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教育工作者道德修养与社会公信力
教师道德修养与社会公信力
连云港市职教中心 陈 露
[摘要]教师的的道德,是教师素质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对其他素质有决定性、统领性的作用。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始终受到道德人格、道德意识的支配和制约。教师要加强道德修养,抵制媚俗,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强化教育的社会公信力。
[关键词] 教育 道德修养 社会公信力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之国,道德之邦。“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控制的一种,它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协调利益冲突、追求和谐1它是人类理性与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具有社会重要性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的习俗,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权利性规范。恩格斯认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个2“教育工作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像其他社会活动一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样,始终受到教师本人的道德人格、道德意识的支配和制约。”
“道德是从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乃至历史等等方面发展衍生形成的,是人类思想行为、为人处事的守则和规范。”修身明道是历代仁人志士矢志追求的崇高境界。与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强制约束不同,道德的约束是一种自觉的“自律”,因此道德修养高尚的人,其言行也就更易符合社会规范,更具公信力。
在我国,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人员的构成比较复杂。有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也有其他专业转进的;有公办学校的教师,也有私立学校的老师;有学校教师,也有社会教师;有在编的教师,也有代课的教师;有专职的教师,也有兼职的教师。这样一个复杂的群体,肩负着一个共同重要的使命:传承祖国文化,培养社会有用人才。
然而,近年来,教育界不时传出一些负面新闻,个别人为了满足个人的私利与欲望,违背教师的道德准则,有的甚至触犯法律。严重败坏教师的社会形象,教师的社会公信力在直线下降,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社会地位,“尊师重教”仿佛已成过去,这是教师的不幸,也是民族的悲哀。请看一下近年来出现的不和谐音:
教育的乱收费。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上他的补习班,课上该讲的不讲,留到补习班讲;国有名校以改制为名设立“校中校”,向学生收取名目繁多的学费、杂费、住宿费、赞助费、择校费等。在个别地方,教育乱收费已是不争的事实。
教育的异化。个别地方教育局竟然要求小学生背会市委书记的名字,连一年 级的孩子也不放过,给孩子们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更有甚者,连看到小轿车也要小学生立正敬礼,因为里面可能坐的是招商引资来的大老板。在某些人的眼里,教育早已沦为权力和金钱的附庸。
身为教师,自然明白教师的道德准则。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倾其毕身精力奉献教育事业,而有些人身上依然还会出现“有意而为之”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究其原因是他们拥有的不同的世界观、道德观造成的!
教师要抵制低俗、庸俗、恶俗,唯利是图,坚持教育的操守,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公信力,仅仅靠一些法律,法规是不够的,加强道德修养以及道德自我约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加强廉洁自律 自觉抵制低俗、庸俗、恶俗
教师和其他的工作者性质有所不同,他是对人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育人。他必须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他的影响力是广泛的,深远的。比如老师收钱替一些学校介绍生源,为这些学校谋取利益,性质犹如“受贿”。相对于学校不正当的招生方式,老师为了一点儿钱就“出卖”学生的做法性质更恶劣。在利益的诱惑下,许多教师很可能背离本分,一旦老师只认钱,不负责任地向学生推荐学校,那浪费的将不仅仅是学费,还可能会误了这个学生的一生。“像这样失德的老师,怎么还有资格教育学生,又凭什么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只有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用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既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要传承先进文化,弘扬社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强的公信力,从而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
教师应该明白,丧失了起码的道德观和责任,任由低俗、庸俗、恶俗的东西泛滥,不仅伤害学生,最终还会彻底伤害教育者自己,即通常所说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加强自我约束 坚持正确的教育导向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关系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受一定的伦理道德的约束,同时又以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着他人,人一生中能遇上几个好老师是一生的幸福。教师所从事的事业具有导向作用,还具有社会教育的职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的良好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纠正不良品德,从而形成良好品德和认识。只有自身道德修养提高了,才能教育学生成为一名道德高尚的人。如果一名政治老师在课堂上宣扬法轮功,你说他能教给这些懵懂的学生什么?正确的道德观可以 使教师准确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知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
教师应通过道德修养的提升,自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对学生以正面教育为主,让学生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真正做到弘扬社会核心价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加强道德修养 自觉强化社会公信力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人们对教师的道德和社会信力之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述和界定,师德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他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盛衰,一个民族的盛衰。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必定是一个强盛的国家,一个摧不跨的国家。
