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屋读诗——我的文革回忆

时间:2019-05-13 06:2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黑屋读诗——我的文革回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黑屋读诗——我的文革回忆》。

第一篇:黑屋读诗——我的文革回忆

黑屋读诗——我的文革回忆 作者:年长者是也 来源:凯迪网络

来源日期:2006-2-13 本站发布时间:2006-2-13 9:09:13 阅读量:822次

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时的事情了。所谓黑屋,并非是指见不得人的地方,或者是什么牢房之类。这里所说道黑屋,仅是指我家楼下的邻居,我的同龄人、好朋友启蒙所居住的屋子。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我们住的地方是一个二层楼,我家住楼上,启蒙家住楼下,原来他家在楼下只有一间屋,后来因为家庭孩子的不断出生,一间屋显然不够住了。当年,管房子是房管所,经申请同意,就在楼下原来是大厅的地方又搭建了一间屋子,因势取材,原来有两面墙,再砌上两面墙,屋顶就是楼板,房子建成后,原来的大厅就成了一个长长的过道,同时由于这间屋子是搭在不应该有房子的大厅中,只有朝南地一扇窗可以采到光,还有一面朝西墙对着过道有一扇很小的窗,其他两面都是墙了,所以除了阳光充足的中午时分外,大部分时间,这个房间里面都是黑的,所以将其称作黑屋。

启蒙和我是同龄,在文革开始时都是上初中二年级,只是,上小学时我们是在一个学校,而上中学要升学考试,我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他则考试成绩差了一点,没能考上重点中学,上了一所普通中学。如果不是文革停课,我想,我们之间的交流机会不会太多,因为大家的学习任务很紧,早出晚归,还有作业„„而由于文革不上课的关系,使得我们有了大量的时间在一起玩,或者谈天,而且很巧的是,我们两人都因为年龄小,家庭成份好的原因,都被各自的学校留了下来升高中,而没有下农村,这使得我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成了无话不谈到好朋友。当然,我喜欢到他那儿,还有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那里总能出现一两本当时市面上根本不可能看到的一些文学书。作为交换,我也会将自己家中,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借来的书拿给他看,只是,我借到的书,远远没有他借到的书多。

在那个精神饥渴,无书可看的年代,我们看书可以说是饥不择食,有文字的书都成了我们的精神食粮。我看过一种作为工农速成中学课本的“文学”,看过大学的古文教材,看过翻译过来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写的《教育诗》,也还看过线装本的古书《三国演义》,不过,由于我们当时都年轻,才20岁出头,所以,最打动我们的,应该是一些诗歌了。当时流传最多的,好像是俄国作家、诗人普希金的诗集了,而且有多种不同的版本,由不同的人翻译,查良铮、戈宝全的译本是流传比较多的。普希金的一些爱情诗如《致凯恩》等,在当年我们青春的心头激起了多少的涟漪,激发了我们多少青春的幻想啊。当然,像其他一些政治诗,也在我们心中引起了共鸣,其中最有名的是《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记忆中还有一本非常深印象的书,就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选,是孙用翻译的,翻译的非常贴切,那首脍炙人口的《生命诚宝贵》就不用说了,就是其他一些诗歌,也是非常地符合我们当时年轻人的心灵。比如《我愿意是激流》这首向爱人表达的诗篇,就非常生动和形象。还有《人应当像人》、《将国王送上绞架》,在当时我们的心中也引起深深的共鸣。

