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道德修养方法

时间:2019-05-13 06:3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孟子论道德修养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孟子论道德修养方法》。

第一篇:孟子论道德修养方法

孟子论道德修养方法

〔内容提要〕“养气”说与“寡欲”说为孟子道德修养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学术界对二说的理解认识向有分歧作者认为,孟子所谓“养气”的过程,实即使人的感性行为化为由理性支配的过程,其“养气”说的实质意义是在强调理性在人类道德生活中的意义孟子关于“养心”与“寡欲”关系的认识,实包含了如何对待义利关系的观点,故引发了后世的理欲之辨。从孟子到宋需及清儒戴震关于义利、理欲关系之思想发展的经验来看,人们必须正视人欲与道德原则既矛盾又统一这一事实,依据客观实际寻找正确摆布两者关系的合理的度,任何脱离社会实际片面地强调满足人欲或片面地强调维护“理’的做法,都将导致不良的后果关于孟子道德修养方法论中的“存心”说与“尽心”“知性”“知天”等说法,作者于有关孟子的认识论与夭命观的文章中已有所论述。①这里主要谈一下孟子的“养气”说与“寡欲”说。孟子“养气”说的内容主要反映于《孟子・公孙丑上》所记孟子与其学生公孙丑的问答对话中。问题是由所谓“不动心”的修养境界谈起的。公孙丑问孟子说“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回答说“否,我四十不动心。”公孙丑说“若是则夫子过孟责远矣”孟子说“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这里说的“不动心”,赵岐注说“丑问孟子,如使孟子得居齐卿相之位,行其道德,虽用此臣位辅君行之,一亦不异于古王霸之君矣。如是宁动心畏难,自恐不能行否耶丑以此为大道不易,人当畏之,不敢却行也。”朱熹《语录》中说“公孙丑问孟子动心否乎,非谓以卿相富贵动其心谓霸王大事,恐孟子提当不过,有所疑惧而动其心也。”是以孟子所谓“不动心”为无所疑惑恐惧而动摇之义。所谓无所疑惑恐惧而动摇之义,与孔子所谓“四十而不惑”同义,实际是说思想已经成熟,处理事情已经有了坚定的信念和原则在重大问题来临时这种信念和原则不会动摇,也不会因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动摇自己立身行事的原则与道德信念。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动心”,或者说达到这种修养境界呢坚守一定的信念和原则要有勇气,所以孟子与公孙丑接下去论及养勇之道。公孙丑问“不动心有道乎”孟子回答说“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熟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子日子好勇乎吾一一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从孟子对北宫黝之养勇、孟施舍之养勇、曾子闻于夫子之大勇这三种养勇方式的说法来看,北宫黝所养之勇,实际是所谓血气之勇或匹夫之勇,这种勇所凭籍的是不怕死的精神,其原则是“恶声至,必反之”,即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没有什么别的考虑。孟施舍之勇是不以必胜为勇,即“视不胜犹胜”,这种勇所凭籍的也是一种“无惧”的志气或精神。曾子所闻于夫子的大勇,是正义之勇,是一种遵循理性的勇,这种勇所凭籍的不是生死不惧的血性或意气,而是“自反而缩”,即拥有道义。据此看来,孟子认为达到“不动心”之境界的方法,应从培养坚持正义的勇敢精神做起。同时,从孟子关于养勇的说法我们可知所谓“不动心”的含义实际即指具有坚守正义原则的坚定道德信念,也就是一切都坚定地按道义的原则来办,这样无论面对何种重大的责任和个人的利害得失都会不疑不惧。要做到不动心,还涉及到如何对待“言”与,合”、“心”与“气”、“气”与“志”的关系问题“公孙丑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日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今夫级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古人误以为人的思虑器官是心脏,所以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器官为心,思虑为志,心和志只是动、静的区别,有形和无形的不同,所以孟子有时用‘志’字,有时用‘心’字,原是一样东西”。翁孟子就言、心、志、气的关系说明了他的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的不同。告子做到不动心的方法有二一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一是“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对这两句话的解释,古今学者各有心得,其说不一。我认为对“不得其言,勿求于心”当与下文孟子所说的“我知言”联系起来看。也就是说,孟子说告子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错误的是指告子对于诸如“该辞”片面的言辞、“淫辞”偏激过火的言辞、“邪辞”违离正道的言辞、’‘循辞”无理的穷辞,不加深入思考,不去分辨其目的是使自己的心志不受到这些言辞的影响,以求得不动心。告子的这种不动心是消极的凭籍的不是孟子所说的那种理性,即经过内心自反的勇。“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我认为解释为自己感到不对即如孟子所说的“自反而不缩则不要再求助于气生气动怒是对的。也就是说,当自己已经认识到错误的时候就应服从理智,而不可再感情用事,脑羞成怒,从而动摇其心。孟子对告子的这一观点是赞成的并且做了进一步的论证他认为志是统帅气的,气是充实于人体之中的,志对气有引导与支配的作用要做到不动心应“持其志,无暴其气”。如前所述,孟子的所谓志,是指思想、信念、意志之类。这里的所谓的气,并不是很好理解的,我认为如有人仅仅将其理解为“体气”、“血气”是不够的。从告子“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与孟子“勿暴其气”及下文孟子讲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些说法来看,这个气应兼指人体自然所具有的血气和直接借助于这种血气产生的感性或者说不自觉的自然反映,如忿怒、烦躁、恐惧之类。也就是说,孟子说的“持其志,无暴其气”,是说要做到不动心,首要的是守其心志,即谨慎地保持思想信念的坚定性,因为人的理性主宰着人的血气和情感,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对气不能放任,因为志与气是互相影响的,气对志也有反作用,这久已一是“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显然,孟子的这种认识包含着辩证法的观点,是合理的。