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亮代表我的心--李白写月诗赏谈
月 亮 代 表 我 的 心
——李白写“月”诗赏谈
炎刘中学 吴锦标
一.李白的生平及对月的钟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据说是因为他作的《清平调》得罪了当时宠冠后宫的杨贵妃(杨贵妃认为“可怜飞燕倚新妆”几句是讽刺她)而不容于宫中。
(清平调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中年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李璘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葬当涂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关于他的死,还有多种不同的传说,一说便是他在舟中赏月,失足坠水而死。
跟月亮有关的诗中,李白的“ 欲上青天揽明月” 一句给我们的印象可能最为深刻。每每读到这句诗时,脑海里便浮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 寂静的夜晚,深邃的天空中一轮朗月高挂,豪情逸致的诗人如嫦娥奔月般从地上腾起,想把高高在上的 明月揽入怀中。可见诗人之豪情逸致,亦可见诗人爱月之胸怀。明月,作为纯洁、美好、光明、幸福的象征,博得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的讴歌吟咏,留下了多少彪炳千古的名篇佳作,而盛唐大诗人李白更是天纵逸才,笔底生辉,成为其间的佼佼者。“ 高吟大醉三千首,留著人间伴月明”,据统计,李白 今存千首诗作中涉及明月的篇作有 2 5 0多首,约占诗作总数的四分之一,单从诗中明月不同的意象角度考察就有八十多种,如晓月、夕月、风月、露月、新 月、秋月、溪月、山月、闺月、楼月、峨眉月、瑶台月等 等。李白一生与明月结下不解之缘。关于他的出生,传说是母亲夜梦太白星(金星)而身怀有孕的,是秉赋天上星宿精灵的天才,其名白、字太白,显然与这一传说有关系。关于他的死,传说在舟游时乘酒兴,“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故当涂采石矶至今仍筑有“捉胎”。这些传说本身当然不是事实,但是却曲折地反映了李白对明 月的热爱竟达到了至深至切的程度,而他一生挚爱的那皎如“飞镜”的明月,“ 与人万里长相随”,始终形影不离
地伴随着他。明月让李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心情来看待,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因而李白诗中的月也具有了色彩韵味各异的意象。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一看李白诗中的月之意象。
二.李白诗月之意象 1.表现豪迈旷达情怀
李白兼具儒、道、任侠精神,也造就了他豪迈洒脱的个性和飘逸超旷的襟怀。如《东鲁门泛舟》中:“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诗人将月下泛舟,遨游太空看作是人生无穷的乐事。《唐摭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水中捉月而死。”传闻虽不可信,但从中我们却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喜爱的程度。因此,他竟敢上天捉月。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俱怀逸光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由此我们也看到一个想象丰富,个性洒脱的诗仙形象。而他的《把酒问月》更是逸兴豪迈,感情丰富,语言夸张。其中的“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引出了人与月之间若即若离,似却近的关系,并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与思考。人生是短暂的、痛苦的、其间有着不尽的坎坷与曲折,孤独与寂寞,但李白却可以让自己尽量忘却这一切,去享受人间的自由与快乐。如《将进酒》在自己失意之时,李白却仍能吟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样旷达豪迈的诗句,我们也不得不为他有如此宽广的胸襟而感叹。又如《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心境开阔,因此,他的月亮也随之开阔和雄壮。读后,使人心胸一振,我们也找不到他一丝惆怅的借月咏愁情的意象。再如他在《玉壶吟》中写道:“烈士击玉壶,壮心异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这里的刀光剑影,显示出诗人那种拂剑而起的游侠豪情。月亮在此也不再委靡惆怅,而体现了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
李白生平最渴望的就是做一名儒将,驰骋沙场,但他的一生都没有机会尝试,因此就把这种强烈的愿望写入了自己的诗作之中。如《塞下曲》之五中写道:“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这类诗歌充满了一种侠肝仪胆的豪情。“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他咏边塞而悠悠闲谈,也许,这正是李白儒侠风格所在。
2.表达清纯品质、纯洁友情
月,是清高、皎洁的象征,这也正好与李白的先天秉性相契合。如《月下独酌》中这样写道:“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意能招呼明月为伴,表现了自己如月般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节操。也许,在现实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也只有明月能与自己进行心灵上的门交流,成为自己永远的知己。而在与友人的交往中,皎洁的月亮更代表了彼此之间友谊的纯洁与高尚,如在《哭晁卿衡》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将日本友人晁衡比作明月,把晁衡海中遇难比作“明月沉碧海”,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真挚的痛悼之情。而在听到友人王昌龄遭贬后,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寄》中寄予了无限的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诗人以寄月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与关怀。同时也用明月象征自己和友人品质的纯洁无暇。这样的想象既奇特新异,又无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毫无做作之态,也显示了李白文学功底的深厚。3.表达别离情怀
