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次备课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 宋巧芝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共计11课时)二次备课
王舍人街道办事处第二实验小学 宋巧芝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89页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学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4.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情分析: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大些。可以结合不同课文,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此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 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资料 教学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再见了,亲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71页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
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情分析:
学生对抗美援朝了解较少,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做好铺垫。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体会思想感情 领悟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课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
3.读课题。4.提问:
(1)“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2)“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朝鲜人民
(3)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4)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从题目入手,请学生谈一谈对“亲人”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抓住“亲人”,理解课文。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作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如何分段? 学生汇报: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分段。
示: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表现了 和 之间。
2.学生自学,讨论。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朗读令自己最喜欢的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四、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1)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2)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3)“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4)“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
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五、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检测题:
配套练习册第44、45页。
第二课时 课时数2 教学过程:
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表达方法,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
交流归纳: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
3.师引读: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
【设计意图】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播放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配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画面,顿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朗读起来声情并茂。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四、课外拓展
1.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2.关于作者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 《东方》
改为: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检测题:
配套练习册第46页。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志愿军
朝鲜人民
三天三夜
洗补衣裳,几夜不眠
空肚杀敌
送打糕,昏倒路旁
英勇奋战
救伤员,失去外孙
流血牺牲
救老王,妈妈牺牲
挖野菜,身受重伤*金色的鱼钩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7页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学情分析:
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学生学习过的毛泽东写的《长征》诗,对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有进一定的认识。可继续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快速阅读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长征的资料图片 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数 3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1.师:同学们喜欢钓鱼吗?哪位同学能把鱼钩画出来?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导课改为: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 看着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自由提问)
鼓励朗读,并请学生再次快速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讲谁,讲了一件什么事。(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二、品重点语句,悟文章真情
1.这样的鱼钩容易钓到鱼吗?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鱼难钓? 指导朗读15自然段
2.班长自己喝不喝鱼汤?从哪些句子看出? 指导朗读第八自然段
3.“我”看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重点朗读“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体会“我”的难受心情。
【设计意图】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我在理解课文这一重点环节时,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
4.班长为什么一点都不吃呢?这样他能熬得住吗? 5.件出示介绍草地的图片资料。6.示指导员说的话: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去。” 体会句子的含义,“无论多么艰苦”指他们在草地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看草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对草地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他们在过草地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一环节能填补课文空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老班长看到我们不喝鱼汤,表情有什么变化?对我们说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我们只好“大口大口地咽下了”鱼汤。
体会“咽”的含义
3.要救老班长,只有赶快弄点吃的来,当我们把鱼汤端给老班长时,他却拒绝了。指导朗读老班长牺牲前的话。师:老班长在牺牲前想的还是三个病号,他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现在你还觉得这是个普通的鱼钩吗?
4.放着光芒的仅仅是这个鱼钩吗?你看着这个鱼钩好像看见了谁?想起了他的什么事?鱼钩上闪烁着老班长什么品质?
5.读最后一段话。
【设计意图】老班长的牺牲更体现了他的伟大,此时引导学生说出三个病号想对老班长说的话,也正是学生想说的话,让学生的情感在这一刻也达到了高潮。
突出重点:(出示小黑板)“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答案只可以是: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
建议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的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课外拓展
1.搜集长征中的故事。2.开展故事。
【设计意图】搜集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这段历史铭记在心。
检测题:
配套练习册第47、48页。
板书设计:
18*金色的鱼钩
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肩负重任 弯钩钓鱼 钓鱼不吃 安定情绪 困难重重 壮烈牺牲
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桥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81页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具有高尚品质的优秀党员、干部已有过多次学习,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已有过多次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通过写景以渲染气氛,侧面烘托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有过接触,但并没有刻意强调,重点训练过。本文选自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 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资料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品悟山洪的凶猛 人们的恐慌 第一课时:感受老汉的崇高 学习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课时数 4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以前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回忆概括,《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水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
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
【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这样做,既能够通过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揣测课文内容的能力。
2.教师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就发生在这样的狂风暴雨之中。课题是──桥。
3.学生质疑: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的进入文本内容,选择了创设情境的导课方式: 1.诗歌导入:
当1998年那场百年罕见的洪水毫无预兆席卷而来,大地失去了光彩,华厦顿时变废墟,良田转眼已沧海,难民流离失所,百姓苦不堪言。在这危急的时刻,最可爱的英雄们驾着冲锋舟四处营救百姓,跳进混浊的狂浪中充当中流砥柱!可是肆掠的洪水还是把大堤撕开了口子,如猛兽般的洪水一泻千里,所有的交通瘫痪,所有的房屋变成了一座座孤岛,就连回家的路都显得那么的遥远。洪水啊洪水,你为什么这般无情?你看,把我们的家园变成了什么!把我们的校园变成了什么!此时的山村是充满了死亡的恐怖。就在这时,一群穿穿迷彩服的钢铁战士又出现在我们身边,一瓶水浇灌了我们的心田,一袋米饱含了一段军民鱼水情!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最可爱的人
2、同学们,你们看完这个短片你的脑海里浮现了那些画面?你想说一些什么? 3.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也要走进一段关于抗洪抢险的英雄故事,课文中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桥虽窄,却是村子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条重要的通道。可是有一天黎明,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这究竟是场怎样灾难的呢?
3.学生们交流。
是啊!这是一场百年洪灾,故事中的主人公让我们无比崇敬!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谈歌一起走进那位看似平凡却并不平凡的人物——老汉(板书:老汉)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检查反馈:
(1)指名分组朗读,出示词语认读。
(2)全班齐读: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语分成三组?(3)交流,引读词语:下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认识一起读读这三组词语。黎明的时候,山洪它──咆哮 狞笑 放肆 狂奔而来 势不可挡 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这时,一个老汉站了出来,他──清瘦、像一座山、像只豹子。
三、品悟山洪之凶猛
从三组词语中,我们明白了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山洪,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描写山洪的句子,读一读。
1.学生默读课文划句子。
2.交流:师:课文是怎样描写山洪的?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学生自由朗读,连起来想想:人们遭遇了一场怎样的山洪?就请你用一个词语说说。你是怎么感受(或者发现)到的?
(2)指名朗读:请你大声地,反复地读一读屏幕上最能反映你感受的句子。
(3)重点导学第一句:“野马”的性情怎样?“受惊的野马”呢?“一群受惊的野马”呢?
山洪咆哮着,像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像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设计意图】指导策略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洪水危害性的感知。初知课文大意,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
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写作方法:
①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洪水凶猛,威胁着人们的生命。②水位在不断上升,情势越来越危急。(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范读,请学生评价;师生一起再读。)
③这些句子很多都采用了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以
一、两句为例,不用拟人或比喻与原句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你也能用这种方法来描写洪水狂奔的场景吗?(学生说句子。)
四、品悟人们之恐慌
1.交流: 面对狂奔而来、势不可挡的山洪,你会怎么样?你呢?你呢?对呀!我们的本能反映就是逃生。人们也是一样?