不过,在所有借来的诗集中,最值得提起,同样给我们印象深刻的,还应该是一本《中国新诗选》,这本书由著名诗人臧克家编选,1954年出版,由于当时尚没有后来那样的历次政治运动,所以此选本还是较为客观的,除了胡适的诗没有选之外,其他一些流派的诗歌都选了,比如像徐志摩、戴望舒、李金发等不属于无产阶级阵营作家的诗歌也选了。可以说,在当时一片打打杀杀的革命吼声中,这些当时所谓的资产阶级诗人的诗歌,无疑给我们的心灵注入了一股清泉。在我们读到《再别康桥》时,那种美丽的意象,琅琅上口的韵律,使我们也陶醉在康河的柔波里了。而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个打着油纸伞,有着丁香一般愁怨的姑娘,确实给我们青春的心灵以无尽的遐想。不过,最打动我们心灵的,还是诗人艾青的诗《大偃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土地上》、《向太阳》等,艾青的诗虽然是自由诗,但还是有其内在韵律的,读起来依然琅琅上口。在当时精神控制,说出格的话都有可能遭到别人举报,只能说官方规定言语的情况下。我们虽然爱这些诗,却也不敢大声地朗读出来。只能在启蒙所居住的这所黑屋里,压低声音,悄悄地、压抑着喉咙里的声音在朗读这些美丽的诗句„„尤其是艾青的那首“雪落在中国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啊!”在每段诗的后面都重复着这一句,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与诗人的心灵几乎相通了。主要是我们当时所处的环境,也与诗人当年的感受有相同的地方。

因为那是个思想言论受到极度控制度年代,是儿女揭发父母,夫妻互相揭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年代,精神生活是只有八个样板戏可看到年代,是除了官方钦定的几本书之外,其他书籍都属于封资修毒草的年代,对喜欢思考,喜欢文学的青年而言,思想无疑是苦闷的。所以,我们在读这些诗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在这间黑屋里。因为如果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的话,或者肆无忌惮地与别人谈论的话,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那时候的我们精神是非常压抑,非常苦闷的。正像鲁迅先生翻译的日本文学批评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中所说的,文学是苦闷后产生的,是苦闷的象征。为了能让心灵的苦闷能够发泄出去,那么,从这些诗歌中汲取营养,模仿这些诗人,写自己的诗,也是我们当年所乐意做的。只是,即使是写诗,我们也只能悄悄地,秘不示人地写下来,然后交换看一下,互相评价一下。可惜,我没有写诗的细胞,虽然有热情冲动,写出来却很直白,没有意境。而启蒙的诗却写得很不错,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依然是诗。比如像写我们在湖里游泳的一首诗:“仰卧在波上,聆听着水波轻轻地拍响,眼望着天上,脑海里总出现过多的幻想。哦,我亲爱的祖国,我还正在游荡,哪一个沸腾的日子里,我才能贡献我全部力量?”又比如写公共汽车拥挤的《早晨的公共汽车》,“像闷在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条条站的如笔„„人类已经登月,可我们的公共汽车还是这样拥挤!”(时间久远,记不全了),这些诗,无非是写出了一个青年的苦闷,以及对自己祖国只知道搞运动,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已远远落后于世界而发出的一些感叹,并希望作为一个热血青年,贡献自己的力量给祖国的良好心愿,决无半点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内容。但是就是这些诗,当时也是没地方发表的,只能是写好后束之高阁。

我想,这些诗如果能保留下来,保留到粉碎四人帮后,那时候有一个文艺复兴的春天,我的朋友启蒙如果将他写得这些诗投稿,也许能在杂志上发表,保不定,我的朋友启蒙就成了一个诗人,他的命运也许就改变了。可是不巧的是,他写在本子上的诗不知怎么搞的,被他的父母发现了,他的父亲还有点文化,在看到这些诗之后,虽然读不懂,但从词句里却看到了他儿子的抱怨,不满,而没有当时流行的革命词句,这无疑让他震惊,于是又将他儿子的诗拿给他的大女儿看(启蒙的姐姐,当年的高中生,已在农村插队,那时正好休假回来),结果是启蒙的姐姐一看,也觉得这种诗与时代不合拍,留下来危险,可能给家庭招来祸殃,于是,全家一致决定,这些诗必须销毁!(在那个时代,人人都是思想检察官。)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在全家的压力和监督下,启蒙被逼无奈,只好将自己花了心血,发出自己心声的诗歌,全部付之一炬,让他的家人终于放下心来。

我那时已经到煤矿工作,一个月才休假回城一次,启蒙焚诗的具体情况,我也不知。只是回来休假见到他时,他的精神非常颓唐,萎靡不振,看来对他的打击够大的。自此之后,他写诗的兴致大打折扣,也就基本不写诗了。所以,他后来就没能从一个文学青年,转变为一个诗人。如今,他也成了一个下岗工人,好久没见他了,不知他还能回忆起我们当年黑屋读诗的情形否?