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就道德修养方法的意义上说,孟子既注重理性的主宰作用,同时也看到了基于人的血气产生的情感会冲击人的理智,所以解决“无暴其气”的问题也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容。这种认识表明孟子在谈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时并没有把人的精神或者说理性夸大为唯一的起着万能作用的东西他承认气是体之充,实即承认人体的物质性他承认气壹则动志,实即承认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的自然体质是有密切联系的。因为孟子认为要达到不动心的境界需要持其志又不能暴其气,所以他与告子进一步讨论到“养气”的问题“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二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我故日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握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搞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也。助之长者,堰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关于孟子说的“浩然之气”指的是什么大家的说法也不尽一致。我认为这个气与上文孟子所说的“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的气就与心和志相对的意义上说指的实是一类但两者亦有区别。说两者是一类即浩然之气的气也是属于基于血气产生的一种情感或者说是一种感性,它不同于心和志。说两者不同,即这种浩然之气已不简单地是一种基于血气或自然本能产生的情感或感性而是经过人的自觉的理性活动“直养”与“集义”的产物,即其中已凝聚有理性的意志或情感。也就是说,培养浩然之气的过程,实即使人的感性行为化为由理性支配的过程,所以孟子这种养气说在道德修养上的实质意义还是在强调人类道德生活的主观能动性。毫无疑问,孟子所讲的道与义是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的,但孟子这种养气说注重做人的气节,提倡不为生死利害所动摇,坚信道义的力量,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的反映所以它为培育后来中华民族历史上诸如文天祥之类的具有崇高气节的英雄人物提供了精神养料,对于建设我们民族的精神风貌确曾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孟子这种养气说所讲的“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在人’功道德修养方法上也提供了可贵的认识。所谓“必有事焉”,即孟子所谓的“集义”讲的并非仅是认识,而是必须通过行为、活动才能培育浩然之气。所以孟子所谓“集义”实包括知与行二者在内。另外孟子讲的“心勿忘”,“忽助长”是认为道德修养既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可急于求成将道德修养视为一个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的过程这种认识是符合规律的。关于孟子的养气说还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孟子对于其所谓浩然之气的描述如“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被许多人视为其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如何看这个问题显然孟子的这种说法具有夸大主观精神力量的倾向。但应该注意的是孟子这种讲法所包含的真实意义在于高扬强烈的正义感、大无畏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气节。后来文天祥《正气歌》中也讲“于人日浩气沛乎塞仓冥”我们今夭赞颂英烈时也讲“英灵不死,浩气长存”之类的话。这些讲法有没有相通之处我看是有的。夸大固为夸大但有没有上升到世界观的高度来认识的必要我看没有必要重要的倒是应从中吸取精一一神力量,受到正义感的熏陶与鼓舞。孟子的道德修养方法论,还包括他提出的著名的“寡欲”说。孟子讲“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上》。正如荀子所说,“人生而有欲”《荀子・礼论》,欲是人皆有之的,它主要是指基于人的本性的物质利益要求。“存焉者”,指“存心”,即存仁义之心。所以,孟子讲的养心与寡欲的关系实即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在后来的宋明理学’中称为理欲关系问题。进行道德修养,就有一个如何对待个人欲望与道德原则的问题,这是没什么疑问的。所以,孟子讲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孟子的寡欲说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宋儒借此发挥出一套理欲之辨的理论二这不是偶然的。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里,孟子的寡欲说曾被人们与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联系起来痛加批判,这种作法确有把问题简单化的错误。这里实际主要涉及到如下两个问题。第一,人欲与理或者说与道德原则的关系问题。道德原则的确立,其意义本来就在于调整、制约人们的个人欲望,以维护相对合理的社会关系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生活稳定有序的作用。这也就是说,社会成员的个人欲望在许多情况下与道德原则是有矛盾的,因为这种个人的欲望有些是与社会公共关系的稳定或者说是与他人的利益相矛盾的。所以,对社会成员的个人欲望加以节制、调整,从根本上说又是为了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基本利益得到保障。《孟子・告子下》说“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曰‘礼重。’‘色与礼孰重’曰‘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纤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纤则不得食,则将纤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任国人与孟子所举的例子实际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在有些情况下人的欲望与道德原则是有矛盾的,有时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就会破坏社会的公共道德或者说危害他人的利益。