2.讨论:人们是怎样的?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3.导读:
咆哮的山洪惊醒了人们,瞧──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南边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人们疯了似的折回来。
──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之紧迫。为体会老汉精神奠定基础。通过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以更好理解课文中人们惊慌失措的表现,感受人们的心情及情况之紧急。同时为深入阅读文本,研读课文做准备。
检测题:
配套练习册第49、50页。
第二课时 课时数 5 教学过程:
一、品悟老汉之崇高
1.体会老汉的冷静稳健: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质疑: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发现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3)咀嚼品味“他像一座山”:
①指名朗读7~13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划出能够体现老汉“像一座山”的字词。②交流:“拥戴”:村民们,你们为什么都拥戴这个老汉? “沙哑地喊话”:把三个感叹号读出来。2.体会老汉大公无私:
(1)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2)咀嚼品味“凶得像只豹子”。
3.体会老汉父子情深:在村民与党员之间,好支书首先考虑的是──村民;而在自己与儿子之间呢?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指名朗读。
二、品读结局,升华情感 1.师配乐范读结局:
就是这么一座稳健可靠的大山,这么一位大公无私的好支书,却消失在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2.揭示课文结尾(最后四个自然段),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你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惊讶、敬佩)
3.当我们脑海中树立起这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你又联想到类似这样的其他人或事吗?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位老汉,他做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如:他第一个来到桥边,却没有只顾自己逃生,他是个先人后己的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体会:洪水齐胸膛的最后时刻老汉毅然将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伟大人格与精神在此揭示课文结尾带给学生一种震撼力,体会文章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通过抓老汉言行中重点字词随机渗透洪水所达到的程度,促进对老汉精神的感受,从中更深一层感受老汉的伟大人格与精神。
4.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众多前来为老支书送行者中谁在干什么,说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1)指名读。(2)小结:
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写感受及想象送行者的言行加深对老汉精神的感悟。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拓展想象,补白课文中的空缺,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领会课题的深刻含义,即感受文章的中心。
三、理解桥的含义,领悟表达方法。
1.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用“桥”为题?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1)指名说。
(2)师总结:这是老支书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是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桥梁,是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2.体会表达方法。检测题:
配套练习册第51、52页。
板书设计:
人们
桥
老汉
山洪 为了体现本课特点,板书改为:
16、桥
架起了一座生命的桥 老汉 人们
站 不说话 惊慌 你拥我挤 像一座山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副板书:
设置悬念:巧妙
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17* 梦想的力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5页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们倍受感动,文中还有许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献上了爱心,这同样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及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这不就是梦想的力量吗?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述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时刻让学生借助“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 000块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这三个步骤对瑞恩来说如爬山,一步比一步艰难,瑞恩的梦想,瑞恩的善良,瑞恩的同情心面临着一次比一次愈加严峻的考验,这三个步骤学生读懂不难,作者是如何将这三次筹款写清楚、写具体的,这正是学生需要向作者学习的表达方法,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了解非洲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 教学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数 6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1.交流各自的梦想:
“梦想是人类心中最深切、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很多奇迹都源自于它。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同学们,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梦想吗?”
2.观看非洲孩子缺水的短片:
“在地球的那一端,一个年仅6岁的加拿大孩子瑞恩.希里杰克也有一个梦想,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短片,我们一起走进非洲,看看那儿的孩子,那里的生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学生交流各自的梦想后,播放非洲孩子缺水的短片。在非洲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到处可以看到在干旱边缘挣扎的动物和人,多媒体手段的的呈现让学生沉浸在非洲人民严重缺水的悲惨中。突破课堂地域和时间的局限,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打动人心的音乐激发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情感共鸣,再现一个他们无法想像的世界。强烈的视觉冲击给学生创设了下一步学习的情感体验场,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此时,他们的内心已经激起了情感的波澜和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运用方法,自主读文
1.交流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学生回忆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老师推荐几种方法。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学法研究”。2.自主学文:自由默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尝试给课文标注:我们可以用?标出自己的疑问;用“!”标出打动自己的地方;用„„表示自己有想说的话。特别是用──标出让自己意想不到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读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阅读障碍。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边读边思考,利用“课文标注”中各种符号边读边画。使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激发阅读兴趣。
研读感悟,升华情感
请走进课文,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准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并读一读。
1.学生交流自己对课文进行批注的地方,师随机小结,引入重点问题。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逐步研读课文。
过渡语:瑞恩又为他的梦想做了些什么呢?
(一)自由学习3—13自然段,从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划一划,读一读,感受感受。
(二)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适时点拔梳理。
1、为筹齐70元钱,瑞恩所做的努力。
(1)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2)逐句朗读,想象自己到了一个怎样的身影。
(3)除这些外,瑞恩还会做哪些劳动?(想象省略号的内容)
(4)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6岁的孩子,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那么多的家务活?(对非洲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为了心中的梦想)
(5)教师小结:整整4个月,为了这70元,他不怕辛劳;为了这70元,他不畏严寒;为了这70元,他不断地努力„„他的心中只为了实现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齐读(课件出示:“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当听到需要2000元时,瑞恩的表现。交流后出示:
(1)“瑞恩还小„„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 练读,想象,他为了筹齐2000元,可能会做些什么?(2)“尽管如此,瑞恩并没有放弃。” 他不放弃的是什么?
(预设:干活挣钱、对梦想的追求、努力„„)
(3)他的这些努力只为了实现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再齐读(课件出示:“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3、当听到需要一台钻井机的时候,瑞恩的表现。(1)出示瑞恩的话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瑞恩决心很大、瑞恩的坚定、瑞恩的执著、瑞恩的永不言弃„„)
(2)师:瑞恩付出了很多,他义无反顾地付出,只为他的心中那一个坚定的梦想!——再齐读(课件出示:“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创设情境:
这些额外的家务活对小瑞恩来说太不容易了!让我们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他费力地挪动着笨重的吸尘器,认真地干着,每个角落也不落下。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他的手磨出了血泡,脚累得再也抬不起来。同学们,想一想,假如是你,可能会怎样?让我们设想一下,在干每一件事的过程中他可能遇到过什么困难?
3.挖掘梦想内涵:
瑞恩如此坚持不懈,只源于心中一个梦想。学生找出,与同桌试着读一读。
引读:当他看到一名儿童正从干涸的洼地中取水解渴时,瑞恩心里想的是这句话──(一生读);当他看到许多儿童因脱水和营养不良而在生命线上徘徊时,他想的是这句话──(一生读);当瑞恩坚持不懈地做着每一件事时,他的心里想的还是这句话,让我们一起读出瑞恩的心声!(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的方式让学生在一叹三咏的朗读中,体会到瑞恩的梦想是那样的伟大,促进了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者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朗读,无声的语言文字带给学生又一次情感的激荡,体会到这个梦想所产生的无穷的力量。多层次、多方式、循序渐进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得以实现。
4.生交流,体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与到这个梦想中?
5.瑞恩的井终于成为现实,这将意味着更多的人不再流离失所;更多的孩子不再奄奄一息;更多的亲人不再失去生命。此情此景,不禁让一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同学们找一找这个自然段,试着配上音乐读一读。
6.升华情感:正是因为对梦想的坚持,也正是因为无数爱心的汇聚,才让这个梦想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力量。一个孩子的梦,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去关爱和帮助别人,并且给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畅想交流 改为:课后作业
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题或多题
如果你是瑞恩班的孩子,在给非洲孩子的信里,你会怎么写? 我被瑞恩的行动深深感动了,我想写首小诗赞美他。
如果你是瑞恩妈妈的朋友,你在报纸的文章中会写些什么?
1.在中国,也有许多和瑞恩一样坚持自己梦想的人。把你知道的故事说一说。2.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心中的梦想比较课前的交流都有了变化,深化梦想的内涵。交流梦想故事及体会,由感悟到梦想因为坚持而变得伟大,因为有爱而变得温暖,更因为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关爱他人。
4.总结:老师衷心地祝愿我们每名同学都能像瑞恩一样把梦想的种子撒得更远,让这蓝天下的每一人都能共享幸福生活。
检测题:
配套练习册第53页。
板书设计:
17* 梦想的力量
共同的梦
爱心汇聚
家人
认识 不相识
瑞恩的梦
坚持不懈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页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讲述的故事感人肺腑,闪烁着人性善良、精神高尚的光辉。那可歌可泣的事,那令人震撼的情,深深地触动着人的心灵。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训练,一是继续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过的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事情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
2.在口语交际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懂得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值得感动或自己难忘的事,学会感恩。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4.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5.会在生活中寻找感人的材料,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6.学会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抒情、议论。学情分析:
教材以电视公益广告和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选择的内容既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也可以是听别人讲述的,还可以是从电影、电视、书中看到的。只要是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触动过自己心灵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题材。虽然题材广泛,但是学生可能会不知道从何说起,不会选材,不会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
学生准备:准备感动的故事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第二课时:习作 第三课时:讲评
第一课时 课时数7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感恩的心》。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是真善美的情感,让我们终身难忘。当我们被一幕幕事情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设计意图】播放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抛砖引玉
1.谈话,拨动“琴弦”:
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我想你曾开心地笑过,痛苦地哭过;也曾感动过,懊悔过;更沐浴过爱的圣洁,遭遇过烦恼与无奈„„这些情感是什么造成的呢?你若能把这令你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说出来,定能感动听众。老师我也有种种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我亲爱的学生最让我感动。
观看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的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妈妈洗脚。
2.阅读87页口语交际内容提示,说说你通过阅读明白了什么?想一想你喜欢选择什么内容来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例子引路,强调口语交际的主题和要求,激励学生注重细节,更投入地讲述。
3.学生整理自己的材料。4.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感动的事。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畅,感情要真实。5.全班交流:
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要求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让学生”说自己最难忘、最动情的事”,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提取“存货”,发言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的最后立足点应该是语言训练,所以,最后总结的立足点还是语言交际的方法上。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课时数 8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学习例文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同学,她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让人感动的事讲给大家听,你们爱听吗?
