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2课时答案(xiexiebang推荐)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积累文言知识用法。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体会借景抒怀、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的写作特点和富有特色的语言。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2课时 【复习回顾】朗读课文,考查复习情况。【问题交流与探讨】
1.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提示: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2.比较西山之游与此前之游的不同。(可从游的过程、对象、结果,或游的外在表现、内在精神等角度去比较)
“始”前游
西山游
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随意任情)
攀缘而登,箕踞而遨(积极主动)
景: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拘束)
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境界开阔、荡涤心胸)归:觉而起,起而归(来也随意,去也随意)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陶醉其中,眷恋不舍)情:为僇(戮)人,恒惴栗(无法摆脱的苦闷)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身心的解脱与自由)(立足于学生的发言来归纳总结)
3.西山的哪一点吸引了作者,以至于披荆斩棘,不顾劳顿,孜孜以求?(高峻雄奇,特立不群。)
4.作者是如何表现西山之高峻雄奇的?
(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见,即四围的环境来进行衬托。——可借柳宗元《江雪》一诗做补充说明。这里也有视角由俯视到远眺的变化,视角的变化伴随着境界的进一步开阔,而境界的进一步开阔又伴随着作者胸怀的进一步开阔)
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5.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
(首先,原先游览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远深僻,给人以坐井观天的拘囚压抑之感,强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独;而西山的高峻雄奇、开阔壮美则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脱。——此处可联系学生初中学过的《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以作比较。也可联系《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面对不同景致产生不同感受的描写。
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与培塿为类”、特立不群的品格正与作者身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相互照应,两者在精神上达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却自我,忘却烦恼,人格精神与宇宙自然合 一,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此处言及柳宗元的精神人格,亦可联系《江雪》。)6.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
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
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7.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提示: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同步练习】
1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D)A僇人lù 惴栗zhuì 颓然就醉tū B 榛莽zhēn 衽席rèn 施施而行shì ....... C若垤满酌shāng D培气hào 箕踞而遨jī .dié 攒蹙.zù 引觞..pǒu 塿 颢..2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惴栗(担心)漫漫而游(任意)B披草而坐(身上披着)意有所极(到)...... C缘染溪(沿着)攒蹙累积(收缩)D引觞满酌(酒杯)游于是乎始(从此).....3与例句中“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例: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 .A穷山之高而止 B欲穷其林 ..C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D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4与“到则披草而坐”的“而”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与例句均表承接关系).(A表修饰关系B表递进关系D表并列关系。)A则施施而行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倾壶而醉 D蟹六跪而二螯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定语后置,与例句同)(A省略句,B判断句,D被动句)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故为之文以志(之)B是岁,元和四年也 C凌万顷之茫然 D皆我有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不是遗世独立的惆怅情怀)A、《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时所作,多为借景抒情,发泄自己被贬谪的幽愤,同时也表达虽身处逆境而心志不泯的情怀。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既景抒情,托物言志。C、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政治上他是失意者,但在文学创作上却成就卓著,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D、《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是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遗世独立的惆怅情怀。7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2分)
A增其旧制 B入则无法家拂士(弼)C梦亦同趣(趋)D蝉则千转不穷(啭)8 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D(2分)A 腰白玉之环(名作动)B箕(名作状,像簸箕一样)踞而遨 ..C虽乘奔(快马)御风不以疾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9 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2分)例句: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夫人之有一能 C岂他人之过哉 D不知日之入 【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柳宗元传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障,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绝:超出、高超)A.宗元少聪警绝众 绝:拒绝 B.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侔:相等、等同 C.时人义 义:以„„为义 D.以男女质钱 质:作抵押(作人质)(2)下列加点词古今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执友)A.吾与禹锡执友 B.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 C.览之者为之凄恻 D.古之学者必有师 ....(3)分别比较加点的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A.以:已经 B.形成 C.写 D.是)①其以没者 ②动必以文 ③为骚文十数篇 ④便为永诀 ....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表现柳宗元文学才华受到世人称赞的一项是(B)①宗元少聪警绝众。②当时流辈咸推之。③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④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⑤即草章奏。⑥仍出私钱赎之。
⑦凡经其门,必为名士。⑧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A.⑦②⑥ B.②⑦⑧ C.③④⑥ D.①⑥⑧(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A.贬为永州司马 B.居位不久的不是顺宗 D.已被重用过)A.柳宗元从小就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后考中进士,被推荐为宏辞科,任永州司马等职。B.王叔文等人特别看重并任用柳宗元,但正赶上顺宗居位不久,他们都被贬谪了。