月在古代就是别离的生发意象之一,因为月亮有一个特点,即光照两地。普天下只有一轮明月,所以不管是分隔在天涯,还是海角,人们都可以同对着一轮明月,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南朝谢庄 《 月赋》 中有“ 美人迈兮音尘闻,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说得好: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有阴晴圆缺,当一轮明月升上天空时,人们会由月圆而想到人圆。当月圆而人未圆时,一种怀念亲人、友人、故人、家乡的感情便油然而生。《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几乎成了中国人的思维定势。李白更是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思念。《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日: “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对月怀人是李白月亮诗中的主体,有怀妻子的,有怀友人的,有怀儿女的,有宫怨诗等。且看《 玉阶怨》 :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对月怀人的作品很多,但写得如此含蓄的却不多见。全诗无一字言怨,而幽怨之情见于言外。全诗只是通过主人公的系列动作,使读者能够看到她的内心世界。真所谓“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含蓄美是中国古诗最主要的审美观之一。这正是“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怀友人之作中,除《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那样的名篇外,还有许多写得情深意切,意境深远的佳作。如《 下寻阳城泛彭盖寄黄判官》 : “ 浪动灌婴井,寻阳江上风。开帆入天境,直向彭湖东。落影转疏雨,晴云散远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相思俱对此,举 目与君同”。“ 君去西秦适东越,碧山青江几超忽。若到天涯思故人,洗纱石上窥 明月”(《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烷纱石》)。“ 何以折相赠,白花青桂枝。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 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 月随碧山转,水含青天流„„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 秋风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三五七言》)。“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张舍人之江东》)。思友至切,岁月如梭,诗人甚至想到了人生苦短。“ 月色不可扫,客愁不可道„„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尔非千岁翁,多恨去世早”(《 拟古》 之八)。“ 琴弹松里风,杯劝天上月。风月长相知,世人何倏忽”(《 拟古》 之十)。“ 白日与明月,昼夜尚不闲。况尔悠悠人,安得久世间”(《 杂诗》)。
4. 表达思乡愁绪
对月思乡是他的又一主题。老幼皆知的《 静夜思》 “ 床前明月光”,就是其杰出代表。此不赘述。而在李白的诗歌中,表现这一点的还有许多,如《 太原早秋》:“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又如“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峨眉山月照秦川。„„ 归时还弄峨眉月”。(《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诗中的月不仅让人思乡,而且还成了故乡的代表,李白对峨眉月始终未能忘怀,就是万里远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忆,更感觉她相伴而行。而今在黄鹤楼前看见来自故乡的僧人,他带来了峨眉月,这明月定将伴送他到长安去。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 与人万里长相随”,照沧海、照黄鹤楼、照长安陌、照秦川,直至诗人返乡,“ 归时还弄峨眉月”。诗中所表达的对月情感,超过了《 静夜思》 中的见月思乡。为什么会有这么些联想呢?杜甫《 月夜忆舍弟》 诗句: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说出了其中真谛。《 关山月》 描写了塞外征人的见月思乡之情。“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问。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于他的死,传说在舟游时乘酒兴,“ 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故当涂采石矶至今仍筑有“ 捉月台”。这些传说本身当然不是事实,但是却曲折地反映了李白对明月的热爱竟达到了至深至切的程度,而他一生挚爱的那皎如“ 飞镜” 的明月,“ 与人万里长相随”,始终形影不离地伴随着他。5. 表达怀才不遇,失意孤寂
李白一生幻想着在政治上能有所作为。建功立业,功成身退是他的理想人生。然而他的一生不尽人意,仕途坎坷,屡遭谗毁,他在不少诗中写下了自己的这种愁情。试看: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情风吹,香气为谁发?
