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
【注】此文将发表在天津市一级期刊《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
第二期
联系电话: 022-88***509电子信箱:zhyjyyj@263.net网址:.cn联系人:张维佳
《职业教育研究》月刊录稿通知第07-2350号
(刊号:CN12-1358/G4ISSN 1672—5727)
何哲群 先生/女士:
您的来稿 论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本刊拟在 08
年2期(2月)刊用,特此函告。
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职业教育研究》杂志编辑
部
2007年5月29日
论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
何哲群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0)
摘要:中国茶道融儒、释、道及杂家思想精华于一身,诸多高职院校将茶道
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纳入到常规教学中来,是因为在茶道教学的过程中,能促进
学生的修身养性,并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即通过泡茶与品茶对学生进行三
个方面的导引: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节俭清廉道德的倡导,茶艺审美情趣的培
养。
关键词:茶道教学;茶艺表演;高职学生;道德修养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它的发现、利用到传播,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
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茶文化内容的发展也异彩纷
呈。茶,这一古老的文明饮料,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充实了人们的生活
情趣,并逐渐成为纯洁的化身,文明的象征,团结友谊的桥梁和纽带。近几年来,各地茶文化如沐春风,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纷纷将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
茶道”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纳入到常规教学中来,我认为其原因是因为在茶道教
学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的修身养性,并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就这一论题,谈几点看法:
中国茶道的内涵
茶道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
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1】,是修身养性之道,追寻自我之道,它表
达礼仪、象征友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其内容也就是茶道教学的主要内容。
它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境和修道等。茶艺就是备茶、选茶、烹茶、品茶等
技艺;茶德就是在行茶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品行端正、节俭清廉的道德;茶礼就是
指各种茶道活动中的礼仪和法规;茶境是茶道活动所处的场所、环境;修道是通
过各种茶道活动来达到怡情修性、悟道、行道的目的。而在茶道教学的过程中还
必须贯穿茶道的指导思想即茶道的基本精神;“和、敬、怡、真”。“和”是茶
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有和气、和谐、和美、和诚、和睦、和
平等含义;“敬”是中国茶道的为人基本准则,是茶人的待客基本心态,表示尊
重他人,对己谨慎,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怡”,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
感受,是茶人品茗过程中的愉悦心情,是中国茶人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真”
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是指真理之真、真知之真、真情之真【2】。通过茶道
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理想的境界,这也是把“茶道”引入到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与关键之所在。
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
茶道是最精髓的就是清静与和谐,师生同在茶道教室这一清静的处所泡上一
盏清茶,看茶汤的透澈,观杯中茶叶沉浮舒展的静谧,沉下心来,细细地去体味
那始涩而回甘的滋味,既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更是对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陶冶。
唐末刘贞亮的《茶十德》对茶的功用作了如下概括: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
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
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等【3】。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
雅志”等说的就是茶道的精神范畴。
中国茶道融儒、释、道及杂家思想精华于一身,人们可通过饮茶来领悟哲理,感悟人生,减缓压力,整顿身心,清除烦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等。具体
到茶道教学中,我认为可通过泡茶与品茶重点对学生进行如下四个方面的导引:
即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茶艺审美情趣的培养和节俭清廉道德的倡导。