C.巴在长江至江岭之间,想考进土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D.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世人的称赞,但还未被重用就遭贬了。(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见译文(1)精裁密致,璨若珠贝。
(2)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3)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译文: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人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803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继帝位以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调任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已经遭到贬逐,涉足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得凄恻哀婉。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刺史。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交通隔绝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 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诀。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转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有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那些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就自己出钱将他们赎回,给他们的父母。长江到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过柳宗元指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史裴行立帮助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第二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1.2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二.简介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三.解题.805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四.疏通课文.1.生自读,将下面有拼音的生字正上音,并记熟.⑴
僇(lù)人
⑵ 惴(zhuì)栗(lì)
⑶ 施施(yì)(yì)
⑷榛(zhēn)莽 ⑸茅伐(fá)⑹箕(jī)踞(jù)
⑺衽(rân)席 ⑻岈(xiā)然 ⑼若垤(diã)
⑽攒(cuá)蹙(cù)⑾培(pǒu)娄(lǒu)⑿颢(hào)气
⒀引觞(shāng)⒁斫(zhuó)⒂ 遁(dùn)隐
⒃颓(tuí)然 ⒄冥(míng)合
2.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3.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4.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5.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6.复述主要内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找出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 翻译全文
2. 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 而~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攒蹙~
(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 游~乎始。(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更换交替 醉则~相枕以卧。(今义)更加
披(古义)拨 到则~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接近,颓然~醉(今义)就是。
向(古义)从前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义)朝。
志(古义)记 故为之文以~。(今义)志气,志向。
是(古义)代词,这 ~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B、一词多义
异 认为„„奇异 始指~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 成为 自余~ 人
为(表目的)故~之文以志
C、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
3、思考问题
A、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B、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C、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D、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明确:作者不直接写眼中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P129 一,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的语句特点。
2、通过与《小》的比较,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理解。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层次,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概述自己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
第二部分: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详见P129 一)
2、结合P129 二,体会本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
3、本文与《小》作于同一年,所写都是永州山水景物,试比较两文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A、观察细致,感受敏锐,能把人们常见又容易忽视的景致,用精简细腻的笔触准确再现。如“其高下之势。。。四望如一”(《始》)“潭中鱼。。。相乐”。(《小》)
B、善于在动静,高低,虚实的相互映衬和比照中描写景物,笔法多变。如《小》以鱼写水,以实写虚,以动写静。
C、借景抒怀,把自己的身世,人格,思想,情感融合于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之中。如《始》开头。《小》“寂寥。。。幽邃”。
不同点:A、《小》偏于客观描写,《始》偏于主观感受。
B、《小》语言更显本色,《始》语言稍显瑰丽。
第三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案[最终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课文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以及运用
2、方法与过程
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在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体会自然景物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升华精神等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课文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运用,翻译重点语句
2、理解与掌握本文运用映衬与比照写景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旷达情怀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大自然给予个体生命的深刻感悟
课前预习案
一、关于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永贞革新”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二、文章背景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他写作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所重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主要写在他贬官永州时期。柳宗元是一个很有热情的政治家,他和刘禹锡等人一起,参与了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当保守派的迫害全面来始的时候,他和他的战友 们一起,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谪居边远地区的生活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唐朝时这里被人们看成是一个蛮荒之地。周围虽有不少的奇山异水,但是因为人迹罕至,所以没有被人们发现。柳宗元来到这里以后,心情抑郁,就常常用探幽寻胜,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他非常惊异地发现了永州的自然山水非常悠美,使他流连忘返,并生发为文字。他连着写了好多篇游记,特别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八记中的第一篇文章。