2.出示例文:这位同学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的感受是什么?
3.刚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了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在叙事中抒情的方法,让读者深受感动,这就是我们这次习作中他们需要尝试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习例文,让学生感受习作要有真情实感的方法,重视指导,夯实基础。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一定经历过一些事情,让自己深受感动,大家愿意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同学什么?(1)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2)题目中的“感动”,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会审题,这也是针对学生提笔就写的不良习惯确定的。
四、指导选材、拓展思路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1)谁做过哪些好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感动?(2)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你倍受感动?
(3)家里发生什么事使你高兴?其中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4)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教育并从错事中记住教训?
(5)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感动?
„„
【设计意图】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五、提出要求、独立试写
1.把文章写具体是最基础的,只有写具体了,才能生动,只有生动才会吸引人。那么怎样才能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具体一些?
2.出示两个片段,对比,体会怎样描写具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把句子写具体。
3.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第三课时 课时数 9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用笔大胆记录下最让自己感动的事。如果再动动脑,就会使你笔下那感动、难忘的事,内容更加具体、语句更加通顺,情感表达更加真实、准确,也就更加感人!这节课咱们一起评改上次的习作。
2.回忆这篇习作的要求。
二、分享语段,体会写法 1.分享精彩语段:
很多同学上节课作文中都出现了波浪线,愿意把你写得精彩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写得好,还要读得好,那才棒!自己先练习读一读。
2.教师采访展示者和听众,精彩在何处:
【设计意图】注意鼓励习作困难的学生发言、展示,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
三、精品赏析,渗透评改
1.优秀习作者上台朗读习作,边投影展示,同学观看、倾听并思考:同学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让人感动、难忘在什么地方?哪几句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2.倾听评析:
(1)你觉得这篇文章所选的事感人或难忘吗?
(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一件感人或难忘的事?(3)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学习? 3.小结优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修改、品评文章的能力。特别是同学、老师的评语既能够起到指导作用,也是对学生的鼓励。
四、互评互改,不断提高
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重点放在个人感动、难忘的精彩章节)
每一个人成长的足迹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也各有千秋。请大家再次回忆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把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的最令人感动、难忘的事像在大脑中放电影一样放一遍。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把它写清楚,写具体。
自己动笔进行修改。
2.四人小组修改片段,再次交流分享。
3.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或说说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五、回顾过程,总结全课
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小结: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三分文章七分改”,要“不断修改,反复推敲”,还要“多读、多思、多改”。
回顾·拓展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 教材分析:
本次“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领悟课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来进行设计,通过小林和小东两个人物对话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既要注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要注意领悟作者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方法。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16个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通过揭示成语的内涵,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发和教育,并进一步丰富语言积累。
本次安排的成语故事是“程门立雪”的典故。这个故事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学习目标:
1.巩固本组学习本组课文的所得,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比如,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够被感动。
2.积累20个成语。
3.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感动中国2009年度人物颁奖词 学生准备:准备成语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课时数10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对话,畅谈发现
1.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请学生们自由大声的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想想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对话: 说说自己的发现吗?
3.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 归纳:
(1)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2)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4.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直接抒发感情。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桥》)──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
5.忆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6.、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给出实例体会,比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 【设计意图】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读好文本,是一切感悟、创造的基石。
二、总结学法,课外拓展
1.出示感动中国2009颁奖词,说说感动的原因。
2.大家在课外也收集了一些感人的文章,请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3.生小组交流: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朗读文章,学生交流听后感受与体会。4.尝试为自己感动的人物练习写颁奖词。
【设计意图】因为读文本而感动,又以语言表达心中的感动,在语言的积累中,塑造完美的性格。
第二课时 课时数11 教学过程:
一、教学“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词语。
2.小组中交流哪些词语自己会认识,让学生较快地从熟悉的成语中产生亲近感。3.再读课文,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1)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2)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3)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4)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4.再次诵读。
【设计意图】成语的学习重在积累,采用多种形式的连读,帮助学生熟记,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
二、学习成语故事 1.成语接龙游戏。
2.看来同学们积累的成语还不少。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成语,都来源于生动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程门立雪。
3.自由读,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用一两句话把“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白:
5.想象程颐醒来后看见门外的两位“雪人”会说什么? 6.“程门立雪”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
7.速读全文,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杨时尊敬老师? 8.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9.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拓展尊师的故事,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生命之旅。
四、布置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好朋友听。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检测题:
配套练习册第54、55、56页。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共计11课时)王舍人中心小学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共计11课时)
王舍人中心小学 陈宝霜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89页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学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4.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学情分析: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感兴趣,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大些。可以结合不同课文,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此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 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资料 教学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再见了,亲人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71页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
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学情分析:
学生对抗美援朝了解较少,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做好铺垫。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体会思想感情 领悟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课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
3.读课题。4.提问:
(1)“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2)“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朝鲜人民
(3)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4)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从题目入手,请学生谈一谈对“亲人”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初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为什么要称为“亲人”。抓住“亲人”,理解课文。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作好铺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朗读令自己最喜欢的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四、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1)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2)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3)“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4)“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五、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课时数2 教学过程: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表达方法,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
交流归纳: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
3.师引读: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
【设计意图】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播放火车启动声的录音,配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画面,顿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朗读起来声情并茂。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四、课外拓展
1.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2.关于作者魏巍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 《东方》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
朝鲜人民
三天三夜
洗补衣裳,几夜不眠
空肚杀敌
送打糕,昏倒路旁
英勇奋战
救伤员,失去外孙
流血牺牲
救老王,妈妈牺牲
挖野菜,身受重伤 *金色的鱼钩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7页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学情分析:
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学生学习过的毛泽东写的《长征》诗,对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等,有进一定的认识。可继续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故事性强,快速阅读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长征的资料图片 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数 3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1.师:同学们喜欢钓鱼吗?哪位同学能把鱼钩画出来?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品重点语句,悟文章真情
1.这样的鱼钩容易钓到鱼吗?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鱼难钓? 指导朗读15自然段
2.班长自己喝不喝鱼汤?从哪些句子看出? 指导朗读第八自然段
3.“我”看到老班长吃草根和鱼骨头时,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重点朗读“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体会“我”的难受心情。
【设计意图】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我在理解课文这一重点环节时,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把课文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
4.班长为什么一点都不吃呢?这样他能熬得住吗?
5.件出示介绍草地的图片资料。6.示指导员说的话: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去。” 体会句子的含义,“无论多么艰苦”指他们在草地上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看草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让学生对草地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他们在过草地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一环节能填补课文空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老班长看到我们不喝鱼汤,表情有什么变化?对我们说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我们只好“大口大口地咽下了”鱼汤。
体会“咽”的含义
3.要救老班长,只有赶快弄点吃的来,当我们把鱼汤端给老班长时,他却拒绝了。指导朗读老班长牺牲前的话。师:老班长在牺牲前想的还是三个病号,他用自己全部的心血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现在你还觉得这是个普通的鱼钩吗?
4.放着光芒的仅仅是这个鱼钩吗?你看着这个鱼钩好像看见了谁?想起了他的什么事?鱼钩上闪烁着老班长什么品质?