第二篇:我的读诗故事

我的读诗故事

4月8日 星期二 天气:晴转多云

在老师和同学们强烈推荐下,我买了一本《结局或开始》,是北岛的诗集。北岛是著名的朦胧派诗人,他的作品,一定是值得一看的。我满怀期待地读了起来。

可读了没多久,我便焦躁起来。被欧美文学简单粗暴的叙事方式惯坏的我,根本没耐心去品味文字中东方式的浪漫。我并不是第一次读诗,但我读过的那些诗,即使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也不会将主题和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藏得如此之深。

“人民――月亮被撕成闪耀的麦粒,播在诚实的天空和土地。”这是什么手法?月亮,土地,又代表什么?人民又是指谁?“明天,不。明天不在夜的那边”明天怎么会不在夜的那边呢?“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这是在表达什么呢?

我苦恼地合上书,无奈地看着这本曲高和寡的诗集。它是不是也厌倦了对牛弹琴呢?我闭上眼睛思考了一会儿,总觉得我漏掉了什么东西。我于是又很快地打开书翻找起来。

啊,找到了,是《太阳城札记》。它对于命运的解读是这样一句话“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我刚读到这一句时,满脑子都是想表达什么,什么手法之类的问题。根本没好好品读一下这句话。但这句话却无意中在我脑子里掉队了,留了下来。

现在看来,这句话实在是妙不可言。不仅仅是押韵这么简单,第一句的句末和第二句句首完美地连接在一起。两个“随意”,将轻松惬意的氛围写得细致传神。这不正如命运一般,充满着未知吗?但只要我们摆正心态,命运,也不过是游戏一场。根本没什么好担心的。

终于初步读懂了诗,我又惊又喜,立即接着往下读:“和平――在帝王死去的地方,那枝老枪抽枝、发芽,成了残废者的拐杖。”我原先拼命地想帝王、老枪等东西究竟指代什么,但现在看来,根本没必要深究。帝王死去,老枪化作了拐杖,不正象征着权力的争斗结束了,人民的苦难终于结束了。这不正是和平的意义吗?

读《结局或开始》,不仅给了我心灵上的享受,还使我的阅读水平进了一大步。读书也好,读诗也罢,不能死抠一字一句,而要领悟语句中的情感,体会文字的妙处。(指导老师:王跃平)

第三篇:我爷爷奶奶的文革岁月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课程报告

《我爷爷奶奶的文革岁月》

姓名: 学号

上课教室:第一教学楼102

学院: 联系电话:

我爷爷奶奶的文革岁月

作者:李文思

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和防止中国出现所谓的苏联赫鲁晓夫式的修正主义上台,在“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平生好斗的毛泽东的发动下,给中华民族带来不尽灾难的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后改称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终于在经历了大跃进的狂燥和三年所谓的“自然灾害”实则是人为的灾难后刚刚恢复元气的中国拉开了帷幕。那时期的人们早就已经失去了正常的思维方式,出口就是大讲特讲阶级斗争,好象这个社会没有了政治运动,没有了斗争,就不能活命了。当时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垮,不斗则修”。