所以,个人的欲望应受到合理的约束或者说应服从相对合理的“理”这是没有问题的。这一点无论古与今都是一个道理,今天我们也绝不能认为一个人因为性欲没有得到满足就去强奸妇女的做法是合理的。人要满足性欲这是合情合理,合于人道的但如为了满足性欲而危害他人破坏社会生活秩序,这就背离了人道。当然,做为历史上不同时代的道德原则其内容都有合理的因素与不合理或不尽合理的因素。比如孔孟所讲的仁义礼之类,有维护统治阶级特权,强调等级的含义这是事实又有要求限制统治阶级的欲望、兼顾人民利益的含义,这也是事实。所以,历史上人的欲望与道德原则相对立的实际情形是复杂的,有统治阶级不合理的欲望与道德原则的矛盾,有劳动人民合理的欲望与道德原则的矛盾有人们的私欲与道德原则所包含的社会公益的矛盾。由此看来“寡欲”的实践意义也应是复杂的,它有要求人民容忍道德原则的不合理内容的一面也有要求限制统治阶级或一切人损害社会公益的一面。但总的说可以这样看,人欲与道德原则总是有矛盾的,任何社会要维护人们的一定关系都必然要求人欲在一定道德原则允一一许的范围内实现,人的欲望总是要受到一定限制的。从理论上说,合理的道理原则应充分承认人的合理欲望,所以孟子这样一般地讲寡欲,提法肯定是有一定问题的因为人欲与道德原则的矛盾应不在人欲之多寡。也就是说,简单地提倡通过减损人们欲望的办法来解决道德原则与人欲的矛盾,是不可取的。当然,就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上来理解孟子的提法,并不是没有合理的因素’。过多的欲望不利于人道德修养的提高,这恐怕也是应承认的事实。古人常讲“为富不仁”、“无欲则刚”、“淡泊明志”都表明人的欲望多寡对人的节操或精神境界会有影响。《孟子・告子上》说“公都子问曰‘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人。’曰‘均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己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己矣。”孟子的这种说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他的寡欲说。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的过多欲望或者说人放任欲望,根源于放任自然本能,放任自然本能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发挥理智的作用。所以,所谓“养心”和“寡欲”,实际上还是强调在道德修养上理性的作用。寡欲是为了维护理性,一个人的理性占了主导,欲望就会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就不会因外界的诱惑而走上迷途邪路。第二,孟子讲的寡欲并不就是禁欲。孟子并不否认人的欲望和现实要求的合理性,这一点可由孟子仁政学说中关于满足人民物质生活要求的种种论述以及其人性论中对人们所共有的种种欲望的承认得到证明。后来宋儒的夭理人欲之辨,从思想渊源上说,与孟子有联系,但在宋儒那里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被更加强调,他们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与孟子的思想已有很大差别,孟子只不过是“养心莫善于寡欲”而己。在实践上宋儒的说法受到统治阶级的大肆利用,造成了所谓“以理杀人”社会现实,这也是两者的显著不同。清儒戴震正是有见于此,作《孟子字义疏证》,对宋儒的理欲之辨予以深刻沉痛的指责,以为其说已违背了孔孟道德的善良本义。宋儒朱熹讲“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语类》卷十二。“况天理人欲不两立,顶得全在天理上行方见得人欲消尽。义之与利,不待分辨而明”《语类》卷一百一十三。朱熹这种讲法表明,天理人欲之辨的实质也还是要解决义利关系问题即为了使人能处理好个人的欲望与社会道德原则之间的矛盾。从朱熹的这种说法来看,似乎是将人的欲望与天理绝对的对立起来,其实朱熹讲的夭理本身也包括一部分人欲。有人问他“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他回答说“饮食者,夭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语类》卷十三。他还认为统治者的“钟鼓、苑囿、游观之乐与夫好勇、好货、好色之心”若能“与百姓同之”,即“循理而公于天下者”也应属于“天理”之范畴。反之,如“纵欲而私于一己者,众人之所谓灭其夭也”。据此朱熹在为《孟子》作注时赞同胡宏的观点即认为“夭理人欲,同行异情”《孟子集注・梁惠王下。这是说,同一行为,却可能有夭理、人欲之分,“公于夭下”为夭理,“私于一己”则为人欲了。另外朱熹对地主“挠虐佃户”及官僚豪强的穷奢极欲,都是明确反对的。如此看来朱熹讲天欲人欲的关系,这里面也还是有个公利与私欲或者说道德原则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也并非就是要禁绝人们的欲望。当然,这并不是说朱熹这类说法没有问题。尽管任何时候都存在人的欲望一、一与社会道德之间的矛盾,但不同的社会现实这种矛盾的实际情形是不同的,在当时,实际上这种矛盾主要是人们的合理欲望得不到满足的间题。而理学家们离开这种实际,不是去强调人欲与夭理人道一致的一面,相反去过分强调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必须节制人欲的一面,这肯定会出现问题的。所以,这种理论在实践上被统治阶级大肆利用,造成恶劣的社会后果,也绝不是偶然的。戴震在对宋儒的理欲关系论进行批判时说“道德之盛,使人之欲无不遂,人之情无不达,斯已矣”《孟子字义疏证》。这是说道德的价值正在于满足人的情欲。戴氏对宁儒理欲之辨的批判,实包含了对封建社会人的合理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现实的批判,所以他强调人欲与夭理一致性的一面,在实践上是有进步意义的。当然,道德原则与人欲既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而所谓一致的一面又主要是体现在道德原则通过对社会成员个人的欲望加以约束规范来维护社会群体生活这一点上。所以,使每个人的各种欲望都得到满足,实事上是任何一种社会形式都无法办到的,做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原则永远无法做到戴震毕说的“使人欲无不遂”,所谓“人欲之各得”只能是相对,而不会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在人欲与道德原则关系的问题上,脱离社会实际片面地强调满足人欲或维护天理都会出问题必须正视两者既矛盾又统一这个事实,必须依据客观实际来确定处理两者关系的合理的度。孟子讲“养心莫善于寡欲”,说的是修养德行的方法问题,但由此引发的中国哲学史上的理欲之辨,讲的就不仅是道德修养方法问题了,主要是人的利欲与社会道德原则关系的问题。这是因为道德修养方法的问题本来就不是孤立的,如何修养德行实际上本就是与人们对义与利这个道德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相联系