李白一生有两次入仕,一次是天宝元年,玉真公主推荐、(一说经道士吴筠)推荐以召赴阙,供奉翰林; 一次是投效永王,被放夜郎。按此诗的内容来看,应当是李白被谗于长安,也说是作于天宝三年左右。“ 虽照阳春辉,复悲秋月高”。“ 阳春辉”,当指
其为玄宗恩浴; 而“ 秋月高” 则当指谗毁之悲慨。借月抒发 自己理想的失落和感叹 自己仕途的坎坷,又是李白月意象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李白的这首诗充满了沦落的惆怅。这首诗大概作于李白初入长安未遇之时,全篇最能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沦落之感的正是那两句咏月诗: “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好一句“ 望月空叹”,诗人借月言愁,道尽了自己沦落的无可奈何和“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的仕途艰辛。众所周知,李白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大转折时期,诗人自身境遇也遭受了“ 热望——得意——失宠——失望——落魄” 的复杂多变的人生历程。诗人热衷用世,有定国安邦的宏图大志,他曾抱着“ 济沧海”、“ 安社稷” 的理想,凭着 自己才干“ 遍干诸侯”,(李白的《与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希望得其赏识推荐入朝辅弼君王,从而实现他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其一生求荐若渴,建功心切,都在为实现这一昂扬热切的理想而努力。但是他遇到的却是一个“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失却励精图治精神的君王,遭受“ 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 日趋腐败的现实,使他深深陷入怀才不遇的苦海中,使他抱定的美好理想愿望化为泡影。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变幻莫测、复杂多变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以丰富的想象满腔的希望,创造了一个他所独具的艺术形象,这就是变幻多端的月亮,认为“ 众星罗青天,朗者独有月”,正是这样一个光明纯洁永恒不可触及的象征物,才得以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自己的抱负,同时,正是这样一个阴晴圆缺变幻多端的象征物,也才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现实的不满以及消极的反抗。
(正如前面的诗作评析,可以说诗人创造的明月形象正是诗人自我意识的体现,深深打上了诗人强烈丰富个性化特征的烙印,染上鲜明且复杂多变的主观感情色彩,让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贯穿了他的一生,也贯穿了他的各个时期的诗作,鲜明深刻地记录着诗人生活道路不同时期的多变遭遇,显示了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从诗作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抗争追求中时而高歌自己理想,时而悲叹个人不幸,时而乐观,时而颓唐,时而激愤,时而消沉,这些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产生的复杂多变的感情无不在诗人对月亮的多样描写中一一表现出来。)可以说从“ 小时不识月” 的天真幼稚到“ 旧国见秋月” 的病衰逝去,这纯洁光明永恒、不可触及而又变幻多端的月亮始终映照着诗人的身影和心灵,伴随着诗人走完了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所创造的月亮这一变幻丰富的形象就是诗人自我形象个性化的写照。正是这月亮的光明纯洁、永恒超越、变幻多端,才直接引起诗人的美感,形成诗人独特的兴趣和喜好,才使诗人将月亮这一客观事物的真切感受和自己如此复杂多变的思想感情有机统一起来。
(因而以浪漫主义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赋予月亮人格化的生命,寄寓诗人的主观情感,讴歌出了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使读者更加深切深刻感受到活生生的诗人形象渗透其中,评论家李渔所评价的李白“ 所言者月,所寓者心”,真可谓一语中的。“ 青天自万古,皓月长在天”。应该感谢盛唐这一复杂动荡的社会时代,造就了这位伟大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一笔珍贵的艺术财富。诗人及其诗作将永远在我国诗坛上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彩。“ 至人虽死神不灭,终古长庚伴明月” 的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 光辉将陶冶后人情操,去开拓创造明月般的美好境界.)