如今这段岁月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它给我们民族所带来的灾难以及留下的深刻的教训是不会随着苦难生活的结束而被遗忘的。我通过询问爷爷奶奶,了解在那段特殊时期中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状态,重温了那段法治观念缺失,个人崇拜之风盛行的时光。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来说,也可从中更加真切地触摸、感受那段蹉跎岁月,永远铭记那段历史,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据爷爷回忆,他当年是光泽战斗兵团的一员。由于生活在部队,所以吃住都没有感觉到特别的困难,虽然生活水平一般,但是每天都沉浸在为人民服务、实现个人价值的快乐中。经过了五十多年岁月的 2 洗礼,仍有两件事深深的镌刻在他的记忆中。一件是当初他参加了对县里一位副县长的批斗。这位县级干部是由于被指控贪污腐败而遭到批斗的,当时的兵团成员把他带到了镇里进行批斗,给他戴上高帽子,把他拖到了台上,由群众对他的罪行进行陈述、审判与定罪。在当时象这样完全没有经过法院的审理的审判比比皆是,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法律效力的,是社会主义法治缺失的现象,但是却也体现了当时人民群众积极响应毛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伟大思想,想要打倒反动派的心情。后来,这位副县长在文化大革命后又恢复了原职。在文革期间还有许许多多像这位副县长一样蒙受不白之冤的干部,他们也都遭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可见过分的民主带来的不是更公正的社会,而是混乱,从长远看,惟有民主法治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爷爷说的另一件事现在想起来觉得十分荒唐,但当初却险些让他遭受批斗。那次爷爷的一个战友在一次战友聚会时问我爷爷“在家靠父母,出门靠什么?”我爷爷立刻就回答了“靠朋友。”这句话其实本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一句俗语而已。但是在那个不管哪儿都有反革命。反革命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时期。一个单位要是揪不出几个反革命,就是阶级斗争抓得不力,就是没有无产阶级感情,就是没有高举,没有紧跟。因此爷爷因这句话被这位战友拿去上纲上线的检举了,当初邵武兵团的人就要求批斗我爷爷,要给他带高帽子,说他是反革命。他们认为无论出门还是在家都应该靠毛泽东,我爷爷那么说是他否定毛泽东观点的正确性和领导地位的表现。但在关键的时候他的另一位战友站出来维护了他,赶走了邵武兵团的人。这件事从侧面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毛泽东的盲目崇拜,凡是毛泽东说的都是对的,凡是毛泽东的指示我们都坚决执行,这种完全不尊重客观实践的所谓的“真理”统治了人民的思想。广大劳动人民每说一句话都要小心翼翼,好比回到了清朝的文字狱时期。本来一句无心的话都要被套上反革命的高帽子,这样的重压下,人民生活的严峻可想而知。

我爷爷对文革的回忆大多集中在他工作时的见闻,而在我奶奶的回忆中更多涉及的是家庭生活。在文革发生之前我的爷爷奶奶已经结婚了,在63年到73年间我的父亲和四个姑姑相继出生了。我家成了一个由爷爷奶奶,奶奶的父母以及包括我父亲在内的五个孩子组成的大家庭,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当时我家还在农村,我爷爷还在兵团,而我父亲的外公外婆又年事已高,无法从事体力劳动,所以繁重的家庭琐事都落到了我奶奶的肩上,但那时的农村不准个人饲养牛、马大牲畜,社员的自留地,家中喂个鸡、鸭、猪、羊都是资本主义尾巴,要统统割掉。甚至房前屋后社员种的树,也是资本主义的根,要么砍掉、要么统统归公。做人好像越穷越光荣,不好的、落后的、集体的、贫困的、都是社会主义。凡是积极的向上的,能脱贫致富的,都是资本主义。当时还有一个怪口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真叫人不明白,好像贫穷就是社会主义的代名词。各种限制打击,使已经贫穷的社员就更贫困了。因此奶奶即使每天起早贪黑去生产大队赚工分,仍然不能维持全家的的生活开支。那时我父亲还在上小学,听奶奶说每一回我父亲十分想要一副乒乓球拍,每天缠着他外公讨要,外公为了满足他的要求,就将家里用来换油盐的鸡蛋 存起来与父亲一起悄悄的到城里去换钱,奶奶在家里担心了一天,生怕他们俩被城里抓投机倒把的人给抓了,直到他俩回来了才放下心来。因为那时常常有城里来的工作组检查农民是否偷偷跑到“自由市场”作小买卖(有的地方把农民卖几个鸡蛋也称作“投机倒把”);检查农民是否偷偷从事补锅、修车、缝纫等个体劳动,若抓到的话就要游街示众。