茶道与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没有团结协作的集体只能是一盘散沙,不论什么时候,团结协作都是我国建设繁荣、富强、文
明社会的基石,也是我校创建和谐新校园,促进各民族学生和谐相处的基石,更
是我国新一代大学生步入成功殿堂的一把钥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茶道教学中,有许多学习内容是协作性很强的,其中在茶艺表演中表现尤
其突出。茶艺表演是在泡茶技艺的基础上,对泡茶的各项程序进行艺术加工,将
生活中的泡茶技艺上升为一种表演艺术,目的是使客人得到一种美的熏陶。茶艺
表演一般情况下要三人同台合作,即主泡手、助泡手、解说员,主泡负责泡茶,助泡协助主泡,负责焚香、赏茶、敬茶等,解说员负责各项泡茶程序的解说。而
在不同的场合及泡茶任务的搭配中,有时候要求某些学生承担主泡的任务,有时
候又要求学生承担解说员甚至是助泡的任务,这种角色的变化,意味着他们必须
要与他人紧密合作,他们在什么时候应该突出,什么时候应该配合,什么时候应
该出现,什么时候应该沉默,都必须通过实际的训练和心理过滤,才能确立一种
整体的和谐与协作,在整个过程的进行当中要求主泡、助泡、解说员在同一时间
内有一种良好的协调与配合,而不能因为个体的独立而破坏整体的和谐之美。另
外,泡好一壶茶不仅需要有好的泡茶技艺,还需要有优质的茗茶、上好的水质、恰当的冲泡时间、合适的茶具、良好的心境、静谧的处所等等,缺一便不能品出
茶之至味。“美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大家共享”,茶道表演是种很好地培养学
生和谐美感与协作精神的文化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
意识与协作精神。
茶艺审美情趣的培养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品茶之所以被看
作一种文化,主要是因为它在满足人们解渴的生理需要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中国茶道讲究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境美,在安
静幽雅、整齐舒适、完美和谐的品茗环境中进行审美活动,并通过这种审美活动
和审美体验,去感受人与茶、人与自然之间最深刻、最亲密的关系。在茶道教学
特别是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则要求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并且创造美。进入
茶道教室,每个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仪表美,因为一个人的仪表直接反映出他的精神面貌和审美修养;其次应注意仪态美和语言美,它主要表现在礼仪周全,举
止端庄,说话和善,待人诚恳。另外,茶本身就具有一种美感,唐代诗人杜牧在《题茶山》一诗中赞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4】,瑞草是神话传说
中的仙草,瑞草是美的,茶是瑞草之魁首,当然更美,因此在茶道教学中更要让
学生欣赏到茶的形、色、香、味之美,在茶道教室,当表演茶艺的学生款款走上
讲台时,整个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都只是在静静地观看着、品味着。涤器、投茶、冲泡、敬茶,表演者动作利索大方,礼节谦和恭让„„静寂的处所,轻柔的音乐,袅袅的茶香,甘醇的茶汤,让人似乎进入了一个空明宁静的世界,悠悠
一杯茶,它所烘托出的千山绿意,让人随和、随缘,此种意境此种美感,能对身
居茶室之人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性格
情操、思想境界等方面都得到适当的陶冶,久而久之,学生会把茶道课作为一种
美的享受,美的提升来对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陶冶情性的目的。
节俭清廉道德的倡导茶出自深山幽谷,得益于山野自然之造化,秉性
朴素高洁,不入俗流。在茶道教学中,以茶为载体,茶性的俭朴可以导人精行俭
德,可以培养超然、淡泊的雅趣和恭谦俭让的精神涵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崇尚节俭是一种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更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消费阶层的大学生来说,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生
活方式、消费取向,还是一种精神品质,一种道德修养。寒夜客来茶当酒,清茶
一盏也醉人。淡淡的茶香,能让同学们从诸多繁杂的日常学习生活走向心灵的宁
静,目标的明确,情感的净化,和对朴素人生的追求。节俭并非吝啬,它是一种
自我约束,是以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达到精神快乐的一种境界。我们弘杨节俭美
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保持旺盛精力,磨练意志,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
培养学生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做新一代自强不息的优秀大学生。
中国茶道提倡茶人精神,以茶喻人,通过品茶品味人生,它是一种艺术的熏
陶与礼仪的训练,更是一种纯朴廉俭的生活方式的养成与道德素质的造就。高职
院校开设茶道课,不仅适应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需求,而且适应目
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当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被教育者的性格情操、思
想境界、人格等方面都得到提升时,也就给社会带来了祥和与安定。
参考文献:
【1】 余悦 茶文化博览之《中国茶韵》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
【2】 林治 《中国茶道》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4
【3】 余悦 茶文化博览之《中国茶韵》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