三、李白月意象的传承与突破
李白笔下的月亮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脉,具有传统的共性。月亮作为一个最为常见,也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客观自然物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极为显著的地位。人文化史学的角度来看,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我国最迟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到秦以后,民间就有了拜月的风俗,显著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另外,由于月
亮的隐显、圆缺,月食及月中的模糊图像,进一步激发了人的想象。民间流传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月中玉兔”“天狗吃月”等,将月亮进一步神话。这一系列的传统文化积淀在李白心里,成为他迷恋月亮的文化底蕴。
月亮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这种特殊的天象及与之相关的种种变幻莫测的自然物象(如日、月食)引起了远古中国远始人的注意。他们在原本相信世间万物皆有生命的前提下,创造了月神。《诗经月出》则是把月亮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的开端。到南北朝,月亮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出现在南朝山水诗中。刘宋谢庄的《月赋》,北周庾信的《舟中望月》等都有着力开发月亮作为独立审美客体的审美意义。但尽管如此,从《月出》到曹孟德的“乌鹊南飞”再到六朝的月形象,都属于对月亮进行客观描绘的范畴。此时的月亮,只是被动地作为一个客观自然物象,被动地被主体感受,并按主体的意愿感受进行描绘。到了唐代,月文化就发展到了一个具有可塑性的阶段。
“唐代诗人们以王者的姿态开辟出异彩纷呈块块疆土,而李白则匠心独具地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以闲心见月,以诗心赏月,以痴心醉月„„(葛春景《李白与唐代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反复出现在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13》)、“波光摇山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丰富的想象与神话传说的迭合,生动的比喻与强烈的抒情结合,以其独特的浪漫渗透整个月亮世界及诗作之中,完整地体现了诗人独特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以上种种,在李白的月亮诗作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前人之所未道,使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提升到一个全新的世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以雁写愁,古已有之;然而以月写喜,却是李白的独创。
2、李白赋予月亮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把月亮意象高度人格化,人性化,扩大和强化了月亮的文化意蕴。其笔下千姿百态的月亮形象,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对于这些意象,李白无不赋予它们深邃的文化蕴涵。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慰藉自己的孤寂;可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引发思索;也可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来寄托对友人的关心。餐风饮月,精心细品,怀之、思之、忆之、惑之,月亮可以无所不包,抒情达意,怀古忆人,叙事说理,应有尽有。月亮意象的文化意蕴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3、李白还创造出了前人从未尝试过的“沙月”和“石上月”。前人在描写月亮时,几乎都是从流动的角度来描写与刻画的,如“水月”“云月”“风月”“湖月”等。而“沙月”与“石上月”的意境描写给人的感觉却是凝固性多于流动性。如“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南兰山下有落星潭可以下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号》);“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独酌》);“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春日独酌二首》)„„从这里的“沙月”和“石上月”从句本意上来看,诗人希望通过这些物象映衬出月之皓皎,但是月光投射在沙和石上,石却显得皓皎。此处不仅有光的色彩,更有心境糅合其中。心如止水,投射在沙和石上的月光不会流动,心境也不再流动,而是流动后的凝固。以沙和石作陪衬,从人们流动的意象中挖掘出凝固的意象,这就是李白“沙月”和“石上月”在文学创作中的贡献。
4、李白把自己对人生、对宇宙、对社会的思考与顿悟托付于那轮内涵丰富的明月,增加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怜?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朗照,尽情地流泻着无涯际的清辉,它晚升晓没,与人总是若即若离。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顿生,故而停杯问之。将千古感慨系之于月,引发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对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的人生课题摆在了月亮与读者的面前。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这就给人带来不能与月长伴相守的遗憾。《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这两首诗都是诗人游览名胜古迹后的怀古之作。梁王已去,六朝风光不再;苏台荒废,当年繁华已歇;物是人非,惟有江月不败。诗人抒发的是对物是人非、沧桑巨变与历史兴亡的深沉感叹。在这里,明月已成了目睹梁王、吴王由盛极一时的辉煌走向衰败、灭亡的沧桑巨变、朝代更迭、历史兴亡的见证人。明月依旧在,而当年曾不可一世的梁王、吴王除留下其荒坟野丘外,已化作历史的烟云散去。如此深刻的哲理,直至李白才被一一揭示,这也称得上是李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又一突破。