随着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物资生活的匮乏一起到来的还有文化生活的贫瘠。那时候,严格来讲,已经没有娱乐活动,所有的电影、小说、音乐等等都是为了教育而制作的,歌舞节目也总离不开政治说教,而不是为了老百姓的娱乐消遣而准备的。当时我奶奶生活的农村文化生活十分单调。每月一次的学习毛泽东新思想的集体会议可以算得上是唯一能够学习文化知识的活动了,没有其他的书籍,没有电视。在我询问奶奶时,她说“每天做事都那么累了,哪里来的闲工夫唱歌跳舞?”原来他们是用体力劳动填补了单调文化生活啊。当时他们手上的唯一读物就是《毛泽东语录》,每天胸口还要别上毛泽东的像章,如果一时忘记就有可能被说成是反革命,被带去批斗。听奶奶这样说我突然觉得那些红卫兵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身处那样文化缺乏的年代,到处寻找反革命、反动派大概也成为他们唯一的精神追求了。随后我又问起了当时教师的生活处境,因为我在一些文献上看到许多关于当时教师被打成“臭老九”的记录,我想身处“文革”期间那种鄙视知识分子,甚至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的社会氛围中,我们那里的教师大概也不能幸免,但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奶奶说那时候只 有一个老师,而且文化水平不高,但当地的村民却十分的尊敬他,明里暗里的常常资助他。这大概是由于朴实的农村人对文化知识仍心存敬仰,毕竟我国有几千年的尊师重教的传统。

现在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各种印记也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褪色,成为只留存在老一辈记忆中的一段时光。将我家现在的生活与当初对比,差别十分明显。生活水平已经大幅提高,当年的苦难也只能在爷爷奶奶偶尔的忆苦思甜中出现。粮食也不再匮乏到只能限量分配;九年义务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像文化大革命时期那种仅凭一句话就被打成反动派的事件也不复重现了。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发表对时事的看法,人人都享有了言论自由的权利。领导人也走下了神坛,褪去了象征绝对权威、不容质疑的权威光环。共产党是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代表,领导干部、公务员成了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服务员,他们工作的目标是更好的服务人民,引领人民走上幸福和谐的生活。现在我的爷爷奶奶每天晚上都会收看新闻,他们对于时代的变化充满了惊讶。想必在他们的眼中,世界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那段日子里,他们一直坚持随手关灯。在我无意间表现出浪费的恶习时,他们就会重提当年的艰苦岁月。虽然当年艰难、困苦的生活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当时养成的勤俭节约习惯已经难以改变。文化大革命的混乱状态使我们的上一辈经历了艰辛岁月的洗礼,但是它在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磨砺了他们的精神。中华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显得更加熠熠生 辉。

在结束对爷爷奶奶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历的询问前,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要怎么形容那段岁月呢?”爷爷奶奶说其实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当时的日子虽然穷了一点,但是还是有很多开心的时候的。这个答案非常出乎我的意料,我一直觉得当时的那段岁月应该用“噩梦”或者“再也不想经历一遍”了这样的词语描述,却没有想到却被他们淡淡的一句话给概括了。这让我想起了泰戈尔的一句诗“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中华民族这种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就镌刻在我们的血脉中,不论经过多少年的岁月,它都没有被稀释,被淡忘。

文化大革命一场由晚年毛泽东亲手发动、领导的政治运动,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它使得中国的复兴整整推后了二十年,教训极其深刻,危害极其沉重。重新回顾十年“文革”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依法治国之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勇于正视自己犯下的错误,纠正它,从其中吸取教训。只有通过对当时错误的深刻认识,我们年轻的一代才能时刻警醒着,不再重蹈覆辙。现在我们常常会为朝鲜民众对金正恩的盲目崇拜行为而发笑,其实在当时我国何尝不是如此。文化大革命警示我们要时时刻刻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而不能对所谓的绝对权威偏听偏信,扩大个人意志的绝对作用,以个人的言行作为判断正误的标准必定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给人民群众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以一家之言约束百家的之言,虽然能够形成表面上的团结统一,但是却无法 让人民群众产生归属感,真正把民主落到实处。这次通过对爷爷奶奶的访谈,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民主和法治的重要性。在我国建成一个社会法治国家,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人民群众尊重法律,行政人员依法行政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大革命造成的许多惨剧都是由法治意识缺失,“人治”替代了“法治”所引发的一场浩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要牢记文化大革命的教训,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第四篇:陈子安饼屋——家乡的回忆