第二篇:论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2旅游学院 酒店管理 12250810126 丘媚欢

论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功夫。道德修养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实践活动,是形成道德品质和塑造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道德职能和充分发挥道德社会作用的重要杠杆。我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孔子认为,道德修养是立身处世、治国安邦之本。他提出要“克己”、“修己”。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先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艰苦锻炼。他还提出了“先立其大”、“反求诸己”、“求其放心”等道德修养的方法。一种道德能否真正掌握社会,主要看它最终是否转化为社会成员自觉的道德修养。要真正解决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人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自我内在思想品质中新旧道德因素之间的矛盾,脱离低级趣味,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除了自觉的道德修养意识和坚强的克己毅力外,还必须认识道德修养的正确途径,把握行之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

与实践相联系, 作为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 道德修养必须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相联系。“闭门思过”、“向内用功”的修养方法,不能推翻私有制, 也不能消除剥削阶级道德, 即使通过它们而修养出一些德行,也与无产阶级道德品质相距甚远。只有变革现实世界及其现实的道德关系中, 才能把周围的脏东西以及自己身上的污点冲洗干净。第二, 道德修养要与具体的道德行为实践相联系。这也就是说, 把道德知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拳拳服膺。旧社会遗留给我们的祸害之一, 就是把道德当成说教、装饰、招牌和遮羞布。剥削阶级总是起劲的鼓吹道德, 但他们只是要求别人去做,而自己从来是不准备去实行的。无产阶级道德修养, 必须根除这种恶劣的遗风,真正把道德原则规范及其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行为实践中去, 把它们作为自己的镜子和行为指南。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和建设中, 就要变革观念,更新品质, 以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第三,道德修养同终生的革命实践过程的道德实践过程相联系。人们头脑中新旧道德观念的斗争,高尚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践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甚至有反复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人们由认识到实践, 有实践再到认识,往复循环, 不断提高, 不断地开拓出新的道德境界。人的生命延续到哪一天, 道德修养就坚持到哪一天, 不因一得之功而沾沾而喜、止步不前。道德修养与实践相联系, 只有无产阶级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做到,它是无产阶级道德修养的根本特点,也是与一切旧道德修养的根本区别所在。

在道德修养与实践相联系这个根本前提下, 我们可以不断地发展和总结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 也可以继承发扬古人的修养方法。历史和现实中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实践证明, 下列几种修养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是学思并重,严于解剖自己。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各种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予以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从而择善而为。道德修养的过程,不仅仅是掌握道德知识的过程,也是同各种落后、错误的道德观念斗争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都会受落后的、错误的、腐朽的道德思想的侵蚀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正确道德知识的同时,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不文过饰非,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解剖自己,经常打扫和清除自己身上的灰尘和不良习惯,不断抵制和消除各种外在诱惑的侵蚀,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是积善成德,努力做到“慎独”。“慎独”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特有的范畴。“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隐蔽的东西和微小的事情,最能显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要特别谨慎,不做坏事。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借用了“慎独”一词,并赋予它新的内涵:“即使在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慎独”作为一种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由于人们的道德境界不同、道德要求不同,道德教育本身又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所以在进行道德修养时,应从实际出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仅重视“大节”,而且注重“小节”,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这样,才能积善成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三是知行统一,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要达到道德修养的目标,功夫全在行上。道德修养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开展自我批评,还是努力做到“慎独”,都依赖于人们的自觉。自觉性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只有自觉,人们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四是省察克治,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加以及时抑制和克服。

按照这些方法去进行道德修养,并长期坚持下去,就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从而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第三篇: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

姓名:付小雨

学号:1049721403417 摘要: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其仁政学说、道德学说和教育学说的理论前提。孟子的性善论对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性善论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性善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Abstract:The 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is Mencius’ theoretical principle of system philosophy,and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the Benevolence policy,the Moral and the Education.It has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personality in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Nowadays,it still playing the importent role in our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harmonic.Key words: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socialism harmonic;realistic meaning.一、性善论的提出

性善论的提出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紧紧围绕着天命与道德的关系展开,首先是殷周之际道德的重要性在政治中的作用凸显出来;其次是孔子为代表的仁道思想,让道德从政治层面走向了个人的修身;再次,是《中庸》将人性与天道直接相联系,解决了人性来源的问题。这个过程蕴含着儒家用道德转化不可知的天命并为道德寻找最终的源泉的努力。

(一)殷周之际的人文精神跃动

在殷周之际这个大变革时代,道德的重要性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开启了一种从愚昧向道德文明前进的大方向,这体现在从天命不易、祈祷祖宗保佑到天命靡常、修得以俟天命的转移。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上,道德在政治权威中的份量越来越重。这一转变使神权所代表的威权转变为事实的道德理想规范,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道德的重视体现在制度的设置上,从《周礼周官》中看出周公制礼作乐,经邦建国,其政典、治典、教典、祀典都蕴含着很大的道德成分。

(二)孔子的仁道思想

孔子作为儒家的始祖,他的仁道思想在性善论中颇有体现。孔子所谓的“仁”,其内涵就是“亲亲”基础上的“爱人”。“仁”之基础是孝悌之“亲亲”,“孝悌”包含有“亲亲”的思想,即具有敬爱亲人的意思。孝悌之亲亲在孔子看来是人天生所具有的本性,是“仁”的根本的根本。他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仁”之本质就是“爱人”,也就是“泛爱众”,强调要把人当人,要尊重他人,[1]关爱他人,充满了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道德的重要体现。

(三)孟子的天人观

在孟子看来,“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道与人性的统一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统一。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求放其心”。孟子的天人观具有浓厚的主观伦理色彩,即“尽心、知性、知天”,认为人的心性是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要求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扩充善端,来实现知天达命、天性与人性、天心与人心的统一。

二、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人性问题成为争鸣的一个焦点,孟子驳斥了告子主张的“性无善无不善”论,提出了“人性本善”的命题。

(一)人具有向善的本性

孟子认为,人有自然的食色之性,但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内在的道德的知、情、义,这是人所固有的道德属性。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不是从客观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不是后天形成的,只是人们不曾领悟罢了。

(二)人的善性体现在“四心”