三、文题解读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间隔了一条湘江。它从朝阳岩起到王茂岭止,绵延数里之长。这篇游记它的题目就很耐人寻味。文章既然写游西山的经过,那为什么不像一般作者那样,起一个叫《游西山记》的题目呢?有人说可能考虑到作者在游西山的时候还饮酒取乐,以酒来助游兴。那他为什么不起一个《宴游西山记》的题目呢?看来这篇文章题目“始得”二字,定有奥妙。“始”,开始。“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笔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个意思:
一是这篇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为八篇的开头。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于作者游览永州并不是从游西山开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经到过一些地方,并且也写过一些记载游览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过一个祠庙“八华寺”,并发动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西亭。他还写了一篇《永州八华寺新作西亭记》的散文。但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那么“始得”这两个字就非常郑重的标明了游览西山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
三对作者有特殊意义。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四、熟读课文,查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
课堂学习案
一、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僇人 榛莽 施施而行 攒蹙 衽席 岈然 箕踞 培塿 惴栗 颢气 颓然 冥合
二、学习第一节。
1、同学齐读。
2、同学自学,逐句翻译,讨论解决以下字词。
(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宴,游,(2)余自为僇人:僇人,(3)居是州:居,是,是州,(4)恒惴栗:恒,惴栗,(5)其隙也:隙,(6)则施施而行:施施,(7)漫漫而游:漫漫,(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其,徒,(9)穷回溪:穷,回溪,(10)幽泉怪石:幽泉,怪石,(11)无远不到:(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披,(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相枕,(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趣,(1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异态,(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怪特,3、学生翻译,教师提供自己翻译,和同学进行比较,看看谁翻译的更精致。
三、学习第二节。
1、学生齐读第二节。
2、同学自学,逐句翻译,讨论解决以下字词。(1)始指异之:指异,(2)缘染溪:缘,(3)斫榛莽:斫,榛莽,(4)焚茅筏:焚,茅筏,筏,(5)箕踞而邀:箕踞,遨,(6)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7)皆在衽席之下:衽席,(8)岈然洼然:
(9)若垤若穴:垤,穴,(10)尺寸千里:(11)攒蹙累积:攒,蹙,累积,(12)莫得遁隐:遁隐,(13)萦青缭白:萦,缭,(14)外与天际:际,天际,(15)四望如一:
(1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特立,(17)不与培塿为类:培塿,(18)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颢气,涯,(19)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造物者,(20)引觞满酌:引觞,引,(21)颓然就醉:颓然,就,(22)心凝形释:凝,释,(23)与万化冥合:万化,冥合,(2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未始,(25)游于是乎始:于是,(26)故为之文以志:以,志,3、学生翻译,教师提供自己翻译,和同学进行比较,看看谁翻译的更精致。
四、内容艺术。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5.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五、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1自余位僇人 ○2梦亦同趣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古义: 今义: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古义: 今义: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 今义: ○4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今义:
3、指出下列活用的词语并作解释。○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2箕踞而遨 ○3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4望西山始指异之
课后巩固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僇人(lù)惴栗(lì)施施而行(yíyí)B.斫榛莽(zhuó)茅茷(fá)箕踞(jī)C.岈然(yá)攒蹙(cuáncù)颢气(jíng)D.引觞(shāng)满酌(zhuó)颓然(tuǐ)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极点),梦亦同趣(同“趋”,往)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才)指异(以„„为异)之 C.缘(顺着)染溪,斫(砍)榛莽,焚茅茷,D.心凝形释(解除束缚),与万化冥合(浑然一体)
3.下列各项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A.到则披草而坐 醉则更相枕以卧 B.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C.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穷山之高而止 D.则凡数州之土壤 其高下之势
二、课文研读
阅读课文,回答第5—8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5.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②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6.作者笔下的西山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最主要的词句来回答。
7.前后两段话,作者的情绪截然不同,请找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句来。
8.作者由西山这一自然景象的游览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三、探究拓展
下面这篇《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课文则是第一篇),读后回答第9—12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边界)。其上为睥睨(城上的小墙)梁欐(中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小竹子),益奇而坚。其疏数(cù,稠密)偃(卧倒)仰(上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西山道口径北 径直
B.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用弓发射到远处的兵器 C.其上为睥睨 城上锯齿形的有孔的小墙 D.其疏数偃仰 稠密
10.下列句中的“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环之可上 B.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 C.其气之灵 D.是二者,余未信之 11.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上为睥睨(城上的小墙)梁欐(中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