月亮,在李白的生活遭际和情感磨难的历程中,成为其慰藉心灵的落脚点。在现实世界中,为发实现兼济之志,李白免不了忙于干谒求进。但在诗歌中,他却用不计其数的名篇佳句,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远离尘世喧嚣的月亮世界。而这个月亮世界正是他内心的写照,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熔铸了自己的人格和情趣,赋予月亮意象丰富的人格意志,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气质个性,在其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使得月亮这一自然物象与自己内心早已形成的认识相结合,达到“我心中有月,月中有我心”的境界。如此一来,李白所创造的月亮意角就着上了李白的色彩:李诗中月的愁绪意象、月的时间意象、月的情爱意象、以及月的超然物外莫不如是。
月亮这一屡见不鲜的意象在李白的笔下却变得熠熠生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这一主题也因其而得到提升,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皎皎夜空中的那一轮明月也因李白而变得更加鲜活灵动,富于感情。由此可见,李白诗中对月亮意象的挖掘与开拓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月亮就像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第二篇:月亮代表我的心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看见他们在舞台上有蹦有跳,每一张笑脸都是一篇蔚蓝的天空;每一双眼睛都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我便想起我的童年,往事便纷纷涌来......从上学起到现在,我都被老师和邻里之间的人们称为乖孩子,我自己确实也觉得我是一位好学生,在家里也是一个很懂事的孩子.其实我小时侯很调皮的,每天和好伙伴玩得忘记了回家吃饭,每天都是妈妈东面找西边问后才找到我的,总是满身的脏土被妈妈赶回家的.有一次,在野外玩火,连妈妈给我细心做的布鞋也被烧了个大洞,回家后又偷偷地换了双别的鞋,可最后还是被妈妈发现,我只有老实交待咯.冬天里滑雪,照样是滑得很疯,从早上吃完饭一直滑到天黑才肯作罢,棉裤全湿了,在炕上暖一夜第二天才能穿的.记得还有一次玩扔石子,比赛看谁扔得最远,谁就是我们的“老大”,别的都得听“老大”的使唤,可事情总是乐极生悲,我一个石子打过去刚好打在小明的头上,鲜血顿时直流,我被吓坏了,脱掉上衣赶忙包住伤口,急忙把小明送回家,可这事那能隐瞒过我爸妈,结果是被爸爸恨恨地揍了一顿.我记得我当时还在心里很埋怨爸爸妈妈,他们怎么老是把我管这么严.这些丑事都是我上小学前干的,自从7岁那年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去上学起,我就改掉了以往的顽皮形象,开始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也许我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爸妈的精心教导.从此我就步步为营,再接再历,度过了天真烂漫的小学,初中.XX年我顺利地考上了中专,在兰州上学,我从落后的农村一下子走进了繁华金城,看着高楼大厦,车水马轮,一颗年少的心曾经倍感激动,异想天开,我当时在那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大胆想象,将来我不会再回到农村生活,我要有房子有车地在城市生活,哪儿有美丽的公园,有美妙的音乐喷泉,可现在觉地当时的那些想象确实也仅仅是“想象”而已,而已.在中专3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成长了不少,尤其是在交际能力方面,我不在是那个腼腆而胆怯的少年,我要去做我喜欢做的事,我要我想要的生活,我也有了我知心的朋友,课余我们就到操场上踢足球,足球满足了我好动的性格,它给我枯燥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许多的生机和活力,给了我健康的体质,阳光的面容.可人总是要学着长大,3年很快结束,新的人生阶段又紧紧跟上,步入了社会,确实又是另一般天地,打工生活更是十分艰辛,上要对老板陪笑脸,下要和同事搞好关系,每月忙得连给家里打个电话也忘了.在2年打工生涯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城市人也有他们生活的烦恼,他们也有很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多上班族都处在精神疲劳状态,属于亚健康状态,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我的父亲当初是怎样一把煤一把汗顶着生命危险工作的,那样的工作他整整干了6年,最后因负伤才调到地面上工作.在这里我要郑重地向我的父母说声:“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您们辛苦了.”XX年的春天,我被县上通知,到进修学校上小教大专,爸妈对这事很重视,非常支持,我也就辞掉了刚刚有点起色的工作,搭上了最后一班班车.在这儿来,我找到了我喜欢的人,可是.....,所以我很一直很烦恼,很伤心.我曾努力地自拔过,可我却败地一塌涂地,我深深的知道我已经不可能回到从前,因为她很好很好.“谁能忍心看那昨日的忧愁带走我们的笑容
青春不解红尘胭脂沾染了灰
让久违不见的泪水滋润了你的面容
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
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
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
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最后,就让我一着首歌词做结吧!
