和叙述形式写成的短篇小说《绿夜》、《老桥》和《大坂》,就反映了我的这种变化。种变化我想是自然的,因为我必须向教训榨取。

——只是这一切都得到得太费劲、太笨重了!我总是时而痛感我的语言不能准确地传达感受,时而伤心我的认识总是那么肤浅和呆板。你最终能达到怎样的一步呢?我常问自己。我开始体会文学劳动的沉重,体会到了认识的不易和形式的难以捕捉。我总被一种无益的忧郁袭击,我感到举步艰难。去年夏天,在我探望了草原上的那个“家”以后南归那天,那个游牧的家出动了全部人马为我送行。当那由一辆牛车和三匹马组成的小小队伍行进在草海之中时,当他们无论老小都为我流下了惜别泪水的霎那间,我的心异常沉重。

十一世纪黑汗王朝辉煌文学的代表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他的不朽之著《福乐智慧》一书中留下了这样表明胸襟的诗句:

我说了话,写了书 伸手抓住了两个世界

他是天才。他确实用他的作品抓住并影响了今生和来世这两个世界,这一点已经经历了十个世纪的考验。我不敢幻想也象他那样去建树,但我也真诚地希望我的同时代人和未来的人们,能从我用心血写成的作品中,看到我们曾走过的道路,我们曾有过的感受和我们曾那样真挚地憧憬过的美好的一切。

那误入神秘世界的牧羊小孩还是向前走下去了,并且开始了他新的人生。在我也终于蹒跚地走完了这可怜的一步,有机会对自己清理和反省的时候,我想说——

我的师长,我的朋友,我的守护神般的人民母亲!我谨请你们为我祝愿:让我得到闪光的认识、新鲜的语言和神奇的灵性吧!

1982年12月

——张承志:《老桥》,北京十月出版社,1984

第三篇:沙漠种树美文

有一老一少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那个年轻人种下树苗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那位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就来得很少了,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把,不浇一点儿水。

转眼三年过去,两片胡杨树都长得挺粗了。有一天,突然刮起了沙尘暴,等到风停后,人们惊讶地发现:年轻人种的树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被连根拔起;而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

年轻人很诧异,追问原因,老人说道:“看来你并不了解胡杨的特性啊。你经常给它浇水,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而我把树栽活后,就不再去理睬它,逼得它们恨不得把根一直扎到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这些树怎能轻易被暴风刮倒?”

树似乎与人相近,对它太殷勤了,就培养了它的惰性,人似乎又与树相像,四周的人都对他呵护有加,他就会缺乏直面挫折的坚强。

第四篇:株沙漠玫瑰美文摘抄

一位朋友最近从北非旅行回来,送给我一份礼物。打开漂亮的包装盒,里面赫然躺着一把干草。

朋友说,这叫沙漠玫瑰,很有名的。我疑惑地看了看朋友,朋友又说,自己看看说明书吧。

说明书是英文的,配上手头的英汉辞典,总算弄明白了:这种草其实是一种地衣,形状如松针。如果把干枯的它浸泡在水里,一个星期后,它就会复活。如果让它离开水,它又会慢慢枯萎如旧。从礼品的封装时间看,这把草已有两年没有绿过了。朋友解释说,最少的封装了一年,而最长的,有十年之久,但价格贵了许多。

我寻出久已未用的金鱼缸,注满清水,将其浸入,略带些激动地等着奇迹的到来。

第一天,那些草没有任何动静。第二天,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仿佛它们有了一丝绿意。第三天,我确信看到了一丝绿色。第四天第五天,我看到绿色一点点地伸展蔓延,它的身体仿佛春天的少女,渐渐圆润起来。

第七天是星期六,早上睡到九点多才起床,洗漱完毕,恰好有一朋友造访,便领着他到阳台上去看那把草。此时,一株饱满圆润、完全复活了的沙漠玫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看到了一朵浓绿的玫瑰正开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

我情不自禁地惊叹:“啊,多么漂亮的沙漠玫瑰。”

朋友在一旁见状,笑道:“干嘛呀,不就一把草吗?啥时改叫玫瑰了。”

我一愣,反应过来,忙把前因后果讲给朋友听。

朋友走后,我一个人静下来想了想:

因为渴望,所以人们愿意把一握青草叫做玫瑰;

因为坚韧,人们把它当做礼品,表达自己的祝福。

然而,在完全不知内情的朋友眼里,那把草只是他所看到的一把草。他不知道这一握绿意对黄沙的意义,他不理解我苦苦守候了一个星期,亲眼目睹了一丛生命复活时的心情,就在那个时刻,他更不能够理解,我对一种坚韧的生命力、对大自然伟力产生的由衷的敬畏。