《孟子告子上》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

[2]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人人具有先天的“四心”,人人都有成为尧舜的可能。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孟子举例说,当人们突然发现一个小孩将要掉到井里,都会产生一种惊骇怜惜的心理而想去救他。这种心理的产生,并不是他要同这个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为了在邻居和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厌恶这个小孩的哭声才这样做。而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善心”,亦即“不忍人之心”。当人们看到小孩将要落水的瞬间,这种心理就会发生作用,促使他赶快去救人。如果没有这种不忍之心,就不是人。

(三)人的善性需要后天保养

孟子认为,在人性问题上,上自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当然,先天的“四心”是成为尧舜的必要条件,能不能成为尧舜还要看后天人们对“四心”的扩充和发扬,包括人们主观的努力、道德的教化、环境的影响等各个方面。人作为生物的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孟子的论题;孟子论述的是人的道德属性,而道德属性是社会的产物。当然,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善恶标准。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四端”,其内容是两千年前的封建道德原则。孟子还认为,人都有仁义之心,之所以丧失良心,是因为不善于

[3]保养。因此,孟子提出“求放心”,即把丧失的良心找回来。只要尽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了解认识自己的本性是善的,也就是“知天”了。孟子把心、性、天统一起来,“天”是人的善性的终极根据。

三、“性善论”的现实意义

两千多年来,孟子的“性善论”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这种影响已经内化到古往今来各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里。“性善论”的基本特点就是以人性本善为理论出发点,将重点放在主体自觉的道德完善的实践中,其中的一些进步思想和合理因素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一)“性善论”对个人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虽然有其理论上的漏洞,也渗透着宿命论等唯心主义成分,但

[4]它发掘了人性之善,教人向善、行善的思想。

1.性善论有助于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

孟子认为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人都有侠义之心,但之所以丧失良心和善,是因为缺乏后天对善的培育和引导,孟子鼓励人们要注重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在后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养。人先天的能力差距并不大,只有后天不同程度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生境界。

2.性善论有助于建立个人的理想人格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浩然之气”就是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孟子推崇的精神境界与理想人格,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已的思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以天下利益为已任的境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献身的情操,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果敢。在当代,孟子的这些人格理论对于培养和塑造我们的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3.性善论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我们今天所讲的“善”,是指做出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贡献,这样的人就是“善人”。

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我们应该把对个人享乐的价值追求转化为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和价值的追求;把对物质的无限欲望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获取私利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转化为谋求全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从而自觉地抵御腐朽思想,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

(二)“性善论”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性善论”的核心思想是“性本善”,孟子的“仁政论”和“修养说”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但这里的“善”并不是单指某个人或某部分人,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有属性,社会又是所有人的集合,因此,“性善论”对当今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1.性善论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孟子“性善论”的思想主要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因为人生性是善的,所以人与人之间以善为本,彼此能够和谐相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论证的恻隐、是非、羞恶、辞让之心是人人所固有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是不言而喻的。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这种不忍之心就是“爱物”这一生态伦理意识产生的内在心理基础。从人的本性是善,所以有仁爱之心,推断“仁民而爱物”,既有仁爱民众之心才会去爱护万物,这是孟子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述。

2.性善论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党和政府明显加大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力度。

对孟子性善思想的解读,其意义就在于为现代人的实践生活提供某种深刻有益的启发。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有利于鼓舞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和熏陶,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将社会主义道德作为人[5]的行为的自觉规范。这也就是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实践意义之所在。今天我们应该将“人性本善”作为自身行为的出发点,不断扩充本心,参与社会,在践行“性善”的同时完善自我并发展社会。

四、结语

“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与基石,也是对儒家思想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将社会的道德努力与个体自身的道德努力相结合,能够极大地推动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和发展。个体的人格修养的提升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人伦关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社会风气需要得到正确引导。以“性善论”为理论出发点,大力倡导个体对人格修养的追求,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那么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会有所提升,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新编中国哲学史》。2004年版,第35页。

[2]《新编中国哲学史》。2004年版,第93页。

[3] 范蓉.谈孟子性善论的现实意义,[J].理论观察,2005(1):56-57.[4] 徐阳.孟子性善论的现实解读[J].现代营销,2013(10):104-106.[5] 管卫华.孟子“性本善”思想及其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意义,[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78-80.

第四篇:论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修养

论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修养

中共沙市区委党校蒲晓春2011年6月3日

所谓的公共行政道德修养,是指公务员依据公共行政道德原则和规范,在道德品质方面自觉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等道德实践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达到的公共行政道德境界。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用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反省、约束和激励自己;一是指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反省所逐步形成的道德情操和达到的道德境界。

人的道德品质是通过接受教育和个人修身养性积累而成的,同时又是通过教育和修养而不断提高的。公务员是社会道德关系的协调者,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教育者。从这个意义上看,公共行政道德教育是公务员的自我道德教育。自我教育部是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真正的教育,其目标就在于培养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人。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目标,是促进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使公共行政道德规范转化为行政者的心理需求,培养成为政者的职业良心,激发其公共行政道德责任感,焕发饱满的工作热情,形成良好的行政作风,使公共行政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其行政行为选择中的自觉和习惯。简单地说,就是公共行政道德人格的养成和完善。

一、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过程

作为公务员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公共行政道德人格是由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组成的。公共行政道德人格的完善经历了一个由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到确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习惯的过程。其中,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是基础,道德意志是关键,道德信念是核心,道德习惯是公共行政道德人格的最后完成。

第一、提高对公共行政道德的认识。公共行政道德认识是指公务员对公共行政道德原则和基本规范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共行政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力。公共行政道德认识是公共行政道德素质的主导方面和基础性构成。它要求公务员摆正自己与公众的道德关系,深刻理解和把握“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公共行政道德原则,以及勤政爱民、廉洁自律、团结协作等公共行政道德基本规范要求,确立自己人民公仆的角色和地位,把握衡量行政行为道德尺度,克服官本位及个人利益至上等错误的思想观念,克服非道德意识、反道德意识,抵制各种伪道德,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和敏锐的道德判断能力。把满足公众需要作为基本的公共行政道德准则,为公众为社会提供高质高效的服务。公共行政道德认识主要是通过公共行政道德理论学习和公共行政道德实践活动得以提高的。