第三篇:月亮代表我的心
月亮代表我的心
滨州二中
李琪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读信的时候想必是刚下地回来吧。我曾说你们想我的时候就抬头看看月亮——月亮代表我的心。快抬头看,收到信(心)的这个夜,月亮圆不圆?
今晚我拿起了笔,外头月圆,那是我想你们的心也圆了。我抬头看它,又大又圆,像一面镜子,一下子就照到了你们还在地里劳作的身影。活,永远也干不完,可你们要休息好啊!
你们总不让我放心,总是不舍得吃穿花钱,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总是挂念我生活过得好不好,钱够不够?你们总是隐藏自己的伤痛劳累,而给我一贯的微笑;你们总是容忍我的种种过错,把我一天天捧在手心里宠大。点点滴滴的爱汇聚成默默流淌的河,平静、坦然。叶落无声,花开无言。你们的爱就是无言的乐声。而我呢?每次回家却总是拿着零食坐在电视机旁,看着自己最喜欢的青春偶像剧,对你们的忙忙碌碌熟视无睹。当烈日当头,暴风骤雨之时,挡不住你们的忙碌。泥泞的土地上留下过车辙,留下你们的脚印,却从未沾染上我丝毫的痕迹。到现在我才发现我是那样的不懂事,有时候残忍。我总是把你们的付出当作理所当然,把你们的辛酸归结成命运的无情。岁月本无情,而比它更无情的却是我啊……
窗外的月,挂在无尽的苍穹,你们的爱如融融月,清朗、明照、亘古不变。
思绪随着月光落在桌前,我不禁回想到那件让我记忆犹新的事:
那次回家,您们喜滋滋的吃了我给你捎回的粽子,它们凉了,你们却津津有味的吃着。半夜,我听到了你们此起彼伏的呻吟声。我忐忑不安的走到你们的床边,看到你们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下来。我当时特别内疚心酸。而你们却没有埋怨我一句。邻居把你们送到马路边。月光凄凄惨惨,你们的脸上没有丝毫的血色。我那时觉得从心都身体都凉透了。我睁大眼睛望着路面,唯恐错过了救护车:你们互相搀扶着,此时咬着牙不吭一声。这就是你们啊,在我的面前永远隐藏自己的痛楚。这时我第一次鲜明的感受到:我如此的害怕失去你们。
三毛曾说过:其实每一对父母都是天使,是用自己的翅膀撑起屋檐的天使。孩子毫无眷恋的离开了,天使们还来不及伤心,就又飞到天上去守望,直到再也看不见了,才回到屋里默默的流泪。
我想说你们就是这样的一对天使,用自己单薄的身躯撑起了家庭的重担。曾几何时我不懂事,作了很多让你们心痛的事,而你们却义无反顾的守护着我。
抬头,是深邃的苍穹,望眼是悠远的大地,而中间则是苦难的你们。
有一种爱,它浓烈而平淡。有一种爱,它高贵而平凡。有一种爱,它倾尽一生而不求回报。有一种爱,它时刻围绕在我们身边,或是一杯热水,或是一句叮咛,这种爱就是你们的爱啊。
有一种爱,我会用生命去珍惜,珍惜这份爱的点点滴滴,珍惜这份有点滴铸就的博大与宽厚!我不会等到她逝去时再后悔没有珍惜。
时间绿了芭蕉,红了樱桃,白了你们的头发,拉弯了你们的腰,还在你们的额头增加了几道鱼尾似的皱纹。
望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想起“人有悲欢离合,约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想回到日夜想念的家,和你们吃顿团圆饭阿
就让明月带去我的思念,女儿对你们的爱,尽在不言中
爱你们的女儿:李琪 2007.10.28
第四篇:月亮代表我的心
月亮代表我的心(The Moon Represents my Heart),中华名曲,由孙仪作词,翁清溪(汤尼)作曲,首唱陈芬兰。歌曲发表早年未能引起反应。上世纪70年代,邓丽君于新加坡巡演时发现这首曲子,识得为一首难得的好作品,随后误当作南洋歌曲带回国内重新演绎,收录于1977年发行的国语专辑《岛国之情歌第四集——香港之恋》中,使此曲一举而红,成为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和海外传唱最广的中文歌曲。此后此曲被众多中外歌手翻唱70余次,并被选用于多部影视作品之中。1999年,邓丽君版本的《月亮代表我的心》获选为“香港20世纪十大中文金曲”榜首。2011年,邓丽君版本的《月亮代表我的心》获选为“台湾百年金曲”榜首。
第五篇:月亮代表我的心教案
校本课程——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月亮代表我的心
——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吴艳
教学目标:
1、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探寻诗人的情感。
2、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感情。
教学方法
1情境启发式。
2学生竞赛法。
3问题诱导法。
4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课件以歌唱月亮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以历代诗人吟咏月亮的诗句图片为主要画面。
2学生准备:
搜寻有关月亮的诗句,可以在高中课本里找,还可以在《诗词鉴赏词典》里找;还可以在网上、图书馆里找。并把诗句按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课件,引入情境。
月亮本无悲欢离合,只有阴晴圆缺;只因人有了悲欢离合,月亮也有了悲欢离合。月亮,悬挂于中国古典诗坛的上空,历代诗人有着解不开的月亮情结。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一个普通星体,而且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空间。让我们一起穿越古今去追寻月亮的足迹吧!