在世界步入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所有教师都要有远大的人生追求,要树立崇高的志向和目标。要情系学生,心存良知。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等先贤为楷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通过不断的道德修养使自已具有高风亮节,成为谦谦君子。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准则》和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学而后知耻”通过学习和教育有效提高教师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习惯。所有教师在实践和探索中,都应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不断进行道德修养,通过自身修养努力达到最高道德境界,不断用道德的修养来升华自己的职业品德,并最终使教师的公信力得以彰显。
第二篇: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论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
郭毅芳孙栋。
(1.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政府公信力的高低反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于政府自身行政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政府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诚信度才能具备一定的信用能力,公众依据政府的信用能力对政府表现持相应程度的信任。立足于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实际问题,对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作风轻浮、政策随意及腐败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从公众参与监督、政策制定体制化、官员诚信教育及监督问责机制等对策方面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意见。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责任;公众监督;诚信体系
所谓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与社会公众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是实现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政府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影响力、号召力、凝聚力,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的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征得公众的信任,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目前,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滥用权力,失信于民的现象不断发生,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流失,政府正面临着严重的“信任赤字”,提升政府公信力迫在眉睫。
1政府信任流失的原因分析
1.1政府责任感淡薄
从广义上来解释,凡是涉及到资源和权力分配的领域都属于政治领域。然而在政治领域,政府在公平、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政府的责任意识则关乎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一旦政府权力实施不当,忽视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权力既来源于人民,也服务于人民。具备强有力的“权为民所系,利
为民所谋”责任意识既体现出现代文明政府的特色,同时也是新时代对政府的要求。那么如何认真执行政府职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职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就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政府行为体现了一个国家政治面貌。不当的政府行为造成的后果将是失去民心。目前,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玩忽职守,不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不作为事件屡见不鲜;某些基层行政单位对于公众的诉求不闻不问,甚至暴力行政,在其位不谋其政,同级别单位之间责任不明,相互推诿扯皮,出了问题无人管,使人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及时的保护。今年三月,农民彭公林因购买假水稻种子损失惨重,尽管拿到了政府的鉴定结果,却迟迟得不到应有的培训而最终上吊自杀,审视这起因假种子酿成的悲剧,更多的是对推诿扯皮机关作风的无声指控,以上行为造成民众对官员的素质不信任,严重影响政府整体的公信力。
1.2工作作风轻浮
伴随着人们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交往日益频繁,政府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民众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认真贯彻“八荣八耻”,以人民利益为首,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政府才会赢得民心,并得到政权的巩固。政绩不是数字,不是高楼和形象工程,只有让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和民主才是政府的政绩。“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固”。《中国青年报》曾经报道,山东省临沭县政府因涉及一宗租赁合同纠纷,该县公安局、国资局、财政局、经委等部门竟然集体为县政府出具伪证。这将严重威胁到政府的公信力。也有某些政府单位片面追求“政绩”和经济绩效,虚报浮夸,弄虚作假;不顾民力和财力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绩效,将政府的注意力和资源全部投注于对经济绩效的追求,而弃民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不顾;“被就业”、“被增长”、“被自愿”、“被代表”等“被”话语的日渐流行正是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质疑,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说:“每一个被“故事的发生,无不与利益紧密挂钩”,“经济利益,江苏发生的“被小康”事件,则是当地领导干部为获得晋升的机会而赋予公众“富裕”。如此等等,得了一己私利却损了公众心目中政府的形象,长此以往,政府公信力将无从谈起。
1.3行政政策随意
行政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依然存在,一些行政单位满足于自身“居庙堂之高”的权威感,随意制定修改变更行政政策,致使政策缺乏稳定性、统一性、连贯性,尤其表现在后任政府不对前任政府制定的政策、决策负责。为了争取到更好的投资环境,某些政府凭空许下“妙语连珠”的承诺,比如承诺给土地使用权补偿、给三年免税待遇等等,把投资环境描绘得天花乱坠,但是投资商来了以后政府就自圆其说,根本无法兑现诺言。引资中介人状告政府的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早有发生。在政策制定方面,以“人制”代替“法制”,行政依据、决策程度、行政结果透明化、公开化不够,对于政策的制定缺少统一的制度规定,导致一些政策“人走茶凉”,在执行上出现间断,政策执行的后果无人评估,使公众无法对政府的政策作出正确稳定的预期,使政府的公信力严重削弱。
1.4行政人员腐败现象存在行政人员作为政府行政政策的执行主体,其一言一行在公众眼里即代表着政府的意愿,直接影响政府的外在形象,影响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市场的开放性、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官本位”思想导致的一些政府行政人员利用权力在制定政策和决策中“设租”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让行政命令更容易代替行政政策。“行政裁量权”的不恰当设定,使得“寻求政府官员干预来解决问题”仍是某些社会主体(企业或个人)取得竞争优势和满足利益的主要手段,从而也为“设租”提供了可能性,为“寻租”提供了市场空间。“权力设租”的结果是“权力寻租”,这将直接破坏政府公信力。一些行政人员以政府工作人员自居,自认为身份高人一等,不把公众放在眼里,“老子天下第一”的“土皇帝”心理严重,近日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公布了2O件典型案件,平均每个案件涉及金额550多万,涉及地(厅)级官员57人。如此数据,政府公信力在公众心目中已大打折扣。