12.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议论、抒情。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述和议论,把自己怀才不遇、被贬在外的愤懑表现了出来。
C.作者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并且感叹这样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却被弃置在偏远的地方,“不得一售其技”。D.文中“造物者”“神者”都是指创造万物、有灵的上帝,作者把在现实中无法排解的矛盾问题拿来向上帝询问,不免带有一些颓废消极的感情色彩。
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案答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课文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以及运用
2、方法与过程
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在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体会自然景物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升华精神等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课文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运用,翻译重点语句
2、理解与掌握本文运用映衬与比照写景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旷达情怀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大自然给予个体生命的深刻感悟
课前预习案
一、关于作者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永贞革新”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二、文章背景
柳宗元和韩愈一样,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他写作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后人所重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主要写在他贬官永州时期。柳宗元是一个很有热情的政治家,他和刘禹锡等人一起,参与了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当保守派的迫害全面来始的时候,他和他的战友们一起,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谪居边远地区的生活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唐朝时这里被人们看成是一个蛮荒之地。周围虽有不少的奇山异水,但是因为人迹罕至,所以没有被人们发现。柳宗元来到这里以后,心情抑郁,就常常用探幽寻胜,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他非常惊异地发现了永州的自然山水非常悠美,使他流连忘返,并生发为文字。他连着写了好多篇游记,特别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八记中的第一篇文章。
三、文题解读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间隔了一条湘江。它从朝阳岩起到王茂岭止,绵延数里之长。这篇游记它的题目就很耐人寻味。文章既然写游西山的经过,那为什么不像一般作者那样,起一个叫《游西山记》的题目呢?有人说可能考虑到作者在游西山的时候还饮酒取乐,以酒来助游兴。那他为什么不起一个《宴游西山记》的题目呢?看来这篇文章题目“始得”二字,定有奥妙。“始”,开始。“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笔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个意思:
一是这篇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为八篇的开头。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于作者游览永州并不是从游西山开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经到过一些地方,并且也写过一些记载游览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过一个祠庙“八华寺”,并发动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西亭。他还写了一篇《永州八华寺新作西亭记》的散文。但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那么“始得”这两个字就非常郑重的标明了游览西山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
三对作者有特殊意义。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四、熟读课文,查字典解决文中的生字。
课堂学习案
一、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僇人 lù 榛莽 zhēn 施施而行yíyí 攒蹙cuán 衽席rân 岈然xiā 箕踞jī 培塿pǒulǒu 惴栗(zhuì lì)颢气hào)颓然(tuí)冥合(míng)
二、学习第一节。
1、同学齐读。
2、同学自学,逐句翻译,讨论解决以下字词。
(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安逸,快乐。游,游览。
(2)余自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3)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5)其隙也:隙,空闲的时候。(6)则施施而行:施施(yí),缓慢行走的样子。(7)漫漫而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9)穷回溪: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
(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11)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拨开。
(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
(1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3、学生翻译,教师提供自己翻译,和同学进行比较,看看谁翻译的更精致。
三、学习第二节。
1、学生齐读第二节。
2、同学自学,逐句翻译,讨论解决以下字词。(1)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2)缘染溪:缘,沿着。(3)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4)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5)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6)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7)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8)岈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9)若垤若穴:垤(diã),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10)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11)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12)莫得遁隐:遁隐,隐藏不见。
(13)萦青缭白:青色和白色的景物萦绕在一起。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14)外与天际:际,连接、结合。天际,天边。(15)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1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
(17)不与培塿为类:培楼(pǒu ló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18)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
(19)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20)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21)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22)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23)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2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25)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26)故为之文以志:以,来。志,记。
3、学生翻译,教师提供自己翻译,和同学进行比较,看看谁翻译的更精致。