陈子安饼屋——家乡的回忆

开学的第一天,爸爸带着对女儿的骄傲送我进入大学的殿堂,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情,是喜悦?因为我完成的人生中的第一个目标;是难过?我不能回家了,即将一个人生活,没有了父母在自己身边。当爸爸走的时候,我的心里十分的是失落,好像确实了一样东西,心情特沮丧,我哭了。亦如我刚上高中那时,上课、下课都免不了哭一场,我们班主任那时以为我缺钱呢,还要给我钱,我向家打电话说不要上高中了,最后我爸妈不放心我从老家赶过来看我。我现在想想真的很丢脸,但是现在我还是抑制不住对家的想念。一次,对我来说是一个美好的机遇,我遇到了陈子安饼屋,吃到了让我有了家里爸妈做的饭的感觉。同学的男朋友为她买了几个饼,我们两关系很好,她把饼给了我一个,当时吃的是山野花菜的饼,吃的时候香酥麻辣可口,让我立刻想起来妈妈做的饭。我们家都特别爱吃麻辣的东西,家里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辣椒和麻椒,陈子安饼屋的一些饼都和家里饭的感觉一样。每次,当我想家的时候,当我心烦意乱的时候,我就会到陈子安饼屋买饼,有了它,让我感觉我背后爸妈都在支持我,他们永远不会放弃我,即使我做错事,他们依然爱我,不求回报,只为我能快乐的生活。

陈子安饼屋谢谢你的相伴让我度过了大一,这个对我来说艰难的岁月。虽然你只是一个饼,也许对别人来说意义不太大,但是你带给我的却是广阔的海洋。我希望你的道路会越来越旷阔,帮助更多的学子走完他们求学的生涯。

第五篇: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后感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书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课程:

摘要:毛毛的《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记叙了邓小平及家人在文革十年间的经历,本文将根据书中的描述,浅析邓小平在文革时期的经历,谈谈邓小平与家人的亲情,并阐述作者从邓小平的为人处事中得到的启发。关键字:邓小平;文革;

一 绪论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展示了新中国历史上最为曲折动荡的10年,展示了中国人民纠正谬误向真理迈进的历史过程,作者毛毛在书中向人们讲述了邓小平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讲述他如何凭借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以及冷静的头脑卓越的胆识去战胜困难,并顽强不屈地追求真理的真实故事。另外,面对文革带来的不幸,邓家人相互扶持相互关爱共渡难关,表现出的中国式家庭的温暖与乐观,也是本书的重头戏。

二 文革时期的邓小平

文革期间,邓小平几乎都是过着“囚禁”的生活。但是,邓小平依旧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按时吃饭、工作、睡觉、看书、关注时事,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都能长期坚持这些良好的习惯。这可能是一个细节,却能反映很多问题。或许是邓小平沉着冷静的性格使他处变不惊,又或许,是他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卓越的智慧使然。邓小平很有远见,他明白该如何去做。无论是在中南海、江西,还是回到北京再次被打倒时,他始终理智对待,不去做无谓的斗争。但是,对待自己能够争取的事情,比如重新为国家工作的机会,子女的切身问题,他从没有放弃过争取。据子女回忆,那一时期的邓小平很沉默,眉头紧锁,但他并没有什么都没做,他在思考,思考国家和人民的出路。在江西改造期间被他踏出的小道,便是他思考的足迹。

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到恢复。当时文革尚未结束,四人帮仍在翻云覆雨,任何违背文革的举措都有可能招致再次被打倒的危险。邓小平也清醒地知道这一点,但他依然决定大举开展整顿工作,因为这是他经过深刻的思考得到救国之路。他深爱着国家和人民,不能容忍祖国多处在**之中一天,他也深知这次机会的来之不易,不去抓住,机会只可能转瞬即逝,所以就算再一次被打倒,邓小平也要进行改革。