在我国,由于“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利制约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民主意识相对淡薄,腐败现象犹存,信用体系缺失等原因使得政府公信力日渐下降,提升政府公信力,对于强化政府的合法性,提升政府的凝聚力,促进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维护社会体系,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政府公信力我们应提出新对策,拓展新思路。
2对于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的几点思考
2.1优化决策信息沟通渠道。增强民众的参与
政府的公信力来源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和满意程度。如果要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那么,政府应当依法履行职责,言而有信,政策要相对稳定并切实落实到位,树立人民公仆的形象,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并使政府行政行为过程公开透明。增加民众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参与比率,不仅体现民主思想,更能体现出民众对政府的监督作用,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需要自下而上的民众监督才能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而避免了政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优化政府和民众的沟通渠道,扩大民众参与力度和监督治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社会的需要了,只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和力度是完善政府职能的有效途径。单方面的自上而下的政信任,这样的政治才稳定巩固。让民众充分参与到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满足民众最迫切的社会需要,增加政府政策的优势,才能扩大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只有民众对政府政策、行为结果的高度满意和认可,才是政府最大的政绩。
2.2加强政策制定的制度化建设。保持政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科学性是政策的生命,也是能够维持其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决策科学化,才能保持这些政策的公正性和可行性,才能减少阻力,为其顺利实行提供必要的基础,为其保持稳定性提供必要的条件。政策多变必然失信于民,而政策之所以多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本身不科学。各级政府应不断完善和加强科学决策的制度化建设,如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等,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增加公共政策的稳定性,降低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特别是要加强不同方面政策的相互照应与新旧政策之问的合理衔接,使得整个政策系统保持较好的协同性完整性,这样公众才能形成合理的预期,从而提高对政府的信任度。
2.3加强行政人员诚信教育。构建政府诚信体系
行政人员是政府的构成个体,每一个个体信用缺失的行为都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政府应对行政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诚信教育,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才”,从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构建政府诚信体系,对公务人员进行系统的诚信教育和诚信宣传。强化教育政府官员的信用与责任意识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根源就是政府官员缺乏
责任和诚信意识,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以人为本理念,因而,提升政府公信力首要的是加强政府官员的诚信教育,提高政府整体人员的诚信理念,从思想上纠正问题。积极倡导和加强政府官员的信用教育与宣传,培养政府官员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这不仅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治环境,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政府官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民众和政府的和谐发展。完善政府失信的惩戒机制,由于对政府信用缺失者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相应的惩罚措施及手段,造成了政府官员信用
意识的普遍淡薄。因此,建立刚性的政府失信惩戒机制,如把政府官员的失信行为作为其政绩评价、官职升迁的重要依据。
2.4完善政策监督问责体制。依法行政
保持政府监督体系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优化政府决策的监督系统是确保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方法。公正、严谨、有力的监督系统的完善有利于政府政策有效实施,同时也保证了民众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保证专门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对危机决策的正确制定和有效执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从根本上消除了民众对政策落实的疑虑和担忧。建立有效的政府监督、问责机制,建设责任政府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和中心环节。政府向民众负责受民众监督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这就需要政府及时疏通社会各界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的反应渠道,建立起健全的社会监督网络,完善对行政行为的审查制度,充分发挥法律的监督制约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问责机制,及时追究责任既保证政府权力受到限翩,政府的行为受到监督,又保证政府行为的结果受到问责机制的制约。青海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赵启中指出,政府诚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依法行政,政府在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时,执行的好,就能赢得民心,政策执行的不到位,就会削弱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政府的凝聚力就会减弱,在丧失诚信的同时也会失去民心。政府诚信体系建设要把依法行政作重中之重,依法行政,按制度办事,抓好绩效管理,强化效能监察,提高行政效率,认真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以诚信服务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第三篇:论政府公信力及对策
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前言
随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完善和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政府,了解政府。“政府公信力”这个词语也逐渐出现在媒体报刊和政府文件中。何为政府公信力?当前我国的政府公信力如何?又有何提高措施?