【4】《全唐诗》卷522杜牧《题茶山》
注:本论文荣获国家一级学会湖南教育学会2008年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刊
登在《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
何哲群(1971--),女,汉族,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中文讲师,高级茶艺师,湖南省茶叶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茶文化。
第二篇:茶道与人生
茶道与人生——林清玄
1、茶道的发源地是中国。
2、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3、茶是为了分享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
4、茶神——陆羽
5、从来佳茗似佳人——苏东坡(好的茶和美丽的女孩子是一样的都令人向往)。
6、茶是从神农氏开始的。
7、中国的茶最早是用来做药。
8、日本茶道之祖——荣西禅师
9、《吃茶养生记》——荣西禅师
10、茶中含有50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主要的是(1、维生素C他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
2、维生素B是米的20倍,大豆的5倍,可以改善肝的问题,也可以降低胆固醇,降低脂肪)
11、喝茶我们一般都是嫩芽,营养会更饱满。
12、茶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
13、茶碱可以让我们的肌肉放松。
14、中国字中有三个比较有意思“仙、俗、佛”人往山上走叫仙,人往山谷走叫俗,不是很的叫佛。
15、禅宗:既是单纯的表示。
16、或者当下是佛教中最小的时间单位,一秒是60瞬间,一瞬间是60当下。
17、明明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8、人生中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烦恼炙盛
19、一个完整的人,第一阶段:有物质和欲望的追求。第二阶段:有文化和文明的体会。第三阶段:有灵性和精神的向往和体会。20、茶道的最高境界是:一生一会。
21、中国茶道的最高境界:精、勤、俭、德。(精力、勤奋、简朴、德行)
22、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和、敬、清、寂
(和美、尊敬。干净、安静)
23、紫砂壶最早是在寺庙里做出来的(宜兴的金沙僧)
24、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到,在山上的茶应该种在阳面,地上的茶应该种在阴面。
25、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袁枚
26、紫砂壶的发明人是明代的供春原名龚春。
第三篇:茶道与茶文化
大学生与茶文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从我们身边一点点的消逝,这些从老祖宗那里积淀下来的东西在慢慢的被我们遗忘。如果这些东西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中断了,那么我们能留给未来什么呢?是无数的高楼,是机器的轰鸣,是网络文化,是······
我想这些都不是,留下的应该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从前。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应当得到传承。而不是一味的推崇西方的咖啡、可乐。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茶文化之茶的历史。
茶的起源,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
茶的发展,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饮茶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慢慢发展。
饮茶风尚兴起,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饮茶风俗在中唐慢慢形成,但是饮茶此时还是只是一种贵族们生活的一部分,并未走入寻常百信家。茶的普及,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宋梅尧臣《南有嘉茗赋》云:“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宋昊自牧《梦梁录》卷十六“鳌铺”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宋代始,茶就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序云:“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顾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早其极。”饮茶从宋代开始慢慢进入寻常百信家里,饮茶也变的大众化、普及化。
茶文化之茶与宗教。
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中国人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与道教,唐代时,道士喜饮茶者已比比皆是。由于茶能“轻身延年”,故茶成了想得道成仙的道家修炼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将茶作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道教在祭祀时祈祷作法等场合的献茶也成为“做道场”的程式之一。道士们品茶,也种茶。凡在道教宫观林立之地,也往往是茶叶盛产之地。道士们都于山谷岭坡处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以饮茶为乐,提倡以茶待客,以茶为祈祷、祭献、斋戒、甚而“驱鬼妖”的供品之一。