四、内容艺术。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 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2.作者怎样叙西山之游?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3.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都会“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不只是美酒醉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怡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4.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的?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极目远眺,“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所见之深山低谷,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二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的感受。在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5.作者怎样借景抒情? 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五、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自余位僇人 僇,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 趣,通“趋”,往。○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古义: 层层叠叠,重叠 今义: 层层增加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古义: 凡,所有;是,这 今义: 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 这样之后 今义: 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 今义: 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3、指出下列活用的词语并作解释。
○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日,名作状,每天 ○2箕踞而遨 箕,名作状,像簸箕那样 ○3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梦,名作动,入睡 ○4望西山始指异之 异,形容词意动,以„„为奇
课后巩固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僇人(lù)惴栗(lì)施施而行(yíyí)B.斫榛莽(zhuó)茅茷(fá)箕踞(jī)C.岈然(yá)攒蹙(cuáncù)颢气(jíng)D.引觞(shāng)满酌(zhuó)颓然(tuǐ)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极点),梦亦同趣(同“趋”,往)
B.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才)指异(以„„为异)之 C.缘(顺着)染溪,斫(砍)榛莽,焚茅茷,D.心凝形释(解除束缚),与万化冥合(浑然一体)
3.下列各项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D.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各不相同的一组是
C A A C
A.到则披草而坐 醉则更相枕以卧 B.则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
C.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穷山之高而止 D.则凡数州之土壤 其高下之势
二、课文研读
阅读课文,回答第5—8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5.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西山)那高低的态势,(高的)山谷(一副)空阔的样子,(低的)深池(一片)低陷的样子,(有的地方凸起)像积土,(有的地方凹下)像地穴,(从山顶往下看去)千里之远如在尺寸(之间),(许多山)重重叠叠聚集收缩,没有能逃出我的视野的。②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自己仿佛)邈远地与天地自然之气在一起,没有边际;广阔绵远地与创造万物的上天一同遨游,不知道它的尽头。
6.作者笔下的西山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最主要的词句来回答。
异;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7.前后两段话,作者的情绪截然不同,请找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句来。
前面是“恒惴栗”,后面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8.作者由西山这一自然景象的游览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作者由山而己,明白西山实乃自己,自己应当像西山一样卓然特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傲然于世,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
三、探究拓展
下面这篇《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课文则是第一篇),读后回答第9—12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边界)。其上为睥睨(城上的小墙)梁欐(中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小竹子),益奇而坚。其疏数(cù,稠密)偃(卧倒)仰(上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自西山道口径北 径直
B.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用弓发射到远处的兵器 C.其上为睥睨 城上锯齿形的有孔的小墙 D.其疏数偃仰 稠密
10.下列句中的“之”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C A.环之可上 B.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 C.其气之灵 D.是二者,余未信之 11.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上为睥睨(城上的小墙)梁欐(中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积石上面有的像高低相同的城垛子,有的像纵横支撑的房架子;积石旁边耸立着一座天然的小石头城堡,上面有个石洞像城门一样。(2)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技,是固劳而无用。
历经千年也没有一次展现它的景致的机会,这本是劳而无功。
12.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议论、抒情。
B.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述和议论,把自己怀才不遇、被贬在外的愤懑表现了出来。
C.作者描写了小石城山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并且感叹这样奇妙优美的山水景色却被弃置在偏远的地方,“不得一售其技”。D.文中“造物者”“神者”都是指创造万物、有灵的上帝,作者把在现实中无法排解的矛盾问题拿来向上帝询问,不免带有一些颓废消极的感情色彩。运用提高
第四篇: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的:1.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现象.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3.通过与《小石潭记》的比较阅读,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特征的掌握.教学重点:见教学目的1.2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2.疏通课文生字词及语句停顿节奏.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柳宗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我们已经学习了《小石潭记》,今天将再次和柳一起登上西山之巅,感受其高峻峭拔的特立之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内心感受.二.简介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三.解题.805年,柳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此期间他放浪于山水之间,排遣郁闷,写了不少游记文章,《永州八记》是其中为后人传诵的名篇,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初识,初游.“宴游”,宴饮游乐.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视情怀.四.疏通课文.1.生自读,将下面有拼音的生字正上音,并记熟.⑴
僇(lù)人
⑵ 惴(zhuì)栗(lì)
⑶ 施施(yì)(yì)
⑷榛(zhēn)莽 ⑸茅伐(fá)⑹箕(jī)踞(jù)