正文
一、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
政府公信力,即政府获得公众的信任度,是政府能力在公众心中的综合评价和公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也是政府对公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政府的诚信程度。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状况。
第二,政府的服务程度。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政府及其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
第三,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基本要求。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政府应当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做到依法行政。
第四、政府民主化程度。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体现,政府能否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决策能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仅反映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水平,也反映政府公信力程度的高低。
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
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行政体制问题。一是政府职能界定模糊,政府部门重叠,职权交叉混淆现象普遍。目前我国存在政府层次繁、部门乱的突出问题,赖“吃财政饭”的冗员过多,增加了财政负担和产生矛盾和摩擦 的几率,降低了政府和全社会的效率。二是行政责任混淆,政府内部规划不科学, 机构设置、人员结构不合理。
2.立法问题。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但政府与公众之间确保诚信的法律制度安排,存在许多空缺,政府诚信还没有成为法律所认可和保障的道德规则。首先是政府诚信法规不健全,只有将它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才能充分发挥其对政府组织及其成员 的心理约束作用。其次是政府成员诚信约束和动力机制缺乏,同为政府成员,其诚信理念和觉悟有所不同。不少地方政府官员在行政责任面前故意歪曲事实,推卸责任。
3.行政文化问题。政府往往由于重视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建设, 忽视了行政文化氛围的构筑。行政组织及其成员的诚信观念在非诚信的行政文化氛围里难以确立,无疑就成为构建诚信政府的瓶颈。当前,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其成员,利益观念和部门观念过重,公平公正意识淡薄,不 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行政心理普遍存在,损公利谋私利的行政道德扭曲等现象导致 行政文化发展的偏颇。
四、政府公信力的解决对策
1.政府角色的再定位。要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职权,理性确立其管理幅度和层次, 继续转变政府管理职能。政府应当避免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切实精简行政审批。其次,减少政府的交易活动特别是赢利性交易行为。力避政府行为与那些垄断性的国营企业的商业行为搅合在一起,因此,必须严格杜绝其变相的赢利和集体权力寻租。
2.政府信息的公开。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行政领域内的人民主权;另一 方面也确保了民众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从政策上看,政策一旦出台公布于众必须尽快落实,不可随意更改,在群众审视之下,政府公然违约的可能性极小;从权力运作上看,信息公开使政府行为透明,增强权力运行的公开性,可以有效解决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暗箱操作问题,维护权力运行严肃性;从政府承担责任上看,实行信息公开使政府不轻诺寡信,防止政府失信于民。
3.政府诚信制度的供给。首先要建设诚信法律责任制度。要使政府诚信于民,重要的是将政府的权力 运行纳入法制轨道,将道德诚信变为制度诚信。另外,普及和完善行政机关引咎辞职制度和行政赔偿制度,加快司法体制的改革,完善行政诉讼程序,降低司法官员在诉讼活动中利用 法律漏洞枉法裁判的几率。
4.政府诚信的监督。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监督与制约,以确保行政责任的忠实履行。设立专门机构,接受公众对政 府失信行为的投诉,及时调查处理。通过党政监督。主要监、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方式进行。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既为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造就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为其构筑了极其严峻的生存空间。社会诚信危机,尤其是政府管理中的政府诚信正面临严峻的形势,人民民主权利及其对政府预期的实现、政府和民众融合程度的增强、行政成本的减少、国内信用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建设资金的国际引入等等,都要求政府树立诚信形象,完善诚信制度,提高诚信度。
第四篇:论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
【注】此文将发表在天津市一级期刊《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
第二期
联系电话: 022-88***509电子信箱:zhyjyyj@263.net网址:.cn联系人:张维佳
《职业教育研究》月刊录稿通知第07-2350号
(刊号:CN12-1358/G4ISSN 1672—5727)
何哲群 先生/女士:
您的来稿 论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本刊拟在 08
年2期(2月)刊用,特此函告。
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职业教育研究》杂志编辑
部
2007年5月29日
论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
何哲群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0)
摘要:中国茶道融儒、释、道及杂家思想精华于一身,诸多高职院校将茶道
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纳入到常规教学中来,是因为在茶道教学的过程中,能促进
学生的修身养性,并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即通过泡茶与品茶对学生进行三
个方面的导引: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节俭清廉道德的倡导,茶艺审美情趣的培