茶与佛教,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求坐禅时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而进入专注忘我的境界。此种耗费精神、损伤体力的坐禅,正好以饮茶来调整精气,故饮茶自古以来受到僧人们的推崇。坐禅是佛教的重要修行内容之一,而坐禅与饮茶是密不可分的。僧人坐禅,又称“禅定”。唯有镇定精神、排除杂念、清心静境,方可自悟禅机。而饮茶不但能“破睡”,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体、茶禅一味”之说。意指禅与茶叶同为一味,品茶成为参禅的前奏,参禅成了品茶之目的,二位一体,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茶文化之茶与文学。
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
历史上记载的茶书失散较多,现在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只剩《茶经》,《茶经》也成为茶文化的一部圣经。下面介绍基本与茶有关的专著:《茶经》-唐、陆羽撰,成书于公元758年前后,内容分3卷10节。《煎茶水记》-唐、张又新撰,公元825年前后问世,1卷。《采茶录》-唐、温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约失传于北宋,仅存辨、嗜、易、苦、致五类六则。《十六汤品》-唐、苏 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原文佚,引自《清异录》第四卷茗 部。《茶录》-宋、蔡襄著。蔡襄自序:因陆羽《茶经》没有记载福建建安之茶,丁谓《茶图》独采制之事。《东溪试茶录》-宋、宋子撰。如今,茶已经深入到了大多寻常百姓的家中,其中沉淀的文化也在慢慢的走入寻常百信的家中。而这中间大多数为“饮茶”的文化,并不是“茶”文化的全部。
一种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发扬光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需要我们来传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有这个责任去传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更深入的看到茶文化的博大。
一张躺椅,一壶三花,冲泡出几千年的茶文化与中国文化。
、
第四篇:论教育工作者道德修养与社会公信力
教师道德修养与社会公信力
连云港市职教中心 陈 露
[摘要]教师的的道德,是教师素质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对其他素质有决定性、统领性的作用。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始终受到道德人格、道德意识的支配和制约。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抵制媚俗,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强化教育的社会公信力。
[关键词] 教育 道德修养 社会公信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之国,道德之邦。“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一种,它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协调利益冲突、追求和谐1它是人类理性与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具有社会重要性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的习俗,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权利性规范。恩格斯认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个2“教育工作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像其他社会活动一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样,始终受到教师本人的道德人格、道德意识的支配和制约。”
“道德是从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乃至历史等等方面发展衍生形成的,是人类思想行为、为人处事的守则和规范。”修身明道是历代仁人志士矢志追求的崇高境界。与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强制约束不同,道德的约束是一种自觉的“自律”,因此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其言行也就更易符合社会规范,更具公信力。
在我国,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人员的构成比较复杂。有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也有其他专业转进的;有公办学校的教师,也有私立学校的老师;有学校教师,也有社会教师;有在编的教师,也有代课的教师;有专职的教师,也有兼职的教师。这样一个复杂的群体,肩负着一个共同重要的使命:传承祖国文化,培养社会有用人才。
然而,近年来,教育界不时传出一些负面新闻,个别人为了满足个人的私利与欲望,违背教师的道德准则,有的甚至触犯法律。严重败坏教师的社会形象,教师的社会公信力在直线下降,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社会地位,“尊师重教”仿佛已成过去,这是教师的不幸,也是民族的悲哀。请看一下近年来出现的不和谐音:
教育的乱收费。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上他的补习班,课上该讲的不讲,留到补习班讲;国有名校以改制为名设立“校中校”,向学生收取名目繁多的学费、杂费、住宿费、赞助费、择校费等。在个别地方,教育乱收费已是不争的事实。
教育的异化。个别地方教育局竟然要求小学生背会市委书记的名字,连一年 级的孩子也不放过,给孩子们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更有甚者,连看到小轿车也要小学生立正敬礼,因为里面可能坐的是招商引资来的大老板。在某些人的眼里,教育早已沦为权力和金钱的附庸。
身为教师,自然明白教师的道德准则。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倾其毕身精力奉献教育事业,而有些人身上依然还会出现“有意而为之”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究其原因是他们拥有的不同的世界观、道德观造成的!