事实上,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工作是卓有成效的。8年的囚禁生活为邓小平积蓄了力量,积蓄了能够带领中国走上正确道路的力量。1975年邓小平开始整顿,他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整顿方案。他发现在国民经济存在的繁杂问题中,铁路问题最为重要和严重,所以首先对铁路进行了整顿。在整顿铁路的过程中,首先要整顿的又是问题最多的徐州。铁路整顿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随后,各行各业的整顿工作全面展开,有效地对文革时期的混乱局面起到控制,工业生产恢复并呈现良好地发展态势。

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和思考的一点。据书中的描述和记载,毛泽东从文革一开始就打倒邓小平,后又起用他,在后又将他打倒。毛泽东如此反复地对待邓小平,作者指出是因为,毛泽东一方面看重邓小平的才干,另一方面却又在对待文革的评价问题上对邓小平不放心。邓小平曾向毛泽东保证过,复出后不再翻文革的旧账,事实上他也确实这么做了。尽管毛泽东在晚年犯下了文革的错误,给邓小平和家人带来痛苦,但邓小平仍对毛泽东存有崇高的敬意,在毛泽东去世后,仍对他的功过是非有着公正而科学的评价,单从这点,便可看出邓小平开阔的胸襟和伟人的风范。

三 邓小平与家人

患难之中见真情,面对文革的磨难,邓小平一家人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温情也让人印象深刻。在文革期间有许多家庭,家庭成员相互揭露,彼此反目,但邓小平一家始终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温暖战胜困难。家庭的温暖可以说是帮助邓小平度过文革十年的坚强后盾。

文革开始,邓小平的子女就与父母分离,1967年前后邓家的较大孩子邓朴方和邓林已经20多岁,因父亲的牵连,被批斗的最多。邓飞和毛毛都还小。邓家夫妇缩衣节食,想尽办法为孩子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书中有个细节很让人难忘,说的是邓小平和卓琳被囚禁在中南海,而子女们在外艰难度日时,卓琳想着各种借口多要些钱给子女们。“她一会儿说冬天到了该买棉衣了,一会儿说被子没带够要买被子了,一会儿说男孩子能吃粮票不够了,每月总是想尽办法,变着法子,不管钱还是粮票,能多加一点算一点”。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卓琳对子女不尽的牵挂。邓朴方是邓小平的大儿子,他在被囚禁时被逼跳楼,导致胸部以下失去知觉,高位截瘫终身残疾。邓家人面对这一不幸,不去责怪谁,而是仍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想对策想办法为邓朴方医治。很少写信的邓小平,为了儿子,一次又一次的写信请求帮助。甚至在后来,邓朴方被送到江西,由邓小平等三位年长者照顾。而被迫分离的邓家人每有机会总会聚到一起,父母将收藏已久的好吃的拿给孩子们吃,孩子们讲外面发生的事情给与世隔绝的父母听,一家心从来不分离,纵使这十年间政治变化再大,邓家的家庭温暖始终不变。

也正是这本书对邓小平家庭生活的描写,让我更深入地认识了邓小平。曾经我了解的邓小平是一代伟人,对他可亲可敬的一面略知一二。而这本书却让邓小平的形象更为生动而鲜明了,他不光是一位伟人,在生活中也是充满了温情与爱心的,他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好爷爷„„邓小平很爱家里的小孩子,书中有个情节令人难忘:邓小平夫妇一次被“软禁”,他们想到明天是孙子的生日,便托人送来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小萌子明天生日,给他一点水果和两个罐头,两个瓶子留给他玩,还有糖一大块。不要调皮,和眠眠姐姐两人分。给小胖子一个大苹果。”这样点点滴滴的细节,在文中比比皆是,让人觉得邓小平原来离我们的生活这样近,在伟大的光环的背后,也有其充满温情与爱的一面。

邓小平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不忽视,他在家庭中并不多言,不给孩子强加要求,说的道理也是格外朴实的,更多的是以身作则,用严而律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也正是因为这样良好的家教吧,邓小平的子女日后分别在各行各业都做出一番成就。古人有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所有的领导人在运筹帷幄的同时也能做到齐家修身,而邓小平都做到了,在大处和小处都展现出人格魅力,这也是他广受爱戴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四 思考与感悟