养。
关键词:茶道教学;茶艺表演;高职学生;道德修养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它的发现、利用到传播,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
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茶文化内容的发展也异彩纷
呈。茶,这一古老的文明饮料,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充实了人们的生活
情趣,并逐渐成为纯洁的化身,文明的象征,团结友谊的桥梁和纽带。近几年来,各地茶文化如沐春风,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纷纷将茶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
茶道”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纳入到常规教学中来,我认为其原因是因为在茶道教
学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的修身养性,并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就这一论题,谈几点看法:
中国茶道的内涵
茶道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
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1】,是修身养性之道,追寻自我之道,它表
达礼仪、象征友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其内容也就是茶道教学的主要内容。
它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境和修道等。茶艺就是备茶、选茶、烹茶、品茶等
技艺;茶德就是在行茶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品行端正、节俭清廉的道德;茶礼就是
指各种茶道活动中的礼仪和法规;茶境是茶道活动所处的场所、环境;修道是通
过各种茶道活动来达到怡情修性、悟道、行道的目的。而在茶道教学的过程中还
必须贯穿茶道的指导思想即茶道的基本精神;“和、敬、怡、真”。“和”是茶
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有和气、和谐、和美、和诚、和睦、和
平等含义;“敬”是中国茶道的为人基本准则,是茶人的待客基本心态,表示尊
重他人,对己谨慎,上下有别,有礼有节;“怡”,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
感受,是茶人品茗过程中的愉悦心情,是中国茶人修身养性的精神追求;“真”
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是指真理之真、真知之真、真情之真【2】。通过茶道
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理想的境界,这也是把“茶道”引入到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与关键之所在。
茶道教学与学生道德修养
茶道是最精髓的就是清静与和谐,师生同在茶道教室这一清静的处所泡上一
盏清茶,看茶汤的透澈,观杯中茶叶沉浮舒展的静谧,沉下心来,细细地去体味
那始涩而回甘的滋味,既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更是对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陶冶。
唐末刘贞亮的《茶十德》对茶的功用作了如下概括: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
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
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等【3】。其中“利礼仁”、“表敬意”、“可
雅志”等说的就是茶道的精神范畴。
中国茶道融儒、释、道及杂家思想精华于一身,人们可通过饮茶来领悟哲理,感悟人生,减缓压力,整顿身心,清除烦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等等。具体
到茶道教学中,我认为可通过泡茶与品茶重点对学生进行如下四个方面的导引:
即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茶艺审美情趣的培养和节俭清廉道德的倡导。
茶道与团结协作精神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没有团结协作的集体只能是一盘散沙,不论什么时候,团结协作都是我国建设繁荣、富强、文
明社会的基石,也是我校创建和谐新校园,促进各民族学生和谐相处的基石,更
是我国新一代大学生步入成功殿堂的一把钥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茶道教学中,有许多学习内容是协作性很强的,其中在茶艺表演中表现尤
其突出。茶艺表演是在泡茶技艺的基础上,对泡茶的各项程序进行艺术加工,将
生活中的泡茶技艺上升为一种表演艺术,目的是使客人得到一种美的熏陶。茶艺
表演一般情况下要三人同台合作,即主泡手、助泡手、解说员,主泡负责泡茶,助泡协助主泡,负责焚香、赏茶、敬茶等,解说员负责各项泡茶程序的解说。而
在不同的场合及泡茶任务的搭配中,有时候要求某些学生承担主泡的任务,有时
候又要求学生承担解说员甚至是助泡的任务,这种角色的变化,意味着他们必须
要与他人紧密合作,他们在什么时候应该突出,什么时候应该配合,什么时候应
该出现,什么时候应该沉默,都必须通过实际的训练和心理过滤,才能确立一种
整体的和谐与协作,在整个过程的进行当中要求主泡、助泡、解说员在同一时间
内有一种良好的协调与配合,而不能因为个体的独立而破坏整体的和谐之美。另
外,泡好一壶茶不仅需要有好的泡茶技艺,还需要有优质的茗茶、上好的水质、恰当的冲泡时间、合适的茶具、良好的心境、静谧的处所等等,缺一便不能品出
茶之至味。“美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大家共享”,茶道表演是种很好地培养学
生和谐美感与协作精神的文化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
意识与协作精神。
茶艺审美情趣的培养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品茶之所以被看
作一种文化,主要是因为它在满足人们解渴的生理需要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的审美愉悦。中国茶道讲究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境美,在安
静幽雅、整齐舒适、完美和谐的品茗环境中进行审美活动,并通过这种审美活动
和审美体验,去感受人与茶、人与自然之间最深刻、最亲密的关系。在茶道教学
特别是茶艺表演的过程中,则要求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并且创造美。进入
茶道教室,每个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仪表美,因为一个人的仪表直接反映出他的精神面貌和审美修养;其次应注意仪态美和语言美,它主要表现在礼仪周全,举
止端庄,说话和善,待人诚恳。另外,茶本身就具有一种美感,唐代诗人杜牧在《题茶山》一诗中赞道:“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4】,瑞草是神话传说