5.读最后一段话。
【设计意图】老班长的牺牲更体现了他的伟大,此时引导学生说出三个病号想对老班长说的话,也正是学生想说的话,让学生的情感在这一刻也达到了高潮。
四、课外拓展
1.搜集长征中的故事。2.开展故事。
【设计意图】搜集一些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这段历史铭记在心。
板书设计:
18*金色的鱼钩 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肩负重任 弯钩钓鱼 钓鱼不吃 安定情绪 困难重重 壮烈牺牲
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桥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81页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具有高尚品质的优秀党员、干部已有过多次学习,抓人物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及品质已有过多次接触,因此,在本文教学时让学生抓住老汉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应该不是难点。但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想老汉的内心想法却有难度,因为学生对洪水不熟悉。通过写景以渲染气氛,侧面烘托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有过接触,但并没有刻意强调,重点训练过。本文选自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本组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学习本组课文重点是抓住那些感动人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 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资料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品悟山洪的凶猛 人们的恐慌 第一课时:感受老汉的崇高 学习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课时数 4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板书课题,以前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回忆概括,《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水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
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
【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这样做,既能够通过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揣测课文内容的能力。
2.教师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就发生在这样的狂风暴雨之中。课题是──桥。
3.学生质疑: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的进入文本内容,选择了创设情境的导课方式: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检查反馈:
(1)指名分组朗读,出示词语认读。
(2)全班齐读: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思考: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语分成三组?(3)交流,引读词语:下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认识一起读读这三组词语。
黎明的时候,山洪它──咆哮 狞笑 放肆 狂奔而来 势不可挡 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这时,一个老汉站了出来,他──清瘦、像一座山、像只豹子。
三、品悟山洪之凶猛
从三组词语中,我们明白了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山洪,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描写山洪的句子,读一读。
1.学生默读课文划句子。
2.交流:师:课文是怎样描写山洪的?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学生自由朗读,连起来想想:人们遭遇了一场怎样的山洪?就请你用一个词语说说。你是怎么感受(或者发现)到的?
(2)指名朗读:请你大声地,反复地读一读屏幕上最能反映你感受的句子。
(3)重点导学第一句:“野马”的性情怎样?“受惊的野马”呢?“一群受惊的野马”呢?
山洪咆哮着,像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像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设计意图】指导策略通过朗读,促进学生对洪水危害性的感知。初知课文大意,感受当时情况的紧急。
四、品悟人们之恐慌
1.交流: 面对狂奔而来、势不可挡的山洪,你会怎么样?你呢?你呢?对呀!我们的本能反映就是逃生。人们也是一样?
2.讨论:人们是怎样的?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3.导读:
咆哮的山洪惊醒了人们,瞧──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南边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人们疯了似的折回来。
──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之紧迫。为体会老汉精神奠定基础。通过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以更好理解课文中人们惊慌失措的表现,感受人们的心情及情况之紧急。同时为深入阅读文本,研读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 课时数 5 教学过程:
一、品悟老汉之崇高 1.体会老汉的冷静稳健: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质疑: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发现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3)咀嚼品味“他像一座山”:
①指名朗读7~13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划出能够体现老汉“像一座山”的字词。②交流:“拥戴”:村民们,你们为什么都拥戴这个老汉? “沙哑地喊话”:把三个感叹号读出来。2.体会老汉大公无私:
(1)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2)咀嚼品味“凶得像只豹子”。
3.体会老汉父子情深:在村民与党员之间,好支书首先考虑的是──村民;而在自己与儿子之间呢?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指名朗读。
二、品读结局,升华情感 1.师配乐范读结局:
就是这么一座稳健可靠的大山,这么一位大公无私的好支书,却消失在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2.揭示课文结尾(最后四个自然段),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你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惊讶、敬佩)
3.当我们脑海中树立起这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你又联想到类似这样的其他人或事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体会:洪水齐胸膛的最后时刻老汉毅然将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伟大人格与精神在此揭示课文结尾带给学生一种震撼力,体会文章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通过抓老汉言行中重点字词随机渗透洪水所达到的程度,促进对老汉精神的感受,从中更深一层感受老汉的伟大人格与精神。
4.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你仿佛看见了众多前来为老支书送行者中谁在干什么,说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1)指名读。(2)小结:
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写感受及想象送行者的言行加深对老汉精神的感悟。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拓展想象,补白课文中的空缺,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领会课题的深刻含义,即感受文章的中心。
三、理解桥的含义,领悟表达方法。
1.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用“桥”为题?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1)指名说。
(2)师总结:这是老支书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是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桥梁,是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2.体会表达方法。教学板书:
人们
桥
老汉
17* 梦想的力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5页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们倍受感动,文中还有许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献上了爱心,这同样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梦想的力量在课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执著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使梦想成为现实;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以及加拿大人民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这不就是梦想的力量吗?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述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学情分析:
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时刻让学生借助“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 000块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这三个步骤对瑞恩来说如爬山,一步比一步艰难,瑞恩的梦想,瑞恩的善良,瑞恩的同情心面临着一次比一次愈加严峻的考验,这三个步骤学生读懂不难,作者是如何将这三次筹款写清楚、写具体的,这正是学生需要向作者学习的表达方法,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了解非洲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
教学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数 6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1.交流各自的梦想:
“梦想是人类心中最深切、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很多奇迹都源自于它。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同学们,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梦想吗?”
2.观看非洲孩子缺水的短片:
“在地球的那一端,一个年仅6岁的加拿大孩子瑞恩.希里杰克也有一个梦想,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短片,我们一起走进非洲,看看那儿的孩子,那里的生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学生交流各自的梦想后,播放非洲孩子缺水的短片。在非洲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到处可以看到在干旱边缘挣扎的动物和人,多媒体手段的的呈现让学生沉浸在非洲人民严重缺水的悲惨中。突破课堂地域和时间的局限,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打动人心的音乐激发学生与课文主人公的情感共鸣,再现一个他们无法想像的世界。强烈的视觉冲击给学生创设了下一步学习的情感体验场,成功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此时,他们的内心已经激起了情感的波澜和探究课文的兴趣。
二、运用方法,自主读文 1.交流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学生回忆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老师推荐几种方法。引导学生自己默读“学法研究”。2.自主学文:自由默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尝试给课文标注:我们可以用?标出自己的疑问;用“!”标出打动自己的地方;用„„表示自己有想说的话。特别是用──标出让自己意想不到的地方。
3.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读中一定会遇到许多的阅读障碍。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边读边思考,利用“课文标注”中各种符号边读边画。使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激发阅读兴趣。
研读感悟,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自己对课文进行批注的地方,师随机小结,引入重点问题。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以学定教,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逐步研读课文。
2.创设情境:
这些额外的家务活对小瑞恩来说太不容易了!让我们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他费力地挪动着笨重的吸尘器,认真地干着,每个角落也不落下。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他的手磨出了血泡,脚累得再也抬不起来。同学们,想一想,假如是你,可能会怎样?让我们设想一下,在干每一件事的过程中他可能遇到过什么困难?
3.挖掘梦想内涵:
瑞恩如此坚持不懈,只源于心中一个梦想。学生找出,与同桌试着读一读。
引读:当他看到一名儿童正从干涸的洼地中取水解渴时,瑞恩心里想的是这句话──(一生读);当他看到许多儿童因脱水和营养不良而在生命线上徘徊时,他想的是这句话──(一生读);当瑞恩坚持不懈地做着每一件事时,他的心里想的还是这句话,让我们一起读出瑞恩的心声!(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读的方式让学生在一叹三咏的朗读中,体会到瑞恩的梦想是那样的伟大,促进了学生与主人公、与作者、与教者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
过朗读,无声的语言文字带给学生又一次情感的激荡,体会到这个梦想所产生的无穷的力量。多层次、多方式、循序渐进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得以实现。
4.生交流,体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与到这个梦想中?