第二,陶冶公共行政道德情感。公共行政道德情感是指公务员对某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的情绪体验。它是在公共行政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公共行政道德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公共行政道德情感最基本的要求是热爱本职工作,有积极良好的工作态度,其核心是公共行政道德责任感。必须培养公务员为公众服务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培养敬业精神和乐业意识,使之具有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心和崇高情意,形成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道德良心,培养自己的荣誉感、幸福感、耻辱感及罪恶感,崇尚道德榜样,向往高尚的道德理想和崇高的道德境界。通过勤勤恳恳的工作,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政宗旨。这是高效行政的内在道德动力。公共行政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外部教育灌输、主体行政实践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三,锻炼公共行政道德意志。公共行政道德意志是公务员履行道德义务、进行道德选择、实施公共行政道德行为时所具有的调节意识、有效地克服自我内心和外在环境困难的毅力和能力。公务员在行政活动中往往受到个人欲望冲动、临场处事的心态、亲朋好友的羁绊、不健康力的阻挠等自我内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种种阻力。道德意志锻炼的关键是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抵制各种诱惑。要磨砺公务员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积极履行公共行政道德宗旨的能力和毅力,使其在行政实践中具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抵制诱惑、抗拒腐蚀、战胜邪恶的勇气和能力,特别是对私心杂念和不正之风的抵制力,自觉抵制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和诱惑,廉洁清正,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良心和道德责任感。把追求公共利益目标放在第一位,对非分的财物不动心,不伸手,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为歪风邪气所左右,不为权力金钱所腐蚀。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力,才能排除内在的和外在的障碍,坚决执行由道德动机所做的行为决定,更好地履行公共行政道德义务和责任,有效地克服公共行政道德的失范和行政行为的越轨,把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付诸实现。这种能力和毅力是经过长期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锻炼逐渐形成的。在现代行政环境中,更需要坚定的道德意志,克服私欲的诱惑和侵扰,抵制腐败环境的浸染和引诱,始终把握行政权力运行方向的正确性。

第四,确立正确的公共行政道德信念。公共行政道德信念是公共行政道德意识和公共行政道德情感的结晶,是公务员在公共行政道德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强化了的道德认识,是公务员对某种道德理想炽热而真诚的信仰。道德信念是公共行政道德品质的核心。它意味着公务员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理想,升华为坚定的、持久的道德信念,把为公众服务、谋求最大公众利益的公共行政道德义务变成发自内心的真诚信念,并自觉按照这一信念来选择符合公众利益的行政行为,约束和抵制有悖于公众利益的行政行为。不盲目附和、听从权威,不屈从于现实的不正之风或邪恶势力而与之同流合污。公共行政道德信念一旦形成,就会对其行政行为起到坚定而持久的作用,成为比道德情感更深远更牢固的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据和动因。公共行政道德信念越坚定,行政行为的良心感、义务感、正义感、荣辱感就越强烈和鲜明,道德行为就越自觉、越持久、越能经受住考验。

第五、养成良好的公共行政道德习惯。公共行政道德习惯是指公务员在长期的职业道德活动中,在公共行政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及信念的影响和支配下,所产生的自觉遵守道德要求的定型化的、自主化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直接目的,就是将公共行政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逐渐地养成道德习惯,最终形成良好的公共行政道德品质。公共行政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最后完成,也在于养成道德习惯,使公职人员逐步习惯遵守道德要求,逐步步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崇高的道德境界。当然,良好的公共行政道德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要靠长期艰苦的道德磨练。从日常细微和行政事务做起,养成克已奉公、尊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把诚信、公正、廉洁植根于内心深处,使其成为一种自然的、定型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使自己在监督缺失或监督不力的时候,也能自然

地、习惯性地选择与行政目标一致、符合公共利益要求的善的行政行为。

二、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公共行政道德是以勤政和廉政为核心的公共行政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统一体。要通过对社会主义公共行政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实践和体验,使公务员逐步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分善良与丑恶、光荣与耻辱、高尚与卑鄙、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观念,丰富社会主义的公共行政道德情感,加深社会主义行政道德涵养,使其遵循社会主义公共行政道德的原则要求和规范标准,提高职业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自律意识,自觉完成对公共行政道德由认识、情感、信念到道德行为习惯的转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此,公共行政道德教育和修养的重点应放在确立正确的公共行政道德观念、培养勤政和廉政等公共行政道德品质上。目前,公务员的权力观、利益观是勤政和谦政的关键所在,因而,公共行政道德教育和修养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权力道德;即围绕着权力观、利益观的确立、来树立公仆意识,培养公务员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其公共行政道德素养,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行政价值目标。行政价值目标是行政权力主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公共行政道德方面的体现,是时代精神和人民意志的反映。行政权力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对行政品质以及行政权力运行的方向和轨道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从根本上决定着权力行为选择的方向和道路。行政权力主体应当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深刻认识自已与国家和人民的关系,以公共利益作为自身行为的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

第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及政权性质的人民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是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有一些干部在领导岗位上不是想着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而是只图对自己、对家庭的回报。还有的干部认为,做“官”、当领导,关键是要有人看重,“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甚至只对少数人、个别人负责。这些都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说到底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用来为国家为人民谋利益。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担任何种职务,都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是代表人民群众行使权力的。必须正确地对待和使用权力,不滥用权力,不以权谋私,不以权代法,不以权压人。要自觉地为民尽责、为国竭力、为党分忧。正确对待和处理自身利益,淡泊名利,清正廉洁,克已奉公,严于律已,乐于奉献。