⑺衽(rân)席 ⑻岈(xiā)然 ⑼若垤(diã)
⑽攒(cuá)蹙(cù)⑾培(pǒu)娄(lǒu)⑿颢(hào)气
⒀引觞(shāng)⒁斫(zhuó)⒂ 遁(dùn)隐
⒃颓(tuí)然 ⒄冥(míng)合
2.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3.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4.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始得西山宴游记1 5.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6.复述主要内容.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找出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古今异义及一词多义的现象。
2.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 翻译全文
2. 词语小结
A、古今异义
未始(古义)未尝 而~知西山之怪特。
(今义)没开始
累积(古义)重叠,积压 攒蹙~
(今义)积累
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知吾向之未始游。
(今义)转折连词
于是(古义)从此,从这时 游~乎始。
(今义)递进连词
更(古义)更换交替 醉则~相枕以卧。(今义)更加
披(古义)拨 到则~草而坐。(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就(古义)接近,颓然~醉(今义)就是。
向(古义)从前 然后知吾~之未始游。(今义)朝。
志(古义)记 故为之文以~。(今义)志气,志向。
是(古义)代词,这 ~岁元和四年也。(今义)判断动词。
B、一词多义
异 认为„„奇异 始指~之
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态者
特 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 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立
为 成为 自余~ 人
始得西山宴游记2
为(表目的)故~之文以志
C、通假字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遭到贬谪)
3、思考问题
A、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B、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C、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D、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明确:作者不直接写眼中西山,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做法华西亭。。。异之”。再写登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下”映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为类”的感受。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思考P129 一,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体会本文的语句特点。
2、通过与《小》的比较,加深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理解。
一、复习旧课
二、分析课文
1、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层次,并归纳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概述自己被贬到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
第二部分:特写游西山的经过。
(详见P129 一)
2、结合P129 二,体会本文在语句方面的特点。
3、本文与《小》作于同一年,所写都是永州山水景物,试比较两文的异同。
明确:相同点:A、观察细致,感受敏锐,能把人们常见又容易忽视的景致,用精简细腻的笔触准确再现。如“其高下之势。。。四望如一”(《始》)“潭中鱼。。。相乐”。(《小》)
B、善于在动静,高低,虚实的相互映衬和比照中描写景物,笔法多变。如《小》以鱼写水,以实写虚,以动写静。
始得西山宴游记3 C、借景抒怀,把自己的身世,人格,思想,情感融合于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之中。如《始》开头。《小》“寂寥。。。幽邃”。
不同点:A、《小》偏于客观描写,《始》偏于主观感受。
B、《小》语言更显本色,《始》语言稍显瑰丽。
三、反复诵读,试背此文。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导学》中本课练习。
附:主体板书
概写: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特写:西山之怪特
高峻:凡数州之土壤。。。之下;尺寸千里
广大:悠悠乎。。。洋洋乎。。。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物我浑一)
始得西山宴游记4
第五篇: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参考教案(2)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由《小石潭记》中的佳句导入,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文学创作上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创作成就主要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河东先生集》(刘禹锡编)、《柳河东集》(明人辑注)传世。
三、研读课文
1.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隐:躲避、隐藏。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把握总体。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第2 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小结: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 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4.四读课文,难点突击。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提示](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 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 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2)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 悦与解脱,虽然畅游酒醉,却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 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却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悬下望的景象所震惊,所有的景 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 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 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 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 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 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 具感染力。
5.五读课文,欣赏品味
本文虽记写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却句句写景,字字见情,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写。
(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 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 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 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 行,漫漫而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
③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平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 穷。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他仿佛觉得脚 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
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 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 精神愉悦。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