5.瑞恩的井终于成为现实,这将意味着更多的人不再流离失所;更多的孩子不再奄奄一息;更多的亲人不再失去生命。此情此景,不禁让一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同学们找一找这个自然段,试着配上音乐读一读。
6.升华情感:正是因为对梦想的坚持,也正是因为无数爱心的汇聚,才让这个梦想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力量。一个孩子的梦,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去关爱和帮助别人,并且给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四、拓展延伸,畅想交流
1.在中国,也有许多和瑞恩一样坚持自己梦想的人。把你知道的故事说一说。2.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心中的梦想比较课前的交流都有了变化,深化梦想的内涵。交流梦想故事及体会,由感悟到梦想因为坚持而变得伟大,因为有爱而变得温暖,更因为影响了越来越多的人关爱他人。
4.总结:老师衷心地祝愿我们每名同学都能像瑞恩一样把梦想的种子撒得更远,让这蓝天下的每一人都能共享幸福生活。
板书设计:
17* 梦想的力量
共同的梦
爱心汇聚
家人
认识 不相识
瑞恩的梦
坚持不懈
口语交际·习作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页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讲述的故事感人肺腑,闪烁着人性善良、精神高尚的光辉。那可歌可泣的事,那令人震撼的情,深深地触动着人的心灵。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训练,一是继续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过的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事情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习惯。
2.在口语交际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懂得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值得感动或自己难忘的事,学会感恩。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4.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5.会在生活中寻找感人的材料,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6.学会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抒情、议论。学情分析:
教材以电视公益广告和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选择的内容既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也可以是听别人讲述的,还可以是从电影、电视、书中看到的。只要是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触动过自己心灵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题材。虽然题材广泛,但是学生可能会不知道从何说起,不会选材,不会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
学生准备:准备感动的故事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第二课时:习作 第三课时:讲评
第一课时 课时数7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感恩的心》。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是真善美的情感,让我们终身难忘。当我们被一幕幕事情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设计意图】播放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抛砖引玉
1.谈话,拨动“琴弦”:
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我想你曾开心地笑过,痛苦地哭过;也曾感动过,懊悔过;更沐浴过爱的圣洁,遭遇过烦恼与无奈„„这些情感是什么造成的呢?你若能把这令你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说出来,定能感动听众。老师我也有种种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我亲爱的学生最让我感动。
观看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的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妈妈洗脚。
2.阅读87页口语交际内容提示,说说你通过阅读明白了什么?想一想你喜欢选择什么内容来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例子引路,强调口语交际的主题和要求,激励学生注重细节,更投入地讲述。
3.学生整理自己的材料。4.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感动的事。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畅,感情要真实。5.全班交流:
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要求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让学生”说自己最难忘、最动情的事”,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提取“存货”,发言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口语交际的最后立足点应该是语言训练,所以,最后总结的立足点还是语言交际的方法上。
三、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课时数 8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学习例文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同学,她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让人感动的事讲给大家听,你们爱听吗?
2.出示例文:这位同学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的感受是什么?
3.刚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了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在叙事中抒情的方法,让读者深受感动,这就是我们这次习作中他们需要尝试的地方。
【设计意图】学习例文,让学生感受习作要有真情实感的方法,重视指导,夯实基础。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一定经历过一些事情,让自己深受感动,大家愿意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同学什么?(1)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2)题目中的“感动”,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生活中有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学会审题,这也是针对学生提笔就写的不良习惯确定的。
四、指导选材、拓展思路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1)谁做过哪些好事?怎样做的?为什么做?为什么让你感动?(2)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你倍受感动?
(3)家里发生什么事使你高兴?其中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4)你做错过什么事情?受到老师教育并从错事中记住教训?(5)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感动?
„„
【设计意图】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五、提出要求、独立试写
1.把文章写具体是最基础的,只有写具体了,才能生动,只有生动才会吸引人。那么怎样才能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具体一些?
2.出示两个片段,对比,体会怎样描写具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把句子写具体。
3.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第三课时 课时数 9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用笔大胆记录下最让自己感动的事。如果再动动脑,就会使你笔下那感动、难忘的事,内容更加具体、语句更加通顺,情感表达更加真实、准确,也就更加感人!这节课咱们一起评改上次的习作。
2.回忆这篇习作的要求。
二、分享语段,体会写法
1.分享精彩语段:
很多同学上节课作文中都出现了波浪线,愿意把你写得精彩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吗?写得好,还要读得好,那才棒!自己先练习读一读。
2.教师采访展示者和听众,精彩在何处:
【设计意图】注意鼓励习作困难的学生发言、展示,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
三、精品赏析,渗透评改
1.优秀习作者上台朗读习作,边投影展示,同学观看、倾听并思考:同学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让人感动、难忘在什么地方?哪几句写得特别好?好在哪里?
2.倾听评析:
(1)你觉得这篇文章所选的事感人或难忘吗?
(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一件感人或难忘的事?(3)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学习? 3.小结优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修改、品评文章的能力。特别是同学、老师的评语既能够起到指导作用,也是对学生的鼓励。
四、互评互改,不断提高
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重点放在个人感动、难忘的精彩章节)
每一个人成长的足迹不同,对事物的感受也各有千秋。请大家再次回忆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把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的最令人感动、难忘的事像在大脑中放电影一样放一遍。像刚才那位同学一样,把它写清楚,写具体。
自己动笔进行修改。
2.四人小组修改片段,再次交流分享。
3.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或说说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五、回顾过程,总结全课
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小结: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三分文章七分改”,要“不断修改,反复推敲”,还要“多读、多思、多改”。
回顾·拓展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88—89页 教材分析:
本次“交流平台”紧紧围绕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领悟课文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来进行设计,通过小林和小东两个人物对话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既要注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要注意领悟作者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方法。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16个关于磨砺意志、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不怕困难的成语。通过揭示成语的内涵,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受到启发和教育,并进一步丰富语言积累。
本次安排的成语故事是“程门立雪”的典故。这个故事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学习目标:
1.巩固本组学习本组课文的所得,明白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才能感动比如,读文章要入情入境才能够被感动。
2.积累20个成语。
3.懂得“程门立雪”的意思,懂得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学生尊敬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感动中国2009人物颁奖词 学生准备:准备成语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第二课时:日积月累 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课时数10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对话,畅谈发现
1.出示交流平台小林和小东的对话:
请学生们自由大声的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想想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对话: 说说自己的发现吗? 3.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 归纳:
(1)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2)要让文章感动自己必须要写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3)要注意表达的方式。
4.选择典型的句段,朗读体会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方式:
(1)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再见了,亲人》)──直接抒发感情。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她丈夫和她的儿子。(《桥》)──在故事的叙述中表达感情。
5.忆学过的课文中还有哪些课文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情的?
6.、还有哪些其他的表达感情的方式?给出实例体会,比如借景抒情,咏物抒情„„ 【设计意图】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读好文本,是一切感悟、创造的基石。
二、总结学法,课外拓展
1.出示感动中国2009颁奖词,说说感动的原因。
2.大家在课外也收集了一些感人的文章,请在小组中交流交流
3.生小组交流: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朗读文章,学生交流听后感受与体会。4.尝试为自己感动的人物练习写颁奖词。
【设计意图】因为读文本而感动,又以语言表达心中的感动,在语言的积累中,塑造完美的性格。
第二课时 课时数11 教学过程:
一、教学“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词语。
2.小组中交流哪些词语自己会认识,让学生较快地从熟悉的成语中产生亲近感。3.再读课文,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1)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2)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3)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4)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4.再次诵读。
【设计意图】成语的学习重在积累,采用多种形式的连读,帮助学生熟记,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
二、学习成语故事 1.成语接龙游戏。
2.看来同学们积累的成语还不少。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成语,都来源于生动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程门立雪。
3.自由读,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用一两句话把“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白:
5.想象程颐醒来后看见门外的两位“雪人”会说什么? 6.“程门立雪”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
7.速读全文,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杨时尊敬老师? 8.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9.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拓展尊师的故事,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生命之旅。
四、布置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好朋友听。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
第三篇:一次备课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共计12课时)王舍人第二实验小学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共计12课时)
王舍人街道办事处第二实验小学 宋巧芝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第91页。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初步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加深学生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策划和开展活动、查找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遨游汉字王国”分成“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大板块。每个版块的主题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根据这些建议的提示,按照当地实际情况自主的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对于了解必要的知识、启发思路是很有帮助的。
学习目标: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定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的完成任务。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纯洁祖国的汉语文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5.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的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汉字识记量,在此基础上安排一次有关汉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等各方面进行归类辨析,通过自主活动增强对汉字构造的感性认识,悟出汉字的构字规律,对提高识记汉字的效率,增强对汉字的情感有着重要意义。本单元的活动板块分成三部分,一是了解汉字的历史和使用情况,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自觉性;二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围绕汉字的音形义诸方面展示和发现汉字之美;三是通过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对汉字的赞美之意,使学生们更为规范地使用汉字,维护汉字的纯洁神圣。
教学方法措施: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2.仔细阅读两个板块的“活动建议”,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参考哪些材料。
3.小组开展活动,“并进式”和“阶段式”两种方式。教学准备:
相关的教学挂图、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关于汉字的资料。课时安排: 1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数:1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1.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更多的了解吗?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2.打开书P77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板书课题 遨游汉字王国)
【设计意图】由平时学生已接触的内容入手,自然过渡,激发他们喜欢祖国汉字的兴趣。
二、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一)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P79—85页,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4”,真实地感受汉字的神奇吧。
(二)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1.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2.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在活动之前,由书中的内容入手,掌握本次活动的要求,带着问题走进活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后面的学习。
(四)学生汇报,教师点拨。1.学生汇报第一题。
[要点:A字谜;B谐音;C仓颉造字;D“册、典、删”的来历](1)关于字谜:请学生先独立猜出谜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汇报。
(2)[答案:日;香;立;曼;林、杜、刘、孟](3)关于谐音:
师问:课本中例举了几种有趣的谐音? [答案:歇后语;古诗;对联;笑话] 师问:能说出是哪两个字谐音吗?