我们看普通的人,许多时候也像我那位朋友,只看到平庸无华的一面。

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株沙漠玫瑰,每一次暂时的枯萎,都酝酿着下一次复活时更热烈的绽放。

第五篇:沙漠不够宽美文摘抄

今年五月,在徽州的古石桥边,一个两鬓斑斑、笑容浅淡的老人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清朝时,一位老人带着自己的儿子,渡长江,跨黄河,穿陕甘,把货物卖到新疆和西藏。在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时,一路劳顿的年轻人不由得抱怨:“这沙漠实在太辽阔了!要是狭小点就好了。”老人抽了一口旱烟,再悠悠地吐出烟圈:“不,孩子,这沙漠还不够宽广!要是再广阔一些就好了。”年轻人听了,一脸的疑惑。

“如果这沙漠再宽广一倍,那么,来这里经商的人十成中至多只剩下一成。这样,我们的利润就能翻几番了。”

沙漠的风,干燥而凛冽,刮在脸上像刀割一般,但是,年轻人的心却忽然亮堂了,目光也无比坚定起来。

43年后,这个年轻人的名字传遍了天下。他叫胡雪岩。

“商不畏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故事,我写在了一个随笔中,几天后,发表在报上。

一周后的一个晚上,一位四十多岁的店主捧着厚厚一卷《汪氏族谱》特地找到了我。抚着枯黄斑驳的族谱,憨厚的店主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古徽州,有汪氏两兄弟,老大留守家园,老二贩卖茶叶行于四方。过年的时候,两兄弟聚到了一起。老大看着黑瘦了一圈的弟弟,心疼地叹息道:“要是家里的田产再多一点,你就用不着四处奔波了。”老二微笑着摇摇头:“家里的田产要是再少一点就好了。”

看着大哥疑惑的目光,老二接着说:“这样,大哥就不得不跟我一起经商了。每次采购茶叶,为了防止伙计从中获利,我都要派出两个以上的伙计。有大哥在,你一个人去就行了,多省人力啊!”

老大过完年就将田产变卖,跟着弟弟经商去了。两兄弟,一个负责山区采购,一个在城里的茶庄当掌柜。配合默契,没几年,就富甲一方了。

衣锦还乡的两兄弟在徽州建了一座汪氏族人聚居的村落,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宏村。

两则故事,异曲同工。“徽商”之名播于四方,果然名不虚传智慧惊人。当别人看到困难时,徽商看到的却是商机。

大的困难、险的道路,往往意味着更大的机会。正如古人所云,行之愈险远,则风景愈奇。至平至坦之途,机会鲜矣。

下载今日美文 沙漠落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今日美文 沙漠落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经典美文:沙漠里的勇者[大全5篇]

    经典美文:沙漠里的勇者一提到“沙漠”,大家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的情景呢?寸草不生的干旱之地?没有生物的死亡世界?其实,都不是的,在那里,有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象,也有数以万计的......

    沙漠里父子的对话美文

    一对父子在观察着一只野生羚羊,羚羊正向无边无际的沙漠望去。“爸爸,它正在看什么?”男孩問。“你觉得呢?”父亲反问。“起伏的沙丘吗?”男孩试着说。“我想不是吧。”“无数的沙......

    沙漠中的硕大,沙漠地黄美文

    由于高温缺水,沙漠中的植物为了防止水分蒸发过多,它们的叶子通常是细小的。可有一种叫做沙漠地黄的绿色植物,居然在长期干旱的环境中长出了硕大的叶片。大漠茫茫,烈日炎炎。一株......

    人生不是干巴巴的沙漠美文摘抄

    “小确幸”这个全新的词语是日本作家春上村树的独创,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没有小确幸的人生,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对于一个乐观的人,他的内心会有许多让自己欣喜的小确......

    左手海水右手沙漠情感美文

    如果用天平来秤,你会发现,「我爱你」一定会比「你爱我」要重,只因为我更看重、更珍惜一份感情。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渐渐的我发现自己对于爱情的认知变得越来越淡薄。曾经,我一......

    沙漠里的千里马美文摘抄

    一个著名老中医的女儿,天生丽质,因为生在医学世家,自幼就对医术有所感悟。后来小姑娘上了医科大学,又读了研,毕业后,顺利地进了市中医院。工作两三年,业绩不错,又因为貌美,她慢慢在中......

    【今日美文朗读】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今日美文朗读】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Had I not seen the sun 来自BBC英语听力00:00 00:55 Had I not seen the Sunby Emily Dickinson Had I not seen the SunI could have......

    英语美文欣赏:Autumn Sunset秋天的落日

    Autumn Sunset秋天的落日 We had a remarkable sunset one day last November. I was walking in a meadow, the source of a small brook, when the sun at last, just b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