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作者将主观感受融人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
6.训练巩固,拓展迁移
(1)完成课后练习二,并背诵妙语佳句。
(2)词语古今用法比较,完成练习三。
(3)分析“为”、“穷”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
(4)试比较本文与《小石潭记》在写景时的不同之处。
(5)翻译句子
①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
②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
③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
④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这之后才知道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
7.课堂小结, 强化能力
(1)学生谈学习收获。
(2)教师再小结。
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今天我们仿佛也和作者一起消融在万物之中,领会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达的自己的人格与情操。作者在游览之中得到了解脱以至醉而忘归。我们不仅要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也要学习本文比照映衬写景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并加以体会。
2.背诵全文。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省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刺史,也称“柳柳州”。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父辗转到夏口(现在湖北省武汉市)、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贞元九年(793),二十岁时中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不久,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王叔文集团执政仅146天即告失败,参与者均遭贬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省永州市)司马。在永州九年,他关心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提倡“古文”创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又被贬到柳州。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备受迫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年仅四十七岁。柳宗元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散文以山水游记和寓言成就最大,多讽喻现实之作,也常常抒发遭受政治迫害、不为世用的抑郁苦闷。他的作品,刘禹锡编为《河东先生集》,明人辑注的《柳河东集》较通行,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 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 记》《小石城山记》。他写的游记不仅文笔简洁,描摹生动真切,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着对生活遭际的感慨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 州八记》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 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 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译文
我自从为罪人,居住这个州,长久地恐惧。空闲时,就漫步而行,任意而游,每天和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完曲折的溪流,幽远的泉水和怪异的山石,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到就分开草而坐,倾尽酒壶(喝酒)而醉。醉了就进而互相枕着躺下,躺下就进入梦乡。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睡醒就起来,起来就回去。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都归我所有了,可却未尝知西山的奇怪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化寺西亭,望西山,才指点惊异它(的奇怪特别)。于是让手下的人过湘江,沿着染溪(走),砍伐杂树,焚烧野草,上到山顶才停止。抓扶而攀登,蹲坐而玩乐,那么凡是几个州的山川,都在坐席之下了。那高低的形势,幽深凹陷,像蚁堆蚁穴,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山的独立出众,不和小土丘为伍。悠悠然与天地之气一道,而不知它的边际,洋洋啊与造物者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持杯满饮,颓然欲醉,不知太阳落山了。苍茫暮色,从远而近,到看不见什么还不想回来。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然后知我从前没开始游,游从此开始。
所以写文章来记(这次游览)。这年是元和四年。
三、《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柳宗元在永贞元年(805),因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而获罪,被贬为永州司马。遂与永州山水结缘,孕育出许多优美的游记篇章,借以抒发被贬后的情怀,其中“永州八记”尤为著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之首,和后面的《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同为元和四年在永州任司马时所作。
它仿佛“永州八记”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赏“永州八记”的一把钥匙。
文章一开始便交代了作者自己的“人”身份和一直惴惴不安的忧愁心情。这一交代和提示对我们准确地理解和赏析“永州八记”很有帮助。
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由于作者内心忧闷,故需要排遣。这一切决定了他的游览方式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种游览方式的特点是:(1)无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2)散漫放任性“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尽管这种游览的滋味有些苦涩,但也不免有乐,虽则是苦中作乐。以上这些描写,都是反映了作者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情。但这并不是目的,作者突然一转,说道“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此,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上面这些笔墨都是虚晃一枪,为的是衬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这一点来说,以上文字只是个引子,文章还才开始呢。写得曲折生姿。接着便正面写西山。作者先是采取先远后近的步步紧逼法来写的,通过坐法华西亭获得远望西山的初步印象,觉得西山青异怪特。尔后再“过湘江,缘染溪”,通过“斫榛莽,焚茅”,登上了西山的最高点。上了西山,作者立即改用俯视方法来写,这种居高临下的扫瞄,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西山的怪异感,将俯视所得的“岈然洼然,若垤若穴”的怪异景象尽收眼底。“尺寸千里”,又增添了西山气势。因此,知道西山奇特,不能与一般的山同日而语,所以留连忘返。在西山顶上,作者感受到并神往于大自然的浩然之气,悠悠然任意驰骋,至此,开始写的那种“恒惴栗”的感情冰释了,出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物我合一的境地,把那种放任的情态推向了高峰。但作者仍嫌不够,进一步把它推向极端,说始“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原来先前的那种“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统统称不上什么游览,今天才尝到游的滋味。开始那一大段文字,又一次被用来作为游西山时物我合一情态的陪衬。本文是采取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的心态。
(选自《中华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作者范培松)