中的仙草,瑞草是美的,茶是瑞草之魁首,当然更美,因此在茶道教学中更要让
学生欣赏到茶的形、色、香、味之美,在茶道教室,当表演茶艺的学生款款走上
讲台时,整个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都只是在静静地观看着、品味着。涤器、投茶、冲泡、敬茶,表演者动作利索大方,礼节谦和恭让„„静寂的处所,轻柔的音乐,袅袅的茶香,甘醇的茶汤,让人似乎进入了一个空明宁静的世界,悠悠
一杯茶,它所烘托出的千山绿意,让人随和、随缘,此种意境此种美感,能对身
居茶室之人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性格
情操、思想境界等方面都得到适当的陶冶,久而久之,学生会把茶道课作为一种
美的享受,美的提升来对待,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陶冶情性的目的。
节俭清廉道德的倡导茶出自深山幽谷,得益于山野自然之造化,秉性
朴素高洁,不入俗流。在茶道教学中,以茶为载体,茶性的俭朴可以导人精行俭
德,可以培养超然、淡泊的雅趣和恭谦俭让的精神涵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崇尚节俭是一种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更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于消费阶层的大学生来说,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生
活方式、消费取向,还是一种精神品质,一种道德修养。寒夜客来茶当酒,清茶
一盏也醉人。淡淡的茶香,能让同学们从诸多繁杂的日常学习生活走向心灵的宁
静,目标的明确,情感的净化,和对朴素人生的追求。节俭并非吝啬,它是一种
自我约束,是以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达到精神快乐的一种境界。我们弘杨节俭美
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保持旺盛精力,磨练意志,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
培养学生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做新一代自强不息的优秀大学生。
中国茶道提倡茶人精神,以茶喻人,通过品茶品味人生,它是一种艺术的熏
陶与礼仪的训练,更是一种纯朴廉俭的生活方式的养成与道德素质的造就。高职
院校开设茶道课,不仅适应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需求,而且适应目
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当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被教育者的性格情操、思
想境界、人格等方面都得到提升时,也就给社会带来了祥和与安定。
参考文献:
【1】 余悦 茶文化博览之《中国茶韵》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
【2】 林治 《中国茶道》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4
【3】 余悦 茶文化博览之《中国茶韵》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1
【4】《全唐诗》卷522杜牧《题茶山》
注:本论文荣获国家一级学会湖南教育学会2008年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刊
登在《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
何哲群(1971--),女,汉族,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中文讲师,高级茶艺师,湖南省茶叶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茶文化。
第五篇: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
慈善组织公信力是近年来公众热议的话题之一。2010年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见2009“中华慈善奖”获奖代表时强调:“慈善事业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向善的慈善文化,不断完善慈善政策法规,提高慈善信息的透明度,切实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大力促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说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问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本文拟着重从分析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低下的原因入手,提出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容乐观
公信力,《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就是指慈善组织获取公众信任的影响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力和号召力。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如何将从根本上决定着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目前,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总体上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中国慈善事业面临着公众冷漠对待特别是富人不愿捐款的窘境。2009年3月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共同编制发布的《2008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汶川大地震唤醒了中国的个人捐赠意识,截至到2008年12月初,全国接收各界地震捐赠款物751.97亿元,创历史新高。根据北京、上海、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的社情调查,90%以上的被访问者均表示向灾区捐过款物。尽管如此,仍难掩国人怠于参加慈善事业的尴尬。中华慈善总会在2008年以前进行的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在“2009中华慈善奖报告会”上说,2009申报“中华慈善奖”的145位个人、180家企业,捐赠达133.5亿元人民币,占2009捐赠总额的40%。学界往往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归结为公众的慈善意识不强,富人的“为富不仁”、法律的不完善、免税政策的不合理等。诚然,这些都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但是,它们都不是主要的,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足。