关于仓颉造字:学生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传说。
关于“册、典、删”的来历:学生读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2.学生汇报第二题。教师作适当评点。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字谜入手,由浅入深的开展,渐渐地了解汉字的一些情况,不由自主的喜欢上它。
第二课时 课时数 2 教学过程:
1.激趣:汉字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让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一起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2.分组: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每组7-8人,选出小组负责人。
【设计意图】了解了活动的内容,要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活动,需要有计划的进行,以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活动。
3.制定计划:
4.例:
“有趣的汉字”活动计划
活动时间: x月x日
活动地点: x x家
活动内容:(1)搜集或自编字谜
(2)查找谐音笑话、谐音歇后语
(3)了解汉字的起源
成果展示:把搜集到的资料编成小报,贴在教室里。
分工:
组长:xx 搜集资料:xx
编辑:xx 抄写:xx
插图:xx
日期:x月x日
6.交流:各小组交流计划,并张贴在教室里。
搜集和调查资料(两课时)
通过上网查询,阅读书籍、采访、看电视等多种途径进行探究,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相关资源介绍。网站:
http://www.xiexiebang.com/experience/hanzi 第三、四课时 课时数:3 4 组织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五课时 课时数:5 教学过程:
一、猜字谜
1.激趣:现在请大家张开想象的翅膀,一起领略汉字的魅力。请以小组为单位猜字谜,看哪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材中列出的字谜。
(1)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2)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3)一点一横长,两点一横长。你若猜不出,站着想一想。
(4)有心走不快,见水装不完,长草难收拾,遇食就可餐。
(5)这里是两幅画:一个人靠在树旁休息,钟指向了十二点
(6)一些运动员在运动场接受记者采访。当记者问及他们的姓氏时,他们笑而不答,各自做了一个动作,让记者自己猜。
篮球运动员指了指前面的两棵树;跳高运动员顺手捡起一根木棍,放在一个土堆旁;武术运动员信不过教练的书,放在剑的旁边;围棋运动员捡了一颗棋子放在瓷盆上。猜一猜,这几位运动员分别姓什么?
3.小组同学间相互猜字谜。
4.公布答案:(1)日(2)香(3)立(4)曼(5)休(6)林 杜 刘 孟
5.刚才猜的字谜都是书本上的,1-4是文字谜,5-6是图画谜,第7题是动作谜语。大家肯定也搜集或编制了许多字谜,哪一组给大家猜?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猜谜语,字谜也不例外,用这种方式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趣的谐音
1.说谐音性歇后语
(1)引言: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形象而俏皮的口头用语。它浅显易懂,语言幽默,深受人们的喜爱。
(2)读歇后语。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设计意图】谐音歇后语,学生接触过,但没有接触过这么多,所以,通过这种形式,更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积累的兴趣。
(3)猜一猜:以下四组都是谐音性歇后语,看哪一小组猜得又对又快?
A 一连三座庙──
B 石头蛋腌咸菜──
C 隔着窗户吹喇叭──
D 关公打喷嚏──
(5)宣布答案:A 妙(庙)妙(庙)妙(庙);B 一言(盐)难尽(进);C 名(鸣)声在外; D 自我吹嘘(须)
(6)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每个小组都搜集了不少谐音性歇后语,哪一组先来出题?(7)小结: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和发扬。
2.谐音笑话
(1)读一读。
(2)交流:看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3)小结:汉语同音字多,不能随意乱用,否则会成为笑话。
(4)讲述:前一阶段搜集到的谐音笑话。
第六 七课时 课时数:6 7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第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
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
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多地了解汉字.那么,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本的第85—90页的“阅读材料”。
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教师谈话:首先,让我们阅读“阅读材料l一7”,具体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7”,想一想这7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 b.除了上述7个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教师点拨。a.关于《汉字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b.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讨论。
c.关于《一点值万金》:先由学生自读,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d.关于《街头错别字》: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出示的街头标牌,说一说哪些字错了,并给予改正,然后对自己的作业本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互查。)e.关于《赞汉字》:学生自由读一读。
f.关于《书法作品赏析》:学生仔细观察两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
g.关于《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1)教师谈话:这是一篇很有感情的文章,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在遇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主读文章。
(3)检查课后生字表中生字掌握的情况。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阅读材料”的学习,不仅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更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在学习中有了很多收获。
布置任务:下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方面的内容,制定活动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第八课时 课时数:8 教学过程:
一、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引语:同学们,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教师相机强调:a.自由组成小组.b.讨论活动内容;c.制订活动计划;d.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e.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第84页的“活动建议”。(要求:从活动建议中知道一些什么?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a.指名读“活动建议”。b.汇报活动的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做适当调整。)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师生共同评议
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了解活动建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为下一步的活动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课外实践,搜集、查找、整理资料,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和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第九、十课时 课时数:9 10(说明:因为要进行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同时为确保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教师要有组织地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进入社区,所以需要安排两课时的时间进行活动。)
第十一、十二课 课时数:11 12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明确任务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汉字历史和文化的资料,在活动中一定有不少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学习成果的汇报.首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打算怎样汇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评点。
(说明:若学生提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议,教师可以予以采纳;若没有,则按照如下建议进行。)展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小小展示台——汉字历史大揭秘。
a.教师引导:同学们,汉字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其问有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下面请大家将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拿出来和其他同学一同分享。
b.分组交流,共享资料.学生在小组内由组长组织进行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介绍,介绍完后,大家可以互相传看。
(说明:学生提供的材料最好是多种多样的.如,有一般文本的文字、图片的,有在网上
搜集到的电子文本,也有口头介绍的„„)【设计意图】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一定搜集了不少关于汉字历史和文化的资料,在活动中一定有不少收获,通过展示成果,让学生一起分享彼此的收获,分享快乐。
小小故事会——“一字之差”的教训。
a.教师引导:正确使用汉字,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字值万金”的教训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教训还有很多很多.通过前一段时间的活动,相信大家一定搜集到不少这样的事例吧。
b.组内互说,推选代表。
C.说说听完故事的体会和感受。
小主人在行动——我为规范用字出点力。
a.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的综合性学习计划中,安排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活动。大家是如何开展这一活动的呢?请每个组的组长汇报一下活动开展的情况。
b.组长汇报活动开展情况.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和评价。C.教师小结,并提出展示社会调查成果的要求:(1)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打算怎样汇报。(2)然后进行合理的分工。(3)在小组内进行预演。(4)小组合作在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得到“一字之差”的教训,从中受到深深的感受。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
a.同学们,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历来为众多文人墨客所喜爱.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喜欢书法艺术的人数不胜数.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我们将举办一次书法作品展览.看,我们的教室被大家布置成了书法艺术的殿堂.大家可以自由参观。