邓小平在文革时期的经历,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思考如何面对困境是很有启迪意义的。在文革十年,邓小平作为原先的国家领导人,开国的功臣被打倒,从高位跌落只能在工厂做工,年逾七十却还要照顾瘫痪的儿子,那时的他是要忍受多大的冤屈与辛酸,但他没有消沉,而是从容冷静,荣辱不惊。即使在低落的境况他中仍能看清形势,不忘自己对国家和人民取下的诺言,一刻不停地思考国家的出路,争取复出的机会。没有人生来就是伟人,也没有人能一直得到公正对待,真正可怕的不是被别人打到,而是放弃自己。即使身体被囚禁,思想的火花仍可以绽放,即使在逆境中也可以寻到希望。邓小平是卓越的政治家,更是明事理的智者。邓小平的经历也让我思考如何为人。邓小平虽为国家领导,终其一生,说话却始终是朴实诚恳的,做事始终是为国为民勤勤恳恳的。他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也曾说过“我没有辜负这几年,做了应该做的事,做了好事,这辈子可以了。”这样朴实的话语让人感动。反观当下一些领导,无法放平心态,神态是目中无人的,语气是颐指气使的,他们缺少的是一种修养。手腕,才干能让人坐上高位,内在的素养才能让人坐得稳。作为领导人不光要有政治才能与谋略,也要修身养性,保持平常心,不高傲不焦躁,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邓小平就是最好的写照。

另外,家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在家庭中,邓小平是个很好的家庭成员,他照顾并无血缘关系的后母,他和妻子相濡以沫,以身作则教育子女,陪孙儿玩耍。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平凡的父亲,何种角色他都能扮演好,这和他平和的心态,温情的性格有关,也是他智慧的另一体现。一些人有权有势了就嫌弃丑妻老母,但他们忘记了权势终归是身外之物,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失去,而亲情却可以是长久而温暖一生的。邓小平珍惜他的家人,也正是家庭的温暖,使他从琼楼高处跌落时,获得一个软柔的托举。这也是他坚持下去的一个理由。

读我的父亲邓小平,我再次认识邓小平。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他的贡献;是一位好父亲,给孩子树立了榜样和给予他们乐观的力量;也是后人的榜样,给当代人带来启迪,树立起精神楷模。而他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也会永远铭记。

下载黑屋读诗——我的文革回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屋读诗——我的文革回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后感

    十年文革,其影响之深、涉及之广、破坏之大,广为人知。但其中的艰辛与沉痛,却并非我们这些生于平稳年代的学生所能体会的。作为文革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邓小平,他那跌宕起伏的......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后感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读后感 —小平,您好 经济0903 项雪丹 0904200324 翻开《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里面记载了一位女儿对“文革”时期父亲客观的看法及评价,让我看到了......

    我读《山地回忆》

    一种温情,一种情谊 —我读《山地回忆》 都说孙犁的小说如优美的抒情诗,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曾经在课文中学过《荷花淀》的节选,大概的总体印象是淡淡的朴素、真挚。于是便想拜......

    回忆我的老师

    前些日子,托祖希君带去洪本祝著的《一梦五十年》一书给孟荣君,他收到书后打来电话,在电话中他除了表示谢意之外,还告诉我,厦门六中60周年校庆将至,想出书,问我是否能写点有关母校、......

    我的童年回忆

    我的童年回忆 从落地呱呱声响起时,到六岁去上海生活,十一岁前我一直充当着漂亮可爱听话乖巧的小女孩。不知道是什么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都长大了,都有各自的事业要去拼搏?小时候,......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一、了解朱德母亲的品质。她是一位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领会作者由热爱母亲推而广之热爱中国......

    回忆我的母亲

    5.回忆我的母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生字词及其词义。 2.了解母亲的形象特征。知道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重点) 3.学习老......

    回忆我的朋友

    一年又一年,时间就这样像水一样溜走了。每天我们都这样生活着,天空依然那么湛蓝,日子依然那样匆忙。闲暇时候,坐下来回忆过去的日子,心里那种无奈,那种痛苦,依然在我的心里。 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