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自然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永州八记”。他在永州的记游之作,除了这八记以外,还有一篇《游黄溪记》。但是人们从来不曾把这一篇也包括在内,称之曰“永州九记”,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永州八记”前四篇写于元和四年,后四篇写于元和七年,中间虽相隔两年有余,但这次搜奇寻幽却是一次有计划的、前后相互衔接的游览活动,从地域上看,又是集中在永州州治西南一隅的近郊,以西山为中心而进行的。而八记正是这次活动全过程的记实。八篇文章,以《始得西山宴游记》始,以《小石城山记》终,首尾呼应,脉络一贯,是一个整体,是一组文章。《游黄溪记》写于元和八年,时间虽与八记的后四篇相去不远,但因黄溪在零陵县东七十里,地域既相距颇远,活动也不相连属,所以这篇虽也是记永州山水的名作就单独成篇,而不在八记之列了。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饱含着自己的抑郁幽愤,而且他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作品中,他既兼用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等各种艺术手段,而又调动它们都来为自己的抒怀写愤服务。同时一般地说,都写得比较深隐含蓄,这就使他的这类作品意味深厚隽永,耐人咀嚼玩味。
“永州八记”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一开头写道: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这几句简单的叙事,竟带有多么鲜明的感情和个性的色彩啊!其原因就在于他不仅写出了做什么,而且写出了是怎样做的。游,有各式各样的游法。他既不像谢灵运那样豪华纵恣,又没有王维的那种高人雅致,也不同于后来的欧阳修出守滁州时,偕同众位宾客游宴醉翁亭的那种从容不迫、优游自得的气象。他是以一个罪人的身份,怀着抑郁忧惧的心情乘间出游的。“施施而行”,步履是那样的舒迟缓慢;“漫漫而游”,意态又是那样的随随便便,不自检束,不像一位官员的样子。只二十来个字,就把“**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的作者的出游的形象写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这几句话,不仅笼罩《始得西山宴游记》全篇,而且也照射以后各记,从而使得“永州八记”都笼罩在这种富有个性的气氛之下,染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把自己特有的情感色彩涂抹在叙述文字的上面,这是一种表现方法。
作者还常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痛苦之情,交织、渗透在精妙入微的景物描写当中,或者说,他是以饱和着感情的笔触,依据自己主观的真切感受来描绘景物,从而就创造出一种意与境浑的诗一般的境界来。读者在诵读、鉴赏的过程中,披文入情,沿波诗源,自然可以体察到他内心的痛苦,领略到他的幽伤隐愤。例如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间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西山的体势高峻和气象之宏阔雄远以后,接着写道: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这几句话,其实还是继续写西山之高峻的,不过是笔与情偕,带有更多的主观感受的成份、更为浓郁的情感色彩罢了。正因为西山“特立”“不与培为类”,也就是说它拔地倚天,耸立云表,横空出世,所以由山顶举目四望的作者,此刻仿佛觉得它与元气混而为一,广漠无边,横无际涯,而自己也仿佛消融在这渺远无限的大自然中,与之合为一体,超越了空间的限制了。这种主宾俱化、物我两忘的境界,既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写,也是对西山所特有的景色的描摹。渗透于这种境界中的作者的情感,乍一看去,似乎是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但是,这实在只不过是暂时的解脱,偶尔的遗忘。“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如果我们把它和篇首这样的叙写联系起来一读,就不难发现在上述境界的深处或背后,仍是一片战惧惴栗气氛。“拘情病幽郁,旷志寄高爽。”(《法华寺石门精室三十韵》)于“高爽”处去寻求一时的“旷志”,这本身就原是被“幽郁”所迫、所折磨使然的啊!又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前边穷微尽妙地描写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色以后写道: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个小石潭“如鸣环”的水声曾使他“心乐之”,潭中的游鱼也曾使他感到“似与游者相乐”。但是,正如他自己所曾诉说过的那样:“时到幽树好石,得一笑,已复不乐。”及至他坐下来观赏之后,潭上那原是赏心悦目的优美景色却一下子变了样儿:由于四面竹树环绕,中间空无人迹,环境是那样的幽静深邃,气氛是那样的寂寞冷清,以至使他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因而不得不匆匆离去。景色的变化是由于感情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了的感情,作者不是把它直接地吐露给读者,而是把它融合在景色的描绘当中,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这个意境把他悲怆哀怨的情感传达给读者。
最后,作者有时也采用议论的手段,来直接发抒他心中的愤慨。不过,他的议论都是带有深情、富于韵味的,而非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有时更出以比兴,采取曲说,显得委婉含蓄,而不是率直显露,直抒胸臆。如《钴潭西小丘记》末段说: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前边以小丘的胜景,不幸埋没南荒,无人见赏,隐喻自己“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寄许京兆孟容书》)的抱负成空,无辜被贬永州,见弃于时。后边,这个小丘终于碰上了自己,遇到了赏爱它的人,而自己却一贬不复,囚徒般的生活,忧危的处境,迄未改变。小丘有遭,而己独无遭,下边的贺小丘,正所以自吊也。这又是从小丘与自己的对比映照中委曲以致慨了。
林纾曾指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袁家渴记》下),所见极是。“漫记山水”,就是一般化地模山范水,各篇之间,大同小异,甚至刻板一律。柳宗元的游记中,所描绘刻画的对象也无非是高山小丘、曲溪清潭、幽泉怪石、绿树丛竹、奇花异卉等等,但这些作品却各具特色,有着相当突出而鲜明的个别性、特殊性,互不相复,没有雷同一响的一般化的毛病。因而读后,篇篇都能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一个具体而深刻的印象。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由于他对各篇所描写的对象,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绝不面面俱到,平均使用笔墨。这也就是林纾所说的“每一篇必有一篇中之主人翁”。这一点固然是重要的,但却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主人翁是选定了,然而你如果写不出它的仪态丰神、个性特征来,那也终于难免苍白空泛、流于一般化之失的。因而其次,更为重要的是,他具有深切的感受,敏锐的眼光,精细的观察,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以极其简洁凝练的语言,以纯熟而多样的艺术手法,把他的感受和观察所得,鲜明生动、形神兼备地展现在他的笔下,使每一篇中的那个“主人翁”肖妙传神,生气飞动。惟其如此,他的游记才不是“漫记山水”,才篇篇各有特色,才都有最为警策的地方,都有吸引读者的艺术魅力。
譬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所要着力描绘的只是西山“不与培为类”的高峻特立气象,因而对他们究竟是怎样寻道登山的这个时间相当长、活动相当多的过程,就只用这样几句短促而概括的语句,都给轻轻地带过去了:“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穷山之高而止。”至于一路上的山光水色、见闻感受等等,更是只字未提,一概舍弃了。下边即集中笔墨来描绘西山了: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要写西山的高峻特立,但他的笔却一点也未曾触及西山本身,而是全从对面着墨,极写在西山顶上踞高临下、极相望远时所见到的宏阔雄远景象。这样,虽不写西山之高峻特立,而其高峻特立亦已然可见。借此形彼,一举两得,其构想已十分巧妙。他对远望所见景象的描写,又用笔极有层次,造语十分精工。开始四句,先总写一笔:原来是分属几个州的地方,此刻却一下子都展现在自己“箕踞而遨”的那张坐席的下面了。可见所见极其广阔。所见愈广阔,则西山愈显得高峻,这是不言自喻的。以下则逐层分写在这极为广阔的视野里所看到的具体景象。“其高下之势”三句,从形体的大小上着眼,那些高高下下,或者是隆起的山峰,或者低下的溪谷,而此刻看去,却“若垤若穴”,像是小小的蚁封或孔穴。“尺寸千里”三句,则从距离的远近上着笔。原来是千里之遥的地方,现在却紧缩在尺寸之间,因而那千里当中纷繁众多的景物,现在都丛聚、密集在作者的眼底,一个也无法从他的视线下逃离和隐藏起来。“萦青缭白”三句,更由近而远,写视线尽处的景象。青,指青葱的山色;白,指白色的水光。四面望去,都是这样的山色水光,所以说“萦”,说“缭”。其外就是天地际合、视线的尽头了。句句都不曾直接写西山的高峻,然而句句却都突出地显示了它的高峻,所以下边接着总结一笔,说“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有力。再加上下文的抒情写意都是依据这一景色特征而展开的,所以全篇作品给读者的感受就是集中、突出而具有特殊性的。
记山水而又不是“漫记山水”,能以巧夺化工、穷微入妙的笔触,描绘出一处处山水景物的特色,引人入胜,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上的又一突出的成就,它同样是值得我们今天吸取、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