b.教师提出参观要求。
(1)参观时,注意言行文明,不要拥挤,不要大声喧哗。(2)参观时,注意认真欣赏,了解各种书法艺术的特点。
(3)参观时,可以向班上有书法特长的同学请教练字的方法。C.学生进行参观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了解有关书法的知识,把参观的内容和感受记下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同时感受书法艺术美。
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总结回顾:同学们,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通过认真拟订计划,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希望大家把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中去。
拓展延伸:这次综合性学习虽然结束了,但对汉字的探究并没有结束.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探究汉字的相关问题,可以参考教材中的提示,想一想自己最想探究哪些方面,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世界各地”,由3篇课文、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3篇课文分别是状物类散文《秦兵马佣》,说明文《埃及的金字塔》、散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习作要求学生模仿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练习中重点训练标点符号的使用、欣赏《老残游记》片段、抓住特点介绍世界名城。整组教材的共同点,从内容上来说,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展现劳动者的勤劳与智慧,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抓住它们的特征,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来写,纲目分明,条理清晰。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将达成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4个一类生字,5个二类生字,认识多音字“乘”,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及部分成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并加以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重点句子
过渡句:兵马佣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文首概括句: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佣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
段首概括句:
兵马佣规模宏大。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当时没有起重机,怎样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块垒起来呢?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进行介绍及总起分述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
4、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光,感受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感受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5、学会正确使用双引号、冒号、书名号、顿号等标点符号。
6、了解部分世界名城的雅号,收集资料,抓住特点介绍感兴趣的城市。
学情分析:
三篇课文写得生动形象,具有条理,饱含作者的自豪感、赞美之情,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很感兴趣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感悟,领略它们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主要任务,但它们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几乎没有学生能有幸亲眼目睹,教学中如果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世界各地的灿烂文化和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一番,把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视觉资料的欣赏结合到一起,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建议:
单元导读:快速浏览3篇课文,用视频、录像给学生以直观感知,明确单元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后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
《秦兵马佣》:抓住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分两部分感受秦兵马俑两方面的特点,品读语言文字,扣住重点词句想象体会,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抓住特征描述的写作方法。
《埃及的金字塔》:抓住说明文的文体特点,鼓励学生围绕金字塔质疑,抓住基本说明点,再逐一解开谜底。在此过程中,了解、总结作者说明事物所用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音乐之都维也纳》:抓住“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这一问题,感悟维也纳的特殊魅力,走进音乐之都,通过品读文字,欣赏图片、音乐,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口语交际:可以拓展为一次综合性学习《走进世界名城》:搜集城市雅号,开展“雅号、城市连连看比赛;搜集城市代表性建筑物图片,进行“看图片,猜城市”活动;搜集感兴趣的城市的资料,提炼关键词,逐一展现关键词,“竞猜城市名”;模仿前三篇课文写法,为这一城市写一篇文章,投票竞选“我心中的最有特色城市”等。
课时安排:
单元导读
1课时
《秦兵马佣》2课时
《埃及的金字塔》2课时
《音乐之都维也纳》2课时
习作2课时
练习2或3课时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xiexiebang推荐)
单位4 14再见,亲人
教学目标:
1,结合文字了解服务,Ni等八个字,联系上下文了解坏消息,活动,及时帮助,死,亲情友谊和文本句子意义的含义。
2,可以有感觉阅读文字,背诵你最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来表达方法。
3,了解士兵和韩国人之间的志愿者不是亲戚,而是像他们亲人的感情,体验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
了解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并收集志愿者和韩国人之间的故事。
第一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刺激对调查的兴趣
1,产生标题:亲属这是什么意思?(亲属,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家庭的文字是指谁?(指姑姑,肖金华,姐姐,指的是朝鲜人)这句话分开谁说的 3,时代的介绍背景: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鸭绿江,去朝鲜,韩国人民军并肩抵达 侵略美国帝国主义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和朝鲜人民终于击败了美国入侵者。1958年,我们撤离了朝鲜。在长达八年,在战场的血和火中,我们与韩国人并肩战斗,生死亡。当我们击败入侵者时,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出发的日子,最后不管人们的深厚感情,志愿者士兵亲切地说激励学生阅读感兴趣的文本。
二,深入研究,展示查询过程 1,阅读文字,整体感知。
北朝鲜人民的哪些例子不是亲人,而是亲人?
(1)姑姑为义勇战士洗衣,不眠之夜;(2)阿姨发蛋糕,晕倒路边;营救受伤的,失去了一个小太阳和孙子;(3)肖金华,拯救老国王,母亲和敌人死亡;(4)姐姐,为了挖蔬菜,伤了他的腿。2,进入情况,体验经验。
(1)自由阅读第一天然部分,在那里看到伟大的母亲喜欢他们的亲人治疗志愿战争 残疾?绘制相关句子,掌握关键词的体验。
①交流。学生说句子,自由谈论经验。
②重点展示:
你是和整个村庄的女人,穿蛋糕,勇敢的火,通过烟,送到位置给我们吃。这是真的很及时!
这是什么意思?在哪里写入及时的困难和危险?他们只是给我们一块蛋糕给我们吗?我们送给我们什么?(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引导读这句话的感觉。
?你花了多少年在我们八年,给了我们多少母亲(学生阅读)你说,这也高于山也是深深的友谊,我们怎么能忘记?(学生)但今天,与志愿者叔叔今天,你怎么流泪?
(3)小组学习第三自然分节。
①指自然分段的三读:找到你最感人的句子,抓住关键词群交流经验。
②专注于沟通,产生句子:
你知道我们也缺少蔬菜 离开篮子和挖野菜。在山野菜后面挖了一下,你去了前面的位置挖。
到前面的位置挖野菜,什么会危险?他为什么要去挖呢?这显示什么?
在情感上读了这段自然的篇章。
③介绍:为了让士兵们挖菜,嫂嫂为残疾人支付了双腿的代价,所以在志愿者的心中,嫂子虽然不是亲戚,但值得他们的亲人。所以,在告别的时刻,战士充满了真理再见,亲爱的人!
第2课
首先,阅读文字,理解写作
1,选择最感人的一个角色的你的行为,大声朗读。2,学生们正在阅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有什么特点的措辞?
这三个自然段,虽然内容不同,但是写作类似于三个韩国人的代表志愿者付出无数的日夜,说不小心的帮助,付出的血甚至生命这么高的价格,他们不是亲戚,但值得他们的亲人。最后一个修辞问题的每一段,都非常感谢韩国亲戚和勉强。
第三,计划到底,再读一次 1,尊重和尊重韩国的人,为什么我们应该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对待我们的志愿兵?阅读文字,找出句子的经验。2,通讯:
当五场战斗时,由于敌方封锁,导致暂时供给困难。我们空腹,在敌人的位置与三天三夜战斗。童军法老去了敌区探测,被敌人抓住,关在一个小房子里,有一类魔鬼守卫。
在1952年的春天,当金达尔充满了野生山脉,我们缺乏野生蔬菜...这些描述描述了什么?
3,志愿兵与韩国人民一起踏上了外国 血腥战斗;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兵,军人和平民家庭,通过厚薄,是为什么?(对于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愿望相互评估桥梁。2,自学文字,要求:
(1)自由阅读文字,学习词新词。
(2)想想:在文本中写什么样的东西?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话。
深夜,当洪水袭击时,老村支部秘书勇敢的生命危险,无意在一个有序的桥上指挥一百多人,最后他的儿子被淹没了。二,阅读文字,感觉移动 1,自由阅读文字,在文字中找到洪水凶残的句子的描述? 2,通讯:
(1)显示句子进行比较:
当黎明时,雨突然大。喜欢飞溅喜欢下来山上咆哮着,像一群吓人的野马,从山谷里匆忙,不可阻挡
当黎明时,雨突然大。洪流咆哮着,从山谷冲出来,不可阻挡。
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2)了解:咆哮这是什么意思?洪流如何轰鸣?了解不可阻挡
(3)知道学生阅读了凶猛的洪水。
(4)什么其他句子写的洪水凶猛?找出,阅读和阅读。(随机理解词:跳舞,咧嘴笑)3,过渡:当洪水袭击,村子醒了。人们站起来,离开床,但在水中一脚。害怕的人逃跑,找到出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北边狭窄的木桥。)这是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梁,因为它狭窄的身体会携带一百多人的生活,整个村庄的生活啊!所以,渴望生存的人跌倒 落入木桥
4,讨论:如果你这么乱,没有秩序支持狭窄的木桥,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可以自由猜测可能的结果,感受紧张的情况)
5,是的,在关键时刻,老村党书记没有因为恐慌和失去理性。他怎么做你说什么?请再次阅读文本,找出你被移动,阅读和谈话的地方。
(1)第一村民到木桥前容易指挥。
(二)呼吁党员同志,反映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分个人感情,支持非党员的村民第一,祖先有。(4)自我牺牲,英勇牺牲。6,你认为这是一个老人吗?
老人用自己和儿子的生活换来一百多村民的生活,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共产党的祖先,自我牺牲有着崇高的品质。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
第2课
第一,掌握言行,学习经验
1,命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老人行为的描述,风度,语言句子,仔细阅读,然后小组沟通他们的感觉。
2,课堂沟通,教师随机 指南。
(1)产生句子:老人倾斜他的脸滴雨,他不说话,盯着凌乱的人,他就像一座山。
①老人不说话,但人们停止了脚步声,不再疯狂地支持木桥。老人真的是山吗?为什么?