第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社会主义公共行政道德的核心,就是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勤政为民,扎实工作,像郑培民、任长霞一样心系百姓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恪守为民之责,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体察群众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生活,善谋为民之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得人心的事,切实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替他们排忧解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做人民公仆”的道德理想,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公仆。

第四,培养敬业的爱岗精神。国家公务员的工作作风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公务员自身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工作敷衍、浮躁、不求进取的消极态度,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公平公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地履行工作职责。

第五,要把公共行政道德教育与其它教育结合起来,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道德教育不是人格塑造的惟一内容,而是主体多层次发展需要的一个方面。公共行政道德教育和修养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名个方面相互配合,协调运作。要全面提高公务员各方面的素质,必须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社会公德、家庭道德建设,为公共行政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有些地方出台的公务员行为规范中,对公务员八小时以外的生活中有没有“第三者”、对老人是否尽了赡养义务、对子女照顾如何等家庭生活“细节”,都作出了严格的管理规定。这对公共行政道德自律意识的养成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第六、还要重视对传统公共行政道德的继承和弘扬。文化具有传承性。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的公共行政道德建设,不能也不可能跨越传统的公共行政道德。要依据时代精神,借鉴、吸收传统公共行政道德的积极因素,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传统行政观念中有许多糟粕,特别是严重的官本位意识所带来的官贵民贱、重上轻下、重身份和等级、讲特权和待遇等观念。对这些旧官场中的痼疾要彻底摒弃。在传统的公共行政道德中,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继续和发展。例如:以整体为导向的行政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义务和责任;以民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强调“德政”与“仁政”等。传统公共行政道德还重视官员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清正谦明的行政风范,要求官员先正其身,尔后正天下,强调官员的道德榜样作用,这些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

三、公共行政道德修养方法

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途径是从公共行政道德认识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信念的培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入手,培养高尚的公共行政道德品质,形成和完善公共行政道德人格。当然,在以上各个环节中,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是不尽相同的。进行公共行政道德修养,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1.学习

学习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有效途径。真正了解的东西,才可能成为坚定的内心信念,进而用这种信念指导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知行统一。道德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先导,没有道德知识就不可能有道德行为。道德知识不是天生的,而是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结果。一方面,要学习政治、法律、哲学理论,学习现代科技,学习历史文化,学习文学艺术,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公共行政道德修养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持和浓厚的文化依托。这也是做好执政工作、防止发生腐败现象的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要学习公共行政道德理论从理论上懂得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高尚与卑劣等,激起培养自己公共行政道德品质的愿望。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解道德发展规律,把握公共行政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形成科学的道德知识系统,使自己在复杂的行政生活中不致迷失方向,在众多的公共行政道德选择中不致茫然不知所措。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仅要注意在课堂上学习,在书本上学习,更要注重在实践中学习;要适应时代要求,树立新观念,新道德。同时还要向道德楷模学习,汲取其道德营养,以充实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2.内省

这是一种道德上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相统一的功夫,是一种自我锻炼的修养方法。自己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扫除邪恶不好的东西,保留善的东西,就是要去恶存善。《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说法,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我反省。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正确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断清洗、克服错误的道德观念。自省作为一种有效的修养方法,应该注入更高的自觉性和更广泛的新内容,并予以发扬光大。内省的关键首先在于自我认识。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已,在内心深处用公共行政道德标准检查、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既认识自已品行上的优劣善恶,又在省察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明确自我修养的方向。其次要严于自我解剖和自我改造。日省已身,随时认识并改正错误,改过就善,向先进看齐,克服缺点,弥补不足。一个人只有在内心严于解剖自己,对一切错误的道德观念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批评,坚决抛弃,才会有道德上的自我提高。在解剖自己方面应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具有更高的自觉性。这就是说,不是出于外在压力而去作被动的检查,而是主动的自我提高;不只是独善其身,更要有兼善天下的胸怀;不仅在思想上提高认识,修养品德,更要将修养成果讨诸实施行政行为当中,表里如一。

3.积善

最微小的东西往往最能显现人的道德品质。积善就是强调公共行政道德修养要在“微”的地方下工夫。个体的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积累 和深化的过程。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善是指精心地培育自己心中出现的良好的公共行政道德品质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弃小善而成大善,积众善而渐成大德。如广州在公务员中倡导开展“社区假日义工”活动,公务员每年累计做义工应不少于20小时,并将之纳入公务员晋升、职称评定考核内容。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陶治了自己的道德情操。勿以恶而小而为之,小恶会酿成大恶,必须重视小节问题。事实上,一些人的腐败堕落,往往就是从一些小事上开始的,要自觉地防微杜渐,防止因小节不保而酿成大错。要认识到道德修养是为我而不是为人的。要谨小慎微,见微知著,越是在最隐蔽最微小的事情上,越应该加强对自己的道德修养。对于人所不知、人所不见的隐蔽事情,对于那些人们认为毫不显眼的细微问题,要牢牢把住公共行政道德关口,自觉地加强修养,培养道德习惯,在细微处追求公共行政道德的自我完善。