(二)中国的爱心人士大多偏爱一对一捐赠。现代社会,富人做慈善的方式,一般是把钱交给各类慈善组织,或自己成立基金会,由慈善组织和基金会去运作,而不是自己冲在慈善一线,更不是亲自给穷人派发善款。今年春节前,中国“首善”陈光标将从127名企业家和个人那里组织来的捐款,共4316万元现金,装入8万个红包,送到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特困户手中。一些人认为他在作秀。对此,陈倒也坦然承认,并希望更多的人跟他学作秀,带动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其中,回报社会。以陈光标为代表的中国爱心人士之所以偏爱一对一捐赠方式,是因为他们不太信任目前的各类慈善组织。据搜狐网对“造成中国慈善事业落后的主要原因”在线调查显示:在1460总票数中,11.78%的人认为“一部分有捐助能力的人没有尽到责任”,6.85%的人选择了“缺少方便妥善的渠道进行捐助”,17.12%的人认为“缺少鼓励进行慈善事业的机制环境”,1.99%的网民选择了“其他”,而高达62.26%的选民都把“中国慈善机构的公益性令人怀疑”作为造成中国慈善落后的主要原因。
(三)有关慈善组织的丑闻时有发生。比如说希望工程,比如说各种救灾扶贫款,几乎都有被截留、被挪用、被贪污的记录。据《东方早报》2005年l1月15日报道,著名慈善家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余彭年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1988年给湖南捐赠l0辆进口救护车,后知救护车被改造成了某些领导的专车。盛怒之下,我将赠车收回,转赠涟源县几家医院,可转赠的救护车又被挪用”。另据《羊城晚报》2006年4月10日报道,从1978年到2005年,华侨、港澳同胞在广东捐款赠物总额折合人民币达360亿元,兴办公益事业项目3万多宗。法律规定侨捐项目是社会公共财产,但仍出现不少侨捐资产变成了国有资产或被变卖为小团体、个人财产的情形。比如华侨捐建的华侨大厦被拿去银行抵押了,侨捐医院转制给了个人,等等。这种让献爱心者揪心的丑闻,虽然只是少数,但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对慈善事业有着沉重的杀伤作用。
二、影响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因素
(一)组织信息的封闭性。全国人大代表、三峡画院院长、“中华慈善大使”周森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中国人大》记者采访时说,“捐赠者最关心的是自己捐的钱用在什么地方。我担心自己的捐款被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用在发奖金、吃喝、旅游等开支上,甚至担心被其他部门挪用或贪污。现在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等网站虽然对捐赠者、捐赠款项有详细的记录,但无一例外地缺乏对使用情况的统计,捐赠款物去向信息一片空白,公众对此自然无法彻底打消质疑”。据《全国性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监测报告》显示,在28家可以开展汶川地震募捐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的社会组织中,只有12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其接收的捐赠款物的使用和转移情况,而且这12家社会组织的信息披露也不够公开透明。
对于慈善组织,特别是民间慈善组织,信息公布的透明性应该是其工作的生命线。如果没有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布制度,民众无法通过正常渠道了解所捐款物的数量及使用情况,势必会大大影响慈善组织在民众中的认可程度,引起内部腐败行为的发生,进而影响慈善组织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的慈善组织还不是很成熟,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更应该做好信息的公开透明工作。
(二)法律制度的缺失性。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立法。现阶段关于慈善的立法主要有:《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社团登记管理条例》、《红十字会法》、《企业所得税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以及《个人所得税条例实施细则》等,但这些法律不足以规范当今我国的慈善事业,特别是缺少对慈善组织接受捐助物资、捐助项目运作、捐助资金使用及监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规定,使得我国的慈善事业时常出现丑闻。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不久,灾区连连降雨,灾民帐篷严重不足,可救灾帐篷却出现在成都的各小区,有的还是高档小区。在救灾帐篷里坐着的人竟然是衣着光鲜,在使用手提电脑;在救灾帐篷外停放的竟然是小轿车。这种景象,不禁使人寒心。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种种行径深深地伤害了广大捐赠者的心。原本我国的慈善事业就处于起步阶段,如果因为这种不光彩的事情影响了广大捐赠者的热情,将会更加使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三)行政干预的全面性。目前我国的慈善组织大多依靠政府的支持成立,官办色彩浓厚,政府在慈善组织的管理、资金募集、人员组成等方面掌握主导权。例如,中华慈善总会主要是依托于民政部建立,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是从团中央分化出来的,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脱胎于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等。从慈善组织的发展角度来看,慈善组织拥有政府的支持,将会更方便的筹集资金,而且会提高慈善组织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但政府这种金字塔形的官僚科层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它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各科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效率低下,难以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团队。这些都将大大影响慈善组织的发展及其公信力的提高。
汶川地震后,由清华大学NGO研究者中心邓国胜副教授领衔所作的一项针对所捐款物去向的调查研究显示,所捐款物的58.1%流向了可接受社会捐赠的政府部门,36%流向了政府指定的红十字会和慈善会系统,只有5.9%流向了公募基金会。当然,笔者在这里并不是反对社会所捐款物进入政府财政,笔者真正担心的是这笔钱会不会被挪用,会不会成为地方政府建办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公大楼,或者购买公车的资金呢?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南岳村在建的村委会,据说建成后还将有小桥流水等“美景”,能够达到四星级宾馆标准,仅砌一个厕所就要花费近50万元人民币,需要说明的是,距该村委会仅150米远的农民依然住在被地震破坏的危楼里,若有较大的余震,该楼将十分危险。看到这样的情形,还有谁愿意继续给灾区捐款物呢?