老人先来到木桥,但没有走路和逃跑,真的是为村里的想法,为了好秘书的缘故,难怪他是支持,老人在村民的声望像一个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支持。为什么村民的老人支持呢?想象一下,为了村民的缘故,为了人民的缘故的旧村书。
③引导读这句话的感觉。
(2)产生句子:老人突然冲上去,从队里发现一个年轻人,咆哮说:“你还是党员?拖欠到后面!老激烈像豹子。
①比较句:
老人突然冲上去,从队里发现一个年轻人,咆哮:你还是党员?安排在后面!老人激烈像豹子。
老人突然跑起来,从队里拔出一个年轻人,哭了:你还是党员吗?到后面!老人是非常激烈。
红,拉,咆哮,像豹,写什么?(行动果断,毫无疑问。)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他的儿子,是他们自己生活的后代,为什么年轻人要排到最后去?这是老人吗?(坚持公正的服务原则,不是殉道,自我牺牲)
③情感地阅读句子。
(3)产生句子:老人似乎叫什么,突然,一波也吞了他。
①老人如果你能喊,叫什么呢?写下。
沟通学生写的句子。
②这个老人怎么样?
老人是村秘书,也是一个父亲,他的血气,他也充满了父爱。然而,当个人和每个人的利益冲突,他决定选择祖先后!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太多太多...3,然后读出深情:然后选择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节,让你最感动的句子,有大声朗读的感觉。
第二,启发的想象力,经验情绪
1,洪水回来,村民们得救了。但老人,但与他的儿子,但从来没有离开他们的亲人。阅读最后四个自然段。2,学生,老人牺牲,村民会做,怎么说?想象一下当时的一个场景,用不同的身份,写一块。参考:
爷爷,我们想念你!
老秘书,慢慢走!
告别老秘书的泪花!我们永远不会记得你!
回水
第四,理解写作,刺激情感
1,自由阅读全文,想想文本中表达的什么是特殊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理解,随机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
(1)巧妙设置悬挂。讨论:为什么最后一个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关系的帐户?
(2)用在张力气氛中描述的环境,突出字符。
(3)语言简洁,简短。......五,作业
1,提取特殊句子中的文本。2,排练文字戏剧。
17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阅读文字,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的梦想,实现努力体验瑞恩为别人的心意更好。2,从具体描述的权力的梦想的经验的文本,感受非洲人民的同情和爱,可以绘制相关的声明,并用自己的话说话。
3,知道教训6个字,摘录R 恩说。
课前准备:
收集信息以了解非洲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梦想的问题
1,生产主题:梦想的力量 2,阅读主题,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问题,老师应该归纳出归纳:
(1)谁在做梦?
(2)在文本中写什么样的梦想?
(3)如何实现梦想?
(4)这个梦的力量是什么?
第二,什么是梦想
1,自由阅读文字,自学生,阅读文字。2,尝试理解什么样的梦想要写一个课?
(1)静读文本,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句子。
我想在非洲孩子上挖一个洞,以便他们能够清洁自己的水。
他们不应该有这样的生活...我必须为他们挖一个洞。
我想让非洲的每个人都喝干净的水。
(2)有感情读的句子。
(3)用你自己的话说在文本中写什么样的梦想?
Ryan的梦想是不断变大,挖一个洞,让非洲的每个人都喝干净的水。
三,梦想如何实现
1,沉默阅读文字,思考:瑞恩的梦想是如何成为现实?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观点,进一步深入了解。
(1)Ryan要节省足够的这70美元,做很多额外的家务。
①在文中找出雷恩做家务,大声朗读。
Ryan的第一份工作是真空地毯...Ryan得到了钱,把它放在那个饼干盒子里。
②乐趣是孩子的性情,瑞恩还是孩子,什么让他放弃玩的机会,做这么多家务。Ryan当时会想什么?
③有阅读这段经文的感觉。
(2)瑞恩的同情触及了很多人,在学生,教师和许多其他人的支持。
①在文本中找出相关段。
一个星期后,瑞恩得到一个25美元的支票...瑞恩提出了钱。Ryan的老师没有想到Ryan和同学有一封来自非洲孩子的信。
当人们在报纸,杂志和电视台听到瑞安的故事时,他们认为什么?
③有感觉阅读这两段。
再次参见图3 阅读文章的时间,深入思考:什么是瑞恩的梦想成真?
梦不只是钱,它是人的同情和爱。
四,力量的梦想
1,沉默阅读文字,思考:瑞恩的梦到底有多少力量? 2,课堂交流。
(1)放置瑞恩的第一口井。
①将第14段的案文翻译成第16段的自然段。
②当瑞安来到非洲,站在瑞恩的身边,他想要什么? Ryan和他的父母为什么兴奋?为什么和快乐的眼泪
④有感觉阅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就像这么大的力量,这时候谁不是泪水?
(2)Ryan的Wells基金会成立,已在非洲30口井。3,讨论: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在哪里大?
梦想的力量,能唤起人们的爱,能为非洲人民的生存带来希望,为非洲的建设作出贡献。
五,作业
1,摘自瑞安的话。
2,瑞恩充满希望筹集资金,当他学到七十美元够买一个水泵,天真他没有失望,他只是兴奋地说:我做的更多 赚更多的钱虽然这是非常,非常艰难,但瑞恩仍然坚持和他的奉献触及她的母亲的朋友,她决定帮助这个同情的孩子,他写了莱恩的文章。
如果你是一个妈妈的朋友,你会在文章中写什么?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参考主题:专用Ryan,Ryan的梦想,Ryan的Well......也可以拥有命题。
口头沟通四动
教学目标:
1,围绕触摸这个话题,讲故事,谈论想法,触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习惯的想法,让表情组织时,有感情;听他人说话是严肃和耐心。
课前准备:
1,公益广告片;刘翔的图片;音乐红冠起重机故事;2,收集古代和现代中国人和外国人触动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引进激情,交流感情
1,播放电视广告。声音:每天晚上,年轻的母亲玩热水,到老奶奶脚。她每天都有同样的行为,温暖了奶奶的老心。她曾经是 不知道,不经意间,她教自己的孩子重庆t9列车13回归中,一直有一个惊人的场面。
像一个雷电,一个疯狂的女人扰乱了乘客的热情。
一旦她上了火车,她似乎没有注意到她的异常,很快她发现她是一个紧张的人。有人报导导体的长度,导体与两个乘务员立即来到13辆车,和13名乘客在车上找医生,医生很高兴看到病人,并携带自己的药物被给予给患者。
为了照顾疯狂的女人,指挥官决定在她的身体发送两个乘务员日夜守卫 一方面,为了确保病人和乘客的安全,医生还给自己的棚子给病人,他睡在病人的商店,以照顾她在任何时间。
这样,船员,医生,乘客,他们没有鄙视疯子,而是用爱解释一个人的真理。
指挥和乘客开始担心疯狂的女人的命运,她在哪里是家为什么没有护送?指挥说:从她的行李没有找到证据证明她的身份,因为她带上我们的火车,我们将负责她,以确保她送到重庆车站,然后想办法联系家人。
船员轮流看着疯子的女人,他们耐心地听她说不停,但也要防止她伤害乘客,每个火车站,船员应该特别小心拉紧她,以防止她从下车。我是一个空姐二十年,第一次,我们不得不照顾她。他们买了方便面,面包等等。
船员的爱深深地触动了乘客,几个善意的乘客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疯狂的女人的照顾 队伍,他们故意和她谈话,然后给她吃点东西,给她喝水。在他们对爱的关心,那疯狂的女人似乎有一些清醒,她说她叫三十三岁的Mushiqing,在北京做清洁工,在贵州家,其他不知道什么。夜,深,结束的茶,水还在进行中,疯狂的女人仍然在说话。突然,她告诉一个二十岁的船员叫一个母亲,船员们实际上毫不犹豫地同意这是嘿,但深深地感动一个紧张的人是不正常的,它使一个疯女人说了长时间缺席谢谢。
多么伟大的爱,她可以让没有正常心灵的人的心灵移动。
用爱平静的冷心,让心动的心,让黑暗的世界打开一扇明亮的门。