二、同学们可知道月亮有哪些别称吗?
婵娟 玉弓 桂殿 团扇 玉桂 银台 广寒 蟾蜍 玉蟾 霜蟾 素蟾 冰蟾 银蟾 瑶蟾 蟾宫 皓蟾 金魄 圆蟾 金蟾 蟾魄 素魄 圆魄 冰魄 桂魄 瑶魄
玉盘 金盘 银盘 圆盘 霜盘 水晶盘 白玉盘 金镜 玉镜 圆镜 寒镜 秦镜 瑶镜金轮 银轮 玉轮 圆轮 冰轮 霜轮 孤轮 斜轮 玉兔 玉钩 银钩 垂钩 悬钩 金兔 白兔 圆兔 蛾眉 悬弓 妲蛾 素娥 丹桂 广寒宫 太阴
三、你知道多少关于月亮的诗句呢?让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吧。第一组
1.,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孟浩然《宿建德江》)
3.,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第二组
1、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3、,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4、,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
5、无言独上西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6、,西北望,射天狼。苏轼
第三组
1、,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
3、今宵酒醒何处。
4、?把酒问青天。
5、人有悲欢离合。
6、东船西舫悄无言,第四组
1、,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露从今夜白。”杜甫
3、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4、,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5、可怜九月初三夜。白居易
6、晓镜但愁云鬓改。李商隐
学生竞赛,进入热烈的氛围。
学生事先已做了充分地准备,找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句。把学生分成四大
组,进行比赛,比一比哪一组学生能把六道名句填空都答出来。这样是为了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四、过渡: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她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月亮,也是一种情感媒介,一种审美意趣。也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千
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以至于成为中国
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们借月亮传达出了哪些情感呢?
读读下面一些诗,说说诗人借月亮传达什么样的情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 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 虞美人》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
(投影)抒发思乡怀远之情。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月
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
过渡: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
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或是表达孤寂凄凉之情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情感呢?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投影借月的静谧清澈,表达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
(投影)借月的永恒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或借月来表达对历史的慨叹和追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投影)边塞诗中的月亮意象常常会体现一种博大阔远、苍凉雄浑、丰腴完满的意
境。
五、过渡:月之美,美在它的皎洁无暇,更美在她的高远超尘。现在就让我们一
起来欣赏一首关于月亮的千古绝唱吧!让我们在朗读与欣赏诗歌的同时,感受诗
歌中所洋溢着的月的意韵无穷和婀娜多情。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关于月亮的千古绝唱吧!
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
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
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而 “月”这一
意象在诗中一共出现了15次之多。诗人对着这一轮明月,诉说着千百年来文人
们共有的情怀:有对生命的热情、对心灵的寄托 还有对人生的感伤,对亲人的思念、对团圆的渴望 等复杂而深邃的情感。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词清语
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六、课堂小结:
由此可见,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刻造了许多优美的意境,成为人类相思等情感的载体,她既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也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
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还是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
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还可以是岁月的见证,成为永恒的象征。正谓“今
人犹见旧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同看明月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