4.慎独

最隐蔽的时候往往最能考验人的道德意志。慎独就是强调公共行政道德修养要在“隐”时候下功夫,即在独处时,在远离别人、远离监督时,也保持自己的公共行政道德信念,保持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慎独”一词来自《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不要以为没有人看见或比较细小的事情,就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强调道德修养应是一个人的自觉要求。无论是人前人后,都应当光明磊落,言行一致。大量违纪问题的发生多是因为权力监督机制的薄弱,也正是因为当事人缺乏一种慎独的自觉性。公安部原副部长李纪周在他的一份悔罪书里,特别提到自己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没有做到慎独,“自我约束能力差,违法违纪行为都发生在8小时以外”。慎独可以锻炼公务员在公共行政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控制、自我主宰能力。长期的磨练会促进道德习惯的形成、道德自律精神的培养、道德人格的提升。慎独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也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境界。

5.自警自励

自警就是要经常警戒、提醒自己,对自己保持高度的清醒和警惕,告戒自己恪尽职守,不要做危害公共利益、违背公共行政道德要求的事情。江泽民同志曾谆谆告诫有些干部:“现在有的干部职务升了,权力大了,对自已的要求却放松了;权力一大,直接监督他的人少了,利用他、为他抬轿子的人多了。如果自己不警惕,组织上又不及时教育和监督,就很容易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自警一是要以自己过去的失误、错误为戒,二是以他人的错误尤其是反面典型为戒,警惕重蹈覆辙。自励即经常激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继续模范地遵守公共行政道德准则和规范,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锤炼自己的道德意志;鞭策自己不满足现状,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6.道德磨练

公共行政道德实践的锻炼是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修养中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贯彻言行一致的修养原则,使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使道德修养不致流为空淡。只有在实践中,通过身体力行的自觉磨炼,才能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克服缺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公共行政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本身也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不能闭门思过。要把“修”和“行”结合起来,躬行实践,自觉把道德理性运用到公共行政道德实践当中。在财富、地位的诱惑面前,经受考验,坚持人格理想,展现高尚的道德风范。要身体力行,躬行践履,在复杂的道德关系实践中,在冲突的利益选择中,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增强公共行政道德责任感,超越私心,消除杂念,净化品格,提高自己的公共行政道德品质,把外在的强制约束化为内在自觉,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成就自已的公共行政道德人格。

7.述廉

述廉是党和国家在长期反腐败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要求国家公务员一年一度述职的同时,将自己的勤政廉洁与否在群众和考证人员面前进行总结和报告。“勤廉情况自己谈,是否勤廉大家评”。实践证明,述廉制度不仅可以有效地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促进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的落实。通过述廉可以对公共行政道德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也是加强公共行政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

当然,公务员公共行政道德修养和道德人格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需要作出长期努力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终生的事情,必须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理想的道德境界

第五篇:孙婕妤论道德修养

“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不为。”从小就这样教育,“孩子,将来一定做个好人啊!”所以妈妈一直以来都是在做好事:捡起地上的垃圾,捡到钱还给失主,在公交车上让座

我曾经问过妈妈“您做这些小事有什么用?谁会发现?又有谁会赞扬您?”妈妈总是笑着对我说“滴水成河!”只留下一头雾水的我在思索着

记得上次在报纸上看到有个征稿的信息,闲来无事就写了一篇传到那个地址,令我的是那篇文章获了奖,还得了30元稿费,这让我兴奋之后有了一个想法。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了一所山区小学,那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很多学生因贫困而退学,他们都学习,知识,期盼目前现状,许多无奈辍学的孩子一有空就偷偷到教室外听课,一张张小脸散发着对知识的渴求和跟年龄不符的。我还看到电视上演了六个成绩优异而因贫困辍学的孩子,像走失的小狗,几乎用哀求的目光看着我们,用方言浓重的普通话说道:“各位叔叔阿姨们,我们真的很想读书,你们帮我们一下好吗?我们长大一定会报答你们的。”他们的父母也哭了,说自己没用,连自家孩子都供不起,让让他们出生在这样的真是受苦了

看着一双双柔弱却又充满坚强与渴望的,我不禁深深地,紧接着一个主意跳出了我的脑海,我把想法告诉了爸妈,他们也十分赞同,并资助了我一些钱,共三百元,我选择了一个小女孩捐助。我把钱汇并写了,信的大致内容是鼓励她战胜困难,顽强。意外的是,一个月以后,我竟收到她的一封来信,字写得工工整整的,看到她那句“姐姐,谢谢,是你给了我希望,我定会用心学习,将来好好报答,像你一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又一次被深深震撼,对他们而言,没什么过多奢求,只要继续上学即可,就这么简单

是啊,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很快乐,何乐而不为呢?滴水成河,积石成山,不要只想着是为了出名而干好事,当你善事做多了,必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善,是黑夜中的一盏灯,照亮人生的。

善,是沙漠中的一杯水,滋润我们的心田。

善,是冬日里一束,温暖着人们的良知。

善,是一个一个的音符,谱写出之歌。

让我们牢记“勿以善小而为之,勿以恶小而不为。”,争做新时代的青少年!

下载孟子论道德修养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孟子论道德修养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班级: 学号: 姓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摘要:道德是非强制、不成文法的法律,是维持一个社会发展演化的思想根基。但道......

    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这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

    论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作业一:专题论述 论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道德修养的一种,它是指人们为了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和功......

    李梦萱论道德修养(范文大全)

    慎独 李梦萱 儒家对于慎独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一也,然后得之。”......

    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09法学莫耀荣09031058班号:39348 (A班)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如今社会的发展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在在渐渐地改变......

    《论方法》读后感大全

    《论方法》读后感凌厉 传播学之晴耕雨读如果把人文社科的学术圈比作是江湖,那我想《论方法》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武林秘籍。对于我这个初涉江湖的菜鸟小白而言,看罢此书有如得到......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教育也必须从爱出发,热爱教育这一职业,热爱所教授的专业,热爱学生。能够经常跟学生在一起,跟他们一起或是......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在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贯彻中,非常强调加强修养,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的途径和方法问题。途径方法对于每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