(四)伪慈善的杀伤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上假借慈善之名进行诈骗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据2007年4月12日《南方周末》报道,曾在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上被称为“中**亲”的胡曼莉被官方审计发现她将捐给孤儿的善款据为己有。她利用孤儿学校大肆吸纳社会捐款,并通过种种手段,将捐款人的钱转入自己名下,并用私吞的捐款,为自己置办豪宅,送女儿出国。种种此类诈骗行为,使得广大民众在行善之时多了一丝警惕,以免使自己的善举成为那些行骗者眼中的猎物。
总之,慈善组织公信力弱化的影响因素主要由慈善组织信息的封闭性、法律制度的缺失性、行政干预的全面性和伪慈善的杀伤性等构成,慈善组织自身的发展不成熟是最根本的问题。
三、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对公信力价值的要求日益提高,慈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善组织公信力的内容也将会不断扩展,扩展到主体的品格、专业的伦理、组织的效能、资金的运用、规则的遵守、战略的企划等各个方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七个方面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一)慈善事业法制化。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的引导和规制。“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慈善事业法制化是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治本之策。针对我国现有政策法规与慈善事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要不断完善慈善政策法规,加快制定慈善法和社会募捐管理条例,对慈善机构的性质和定位、慈善募捐的准入资格、捐赠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进行规定,进一步健全“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将慈善事业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促慈、以法兴慈、以法护慈,以法管慈。
(二)慈善组织规模化。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登记注册民间慈善组织近29万个,其中社团15.3万多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5万多个,基金会936个,其中全国性的约80余家。我国的慈善组织大体上可分成由政府主导的“官方性慈善组织”、在民政局登记的“民间慈善组织”、没有取得合法资格的“草根性慈善组织”三种类型,据专家估计,目前全国“草根性慈善组织”的数量要超过100万。以上数据,一方面说明我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国近年来慈善事业发展之迅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的慈善组织“散”(分散在各行各业)、“小”(个体规模小)、“乱”(筹款乱)、“差”(管理差)的现实。试问,一个尚未取得合法资格或名不见经传的慈善组织,何谈公信力?何谈发展壮大?因此,在现代慈善事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当今中国,不宜片面追求慈善组织的发展数量,而应引导慈善组织做大做强,通过提高慈善组织的个体实力来提升公信力。一个地方(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慈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设立的慈善机构过多,势必形成“谁也吃不饱,谁也长不大”的局面。
(三)慈善项目品牌化。目前,我国还有8300多万残疾人,2300多万城市低保对象,4800多万农村低保对象,每年因灾需要救济的群众近8000万,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还有不少人处于贫困状态。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这就要求慈善机构在开展工作时,找准慈善救助的社会定位,将解决党委政府想办而比较难办的事、困难人群迫切要求解决的事、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事、慈善机构责无旁贷的事作为立项的目标。在捐赠款物的使用上,慈善机构要改变遍地开花、撒花露水式的老办法,尽量让捐赠款物向特色品牌项目倾斜,将有限的款物真正用在刀刃上,提高救助水平和救助效果。要逐步放弃行政命令式筹募,积极探索筹募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方式,采用科学的流程设计品牌项目,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广宣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传品牌、建设品牌,并根据救助群体、帮助群体和发展群体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做个性化、人性化的救助方案,使全透明的特色慈善品牌项目深入人心。
(四)慈善信息透明化。公信力的公不是公家的“公”,而是公开的“公”。在很多时候,透明度是保障公信力实现的重要手段。透明度、公开性和公信力一起成为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运作工具。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曾经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制度保障,促使慈善组织运作更加透明,将是今后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的重中之重,也将是慈善管理部门的工作着力点。要提高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就要把机构的规章制度、资金募集、项目运作、善款使用等都向社会公众公开,按照捐赠者的意愿使用好每一笔资金和物资,使捐赠者了解到所捐赠资金和物资的去向,只有这样,才能使慈善机构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
(五)慈善队伍职业化。慈善组织的具体工作归根结蒂还是要由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去完成,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慈善组织工作的质量。为了提高公信力,慈善组织要积极推进慈善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为此,一方面慈善组织要通过各种渠道求聘优秀人才,这里的优秀人才既包括慈善组织的公职人员,也包括慈善组织的董事和志愿者。为了获得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组织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一是要扩展人才来源的社会基础,保证慈善组织从社会中广泛获取优秀人才,应该采取公开招聘、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人才选拔方式;二是要对于日常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慈善公职人员,应委以重任,使慈善组织能够发掘和留住宝贵的社会服务人才,因此应该在组织内部完善功绩考核、晋升惟功的人才发展路线。另一方面,慈善组织要持续开发人才,使组织人员适应社会发展与组织本身发展的需要。持续开发人才的方法就是在合理使用人才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继续教育,不断进行培养。因此,慈善组织内部要创造一种持续教育、终身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持续不断地开发人才。
(六)内部运作规范化。从根本上来说,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主要来自规范的制度,因此,加强慈善机构公信力建设首先要加强慈善机构自身的制度建设。具体来讲,慈善机构应该对机构的运作、资金的募集和使用等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为资金使用透明化、内部决策民主化、项目运作程序化提供制度上的保证。慈善组织本身的自律和自我约束是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也是监督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在这方面,上海慈善基金会的经验值得借鉴。该基金会按照国际惯例,对基金的募集、管理和使用等建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聘请了常年的法律顾问和会计顾问。其中,会计顾问对基金的收支情况进行年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
工作总结 规章制度 情况汇报 教学教案 办公应用
度审计后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在工作机制上,上海慈善基金会还专门成立了监事会,对基金会机构、代表机构等主要负责人的业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基金会资产的规范运作。
(七)外部监督常态化。政府应当把对慈善机构纳入社会管理的大格局中进行监督管理,除民政部门每年严格对慈善机构进行年检外,还应建立审计制度、慈善组织业绩第三方评估制度。要给予捐赠者充分的知情权,让他们不仅成为捐赠者,而且成为知情者和监督者。要运用媒体普及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充分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将慈善机构的项目执行情况以及资金、物资的接受和使用情况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媒体舆论的监督。
部分文献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参考试阅,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