教师要抵制低俗、庸俗、恶俗,唯利是图,坚持教育的操守,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仅仅靠一些法律,法规是不够的,加强道德修养以及道德自我约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加强廉洁自律 自觉抵制低俗、庸俗、恶俗
教师和其他的工作者性质有所不同,他是对人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育人。他必须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他的影响力是广泛的,深远的。比如老师收钱替一些学校介绍生源,为这些学校谋取利益,性质犹如“受贿”。相对于学校不正当的招生方式,老师为了一点儿钱就“出卖”学生的做法性质更恶劣。在利益的诱惑下,许多教师很可能背离本分,一旦老师只认钱,不负责任地向学生推荐学校,那浪费的将不仅仅是学费,还可能会误了这个学生的一生。“像这样失德的老师,怎么还有资格教育学生,又凭什么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只有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用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既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要传承先进文化,弘扬社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强的公信力,从而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
教师应该明白,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观和责任,任由低俗、庸俗、恶俗的东西泛滥,不仅伤害学生,最终还会彻底伤害教育者自己,即通常所说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加强自我约束 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关系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受一定的伦理道德的约束,同时又以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着他人,人一生中能遇上几个好老师是一生的幸福。教师所从事的事业具有导向作用,还具有社会教育的职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的良好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纠正不良品德,从而形成良好品德和认识。只有自身道德修养提高了,才能教育学生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如果一名政治老师在课堂上宣扬法轮功,你说他能教给这些懵懂的学生什么?正确的道德观可以 使教师准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知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
教师应通过道德修养的提升,自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对学生以正面教育为主,让学生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真正做到弘扬社会核心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加强道德修养 自觉强化社会公信力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人们对教师的道德和社会信力之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述和界定,师德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他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盛衰,一个民族的盛衰。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强盛的国家,一个摧不跨的国家。
在世界步入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所有教师都要有远大的人生追求,要树立崇高的志向和目标。要情系学生,心存良知。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等先贤为楷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通过不断的道德修养使自已具有高风亮节,成为谦谦君子。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准则》和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学而后知耻”通过学习和教育有效提高教师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习惯。所有教师在实践和探索中,都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不断进行道德修养,通过自身修养努力达到最高道德境界,不断用道德的修养来升华自己的职业品德,并最终使教师的公信力得以彰显。
第五篇:论茶道精神中的返朴归真
论茶道精神中的返璞归真
我所认为的茶,一直以来代表的都是一种朴素、自然、宁静的生活态度,经过历代文人墨客作为茶人的身份记录和阐述,使茶与人生境界、文化道德,宗教思想紧密联系起来,形成我们今天所接触到的茶文化以及与流派意识有关系的茶道。
据《词海》录: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介的生活礼仪,提倡“清净,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符合儒释道的“内省修行”思想。
由此看来,由茶道引申出的茶文化应属上层建筑,是最为风雅的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更为字面上的“茶”其种植栽培,加工制作,体现的是农耕文化的遗留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而后的茶作为商品进行的一系列交换和商业行为更是延续至今,成为大众所熟知的所谓“茶道”。
有趣的就是现代社会中茶作为大宗消费品所带来的影响。
茶因为本质的自然属性有叫强的地域性,以古巴蜀云南为中心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有关茶的不同种植、品饮习惯和诗歌传说。我所在的四川成都商业气氛较浓,以茶为内容的广告及活动异常丰富。一次我和父亲参观过取名为“茶道表演”的商业演出,是为庆祝新店开张。舞台中一名美人身着绿衣端坐中央执壶泡茶,右方也是一美女轻快弹动古筝,背景取自然风景,希望向人表达高山流水的意境。台下人头攒动,快门声不绝于耳,几乎盖过古筝和主持人。如果不是对茶道有所了解,绝知茶应该是“雅”,那么这所谓的“茶道表演”还真让人不知道是“俗”还是“雅”。
据我所知这样的“茶道表演”是现在城市普遍用来推广茶行业和中国茶道形式的方式。不知对茶文化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人来说,看到这样的表演会不会哑然。这样的推广方式能极好的博人眼球,传播速度快,效率高,收到的效果好。不过对真正意义上的茶道,茶文化甚至中国传统风俗有着破坏性的影响。虽然这样提高了品牌效益和受众范围,却降低了茶应有的文化层次和传统内涵,对茶道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再如旅游业,游客除了脱离城市享受自然风景和名声古迹,还应该反思,为何十年以前对人们来说稀松平常的生活对现在的人来说成为了一中奢侈?这不仅对旅游业,对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讽刺般的隐喻。
也许只有让大众真正体会茶的美和茶道的雅,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前景,我们应该做的恰是拾起当初的那份纯粹,回归茶道精神中蕴含的最古朴的东方哲学——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